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十四章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第十四章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第十四章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第十四章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本单元所涉及到的主要知识点:

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及其种类;

2.财政制度及其自动稳定器;

3.财政政策与“挤出效应”;

4.平衡预算、功能财政与赤字对经济的影响;

5.货币乘数;

6.货币政策工具与货币政策;

7.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组合及其效果比较。

一.单项选择

1.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本质是()。

a.货币供给扩张; b.政府规模扩大;

c.物价更稳定; d.增加GDP。

2.紧缩性财政政策的本质是()。

a.货币供给紧缩; b.政府规模缩小;

c.实现物价稳定; d.减少GDP。

3.以下()不能视为自动稳定器。

a.失业救济; b.累进税;

c.社会保障; d.国防开支。

4.财政盈余与()对均衡GDP水平的影响效果相同。

a.储蓄减少; b.储蓄增加;

c.消费增加; d.投资增加。

5.投资支出急剧减少的情况下,为保证经济维持在充分就业状态政府应()。 a.使税收和政府支出相等; b.使税收超过政府支出;

c.使政府支出超过税收; d.提高税率。

6.如果社会总需求的构成是消费1000亿元,投资400亿元,净出口100亿元,政府购买支出200亿元;充分就业的GDP为1200亿元。为使价格水平保持

稳定政府应()。

a.提高税率,并减少政府支出;

b.通过降低政府债券的利息率来减少私人储蓄;

c.增加政府支出;

d.通过降低公司所得税率来鼓励私人投资。

7.经济处于严重衰退时,适当的经济政策应当是()。

a.减少政府支出; b.降低利息率;

c.使本国货币升值; d.提高利息率。

8.下列叙述中()是正确的。

a.内在稳定器能部分地抵消经济波动;

b.内在稳定器无法缓解失业;

c.内在稳定器可以完全抵消任何经济波动;

d.以上都不对。

9.拉弗曲线表明()。

a.税率越高,总税收额越高; b.税率越高,总税收额越低;

c.税率与总税收额之间不相关; d.某一税率水平上税收总额最大。10.以下()的财政政策是彻底反周期波动的。

a.经济衰退时增加政府开支削减税收;

b.经济高涨时增加政府开支削减税收;

c.经济高涨时增加政府开支提高税收;

d.经济衰退时减少政府开支削减税收。

11.在下述()情况下将发生挤出效应。

a.货币供给的下降使利率提高;

b.私人部门税收的增加引起私人部门可支配收入和支出的下降;

c.政府支出增加使利率提高;

d.政府支出的下降导致消费支出的下降。

12.在下述()情况下挤出效应显著。

a.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投资支出对利率也敏感;

b.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投资支出对利率也不敏感;

c.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投资支出对利率不敏感;

d.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投资支出对利率敏感。

13.如果政府购买支出的增加与转移支付的减少相等,收入水平的变动情况是()。

a.不变; b.增加;

c.减少; d.无法确定。

14.比例税率既定,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自主投资会使政府预算()。 a.保持平衡; b.产生盈余

c.出现赤字; d.以上都有可能

15.如果不考虑比例税,平衡预算乘数等于()。

a.1 ; b.0;

c.2; d.1/c。

16.货币乘数大小与以下()变量有关。

a.法定准备率; b.超额准备率;

c.现金存款比例; d.以上都是。

17.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的一种金融政策和措施。

a.货币供给和利率; b.货币需求与利率;

c.货币需求与供给; d.货币流通速度。

18.西方国家中央银行最经常使用、最灵活有效的货币政策手段是()。

a.法定存款准备金; b.再贴现率;

c.公开市场业务; d.道义劝告。

19.中央银行有多种职能,只有()不是其职能。

a.制定货币政策; b.为商业银行保存储备金;

c.发行货币; d.为政府创造利润。

20.法定准备率高低和存款种类的关系是()。

a.定期存款的准备率高于活期存款; b.定期存款的准备率低于活期存款;

c.准备率高低与存款期限无关; d.以上都有可能。

21.中央银行影响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贷款数量的传统货币政策手段是()。 a.公开市场业务; b.再贴现率;

c.道义劝告; d.法定存款准备金。

22.中央银行影响商业银行放贷数量的传统货币手段是()。

a.法定存款准备金; b.公开市场业务;

c.道义劝告; d.以上都不是。

23.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的主要意图是()。

a.弥补财政赤字; b.减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c.减少流通中基础货币; d.通过买卖债券获取差价利益。

24.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政府债券的结果是()。

a.银行存款减少; b.市场利率上升;

c.公众手里的货币增加; d.以上都不是。

25.中央银行最常用的政策工具是()。

a.法定准备率; b.公开市场业务;

c.再贴现率; d.道义劝告。

26.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是货币政策的目标.货币政策工具以及()

a.货币政策调整机制; b.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c.货币政策监督机制; d.货币政策反映机制。

27.下列()不是货币政策工具。

a.公开市场业务; b.税率;

c.法定准备金率; d.再贴现率。

28.对于增加或减少社会总需求而言下列()相互抵触。

a.增税和增加货币供给; b.减税和增加货币供给;

c.减少政府支出和减少货币供给;d.增税和提高利息率。

29.缓解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压力的正确措施是()。

a.卖出政府证券,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并提高再贴现率;

b.购买政府证券,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并提高再贴现率;

c.卖出政府证券,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并降低再贴现率;

d.卖出政府证券,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并降低再贴现率。

30.货币需求量超过货币供给量将导致()。

a.货币需求曲线会左移动; b.货币供给曲线会右移动

c.利息率上升; d.利息率下降

31.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给增加将导致()。

a.利息率和均衡GDP水平降低;

b.利息率降低和均衡GDP水平提高;

c.利息率和均衡GDP水平提高;

d.利息率提高和均衡GDP水平降低。

32.公开市场业务是指()。

a.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

b.商业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

c.中央银行增加或减少对商业银行的贷款;

d.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

33.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将导致()。

a.货币供给量增加,利息率提高;

b.货币供给量减少,利息率提高;

c.货币供给量增加,利息率降低;

d.货币供给量减少,利息率降低。

34.财政政策扩张性最显著的是()。

a.减税100亿元; b.增税100亿元;

c.增加政府支出100亿元; d.减少政府支出100亿元。

35.货币供给增加使LM曲线右移,在()情况下均衡收入变动接近于LM曲线的移动量。

a.LM曲线.IS曲线一样陡峭; b.LM曲线和IS曲线一样平缓;

c.LM曲线陡峭.IS曲线平缓; d.LM曲线平缓.IS曲线陡峭。36.在()情况下增加货币供给不会影响均衡收入的大小。

a.LM曲线和IS曲线一样平缓; b.LM曲线和IS曲线一样陡峭; c.LM曲线平缓.IS曲线垂直; d.LM曲线垂直.IS曲线平缓。37.政府购买增加使IS曲线右移,在()情况下均衡收入变动接近于IS曲线

