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发掘新收获_

201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发掘新收获_

201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发掘新收获_
201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发掘新收获_

201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发掘新收获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陕西西安市710054)

关键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遗址墓葬收获

摘要:201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开展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120余项,其中秦、汉帝陵、唐陵的发掘与调查,在历年工作的基础上又取得了新的突破;其他较重要的发掘项目有洛南延岭旧石器地点、神木石峁聚落遗址、扶风姚家西周墓地、宝鸡石鼓山西周墓葬、黄陵史家河战国墓地、秦汉渭河桥遗址等;还有一些较重要的钻探调查,如沣镐遗址、秦雍城遗址、秦东陵、秦咸阳城等,也取得了重要的收获。

KEY WORDS:ShaanxiProvincialInstituteofArchaeologySiteBurialsNewdiscoveries

ABSTRACT:In2012,ShaanxiProvincialInstituteofArchaeologylaunchedmorethan120survey,reconnaissance,andexcavationprojects.Amongthem,thesurveyandexcavationofQinandHanMausoleumbaseduponworksinpreviousdec-adeshaveachievedsignificantbreakthroughs.OtherimportantprojectsincludethePalaeolithiclociatYanlinginLuonancoun-ty,ShimaositeinShenmucounty,YaojiaWesternZhoucemeteryinFufengcounty,ShigushanWesternZhouburialsinBaojicity,ShijiaheWarringStatescemeteryinHuanglingcounty,andWeiRiverBridgerelicsduringtheQin-Hanperiod.Otherim-portantprojectslikefieldinvestigationandprospectingintheFenghaosite,QinYongchengsite,DongMausoleaoftheQinDynasty,andQinXianyangcityalsoproducefruitfulresults.

一、新旧石器时代

1.洛南旧石器地点

延岭旧石器地点地处南洛河干流与南部支流县河之间第二级阶地“四十里梁原”地带。201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洛南县博物馆联合组队,在该地点发掘了251平方米。在原生的黄土和古土壤条带中共出土各类旧石器制品723件,在地表耕土层和平整土地扰动层位出土石制品近100件。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石片屑和断块,石器工具有砍砸器、刮削器等,值得一提的是,在遗址地表采集和发掘出土完好的薄刃斧各1件。此外还对探方进行了光释光年代学、古地磁、土壤同位素和植物孢粉等土壤分析样品的提取工作,并对遗址进行了钻芯取样,钻探深度达29米,全面提取了该遗址的地层分析样品,为以后整个洛南盆地古人类旧石器遗址古环境重建和年代学研究积累了重要的资料。

经过10余年的田野考古,在洛南盆地的黄土堆积物中发现了丰富的流行于非洲和欧亚大陆西部阿舍利工业类型的器物种类。本次发掘再次从地层关系上证明了阿舍利石器工业类型的典型器物如薄刃斧等在洛南盆地出现的年代当不晚于第二级阶地上部黄土堆积物形成的时代。

2.白水河流域考古

201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白水河流域共调查地貌单元94个,调查河道总长22.5公里,面积达37.3平方公里,发现了房址165座、窑址10座、墓葬5座、灰坑35座、城址2处、盗掘地点3处,在调查基础上对重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在南山头遗址发现了一批时代上相当于半坡文化晚期、文化面貌上与东庄村类型接近的遗存,出土的尖底瓶从形态上将杯形口尖底瓶与重唇口尖底瓶联系起来,是探索庙底沟文化起源问题的重要线索。西山遗址仅分布有泉护二期遗存,调查发现了白灰面房址15座、灰坑5座、窑址1座,清理了2个灰坑,陶系基本为灰陶,泥质陶褪化,发现了灰陶喇叭口篮纹尖底瓶等标本。马坡遗址清理了H1,确定了其属于庙底沟二期文化,出土器型有盆形斝、单耳罐、高领折肩罐、圜底釜、铲足瓮、盆等,其中可复原器物

3

考古与文物2013年第2期

30余件。汉寨南城和北城遗址分布有庙底沟二期文化和客省庄文化两期遗存,清理了2座暴露于断崖上的灰坑。

下河遗址接续上一年度的工作,发现了包含庙底沟、仰韶晚期、庙底沟二期和客省庄等四个阶段的地层堆积。截至年底共揭露了房址3座、成人墓葬13座(其中灰坑葬3个)、瓮棺葬26座、灰坑55座、窑址1座、沟8条(图版一,1)。通过钻探发现了一个仰韶中晚期壕沟(图版一,2),经过发掘确认这一壕沟的年代起始与2010年发掘的大型房址年代相当,废弃于仰韶晚期。属泉护二期的灰坑H43,陶片除个别为灰陶外其余均为红陶,出土有红、灰两种篮纹喇叭口尖底瓶,该单位与西山遗址的几个单位器型组合一致,唯陶色发生变化。本年度完整揭露了一个相当于客省庄文化早期的小型墓地,其中成人墓均为无随葬品的小墓,瓮棺葬出土了单把鬲、双扳鬲、盆形斝、敛口斝、三足瓮、圜底蛋形瓮、高领折肩罐等(图版二,1、2、3、4)。

