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驳肖相如老师《“特异性方证”是医学的最高境界》之说

驳肖相如老师《“特异性方证”是医学的最高境界》之说

驳肖相如老师《“特异性方证”是医学的最高境界》之说

中医书友会第1191期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前几日发表了肖相如老师的“特异性方证”是医学的最高境界?一文,很快我们就收到了读后感的来稿,欢迎同仁积极参与讨论~(编辑/王超)驳肖相如老师《“特异性方证”是医学的最高境界》之说

作者/陈劲舟

方证的概念,在中国大陆最早由胡希恕先生首先发扬起来。那时就颇具争议。然而,不能否认运用“方证辩证”在临床上也能达到较好的疗效,但是就因为如此,我们就应该推崇“特异性方证”吗?而将我们所熟知的辨证论治排在第二的位置吗?

特异性方证之说有很大的局限性

肖相如老师首先在其文中提到了“方对证的使用程度不同”。通过“主之”、“宜”、“与”、“不可与”阐明了方证的对应程度,点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是在没有方证对应的情况下的不得已而为。单纯从《伤寒论》原文上来分析,的确如此。《伤寒论》分析了六经病的各种出现的症状与脉象,并且对其中的一小部分给出了治疗的方案。但是,《伤寒论》中存在着诸多的病症描写,书中并没有提到如何论治。肖相如老师认为这是因为当时张仲景并没有找到对应其证的方,

因此没有记录。但是当我们仔细研读《伤寒论》的时候,就能发现,其实,很多没有出方的条文,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鉴别诊断!

如“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此句并没有告诉我们“热在皮肤寒在骨髓”或者“寒在骨髓热在皮肤”应该如何治疗。但是,张仲景把这条放在《伤寒论》里面,他的目的是要突出特异性方证吗?显然不是,他是想告诫读者不能被在外表的假象所蒙蔽。又如“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此处也是张仲景要告诉读者临床碰到相类似的症状,需要鉴别。少阴证也会出现身重,但是不能用大青龙发之。如“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者,此当发其汗。”此处说明,所谓的麻黄汤证,应当属于表证。这句话张仲景放在这里,显然不是要提倡特异性方证,而是要提倡辨表里病位。而这句话的后半句“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暝,剧者必衄。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此句话,张仲景是要告诉我们,存在一部分病人,自身的体质阳气很充盛,因此会出现红汗自愈的情况。我想,张仲景在此处仍然是想让读者明白,虚实对于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而不是推崇麻黄汤证的正确性。在诸多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条文中,又很多类似的探求病机的条文,特别是在《金匮》里面告诉我们痰饮、悬饮、

溢饮、支饮的区别;“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这句话显然要告诉读者,如何诊断,而要点在有伏饮,不是点出方子,因为我们知道这句话描写的症状,完全可以用真武汤、小青龙汤、苓桂术甘汤加减,但是书中并没有强调方剂,而是强调病机,或者说是致病因素,因此不难看出,仲景强调的是治疗病机或者致病因素,而非特异性方证。而在《血痹虚劳》里面,第一条便是点出出现血痹的病因病机,“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如果张仲景想强调特异性方证,为何用了如此多的篇幅,跟我们讲了一大堆病因病机?况且,疾病所出现的症状千变万化,夹杂症状各有不同。如果说张仲景的核心是特异性方证,为何又将全书分成六经呢?为何文中会出现阴、阳、寒、热、表、里等字眼呢?

《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如此的条文数不胜数。因此,不能说“方证是《伤寒论》的核心”。更不能说“特异性方证是医学的最高境界”。否则,为何仲景要叫我们辩证,辨病因病机,辨六经呢?

“特异性方证”有其临床价值和实用性

特异性方证的运用,基于对条文的深度记忆。既需要学者花费时间精力在记忆上面,也使得临床上看病速度有所提升。虽然目前存在的特异性方证数量很少,但是凡事临床上碰到

了,即可以放心使用。如“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另一个临床价值,可以让我们在特异性方证的基础上,探寻证药对应,如颈项僵痛可以加葛根。但,这不代表我们应该弘扬特异性方证。

岳美中先生在很早之前就已经提出,我们不但要掌握辨证论治,更要探索特异性的病症对应的特异性药物。如上述的葛根。因此,我们不能本末倒置,将追求特异性方或特异性药作为主导,不然我们在临床上碰到的大部分病人,岂不都得束手无策?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在辩证、辨病机、病位、表里寒热虚实的基础上,增加特异性方药的探索。重点仍然是辨证论治。

I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