的移动量。

a.LM曲线平缓.IS曲线陡峭; b.LM曲线垂直.IS曲线陡峭; c.LM曲线和IS曲线一样平缓; d.LM曲线陡峭.IS曲线平缓。38.在()情况下货币供给的变动对均衡收入有更显著的影响。

a.投资对利率更敏感; b.投资对利率不敏感;

c.乘数较小; d.以上都不是。

39.根据凯恩斯的观点,衰退时货币政策无效是因为()。

a.货币需求和投资都相对有弹性;

b.货币需求相对有弹性,投资相对无弹性;

c.货币需求和投资需求都相对无弹性;

d.货币需求相对无弹性,投资相对有弹性。

40.某封闭性经济的MPS为0.1,在()情况下政府可以将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400亿元。

a.增加政府支出400亿元; b.增加政府支出40亿元;

c.减税40亿元; d.增税40亿元。

41.某封闭经济的MPC为0.8,在()情况下政府可以将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1000亿元。

a.增加政府支出250亿元; b.增加政府支出800亿元;

c.减税250亿元; d.减税1000亿元。

42.在()情况下财政政策稳定经济的效果最佳。

a.衰退期间增加G减少T,通货膨胀时减少G增加T;

b.保持预算平衡;

c.通货膨胀期间产生财政赤字,衰退期间发生财政盈余;

d.保持财政盈余。

43.在()情况下货币政策对均衡GDP的影响最大。

a.货币需求曲线越陡,投资需求曲线平缓,MPC大;

b.货币需求曲线平缓,投资需求曲线越陡,MPC大;

c.货币需求曲线和投资需求曲线平缓,MPC大;

d.货币需求曲线和投资需求曲线陡峭,MPC小。

44.在()的情况下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将受到削弱。

a.货币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b.投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c.储蓄曲线向下移动; d.投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45.在()的情况下紧缩的货币政策效果将受到削弱。

a.企业对未来利润状况预期悲观; b.出现财政盈余;

c.货币流通速度上升; d.货币流通速度下降。

46.()将减弱紧缩货币政策的效果。

a.实际利率低; b.名义利率低;

c.实际利率高; d.名义利率高。

47.“双松政策”使GDP()。

a.增加较多; b.增加较少;

c.减少较多; d.减少较少。

48.“双紧政策”使利息率()。

a.提高; b.下降;

c.不变; d.以上都有可能。

49.“松货币紧财政”使利息率()。

a.提高很多; b.提高很少;

c.下降很多; d.下降很少。

50.“松财政紧货币”使国民收入()。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以上都有可能。

二、多项选择

1.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是()。

a.充分就业; b.物价稳定;

c.经济增长; d.国际收支平衡。

2.在不考虑对外经济交往的情况下,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常用的有()政策。

a.生产管理; b.消费管理;

c.供给管理; d.需求管理。

3.需求管理政策包括()。

a.财政政策;b.货币政策;

c.收入政策;c.人力政策。

4.供给管理政策包括()。

a.财政政策;b.货币政策;

c.收入政策;d.人力政策。

5.在凯恩斯主义出现之后,财政政策被作为需求管理的重要工具。这种政策包含有()。

a.收入政策;b.开支政策;

c.税收政策;d.赤字政策。

6.属于内在稳定器的项目是()。

a.政府购买; b.累进税;

c.社会保障; d.政府转移支付。

7.财政政策工具包括()。

a.税收; b.公开市场业务;

c.政府支出; d.再贴现率。

8.政府支出包括()。

a.公共工程支出; b.政府日常购买;

c.转移支付; d.税收。

9.在执行货币政策过程中,中央银行运用各种工具通过调节()来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

a.货币供给; b.利率;

c.货币需求; d.有价证券价格。

10.货币政策内容包括()。

a.货币政策的目标; b.货币政策中介;

c.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d.货币政策工具。

11.可以列入货币政策目标的有()。

a.人均收入提高; b.稳定币值和物价;

c.充分就业; d.经济增长。

12.以下()属于货币政策工具。

a.道义劝告; b.公开市场业务;

c.行政干项; d.法定准备金率。

13.中央银行可能影响商业银行贷款能力的传统货币手段是()。

a.法定准备金率; b.公开市场业务;

c.道义劝告; d.再贴现率。

14.应对经济萧条的适当货币政策是()。

a.提高商业银行准备金率;

b.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进政府债券;

c.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

d.降低再贴现率。

15.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配合上可以构成的政策组合有()。

a.松的货币政策和松的财政政策;

b.紧的货币政策和紧的财政政策;

c.松的货币政策和紧的财政政策;

d.紧的货币政策和松的财政政策。

16.当宏观经济处于严重萧条的情况时,政府不适宜选择()的政策搭配。

a.松的财政政策与松的货币政策;

b.松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

c.紧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

d.紧的财政政策与松的货币政策。

17.若经济处于凯恩斯区域,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将会()。

a.增加收入;b.降低利率;

c.减少收入;d.利率不变。

18.若经济处于古典区域,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将会()。

a.增加收入;b.降低利率;

c.减少收入;d.提高利率。

三、名词解释

1.财政政策;2.功能财政;3.补偿性财政政策;4.自动稳定器;5.挤出效应;

6.拉弗曲线;7.财政政策乘数;8.流动性陷阱; 9.货币政策;10.存款准备金;

11.再贴现率;12.公开市场业务;13.货币幻觉;14.货币政策乘数。

四、判断题

1.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之间具有冲突性。()

2.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是一致的,两个目标一定可以同时实现。()

3.按照凯恩斯主义,政府的财政预算应该保持稳定。()

4.内在稳定器与自主财政政策的作用效果是相同的。()

5.转移支付不是财政政策工具,而是收入政策的手段。()

6.凯恩斯主义所重视的政策工具是收入管理。()

7.松的财政政策的内涵是货币供给的增加。()

8.由于货币的流通性强,所以财政政策对收入影响的效果不如货币政策。()9.货币交易需求反映了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职能。()

10.超额准备金是指法定准备金超过实际准备金的金额。()

11.当公众从中央银行手中购买政府证券时,货币供给增加。()

12.松的货币政策会减少货币供给。()

13.利息率的改变对投资支出的影响大于对消费支出的影响。()

14.当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时实际预算可能存在赤字。()

15.拉弗曲线表明税率为50%时税收总额最大。()

16.由于商业银行的独立性,中央银行的道义劝告不起作用。()

17.存在货币投机需求的流动性陷阱时,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最小。()18.财政政策虽然具有挤出效应,但对于总收入而言其效果可以比货币政策明显。()

19.投资预期比较悲观的情况下,财政政策的效果将削弱。()

20.对于“滞涨”问题,传统凯恩斯主义无能为力。()

