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海外中医药概况

海外中医药概况

海外中医药概况
海外中医药概况

海外中医药概况

中医药很早就有了国际交流。约从公元5世纪起,中医药就相继流传到印度、阿拉伯、日本、朝鲜、越南等国;10世纪后又向西方国家传播,对当时东方和西方医疗保健和医药学发展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现在承认并使用中医药的,基本上都是受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的周边国家——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各国——以及应用于西方国家的华裔社区。西方国家的主流社会,使用范围仍然十分局限。但随着中医药在全球范围的传播,及美国、欧盟国家对中医药了解的加深,这些国家也在加大对中医药的研究、开发、管理和使用的力度。

(一)东南亚地区

1.中药进口情况

日本的汉方汉药是日本化了的中医药,日本一直是中国中药出口的第一大国。日本从中国进口的中药材以甘草、野山参和圆参为主。进口较多的中成药有蜂王精、银翘片、银翘丸、六神丸等。

公元6世纪前,韩国自身的治疗方法与传入的中国医学相结合,发展成为有独立特色的韩国中医学。目前,韩国政府承认韩国传统医药的合法性,并将之纳入了医疗保健体系。韩国主产高丽参,但其他中药资源严重匮乏,主要依靠从我国进口。

越南在过去10年里,人均医药消费增长10倍,55%以上药品从国外进口。由于受传统中医文化的影响,越南消费者非常青睐使用中成药,年销售量不断上升。

新加坡的中医药有悠久历史和良好的群众基础。有中医医疗机构30余家,中药店开设的中医诊室有1000余家。该国政府对含汞、铅、砷等重金属的中药或成药则明令严格控制,禁止销售黄连、黄柏、川乌等有毒药品。进口的中药材多数是补药。

马来西亚经营中药的店铺约3000余家,有中医师工会会员800余人,多数开店兼诊病,以祖传药店为多。马来西亚政府对药物重金属含量有控制标准,对有毒品及濒危野生动物药品一律禁售。

2.立法管理情况

明治维新前,中医一直是日本唯一的医疗保健体系。但其后西医药在法律上取代了汉方医药的地位,中医药被废除。目前日本中医师仍没有法定地位,按照“汉方认定医制度”,只有取得西医师资格者才有权开汉方制剂处方。

韩国政府一直采用西方医学和韩医并存的政策。规定韩医的合法权力和地位,其中包括1914年就开始行医的草药医生,法令承认其为韩医,并规定韩医和西医的地位是相同的,享受同等待遇。

越南为正式承认中医即传统医学医生的国家。70年代末,全国经卫生部门承认的传统医学医生几乎占全部医师的一半,约2万人左右。

新加坡政府长期以来,对中医中药没有予以正式承认。但各种中医药团体、医疗机构与中药房又需要执行当地医药管理法规。近年来,新政府对中医药逐渐严格管理,2000年11月14日,新加坡国会三读通过了中医师法案,标志着中医师行医的法定地位得到正式认可。

马来西亚政府尚未正式承认中医药为医疗手段,因而中医界尚无合法地位,缺乏法律保护和政策扶植。但因当地华人很多,中医业在全马各地均有市场。

菲律宾虽然在法律上不允许中医药挂牌行医,但由于菲律宾华侨众多,就医的需求量很大,因而政府也只能采取默许的态度。

在泰国,中医师在泰国的合法地位一直未受到政府的承认,政府中允许通过考试的方式领取泰古医执照营业,加入中医总会,否则只能在不公开场合治病。中医药属卫生部统管,药品的行政管理机构是食品管理局,也直属卫生部。泰国只有合格的西医师才有资格使用针

灸,中医师不能在临床上应用针灸。

3.教育培训情况

韩国政府规定,韩医师必须是高中毕业,经6年韩医学习后,通过全国韩医师资格考试,再由卫生社会事务部发给韩医师执照。据统计,1980年领取执照的医师有3015人,1985

年3789人,目前有5000余人。韩医学院由1986年的5所增加到10所。韩医院和诊所约有3600多家,其中设备较好的有20多所。

日本迄今为止,没有一所中医药大学,仅于1982年开办了一所明治针灸大学,或在某些医科大学开设中医学讲座。

越南的东医学专科大学本科为六年制,其中4年学习现代医学,2年学习传统医学。此外,越南还建立了传统医学培训系统。目前,越南已培养了各级传统医学技术人员(包括专业研究生、完善医师、医助、药剂师)万余名。

印尼的中医教育规模较小,目前全国仅有一所中医学院。此外,印尼还有几所大学设有针灸专科。中医协会也经常举办短期培训班,毕业后可得到印尼卫生部认可,发给行医执照。雅加达针灸协会和药商公会组织中也有分会举办类似的短期针灸进修班。

目前菲律宾没有正规中医教育,只有一些短期培训班,主要教授针灸、推拿、按摩技术。这些培训后的人员经考核合格者,得到菲卫生部认可,从而有进行针灸、推拿工作的行医权。

4.中医药科研情况

1996 年日本政府为中药研究拨款100亿日元(约1亿美元),日本从事中医药研究的近4万人,均为现代医学研究人员,每年研究10个品种;日本还在千方百计搜集我国的资料,挖掘我们的人才,购买我们的成果。汉方制剂品种比较集中,日本生产的医疗用汉方制剂有149种,因厂家剂型不同,计903 个品种。其中产值最高用量最大的药品称为“特列药品”,1993年为86 种。在特列汉方制剂中,又以“七汤二散一丸”(小柴胡汤、柴朴汤、补中益气汤、加味逍遥散、八味地黄丸、小青龙汤、六君子汤、柴胡桂枝干姜汤、麦门冬汤和当归芍药散)共10 种制剂的产值最高。可以说日本的汉方制剂品种相当集中。

据统计,1995年日本从事中药制剂生产的厂家共42家,日本汉方制剂销售额达1533.92亿日元。以津村株式会社为首的10家企业的销售额占全部销售额的97.8%。日本中药制剂生产高度集中,是其一大优势:形成规模经济,可以集中力量研究开发,改进工艺,提高质量。

日本在制定汉方制剂质量标准和规范化方面也做了不少努力,把低温提取、直空浓缩、冷冻干燥和真空沸腾造粒等现代制药的最新技术,都移植到中药制药工艺上,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在某些方面已超过了我国。

韩国韩医药的科研工作,陆续建立了一些科研机构。这些科研机构多数附设在医科大学、韩医院及韩药制药机构中。韩医学的研究特点是:①实验设计注重从方证开始;②在同等剂量、同指标上注意合煎与分煎的作用差别;③尝试对全方做有效部位的化学提取,一般以水提、浓缩、干燥、制成水提物供实验用;④探讨方剂加减的药效变化;⑤注意药材区别和炮制要求。韩国在1985~1989年间对我国80余个古方、验方进行研究,1990年的产值已达我国目前中药产品出口总额(即5亿美元)。

越南的针灸医学研究小组除了不断扩大针灸在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还进行了穴位、经络和针灸机制的研究。包括:①关于穴位的研究:一是研究穴位的形状和面积;二是运用电子设备,确定穴位和经络的多种物理常数;三是进行穴位电阻方面的研究。②关于经络的研究。在传统的针灸经络系统中,有电生物学的活动表现,各条经络的穴位上都有一定的电压分部区。③对针灸机制及其作用的研究:在病人身上针灸,则机体生物电场产生定向效应。

