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园林树木几种主要吸汁类害虫的发生及综合治理

园林树木几种主要吸汁类害虫的发生及综合治理

园林树木几种主要吸汁类害虫的发生及综合治理

JIANGXI AGRICULTURE

44园林树木几种主要吸汁类害虫的发生及综合治理

文/李 琼1 邓 新2(1.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 553000;2.贵州省水城县蟠龙镇农业服务中心 553021)

摘?要?园林树木吸汁类害虫利用刺吸式口器刺入植物体内,吸取植物汁液,造成树势衰弱甚至死亡,诱发煤污病、膏药病、病毒病等,具体表现为受害植物产生黄斑、皱缩、卷曲、虫瘿等。而对吸汁类害虫的治理应以预防为主,综合运用园林技术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方法。关键词?园林树木;吸汁类害虫;综合治理

1 调查方法

于2013-2015年在贵州省六盘水市中心城区公共绿地进行调查,记录重要园林树种(大叶女贞、桂花、香樟、悬铃木)常发生的主要吸汁类害虫种类、受害率、危害程度、危害部位。其中,受害率(%)即为受害株数占总株数的百分率。受害程度可根据虫害的发生情况分为5级:Ⅰ级,有虫发生,但不影响园林植物生长;Ⅱ级,虫口数量较多,影响园林植物生长,但不影响园林观赏效果;Ⅲ级,害虫大面积发生,影响园林植物观赏价值;Ⅳ级,大面积发生,导致园林植物死亡,并开始向周围其他植物转主。

2 结果与分析

2.1?园林树木主要吸汁类害虫调查结果

2.1.1?大叶女贞白蜡蚧?1)危害特点:以成虫、若虫在大叶女贞枝条上刺吸危害,造成树势衰弱,生长缓慢,甚至枝条枯死;雄若虫固定后分泌大量白色蜡质物,覆盖虫体和枝条,严重时整个枝条呈白色棒状。2)调查地点:麒麟公园。3)受害程度:Ⅲ、Ⅳ。4)受害株率:65%。

2.1.2?香樟黑翅粉虱?1)危害特点:以若虫聚集在樟树叶片背面刺吸汁液,形成黄斑,排泄物诱发煤烟病,使樟树枝叶发黑,枯死脱落,严重影响观赏价值。2)调查地点:德坞、康乐路、凤凰山。3)受害程度:Ⅱ、Ⅲ。4)受害株率:95%。

2.1.3?桂花网蝽?1)危害特点:以成虫及若虫在桂花叶背刺吸汁液,受害叶正面出现密集的褪绿斑,严重者全叶变黄白色,远看整个树冠一片灰白;叶背覆盖一层污黄褐色的黏性分泌物,有许多发亮的液滴状黑点,以及黏附在分泌物上的许多若虫兑皮[1]。2)调查地点人民广场,受害程度Ⅱ、Ⅲ,受害株率60%。3)调查地点白鹤公园,受害程度Ⅱ、Ⅲ,受害株率35%。

2.1.4?桂花朱砂叶螨?1)危害特点:群集于叶背取食,造成整株或一片桂花叶片灰黄,严重影响到桂花的生长发育和观赏效果。2)调查地点:人民广场。3)受害程度:Ⅱ、Ⅲ;4)受害株率:80%。

2.1.5?桂花龟蜡蚧?1)危害特点:以若虫和雌成虫刺吸枝、叶汁液,排泄蜜露,诱致煤污病,使削弱树势,甚至枯死;雌成虫体背有较厚的白蜡壳,椭圆形,长4~5 mm。2)调查地点:人民广场。3)受害程度:Ⅱ、Ⅲ。4)受害株率:30%。

2.1.6?悬铃木方翅网蝽?1)危害特点:主要危害悬铃木属植物(检疫对象),以成虫和若虫在悬铃木叶背面刺吸汁液,受害叶片正面形成许多密集的白色斑点,叶背面出现锈色斑。2)调查地点:康乐路行道树。3)受害程度:Ⅱ、Ⅲ。4)受害株率:90%。

2.2?园林树木吸汁类害虫综合治理2.2.1?园林技术防治

2.2.1.1?合理修剪?修剪不仅可以美化树型、协调比例、调整树势,增加开花结果量,还可以起到防治病虫害的作用。一方面,修剪可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育;另一方面,可去掉病虫感染枝,直接消灭害虫,如桂花龟蜡蚧、悬铃木方翅网蝽等,修剪下来的枝叶要集中烧毁。2.2.1.2?冬季全树喷石硫合剂和树干刷白?石硫合剂是由生石灰、硫磺加水熬制而成的(1∶2∶10)的无机硫制剂,是一种廉价广谱杀菌、杀螨、杀虫剂,在冬季或早春树木萌芽前全株喷施3~5°Bé的石硫合剂,可起到良好的预虫效果。树干刷白,可杀死寄生在树干上的一些越冬病原菌和害虫,可防止土壤中的害虫向树上转移,并对树体有防冻裂的保护作用。树干刷白剂常用配方:1)石灰∶硫磺粉∶食盐=0.50∶1.00∶0.25,加适量油脂和水,使易涂刷而不会流掉为宜;2)硫酸铜∶生石灰∶水=1.00∶20.00∶(60.00~80.00);3)石硫合剂原液∶生石灰∶水=1.00∶6.00∶20.00,加适量食盐和油脂。

2.2.1.3?加强管理?加强肥水管理、中耕除草,创造利于园林树木生长发育而不利于害虫生存的环境条件。2.2.2?化学防治

2.2.2.1?吸汁类害虫化学防治的特点?吸汁类害虫均以刺吸式口器刺入植株体内吸取汁液;介壳虫类、粉虱类害虫虫体外覆盖有厚蜡质,药液不易渗入虫体;很多种类害虫如网蝽、叶蝉、叶螨等喜躲藏在叶背等隐蔽处取食危害,药液不易喷到;园林树木栽植的地方,人流量大,用药方法及用药种类都要考虑到不宜污染环境和影响人的健康。因此,园林树木吸汁类害虫的防治宜选用内吸传导作用强的杀虫剂,且尽量不使用喷雾法。

2.2.2.2?吸汁类害虫化学防治方法?1)涂干法。用吡虫啉等内吸性杀虫剂对水50~100倍,在主干离地面50~100 cm 处用刀轻轻刮去老树皮一圈,宽度与主干粗度相当,并用刀纵划数刀至木质部,涂药后覆盖塑料薄膜。2)注射法。在主干离地面50~100 cm 处打孔,深入木质部,将内吸性杀虫剂稀释5~10倍后用注射器注入孔内,或塞入药片、药粉,立即用塑料布或黄泥封口。可打2~4孔,上下错开,不在同一线上[2]。3)根施法。在树冠滴水线周围细根最多处向内挖放射状沟3~8,沟内均匀撒施3%呋喃丹等颗粒剂。4)泼浇法。将内吸性杀虫剂对水泼浇于园林树木根部,重点浇透树冠滴水线附近细根多处。

参考文献:

[1]吴跃开.一种园林植物新害虫——桂花网蝽[J].广东

农业科学,2011(23):151-152.

