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四十年代中国戏剧运动和发展

四十年代中国戏剧运动和发展

四十年代中国戏剧运动和发展
四十年代中国戏剧运动和发展

四十年代中国戏剧运动和发展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要讲的内容是四十年代中国戏剧运动和发展。

四十年代的戏剧可以说经过了二十世纪初的萌芽期,二十年代的发展期,三十年代的成熟期,到四十年代进入了一个空前普及和繁荣的时期。也可以说,在四十年代的文学创作领域中,戏剧创作的成绩和影响是最大、最突出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就要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情况来看。我们通常所说的四十年代戏剧具体指从1937年至1949年这段时间的戏剧创作。众所周知,1937年“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掀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日的序幕。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在1945年八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但随后三年又发生了全国内战,战火一直燃烧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这十一年国难当头、炮火连天的时刻,文学创作有了共同的爱国主义的主题和共同的思想追求,同时更强调了文学的功利性和宣传性。这一时期全国被划分为几个不同的政治区域,即:国统区(国民党统治的地区)、解放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敌后根据地)、沦陷区(日本侵略军占领的地区)及上海“孤岛”。因此,根据政治区域的不同,四十年代的戏剧出现了两个明显不同的方向,即“广场戏剧”和“剧团戏剧”。下面,我们先来看第一个方向,“广场戏剧”。“广场戏剧”有三个高潮:抗战初期、敌后根据地、40年代末。

第一个高潮:抗战初期:戏剧向“广场戏剧”倾斜

★“抗战戏剧”序幕的拉开:

1937年“七七”事变战火一起,中国剧作家协会即集体创作三幕剧《保卫卢沟桥》,在剧本《代序》中宣布:要求戏剧的形式,“在全民总动员的口号下,加紧我们民族复兴的信号,暴露敌人侵略的阴谋,更号召落后的同胞们觉醒”,由此揭开了中国抗战戏剧的序幕。

★主要的演剧队

1、1937年,“八一三”上海战争发生后,上海职业和业余戏剧工作者就在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主持下组织了13个救亡演剧队,除两个留在上海外,其余分赴内地演出。

2、1938年秋,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在救亡演剧队基础上组织了10个抗敌演剧队和5个抗敌宣传队,并将1937年9月成立的孩子剧团纳入三厅编制。

(补充)这些演剧队有着强烈的政治色彩,是受中国共产党领导或影响的戏剧团体,在其“信条”中规定“以抗敌救国”为“目的”,必须充分忠实于大众之理解、趣味,使艺术真正成为唤起大众,组织大众的武器,强调艺术风格与艺术家之人格为不可分,要求每一工作者皆为刻苦耐劳、沉毅果敢之民族斗士,并竭力磨练本身技术。演剧队、抗敌宣传队和孩子剧团奔赴抗战前线的各个战区和大后方,进行战地演出和宣传组织民众工作,把长期局限在城市里的话剧运动,迅速推广到中小城市,乃至深远的山区和偏僻的农村。

★抗战初期的戏剧总动员与全民总动员,使中国现代话剧的“舞台”、“观众”与“演员”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都市走向内地,没有了剧场和舞台,演出场所被限制在街头、广场、临时搭起来的舞台,乡村庙会的舞台等,也没有了种种基本设施,煤油灯、蜡烛代替了现代化的照明工具,幕布重被广泛运用着,风、雨、太阳成了演剧的对头。观众不在是城市里衣冠楚楚的知识分子和小市民阶层了,他们是小城市里的商人、农民、工人和士兵,文化水平比较低,却有一点热情和好奇心。演出内容从前朝往代的历史和传说中的人物和故事,到现代的中国人,残暴的敌寇,狡猾的汉奸,自己的同伴,乃至他们自己。因为客观环境不同,演出的戏就要求装置简单,人物和故事现实,对白通俗,演技有一定程度的夸张。这就是说,从现代大城市的“剧场”走向街头、村镇,以至战地的“广场”,即从“剧场戏剧”走向“广

