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天文学在古代中国社会文化中的作用

天文学在古代中国社会文化中的作用

天文学在古代中国社会文化中的作用
天文学在古代中国社会文化中的作用

天文学在古代中国社会文化中的作用

《中国科技史杂志》第30卷第1期(2009年):5一l5 TheChineseJournalfortheHisto~ofScienceandTechnologyV o1.3ONo.1(20 09)

天文学在古代中国社会文化中的作用

孙小淳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100010)

摘要从天人关系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古代天文学在社会文化中的作用. 中国古代天文学从早期开始就与敬天的宗教崇拜密不可分.天文观测既是敬天

的活动,也是”通天”的手段.历法对于农业社会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因此

“观象授时”成为帝王统治的首要政治任务.历法是”君权神授”的”天命”的象

征.改革历法就意味着改变天命,是重大的宗教政治问题.从敬天和观天的宗

教天文活动中产生了”法天”的思想.帝王只要按照历法规定的”月令”治理国

家,社会就和谐有序.汉代的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的宗教神学思想,把天文

现象当作灾异现象,具有警示人事的作用.以观天象而占国家大事吉凶的中国

占星术因此在中国古代宗教政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古代天文学敬天崇拜历法政治占星术天人合一

中图分类号N092:P1.0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441(2009)O1—0005.11

0引言

20世纪以来,东西方学者对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研究众多而深人,成果显着.大多数

研究只是关注其”科学的”方面,即从历史文献中抽出符合现代天文学的天文知识,用现

代科学的尺度评价古代天文学的客观性和理性程度,在科学的框架下探讨其发明和发现,

从而展示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科学成就.这种研究不仅有意义,而且很有必要,因为这为理

解中国古代天文整体图景提供了实在的数据和有用的见解.但是,当我们仅仅以”科学”

视角审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时,我们就会对中国古代天文学有一种错误的印象,以为

古代天文学不过是现代天文学的比较粗糙的初级阶段而已,并最终要发展为现代天文学.

这种众流归宗的”目的论”指导下的天文学史研究并不能展示中国古

代天文学的全景,有

时甚至会扭曲它.比如说,把占星术说成是封建迷信糟粕,把它与古代天文学的科学内容

割裂开来,而事实上两者是密不可分的,有时还会相互促进.中国古代天文学本来就不是

收稿日期:2008_12—15

作者简介:孙小淳,1964年生,江苏溧阳人,博士,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天文学史,

科学史和科学社会学.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0873039)

6中国科技史杂志3O卷

孤立的,客观的科学,其构想和发展始终与古代中国复杂的文化整体结合在一起.脱离

社会和宇宙论背景而一味取其”科学”内容,会误导人们对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认识.

不少学者已经注意到中国古代天文学复杂的社会政治文化特征.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提出中国古代天文学具有”政治特征”.席文(NathanSivin)认

为中国古代天文学本质是”为差不多是纯政治目的服务的,实用而经验的技艺.”_2古克

礼(ChristopherCullen)曾从宗教政治的角度阐述汉代的太初改历._3黄

一农则从社会天

文学出发,进行了很多有关中国古代占星术与社会政治的案例研究.江晓原为了强

调中国古代天文学与现代天文学的不同,把中国古代天文学叫做”天学”,以便探讨中国

古代的”政治天文学”_6』.最近席文运用”文化整体”概念,对授时改历进行了系统的研

究,考察改历过程中所涉及的社会的,文化的,政治的,官僚的,以及个人因素的许多方

面.这些研究表明,只有把中国古代天文学与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一并考察时,才能揭

示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真正的面貌.

为对中国古代天文有更加准确的把握,应探讨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目的,动机,方法,体

系,宇宙论,以及与哲学,宗教,政治的关联是什么?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可以说是道出了天文学的终极目的.中国古代天文学从根本上来说是对天人关系,即宇

宙与人间社会的种种关联的探索.宇宙不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体,而是人间社会的对应

或镜子.天与人之间是一种和谐的对应关系,宇宙的秩序和模式在人间社会同样适用,天

上的变化与人间变化是关联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论使得天文学成为中国古代统治者

最为重视的科学,成为统治术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天文学的政治特征就尤为彰

显.

本文的目的就是要从天人关系的角度来理解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探讨其在强调天人

关系的社会文化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本文并不声称对这一问题作一个全面的研究,

而是着眼于这一问题,对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若干重要方面提出一些看法.

1从敬天到观天到法天

中国古代文明中敬天的宗教由来已久.据考古学家张光直的研究,中国古代文明是

所谓萨满式(shamanistie)的文明([8],4页),把世界分成天,地,人,神等不同层次.不

同层次之间是可以沟通的,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进行这种沟通,只有巫,觋才有这种特

权.传说到了少昊之时,九黎乱德,民和神混杂,人人都可以通天,这样社会就处在无序的

状态.到了颛顼,拨乱反正,”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

我国古代天文地理基本知识

我国古代天文地理基本知识 一、长沙彗星图 我国古代天文学从原始社会就开始萌芽了。公元前24世纪的帝尧时代,就设立了专职的天文官,专门从事"观象授时"。早在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就描绘了光芒四射的太阳形象,进而对太阳上的变化也屡有记载,描绘出太阳边缘有大小如同弹丸、成倾斜形状的太阳黑子。公元16世纪前,天文学在欧洲的发展一直很缓慢,在从2世纪到16世纪的1000多年中,更是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在此期间,我国天文学得到了稳步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即:天象观察、仪器制作和编订历法。长沙彗星图 二、长沙彗星图 我国最早的天象观察,可以追溯到好几千年以前。无论是对太阳、月亮、行星、彗星、新星、恒星,以及日食和月食、太阳黑子、日珥、流星雨等罕见天象,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记载,观察仔细、??讶的程度,这些记载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在我国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已有丰富的天文象现的记载。这表明远在公元前14世纪时,我们祖先的天文学已很发达了。举世公认,我国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天象记载。我国是欧洲文艺复兴以前天文现象最精

