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物会考条目 必修三

生物会考条目 必修三

生物会考条目 必修三
生物会考条目 必修三

必修3稳态与环境 一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植物激素调节

(1)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相关实验:b

①达尔文父子研究结论:苗尖端是感光部位,弯曲的部位在苗尖端下面。

②波森和詹森的实验及结论:插有明胶片的苗发生向光弯曲现象,插有云母片的苗则不弯曲。证明的确有一种化学物质由苗尖端向下传递。

③温特实验充分说明,苗尖中确实存在促进生长的化学物质。后来,其他科学家发现其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它是在细胞内由色氨酸合成的。

(2)活动:探究2,4-D 对插枝生根的作用:b

①实验原理: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浸泡枝条,促进枝条生根,提高扦插成活率。 ②实验步骤:分组→插枝浸泡→测量根长度→绘制曲线

③实验结论: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能促进枝条生根,浓度过高会抑制扦插枝条生根。 (3)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不同作用:b

每种激素的作用决定于植物的种类、激素的作用部位、激素的浓度等。 ①生长素对根和茎的生长,都是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②植物的不同部位对相同浓度的生长素有不同的反应,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根>茎。 (4)多种激素的平衡协调作用:a

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例如多种激素的平衡协调作用控制植物生长发育,如:植物组织培养时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比例合适,会分化出根茎叶,两者过少只生长不分化,细胞分裂素太多只分化出茎叶,生长素太多只分化出根。

二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2.内环境

(1)单细胞动物与多细胞动物进行物质交换的区别:a

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如变形虫)和简单的多细胞动物(如水螅)的细胞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大多数动物体内的细胞必须通过细胞外液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内环境的含义及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意义:b

细胞外液是指动物体内细胞外面的液体,相对于动物体外界环境而言,在机体内部,因此又叫内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生存的必要条件。原因是细胞代谢活动是通过一系列的酶促反应来实现的,而这些反应需要有适宜的温度、PH和一定的离子浓度、底物浓度等条件。

稳态是动物体通过调节反应形成的内部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主要依靠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

来实现,而与稳态维持直接有关的系统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排泄系统。 (桐乡茅盾中学 徐炳兴)

3.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和联系:a ①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区别:

②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联系: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2)神经系统的重要作用:a

①依赖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作出迅速反应。

②依赖神经系统对体内环境的各种变化作出反应,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对内能协调各器官、各系统的活动,使它们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整体;对外使人和动物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各种变化。

(3)神经元的主要结构、种类及特性:a

①神经元的主要结构包括胞体、树突(多个、短、分枝多)和轴突(一个、长和分枝少)。 ②按照神经元的功能不同,可以分为三类:

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它是把神经冲动从外周传到神经中枢的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它是把神经冲动从神经中枢传到外周的神经元; 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

③神经元特性:受到刺激后,产生兴奋,并且传导兴奋。 (4)动作电位的概念:a

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传导的电位变化 过程。

注:静息电位是指处在极化状态:神经纤维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 反极化状态:神经纤维膜内正电位,膜外负电位。 (5)反射的概念、过程及结构基础:b

①反射的概念: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感受器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②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③反射过程:感受器感受到一定的刺激,并产生兴奋,通过传入神经元将神经冲动传向反射中枢,经过反射中枢分析与综合产生兴奋,通过传出神经元将神经冲动传向效应器(肌肉或腺体) (6)体温调节的方式及过程:a ①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

冷觉感受器

运动神经

骨骼肌 战栗 甲状腺激素和 肾上腺素分泌 皮肤立毛肌收缩 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

散热量减少

兴奋

下丘脑

有关神经

产热量增加

②炎热环境中的体温调节:

人的体温调节实际上就是通过神经系统感觉内、外环境的变化,由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调节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从而实现体温稳定的过程。

((桐乡一中沈懿) 4.高等动物的内分泌系统与体液调节 (1)激素及内分泌的概念:a

激素:人体的内分泌系统(无管腺和细胞)在一定的刺激(神经或体液刺激)作用下分泌到体液中的某些特殊物质,能作用于特定器官并调节它们的活动。

内分泌:激素由细胞分泌后,释放到体液中发挥调节作用的,称为内分泌。 (2)体液调节的含义及其特点:a

激素通过体液的传送,作用于某些特定的器官,调节他们的活动的过程。 特点:比神经调节缓慢,作用持续时间比较长,作用范围比较广泛。 (3)下丘脑与垂体的关系以及它们分泌的部分激素的作用:a

下丘脑的神经细胞分泌多种调节激素作用于腺垂体,调节、控制腺垂体的激素分泌。而腺垂体激

素又调节、控制有关内分泌腺体的激素分泌。

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腺垂体刺激其释放促甲状腺激素。 垂体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

腺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刺激其释放甲状腺激素;腺垂体还释放生长激素,作用于全部组织,刺激蛋白质合成和组织生长。缺少生长激素得侏儒症;过多得巨人症。

神经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调节人体水平衡,并减少尿液的排放;还释放催产素,促进子宫的收缩。 (4)甲状腺激素对发育、代谢的调节作用:a

甲状腺的功能有:促进物质代谢和能量转换;促进生长发育;促进骨骼成熟;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发育。 婴幼儿时期缺乏患呆小症。 (5)雄激素和雌激素的主要作用:a

雄激素:促进精子的发生;促使附属生殖器官的生长;维持男性的第二性征;增强代谢率,影响个人行为。

雌激素:促进卵子成熟和卵泡生长,以及生殖器官的长大、成熟;维持女性的第二性征;支持青春期的突发性快速增长。 (桐乡凤鸣高中 陈晓飞)

三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5.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

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的组成及作用:a

散热量增加

免疫是指身体对抗病原体引起的疾病的能力。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是体表屏障,包括皮肤表皮的物理屏障和体表黏膜的化学防御。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是内环境的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及血浆蛋白破坏病原体,脓液(死的白细胞、活的白细胞、死细菌、坏死的细胞)的出现表示正在克服感染。第

一、第二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 (桐乡二中朱祖茂)

