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迎接殡仪馆建设的新时代

迎接殡仪馆建设的新时代

迎接殡仪馆建设的新时代
迎接殡仪馆建设的新时代

迎接殡仪馆建设的新时代

——浅议殡仪馆等级划分与评定的内容及意义

朱金龙

我国关于殡仪馆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工作,在民政部和中国殡葬协会领导的关心下,现在已经进入实质性运转状态。目前由中国殡葬协会殡仪服务工作委员会承担的有关标准与办法的编制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殡仪馆等级的划分标准已经有了明确的框架与内容,评定办法也已有了总体的设计。因此我们可以欣喜地预计,不久后即将开展的殡仪馆等级评定工作,将会极大地推进我国殡仪馆的软硬件建设,并以大量等级殡仪馆的出现标志新时代的到来。

一、殡仪馆等级评定的历史进程

我国曾经在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开展过殡仪馆等级评定。根据民政部办公厅《殡仪馆等级标准(试行)》和《殡仪馆等级评定办法》的通知和《关于开展等级殡仪馆评定工作的通知》,自1992年起经过历时10年的等级殡仪馆评定,至2001年底全国先后评出国

家一级殡仪馆42个,二级殡仪馆100个,三级殡仪馆153个,这些等级殡仪馆约占当时全国殡仪馆总数的20%。这一轮的殡仪馆等级评定,在当时极大地促进了各地殡仪馆的设施建设,为数不少的殡仪馆依据标准争取到较多的建设资金,通过迁建、改建或者扩建使殡仪馆的面貌焕然一新,从而告别了六十年代的“三五”状态。

2002年3月,民政部办公厅发出《关于暂停等级殡仪馆评定工作的通知》。通知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各地殡仪馆建设水平的提高,等级标准的许多指标已经落后,评定办法也不够严谨,需要调整和完善。此后,全国暂时停止了等级殡仪馆的申报和评定。

2005年3月,时任民政部副部长李立国在中国殡葬协会第五届会员大会上宣布,民政部已经决定,今后殡葬行业经营单位的等级评定由中国殡葬协会承担,民政部不再直接进行等级机构的评定。随即中国殡葬协会开始新的殡仪馆等级评定的准备工作。协会组成的星级殡仪馆评定标准课题研究小组,参照了涉外旅游宾馆、医院、电影院等服务设施的星级(或等级)评定标准,结合殡葬行业的特点和继承原有等级标准中合理的部分,在提高硬件设施装备要求的同时,较多地增加了对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要求等软件方面的内容,并且采用比较通行的星级制,形成了《殡仪馆星级的划分与评定》(初稿)。协会殡仪服务工作委员会于2006年先后在南京的委员会主任会议和太原的委员会年会上,听取了协会理事与会员的意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多次修改,于2007年形成《殡仪馆星级的划分与评定》(修改稿)正式上报。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搁置下来。

2012年,在民政部领导的指示和社会事务司等有关部门的指导下,中国殡葬协会安排殡仪服务工作委员会启动殡仪馆等级评定的标准编制及其相关的工作。同年,殡仪服务工作委员会组成编制组,对2007年标准稿进行修改和完善,并根据领导的意图仍然采用等级(不采用星级)划分办法,提出了内容更加全面并可操作的新的标准稿,并且先后于5月10日、8月17日召开主任会议进行意见征询;民政部社会事务处也将标准稿发给各省进行了意见征询。这个稿子得到各地的关注,北京市八宝山殡仪馆、天津市殡葬管理处、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湖南省民政厅社会事务处等8个地方先后提出了具体的修改、补正或删减等意见。

2013年,殡仪委根据这些意见,同时为了使标准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参照我国最新版本(2010年版)的旅游饭店星级划分与评定标准,在保留标准稿全部内容的基础上,按照新的标准结构提出了新的标准稿,并在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和中国殡葬协会领导会议审查和进一步修改后,于5月向全国各地民政部门提出征求意见稿。同时为了广泛深入地征求行业对于标准的意见,协会殡仪服务工作委员会组成由协会会长和数位副会长带队的五个小组于5月底、6月初分赴华东、西南、华南、西北、东北开展标准的调研与论证。五个小组在江苏、浙江、安徽、山东、贵州、四川、广西、福建、广东、陕西、甘肃、新疆、黑龙江、吉林、辽宁各省民政厅的支持下,召开了15个座谈会,搜集了各地民政部门和殡仪馆方面针对5月征求意见稿的大量意见与建议。各地参会人员普遍认为这次编制的标准新稿比1990

年发布的标准更规范,并能全面系统体现各等级殡仪馆硬件和软件设施的标准化程度,符合当前殡葬行业特点,更具有操作性;参会人员也根据各自的理解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与建议。6月7日,殡仪委再次召开主任会议,确定了进一步修改标准稿的指导意见,标准编制组据此对征求意见稿再次修改,形成了标准送审稿。

下一步,对于殡仪馆等级划分的标准和评定的办法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还需要一些时间,但是可以相信,有上下的共同关注和积极参与,这个时间不会太长。