确的观测者和记录的最好保存者。 我国古代在创制天文仪器方面,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创造性地设计和制造了许多种精巧的观察和测量仪器。我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也叫圭表。它是用来度量日影长短的,它最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已无从考证。 此外,西汉的落下闳改制了浑仪,这种我国古代测量天体位臵的主要仪器,几乎历代都有改进。东汉的张衡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利用水利作为动力的浑象。元代的郭守敬先后创制和改进了10多种天文仪器,如简仪、高表、仰仪等。 三、折叠编辑本段登封观星台 世界天文史学界公认,我国对哈雷彗星观测记录久远、详尽,无哪个国家可比。我国公元前240年的彗星记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从那时起到1986年,哈雷彗星共回归了30次,我国都有记录。1973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马王堆的一座汉朝古墓内发现了一幅精致的彗星图,图上除彗星之外,还绘有云、气、月掩星和恒星。天文史学家对这幅古图做了考释研究后,称之为《天文气象杂占》,认为这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彗星图。早在2000多年前的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对各种形态的彗星进行了认真的观测,不仅画出了三尾彗、四尾彗,还似乎窥视到今天用大望远镜也很难见到的彗核,这足以说明中国古代的天象观测是何等的精细入微。登封观星台

知识竞赛题(天文地理)选题

100道选择题 1.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 D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2.下列海不属于太平洋的是:( c ) A.斯兰海 B.爪哇海 C.波弗特海 D.萨武海 3.下列不属于陆间海的是:( D ) A.地中海 B.马尔马拉海 C.红海 D.波罗的海 4.在利用风力航行的年代,从中国到东非行走图中的航线,冬季最易航行的路线是:( A ) A、中国闽南至中南半岛东侧 B、新加坡出马六甲海峡 C、爪哇岛东侧至印度半岛西侧 D、印度半岛西侧至阿拉伯半岛东侧 5.下列关于白海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b ) A.长年被雪白的冰层覆盖,加上有机物含量少,海水也呈现白色,故而得名。 B.位于北极圈以外,北冰洋的边缘海 C.注入河流有奥涅加河、北德维纳河、梅津河等 D.虽常年冰冻但有运河沟通是东欧重要的航运系统重要组成部分。 6、赤道海区盐度低的主要原因是:( a ) A、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B、降水量小于蒸发量 C、附近有寒流经过 D、附近有暖流经过 7、深海锰结核矿是世界公认的具有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它们主要集中分布在:( c ) A、北大西洋 B、南大西洋 C、北太平洋 D、南太平洋 8.世界大洋中哪一个入海河流流域面积最广?B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9.世界上地质年代最年轻的大洋是:( C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10.世界上海潮潮差最大的地方在:( B ) A.比斯开湾 B.芬迪湾 C.孟加拉湾 D.哈德逊湾 11以下城市中,若不考虑城市光污染,在无云的夜晚,有可能看到大小麦哲伦云

的是(B) A、英国诺丁汉 B、澳大利亚悉尼 C、中国长沙 D、德国慕尼黑 12.观测条件良好的夜晚,以下天体中不可能被地面观测者用肉眼看到的是(D) A、河外星系 B、太阳系其他行星 C、人造卫星 D、以上都不正确 13,12、太阳系行星中在地球上看起来最亮的是() (A) 水星 (B) 金星 (C) 火星 (D) 木星 14、肉眼看来,星空中最亮的恒星是()。 (A) 大角星 (B) 织女星(C)天狼星 (D) 北极星 15、仙女座大星系M31距我们的距离大约是()。 (A) 3百万光年 (B) 2亿天文单位 (C) 1千万秒差距 (D) 5亿亿千米 16、著名的狮子座流星雨与哪颗彗星有关?() (A) 比拉彗星 (B) 恩克彗星 (C) 哈雷彗星(D)坦普尔-塔特尔彗星 17、1994年撞击木星的彗星名叫 ( ) (A) 百武彗星 (B) 哈雷彗星 (C) 海尔-波普彗星(D)苏梅克-列维9号 18、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24节气中的() (A) 春分 (B) 秋分 (C) 夏至 (D) 冬至 19、冬夜星空中最具代表性的星座是 ( ) (A) 大犬座(B)猎户座 (C) 双子座 (D) 金牛座 20、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请问织女星位于哪一个星座? ( ) (A)天琴座 (B) 室女座 (C) 仙女座 (D) 天鹅座 21、按星区划分,全天共有()个星座。 (A) 28 (B) 48 (C) 68 (D) 88 31、月球的自转周期为()天。 (A)1 (B)30 (C)27 (D)28 22、2010年9月推出的斯蒂芬.霍金的最新科普作品是()。 (A) 果壳中的宇宙(B)大设计 (C) 上帝在掷骰子 (D) 膜的世界 23、下列星体中体积比月球大的是() (A) 冥王星 (B)木卫二 (C)水星 (D)海卫一 24、太阳系密度最大的天体是什么?-------------地球。那么太阳系密度第二