通过本年度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基本上建立了白水河流域史前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序列,同时也获得了研究各时期文化谱系问题的一些新线索。

3.神木县木柱柱梁遗址

神木县木柱柱梁遗址地处毛乌素沙漠东南缘的榆溪河与秃尾河之间,黄土梁、沙地、海子和滩地是这里的地貌组合,遗址就位于湿地和海子环绕的黄土梁之上。2010年的调查和钻探确定遗址面积大约4 5万平方米,环壕内的聚落面积约1.8万平方米。2011年,对环壕的东南部和东北部进行了发掘。2012年在遗址西部发掘了2800平方米,揭露出40座房址、212座灰坑、8条灰沟和8座成人墓,共计268个单位。房址多圆角方形,部分为圆形,半地穴式单间结构,口小底大,门道方向不一。8座成人墓,均为直肢葬,大部分为仰身,个别为俯身,无随葬品,其中5座墓葬为竖穴土坑墓,其它3座系利用废弃的房址坑穴作为墓圹。遗址内出土的陶器,以正装双扳手鬲、盆形斝、敛口盉、空三足瓮、大口尊、折肩罐等器类为代表(图版三,1、2、3、4)。

木柱柱梁遗址是陕北及河套地区首次发现的环壕聚落,与同期石峁、寨峁等遗址的“石城”不同,这一差别与聚落层级、自然条件等有关。

4.神木石峁遗址

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高家堡镇洞川沟附近的山梁上,地处黄河支流秃尾河及其支流洞川沟交汇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所在区域属于低山丘陵区,以黄土梁峁、剥蚀山丘、沙漠滩地为主,地貌沟壑纵横,支离破碎,海拔高度在1100 1300米之间。2011年对石峁遗址进行了区域系统调查,发现该遗址有一大型“石城”。2012年,对遗址进行了发掘。调查表明,石峁城址分为皇城台、内城、外城三个部分。皇城台位于内城偏西,大致呈方形,四面包砌护坡石墙。内城将皇城台包围其中,依山势而建,平面大致呈东北 西南向的椭圆形,面积约210余万平方米。外城系利用了内城东南部墙体,向东南方向再行扩筑了一道弧形石墙,面积约190余万平方米。石峁城址总面积约400余万平方米,当是目前所见中国史前时期面积最大的城址。

石峁城址外城东门(封二,1、3)位于外城东北部,处在遗址区域内最高点,门道东北向,由“U”形石砌照壁、包石夯土墩台、曲尺形“瓮城”、门塾等部分组成,这些设施以宽约9米的曲尺形门道连接。在照壁的倒塌堆积中,发现了玉铲、玉璜以及阴刻人头像的大石块。在龙山晚期修筑外城东门时有一层黑褐色地基铺垫层,该层内发现摆放24颗人头骨的遗迹两处(封二,2),一处位于照壁墙外侧,一处位于门道入口处靠近北墩台,这些头骨以年轻女性居多,部分头骨有明显的砍斫痕迹,个别枕骨和下颌部位有灼烧迹象,这两处集中发现的头骨可能与城墙修建时的奠基活动或祭祀活动有关。在曲尺形“瓮城”的一段墙体的地面上,发现了100余块壁画残块,部分壁画还附着在墙体上,这些壁画以白灰面为底,绘有红、黄、黑、橙、绿等色彩,均为几何形图案(图版四,4、5)。经发掘可知外城东门的使用年代分为早、晚两期。

此外还对遗址内的几个地点进行了发掘,出土有肥足鬲、方格纹单把鬲、三足瓮、折肩罐等(图版五,1、2、3、4)。

结合地层关系及出土遗物,初步认定石峁城址修建于龙山中期,兴盛于龙山晚期,夏早期毁弃。石峁石城面积在400万平方米以上,外城东门址体量巨大、结构复杂,出土了玉器(图版四,

4考古新发现

1、2、3)、壁画及陶器、石器、骨器等重要遗物,说明石峁遗址是一个超大型中心聚落。

二、商周时期

1.镐京遗址

2012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镐京遗址及其周邻区域进行了详细调查和重点勘探,初步建立了镐京遗址的GIS系统。调查面积30平方公里,发现西周的灰坑21座、墓葬12座、陶窑3座、井1眼、建筑基址2座,另有汉代石刻4件、客省庄二期文化遗址3处。钻探面积达36.6万平方米,发现西周灰坑209座、房址2座、墓葬50座、陶窑3座、水井25眼、沟4条、水池1处、道路遗迹2处。