[2]李寿冰.潍坊市区园林植物介壳虫种类调查与综合防治

[J].北方园艺,2010(3):152-154.

第二章_害虫综合治理的理论基础

幻灯片1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生物多样性与害虫综合治理●第二节害虫种群的自然控制 幻灯片2 第一节生物多样性与害虫综合防治 ●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价值 ●二、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 三、农田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问题 幻灯片3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幻灯片17 (八)植被多样性的概念: ●植被多样性是指地面上的植物在种类组成、空间格局、时间上的交错和重叠。 ●植被多样性对害虫发生影响的三个假说 ●(1)关联抗性; ●(2)天敌假说; (3)资源集中假说。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幻灯片39 1、农业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是人们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相互作用建 立的,并按人类社会需求进行物质生产的有机整体。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是指各种生命形式的资源,包括栽培植物和野生植物,与之 共生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各个物种所拥有的基因和由各种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系统,以及与此相伴随的各种生态过程。 幻灯片40 2、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群落的多样性(Diversity)是指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或每个独立单位的物种数目, 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地理、自然环境与群落发展情况。 ●群落稳定性(Stability)有四个含义,即现状稳定、时间过程稳定、抗变动能力强、变 动后恢复原状的能力强。 ●现状稳定涉及群落结构(物种)和各成分间的关系(营养关系-食物链-能流途径)问 题,后三种涉及群落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变动问题。 幻灯片41 3、生物多样性指数及稳定性 ●农田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一般用多样性指数来表示。多样性指数是把物种数和均匀 度结合起来考虑的统计量。多样性指数在评价害虫综合治理的生态效益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多样性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复习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病虫害的)短期预报:以天为单位,预测3 ~ 10天病害或虫害的情况。 如依据田间菌量积累情况、短期天气预报及病原物的侵染特点等预测病害情况B从害虫前一个虫期预测后一个虫期的发生期和发生量。 病程:病原物侵染植物的过程叫病程。一般将病程分为侵入前期、侵入期、潜育期及发病期。 病症: 是病原物在植物发病部位形成的结构。 初侵染和再侵染: 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在植物一个生长季节中对植物最初的侵染,称为初侵染。再侵染则是由初侵染植物上病原物产生的繁殖体,经过传播再侵染植物的健康部位或健康植株。传染性病害:由真菌、病毒、细菌、线虫引起的植物病害叫传染性病害。 垂直抗性:垂直抗性的植物品种仅对病原物的某些小种具有较高水平的抗性,而对其它小种不具抗性。 单循环病害和多循环病害:在植物的一个生长季节中只有一个侵染过程的为单循环病害。在植物的一个生长季节,病原物对寄主有多个侵染过程,为多循环病害 单主寄生和转主寄生: 在同一寄主上完成真菌的生活史,为单主寄生。需要在不同科的寄主上才能完成其生活史,称为转主寄生。多胚生殖:在一个卵内发生两个或数百个、甚至多达上千个胚胎,进而发育成多个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非传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即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引起的植物病害叫非传染性病害。 非传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即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引起的植物病害叫非传染性病害。 寄生性:病原物寄生在活细胞或组织中获得营养物质的能力。 兼性寄生物:以腐生为主,兼能寄生的生物。 交叉保护: 是指病毒的弱毒株系可以保护植株免受同一病毒强毒株系的严重为害的现象。利用交叉保护,可以通过给植物接种病毒的弱毒株系的办法,从而达到防止强毒株危害的目的。 颉颃作用:是指一种生物的存在和发展限制了另一种生物存在和发展的现象。 经济阂值:是接近但未达到经济受害允许水平时的害虫种群密度或植物受害的程度。 经济受害允许水平: 作物因虫害造成的损失与防治费用相等的那个关键性种群密度或作物受损害的程度。 抗病性:寄主植物抵抗病原物侵染及侵染后所造成损失的能力称为抗病性。 年生活史:昆虫以当年越冬虫期开始到第二年越冬结束为止的发育过程,成为年生活史。 农业防治:是在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前提下,通过耕作栽培制度,选用抗(耐)性品种,加强保健栽培管理以及改造自然环境等来抑制或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侵染循环:侵染性病害从上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趋性: 是昆虫以反射作用为基础的进一步的高级神经活动,是昆虫对外部刺激产生的反应行为,或趋或避,其趋性有趋光性、趋化性及趋温性。 全部种群治理: 是采用各种可能的技术和方法,将害虫的种群彻底灭绝,以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 群集性:同种昆虫的大量个体、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的现象称群集性。 生理年龄抗性:寄主植物不同生理年龄对病原物侵染的抵抗力有差异。 生态系统:是指自然界一定空间内生物因子与非生物因子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自然综合体,系统凭借其结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 生物防治:利用某些生物或生物的代谢产物来达到控制虫害或病害的目的。 