浅谈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

浅谈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 不同于大多数英文系的女生,因为我是一个理科生;也不同于大多数女生,我很喜爱天文。所以,我决定谈一谈我所喜爱的天文,而为了切合本课程的要求,我就来谈一谈中国古代天文学所取得的成就。 而根据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天文学也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其他包括农学、医学和数学,天文学方面屡有革新的优良历法、令人惊羡的发明创造、卓有见识的宇宙观等,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无不占据重要的地位。我国古代天文学从原始社会就开始萌芽了。 我国最早的天象观察,可以追溯到好几千年以前。无论是对太阳、月亮、行星、彗星、新星、恒星,以及日食和月食、太阳黑子、日珥、流星雨等罕见天象,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记载,观察仔细、记录精确、描述详尽、其水平之高,达到使今人惊讶的程度,这些记载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在我国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已有丰富的天文象现的记载。这表明远在公元前14世纪时,我们祖先的天文学已很发达了。举世公认,我国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天象记载。我国是欧洲文艺复兴以前天文现象最精确的观测者和记录的最好保存者。我国古代在创制天文仪器方面,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创造性地设计和制造了许多种精巧的观察和测量仪器。 而最最令我钦佩的就是我们的先人在科学技术还不怎么发达,没有很多的仪器或者技术来做辅助的时候就能够发明出那么多精密的天文观测仪器,将自己的眼光早早的就投射到了我们地球以外的广袤宇宙中去。那么下面就让我根据资料来介绍一下我们中国古代的天文观测记录仪器吧。 浑仪: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天文测量工具之一,是一种与浑天说密切相关的天文仪器,由於浑仪的结构是以多个同心圆来模拟天球,所以它的出现不早於落下闳时代(104BC),所以浑仪的出现也不会早於此。 纪限仪:制造於清康熙十二年(1673),可用以测定六十度以内任一两颗天体的角距离和日月的角直径。 简仪:主要由一架赤道经纬仪和一架地平经纬仪组成,另外底座上还开有水平沟,并装有一只正方案,用以校准仪器的水平和朝向,除此之外,赤道经纬仪的北极端还设有一个候极环,用以校正仪器的极轴指向。 地平经仪:由於明末历局筹设之时正逢与后金交战时期,因此在经费上受到很大的限制,在明末所制造的天文仪器多半是木质结构,再包上铜,至清康熙年间,南怀仁主持钦天监,在康熙八至十二年(1669-1673)间,以铜为材料铸成六件新的天文仪器,此地平经仪即其中一架,它制造於清康熙十二年(1673),系按照欧洲古典仪器的风格设计的,可用以测定天体的方位角。 圭表:圭表是一种既简单又重要的测天仪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组成。圭表的主要功能是测定冬至日所在,并进而确定回归年长度,此外,通过观测表影的变化可确定方向和节气。我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也叫圭表。它是用来度量日影长短的,它最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已无从考证。圭表是一种既简单又重要的测天仪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组成。圭表的主要功能是测定冬至日所在,并进而确定回归年长度,此外,通过观测表影的变化可确定方向和节气。 象限仪:制造於清康熙十二年(1673),可用以测定天体的地平高度或天顶距 赤道经纬仪:由南怀仁制造於清康熙十二年(1673)主要用於测定太阳时、天体的赤经差和赤纬。由於南怀仁将许多仪器的功能简化,因之他的天文仪器彼此可以相互参校,在南怀仁所著的《灵台仪象志》一书当中就编有黄道、赤道及地平三种座标间的互换表。 地平经纬仪:继南怀仁之后,清政府又相继制成两架大型仪器,此为其一,制造於清

中国古代地理知识

没地理就没历史:中国古代军事地理纵览 2015-04-27历史百家争鸣 历史百家争鸣微信号:ihxory 历史百家争鸣-说一说过去那些事!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解秘,等待您的参与,点击标题 ,共同呐喊! 下方“历史百家争鸣”关注,欢迎加入QQ群:426649104 喜欢历史但地理太差,以至读过的历史都白读,只能记住雏形。怎么办?来读长河飞舟的这篇关于中国古代军事地理的雄文就够了。

说起古代的中华大地,经常会提及它的一个别称,九州。关于“九州”是哪九个州,历代划分有所不同。见于古籍的,《周礼》、《禹贡》、《吕氏春秋》、《尔雅》等就有多个版本。 这里我们不去细究九州的划分,但我们借用这个概念,将中国约略画成一个九宫格,就有了中国历史上的九大军事战略要地。 我先把这个九宫格画出来,然后再一一加以解说。 关中山西河北 汉中中原山东 巴蜀荆楚江东 现在,建议大家手边准备一幅中国地形图,下面我们会具体来说说这九个地区的地形结构。其间会多次提到山脉、河流、城市,如果对照地图,看起来会更加有趣一些。 评价一个地方是不是战略要地,主要就是两大要素:其一,山;其二,水。也就是古人常说的山川之险。

山的作用毋庸置疑,在飞机发明之前,高山几乎就等于不可逾越。那么在山脉之间的一些谷道,就成了连接两大区域间的唯一通道。历史上又经常在这些谷道上修筑一些易守难攻的关隘,就成了兵家必争的咽喉要道。 河流同样具有防御作用,但不如山脉那样明显。然而河流却同时具有另外两大功效:一,交通运输;二,农田灌溉。一个光险要而没有经济实力的地域是缺乏战略价值的,因而山、水两要素,必不可少。 就这两条而论,中华大地上最为得天独厚的地方,莫过于秦国的故土——关中。 01:关中 在中国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关中都是绝对的天下第一重地。这重地的中心,就是中国第一古都,长安。 长安周围,是渭河、泾河、洛河以及它们的支流所冲出来的一些平原,统称关中平原。周族人的老家,秦国的老家,都在这附近。因此这里也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沃野千里,人烟稠密。 这些河的许多支流,都从长安旁边流过,古有“八水绕长安”之说(泾、渭、灞、浐、丰、镐、潦、潏),简直就是天然的护城河。秦与西汉年间,又不断在此地修建水渠,使得长安周边无论是交通还是防御,都极其发达。 这说的是关中的腹心之地。下面再向外延伸,说说关中的四面边界。 关中最扎实的边界,当属南边的秦岭。秦岭是相当险峻的一条山脉,海拔在2000米以上的就有好几座,以奇绝壮美著称的华山也是秦岭的一支(不过海拔只有 1000米左右)。诸峰之中最重要的,是秦岭东段的崤山。我们还记得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场歼灭战,先轸导演的崤山之战就发生在这里。到战国初期,秦国就在崤山北麓上修建起了一座天下名关——函谷关。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 阅读附答案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阅读附答案 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上一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观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观象授时,即以星象定季节。比如《尚书尧典》记载,上古的人们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等。 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 从西汉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南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以后,浑仪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标。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把它看成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 宋代和元代为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达25部,其中郭守敬等编制的授时历最为优秀,连续使用了360年,达到中国历法的巅峰;观测数据最精,许多历法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值已与现代理论值相差无几,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大型仪器最多,其中苏颂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报时于一身,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天文仪器;恒星观测最勤,平均不到20年一次。 进入明代后,中国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这里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原因,也有天文学本身的原因。从天文学本身来看,首先,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除非加上凹凸镜片,精度不会提高,而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是在欧洲诞生的。其次,中国古代擅长代数计算,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注意从几何结构进行理论探讨,与此相反,古希腊天文学则是侧重几何学的。对中国明清时代的天文学进行反思是痛苦的,但却有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 (摘编自陈久金、杨怡《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 1.下列对于天文学早期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天文规律的更多了解,尤其是回归年长度的掌握,推动了古代历法的产生,标志着此时的古代天文学已经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了。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 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 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上一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 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观象授时就要粗糙多 了。观象授时,即以星象定季节。比如《尚书?尧典》记载,上古的人们以日出正东和初昏 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 等。 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 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 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 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 从西汉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南 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 月运动的不均匀性。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以后,浑仪 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 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标。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 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把它 看成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 宋代和元代为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达25部,其中郭守敬等编制的授时历最为优秀,连续使用了360年,达到中国历法的巅峰;观测数据最精,许多 历法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值已与现代理论值相差无几,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大型仪器 最多,其中苏颂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报时于一身,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天文仪 器;恒星观测最勤,平均不到20年一次。