场戏剧”,这不仅是演出舞台的变化,而且意味着戏剧观念、艺术表现、写作方式、演出形式……等一系列的变化。

★“广场戏剧”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如街头剧、广场剧、茶馆剧、游行剧、

活报剧、谐剧等。

茶馆剧:则是根据西南地区普遍老百姓有到茶馆喝茶的习惯,演员扮作茶客,分别入坐,造成故事,引起其它茶客的注意,并不由自主地进入角色。

游行剧:是采取化装游行进行宣传的戏剧形式。

著名的话剧艺术家刘保罗曾提出这样的话剧艺术实验的理想:“我们不仅要把话剧送到民众面前去,而且要民众跟我们一块儿来演剧,只有这样,戏剧才能算是大

众的。”正是有了这样的倡导或是想法,广场戏剧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如刘保罗曾率领浙江抗敌后援会流动剧团来长兴煤矿演出《保卫华北煤窑》时,就利用整个

煤矿做舞台,把许多煤矿工人都卷入剧情而成为演员。

(补充)可以看出,“广场戏剧”最鲜明的特色就是打破了舞台与观众之间的“墙”,使观众参与到戏剧中来,整个广场成了一个剧场,不仅演员和观众之间,连观众与

观众之间,都产生了心灵的感应和情感的交流,使戏剧的政治教化功能与宣泄功能

得到统一。

下图为游行剧的剧照。

这一时期“广场戏剧”实验的另一个方向是“话剧民族化”的尝试,面对文盲(半文盲)而又长期受到民族戏曲熏陶的观众,广场戏剧演出,就必然地要吸取锣鼓、杂耍、曲艺等民间艺术,以及民族的音乐曲调,像游行剧的大规模演出,更是

要打破单一的话剧格局,而将歌、舞、说、演、唱熔为一炉。

(二)“广场戏剧”的第二个高潮

敌后根据地:从秧歌剧到新歌剧

★背景:

大约从1940年初开始,延安的戏剧舞台是以演出中外名剧为主的,先后上演了果戈理的《钦差大臣》,莫里哀的《吝啬鬼》、《伪君子》等“五四”以来的优秀剧目。这些剧目的演出在延安文艺整风中,被认为是“演大戏”、“关门办学”的错误倾向,受到严厉的批判,被认为是“脱离实际政治来谈技术”,是“自觉不自觉地把观众对象限于延安公务人员、学生、知识分子的狭小圈子,而忽视了更广大的民众士兵观众”。同时提出的是“话剧民族化”的问题,批判“左联”时期的“话剧大众化”运动“只注目在内容所描写的应是大众现实的生活,而完全没有留心到形式的问题”,因此,现阶段的“话剧民族化”就是要“把方向转变到接受中国旧剧和民间遗产这上面来”。因此,以延安为中心的敌后根据地的向广场戏剧的倾斜就有明确的意识形态的目地:一方面要以民间形式来改造中国话剧与话剧工作者,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利用与改造民间形式对广大农民进行革命启蒙教育,并以戏剧为突破口,推动整个文学艺术转向“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毛泽东文艺方向。而对“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强调,又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戏剧的娱乐性。

★起点:1943年春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根据地的中心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师生,组织了以宣传拥政爱民、拥军优属为中心的秧歌队,走上街头、广场,由此掀起了“广场戏剧”的第二个高潮。

如1943年鲁艺秧歌队的演出新秧歌剧《兄妹开荒》即采用了民间秧歌、花鼓、小车、旱船等老百姓喜闻乐见形式,受到欢迎。从而带动了27个大小秧歌队一齐出动,在晋察冀、晋东南、太行山各根据地纷纷展开新秧歌剧运动,并出现了《夫妻识字》、《一朵红花》等广泛流传的秧歌剧。

下图为新秧歌剧《兄妹开荒》剧照。

★“新歌剧”的创造实验

在群众性秧歌剧大规模创作与演出的基础上,出现了“新歌剧”的创造实验,并先后产生了《白毛女》、《赤叶河》等代表剧作,而《白毛女》更成为现代民族歌

剧的奠基之作。

新歌剧的特点:融会了西洋歌剧的形式,特别是充分发挥了善于抒情的特长,精心设计了一些脍炙人口的抒情唱段,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新歌剧《白毛女》中的《北风吹》《扎头绳》等,极大的丰富了艺术表现力,同时又不拘于西洋歌剧只唱不说的框框,参照传统戏剧的手法,适当安排剧中人物的道白,使剧情进展更加明快晓畅。是在民族文化传统基础上广泛吸取各种营养而建立起来的,综合戏剧、诗歌、音乐、舞蹈、美术为一体的音乐戏剧形式,非常适合农民群众的欣赏。

