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师儒

论师儒

论师儒
论师儒

论师儒

费孝通

我在"论绅士"一文里曾想对那种被称为士大夫的人物在

传统政治结构中的地位加以分析。我的看法是认为自从大一统的集权政治确立之后士大夫并没有握过政权。我所谓政权并不指做官,而是政策的决定权,也就是国家的主权。在封建时代,主权属于贵族;在"陛即国家"的皇权时代,主权属于荒地。我自己问自己:为什么中国的历史里不曾发生中层阶级执政的政治结构?这问题使我对士大夫阶层的政治意识发生兴趣。他们怎么不去和皇帝争取政权?中国怎么不发生有如英国大宪章一类的运动?这种在经济上是地主,社会上是绅士的阶层怎么会在政治上这样消极?这些问题显然可以从多方面去研究,我在"论绅士"一文中已经提出过一些意见,在这里我想再挑一点出来发挥申引,所挑出来的一点是他们自己对于自己政治地位的看法。这种看法并不是士大夫阶层不去争取政权的"造因",只是一种维持传统结构,那种“陛即国家”的政治结构,的意识,本身是一种支持结构的力量,使这结构不易改变。

任何一种社会结构必然包括一套意识,就是认为应当如

此的态度。它支持着那种结构。我在这里想说明被皇权所控

制的士大夫用什么态度来认取他们和皇权的关系。我把这种士大夫的基本政治意识加以说明决不包含我本人赞同这种意识的意思。(因为有一部分不台明白社会分析工作的读者曾为了我分析这套传统结构和意识而认为我在提倡这套结构和意识,所以不得加这一句话。)我认为唯有明白这种意识的内容,我们才能在要求改革社会结构时,克服这种阻碍改革的力量。

--

道统和政统

传统士大夫的政治意识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道统。

道统这个观念在皇权确立之前已经发生,而且我们也可以说,这观念的成熟才使皇权的结构能够确立。因之我们在分析这一直到现在还发生作用的传统政治意识时,不能不推到皇权确立之前,尤其是封建和皇权交替的过渡时期。

我并不愿意把一种社会意识的形成归原于一二思想家的

言行。在我看来,一个时代的思想家,他们的言行能被社会所接受,主要的是因为他们反映了社会上一般的观点,他们不过把已经由客观的社会事实所造成的观点用比较明白和肯定的言行表达了出来罢了。在封建过渡到皇权时,最能反映

出这趋势的思想家是儒家。儒家最后能超过其他百家而成为皇权时代最有力量的思想体系,可以说是因为它所表达出来

的观点是最适合于皇权时代政治结构中所需的意识形态。

道统这个观念有它所根据的社会事实,这社会事实就是

发生了一个没有政治权力的士大夫阶层。把这观念说出来,

而且组织成有系统的理论的是儒家。儒家的理论是跟着社会事实的演变而逐渐发展的。为了传统社会中威权寄托在传统,"过去的前例",所以凡是要取信于民的,不能不常常"讬古",所谓"述而不作",其实是修改史书。在那种时代,历史并不

一定是实际社会事实演变的记录,它和神话是并不相分的。正因为这个缘故,理论,史实,神话混合的程度高,它们反

映这时代实际需要的程度也高。我们读一节记载,对于它的" 寓意"应当看得比"事实"更重。“所谓'寓意'是指这故事在当时(说这故事的时候)社会上发生的作用,所谓'事实'是

指故事内容的真实性”。

我说这一段话是要指明我虽则在下面要引用若干有关于

孔子的言行,来说明儒家道统观念的内容,但是这些言行是

否系孔子当时实有的记录,并不是重要的。孔子是生在封建和皇权交替过程的前期,他后来在皇权确立时期被推崇为“

万世师表”,所推崇的却是在皇权时代有关孔子的传说,其中无疑的有许多附会和神话。并不一定是实有的孔子一生的

事迹。但是在这些附会和神话中却更可以使我们看得出儒家

和皇权在推崇孔子的时代的关系来。我知道有一部分读者可以说孔子是皇权确立以前的人物,不能用来说明皇权时代士大夫的意识;所以我要作上述的说明。我在这里所提到的孔子,主要的是汉代士大夫所奉以为师表的孔子,这是个传说或神话性的孔子,正是这个孔子才真正象征了皇权时代士大夫的表率,一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死去的模型。

道统观念的形成是因为社会上发生了一种新的人物,这

种人物已经被排斥于握有政治权力的圈子,但是在社会上却还保持着他们传统的威望;他们没有政权不能决定政治,但是他们要维持他们经济的特权,有他们政治的主张。这一套主张用文字构成理论,对政治发生影响。他们不从占有政权来保障自己的利益,而用理论规范的社会为往来影响政治,以达到相同的目的--这种被认为维持政治规范的系列就是道统。道统并不是实际政治的主流,而是由士大夫阶层所维护的政治规范的体系。

当士大夫阶层要用道统来驾驭或影响皇权,以规范牢笼

现实的时候,孔子被抬出来作为道统的创始者,因之得到“素王”的尊号。传承道统的被称为师儒--"道在师儒"。

传说中的孔子身世正可以看成这道统和政统分离的象征。

从政治结构的演变说,从部落的文化英雄燧人、神农,传到部落的政治领袖五帝,再传到封建的帝国--这个系统:三皇,五帝,尧,舜,禹,汤,文,武,都是在其位,谋其事的;

在儒家对于这些标准政治人物的推崇上看去,可以说,他们

是知道政治规范而同时又是实际在这轨范里治理天下的。那

是道政合一的时代。但是接下去,儒家却推出了个周公。他们推崇周公,在我这里所要提出来的理论上看去,是有很重

大意义的。周公在封建宗法上是并没有得到最高权力资格的王叔,但是他却执了政,他的摄政固然并没有改变当时的政

治结构,但是却些微发生了一点变化,就是在实位的人如果没有能力,可以由有能力、知道怎样去治理天下的人去代替,这些微的变化推论下去,政统和道统成了可以分离的两件事了。也许就是这一点意义,使孔子的潜意识里念念不忘这位周公了。在关于周公的传说里,政统和道统在事实上固然没

有多大的距离,王叔在宗法上本是有地位的,而且摄政也是很普通的办法,但是后来在儒家所承认的标准统治的系列中,却在文,武之后连接着周公,由周公引出孔子,构成了和政统分离的道统。

道统和政统的分离,以儒家的传说看去,要到孔子才完

成。这位"素王"据说也是贵族之后,但是离开贵族的系统太远,在封建体系中,是微不足道的。在这一点他是不能和周

公相比的。依宗法来决定政治权利的所属时,孔子是无法从

血统的身份上得到任何"统治"的。于是神话性的传说发生了。这传说的作用是在为"素王"找一个离开封建系统的来源。史

记上对孔子的身世就露出可疑之意。先说是"野合",再说是

他母亲不把父亲的墓地告诉他,后来他母亲死了,才从别人

那里打听出来,使父母合葬。当时的人也很怀疑他的身份:"季氏飨士,孔子与往。"--这是说孔子自认是贵族之后。-- 可是"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这是说不承认他。后来史记上又说"祷于尼丘得孔子"--这是神授。由出身

的可疑,进而找到神话性的来源。更进一步又有"履大人迹" 的说法。

这段神话的作用是在要为孔子的道统找来源。这里表示

了孔子并不是从贵族血统中获得他的地位的,并不直接来自

政统,但是他的地位却并不低于有位的王,因为他是"素王","素王"是授命于天。从这位素王推出另一系列的人物,这一

系列是道统,和实际的政权的政统不同。两者分离了。

--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卫道者

实际执政的系列--政统--和知道应该这样统治天下的系

列--道统--的分别是儒家政治理论的基础,也是中国传统政

治结构中的一项重要事实。这和西洋中古时代的政治和宗教的分权有相似之处,但也不完全相同。在理论上,耶稣说:

"该撒的物当归给该撒,上帝的物当归给上帝。"他也是指权

力的双重系统。有一次祭司长和文士并长老责问耶稣,“你仗着什么权柄作这些事?”耶稣回问他们:“约翰的洗礼是

从天上来的,是从人间来的?”这些人不肯回答。耶稣说:"我也不告诉你们,我仗着什么权柄作这些事。"--这里说明

了在耶稣的眼睛里作事的权柄有两:一种是从天上来的,一种从人间来的。两者可以并行。但是欧洲中古的历史里人间

的权力却降服在天上的权力之下。降服在宗教之下的是皇权。政教分离的结果是民权的抬头。在西洋政治意识中,权力不从天上来就得从人间来,人间即是民间;在他们似乎不易有"天纵神明"的自足的皇权。

在中国,孔子也承认权力的双重系统,但是在他看来,

这两个系统并不在一个层次里,他不是对立的,也不必从属的,而是并行的,相辅的,但不相代替的。该撒的一个系统,就是政统,是相同的,而另一系统在西洋是宗教,或是教统;在中国却并不是宗教,是道统。有人把儒家看成宗教,或是无神之教,因为他自成一个系统,不过这系统和教统有性质

上的区别,区别也不只是理论里有没有个神,而且在和人类行为的关系上。耶稣的确用一种"权柄",作一些"事",因之

在大家要做事的领域里,上帝和该撒最后还是会冲突的。冲

突的结果是有一个克服另一个。在儒家道统是一个"理",一个应当这样做的规范,一个依着这样做就能王天下的路子,

并不是"事",因为按不按理做和有没有理是分得开的。事归政统,而理则归道统。这一点孔子说得很清楚:

孔子曰:“回,诗云' 速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

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这里说明事实上在" 速匪虎,率彼旷野"的乱世,道还

是可以"既已大修"的,那是说事与道是两回事,道是可以离事而修的。道修之后,用道于事,并不是"不在其位"的人的责任,而是"有国者"的责任。"有国者"可以用道,也可以不用道;"不在其位"的维持道统者可以设法"推而行之",以见"容"于有国者,但是却不能直接行于事。所以"推而行之"只在取得有国者的"用之"的一层里,而并不进入“仗着权柄,作这些事”的一层里。政统和道统,一是主动,一是被动;站在被动的地位才会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用舍是有权的,行藏是无权的。

在持执规范的人看去,实际的政治有些和有时是合于规

范的,有些和有时是不合于规范的,于是分出"邦有道"和“邦无道”。尧舜是有道的例子,桀纣是无道的例子。皇权可以失道,当失道之时,卫道的人并没有意思去改正它,只要

勤于自修,使这规范不湮灭。依孔子的看法,明白规范的人可以在被用的时候把道拿出来,不被用的时候好好的把道藏好。师儒就是和这道统不相离的人物。皇权和道接近时,师儒出而仕,皇权和道分离时,师儒退而守。所以他一再说:“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

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耻也。”

"邦有道榖,邦无道榖,耻也。"

“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

道统消极的等待机会

关键是在政统和道统怎样接得通。师儒的理想是王道,

王道可以说就是政统加道统。怎么去实现这理想呢?这里埋着孔子的矛盾。他是封建的后裔,他注意社会秩序,一个定于一尊,按着礼治的秩序,静态的社会。封建的传统使他想不到政统可以脱离血统;静态的理想使他厌恶改变社会结构的革命,这是这过渡人物的上半身。因之他对于政统是看成

既成和不变的因素。可是同时他又以道统自负,死守那个王天下的理,也是不能变的。关于这一层子贡曾劝过孔子,而孔子很固执。

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

盍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穑;良工能巧而不能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而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这样说来,这两个不变的因素怎能碰头呢?于是要碰机

会了。一方面要有耐性的等待,一方面要不辞劳苦的游说。他等待的心情在和子贡的谈话中说得很露骨: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

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孔子的周游列国,据史记,他曾"干七十余君"。“君命

召,不俟驾行矣。”他那种不肯错失机会的心情在下列一段史记的记载中更可见到:

孔子年五十,公山不狃以费畔季氏,使人召见孔子。孔

子循道弥久,温温无所试,莫能己用。曰:“盖周文武起丰镐而王,今费虽小傥庶几乎?”欲往。子路不说,止孔子。孔子曰:"夫召我者,岂徒哉。如用我,其为东周乎?" 然亦卒不行。

当孔子得到了有人用他的时候,他是想做事的:

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

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

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途,途不拾遗,四方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

但是像孔子所代表的儒家在别人眼中却是:“滑稽而不

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所以尽管有耐性,尽

管到处碰机会,与闻政事的机会还是不多。即使碰着了,如果不把政统屈服,还是没有把握使王道能继续下去的。孔子

自己还是"优哉游哉,维以卒岁"的离开了鲁国。他感慨得想"乘桴浮于海。"但是如果他真的"三年有成",怎样呢?他在

窦鸣犊,舜华之死看到了所谓学而仕的师儒人物的结局了:"孔子"临河而叹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何谓也?"孔子曰:“窦鸣犊,

舜华晋国之贤大夫也。赵简子未得志之时,须此两人而后从政。及其已得志,杀之,乃从政。丘闻之也:刳胎杀夭,则

麒麟不至郊。竭泽涸渔则蛟龙不合阴阳。渤不俾则凤凰不翔。何则?君子讳伤其类也。夫鸟兽之于不义也,尚知辟之,而况丘乎?”

可是这教训并不能改变孔子对政权的消极态度,因为他

和以后的士大夫一般认为"道理"可以存在于"真际",不必一

定要出现于"实际"。让我再引一段史记来点出这种儒家的根

本的看法:

及西狩见麟,曰:"我道穷矣。"喟然叹曰:"莫知我乎?" 子贡曰:"何为莫知子?"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行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陨世而名不称焉。"

我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

春秋是一部政治典范,但存在于真际,不必存在于实际

的。所谓道统和政统也就平行着。孔子的尊号是"素王"。这个没有位的"王"是中国政治概念中的特色。这也是我所谓士大夫没有握过政权的意思。素王的后裔是师儒。

--

奉天以约制皇权企图的流产

道统如果永远不能控制政统,尽管在道统的立场骂这些

失道的有国者不知耻,政统自己并不觉得如此。邦无道时,师儒们固然不妨把道卷而怀之,可是其如苍生乎?师儒们尽可以说:"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但是同样可能的是:"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这是说师儒们并不是月亮上的人物:世界上好,下一次凡;世界不

好,拂然上天。皇权的统治是"率土之滨,莫非国土。"道统可以自求不辱的合则留,不合则去。政统却“有着权柄做这些事”,他可以焚书坑儒,可以兴文字狱,可以干涉道统。孔子的矛盾并没有解决。只要是在一个世界上,道统和政统在实际上是无法各行其是的。道统不争政统,政统却可压迫甚至消灭道统。如果情形是这样,师儒们怎么办呢?积极的出路是走上西洋的方向,制约皇权,把政统压在道统之下。但这和封建里所养成的传统不和。在中国过去的历史上并没有采取过。所采取的却是另一套。

孔子呼天,这个天是空洞的,即使有知也是不干涉人事

的。可是在到了道统被压迫得没有翻身的时候,这个天却被请出来干涉人事了。孔子的道统是没有权柄的,不作什么事的,作事的只有政统。但到了董仲舒手里,道统却直接通了一个干涉人事的天了。孔子的春秋和董仲舒的春秋因之也有了这基本的差别。董仲舒吓唬皇权说:

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伤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臣谨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于正。正次王,王

次春。春者天之所为也,正者王之所为也。其意曰:上承天之所为,而下以正其所为,正王道之端云尔。……孔子曰: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自悲可致此物,而身卑贱,不能致也。今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居得致之位,操可