天文地理基本常识

天文地理基本常识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天文学也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其他包括农学、医学和数学,天文学方面屡有革新的优良历法、令人惊羡的发明创造、卓有见识的宇宙观等,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无不占据重要的地位。 一、天文学基本名词 天文地理:泛指知识、学问,这种说法由来已久,例如许多旧小说中说到一个人很有学问,就说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 天球:以观测者为球心,以无限大为半径所描绘出的假想球面,我们看到的天体(星星、月亮、太阳)是其在这个巨大的圆球的球面上的投影位置。 周日视运动:由于地球自转(自西向东),所以地面上的观测者看到的天体在一天中在天球上自东向西沿着与转轴垂直的平面内的小圆转过一周。 子午圈:过观测者的天顶和南北天极的大圆。 中天:天体经过观测者的子午圈时,叫做中天。由于地球的自转,天体一天要穿过子午圈两次,其中离观测者天顶较近一次(一般是晚上的那一次)叫上中天。另外那一次叫下中天 黄道:简单的说就是太阳在天球中的运行轨迹。由于运动的相对性,所以黄道也就是地球公转轨道与天球的交线。 目视星:肉眼所看到的星星。 二、中国古代天文地理学成就 日食记录:流星,新星和超新星,彗星,五星连珠,太阳黑子,石刻。 历法:治历方法,节气,《太初历》、《大明历》、《大衍历》、《授时历》。 天文著作:《甘石星经》、《灵宪》。 天文仪器:圭表,日晷,漏刻,浑仪,浑天仪,地动仪,浑象,简仪,仰仪,水运仪象台。 著名天文学家:甘德,落下闳,张衡,祖冲之,张遂(僧一行),郭守敬,沈括。 著名地理学家:裴秀,郦道元,徐霞客,魏源。 天文地理学成就:制图六体,风的观测和仪器,降水的观测和仪器,湿度的观测和仪器,地震仪的发明,云的观测和云图集,《水经注》,《徐霞客游记》,《海国图志》。 三、中国古代天文学简述 我国古代天文学从原始社会就开始萌芽了。公元前24世纪的帝尧时代,就设立了专职的天文官,专门从事"观象授时"。早在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就描绘了光芒四射的太阳形象,进而对太阳上的变化也屡有记载,描绘出太阳边缘有大小如同弹丸、成倾斜形状的太阳黑子。公元16世纪前,天文学在欧洲的发展一直很缓慢,在从2世纪到16世纪的1000多年中,更是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在此期间,我国天文学得到了稳步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即:天象观察、仪器制作和编订历法。 我国最早的天象观察,可以追溯到好几千年以前。无论是对太阳、月亮、行星、彗星、新星、恒星,以及日食和月食、太阳黑子、日珥、流星雨等罕见天象,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记载,这些记载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在我国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已有丰富的天文象现的记载。这表明远在公元前14世纪时,我们祖先的天文学已很发达了,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天象记载。我国是欧洲文艺复兴以前天文现象最精确的观测者和记录的最

中国古代天文学

中国古代天文学 天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化的萌芽时代。远古时候,人们为了指示方向,确定时间和季节,就自然会观察太阳、月亮和星星在天空中的位置,找出它的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历法,用于生活和农牧业生产活动。从这一点上来说,天文学是最古老的自然科学学科之一。早期天文学的内容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天体测量学。 中国古代的天象纪事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先民们就注意到物侯和天象的周期变化有密切的联系,于是开始了对日、月等天象的观察。此后,中国人长期不断地辛勤致力于天象的观察和记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留下了关于太阳黑子、彗星、流星、新星等的各种记录。这些天象纪事不仅内容详实,年代延续,其中许多还是世界上最早的记录,至今对于现代天文学的研究仍起到重要的作用,是一份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日出黄有黑气——黑子的记录 黑子是太阳表面的气体漩涡,由于其温度比太阳其它部分的温度低,所以光芒也较之其它处幽暗一些,从地球上看仿佛是太阳表面出现了黑色的斑点或斑块,所以又称日斑。关于太阳黑子,中国有世界上最早的观测记录。大约在公元前140年前的《淮南子》一书中就有“日中有踆乌”的记述。现今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太阳黑子记事,是载于《汉书?五行志》中的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三月出现的太阳黑子:“河平元年……三月己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这一记录将黑子出现的时间与位置都叙述得详细清楚。 有星孛入于北斗——彗星的记录 彗星是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彗星包括彗发、彗核、彗尾三部分。彗尾是彗星离太阳近时,彗发变大,太阳风和太阳的辐射