6.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 (1)特异性免疫的类型及其作用:a

特异性免疫的类型 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T 淋巴细胞与细胞免疫有关,B 淋巴细胞与体液免疫有关。

特异性免疫的作用特点:针对特定病原体。 (2)抗原与抗体、T 淋巴细胞与B 淋巴细胞:a

抗原是指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非己物质。抗体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 淋巴细胞或记忆B 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抗体分子的基本结构是Y 型的。

骨髓中的淋巴干细胞分化成T 淋巴细胞(胸腺中发育)和B 淋巴细胞。

(3)淋巴细胞识别入侵者的过程:b

人体细胞膜上都有一种特异的糖蛋白分子,即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淋巴细胞以此为依据实现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同一个体的所有细胞的MHC 是相同的,这样在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不会攻击自身的细胞。而病毒、细菌和其它致病因子在它们的表面也带有表明它们特殊身份的分子标志,它不同于人体自身的MHC ,因此被识别后会引起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记忆细胞的形成使机体在有相同抗原再次入侵的情况下产生更快更强的免疫应答,即二次免疫应答。

(4)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过程:b

成熟的T 淋巴细胞对自身细胞膜上的MHC 不反应,当受特定的抗原—MHC 复合体刺激,就会分裂分化为效应T 细胞和记忆T 细胞,活化的辅助性T 淋巴细胞可分泌多种蛋白质,促进细胞毒性T 淋巴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活化的细胞毒性T 淋巴细胞专一性识别有抗原—MHC 复合体的细胞(已被感染的体细胞或癌细胞)并消灭之。这种T 淋巴细胞的免疫称为细胞免疫。

主要参与 细胞免疫

主要参与

体液免疫

成熟的B 淋巴细胞膜上的抗体分子(免疫球蛋白)遇到相应的抗原,在受活化的辅助性T 淋巴细胞分泌的白细胞介素—2的作用下,分裂分化成效应B 细胞(浆细胞)和记忆B 细胞,效应B 细胞产生和分泌专一性的大量抗体,抗体与细胞外的病原体和毒素结合,使病毒失去感染能力,使细菌毒素中和,使一些抗

B

(桐乡二中朱祖茂)

7.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

(1)免疫功能异常反应(过度反应、功能减退):a

过敏反应是一些人对某种物质(如花粉、某些食物、某些药物、螨虫、蘑菇孢子、昆虫毒液、灰尘、化妆品等)所产生的强烈的免疫应答,是免疫系统功能过强造成的。分速发型和迟发型两种,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致敏原。

先天性免疫缺乏病是由于发育异常,使机体缺乏B淋巴细胞或T淋巴细胞,从而造成机体缺乏对异物免疫应答的先天性疾病。

后天获得的免疫缺乏病是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由于病毒感染等原因造成的免疫功能不足或低下的疾病。最典型的是艾滋病。

(2)艾滋病病毒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a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缩写AIDS,中文名称艾滋病)是一种通过体液传播的疾病。它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

HIV是一种逆转录酶病毒,其遗传物质是RNA,主要感染并破坏辅助性T淋巴细胞,从而导致病人的免疫功能严重衰退。在人体有很长的潜伏期(8~10年)。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及其预防措施:a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三种:①性接触;②血液传播;③母婴传播。HIV不会通过一般的身体接触或空气途径传播,不会通过昆虫传播,也不会通过食物、握手或马桶座传播。

预防艾滋病的措施:①洁身自爱,避免不正当的性关系,使用避孕套;②输血要严格检查,严格消毒;③远离毒品;④对已感染HIV的孕妇应用药物控制,实施剖腹产,并对其婴儿采用人工哺乳。

四 种群

8.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及特征 a

种群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的集合体。

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性比率等,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年龄结构是预测末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标志重捕法)a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如田鼠、鸟类、鱼类等,其公式是N=M.n /m,M—标志个体数,n—重捕个体数,m—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

9.种群的增长方式

(1)种群的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的含义及特点 b

在资源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的理想条件下,种群呈指数增长(“J”形增长),特点是起始增长很慢,但随着种群基数的加大,增长会越来越快,每单位时间都按种群的一定百分数或倍数增长,其增长势头强大。增长速率不断增大。

在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和受其他生物制约的条件下种群呈逻辑斯谛增长(“S”形增长),特点是起始呈加速增长,K/2时增长最快,此后便开始减速增长,到K值时便停止增长或在K值上下波动。

两种曲线的比较:

越来越大种群数量为K/2时最大

无种内斗争,缺少天敌种内斗争越来越剧烈,捕食者数量增多

(2)环境容纳量的概念a

环境容纳量是指在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用K值表示。

应用: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因此要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降低其K值。

五群落

10.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

(1)群落的概念 a

群落指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群落是由一定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

(2)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 a

垂直结构是指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如森林的垂直结构,不同植物自上而下分别配置在群落的不同高度,依次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衣层,形成一定的层次性。影响植物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而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条件,因此,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的食物和栖息环境不同。

水生群落也有分层现象,其层次性主要由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布决定的。

一个湖泊至上而下可分为四层:表水层、斜温层、静水层、底泥层。

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由于土壤、地形、湿度等环境条件及物种本身的不同特点,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表现出复杂的斑块性和镶嵌性。

时间结构指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如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

11.群落的主要类型

主要的陆地生物群落类型 a

由于气候、地形等环境条件的不同,各地分布着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主要的陆地生物群落是森林、草原、荒漠和苔原。

北半球森林自南向北依次分布着热带雨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北方针叶林。热带雨林中的生物种类最丰富,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基因库。

12.群落演替

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群落演替的过程 a

群落演替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一个群落类型取代另一个群落类型的过程。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最后会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

群落演替的类型: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原生演替:指在从未有任何生物定居过的裸岩、沙丘、和湖底开始的演替。经历的时间长。如从裸岩开始演替为森林的过程是:地衣、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湖泊演替为森林的过程是:裸底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挺水植物和沼泽植物阶段→森林群落阶段(顶极)。