“广场戏剧”的第三个高潮:

40年代末:学潮中的广场活报剧

★背景:

从1946年“反内战”大游行到1948年“反美扶日”大示威,全国性的学生运动的热浪一浪高过一浪,而学生运动总是伴之以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主要采取的文艺形式有:群众歌曲、漫画、诗朗诵和活报剧。

★“活报剧”特点:

“活报剧”是以应时性、时事性为特征的戏剧类型,剧目能及时反映时事以达到宣传的目的,就像“活的报纸”一样。这种形式的“广场戏剧”演出,本身就是实行政治行动的有机组织部分,具有极强的现场鼓动性,往往使观众和演员融为一体,广场即剧场,演出也成了群众性的狂欢运动。1948年4月6日北平各界宣传罢教罢课,清华剧艺社很快就编写、排练出独幕剧《控诉》。通过周梧教授一家不幸的命运,发出了抢救教育危机的呼声。这样的广场戏剧的演出,本身就是实行政治行动的有机组织部分,具有极强的现场鼓动性,往往使观众和演员融为一体,广场即剧场,演出也就成为群众性的狂欢。

到这里,广场戏剧的内容就全部讲完。接下来我们来了解“大后方与上海孤岛”和“沦陷区”的剧场戏剧。

二、大后方、上海孤岛:“剧场戏剧”再度兴起

★“剧场戏剧”的再度兴起

背景:

1938年武汉失陷后,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随着抗战长期化、日常化,话剧运动本身也在发生战略重点的转移:大批原来活跃在战地宣传阵地的话剧工作者又逐渐集中到重庆、成都、昆明等大后方据点与香港、上海等大中城市,话剧又开始成为都市生活的一部分。同时由于日军封锁外国电影与胶片进口,重庆电影院大为冷落,更为话剧在城市中的发展提供了机会。1941年,皖南事变后,蒋介石政权对受中共影响的抗敌演剧队或解散,或合并,企图将其纳入反共宣传的轨道。以周恩来为首的国统区中共党组织审时度势,决定有计划、有组织地实行转移:“由主要从事战地广场演出转向以城市剧场演出为主”。在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推动下,先后成立了以应云卫、陈白尘、陈鲤庭为领导的中华剧艺社,以夏衍、于伶、宋之的、金山为领导的中国艺术剧社,组成了一支强大的职业演出队伍,掀起了介绍与学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探索话剧民族道路的热潮。

上海孤岛先后成立了上海剧艺社、中法剧社、中国银行剧社等职业剧团,唐槐秋率领的中国旅行剧团也来到了上海,形成了“业余演出的小剧场”与职业演出的大剧场相辅相成的局面。这样,中国的话剧运动再一次发生了向职业性、商业化的的转变,广场戏剧向剧场戏剧的倾斜。

★剧场的演出盛况,与剧本创作的繁荣互为促进,这一时期,大后方和孤岛上海的“剧场戏剧”的创作出现了三股潮流。

一、历史剧创作的繁荣、二、正面描写知识分子的创作潮流、三、讽刺喜剧创作的发展

历史剧创作的兴起和繁荣,自然是与抗日战争中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直接相联系的。抗战进入了相持阶段,“中国向何处云”成为全民族关注与探索的问题,围绕

这一中心,出现了重新认识和研究民族历史与文化的文化思潮,形成了研究中国历史与哲学的热潮,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而更现实的原因是由于在国民党法西斯统治下,剧作家失去了公开抨击时弊的自由,就只有采取历史题材,借古讽今,借古喻今,从而突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总主题。这就决定了这一时期的历史剧创作有强烈的时代性、现实的针对性、高度政治化的特点。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正面描写知识分子的创作潮流