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与生物之间构成取食与被取食的食物环节,称为食物链,但一个单纯的食物链是不存在的,通常是许多彼此交错联系的食物链结合在一起,构成错综复杂的食物网。 世代: 昆虫的生活周期从卵开始,经过幼虫、踊到成虫性器官成熟并能繁殖后代为止,称为一个世代,简称一代o 世代重叠: 是指同一时期内,出现前代和后代混合发生,代界不明显的现象。 物理机械防治:应用各种物理因子如声、光、电、色、温度、湿度及机械设备来防治病虫害的方法,称为物理机械防治法。 休眠与滞育:昆虫的体眠是由环境因素不适宜引起的生长发育暂时停止的现象。不良环境消除后,可立即停止休眠恢复生长发育。 滞育是由外界环境条件和昆虫的遗传稳定性支配,造成昆虫的生长发育暂时中止的现象。在滞育期,给予良好条件,也不能解除。症状:植物感病后所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状态,由病状和病症两部分组成。病状是植物本身表现的异常状态,病症是病原物在植物发病部位形成的结构。植物病害:是指植物受到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正常的生长和发育受到干扰和破坏,在植物的内部和外部,生理和组织上均表现出不正常的现象。 植物检疫: 是由国家颁布法规,并建立专门的机构,对植物及其产品的运输、贸易进行管理和控制,防止危险性病虫、杂草传播蔓延的植保措施。 致病性: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的破坏和毒害能力。 种群与群落:种群,农田生态中的种群是在特定空间与时间内彼此密切关联的同一物种的个体集合。群落:在特定环境中彼此相互作用并由此形成的具有一定成分、结构、功能及与环境有相互关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的组合。 专性寄生物:只能寄生不能腐生的生物,或者说只能从寄生的活细胞获取营养的寄生物。 填空题1 1993 年,一种危险性检疫害虫由境外传人我国,在海南三亚市反季节瓜菜作物上首次被发现,现已扩大到全国20多个省市,它是一种多食性的潜叶害虫,对瓜类、豆类危害尤其严重,这种害虫是美洲斑潜蝇 病原物的浸染过程分为侵人前期、侵入期、潜伏期和发病期四个时期。 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的破坏和毒害能力称为(致病性)。 病原物入侵并建立寄生关系到开始表现症状,称为(潜育期)。 不全变态昆虫的个体发育只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垂直抗性由(主基因)基因控制,水平抗性又称(寡非专化性)抗性,由(一般性多) 基因控制。 蝽象属于半翅目。 当今治理有害生物的策略有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和大面积种群治理、全部种群治理三种。 海棠锈病又名苹栓锈病,主要危害海棠及仁果类观赏植物和栓柏。黄瓜霜霉病的菌丝体在(越冬植株)上越冬,其传播途径有:气流传播、雨水和昆虫传播 黄瓜霜霉病的菌丝体在越冬植株上越冬,其传播途径有气流传播、雨水和昆虫传播 黄瓜幼嫩叶片抗霜霉病,而成熟叶片易感病,说明寄主植物(不同生理年龄)对病原物侵染的抵抗力有差异。 蝗虫、蟋蟀、蝼蛄属于(直翅)目。 蝗螂目昆虫的头部呈三角形,触角丝状,口器为咀嚼式,前胸极长,前足为捕捉足 寄主植物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有免疫、抗病、耐病和感病等几种。昆虫的变态方式有不全变态和全变态。 昆虫的腹部是(代谢与生殖)的中心,腹腔内有(消化、排泄、呼吸、神经、循环和生殖)等器官。 昆虫的呼吸器官是由(外胚层内陷)而成的管状器官系统,分为( 气门)、(气管)。和( 微气管)。 昆虫的口器有多种类型,最主要的是咀嚼式、刺吸式、虹吸式 昆虫的头部附器有口器、触角和眼 昆虫的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有关的(消化腺)。 昆虫的主要特点是种类和数量繁多分布广泛和适应能力强 昆虫分类的阶元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卵在母体内孵化后,由母体直接产出幼体的生殖方式,称为卵胎生 美人蕉锈病病原属于(担子菌亚门的锈菌)菌,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孢子体在活的寄主上)越夏和越冬。 苗木猝倒病的典型特征为苗木猝倒 全变态昆虫,在个体发育过程中,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虫态变化。 蔬菜霜霉病主要危害十字花科、高宦、葱蒜、瓜类、菠菜类蔬菜,,主要的为害部位是叶片 我国危害茄科蔬菜的瓢虫主要有(马铃薯瓢虫)和(茄二十八星瓢虫)两种。 我国危害十字花科蔬菜的蜘虫主要有挑蜘( 烟蜘〉、萝卡螃( 菜缝管蜘)和甘蓝蜻〈菜蜘)三种。 舞毒峨以完成胚胎发育的幼虫在卵内越冬。 仙人掌的(黄色球)类品种易感炭疽病。 引起月季白粉病的病原菌是蔷薇单囊壳菌,该病的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芽鳞中越冬。 影响病害发生的气候条件主要是温度和湿度 有些真菌侵入寄主后形成的吸收养分的特殊结构叫(吸器 在气温25—30℃条件下,雨量与柑橘溃疡病的发生呈正相关 植物保护工作的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植物病害病症的类型包括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粒状物和脓状物 植物病害病状的类型有变色、坏死、腐烂、畸形和萎焉。 植物病害的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因素,一是(致病性强繁殖数量大的病原物) 、二是(连续连片种植面积大的感病品种) 三是(有利于病原物侵染繁殖及传播的环境条件)。 植物病原细菌的形状为杆状、田间诊断细菌病害的方法之一是观察植物组织切口是否有菌版溢出。 植物病原细菌均为杆状,繁殖方式为裂殖 子囊菌无性繁殖一般形成分生抱子,有性繁殖形成子囊抱子。 选择题1 白菜抗霜霉病的品种为(青帮品种)。 步行甲的胸足为(步行足)。

植物保护专业概论

植物保护专业概论 作者:资源环境学院 2014级植保四班 毛雪纯 201430630415

目录: 一、植物保护专业简介: 二、植物保护专业方向简介: 1.植物病理学科 2.农药学 3.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三、专业课程开设 四、专业就业情况 五、专业就业率、升学率概况 摘要:植物保护是农学门类中的一个一级学科,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传统优势专业。植物保护是为了培养能够识别并且防治农作物主要常见病害方面的人才,为我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食品安全生产、植物检疫、农产品贸易等等方面培养科技人才和提供有效的科学技术保障。下面就专业方向,课程开设,就业情况等方面做以下论述。 关键词:植物保护农学昆虫植物病理农药