马来西亚普遍使用中医药,中医药从业人员甚众,但研究工作尚未受到重视,国内外学术交流也较少。主要进行针灸研究及中医研究,中药科研刚刚起步。

(二) 欧美地区

1.中药进口情况

近年来,在美国使用草药的人数不断增加,草药制品的销量正以每年20%的速度上升。但是由于“马兜铃酸”事件,中药在美国有较大幅度的下滑,且这种发展趋势在近期仍难以逆转。

2.立法管理情况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于1992年7月设立了非常规医学办公室,负责对各种传统医学(包括针灸、中药、推拿、气功)进行科学评估,从而逐步确立非常规医学在美国的合法地位。

加拿大将中药按天然健康产品监督管理。1998年,加拿大议会发表报告:《天然卫生产品:新的视角》,调查形成53条有关法律系统、安全、疗效、产品许可以及标签等方面的建议,其中一条有关疗效的建议中提出应该允许天然健康产品作出健康说明,包括结构功能说明,危险减低说明以及治疗说明。

在英国,中医属于替代医学范畴,需自费现款结清。20世纪80年代起,英国设立专

门考核、登记注册中医及针灸人员的部门。英国的西医师均经严格考核才有行医资格,他们一般不再经任何审批手续就可使用非正规医疗手段,甚至开出中药处方。针灸医师也可用中药、推拿等疗法,但不能使用西药。

在欧盟,按照新法案规定尚未列入目录的植物药仍然作为食品来管理,中成药可以借助这个平台登陆欧盟市场。法国卫生部于1996年,同意在法中合办的中医医院使用中药制剂,法国医学会也承认传统中医是合法医疗实践的组成部分,一些社会健康保险机构已同意支付中医治疗费。

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省于2000年,在澳大利亚下院通过《维省中医草案》三读,中医首次被一个西方国家以法律形式予以承认和保护。自此,维省中医可以享受消费豁免权和医疗保险,由新成立的中医医管局自行监管。

3.教育培训情况

中医进入美国的初期阶段是20世纪的70年代。这个时期美国的中医教育多局限于诊所里的师带徒形式。到80年代,美国开始出现了小规模的中医学院,此后,中医学院的数量和规模迅速发展。90年代,在中医学院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中医教育开始走进了著名医学院的课堂,走进了西医医院和大的医疗中心,并且越来越多地被列入西医师继续教育的课程。1996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在全国的替代医学研究中心设立了中医博士后项目。由此美国的中医教育形成了目前的如下4种形式:1.中医学院;2.医学院里的中医教育;3.

西医师的中医继续教育课程;4.NIH中医博士后项目。

美国的中医大学教育目前已成为培养美国中医、针灸师的主要途径。据不完全统计,从80年代至今短短的20多年里,美国已有80所中医学院,而且其数量还在增加。这些中医学院总共每年有大约2000名毕业生。学院的规模大小不一,较大者如新英格兰针灸学院(New England School of Acupuncture)、太平洋中医学院(Pacific Institute of Chinese Medicine)、美洲中医学院(American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等,各校的学生数在400~500名左右,主要集中在加州、麻州和纽约地区;中等规模的学生数在200~300名左右,主要分布在中部、西部和南部。小规模的学生数则有10~100名不等,遍布美国各州。一般中医学院的学制为3年,3年中要修完2000~3000个学时的理论课程(包括中医和现代医学)和完成500~800个学时的临床实践。

法国在1985年,针灸师达7000~9000人,其中10%左右系统学习过中医(3年以上学制)。法国拥有近10个针灸专门学校,18个针灸、中医研究单位,6家针灸杂志,政府还成立了针灸专门委员会。

澳大利亚于20世纪60年代末,第一所针灸学院在新南威尔斯州悉尼市创立。80年代,

中澳医学交流频繁,中国针灸专家与中医师相继被邀到澳大利亚讲学,澳大利亚也派出在职医师到中国来学习深造。1969年,新南威尔斯州悉尼市创立了第一所针灸学院。90年代以来,一些学院与中国国内实力雄厚的中医药高校合作,招收中医针灸专业的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墨尔本理工大学与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开设了中医学系,成为西方国家第一所正式设立中医学系的大学。现主要中医药院校有:澳大利亚针灸学院、澳大利亚自然疗法学院、新南威尔斯州理疗学院、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系、悉尼科技大学针灸系等。

4.中医药科研情况

美国现有40多个中医针灸学会或基金会,近10种中医、针灸杂志。除医疗机构外,美国的一些大学和医药公司也开始研究中药的药理、药效。美国著名的斯坦福大学设立美国中药科学研究中心,集中了一批医药精英,选用最先进仪器设备,专门从事中药的研究开发。

德国尽管对针灸承认的较晚,但其理论研究工作并不落后,据统计,从1940年至1982年,德国出版的中医学和针灸学专著、译著约为250种,各种刊物上发表的有关文章近1000篇。针对经络问题开展研究,形成“福尔电针”学派,即利用人体电位信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诊断、治疗技术。福尔利用这种技术已在心脏、血管、肺、胃肠、血液、泌尿和神经科等领域取得了成功的结果。

德国涌现出大量对中医感兴趣的研究人员,并形成了众多的流派,可归纳为以下几种:①整体观;②自然疗法;③独立体系;④预防医学;⑤心身医学;⑥民间疗法;⑦能量观;

⑧功能观;⑨和谐观;⑩自疗观。

随着中医药临床实践的发展,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在英国也开始得到重视。包括:①生药学研究:②药理学研究:中药的临床应用及其明显的疗效使英国人对中药的药理发生兴趣。

③临床疗效研究:关于中药临床疗效方面的研究,在英国较多地集中在皮肤病的治疗上。④毒副作用研究:关于中药应用的安全性及其毒副作用的研究,一直受到英国有关当局的重视。英国现代中医药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针灸临床与基础研究、中药饮片与中成药的应用以及中医理论与临床研究。

(三)非洲地区

1.中药进口情况

中国的传统中医药已经进入非洲市场。非洲最喜欢的中成药品种是清凉油,其次是中药材。

坦桑尼亚较受欢迎的中成药为有治疟平喘、减肥美容、强壮止痛功能的药物,如青蒿琥酯片、平喘膏、红花油、麝香风湿膏、减肥茶、六味地黄丸、全鹿丸、金鸡虎丸、止咳糖浆、五子衍宗丸、十滴水、藿香正气水、冰硼散等。这些药品质量可靠、价格便宜,受到青睐。政府每年从中国进口的中药将近100万美元,但由于贫穷,中药食品、滋补品难销售。

莫桑比克地处南部非洲,中国针灸疗法在那里取得很好的疗效,被称为“神奇的中国针灸医术”。头针、耳针治疗偏瘫,体针加拨罐治疗腰腿疼痛,体针治疗高血压、性功能不全症,电针治疗胃下垂、神经性头痛、失眠以及一些运动神经性疾病皆取得了很好疗效。近年来,又利用中草药,中成药治疗哮喘、肝炎、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性病获得良效。目前在中药店里有中药出售。

南非政府于2002年2月22日发布了为期6个月的中成药注册登记通告,准许其进入南非市场,这在世界各国尚属首次,目前我已有100多家企业的300多个品种的中成药利用这个机会进行申请登记,取得合法进入南非补充药物市场的机会。但目前,市场开发力度不够。

2.立法管理情况

1960年以来,中国援非医疗队活跃在许多国家,使不少非洲人了解了中医药与针灸,并且屡受其益,这为中医药在非洲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鉴于中医药卓著的疗效,良好的口碑及受惠于中医中药的广大白人、黑人患者日渐高涨

