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战守策

教战守策

教战守策
教战守策

《教战守策》教案

教学目标:

1.梳理并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理解文章教民习武、能战能守以备外患的主张,认识其对维护宋王朝的长治久安的进步意义。

3.学习文章援引史实、浅近设喻、正反论证、层层深入、多角度论证的说理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北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积极实行变法的时候,苏轼曾经因政见不合,自请外调,相继在杭州等地任地方官。其实这不能说明苏轼不关心朝政,早在宋仁宗嘉祐年间,苏轼就向进献了《教战守策》,根据当时战争必不可避免的形势,建议早做准备,以免发生不测之患。这是很有远见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教战守策》吧!

二、了解背景

北宋中叶以后,辽和西夏成为宋朝西北边境的严重威胁,随时可能发动侵扰。但北宋统治者却依旧是醉生梦死、歌舞升平。苏轼心忧天下,指出“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的危险性,从而论述教民战守的意义,提出了教民习武、能战能守、以备外患的主张。本文在分析形势的基础上,见解精辟,表现了苏轼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远见,对维护宋王朝的长治久安,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三、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1.自由诵读课文,做好圈点勾画。

2.阅读注释,疏通词句,初步理解课文。

文言知识梳理

通假字

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畋”,打猎)

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钝”,不锋利)

卒有盗贼之警(“猝”,突然)

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餍”,满足)

词类活用

四方之民,兽.奔鸟.窜,(名词作状语)

天下之势,譬如一.身。(数词作形容词,整个)

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名词作状语,用力)

轻.霜露而狎风雨(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用作名词,逐步训练的实力)

然后可以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形容词用作名词,危险之境)

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二虏者,岁.以百万计(名词作状语,每年)

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

....(用作名词,快慢远近的可能)

古今异义

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逃跑)

盖尝试

..论之(曾经试着)

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

..(在野外劳动)

步趋动作

..,使其四体狃于寒暑之变;(活动操作)

一旦出身

..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挺身而出)

特殊句式

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宾语前置)

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状语后置)

夫风雨霜露寒暑之变,此疾之所由生也。(判断句)

战者必然之势也。(判断句)

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定语后置)

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定语后置)

3.再读课文,归纳各段段意。

①第一段:“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作者明确指出知安忘危、逸而不劳是当今大患。(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②第二、三段:“兵之不可去也”。作者广征史事,借古见今,使读者悟得道理,产生共鸣。(援引史实,正反论证)

③第四段:借“天下之势,譬如一身”来说明“养之太过的危害。作者以农夫小民顶风冒雪反而获得免疫力,与王侯贵人生活于安逸温饱之境而常患疾病作对比论证,说明只有四肢习惯于冷热的变化,然后可以身体强健,即使跋山涉水都无妨的道理。(浅近设喻,正反论述)

第五段:联系当今,说明“教战守“的重要。作者先指出当今国家受到西夏和辽的威胁,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接下来再谈使民耽于安乐无事,则必有不测之患,再次重申“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是“当今之大患”的论点,以示论题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分析形势,重申观点)

④第六、七段:陈述“教战守”的具体主张和建议。作者提出要使士大夫、民间招募的乡兵、民间抽调的防盗人员都必须尚武勇,有所学,并要有赏罚。结尾再补充一条如能实践则将获得的一大收益:发动百姓备战可以消除军队中骄气,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文章再一次时弊。

4.概括主题。

文章针对当时国内习于安逸的状况,申述教民讲武的好处;并预测战争不可避免的危险形势,建议早做准备,以免发生不测。

文章开头提出:“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意思是说:目前人民的祸患,究竟在哪里呢?就在于只知道安乐却不知道危难,能享受安逸却不能劳累吃苦。这两句话的中心意思是说百姓之忧在于不能居安思危,在文中是中心论点。

苏轼针对当时的形势,在进策中提出“教民战守”的主张和具体建议,很有现实意义。

四、文本探究

1.这篇奏议的主要主张是什么?作者是针对什么情况提出这一主张的?

【明确】

这篇奏议的主要主张是“教民战守”。作者是北宋存在严重的外患而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这一情况提出的。

2.本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有哪些?在文中分别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

本文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等。第二、三段主要是援引史实、举例论证;第四段主要是浅近设喻,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在这

几个段落中,无论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其中都有正反对比论证。这既丰富了说理的角度和层次,也加强了说理的力度,使主张更容易为人接受。

3.既然本文的主张是“教民战守”,那么在苏轼看来应当如何来“教”呢?

【明确】

“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每岁乡里则聚于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

4. 本文是一篇对策,目的在于让君王接受自己的“进策”,而最关键的还得看作者怎么写。苏轼是怎样行文布局的?