致之势,又有能致之资,行高而恩厚,知明而意美,爱民而

好士,可谓谊主矣。然而天地未应,而美祥莫至者,何也?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

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

在董仲舒的公式里上是天,中是皇,次是儒,末是民。

他抬出天来压倒皇权,使皇权得有所畏。谁知道天意的呢?那是师儒。他特别注重师道,师道必须归于一统,然后才能

代表天意。这一点和从民意去看天意的民主萌芽是不同的,

虽则大家都保留着听不听天意的权柄给皇权。依着董仲舒所代表的天人之际的符兆主义,师儒不过是帮着皇权去应天。

天要降刑罚时,并不用民,而用自然的灾异,先是警告,然后是打击。在这套理论中,虽则对皇权增加了一项压力,但

是利用这压力的并非师儒,更非人民。

如果董仲舒再走一步,也许可以到宗教的路子上去,就

是由师儒来当天的代表,成为牧师,或主教。师儒再加组织,形成一个教会,获得应归于上帝的归之于教会的权柄,发展下去,可以成为西方的政教关系。但是这并没有发生在中国

历史上。董仲舒的灾异说发展到不利于皇权时,先就受到压迫。

仲舒治国,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

闭诸阳,从诸阴;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先是辽东高庙长陵高园殿灾,仲舒居家,推说其意,山

高未上。主父偃侯仲舒私见,嫉之,窃其书而奏焉。上召视

诸儒。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大愚。于是下仲舒吏。当死,召赦之。仲舒遂不敢复言灾异。

灾异论虽则没有做到控制皇权之功,但是给民间一个重

大的刺激,因为这种理论把皇权的绝对性给打击了。如果“

天厌之”时,皇权就得改统。于是在汉之后,每一次皇权的

动摇,农民的暴动都得借符瑞来取信于民。这也表示了这种理论被民间所接受的情形。灾异论成了改统的根据,但没有

改变皇权的性质。

--

道统的屈服

和董仲舒同时的,徙董仲舒到胶西去的阴谋家,公孙弘,

也是学春秋的儒者。但是他却另开出一条纳师儒入官的道路。在当时正统的儒林看来是出卖了孔子卫道的传统,不肯迁就皇权的九十老人辕固生,罢归的时候,公孙弘侧目而视固。

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师儒有着维持

道统的责任,不能投降。但是以曾做过狱吏,又牧过豸以卒伍身份致显朝廷,封为列侯,做到宰相的公孙弘却并不这样看。他看到的是出卖道统,屈服于皇权的投机利益。其实这早就注定的命运:孔子的矛盾,只有两个可能的解决,一是道统制服政统,一时政统制服道统。辕固生,董仲舒不肯屈服,被放逐了;公孙弘屈服了,做到宰相。

公孙弘所主张的是由皇权来利用师儒去统治人民。他说:夫虎豹马牛禽兽之不可制者也,及其教驯服习之,至可

牵持驾服,唯人之从。臣闻揉曲木者不累日,销金石者不累月。夫人之于利害好恶,岂比禽兽木石之类哉。期年而变。公孙弘的"做官""事上"也开了官僚的风气。汉书里描写

得很逼真:

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使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于

是上察其行慎厚,辩论有余。习文法吏事,缘饰以儒术。上说之。

弘奏事有所不可,不肯庭辩,常与主爵都尉汲黯请问。

黯先发之,弘推其后。上常说,所言皆听。

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背其约,以顺上指。汲黯庭诘

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背之,不忠。”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

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

弘自见为举首起,徒步数年至宰相封侯。于是起客馆,

开东阁以延贤人,与参谋议。弘身食一肉脱粟饭。故人宾客仰衣食,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

然其性意忌外宽内深。诸常与弘有隙。无近远虽阳与善,后竟报其过。杀主父偃,徙董仲舒胶西,皆弘力也。

这是一个,不讲原则,揣摩上意,不守信用,出卖朋友,

沽名钓誉,阴结私党,维持高位的型式,一直到现在还是我们常见的官僚面目。

从公孙弘所开创的官僚路线上,孔子所维持的道统,已

不复成为王天下的规范而成了歌功颂德支持皇权的饰词了。韩愈虽则自以为是开八代之衰,直承道统的人物,而他的道统却完全变了质了。在他的"诤臣论"中简直把诤谏的意义训作了为皇帝获取美誉的手段了。他说:

夫阳子本以布衣隐于蓬蒿之下,主上嘉其行谊,擢在此

位,官以谏为名,诚宜有以奉其职,使四方后世知朝廷有直言骨鲠之臣,天子有不偃赏,从谏如流之美。 穴之士闻而慕之,束带结发,愿进于阙下,而申其辞说,至吾君于尧舜,熙鸿号於无穷也。

韩愈已不再问皇权是否合於道,这已不是他的问题。政

统既然即是道统,帝皇就有责任起用这些士人,士人也有责任自荐於朝廷。两者也应合而为一。他的理由是这样:

古之士,三月不仕则吊,故出疆必载贽,然所以重於自

进者,以其於周不可则去之鲁,鲁不可则去之齐,於齐不可则去之宋,之郑,之秦,之楚也。今天下一君四海一国。舍乎此则偷矣,去父母之邦矣。故?之行道者,不得於朝,

则山林而已矣。山林者士之所独善自养,而不忧天下者之所能安也,如有忧天下之心,则不能矣。

他甚至责备四十余日不复他自荐信的宰相说:

今虽不能如周公之吐哺握发亦宜引而进之,察其所以而

去就之,不宜默默而已也。

从韩愈自承的道统起,中国之士,已经不再论是非,只

依附皇权来说话了。所谓师儒也成了乡间诵读圣论的人物了。× × ×

师儒和政权的关系曾有着这一段演变的历史。最初是从

政统里分离出来,成为不能主动顾问政事的卫道者。这个不能用自己力量去维护自己利益的中层阶级,在皇权日渐巩固和扩大的过程中,曾想过籍传统的迷信,或是思想体系,去约制这随时可以侵犯他们利益的皇权,但是在中国显然并没有成功。于是除了反抗只有屈服。士大夫既不是一个革命的

阶级,他们降而为官僚,更降而为文饰天下太平的司仪喝彩之流。这一段演变的历史也许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绅士在政治结构里的地位。他们并不是积极想夺取政权为己用的革命者,而是以屈服於政权以谋得自己安全和分润一些"皇恩"的帮闲

和帮凶而已,在政治的命运上说,他们很早就是个失败者了。--

论师儒

费孝通

我在"论绅士"一文里曾想对那种被称为士大夫的人物在

传统政治结构中的地位加以分析。我的看法是认为自从大一统的集权政治确立之后士大夫并没有握过政权。我所谓政权并不指做官,而是政策的决定权,也就是国家的主权。在封建时代,主权属于贵族;在"陛即国家"的皇权时代,主权属于荒地。我自己问自己:为什么中国的历史里不曾发生中层阶级执政的政治结构?这问题使我对士大夫阶层的政治意识发生兴趣。他们怎么不去和皇帝争取政权?中国怎么不发生有如英国大宪章一类的运动?这种在经济上是地主,社会上是绅士的阶层怎么会在政治上这样消极?这些问题显然可以从多方面去研究,我在"论绅士"一文中已经提出过一些意见,在这里我想再挑一点出来发挥申引,所挑出来的一点是他们自己对于自己政治地位的看法。这种看法并不是士大夫阶层不去争取政权的"造因",只是一种维持传统结构,那种“陛即国家”的政治结构,的意识,本身是一种支持结构的力量,

使这结构不易改变。

任何一种社会结构必然包括一套意识,就是认为应当如

此的态度。它支持着那种结构。我在这里想说明被皇权所控制的士大夫用什么态度来认取他们和皇权的关系。我把这种士大夫的基本政治意识加以说明决不包含我本人赞同这种意识的意思。(因为有一部分不台明白社会分析工作的读者曾为了我分析这套传统结构和意识而认为我在提倡这套结构和意识,所以不得加这一句话。)我认为唯有明白这种意识的内容,我们才能在要求改革社会结构时,克服这种阻碍改革的力量。