二、殡仪馆等级划分的标准框架

殡仪馆等级的划分目前采用了一个新的标准框架。这个结构是由衡量殡仪馆服务能力和服务状态的具体内容决定的,从内容上看比以前的标准更加具体,也具有更强的操作性。

殡仪馆等级划分标准由正文和三个规范性附录组成。正文的主要章节包括:前言、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与定义、等级划分及标志、总原则、等级划分的条件;三个规范性附录分别是:附录A

必备项目检查表、附录B设备设施评分表、附录C运营质量评价表。可以认为标准的主要内容是等级划分的条件,这些条件由“必备条件”、“设施设备要求”和“运营质量要求”三个部分组成,条件的具体项目就列举在三个附录中。

必备条件是基本准入条件,是申报等级评定的底线要求,具有严肃性和不可缺失性,每条必备条件具有“一条否决”的效力。标准对不

同等级规定了不同的必备项目检查表,规定了不同等级应具备的硬件设施和服务项目。必备项目评定检查时,逐项打勾确认达标后,才能进入后续打分程序,必备条件不达标就不能参加等级评定。按照不同等级的要求标准规定了难易程度有别的必备条件,分别设计了一级、二级、三级的必备项目检查表。

设施设备是殡仪馆开展服务经营活动的硬件条件,是殡仪馆根据其服务规模和业务能力的要求进行配置的,不同等级的殡仪馆在设施设备上的要求是不同的。设施设备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设施的数量和质量上,不同等级的殡仪馆在设施的项目、设施的档次上也有不同。标准根据我国殡仪馆实践的经验总结,就整体布局、停车设施、道路交通、建筑布局、空调系统、智能化管理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应急供电与应急照明、公共信息指示系统、消防设施、绿化与景观、营业接待设施、遗体处理设施、礼厅悼念设施、特别项目设施(在某些殡仪馆没有设置该项业务而不具备的设施,如:火化设施、骨灰寄存设施、商品销售设施、饭店餐饮设施)、员工设施、安全设施、环保设施和其他等诸多方面规定了相应项目的计分方法,总分为500分。参评单位由于设施设备的种类、数量、档次的不同,所能得到的分数是不同的,并且得到分数的具体项目也会有所不同。经过测评,如果能够超过最低得分线,就可以评到相应的等级。标准规定的各等级殡仪馆最低得分线是:三级300分,二级350分,一级400分。

运营质量是对于殡仪馆服务和管理软件水平的条件,是对殡仪馆在服务设施维护、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等方面的实际运作上的要求。

不同殡仪馆在运营质量上的表现是有差异的。运营质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工作状态与工作结果上,可以用“优”、“良”、“中”、“差”几种状态进行评价,标准从总体要求、营业接待、遗体处理、悼念礼厅、其他服务项目、公共及后台区域管理六个方面设计了若干评价项目,并给每个项目的状态设定了分数,总分为500分。在实际的评价中,每一个参评殡仪馆在各种项目中的表现必然会不尽相同,因为在服务与管理上必然会有各自的长项和短项,汇总后会得到一个实际总得分,将它除以总分500分再乘以100%,就可以得出一个得分率。经过测评,如果能够超过最低得分率,就可以评到相应的等级。标准规定的各等级殡仪馆的最低得分率是:三级70%,二级80%,一级85%。考虑到某些殡仪馆不具备运营质量评价表中带“*”的项目(即没有该项业务,比如遗体火化、骨灰寄存、营业饭店等),统计得分率时应在分母中去掉该项分值,亦即在总分500分中减去相应项目的总分。

根据我国殡仪馆建设和运营的实际情况,在殡仪馆等级划分标准中通过具体的条款和评价项目体现了以下各种特性:

广泛性。等级划分的标准是一项全国行业性标准,必须要考虑到我国殡仪馆的现状和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应当具备广泛的适应性。根据当前殡仪馆正处于转型时期,单一地由国家民政部门建设和经营殡仪馆的做法正在改变的时代特点,在所有制上,标准应适用于各种经济性质的殡仪馆;在经营形式上,标准涵盖了含火化业务的殡仪馆和不含火化业务的殡仪馆,包括未来可能有较大规模发展的小型殡仪

服务机构等的等级划分及评定。同时考虑到各地经济与文化的不同特点,各项规定也有较大的适应性。

整体性。等级划分标准规定,只要是殡仪馆的组成建筑,包括出租营业区域在内的所有区域都应该是一个整体,评定等级时不能因为某一区域财产权或经营权的分离而区别对待。这项原则也是根据现实情况确定的,殡仪馆的各个业务部门、各种设施,不因经营主体的不同而免受评定,等级评定的时候是对殡仪馆的整体评定,由此来促进申报等级评定的殡仪馆在其所有的建筑区域和业务领域达到统一等级的质量标准。

时效性。时效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标准规定,殡仪馆开业一年后方可申请星级评定。建筑物和设备设施的堆积并不完全能证明殡仪馆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必须要经过运营实践的检验,所以做此规定;其二,等级殡仪馆只可以享有五年有效的等级及其标志使用权,不实行终身制,标准规定评上等级的殡仪馆五年期满后应进行复评。标准还规定期满复评适用于根据1990年民政部标准与办法已经被评为某种等级称号的殡仪馆。