的呼声,南非政府国会于2000年10月通过法律程序确认了中医中药在南非的合法地位。

3.教育培训情况

非洲各国的医学教育尚未形成自己的体系,中医教育缺乏。南部非洲中医药学会正在筹备创办非洲大陆第一个培养当地中医药专门人才的中医药学院。目前中医师多由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培养。自60年代起,来华学习中医者已逾千人,几乎遍布非洲的55个国家和地区。学制从3个月到5年不等,少数人还读了研究生。

非洲医学界的学术研究工作甚为薄弱,这与医学教育水平密切相关。应用中医、针灸治疗常见病、疑难症的学术论文多出自中国援非医疗队的医生之手。那里是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的高发区,现代医学措施疗效欠佳,中国医疗队运用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进行分型,综合应用中药、针灸等措施开展临床研究,使得70%以上的患者症状改善、病情减轻。

4.中医药科研情况

由于传统医学特别是中医药的广泛使用,在非洲国家也加大了对传统医学的研究工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随着中医药在世界范围的迅速传播,世界各国纷纷成立各种各样的中医药机构,包括各种学会、协会、公会、总会、学院、研究所、大学等,极大地促进了中医药在国外的传播。其中较有影响力的机构按五大洲分列如下:

亚洲

欧洲

美洲

大洋洲

非洲

我国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现状及挑战(精)

我国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现状及挑战 2002-04-22 中医学有5000年历史,曾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巨大贡献。建国以来,我国三代领导人都曾作过重要的指示,1985年6月20日中央再一指示:“中医不能丢,必须保存和发展”,组建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加强管理工作,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取得很大成绩。 但是,我国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还比较落后,我国中药在国际市场上仅占3%的份额,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而欧洲、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洋中药却占到97%,几乎垄断了国际中药市场。更有甚者,近年洋中药大举进入中国,抢占国内市场,目前洋中药进口额已超过我国中药出口额。为此,政协委员李连达在去年政协会议上提出0875号提案《关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提案》,就发展我国中医药现代化事业提出了重要的建议。 一、政协0875号提案的主要内容 1.发展创新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

中医学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优秀遗产,伟大宝库,应该努力发掘,认真继承;而另一方面,中医学又是治病救人的应用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一部分,因此,需要不断发展、创新,跟上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江主席曾多次指示:“发展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灵魂”,也应该是中医药现代化的灵魂。我们应该坚定不移的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继承的基础上,以发展创新为指导思想,全力推进中医现代化与中药现代化。 2.加大投入,改善基础条件,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的基础差,底子薄,经费短缺,设备落后,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医院,处境十分艰难。 据统计,我国卫生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支出的2.23%,而在这么少的经费分配中,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仅占8.7%(相当国家财政支出的0,2%),却承担着1/3的农村医疗和1/4城市住院病人的医疗任务。一个中医院的经费仅是综合医院的18%。 经费严重不足,可以举两个例子来说明:(1)国外研制新药投入

中医治疗单纯性肥胖概况

中医治疗单纯性肥胖概况 【摘要】目的:了解中医在对症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各种方法和成效概况。方法:通过查阅近二十年来关于中医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相关著作和文献,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治疗等方面的概况。从各种中医方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症中分析作用机制,总结每种方法在近二十年的研究成果和成效。结果:中医药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研究较多,且具有安全性高、毒副作用小等优势。结论:中医药对于单纯性肥胖有独特疗效,应加以重视并大力发展。 【关键词】中医;中药;穴位;针灸;单纯性肥胖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患者,尤其是城市的肥胖人群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其中单纯性肥胖占肥胖者的95%以上。在中医角度上看,单纯性肥胖应视为机体的失衡状态,属形盛气虚,形绝对有余而气相对不足,主要是养生不当所致,也有可能与机体机能障碍有关。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开始提出中医药治疗单纯性肥胖,经几十年的临床疗效观察,效果可观,但也存在普及程度不高,技术不成熟等缺点,出现伪中医打着中医减肥的旗号行骗,导致人们对中医治疗单纯性肥胖的方法不信任。笔者通过对二十多年来中医药对于治疗单纯性肥胖的概况综述,为人们日后选择中医药方法治疗单纯性肥胖提供参考依据。 1 中医治疗 《黄帝内经》把肥胖分为“膏人”、“脂人”和“肉人”【1】,与现代医学将肥胖分为“脂肪型、瘦肉型、水肿型”类似。膏人,可见“纵腹垂腴”、“皮缓”,属于腹部脂肪多的肥胖;脂人,可见“虽脂不能大”、“腘肉坚,皮满”,该型形体肥胖但匀称;肉人,可见“皮肉不相离”、“身体容大”,以肌肉的肥大为主要表现。 1.1 病因 形成肥胖的病因复杂多样,既有先天禀赋因素,又与饮食不节、劳逸不均、情志失调、疾病、药物等后天因素密切相关。《素问?奇病论》说:“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临证指南医案》说“膏梁酒醴过度,或嗜饮茶汤太多,或食生冷瓜果及甜腻之物。其人色白而肥,肌肉柔软……”,《望诊遵经》说:“富贵者,身体柔脆,肌肤肥白,缘处深闺广厦之间。”对于肥胖的致病因素【2】,中医认为,与肥胖关系密切的病邪,主要是痰、瘀、水、湿等。 1.2 病机 《内经》曰:“肥人血浊”,“血浊”即是痰淤交阻的意思;宋《仁斋直指方》指出:“肥人气虚生寒,寒生湿……故肥人多寒湿。”可见肥胖大多由于痰瘀血痹,气虚寒湿引起。而大部分是因为饮食过量,超过脾胃负担, 脾运不健而生痰湿【3】。另外,青中年或更年期女性,肝郁气滞,月经不调等也会引起肥胖。 1.3 治法 根据肥胖的病机,中医辩证诊断可分为五型【4】:胃热湿阻型,脾虚湿阻型,肝郁气滞型,脾肾阳虚型,阴虚内热型。相应的治法可以清热利湿,健脾益气祛湿,疏肝理气清热,温肾健脾化湿,滋养肝肾。另外,赵进军【5】也提出中医治

中国中医药发展史

一文读懂中国中医药发展史 西医药开始对中国医学产生影响是在19世纪初,至今不过百余年的历史,而此前的数千年间,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作出了卓越贡献,是中华数千年绚烂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早在几千年前的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日常饮食劳作和与大自然的抗争中就积累了一些用药知识。人们发现食用了某些动、植物后具有减轻或消除病痛的功效,这就是认识中药的起源。随着人类的进化,开始有目的地寻找防治疾病的药物和方法,所谓“神农尝百草”和“药食同源”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人们在烘火取暖时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逐渐形成了热熨法和灸法;在使用石器劳作时发现身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能解除其他部位的病痛,从而创造了运用砭石、骨针治疗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针刺疗法,进而形成了经络学说,初步形成了原始医学。 春秋战国时期,扁鹊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基础,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中医理论的奠基人,被后人誉为“医祖”。