五、辨析题

1.不同的政策工具可以达到相同的政策目标。

2.财政政策属于需求管理,货币政策属于供给管理。

3.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包括增加政府支出和增税。

4.紧缩的财政政策可能使GDP减少,也可能使GDP不变。

5.累进税下,税收收入在经济扩张时期会自动减少,而在经济衰退时期会自动增加。

6.内在稳定器能够消除经济萧条和通货膨胀。

7.实施功能财政政策的结果是实现了经济周期中的政府收支平衡。

8.政府的扩张财政政策一定会产生挤出效应

9.通过增加税收来弥补扩张财政政策带来的赤字,如果税收增量由企业或个人原先储蓄转化而来,那么这方面的挤出效应是不存在的。

10.通过向商业银行或公众出售债券来弥补扩张财政政策带来的赤字,不会产生挤出效应。

11.减税的同时,政府通过借债或增发货币来弥补财政赤字对扩张的影响一样。12.如果边际消费倾向为0.75,则政府减税100可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400。13.其他条件不变,当公众从中央银行购买政府证券时,货币供给增加。14.实际准备金等于法定准备金加上超额准备金。

15.其他条件不变时,投资需求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的效果越不明显。16.其他条件不变,货币投机需求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的效果越不明显。17.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是相同的。

六、简答题

1.简述货币政策的目标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和功能财政思想有何主要区别?

3.简述政府公债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4.什么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5.政府削减税收,在运用货币政策保持利率不变与货币存量不变这两种情况下减税的经济后果有什么区别?

6.什么是货币创造乘数?其大小主要和哪些变量有关?

7.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有哪些?

8.什么是公开市场业务?这一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优点?

9.什么是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

10.简述货币政策传导过程

11.假定经济起初处于充分就业状态,现在政府要改变总需求构成,增加私人投资而减少消费支出, 但不改变总需求水平,试问应当实行何种政策组合?

12.在何种情况下应较多地运用财政政策来调节国民经济?

13.在何种情况下应较多地运用货币政策来调节国民经济?

14.若经济进入“凯恩斯陷阱”,应当采取何种政策?为什么?

15.若经济处于“古典区域”,应该采取何种政策?为什么?

16.简述财政政策及其局限性。

17.如何搭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克服“滞胀”。

18.什么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内部时滞?

19.简单说明货市幻觉及其抵消费的影响。

20.假设政府考虑用两种扩张政策,一是直接增加财政支出,另一种是降低税率。

简要分析这两种政策对收入、利率和投资的影响。

21.什么是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它在制定经济政策中的意义是什么?

22.什么是基础货币?

23.什么是再贴现率?

24.简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25.简述相机抉择的涵义。

26.什么是单一货币规则?

27.简述公开市场操作及其优点。

28.简要说明评价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好坏的现实标准。

29.货币政策主要有哪些目标选择准则。

七、论述题

1.什么是自动稳定器?以税收制度为例说明自动稳定器的作用。

2.论述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主要工具及其作用。

3.论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必要性。

4.怎样正确认识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政策理论?

5.论述财政政策的作用大小与IS和LM曲线斜率的关系。

6.论述货币政策的作用大小与IS和LM曲线斜率的关系。

7.如何配合使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有效地克服经济下滑?

8.什么是自动稳定器?自动稳定器的功能如何实现?

9.试评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贡献。

10.阐述为什么凯恩斯主义强调财政政策而货币主义者强调货币政策。

11.联系实际阐述微观主体的预期对货币政策的抵消作用。

八、计算题

1.假设货币需求L=0.2Y-5r,货币供给M=100。计算:

a.LM曲线方程

、投资I=140-10r、税收T=50、政府支出G=50 b.当消费C=40+0.8Y

d

时的均衡收入、利率以及投资。

、投资I=110-5r、税收T=50、政府支出G=50 c.当消费C=40+0.8Y

d

时的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d.政府支出从50美元增加到80美元时,a和b条件下的均衡收入和利率。

e.政府支出从50美元增加到80美元时,a和b条件下的均衡收入的增量。

、税收T=2.已知货币需求为L=0.20Y、货币供给M=200、消费C=90+0.8Y

d

50、投资I=140-5r、政府支出G=50。计算:

a.IS曲线和LM曲线方程

b.均衡收入、均衡利率以及投资。

c.政府支出增加20时候的均衡收入、均衡利率以及投资。

d.挤出效应。

3.假设货币需求L=0.20Y-10r,货币供给M=200,消费C=60+0.8Yd,税收T=100,投资I=150,政府支出G=100。计算

a.IS曲线和LM曲线方程。

b.均衡收入、均衡利率以及投资。

c.政府支出从100美元增加到120美元时的均衡收入、均衡利率以及投资。

d.挤出效应

4.已知货币需求L=0.2Y-4r,货币供给M=150。计算:

a.LM曲线方程。

b.IS曲线方程Y=1250-30r时,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

c.IS曲线方程Y=1100-15r时,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

d.货币供给增加20时,b和c条件下的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

5.假定两部门经济中IS曲线方程Y=1250-30r。计算:

a.货币供给M=150,货币需求L=0.2Y-4r时,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

b.货币供给M=150,货币需求L=0.25Y-8.75r时,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

c.货币供给增加为M=170,在b和c货币需求条件下,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

6.假设消费C=100+0.8Y

d ,投资I=50,政府支出G=200,政府转移支付T

r

=62.5,边际税率t=0.25。计算:

a.均衡收入。

b.预算盈余BS。

c.投资增加到I=100时,预算盈余增量。

7.假定政府当前预算赤字为75亿元,边际消费倾向c=0.8,边际税率t=0.25,政府为降低通货膨胀率减少政府支出200亿元。通过计算回答政府支出的变化能否消灭赤字。

8.假定现金存款比为0.38,法定准备金率为10%,超额准备金率8%。计算:a.货币创造乘数

b.增加基础货币100亿元时,货币供给变动量。

9.三部门的经济中,已知边际消费倾向c=0.75,边际税率t=0.2,货币交易需求L

1

=0.5Y,价格总水平P=1。计算:政府支出增加20亿元,保证利率水平不变时的货币供给增量。

10.已知消费函数C=150+ 0.5 Y,投资函数I=200-10r,货币供给M=180,

货币交易需求L

1=0.25 Y,货币投机需求L

2

=50-10r,计算:

a.均衡收人、均衡利率以及投资。

b.其他条件不变,边际消费倾向为0.6时,维持投资量的货币供给增量。11.已知法定准备率是12%,没有超额准备金,对现金的需求为1000亿元。计算:

a.总准备金400亿元时的货币供给量。

b.题目中其他条件不变,法定准备率提高到0.2时,货币供给的变动量。

c.题目中其他条件不变,中央银行买进10亿元政府债券时,货币供给的变

动量。

12.已知消费函数C=600+0.8Y,投资函数I=400-50r,政府购买G=200,货币需求L=250+0.5Y-125r,货币供给M=1250,充分就业国民收入Y*=5000。计算:

a.均衡收入和利率

b.财政政策乘数和货币政策乘数。

c.实现充分就业的政府购买支出增量。

d.实现充分就业的货币供给增量。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什么关系

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货币政策是货币当局(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应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具有统一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财政政策与货市政策都是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手段,都是为促使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保持平衡,并以此来保证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能够得到顺利实现,因此两者进行宏观调控的总目标是一致的; 第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与社会资金运动相联系,共同调节再生产资金的循环,制约社会资金流量和流向; 第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都要通过控制超越当年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达到货币供应量的稳定 第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是通过影响利率,消费,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同属需求管理政策 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存在着相当大的互补性,必须保持密切的相互配合. 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每一政策都会受其政策功能及实施范围的限制而难以产生全面的效应,而且在实践中还可能产生政策手段之间的相互掣肘和抵触,