基础性。基础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标准规定了申报等级殡仪馆的基本准入条件,亦即必备条件,在各种等级必备项目的检查表中列出了总体的和每个业务环节的软硬件要求,各等级殡仪馆应逐项达标,必备条件中任何一项未达标的不能参加等级评定;其二,规定了等级称号一票否决的事项,等级评定后,如果殡仪馆营运中发生重

大安全责任事故,所属等级将立即被取消,相应等级标识不能继续使用。

选择性。根据我国地域广泛,文化习俗多样性的特点,标准在设施设备与营运质量评价上给参评殡仪馆提供了多种项目的选择机会,各种有不同设施安排的殡仪馆都有机会申报相应等级的可能。比如设备设施评分表总分为500分,而一级殡仪馆只要400分就可以达标,因缺少某些项目(如没有遗体火化设施,或者没有骨灰寄存设施、饭店设施等)不会受到影响;再如运营质量评价表中一级殡仪馆的得分总比例为85%,且不具备带有*记号的项目可以在统计得分率时在分母中去掉该项分值,这就为申报殡仪馆留下了一定的调节空间。

三、殡仪馆等级评定的实践意义

对于殡仪馆等级评定,处于不同立场、持有不同认知的人对其意义的认识必然有所不同。但是,等级评定对于我国殡仪馆的建设和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是不容置疑的。

第一,殡仪馆等级评定可以提高殡仪馆的服务水平。等级评定是对殡仪馆综合实力的全面衡量,有了等级划分和评定标准,可以促进我国各种形式的殡仪馆对照标准要求,寻找差距,在改善服务设施、增加服务项目、提升服务质量上找到努力的方向,可以促进殡仪馆把等级划分标准作为殡仪馆服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员工的自我提升,从而使殡仪馆的经营与管理得到有效提升,使殡仪馆的设施和服务得到快速发展。等级评定是对殡仪馆服务水平的一种认可,是殡

仪馆提升机构形象、信誉、品牌和效益的有效途径,也是殡仪馆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两个效益的有效法宝,因而它必定是每一个追求发展与成长的殡仪馆的当然选择。

第二,殡仪馆等级评定可以提升殡仪馆设施的建设水平。这一点在上一轮的等级评定中已经得到证明,那个时期很多殡仪馆在等级评定中争取到财政资金,极大地改善了殡仪馆的各种设施。新的等级划分标准列举了提高殡仪馆服务设施和服务运营管理要求的具体项目,有利于殡仪馆比照具体规定把资金用到实处;同时也可以依据标准设计殡仪馆的建设规划,争取扩建、改建或者迁建的资金,进而实现殡葬服务设施一类民政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有了等级标准,也将有利于殡仪馆的投资者和经营者在建筑设计、设备配置、工作人员配备以及管理模式的选择等方面清晰地获取可供决策定位和具体实施的参考标准。

第三,殡仪馆等级评定可以提升行政管理的规范水平。殡葬行政管理在新的时期对于殡仪馆的管理目标将会有所变化,除了公益目标的实现,还应促进殡仪馆努力提高服务效率、提升服务质量,满足各种殡葬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等级评定对殡仪馆提出了覆盖全部服务领域的规范要求,也为管理部门开展行业监管与指导、先进荣誉评比提供了规范,如此将有利于行政管理部门根据规范对各种等级的殡仪馆进行分类管理,避免旧有一刀切式管理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如果用发展的眼光看殡葬行政职能,那么殡仪馆等级评定也将会刺激行政管理部门提高干预和管理殡仪服务市场的能力,可以通过等级评定引导

殡仪馆根据自身特点,找准顾客群体,开发新的服务,避免殡仪馆的重复建设与恶性竞争,从而有效地规范行业秩序,更好地促进我国殡葬业的健康发展。

第四,殡仪馆等级评定可以提升员工各种利益的水平。等级殡仪馆称号的取得,体现了民政局和殡仪馆管理人员的政绩和业绩,有关人员会因此得到褒奖,这一点毋庸讳言,因为它的确是多数殡仪馆申请等级评定的原始动力。但是对全部殡仪馆来说,等级殡仪馆的取得可以提升机构声誉和品牌价值,从而增加客源,增加殡仪馆的营运收入和盈余,职工的薪酬福利和社会地位也将因此提高。

第五,等级殡仪馆评定可以为客户选择服务提供便利。殡仪馆有了等级划分,将有利于治丧者根据自己的消费能力选择合适档次的殡仪馆,他们可以在事先通过等级标志得知殡仪馆的服务能力,对殡仪馆的设施设备和服务质量有个大概的了解,从而顺利地满足自己的殡葬需求。

总之,开展殡仪馆等级评定,必将引导具备条件的殡仪馆进行较大力度的更新改造,较多殡仪馆的建筑布局将更趋合理,设备设施的档次将有提高;必将引导更多的殡仪馆加强员工培训和人才引进,进一步推进规范化管理,并且随着服务能力的提升,所能提供的服务项目也将更加丰富;也必将使人民群众多元化的殡葬需求得到满足,获得与社会同时进步的殡仪馆的高水平服务。由于这些变化,殡葬行业将改变人们心目中的旧有形象,将会获得更高的认可度和美誉度,同