一、植物保护专业简介: 植物保护以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农业生态学、信息科学等为基础,为了研究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据此提出综合治理技术。植物保护专业就是一个培养植物“医生”的专业,并且主要是以“治疗”与农业息息相关的各种农作物为主。通俗地说,植物保护所学的就是如何运用各种措施预防植物生病并治愈患病植物,这些措施包括农业措施、物理措施、化学防治等。主要内容是植物病原的生物学、生理、遗传、系统分类的理论和技术,形态与结构、分类与鉴定,各类病原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等等。中国农业大学刘院长表示:“植物保护是针对植物主要的病害、虫害研究怎样来防治,从而来提高植物的产量和品质”。 然而植物保护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个范围。广义上的植物保护是在特定的时间地域范围内人类认定有价值的不同目标的植物与其相关产品。但是狭义的植物保护是指保护农业上的农作物,也就是人类栽培的作物。现在植物保护的目标随着科技的发展也在不断的提高,植物保护的内容也就在不断的丰富增加,植保服务领域在不断的拓宽。 植物保护,需要对有害生物实施预报监测治理控制检疫等等一系列的工作,也有许多相关专业,比如农学、园艺、茶学、植物科学与工程等等。 二、植物保护专业方向简介:

植保概论论文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院:班级: 姓名:学号: 课程论文题目:植物病虫害综合治理 课程名称:植保概论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

植物病虫害综合治理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含义,简述各种防治措施的基本内容熟悉当地常用农药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以及制定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 关键字:病虫;农药;防治方案; 前言 人们一直在寻找一种理想的防治病虫害的方法。19世纪以来,人们对生物防治有了极大的兴趣。20世纪40年代,人工合成有机杀虫剂和杀菌剂等的出现,使化学防治成为防治病虫害的主要手段。化学防治方法具有使用方便、价格便宜、效果显著等优点。但是经过长期大量使用后,产生的副作用越来越明显,不仅污染环境,而且使病虫害产生抗药性以及大量杀伤有益生物。人们终于从历史的经验认识到依赖单一方法解决病虫害的防治问题是不完善的。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防治有害生物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提出了“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简称IPM 的防治策略。 1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的概念 人们一直在寻找一种理想的防治病虫害的方法。19世纪以来,人们对生物防治有了极大的兴趣。20世纪40年代,人工合成有机杀虫剂和杀菌剂等的出现,使化学防治成为防治病虫害的主要手段。化学防治方法具有使用方便、价格便宜、效果显著等优点。但是经过长期大量使用后,产生的副作用越来越明显,不仅污染环境,而且使病虫害产生抗药性以及大量杀伤有益生物。人们终于从历史的经验认识到依赖单一方法解决病虫害的防治问题是不完善的。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防治有害生物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提出了“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简称IPM 的防治策略。 1.1综合治理的含义 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很多,每种方法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依靠某一种措施往往不能达到防治目的,我国确定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提出在综合防治中,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因地因时制宜,合理运用化学防治、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措施,达到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病虫危害的目的。 1986年11月中国植保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在成都联合召开了第二次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学术讨论会,提出综合防治的含义是:“综合防治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它从农业生态系总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浅谈观赏植物的病虫害防治

浅谈观赏植物的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常常导致植物生长衰弱和死亡,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及其观赏价值,甚至引起整株死亡,使绿化树种、风景林等林木大片衰败或死亡,从而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植保工作必须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方针。积极开展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合理使用化学防治,将各种防治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安全有效地控制植物病虫害,保证观赏植物的观赏品质,保障人们的生活质量。 标签:植物;病虫害;特点;防治 1、植物病虫害的特性及防治现状 1.1频繁性与长期性 品种多,结构复杂的植物景观在设计和配置方面千差万别,各种植物物种数量丰富,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源和主要存在的病虫害。近年来,大多数城市都倾向于从外地引入边缘树种,导致观赏植物的抗逆、抗病、抗虫功能下降。此外,由于透气性差,生长环境缺水、少肥,空气质量差和光线不足的原因,导致滋生出频繁和长期损害园林植物的病虫害。 1.2复杂性和特殊性 观赏植物的类别逐渐多样化和观赏植物本身生长环境的特殊性,确定了植物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改革开放后,异国园林风格开始逐渐引入中国,观赏植物种植方法和植物的配置形式灵活多变,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传统格局。园林中植物的数量和种类迅速增加,转换了原有主要病虫害的种别和危害。目前,螟虫、5小昆虫(蚜虫、介壳虫、螨类、粉虱、蓟马)为城市景观的疾病和主要害虫的生态进化分支。从全国33个城市近几年的调查来看,蚧虫就有1024种。 2、病虫害防治的原则 2.1安全、经济、简易原则 这是在确定综合治理方案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特别是安全问题,包括对植物、天敌、人畜等,不致发生药害和中毒事故。不管采用什么措施,都要考虑既节省资金,而又简便易行,并且要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2.2生态原则 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应该从总体的园林生态出发,以病虫及生态环境间的关系出发,全面分析各生态因子间的关系,综合考虑生态平衡及防治效果的关系,进

《植保概论》教学大纲

《植保概论》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植物保护学是现代农业高产、稳产、高效、优质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撑,与植物生产类各专业密切相关。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非植保专业的学生能够掌握有关植物保护学各分支学科病害、虫害、 草害、鼠害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植物保护的基本理论和策略,并掌握基本的植保技能,从而培养出宽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本科生,为培养具有高度竞争力的人才打下基础。 三、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植物保护的概念 1.植物保护的对象 2.植物保护的目的 3.有害生物与生物灾害 4.植物保护的方式 习题要点:植物保护的概念,有害生物及其灾害,防与治。 第二节植物保护与人类的关系 1.植物保护与农业生产 2.植物保护与生态环境 习题要点:植物保护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的双重作用。 第三节植物保护学的研究内容 1.有害生物的生物学 2.有害生物发生规律与灾害预测 3.有害生物的防治对策与措施 习题要点:农业有害生物的生物学,植物保护的防治对策和措施、植物保护方针。 本章重点是理解植物保护的基本概念,难点是树立植物保护观念,采取正确地植物保护措施,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本章教学要求:本章要求学生了解植物保护中涉及的不同的有害生物的类群,理解广义的植物保护与狭义的植物保护之间的区别,并结合后续章节的内容,掌握植物保护的综合治理策略和植物保护的目的。 第二章植物病害 第一节植物病害的概念 1.植物病害的定义 2.植物病害的症状 3.植物病害的类型 习题要点:病害三角,人为干扰,伤害与病害,植物病害的病征、病状和症状,病害的两重性,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 第二节植物病原物 1.真菌

