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评执行功能的问题解决理论

评执行功能的问题解决理论

评执行功能的问题解决理论
评执行功能的问题解决理论

心理科学进展 2004,12(5):706~713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评执行功能的问题解决理论* 

王乃弋 李 红 高 山 

(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基础心理学重点实验室,重庆北碚,400715)

摘要对执行功能的定义存在着多种理论观点,但由于执行功能的含义广泛,该领域仍缺乏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鉴于已有的各种理论的不足,该文着重介绍了Zelazo等人提出的研究执行功能的新思路:根据问题解决的理论框架来构建执行功能的概念,从而把执行功能的不同方面就其功能暂时整合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中。根据这个问题解决的框架,执行功能是一个由问题解决的四个阶段组成的宏观概念:问题表征、计划、执行、评价。这种观点承认执行功能内在的复杂性和层次性,并引导我们深入地研究各亚功能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我们将该领域内各种不同的研究结果整合起来;但这种理论本身也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不能毫无批判地接受。 

关键词执行功能,问题解决,宏观概念,亚功能。

分类号 B842.1 

1关于执行功能已有的理论解释 

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 EF)及其发展已成为国际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新热点,但由于其含义相当广泛,尚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一般说来,执行功能指的是有机体对思想和行动进行有意识控制的心理过程。对于执行功能的定义及其理论解释存在多种观点。1.1 从神经心理学的角度来界定执行功能 

“执行功能”这一概念出自前额叶皮层损伤的研究,前额叶皮层的损伤引起了一系列神经心理的缺陷,如:计划、概念形成、抽象思维、决策、认知灵活性、利用反馈、按时间先后对事件排序、对动作的监控等方面的困难[1],这些困难对应的一系列能力就是“执行功能”这一术语最初的含义。

因为这些能力几乎都与前额叶皮层关联,传统上人们常常将执行功能(EF)和前额叶皮层(PFC)这两个术语交替使用,但这二者并不是完全相等的。执行功能并不仅仅依赖于前额叶皮层,它还依赖于边缘系统等其它皮质区。当前的发展研究热衷于脑的模块化加工,研究者倾向于采用定位主义(localizationalist)的思路,然而就执行功能这样的复杂功能而言,这种思路显然是不适宜的。

1.2 抑制控制理论 

另一种影响较大的观点是把执行功能定义为抑制控制(inhibitory control),即对自身行

收稿日期:2004-08-30

*本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370488)和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DBA010164)的部分工作。

通讯作者:李红,E-mail: lihong1@https://www.wendangku.net/doc/ea46537.html,

第12卷第5期 评执行功能的问题解决理论 -707-

为的抑制能力[2]。因为执行功能障碍通常表现为持续性错误(perseverative errors),即持续重复不符合当前规则的强势反应,因而执行功能障碍被解释为个体因为抑制机制的不成熟而不能抑制与目标冲突的强势反应倾向。

这种解释只是一种直接的、经验性的主张,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抑制理论不能涵盖执行功能包含的所有现象,比如任务中的计划、动作监控、事件来源监控(source monitoring)等方面。另外,抑制理论无法区分各种任务引起的困难之间的内在差别。

1.3 工作记忆理论 

许多研究者[3,4]把执行功能与工作记忆的实际容量或功能容量联系起来,认为执行功能的失败主要是因为工作记忆的实际容量或功能容量不足而造成的。有些研究者认为执行功能既包含工作记忆又包含抑制[5],把前述二者结合起来探讨执行功能的问题。

的确,几乎完成任何认知任务都在某种程度上需要工作记忆的参与,在工作记忆容量达不到任务要求的情况下,任何人在完成相应任务时都会表现出某种困难,因此,并不仅仅是执行功能任务才需要工作记忆的参与,仅仅利用工作记忆容量限制来解释执行功能缺陷可能只看到了问题的表面现象。

1.4 高级认知能力理论 

这种观点是把执行功能定义为一种更高级的认知机制或能力。例如,Denckla和Reiss 继承了Baddeley、Norman和Shallice等的观点,认为“执行功能是一种认知模型,它由效应器的输出元素,包括抑制、工作记忆、作出反应所必需的组织策略等组成”[6]。

这种观点只是罗列了执行功能包含的一些成分,而没有进一步说明执行功能是如何获得的、执行功能的各种成分,如计划与自我觉知之间存在怎样的功能关系等实质性问题。与此相对,Zelazo等认为需要做的是抓住执行功能所包含的复杂过程的多样性,并描述这些复杂过程的特征,而不仅仅是列举这些过程。

Zelazo等提出复杂功能有两个普遍的特征值得注意。第一,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同一目标。第二,本身具有内在层次性。比如,交流的功能就有赖于运动控制一类的亚功能。要描述一个复杂功能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描述它的层次结构,描述各个亚功能的特征,并将这些亚功能围绕其恒定结果组织起来。要使执行功能包含的各种能力有意义,从而清楚地说明对思维和动作的控制,一种方法是考虑执行功能的一般结果。基于已有的理论的不足,他们提倡从宏观的角度来定义执行功能的思路,试图把执行功能的概念建立在问题解决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基于问题解决的时间阶段(即从对问题的识别到解决所需的步骤)建立起来的功能框架以研究执行功能[7]。

2 用于解释执行功能的问题解决框架 

自从心理学成为一门科学以来,问题解决一直是许多理论探讨的主题。杜威把问题解决放在其思维理论的中心,问题解决仍是认知心理学的中心课题。控制理论(cybernetic theory)、动作控制的层次模型以及早期的信息加工方式都提供了构成当代问题解决研究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要素。根据Newell和Simon,“当一个人想要得到某种东西但不能立即知道

-708- 心理科学进展 2004年

通过怎样的一系列动作才能得到这个东西时,他就面临一个‘问题’”[8]。许多学者曾试图描述问题解决过程中各个单独的步骤或阶段,作出了互有交迭的解释。Zelazo等对问题解决的分析得出如下框架(见图1),该框架包含了四个时间上和功能上不同的步骤:问题表征(representation)、计划(planning)、执行(execution)、评价(evaluation),其中执行包含形成意向(intending)和规则使用(rule use)两个子步骤,评价包含错误觉察(error detection)和错误修正(error correction)两个子步骤[7]。

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必须首先构建一个问题空间(即对问题及可能的解决办法的表征)。格式塔学派的传统理论强调了问题解决过程中问题表征阶段的重要性。根据格式塔理论,问题解决首先取决于对问题表征的重构(即顿悟)。一旦获得了正确的问题表征(或定势、心向),余下的步骤就能顺利完成。信息加工理论则强调了第二个阶段:计划。Newell和Simon 将问题解决定义为在一个问题空间里搜寻一个可能有效的计划。计划策略,如手段-目标分析常被用于限制这种搜寻,从多种可能的计划中选择一种。Newell和Simon认为计划是问题解决的关键,一个满意的计划可以使问题得到解决[8]。

选择了一个计划之后,问题解决的执行阶段就开始了。为了执行计划,一个人必须:(1)把计划保存在头脑中以指导思维和控制行为,这称为形成意向;(2)把计划付诸实施,变成行动,这称为规则使用。在意志力缺失症中存在大量形成意向与规则使用相分离的证据(即意向不能被转化为行为的病例)[9]。这促使了Zelazo等将形成意向和规则使用作为执行阶段的两个独立的亚阶段来考虑。 

图1 执行功能按时间先后的四个阶段组成的问题解决框架 

 

第12卷第5期 评执行功能的问题解决理论 -709-

最后,当一个人把计划保存在头脑中并实际地用计划指导行为时,问题解决的最后阶段就可能到来。在这个阶段,一个人对其行为进行评价,并确定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评价包含错误觉察与错误修正,后者导致对前面的问题解决的某一阶段的修正。

执行功能的缺陷可以表现在任何一个加工过程,包括对问题空间的持续表征(inflexiable representation)(类似于功能固着)、对某一计划的持续使用、规则使用的失败,或不能有效利用出错信息等。问题解决的框架有助于把执行功能的各个方面组织起来,使研究者能够在问题解决过程的时间序列上准确地指出错误发生的位置。基于此,一些研究者已经设计出可用这个问题解决模式检验的任务,它们有助于了解各种障碍的执行功能缺陷的特征[10, 11]。