如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当财政实施扩张政策而货币实施紧缩政策时,它们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作用会产生相互抵消,反之亦然: 又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时会产生联动效应。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有可能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又有可能引起财政预算的不平衡。 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差异性 第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调节范围的不同 财政政策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税收增减,发行国债,调整支出规模和结构来实现的,其主要在分配领域实施调节,通过分配领域进而影响生产领域。 货币政策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则主要是通过影响流通中的货币量来实现的,其调节行为主要发生在流通领域,并通过流通领域影响生产领域。 第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目标的侧重点不同 在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上,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强调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有结构特征。 具体来说,财政政策本身的功能特点决定了它对社会需求总量的影响较之货币政策为逊。由于税负及支出规模的调整涉及面大,政策性强,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财政分配关系,并受实现国家职能所需财力数量的限制,因此,由此引起的赤字或结余都不可能太大,这就决定了财政政策对需求总量调节的局限性。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区别和联系

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区别和联系 一、区别 1、两者的含义不同。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财政支出,使财政政策在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中发挥作用)。 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的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 2、两者采取的方式不同。凡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率、发行国库券、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对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的投资的多少等都属于财政政策。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外汇政策、银行准备金率政策、央行贴现率政策和公开市场操作则属于货币政策。 3.政策的制定者不同。财政政策是由国家财政机关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而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直接制定的。 二、联系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经济政策。二者主要是通过实施扩张性或收缩性政策,调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具有一致性。两者都要求达到货币币值的稳定,经济稳定增长,劳动者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以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3、.在一般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财政政策以政策操作力度为特征,有迅速启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但容易引起过度赤字、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因而,财政政策发挥的是经济增长引擎作用,用以对付大的与拖长的经济衰退,只能作短期调整,不能长期大量使用。货币政策则以微调为主,在启动经济增长方面明显滞后,但在抑制经济过热、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具有长期成效。它通过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具有直接、迅速和灵活的特点。经济的有效运行发挥调控作用。 1.在储蓄动员方面,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一个国家的财政支出扩张和货币供给扩张是有内在协调性的。财政支出扩张刺激需求,扩张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发债实现储蓄动员;二是向中央借款,转而投入实体经济,增加总需求。货币供给扩张刺激需求,扩张也有两个途径:一是增发基础货币,二是通过降低利率实现储蓄动员,增加派生货币。显然,从结构角度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有着此消彼长的关系。特别是在储蓄动员方面,在储蓄规模既定的条件下,两者的效应不可能同步、同等程度实现。同时启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者都在“争夺”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模式

1.试分析我国当前为什么要进一步实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二者协调的主要模式有哪 些? 财政政策是政府为实现一定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原则和措施。货币政策是政府为实现一定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关于货币供应的基本方针和措施。 在我国,财政与银行信贷是国家从宏观上集中分配资金的两条不同渠道,两者虽然都能对社会的总需求与总供给进行调节,但在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形成中的作用又是不同的,而且这种作用是不可相互替代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两者的不同作用。 (1)两者的作用机制不同。财政是国家集中一部分GDP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因而在国民收入 的分配中,财政居于主导地位。财政直接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并对集中起来的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银行是国家再分配货币资金的主要渠道,这种对货币资金的再分配,除了收取利息外,并不直接参加GDP的分配,而只是在国民收入分配和财政再分配基础上的一种再分配。 (2)两者的作用方向不同。从消费需求的形成看,包括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两个方面。社会消费 需求基本上是通过财政支出形成的,因而财政在社会消费需求形成中起决定作用。而银行信贷在这方面则显得无能为力。个人消费需求的形成则受到财政、信贷两方面的影响。在个人所得税制度日趋完善的情况下,财政对个人消费需求的形成是有直接影响的;而银行主要是通过工资基金的管理和监督以及现金投放的控制,间接地影响个人的消费需求。再从投资需求的形成看, 财政在形成投资需求方面的作用,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化,而银行的作用则主要在于调整总量和产品结构。 (3)两者在膨胀和紧缩需求方面的作用不同。财政赤字可以扩张需求,财政盈余可以紧缩需求, 但财政本身并不具有直接创造需求的能力,惟一能创造需求、创造货币的是中央银行。因此,财政的扩张和紧缩效应一定要通过货币政策机制的传导才能发生。 正是由于财政与银行在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形成中有不同的作用,这就要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必须配合运用。如果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各行其是,就必然会产生碰撞与摩擦,彼此抵消力量,从而减弱宏观调控的效应和力度,也难以实现预期的调控目标。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运用也就是膨胀性、紧缩性和中性三种类型政策的不同组合。 (1)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松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减少税收和扩大政府支出规模来增加 社会的总需求;松的货币政策是指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利息率而扩大货币供给规模。

第十章货币政策(2)