昆虫学概论练习题答案

四套题底稿 2011-2012第一学期《昆虫概论》课后练习题 第一套 一.名词解释(每词3分,共30分) 1.孤雌生殖:也称单性生殖。不经过交配也能生产正常的新个体,或虽经两性交配,但其卵未受精,产下的不受精卵仍能发育为新个体。 2.变态:昆虫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特别是在胚后发育阶段经过的一系列形态变化,叫变态。3.趋性:是指昆虫对刺激源所产生的趋向或背向的定向运动。趋向运动称为正趋性;负向运动称为负趋性。 4.补充营养:有些昆虫,由于在幼虫阶段所获得的营养还不能满足性发育的需要,生殖细胞尚未成熟,故成虫羽化后还要取食,这种取食称补充营养。 5.滞育:是由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暂时停止生长发育现象,当不良环境条件消除时,仍处于停止生长发育的现象。 6.拟态:指昆虫在外形、姿势、颜色、斑纹或行为等方面模仿它种生物或非生物体,以躲避天敌,获得保护自己的好处的现象。 7.保护色:指体色断裂成几部分镶嵌在背景中,起躲避捕食性天敌的作用的色彩。 8.雌雄二型:昆虫雌雄个体之间除内、外生殖器官(第1性征)不同外,许多种类在个体大小、体型、构造等(第2性征)方面也常有很大差异,这种现象称为雌雄二型。 9.永久性群集:是指昆虫的大量个体聚集在一起进行取食、产卵、越冬、迁移等共同生活的习性,这种群集一旦形成便不会分开,倾向于过群居生活。 10.双名法:国际动物命名法规定,昆虫的科学命名先冠以属名,后面写种名,后加定名人,即所谓的“二名法”。 四、问答题(共39分) 1.简述昆虫繁盛的表现及原因。 昆虫的繁盛表现在:种类数量最多,个体数量最大,分布范围最广。其繁盛的主要原因: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有翅的类群,有翅善飞,可以躲避敌害、扩大分布等;身体相对较小;繁殖力强;历史悠久,适应性强。 2. 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昆虫对人类有害的方面:包括直接危及人类健康或对人类的经济利益造成危害的昆虫,统称害虫,主要表现在农业害虫和卫生害虫两方面。 有益的方面:是指那些能够直接或间接造福于人类的昆虫,统称益虫。表现在(1)资源昆虫,(2)传粉昆虫,(3)天敌昆虫,(4)药用昆虫,(5)腐生昆虫,(6)食用昆虫等。3.列举出昆虫纲常见的目(至少写出15个目)。 竹节虫目、直翅目、半翅目、蜻蜓目、脉翅目、双翅目、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缨翅目、同翅目、蜚蠊目、虱目、蚤目、螳螂目、蜉蝣目等其中的任意15个目。 4.咀嚼式口器和刺吸式口器两大类害虫对植物造成的危害状有哪些不同? 咀嚼式口器害虫的危害主要是对植物造成机械损伤或残缺不全,如将寄主吃成缺刻、孔洞,甚至把整柱植物吃光。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则主要造成寄主叶片等出现失绿斑点、畸形、萎蔫、枯萎、瘿瘤等被害状。 5.害虫综合防治主要包括哪些方法?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各有哪些优缺点? 害虫综合防治的方法和措施主要包括植物检疫、农业防治法、物理防治法、生物防治法、

常见绿化植物病虫害防治汇总

常见绿化植物病虫害防治汇总

常见绿化植物病虫害防治汇总 (一)、重阳木锦斑蛾的防治措施 苏州近年来,重阳木锦斑蛾发生次数频繁,且对树木危害大,危害时对市民的生活影响大,=对此周边居民也经常会向绿化部门反映,此类事件媒体也曾多次报道过,因此对重阳木锦斑蛾的防治要加以重视,要熟悉其发生规律,了解其生态习性,及时防治。 发生规律 发生代数因地区而异,以老熟幼虫在树裂缝、树皮及粘结重叠的叶片中越冬。浙江地区一年发生三代。4月下旬可见越冬代成虫。三代幼虫为害期分别为6月下旬、7月上中旬、9月中下旬。成虫白天在重阳木树冠或其他植物丛上飞舞,吸食补充营养。卵产于叶背。幼虫取食叶片,严重时将叶片吃光,仅残留叶脉。低龄幼虫群集为害,高龄后分散为害。老熟幼虫部分吐丝坠地做茧,也有在叶片上结薄茧。 防治方法 1、对幼虫在树皮越冬的,涂白树干。结合修剪,剪除有卵枝梢和有虫枝叶。冬季清除园内枯枝落叶以消灭越冬虫茧。 2、利用草把诱杀幼虫,并清除枯枝落叶及石块下的越冬虫蛹。 3、保护天敌,如捕食竹小斑蛾幼虫的钩红螯蛛,寄生蛹的驼姬蜂等。 4、药剂防治:幼虫发生期用1.2%烟参碱乳油800-1000倍液,或1%杀虫素乳油2000-2500倍液喷治,防治效果好。一般在发现该虫为害较重时,即可喷施菊酯类药或10%吡虫啉乳油1 000~1 500倍液,也可用生物制剂森得宝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施进行防治。防治适期在幼虫2龄前,防治3龄后害虫可适当提高用药浓度。 注意事项 1、由于重阳木锦斑蛾群集为害大,并且发育进度在不同区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应加强对虫情的调查监测工作,准确抓住适期,及时组织防治,确保防治工作取得成效。 2、严禁使用高(剧)毒违禁农药,确保环境安全。 3、做好药剂的交替使用,延缓抗药性产生。 4、高温季节,用药时应切实做好人身防护工作,并避开中午高温时用药。 5、对于居民住宅小区的绿化地段,在开展药剂防治前,应做好告知工作,确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复习题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复 习题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昆虫的外生殖器:昆虫用以交配与产卵的器官,雌性外生殖器称产卵器,雄性 外生殖器称交配器。 2.两性生殖:通过雌雄交配,雄性的精子与雌性产生的卵结合后产生的受靖卵, 发育成新个体。 3.孤雌生殖:昆虫卵不经过受精就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4.多胚生殖:昆虫一个卵发育为两个或两个以上胚胎的生殖方式。 5.卵胎生:昆虫卵就在母体内孵化直接产出幼体的生殖方式。 6.幼体生殖:昆虫还在幼体阶段就能生殖产生后代生殖方式。 7.昆虫的变态:昆虫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外部形态及内部结构、生理生化等方 面的变化。 8.孵化:昆虫胚胎发育完成后脱卵壳而出的过程。 9.蜕皮:昆虫从卵中孵出后随着虫体的生长,经过一定时间的生长,在旧表皮下 形成新表皮,蜕掉旧表皮的现象。 10.龄期:相邻两次蜕皮之间所经历的时间。 11.羽化:成虫从它的前一虫态(不完全变态的末龄若虫或稚虫、完全变态的蛹) 脱皮而出的过程。 12.性二型:同种昆虫的雌雄两性个体,除产生性细胞的生殖腺和实行交配、产卵 等活动的外生殖器构造不同外,在个体大小和体型、体色、外部形态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现象。 13.多型现象:同种昆虫同一性别的个体在大小、体型、颜色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的现象。 14.世代:昆虫一个新个体(卵或幼虫)从离开母体到发育到性成熟产生后代为止 的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

