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消费文化语境下的亲情狂欢

浅谈消费文化语境下的亲情狂欢

浅谈消费文化语境下的亲情狂欢
浅谈消费文化语境下的亲情狂欢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0127159.html,

浅谈消费文化语境下的亲情狂欢

作者:辛旭东徐鸿晟

来源:《新闻世界》2015年第12期

【摘要】在消费文化日益盛行的今天,消费行为、消费文化等相关观念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其中电视文化正在作为一种消费文化参与着社会文化的建构。近几年以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为代表的明星亲子真人秀节目吸引了大众的眼球,也成为了新兴的文化消费产品,延续了电视娱乐节目的明星神话并制造了新的明星。

【关键词】消费文化电视真人秀消费观念

消费文化是现代资本主义从“生产型社会”过渡到“消费型社会”形成的一种新的消费文化形式和阶段,它是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即人们进行消费,并不是为了满足购买需求而消费,而是为了所谓的“欲望”,这种欲望是被媒介、社会等刺激而产生的,换句话说,人们所消费的,不是物的实际使用价值,而是它们变成了一种符号,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一种为了消费而消费的文化。大众传播媒介对消费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大众传媒使消费成为了大家所关注的重点,形成了消费文化,反过来消费文化也影响了大众传媒,使大众传媒的影响力和关注度提高,营造了全民狂欢的场景,这样一来就更易满足受众的需求。近些年,综艺之王湖南卫视推出了明星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节目一推出就引起了关注,一股“亲子风潮”席卷荧屏。这档节目作为文化消费产品,满足不同群众的不同要求,成为了文化现象。

相信看过该节目的人都会发现,其实这档节目最吸引受众的地方不仅在于节目形式新颖,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节目的真情实感、感同身受。在节目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五位明星对孩子不同的教育和不同的处事方式,另外孩子所展现出来的不同价值观念,以及他们的天真无邪,会勾起观众对童年的回忆。现在的电视节目大多都是以爱情题材为主,或相亲、唱歌、舞蹈、竞技类为主,为数不多的亲情题材也是讲婆媳关系或家长里短,真正表现亲情的电视节目和电视剧并不多,而《爸爸去哪儿》通过对亲情的展现、教育方式的引导、处理父子关系的方式也让每个观众产生了共鸣。

一、消费文化视野下的《爸爸去哪儿》

1、消费明星

“明星效应”一直是电视娱乐节目追求的看点。从歌唱类、舞蹈类等电视节目,一拨又一拨的明星大戏轮番上演,因此明星成为了支撑电视综艺节目的台柱,对明星的消费也成为众多制片人挖掘的重点,但是当下各大卫视,收视率竞争异常激烈,不少电视台黔驴技穷跟风模仿,电视节目的同质化现象严重,让观众失去了新潮感,出现审美疲劳。

大学生消费情况分析(最终版)汇总

小组成员:龚雪儿 谢小琴 何亚蓉 张弘毅 付小新 龙伍洋

目前,无论是理论界还是教育界,倾向于大学生高消费或情绪性、先锋性消费的定性论述较多。伴随着中国成功加入WTO,各类洋品牌、新产品、新消费观念将不断涌入,大学生--时尚的追随者、将来中高层商品的主要消费群体之一、处于半踏入社会的人们,又是如何支配他们手中的货币的呢?为了更准确地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脉搏,解读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方式,我们小组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 当前的消费市场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由于大学生年龄较轻,群体较特别,他们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一方面,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都对他们的消费有很大影响。特殊群体自然有自己特殊的特点,下面我们将为大学生群体做一个有关消费情况方面的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及分析 (4) (一)大学生整体经济情况分析 (4) (二)大学生消费结构分析 (5) (三)大学生消费特点 (5) 二、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的问题 (6) (一)存在的问题 (6)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6) (三)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案 (7) 三、从市场营销角度分析如何开拓大学生市场 (9) (一)从企业的角度分析 (9) (二)从手机行业的角度分析 (10) (三)从网购行业的角度分析 (11) (四)从旅游行业的角度分析 (11)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及分析 (一)大学生整体经济情况分析 1、经济来源 关于经济来源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获得经济来源的方式有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而目前76.19%的大学生还是把家庭供给作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其余几个来源渠道所占比例较小,例如打工、贷款等。 分析可以得出,一方面,家人对其消费的引导和控制作用在其消费观念的树立上的影响依然很大;另一方面,目前大学生的依赖心理普遍较为强烈,容易造成大学生不负责任、不顾后果、不理性的消费。 2、月消费支出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在校本科大学生的月支出的分布基本处于较为合理的水平,月平均消费处于500元-1000元的学生人数最多,几乎占一半的比例,1000元-1500元、300元-500元两个阶段的次之,处于极高的1500元以上和极低的150元以下都占很小比例,而且总体来看,低于500的水平的人数大于高于大于1000的人数。调查中关于月消费支出只是涉及了日常的消费支出,并没有将学生每年的学费和其他的大额消费支出算入其中。