压力把彗发的气体和微尘推开生成的,形状像一把大扫帚,所以在中国民间又把彗星叫做“扫帚星”。中国对彗星的观测和研究已有四千多年历史,拥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彗星记录。我国古代称彗星为“星孛”,《春秋》上记录了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出现的彗星:“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朔月辛卯日有食之——日食的记录 日食是一种太阳被月球遮蔽的现象。当月球在绕地球运行过程中,有时会走到太阳和地球中间,这时月球的影子落到地球表面上,位于影子里的观测者便会看到太阳被月球遮住,这就是日食。书经?胤征篇》记载:“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瞽奏鼓,啬失驰,遮人走……”,描述了夏代仲康元年日食发生的时候人们惊慌失措的场面。《诗经?小雅》中还以诗歌的形式记载着发生的日食:“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从我国春秋时期到清代同治十一年(公元前770年——公元1874年),有记载的日食共985次,其中年月不符,无日食可考的仅有8次,不及总数的1%。 夜中星陨如雨——流星的记录 繁星密布的夜空中,常常能看到一道白光一闪而逝,这就是流星。有时候还能看到天空的某个区域有无数亮光四下飞流,好像下雨一样,这就是壮观的流行雨现象。流星和流星雨是行星际空间中称为流星体的尘粒和固体块闯入地球大气圈同大气摩擦燃烧产生的光迹。 中国人对流星群、流星的记载,早于其他国家。古书《竹书纪年》中就有关于流星的记录:“夏帝癸十五年,夜中星陨如雨。”《左传》的记载,鲁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是世界上最早的天琴座流星雨记录。我国古代的流星雨记录达180次之多。 星见于房——新星和超新星的记录

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

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天文学也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 自然科学之一,其他包括农学、医学和数学,天文学方面屡有革新的优良历法、令人惊羡 的发明创造、卓有见识的宇宙观等,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无不占据重要的地位。 我国古代天文学从原始社会就开始萌芽了。公元前24世纪的帝尧时代,就设立了专 职的天文官,专门从事“观象授时”。早在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就描绘了光芒四射的太阳形 象,进而对太阳上的变化也屡有记载,描绘出太阳边缘有大小如同弹丸、成倾斜形状的太 阳黑子。 公元16世纪前,天文学在欧洲的发展一直很缓慢,在从2世纪到16世纪的1000 多年中,更是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在此期间,我国天文学得到了稳步的发展,取得了辉煌 的成就。我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即:天象观察、仪器制作和编订 历法。 (左图为甲骨文干支表) 我国最早的天象观察,可以追溯到好几千年以前。无论是对太阳、月亮、行星、彗星、新星、恒星,以及日食和月食、太阳黑子、日珥、流星雨等罕见天象,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记载,观察仔细、记录精确、描述详尽、其水平之高,达到使今人惊讶的程度,这些记载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在我国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已有丰富的天文象现的记载。这表明远在公元前14世纪时,我们祖先的天文学已很发达了。举世公认,我国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天象记载。我国是欧洲文艺复兴以前天文现象最精确的观测者和记录的最好保存者。 我国古代在创制天文仪器方面,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创造性地设计和制造了许多种精巧的观察和测量仪器。我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也叫圭表。它是用来度量日影长短的,它最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已无从考证。

天文诗句(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思考与练习 1、月离于毕,俾滂沱矣(《诗经?小雅?鱼藻之什?渐渐之石》)。 毕月乌,即毕宿,二十八宿之一,西方七宿第五宿。 月儿投入毕星,有雨的征兆。 2、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诗经?豳风?七月》)。 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时节,天刚擦黑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到九月天就冷了,要多穿衣裳了。 火,星名,心宿之亮星,又名大火。 3、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前赤壁赋》)。 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盘桓在斗宿与牛宿之间。中国称二十八宿,其中北方七宿为,斗、牛、女、虚、危、室、壁。斗和牛都在其中。 斗宿,就是北斗七星,大熊星座的七颗最亮的星,勺子状。牛宿,有星六颗,即摩羯座β,α2,ξ2,π,ο,ρ六星,因其星群组合如牛角而得名。 4、绸缪束楚,三星在户(《诗经?唐风?绸缪》)。 新婚缠绵,三星照亮门庭。 三星:即参星,是由三颗星组成。 5、丙之辰,龙尾伏辰(《左传?僖公五年》)。 丙日的早晨,太陽運行到尾宿,由於日光的照耀,尾宿諸星隱伏不見。 尾即龙尾。尾宿也属于天蝎座,正是蝎子的尾巴,由八九颗较亮的星组成 6、定之方中,作于楚宫(《诗经?国风?鄘风?定之方中》)。 定宿处在天正中,楚丘修建新王宫。 定:星宿名,亦称营室星,二十八宿之一。每年十月十五至十一月初,定星出现在正南天空,宜定方位,营造宫室。 7、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杜甫《赠卫八处士》)。 人生动辄如参、商二星,此出彼没,不得相见。 参宿,其实就是猎户座;而心宿,又称为商宿,是天蝎座;参、商二星,一在东,一在西,永不相见。 8、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诗经?小雅?大东》)。 南天夜空有28宿中的箕星,形状虽像“簸箕”,但是却不能拿来簸扬。 即箕宿,二十八星宿之一(人马座4 )。 9、日在北陆而藏冰,西陆朝觌而出之(《左传?昭公四年》)。 将冬季的冰贮藏至夏天才拿来食用。 北陆,即虚宿。位在北方,为二十八宿之一。 10、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骆宾王《狱中咏蝉》)。 秋天蝉儿在哀婉地鸣叫,作为囚徒的我,不由得生出了阵阵悲伤。 西陆,即昴宿。位在东方,为二十八宿之一。 11、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张说《恩敕丽正殿书院宴应制》诗)。 东边是存满图书的院落,西边是遍布涛文书画的园林。 东壁,即壁宿。因在天门之东,故称,为二十八宿之一。 12、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王勃《滕王阁序》) 天上的方位属于、轸两星宿的分野,地上的位置连结着衡山和庐山。 二十八宿中的翼宿和轸宿。古为楚之分野。翼轸,南方七宿之二,丙为翼,巳为轸。 13、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李商隐《嫦娥》诗)。 烛光越来越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越发显出居室的空寂清冷,透露出主人公在长夜独坐中黯然的心境。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主要特色