--

道统和政统

传统士大夫的政治意识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道统。

道统这个观念在皇权确立之前已经发生,而且我们也可以说,这观念的成熟才使皇权的结构能够确立。因之我们在分析这一直到现在还发生作用的传统政治意识时,不能不推到皇权确立之前,尤其是封建和皇权交替的过渡时期。

我并不愿意把一种社会意识的形成归原于一二思想家的

言行。在我看来,一个时代的思想家,他们的言行能被社会

《新唐书白居易传》阅读原文和译文解析

《新唐书白居易传》阅读原文和译文解析 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 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补校书郎。 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 尽免江淮两赋, 以救流瘠。 宪宗颇采纳。 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 为魏征孙赎故第, 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 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帝从之。河东王锷将加平章事,居易以为, “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按锷诛求百计,所得财号为‘羡余’以 献。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诸节度私计曰:‘谁 不如锷?’争裒割生人以求所欲”。 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 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 “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 若黜之, 是箝其口, 非所以发扬盛德也。 ”帝悟, 待之如初。 明年, 盗杀武元衡, 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 悦。 俄有言: “居易母堕井死, 而居易赋 《新井篇》 , 言浮华, 无实行, 不可用。 ” 出为州刺史。 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 追贬江州司马。 既失志, 能顺适所遇, 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 赞曰:居易在元和、长庆时,与元稹俱有名,最长于诗,它文未能称是也, 多至数千篇,唐以来所未有。其自叙言:“关美刺者,谓之讽谕;咏性情者,谓 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感伤;其它为杂律。”又讥“世人所爱惟杂律诗,彼所 重, 我所轻。 至讽谕意激而言质, 闲适思澹而辞迂, 以质合迂, 宜人之不爱也”。 今视其文,信然。而杜牧谓:“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所为。流传人间,子父女 母交口教授, 淫言媟语入人肌骨不可去。 ”观居易始以直道奋, 在天子前争安危, 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呜呼,居易其贤哉! (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 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B.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C.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D.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
1/6

后殖民视域下的辜鸿铭_中庸_译本

收稿日期:2006-03-16 作者简介:王 辉(1970-),男,湖北郧西人,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四书》英译 (史)。 后殖民视域下的辜鸿铭《中庸》译本 王 辉 (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深圳518060) 摘 要:辜鸿铭的儒经英译,打破了由传教士、汉学家垄断中学西渐、制造中国形象的局面,具有反对殖民主义,尤其是文化殖民的初衷与色彩。本文以《中庸》为例,指出辜氏译经,着眼于儒学的道德诉求,为中国文明争地位;广引西书,以证儒学的普世性;西中格义,方便读者理解;创造性诠释,显现译者关怀。辜氏译本不斤斤于原作的“特质”,语言流畅优美,与后殖民理论家主张的“异化”、阻抗式翻译大异其趣。辜氏翻译策略的成功,有助于我们反思、推动方兴未艾的后殖民翻译研究。 关键词:辜鸿铭;中庸;翻译策略;后殖民翻译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722X (2007)0120062207 A Postcolon i a l Perspecti ve on Ku Hung 2M i n g πs Tran sl a ti on of Zhongyong WANG Hui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Shenzhen University,Shenzhen,Guangdong Pr ov .,518060,China ) Abstract:Ku Hung 2M ing was the first Chinese t o compete with Christian m issi onaries and W estern Sinol ogists in rep resenting China and the Chinese culture thr ough translati on and creative writings .H is Confucian translati ons were motivated by a clear and str ong desire t o say no t o W estern col onialis m in general and intellectual col onialis m in particular .This article highlights s ome p r om inent features of Ku πs translati on of Zhongyong and analyzes his translati on strategies e mbodied therein,and p r oceeds t o reflect on certain m isconcep ti ons in postcol onial translati on studies . Key words:Ku Hung 2M ing;Zhongyong ;translati on strategies;postcol onial translati on studies 0.引言 在发轫于清末,汹涌于民初的现代化浪潮中,辜鸿铭(1857-1928)无疑是一位逆潮流而动的“怪杰”。他“精于别国方言,邃于西学西政”,在咸与维新的时代,却一头扎进中国旧籍,在儒家经典中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充当起风雨飘摇之中的传统文化的辩护士与卫道人。他对西人西学口诛笔伐,对维新革命冷嘲热讽,在现代性话语主导的历史书写中,落得诸如“文化保守主义”“文化民族主义”“保皇党”“守旧派”之类的恶名。 后殖民话语的兴起,为我们重新审视辜鸿铭提供了新的视域。在后殖民理论的烛照下,现代性显现出另一面向,它是西方殖民扩张的利器,是输出文明,消灭异己的工具。诚然,如果我们暂时放下早已现代化的思维方式,试图从传统文化和多元文 化的视角考察百余年前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我们对辜鸿铭孤独的文化事业就会多一份同情与敬意。 辜鸿铭的文化抗争主要见于其中英文著述和儒经英译。考察辜氏在西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高峰时期的翻译活动和翻译策略,对于方兴未艾的后殖民翻译研究或许会有所启发。 后殖民论述独具慧眼,看出翻译活动在西方宰制东方、输出文明中的独特作用,视之为“殖民主义的工具”;当然,翻译也可以发挥抵制文化帝国主义,弘扬民族传统的正面作用,充当“反击、消解殖民主义的工具”。(Robins on,1997:31)但无论将翻译看作殖民工具还是解殖手段,都涉及到具体的策略问题,需要以具体的译例,说明翻译是如何充当了这样那样的工具。恰恰在这一关键论证上,后殖民理论家大都虚晃一枪,语焉不详。比如 第30卷 第1期2007年1月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Journal of P 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Vol .30 No .1Jan .2007

2018届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一、论文选题说明 该选题表是某重点大学多名在校教师多年指导毕业论文的总结,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写作论文。 另外,在论文写作、格式规范以及论文答辩等等方面有困难的同学,都可以回复我私信,我会定时地登陆文库给予回复! 论文参考题目 1 浅谈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及其发展 2 福建小学地方性课程中加入方言文化课的构想 3 教师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 4 厦门市家校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5 新课程背景下的文本解读 6 浅谈小学“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7 美国小学教师教育的基本特点及启示 8 小学习作评改的策略研究 9 研究性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现状的分析及其启示 10中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及启示 11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教师的审美素质 12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和的问题与对策 13集美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调查研究 14试论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发展特点及其培养 15当前语文课堂评价的误区与矫正 16不同家庭结构对儿童个性的影响 17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及其培养策略研究 18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19论文辅导老师扣扣五衣衣七久吧七久叁

20小学习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初探

试论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作用 浅谈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教师教学风格对小学生个性形成的影响 关于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 当前家庭教育的不足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新课改背景下的阅读教学误区初探 浅析中国现代母亲教育 关于课堂提问以学生为主体问题的思考 传统个别化教学与网络个别化教学之比较 福建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班学生职业意识初探 厦门市小学生课余培训调查研究 研究型教师的成长策略 浅谈小学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的策略 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台湾“感恩教育”教学范例阐析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小学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探究 论文辅导老师扣扣:五衣衣七久吧七久叁 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情感教学的策略 小学教师教学语言现状调查与分析 重塑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浅谈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论推广少儿经典教育的必要性和成败关键 放飞语文课堂开辟求知天地 “任务驱动型”口语交际教学模式的构建 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的造型之比较 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中美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的比较分析与启示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浅谈小学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基础,要想建设牢固的教育,就必须从小学教育抓起。打好小学教育基础离不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小学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对儿童的健康发展有很大影响。 胡锦涛总书记大浦中心小学成立100周年的贺信中说:“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提高教书育人水平,努力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还强调:“从小树立远大志向,学好文化知识,陶冶道德情操,养成好习惯,锻炼强健体魄,为将来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可以看出小学教育的重要性。那么,小学教育在教育事业中有怎样的地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又是怎样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呢 一、小学教育的基础地位 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要提高整个教育事业的质量,小学教育是不可忽略的重要阶段。而小学教育的健康发展,将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新文盲产生的问题。也保证了接受教育成为每一个人的权力和义务的实现。 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的教育基础,它从个人来讲,完好的小学教育,有利于在成长过程中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对今后接受更高一层的教育提供重要条件。从一个国家来看,只有小学教育普及和基础的提高,才会有利于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顺利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教育具有为进入高一级学校打基础的作用,为培