我国文化产业现状与消费情况分析

我国文化产业现状及消费水平分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我国文化消费能力持续增长,近几年年将达到亿元左右规模;随着中国按照承诺逐步开放文化产业,国外文化产业集团将可能以技术与内容的多重优势进入国内市场,并在国内文化市场占据一定份额;国内文化产业集团化发展趋势加快。 文化消费需求旺盛;文化发展环境逐步改善,各项文化事业和产业得到较快发展;文化市场秩序明显好转;音像制品产业管理力度加大;各地文化建设投资力度加大,文化建设进入均衡快速发展阶段。 但是,我国文化产业无序与低水平竞争一直持续,面对内外挑战缺少持续发展动力。文化产品内容趋同性严重,部分地区经营秩序不规范;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垄断行为依然严重。 不过,近几年来,文化产业改革步伐加快,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文化产品的市场空间将达到亿元; 即使如此,产业行业仍较大受到宏观面影响,缺乏企业性行为能动性;中国文化产业也将直面来自国际文化产业巨头的挑战,缺少安全稳定性。 我国的文化市场已有"长足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方面,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条件迅速改善,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正在被迅速释放;另一方面,各种新型文化产业门类不断产生,文化产业结构性变化频繁。但是现有统计数字显示,我国文化产业还处在一种低水平供求平衡和非对称结构性矛盾的状况之中。 从需求方面说,2000年,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了849美元,反映城乡居民生活水准的恩格尔系数也降至50%以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280元,人均消费性支出是4998元,其中被列入统计的,与文化相关的旅游、娱乐和耐用消费品、教育、文化服务、通讯等项消费总计949元,占到可支配收入约19%。按照我国目前大约有4亿城镇人口计算,我国目前城镇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大约有379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到2253元,人均消费支出中通讯和文教娱乐类支出280元,总计达到2520亿元。这样算下来,我国与文化相关的消费需求应该在6000至6500亿之间(6314亿元)。 文化产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而且目前还处在发展和转型过程中,因此,存在的根本性问题还是体制性的。任何国家的产业政策的基点都是两个,即以市场为基础,以政策为导向,更何况我国的文化产业是生存和成长于一个更为特殊的环境中的。在一定意义上,我们今天对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的认识,以及依此制定的文化产业政策的合理性,将影响着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并还会进一步影响我国整个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中国动漫行业现状及消费水平分析 动漫产业,是指以“创意”为核心,以动画,漫画为表现形式,包含动漫图书,报刊、电影、电视,音像制品、舞台剧和基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动漫新品种等动漫直接产品的开发、生产、出版、播出、演出和销售,以及与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的产业。

消费主义的文化语境

消费主义的文化语境 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下,程序化的流水线成了商业电影的制作模式。以“话语”为特征的电影理性内涵正在发生嬗变,像电影《家有僵尸少爷》一样,不再是传统中的僵尸为恶人为善,其内在价值正在背离电影作为艺术本体的独特使命。具体表现为文化深度趋于消解,同时普遍存在着人文关怀缺失和娱乐过度的倾向。黑色幽默电影的出现以其独特的文化思考与定位呈现出了一种新的电影形态,突出了对人的思考。身份的焦虑、价值的迷失以及人物在社会环境中集体无意识和荒谬的生存状态等主题构成了黑色幽默电影的内涵体系。 黑色幽默电影以丰富的“黑色”意蕴展示了时代的诟病和社会问题,同时也是对当代人的精神关照。以黑色幽默作为其艺术视点,黑色幽默电影将当下市场上文化消费的快乐逻辑与品质追求一并纳入考虑范畴。创作者能够以黑色幽默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审美倾向,同时能获得电影创作更大的表现空间;受众在观影过程中完成了个人对生活的哲学批判。黑色幽默电影的审美特征主要呈现为两点:矛盾的悖论性和叙事策略的游戏性。矛盾的悖论性使电影形成了一种互耗互惠的深层结构,以佯谬的形式更大限度地逼近生活本质,因此受众能获得审美理解的文化权利,并能从心理阻滞的表层理解通过对比性心理程序上升为一种内层理解的审美愉悦。叙事策略的游戏性主要表现为对“元话语”的解构、多线立体叙事和电影类型的杂糅,可见游戏性是基于受众的社会心理和审美趣味的选择,是一种自由的审美活动,同时能够激发受众积极地对电影文本进行深层意义的构建。 从文化权利考虑,创作者在黑色幽默电影中充分地把握了电影创作的主导权。实现了将个性风格、社会现实以及具备生命力的永恒性艺术命题融于一体的电影故事创作,并通过对电影主题的选择实现了电影的议程设置功能,搭建了个人与主流权力对话的公共平台;黑色幽默电影是极其富有创作者个人文化想象、意义内涵等艺术品质的个性化的电影。受众观影存在着合目的性的潜在需求,黑色幽默电影通过陌生化与审丑方法的引入实现了对受众期待视野的突破。审丑也是一种对艺术表达多元话语构成的追求。 文章通过对黑色幽默电影的文化内涵、审美表达以及创作思考的梳理,探讨了其艺术价值与社会功能,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黑色幽默电影的文化形态能为我国的电影创作提供借鉴。