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于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问世。全面系统阐述了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治疗的原则与方法,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医学理观念,确立了中医学的思维模式,标志着中医从单纯的临床经验积累发展到系统理论总结阶段,形成了中医药理论体系框架。 秦汉后期,随着交通日渐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犀角、琥珀、羚羊角、麝香,以及南海的龙眼、荔枝核等渐为内地医家所采用,东南亚等地的药材也不断进入中国。 《神农本草经》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它总结了汉以前人们的药物知识,载药365种,并记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等药物学理论,对于合理处方、安全用药、提高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该书所载药效大多是正确的,如麻黄治喘,黄连治痢,海藻治瘿等。 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提出了外感热病(包括瘟疫等传染病)的诊治原则和方法,论述了内伤杂病的病因、病证、诊法、治疗、预防等辨证规律和原则,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体系,被中医界称为“医圣”。 后世又将该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实收剂269首,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被誉为“方书之祖”。东汉末年,“外科鼻祖”华佗创制了麻醉剂“麻沸散”,开创了麻醉药用于外科手术的先河,较西医的麻醉药提早了1600多年。

我国中医药进出口市场发展现状

我国中医药进出口市场发展现状 班级:14级国贸2班姓名:刘萍学号:1417521250 摘要:为了更好的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通过归纳、比较的分析方法,对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政策环境、贸易发展态势进行了分析。依据海关医药贸易进出口数据,分析我国2015年上半年中药进出口情况:上半年,我国中药进出口额为24.3亿美元,同比增长10.9%,高于2014年2.1%增幅。其中,出口额为19.3亿美元,同比增长13.5%,进口5.1亿美元,同比增长2.3%。同时,对下半年中药外贸市场进行预测:下半年中医药外贸仍将保持较快的发展,医药方面的新政策很可能会对产业发展带来利好。【1】 关键词:中医药产业;现状;进出口;政策环境 引言 中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药作为现代药品正被世界接纳,其影响力正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扩大。但是,在西医进入中国以后,中医日渐萎缩衰落,甚至有极端的观点直接指斥中医为巫术。尽管如此,这些变化还是为中医药的复兴和拓展提供了契机。一些错误的观念和理论、对现状的认识还被当作决策的基本依据;而要使中医药成为一种世界性知识和技术,成为中国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还有许多困难和问题尚未被重视,或者说还没有进入某些人的思考范围。鉴于此,我们在分析和总结中国中医药的现状和中西医药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和思路,以期有助于这一前程无限的产业的发展。

一、中国中医药发展现状与问题 早年,由于生产技术等方面的限制以及劳动力过剩的影响,我国的出口贸易几乎都为劳动密集型商品,这样的形势在今天虽然已经得到了一定的转变,但是从总体上来讲,我国的出口贸易依然还没有完全摆脱以劳动密集型商品为主的现状,这就造成了我国进出口贸易商品的结构体系不合理等问题。当前,我国的出口贸易依然以附加值较低的商品为主,例如服装、纺织品以及其他工业制成品等等,这些都是劳动密集型商品,而且附加值较高的知识型服务贸易远远的落后于货物贸易。从进口贸易来看,我国则主要进口的是高新性的技术产品以及附加值较高的其他商品,这样的进出口贸易体系结构在今天看来是极不合理的,也是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所面临的的首要问题。 1)中医药产业 中国具有世界上最丰富的中药资源、人力资源和中医药文献,中医药企业总体规模较大,能提供中医医疗服务的机构数量庞大。从总体上来说,现在的中医药产业链条较为完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五十多年以来,中医药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种新技术在中医药产业的各个环节都有所应用,比如生物技术在中医药产业中的应用、仪器分析技术在中医药产业的应用、超粉碎技术在中医药产业中的应用、信息技术在中医药产业中的应用、现代思想在中医药产业中的应用、现代诊疗技术在中医药产业的应用等,仪器分析技术在中医药产业的应用、超粉碎技术在中医药产业中的应用、信息技术在中医药产业中的应用、现代思想在中医药产业中的应用、现代诊疗技术在中医药产业的应用等,这些新技术极大的推动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

中医药在国外发展现状

中医药在国外发展现状 中医药是中国的“国粹”与“瑰宝”,是开发新药的“金矿”。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在全世界有40亿人使用中草药治病,占世界总人口的80%。据该组织估计,中草药的开发利用在未来的10年内将在世界上全面兴起。2003年,中国中药出口克服困难,8年之后再次突破7亿美元大关,出口总值达7.12亿美元,同比增长6.11%。 亚洲、北美和欧洲是中药出口的主要市场。尤其是亚洲市场约占中药出口总值的2/3。这几个市场的中药出口近几年都稳步增长。去年中药对亚洲出口4.8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68.19%,同比增长5.71%;对北美出口1.05亿美元,同比增长3.64%;对欧洲出口9270万美元,同比增长12.58%;对非洲出口1049万美元,同比增长8.16%;对大洋洲出口889万美元,同比增长2.19%;对南美洲的出口975万美元,同比下降了1.72%。目前,全球四个主要中药市场为东南亚及华裔市场、日韩市场、西方市场、非洲及阿拉伯市场。是一个发展中的庞大市场,也是我国中草药、中成药、保健品的主要出口市场,值得研究和开拓。 一、东南亚及华裔市场 该市场主要包括东南亚诸国及港、澳、台地区,占世界草药市场的26%。 新加坡的中医药有悠久历史和良好的群众基础。有中医医疗机构30余家,中药店开设的中医诊室有1000余家。该国卫生部成立了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了“新加坡中医团体协调委员会”,进步加强中医药管理。开设中医学院、中医师注册工作也在进行之中。政府对含汞、铅、砷等重金属的中药或成药则明令严格控制,禁止销售黄连、黄柏、川乌等有毒药品。进口的中药材多数是补药。 马来西亚经营中药的店铺约3000余家,有中医师工会会员800余人,多数开店兼诊病,以祖传药店为多。马来西亚卫生部向来对中医十分关注和支持,但仍未接受中医师的注册,在那里甚至不注册也可行医。政府对药物重金属含量有控制标准,对有毒品及濒危野生动物药品一律禁售。 泰国政府承认了中医药的合法地位,只给考试及格的中医师发临时执照。早在1987

中医药在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现状(上)

中医药在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现状(上)中医药在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现状(上) 观察 中医药在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现状(上) 王尚勇孔丹妹编译 【编者按】2006年7月中国科技部会同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发布了《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规划纲 要》,根据该纲要制定的"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也同时启动.这是第一个由中国政府倡i~--$1定的国际 大科学工程研究计划,是加快中医药创新和国际化的重大举措.《纲要》的实施旨在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 解决中医药现代化中的关键科技问题,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促进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世界传统 医药进入国际医药保健主流市场,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我国科技竞争力的全面提升,促进中医药"走出 去"战略的实施. 为了更为全面系统的认识中医药目前在世界各国和地区的传播现状,本刊编辑部特组织编译了该篇文 章,以供参考之用. 公元7—10世纪,中医药随着唐宋的强盛在世界范 围内得到广泛传播,成为许多地方主要的治疗理论和 手段.到19世纪,建立在现代微生物学,解剖学和 病理学等基础上的西方医学飞速发展,特别是抗生素 出现后,逐渐成为世界主流医学.但是,由于以化学