养各级各类人才奠基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从出生,就是先受到家里的爱护,家庭是孩子成长中的保护伞。尽管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不是所有家长都重视对孩子的教育。 家庭是孩子最先的教育场所,他们先从父母那里学到他们不具有的东西。而他们学的东西对他们有利还是有害,就得看父母是怎样教育的。 1、父母的榜样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孩子们先在父母那里学到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做。父母的不良品行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这样,父母的言行举止最先影响的就是孩子,因为孩子们的年龄因素,还不能使他们清楚的辨认哪些东西学了对他们不利,哪些东西学了对他们有好处。 2、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态度作用 父母教育的方式和态度对孩子品形起着很大的作用。人们对此类的研究很多,可把家庭教育方式和态度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是允许、限制的方面,这一是指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是鼓励、认可和容忍,还是干涉、反对和限制。二是接受、拒绝的方面,这是指等待儿童是否热情,是否给他们爱和温暖,是经常接受孩子的要求还是拒绝他们的要求”。心理学家根据这两个方面的不同结合,将家庭教育对孩子品德影响划分为四个不同的类型。它们分别对孩子品德形成的影

小学数学教学论

1、在一定教育阶段中,学生学习某一门课程在德、智、体等方面应该达到的程度,称为( ) (分数:2 分) A. 教育目标 B. 教学目标 C. 课程目标 D. 发展目标 标准答案是:C。 A 2、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体系形成的著作是( ) (分数:2 分) A. 《周髀算经》 B. 《孙子算经》 C. 《九章算术》 D. 《几何原本》 标准答案是:C。 3、狭义的教材是指( ) (分数:2 分) A. 教科书 B. 教学大纲 C. 教学参考书 D. 教学软件 标准答案是:A。 4、熟练地掌握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整数教学中哪一个循环圈的教学重点( ) (分数: 2 分) A. 20以内的数 B. 100以内的数 C. 10000以内的数 D. 多位数 标准答案是:A。 5、我国的小学数学教材名符其实地发展为综合式体系的时间是( ) (分数:2 分) A. 1963年 B. 1978年 C. 1986年 D. 1992年 标准答案是:B。 二、多选 1、小学生数学思维的特性有( ) (分数:3 分) A. 概括性 B. 批判性 C. 问题性 D. 逻辑性 标准答案是:ACD。 2、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有( ) (分数:3 分) A. 比较 B. 概念 C. 判断

标准答案是:BCD。 3、图形想象和图式想象一般都要经历的几个层次是( ) (分数:3 分) A. 构想 B. 表达 C. 识别 D. 推理 标准答案是:ABCD。 4、学生理解应用题意的途径有( ) (分数:3 分) A. 演示 B. 模拟 C. 图示 D. 图解 标准答案是:ABCD。 5、在1978年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中,几何教学内容删去了( ) (分数:3 分) A. 圆 B. 平行四边形 C. 棱柱 D. 棱锥 标准答案是:CD。 一、单选 1、有关建构主义和认知主义,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分数:2 分) A. 建构主义与认知主义是完全对立的两种学习理论; B. 认知主义者强调知识的主观性,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客观恒久性 C. 对于知识的运用,认知主义者强调其应用的普遍性,建构主义强调其情景性 D. 对于学习,认知主义强调学生的个体经验,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本身的权威 标准答案是:C。 A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分数:2 分) A. 教学方法就是教师的教法 B. 教学思想是教学方法的反映 C. 讲解法是填鸭式的,发现法是启发式的 D. 一堂好的数学课往往是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标准答案是:D。 3、关于备课、上课与说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分数:2 分) A. 备课就是编写教案,上课就是实施教案 B. 备好一堂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基本前提 C. 教案是教学前的一种设想,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反馈信息加以调整 D. 说课就是在备课的基础上阐述教学设想或在上课的基础上对实际上课情况进行阐述 标准答案是:A。 4、“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这种概念的定义法是( ) (分数:2 分) A. 属加种差式定义法 B. 属加种差式定义法 C. 列举定义法

国内外小学教育论文

国内外小学教育论文 一、西方主要国家的小学惩戒方式 (一)西方主要国家的惩戒方式 1.言语责备。 2.隔离措施。 这是一种简单的社会隔离方式,以此促使学生反思其行为的越轨性。 3.剥夺某种特权。 这常表现在被剥夺的特权必须是学校正常教学活动之外的、与学生受教育权无直接联系的权利,如参加某种课外兴趣小组的权利、出外野游的权利等。 4.没收。 当学生的越轨行为与其特定的物品有关,这些物品的存在妨碍了学生本人或他人的学习、受教育或威胁到其健康与安全时,作为惩戒,教师可以没收这些物品。没收只是暂时的,教师应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后将其归还给学生本人或家长。 5.留校。 指在放学后把学生扣留在学校里一段时间。这种惩戒方式一般由教师根据学生的越轨行为程度决定其时问长短和性质。留校通常不应超过半个小时,并应保证学生在校安全。 6.警告。 这是一种较严重的责备方式,属于全校范围内的惩戒批评方式,它可以是在全校师生大会上的点名批评,或是在学校公告栏中张贴布告予以批评,常借助于学校整体舆论力量促使学生改变其不良行为。 7.记入学生档案 即把学生所犯错误记载下来,作为学生档案的一部分。在采用这种方式时必须严格按事实本身记录,并给予学生申辩机会;学生家长或年满18周岁的学生应有权查阅学生档案,了解有关记录是否客观、公正、合理。 8.停学和开除。 这是将学生排除于一定学校教育活动之外的惩戒手段,又可称为排除或拒绝入学。前者具有一定的期限,在英国为15天,美国为10天。开除则包括明确地

开除学籍和无限期的永久性排除。两者在实施中要遵循相应的程序性限制,如告知、听证、申辩和申诉权利的保障。 二、中西方小学教育惩戒的比较分析 (一)我国与西方主要国家教育惩戒的差异 1.认识差异。 西方的家长和公众对学校惩戒孩子是认可的。他们认为若教师连惩戒学生的权力都没有,教师的尊严将荡然无存。在中国,公众对教育惩戒的认识尚存在偏差,一旦孩子向父母提到在学校受到了教师的惩戒,一些家长就会立即到校长那里投诉,有些家长还会在此时提出撤换教师、严厉处分教师或为孩子调换班级等不合理要求,如未得到满意答复就向上一级教育主管部门投诉。 2.程序差异。 西方人的法律意识很强,做任何事都要问法律允许还是不允许。在学校对违纪学生的教育和处理也有其严格的程序。而我国的惩戒程序明显不够具体,教师不明白什么情况下自己有权训斥学生,什么情况下得交由上级处理。 3.惩戒差异。 西方国家对惩戒一般是允许的,而在我国,人们更多地尊重学生的个性、主体性和创造性,提倡通过关爱和兴趣来引导学生;通过赏识教育来激励学生。 (二)正确实施教育惩戒的具体措施 1.要制定操作性较强的教育惩戒细则 对学生的管教需要惩戒,但惩戒必须规范。虽然现行的《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义务教育法》等都涉及这方面的内容,但都较笼统,没有将惩戒要求具体化。鉴于教育惩戒的重要性与敏感性,制定操作性较强的教育惩戒细则是非常必要的。具体来说,应借鉴国外的经验制定出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惩戒文本,明确在不同情形的违规行为中,学生应接受的惩戒类型以及惩戒主体、惩戒的具体方式等,使惩戒措施逐步具体化和规范化,也便于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正确合法地行使其惩戒权。 2.“法律公开”,使学生走进法律 我国的传统文化崇尚师道尊严,少有“人权平等”“尊重”等概念,“儿童权利”更是无从谈起。儿童是弱势群体,要使他们不受伤害,最重要的是“法律