【明确】

作者综合运用了援引史实、浅近设喻、正反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收到了很好的说理效果。

作者在首段提出了中心论点,第二段援引“先王知兵之不可去”,“天下虽平,不敢忘战”,“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的史实。第三段分析“后世”“去兵”的危害,并且举出盛唐“开元、天宝之际”安禄山之乱的例证,通过正反对比论证,申说“知安而不知危”的危害性。第四段以“天下之势,譬如一身”来设喻,拿王公贵人与农夫小民来做比较,重在申说“能逸而不能劳”的危害,说理深刻而设喻浅近。第六段进一步用教民讲武与“一旦将以不教之民而驱之战”作对比,说明“教民讲武”的正确举措。

5.摘录本文中富含意蕴的语句并加以点评。

例句:“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不出于闺门。论战斗之事,则缩颈而股栗;闻盗典故之名,则掩耳而不听。”

※点评:

用妇人孺子暗嘲天下之人的“骄惰脆弱”,别有意味。论战则“缩颈而股栗”;闻盗贼之名,则作“掩耳”之状。语言形象生动,可谓将世人胆小懦弱的情态画得入木三分。

五、学习小结

本文是一篇对策。策,即策谋、策略的意思。古代的策文,主要有制策、对策和奏策三种。制策又称策文,是朝廷选进士时所出的考问题目。对策,则是士子根据所问而陈述的政见。至于奏策,又称进策,不属考试范围,是由臣子主动上陈的奏文。要求对策既要明于治道,能提出高明的政治见解,又能要“工文”,即文章要写得好。所以刘勰说:“对策所选择,实则通才,志足文远,不其鲜欤!”(〈文心雕龙议对〉)苏轼的〈教战守策〉可以说是一篇“志足文远”的对策。时至今日,仍为人们所传诵。究其原因,道德是这篇论文阐明了一个历百代而不衰的真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居安思危,得荣思辱”。大到一个国家的安危,小到个人的得失,概莫能外。“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一心追求和迷恋舒适安逸,终有一天会大难监头。无数历史事实证明,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其次,苏轼的这篇议论文,全文始终置疑着“教战守”这个中心,援引史实,纵论古今,层次分明,巧设比喻,逻辑严密,说理透彻;语文言流畅,读来朗朗上口。遣词造句每有新意。善用对比,且各具情态。排比句式形象有力,文章上下衔接自然。论析时文笔纵横,处处照应,层层深入,舒卷流畅,语意精警。

总之,这是一篇文采斐然、笔意充沛,说理透辟的对策。

六、板书设计

苏轼诗词赏析

苏轼诗词与赏析 【年代】:宋【作者】:苏轼【作品】:水调歌头 【内容】: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水调歌头》 赏析: 赏月诗词往往清逸孤寒,东坡这首词直如缥缈于云端,掩映于清辉之间。抒酒问月,有李太白酒仙遗风,一片奇趣横生。 明月皎皎照彻天上人间,天上是孤寒一片,人间是相思无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圆缺,此事古难全”,已是豁达,但“但愿人长久,千里其婵娟”更至乐观诚挚,种种感情交融于月光之下,顿成千古绝唱。胡仔评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出,余词尽废。”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不。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鬃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 一片深情,情深到归于寂静无声。十年生死相隔,十年苦苦 追忆,十年相思,十年孤寂,十年辛酸和着泪一滴一滴积攒,和着泪一行一行流淌。 无语相对处,字字沥血,柔肠才寸断。梦境之中,已是如此;清辉松影之下,一人独对芳魂时,又是何等彻骨的凄凉!写到此处如断弦之音,逼人潸然泪下,真是无情到此也断肠。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鬃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赏析: 意气风发,豪气干云,发前人未发之语,寒风烈酒,尽洗绮罗香泽之态,大歌慷慨豪越之曲,此词也须执铁板唱来,方能入耳。气势如挟风雷,东坡为人豪爽豁达,才能作此等佳篇流传于世。 苏轼——《浣溪沙》 照日深红暖见鱼, 连村绿暗晚藏乌。 黄童白叟聚瞧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 猿猱闻鼓不须呼。 归家说与采桑姑。 赏析: 深红绿暗景,黄童白叟人,其乐融融,热闹非凡。麋鹿猿猱跑来与人共欢,如见其眼神四转,既怯且喜的样子,机灵可爱之

文学常识教案1

课时计划 第课时第周星期(月日)

等着手,现代文学要抓住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传统六大家的文学成就外。还得注意沈从文、徐自摩、闻一多、朱自清等不同风格的作家作品。 三、古代文学体裁集释 1.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2.骈文:这种文体,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词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柳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渐衰。著名的有南朝梁吴均写的《与朱元思书》。3.原: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较强。如韩愈的《原毁》、黄宗羲的《原君》。 4.辩:“辩”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如韩愈的《讳辩》、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 5.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

我们学过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师说》、《马说》、《少年中国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 6.论: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7.奏议: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文章有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曰奏。汉定礼议,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1)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如贾谊的《论积贮疏》。 (2)表。是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3)对策。古代考试把问题写到策上,令参加考试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对策,如苏轼的《教战守策》。 8.序、践 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我们学过的“序言”有:《〈呐喊〉自序》、《〈农村调查〉序言》、《〈指南录〉后序》、《伶官传序》等。