目前基本确认镐京遗址面积为10.98平方公里,其四至的西界为斗门镇西新庄村向北至张旺渠村一线;北界大致在张旺渠村以东,经官庄、下泉、落水村北至丰镐村一线;东界和南界,因汉唐昆明池对遗址的东、南部造成了毁灭性破坏,所以不得而知。现今只能以昆明池的西界线来确定镐京遗址的东界和南界,根据昆明池西界的钻探和测绘,我们认为镐京遗址现存东界和南界,应在普渡村东、白家庄东、马营寨北一线。

镐京遗址西周遗存的分布基本可划分为三大功能区。第一区为周王宫室、礼制建筑及贵族居所,沿郿坞岭走向分布在滈河(故道)南岸高地上;第二区为平民生活居住区,主要分布在斗门镇、白家庄、花园村东、普渡村、上泉村、下泉村、落水村等广大区域内,各处发现有居民房屋、窖穴、陶窑以及大量灰坑(垃圾坑)等遗迹。第三区为贵族和平民墓葬区,主要分布在斗门镇东、花园村西南、普渡村东南等地。

2.清涧辛庄商代遗址

辛庄遗址位于清涧县李家塔镇辛庄村附近名为“老爷盖”的山峁上,面积约3万平方米。201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共发现建筑夯土基址20余处、灰坑9座、墓葬15座、房基3座,并发现残存的石城墙等遗迹。20余处建筑夯土基址组成了两处相对封闭的区域,其中最大的夯土建筑基址面积近300平方米。发现的15座墓葬全部被盗。遗址中出土的器物与清涧李家崖遗址和绥德薛家渠遗址的内涵基本一致,当属李家崖文化范畴,时代应为商代晚期。这20余处夯土基址是陕北地区首次发现商代夯土建筑基址群。

3.扶风姚家西周墓地

姚家墓地位于周原遗址的东部边缘,2010年发现该墓地,2011 2012年在墓地及其周邻区域开展了大规模的考古钻探、调查与发掘。钻探确定了姚家墓地的范围,并可分为南北两区,共发现西周时期墓葬和车马坑130座,其中包括2座带一条墓道的大墓。北区墓葬均为南北向,墓葬规模较大,南区墓葬均为东西向,为小型墓葬。该墓地是周原遗址目前唯一的范围和墓葬数量较清楚的墓地,两种方向的墓葬分为两区并共处一个墓地的现象,为以往周原地区西周墓地所未见。

在姚家墓地共发掘44座墓葬、1座马坑和1座车马坑,包括不同墓向、不同等级及不同墓列的墓葬。墓地起始年代不晚于西周中期偏早阶段,延续使用至西周晚期。中小型墓葬特征基本相同于周原以往发掘墓葬,但个别墓葬随葬陶甗、陶丸、椭圆形小石子等特征系周原地区首见。虽发掘墓葬均遭严重盗扰,但仍劫余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玉石器、骨蚌器、原始瓷器和陶器等。在一些中型墓中出土了不少精美的玉器(图版六,1)与原始瓷器,如M23中的龙凤纹玉牌、M18中的玉鹦鹉与圆雕玉伏兽,堪称玉器中的精品;M30出土的原始瓷簋、觯、尊(图版六,2、3),在周原地区乃至全国尚属首次发现。

2座带墓道大墓形制特殊,M7墓室四角各有一条窄而短的斜道,与北京琉璃河遗址M1193四角“墓道”形制相类,M8墓道整体呈弧形弯曲,此形制墓道以往仅在殷墟西区与应国墓地发现过2座。如此形制差异甚大的带墓道大墓共属同一墓区的现象,在以往全国西周墓地中尚未见到,2座大墓族属与墓地性质,目前仍难以明断。

从聚落考古出发,考古队调查了对周原遗址东部边缘区域约8平方公里,首次确定了周原遗址西周早期的东部边界,进一步明确了周原遗址西周时期聚落的东部边界。在调查的基础上,对许家北与姚家西两个地点钻探了约15万平方

5

201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发掘新收获

米。在许家北发现了2条壕沟和7座墓葬,以及一些灰坑。在姚家西发现了大量居址遗存以及少量墓葬,不仅确认了该居址区的范围,还对居址内涵有了初步了解。通过钻探确认了两区域居址遗存应属不同的功能区。随后在两处居址发掘约108平方米。在姚西居址区发现了一处制作(鹿)角镞的作坊,不仅基本搞清了角镞制作的工序与工艺,还初步认为以往周原遗址发现的所谓“骨镞”,应多为“角镞”。这是西周文化中首次发现的角镞作坊。该作坊内还发现了制作骨牌饰的相关遗物,表明该作坊还应生产其它骨器。另外,在姚西居址区的个别灰坑中,还发现了3块陶范、少量铜渣,以及2件制铜工具“螺丝钉状陶管”,表明该居址区或其附近还应有铸铜作坊。这些遗存的发现,将有助于周原聚落手工业的深入研究。

