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对团场少数民族聚居连队问题调查与思考

对团场少数民族聚居连队问题调查与思考

对团场少数民族聚居连队问题调查与思考
对团场少数民族聚居连队问题调查与思考

对团场少数民族聚居连队问题调查与思考

——以六十四团14连为例

一、少数民族聚居连队基本情况

六十四团14连总人口1817人,508户,其中维吾尔族1574人,哈萨克族145人,其他民族98人,职工286人,退休职工240人,全连耕地面积8303亩,人均5.03亩。连队现有党员33人,其中:在职党员20人,退离休党员13人。

14连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2014年种植甜菜2300亩,平均单产5.7吨,种植棉花3100亩,平均单产180公斤,玉米制种1300亩平均单产380公斤,葡萄1500亩,收获面积600亩。

连队私人购买农机车1804大马力2台,1604大马力2台,1204大马力4台,都有配套农机具。播种机大小10台。设施养殖45户,2014年团给予贴息贷款275万元,全连养畜牛380头、羊5400只、马188平匹,总标畜8240只。2014年14连实现农业生产总值1658.68万元,农牧工家庭人均纯收入7827元。

二、少数民族聚居连队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当前还存在着一些制约14连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因素,有的是一直以来长期存在的难点问题,有的是近年来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一)农业基础条件薄弱,职工收入结构单一。

一方面14连职工群众主要经济来源靠种地,对土地的依赖性非常强,而本连队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全连172名无业青年,只能靠打零工维持生计。同时,连队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差。特别是遇到各种自然灾害的时候,

职工群众增产增收遭受严重影响。另一方面连队职工群众发展畜牧养殖受资金及场地的限制,只能在自家庭院内饲养少量牛羊,规模小、收入低。且长期共聚一处导致了一些人畜共患疾病的交叉感染(不少养殖户甚至小孩感染了“布鲁氏杆菌病”),使原本并不富裕的家庭增加了更大的生活困难。

(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

随着城镇化建设速度的加快,团场主要资金投向镇中,而对连队的投入逐渐减少。如:连队危房改造建房补贴政策的调整,14连仍有65户没有享受危房改造政策的家庭还住着老房,有的还住着土坯房。团场鼓励连队职工群众在团部买楼房可享受4万元的补贴政策,但14连大部分职工群众仍负担不起余下的房款而无法享受优惠政策。同时,在连队享受了危房改造政策,建起了新房的29户家庭,房屋出现不同程度漏雨、地基下沉、墙体裂缝等质量问题和建房遗留问题,职工群众反应强烈。通连公路年久失修;连队营区环连道路仍是土路,雨天、雪天出行困难,夏天车行尘土弥漫,影响周边居民正常生活。

(三)劳动力素质依然偏低。

14连部分职工群众的素质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思想还比较保守,多孩问题依然严峻,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只想着靠种地养家或“啃老”,并不想着出去找工作或者创业。在文化素质方面,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文化层次主要集中在小学和初中,懂双语的很少,这些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主要为体力劳

动,严重地制约了连队农牧工家庭多元增收。

(四)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职工增收缺乏保障。

在教育方面,连队孩子每天乘车交通费900元/学年,虽然实行了“两免一补”,也有团政策补贴交通费,但是,大多数职工家庭仍无法承受剩余费用(每户职工家庭均有2-3名学生乘车),有10余名儿童因家庭贫困无法支付交通费而辍学。另一方面,接送学生的私人车辆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超载严重,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在医疗就医方面,连队卫生室就医条件较差,医疗水平较低,医务人员少以及医疗费用报销政策的局限,连队职工群众就医的根本问题仍未全面解决。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不够健全,加之业务干部对上述政策宣传不到位,职工群众对相关政策不了解、不理解、落实情况不清楚,甚至对好的政策产生了误解和质疑。目前仍有较多人员未参保(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连队弱势群体保障体系依然薄弱。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一些基层干部对新形势下加强连队基层组织建设的思想认识不够到位,导致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兵团、师、团的强农惠农政策的执行力不足。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打基础”和“抓发展”的关系,不能超前思考,往细谋划;创新意识还不够强,仍沿袭过去以行政命令为主的方式方法,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服务关爱的方式开展工作的较少;加上存在语言沟通障碍,对推进党建工作和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特别是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感到难以入手。

三、解决少数民族聚居连队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面对当前六十四团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结合14连的实际,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切实解决增收问题。

科学发展能促进少数民族连队的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化解经济层面的民族问题。针对土地方面凸现出的矛盾,笔者认为,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效益农业,是当前团场和连队的中心任务,也是增加职工群众收入的根本途径。土地仍是14连大多数家庭最基本的收入和社会保障,是职工群众的安身立命之本,因此,稳定现行土地政策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连队工作的一项基本任务。但在稳定土地承包制度的前提下,团场应根据统筹发展的要求,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规划、切合实际的原则,使创新连队生产方式、发展经济与全团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与产业发展、城镇化建设等规划相衔接,分步骤、有重点地解决14连职工群众的增收问题。一是要加大对土地的投入,不断改善水利设施,增强传统农业抗风性能力;引导职工科学种田,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保证增产增收。二是以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为重点,继续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积极引进和推广新品种与新技术,大力发展高品质、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不断提高经济作物在种植业产值中的比重。三是以发展畜牧业为重点,继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可采取特定区域,集中养殖的发展方式,促使畜牧业由传统的家庭副业向主导产业转变,全面提高畜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从而使畜牧业收入在职工家庭总收