剧作歌颂的正面主人公形象已由抗战初期理想的民众英雄转变为现实的普通知识分子。这表明了对现代知识分子的在现代文学中理所当然的正面主人公的历史地位的一种确认。人们终于认识到了:爱国的知识分子身上所蕴藏着的精神力量对于民族振兴事业所具有的特殊意义。

这些知识分子题材的作品,形成了一个十分接近的文学模式,其特点是:1、这些作品的主人公是剧作家肯定、歌颂的正面人物,却不是高大完美的英雄人物,这些知识分子都有着自己的矛盾与弱点,他们和思想、性格也是发展的,如夏衍《法西斯细菌》、陈白尘《岁寒图》等。2、在这些作为国家、民族栋梁、楷模的正面知识分子周围,都设置了一些有另外追求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是主人公的朋友,与主人公发生了思想、情感、性格的各种冲突,这些歧途中的知识分子在剧中起着反衬作用,并尖锐的提出了知识分子的道路问题。3、大都把主人公置于抗日战争的广阔背景下加以表现,有着浓厚的时代气氛。4、在艺术表现上,都偏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把激烈的内心冲突与紧张的外在冲突有机地统一起来。

讽刺喜剧创作的发展

抗战戏剧的部分作品从一开始就闪现出讽刺的锋芒,具有喜剧的品格。起初阶段的讽刺中夹杂着愤激,鼓劲里内含着悲剧的因素;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讽刺对象越来越集中于反动统治者,而与人民、时代一起成长的剧作家越来越具有了自觉

的历史意识,站在新时代的历史高度,俯视黑暗现实中的社会与人的丑类,以辛辣的嘲弄创作纯粹的政治批判性极强的喜剧。这种喜剧以宣泄情感为主,艺术上相对粗糙。陈白尘《魔窟》、《乱世男女》。老舍的《残雾》等。

三、沦陷区:职业化、商业化的“剧场戏剧”的繁荣

原因:

这一时期,沦陷区戏剧景观中最引人注目之处是职业性剧团的大量出现、商业性演出的空前繁荣。由于沦陷区的剧作家、演员、观众都处于日本殖民统治的政治高压与严格的思想控制之下,从而剧作被迫失去了表达和激发民族救亡热情的启蒙功能,较少政治色彩,成为商业化或“纯艺术”的戏剧。剧作家、导演、演员都以此谋生,“演出职业化、剧团企业化”就成为必然的趋势,而处于苦闷之中又本能地害怕政治的市民观众,这一时期也只是把剧场作为他们寻求刺激、转移精神苦闷的场所。

商业性演出的繁荣同时意味着市民观众的影响的加重,这使剧作家的创作更加注重市民观众的趣味、需求,也更具有舞台感。同时又出现了“导演即兴创作,演员即兴表演,有演出而无完整剧本”的创作方式。张爱玲在《洋人看京戏及其他》一文中,论及沦陷区最受观众欢迎、票房价值最高的话剧《秋海棠》时,曾称其为“第一出深入民间的话剧”。

与大后方戏剧创作的“大众化”不同,沦陷区戏剧创作的“市民化”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创作题材大都集中在中国市民阶层最感兴趣的几个热点问题,如反应宫廷政治为主的历史剧,姚克的《清宫怨》;描写民间艺人悲欢离合的故事的悲剧,《秋海棠》;抒写都市家庭生活的轻喜剧或暴露旧式大家庭罪恶的悲剧,石华父的《职业妇女》等。其次,在艺术表现上,除启用传说、神话等民间素材外,最突出的是从剧本创作的题材、手法,到表演的身段全面地向市民所喜爱与习惯的戏曲借鉴,从剧中穿插戏曲到请戏曲艺人同台演出,话剧与传统戏曲的联姻在这一时期达于顶

点。最后,在审美趣味上,除注重情节的传奇,结构、形式的热闹、新奇外,特别强调喜剧性,以喜剧场面、喜剧人物或象征性喜剧结局冲淡悲剧气氛,常以参照对比的手法写出悲喜兼具、寓哭于笑的剧作。杨绛的《称心如意》、《弄假成真》。