4.铜川耀州区石柱活龙村西周墓地

活龙村墓地位于铜川市耀州区石柱镇以东文王山南麓的黄土台原上,东临深达百余米的漆水支流扁担沟。2011 2012年对墓地进行勘探和发掘,墓地范围3000余平方米,共发现墓葬52座,其中周墓43座、汉墓9座。共发掘西周墓葬33座、汉墓6座。33座西周墓的规模均为中小型,最大者墓室面积约6平方米,最小者仅1平方米左右。形制均为口小底大的长方形竖穴土坑,无腰坑与壁龛,除1座为东西向外,其余均呈南北向;木质葬具多为单棺,略大者为一棺一椁;墓主人葬式可辨者均为仰身直肢葬。未发现殉人殉牲的迹象。虽然大多墓葬被盗,但仍出土了60余件(组)随葬品,质地包括陶、铜、骨、蚌四大类。陶器主要有鬲、罐、壶,组合以一鬲一罐为主;铜器仅见戈,属毁兵随葬(图版七,1、2、3、4)。据随葬陶器判断,墓葬年代从西周初期延续至西周中期偏晚阶段,是一处小型周人墓地。

5.石鼓山西周墓

2012年受省文物局委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宝鸡市考古研究所、渭滨区文物旅游局联合组建陕西石鼓山考古队,抢救性发掘了石鼓山石嘴头村的西周早期贵族墓葬M3。该墓两椁一棺,墓主头南脚北,在高于二层台的东、西、北三侧墓壁上,发现壁龛7座,其中6座龛内放置精美青铜重器共数十件。本次出土青铜重器14类,计31件,有鼎6件、簋6件、卣6件、斗2件、禁2件、甗1件、盘1件、彝1件、罍1件、壶1件、尊1件、觯1件、盉1件、爵1件。另外,还有其它器物十多类,包括青铜戟十多件、矛1件、锛2件、护甲片1组、车马器二批约100多件,以及玉器2件,贝数十件、蚌泡数件,残漆器1件,陶高足袋足鬲1件,共近200件(组)。目前,在1盘、1罍、1爵、1鼎等器表或器内,发现有铭文“亚羌”、“癸”及另外两处3文字符号。

三、战国秦汉时期

(一)帝王陵墓和大遗址

1.秦东陵

201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东陵文管所对秦东陵一号陵园区域考古勘探约100万平方米,新发现了南北向长方形的壕沟遗存、陪葬坑12座,小型陪葬墓区3处共计161座,建筑遗址11处;其它时代古墓葬37座,晚期坑19座,窑址8座,井址4座,晚期冲击沟2处。确定了“一号陵园”的具体范围与形制结构,范围东起范庄及武家坡村,西到马庄及东门村西,南起范家村,北到枣园武三队。以陵园壕沟为标志,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南北长1180、东西宽695米,陵园面积824230平方米,合1236.34亩。

钻探表明一号陵园为较规整的南北向长方形,2座“亚”字形主墓葬位于陵园中部偏南,各由东西南北四个墓道组成。陪葬坑主要分布在主墓墓道夹角处及东西方向。陵园建筑遗址主要分布在主墓南北方向。陪葬墓主要分布在陵园壕沟内侧50 80米范围内,形制有长方形竖穴洞室墓和方坑竖穴式墓两种,以陵园东北角及东南角分布相对比较密集。

新发现的一号陵园形制与咸阳战国秦陵园相近,使礼县秦公陵、凤翔雍城秦公陵园、咸阳秦陵园直至秦始皇帝陵园之间的演变序列基本清晰。

2.秦始皇帝陵

2012年度,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联合对百戏俑坑发掘了700平方米。将百戏俑坑坑体内三条过洞清理至底部,清理出坑体内的南、北两面夯土二层台、中部的两条东西向夯土隔墙及南、北侧坑体边壁,清理完成西侧斜坡道;发现

6考古新发现

经后期焚烧后残留的棚木、立柱及底部枋木遗迹。G3过洞共发现各类百戏陶俑近30件,G2过洞东侧发现1件铜杂耍道具,所发现的陶俑均残破严重。新发现了身着铠甲的陶俑和不同形态的陶俑类型,部分陶俑彩绘保存较好。

3.西汉帝陵

2012年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汉宣帝杜陵、汉成帝延陵展开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勘探和测绘工作。目前,延陵的田野考古工作已经结束,杜陵区域的考古勘探正在进行中。