次生演替:由于火灾、洪水和人为破坏把原有群落毁灭,在被毁灭群落基质上所进行的演替。由于原有基质和环境条件较好,经历的时间较短。

引起次生演替的外界因素:

自然因素:火灾、洪水、病虫害、严寒

人类活动(主要因素):过度砍伐、放牧、垦荒、开矿;完全被砍伐或火烧后的森林、弃耕后的农田当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时,群落结构最复杂也最稳定,只要没有外力干扰,它将永远保持原状,演替所达到的这个最终平衡状态叫顶级群落。顶级群落主要由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所决定。

六生态系统

1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成分 a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环境所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组成成分由无机物、有机物、气候、能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七大成分组成。

(2)食物链的概念b

在生态系统各生物之间,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取食关系而形成的一种单方向的营养关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也是有害物质移动和浓缩的通道。

(3)生物放大的含义 b

有害物质等通过食物链逐级积累与浓缩,在生物体内高度富集,导致危害的现象叫做生物放大。生物营养级越高,受害越严重。

(4)食物网的概念、食物网的结构和稳定性的关系b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营养关系,叫做食物网。生物种类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生物种类越少,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弱,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5)营养级的概念及其划分方法 a

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的全部生物的总和,因此营养级之间的关系是一类生物和处于不同营养层次上的另一类生物之间的关系。营养级以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植食动物)为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肉食动物)为第三营养级。

现以一条食物链为例进行分析:

14.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c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模式图如下:

从图可知:

①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全部生产者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

②能量流动的通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每个营养级的能量来源:生产者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能,消费者的能量来源于上一个营养级。

④每个营养级的能量去路: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也就是贮存在构成有机体的有机物中(部分暂未被利用);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体内;遗体、残落物、排泄物等被分解者分解,以热能形式散失。

⑤能量流动过程中能量的变化:光能→化学能→热能。

⑥能量流动的特点:逐级递减(传递效率约10%);单向流动。

⑦单向流动:能量沿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不能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原因是:第一,食物链中,相邻营养级生物的吃与被吃关系不可逆转,因此能量不能倒流,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第二,各营养级的能量总有一部分以细胞呼吸产生热能的形式散失掉,这些能量是无法再利用的。

⑧逐级递减: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入下一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原因是:第一,各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消耗相当一部分能量(ATP、热能)。第二,各营养级总有一部分生物或生物的一部分能量未被下一营养级生物所利用,还有少部分能量随着残枝败叶或遗体等直接传递给分解者。

⑨能量的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上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2)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过程和特点c

碳循环的过程如下图:

碳在无机环境中的主要存在形式:CO2和碳酸

盐。

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的存在形式:含

碳有机物。

碳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形式:含碳有机物

(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物群落中传递)。

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形式主

要是CO2。

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光

合作用。

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主要途径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CO2。

碳循环的特点:全球性、循环性。

15.生态系统的稳态及调节

(1)生态系统稳态的概念 a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

力的基础是负反馈。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相对性。当受到大规模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该生态系统自身更新和自我调节能力时,便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

生物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成分越单纯,结构越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越低,反之亦然。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它的恢复力稳定性一般较弱。森林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强,草原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比森林生态系统强。(2)反馈调节的概念,类型及稳态的自我调节过程 b

反馈调节指生态系统的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过程。

反馈调节的类型:负反馈和正反馈。负反馈调节的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的变化,使生态系统保持稳态。正反馈调节的结果加速最初发生的变化,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

稳态是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来实现的。生态系统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但有一定的限度。当外来干扰超过一定的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要受到破坏。

七人类与环境

16.生物圈

生物圈的概念和功能 a

生物圈是指地球有生物存在的部分,包括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它是地球表面不连续的一个薄层。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的功能:生物圈是人类的生命维持系统,它为我们制造氧气、生产食物、处理废物和维持其他所有生物的生存。

17.全球人口动态

(1)人口增长的过程及后果 a

近100年来,全球人口增长速度特别快,类似于指数(“J”形)增长,而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所以人口与资源的矛盾日益尖锐。

人口增长的后果是对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对土地资源的压力,水资源的压力,能源的压力,森林资源的压力和环境污染的压力)。

(2)控制人口过度增长的措施a

人类生存下去的唯一出路就是实施计划生育,设法降低出生率,做到自我控制。

18.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1)温室效应、臭氧减少、酸雨、水体污染、物种灭绝对环境和生物的影响 a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产生的CO2引起的;造成臭氧空洞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大量使用了氟利昂(CFCl3和CF2Cl2)制冷剂;酸雨主要是由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大量燃烧产生的硫和氮的氧化物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水体中N、P等元素增多引起的。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和意义 a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部分。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

(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场所。

(2)迁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濒危物种保护中心。

(3)加强宣传和执法力度。

(4)建立精子库、种子库,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等。

要保护好生物多样性,其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如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资源、防治环境污染等。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使用价值(药用、工业原料、科研、美学)、间接使用(生态)价值(保持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潜在使用价值。因此,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护生物多样性。

高中生物必修三会考高考必备知识点大全

第一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细胞膜毛细血管壁 毛细淋 巴管壁 淋巴 循环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体液 (约占1/3) 体液之间的相互关系: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图示如下:淋巴 注意:(1)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 (2)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 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3)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3.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

(1)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 越大,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 白质的含量有关。 (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如:H2CO3/NaHCO3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2.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3.神经中枢:高级神经中枢——大脑 低级神经中枢——脊髓

1.神经纤维上 双向传导 静息时(静息电位)——外正内负 兴奋时(动作电位)——外负内正 2.神经元之间 单向传递:传递方向: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单向传递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 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 7.突触的结构如下图: 轴突 神经末梢 细胞体 树突 6.兴奋传递 4反射弧示意图如右图所示: 5.神经元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第二节:通过激素的调节1。人体的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注意:蛋白质类的激素药物不能口服,只能注射(因蛋白质在消化道中会被消化成小分子从而失去药效。);而氨基酸和固醇类即可口服也可注射。 2.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1)协同作用: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同的作用。 如:促进新陈代谢,促进产热方面: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激素; 升高血糖,升血压方面: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 促生长发育方面: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 (2)拮抗作用: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 如: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前者降血糖,后者升血糖。 3.血糖平衡的调节: 正常人体血糖范围(0.8—1.2g/L) 左边箭头表示:在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作用下的升血糖过程; 右边箭头表示:在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作用下的降血糖过程。 注意:肝糖原可以分解为血糖,而肌糖原不能分解为血糖,肌糖原只能供肌肉细胞利用。 4.激素调节方式: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如右图) 分级调节:下丘脑分泌TR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从而促进垂体分泌TSH(促甲状腺激素) 进一步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细胞代谢