沦陷区戏剧的另一大特色是改编——或将外国剧作“中国化”或将其他文体(主要是小说)“戏剧化”。最有影响的改编都出自名家之手,如李健吾改编的根据法国萨都的《杜司克》改编的《金小玉》,师陀根据俄国安德列耶夫的《吃耳朵的人》改编的《大马戏团》等,这些改编剧的演出,都经久不衰,成为职业剧团的“看家戏”。

歌剧,起源于拓世纪末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当时这类演出形式并无名称,人们直呼为“用音乐表演的戏剧”。1 640年以后简称为“作品”或者“戏剧音乐”,最后才被称作“歌剧”。因此,歌剧有“音乐的戏剧,戏剧的音乐”之说,是在舞台上表演的,有舞台布景和服饰的,以歌唱为主,有着独立完整的音乐结构和故事情节的戏剧音乐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的古典戏曲和地方戏曲都可称之为有中国特色的歌剧,也可以称之为中国传统歌剧。而“五·四”以后所产生的歌剧,人们习惯称为新歌剧或者新歌舞剧。有时候也不使用“新”字,干脆就称之为歌剧或者歌舞剧。相对于中国传统歌剧—戏曲来说,新歌剧是一种与之有着明显区别的高度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新的内容、新的形式、新的剧本结构、新的音乐创作、新的舞美设计,以及新的表导演手法、新的演出风格与特点,说明它是不加“新”字的新歌剧,它在艺术形式上极大的借鉴了西洋歌剧的结构和音乐表现形式。新歌剧包括了戏剧、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的要素,其中以声乐演唱为主,器乐部分除担负声乐伴奏外,还起着刻画人物性格,揭示剧情和发展戏剧矛盾冲突,烘托环境气氛的重要作用。它和传统......

《白毛女》是根据“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创作的。为了向即将召开的中共“七大”献礼,鲁艺师生把它改编成了大型歌剧。当毛泽东、周恩来和其他中共领导人观看了《白毛女》之后,给予了该剧极高的评价。全剧不公具有强烈的革命意识形

态性,完全纳入了歌颂新政权的时代主题,同时又坚持了“人的解放”的五四新文学的主题。另外,剧情上的大团圆结局以及善恶报应观念、喜儿和大春的爱情波折、人物性格上的单一性和脸谱性、在曲调上对民歌的借鉴、唱白结合的形式以载歌载舞的秧歌剧特点,无一不在展现着热烈回应。新中国成立后,该剧更是演遍了大江南北,“北风那个吹”成为人人会唱的曲调。《白毛女》的艺术魅力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至今风靡舞台已经六十多个年头了。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剧本叙述的是贫农杨白劳被地主黄世仁年关逼债,被迫用女儿抵债,而后含恨自尽。喜儿在黄家惨遭蹂躏,逃进山洞里,在野山洞生活了三年,因为缺少盐和阳光,头发全变白了。八路军来了后她重见天日,报仇雪恨,从而提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白毛女》的创作是以河北、,山西、陕西等地的民歌为基础作曲,并吸收河北梆子等地方戏曲的音乐素材和手法。如喜儿的唱段“北风吹”,乃是综合了河北民歌《小白菜》和《青阳传》的音乐素材加工而成的,音调活泼流畅,轻快委婉,鲜明地刻画了喜儿天真活泼的形象。喜儿逃出黄家后的几段音乐吸收了河北梆子、山西梆子的音乐素材和手法,如“刀杀我,斧砍我”以散板的哭腔和快板的朗育调交织起来,刻画喜儿的强烈愤慨和报仇决心。杨白劳的“十里风雪”根据山西民歌《捡麦根》改编,深沉苍凉。整个剧情一波三折、曲折动人,具有很强的故事性。作曲者又加以融会交织,使全剧形成统一的风格。