3 对执行功能的问题解决模型的评价 

3.1 与传统观点相比的优势 

第一,执行功能的问题解决模型不同于已有的其它研究执行功能的思路,它把执行功能看作一个宏观概念,突出了执行功能的各个亚功能共同作用以获得问题解决的更高层次的功能的方式。把执行功能定义为一个宏观概念承认了问题解决过程中所包含的自我调控过程的内在复杂性,促使我们深入探讨各亚功能之间的相互作用。相比之下,近来研究执行功能的其它思路则倾向于强调某一特定的亚功能。例如,一些研究者暗示执行功能必然包含对自动反应,或强势反应(prepotent response)的干扰的抵抗[12],几乎所有的执行功能障碍都源于抑制的基本障碍[13]。但是从问题解决的角度来看,抑制等基本过程本身过于简单,无法充分解释执行功能所包含的复杂策略和元认知过程的特征。

例如,3岁儿童对不平常事件作出因果预测有困难。在二进二出斜坡任务中,Frye等[14]要求儿童预测一颗弹子球在一个斜坡上的滚动路径。在一种条件下,先告诉儿童规则,即“灯灭,弹子竖直滚出;灯亮,弹子交叉滚出”,再告诉他们弹子入口的位置和小灯状态,让他们预测弹子从哪个出口滚出。在这种条件下,儿童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持续性错误,不论小灯开或关,他们坚持认为弹子会竖直滚出。研究者似乎可以合理地认为这个任务涉及执行功能,因为儿童不能抑制头脑中固有的弹子将竖直滚下斜坡的预想。但在另一种条件下儿童的表现则暴露出这种解释的不足,当只使用一个入口并且小灯亮时,3岁儿童准确地预测了弹子的路径。可以推测,两种条件下的问题解决都包含了执行功能,干扰效应的出现至少部分是因为执行功能而不全是出于对优势期望(prepotent expectation)的抑制,仅用抑制理论不能解释两种条件下的差异。因此,与传统的研究角度相比,执行功能的问题解决模型显得更宏观,更具包容力。李红、郑持军、高雪梅[15]等采用该研究设备研究儿童的因果推理能力,结果也发现了类似的“竖直偏见”,这种竖直偏见既可能是由于儿童不能真正理解规则、而采用经验来进行判断所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抑制机能不足而不能克服该偏见所造成的。

第二,问题解决框架的另一个特点是它指出执行功能不仅出现在抵抗干扰的情况下,在不需要抵抗干扰的情况下也需要执行功能的参与。例如,新异条件下的计划需要执行功能。这个特点与Maier[16]的观点是一致的。他认为人类的行为总是反映两个性质上不同的过程的联合运作,他称为“学习”(learning)和“推理”(reasoning)。学习是一个相对自动化的过

-710- 心理科学进展 2004年

程,“其本质是复制,倾向于产生刻板行为”,而推理是有目的的,一般是为达到一定的目标将各个单独的学习行为联合起来。通常问题解决需要两种过程的共同参与,很难创造出一种“纯粹”的推理测验。但是通过比较助长条件(facilitation condition)和对立条件(opposition condition)下被试的表现可以评估学习和推理在特定条件下的相对重要性。在助长条件下学习和推理过程朝着一个共同的解决方法作用,而在对立条件下学习和推理过程相互冲突。Jacoby[17]在他的加工分解程序(process-dissociation procedure)中成功运用了这一逻辑。

对立条件之所以值得研究是因为它对控制过程提出了挑战,与助长条件或中性(新的)条件相比,对立条件对控制加工过程中的内源性变化(endogenous variations)或感应变化(induced variations)更为敏感。研究者强调抑制的重要性可能就是因为这种敏感性。但执行功能在一个新的不包含冲突的情景中同样起作用,并常与熟悉情景中的自动化加工共同作用,在这种情景中只需习惯化的策略就足够了。

要对执行功能作出准确的评价,一种方法是设计一种“纯粹”的执行功能任务,使之只对执行功能的变化敏感。但这可能做不到,因为任何需要执行功能的任务都受到自动化加工的干扰,二者或者协同作用,或者相互抵制。Maier[17]和Jacoby[18]提出另一种方法,即利用自动加工过程的干扰,比较助长条件和对立条件,从而评价执行功能的作用。

以维度变化卡片分类任务(the dimensional change card sort, DCCS)[9]为例,实验先让儿童按一种维度(如颜色)对测试卡片进行分类,再让儿童改变思路,用另一种维度进行分类。在维度变化前的阶段,执行功能和自动加工过程将共同作用,因此儿童行为表现中执行功能的个体和群体差异都不显著。也就是说,在所有的试验中,儿童能够成功地分类可能是因为他们控制了每一次试验中的行为,也可能是因为他们利用了相对自动化的加工过程。实验结果是3岁和5岁的儿童基本上总能通过这个阶段的任务。在维度变化后的阶段,执行功能和自动化加工变为对立状态。可以想象这时任务变成了一个执行功能的任务,3岁儿童通常不能通过此阶段,尽管在每次试验中告诉他们改变后的规则,他们仍坚持用第一种维度来分类。然而,任务的第二阶段也不是一个纯粹的执行功能任务,它可能会低估儿童的执行功能。为了评估执行功能在卡片分类任务中的作用,应该分别考虑维度变化前和变化后的两个阶段,即助长和对立两种条件。助长条件下的表现反映了执行功能加上自动化加工(P f=EF+AP),对立条件下的行为反映了执行功能减去自动化加工(P o=EF-AP)。通过取得P f和P o的值,解两个联立等式,就可以得到EF和AP的估计值[16]。

第三,执行功能的问题解决模型足以支持以下重要观点:(1)执行功能不仅对解决冲突问题有用,也对解决执行功能与其它自动化加工过程协同作用的问题有用;(2)执行功能的个体变化和群体变化在冲突条件中比在助长条件中更敏感(差异更显著);(3)准确估计执行功能需要比较冲突条件与助长条件。当讨论关于儿童的执行功能的研究时应注意以上几点。不同的研究在不同年龄的儿童中发现了程度不同的执行功能,部分是因为它们所使用的任务中执行功能与自动化加工的对立的程度有所不同。虽然目前还没有使用加工分解的逻辑来评估儿童的执行功能的严密尝试[16,17],但已经出现了一些能够比较对立和助长两种条件的

第12卷第5期 评执行功能的问题解决理论 -711-

发展研究[9,18,19]。大多数这些研究都支持了执行功能各个方面相互独立,这点对研究正常和异常的发展过程尤有帮助,并支持了将执行功能分解为若干亚功能来讨论的思路。

3.2 几点疑问 

尽管执行功能的问题解决模型有许多可取之处,但它本身也存在几个问题。第一,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执行功能,问题解决模型的几个阶段是否都能得到表现?例如,在A非B 任务中,大多数时间一个物体被藏于A处,然后当着婴儿的面将其藏于B处,要求婴儿在B处去寻找物体。对于此任务,成功的婴儿固然需要对问题进行表征,但它是否需要作出一个计划,是否需要根据计划来执行,并且是否需要根据计划和执行结果的比较进行评价?这些都还有疑问。不成功的儿童表现出一种继续在A处寻找物体的持续性错误。以往的研究把这种失败归因于儿童不能“抑制先前的优势反应”。根据执行功能的问题解决模型,儿童在执行功能的问题解决的每一个阶段都可能犯错误,而无论是哪个阶段的错误,都将导致儿童不能正确地解决问题,从而表现出执行功能的失败。这样一来,婴儿到底在哪个阶段犯了什么错误,反倒是一个模糊的问题了。而实际上,解决这样的简单问题是否真正需要问题解决的四个阶段,这本身也是一个疑问。