自考英汉翻译教程重点-推荐下载

英汉翻译教程 一、课程介绍 《英汉翻译教程》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一门必考课程。英汉翻译包括英译汉和汉译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课程除简单介绍中外翻 译理论知识外,主要是通过对照阅读,引导应考者研究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找出英汉互 译的规律,用以指导实践。 本课程与英语专业其他课程相辅相成。它作为一门实践课,有赖于英语专业其他课程 为应考者打下良好的英语基础,使应考者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初步达到阅读英 文原著的水平,并有有定的写作能力,因而具备从事英汉翻译的条件。另一方面,通过大 量的翻译实践和语言对比研究,应考者可以进一步认识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例如, 汉语多重复实词,主谓搭配较松多用并列结构;英语英多用代称,主谓搭配较紧,多用主 从结构,等等。这是本课程的重点。但在翻译时,往往因受原文的影响,从容易忽略在译 中体现上述特点。这也就是本课程难学之处。但通常学习本课程,了解了英汉两种语言各 自的特点,并能在翻译实践中恰当地加以运用,定会提高使用两种语言的能力和翻译水平。 这对于应考者打好英语基础,学好英语专业其他课程,也是有益的。 本课程采取单元教学,共分十个单元。单元中每课有对照阅读和练习,并附有提示和解说。每单元有一小结,重点说明通过语言对比可以看出的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 二、学习要求 1. 熟悉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 2. 能将中等难度的英语文章译成汉语,内容准确、内容流畅; 3. 能将比较简易的汉语文章译英语,用词得当,语法平稳。三、试题类型: 第一题:选择题(30分)。 80%来自于课本中每单元后的小结,非常重要, 一定要看。 考点:看似简单的句子的翻译、俚语的翻译、翻译常识等。 第二题:短语翻译:英译汉、汉译英。后面我们给的补充材料中,会包括 80%的题。 第三题:改错题:英译汉、汉译英改错。 第四题: 段落翻译 四、课程内容概要: 第一单元 故事 1.故事选篇。其特点是:以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讲述自己或别人的经历。情节具体, 文笔细腻生动。2.语言对比: (1)代词。英语代词用得多,汉语实词用得多。英语可先出代词,后出实词。汉语则先出实词,后出代词。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教战守策教案

教战守策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语句,梳理并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理解作者居安思危、心忧天下、关心国事的襟怀 3、把握文章要旨,学习从多角度论证的说理方法 一、专题解说 奏议是古代臣吏进言、进谏和政论类文章的总称,这种文体可远推至《尚书》中记载的君臣言论。秦汉以后所谓的奏、奏议、奏疏、奏对、奏状、奏札、对策、上书等皆可归入奏议的范围。唐宋八大家都富有政治抱负,有的还是朝廷重臣,提出了影响深远的政治主张或变革方案。他们的奏议能够清晰地分析形势,借鉴历史,陈述利害,提出对策,而其文字之中又充满了忠爱诚恳之心和淑世拯民之情,其为文务去陈言,直抒己见。 《教战守策》全文围绕“教战守”这个中心,援引史实,浅近设喻,正反论证。文章姿态翩跹,引人入胜,论析时文笔纵横,处处照应,层层深入,舒卷流畅,语意精警,文采斐然,笔意充沛,说理透辟。用古代策文既要明于治道,能提出高明的政治见解,又要文章写得好的标准衡量,此文堪称是一篇“志足文远”的对策。 学习奏议专题的文章,我们不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八大家的文学主张,更全面地了解他们的散文风格,而且可以看到他们身上极为可贵的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 二、知识点指津 【考纲聚焦】 《考试大纲》规定:考生须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其能力层级为B级。 【考点阐释】 文言文翻译是考查考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一直以来是高考文言阅读的重点。近年文言文段落或句子的翻译一直保持在10分。因而,我们有必要加强文言文翻译能力的培养,掌握一些基本的文言文翻译技巧,以便更好地应对这一题型。 通常文言文翻译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逐字逐句落实到译文中去,尽量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尽可能保持一致。所谓“意译”,就是根据原文表达的基本意思来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字字句句的落实,甚至可以采用与原文差别