中国话剧发展简史

一、中国话剧的起源 话剧是泊来的西方戏剧品种,较之源远流长的中国戏曲艺术,它则是后起之秀,伴随着中国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被中国人引进的西方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被中国人不断地吸纳和改造,从而实现了创造性的转化。中国话剧有别于中国传统戏曲,它不以歌舞演故事,而是以对话、形体动作和舞台布景创造真实的舞台视觉。但在艺术精神上,同中国的传统戏曲乃至中国的文学艺术建立了内在而深厚的联系。它已经把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转化具有现代性和民族特色的中国戏剧样式,成为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组成部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西方戏剧是涌入中国之时,中国传统的戏曲也经历着变革思潮的冲击,掀起一股戏曲改良的热潮,遂有了“时事新戏”,已溶入了话剧的形式。1899年,上海圣约翰书院的中国学生编演了一出名为《官场丑史》的新戏,演出方式同传统经曲迥然不同,其中一些情节是从传统戏曲中化用过来,为后来以文人演剧活动奠定了基础。所以,人们把学生演时事新剧作为中国早期话剧的先驱。 二、中国话剧的萌芽改良的中国戏曲,虽对西方戏剧有所借鉴,但还不是真正的话剧。学生演剧,虽有些接近话剧,也只能看作是中国话剧的准备,一般戏剧史学家把1907年春柳社在东京上演的《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作为中国话剧史开端的标志。李叔同、欧阳予倩诸人创办的春柳社于1907年春,在东京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的名剧《茶花女》的第三幕,获得了在东京的中外人士的称赞。他们的演出“全部用的是口语对话,没有朗诵,没有加唱,还设有独白、旁白”。这种演出形态,可以说已是话剧。不久,又演出了根据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话剧《黑奴吁天录》。此剧在内容上很有现实性,采用分幕方法,以及对话的动作演绎故事的特点,有接近生活真实的舞台形象,确立了中国前所未有的新剧形态,即后来才定名的话剧艺术形态。 三、文明戏的脚印文明戏是当时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的产物,是中国话剧的一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不新不旧,亦新亦旧,杂糅混合的过渡形态”。尚缺乏自己的东西和找到自己的文化定位。尽管它曾兴盛一时,但还没有扎下根来。如当时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文明戏也逐渐衰落,但将戏剧作为生存手段,出现一批迎合小市民的庸俗趣味的家庭剧。在文明戏误入岐途时,一支学校演剧队伍却异军突起。它就是新式的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受过西方教育,他把学生演剧纳入学校教育之中,于1914年南开新剧团成立。采用西方写实主义的方法,反映了社会现实问题。南开新剧团的演出为当时的剧坛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文明戏虽然衰落了,但也为“五四”新剧的诞生准备了条件。1928年,戏剧家洪深提议,将主要以对话和动作来表情达意的戏剧样式,正式定名为“话剧”。 四、“五四”运动与话剧的形成1919年,中国发生了一场震惊中外的“五四”爱国运动,也是一场旨在解放思想的新文化运动。新剧,即话剧,也在这场伟大的文化运动中形成。在狂飙突起的反封建文化的浪潮中,文明戏早已难以担当宣扬新文化的使命。而旧剧,也就是中国传统的戏曲,在“五四”新文化的倡导者看来,是应该推倒的旧文化的堡垒。因而有了新剧旧剧之争。有人主张保存旧剧。他从西方话剧与歌剧分流的特点出发,认为中国传统戏曲与新剧应并行不悖。也有人从中西戏剧的比较中,认为中国传统戏曲“重写意”,有别于西

浅谈中国戏剧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中国戏剧在新时代的发展之路 中国是戏剧大国,作为国粹的梅兰芳的京剧体系和布莱希特的柏林剧团与斯 坦尼拉夫斯基的莫斯科大剧院并称世界三大戏剧体系,而另一种剧种昆曲则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然而,中国并没有形成世界性的戏剧中心,而且在当下的社会中,中国的戏剧已经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低谷。这个低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作为戏剧接受主体的观众对于戏剧本身的拒绝接受,另一个则是作为戏剧管理者和戏剧文学家们对于戏剧与市场和戏剧文学创作的不切实际。 如今,步入低谷的中国戏剧已无法与繁荣发展的西方戏剧相媲美。世界齐名的两大戏剧中心——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然成为西方戏剧的王国,而且也成为了表演艺术的国际舞台。时至今日,它们作为戏剧中心和娱乐中心,不仅将西方戏剧的影响日益扩大,而且在美英两国的经济中发挥了越来越令人瞩目的作用,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这种发展势头和成就是现在的中国戏剧无法企及的。 那么,中国戏剧为什么会出现今天这种状况呢?与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相比,它有哪些不足之处? 首先,我认为二者的发展路线存在差异。非源于大多数观众的欣赏而产生的艺术形式本身就注定是一种“大雅”的艺术审美形式,这种“大雅”本身不会存在着太多的接受者。经过漫长的发展,中国的戏剧一直保留着当时的唱腔、表演形式与剧本模式,这种保留一方面是国粹的传承,一方面却很容易走向拟古守旧的误区。而纽约百老汇则不同,它走的是大众化路线,经常会组织人员对各地的观众进行市场调研,以满足他们不同的口味和与