时获得等级称号的殡仪馆也会在高水平的经营中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

四、殡仪馆等级评定的若干建议

在新的殡仪馆等级划分标准和评定办法出台后,无论是殡葬管理的行政部门、殡葬行业协会还是殡仪馆,都将面临大量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因为在等级评定的准备、自查、申请、推荐、审查、检查、审核、批复、申诉、抽查、复核等环节中都需要熟悉规范并按之运作。根据笔者的理解,有下列建议。

首先是各个方面均要做好等级评定相关的准备工作。内容一,成立相关组织。根据殡仪馆等级评定的办法,将要组织全国殡仪馆等级评定委员会,聘任国家级评定检查员和评定监督员组成评定专家组,组成评定咨询机构。有条件的省市将要成立省级评定委员会,聘任省级评定检查员。各级评定委员会还将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这些组织与人事的安排需要酝酿和决策。内容二,制定工作文件。殡仪馆等级评定工作展开时需要大量的工作文件,如各类组织与人员的工作章程、等级划分标准释义、检查评分细则、各种程序的工作规范以及在各种检查时使用的工作表格等,这些都要依据等级划分的标准与评定办法进行编制。

其次是要认真地做好等级划分标准与评定办法的宣传培训。内容一,宣传。标准发布后,中国殡葬协会及其殡仪服务工作委员会要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标准的宣传,宣传等级评定的意义,宣传等级划分的

条件,针对行业中各类人员的实际认识,通过网络、讲座、巡回宣讲、印发宣传品等形式使有关的人员了解或熟悉标准和办法。内容二,培训。凡是涉及等级评定的评定委员会和评定专家库的成员都要经过培训,今后将要承担检查、监督或咨询等事务的人员还要进行考核,以取得资格证书。各省级评定委员会也要承担对本区域内有关人员的培训工作。内容三,咨询与辅导。对于有等级评定意愿的殡仪馆或者准备成为试点的殡仪馆,根据请求由评定委员会派员进行辅导,以规范地完成自查、整改、申请等评定的前期工作。

再次是要仔细规划与实施等级评定的工作规划。内容一,试点工作规划。鉴于新一轮的等级评定办法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并且完善,可以考虑一个试评期,先在有条件的几个城市开展等级评定的试点,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再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评定。内容二,创建规划。很多已经具备或者基本具备条件的殡仪馆需要做好等级评定的创建规划,对照标准和办法,在有关必备条件、服务设施设备的配置与运行、服务项目的设置与服务质量的控制等得分点上进行补课或提高,在工作制度、工作文件和工作台帐等能够体现或记录殡仪馆运行状态的文件类管理上进行完善,并且努力在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文明单位创建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等体现高度的项目中有所成就。

最后是齐心协力促成殡仪馆等级评定工作。内容一,关心出台前的标准和办法。根据以前多次征询意见时的感受,可以认为等级评定已经成为行业内密切关注的事件,因此期待各地继续关心,并且在更多的细节上进行推敲,比如必备条件具有“一条否决”的效力,需要进

行仔细的斟酌,比如能够体现我国殡葬行业近年来倡导绿色殡葬、人文殡葬等观念的具体条件是否有所遗漏需要增补等,这些都需要群策群力。内容二,创造公平规范的评定环境。殡仪馆等级评定需要公信力,它不仅需要一个完整规范的标准和办法,还需要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所创造的健康和谐的工作环境。因此需要有关的人员遵守纪律,把力量放在具体条件的创建上,以共同维护殡仪馆等级标志的神圣涵义。