《英汉翻译课程教学大纲》

英汉翻译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英汉翻译教程》和《汉英翻译教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从英译汉和汉译英的一般规律和原则出发,围绕翻译的基本理论、英汉异同的对比以及翻译实践中成功或失败的实例,介绍汉英两种语言的对比与分析、各类文体的语言特点以及不同翻译方法,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翻译理论和常用方法、技巧,通过反复实践培养学生汉英翻译基本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已掌握的英语基本语法和词汇等知识,忠实、准确、通顺、完整地将汉语句子、段落和短文译成英语,并对文化差异有着较强的敏感性,能够较好地处理英汉互译中具有民族特色的形象、比喻等,胜任一般性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应用文等的翻译工作。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避免不求甚解、逐词死译和望文生义。 适当补充口译实践,训练学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的政策水平和涉外工作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英汉翻译教程》和《汉英翻译教程》课程的教学分为翻译方法和技巧训练阶段和短文翻译两个阶段,其分别要求是: 1、翻译方法和技巧训练阶段的基本要求: (1)、词汇: 掌握10000-12000 个词汇以及这些单词构成的常用词组;正确而熟练地使用其中5000-6000 个词 汇及最常用的搭配,能够运用到汉英互译中。 (2)语法: 熟练地使用各种衔接手段,连贯地表达思想,侧重语法结构在翻译过程中的理解和应用。 (3)阅读能力: 能读懂一般英美报刊杂志上的社论和书评,理解文章大意,分辨事实与细节;能读懂有一定难度的 历史传记及文学作品,理解其真实含义;能分析上述题材文章的思想观点,语篇结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4)翻译能力: 能借词典将文字资料译成理解正确、表达准确、译文连贯通顺具一定修辞手段的规范语句,写译的速度达到每小时250-300 词。 2. 短文翻译阶段的基本要求: (1)词汇 1

自考《英汉翻译教程》第一章习题答案以及考试重点

《英汉翻译教程》第一章习题答案 一、Bill Morrow's Birthday Party 比尔?莫罗的寿宴 比尔作为中国政府的客人访问中国,好几次者赶上在北京过生日。每次,主人总要为他举行宴会,周恩来总理也出席。他还记得第一次生日宴会的情景: 我在饭店吃饭,最后总是吃冰激凌。我吃得津津有味,惹得那些女服务员发笑。这次生日宴会,周恩来在场。快到结束的时候,他站起来,走到柜台前,要了一杯冰激凌,放在我面前——别忘了,他可是总理呀!他对我说:“这是为您准备的。”我说:“没想到您会说英语呀。”他笑了起来,接着说:“一点点。”一面说着,一面用食指和拇指比划着。后来有时候我们单独在一起,他就跟我说英语。 “这是为您准备的。”这句话,比尔?莫罗在许多难忘的场合听到过——比如在他乘般沿大运河南下的时候,从旁边驶过的每一条般都拉响汽笛,表示敬意。再比如参观南京长江大桥;在修这座桥以前,要靠渡般在这里运送火车过江。参观大桥的时候,天快黑了,人家给了他一把椅子,请他坐下等一会儿。忽然电灯全亮了,照出了整个大桥的轮廓。“这是为您准备的。”他不满地说道:“你们不应该费这么多电,就为了让我高兴。”人家对他说:“全南京也都可以欣赏嘛。” 比尔?莫罗想了解一些新的情况,周恩来就安排北京大学的专家向他作介绍。比尔说:“我在国内不过是个流浪汉,而你们在这里却把我当成一位要人。”周恩来却说:“您做过些什么,我们是知道的。” 二、The Story of My Life (Excerpt 2) 我的生活(摘录2) 海伦?凯勒 我感到有人走近,于是伸出了手,以为是把手伸向母亲。不知是谁抓住了我的手,把我拉过去,紧紧地搂在她的怀里。就是她教我认识了世上的各种事物,而且不仅如此,她还疼爱我。

苏轼诗词赏析

苏轼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 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 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以豪放派著称的苏轼,也常有清新婉丽之作,这首《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就是这么一首杰作。 “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残红褪尽,青杏初生,这本是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但让人感到几分悲凉。睹暮春景色,而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但东坡却从中超脱了。“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作者把视线离开枝头,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也随之轩敝。燕子飞舞,绿水环抱着村上人家。春意盎然,一扫起句的悲凉。用别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律把伤春与旷达两种对立的心境化而为一,恐怕只有东坡可以从容为之。“燕子飞时”化用晏殊的“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点明时间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与前后所写景色相符合。 “枝上柳绵吹又少”,与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本应同属一组,写枝上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作者没有接连描写,用“燕子”二句穿插,伤感的调子中注入疏朗的气氛。絮飞花落,最易撩人愁绪。这一“又”字,表明词人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见于言外。这是道地的婉约风格。相传苏轼谪居惠州时曾命妾妇朝云歌此词。朝云歌喉将啭,却已泪满衣襟。 “墙里秋千墙外道”,自然是指上面所说的那个“绿水人家”。由于绿水之内,环以高墙,所以墙外行人只能听到墙内荡秋千人的笑声,却见不到芳踪,所以说,“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不难想象,此刻发出笑声的佳人正欢快地荡着秋千。这里用的是隐显手法。作者只写佳人的笑声,而把佳人的容貌与动作,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读者随行人一起去想象,想象一个墙里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可以说,一堵围墙,挡住了视线,却挡不住青春的美,也

00087英汉翻译教程每课重点词汇

00087英汉翻译教程每课重点词汇 Lesson 1 1. fellow countrymen 同胞 2. average height 中等身材 3. gleaming eyes 闪光的眼睛 4. in his middle twenties 二十多岁 5. to be seated 招呼坐下 6. stand squarely 端端正正地站着 7. more than ten years his junior 比他年轻十几岁 8. revolutionary road 革命道路 9.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中国共产党 10. full member 正式成员 11. membership 党籍 12. keep a secret 保密 Lesson 2 1. immeasurable contrast 迥然不同 2. to and fro 走来走去 3. upturn face 仰着脸 4. sweet spring 芬芳的春天 5. anger and bitterness 又气愤又苦恼 6. dense fog 大雾