第十章货币政策 一、填空题 1.货币政策有四大目标: 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 。 2.在现实生活中,除了非自愿性失业外,还有两种失业是不可避免的:一种 是__________ ,另一种是____________ 。 3.用于反映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此增彼减的交替关系的曲线是 ______________ 。 4.1995年我国以法律形式确定我国中央银行的最终目标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以下三种:一是____________ ,二是 ________ ,三是 。 6.___________ 是一种威力巨大而不常使用的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7?—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中,最灵活的、最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是 __________________ 。 8?中央银行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主要标准有以下三个: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 。 9.所谓“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实际上是指那些介于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 之间的变量。 10.间接信用控制的货币政策工具有 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 。 11.以利率作为传导机制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是______________ 学派的观点。 12.__________ 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被认为货币供应量通过“黑箱”操作的。 13.根据凯恩斯学派货币政策理论,当一国经济出现________________ 时,货币供应量的增 加就不能使利率下降,于是货币政策无效。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是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A.充分就业 B.经济增长 C.物价稳定 D.国际收支顺差 2.货币政策四大目标之间存在矛盾,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同时实现是很困难的,但其中 ()经常是一致的。 A.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 C.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 3.菲利普斯曲线反映( A.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 B.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D.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 )之间此消彼涨的关系。 B.经济增长与失业率 D.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关系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政府用于调控宏观经济的手段,两者在调控对象、执行部门等方面是不同的。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例如中国的中国人民银行)通过价格手段(降息/加息)或者数量手段(提高/降低准备金率)调控货币供应量的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相关政府部门(如中国的财政部、发改委等)通过调节税率或者提高/降低政府开支(例如建设公共设施)等影响宏观需求或供给的政策。 1、制定政策的主体有差别。 财政政策主体是政府,货币政策主体是一国货币当局(一般为中央银行)。 2、政策目标有区别。 虽然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都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目标,但各有侧重。货币政策侧重于货币稳定,而财政政策多侧重于其他更广泛的目标。在供给与需求结构的调整中,财政政策起着货币政策所不能取代的作用,调节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在调节收入分配公平方面,货币政策也往往显得无能为力,只能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财政政策手段来解决。 3、政策手段有区别。 财政政策主要手段是税收、政府公共支出、政府转移支出;货币政策主要手段是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信用控制等。它们在其特性、运作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 4、政策时滞不同。 政策时滞是指从发生问题、认识到需要采取政策行动到政策产生效果为止所需要的时间。任何政策都存在着时滞问题,时滞越短,政策当局越能够对有关情况做出及时反应,政策越能及时发挥作用。按照不同阶段政策时滞可划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 内部时滞是从发生问题到政策当局意识到应该采取措施,到政策制定并开始执行所需要的时间。一般来说,货币政策的内部时滞较短。而要变更财政政策手

2013财政与货币政策

2013财政与货币政策 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3年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统筹处理速度、结构、物价三者关系,特别是要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防范经济运行中的潜在风险放在宏观调控的重要位置。要深入分析经济发展和运行趋势变化,准确把握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重点。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要继续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加大民生领域投入,积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严格财政收支管理,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货币政策要根据经济运行情况,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优化信贷结构,发挥好资本市场的积极作用,有效防范和及时化解潜在金融风险。财政政策和信贷政策都要注重加强与产业政策的协调和配合,充分体现分类指导、有扶有控,继续加大对“三农”、保障性住房、社会事业等领域的投入,继续支持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在建和续建项目、企业技术改造等。要加强预算管理,严格控制“三公”等一般性财政支出。 和以往不同的是,本届会议弱化了对于经济增长的数量和速度要求,着重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取代了此前的“平稳较快发展”,同时也提出“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动下一步改革”,“允许摸着石头过河”。不过总体来看,2013年还是延续了2012年“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就具体宏观调控措施而言,也基本上和去年没有太大变化,强调的是平稳过渡。 一、2013年仍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1、我国的“积极”财政政策其实具有很大的弹性 2009年以来,我国一直定位于积极的财政政策,但是“积极”的程度却是逐年递减,以财政赤字率看,2009~2011年,我国财政赤字率分别为2.3%、1.7%和1.1%。以去年的财政收支状况看,前11个月财政盈余4000多亿元,而年初的预算是全年安排财政赤字8000亿元。所以,我国的“积极”财政政策其实具有很大的弹性,如果以国际公认的3%的财政赤字率作为积极与否的分水岭,我国的财政政策其实还有很大的扩张空间。 2、我国的财政支出应该逐步向民生支出倾斜转移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并不意味着重回“4万亿”的老路,在保持适度的投资增速背景下,我国的财政支出应该逐步向民生支出倾斜转移,2013年是财政转型的一个良好契机。在中央政府强调经济增长质量、淡化数量指标的同时,地方政府也开始更加积极主动地承担起了刺激投资的角色。随着各地轨道交通项目陆续获批,今后数年各地的轨道交通建设将渐入高潮,这将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中国经济的投资增速。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政府正好可以将大量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生领域。在我国2012年财政预算中,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的支出占同期中央财政公共支出比例约为9%,用于医疗卫生的支出占比约为3%,无论以怎样的标准衡量,民生领域的支出占比都依然偏低。 二、2013年仍将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1、我国外汇占款开始频现负增长,对于我国的基础货币发行方式带来较大冲击 2013年的货币政策依然定位于“稳健”,和过去几年的表述没有任何变化,不过具体到执行方式,2013年还是将有很大不同。2012年是我国近年来货币政策出现较大变化的一年,由于外贸顺差的大幅减少,以及热钱外流等因素影响,我国外汇占款开始频现负增长,对于我国的基础货币发行方式带来较大冲击。外汇占款的负增长,刺激央行实施了3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操作,不过进入2012年下半年之后,央行对于继续降准显得异常谨慎,逆回购成为央行释放流动性的主要手段,主要原因在于由于宏观经济增速继续下滑,企业投资意愿不强,央行担心继续降准释放出大量的资金无法被实体经济吸收,反而有可能形成滞胀的不利局面。应该说,2012年央行对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控制通胀还是做到了较好的平衡。 2013年的货币政策预计将会比2012年出现较大不同。2012年前11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5.8%,已经基本上无法实现预定全年增长10%的目标。在欧美经济体没有出现明显好转的背景下,2013年中国的外贸同样不容乐观,外汇占款仍有可能继续出现负增长,这将继续给国内的货币政策带来冲击。但是与2012年不同的是,2013年中国经济探底回升的概率加大,企业的投资意愿加强,对于长期资金的需求将会上升,如果央行继续沿用2012年以逆回购作为主要工具的操作方式,将无法满足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也就是说,2013年仍有继续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在经过3次降准后,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目前仍然高达20%,还有很大的调降空间。与降准相比,2013年降息的可能性不大,一方面是因为实体经济已经开始探底回升,继续通过降息刺激企业投资的必要性已经减弱,同时,与2012年的CPI相比,2013年的通胀水平将会有所抬头,预计将会反弹到3%以上。我国目前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如果继续降息将会重现负利率现象,而负利率往往会催生出众多的资产泡沫。 对于2013年的货币政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保持贷款适度增加,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切实降低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成本”。其中降低融资成本是一个并不常见的提法,常理看,降息是最直接的降低融资成本的方式,不过鉴于2013年降息的可能性并不大,因此,降低融资成本可能更多意味着将会加大培育多层次的融资渠道建设,尤其是债券市场有望得到重点发展。另外,银行利率市场化的步伐也有可能加快,通过利率的市场化竞争,也可以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区别与联系