当前,我国的殡仪馆建设正处在一个非常好的时期,殡葬公益职能的回归使得政府更加关心殡仪馆的建设,同时更加多元化的殡仪消费需求也刺激了各类社会资本在殡仪馆建设方面的注入,伴随着越来越多设施先进、环境优美的殡仪馆的出现,如果能够及时并且规范地开展殡仪馆等级评定,必将极大地改变旧体制、旧模式中的某些落后状态,必将促使更多的殡仪馆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我国的殡仪馆建设也将因此跨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二〇一三年八月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纲) 崔静 一、民主政治的内涵、基本原则、主要特征 (一)民主政治的内涵 1、民主:古希腊语demos(人民)和kratelnc(治理),合在一起构成“民主”,意为“人民的统治”。 2、民主政治:是凭借公共权力,和平地管理冲突,建立秩序,并实现平等、自由、人民主权等价值理念的方式和过程。民主政治是奉行多数人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与君主制、寡头制和独裁制相对立。 (二)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 1、多数原则:少数服从多数。 2、少数原则:尊重个人和少数人的权利。 3、平等原则:没有特权,人人平等。 4、程序原则:民主政治运行必须遵循预定的程序和规则。 (三)民主政治的主要特征 1、民意政治 2、责任政治 3、法治政治 4、透明政治 二、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现状 (一)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已经确立 “一个根本政治制度,三个基本政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二)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日益完善,焕发出新的活力。 2、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开创了由人治向法治过渡的新局面。 3、强调尊重和保障人权,并把它写入宪法。 4、保障人民的“表达权”,言论自由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 5、干部制度改革方面成效显著。 6、党内民主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深化。 7、从多方面探索和建立健全反腐倡廉机制。 (三)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说,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具体制度方面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民主政治建设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重难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和特点及意义。 自学导练 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背景 (1)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2)中国共产党团结民主人士筹建新中国 2.形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时间:__________年9月,内容:通过了《_____________》; 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定了首都、国旗、代国歌等。 (3)意义: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职能 (1)1954年以前,代行_____________职权。(2)1954年以后,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4.方针:1956年,中共提出“”的方针。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背景: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 2.召开: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3成果:制定通过《__________________》。 (1)内容: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宪法体现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大原则(2)意义:第一届人大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形成。为社会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目的:为了实现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概念: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民族自治区(县)和,由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 3.概况:1947年,____________成立。后来,新中国共成立__个自治区,一百多个自治县(旗)。 4作用: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愿望,实现了人民民主,也保证了民族平等和民族的团结。 问题探究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能是什么? 2.我国政府为什么非常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解疑精讲 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特征 1、在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中,根本的是共产党领导。在我国多党合作制度中,共产党领导是基本前提,也是各民主党派的自觉选择。在共产党领导下,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亲密合作,为共同的目标团结奋斗,是我国政党制度区别于西方多党制的根本特点。 2、在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中,各民主党派是与共产党共同致力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而不是反对党或在野党。这是因为我国民主党派与共产党在政治目标和根本利益上具有一致性。这与西方多党制中以谋取执政地位为目的的反对党、在野党具有本质的不同。 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与各民主党派作为亲密友党和参政党地位,决定了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实质是团结合作。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是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挚友、诤友关系,是参政党与执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亲密团结、合作共事的关系,而不是多党竞争、轮流执政、互为对手、彼此倾轧的势不两立关系。这与以竞争为特征的西方多党制政治体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也是区别于西方多党制的显著特征。 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特点及意义 1954年一届人大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①它规定的第一个原则是人民民主原则,而国家的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②它的第二个原则是社会主义原则。社会主义原则集中表现为公有制原则。就社会阶段而言,为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当前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问题及其对策

当前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十七大报告把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切实的民主权利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并要求把它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是基层民主的重要内容。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是党领导广大农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举,它对促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产生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村民自治; 党的领导; 法治建设 一、当前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存在的问题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农村民主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村民自治制度不断完善,民主政治生活日渐丰富,农民生活明显改善。但是当前我国农村民主建设中依然存在着大量制约民主发展的因素,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 第一,民主的发展水平是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民主化的程度、方式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制约了农民对民主的有序参与。农村中大部分青壮年农民长年累月在外务工,对本村(本地)公共事务知之甚少,这就使得他们难以正常行使民主监督权利。对他们而言,生计问题大于民主,他们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参与政治活动。有的因回家参与选举经济成本高,甚至放弃了选举权。另外,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也使”廉价贿选”有机可乘,在某些经济十分落后的地方,甚至花几块钱就能买到一张选票,”民主”荡然无存。[1] 第二,文化素质低和封建保守意识的影响。一般而言,受教育程度与民主政治参与程度成正比,”政治能力随着教育水平和职业地位的升高而增长”。[2]目前,我国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文盲、半文盲者居多,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寥寥无几,严重制约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诚如列宁所说:”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不识字就不可能有政治。”由于缺乏科学文化知识,农民的民主意识淡薄,对民主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到位,因而也就无法正确履行自己的民主权利。此外,我国农民受封建皇权主义、”官民相对”等意识的影响根深蒂固,面对各种违法乱纪现象,虽然强烈不满,但多采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息事宁人的态度或者干脆忍气吞声。 第三,民主参与的渠道欠畅通。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应有之义,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从实际情况看,在当前我国农村的许多地方,大部分农民除了享有民主选举的权利外,其它三个民主权利明显不足。这种情况在部分行政村合并后变得更加严重。目前,尽管各行政村都在积极推行村民代表会议和村务、财务公开制度,但由于受村民代表数量和推选方法及村务、财务公开质量和内容的局限,大多数村民还是不能直接地参与到重大村务的决策和管理工作中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村民的知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政治文明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政治文明 一、背景材料 十六大报告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使小康社会的内涵更加深刻和完善。政治文明的提出具有极为丰富的意义;1、政治文明是政治建设理论的一大创新,它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构成人类文明的三大存在形态,使人们对人类文明的理解更全面,更完整。2、它使党的基本路线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的三大奋斗目标”都有了具体落实的载体。“富强”,依靠物质文明建设来实现;“文明”,即指精神文明,依靠精神文明建设来实现。“民主”,依靠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来实现。3、政治文明是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是人类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文明成果。我党提出的政治文明,是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当然也必须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 二、热点分析导航 1.中国特色政治体制框架 江泽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进行了高度概括,他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最根本的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 与哲学常识的结合点 ①构成事物的各个部分和要素是相互依存,有机联系在一起。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三者统一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实践。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 ②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握中国特色政治体制的基本框架,这是我党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规律性的认识。 ③运用矛盾特殊性原理,说明中国特色政治体制的基本框架。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初步找到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结构框架,它既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模式,又超越传统的社会主义制度模式,它既反映了矛盾着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特点,又体现了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 ④用发展的观点,说明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民主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与政治常识的结合点政治文明属于上层建筑,它以经济为基础,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政治文明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定了政治方向,为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创造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与政治常识的结合点 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准则是人民当家作主。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都围绕人民当家作主这一核心内容展开的。人民当家作主是指人民民主国家的权利主体是人民,民主政治最根本目的是让人民享受权利,行使权利,参与政治生活。长期以来,我们始终坚持并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些政治制度适合中国国情,鲜明地体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点,具有自己的优势和强大生命力,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謀荞抟箧飆鐸怼类蒋薔。