7. tense and anxious 紧张而焦急 8. 五一的下午on the afternoon of May 1st 9. 无言的呼唤wordless cry 10. 探测绳sounding-line Lesson 3 1. 各种流派的different schools 2. 前两天a few days ago 3. 受限制be restricted/be subjected to 4. 传统观念traditional thinking 5. 不合理的制度irrational system 6. 最高境界the highest state 7. 浓妆艳抹heavy make up 8. 主人公chief character/principal character 9. 花言巧语flowery language 10. 社会进步和人性发展social progress and human development Lesson 4 1. 工业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 2. 多功能的机器multi-purpose machine 3. 出于自愿和兴趣on one’s own account, out of interest 4. 新兴城市the rising town 5. 大胆的举止in a bolder manner 6. 实干家practical man

高中语文补充教材备课用书_世说新语选

世说新语选(一)石崇宴客 (二)步兵丧母 (三)魏武捉刀 刘义庆 学习重点 世说新语属笔记小说,记载东汉到东晋间名士的轶闻言行,故事机趣横生,文辞简约玄澹(清高淡泊),含蓄隽永。每一则简短记载,都透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展演了人物的独特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充分反映出当时文人的风范及文化的特色。本课学习重点如下: 1.认识世说新语的特色及其价值。 2.练习以简洁的文字叙事或刻划人物。 3.体悟各则故事蕴含的旨趣和道理,以培养个人立身处世的态度。 题解 本课选自世说新语,共三则,题目为编者所加。第一则石崇宴客选自汰侈(骄纵奢侈)篇,记石崇骄纵奢侈,处斩未能劝客饮酒的美人。第二则步兵丧母选自任诞(任性放纵)篇,文中反映魏晋士人对世俗礼教的两极看法。第三则魏武捉刀选自容止(风貌举止)篇,和课本绝妙好辞一文并看,得见魏武帝曹操好强逞能、心狠手辣的枭雄形象。 世说新语全书分三十六门,以类相从。前四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正好为孔门四科。在前面篇章,作者对其中的人与事大抵采取肯定态度;而任诞、简傲、汰侈、尤悔、惑溺等后面篇章,则对所写的人与事多持否定态度。 作者

刘义庆,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生于东晋安帝元兴二年(公元四○三年),卒于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一年(公元四四四年),年四十二。 刘义庆为南朝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次子,过继给叔父临川烈武王刘道规。刘裕称帝后,袭封临川王。历任荆州、江州刺史等职。刘义庆生性简素,爱好文学,不热衷政治,喜招聚文士编撰书籍,如世说新语、徐州先贤传、幽明录等书。 世说新语,原名世说,是刘义庆担任江州刺史时,召集门下客所共撰。东汉以来,士人喜好品评人物,至魏、晋时代崇尚清谈,于是助谈之书大兴,世说新语乃其中最著者。全书分三十六门,按类编排,起自德行,终于仇隙,内容大多记载东汉到东晋间名士的轶闻琐事及言行风貌。世说新语各篇篇幅虽短,然妙语纷陈,意味隽永,全书文字清俊简丽,故事机趣横生,极富文学价值,为六朝笔记小说之杰作。 课文与注释 (一)石崇宴客 (一)章旨:藉“交斩美人”之事,写石崇的骄奢残忍及王敦的自私冷酷。 石崇○1每要●客燕集○3,常令美人行酒○4,客饮酒不尽者,使黄门○5交○6斩美人。王丞相与大将军尝共诣崇○7,丞相素○8不能饮,辄○9自勉强,至于沉醉。每至大将军,固●不饮,以观其变。已斩三人,颜色如故,尚不肯饮。丞相让○11之,大将军曰:“自杀伊家人,何预卿事○12!” ○1石崇:西晋时官吏,巨富,曾筑金谷园,极尽奢靡。 ●要:通“邀”。