汉成帝延陵勘探面积约380万平方米。确定了延陵陵园及帝、后陵形制与范围,发现外藏坑20座、建筑遗址16处、陪葬墓73座。勘探确定了延陵区域地下文化遗存的分布及形制结构,延陵陵区由陵园、陵园外陪葬墓两部分组成,陵园内西北部分布有排列整齐的陪葬墓19座,陵园外陪葬墓分布在陵园东、南、西三面。

杜陵考古勘探自2011年上半年开始,目前陵园、陪葬墓区的考古勘探已经完成,陵邑的勘探工作正在进行,勘探面积300多万平方米。确定了杜陵陵园及帝、后陵形制与范围,发现外藏坑98座、建筑遗址12处、陪葬墓140座。杜陵陵区由陵园、陵邑、陪葬墓区三部分组成。杜陵陵园位于整个陵区西南,陵邑在陵区北部,陪葬墓分布在陵园东北部。

汉阳陵帝陵陵园东门址考古发掘工作由我院与汉阳陵博物馆联合开展,2012年发掘面积300平方米,清理出南侧内门塾踏步台阶、主阙内回廊、副阙夯土基础、内、外回廊、散水等。出土了大量的建筑材料如铺地方砖、板瓦、筒瓦、瓦当等。

4.秦雍城遗址城址区考古调查

2012年度,在上年度秦都雍城“道路与排水系统”考古调查的基础上,重点对城址范围进行考古调查与局部勘探,并建立起秦雍城遗址的GIS系统。通过调查,确认了城墙走向与布局结构,了解了城墙构筑的流程;通过对雍城城址及周边地理环境的综合考察,发现城内布局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调查发现当时临河而建的聚落形成多个相对集中的片区,沿河而居则便于向河中自然排水,同时通过地下引水管网将河水引向城中各个区间,用于诸如作坊生产、聚落生活以及苑囿池沼用水等;在城址东南角瓦窑头村新发现了一组宫殿建筑群,其中最大的一组建筑残长186米,为“五进院落”布局,当与马家庄朝寝建筑类同;在城外相继发现了塔凌、“蕲年宫”等大型建筑遗存。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秦雍城的构筑年代与文献记载吻合;雍城选址优先考虑防御功能,有“城堑河濒”的城防理念;雍城城址顺应了环境制约,利用地形与河流使之为“水”中之城,形成了“顺河而建,沿河而居”的情景,河流成为城内便捷的水上通道,河堤沿岸有临河道路,同时城内各条陆路之间又纵横交错、相互连接;从瓦窑头宫区采集的槽型板瓦、筒瓦等建筑材料的形制及工艺特征观察,其时代应早于马家庄宫区建筑,据此推断该宫区即文献中的雍太寝。按照建筑规模,每个宫区当包含朝宫建筑、等级相对较高建筑、小型建筑聚落等不同类型,这种布局关系可能反映城内居民包括了秦国国君、秦国贵族和所有“国人”;结合近年在城外周边发现多处国人墓地,除改变既往认为国人墓地仅分布于南郊的观点,初步认为在城外四周皆分布有国人墓地,同时各个墓地之间也显现出明显的差异,说明秦人当时实行的是聚族而葬,即一个族群一个墓地,族群间有文化差异,其来源背景是不相同的,不同的族群充分体现了当时秦人文化的多元结构与特征,在城外的每个墓地可能对应着邻近城中的某个“国人”聚落。

5.秦咸阳城

2012年度秦都咸阳城址区域继续进行考古测绘、调查与勘探,目前基本完成了秦咸阳城GIS系统的设计开发。调查主要在二道原东至柏家嘴西、聂家沟的范围内,面积约30万平方米,新发现战国至汉代灰坑、陶窑、水井、道路、墓葬等30余处。勘探围绕秦都咸阳宫城进行,主要在聂家沟村北、高干渠以南(宫城西侧)的范围内,勘探面积40余万平方米,截至目前,共发现墓葬80座、沟10处、灰坑9座、活土坑52座、夯土建筑基址6处、踩踏面5处,能够确定与秦咸阳城有关的夯土建筑基址1处及20余座东西向竖穴土坑墓。

(二)其他遗址

1.渭河桥遗址

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陕西省

7

201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发掘新收获

考古研究院先后在汉长安城遗址北侧的六村堡街道办事处西席村、高庙村渭河南岸的挖沙坑中发现两组四座秦汉时期木柱古桥。后经考古调查确认,位于西席村北有东西3座古桥,其中一座古桥邻近汉长安城北墙上的“厨城门”,暂定名为“厨城门一号桥”,其西侧约200米的另一座古桥定名为“厨城门二号桥”,东侧约220米的的古桥定名为“厨城门三号桥”;高庙村北古桥正对汉长安城北墙上的“洛城门”,暂定名为“洛城门桥”。6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西安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组成考古队,对暴露出的“厨城门一号桥”、“厨城门三号桥”和“洛城门桥”分别进行考古发掘(图版八,1、)。