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

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 (1)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人民代表大会真正成为有权威的国家权力机关;(2)在各级领导机关中加强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反对和纠正个人专断现象;(3)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改变权力过分集中、领导人兼职过多、党政不分和以党代政的状况,发挥政权机关的作用;(4)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改革干部制度;(5)保障少数民族的民族自治权利等等。(6)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维护中共领导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 国务院发布的《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中明确指出,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则。在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进程中,只有坚持这三者的有机统一,才能保证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坚持正确方向,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特点和优势在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当家作主,充分发挥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团结一心,共同奋斗。坚持这一特点和优势,是亿万中国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生活,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保证。 ——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目的,也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必要条件。 ——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尊严。中国人民争取民主,从一开始就与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尊严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失去了国家主权、不能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和尊严这一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根本利益,中国人民已经取得的民主成果就会丧失。 ——符合渐进有序发展的客观规律。党和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不断研究民主政治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和创造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机制新方式,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客观规律,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进步

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进步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30年来,“我们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得到更好保障”,“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日益完善”。回顾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应当特别关注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巨大变革和伟大成就。亿万城乡居民群众亲身参与了民主实践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民主实践中提升了民主素质和对民主的认知。 一、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产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率先发起了革命性变革,以“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席卷全国。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农户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主体和利益主体。亿万农民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自己的切身利益,关注村中事务的管理,迫切希望用政治上的民主权利来保障经济上的自主权利。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广西罗城县、宜山县(现已改为宜州市)的一些乡村,村民群众自发选举建立了村民委员会。这一新生事物立即得到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也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高度重视与充分肯定。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提出,要把“在基层政权和基层社会生活中逐步实现人民的直接民主”,作为逐步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内容之一。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对发展基层民主的选择给予了进一步肯定,指出:“社会主义民主要扩展到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展各个企业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发展基层社会生活的群众自治。” 1982年12月修改《宪法》时,全国人大第一次把农民创造的“村民委员会”和城市居民委员会这种组织形式写进了宪法,并明确规定: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居民选举。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高考政治专题归纳: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知识归纳】 1、是什么(含义) (1)国家制度:平等;少数服从多数→统治阶级中的多数→阶级性 2、为什么(原因、必要性)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2)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 (3)民主程度:不成熟、不完善 3、怎么样 (1)要求和任务: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基层民主,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 (2)原则 ①三统一(根本):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②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不能照搬西方政治的模式。 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 (3)制度(政策)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A、优越性: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的意志;有利于保证中央与地方国家权力的统一;有利于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 B、坚持和完善:完善人大代表的选举;加强人大的立法职能和监督职能;密切人大与群众的联系。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A、相互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 B、前提保证: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是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民主党派在组织上是独立的,与共产党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 C、基本方针: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D、活动准则: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典型试题】 1.(06广东34)某省有一位全国人大代表,为方便同选民的沟通,设立了自己的全国人大代表联系点,并且通过电视广告向选民征集议案,这种做法在国内尚属首次。简要谈谈你对人大代表强化同选民沟通的认识。(9分) (1)强化同选民的沟通便予人大代表更好地行使自已的合法权利,如提案权等。(2分)(2)强化同选民的沟通便于人大代表更好地履行自己的义务,(2分)如:主动密切联系群众;(1分)经常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l分)(注:若答及“人大代表代表人民意志”,可给2分。但本要点最高分不得超过4分。)(3)强化同选民的沟通有助于公民行使监督权。(3分) 2.(08年四川38)2006年W市环保局收到市人大和市政协有关环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概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概述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不断深化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认识,坚定不移地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1.政治和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社会现象,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是以一定的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围绕着国家政权而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它主要包括政治法律制度、以国家政权机构为主体的各类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以及政治意识形态等。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深了政治的本质,为认识政治现象提供了科界观和方法论。