文言固定句式教学案

姓名文言固定句式教学案 1. “不亦……乎“连用,表反问,语气比较委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 例1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译文: 2. “不为……乎“连用,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 例2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列子?汤问》)译文: 3. “不……则“、“不……即“连用,表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这样),就是(那样)“。 例3 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苏轼《教战守策》) 译文: 例4 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孙樵《书译文: 4. “非……而……“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却“。 例5 非字而画。(《促织》) 译文: 5. “非惟……抑亦“连用,表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只……而且“。 例6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陈寿《隆中对》) 译文: 6. “庸……乎“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例7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译文: 7. “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同义结构有“何若”、“奚如”、“胡如”、“奚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 例8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译文: 例9 非国家之利也,若何从之?(《左传?襄公二十译文: 例10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司马迁《鸿门译文: 8. “如(奈、若)……何“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样“。例11 以残年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列子?汤问》) 译文: 9. “何……之有“连用,是“有何……“的倒装,“何“一般作定语。“何……之有“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 例12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译文:10. “得无……乎(耶、邪)“连用,表测度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该不会(恐怕、莫不是、只怕是、莫非)……吧“。 例13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耶?(《促织》)译文: 11. “何也(何……也)“、“何哉(何……哉)“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呢?“ 例14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苏轼《石钟山记》)译文: 12. “何(奚)以……为“、“何(奚、曷)……“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做什么呢?“、“要……干什么呢?“、“为什么要……呢?“例15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译文: 例16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史记译文: 13. “岂……乎(哉)“连用,表感叹或反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怎么……呢?例17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译文: 14. “其……乎(也、耶)“连用,表揣测、希望、反诘等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大概(恐怕)……吧!“、“还是……吧!“、“难道……吗?“ 例18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 译文: 15. “……孰与(孰若)……“连用,表比较、选择、反问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同、跟)……相比,谁(哪个、哪样)……“、“……比……怎么样? 例19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 例20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 译文: 16. “为所“、“为……所“连用,表被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被“。 例21 不者,若属皆为所虏。(《鸿门宴》) 译文: 例22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译文: 17. “以……为“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认为……“、“把……当作“、“凭借(依靠)……作为“等。 例23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庄子?秋水》) 译文: 例24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廉译文: 18. “与其……孰若“连用,表选择,相当于现代

教战守策教案一

、 唐宋八大家散文教战守策(一) 苏轼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课文1-4段重点文言知识。 2.了解对策类文体的主要特点,把握文章要旨,学习从多角度论证的说理方法。 3.理解文章教民习武、能战能守、以备外患的主张,认识维护北宋王朝长治久安的进 步意义,学习作者居安思危、心忧天下、关心国事的襟怀。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课文1-4段重点文言知识。 2.了解对策类文体的主要特点,把握文章要旨,学习从多角度论证的说理方法。 3.理解文章教民习武、能战能守、以备外患的主张,认识维护北宋王朝长治久安的进 步意义,学习作者居安思危、心忧天下、关心国事的襟怀。 三、教学方法建议 自由诵读、探究质疑、 四、教学流程与教学方法设计 1、了解背景 北宋中叶以后,辽和西夏成为宋朝西北边境的严重威胁,随时可能发动侵扰。但北宋统治者却依旧是醉生梦死、歌舞升平。苏轼心忧天下,指出“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的危险性,从而论述教民战守的意义,提出了教民习武、能战能守、以备外患的主张。本文在分析形势的基础上,见解精辟,表现了苏轼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远见,对维护宋王朝的长治久安,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2、文体介绍及解题:古代的策文分类: 1.制策(策问):朝廷选进士时所出的考题 2.对策:士子根据所问而陈述的政见 3.奏策(进策):臣子主动上陈的奏文 本文原为苏轼于宋仁宗朝,上时务策二十五篇之一。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原题是《教战守》。作者苏轼针对腐败的宋王朝面临来自辽、夏的严重威胁,指出“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的危险性,从而论述教民战守的意义,并提出具体措施。 3、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1.注音。 斩刈. yì迂.儒 yū讹.言é豢.于游戏 huàn 钝眊. mào 痿蹶 .. jué浸渍. zì狎.风雨 xiá重.屋 chóng 4、梳理课文,解释重点词语。 1.实词解释 讲武 ..教练武事斩刈杀伐之际.而不慑.情形,情况恐惧 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 ..败坏,不锋利 ..解除好的法度甲兵顿弊 豢.于游戏安养销耗钝 ...眊.衰颓、消耗 其筋骸之所冲犯 ..浸泡 ..冲冒,触犯肌肤之所浸渍 狎.风雨亲近寒暑不能为之毒.危害 狃.于寒暑之变习惯渐.不可长开端 2.特殊句式。