厨城门一号桥发掘面积约1200平方米,南北向,目前已确定至少长200米,两侧桥桩间距约18米,是一座用木、石材料构建的大型木柱桥,桥址采集、出土了大量各种规格的石构件、汉唐时期钱币、细绳纹、粗绳纹瓦片及素面半瓦当等,部分石构件上刻有编号、性质等方面的题刻,初步判断桥梁建于秦汉,沿用至隋唐。

厨城门三号桥位于一号桥东220米左右,发掘面积200平方米左右,发掘区内两侧桥桩间宽8米左右,时代暂未确定。

洛城门桥发掘面积500平方米,南北向,两侧桥桩间宽15米左右,长度不详,在该处桥址附近,采集到较多的汉代板瓦、筒瓦残片及“U”型铁构件,结合木桥构筑特点、采集遗物及位置,初步判断时代为秦汉至北朝时期。

新发现并确认的两组四座古桥,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的秦汉古桥,其规模巨大、横跨渭河,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2.眉县柳巷城址

宝鸡市眉县柳巷城址的考古工作已经持续两年,2012年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主要揭露了城址南门遗址、南门附近城墙以及南门内侧等毗连区域。

柳巷城址的城墙现存高度约2米,城墙顶部距地表约1米,现存顶部宽约7、底部宽约7.5 8米,城墙夯层厚度约6 8厘米,未发现明显的夯窝等迹象。南门遗址位于城址南墙中部略偏东,城门宽约7.5米,门道两侧城墙及门洞内地表有火烧痕迹。一条南北向的砖铺道路贯穿门道内外,并于南门外折向正东,该道路由南门一直延伸至城内,可能为柳巷城当时中轴线道路。

(三)墓葬

1.善化居安

201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居安墓地进行了考古勘探,并对王官城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截止目前,共勘探约50万平方米,发现了墓地南北长约1600米的东围沟,2000多座中小型墓葬,经调查初步判断墓地年代为东周至秦。王官城遗址调查中发现了城墙以及沿孔走河东岸分布的多处夯土遗迹。居安墓地延续时间长、范围大、墓葬数量多,其与王官城之间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2.黄陵县史家河战国墓地

史家河墓地位于葫芦河下游北岸的一处舌形坡地上,与2011年发掘的寨头河战国戎人墓地相距约4公里。本年度共发掘墓葬37座(图版八,2),其中竖穴土坑墓26座,直线式洞穴墓4座,偏洞穴墓6座,另有1座单墓道汉墓。墓地以中小型墓为主,墓口面积在3 6平方米间,墓深为2 6米。根据墓葬葬具、随葬品以及墓葬面积可以看出明显的等级差别。小型墓以单棺为主,墓葬面积约3 4平方米左右,随葬陶器和个别铜器,如陶罐、铜戈等;中型墓以一棺一椁为主,墓葬面积约4 5平方米左右,随葬有陶器、小件铜器、骨器和铁器,如陶鬲、罐、铜带钩、铜戈、车軎、车辖、马镳、铁带钩等。大型墓为两棺一椁,墓葬面积约6平方米左右,随葬有陶器、铜容器、铜工具、铜车马器、铜兵器、骨器等,如铜鍑、铜戈、铜车辖、车軎、铜凿、骨牌饰、骨串饰等。另外在墓室内还发现有殉牲现象。

据发掘情况综合考察,初步将这批墓葬的时代定为战国晚期,该区域或已为秦国属地,墓地中西戎文化、北方草原文化、中原文化、秦文化等因素共存(图版九,1、2、3、4、5)。

3.周陵贺家战国秦墓

贺家村秦墓位于周陵镇贺家村北,2012年发掘战国秦墓70座、明清墓葬1座、宋元灰坑10座,出土器物270余件(组)。此次发掘的战国秦墓中6座为竖穴土坑、其余64座均为直线洞室墓;墓葬之间打破关系较多,计8组17座;陶器组合以釜、盆、罐和鼎、盒、壶为主(图版十,1、2、

8考古新发现

3、4),年代为战国晚期或偏晚。其中M66规模略大,为东西向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长6、宽4.5、深6.5米,葬具为一棺一椁,墓主头向西、屈肢,残存有陶鼎、罐及铜镜、带钩等小件铜器,在墓室的东、南两侧有曲尺形围墓沟。M15墓主骨架髌骨上端和骶骨上镶嵌的箭镞说明这批墓葬的一部分人应是为国家服兵役的平民阶层。

周陵贺家战国秦墓地西距“周陵”2公里、东南距汉哀帝义陵1.6公里,也为其与公(王)陵关系、与秦都咸阳城的关系问题探讨提供了新资料。

4.西安临潼新丰汉代墓葬

201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西安市临潼区新丰街办的李东秦汉墓葬进行了发掘清理,共清理秦汉墓葬30座,出土铜质、铁质、玉质及陶质文物共计356件。