当地的风俗习惯等因素谋求和谐。伦敦西区的魅力和优势也在于它在有限的空间内为观众提供了多样的选择,以集体的优势吸引庞大的观众群,产生连锁效益,因为不同口味的观众在西区都能找到自己中意的节目。 所以,中国戏剧要有所发展,应该“让戏剧走向大众视野”,戏剧是演给人看的,戏曲的创作演出时刻应当为观众而存在,失去了观众,戏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戏曲创作必须考虑观众的需求,自觉地受观众的制约。其实中国的戏曲艺术历来重视在舞台上塑造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传统戏曲时刻不忘观众。过去的戏曲编剧在选材时,大都取材于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记及社会上的新闻等,以此来引起观众的兴趣。导演也是如此,时刻提醒演员不要忘了观众。而演员则必须唱得好、演得好、舞得好、打得好,才能赢得观众的赞赏和肯定。总之,戏曲的创作与演出要以观众为中心,以观众的欣赏需要为目的,承认观众的存在,重视观众的需求,就是尊重戏曲的艺术规律。综观戏曲舞台上历来产生的大批优秀剧目,正是遵循艺术规律,以观众为出发点,发挥戏曲独特的表现手段,才会深深地打动群众,受到观众的好评。 戏曲演出必须明确一点:要让观众看得懂、引起观众的浓厚兴趣,才能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如果观众对所演的剧目根本看不懂,或是虽能看懂,但剧目曲高和寡,或反映的是观众不关心的事,那么即使编剧的写作再娴熟,导演的手法再高明,演员的演技再炉火纯青,对于观众来说都是隔靴搔痒、无动于衷的。戏曲不能打动观众,就会失去生命。这在中国戏曲史上也曾有过教训。如昆曲历史悠久,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皇家御用的宫廷戏后,离百姓生活愈来愈远,渐渐脱离了群众。 戏曲艺术以观众为中心的原则,归纳起来是:思想性、娱乐性、群众性三结合的原则。首先,它有很强的思想性,但表演要深入浅出,寓教于乐;既讲究娱乐性,要求演出声情