影视文化分析

影视文化行业分析 一、影视文化的概念 影视文化即电影电视文化是20世纪人类科技发展的新的成果。影视文化由于建立在这样一个前提背景之上,而拥有了许多迥异于传统文化形态、品种的特殊性、复杂性与丰富性。 (一)电影、电视与影视 1、电影的界定: 《电影艺术辞典》中关于电影是这样表述的:"根据‘视觉暂留’原理,运用照相(以及录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声音)摄录在胶片上,通过放映(以及还音),在银幕上造成活动影像(以及声音),以表现一定内容的技术。 2、电视的界定: 尽管从客观存在形态看,电视未必比电影更复杂,但构成电视的元素、要素同样是丰富的。《中国广播电视百科全书》对"电视"作了这样的表述:"使用电子技术手段传输图像和声音的现代化传播媒介。它通过光电变换系统使图像(含屏幕文字)、声音和色彩即时重现在覆盖范围内的接收机荧屏上"。 3、影视的界定: 因为电影、电视的相近性、共性的存在,而它们最集中、最突出、最直观的相近性或共性便是"有声有画的活动影像"。尽管电影、电视的技术特征、艺术特征、传播特征各不相同,但在"有声有画的活动影像"这一形态特征上是一致的。这是"影视"并提的重要基础。尽管电影、电视各有其特定的规定性,但广义的"影视"概念将包括电影、电视生产与传播的全部。 狭义地看,"影视"指电影、电视交叉的共性部分;广义地看,"影视"包括电影、电视生产与传播的全部。 (二)影视文化的概念 1、狭义的影视文化 应当是体现为"影视艺术",即以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电影、电视艺术作品为主体的影视存在形态,包括电影故事片、电视剧及艺术性的电影纪录片、艺术性的电视"屏幕作品"(如艺术性的电视文学作品、电视艺术片及艺术性的电视纪录片)。 2、广义的影视文化 是体现为电影、电视全部的存在形态。尽管电影、电视之间有诸多差异和不同,但二者的共性应当是被更多关注并研究的。在传播系统、艺术系统、娱乐休闲系统二者意义、价值、地位相当接近。 (三)影视文化的构成 由物质的(包括技术与形态的)、体制的(包括生产与传播的)、观念的(包括各种价值理念的)三层面构成。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

结合实践谈谈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文化紊质是指一个人的知识、才能、鉴别力所构成的文化造诣或素养的一般体现。高校教育中所传授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只是学生文化素质中的一个方面,若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应注重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这是当前高校和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和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现就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提出一些粗浅认识。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作为主要目的和内容的教育。实施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伦理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新形势下,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需要来看,仍未能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而应试教育忽视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因此高等教育急需在学生进入社会之前进行文化素质的“补课”,更高层次的要求则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弥补大学生文化素质欠缺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要教会其如何做人,这在当前至关重要。

文化素质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时代所要求的科技人才不仅要具有较高的科学素质,还要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而且越是科技进步,就越要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教育是基础,而要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则是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基础,是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最重要的环节。 二、常见的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1.渗透到课堂,以开展多种公共课、选修课的形式为主。自然科学领域,以本校为例,主要有科学家素养,生物技术与现代生活,食品营养与保健,信息与信息能力,绿色化学等。人文科学领域,有:中国文学鉴赏,中国文化概论、西方文化概论、社会心理学、摄影技术、中外美术欣赏、文学艺术赏析等。 通过在专业课与公共基础课的课时外,给学生自由的空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实际需要选择相关的课程,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在完成相关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有意识的充实自己,提高相关知识,从而提高相关素养。 2.落实到丰富的课外活动中,以教授专家讲座,学生辩论赛,演讲,知识竞赛等的形式开展。学校定期会有专业教授,老师进行不同话题的讲座,覆盖的知识面很广,从英语演讲的艺术,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到电器自动化领域的研究与突破,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的领域有相关的最新的知识信息提供与扩展提高。校级科研项目给学生提供了提高自身素质的很好的平台,系与系之间,校之间的辩论赛,知

浅谈文化与消费者购买行为

浅谈文化与消费者购买行为 姓名:江虹红班级:13工管2班学号:201310410232 文化为人类所创造,但一旦形成反过来会对我们的行为产生制约、影响。文化与人类的行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如有句名言所说,不能无视消费者作出选择时的文化背景而简单理解他们的选择;文化是一面“透镜”,人们正是通过 这块透镜来看待产品。可见,文化是影响消费者购买的重要因素,那么文化对消费者购买行为有怎样的影响,企业可以采取怎样的经营策略呢?下面主要从中国传统文化方面论述。 从消费者行为研究角度,由于研究者主要关心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所以我们将文化定义为某个特定社会的大多数成员所习得和共享、用以指导其消费行为的信念、价值观和习俗的总和。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对消费行为的影响深远。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就是中华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形成并被广泛持有的居于主导地位的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念,其主要有人道主义、先以后利、诚信知报、贵和尚中、求是务实等。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中国人民历来以安土乐天的心态坚持人本主义,推崇尊老崇古,重整体、倡协同。中国文化的核心观念通常体现在面子文化(面子主义)、先义后利(关系文化)、勤俭节约文化等,下面对这些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进行论述。 面子是中国人社会交往中最细腻的标准,面子文化促使消费者形成攀比消费、炫耀消费、象征消费等消费行为,面子消费涉及人群广泛,天然的大市场;并且不受收入限制,对价格不敏感。正如一般人所说的钱财事小,面子事大。面子消费中的送礼,购买者与使用者分离,重“看”不重“用”,团体送礼关心的是财务合法性(如可报销的发票),而不关注价格。面子消费人群对包装、文化寓意等高度关注,一般在节日时会大肆消费,主要消费方向是与办事目标高度相关,他们普遍认为地位决定档次,因此致使差序关系形成不同的礼品档次。企业根据上面描述的面子消费特征可以制定一系列的营销策略,如开辟送礼市场,以个人化礼品凸显尊贵体面或地位,用礼品包装挣取更多的销售和利润,开拓礼品大市场,广告投放集中在节日。 在中国人社会中,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关系消费、公关消费及公款消费都是消费领域中不可忽略的。关系消费也被称为先义后利的价值取向,对义利关系的处理集中体现了中国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如“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几个倾向之一。应该说,先义后利、以义制利是中国传统义利观的核心,是始终居于正统地位、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为明显的一种义利观。在现实的厂商和消费者博弈之中,往往聪明的厂商将“义”与“利”并重,为了长远利益厂商愿意放弃眼前局部利益,维护消费者的“利”,“义字当先”也就成了企业诚信的体现。对于消费者,得到了厂商的“义”,自然得到了应有的“利”。因而,消费者往往去购买那些有诚信的厂商的产品,注重厂商售中和售后的承诺和服务。 讲到诚信,中国文化中“诚”即真实,最基本的含义是诚于自己的本性。以“诚”为基础,又衍生出了许多相关的价值观念,如为人“诚信”,待人“诚恳”,对事业“忠诚”,还有“言必行,行必果”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会搜集到大量属于同类产品的各种不同品牌的信息,对不同的品牌进行评价和选择。