118-43 鄭伊庭 中國古代天文學的主要特色: ( 1 )曆法的編篹帶動了整個天文學的發展。在中國古代社會,頒曆法為皇權的象徵之一,故改朝換代,也往往要改年號、改曆法。自秦 漢以降,約有一百多種曆法。古人相信天象為國家命運、氣勢的 指針,故重視太陽、月亮的運行,日、月食的推算,五大行星﹙水、 金、火、木、土﹚的出沒,各節氣長短推定,每月南中天星象,及 各種天文異象的記錄、判讀與解析,是以中國古曆法為天文曆法。 古人也深信星占,認為國家興衰與皇權持有人的運勢,皆可由天文 異象中預測、解讀出來,故天文知識常被視為「國家機密」,嚴加 保密,阻礙了天文學的普及化與發展。 ( 2 )以代數方法作為處理天文數據的基本計算方法,與西方的幾何方法不同。 ( 3 )以自己意識形態觀念給星空分區和恆星命名如:二十八星宿,辰星(水星),太白(金星),熒惑(火星),歲星(木星),鎮星(土星)。註: 土星繞日的周期為29年,故稱為年鎮一宿的鎮星略為牽強。 ( 4 )我國古採用365 1/4度的周天分劃,西方通用360度周天制。 ( 5 )我國古天文儀均以赤道坐標系統標定恆星位置,西方採黃道系統。 ( 6 )我國古代全天恆星總數以陳卓的283官1464星為準,分屬三垣二十八宿三十一個天區。西方以托勒密(Ptolemy)的1022星為定數。 ( 7 )古曆以陰陽合曆為傳統,創立了二十四節氣,與農業關係密切。 ( 8 )中國占星術的哲學觀點以陰陽、五行、天人感應為基礎。 ( 9 )中國古代天文學家注重實際,勤於觀測詳細記錄,對異常天象的出現尤其重視。中國的古代天象記錄是當時世界上最豐富,最有系統的。 中國之星座: 為了便於辦認星星,進行天象的觀測、記錄與研究,中國古代把星空中若干相鄰的恆星組合在一起,並以人世間的事物或職位的名稱,來加以命名。這種的恆星組合稱為星官,與西洋的星座有同工之妙。每一星官中的星數不等,少至一個,多則可達數十顆之多。 三國時代吳國人陳卓,為我國古星象圖的集大成與奠基者。他以甘德、石申與巫咸三家的全天星圖為厎本,將星空分別283官共有1465顆星。283官含三垣、二十八宿及其他星官。

中国天文起源与发展

中国天文起源与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几千年来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天文资料,受到各国天文学家的注意。就文献数量来说,天文学可与数学并列,仅次于农学和医学,是构成中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 中国古代天文学萌芽于原始社会,到了战国秦汉时期后,形成了以历法和天象观测为中心的完整的体系。历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主要部分,它不单纯是计算朔望、二十四节气和安置闰月等编撰日历的工作,还包括日月食和行星位置的计算等一系列方位天文的课题,类似编算现在的天文年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天象观测,其中包括天象观测的方法、仪器和记录。 (一)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萌芽:从远古到西周末1960年在山东莒县和1973年在山东诸城分别出土的两个距今约4500年的陶尊,上都有一个象形符号。有人释为“旦”字,因为它就像山上的云气托出初升的太阳,其为早晨景象,宛然如绘。《尚书·尧典》说“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说明在传说中的帝尧(约公元前二十四世纪)的时候已经有了专职的天文官,从事观象授时。《尧典》还说,一年分为四季有366 天,用闰月来调整月份和季节,这些都是中国历法的基本内容。《尧典》里还根据黄昏时南方天空所看到的不同恒星,来划分季节。 从夏朝(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开始,中国进入奴隶社会。此时流传下来的《夏小正》一书,反映的可能是夏代的天文历法知识:一年十二个月,除二月、十一月、十二月外,每月都用一些显着的天象作为标志。在殷商(公元前16 世纪到公元前11 世纪)的甲骨卜辞中,干支纪日的材料很多。一块武乙时期(约公元前13 世纪)的牛胛骨上完整地刻划着六十组干支,可能是当时的日历。从当时大量干支纪日的记录,学者对当时的历法得出比较一致的意见:殷代用干支纪日,数字记月;月有大小之分,大月30日,小月29日;有连大月,有闰月;闰月置于年终,称为十三月;季节和月份有大体固定的关系。甲骨卜辞中还有日食、月食和新星纪事。西周时期(公元前11 世纪至公元前8 世纪)铸在铜器(钟、鼎等)上的金文中有大量关于月相的记载,但无朔字。 (二)体系形成时期:从春秋到秦汉(公元770~公元220年)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中国天文学处于从一般观察到数量化观察的过渡阶段。《礼记·月令》虽是战国晚期的作品,但据近人考证,它所反映的天象是公元前600年左右的现象,应能代表春秋中叶的天文学水平。它是在二十八宿产生以后,以二十八宿为参照物,给出每月月初的昏旦中星和太阳所在的位置。它所反映的天文学水平要比《夏小正》所述的高得多。同时,记录这一段历史的《春秋》和《左传》,都载有丰富的天文资料。 随着观测资料的积累,战国时期已有了天文学的专门着作,齐国的甘公(甘