药物为主的西方对抗医疗体系的药物毒副作用,耐药 性等问题日益突出,且医疗费用不断攀升,迫使发达 国家将目光转向植物药和传统医药,以寻求一种更安 全,经济而人性化的医疗保健模式.中医药医疗体系 以其整体性思维,个性化服务和远离化学人工制品的治疗方法以及对某些疑难杂症的神奇疗效,而再次受到世人的青睐,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后,在世界各国的影响进一步扩大.目前中医药已经传播到世界上 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130多个国家的中医医疗 (针灸)机构达5万多家,注册 针灸师超过10万人,中医师超过2万人,每年约有30%的当地人,超过70% 的华人接受中医药保健治疗.多年来,在来华接受自然科学教育的留学生人数中,中医药专业人数一直高居首位,仅2003年全国27所中医药大学即新招留学生4112 名. 目前世界上至少有40个国家开设了中医针灸学校.在美国,有70余所中医,针灸学校,在校生8000 多人,学制也由过去的业余制,半日制改为全日制.在澳大利亚,英国,泰国,有7所正规大学设立了中医针灸专业. 继1996年美国批准针灸作为治疗方法后,针灸在大多数国家的医疗体系中获 得认可.2000年,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省通过了《中医药法》,以立法形式确认了中 医药的医疗保健地位.同年,阿联酋,泰国,南非政府相继宣布认可中医医疗行为. 截至2005年,我国与世界70个国家(地区)签订了含有中医药合作内容的政府协议;近5年来我国中药产品出口稳步增长,已出口到135个国家和地区.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从自发,分散的方式,逐步向在政府框架协议指导下,以多途径,宽领域,高水平为特点, 以开展中医药教育培训,科学研究,医疗服务,文化交流为内容的合作方式转变. 1中医药在东北亚 1.1日本

中医特色治疗简介(优选资料)

拔罐疗法简介 中医拔罐疗法又称“角法”,拔火罐通过物理的刺激和负压人为造成毛细血管破裂淤血,调动人体干细胞修复功能,及坏死血细胞吸收功能,能促进血液循环,激发精气,调理气血,达到提高和调节人体免疫力的作用。 拔罐历史源远流长,晋代葛洪著的《肘后方》是最早关于拔火罐治疗疾病的文字记载。拔罐疗法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在临床上早已从早期的疮疡发展到用来治疗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皮肤科、五官科等100多种疾病。 由于拔罐疗法所具有的独特医疗机理,其治疗疼痛性疾病更为见长。目前我院内科采用拔罐辅助治疗于咳喘、腹痛、头痛、肩颈部酸痛等不适,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效果。 穴位贴敷疗法简介 穴位贴敷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沦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运用透皮吸收原理,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无痛穴位疗法。从原始时代使用植物等外敷治疗蛇毒、虫咬,到近代穴位敷贴治疗胸腹水、咳喘、发热、腹泻及腹痛、腰痛等各种疼痛疾病、冬病夏治等,穴位敷贴治疗经历了无数次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过程,具有作用直接、适应证广,用药简便安全、诛伐无过,简单易学、便于推广,取材广泛、价廉药俭,疗效确切,无创无痛等优点。 耳穴压豆疗法简介 耳穴压豆法,是用胶布将药豆准确地粘贴于耳穴处,给予适度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耳穴压豆法主要遵循耳针、中医辨证的原则,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选择一定的穴位进行组合,具有调节患者脏腑功能、镇静止痛、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增强患者体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现状与展望

作者:刘海全,秦佳佳,赵王林,付海燕,杨海韵 【关键词】原发性骨质疏松;中医药;化学药物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改变和骨折危险频度增加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系统疾病。由于相应的骨量减少、骨质量的降低及老年人对创伤的易感性等导致骨折危险性增加。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病率为59.89%,而每年因骨质疏松症并发骨折者约为9.6%,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1 中医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病名的认识中医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定性、定位较准确的当属“骨痿”。“骨痿”的提法最早见于《内经》,《素问·痿论》中亦有关于“骨痿”的论述。至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骨痿》中进一步指出了“骨痿”与“骨痹”间的差异,认为“骨痹”是“骨痿”的进一步发展,其后张从正则从临床症状角度谈到了两者的不同,他在《儒门事亲·指风痹痿厥近世差无说》中指出两者应分而论治。现代大多数学者认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应当属于“骨痿”。 2 中医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的认识本病为本虚标实之症,即以肾虚为主,同时伴有脾虚、肝虚、血淤之候的多虚多淤的疾病。《素问·六节脏象论》中说:“肾者,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不居集》中:“诸般腰痛皆属肾虚,……腰肢痿弱,身体疲倦,脚膝酸软,脉或大或细,痛亦隐隐而不甚,是其候也”均说明肾虚精亏,不能主骨生髓,骨失濡养而致腰脊酸痛,因其为虚痛,故痛势隐隐,绵延不绝;精舍神,精衰则神弱而致神疲乏力;精虚则不能化气,鼓动血脉无力,气血不行,痹阻经络而致腰背疼痛。现代研究亦证实[1],肾虚骨质疏松症的病理机制为肾精不足,骨髓、脑髓失养,表现在下丘脑——垂体——靶腺轴的调控失常,包括下丘脑组织的细胞因子及其信号传导通路的异常。脾胃为后天之本,主四肢肌肉。中气受损,则受纳、运化、输布的功能失常,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不足,无以充养五脏、运行血气,以致筋骨失养、关节不利、肌肉消瘦、肢体痿弱不用,久痿必致骨无所用,进而导致骨质疏松。由于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体虚气弱,易受外邪侵袭,导致气机不利,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脉中,使经络不通、气血不畅,故老年人脾肾俱虚的同时,往往伴随血淤的存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除虚为主的病因病机,血淤与淤血也是其重要病因,而淤血更为重要病理[2]。肝虚与骨质疏松症也存在一定的关联。肝藏血,肾藏精。血的生化,有赖于肾中精气的气化;肾中精气的充盛,亦有赖于血液的滋养。精与血的病变亦常相互影响。如肾精亏损,可导致肝血不足;反之,肝血不足,也能引起肾精亏损,肾亏则髓空,骨骼虚损,而形成骨质疏松症。 3 辨证分型研究中医传统的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辨证系统是中医长期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中医证型的划分是依据中医理论对疾病的病因、病理、病位及其发展、转归、预后等特点进行分辨和概括的结果。江湧等[3]根据本病临床特征,把原发骨质疏松症按痿、痹、淤痉辨病分类。以无痛为痿,疼痛为痹,外伤为淤,抽搐为痉,再根据病因病机、四诊合参辨证施治。刘庆思[4]根据中医理论及多年积累的临床资料,对原发骨质疏松症的辨证分型归纳总结为4型,即肾阳虚衰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和气滞血淤型。苏培基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分为肾阳虚、肾阴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血亏虚、淤血阻络6型进行辨证论治[5]。徐祖健等[6]通过临床调查发现,在其临床调查对象中,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肝肾阴虚型占47.25%,肾阴虚型占16.48%,肾阳虚型占10.99%,脾肾阳虚型占9.89 %,脾胃虚弱型占5.49%,其他类型占9.89%。除上述几种辨证分型以外,国内学者根据对骨痿病因病机的认识,对本病尚有其他几种不同的辨证分型。虽然这些辨证分型不尽相同,但其总体均以肾虚为主,并与脾虚、肝虚、血淤相关。 4 辨证论治研究中医药采用整体调整的疗法,多以补肾、健脾、活血为主要治则,辨证加减治疗本病,临床均取得较好的疗效。李茵等[7]通过文献检索分析得出,在治疗骨质疏松症的104首中药复方中,共使用106种药物1 204频次。其中,使用频次在10