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 必背)

2017年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必背) 2017年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必背) 1、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和基因工程中,(三倍体,病毒,细菌等不能基因重组。) 2、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就是DNA,有DNA就有RNA,有种碱基,8种核苷酸。 3、双缩尿试剂不能检测蛋白酶活性,因为蛋白酶本身也是蛋白质。 4、高血糖症,不等于糖尿病,高血糖症尿液中不含葡萄糖,只能验血,不能用本尼迪特试剂检验,因为血液是红色的。 、洋葱表皮细胞不能进行有丝分裂,必须是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 6、细胞克隆,就是细胞培养,利用细胞增值的原理。 7、细胞板不等于赤道板,细胞板是植物细胞分裂后期由高尔基体形成,赤道板不是细胞结构。 8、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部分,2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快属于体液调节。 9、注射血清治疗患者不属于二次免疫,(抗原加记忆细胞才是),血清中的抗体是多种抗体的混合物。

10、刺激肌肉会收缩,不属于反射,反射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这个点昨天一摸理综就考了),判断兴奋传导方向有突触或神经节。 11、递质分兴奋行递质和抑制性递质,抑制性递质能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电位变化,但电性不变,所以不会引起效应器反应。 1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中的“主要”如何理解?每种生物只有一种遗传物质,细胞生物就是DNA、RNA也不是次要的遗传物质,而是针对“整个”生物界而言的,只有少数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13、隐性基因在哪些情况下性状能表达?、、、1、单倍体,2,纯合子,3、位于染色体上。 14、染色体组不等于染色体组型不等于基因组。染色体组是一组非同元染色体,如人类为2个染色体组,为二倍体生物。基因组为22+X+,而染色体组型为44+XX或X、 1、病毒不具细胞结构,无独立心陈代谢,只能过寄生生活,用普通培养基无法培养,之能用活细胞培养,如活鸡胚。 16、病毒在生物学中的应用举例:①基因工程中作载体,②细胞工程中作诱融合剂,③在免疫学上可作疫苗用于免疫预防。 17、遗传中注意事项:(1)基因型频率≠基因型概率。(2)显性突变、隐性突变。(3)重新化整的思路(Aa 自交→1AA:2Aa:1aa,其中aa 致死,则1/3AA+2/3Aa=1) (4)自交≠自由交配,自由交配用基因频率去解,特别提示:豌豆的自由交配就是自交。()基因型的书写格式要正确,如常染色体上基因写前面X 一定要大写。要用题中所给的

高中生物必考会考综合题-答案

高中生物会考综合题 专题一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图或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图 1、图3—5是高等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图,据图回答 (1)[ 1]是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对细胞具有支持和保护的作用。 (2)[2]是细胞膜,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 子构成,其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它的结构特点是具有流动性; 从生理特性看,它又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 (3)[3 5]是内质网,作用是增大细胞内膜面 积,并与蛋白质的加工和有机物合成有关。 (4)[4]是液泡,对细胞有支撑的作用。 若该细胞4中的溶液浓度小于外界环境溶 液的浓度,则细胞将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西瓜果肉细胞的色素有的是[4 ] 液泡 (5)[6 ]是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7)结构8是高尔基体,它普遍存在于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中,它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在该植物细胞分裂时,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能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 (6)[ 12 ]是在细胞核中,它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 [10 ]所指的物质是染色质(易被碱性燃料染成深色),其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 在有丝分裂前期消失的是[ 9] 核仁和[ 11] 核膜。 (2)[13]是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3)[ 14 ]是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其内部有可以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的色素。(5)该细胞结构不同于动物细胞的是具有[1 ] 细胞壁、[ 4 ]液泡和[14] 叶绿体。 (11)消化酶、抗体等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需要四种细胞器: [6] 核糖体,[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内质网,[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高尔基体,[⒀]线粒体。(12)原核细胞含有的细胞器有核糖体。 (13)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 含有少量DNA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 (14)若该图为植物的根尖细胞,则不应该含有[14 ] 叶绿体 (15)若该图为低等植物细胞,则还应该有中心体

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新人教必修三

生物必修3复习提纲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细胞生活的环境 (1)人体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2)内环境的组成: (3)内环境的成分:水(最多)、无机盐、蛋白质、脂质、葡萄糖、气体(氧气,二氧化碳)、 维生素、激素、代谢废物(尿素等) 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4)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本质是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 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PH :7.35~7.45 温度:37℃ (5)内环境的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细胞可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生命活动需要的物质,同时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 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稳态。 (2)稳态主要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3)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细胞外液 体液 细胞内液 血浆 组织液(是体内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 淋巴 (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协助机体抵御疾病) (内环境)

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2)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 应器)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 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 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 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3)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内负外正→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内正外负 (4)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 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膜外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__相反__,膜内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___相同__ (5)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传导速度:很快。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 突触:上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小体与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 (2)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3、各级中枢及人脑所特有的高级功能:P20图2-5 P21图2-6 下丘脑是_体温调节_中枢、_水盐平衡调节_中枢、___血糖调节__中枢。 小脑是___维持身体平衡__中枢;脑干是__呼吸_中枢;脊髓是_躯体运动的低级__中枢。 最高级神经中枢:__大脑皮层_,其中有_语言_中枢、_躯体运动_中枢、_躯体感觉_中枢。 感受器 效应器