试论小学教育问题之重智育轻德育 文档

试论小学教育问题之重智育轻德育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才。目前我国小学教育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使小学教育内部失衡,严重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首先阐述了小学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表现,继而分析其原因,探讨解决重智育轻德育问题的若干思路,旨在学习和贯彻十八大精神,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教育智育德育 我们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无论是“三好”评选,还是“五育”并举,素质教育一直在提倡,但事实上其成效距离我们的期望值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造成了小学教育内部失衡,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并切实调整思路扭转这一局面。 一、小学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表现 (一)家庭方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又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一生影响深远。在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中,仁、义、礼、智、信等修身之道十分重要,然而,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当代家庭教育中已然丢失了这一传统,更多的是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我们常常听到不少家长问孩子“考了多少分”“排第几名”“上课有没有听懂”……当然,很多家长热衷于为孩子报钢琴、书法、舞蹈、体育等五花八门的兴趣班,但不

得不承认,实际上家长们是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二)学校方面 人的一生所受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小学教育则在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占基础地位。诚然,“德育为主,五育并举”是我们的办学方针,但在实际履行过程中真正占主导地位的还是智育。在某种程度上,学校教育变成了考试,选拔意味甚浓,各项学业评价也围绕着考试成绩展开。这反映出教育丢失了正确的“指挥棒”,教育行政部门不仅充当“运动员”,还扮演了“裁判员”的角色,长期下达升学率、合格率之类的单一指标,智育的指向性十分明确,素质教育自然会大打折扣。 二、小学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原因 (一)传统功利思想的影响 在我国,功利思想由来已久,从“学而优则仕”到“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读书的功利思想显露无遗。很多人把读书当作光耀门楣、升官发财的机会,一入官场,名利双收。虽然当今社会不同于古代社会,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仍是很多学生家长的愿望,他们希望子女通过读书来提高社会地位,这已是社会的一个通病,人们一提到“当官”,自然而然地就会联想到“有钱”。传统的功利思想,在国人心中可谓是根深蒂固。 (二)考试制度的影响 考试制度,从小学教育就已经开始。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对于中小学必须经过考试才能得到认可。要想升入高一级学校,

文学史中的“寻根小说”得失论

文学史中的“寻根小说”得失论 摘要“寻根小说”既续了五四文学的文化反思批判,又有对本能非理性因素的极 力表现。在追求本土化的诉求中实现了审美现代性,却始终不能摆脱西方世界的“他者”形象。其所寻之“根”的含混与复杂,造成“寻根小说”概念的泛化,其实质 是知识分子应对现代性焦虑的文学表现。 关键词:寻根小说本土化他者现代性焦虑 引言“寻根”小说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是对“五四”以来极端文学态度的矫正,但同时也是启蒙话语的延续。“寻根小说”将视线引入文化上来,是另一种启蒙形式的延续。然而,文 化是一种意识形态和非理性话语,因而“寻根文学”陷入一种理性与非理性相互缠绕的复杂关 系中。“寻根小说”在西方文学冲击下应运而生,旨在学习拉美国家的文学创作,从中国本土 中寻找立足之地,进入“世界文学”的秩序中。其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外来文明的冲击和侵略, 并非是中国当代文学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此外“寻根小说”所寻之“根”五花八门、含混不清。文学、文化之根究竟是什么,是连许多寻根小说家自身也说不清的。 一、“启蒙”话语延续与非理性话语碰撞 “寻根小说”以中国文化为切入点,表现出对五四精神的反叛。它一纠正了五四对传统文 化全盘否定的激进态度,以更为客观的眼光评判传统文化。然而,“寻根文学”也并非是一味 鼓吹传统文学精华。对五四文学中的反传统,“寻根小说”是持否定态度,对五四以来的“反封建”意识“寻根小说”持肯定态度。冯骥才的《神鞭》、林斤澜的《那五》等小说有对传统文化 的反思及批判“国民性”等启蒙批判意识。许多文学史叙述也发现了“寻根小说”与五四小说之 间的紧密联系,如《爸爸爸》中的丙崽与阿Q的相互呼应。“寻根小说”在“反思”、“伤痕小说”之后出现,不论是“寻根文学”对文化的反思,还是“反思”、“伤痕小说”对政治所造成的个人 心灵创伤的反省和控诉,都建立在理性启蒙话语之上。“寻根”是对反思的延伸,是对“反思” 和“伤痕”小说的一种“合乎逻辑的深化”[ 王庆生:《中国当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86页。],对五四以来启蒙话语的一种延续。 然而,“寻根小说”并不都具有鲜明的启蒙色彩。莫言的《红高粱》、王安忆的《小鲍庄》具有的反启蒙性质。莫言塑造了“我爷爷”、“我奶奶”等独具特色的英雄人物,尽管对“我奶奶”的描写,有提倡妇女解放和自由的启蒙意识,但这绝不是莫言要表达的核心。莫言在小说里 极力描绘了其故乡的纯种高粱,塑造了余占鳌这样一个具有土匪身份的英雄人物,主要是为 了歌颂人生命本能意识的伟大。他认为国人今日的软弱是因为“种的退化”,只有重新激起这 种本能,才能走向世界迎接外来挑战和入侵。余占鳌与“我奶奶”的野合,便是其本能欲望的 释放,而这种本能“利比多”的实现,也促成了“我爷爷”从一个打工小将,变为土匪头子,最 后成为抗日英雄。莫言的小说并没有启蒙话语和编码的存在,只有诸如生命意识、本能、欲 望等非理性话语充斥其中。王安忆的《小鲍庄》也表现出这种生命的本能欲望,小说里的“拾来”和“大姑”之间微妙的情爱关系正是这种“弗洛伊德”本能的典型体现。拾来与大姑本来是母 子关系,而随着拾来的成长,他渐渐具有了性本能意识,当他抱着大姑的脚入睡时就产生了“性冲动”。而小说最后拾来与大姑顶住道德伦理和舆论压力结合在一起,这正是王安忆的写 作目的。因而“寻根”小说也有与启蒙理性不同,甚至是对立的非理性因素。其内在自我矛盾 体现在启蒙话语与非理性话语的缠绕。“寻根小说”的启蒙性质承接了五四以来的文学传统, 而它又处在“伤痕”、“反思”文学的笼罩之下,因而有对前期文学的反叛与思考。另一方面, 80年代经历了人道主义讨论、文学主体论、“向内转”等问题后,“寻根小说”的非理性话语色 彩更加浓厚。在这样的文学环境中,加之弗洛伊德学说、尼采生命意志哲学在中国的广泛传受,促成了“寻根小说”中生命、本能等非理性意识的出现。,其存在着一种启蒙理性话语与 本能非理性因素的碰撞。 二、本土化的文学追求与西方世界的“他者” “寻根小说”兴起与中国作家本土化创作息息相关。“文学之根应该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 土壤里,”[ 韩少功:《文学的“根”》,《作家》1985年第4期。]“寻根小说”侧重将文学与中 国文化结合,以实现文学的“本土化”追求。不论是韩少功对楚文化世界的塑造,还是贾平凹 对商州文化的描写,都是民族化愿望在文学上的本土化表现。“寻根小说”的本土化追求,为