第二,利用问题解决模型来解释执行功能,容易将“执行功能”概念扩大为整个“认知”概念。因为在很多情况下,人们也利用“问题解决”这一术语来解释“认知”过程。这样,一个专门化的“执行功能”概念就被转换成了一个广义的“认知”概念,这将直接影响执行功能研究的准确性。而且,关于认知的研究早已是心理学界的重要问题,如果真的可以用“认知”概念和“执行功能”概念互换,那么根本就没有必要再专门地研究所谓的“执行功能”,执行功能的研究也就失去了价值。

第三,如果我们认同执行功能的问题解决观点,那么,执行功能固然需要利用问题解决的四个过程来进行解释,但是,从“结构和功能”统一的观点看,功能是结构的功能,没有内在的结构成分,就不可能产生相应的功能性成分,因此,仅仅讨论“功能”也许是不够的。李红[21]曾经从结构—功能的角度提出过一种智力理论,认为对任何心理现象的分析都离不开结构—功能的维度,并且主张将智力的心理结构和智力的行为表现区分开来,因为作为功能表现的智力行为和作为内在结构的智力结构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在最近发表的一篇关于执行功能的发展研究的文章中,李红等[22]进一步设想,应该对个体完成所有的执行功能任务所需的认知加工过程进行细致分析,离析出完成每一种执行功能任务所需要的认知加工成分,通过对这些成分进行系统归纳,弄清各种执行功能任务的共同成分和独特成分,并进一步对这些共同成分和独特成份进行系统分析,最终弄清执行功能的结构和功能。因此,根据前文提及的将执行功能扩大化为“认知”的倾向,执行功能作为广义的认知功能,它只能是内在的认知结构的行为表现,而认知结构则是支配这种功能的内在结构。其简单的逻辑是“执行功能=认知,认知结构支配认知功能,所以,认知结构支配执行功能”。如果是这样,那么,李红[21]先前提出的“智力的认知结构模型理论”也应该能够成为解释执行功能的一种理论模型。当然,这种逻辑是否能够成立尚需要进一步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来证明。

-712- 心理科学进展 2004年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尽管执行功能的问题解决模型能够说明较复杂的执行功能问题,也不失为对执行功能的一种理论解释,但该理论模型也还存在不少疑问,如果我们毫无批判地接纳这一理论,则可能对未来的研究是有害的。

 

参考文献

[1] Wise S P, Murray E A, Gerfen C R. The frontal cortex-basal ganglia system in primates. Critical Reviews in Neurobiology, 1996, 10:

325

[2] Carlson S M, Moses L J, Hix H X. The role of inhibitory processes in young children’s difficulties with deception and false belief.

Child Development, 1998, 69: 672~691

[3] Case R.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Birth to adulthood. Orlando, FL: Academic Press, 1985

[4] Roberts R J, Pennington B F. An interactive framework for examining prefrontal cognitive processes. Developmental

Neuropsychology, 1996, 12: 105~126

[5] Diamond A. Neuropsychological insights into the meaning of object concept development. In: Carey S, Gelman R (Eds.) The

epigenesis of mind: Essays on biology and cognition. 1991. 67~110

[6] Denckla M B, Reiss A L. Prefrontal-subcortical circuits in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In: Krasnegor N A, Lyon G R, Goldman-Rakic P

S (Eds). Development of the prefrontal cortex: Evolution, neurobiology, and behavior. Baltimore, MD: Paul Publishing, 1997. 283 [7] Zelazo P D, Carter A, Reznick J S, Frye D. Early Development of Executive Function: A Problem-Solvng Framework..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1999, 1 (2): 198~226

[8] Newell A, Simon A. Human problem solving. Inglewood Cliff, NJ: Prentice-Hall, 1972

[9] Zelazo P D, Frye D, Rapus T. An age-related dissociation between knoing rules and using them. Cognitive Development, 1996, 11:

37~63

[10] Delis D C, Squire L R, Bihrle S, Massman P. Componential analysis of problem-solving ability: Performance of patients with frontal

lobe damage and amnesic patients on a new sorting test. Neuropsychologia, 1992, 30 (8): 683~697

[11] Levine B, Stuss D T, Milberg W P. Concept generation: Validation of a test of executive function in a normal aging population.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nental Neuropshychology, 1995, 17 (5): 740~758

[12] Barkley R A. Linkages between attention and executive functions. In: Lyon G R, Krasnegor N A (Eds). Attention, memory,and

executive function. Baltimore: Paul H Brooks, 1996. 313

[13] Barkley R A. Behavioral inhibition, sustained attention, and executive functions: Constructing a unifying theory of ADHD.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7, 121: 65~94

[14] Frye D, Zelazo P D, Palfai T. Inference and action in early causal reasoning.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6, 32: 120~131

[15] 李红,郑持军,高雪梅. 推理方向与规则维度对儿童因果推理的影响. 心理学报,2004,36(5):印刷中

[16] Maier N R F. The effect of cerebral destruction on reasoning and learning in rats. Journal of Comparative Neurology, 1932, 54:

45~75

[17] Jacoby L L. A Process dissociation framework: Separating automatic from intentional uses of memory.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1991, 30: 513~531

[18] Maier N R F. Reasoning in childre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Neurology, 1936, 21: 357~366

[19] Gerstadt C L, Hong Y J, Diamond 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gnition and action: Performance of children 3.5-7 years old on a

Stroop-like day-night test. Cognition, 1994, 53: 129~153

[20] Wellman H M, Somerville S C, Revelle G, Haake R J, Sophian C.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planning. In: Wellman H M (Ed).

Children’s searching. Hillsdale, NJ: Erlbaum, 1985. 123~149

[21] 李红. 智力的认知结构模型假说. 中国科协首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交叉学科分册).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 230~234

[22] 李红, 王乃弋. 论执行功能及其发展研究. 心理科学,2004,27(2):426~430 

第12卷第5期 评执行功能的问题解决理论 -713-

 

 

On the Problem-Solving Framework about Executive Function

Wang Naiyi, Li Hong, Gao Shan

(Key Laboratory of Basic Psychology, School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Beibei,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There are various definitions and theories about executive function (EF). However, EF has such a broad connotation that there has not been a definite and consistent definition about it. Whereas the limitations of the existing theories,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a new approach to illustrate EF proposed by Zelazo et al.: to ground the construct of EF o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problem solving and thereby to integrate temporally and functionally distinct aspects of EF within a coherent framework. According to this problem-solving framework, EF is a macroconstruct that spans 4 phases of problem solving (i.e., representation, planning, execution, and evaluation). This point of view acknowledges the inherent complexity and hierarchy of EF and permits us to proceed with the difficult task of mapping out the interactions among the subfunctions of EF. It will help us to integrate various outcomes in the field of EF. The article also presents the deficiencies of this approach.

Key words: executive function, problem solving, macroconstruct, subfunction.

综合评价理论

构成综合评价问题的五个要素分别为:被评价对象、评价指标、权重系数、综合评价模型和评价者。(评价目的、评价结果) 评价程序:熟悉评价对象、确立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建立评价模型、分析评价结果 (1)被评价对象 被评价对象就是综合评价问题中所研究的对象,或称为系统。通常情况下,在一个问题中被评价对象是属于同一类的,且个数要大于1,不妨假设一个综合评价问题中有n个被评价对象(或系统),分别记为s1,s2,?,sn(n?1)。 (2)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是反映被评价对象(或系统)的运行(或发展)状况的基本要素。通常的问题都是有多项指标构成,每一项指标都是从不同的侧面刻画系统所具有某种特征大小的一个度量。 一个综合评价问题的评价指标一般可用一个向量表示,其中每一个分量就是从一个侧面反映系统的状态,即称为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 (3)权重系数 每一综合评价的问题都有相应的评价目的,针对某种评价目的,各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是不同的,评价指标之间的这种相对重要性的大小可以用权重系数来刻画。如果用wj 来表示评价指标xj(j?1,2,?,m)的权重系数,则应有m wj?0(j?1,2,?,m),且?wj?1。 j?1(4)综合评价模型 对于多指标(或多因素)的综合评价问题,就是要通过建立合适的综合评价数学模型将多个评价指标综合成为一个整体的综合评价指标,作为综合评价的依据,从而得到相应的评价结果。 (5)评价者 评价者是直接参与评价的人,可以是某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团体。对于评价目的选择、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评价模型的建立和权重系数的确定都与评价者有关。 (6)评价目的 对某一事物开展综合评价,首先要明确为什么要综合评价,评价事物的哪一方面,评价的精确度要求如何,等等。 (7)评价结果 输出评价结果并解释其含义,依据评价结果进行决策。应该注意的是(转载于:综合评价理论),应正确认识综合评价方法,公正看待评价结果。综合评价结果只具有相对意义,即只能用于性质相同的对象之间的比较和排序。 综合评价的一般步骤: 明确评价目的;确定被评价对象;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评价指标的原始 值、评价指标的若干预处理等);确定与各项评价指标相对应的权重系数;选择或构造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各系统的综合评价值,并给出综合评价结果。 1. 评价指标类型的一致化 一般说来,在评价指标x1,x2,?,xm(m?1)中可能包含有“极大型”指标、“极小型”指标、“中间型”指标和“区间型”指标。 极大型指标:总是期望指标的取值越大越好; 极小型指标:总是期望指标的取值越小越好; 中间型指标:总是期望指标的取值既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为好,即取适当的中间值为最好; 区间型指标:总是期望指标的取值最好是落在某一个确定的区间内为最好。