中国古代天文讲义

《中华文化》讲义 中国古代天文——占星术与古代社会 一、观象授时:古代的天文观测 引语:a.康德:世间有两样东西最能引起我们的敬畏,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规律。 b.天空给古人的震撼与今人不同 c.巨石阵、贝冢图案解释 d.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 1、“天文”一词源于《易经》:“观乎天文,以查时变”。本意指天象。 《系辞上》:“天垂象,见吉凶”,天文一词又引申为预知由天象所昭示之人事吉凶,就是占星术(astrology)。古代没有现代意义上探索宇宙奥秘为目的的天文学(astrolomy) “绝地天通”、“通天者王”,天文为王权独占的知识。 举例:武王伐纣、历代禁天文、宋太宗、刘伯温 2、观象授时标准星 根据星象判定季节叫“观象授时” (既指导农业生产,也是王权象征。某王衰微,重要表征就是历法不准) (天球图,讲述空间知识基础) 。太阳:金乌负日、汤谷扶桑 ?日出前、日落后亮星: 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尧典》四仲中星) ?大火星、参星:行如参商: a.陶唐氏之火正閼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紀時焉。(《左传》) b.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诗经〃七月》 c.行如参商(高辛氏二子) d.商星=大火星=苍龙之心=商族星

参星=白虎之心=夏族星 ?北斗七星 a.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 北指,天下皆冬。(《鶡冠子》) b.北斗七星,所谓旋玑玉衡以齐七政,杓携龙角,衡殷南斗,魁枕参首;用 昬建者杓,杓自华以西南;夜半建者衡,衡殷中州,河济之间。(《史记〃天官书》) ?古人观测所用标准星 正月,鞠则见,初昬参中,斗柄县在下。三月,参则伏。四月昴则见,初昬南门正。五月,参则见,初昬大火中。六月,初昬,斗柄正在上。七月,汉案户,初昬,织女正东乡,斗柄县在下则旦。(《夏小正》星象) 二、二十八宿起源与文明西来说 1、三垣二十八宿体系 ?三垣:紫薇垣、太微垣、天市垣 ?二十八宿:用以标志月亮在一个恒星月中的位置。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从出土文物看二十八宿 2、二十八宿本起源本土说与西来说 ?文明起源多元说与一元说 ?文明西来说 a.文明西来说:“泛埃论”:中国人为埃及人后裔。科切尔(kircher)《埃 及之谜》(罗马,1654年)《中国礼俗记》(阿姆斯特丹,1667年)、尤埃(huet)《古代商业与航海史》(1716年)、德经(de Guignes)《中国人为埃及殖民说》(1758年) b.“泛巴论”:华夏文明源于古巴比伦 1、法国拉克佩里《中国上古文明西源说》(十九世纪末):中华民族源于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

第二章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二十八宿起源之谜、 夏商周三代起始之谜解读 我国古代天文学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在天文观测、星图、星表的测绘、历法的修订、天文测绘仪器的发明与使用,以及对宇宙形成的认识等方面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其中的一些成就,尤其是天文考古,还帮助我们解开了许多历史之谜,如二十八宿起源、夏商周三代起始时间等科技之谜。本章试就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二十八宿起源、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的天文考古等作简要介绍。 第一节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概述 天文观测记录 我国是天文观测记录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记录的资料也最多,其内容之广泛在世界 文明史中是罕见的。 1.日食 从商代至清初,我国共记录的日食有1000 多次,最早的记录是商代的甲骨卜辞。 贞,日有食。 甲寅卜又食,告。 癸酉贞日夕有食,维若。癸酉贞日夕有食,匪若。 虽然《书经.胤征篇》中有夏代仲康时期的日食记载: “乃秋季月朔,辰弗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遮人走……0 ” 但由于夏代的历史还带有很大的传说性,而且《书经.胤征篇》又是出现的比较晚的文献,因而这个结论的可靠性还有待于考证0但上述所引甲骨卜辞中的四次日食已经被专家们肯定或基本肯定0 《书经.小雅》中有一首诗就记载了其时发生的日食现象: “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0 ” 有人根据其记 载的日干支辛卯,经推算后认为;这次日食发生在周幽

王六年 ,即公元前776年9月6日。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张培瑜先生在《殷商西周时期中原五城可见的日食》一文中,列出了公元前1500 年至771 年中原五城可见的日食表,对北京、安阳、洛阳、江陵、西安所有可见的日食的发生日期,食分和食甚时刻进行了计算,并用此计算方法对历史文献中记载的23 次日食进行了检验。时间最早从公元前709 年(鲁桓公三年),最近为1697 年(清康熙三十六年)有十四次完全符合,或基本符合其时首都的见食情况;有4 次虽然不得见全(或环)食,但临近地区可见“食既”;其中虽有5 次记录有些问题,经分析后认为,这些存在问题有些是明显的记录错误,有些则系预报。 2.月食据北京天文台等单位从收集的资料中统计得:从春秋到清初,我国史书中记录的月食900 多次。甲骨卜辞中记有 口丑卜宾贞……六日口午夕月有食乙未洒……。 癸末……之夕月有食。 旬壬申夕月有食。七日己未庚申月有食。乙酉夕月有食,八月。 据专家的考证,这几次月食是武丁世的可靠记录。 3.太阳黑子 我国是最早对太阳黑子进行连续记载的国家。公元前140年《淮南子?精神训》中已有“日中有骏乌”之说,对太阳黑子做出明确记载的是《汉书.五行志下》: “河平元年,三月己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 河平元年为公元前28 年,这是世界公认的关于太阳黑子的明确记载。从汉河平元年到明末为止,我国共有100多次太阳黑子的记录。这些记录既有准确的日期,又有黑子的形状、大小、位置以至变化情况等。欧洲直到公元九世纪才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留存下来。我国关于太阳黑子的纪录为太阳黑子的研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史料。 4.彗星彗星是比较罕见的天象,我国古代的先民们早就注意到它。我国可靠的彗星记录始见于《春秋》: “鲁文公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于北斗。” 鲁文公十四年为公元前613年,这里是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载。据专家考证自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 年)至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 年)的两千多年里 ,哈雷彗星共出现过29次,每次我国都有详细地记载。 在我多古代的文献中还记录了不少其它的彗星,从殷商时代起到公元1911 年,我国记录的彗星不少于360次。虽然,其中有些记载的并不是彗星而是新星、超新星或北极光等其它一些天象,但是一般记作彗星、孛星、星孛的,大多数都是彗星。 在我国记载的彗星中,有些还对彗星的形状作了非常详细地描述,长沙马王