高中文科生物会考必背知识点-精选文档

高中文科生物会考必背知识点 高中生物会考必背知识点(一) 毛霉的生长:条件:将豆腐块平放在笼屉内,将笼屉中的控制在15~18℃,并保持一定的温度。 来源:1.来自空气中的毛霉孢子;2. 直接接种优良毛霉菌种 时间:5天 加盐腌制:将长满毛霉的豆腐块分层整齐地摆放在瓶中,同时逐层加盐,随着层数的加高而增加盐量,接近瓶口表面的盐要铺厚一些。加盐腌制的时间约为8天左右。 用盐腌制时,注意控制盐的用量:盐的浓度过低,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可能导致豆腐腐败变质;盐的浓度过 高会影响腐乳的口味 食盐的作用:1.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腐败变质;2. 析出水分,是豆腐变硬,在后期制作过程中不易酥烂;3.调 味作用,给腐乳以必要的咸味;4.浸提毛酶菌丝上的蛋白酶。 配制卤汤:卤汤直接关系到腐乳的色、香、味。卤汤是由酒及各种香辛料配制而成的。卤汤中酒的含量一般控制在12%左右。 酒的作用:1.防止杂菌污染以防腐;2.与有机酸结合形 成酯,赋予腐乳风味;3.酒精含量的高低与腐乳后期发酵时 间的长短有很大关系,酒精含量越高,对蛋白酶的抑制作用

也越大,使腐乳成熟期延长;酒精含量过低,蛋白酶的活性高,加快蛋白质的水解,杂菌繁殖快,豆腐易腐败,难以成块。 香辛料的作用:1.调味作用;2.杀菌防腐作用;3.参与并促进发酵过程 防止杂菌污染:①用来腌制腐乳的玻璃瓶,洗刷干净后要用沸水消毒;②装瓶时,操作要迅速小心。整齐地摆放好豆腐、加入卤汤后,要用胶条将瓶口密封。封瓶时,最好将瓶口通过酒精灯的火焰,防止瓶口被污染。 高中生物会考必背知识点(二) 制作泡菜所用微生物是乳酸菌,其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在无氧条件下,降糖分解为乳酸。分裂方式是二分裂。反应式为:,含抗生素牛奶不能生产酸奶的原因是抗生素杀死乳酸菌。常见的乳酸菌有乳酸链球菌和乳酸杆菌。乳酸杆菌常用于生产酸奶。 亚硝酸盐为白色粉末,易溶于水,在食品生产中用作食品添加剂。膳食中的亚硝酸盐一般不会危害人体健康,国家规定肉制品中不超过30mg/kg,酱腌菜中不超过20mg/kg,婴儿奶粉中不超过2mg/kg。亚硝酸盐被吸收后随尿液排出体外,但在适宜pH 、温度和一定微生物作用下形成致癌物质亚硝胺。 一般在腌制 10 天后亚硝酸盐含量开始降低,故在10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会考知识点填空答案全

高二历史必修3——文化史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根本原因) ①经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崩溃 ②政治:周王室的衰微 ③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学在民间(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诸子百家针对各种问题,展开争论,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2、主要代表: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主张:无为而治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法家,代表人物:商鞅、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统治阶级所重视) 3、意义: ①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有深远影响。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春秋――孔子 地位: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被推为“圣人”。他死后,言论被编为《论语》,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 主张和贡献: ①核心是“仁”。就是“仁者,爱人”,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朝的礼乐制度。(保守性的体现) ③政治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国)反对苛政,包含民本思想。 ④教育思想: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意义: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⑤整理古籍:“六经”《诗》、《书》、《礼》、《易》、《春秋》(即儒家的五经)、《乐》

2、战国――孟子、荀子 贡献:总结改造儒家思想,体系更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之大宗。 (1)孟子:战国时期,亚圣。 主张: ①发展了仁,提出“仁政”思想; ②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民贵君轻”。 ③伦理观:主张“性本善”,要用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即“性善论” (2)荀子:战国末期,改造儒家思想,综合法道思想积极成分,使之更能适应社会需要。 主张: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②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即“君舟民水”关系。 ③伦理观:主张“性恶论”但可以通过后天礼仪法治改造成为君子圣人。 三、法家和道家 1、春秋晚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儒学。

高中生物学业水平考试必修三复习必背知识点

2016年学业水平考试生物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全部为选择题) 考点一:内环境 1.内环境的组成: 细胞内液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内环境)淋巴 2.细胞生活的内环境: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绝大多数细胞的内环境都是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考点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①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②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 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及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 考点一: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可考非选择题) 3.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非选择题考点) ①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②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③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 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④传导特点:双向传导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非选择题考点) ①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②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 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所以是单向传递。

【2019年整理】高中生物会考练习题含答案

高二生物会考练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沙漠中旱生植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A.蛋白质B.糖类 C .脂肪D.水 2.细胞学说揭示了() A.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区别 B. 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C.细胞为什么要产生新细胞 , D.人们对细胞的认识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3.细胞核控制合成的RNA 进入细胞质以及细胞质中合成的蛋白质分子进入细胞核的通道是() A. 核膜 B. 核孔 C.胞间连丝 D.内质网 4.生物膜的化学成分主要是()A.磷脂和胆固醇 B .载体蛋白 C.蛋白质、磷脂 D .膜蛋白和糖蛋白 5.动物细胞内不具有的结构是() % A.细胞核 B .叶绿体 C .细胞膜 D .线粒体 6.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比用低倍镜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大小和视野的明暗情况依次为() A.多、、大、亮 B .少、小、、暗 C.多、小、暗D.少、大、暗 7.鉴定生物组织中蛋白质的化学试剂()A.龙胆紫染液 B .苏丹Ⅲ染液 C.双缩脲试剂 D .斐林试剂 \ 8.红细胞吸收无机盐和葡萄糖的共同点是()A.都可以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一边 B .都需要供给ATP C.都需要载体协助 D .既需要载体协助又需要消耗能量 9.下列哪一项是光合作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共有的()A.产生 C02 B.分解葡萄糖C.产生ATP D.放出O2

10.气孔关闭会导致光合作用效率下降,其表现在()