经济政策中的财政与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就是指根据稳定经济的需要,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税收对国民收入就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刺激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 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与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与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与措施的总合。 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与其她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与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就是规则的改变等) 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财政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她有关部门,她们往往影响金融体制中的外生变量,改变游戏规则,如硬性限制信贷规模,信贷方向,开放与开发金融市场。货币政策则就是中央银行在稳定的体制中利用贴现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达到改变利率与货币供给量的目标。 目前中国实行的就是:双稳健的财政与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就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基本政策手段。二者主要就是通过实施扩张性或收缩性政策,来调整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二者既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必须准确把握与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协调而灵活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国家对社会资金供求的调节应尽可能避免行政干预,而应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加以引导,当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时,财政政策就应该发挥其应有的带动作用。同时,保持一定规模的国债,不仅就是财政政策调控的重要手段,而且也可以为中央银行发展债券市场开展货币公开市场操作提供必要条件,增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 一、财政向银行发放国债规模的大小就是调整货币供应的重要渠道。 在当今社会,一国货币总量指的就是以货币单位表示的社会货币购买力总额,主要包括现金(或现钞)与银行存款(“存款货币”),其中,银行存款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现金所占比重则很小。因此,所谓货币投放,绝不仅指现钞的投放,而更多的就是指存款货币的投放。目前一国货币投放的渠道主要有:1、中央银行购入发钞储备黄金(或其它储备物资);2、央行购买储备外汇;3、央行购买国债或给予政府(财政)透支;4、央行向各类贷款银行发放贷款,或者买入贷款银行持有的国债、央行票据、金融债券等,并通过贷款银行向社会发放贷款;5、贷款银行吸收存款后,除交存央行一定比例的存款保证金或保持一定的备付金存款外,向社会发放贷款,并形成贷款投放的乘数效应;6、央行外的各类银行购买国债、企业债券以及外汇等。另外,从整个国家货币购买力总额瞧,境外资金流入与本国货币流出境内也会影响社会货币总量(这要进行净流入或净流出量的具体分析)。 我国目前货币投放最具有调节余地的渠道,一就是银行贷款,这也就是货币投放最主要的一条渠道;二就是各类银行购买国债并通过财政开支向社会投放货币。其它渠道投放货币的伸缩余地都就是有限的。这里,财政增加向银行发放国债,就意味着银行增加货币投放(因而也会形成财政投放的乘数效应);财政兑付向银行发放的国债,就意味着银行减少货币投放(增加货币回笼)。也就就是说,财政收支不仅也体现为社会货币的收付,体现为社会货币的再分配,而且财政向银行发放国债规模的大小就就是调整货币供应总量的重要渠道。这也就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紧密相关的重要表现。 二、运用两种渠道,有效调节货币供应总量特别就是“流通货币量” 一般来讲,社会货币总量就就是以货币表示的社会购买力总额,即社会总需求,但从某一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pdf

1.政策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等);答:现在一般经济学家都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应该达到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稳定,为此要同时达到四个目 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减少经济波动和实现经济增长,如果考虑到开放经济还应该包括国际收支平 衡与汇率稳定。 充分就业并不是人人都有工作,只要消灭了周期性失业就实现力量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是维持一个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这种通货膨胀率能为社会所接受,对经济也不会产生不利 的影响。 减少经济波动并不是要消灭经济周期,只要使波动的程度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而且尽量缩短经济衰退 的时间,使衰退程度减少到最低,就达到了目的。 经济增长是达到一个适度的增长率,这种增长率要既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 所能达到的。 2.政策工具; 答: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是用来达到政策目标的手段。一般说来,政策工具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政策工 具都有自己的作用,但也往往可以达到相同的政策目标。在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中,常用的有需求管理政 策,供给管理政策,以及国家经济政策。 需求管理你是通过调节总需求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这也是凯恩斯主义所重视的政 策工具。需求管理包括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是通过政府支出与税收来调节经济的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政府支出与税收。政府支出包括政 府公共工程支出、政府购买,以及转移支付。政府税收主要是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和其他税收。 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 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的机制 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是通过对货币供给量的调节来调节利率,再通过利率的变动来影响总需求的货币政 策。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的机制就是:货币量→利率→总需求 在这种货币政策中,政策的直接目标是利率,利率的变动通过货币量调节来实现,所以调节货币量是手 段。调节利率的目的是要调节总需求,所以总需求变动是政策的最终目标。 供给管理是要通过对总供给的调节,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供给管理包括控制工 资与物价的收入政策,指数化政策,改善劳动力市场状况的人力政策,以及促进经济增长的增长政策。 现实中各国经济之间存在着日益密切的往来与互相影响。一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中有国际经济关系的 内容(即国际收支平衡),其他目标的实现不仅有赖于国内经济政策,而且也有赖于国际经济政策。因 此,在宏观经济政策中也应该包括国际经济政策,或者说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中也包括了对国际经济 关系的调节 3、财政乘数与货币乘数 财政乘数一般包括 转移支付乘数 税收乘数 货币乘数在银行的经济活动中,存在着银行存款的多倍扩大功能。这种存款的创造有两种方式:一是银 行向企业或个人发放贷款,二是银行向企业或个人买进债券。坝由于银行之间的存贷款活动引起的存款 增加额S,称为派生存款,用D表示。把派生存款(D)为原始存款的倍数称为存款乘数。存款乘数计 算 货币乘数和存款乘数是有区别的。货币乘数又称货币创造乘数是指由基础货币创造的货币供给为基础货 币的倍数。包括现金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货币乘数的大小受许多因素影响。应该指出,无论是银行向企业、个人放款。环视银行向企业、个人买进证券。所形成的存款之创造的功能,绝不是 单个银行所能做到的,而是整个银行体系作用的结果。

第十四章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第三模块宏观调控与政策分析 第十四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本章共计6个考点 考点1.货币政策的含义(备考指数:★★★)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控制、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政策、措施的总称。 【历年真题】 【单选题】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是( )。 A.中央政府 B.商业银行 C.财政部 D.中央银行 答案:D 考点2、货币政策的目标与工具(备考指数:★★★★★) (一)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1.最终目标体系 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目的是通过调控货币供给来影响社会经济生活,货币政策的作用范围又是宏观经济领域。货币政策的目标应该是解决宏观经济问题的决策。当代各国通常都是利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来解决的。 (1)物价稳定,物价上涨率在4%以下。 (2)充分就业 失业率:社会失业人数与愿意就业的劳动力之比。5%以下的失业率为充分就业(包括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充分就业的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 (3)经济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 顺差→货币供给增加、商品供不应求→物价上涨 逆差→国内商品过剩→经济增长停滞(重点调节) (5)金融稳定 2.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 (1)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一致) (2)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 澳大利亚著名经济学家菲利普斯通过研究1861--1957近100年英国的失业率与物价变动的关系,得出了结论:失业率与物价上涨之间,存在着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这一关系可用菲利普斯曲线表示。 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的表述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历年真题】 【单选题】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表述是( )。 A.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 B.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C.保持货币币值稳定,促进经济增长 D.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发展 答案:B 【单选题】菲利普斯曲线说明了货币政策之间存在矛盾的是( ) A.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 B.经济增长与稳定物价 C.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 D.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 答案:C 【单选题】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基本统一的是( )。 A.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 B.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 C.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 D.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 答案:A (二)货币政策工具(如何调节,工具的优缺点) 1.存款准备金政策