执行功能相关文章整理

1 冲突控制的神经机制《心理科学进展》2004,12(5):651~ 660 岳珍珠张德玄王岩 摘要人类认知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能根据知觉选择、反应偏向以及实时更新的情境信息调节自身以适应特定的任务,使这种适应性得以实现的认知过程就是认知控制。该文简述了冲突控制的界定、实验范式、冲突的种类等方面,尤其详细介绍了冲突控制神经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对进一步的研究提出展望。 (1)界定 认知控制过程通过选择与情境相关的知觉、记忆、反应表征或加工通路使这种灵活的行为成为可能 认知控制有3 个关键的成分:表征(PDF)、选择和更新(多巴胺DA)以及行为监控和调节。 (2)研究范式 Stroop:当命名用红墨水写成的有意义刺激“绿”和无意义刺激“X”的颜色时,会发现前者的颜色命名时间比后者要长的多。这种同一色词的颜色信息(红色)和词义信息(绿)相互发生干扰的现象,就是著名的Stroop 效应。 Simon:Simon效应主要是目标位置和反应方位间的冲突,如果目标位置与反应方位一致,被试的反应时相对不一致情况显著缩短。 Flanker:Flanker效应则是描述中央刺激受到旁侧的两个相同的干扰物的影响,即侧抑制效应。在该任务中,被试要对中央呈现的靶子字母进行反应,同时忽略靶子两边呈现的侧抑制刺激。当两侧的刺激与中间的靶子一致时,反应时最短,这种条件下称为“反应一致”条件;如果二者所对应的反应恰好相反,那么反应是最慢的,这种条件下称为“反应不一致”条件。 反眼动任务(Anti-saccade Task):反眼动任务则是选择性注意中常用到的一种任务。环境中出现的潜在相关刺激会吸引注意,引起眼动使靶子呈现在中央凹视野。如果要求被试注意靶刺激相反的空间位置,被试就要做反眼动任务,此时的反应时明显增长。 (3)冲突的种类 一种分类:刺激的冲突和反应的冲突 另一种分类:一些根据任务类型描述的冲突类型。如Badre 等人考察了基于预期的冲突,以及子目标(subgoal)、刷新(refresh)等情境下的冲突 2 3~5岁儿童模式认知能力发展的研究史亚娟,庞丽娟,陶沙,陈瑶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3年第四期46~52 摘要:选取北京市10所幼儿园的249名3~5岁儿童为被试,采用概括抽象程度不同的任务对儿童的模式复制和扩展能力进行个别测查。结果表明:(1)儿童早期模式认知能力发展的年龄主效应显著,性别主效应显著,年龄与性别的交互作用显著。(2)儿童模式复制能力在3.5~4.5 岁之间发展较为迅速,模式扩展能力在4~5岁之间发展较为迅速。(3)儿童的模式复制能力无显著性别差异,但女孩的模式扩展能力显著高于男孩。(4)儿童的模式复制能力显著高于模式扩展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它们之间的差距有减小的趋势。(5)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在模式复制和模式扩展任务中所犯错误水平在下降。 关键词:模式;模式认知;模式复制;模式扩展 基本内容: 模式是数学的一个基本主题,识别模式是理解数学的基础。 模式的识别、概括、比较、分析是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成分,对儿童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有重要影响。 3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冷”“热”执行功能张微,徐精敏,宋红艳

对系统评价的看法

对系统评价的看法! 我也说两句:一谈系统评价免不了说文献收集要全,有人认为连未发表的文献都要收集到。一个“全”字谈何了得,怎样才能全呢?我认为全与不全是相对的。我们收集文献的目的主要是要得到科学的系统评价结果,不是为了在文章后多列参考文献。有时收集到大量文献,经过评价全部排除啦!(尤其是早期的和中文的文献,有些文献分组甚至采取随便法)浪费时间。是不是可以借鉴SCI、统计源期刊等的方法,划定一些高质量的期刊进行收集,这样节省人力物力。也避免了一些低质量文献对系统评价结果的影响,能更好的减少偏倚。(一些劣刊发表的文章真的不看也罢,一看就是整篇都是造的) 谈谈这一年多做系统评价的看法(因为是初学者,如有不足之处,请指正): 1、前面很多贴子都谈到SR对高质量RCT文献的要求,这确实是”制 约“SR开展的一个很重要因素。在SR中可以通过剔除文献质量评级低的文献,作进一步的敏感性分析,验证研究结果的稳定性,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减少文献质量给SR结果带来的不利影响。不过纳入高质量文献进行SR依然是理想的选择,这反过来也会促进临床科研设计和规范文献的发表。 2、在发表性偏倚方面,目前漏斗图的评价并不是理想的方法,还存在很多问题,不知道大家如何看待。失效安全数的计算可以定量评估发表性偏倚的大小,但是目前的很多SR文章多以漏斗图为主,失效安全数这方面的涉及很少,不知道是何故? 3、Meta-分析合并一些小样本量的RCT试验,“增大统计强度”(当然前提是做严格的同质性分析)。有一篇文献提到合并小样本量RCT的结果与类似样本数的单个大型RCT试验的结果不一定相同,这种矛盾如何解决,是否反映了Meta-分析基本统计思想的某种缺陷? mmbug wrote: 我自己做过三次系统评价了,其中只发表了1篇,还帮助一名博士发表了1篇,实在是想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但感慨很多。 当我注册成为的1员,看到了这个题目,刚刚做完一个药物的系统评价,真不知该从何说起。就几点体会与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共勉。 1、系统评价最难的地方在于文献的收集,大家都知道,不多说。本人刚做完的系统评价,因为该药为中药提取液,没有在国外上市,故没有西文文献。共收集到281篇中文的临床研究文献,发表时间为1996年至今。:)不愧为人口大国啊,文献量也很大,呵呵……