小学数学教学论答案

《小学数学教学论》解答 一、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15分) 1.随机现象 答:是指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同样的实验或实例,所得的结果不确定,在实验之前无法预测实验结果。 2.电化教学手段 答:是指利用声、光、电原理设计的教学设备,主要包括幻灯、投影、电视、电影、录音、录像、语言实验室、计算器、电子计算机等,是现代科学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 3.开放性问题 答:从狭义上讲,就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所谓解法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从更广义的角度,开放性问题意味着一个较为复杂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经历提出假设、对数学情境作出解释,计划解题的方向,创造一个新的相关的问题或进行概括等等,也就是说在该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可以帮助我们收集到有关学生更多方面的信息,从而说它更具开放性。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对比《大纲》,具体分析《标准》对“数与代数”的内容有何调整? 答:“数与代数”是《标准》设计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在这个领域内容中,把以往数学与计算、代数初步知识、量与计量的部分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与更新,形成新的学习内容。对于整数的

认识,《标准》提出认识和感受大数的要求,“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读、写亿以内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估计”。而《大纲》的要求是,“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多位数”。标准增加了负数的认识,“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和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这是大纲中没有的内容。 2.如何理解“获得一些初步的教学实践活动的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实施中的注意要点是什么? 答:《标准》提出的“获得一些初步的教学实践活动的经验是指学生经历实践活动之后,初步懂得一些实践活动的操作步骤、操作方法以及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这些活动经验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份宝贵积累,它对学生终身学习具有很大的帮助。另外,“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是指数学的应用问题,它既能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又能为知识的综合应用创造条件。在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加强实践活动的指导。数学的实践活动并不是“放羊式”的活动,它仍需要教师的指导。在教师的指导中,应重点帮助 学生逐步掌握一些操作步骤与操作方法,以便为他们后续的发展打下基础。(2)加强综合设计的指导。开展实践活动并不是为了实践而实践,而是力求通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知识的整合、方法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5篇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5篇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5篇 【篇一】 简述小学教育中劳动教育的意义 关键词:劳动教育; 智慧;人格;幸福; 小学教育 一、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那些双手灵活、热爱劳动的儿童,能够形成聪敏的、好探究的智慧。手所掌握的或正在学习的技能越高超,儿童就越聪明,他对事实现象、因果联系和事物之间的规律进行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就表现得越明显。 (一)劳动与智慧的结合是智力情感的首要源泉 学习和劳动的结合,就在于干活时思考和思考时干活。我们学习的绝大部分来自做事、创造,以及靠双手去感知。手的神经与大脑中枢神经相连,对手的刺激就是对脑的刺激,削弱动手的能力也会削弱大脑活动的能力。如果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那么产生这种困难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不能洞察事物之间的关联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因此,劳动中的创造是激发学生智力的最强有力的刺激之一。 (二)通过劳动发展儿童的才能和爱好 依靠学生的独立性来组织劳动,能有效激起和发展学生的才能。对某一种劳动的共同热爱有利于把学生聚集到这个或那个集体里去。我们学校会组织"巧手折趣""水果拼盘""开心农场"等活动,把不同年级的学生组织到一个劳动集体当中,互相帮助,完成一个需要创造性的、有挑战的劳动项目。学生在劳动中锻炼自己的才能,发现自己的爱好。保持学生对劳动的热爱,点燃创造性的火星,千方百计让它们熊熊地燃烧起来是教师的主要任务。在整个过程当中,要着重培养那些天赋还没有显著表现出来的学生的才能和爱好。 二、劳动教育也是人格教育 有一次做放学做值日,一个孩子竟然不知道怎么将一个垃圾袋从一卷垃圾袋上扯下来。哭笑不得的我只能耐下心来,让他仔细观察两个垃圾袋连接处的虚线,告

小学数学教学论答案

一、填空题 1、小学数学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 2、数学活动水平知识技能目标包括:。 3、小学数学的基本教学方法有等。 4、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过程一般分为四个步骤进行,即。 5、小学数学中有三种计算方式。 6、《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包括。 7、奥苏贝尔对学习的划分有:。 8、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最基本的成分:。 9、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10、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四阶段为。 11、小学数学教学班级授课的基本组织形式有。 12、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小学数学教学评价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照评价的目的、作用和时间的不同,可将小学数学教学评价分为和;按照评价的表达方式不同,可以将小学数学教学评价分为和。 13、小学数学课程目标制定的依据。 二、简答题 1、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有哪些? 2、简析小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的心理特征。 3、简析小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 4、简述备课的基本要求。 5、浅析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及应注意的事项。 6、试分析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发展特点。 7、简述小学生获得概念的两种方式。 8、简述学科数学与科学数学有哪些区别与联系? 三、论述题 1. 试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重要性。 2. 结合实际论述促进小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评价。 3. 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际,论述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意义和重要性。 4. 简要论述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数学素养提出的新要求。 四、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设备条件、教师的特长及教学风格。 2、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 3、讲解法、谈话法、演示法、操作实验法、练习法、引导发现法、暗示教学法、合作学习法、模拟法、探究研讨法(从中任选五个即可) 4、活动准备、活动导入、活动实施、活动总结 5、口算、笔算、估算 6、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与综合运用 7、有意义学习、机械学习、发现学习、接受学习 8、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模型和方法 9、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回顾反思

成就一生的好性格_第一章 中庸型性格——不偏不倚的哲学

中庸型性格的绝妙之处一般人难以企及,但这种性格却是人人都可以塑造的。具备这种性格的人.该仁慈时总是慈眉善目;身陷逆境时,却表现得韧劲十足;平时波澜不惊,该出手时却是毫不犹豫。 他们能把宽容、博大、仁爱、方圆全都交融在一起.因此,具有这种性格的人很少有不成功的。 无论得失,都要坦然 我们都知道,这世上有许多的东西,越想得到就越得不到,越害怕失去就越容易失去。有些事情,就好比感情,是强求不来的,比如说徐志摩和林徽因的感情。徐志摩十分喜欢当时的才女林徽因,但最终林徽因嫁给了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为此,徐志摩说过这样一句话:“得之吾幸,失之吾命。” 世上之事,有得必有失,有失也必有得,得与失是一对孪生兄弟。 也许有的人得到的多一些,因此就多了一些自信和满足;有的人得到的少一些,因此就少了一份自信与满足。面对得失,如果我们能多一份坦然,能够从大处着眼,为长远着想,那么个人得失相对于纷繁复杂的世界又算得了什么?是的,失去会让我们痛苦,但痛苦终究会成为过去,失而复得则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快乐。没有失去只有获得,带给我们的快乐是短暂的;有失又有得,先失而后得,带给我们的快乐才是长久且珍贵的。 人生或得或失,事业或成或败,都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我们能多一份坦然,只要我们能脚踏实地,只要我们无愧于自己和他人,我们就应该快乐而自信地生活。 古代官场黑暗,仕途艰险。尽管苏东坡忠于职守,勤政爱民,可由于官场的相互倾轧,他还是遭到贬黜。被贬之后,他一不怨天,二不尤人,始终保持旷达乐观的精神,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追求。 他在遭贬的日子里,坚持勤耕苦读,四处游览,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名篇佳句。后来,得到朝廷重新启用的时候,他一如从前,尽心尽力为朝廷出力,为民众谋利,可谓宠辱不惊。 在生活中,人们常常因为得到而欣喜不已,也常常因为失去而郁郁寡欢,这两种心态会直接导致浮躁。人生不会总是得到,也不会总是失去,有得有失是一种规律,我们应该坦然面对。 飞速行驶的列车上,一位老人刚买的新鞋不慎从窗口掉下去了一只,周围的旅客无不为之惋惜,不料老人却毅然把剩下的那只也扔了下去。众人大惑不解,老人却坦然一笑:“鞋无论多么昂贵,剩下一只对我来说就没有什么用处了。把它扔下去却可能让捡到的人得到一双新鞋,说不定他还能穿呢。”老人看似反常的举动,体现了他清醒的价值判断,与其抱残守缺,不如果断放弃。这种坦然面对失去的豁达心态,令人顿生敬意,也令人深思。 屈萱大学毕业,刚进入某地最大的广告公司时,发现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在实际应用中既不够用也不管用,致使办事成功率很低、出错率很高。再加上有时同事的失误也算到她的头上,她为此常常受到责罚。