财政政策与最新货币政策

提高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的途径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支柱,相应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是决定宏观调控成效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事关国民经济能否保持平稳运行和实现长期增长,因而在一个国家的政策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97年以来,我国有许多学者对旨要克服通货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效应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试从对策论的角度探讨提高财政货币政策效应的途径或措施问题。 一、构建与市场经济相容的微观基础 在市场经济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和追求收益最大化(或风险最小化)的投资者构成了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满足了这种定语限制的经济主体是与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要求相适应的或者说相容的,反之则反是。这几个看似简单的修饰语,可以作为判断经济主体是否市场化的标准。以此标准来衡量,目前我国各种经济主体尚未实现市场化或者尚未完全实现市场化。换言之,目前我国经济的微观基础与市场经济是不相容的或者说是不完全相容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手段,而宏观调控手段与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计划”手段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后

者是—种对经济的事前规制,因为它是计划者对被计划者的直接控制,所以它发挥作用不需要市场作为媒介。而前者即宏观调控是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从而导致经济总量非均衡对政府提出的调控经济的内在要求,以减少市场机制自动调节的时滞所产生的高昂成本。可见宏观调控既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又是提高市场经济效率的必然要求。同时,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又必须以市场行为人能够对各种市场信号作出灵敏的反应为前提。这就是说,财政货币政策有效性是基于与市场经济相容的、完善的微观经济基础之上的。那么,要提高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应,就必须首先改善这种微观基础,具体包括: 1.从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改革国有企业。从宏观层次改革国有企业就是站在全局的高度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重组和结构性调整。这需要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的退出机制,以全面收缩国有企业的经营战线,使其尽可能地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让位给比它具有更高效率的其他所有制企业。这既是非国有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国有企业自身和整个经济发展的需要。事实上,国有企业的巨额亏损不仅使中央和地方财政难以承受,也给银行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因为一个充斥着不可持续的信用扩张的经济结构以及一个充斥着大量的不良债权的经济体系都是不可能持续下去的。一个很明显的经验事实是,在传统国有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第15章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概述 一、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1、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 (1)古典经济学家的基本思想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在弹性的价格、利率与货币工资的作用下,经济能够经常处于充分就业均衡状态。对于任何干扰与冲击导致的经济对充分就业均衡的偏离,灵敏的市场机制会有效地运作,使经济迅速恢复充分就业均衡。市场机制在微观方面确实会产生某些低效率现象,但在宏观方面永远是有效的与和谐的。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干预不仅没有必要,而且常常导致经济的更大的不稳定。 (2)古典宏观经济学说的理论基础:萨伊定律 A、萨伊定律的内容 让·巴蒂斯特·萨伊(Jean Baptiste Say,1766——1832),在1803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中,提出 “供给会创造出自己的需求”的观点,被后人称为萨伊定律。 B、萨伊定律在物物交换经济中自然成立 物物交换经济中,任何产品除了满足生产者自身的需求以外,其余部分总会用来交换其他的产品,从而形成对其他产品的需求。因此,在物物交换经济中,供给一种商品意味着需求其他一些商品。 C、古典经济学家认为萨伊定律在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经济中也同样成立 大多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萨伊定律在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经济中也同样成立。货币只不过是交换的媒介,它方便了交换,但不会改变交换的实质。在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经济中,萨伊定律的表现形式就是储蓄等于投资: 人们的收入扣除消费以后的剩余部分就是储蓄。储蓄是利率的增函数。如果说储蓄就是资本的供给,那么,投资就是资本的需求。在利率

机制的作用下,储蓄与投资必然相等。 D、萨伊定律的推论 萨伊定律的一个重要推论是社会不可能产生普遍性的生产过剩,从而不会出现非自愿失业。 (3)萨伊定律被1929——1933的大危机这个经验事实所推翻。 2、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观点(John Maynad Keynes ,1883——1946。通论,1936) (1)有效需求不足导致失业增加,经济萧条。供给不能自动创造需求。 (2)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 第一、消费不足(消费倾向递减); 第二、投资不足(MEC递减与流动性偏好导致的r不能无限降低): (3)政策主张:为了实现充分就业,政府必须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增加有效需求。 二、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与种类 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主要有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四个。这些目标相互之间有冲突。宏观经济学的最主要问题是如何保证经济在物价稳定的前提下沿着充分就业轨迹增长。 微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增进收入分配的平等程度,以提高社会福利。 2、宏观经济政策种类 (1)需求管理政策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经济波动的根源在于总需求的波动。总需求不足导致失业增加,经济萧条;总需求过多,导致物价上升,经济膨胀。需求管理政策就是要通过对总需求的调节,实现总需求等于总供给,达到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经济稳定增长的目标。需求管理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可以說是總體經濟學中最重要的課題。在九十一年的學測中,也出現了這樣的題目。(91學測社會科第69題)由於這是比較屬於經濟學專業領域的問題,不在傳統的高中歷史或公民的教材中,大多數的高中課本也就沒有把這個問題講清楚。為了各位同學以後能夠更清楚地了解社會上的經濟問題,本書在此將這兩種政策作一個比較清楚的說明。 1. 財政政策︰所謂的財政政策,就是指政府以財政手段,也就是擴大或削減政府支出去影響經濟活動的政策。一般來說,所得低於充分就業水準的時候,也就是所謂景氣不好的時候,可以利用擴大政府支出或減稅的手段來刺激產出,稱為擴張性的財政政策。(expansionary fiscal policy)相反的,在景氣過熱,國民所得高於充分就業水準的時候,可以減少政府支出或增加稅賦,以降低總需求,並抑制物價膨脹,稱為緊縮性的財政政策。(contractionary fiscal policy ) 財政政策的理論基礎是凱因斯的理論,根據凱因斯的理論,由於工資受到非市場因素的影響(例如工會),因此沒有向下調降的可能。如果要解決失業問題,只有從提高總需求著手。總需求是由民間消費、政府消費、投資和出口淨額構成的,政府能作的,就是直接增加政府消費,或是透過減稅的手段來提升民間消費和投資。在提高總需求的同時,免不了要付一些物價上漲的代價,但是這是值得的。 大多數的政府都是凱因斯學派的信徒,日本在對付近十餘年來不景氣的時候,提出了許多次的振興景氣方案。而日本在過去的經濟成長,也確實是由出口所帶動的。至於我國,在行政院張俊雄院長任內提出八一○○行動方案,也就是根據這一套理論。 (2)貨幣政策︰所謂貨幣政策,就是指透過調整利率和控制貨幣供給量等手段來影響經濟景氣的做法。財政政策的主導權在行政院,貨幣政策的主導權則在中央銀行。在介紹貨幣政策之前,要先把利率作一個簡單的介紹。