大学生消费现状及原因分析

大学生消费现状及原因分析 ——以哈尔滨工程大学本科生为例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消费理念也发生了一定变化。大学生作为消费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消费行为对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基于此,我们对大学生的消费现状进行了调研。 一·调查的相关数据 1 消费基本状况 在回答您“平均月消费多少”时,%的学生在1000元以下。在问到“您的生活费用来源”时,%的人完全或主要由家里提供。仅有%的人主要或完全靠自己。对于“您消费的主要项目”这一问题,%的学生用于饮食,%用于交通,通讯,购物等。 对于“您消费的主要方式”这一问题的回答,使用现金的学生较多,为%,而刷卡的仅为%,不足使用现金的1/2.这表明大部分学生的消费方式仍然很传统。而在对性别因素对消费方式的影响进行分析时发现,女生更多使用现金,男生更多使用刷卡方式进行付款。 2 与学习相关的费用 通过对学习费用的调查得知,%的学生月消费在100以下,在100-200元之间的为%,200元以上的学生不足4%。对于交通和电话费的使用,基本上都在50元以下,分别为%和%。 从对“上网费用”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随着网络的发展,大学生与网络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就全校而言,宽带网的使用为学生上网提供了方便。学生如果自己有电脑,基本是40元包月。因此%的学生每月上网费用在30-50元之间,比较合理。由于学校周边对网吧的限制,使得学生在外上网的费用大大降低,仅有%的人在50元以上。新图书馆投入使用后,电子阅览室有了较大改善,大家可以在电子阅览室免费无限上网,因此近1/3的学生上网费在10元以下。 3 与休闲相关的费用 %的学生月饮食费用在600元以下,不足4%的学生在600元以上,说明全校本科生生活比较朴素,同时体现出学校食堂饭菜价格相对合理。 随着社会发展,当代大学生越来越重视外表,全校%的本科生用在购买服装饰品上的消费在100元以上。 人际关系在当代社会对一个人成功与否起着关键作用,为了了解全校本科生对人际关系的重视程度,问卷设置了“您平均每月与交友相关费用”这一问题,从答案可知,在200元以上的人仅占总人数的%,而在100元以下的占%。 随着社会发展,大学生思想观念逐渐转变,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但就全校而言,在娱乐方面的消费并没有随之提高,娱乐费用在300元以上的仅有%。 4 消费的计划性 对于“电脑问题”的回答,%的学生没有电脑,而电脑在10000元以上的仅为%。

《中国居民文化消费与需求调查报告》

标题:多维度解读:《中国居民文化消费与需求调查报告》 引言:“调查显示,每个月文化消费支出在50元以下的居民占18%;50元至100元的居民占30%;101元至300元的居民占33%;301元至500元的居民占13%;501元至1000元的居民占4%;1000元以上的居民占2%。”3月1日,在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召开的自主研发课题《国民文化消费状况调查》开题会上,该所研究人员介绍了前期调研的相关情况。 2012年6月至10月,为了解我国居民文化消费的基本状况、文化消费需求、文化消费热点以及居民对文化消费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联合中国文化管理学会网络文化工作委员会开展了“居民文化消费与需求状况”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文化消费在我国居民心目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并呈现出一系列新趋势、新动向;与此同时,我国居民文化消费还存在文化产品供给不足、居民文化消费能力总体偏低等问题。 居民喜欢的文化消费项目 农村消费:农村居民对文化消费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接受调查的人群中,有18.98%的农村居民认为文化消费“非常重要”,而“北上广深”等大都市居民中持这一观点的仅占6.06%,其他一类城市中占7.9%,二类城市中占9.25%,三类城市中占14.1%。统计显示,二类城市和乡镇居民对文化消费“综合重要程度”(综合重要程度为不重要与重要的比值)的认知要远远高于其他区域居民。 “以上数据表明,农村偏远地区的居民对文化消费的需求高于经济发达的大都市。这从侧面说明,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居民对文化消费的要求越来越高,也说明了文化产品的消费在农村地区还有很大的潜力。”课题组负责人石慧玺博士如是说。 文化消费:居民文化消费能力总体偏低 近年来,我国的文化消费取得了长足发展。2011年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分别达到1102元和165元,比2002年分别增长170.7%和253.8%,年均增速分别快于人均消费支出0.9和2.7个百分点。本次中国居民文化消费与需求调查报告显示,9.31%的居民认为文化消费“非常重要”,35.92%的居民认为“很重要”,45.56%的居民认为文化消费在心目中的位置“一般”,9.23%的居民认为是否进行文化消费“无所谓”。石慧玺博士表示,对照往年的数据可以发现,我国居民对文化消费越来越看重,与此同时,文化消费还具有广阔的拓展空间和巨大的潜在市场。