A.水光解产生[H]的量不足 B.光反应中产生的ATP数量减少 C.暗反应过程中还原剂的数量不足 D.暗反应过程中产生的三碳化合物数量减少 11.下图表示植物在不同的光照下生长的状况,其中哪一组的植物长得最差 () 12.蔬菜和水果长时间储蓄、保鲜应保持:()A.低温、高氧B.低温、低氧 C.高温、高氧D.高温、低氧 13.检测某一组织细胞,发现其分解有机物速率减慢,且细胞萎缩。这说明该细胞正在() A. 分化 B. 分裂 C. 衰老 D. 癌变 14.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A.初级精母细胞形成时 B .次级精母细胞形成时 C.精子细胞形成时 D .精子形成时 15.人的性别决定发生在()A.胎儿出生时 B .胎儿发育时 C .受精卵形成时 D .受精卵卵裂时 16.DNA分子的双链在复制时解旋,这时那一对碱基从氢键连接处分开()A.鸟嘌呤与尿嘧啶 B .腺嘌呤与胸腺嘧啶 C.鸟嘌呤与胸腺嘧啶 D .腺嘌呤与尿嘧啶 17.豌豆是一种理想的杂交实验材料, 这是因为()A.豌豆是严格的闭花受粉植物 B.不同品系的豌豆具有对比鲜明, 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C.豌豆生长期短, 易于栽培

最新(福建)高中生物会考必考综合题

高中生物会考必考综合题 专题一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图或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图 1、图3—5是高等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图,据图回答 (1)[ ①]是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对细胞具有支持和保护的作用,与其形成有关的细胞器是[ 8 ] 高尔基体。。 (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结构是[②]细胞膜, 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其基本支 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它的结构特点是具有流动性; 从生理特性看,它又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 (3)[ ③⑤ ]是内质网,作用是增大细胞内 膜面积,并与蛋白质的加工和有机物合成有关。 (4)[ ④ ]是液泡,对细胞有支撑的作用。 若该细胞④中的溶液浓度小于外界环境溶 液的浓度,则细胞将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西瓜果肉细胞的色素有的是[④ ] 液泡 (5)[⑥ ]是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6)结构⑧是高尔基体,它普遍存在于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中,它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在该植物细胞分裂时,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能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7)[ 12 ]是在细胞核中,它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 [⑩]所指的物质是染色质(易被碱性燃料染成深色),其主要成分是 DNA和蛋白质。 在有丝分裂前期消失的是[ ⑨ ] 核仁和[ 11 ] 核膜。 (8)[13 ]是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9)[ 14 ]是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其内部有可以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的色素。(10)该细胞结构不同于动物细胞的是具有[① ]细胞壁、[ ④ ]液泡和[ ⒁ ] 叶绿体。(11)消化酶、抗体等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需要四种细胞器: [⑥ ] 核糖体,[③]内质网,[⑧] 高尔基体,[⒀ ] 线粒体。 (12)原核细胞含有的细胞器有核糖体。 (13)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 含有少量DNA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

高中生物必修三学业水平考试复习重要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学业水平考试复习重要知识点总结 一、1.内环境特点的3个方面: (1)成分:血浆、组织液、淋巴等是内环境的成分,内环境也称细胞外液。 (2)理化性质:渗透压、温度、酸碱度体现了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3)作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内环境稳态的5个重点: (1)含义: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2)实质: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特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5)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二、1.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弧是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 2.静息电位的电位特点是外正内负,是由K+外流形成的;动作电位的电位特点是外负内正,是由Na+内流形成的。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是局部电流。 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中,发生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会引起下一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6.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但是在整个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兴奋在突触间只能单向传递。 7.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贮存于突触前神经元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三、1.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 重要意义。 2.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使靶细胞或靶器官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3.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并且由垂体细胞释放的抗利尿激素能提高肾小管和集合

高中生物会考必背

高中生物会考必背资料 重点知识 第一章 第二章细胞的结构 知识点: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地球) ★知识点:(1)细胞器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线粒体有双层膜结构,内有少量DNA,有氧呼吸的场所。叶绿体也有双层膜结构,少量DNA,光合作用的场所。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高尔基体与植物细胞壁形成有关,与动物细胞形成分泌物有关。中心体与动物细胞分裂时形成纺锤体有关。)P45~57 举例: 1、下列细胞器中.都具有双层膜结构的一组是:(B) A.叶绿体和中心体 B.叶绿体和线粒体 c.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D.线粒体和内质网 2、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与细胞分泌物形成有关的细胞器是: (C) A.内质网 B.中心体 C.高尔基体 D.核糖体 3、下列不属于遗传物质载体的是:C A.染色体 D.叶绿体 c.高尔基体 D.线粒体 知识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原核细胞无成形细胞核,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无核膜、核仁)(必修一P8) 举例:1、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最明显的区别是.(D)

A.有无细胞膜 B.有无细胞壁 C.有无核物质 D.有无成形的细胞核 知识点(3):在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的实验中,要用根尖的分生区细胞: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这样才能看到不同分裂期细胞。必修一P115 举例:1、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到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进行分裂。 知识点(3):物质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有:自由扩散(由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转运,不需载体和能量)协助扩散(高浓度的一侧到低浓度的一侧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如:O2、CO2、甘油、乙醇、笨等)和主动运输。P70 举例:1、下列物质通过小肠绒毛细胞的细胞膜时,既不需要载体协助,又不需要消耗能量的是:B A.葡萄糖 B.甘油 C.氨基酸 D.钾离子 知识点:(4)质壁分离:指有液泡的植物细胞放在大于细胞液浓度的液体中,由于液泡失水,发生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的现象。放在小于细胞液浓度的溶液中又可以复原。P63 举例:1、在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中,在发生了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内,原生质层和细胞壁之间的空隙充满了:D A、细胞液 B、清水 C、空气 D、蔗糖液 第二章:细胞的分子组成 知识点:(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基本元素C,主要元素C、H、O、N、P、S。 举例:1、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指:(C) A、各种化合物 B、各种化学元素 C、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学元素和化合物 D、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知识点:(2)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无机化合物(H2O、无机盐);有机化合物。 举例:1、在鉴定蛋白质的实验中,在含蛋白质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双缩脲试剂,振荡均