中药的发展史

中药的发展史 1. 1. 中药的发展史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的历史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炎帝神农氏。由于中药,草类占大多数,所以记载药物的书籍称为“本草”。据考证,现知的最早本草著作为《神衣本草经》。该书总结了战国时期的许多用药经验,经秦汉医家不断抄录、增补而成。到了南北朝,梁代陶弘景(公元452~536年)著有《名医别录》。每药之下不但对原有的性味、功能与主治有所补充,并增加了产地、采集时间和加工方法等,大大丰富了《神农本草经》的内容。中药还经历了唐.宋.元.明.清.中华民国几个时代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对中医药事业高度重视,先后制定了许多有利于中药发展的措施,中医药的教育、科研事业也有了空前的发展。中医药学的中、外交流逐渐增加,近三十年来这种交流尤为频繁。凡此种种,无不标志着中药科学在社会主义中国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也展示了中药事业光辉而广阔的前景。 2.影响中药发展的因素

2.1中药开发所存在的问题 n 中药原料来自自然,又多为人工分散采收、加工,受天气、地域差别及人为影响因素很大;过度开发使一些宝贵的中药材资源濒临枯竭;大宗中药材品种栽培技术研究推广不够;生产管理粗放,单产低、质量差的现象较为普遍;对珍贵的种质资源保护和优质中药材的引种和栽培还缺乏统一的组织和协调;一些珍稀濒危药材代用品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对中药有效成分分析、毒理药效检测、质量检测、包装、贮存等方面尚无统一的标准和科学的方法,缺乏严格的质量监控标准和良好的监控方法,很难保证产品质量的均一、稳定性;对人工种植的中草药,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量等超标。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中成药的质量。并且中药现代化程度不高。虽然传统的中医药煎煮法疗效相对显著,但是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生活习惯大为改变。并且其有浓重点中药味的汤剂和体积过大的中药丸,而且中药汤剂的煎熬过程和火候也是西方人难以掌握的。凡此种种都影响中药的发展。 2.2中药行业所存在问题极其措施 问题主要有: 1.研究能力有限。我国药用资源丰富,以药用植物为例,有一

中药行业发展报告

中药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医药工业是世界公认的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90年代以来,一直保持7.7%的年均增长率,是世界贸易中增长最快的五类产品之一。 在全球性回归大自然的今天,纯天然药物(民族民间药和中药属天然药物类)是继化学药物、生物制药、基因工程类药品之后,最具发展前景的药物。天然药物因无明显毒副作用,在治疗局部疾病的同时,能明显地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给药途径方便等优势,广泛地受到世界不同肤色人们的青睐。 中药产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其有几千年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多年来,中药都以其产量多、分布广、毒副作用小等优势占据着我国医药产业的半壁江山,但是另一方面,我国对中药产业的重视程度不足,中药产业的技术标准体系也不健全,导致中药产业发展缓慢。 近年来,我国的中药产业在充满挑战与威胁的世界环境中渐渐迎来了希望的曙光。2006年,国家出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要求我国要在中药产业中重点开展理论创新和研究;2007年,《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建立中医药标准规范体系,出台新医改政策;随后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与甲型H1N1在世界范围内爆发都将给我国的中药行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1、我国中药行业的历史发展状况 1.1国内市场状况 我国的中医药历史悠久,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国内早已经形成了相对比较成熟的民族医药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工业发展迅速,产值年均递增16 6%,远高于GDP增速,是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而中药在医药行业中增长又最为强劲,仅2005年国内中药企业达1000多家,可生产中成药4000余种,产量也由1998年的3428万吨增长到的6O。29万吨,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的销售占国内医药市场份额的三成以上。 中药产业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和扩张中。2003年,中药工业实现总产值800亿元,继续保持了持续扩张的发展势头。2004年,中药行业在国家实施宏观调

美国中医药发展概况

美国中医药发展概况…… (一)中医药发展简史 中医药传入美国的时期,最早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的中期,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霍夫施塔特(R. Hofstadter)等所著之“The United States”(《美利坚合众国》一书(1976年Prentice Hall Inc出版)中就指出:公元1603年苏格兰商人在美建立弗吉尼亚(Virginia)公司的三项主要目的中,第一项便是从美国西部寻找道路与中国贸易。从18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茶叶通过英国间接输入美国,但当时只是作为保健饮料用。公元1784年,中国药材肉桂、桂皮、茶叶等已经通过中美贸易开始直接运抵美国。 19世纪初叶,欧洲医学家应用针灸术于临床取得良好疗效,并出版了一些有关著作。随后中国的针灸术也通过欧洲的医学文献传入美国。公元1820年后,美国医学杂志开始选载欧洲应用针刺术的经验和学术报告记录,引起了美国医学界的兴趣。公元1825年著名化学家、医生Franklin B Bache从法文翻译出版了Morand 的《针刺术研究报告》一书,并在临床上试用于治疗。然而针刺术在19世纪对美国医学界并无多少影响。 中医药作为一门学科,比较系统地传入美国,是从19世纪40年代末开始,随着大批华人的移居而出现的。公无1848年1月美国西部发现黄金后,赴美华人逐渐增多。其中有不少中医药从业者。在早期抵美的中医药人员中,有姓氏可查的名医如广东顺德县籍的黎普泰,以其医术精湛而名噪一时,每日门诊量数以百计,以及在加利福尼亚州的费度尔镇有亲自经营“陈记生草药店”的余风庄。此外还有公元1866年在美国爱达荷州波义西市行医并取得“合格药师”证书的卓亚方。公元1887年随父到俄勒冈州的约翰德市购买下金华春草药店经营中药,并有“神医”之誉的伍于念等。在旧金山等华人集居地区,未出现较现代化的西医西药以前,用中草药治病也非常普遍。 由于中医在美一直未取得合法地位,加上近代西方现代医学发展,各国传统医学出现低谷趋势,美国出现对中医的排斥态度,中医被美国人视为“巫医”不科学而遭到否定。故中医药虽然传入美国已有100多年历史,但并没有真正被美国公众所接受,长期以来中医药的使用者,几乎只限于旅美的华人。 真正改变中医药在美国的处境,并使之得到发展,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以后,中美关系恢复正常化,在美国掀起了一股“中国热”。尼克松的随行私人医生塔卡(Walter R. Thach),在华时参观了针麻手术,一名美国记者还亲身体验了针刺感受。塔卡回国后介绍他的见闻,他说:“我看到的东西很少,但已足够使我相信其中有重要的东西存在,这是我们应当重视的,并在临床上应用它。”此后美国一些著名医学刊物和其他报刊上经常登有介绍中医、针灸的文章和报道。1972年6月闷热的一天,法院执行官的车停在美国曼哈顿东郊的一座褐色沙石建筑的前面,他们是来给纽约市针灸中心的非法行医者下传标的。当天在中心执业的6名针灸师之一的大卫.洪说:“一名护士引我从后门溜了出去。我到一楼时,发现那里有很多人,前门已经被封销了。”那时美国很多官员和医生视针灸为巫术,只有为数不多的针灸师蛰伏于唐人街。如今全美的针灸师已经超过一万人,每年