心理理论

1 前言 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推论,并由此作出的因果性的解释和预测(Happé, Winner, &Brownell, 1998)。儿童心理理论采用经典的错误信念任务进行测试,发现儿童在4岁左右获得了心理理论。随着毕生发展观的提出,研究者转向成人的心理理论研究。 成人心理理论的测验方法,主要有故事法、图片法和视频法。故事法有多重嵌套错误信念测验、失言任务、白谎、双重欺骗等(Rutherford , 2004; Stone, Baron-Cohen, &Knight, 1998; Maylor et al., 2002; Happé, Winner, &Brownell, 1998)。图片法的代表性测验是“从眼神中读心任务”(简称眼测验),通过对眼神的识别反映个体的心理理论水平,眼测验不仅可以测量成人,而且灵敏度高(Baron-Cohen, Jolliffe, Mortimore, &Robertson, 1997; Baron-Cohen, Wheelwright, & Jolliffe, 1997; Baron-Cohen et al, 2001)。视频法是测试被试识别动态的视频中人物的心理状态的能力(Sullivan, &Ruffman, 2004; Dziobek, Fleck, &Kalbe, et al.,2006; Golan, Baron-Cohen, Hill, & Golan, 2006)。 近些年研究者开始关注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的关系。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简称EF)涉及对思想和动作进行意识的控制,包括计划、工作记忆、抑制控制、心理灵活性以及抵制干扰等能力(Carlson, Moses, &Claxton, 2006),其中抑制控制是执行功能的核心。所谓抑制控制是在追求认知表征目标时抑制对无关刺激反应的能力(Rothbart & Posner, 1985)。对于抑制控制和心理理论之间的关系,以儿童为被试的研究结果表明,抑制控制既影响错误信念的加工,也参与了信念概念的建构或表达(Russell, 1996;Moses, 2001)。但随着个体年龄增长,其抑制控制能力和心理理论概念逐渐发展,成年的抑制控制对其心理理论发展有怎样的影响?只从儿童被试的研究结果是无法回答该问题(Apperly, 2009)。 German等(2006)以青年人和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发现当增加执行功能要求时,成人的信念—愿望推理成绩降低;回归分析表明,抑制控制和加工速度能更多地解释信念—愿望推理成绩。Bull等(2008)采用双任务(dual-task)范式,研究青年人执行功能和心理理论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不论是他们完成心理状态任务还是控制任务(非心理状态任务),执行功能各成分对同时进行的心理理论故事理解有较大的干扰效应;在完成眼测验任务时,只有抑制控制对同时进行的心理任务有显著的干扰效应。Maylor等(2002)以青年人、老年人、高龄老年人为被试,发现在排除年龄的影响后,心理理论和抑制转换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上述研究表明,关于抑制控制在成人心理理论发展中的作用,目前没有取得一致结论。 成人心理理论的发展趋势有两种不同的观点:Happe′等(1998)发现老年人对心理理论故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 自考复习资料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复习资料 课程代码:06090 1.人员素质测评:狭义的人员素质测评,是通过量表、面试、评价中心技术、观察评定、人事考核等多种手段测评人才素质的一种活动。广义的人员素质测评还包括企业的测评制度。 2.“自我实现人”假说:“自我实现人”又称“自动人”,它是阿吉利斯、马斯洛、麦格雷戈尔等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一种人性观。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马斯洛。“自我实现人”,是指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只有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人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 3..当量量化:就是先选择某一中介变量,把诸种不同类别或并不同质的素质测评对象进行统一的转化,对它们进行近似同类同质的量化。 4.人员素质测评指标:也叫人员素质测评要素,是指能反映测评对象的测评深度和广度的一系列质量检测点,它实质上是用人准则的具体化。 5.测评结果的转换:就是运用某种转换方法对原始分数(汇总值或平均值)进行调整,形成种种不同的分数形式,以克服原始分数的弊端。 6.效度:一个测验在测量某项心理特征时所具有的正确程度。即测评的有效性,反映了运用某种技术得出的测评结果所真正衡量被测评对象的准确和真实程度。 7.信度:又称可靠性,主要测量测评的一致与稳定程度。若对同一对象进行多次的测评,结果大体一致,则说明测评结果稳定可靠,信度高。 8.笔试法:是让被测评者在试卷上笔答事先拟好的试题,然后由主测评人根据其解答的正确程度予以评定成绩的一种测评方法。 9.面试法:又被称为口试、面审、面谈等,是主测评人经过事先精心设计,在选择的特定场景下与被测评者面对面地交谈并进行观察,由表及里地测评被测评者的知识、能力、经验等相关素质的测评方法。 10.社会称许性:指被测评者在作答时,故意按照社会评价标准中被认为好的或积极的特征做出回答。 11.投射测验:是向被测评者提供一些未经组织的刺激情境,让被测评者在不受限制的情境下,自由表现出他的反应,通过分析反应的结果,就可以推断他的某些个性特征。在这里,刺激情境对决定被测评者的反应并不重要,它的作用只是像银幕一样,被测评者把他的个性特点投射到这张银幕上来。因此,利用这种投射技术编制的测验叫做投射测验。 12.人事考核法:是指用人单位对工作人员的政治觉悟、品德、学识、工作能力、工作态度、人格特征以及健康状况等各个方面所进行的考察与评价的人员素质测评方法。 13.无领导小组讨论法:是指一组被测评者在给定的时间里和既定的背景之下围绕给定的问题展开讨论,并得出一个小组意见。 14.胜任特征:是指“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有卓着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着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的特征。” 15评价中心法:是以管理素质为测试核心,将被测评者置于一个模拟的工作情境中,采用多种技术,由多个主测评人观察和评价被测评者在这种模拟工作情境中的行为表现的一系列标准化的测评活动。16模拟面谈:是评价中心技术中通常采用的人员素质测评方法——角色扮演的一种形式。一般是由主测评人的一名助手扮演与被测评者谈话的人,这个人是经过了培训的,他的行为将遵循一种标准化的模式。被测评者必须与这个人进行交谈以解决他所要解决的问题,由主测评人对面谈的过程进行观察和评价。 17角色游戏:是评价中心法一种比较复杂的测评形式。它要求被测评者扮演一定的角色,模拟实际工作情境中的一些活动。通常是采用一些非结构化的情境,在被测评者之间进行交互作用。 18投射技术测验法:是一种用非结构任务作为刺激材料,通过对被测试者对有关材料的知觉和解释来分析,测定其个性品质倾向的测评方法。 19非结构化面试:是指面试的内容,程序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主试者可以根据被试者的具体情况以及面试的需要随机提出问题,根据被试者回答的某一方面进行深入,彻底,多层次的了解。 20测评:即测量和评定,测量是指以量化的方式对人的能力倾向,个性特征进行测评,评定是以定性的方式对人的能力倾向、个性特征进行鉴定和判定。所以测评就是把定性和定量的方法紧密结合在

心理学基础复习试题及答案

心理学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20分) 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B) A.华生 B.马斯洛 C.霍尔 D.杜威 2.心理学属于( C)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科学 D.哲学 3.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A )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无意注意 4.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 D) A.绝对感觉阈限 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受性 5.“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A ) A.适应现象 B.听觉适应 C.嗅觉刺激 D.味觉刺激 6.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只保持( B)秒钟。 A. 1~2 B. 20~40 C. 60~70 D. 70~80 7.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叫(B ) A.前摄干扰 B.倒摄干扰 C.消退抑制 D.超限抑制 8.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了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采用的方式是(C ) A.感觉登记 B.注意 C.组块 D.复述 9.概念的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围。概念的内涵增加的同时,也就是使本质的条款更多,它的外延就(C )了。 A.大 B.多 C.小 D.增加 10.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个差异。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是( C) A.爬山法 B.逆向工作法 C.手段—目的分析法 D.尝试错误法 11.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B )提出来的。 A.斯皮尔曼 B.卡特尔 C.瑟斯顿 D.吉尔福特 12.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所说的“施用累能”是指(B ) A.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 B.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 C.遗传对智力的影响 D.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 13.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 B)