苏轼诗词名句赏析

苏轼诗词名句赏析 苏轼诗词名句赏析 1、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有很多诗是因为他弟弟苏辙而写。五年前,苏轼、苏辙兄弟二人曾到过渑池县,同宿僧舍,在墙壁上题诗。五年后,苏轼外出做官,又要经过渑池县,弟弟苏辙为他送别,想起渑池旧事,颇为感伤,并发出了偶然还是必然的疑问,苏轼以诗作答。 人的一生,辗各处,像什么呢?正像到处飞的鸟类,偶尔在雪地上留下脚印。到处飞是鸟的命运,因此是必然,而在雪地上留下脚印则是偶然的行为。既然是偶然,也便不必在意。就像兄弟俩曾经同宿僧舍,壁上题诗,而今苏轼一人前行,都是偶然的事,所以不用放在心上。 人生充满了偶然,而我们则需要用一种必然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偶然。 【附原诗】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上人困蹇驴嘶。 2、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望江南·超然台作》) 公元1069年,王安石变法正式开始。由于与王安石持不同政见,公元1071年,苏轼自请离京,赴杭州就任。然而没过多久,他又被调往密州。他来到密州时,密州正处在蝗旱相仍,盗贼渐炽的紧张局势里。一年后,他把这里治理得井井有条,重修城北旧台,命名为超然台。 登上超然台的那一刻,他怀旧,他思乡,他为壮志未酬而伤感。可是很快,他又用这句话来宽慰自己。不要对着老朋友思念家乡,那样就会使思念倍增,既然无力改变现状,又何必用感情来折磨自己呢?还是用新火来煮一杯新茶吧,这美好的春光如果不用来作诗醉酒,那便又枉费了。 如果把眼前的时间都用来怀旧和伤感,那么这一段时间也是伤感的,继而它也会旧。与其怀旧,不如怜惜眼前。 【附原词】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又是因为苏辙。之前说苏轼从杭州被调任密州,这显然是降职了,可苏轼并不懊恼,因为这会离苏辙更近,兄弟团圆也就方便些。可不知为什么,两个人都在山东,这一年的中秋节,却没能团聚。望着天上的圆月,酒醉的苏轼竟然埋怨月亮故意与人们过不去。 接着,他笔锋一,说人们都向往欢与合,但这世上毕竟存在悲与离,就像月亮,它也不可能永远如今晚这般,它也有阴与缺,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十全十美。如果人们要因为不能十全十美而感伤,那是大大的没必要了。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 【附原词】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文学常识教案

文学常识教案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课时计划 第课时第周星期(月日)

特点是“铺采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着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2.骈文:这种文体,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词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柳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渐衰。着名的有南朝梁吴均写的《与朱元思书》。 3.原: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较强。如韩愈的《原毁》、黄宗羲的《原君》。 4.辩:“辩”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如韩愈的《讳辩》、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 5.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我们学过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师说》、《马说》、《少年中国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 6.论: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7.奏议: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文章有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曰奏。汉定礼议,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1)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如贾谊的《论积贮疏》。 (2)表。是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3)对策。古代考试把问题写到策上,令参加考试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对策,如苏轼的《教战守策》。 8.序、践 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着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我们学过的“序言”有:《〈呐喊〉自序》、《〈农村调查〉序言》、《〈指南录〉后序》、《伶官传序》等。 9.赠序 文体名。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如韩愈《送石处士序》:“于是东都诸人士……遂名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其后凡是惜别

英汉翻译教程复习提纲

声明:请勿转载,版权所有,翻版必究。——大陆贵妇团团长彭磊 英汉翻译教程复习资料 题型如下: 1.填空题;【10*2】【考试范围1-3章】 2.单项选择;【5*2】【主要第四章】 3.句子翻译;【10*3】【第四章】 4.段落翻译。【2*20】【听天由命】 填空选择重点归纳 第一章*我国翻译史简介: 1.我国翻译史大概有两千年的的历史,最早在西汉时期。 2.佛经的翻译起源于东汉。 3.秦朝之前翻译只是民间私人事业。 4.佛经翻译的主要考点和关键字:道安,鸠摩罗什,直译,改变了以往音译的缺陷,代表作【法华经】。 5.从隋朝到唐代,我国翻译史高度发达时期。 6.我国佛教三大翻译家:玄奘,鸠摩罗什,真谛。 7.玄奘的翻译理论:“即须求真,又须喻俗。” 8.北宋时期翻译事业逐渐衰微。(可以不用管) 9.明代到清代出现了徐光启,林纾,严复等介绍西欧各国科学,文学,哲学的翻译家。 10.严复的翻译标准:信达雅。(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11.“五四”是近代翻译的分水岭,以鲁迅,翟秋白为代表,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主张直译。 第二章*翻译的标准、过程以及对译作的要求 一、翻译的标准 1.严复提出:信达雅。为了避免引起误会,主张把翻译标准概括为“忠实,通顺” 2.忠实,指的是忠实原作的内容。还指保持原文的风格,即原作的民族风格,时代风格,语

体风格,作者个人的语言风格等。 3.通顺,即指译文语言语言必须通顺易懂,符合规范。 二、翻译的过程 直译与意译(弄清楚区别和关系:相辅相成,互为依存) 第三章*英汉语言的对比 (不想打字QAQ将就看看吧) 主要分为竹节式(英文)和树状式(中文) 第四、五章*英译汉常用方法 词义转译(主要针对一词多类multitypes): eg.Like knows like. 英雄识英雄。 根据上下文分析(主要针对一词多义pdysemy): eg.He is the last man to do it.(自己看着译吧意思辣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词义引申(extension): eg.Every life has its roses and thorns.(每个人生活有甜有苦。) 还有其他比较的译法就不一一解释了,例句课本和课后习题有 具体化引申、词义褒贬、转译法(n转v,v转n等等等)、增译法(增词不增义)、重复法(主要用于排比和反复,起强调作用)、省略法(译不出来就省了吧)、正反反正表达法(正