在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是人民内部各阶级、各阶层之间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了一定范围内还存在着的阶级斗争是政治问题以外,由党和国家制定和组织实施的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由国家政权协调、整合人民内部各种利益和关系的大政方针和重大举措等,都是中国现阶段政治的内容。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实践,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这一理论深刻反映了中国政治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认识当代中国政治现象、推动政治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思想武器.其基本点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关于国家政权性质的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是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民主集中制是国家机构的原则。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是单一制。中国实行自治来解决民族问题,对香港、澳门实行“一国两别行政区制度. 二是关于政治发展道路的思想。中国的政治发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需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绝不能放弃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要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三是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形态,属于上层建筑,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并最终服务于经济基础.中国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是中国民主制度的基本架构,集中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四是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的思想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民主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法治是民主的体现和保障。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必须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五是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要适应经济基础深刻变化和人民民主意识不断增强的客观要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六是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思想。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是抽象的、绝对的.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始终高度重视人权问题,尊重国际社会关于人权的普遍性原则,同时根据中国国情,切实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依法保障公民的政治权利,不断提高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与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和优势 民主作为人类社会一种文明的政治制度,百余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孜孜追求的理想目标。但对于如何实现民主、实现什么样的民主,始终存在着两种根本不同的道路和模式:一种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另一种是走全盘西化道路,把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照搬到中国。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创建了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在中国第一次实现了真正的人民民主,并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和一系列具体政治制度,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形成了与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根本不同的政治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民主理论的基本原则,又吸收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优势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领导核心。无论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都是通过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实现的。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我们党领导人民推翻剥削阶级统治、建立人民政权,就是要组织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这是我们党执政的根本目的和可靠基础。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社会主义政治和法律制度的根本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我们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归根到底也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 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也是宪法和法律所确认和保障的民主和政治权利的主体。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和专政的统一。一方面,在人民内部实行最广泛的民主,用民主和法治的方式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依法制裁破坏社会主义制度、危害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贪污贿赂和渎职等各种犯罪行为,维护法律秩序,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 坚持民主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选择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形式。在国体上,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保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性质;在政体上,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在政党制度上,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形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在民族关系上,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各少数民族的民主权利和利益;在民主结构上,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的同时,实行基层群众自治,保障城乡基层广大人民的直接民主权利。这些民主制度,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同中国国情的统一,内容真实性与形式多样性的统一,民主与效率的统一,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坚持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党和国家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在充分民主的基础上正确集中各方意见,协调不同利益,集体行使权力,科学作出决策,保证人民意志和利益的实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心得体会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心得体会 在民主选举中,拉票贿选的丑闻屡见不鲜。很多人把拉票贿选当做是政治生涯当中升迁的一条捷径,败坏了民主选举平等、公平和公正的良好风气,导致了人民群众对选举结果的信任危机,严重阻碍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和发展的进程。民主选举的发展道路究竟能否绕过拉票贿选这道“坎”呢?只有诊明病因,才能对症下药,直捣要害。 一、人民群众不珍惜、不信任、不重视。选举是人民群众直接享受民主权利、参与政治活动的重要方式,但是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并不高,这是导致拉票贿选现象一度猖獗的原因之一。群众普遍认为让谁当官都是内定的,更没有对要选的人到底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利益寄予希望。于是有人愿意出钱买群众手中的选票时,群众何乐而不为?群众的逻辑非常简单:谁最后竞争“上位”都无所谓,拉票贿选对于竞选者只是一种变相投资,最终他们“上位”后还是要加倍回报的。 二、查处治理难度大、力度小、机制缺。如果不是真正的民主,不是实在的利益,只是形同虚设的民主时,抓住眼前的一点利益可能来的更实在。在利益比较之下,群众反而更加“欢迎”贿选。竞选者与选举者各有所需,各取其用,最终达成一致,选举的群众捞到了好处,竞选的干部得到了官位。这样的一种情势下,调查取证可以说难上加难,再加上没有操作性强、长期有效的监督监察机制,对拉票贿选的治理也只能是突击行动,效果并

不明显。 拉票贿选如同行贿受贿一样,都是阻碍民主、法治良性发展的一个“坎”。一片唏嘘之后,我们更应深思,到底怎样做才能使民主之花真正遍地开放? 一、抓早才能治本,防微才会杜渐。借鉴金融部门的不还款或不及时还款的不良信用记录,对拉票贿选、跑官要官问题实行“污点记录”,建立此类信息的监督档案,是把握住群众的心思,摸清干部任用命脉的实际举措,也是对那些还存在“官本位”、“升官发财”思想者的“当头一棒”,让拉票贿选、跑官要官的人“不敢越雷池一步”。 二、深挖群众基础,畅通举报渠道。广泛发动人民群众睁大眼睛,对有关人员重点监督,才能更好地发挥“污点记录”的惩戒和警示作用,取得预期效果。因此,必须畅通相应的举报受理渠道,完善信访、电话、网络等举报受理平台,要发挥实行“污点记录”的最大功效,更要建立全国性的信息系统,实现污点资源共享,让拉票贿选、跑官要官者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同时对违规失责用人的有关部门及人员进行责任追究,探索建立倒查工作的常态机制,将不良之风抵制在萌芽状态。 有人民群众作坚强后盾,有党和政府的坚强决心,有长效机制的坚强维护,我坚信定能扼杀拉票贿选、跑官要官的不正邪气,树立民主选举、公平公正的浩然正气。