执行功能与心理理论的关系研究

执行功能与心理理论的关系研究 李文君 10060330111 06级基础心理系 [摘要]执行功能一般是指个体对意识控制的心理过程,被认为与心理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理论是指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认识。对于两者的联系:首先是认为在生理基础上都处于前额叶皮层;对于孤独症和自闭症患者的研究也发现他们除了心理理论缺失外,在经典的执行功能任务上也有困难。然而对于到底心理理论是执行功能的前提,还是执行功能是心理理论的前提,亦或是两者相互之间无法包含,仍在进一步探讨研究中。 [关键词]执行功能,心理理论,关系。 引言 对于儿童心理认知发展的研究,总体而言经历了三个阶段:直接或间接地源于皮亚杰的理论和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早期关于儿童元认知发展的理论和研究;以及始于八十年代,并且在当前仍然盛行的关于心理理论发展的研究。随着对心理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目前对于考察执行功能与心理理论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发展心理理论研究的一个新的方向。在2004年的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学专业唯一会上,将执行功能专题作为2005年年会的重要议题。可见当前对“执行功能”的研究热潮。 1 执行功能 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 EF)通常是指个体对思想和行动进行有意识控制的心理过程[1]。通常认为执行功能包括工作记忆、计划、心理灵活性、反应抑制等认知结构[2]。对于儿童在什么时候拥有执行功能,一直是心理学家最感兴趣的课题。现在推测,执行功能的重要发展发生是在生命的前六年。而执行功能最早约在出生的第一年末就已经在儿童身上体现出来。一般儿童在12岁左右便达到许多执行功能测试的成人水平,某些指标持续发展到成年期[1]。因为执行功能是出自对前额叶皮层损伤的研究,前额叶皮层的损伤引起了一系列的神经心理与神经认知的缺陷[3]。有一种影响较大的观点是把执行功能直接定义为抑制控制,认为抑制控制(inhibitory control, IC)作为执行功能的核心成分是EF研究者关注的中心所在[4]。当然现在对于执行功能定义及其理论的解释还是存在许多观点。 Zelazo等人认为执行功能的问题解决在心理过程中必须用到一种功能结构,通过对执行功能的生理基础和任务特性的分析,他们将执行功能分为两种:“冷”执行功能(Cool EF)和“热”执行功能(Hot EF)[5]。冷执行功能被认为是纯认知的,在生理基础上与背外侧前额皮层区域(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DL-PFC)有关的执行功能。目前大部分的研究表明:冷执行功能在出生一岁左右就开始发展,3-4岁是儿童冷执行功能发展的关键期[6]。热执行功能通常也被称为情感决策,通常有高度情感卷入,要对刺激的情感意义做出灵活的平价。这个过程与外侧前额叶皮层(orbitofrontal cortex, OFC)有关[5]。由于研究人员发现,有

如何建立科学有效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如何建立科学有效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仓房初中课题组刘志刚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渠道,只有认真研究课堂教与学,积极调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效益、效率、效果,才能搞好新一轮高中新课改的实施与推进,进而达到国家要求的新一轮课改的意义。因此,如何研究和落实课堂教学评价的机制、要素、方法,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案,才能调动广大教师推进和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信心和积极性。 1、传统的评价方法: 传统的评价就是目标取向的评价,是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就是把评价视为课程计划或者教学结果与预定目标相对照的过程,其方法是关注课堂上教师知识讲解的重点是否突出,难点如何突破,知识与技能是否掌握与形成。教学任务是否完成。如概念教学“一个定义三项注意”,不讲概念产生的背景,也不经历概念的概括过程,仅从“逻辑意义列举”概念要素,和注意事项,包括“概念所反映的思想方法”,导致学生难以达成对概念的实质性理解,无法形成相对的“心理意义”。在这种评价机制下,很少甚至没有去关注教师如何去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在知识与技能获得的过程中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积极的情感体验,探索的精神与动手实践能力等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基本要素。 2、新课改下应建立的评价理论依据。 新课改的评价应放在促进教师的发展与学生的发展上,《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科教学的评价应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有利于学科教与学活动过程的调控,有利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成长”,“评价也是教师的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利手段”,“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通过科学评价机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使教师首先达到专业化的知识,包括关于学生的知识,关于课程的知识,关于教学实践的知识,二是能对学生及其学习的承诺与责任,包括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特别是在当前社会矛盾突显和留守儿童增多的情况下,怎样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他们能正确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三是教学实践技能,包括指定适合学生的教学计划的能力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能力,反省自身教学的能力,四是班级领导和组织的知能,包括承担领导和组织的责任,建立不断的专业学习,包括广泛地学习,实践的学习。 因此,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教学评价,是指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改善教师的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教师的教学过程与结果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而进行的评价。 3、课堂教学的评价特征。 (1)、民主、平等、相互协商的评价 (2)、关注非预期效应和效果的评价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在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外,应十分关注非预期目标的效应和效果而且教师对非预期目标出现的处理正是教育教学的艺术性所在,是教师潜意识、潜在特质的一种表现,是教师和学生的闪光点。 (3)、多元化的评价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由评价双方商定评价方案,从评价对象的未来发展出发,可以是多方面的、多角度的、不拘泥于对评价对象的知识、能力的评价,还会涉及其情感、性格、审美情趣、创造天赋等。 (4)、过程周期性的评价新课程观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评价对象的发展,所以评价过程实际上是对评价对象的培养过程,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4、课堂教学的评价要素 (1)、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思维活动、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处理好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切忌大而空,大而全、

执行功能

执行功能研究方法概述 摘要:虽然对执行功能的研究长期以来都是从神经心理学角度出发的,但现在发展心理学领域中也出现了大量相关的研究,其研究方法层出不穷。该文从发展心理学角度分析了研究儿童冷执行功能和热执行功能的常用方法,包括搜寻任务、规则运用任务、优势规则抑制任务、矛盾冲突任务、问题解决任务、图片工作记忆任务、心理理论任务、延迟满足任务、儿童博弈任务和反向择物等。 关键词:执行功能;研究方法;抑制控制;工作记忆;认知复杂性 Introduction of Research Methods of Executive Function Abstract:Researches about Executive Function (EF) have been based on neuropsychology for a long time.However, recently a lot of researches appeared in the field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and new research methods appeared constantly. This paper analyzed common methods to research “hot” EF and “cool” EF from the view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included Search Tasks, Rule Use Tasks, Inhibit Dominant Response Tasks,Conflict tasks, Problem Solving Tasks, Picture Working Memory Tasks, Tasks of Theory of Mind, Delay of Gratification Task, Children’s Gambling Task and Object Reversal Task,etc. Key words: Executive function;Research methods,;Inhibitory control; Working memory; Cognitive complexity 前言 对于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简称EF)的研究最早开始于英国的一些学者对额叶损伤患者的研究[1]。他们发现额叶损伤的患者可以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应任务,却不能完成一些较为复杂的任务,这些复杂的任务往往需要患者存储相应的任务目标并监控任务的完成情况。现如今,执行功能已然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但是由于其含义相当广泛,因此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定义。总的来说,执行功能常常被看作主要是由前额叶调节的一种复杂的认知功能,是指个体的许多认知加工过程的协同操作:是在实现某一特定目标时,个体所使用的灵活而优化的认知和神经机制,包括计划、工作记忆、控制冲动、抑制、定势转移或心理灵活性以及动作产生和监控等一系列功能[2]。目前的研究认为执行功能的完

评价理论

评价理论 马丁创立的评价理论appraisal theory 的初衷应该是对韩礼德三大元功能中的人际元功能在词汇层面的发展。 下面根据本人对评价理论的理解,对“人品与物值的界限”作点小小的脚注:许多评价理论爱好者说,在选择评价词语时往往不知道把所选的词语归于裁决系统还是鉴赏系统。这个问题,其实评价理论的创始人J·R·M artin也注意到了。马丁(Martin &Rose, 2003: 35—7)在working with Discourse: 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一书中专辟一节讨论这个问题。他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通过语境。在马丁建议的基础上,我觉得一个评价词语是裁决类还是鉴赏类,首先看它评价的是人的行为(如能力)还是人的行为所致的结果(如业绩,即performance)。其次看它是含有伦理道德意义还是含有美学价值。若评价的是人的行为,并涉及伦理道德,评价词语属于裁决类;若评价的是行为导致的结果,具有美学价值,那就是鉴赏类。例如“于丹热”是社会对于丹《论语心得》等的写作和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中的表现的评价,她写作和演讲的内容引起社会的兴趣,社会是在“鉴赏”她写出和讲出的内容,井非她写作和言讲的行为。因此,”于丹热”属于鉴赏系统。 评价理论总结: 简而言之,评价系统就是一整套运用语言表达态度的资源。包括下大主系统:态度、介入和级差。态度是指心理受到影响后对人类行为,文本/过程,及现象做出的裁决和鉴赏。态度系统的中心成分是情感系统。裁决系统和鉴赏系统都是以情感系统为基础的。情感系统是对行为、文本/过程、及现象的心理反应,分‘品质”情感( Affect as quality')、过程”情感(Affect as process')和评注情感( Affect as comment')。裁决系统根据伦理道德的标准来评价语言使用者的行为,由两个子系统实现:社会评判( social esteem)和社会约束(social sanction)。社会评判用以评价人的行为规范(normality)、做事才干(capacity)和坚韧不拔(tenacity) ,属于道德范畴”。社会约束用以裁决行为的真实可靠性(veracity)和正当性(propriety) ,属于“祛律范畴”。鉴赏系统是对文本/过程及现象的评价,包括反应(reaction)、构成(composition)和价值(valuation)。通俗地讲,整个态度系统是对人品或物值的评价,其中,情感系统和裁决系统是评价人品的资源,情感系统和鉴赏系统