2021年高中政治必修三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高中政治必修三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高中政治重点内容复习关键是掌握必背知识点,那么必修三课本有哪些知识点呢? 高中政治必修三考试重点复习资料1 1.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内涵: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意义: 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把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结合起来,使悠久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发展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文化强国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社会主义文化是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4.为什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1)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

(2)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 (3)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 (4)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 5.如何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高中政治必修三考试重点复习资料2 1、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的重要地位: (1)民族节日: 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文化遗产: 地位和意义: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要保护文化遗产。 2、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关系)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2)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即文化的民族性)。所以,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会考知识点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会考知识点 【导语】如果把高中三年去挑战高考看作一次越野长跑的话,那么高中二年级是这个长跑的中段。与起点相比,它少了许多的鼓励、期待,与终点相比,它少了许多的掌声、加油声。它是孤身奋斗的阶段,是一个耐力、意志、自控力比拚的阶段。但它同时是一个厚实庄重的阶段,这个时期形成的优势有实力。无忧考网高二频道为你整理了《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会考知识点》,学习路上,无忧考网为你加油! 【一】 (1)复种制度,即复种。指在同一块田地上,一年内种植作物一次以上,重复种植的制度。一年种植作物两次或三次的复种,称为一年两熟或三熟,两年内种植作物三次的复种,称为两年三熟。复种次数的多少受各地的自然条件,特别是热量条件、各地的积温数及生产条件制约。我国的积温数北方少而南方多,比如,东部季风区自北向南积温逐渐增加,东北平原大部分地区积温在1600℃~3400℃,为一年一熟;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积温为3400℃~4500℃,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秦岭一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积温为8000℃,为一年两熟或三熟;海南岛、雷州半岛、台湾南部及云南南部积温为8000℃以上.为一年三熟。一年种植四次以上的复种,主要用于蔬菜栽培。

(2)复种指数全年内作物的播种面积为2000亩,耕地面积为1000亩,复种指数为200%,说明该生产单位种植农作物平均能达到一年两熟。耕作制度也叫 “农作制度”,是耕种土地、栽培作物的总方式。它是为了在农业生产中,不断地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而采取的一整套农业技术措施。 (3)耕作制度由作物布局、轮作制度、复种、间作、混作、套种、土壤耕作、施肥和灌溉制度以及防除杂草等几个环节构成,其中以轮作制度和作物布局为中心环节。通常以各地区的作物复种轮作方式来表示该地区的耕作制度。例如,我国长江流域一般以水稻和冬作物一年两熟或三熟的主要种植方式,来代表这一地区的耕作制度。 【二】 1东北地区的位置 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是一个自然地域单元完整的地区,对其位置的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①经纬度位置。该区的最北部是我国纬度的地方,最东部也是我国位置的最东部(135°E多)。②海陆位置。东北地区位于亚欧大陆东部,我国最偏东地区,位置显著地向海洋突出,它的南面临近渤海、黄海,东面临近日本海。③政治地理位置。它的东面、北面、西面分别与朝鲜、俄罗斯、蒙古相邻,与俄罗斯有漫长的边境线。④地缘经济区位。东北地区已成为东北亚地区的地缘中心,与周边国家贸易活跃。图4.2气候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高级中学生物必修三会考知识点.doc

高中生物必修三会考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三会考知识点(一) 什么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能量流动的特点 ⑴、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单向流动的。 ⑵、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 ⑶、输入到某一营养级的能量只有10%~20%能够流到下一营养级。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怎样? ⑴、太阳能进入第一营养级:生产者光合作用将太阳光能固定转变成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⑵、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中: ①、一部分:生产者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 ②、一部分:用于生产者生命活动,继续储存在有机物中。 ③、一部分:随残枝败叶被分解者分解 ④、一部分:被初级消费者摄取,流入第二营养级。 ⑶、能量在第二、三、四营养级中的变化,与第一营养级大致相同。 研究能量流动有什么实践意义? ⑴、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⑵、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高中生物必修三会考知识点(二) 1、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 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⑴、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⑵、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的,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⑶、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过程。 ⑷、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3、碳循环与温室效应有关 4、硫循环与酸雨有关。 5、生产者和分解者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重要作用。 6、生产者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重要作用。 7、二氧化碳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主要形式。 8、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有哪些应用? ⑴、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 ⑵、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高中生物必修三会考知识点(三)