中医对自闭症的认识及治疗现状

【摘要】随着现代医学对自闭症认识的深入及诊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祖国医学对儿童自闭症的认识及治疗手段也进一步提高。在病因病机方面,认为自闭症病位在脑,同心、肝、肾三脏有密切联系,认为先天不足、肾精亏虚,神失所养、心窍不通,肝失条达、升发不利是自闭症的主要病机;在治疗方面,主要有中药治疗、针刺治疗等治疗手段,并在提高自闭症患儿的认知及语言功能取得一定的疗效。 【关键词】自闭症/中医药疗法;医学,中国传统;儿童;病因;病机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属于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是常见的儿童精神障碍之一[1,2]。是以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刻板重复的动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行为综合征。1943年,美国儿童精神病医生Leo Kanner首次报道了该病[3]。近年来,各方面报道提示该病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如美国为10~20/万人,加拿大为8~10/万人,日本为13~16/万人。根据国外的发病率来推算,国内估计拥有自闭症患者50万~500万[4]。该病起病年龄早,症状特殊,尚无疗效确切的药物及训练方法。经几十年的不断研究及探索,目前,现代医学对自闭症的病因研究、诊断技术、治疗措施等都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扩充。近年来,祖国医学对自闭症的认识及治疗手段也进一步提高及丰富,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综述如下。 1 中医病因病机 自闭症病位在脑,同心、肝、肾三脏有密切联系[5]。 1.1 脑居颅内,由髓汇集而成《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诸髓者,皆属于脑”。脑的功能正如《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所说:“头者,精明之府”。至明·李时珍明确提出“脑为元神之府”。谓:“脑实则神全,神全则气全,气全则形全,形全则百关调于内,八邪消于外。”清·王清任在《医林改错·脑髓论》中也说:“灵机记忆不在心在脑。”可见,古人早已经认识到脑与精神活动的密切关系,脑主宰生命活动,人的视、听、言、动及思维感觉记忆等均与脑的功能有关。 1.2 先天不足,肾精亏虚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脑居颅内,由髓汇集而成。《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医方集解》云:“人之精与志皆藏于肾,肾精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也”。若先天肾精不足,导致肾精亏虚不能化髓充脑,神明用之不足,元神不得滋养,而发为精神活动异常。自闭症儿童常见于母孕期间感受外邪,跌仆损伤,精神刺激,误服药物等,损伤胎元;或父母健康欠佳,孕母素体虚弱,高龄妊娠导致胎儿禀赋不足。以上诸多因素都可以导致先天肾精不足,脑失所养。另外,在分娩过程中,如果产程过长或胎吸、产钳等器械使用不当,亦可直接损伤元神之府。临床中精亏髓少,骨骼失养,则生长缓慢,身材矮小,囟门迟闭,骨骼痿软。脑髓不充,则智力迟钝、语言迟缓。 1.3 神失所养,心窍不通心主神志,心藏神。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以及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是“神”的具体表现。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灵枢·邪客》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这一切都强调了心在主管神志,思维活动方面的重要性。心主神志的功能正常,表现为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考灵活,反应敏捷。心主神志功能不正常,表现为神志不宁,反应迟钝,精神萎靡等。自闭症儿童不认亲疏,表情淡漠,不喜交际,听而不闻,言语重复,语难理解,

中医药在国际市场发展的困难、挑战和对策

中医药在国际市场发展的困难、挑战和对策中国传统医药学是数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中创立的一门医疗技术,具有一套较为系统的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世界上曾经有四大传统医药体系,但迄今为止仍在较大范围内继续发挥医疗保健作用的却只有中医药。中医药在国内有着传统的较为稳定的消费市场。世界经济的国际化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在进入到二十世纪后期后,各国间不仅在货物、服务、资本、技术等方面的流动性急剧加大,而且生产和市场的相互依存性也越来越强,从而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国于2001年11月10日加入WTO,成为这个被称为"经济联合国"的一员,这是中国乃至世界经济贸易领域的一件大事,必将对包括中医药在内的各个相关产业、行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认真分析和研究中医药行业的现状,认清我国加入WTO后中医药将面临的新形势,努力发挥行业优势,及时制定应对策略,以充分把握这次难得的发展机遇,这对新世纪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新机遇 1.有利于扩大中医药在全世界的影响 加入WTO后,我国作为世贸组织成员将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国际间科技、贸易、医疗卫生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广泛地向世界传播中医药知识,展示中医临床诊疗技术和安全有效、毒

副作用小的中药产品,只有让各国人民充分了解和认可了中医药这种独特的诊疗方式,才可能为中医药在全世界的普及推广铺平道路。 2.有利于促进中医药国际市场的拓展 根据贸易自由化原则,在成员国之间取消了包括关税、非关税贸易壁垒后,允许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因此,中药产品在自由贸易政策的许可范围下,将增加更多的贸易机会,有望不断拓展出新的国际市场,从大的形势来看将有更多的中药产品出口到世界上去。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促使中医药再也不可能"闭关自守"地局限于区域性发展,必然会被卷入到世界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去,这对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3.有利于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 即使我国不加入WTO,迅猛发展的现代科技也会强有力地冲击中医药,促使其向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在我国加入WTO后,中医药要进军国际市场,就必须具备符合国际上通用的解释语言、术语、检测标准和质控标准,因此中医药自身对现代化发展的愿望也将更加迫切。通过制定科研、临床、生产、销售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在"强迫"中医药现代化,必将深刻地影响到中医药的基础理论、临床诊疗、科研、教育、行政管理、生产、销售等各个方面。同时,随着对外交流机会的增多,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会更多地向中医药学科渗透,必将进一步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 4.有利于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 我国加入WTO后,将会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在药品管理

中医药在美国的发展概况

中医药在美国的发展概况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田理 摘要:中医药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但对于仅有200多年历史的美国人来说,中医药只被看作是外来的医药,被视为是补充与替代医学的一部分。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论述中医药在美国发展的概况:(1)美国补充替代医学的概念内容、应用发展现状与原因及补充与替代医学中心(NCCAM);(2)美国中医药的现状:美国中医药的基本情况、发展简史、基本现状,中医教育与中医执照考试,中医药管理、各州对法律地位的认可情况、联邦政府对与中医药相关的主要法规、与中医药产品有关的FDA监管产品类别、从业资格认定管理,中医药发展的主要问题;(3)美国中医药研究概况:补充与替代医学研究的特点、涉及的疾病、研究的重点、科研资源情况、科研管理特点及中医药研究的重视程度,在中医药相关领域如中药、中医药治疗艾滋病、针灸的研究情况;(4)对中美中医药合作的思考和建议。通过推进中美中医药合作,将有助于对中医药的理论基础、临床疗效等方面的更科学认识,这对推动中医药自身发展和促进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医药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但对于仅有200多年历史的美国人来说,西医才是他们一开始就接触到的传统医药。在美国,中医药只被看作是外来的医药,被视为是补充与替代医学的一部分。 1. 美国的补充替代医学 1.1 概念 补充替代医学(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CAM),指独立于西医之外的多种保健、治疗体系或方法的统称。补充与替代医学是个相对概念,是为区别于传统西医而人为定义的。 1.2 内容 在美国,补充与替代医学涵盖的内容主要包括:(1)独立的替代医学系统,如顺势医学、中医学、印度医学等;(2)精神和意念疗法,如打坐、祈祷、音乐疗法等;(3)具有生物学基础的疗法,如营养补充剂、草药、维生素等;(4)机体调整疗法,如脊柱调整疗法、骨骼调整疗法、按摩疗法等;(5)能量疗法,如气功、触摸疗法、电磁疗法等。 1.3 发展现状 1.3.1 应用现状 目前,在美国接受补充与替代医学治疗的人群正逐年迅速增加,许多医师和医院都对其产生了浓厚兴趣。特别是慢性病、疑难病患者,在传统西医无法治愈的情况下,都希望寻求补充与替代医学以缓解或治疗疾患。 据有关调查显示,美国有63%的癌症患者、24%的背痛患者、45%的艾滋病患者曾接受过补充与替代医学方法治疗;哈佛医学院替代医学中心的调查也显示,美国人每年用在替代医学中的花费从1990年至1997年增长了45.2%,即1997年增为212亿美元,成年人1年中至少用过16种替代疗法治以者从1991年的33.8%增至1997年的42.1%。 1.3.2 发展原因 美国政府正在对医疗保健政策进行改革以减少国家经费开支,这给替代医学提供了发展空间。另外,替代医学得以发展与下列因素有关:(1)西医治疗费用昂贵,全美医疗费支出从1965年的410亿美元猛增到1975年的1300亿美元,到2000年则增长到12000亿美元;(2)西医对许多疑难病症无能为力,尽管补充与替代医学方法也不一定能治愈某些疑难、慢性、晚期疾病,但却能有效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延缓病情进展;(3)西药存在安全问题,