15.生活史:一种昆虫在一年内的发育史,更确切的说是从当年的越冬虫态活动开 始,到第二年越冬结束止的发育过程,称为生活年史简称生活史。 16.休眠:通常是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对不良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当不良 环境条件消除时,可恢复正常的生命活动。休眠分为越冬与越夏。 17.滞育:由不良环境条件引起的,但不是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是对不良环 境条件的一种长期的历史性反映。当不良环境条件远未到来前,昆虫已经进入滞育。一进入滞育,解除需要条件。具有滞育现象的昆虫都有固定的滞育虫态。 18.趋性:昆虫对某些刺激的趋向或背向性活动。趋光性、趋化性、趋湿性等。 19.群集性:同种昆虫大量个体高密度聚集在一起的习性。有的是临时性的聚集, 有的是长时间的聚集 20.迁飞性:同种昆虫的大量个体向某一方向长距离迁飞的习性。常见的迁飞性昆 虫如东亚飞蝗,粘虫,飞虱等。 21.拟态:指一种动物模拟另一种动物的体态、行为等,从而获得保护自己的好处 的现象。这种例子在动物界(包括昆虫中很多),如食蚜蝇模拟蜜蜂;蚂蚁模拟蜘蛛等。 22.保护色:指动物与其生境中的背景的颜色相似,捕食者很难发现或判断它的存 在。如有的螽斯与其生境中的植物叶子的形态相似。 23.种群:在一定空间中同种生物个体的组合。 24.植物病害症状:植物感病后在外部形态上表现出的不正常特征。 25.植物病害病状:植物受害后的不正常表现。 26.植物病害病征:病原物在病株上的表现特征。 27.植物侵染性病害病原物的侵染过程:病原物对寄主侵染并引起发病的过程,简 称病程。这是一个连续功能失调的过程。 28.植物侵染性病害病害循环:植物侵染性病害从一个生长季节发生到下一生长季 节再度发生的整个过程。 29.植物侵染性病害初侵染:越冬和越夏的病原物,在植物开始生长以后引起的最 初的侵染。

2015级植物保护学概论教学大纲

《植物保护学概论》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基本掌握当地主要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有效的防治方法以及预测预报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掌握合理、安全使用农药的技术,防止农药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一)知识方面: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是学生掌握农业昆虫识别的基本知识;掌握植物病害诊断的基本知识;了解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要点和各种防治方法;熟悉当地主要植物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特点。 (二)能力方面: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是学生能正确识别植物主要害虫种类;在田间能正确诊断植物主要几大类病原的病害;掌握植物病虫害的调查统计方法和病虫害的防治适期;掌握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技术;基本具有对当地植物主要病、虫进行综合防治的能力;调查了解当地植物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初步具有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方面:培养学生植物保护意识;从事病、虫防治工作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培养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精神。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植物保护学科作为农学门类中四个与种植业有关的一级学科之一,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色。它与农学门类中的作物学、园艺学和农业资源利用等一级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它与生物领域中的大多数二级学科,如动物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细胞生物学、主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工学中的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学科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植物保护学科属于生命科学范畴,它与其他学科具有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植物保护学科中植物病理和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两个二级学科分别在群体、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研究病虫等有害生物与寄主植物的相互作用和病虫害发生发展的规律,探讨病、虫致害机理和寄主植物抗性机理,为有害生物的控制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 三、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绪论(1课时,讲授1) 主要讲述植物保护的概念,植物保护的研究内容,植物保护与人类的关系,植物保护学的发展和趋势。 1.基本要求