浅析后现代主义时代下的消费文化

浅析后现代主义时代下的消费文化 摘要:“后现代”是一个以信息、传媒为主导的时代。宣扬反权力、反神圣、反主流、反英雄化,强调颠覆性和解构性,否定一切事物的终极价值。后现代消费文化的表现可以概括为“日常生活审美化”即艺术生活化、生活审美化。消费文化的影响是一柄双刃剑,我们可以看到后现代足以带给人们的经验体验,同时消费文化中的大众沉浸在日常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因此针对上述现象,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我们应该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互利、共生、共赢的关系下构建和谐消费文化。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 后现代主义坚持本体论意义的多元论与方法论,它完全摒弃了对事物确定性的追求。从社会经济范畴来看,“后现代”是一个以信息、传媒为主导的时代。从文化范畴来看,“后现代”的基本策略就是反权力、反神圣、反主流、反英雄化,强调颠覆性和解构性,否定一切事物的终极价值。从时序上来说,后现代主义是相对于“现代主义”之后。是工业化大生产以及资本的福特式积累,它的轴心原则是功能理性,调节方式是秩序和纪律、节俭和勤奋,在文化上则体现为对“元叙事”和基础理论的强调。当现代主义的基础福特式的积累遭遇了危机,通货膨胀扩大到相当程度,社会就会呈现出混沌无序的状态。① 在后现代主义阶段,以大众传媒为中介所培养起来的不再是“组织人”的观念而是“个体”偏好的思想,是个人的欲望的复苏,感觉的复活。“后现代”提倡“新前卫文化艺术”,强调平民化、生活化,反对正典化、经典化,宣告“艺术之死”。意大利画家达·芬奇创作的《蒙娜丽莎》,这幅最杰出的半身肖像画中女主人公“神秘的微笑”,引起了无数观众的神思遐想。在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熏染下,有人将这幅油画临摹下来,在蒙娜丽莎嘴上添一道胡须,再加上一个刺眼的标题:《瞧,这个婊子》,一幅后现代主义的美术作品就诞生了。 消费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人们在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社会生活以及消费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消费行为和消费环境的总和。在马克思的时代,消费主要表现为对生理的需求和满足,对商品的使用价值的消 ①王倩,《浅析后现代主义消费时代下的大众文化》,四川外语学院。

电视节目分析报告范文

《变形记》分析 短暂成为别人,是中国神话小说经常使用的手法,也是很多人平日磨练想象力最常用的技巧,遐想是人类生活很多细节的润滑剂。遗憾的是几乎没人能在现实生活中完成这一转换。湖南卫视《变形计》使得神话变成了现实,当观众看到节目中的人物奇迹般地成为别人时,他们的心理快感在想象力的助推下,腾云驾雾。《变形记》运用纪录片+真人秀模式的创新模式,号称中国“新生态纪录片”。这档节目结合当下社会热点,寻找热点中的当局人物,安排他们进行互换人生体验,参与节目的双方就在七天之中互换角色,体验对方的生活。节目同时全程每天24小时跟拍,粗加剪辑后原生态低成本播出。 一、节目内容多样化 真人秀节目在美国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萌芽阶段发展至今,其节目内容从单纯的偷窥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拓展到关涉人们日常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求职、人际关系、选秀、才艺展示、居家生活、衣着审美、心理素质、婚姻家庭等。随着真人秀的继续发展,其制作内容的尺度将进一步加大、加深,必将涉及社会的一些敏感问题这也直接影响着这类节目的收视率。 二、节目表现手法的纪实性与情节化 《变形记》这类真人秀节目的概念中,“真”一方面是指节目参与者并非扮演特定角色,而是参与者通过互换角色在特定情境和规则下真情实感、语言、行为、自我个性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则是强调表现手法的纪实性。《变形记》中存在大量记录元素,在节目拍摄的

过程中大量采用了纪录片的跟踪拍摄,有的为了过于追求真实性、刺激性甚至使用监视镜头、偷拍、24小时全程拍摄手法,实现了节目的具体进程和细节展现的真实性。《变形记》作为湖南卫视娱乐节目的一种,在当下“限娱令”的大的背景下,节目形式要继续追求新颖、能够吸引观众眼球,在强调“真”的同时更应该强调“秀”的成分。兼顾整档节目的社会性和娱乐性。 三、受众的积极参与 《变形记》当年在卫视开播后,就疯狂受到电视观众的追捧。其很大的功劳在于节目给足了观众的参与自由。如今受众越来越重视自己在媒介的中心地位,他们希望看到的节目内容形式是大众化的而不是专为精英阶层所制作的,是真实的而不是可以做作的,并且他们拥有强烈的自我展现欲望,希望可以更多地参与节目活动。这些因素使“人”在此类节目中成为核心——节目参与者来自广大平民百姓,成为节目的主角,推动节目在相应规则下向前发展;而广大受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通过短信、weibo、《变形记》节目百度贴吧、等网络平台参与节目互动预知更多节目进展,而节目编导也可根据观众的这些反馈,适当控制节目并适当奖励受众参与者以提高收视率。 四、参与者最大限度地展现个性 在以往电视节目中,节目内容、进程以及参与者的一举一动通常都会受到导演的严格控制,《变形记》则是将权力最大限度地交给了参与互换角色的选手,因此他们有了更大的主动权和发挥空间。这一自主权的回归,尊重了选手的自我发挥空间,使其在参与节目时可