苏轼诗词鉴赏2011

苏轼诗词鉴赏2011-07-05 11:55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什么叫做震撼古今的伟大绝唱,就是这一首词写完之后,从古一直能唱到今天,唱到今天人的心里,一千年发出的一个声音到现在还能敲到着你的胸膛,震撼到你的心灵,你看,浩浩荡荡的长江往东方流去,让我们想起孔子的话‘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你在看那大浪淘沙,把古往今来,多少风流人物,席卷而去,据说,在这山崖的西边,就是当年三国周郎大破曹军百万雄师的地方,你在看赤壁,‘乱石穿空’,陡峭的山崖,像是要刺破苍穹,‘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是怎样的惊心动魄,怎样的雄壮有力,但就是这样惊心动魄的历史,壮怀人心的历史,在时间的长河里,不断地冲刷之下,也消失殆尽,这词的上阕既是这么地有力量,又是这样地美丽,充满力量的美丽,词的下阕更不得了了,‘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小乔的出现,让惊心动魄的美丽变成了柔情似水,假期如梦的艳丽,小乔的出现,让惊心动魄的美丽变成了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艳丽,小乔的出现让周郎更加能够显示出他雄姿英发的一面,他不但是个幸福的英雄,还是一个风流倜傥,浪漫的英雄,但是如果没有小乔这个人物,好像周郎的身上就少了一点从容,就少了一点潇洒,少了一点倜傥,所以小乔在这个下阕的词当中非常的关键,也非常地重要,正是她的出现,使这一段宏阔的历史和英雄的画卷变得如此地儒雅,如此地从容,你看,这就是苏轼心中的历史,如画的江山,滔滔的巨浪,雄奇的峭壁,多情的美人,儒雅的英雄,还有流传千古的功业,唉、、可是呢?苏轼又是多么地伤感,赤壁在壮阔,英雄在浪漫,与我有何干?我现在蹉跎半生,老大无成啊!只顾在这里发出一些徒劳的感慨,又有何用呢?他说‘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我真是多情啊!难怪生出这么多的白发,小乔的确很美丽,周郎的确很潇洒,赤壁大战的确是千古以来的辉煌的战绩,但是这些伟大的英雄人物,这位昔日的美人,现在又在何处呢?想来想去,苏轼觉得,人生不过一场大梦,我自己何必为这种虚幻的历史而顾自多情呢?我又何必为自己的老大无成而感伤呢?也许他又回到了自己的老命题,只有江水和明月是永恒的,那怎么办呢?还是再举起酒杯来吧!不如让我们来领略这个美丽的夜晚,其它的都不是自己的,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下阕的话,我们也许可以说,潇洒而多情的感伤。 江城子.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应该说十年的阴阳隔绝,都没有能够断绝苏轼对他这第一位妻子的深情厚谊,为什么呢?你看他在这词里面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夫人远葬在了眉山老家,再也无法跟她相见了,多么地凄凉,而他自己现在要找一个可心的人,知心的人,把现在心中的苦闷讲给她听,没有了,再也不会有人有意地躲在屏风的后面,听到他和客人的谈话,出来劝他两句,没有,这个时候,如果他跟他的夫人再见面,他已经

【免费下载】自考英汉翻译教程重点

英汉翻译教程一、课程介绍 《英汉翻译教程》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一门必考课程。英汉翻译包括英译汉和汉译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课程除简单介绍中外翻译理论知识外,主要是通过对照阅读,引导应考者研究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找出英汉互译的规律,用以指导实践。本课程与英语专业其他课程相辅相成。它作为一门实践课,有赖于英语专业其他课程为应考者打下良好的英语基础,使应考者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初步达到阅读英文原著的水平,并有有定的写作能力,因而具备从事英汉翻译的条件。另一方面,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和语言对比研究,应考者可以进一步认识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例如,汉语多重复实词,主谓搭配较松多用并列结构;英语英多用代称,主谓搭配较紧,多用主从结构,等等。这是本课程的重点。但在翻译时,往往因受原文的影响,从容易忽略在译中体现上述特点。这也就是本课程难学之处。但通常学习本课程,了解了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并能在翻译实践中恰当地加以运用,定会提高使用两种语言的能力和翻译水平。这对于应考者打好英语基础,学好英语专业其他课程,也是有益的。本课程采取单元教学,共分十个单元。单元中每课有对照阅读和练习,并附有提示和解说。每单元有一小结,重点说明通过语言对比可以看出的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二、学习要求1. 熟悉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2. 能将中等难度的英语文章译成汉语,内容准确、内容流畅;3. 能将比较简易的汉语文章译英语,用词得当,语法平稳。三、试题类型:第一题:选择题(30分)。 80%来自于课本中每单元后的小结,非常重要, 一定要看。 考点:看似简单的句子的翻译、俚语的翻译、翻译常识等。第二题:短语翻译:英译汉、汉译英。后面我们给的补充材料中,会包括80%的题。第三题:改错题:英译汉、汉译英改错。第四题: 段落翻译四、课程内容概要:第一单元 故事 1.故事选篇。其特点是:以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讲述自己或别人的经历。情节具体,文笔细腻生动。2.语言对比:(1)代词。英语代词用得多,汉语实词用得多。英语可先出代词,后出实词。汉语则先出实词,后出代词。、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