心理学实验范式

Kerr和Zelazot简化了Bechara等人研究中的爱荷华博弈任务(Iowa Gambling Task),从而设计了儿童博弈任务来测量热执行功能,它是热执行功能的研究方法中较复杂的一种。此任务运用了两副纸牌,一副纸牌的正面是竖条花纹,另一副的正面是圆点花纹。将两副纸牌翻过来都能看见它们的反面有开心的脸和悲哀的脸。但不同的是,正面是竖条花纹的纸牌的反面总是有1张开心的脸,偶尔加上1张悲哀的脸;而正面是圆点花纹的纸牌的反面总是有2张开心的脸,但有时会出现好几张(如4、5、6张不等)悲哀的脸。开心的脸代表赢得糖果,其数量也代表赢得糖果的数量;悲哀的脸代表输掉糖果,其数量也同样代表输掉糖果的数量。每次试验只能选取一张纸牌。显然,选竖条花纹的纸牌虽然每次赢的糖果更少,只有1颗,但平均起来,输的糖果也更少;相反,选圆点花纹的纸牌虽然每次赢的糖果更多,有2颗,但平均损失却大得多,一旦输,就会输掉4颗、5颗或是6颗。因此,从长远来看,选竖条花纹的纸牌有利,反之,则不利。实验中,研究者告诉儿童“游戏”结束时要赢得尽量多的糖果(比如50次选牌后,这点儿童事先不知)。开始的25次选择可以看作儿童对两种纸牌的尝试;后面的25次试验将被作为对情感决策的诊断。此实验的关键因变量为儿童在第26~50次试验中做出不利选择的比例。这种研究方法主要是对儿童情感决策的诊断,通过这种诊断可以推断出儿童的“热”执行功能发展与年龄有关的规律。它还考察儿童控制受即时愿望支配的动作的能力和预测他们的动作将会产生的后果的能力。它常用于学前儿童,但对学龄儿童也适用。 反向择物(Object Reversa1)实验范式 相对于儿童博弈任务来说,反向择物任务是研究热执行功能的一种较为简单的方法,它以Overman等人的研究为基础。每次试验,研究者都向儿童呈现同样两个事物(如事物A或B),并且当儿童选择其中一个事物(如A)时,总是给予儿童奖励。经过一定次数的试验后,研究者又改为当儿童选择另一事物B时给予奖励,即奖励的可能性发生了反向转变。可见,此研究首要的因变量就是儿童要了解到这种转变所需的试验次数。反向择物法测量的是对刺激的强化值(reinforcement value)进行灵活表征的能力,为研究人的消退行为(extinction)提供证据。这种研究方法常用于年龄较小的学前儿童,但也可用于婴儿和学龄儿童。 反向择物(Object Reversa1)实验范式 相对于儿童博弈任务来说,反向择物任务是研究热执行功能的一种较为简单的方法,它以Overman等人的研究为基础。每次试验,研究者都向儿童呈现同样两个事物(如事物A或B),并且当儿童选择其中一个事物(如A)时,总是给予儿童奖励。经过一定次数的试验后,研究者又改为当儿童选择另一事物B时给予奖励,即奖励的可能性发生了反向转变。可见,此研究首要的因变量就是儿童要了解到这种转变所需的试验次数。反向择物法测量的是对刺激的强化值(reinforcement value)进行灵活表征的能力,为研究人的消退行为(extinction)提供证据。这种研究方法常用于年龄较小的学前儿童,但也可用于婴儿和学龄儿童。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一,对教师的评价 1,课堂教学巡查 为了进一步推进“和谐快乐”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深化课堂教学和管理制度的改革,学校制定了课堂教学巡查方案,成立了以葛成明校长为组长的课改督查小组,对每位教师平时的课改工作实行推门听课式的督促检查。督查方式是:一查、二望、三听、四看。课改督查组成员根据教师课堂教学实际情况,以年级为单位评定A(优秀)、B(合格)、C(基本合格)、D(不合格)四个等级,比例为5:4:3:2,D等根据实际情况可以不评定,等级分布数为5:5:4,超过此比例的评价无效,不计入教师个人课改督查总成绩。老师们在课改督查这一指挥棒的督促下,更加潜心地融入了“和谐快乐”课堂教学改革中。 2,教师优质课的评价方式 自从我校推行“和谐快乐”课堂教学改革以来,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也发生了质的变化。课改前的优质课教学是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基本功、教学效果”五个方面进行评价。主要是对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评价,侧重于教师的教学能力。而“和谐快乐”课堂是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点评小结、达标检测”五个教学环节来评价,充分地凸显出“和谐快乐”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3,教师业绩考核

教师业绩考核包括优秀班主任的评选和优秀教师的评选,每学期考核一次,考核结果是评模、评优、评职的依据。 ①优秀班主任评选。我校在课改期间,优秀班主任的评选不单由政教处考评,要综合所任班级在政教、综治和教学的工作表现来确定人选。学期结束,政教处(综治处协同)首先组织当期优秀班主任评比,前10名的班主任进入由教务处组织的第二轮评比,教务处依据相关制度对各年级人选进行评分排序交年级确定最终人选。 ②优秀教师评选。优秀教师由教务处进行考评,坚持过程与终结相结合,坚持常规与课改相结合,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坚持教学效果与教研成果相结合。其考核办法: (一)教学月查 统考学科教师:月查内容为导学案二次备课、作业批改、考试评价、学生辅导每月查一次,所有被查教师按学科组为单位打上A、B、C等级,各等级依次记10分、8分、6分。被通报批评的记-2分。本条款适应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的教学检查。 (二)教研活动 1、学校举行的大型的教研活动(含集体备课),全程参与,不迟到、早退、不中途离岗,一次记0.5分,主讲研究课或观摩课、提交研究案例与首席点评记5分。 2、学校举行的教学比武,听一堂课记0.5分,主讲一堂课记3分,获个人一、二、三等奖的另记6分、5分、4分。没有主讲课的记-2分。

第1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理论

教师教育专业必修课程 《教育测量与评价》课程简介 教学目标 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理论,学会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方案设计、方案实施与结果处理的方法技术,并能应用于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管理工作评价。内容大纲 第一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 1.1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 1.2教育评价系统结构与功能 1.3教育评价的类型 1.4教育评价的模式 第二章教育评价方案设计 2.1教育评价方案概述 2.2教育评价内容的设计 2.3教育评价的权集及其构造 2.4教育评价的标准与量表 第三章教育评价的实施 3.1教育评价的实施程序 3.2收集教育评价信息的主要方法 3.3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分值转换与汇总 第四章教育评价结果的处理 4.1教育评价结果的质量检验 4.2教育评价结果的解释 4.3教育评价信息的反馈与利用 第五章学生评价 5.1学生学习成绩评价 5.2学生综合评价 5.3真实性评定方法 第六章教师评价 6.1教师评价概述 6.2教师评价的主要内容 6.3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