小学教育专科论文

小学教育专科论文 导读:论文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小学教育的专科论文应该怎么写? 小学教育专科论文篇一: 浅谈小学教育 摘要:我国对于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尝试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目前尚处在积累经验阶段。因此,如何适应教师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构建适应我国国情、具有鲜明特色的小学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前教师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的课题。 “教育爱是小学教师人格的灵魂。”小学教师的教育爱之情感不同于母爱,它是在教育环境、教学实践中形成发展起来的高级社会性情感,体现着人类特有的一种无私、深沉、持久的理智之情、事业之爱,凝结着教师对教育理想的憧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祖国人类未来的奉献。现代教师发展的理论认为,教师发展不仅是理性的成长,而且还包含着情感的丰富与深化。“教师发展并不仅仅包含技术的维度,如知识与教学技能,而主要是一种道德的和情感的维度。”、从更深的层面上讲,对于儿童的爱是基于对儿童个性的尊重和对每个儿童发展可能性的价值认同。 小学教育,重点突出在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小学思想品德

课是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是对学生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在思品课教学中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位思品课教师应该思考也应解决好的重要问题。教育部新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是指导思品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就现行思品教材而言,都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就其中的方法来说,则尚存在欠缺。如果能在这方面有所突破,肯定会对小学生的道德能力发展更具有指导意义。因此,探讨小学思品课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对于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确是当务之急。现在笔者就小学思品课教学中常用用方法进行分析: 一、感染法 人的情感总是相互感染的。感染法就是教师不但用自己健康美好的情感与言行去感染学生,而且充分挖掘教材,积极促进学生间的交往,使良好的情感相互感染,不断增强。小学思品教学不能光限于书本和课堂教学,要让教学产生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学内容能在学生中间产生共鸣。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不能仅仅把他们看成教学灌输的对象,特别是在丰富多彩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学生对某些社会事物的看法,往往会对其心理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思品课的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课堂灌输教学,努力着眼于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运用情景和音像设备,以达到教学目的。有位教师在教学《敬礼,五星红旗》一课时,由于该课的内容是讲述20世纪80年代一批身处异国他乡的少先队员尊敬国旗,维护国家荣誉的事。为了达到理

论小学教育方式方法最优化

论小学教育方式方法最优化 论小学教育方式方法最优化苍湖小学 许梅华摘要:随着国家教育制度的持续改革和创新,小学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也要进行有效的改革和创新。小学教师要想促进教育方式方法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就要改革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思维,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个性化特征以及不断改革的教育体制来进行多样化的创新,从而促进小学教育方式方法达到最优化。本文主要对小学教育方式方法最优化方略进行探讨和研究,旨在推动小学各项教学活动更好开展,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得到快速的提高。 近些年来,在国家教育制度不断改革的环境和背景下,小学教师要重视教育方法和方式的持续革新。 在各类科目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摒除传统教学观念和思维的禁锢,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充分了解和掌握小学生的学习状态和个性化特征,充分尊重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来丰富小学教学的内容,创新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方式,培养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小学教育方式方法达到最优化。 一、小学教育方式方法最优化的重要性分析小学教育方式方法的最优化,能够促进有效地提升小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有效地培养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调动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逐渐提升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 与此同时,小学教育方式方法最优化能够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快速、有效地提升小学课程的教学品质,使得小学生学习成绩得到更好的提升,更好地实现小学教育教学的目标。

二、小学教育方式方法最优化方略探究 (一)课程教学思维、观念的有效革新近些年来,在新课改的环境和背景下,小学教师必须要变革掉传统、落后的教学思维和观念,结合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要求和目标,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制定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多样化教学方案,这样能够更好地调动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和提升小学生的学习素养,提高小学课程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教学方法、方式的多样化创新实现小学教育方式方法最优化的重要途径就是创新。如果教师一味地运用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那么课堂的教学氛围很难被活跃起来,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被调动和激发起来,不利于提高小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因此,要想又好又快地实现教育方式方法的最优化,小学教师必须要进行教学方法、方式的多样化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下收获不同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可以运用分层次教学法、游戏化教学法、因材施教法、多媒体教学法等,还可以综合运用几种或者多种教学方法来强化小学课堂的教学效果,不断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培养和激发小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表达自己的学习意见和想法,逐渐提升了小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促进小学多样化课堂教学的更好开展,逐步实现小学教育方式方法的最优化。 (三)学生主体性教学地位的充分尊重在以往的小学课程教学当中,很多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则处于被动受教的地位,在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和现状下,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够得到更好的激发,课堂的教学氛围也得不到更好的缓和和活跃,不利于小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最优化。 现如今,国家教育制度的不断革新,学生的主体性教学地位受到了国家教育部门更好的重视。因此,为了能够促进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最优化,教师必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教

得失论

得失论 题记:写此文章在与教人放下执著,遇事想起此文,吾心满意足矣。 得失论 查阅中外古史,细看大千世界,回想过去种种,眼前仿佛现出一天枰,起落不定。各放一重物于两称上,保持平衡状态,一旦取出一物,另外那头就会坠下。于是我终有所悟,得出一恒定的规律:"世间万物,总不能脱离得失二字。有得便有失,有失便有得。"得失,乃万事之所以发生的总纲。得失犹如阴阳,相生相灭;犹如正邪,此消彼长。得与失,既见于鸡皮蒜毛的小事,又现于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明察秋毫者,即可看透万事始末,行之者,足以改变命运。 得失本义无他,就是"得到"与"失去",且按历史来杂谈得失: 欲望尽失者,当为让无数人脱离苦海,了却凡尘的佛祖释迦牟尼。欲望尽得者,莫数让天下人痛恨的如桀,商纣王,赵高等祸国殃民,乱臣贼子。 秦始皇得到了天下,居功自傲,变得荒淫无道,妄求长生不老,信用赵高等奸臣,使得民不聊生,最终失去了人民扶持,刚建力的国家不

消百年则亡。 项羽逢战必赢,让他战胜刘邦七十一次,得到了大片城池,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自此"狗眼"看人低,自以为天下无敌,也不曾将慰劳将士,其下属知刘邦对下属仁厚,纷纷投靠刘邦。在项羽第七十二次与刘邦一战,也是他一生唯一败北。所有得来的全部都失去,一蹶不振,竟在河边轻生自杀,由西楚霸王沦为河底哭鬼。项羽战败前未尝过失去的滋味,凡"得"的同时,"失"亦会在冥冥中累加,两者是成正比的。他的"得"好比算术的一加一,一次一次的得到,他的"失"一出现就是整百,没经历过失去的痛苦的他自然无法承受。刘邦与其恰恰相反,刘邦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他失去的虽然是战役的胜利,却在此过程中,获张良,得人心,将"得"慢慢地积累,等到时机成熟时爆发其威力,汉高祖之位当之无愧。 传奇的三国中,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此典故已家喻户晓。刘备用高深的谋略轻轻松松得到荆州,开始他争霸的旅程。这么容易得到的,总该要失去什么,于是老天就安排了吕蒙智取荆州,顺便捕获了关羽父子,不该属于刘备的荆州而去强得,终究会失去。刘备得到了个诸葛亮,却失去了有能力继承王位的儿子,把无用阿斗丢给了他,阿斗虽无用,毕竟在他小时候把赵云这等厉害人物带到了刘备帐下,为刘备立下不少汗马功劳。其余四虎猛将也一样,得到了一生丰功伟绩,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