发掘的30座墓葬中西汉早期墓葬28座,西汉晚期墓葬2座。其中西汉早期墓葬均为竖穴墓道洞室墓,葬具为木棺,除4座墓葬为同穴合葬墓外,其余均为单人葬,28座墓葬中除2座为仰身屈肢葬外,其余均为仰身直肢葬;西汉早期墓葬中8座随葬有陶鼎、陶盒、陶钫等仿铜陶礼器和陶罐、陶缶、陶灶、陶盆等日用陶器,其余均随葬有陶罐、陶缶、陶灶、陶盆等日用陶器和铜带钩等小件。2座西汉晚期墓葬为长斜坡墓道洞室墓,由斜坡道、过洞、天井、墓室组成,墓室为砖券顶,单人直肢葬,随葬陶器有鼎、盒、奁、钫、罐、灶,还有铜钱、铅器等。

5.“银池道拉斯财富中心”汉代墓葬

银池道拉斯财富中心"项目位于西安市北郊经济开发区凤城六路以北,西邻未央路。2012年共发掘墓葬23座,墓葬形制分为竖穴墓道土洞单室墓和斜坡墓道砖券单室墓两种。其中竖穴墓道土洞单室墓18座,斜坡墓道砖券单室墓5座。其中竖穴墓道土洞单室墓可分为竖穴土坑墓、竖穴墓道洞室墓、竖穴墓道砖砌单室墓,其中以竖穴墓道洞室墓为主;共出土铜、陶、铁、玉、骨等各类器物197件。从墓葬形制及随葬器物分析,其年代为两汉时期。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及以后

(一)帝王陵墓和大遗址

1.唐代帝陵

2012年陕西考古研究院对唐高祖献陵展开全面考古调查和陵园遗址的局部发掘工作。献陵是唐高祖李渊的陵墓(图版十一,1),位于三原县徐木乡和富平县吕村乡,陵园形制系“封土为陵”,坐北朝南。封土四周筑有夯土城垣,城垣四面各辟一门,门外有石虎1对、门阙1对;南门外有神道,神道的南端原有石柱1对、犀牛1对。

献陵南门建筑遗址由门址和门外双阙基址构成。南门基址破坏较严重,东半部因修路已经完全损毁,从发掘出的西半部夯土基址分析,陵园南门原为进深两间、面阔五间的殿堂式建筑,门址北侧还残留部分砖砌漫道或踏步遗迹。发掘清理的西侧门阙基址仅存基础部分,原为夯土结构的“三出阙”,阙的基础东西长14.5、南北宽7米。

献陵陵园石刻(图版十一,2、3)数量较少,地表现存四门外石虎4件(其中南门1件、西门2件、北门1件)、神道南端石柱1件。原南门外西侧石虎1件、石犀1件现藏碑林博物馆。本年度通过调查、勘探,清理出埋于地下的东门外石虎残躯1件、神道西侧石犀残躯1件、石柱柱身1件,此外还清理出石刻基座4件。

在陵园以外的东北部现存石佛堂一座,由庑殿式石佛堂与石基座构成,两者现已分离。石佛堂为整块石料雕成,正面开龛,龛后壁浮雕一佛二菩萨造像,龛内两侧线刻飞天、弟子、菩萨像,东西两侧外壁刻有《观世音经》和《金刚经》及“阎罗审断图”等。石佛堂为贞观十三年(639年)右监门中郎将齐士员及献陵陵署官员为唐高祖和太穆皇后造作,是唐代帝陵唯一的一座石佛堂。

本年度在献陵陵园北部调查时,新发现一处大型建筑遗址,南距献陵北门石虎50米,遗址平面呈长方形,周围筑夯土城垣,南面辟门,四周有围沟,城垣中央为一大型宫殿建筑基址,南部两侧对称分布小型建筑基址。经过发掘,清理出这座建筑基址的部分夯土基础和散水,出土的砖瓦、瓦当与陵园南门址一致,很可能是献陵最初的寝宫建筑遗址。

2.统万城遗址

2012年统万城遗址考古工作主要是对统万城西城址的局部发掘和统万城东南部墓地的抢救性

9

201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发掘新收获

发掘。西城内的发掘揭露出由北朝延续至宋元时期的文化层,发现灰坑188个、房址5处、道路3条、水井7处、沟8条、墙2道,其中一条道路遗迹中清理出清晰的车辙印。出土有陶器、瓷器、石球、柱础石、石夯、铁马镫、铜钱等(图版十二,3)。