浅谈大学生文化素养

浅谈大学生文化素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自主意识也逐渐增强,独立性也越来越高,呈现多极化的趋势,但是在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普遍缺失,文化素养也变得越来越低,因此加强大学生文化素养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素养加强教育措施 培养高素质人才,是人才强国战略的主要任务。因此在校大学生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以适应跨世纪人才竞争的环境。文学素养是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一环,文学素养的培育,可以提升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以及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能力。因此,应大力培养大学生的文学素养。 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功利气息浓,价值取向迷乱,审美情趣错位。大学教育也越来越实用主义,普遍存在着人文精神缺失的现象。因此,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还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应该怎么做呢? 我认为,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是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基础,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如果说一个人的文化有多高,可以用量来表示的话,那么说一个人的文化素养的好坏,却是无法用量来衡量的,它是一个质的问题,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所以教师首先需构建和谐互动的文化素质培养模式,既要发挥好第一课堂主战场、

主渠道作用,又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丰富多彩、妙趣横生等特点,打造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平台,让学生在和谐互动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是以专业素质、科学与人文精神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为主,重在夯实学生的专业理论功底,加厚学生的科学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和理想人格。这就需要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的同时,有意识地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内容与专业教育内容的融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第二课堂,即以校园文学、艺术、学术、科技、理论与实践活动的结合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它是教育主阵地的延伸,是育人空间的拓展。 而其次,大学生自身要行动起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可以多阅读一些文学的书籍,看一些文学电影,读一些古诗古词,来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因为文学素养的提升是培养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基础,文学作品以独有的艺术魅力,体现着个人与社会的和谐,是职业道德的精神陶冶和濡染的源泉。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人生的精髓: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爱国心,热烈的忧民情,发人深省的人生理念,卓然不群的高标人格。利用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来启迪、感动、激励学生,会取得潜移默化的功效。学生在理解艺术形象的同时,自觉完成

中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状况分析

中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状况分析 根据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和现代经济发展趋势,当人均GDP超过1 000美元时,社会将会对农业初级产品和工业消费品以外的产品产生新的需求,人们对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方面的支出和消费活动将大为增加,文化消费需求将进入膨胀期。而在文化消费的刺激下,相关的制造业、批发零售业、服务业也将得到迅速发展,并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目前,我国正处于消费升级的过渡期间,即城镇居民在家庭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已从原来的满足于基本生存需要的低层次消费向高层次消费升级。这对于我国深化产业结构升级、扩大市场需求无疑是有积极影响的。 当前中国文化消费在整体消费中的状况如何?有何发展趋势?基于以上问题,本文以《中国统计年鉴》为数据来源,以文献研究为辅助,对数据及现象进行分析、整理及解释,以期为制定相关的政策提供一定依据。 一般来说,在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 000美元后,伴随消费结构的升级,文化消费在总消费中的比例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人均GDP在超过1 000美元以后,消费结构将更快的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对住宅、汽车、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保险、环境保护以及生活质量等方面的需求将有明显提高??消费需求结构升级”。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中的文化消费究竟如何变化? 下面将对此进行研究。 一、2007城镇居民生活基本情况-收入与支出 数据来源:中国2007年统计年鉴 网络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e0127159.html,/tjsj/ndsj/2008/indexch.htm 从上表可知, 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13 786元,

已符合“消费结构将更快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要求。 二、2007城镇居民生活基本情况-生活质量 数据来源:中国2007年统计年鉴 网络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e0127159.html,/tjsj/ndsj/2008/indexch.htm 上表表明,我国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总体趋势为不断提高,虽然恩格尔系数在2006年及2007年稍有提高,但总体趋势是明显提高的。文化方面,数据显示,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所谓比重亦有上升趋势,和经济发展成正比。说明居民的消费结构在改变,消费项目逐渐多样化,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三、2007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消费性支出构成 数据来源:中国2007年统计年鉴 网络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e0127159.html,/tjsj/ndsj/2008/indexch.htm 通过表格,可看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在不同收入的人群,其占的比重差距不大,最低收入户与最高收入户之间的差距仅为4.07%,说明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因收入的增高而增高的幅度不大,城镇居民