《西方经济学(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

题目: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 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两个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搞清二者的基本内容、政策工具及相互关系,明确两者的基本目标,协调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要求: 1.认真研读教材第十二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理清财政理论与政策和货币理论与政策的基本内容; 2.完整准确阐述两个基本理论; 3.分析比较时包括相同与区别 时间安排:学习第十二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教学内容后实施。 分值:满分20分。 解题思路: 1.政策目标 2.政策手段 3.货币乘数和财政乘数 4.调控力度分析 5.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的模式和内容(包括协调模式、双紧搭配、双松搭配、一松一紧搭配) 答:财政政策一般是指政府通过改变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以便最终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财政政策的目标是要实现充分就业、经济稳定增长、物价稳定,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综合目标。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财政收入的政策工具有税收和公债等;财政支出的政策工具有政府购买、转移支付和政府投资。这些财政收支的政策工具作为财政政策手段,对社会总需

求乃至国民收入的调节作用,不仅是数量上的简单增减,它们还会通过乘数发挥更大的作用。财政乘数主要包括政府购买支出乘数、转移支付乘数、税收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这些乘数反映了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最初政府购买支出变动量、转移支付变动量、税收变动量和政府收支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者说国民收入变动量与促成这种量变的这些变量的变动量之间的比例。通俗地讲,这些变量的变动在连锁反映下,将引起国民收入成倍的变动。 财政政策的调控力度反映为财政政策效应,取决于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挤出效应是由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使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导致均衡收入下降的情形。挤出效应大,政策效应小,调控力度就小;挤出效应小,政策效应大,调控力度就大。影响政策效应和挤出效应的主要因素是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即:LM曲线斜率不变,IS曲线斜率小(平坦),利率提高幅度小,从而挤出效应大,政策效应就小;IS曲线斜率大(陡峭),利率提高幅度大,从而挤出效应小,政策效应就大。IS曲线斜率不变,LM曲线斜率小(平坦),利率提高幅度小,从而挤出效应小,政策效应就大;LM曲线斜率大(陡峭),利率提高幅度大,从而挤出效应大,政策效应就小。 货币政策一般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量以实现经济发展既定目标的经济政策手段的总和。货币政策目标是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一般是指经济发展的目标。如一定的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和国际收支平衡等。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代表中央政府通过银行体系实施。货币政策工具是指要实现货币

货币金融学复习题14 货币政策

第十四章货币政策 一、名词解释 货币政策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时滞 二、单项选择题 1、无论各国货币当局对货币政策目标如何表述,其首要目标通常是()。 A.充分就业 B.经济增长 C.稳定物价 D.国际收支平衡 2、1995年我国以法律形式确定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 A.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就业率 B.稳定物价,平衡国际收支 C.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D.消除通货膨胀 3、菲利普斯曲线反映了()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 A.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 B.经济增长与失业率 C.通货膨胀率与实际利率 D.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增长 4、当经济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资源未被充分利用,社会失业率较高,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宜采用()货币政策。 A.紧缩型 B.扩张型 C.均衡型 D.稳健型 5、最为灵活且能经常为中央银行操作的货币政策总量调控工具是()。 A.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B.再贴现政策 C.公开市场业务 D.不动产信用控制 6、在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上,凯恩斯主义主张以()为宜。 A.货币供应量 B.基础货币 C.利率 D.存款准备金 7、在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上,货币主义主张以()为宜。 A.货币供应量 B.基础货币 C.利率 D.存款准备金 8、在下列控制货币总量的各个手段中,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的是()。 A.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B.再贴现政策 C.信贷规模控制 D.公开市场业务

9、一般来说,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时,会使商业银行()。 A.降低贷款利率 B.提高贷款利率 C.贷款利率不受影响 D.贷款利率升降不确定 10、()是一种威力巨大而不常使用的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A.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B.公开市场业务 C.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D.信用分配 11、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是()。 A.长期利率 B.短期利率 C.存款准备金 D.货币供应量 12、以下哪项央行业务可影响商行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 A.对政府的贷款 B.再贴现再贷款 C.货币的发行 D.代理国库业务 三、多项选择题 1、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的选择标准包括()。 A.相关性 B.可控性 C.可测性 D.流动性 2、通常所说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三大法宝”是指()。 A.直接信用控制 B.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C.公开市场业务 D.再贴现政策 3、货币政策结构调控工具包括()。 A.消费者信用控制 B.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C.不动产信用控制 D.优惠利率 4、下列各项中,属于货币政策操作指标的是()。 A.基础货币 B.货币供应量 C.存款准备金 D.短期利率 5、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有四大目标: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和()。 A.优化产业结构 B.充分就业 C.消除财政赤字 D.国际收支平衡 6、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点是()。 A.调控效果猛烈 B.主动性强 C.灵活性高 D.对产业产生较大震荡 7、紧缩性货币政策手段包括()。 A.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 B.降低再贴现率 C.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 D.收紧信贷 8、货币政策的时滞由()和()两部分组成。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

什么是财政政策 1.概念: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税收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刺激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 财政政策是国家整个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 政府支出有两种形式:其一是政府购买,指的是政府在物品和劳务上的花费——购买坦克、修建道路、支付法官的薪水、等等,其次是政府转移支付,以提高某些群体(如老人或失业者)的收入。 税收是财政政策的另一种形式,它通过两种途径影响整体经济。首先,税收影响人们的收入。此外,税收还能影响物品和生产要素,因而也能影响激励机制和行为方式。 2.财政政策的内容 ◆社会总产品 ◆国民收入分配政策 ◆预算收支政策 ◆税收政策 ◆财政投资政策 ◆财政补贴政策 ◆国债政策 ◆预算外资金收支政策等 3.财政政策的种类: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

将财政政策划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是根据财政政策调节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中的不同功能来划分的. (1)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增加国债、支出大于收入,出现财政赤字来实现: (2)紧缩性财政政策(又称稳健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 (3)中性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 4.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包括税收、预算、国债、购买性支出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 什么是货币政策 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货币政策通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 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两种。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区别: (1)含义不同。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 相应的政策措施。其特点是通过利息率的中介,间接对宏观经济发生作用。 (2)内容不同。凡是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库券,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的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的投资的多少等都属于财政政策,而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的调整则属于货币政策。 (3)政策的制定者不同。财政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而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直接制定的。 1.财政和货币政策作用机制不同。财政政策更多地偏重于公平。财政政策是影响和制约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分配的重要环节,它的主要责任是直接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并对集中起来的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调节各经济主体间的利益差别,保持适当合理的分配差距,以防止过度的收入悬殊,并从收入和支出两部分影响社会总需求的形成。货币政策则更多地偏重于效率。货币政策的实施是国家再分配货币资金的主要渠道,是在国民收入分配和财政再分配基础上的一种再分配,主要是通过信贷规模的伸缩来影响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进而引导资源流向效益好的领域。 2.从两种政策调节的方式和途径看,财政政策可以由政府通过直接控制和调节来实现,如要控制总需求,可通过提高税率,增加财政收入,压缩财政支出,特别是基本建设支出等措施,可立见成效;而要刺激需求,则可通过减税,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等手段较快实现政策目标。货币政策首先是中央银行运用各种调节手段,调节存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