民主政治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一、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第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社会主义民主是扎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新型民主,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广大人民政治要求的根本特征。经走过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为代表的我国三代领导集体的艰苦探索。从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的长期实践来看,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主要的方面包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党的任务政策,民主制度,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成的民主管理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人民群众特别是某些利益群体的政治需求越来越突出,这就要不断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 2第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是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保证,是推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内在要求,也是国家保持稳定,长治久安的关键。因此,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十六大报告重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制原则,强调“适应形势,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号召我们扎实工作,“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并提出“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证,提高执法水平,确保法律严格实施”的具体要求。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的看到,依法制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目前我们仍然面临着司法腐败,犯罪猖獗等严重问题,我们离真正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还有相当的距离。我们要在增强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加强社会主义司法民主建设,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权力监督等方面扎实工作,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程,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证。 3第三,深化各项政治体制改革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攻坚阶段,相对于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巨大进展而言,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还需要在多个方面向深度推进。首先要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只有理顺了党的领导方式,才能使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高度而有效,才能规范党的工作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才能使党更好地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不断增强执政的基础。其次要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只有科学的决策才能做到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再次,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干部制度改革,以行为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奋斗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从理论的高度弄清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民主以及如何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民主,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奋斗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邓小平历来重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他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系列问题作了深刻论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社会主义民主思想内容丰富而深邃,其中,关于社会主义民主与无产阶级专政关系的思想独具特色: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加强无产阶级专政是辩证统一的。 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民主与专政这两个方面是缺一不可、辩证统一的。任何民主制的国家,都是一定阶级的民主与对一定阶级的专政的结合,都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体。无产阶级民主制,也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在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指出:“没有广泛的人民民主,无产阶段专政不能巩固,政权会不稳。”只有在人民内部实行充分的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形成强大的政治统治力量,才能对敌人实行有效的专政;也只有对敌人实行强有力的专政,打击他们的破坏活动,才能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和根本利益。如果把民主和专政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削弱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导致对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制度的严重损害。 在民主和专政的关系上,邓小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在理论上,邓小平阐明:“无产阶级专政对于人民来说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同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决不是可以不要对敌视社会主义的势力实行无产阶级专政”。邓小平认为,如果只有人民内部的民主而没有对破坏分子的专政,社会就不可能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就不可能把现代化建设搞成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加强无产阶级专政是紧密联系、不可割裂的。一方面,必须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扩大民主的社会基础,完善民主的运作机制,扩大人民的民主权利;另一方面,绝不能削弱和否定无产阶级专政,而且从维护政治稳定、发展经济和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来说,现阶段人民民主专政还需要加强。邓小平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际反复教育我们,只有绝大多数人民享有高度的民主,才能够对极少数敌人实行有效的专政;只有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才能够充分保障绝大多数人民的民主权利。”这就告诉我们:我们必须牢固确立这样的观念: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对敌对分子的专政,也就没有社会主义。不要民主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变质,不是科学的社会主义;不要专政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也会变质,也不是科学的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与民主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把社会主义与专政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都不是马克思主义。 在实际工作上,邓小平也明确提出了要求。他多次指出,无产阶级专政对于人民来说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所共同享受的民主,是历史上最广泛的民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首先就要对广大人民实行充分的民主。他特别重视强化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在国家政权中的主人翁地位,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他说,我国的政权,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它的建立,标志着我国人民已争得了民主,它反映了我国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主义主人的事实。这一事实是不容否定的。但是,“在民主的实践方面,我们过去作得不够,并且犯过错误”。“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三中全会以后,我们一直在努力发扬民主。现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还很不够,还要继续努力做”。我们要发展的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这就决定了我们在民主建设中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只有这样,我们的民主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教案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复习教案 一、教材分析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政治文明建设目标,包括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个方面。而人民当家作主是本课的重点,中考中涉及的知识最多。 二、设计思路 从近代两次学习西方民主失败的实例,引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必须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三者有机统一。再结合前段时间国家的两会、浙江省村委选举热点,让学生明白:公民享有民主权利是真实的,而坚持党的领导是其实现的根本保证,依法治国又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本课时设计三个环节:问题导入——知识梳理——知识运用。 三、学情分析 政治文明的相关知识对于中学生来说理论性、抽象性强,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达成考试说明目标,需培养学生整合、归纳中考相识的能力。而当前的两会、村委选举又与本课知识点密切联系的,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a) (2)知道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a) (3)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主要形式(b) 2能力目标: (1)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辩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负责任地作出选择。 (2)培养学生初步掌握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通过复习,深刻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增强关心和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自觉性,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五、教学过程: 一、历史回眸 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民主有两件重大事件。 结合图片思考:1、分别指出哪两件大事? 2、是向哪个国家学习,分别是什么政体? 3、最后结果如何?给我们什么启示? 导入本课主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即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二、知识梳理: 1、那么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是什么?(或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本质特征 是什么?)简述一下三者的关系。 安排时间由学生自己通读《条目》梳理知识点。 (1)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今年是建党90周年)党在近几年关注民生问题很多,那么一般涉及到党的哪些知识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