本雅明_闲逛者_在当代消费文化语境中的意义

第8卷第5期 2009年5月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S ocial Science Editi on ) Vol .8No .5M ay 2009   收稿日期:2009202220 作者简介:段祥贵(19762),男,湖南武冈人,梧州学院教师,文学硕士,从事当代西方文论和文化研究;陈建(19712),男,广西苍梧人,梧州学院讲师,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 本雅明“闲逛者”在当代消费文化语境中的意义 段祥贵,陈 建 (梧州学院中文系,广西 梧州 543002) 摘 要:“闲逛者”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美学家本雅明在对19世纪法国抒情诗人波德莱尔的研 究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且影响深远的概念,特指那些因为现代性城市的兴起,而可以游荡在城市各个角落,观察、体验都市生活的人。文学和文化研究者经常使用本雅明的闲逛者意象来探讨城市经验、城市空间与审美现代性等问题。闲逛者意象为人们阅读和分析城市文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视野。在后现代性消费社会的语境下,本雅明的闲逛者意象与消费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关联性,特别在与现代生活之间的视觉联系、视觉消费、日常生活审美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本雅明;闲逛者;消费文化;文化意义 中图分类号:I 1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394X (2009)0520093204 “闲逛者”一词,最早源自于19世纪发达资本主义时代抒情诗人波德莱尔。“闲逛者”在法语的词汇中用“Fla 2neur ”来表示,从词源学考察,“Flaneur ”一词原意是指:生活艺术的漫不经心,有着闲散、晃荡、漫游、慵懒等意涵。在不同的翻译作品和评论文章中,“Flaneur ”经常被翻译成“游手好闲者”、“流浪汉”、“浪荡子”、“漫步者”、“游荡者”等。在西方学术史上,第一个明确将“闲逛者”作为重要的文化意象来解读现代性城市空间的是本雅明。在本雅明的理论视野中,“闲逛者”作为一个非常重要且影响深远的概念,特指那些因为现代性城市的兴起,而可以游荡在城市各个角落,观察、体验都市生活的人。近些年对本雅明的研究兴趣随着对“商品社会”和“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的批判进入了当代中国的文化讨论。随着消费社会理论、城市空间研究等西方理论资源的引进,我们对本雅明笔下的闲逛者意象理论资源的挖掘有了新的进展。当代社会具有明显的消费主义倾向,它的关键主题与城市消费空间紧密有关,包括商业销售的空间营造以及广告影像在实际空间中的分布与影响。本雅明笔下的城市闲逛本来是属于19世纪巴黎中上阶级男子的活动。但随着城 市(后)现代化的发展,市民活动力的增加,城市闲逛也因而呈现不同面貌,引起不同的诠释。事实上,在当代消费文化语境中,闲逛者这一概念本身的内涵与外延早已超越了本雅明本人的论述。 一、闲逛者的视觉表征 “闲逛者”是诗人波德莱尔自己在其《恶之花》 (The Fl owers of Evil )里被读出的形象。本雅明曾经指出,波德莱尔不但是以一个闲逛者的眼光,隔开一段距离来对巴黎纸醉金迷的资本主义城市生活作寓言式观察,其体验和表现方式,是典型的寓言方式。同时,本雅明在波德莱尔的闲逛者身上看到了“商品的灵魂”的叙述窗口———19世纪的巴黎拱廊街将室外幻化成室内,人们目眩神迷激情但茫然地注视着橱窗内的商品,这是一种人对物的移情神入过程。本雅明认为爱伦?坡《人群中的人》的叙述者最后步出咖啡馆走进人群,就某方面而言,是屈从于商品文化影音形象包装欲望的力量,深深为其所席卷,所吸引,成为它的共谋。但是这个过程又是隐蔽的,商品化过程是伴随着

电视节目分析

电视节目分析 电视节目分析是艺术高考应试编导专业的基本考试科目之一,其考察形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以笔试写作的形式出现,即当场观看一段或一期时间为15到30分钟的电视节目,如《艺术人生》、《新闻调查》或一段电视散文、纪录片等,然后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评论文章,或者直接回答试卷上已经根据此节目的内容或形式提出的问题。第二种是以面试综合考察的形式出现同样是观看一段或一期电视节目,然后现场回答考官问题。 电视节目是指电视台各个频道为了使观众收视方便,把节目按照内容分成版块,并且每个版块都有一个名字,并且在一定的时间内播出的形式。 电视节目之所以吸引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电视节目的丰富多彩性。电视节目是电视编排、播出的一种方式,将反映同一内容或统一类型的节目归为一档,使其具有固定的节目名称、片头和时间长度,并安排在固定的时段内播放。电视节目化是电视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结果,是电视成熟的标志。 电视节目特征: 1、固定化 固定化是电视节目最基本的特征,也是最直观的特征。它要求有固定的节目名称、固定的播出时间、固定的片头、固定的节目长度、固定或相对固定的节目主持人等,便于观众定期、定时收看。 2、综合性这种综合性体现在节目的具体内容与表现形式上。 3、观众高度参与 与其他电视节目形态相比,专栏节目最具观众色彩,因为它是一种极为开放的节目形态,许多节目是在观众的直接参与之下完成的。 电视节目分析的内容: 1、内容 主要分析节目的内容定位是否贴近节目的受众,是否具有自身的特点,例如《东方时空》的节目定位是鲜明的,各小节目风格各异,各有侧重,构成一个立体的较全面的“时空报道”。节目的内容定位表现为节目的主旨、性质、内容、功能、受众范围、文化品位、民族和地方特色等。分析时可就其中一个侧面着重分析。 2、结构 主要分析节目怎么开始、怎样发展、怎样结束的逻辑过程、节目的起承转合是否严密,线索是否清晰等。 3、主持人 主持人是构成节目的重要因素,它跟节目的定位相得益彰,某些电视节目以一名支持人为标志而设定节目,根据主持人的学识、风格选题或设计节目,甚至以主持人的名字来给节目命名。这就可以分析主持人是如何体现节目定位,主持人特色等。 4、制作 主要看节目制作是否大气、精致。具体而言可分析下列几个方面的制作艺术。 (1)摄像分析摄像师是否善于利用摄像头取景,并掌握镜头的运动规律,是否取得合乎要求的节目素材; (2)照明分析照明师是否掌握电视与舞台上不同的照明要求,并按照导演的意图不光,是否能够使摄像机准确拍摄到更多情调场景;

关于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思考

关于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思考 摘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文化素养现状的了解,分析了导致大学生文化素养缺失的原因,进而提出了能够进一步加强与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素养;提升策略 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要自觉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进一步加强与提升文化素养。 一、大学生文化素养的现状 大学生文化素养包括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身体素养、心理素养等方面,其中思想道德素养的加强与提升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根本。要求大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要重视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教育,全面提高其文化素养。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在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许多学生精通科学而荒废了人学、精通电脑而荒废了人脑、精通商品而荒废了人品、重视理工轻视人文、重视书本轻视实践、重视功利轻视素质。 二、大学生文化素养缺失的原因分析 1.社会对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影响。大学生文化素养缺失的外在原因必然是社会的原因,是社会中的负面现象有时