中医药治疗肝性脑病概况

【摘要】中医学认为,肝性脑病病因为感受湿热之邪,或饮食不节,嗜酒无度,或染蛊、疫病、火毒等。其病初多为疫毒、湿热、痰浊、瘀血之邪内盛,瘀阻脉络,蒙蔽清窍,扰乱神明,疾病后期往往出现脏腑虚损、阳虚阴竭,甚或阴阳离绝、阴微阳脱。运用中医辨证论治,采用专方专用、基础方加减、单方验方与中成药应用等治法,对肝性脑病疗效显著。【关键词】肝性脑病;中医药疗法;扰乱神明;阴微阳脱;综述 肝性脑病是由于肝功能不全或门体静脉分流,使内源性或外源性代谢产物未能经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代谢清除,以致在体内蓄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出现以精神、神经症候为主的肝脑综合征。其临床表现轻者仅有性格、行为、智力等方面的微细改变,重者出现明显意识障碍。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祖国医学的黄疸、瘟黄、臌胀、昏聩、神昏等范畴。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本病的中医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现就近年来有关肝性脑病的中医药治疗研究,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是由于感受外邪、饮食所伤,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致。综合资料,多数学者倾向于认为其病因与感受湿热之邪,或饮食不节,嗜酒无度,或染蛊、疫病、火毒有关。其病初多为疫毒、湿热、痰浊、瘀血之邪内盛,瘀阻脉络,蒙蔽清窍,扰乱神明,疾病后期往往出现脏腑虚损、阳虚阴竭,甚或阴阳离绝、阴微阳脱,其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1]。湛宁生[2]按卫气营血辨证论治,分析其病因为湿热毒盛,弥漫三焦,侵犯脾胃,损伤肝胆所致。巴坤杰[3]认为本病因疫病之邪感染侵袭而发。钱普明[4]认为本病乃火热毒邪内陷,与痰浊、瘀血相胶结,扰乱神明而发;同时内陷之毒邪往往作用于脏腑,引起多个脏腑的功能失调。许波良[5]认为本病乃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肠道传导失司,腑浊上攻,神明被扰而致。刘燕玲等[6]认为本病病机为热火痰浊蒙闭清窍或气血阴阳衰竭,神无所依。吕文哲等[7]认为本病主要病机是肝病后期,痰瘀热毒等阻塞清窍导致阴阳逆乱,神明蒙蔽所致。卓蕴慧等[8]认为本病病因多为湿热腑浊和痰瘀互结,扰乱神明。张永霞[9]认为其病机为邪毒内蕴脏腑,郁久化热,肝风内动,扰乱神明。 2 中医治疗 2.1 辨证分型治疗赵天敏等[10]认为本病系湿热结痰,痰热蕴毒,毒火攻心,而致内闭,临床强调痰闭,分为痰热偏盛和痰湿偏盛两类论治,前者予以清热解毒,开窍醒神为主;后者以芳化除痰,开窃醒神为主。王灵台等[11]把肝性脑病分为湿浊蒙闭、毒火攻心,阴虚阳亢,阴阳两虚四型。孟宪益[12]将本病分为三型:湿热疫毒化火、上扰心神型,予以清瘟败毒饮合大承气汤;热毒交结、瘀血蓄血型,予以抵当汤合紫雪丹;胃肠热毒腐浊、上冲阳明型,予以大承气汤治疗。陈书建[13]将其按热毒内盛,用茵陈蒿汤合黄连解毒汤化裁;热毒内陷,用安宫牛黄丸合栀子柏皮汤化裁或清瘟败毒饮化裁;气阴两虚,方用犀角地黄汤合生脉散化裁。崔丽萍等[14]将其辨证分型为七种,气滞湿阻证,予以甘露消毒丹加减;热毒炽盛证,予以犀角散加味;阳明腑实证,予以三承气汤加减;热入营血证,予以清营汤加减;气阴两虚证,予以增液汤或竹叶黄芪汤加减;肝肾阴虚证,予以六味地黄丸加减;阴竭阳脱证,予以参附汤合生麦散加减。李欣越等[15]分三型论治:湿浊蒙窍型,灌服局方至宝丹;痰热内闭型,用清开灵注射液;气阴两竭型,用生脉注射液。史文丽[16]把本病分为两型:阴液耗损、风阳上逆型,用犀角地黄汤;热毒炽盛、痰火上扰型,用温胆汤加味。王方州[17]将本病分为热毒内陷心包型,用黄连解毒汤加减;痰湿蒙闭清窍型,用涤痰汤加大黄和苏合香丸;气阴两竭型,用生脉散合犀角地黄汤。张安娜[18]分本病为五型:痰气郁结、湿浊蒙窍型,方选茵陈四苓汤合菖蒲郁金汤化裁;热毒炽盛、毒火攻心型,用清瘟败毒饮加减;营血郁热、心神昏乱型,选茵陈蒿汤、五味消毒饮、犀角地黄汤三方化裁;阴虚阳亢、火兼瘀型,选羚羊角汤合膈下逐瘀汤化裁;阴竭阳脱型,方选参附龙牡汤化裁。毛德文等[19]分四型论治:热毒炽盛、热入心包型,方选解毒化瘀方合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痰湿内盛、痰迷心窍型,方选菖蒲郁金汤加减合苏合

中医发展史

中医发展史 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就创造了原始医学。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某些食物能减轻或消除某些病症,这就是发现和应用中药的起源;在烘火取暖的基础上,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通过反复实践和改进,逐渐产生了热熨法和灸法;在使用石器作为生产工具的过程中,发现人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能解除另一部位的病痛,从而创造了运用砭石、骨针治疗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针刺疗法,进而形成了经络学说。 中医理论主要来源于对实践的总结,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黄帝内经》问世。该书系统总结了在此之前的治疗经验和医学理论,结合当时的其他自然科学成就,运用朴素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初步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难经》是一部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成书于汉之前,相传系秦越人所著。其内容亦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补充了《黄帝内经》之不足。 秦汉以来,内外交通日渐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犀角、琥珀、羚羊角、麝香,以及南海的龙眼、荔枝核等,渐为内地医家所采用。东南亚等地的药材也不断进入中国,从而丰富人们的药材知识。《神农本草经》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它总结了汉以前人们的药物知识,载药365种,并记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等药物学理论。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该书所载药效大多是正确的,如麻黄治喘,黄连治痢,海藻治瘿等。 公元三世纪,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在深入钻研《素问》、《针经》、《难经》等古典医籍的基础上,广泛采集众人的有效药方,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著成《伤寒杂病论》。该书以六经辨伤寒,以脏腑辨杂病,确立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与治疗原则,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世又将该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其中,《伤寒论》载方113首(实为112首,因其中的禹余粮丸有方无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