入的比重不断上升。四是引导发展设施农业,拓宽农业结构调整的路子。设施农业的发展是露天农业向高效农业、传统作物向精细作物调整的过程,可极大地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促进连队种养业结构不断优化,品种增加,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经济效益提高,进而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和职工群众收入的稳定增长。

(二)发展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加速推进专业合作。

发展连队合作经济组织,提高群众组织化程度,是解决目前资金紧张、促进农业持续增效、职工稳定增收的重要途径。在尊重职工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发挥典型示范和带动作用,支持和引导连队有能力、懂经营、会管理的种养业大户利用个体优势组建合作组织,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坚持边发展边规范、以规范促发展,不断完善专业合作组织的内部运行机制,实现由简单的“抱团取暖”、节约成本式合作向产加销一体化转变,鼓励普通职工群众以资产、劳动力等要素入股,分享合作组织利益。同时,不断扩大合作组织单体规模,取得规模效益。目前,14连较为适合扶持发展针织、刺绣和畜牧养殖等极具少数民族特色的合作组织。

(三)转观念提素质,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家庭多元增收。

要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就要从改变落后的观念做起。一是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全面落实“少生快富”政策,加大计划生育工作力度,是解决14连职工群众尽快脱贫致富的重要因素。要把提高计划生育率、降低多孩率、控制人口增长

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加大《婚姻法》和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宣传力度,转变贫困群众婚育观,从而彻底改变“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落后观念。二是要按照“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工标准,以团场农业科技培训和连队远程教育网络为培训平台,通过集中分散培训,加强对职工群众在自身素质,科技知识,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学习培训。特别要加强职工群众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通过培训使他们掌握一至两门实用技术,具有一定的就业竞争力。三是营造良好的择业环境,鼓励青年自主创业。以团场“三化”建设为契机,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采取送政策、技术、信息、资金到户等多种形式,积极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鼓励和引导职工群众改变原有过分依赖土地的就业观,多渠道择业。在农闲之季,向他们提供招工信息,架起用工企业与农民工之间的桥梁。四是发挥特色优势,广开致富门路。连队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职工群众,在耕种土地的同时,可发挥自身养殖、经商、民族特色餐饮等方面经验和特长的优势,发展养殖业、牛羊的育肥销售、农副产品加工、开办民族特色农家乐等,在有效促进连队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同时,实现少数民族职工家庭多元增收。

(四)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

一是针对14连职工家庭教育负担问题,适度鼓励扶持普惠性民办双语幼儿教育。根据国家、兵团、四师教育改革相关政策,结合团场三化建设发展实际,鼓励扶持民办双语幼儿园或托儿所。二是进一步巩固完善城镇居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多渠道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机制。三是建立新型的城镇居民基本养

老保险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职工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四是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对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要激励和促进劳动自救,鼓励部分劳动自救人员积极退出低保。把低保工作的输血功能与造血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救助低保与扶持低保脱贫致富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终把低保人员的进与出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低保户摆脱贫困,打造动态性低保。

(五)加强基层组织,夯实执政基础。

加强连队“两委”班子建设,不断增强党支部的生机与活力,真正做到支部所在、民心所向。一是建立健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认真开展好干部“三严三实”教育活动,进一步转变干部工作作风,强化群众工作意识。二是强化教育培训,提高连队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依法施政水平、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增强他们做群众工作的本领及带领职工群众发展经济,共同致富的能力。三是增强干部队伍团结合力,把关心爱护干部落到实处,为连队干部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使他们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为职工群众办实事、谋发展上。四是认真抓好发展年轻党员和培养选拔双语基础较好的基层后备干部工作。

(六)进一步规范连队民主管理。

认真落实好“四议两公开”和“两会两票”制度。要本着"凡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连里的重大事项都要向职工群众公开"

的原则,全面真实地规范好党务、连务公开的内容。并指定专人负责接待、搜集和整理群众的反馈意见,对群众提出的问题认真解释和答复,切实做到件件有回音。通过扎扎实实实行连务公开、民主管理,不仅可以融洽干群关系,而且也可以大大增强两委会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七)将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不断强化连队文化阵地。

连队的基层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上下共同努力、齐抓共管、常抓不懈,才真正有可能把连队的文化建设落实到实处。一是应将文化建设过程当成为职工群众排忧解难的工作来抓,重点将党和国家、兵团、四师各项强农惠民政策和团场三化建设作为文化传播的重点方向。二是加强人才培养、培训的力度,特别是对连队本土文化传承者的培养。三是丰富职工群众的文化生活,引导群众抵制不良文化侵袭。让先进文化、主流文化占领连队文化阵地。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职工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各民族和谐相处的良好人文环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