植物病虫害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农业防治:为防治农作物病、虫、草害所采取的农业技术综合措施、调整和改善作物的生长环境,以增强作物对病、虫、草害的抵抗力,创造不利于病原物、害虫和杂草生长发育或传播的条件,以控制、避免或减轻病、虫、草的危害。 2.再次侵染:受到初次侵染的植物发病以后,病原物在寄主体外或体内产生大量的繁殖体,通过传播又可以侵染更多的寄主植物或同一寄主植物的不同部分,这种重复侵染称为再次侵染。 3.LD5O:指能导致中毒人员或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 4.趋光性:是昆虫视觉器官对光线刺激所引起的趋向活动。 5.期距:根据害虫某虫态或虫龄发生峰日相距防治适期的天数进行预测,称为期距法。 6.昆虫: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群体。 7.植物检疫:植物检疫是指一个国家或地方政府颁布法令,设立专门机构,禁止或限制危险性病虫害、杂草人为地传入或传出,或者传入后为限制其继续扩展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8.侵染性病害:由于病原物对植物侵染造成的,因为可传染,又叫传染性病害。 9.孤雌生殖:雌虫所产生的卵不经过受精而发育成新个体的现象,称孤雌生殖。 10.有效积温法则:在有效温度内昆虫的生长发育速度与温度成正比。 11.病情指数:是全面考虑发病率与严重度的综合指标。 二.解答题 1.咀嚼式口器和刺吸式口器的构造与药剂防治的关系: 防治咀嚼式和刺吸式口器害虫,在药剂的选择上是不同的。防治咀嚼式口器害虫主要采用胃毒、触杀性较强的农药,如马拉硫磷、拟除虫菊酯类等杀虫剂。防治刺吸式口器主要采用内吸性强兼触杀性的农药,例如乐果、避蚜雾等。 2.传染性病害与非传染性病害的诊断区别: (1)侵染性病害:病害有一个发生发展或传染的过程;在特定的品种或环境条件下,病害轻重不一;在病株的表面或内部可以发现其病原生物体存在(病征),它们的症状也有一定的特征。 (2)非侵染性病害:从病植物上看不到任何病征,也分离不到病原物。往往大面积同时发生同一症状的病害;没有逐步传染扩散的现象。 3.月季白粉病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 (1)发生特点:发病初期病部出现褪绿斑点,以后逐渐变成白色粉斑,逐渐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白粉斑,严重时病斑相互连接成片。叶片皱缩、反卷、变厚,呈紫绿色,嫩梢和叶柄发病时病斑略肿大,节间缩短,病梢弯曲,有回枯现象。花蕾染病时表面铺满白粉,不能开花或花姿畸形。严重时,叶片干枯,花蕾凋落,甚至整株死亡。 (2)综合防治: (a)清除侵染来源 (b)加强栽培管理 (c)喷药防治 4.美国白蛾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方案: (1)发生特点:成虫白天静伏,有趋光性,卵产在树冠外围叶片上,卵多在阴天或夜间湿度较大时孵化。幼虫耐饥能力强,共7龄,1-4龄为群聚结网阶段,

储藏物害虫综合防治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农药:指用于防治危害农林作物及农林产品的害虫、螨类、病菌、杂草、线虫、鼠类等的化学物质,包括提高这些药剂效力的辅助剂、增效剂等。 杀虫剂:用来防治农、林、卫生、储粮及畜牧等方面的有害昆虫的化学物质。 生物活性:指化合物能够参与到生物的生理生化过程之中,并且引起生理生化过程的改变或阻碍它的性能。 毒力:指药剂本身对生物直接作用的性质和程度。 毒性:农药毒性是指对非防治对象的毒害程度,特别是对高等动物的毒性。 药效:指化学药剂本身及环境多种因素对害虫综合作用的结果。 药害:药剂使害虫生长不正常或出现生理障碍 LD50:(致死中量)一种药剂杀死昆虫或其他实验动物群体的一半个体所需要的剂量。 MRL:(最高残留限量单位mg/kg)在生产或保护商品过程中,按照良好的农业生产规范,直接或间接使用农药后,导致在各种食品和饲料中形成的农药残留物的最大量。 ADI:(每日允许摄入量mg/kg)指人的一生中,每日摄入某种农药一定剂量后,没有发现明显的危害,即在观察生命过程中或完结后未发现由此引起的任何伤害。 时间加权平均值:(TLV-TWA)即通常每周工作40h或每工作日8h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所有的工作人员可能日复一日地反复接触此浓度而不会受到不利影响。 短期接触极限:(TLV-STEL)指工作人员在连续15min的时间里可以接触的最大浓度,而又不引起足以导致事故增加,有碍于自救或大大降低工作效率的慢性的或不可逆的组织变化。 急性毒性:在一次染毒条件下经口吸入或经皮肤涂敷后,以观察一定时间内毒物所引起的症状,死亡情况用以研究毒物作用特点,作用方法与特性。 慢性毒性:在较长时期一定时间内连续多次较小剂量反复染毒条件下对个体产生毒性。熏蒸剂:指在特定的温度和压力下,能够以足够的气态浓度致死有害生物的化学品。 吸附:指气体附着在被熏蒸物表面的物理现象。 吸收:指熏蒸剂分子渗入粮粒内部的化学现象。 吸着比率:指供试昆虫在有面粉熏蒸箱中的LD50与空熏香中的LD50的比值。 熏蒸剂燃烧性:指有些毒气在一定浓度和一定温度下,具有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而燃烧的性能。 耐药性:指昆虫首次接触某种杀虫剂即表现出来的忍耐能力,也称天然抗性。 抗药性:在同一地区连续使用同一种药剂而引起昆虫对药剂抵抗力的不断提高,使害虫对杀虫剂的敏感性发生遗传性的改变。 专性抗性:即只对诱发其产生抗药性的药剂具有抗性,而对其他杀虫剂没有

昆虫学概论

《昆虫学概论》课后练习题 第一套 一.名词解释: 1.孤雌生殖:2.变态:3.趋性:4.补充营养:5.滞育:6.拟态:7.保护色:8.雌雄二型:9.永久性群集:10.双名法: 二.填空题 1.昆虫纲被多数分类专家分为34个目,分目的主要依据是______ 、______、______和______ ,与农业生产关系较为密切的目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9个目。 2.昆虫足是分节的构造,由基部向端部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部分构成。(基节等) 3.从口器的演变来看,___________口器是最基本、最原始的口器类型。(咀嚼式口器) 4.蝉的刺吸式口器口针是由_______根组成的,蚊子的刺吸式口器口针是由_______根组成的。 5.完全变态类昆虫的蛹一般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类型。(离蛹、被蛹、围蛹) 6.东亚飞蝗的拉丁学名是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试问在分类阶元中,Locusta代表__________ 、migratoria代表__________ 、manilensis代表__________ 、Meyen代表__________。(属名、种名、亚种名、定名人姓氏) 7.蜜蜂的触角类型为_________、口器类型为_______、头式类型为___________、前足类型为______、后足类型为_________,前翅类型为_________、后翅类型为________;研究蜜蜂,并获得诺贝尔奖的国际著名学者是_________、国籍是_________。(弗里施) 8.昆虫的个体发育包括___________发育和___________发育两个阶段。(胚胎发育、胚后发育) 三、选择填空 1.昆虫在1年中发育完成固定世代数的现象叫( B )。 A.年生活史 B.化性 C.生命周期 D.世代 2.昆虫纲中最大的目是( A )。