却对一部分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产生了影响。低俗文化极大程度地腐蚀着大学生,使其失去辨别能力,精神生活越来越趋于低俗化,生活缺乏了理性的思考和理想,内心极其空虚和无助。由于文化和经济发展不平衡,部分大学生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错位,文化素养缺失。此外,学校、家庭和所接受的教育也都是影响大学生文化素养的社会因素。 2.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目前,在大学教育阶段,由于人文素质教育还不够完善,学校更多的是关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以及对职业生涯规划等,对大学生的道德标准、价值引导、社会发展等认识上的引导比较少,大学生只关心学习、人际交往、就业等与个人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而放弃了眼前看似没有什么实际效用的人文知识。同时,虽然高校都开设了以人文知识为主的考查课,但是由于课时、上课时间以及考试方式都与考试课有较大的区别,因此,往往不被学生重视。 3.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大学生正处于青年阶段,生理发育基本趋于成熟。虽然大学生整体呈现积极健康的发展方向,然而也有部分大学生心理变化激烈,情绪多变、控制能力较差,时而积极时而消极,很容易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一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仍感觉专业课程压力很大,为了取得好成绩没有时间考虑文化素养的问题。还有部分学

当代大学生消费结构分析及建议

当代大学生消费结构分析及建议 李苒 ( 西安文理学院商学院,陕西西安710065) 摘要: 分析大学生消费结构现状,并从个人特征、家庭特征、社会因素等多方面分析 其影响因素,认为大学生 的消费结构在多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为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财观念,最后提出理性消费的建议,营造一个 文明、健康、良好的消费氛围。 关键词: 大学生; 消费结构; 消费观; 理财观念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 -777X( 2010) 03 -0123 -03 一、大学生消费结构现状分析 1.消费结构的地区不平衡性 由于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各地区 家庭收入的不平衡,这就决定了来自不同地区的在 校大学生的不同消费观和消费能力。据统计,大学 生平均每月支出在400 ~600 元,来自东部地区的占 19% ,中部地区占60% ,西部地区占21% ; 学生月消 费在1000 元以上的占调查样本10%,其中东部占 6% ,中部占3% ,西部占1% ,而这其中来自大城市 的是58%,中等城市的是32%,乡镇的是10%。来 自东部城市的大学生无论是生活费还是其他支出都 比中西部学生高出许多,所以,区域的不同而导致大 学生消费能力和消费观念不同。[1] 2.年级不同而导致消费观和消费结构不同 随着年级的增长,在校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也在 发生变化。如大一学生的月消费额一般在300 ~ 500 元之间,70% 的生活费用会用于饮食方面。而 大二学生的消费额通常在400 ~800 元之间,大部分 投资在计算机二级等级证、英语四级等级证上。到 了大三、大四这种增长仍在继续,500 元左右的消费 已经较为普遍了。随着对环境的逐步熟悉,大三、大 四的学生不仅将开销用于基本生活开支,而且还用 于扩展自己的视野范围。例如,参加形式各异的培 训活动和社交活动等。另外,高年级的学生为增加 未来职场竞争筹码,对考证进行高额投资。同时,年 级差异对品牌商品的知名度的影响也相当深远。在 休闲运动消费方面,阿迪达斯、耐克等成为他们心目 中的首批先锋品牌,拥有者竟达70%,这些高消费 品的花费来源,33% 向父母要,17% 向朋友借,50% 是通过奖学金或兼职获得。[2]

消费社会与消费主义文化

消费社会与消费主义文化 消费主义文化是20世纪伴随西方消费社会到来而出现的一种文化思潮和生活方式,是一种以推销商品为动力,以消费至上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现象。消费主义产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五六十年代开始向西欧、日本等国扩散,随之,对消费主义文化特征的研究也日趋盛行。当今流行文化研究,越来越重视对消费社会与消费主义文化符号的学解读。其实,“流行文化实质上是消费的导师。”([美] 里斯曼:《孤独的人群》,王昆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97页。) 在中国,虽然消费社会尚在形成之中,消费主义文化也并未成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但现代消费观念正在逐步渗透到中国人的日常行为之中。专家认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有学者确指为1997年)是中国经济的一个分水岭,其突出特征是从短缺经济发展到饱和经济,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消费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所具有的主导和拉动作用越发突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加速了消费社会的形成。特别是在2006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突破2000美元,这标志着我国已由低收入国家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为消费社会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在此背景下,当代中国流行文化也鲜明地显示出消费主义倾向。 1、需要、需求和欲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人的需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物质的需要、社会心理的需要和意义的需要。当代流行文化就是一种不断制造需求、诱发欲望的文化形态,它以其特有的市场召唤力,使人永远处在一种不满足的渴望之中。 2、消费既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现代消费是一种发生在消费社会的、跨越温饱型的、富含精神意义的和具有高度选择性的文化行为。现代消费不仅具有经济和营销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社会意义,是消费者进行“意义”建构、趣味区分、文化分类和社会关系再生产的过程。消费是一面“镜子”,它不但从一个侧面映出了经济体系某个部分的运行机制,而且也照出了文化过程和社会生活的许多“秘密”。(参阅王宁:《消费社会学》,社科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绪论第2页。) 根据消费研究文献,人的消费目的首先是满足物质上的需要(material welfare);其次是满足心理(精神)上的基本需要(psychic welfare);再次是满足炫耀(display)的需要。前两种消费主要是指为保持生理和心理健康进行的消费,也就是对所谓必需品的消费,最后一种消费则属于社会性的——为炫耀而进行的消费,主要是满足社会的要求。 ?现代消费的一个突出特征,是从消费的物的层面延伸到精神文化层面,从消费技术转向消费文化。现代意义上的消费,不仅仅是对于物品的实物消费,而且还包含着符号消费等更多的内容。消费正日益生发出更为广泛和深刻的含义,它已经超越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