古代天文学知识

古代天文学知识 古代天文学的简介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汉武帝时,命令官员在古历的基础上重新制定了新的历法——《太初历》(公元前104年成书),沿用200余年。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初年,国家又制定了《四分历》。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18年)时期,祖冲之制定《大明历》,首次将岁差计算入内,每年365.2428天,与现在的精确测量值仅相差52秒。 唐代(公元618年~907年)著名天文学家僧一行经过数年的测量后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全面最详尽的历书——《大衍历》。该书共七部分,包括:计算朔月,望月的方法,计算二十四节气及昼夜长短的方法,计算太阳,月亮运动,计算五大行星的运动,七十二侯,六十四卦,以及预测日食,月食等。这个历法对中国历法史影响很大,在明末采用西欧方法编历之前,历次修订历法都是仿照它的结构进行的。 北宋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沈括制订了依据时令气节而定的《十二气节历》,撤销闰月,与现行的公历主张一致。元朝(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郭守敬在实际观测的基础上,吸取了前人的经验,加上自己的创见,编订了中国最优秀的历法《授时历》。废除了上元积年的日法,创立了招差法,孤矢割圆术,精确而圆满地解决了古历中定朔、闺月安排,二十四节气安排,预

推日、月食日期、时刻和见食情的四个主要问题。 从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万历年间开始,中国历法引入西学,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初期顺治时,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等人编制《时宪历》。公元1912年,中国开始使用公历,但同时使用农历,其实质上仍是《时宪历》。 上古人们认为宇宙有一位至高无上的主宰,称为“帝”或“上帝”。在上古文献里,天和帝常常成为同义词。自然现象各有它的人格化的主持者,如风师谓之飞廉,雨师谓之屏翳,云师谓之丰隆,日御谓之羲和,月御谓之望舒。(这些名字,主要用作古诗赋中的辞藻。)可删,因为“丰隆”、“羲和”、“望舒”在《黄帝内经》中用以论述自然界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出于农耕民族掌握四季变化的需要,古人观测天象是很勤的,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就有了某些星名和日食、月食的记载,《尚书》、《诗经》、《春秋》、《左传》、《国语》、《尔雅》等书有许多关于星宿的叙述和丰富的天象记录,史记有《天官书》,《汉书》有《天文志》。 古人的天文知识不仅丰富,而且也很普及。明末顾炎武在《日知录》里说: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 古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 以下介绍七政五纬、二十八宿四象、三垣、十二次、分野等天文基本概念。

中国古代天文学巨大成就

天文史上的璀璨瑰宝——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实验班 201311033001 吴浩男 摘要:中国古代的天文学研究历史悠久,内容瑰丽,而天文学也是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四大学科之一。特别是在天文天象观测、天文仪器的发明等方面曾领先于世界。因此知晓并了解我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也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将重点放在我国古代天文学具体成就包括具有代表性的天文现象和天文仪器两方面以及这些成就带来的影响两大块来阐释,以此对中国古代天文学有更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中国古代天文仪器现象成就影响 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让我们不断对这未知的宇宙充满好奇,人造卫星,航天器,空间站等的发明也让我们的好奇不断得到满足。而在距今几千年的中国,尽管没有发达的科技没有精确的计算工具,我们伟大的天文学家通过观察记录以及合理推测为中国为世界天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正是有了这些瑰丽的宝藏才能使现代的天文学家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断深入天文学的研究。 首先,谈及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通过一些文献资料得知这其中的内容实在丰富。这极可能源于中国封建社会人们对于自然界、天有着最崇敬以及虔诚的态度。在古代,由于科技并不发达,所以星象往往跟国家的兴衰、时序的更迭有着密切的关系,星象学家会把每一次能观测到的星象运动详细地记录在册。而各朝各代也设有专门的官员对天文进行观测,因此天文学在古代的地位极重要性可见一斑。且让我们来看一下那些了不起的成就。 天文仪器 中国古代的天学仪器大致可分为三类:圭表、漏刻和仪象。其中浑仪、浑象两类是古代浑天家测侯和演示天象的基本仪器。 圭表是古代汉族科学家发明的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圭表和日晷一样,也是利用日影进行测量的古代天文仪器,早在公元前7世纪,中国就开始使用了。据说,日晷还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圭表是测定正午的日影长度以定节令,定回归年或阳历年。 漏刻是古代的一种计时工具,不仅古代中国用,而且古埃及、古巴比伦等文明古国都使用过。漏是指计时用的漏壶,刻是指划分一天的时间单位,它通过漏壶的浮箭来计量一昼夜的时刻。最初,人们发现陶器中的水会从裂缝中一滴一滴地漏出来,于是专门制造出一种留有小孔的漏壶,把水注入漏壶内,水便从壶孔中流出来,另外再用一个容器收集漏下来的水,在这个容器内有一根刻有标记的箭杆,随着箭壶内收集的水逐渐增多,木块托着箭杆也慢慢地往上浮,古人从盖孔处看箭杆上的标记,就能知道具体的时刻。 浑仪是中国古代用于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观测仪器。它是由一重重的同心圆环构成,整体看起来就像一个圆球。有资料表明,在公元前4世纪中叶,中国就已经使用浑仪观测天象了,比古希腊早约60年。浑象又称天体仪,是我国古代一种用于演示天象的仪器。我国古人很早就会制造这种仪器,它可以用来直观、形象地了解日、月、星辰的相互位置和运动规律,可以说天体仪是现代天球仪的直接祖先。利用浑象,无论是白天还是阴天的夜晚,人们都可以随时了解当时应该出现在天空的星空图案。 天文现象 日月食的观测研究,早在商朝就有研究而这远远遭遇世界其它角落的文明古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