统万城遗址东南约3公里的田满梁壕、谷地梁、瓦渣梁和八大梁等地点墓葬分布密集,时代为南北朝至宋代,均为不同历史阶段统万城居住者的墓地。多年来墓地遭严重盗掘,我们抢救性发掘了南北朝墓葬9座、唐代墓葬18座、宋代墓葬3座。一座南北朝墓中壁画保存较好,壁画直接绘于生土之上,墓室顶部绘有天象图和莲花藻井,墓室后壁残存有龙纹和人物局部,出土有素面罐、双耳罐、单耳罐、盘口细颈瓶等陶器,铺首铁环、泡钉等铁器和盘、碗、钵、耳杯等漆器(图版十二,4)。唐代墓葬中出土有罐、塔式罐、盏等陶器,白釉、青釉、黑釉碗等瓷器,簪、铜镜、带具等铜器,三足器、环等铁器,以及三彩盂、砖志、铜钱等器物(图版十二,1、2、5、6)。宋代墓葬出土物以铜钱为主,另有残铁、瓷器。

(二)墓葬

1.长安区茅坡村墓地

为配合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北侧、原长安区茅坡村西北的长安万科城项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012年在此发掘各类墓葬170余座,主要为唐代墓葬,另有少量汉代及隋代墓葬。主要为中小型墓葬,形制主要有刀把形、甲字形等,墓葬结构分为带天井(1 3个)长斜坡墓道、无天井长斜坡墓道、竖穴墓道的墓及竖穴土坑墓等几个类型;经发掘,除个别保存完好外,其余均被盗掘。除少数墓有砖封门或砖铺棺床外,其余均为土洞室。墓葬人骨大多不存,仅留痕迹。10余座墓的墓主人双手攥有铜钱,有的口含钱币,女性墓主头部多有铜镜、剪刀、发钗等器物。共出土各类器物500余件(组),主要有瓷罐、陶罐、陶俑、砖墓志等陶瓷器;铜镜、腰带扣、棺饰、钱币等铜器;铁镜、剪刀、棺钉等铁器;还有金钗等小件器物。共出土唐代墓志6块,其中石刻墓志2块,朱砂砖志3块,墨书砖志1块。

2.西安市未央区西凹里村墓地

为配合位于西安市未央区西凹里村(西三环西侧、昆明路延伸段北侧)的“立丰·惠泽苑”项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此共发掘唐代墓葬25座,出土器物40余件。其中,M14与M15较为重要。M15为竖穴墓道洞室墓,出土青石墓志1方、瓷盂1件,志文叙述了墓主尹倬的祖、父及其个人仕宦经历,明确记述墓主于大和五年(公元831年)终于京兆长安县颂政里,祔葬于其父之茔。位于M15西南的M14为斜坡墓道砖室墓,被盗严重,仅出墓志盖1件,也为尹氏,推测M14墓主应为M15墓主之父。这为研究中唐时期家族墓葬、神策军的相关问题、“奉天定难”重要历史事件及唐代里坊制度等提供了新资料。

此外,在西安西郊枣园西路与枣园北路交汇处的“长乐盛世”项目占地区域发掘西晋墓9座、隋墓1座、唐墓16座、宋墓2座,出土各类文物260件(组);其中16座唐墓皆为小型墓葬,从墓志铭文内容看,7座纪年唐墓的下葬时间集中于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年)至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之间,墓主均系唐代皇宫内的宫女,出土的5合墓志内容雷同。在芙蓉西路南端,北临西安绕城的“中海城A地块”项目发掘唐墓4座,其中的M7为长斜坡墓道带三天井土洞墓,坐南朝北,由长斜坡墓道、过洞、天井、壁龛、封门、甬道、墓室组成,墓道有壁画,墨绘祥云、牵马人及马等图案;虽盗扰严重,在东龛1、西龛1中发现三彩随葬品,主要器型有三彩男、女俑、三彩磨、三彩盂、三彩厕所等共计28件,据出土墓志,其埋葬年代为开元九年(公元721年)。为配合麟游矿区至宝鸡二电厂专用线(铁路)在凤翔、岐山、麟游三县发掘唐代及宋元时期墓葬5座,明清时期墓葬10座。本年度继续对位于高陵县院张村明代张氏家族墓进行发掘,东区3座墓葬去年开始发掘,今年主要对其墓室内部进行了清理;西区墓地可分为南、北两部分,目前正在清理北部的5座墓葬,各墓均有门楼,为仿木构形式,雕出门脊、瓦当、滴水以及斗栱等构件,一般在门脊和门额处雕饰花卉图案,在阑额处都题刻有墓主姓氏等信息,目前西区北部共出土墓志4方。在周陵镇贺家村北的墓地发掘明清墓葬1座、宋元灰坑10座。2012年我院与西藏山南地区文物局联合组队,对位于洛扎县的吉堆墓地进行全面的考古调查和测绘。

(责任编辑张鹏程)

01考古新发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