最新高中生物会考必考大题

23.已知羊的黑色毛和棕色毛受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用两只羊进行了如右图的杂交试验。请分析回答: (1)在羊的黑色毛和棕色毛这一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是__________。 (2)这两只黑色羊交配,后代的基因型最多有__________种。 (3)为了鉴定某一黑色公羊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设计如下鉴定方案: ①如果该黑色公羊与一只棕色母羊交配,后代全为黑色羊,则这只黑色公羊的基因型为____,这样的个体是____合子。 ②如果该黑色公羊与一只棕色母羊交配,后代中黑色羊与棕色丰的比例是l:1,则这只黑色公羊是___合子。 24.在南瓜中,果实的白色与黄色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基因用A 、a 表示),右图表示南瓜杂交试验的过 程。请分析回答: (1)显性性状是果,判断依据是F1白果自交后代出现了。 (2)P白果的基因型是。 (3)F1白果自交产生的后代中,黄果与白果的理论比值为。 (4)在F2白果中,纯合子占。 25.图5为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图解。请据图回答: (1)图中染色体有_______对。性染色体是,该果蝇的性别是性。 (2)图中标出的基因有_______对。其中等位基因是,该果蝇的基因 型为。 (3)在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要,并分别进入不同的中。 (4)如果该果蝇与红眼(T)纯种异性果蝇杂交,则F1果蝇的基因型是。 26.下图为某家族白化病的遗传系谱图(基因用A、a表示),据图回答: (1)人类白化病致病基因在染色体上,其遗传方式遵循定律。 (2)Ⅱ3的基因型是。 (3)III8为杂合子的概率是。 (4)Ⅱ4和III10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 (5)若III9和一个白化病基因携带者结婚,则生一个患病孩子的几率为。 27.右图是致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的伴性遗传病的系谱图。请据图回答(显、隐性基因分别用B、b表示):(1)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为性基因。 (2)Ⅲ-8的基因型为,其致病基因来自Ⅰ代中的号。 (3)若Ⅲ-7的基因型是,若Ⅲ-7与一个正常男子婚配,所生子女患该病的 概率为。 28.右图是某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其中①~⑤表示相关结构。请据图回答: (1)在反射弧的组成中,结构③的名称为,结构(填数字序号) 表示感受器。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填“单”或“双”)向的。 (3)在C处施加一次短暂的有效刺激,该处膜内先后发生的电位变化情况是。 (4)将电表的两个电极分别插入AB处神经纤维内,然后在结构④某处施加一有效 刺激,却发现电表指针未发生偏转,那么施加刺激的位置在。 29.右图是突触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突触包括图中的[ ] 、[ ] 和[ ] 。 (2)图中③所示结构表示。 (3)兴奋在此结构传递的方向为。 30.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与人体健康有密切的关系。下面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在“[ ]”中写字母,在“——”上写名称。) (1)图中A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 ] ,其中B是,C中 是,D中是,三者构成了人体细胞的内环境。血液中的 氧进入细胞的途径是 (用字母和箭头表示)。其中C的主要成分 中的含量明显比B多。 (2)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会引起内环境中的PH明显下降吗?,原因是图中标号内存在着物质。 (3)日常生活中,如果饮水过少或吃的食物偏咸,会导致内环境的渗透压,但机体能通过体液和 的共同调节,使内环境的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 (4)如果不吃早餐或早餐吃的很少,则不利于身体健康。此时机体会处于饥饿状态,但一般情况下,体内的 血糖仍能维持相对稳定,请从体液调节的角度分析原因:。 31.如图所示为燕麦胚芽鞘生长实验的不同处理方法,其中: (1)弯向光源生长的是,仍直立生长的是,既不生长 也不万弯曲的是。 (2)如果把②的锡箔小帽去掉,再将燕麦胚芽鞘放到匀速旋转的转盘上,给予右侧光照,其生长状况是。 (3)众多的实验表明,植物的茎具有性,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向光弯曲的部位在 ,胚芽鞘尖端能够产生,从尖端运输到下部,能。 32.如右图所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在A图中,①表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反射弧是由[ ] 、 [ ] 、[④]神经中枢、[ ] 和[ ] 组成的。 (2)B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在a、b、c中兴 奋部位是。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 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 (3)兴奋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导的原因是在A图的[ ] 结构中,信号的传递时单一方向的,再次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 33.右图表示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请据图回答: (1)促进茎生长的生长素最适浓度是mol/l,此浓度对根的生长的 效应是 (2)B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生长的效应是。 (3)A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芽、根生长的效应依次是。 (4)从图中分析,根、芽、茎对生长素浓度的敏感性有差异,三者敏感程度依次 增强是。 34.右图为甲状腺活动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请用“+”(促进)或“-”(抑制)表示图中A、B、C、D四处的作用性质: A B C D (2)当收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受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 泌的E 的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又 受血液中含量多少的调节和控制。 35.下图为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正常情况下发生①过程的主要原因是。 (2)正常情况下发生②过程的主要原因是。 (3)当由于①是血糖含量上升时,A 的分泌会增加,通过作 用,使血糖含量恢复至正常水平。当由于②使血糖含量降低时,B 的分泌增加,主要通过促进,使血糖恢复至正常水平。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会考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三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1.概念:一定的地域空间。 2.区域的特征: a.有一定的界限模糊的:植被区、气候区(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 明确的:行政区(国家之间、两省之间、两州之间、两市之间等) b.相似性、连续性(区域内部) c.差异性(不同区域之间),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d.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注:重要的自然区域界线 甲乙为东部季风区:年温差较 小,降雨量丰富,植被覆盖率高, 丙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降雨 量少,温差大,植被覆盖率极低, 生物多样性缺失, 丁为青藏高原区:酷寒,极冷, 温差最大。 注:东部地区分为南方和北方 划分界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400mm年降水量,东部季风区与青藏高寒区——3000m海拔,3、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昆仑山-祁连山-阿尔金山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大兴安岭--阴山-- 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脉

A为一二阶梯分界线:昆仑山—祁连山 —横断山脉 B为一二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 山—巫山—雪峰山 C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大兴安 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 山脉 D南北方分界线:秦岭——淮河 二、区域的空间结构: 1.概念: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区域划分(总体上看):乡村地域:范围大、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城镇地域:范围小、非农业生产活动 关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城镇地域带动乡村地域发展3、区域要素空间分布形式 农业地域——面状 交通运输线路——线状或者网状 城市、工厂——点状, 城市群、工业区——岛状 结论:区域空间结构是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三、区域产业结构: 1 、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2、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加工、制造、生产、装配、采掘业等 第三产业:服务业——交通运输、通讯、信息、金融、银行、保险、旅游、博彩、商业、酒店等 3.三次产业的结构差异 (1)主要体现在:三次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 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例:第二产业轻重工业的比 重,第一产业种植业和林业的比重)

最新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必修三优秀名师资料

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必修三 文科班复习提纲 生物必修 3 复习提纲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细胞生活的环境、 (1)人体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内环境 (2)内环境的组成: 细胞内液体液细胞外液 (内环境) 血浆 组织液(是体内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 淋巴 (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协助机体抵御疾病) (3)内环境的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媒介: 媒介细胞可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生命活动需要的物质,同时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 (4)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本质是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渗透压:770kpa,相当于 0.9 的生理盐水 PH:7.35~7.45 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稳态。 (2)稳态主要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3)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4)生物体维持 PH 稳定机制的实验。 (见书 9)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 、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内外环境中枢神经系统内外变化作出的规律性规律性应答。规律性 (2)反射弧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反射弧感受器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 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