绪论 一、学习这门课程有什么意义?——教育评价的目的、功能、作用“教育评价实例”分析 (1)一次教师暑期培训课上的经历:一位教了多年教师略带神秘地告诉我:“从片面追求升学率”到“唯一追求升学率”。 (2)一位语文优秀教师的课例:从高考题目引入“唐诗欣赏”教学。(3)“应试教育的实质”是什么?如何走出“应试教育的泥泞”?(4)新课程改革的评价逻辑:、“评价跟着改革走”、“发展性评价”、“教学-评价”的一体化 1、教育评价的目的: ◆改进、提高学生的学习与质量水平 ◆改进、提高教师的教学与质量水平 ◆改进、提高学校管理决策与质量水平 ◆为学校、地区、国家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2、教育评价的功能: ◆教育评价具有对教育活动状况做出事实判断的功能; ◆教育评价具有对教育活动质量做出价值判断的功能。 3、教育评价的作用 ◆诊断作用——诊断教育活动过程与方法的优劣得失 ◆导向作用——引导教育活动的方向、方式、重点 ◆鉴定作用——鉴定、甄别教育结果的水平、级别、资格 ◆监控作用——监督、控制教育活动实施规范与质量水准

心理学研究范式

心理学实验范式小结 转载自:a飛*~转载于:今天 12:48 | 分类:心理学家阅读:(4) 评论:(0) 今天无意中搜索到了这样一个帖子,这个帖子总结了一下心理学的范式,虽然不全,也不够新,但不失为一个比较科普的小文章。于是转载,如果作者有意见,可以告诉我,我删掉。 ps:我在cnki上用关键词“心理学实验范式”搜了一下,并没有关于心理学实验范式的相关综述正式发表,为了保证原作者的知识产权,特注明转载!建议原作者尽快发表,如果在审稿期间,那我建议你再补一些范式,而且要分一下类别,毕竟心理学的范式实在太多太多了!! 当然,也可能我用的关键词不对所以没有搜索到,如果谁知道这个帖子出自那篇已公开发表的综述请及时告知我,我补上发表信息~ 也可能我孤陋寡闻,这些内容是出自一本专著,也不一定呢,呵呵。 注:凭我对这些内容的了解,做了几处小修改和排版。 反向择物 (Object Reversal)实验范式 相对于儿童博弈任务来说,反向择物任务是研究热执行功能的一种较为简单的方法,它以O verman等人的研究为基础。每次试验,研究者都向儿童呈现同样两个事物 (如事物A或 B),并且当儿童选择其中一个事物 (如A)时,总是给予儿童奖励。经过一定次数的试验后,研究者又改为当儿童选择另一事物 B时给予奖励,即奖励的可能性发生了反向转变。可见,此研究首要的因变量就是儿童要了解到这种转变所需的试验次数。反向择物法测量的是对刺激的强化值 (reinforcement value)进行灵活表征的能力,为研究人的消退行为(extincti on)提供证据。这种研究方法常用于年龄较小的学前儿童,但也可用于婴儿和学龄儿童。 儿童博弈任务(Children’S Gambling Task) 实验范式 Kerr和 Zelazot简化了 Bechara等人研究中的爱荷华博弈任务 (Iowa Gambling Task),从而设计了儿童博弈任务来测量热执行功能,它是热执行功能的研究方法中较复杂的一种。此任务运用了两副纸牌,一副纸牌的正面是竖条花纹,另一副的正面是圆点花纹。将两副纸牌翻过来都能看见它们的反面有开心的脸和悲哀的脸。但不同的是,正面是竖条花纹的纸牌的反面总是有1张开心的脸,偶尔加上 1张悲哀的脸;而正面是圆点花纹的纸牌的反面总是有2张开心的脸,但有时会出现好几张 (如4、5、6张不等)悲哀的脸。开心的脸代表赢得糖果,其数量也代表赢得糖果的数量;悲哀的脸代表输掉糖果,其数量也同样代表输掉糖果

评价理论态度系统视角下的《哈姆雷特》经典独白翻译讨论

评价理论态度系统视角下的《哈姆雷特》 经典独白翻译讨论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2016 年是文化巨匠莎士比亚逝世400 周年。全球140 多个国家纷纷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全民重读莎士比亚的热潮。《哈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其深刻的悲剧意义和复杂的人物感情代表着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因此《哈姆雷特》被翻译成各种不同语言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迄今为止,单中译本已将近四十余种,其中以朱生豪所译版本接受程度高且影响较大。在研究方面,经笔者知网查询显示,近年来在核心期刊发表的关于《哈姆雷特》的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而定量分析多是与语料库结合进行的分析研究且数量较少,如胡开宝,朱一凡在《外语研究》发表的名为《基于语料库的莎剧汉译文本中显化现象及其动因研究》等。本文选取《哈姆雷特》剧本中的第三幕第一场经典独白“to be or not to be”,结合评价理论中的态度系统对其原文和朱生豪译文进行文本对比分析,以求更好地理解《哈姆雷特》中丰富的人物

性格和复杂的感情纠葛以及译者翻译所使用的评价策略以及其所追求的翻译原则。 一、评价理论及其运用 评价理论是马丁和怀特( Martin ,White) 等人在韩礼德语言三大纯理功能之一人际功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新韩礼德学派马丁( Martin) 和洛斯( Rose) 的《对话语进行分析》( 2003) 一书中,他们认为评价理论是多种评价方式的有机结合,这些评价方式包括语篇中的各种态度、各类情感强度,价值方式与读者的联系等。“评价理论讨论的是语篇或说话人表达、协商、自然化特定主体间的关系以及意识形态的语言资源”。评价理论有三个子系统,分别是介入系统( engagement) 、级差系统( graduation)和态度系统( attitude) 。马丁认为,态度系统( Attitude) 是评价理论系统( the Appraisal System) 中最复杂的部分,它由情感系统( Affect) ,判断系统( Judgment) 和鉴赏( Appreciation)系统构成。态度系统关注的是语言使用者对描述对象的不同情感反应。它是介于并衔接另两个系统的中心系统,是评价理论系统的核心,也是到目前为止研究最为详细和成熟的系统。情感是内心的表达,指情绪上的反应和性情。文本中情感基调主要通过相关情感评价资源来进行判定的而且有积极和消

执行功能的概念解析

执行功能的概念解析 所谓的执行功能,结构性并不是单一性的,而是多维性的,是对事物的一种高级认知过程,当在完成一项复杂任务时刻,同时可以对其他认知过程有较好的调节和控制,此行为带有明显的目标性特质,能够保证行为的产生过程是协调有序的,属于一般性的控制机制,运用自身灵活的认知系统及优化方式来完成特定目标。 追溯执行功能的起源,执行功能概念最早起源于英国,英国学者第一次将执行功能这个词用在了在对前额叶损伤患者上,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前额患者可以完成简单的任务,但是也只是定格在简单任务上,无法完成相对较为复杂的任务。在此之后,相关研究还发现有一些前额患者损伤程度不同,执行功能也存在差异,比如,前额叶皮层损伤患者在执行功能上并没有障碍,但是其他一些皮层损伤的患者在执行功能上却存在一定障碍。随着认知心理学的不断发展,执行功能的研究领域不再局限于前额叶损伤患者身上,逐渐转向正常的普通人脑功能研究,研究对象的变化执行功能的概念研究也随之深入,学术界逐渐对执行功能的复杂多维性给予了较高程度的认可。 结合现阶段国内外学术界对执行功能的相关研究表明,执行功能的内涵和多种认知能力有一定关系,但是在定义概念上却比较复杂,也就是说关于执行功能的概念定义并没有一个统一标准。根据不同研究领域及学术的理论、实际研究目的,对于执行功能的定义均尤其属于各自的价值意义。 关于执行功能的成分、维度组成有多种说法,比如抑制控制、任务转换、信息刷新三个成分,也有的研究把执行功能分为其他三个维度,抑制控制、认知灵活性及工作记忆。其中,认知灵活性也有多种叫法,比如思维灵活性、注意灵活性、任务转换、认知转换;信息刷新还可以被称为工作记忆。本文关于体育舞蹈练习对小学生执行功能的影响的研究,采用的是执行功能的抑制控制、记忆刷新、认知转换三个功能,本文中的抑制控制是指人个体追求认知表征目标时抑制对无关刺进反应的一种能力,采用Flanker任务来进行测量;记忆刷新是指对已经进入工作记忆的信息进行人为的监控和编码促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当前的任务状态,还可以根据相关要求及进度安排对工作记忆中的内容进行适当的修改调整,运用新型的,更符合当下的信息来取代老旧的,不合时宜的信息,采用1-back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