《植物病虫害防治》课后习题及答案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植物病虫害防治作业题 植物病理学部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植物病害:植物在生长发育、储藏运输过程中,在一定外界环境影响下,受到病原生物或非生物的持续干扰,超越了它能忍受的范围,致使在生理上、组织上、及形态上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生长发育不正常,表现出一些特有的外部症状及内部病理变化,病因此造成产量下降、质量变坏、颗粒无收,降低了对人类的经济价值。 2、病状:植物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 3、病症:病原物在植物发病部位形成的有一定特点的结构。 4、病害三角:需要有病原生物、寄主植物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三者配合才能引起病害的观点,就称为“病害三角”。 5、侵染性病害:生物侵染引起的病害。 6、非侵染性病害:非生物因素导致的病害称。 二、填空 1、引起病害的病原种类很多,依据性质不同分为()()两大类。

2、根据病原生物的类别侵染性病害分为()()()()()等。 3、植物病害的病状分为()()()()()五大类型。 4、植物病害的病征分为()()()()()五种类型。 5、()()()构成病害发生的三要素。 6、植物侵染性病害由()侵染引起,非侵染性病害由()引起。 7、植物病害症状包括()和()。 8、1945年,爱尔兰由于()病大流行,而使欧洲以马铃薯为主食的地区饿死100万人,200万人逃亡海外,这称为爱尔兰饥荒。 9、按照传播方式,植物病害可以可以分为()()()()等。 1、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 2、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线虫病害、寄生性植物病害 3、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 4、霉状物、粉状物、点状物、颗粒状物、脓状物 5、寄主、病原、环境条件 6、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 7、病症、病状

植物保护学科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保护学科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010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Discipline of the Plant Protection 一、课程说明 1. 课程类别 学科基础课程 2. 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 植物保护专业选修 3.课程目的 植物保护是保护农作物、林木、花卉等植物和储藏期植物农产品免受有害生物危害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生产活动的总称,包括对有害生物实施监测、预报、预防、治理、控制和检验检疫等一系列活动过程的各项工作。 植物保护学是围绕保护植物免受有害生物危害为目标,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研究和探索经济有效治理技术和科学实施途径,提高植物生产的经济效益,维护生态环境,确保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应用科学。因此本课程的目的主要是: (1)引导学生了解植物保护学科结构、专业研究方向、专业建设基本情况,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较为清晰的了解,引导初入学的学生热爱专业学习; (2)使学生了解有害生物对植物、人类和环境的危害以及人们控制有害生物的防治发展历程与主要成就,我国植物保护事业的发展与展望等,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以便为植物保护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4. 学分与学时 学分为1.学时为16 5. 建议先修课程 因为该课程在一年级开课,故不作建议 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自编讲义 参考书目:由于新生刚入学,从未接触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加之尚无统编教材,暂不列出。 7. 教学方法与手段 (1)采用专题讲座形式,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问答式教学。 (2)通过对植物保护学科各个主要研究方向的专题报告,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和专业建设基本情况。 8. 考核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查,主要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讨论、课程报告综合评定 成绩评定:总评成绩按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60分以下)五级评分 9. 课外自学要求 (1)课外多阅读本专业的有关期刊杂志及相关书籍,如植物保护学报,植物保护,昆虫学报,昆虫知识,植物病理学报,昆虫分类学报,农药,农药学学报,农药科学与管理等,以期对植物保护专业有更多、更全面的了解。 (2)拜访本专业有关教师或研究生,通过与老师与研究生交谈,了解专业研究前沿信息、专业研究热点、与其它专业交叉融合等信息,增加专业知识面和信息量,为今后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及展望 在农业生产中,每年因有害生物所造成的损失巨大。据FAO统计,全世界农业生产中每年因虫害、病害和杂草危害造成的损失占总产值的37%。其中,虫害占14%,病害占12%,杂草占11%。因此,有害生物防治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在有害生物防治中,重治轻防,盲目施用化学农药的现象至今仍普遍存在,特别是在石油农业的条件下,对化学农药的依赖更加突出。“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是我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就提出的植保方针,但由于土地承包到户,农民不可能做好“预防为主”的工作,这样势必导致以治为主,见病虫就打药,次数越打越多,浓度越打越浓,有害生物危害面积反而越来越大。病虫发生面积与50年代相比,60年代增加30%以上,70年代增长100%,至80年代增长2.8倍。在1983~1993年的10年间,农作物有害生物发生面积和防治面积分别增加了24.26%和49.47%。化学农药使用量每年以3.0×104t的速度增加。目前,全世界每年生产的农药数量为25亿,总销售额为250亿美元。我国仅1993年一年生产的农药就达2.62亿,居世界第二位,其中杀虫剂占77%,总销售额为88.93亿元人民币。化学农药滥用的后果除导致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外,还引起了“3R”(抗药性Resistance、再猖獗Resurgence、残留Residue)问题产生,生态环境恶化以及能源的耗竭,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为了解决化学防治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人类不断探索有害生物防

治的新途径,将持续发展的理论应用于指导防治实践。特别是1992 年7月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以来,确定了持续发展是唯一的发展模式。为此,TShemyshev(1995) 提出了一个新的有关有害生物治理的概念——有害生物生态治理(ecological pest management,EPM)。EPM强调维持系统的长期稳定性和提高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在管理的基础上维持生态的平衡,防治手段以生物防治为主。EPM概念有利于发展可持续的植物保护。第13届国际植物保护大会开幕式的主报告明确提出“从保护作物到保护农业生产系统”的观点,即要从过去仅仅针对直接危害作物的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进行综合防治,扩展到保护农业生产系统。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的概念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来的。把持续发展的理论应用于指导有害生物防治的实践则是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一大飞跃。化学农药是影响农业持续发展的根源之一,为了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必需实施以利用抗性品种和生物防治为主要措施的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策略。由此可见,怎样把持续农业的战略思想贯穿到有害生物防治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工作之中,是当前广大植物保护科技工作者面临的一项持续性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有害生物治理策略的发展历程 1、农业防治和自然防治 人类自有固定居所,开始从事作物栽培,就与有害生物发生了联系。如害虫即是与人类争夺资源,损害人类利益而被加上“害虫”标签的节肢动物。有害生物是农、林业生产的重要制约因素,在我国古代就被列为与旱、涝齐名的自然灾害加以防治。随着社会发展,人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