厦大考研资料列表

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中文系 <领先考研> 全套考研资料 厦门大学中文系从07年起基本采用统考了。整个系考试科目只有三个科目:601语言文学基础 802文学理论与文学评论写作 861语言学以下资料包含了所有中文系考研资料。 第一部分、历年考研试题 1-1、中文系历年考研真题包含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语基础,语言学知识综合,文学,应用语言学概论,语言学基础,文学基础,中外文论等所有中文系考研试卷30多套。其中文学基础03-06,古代汉语99-06,中国现当代文学99-06 中外文学 99,01-02 语言学概论02-06,语言学知识综合测试:2000-2002 语言学基础:03-06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2007 汉语基础:2002 所以试卷科目不尽相同。为考厦大中文系必备资料。¥100 第二部分、考试重难点(笔记讲义) 2-1、古代汉语讲义最新讲义。电子版发送。¥40 2-2、古代汉语实例讲解厦大本科生课堂讲解实例,电子版发送。¥20 2-3、汉语词汇学讲义本科生课堂讲义,电子版发送。¥30 2-4、上古文学史讲义课堂讲义,电子版发送¥20 2-5、隋唐文学史讲义课堂讲义,电子版发送¥20 2-6、唐宋文学史课件讲义,电子版发送¥20 2-7、元明清文学史课件课堂讲义,电子版发送¥20 2-8、古代文学史讲义厦大本科生课堂讲义,电子版发送¥40 2-9、中国现代文学史讲义本科生课堂讲义,电子版发送¥40 2-10、中国当代文学史课件厦大本科生课堂讲义,电子版发送¥40 2-11、文学史备课录厦大本科生课堂讲义,电子版发送¥25 2-12、西方文学史课件本科生课堂讲义,电子版发送¥30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期末复习题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期末复习题及答案(六)论述题部分 答案不得少于1000字。在答题时应做到:论述清晰明确,举例具体恰当,文字优美流畅,逻辑清楚明了,不能完全照抄教材中的观点和内容,必须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1.阿Q这样的乡村流氓无产者对革命的危害性,在鲁迅笔下只是一种潜藏的威胁,却被他不幸而言中。“据我的意思,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我的阿Q 的运命,也只能如此,人格也恐怕并不是两个。民国元年已经过去,无可追踪了,但此后倘再有改革,我相信还会有阿Q似的革命党出现。我也很愿意如人们所说,我只写出了现在以前的或一时期,但我还恐怕我所看见的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后。”请问,你怎么看阿Q式的流氓无产者对于革命和社会的危害? 2.《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率先觉醒的时代新人,但是,在白话正文前的文言小引中,鲁迅为什么却要讲他病愈后“赴某地候补”? 3.在鲁迅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冷峻彻骨的自审。比如在《在酒楼上》和《孤独者》这两部小说中,鲁迅都是把自己一分为二,用“我”的目光审视另一个自我。请问,你是如何看待和理解鲁迅这种自审的? 4.“幻灯片事件”对鲁迅的心灵创伤一定是太深重了,对看客,对示众,鲁迅是一写再写,接二连三。在《示众》中,夏日炎炎的街头,无聊的看客成了作家描述和讽刺的主角。在《肥皂》中,四铭先生在街头充当了一回看客,看孝女乞钱,又听了别的看客的风言风语,淫欲萌动,特意买了珍贵的肥皂回家。在《阿Q正传》中,阿Q被游街示众,看客们的眼神,让他想到了狼的眼睛。在《祝福》中,祥林嫂在丧子之后,反复地述说儿子阿毛死于狼口的不幸,周围的人们,始则好奇,诱导她来述说,继则冷淡,不愿再理睬她,终则厌弃,纷纷避她而去,甚至嘲弄她。“狂人”周围的人们,兄长、医生、乡邻,都有意无意地参与了对他的迫害。魏连殳的遭遇,在为祖母办丧事时周遭人们的关注和预测,他“发迹”之后无聊小报的窥探和吹捧,足以令人扼腕。《风波》呢,更是一群无知民众对时代风云的一种盲目的远观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和看法? 5.《故事新编》中的《补天》、《理水》、《非攻》,把炼石补天的女娲、治理水患的大禹和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墨子,能够直面灾难、进而以实干态度和奉献精神克服灾难的伟大精神,进行了现代意义上的重建;对那在大的灾难来临之际,只知逃避远遁,标榜洁身自好而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则在《采薇》中予以辛辣的嘲讽。《铸剑》表达了嫉恶如仇、反抗权势,不惜与之同归于尽的愤怒之情。《起死》则戏谑了齐生死泯是非的庄子。《奔月》描写的是射落九日、也射杀封豕长蛇的羿的故事,不过,故事开始时,羿最辉煌的时期已经过去,他仍然壮心未已,可是世间已经没有值得他一展神力的野兽,连野鸡野兔都被他灭尽了。妻子嫦娥因为每天只能吃乌鸦肉的炸酱面抱怨不休,常来他这里偷师学艺的逢蒙在半路上暗算他,那些受到他的恩惠的百姓也被逢蒙所蛊惑,将他的功绩都记在了逢蒙头上。请问,在鲁迅的小说中,《故事新编》具有什么特殊的地位? 6.《沉沦》叙述一个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在忧郁苦闷中的堕落和自戕。“他”热爱自然,热爱诗歌,经常手捧一部诗集在原野上徜徉;“他”向往爱情,公开宣称知识和名誉都不要,只要真心的异性的爱。但是,心灵的稚拙(看到穿红裙的女学生,同行的日本同学就上前调笑,“他”却怯懦紧张得说不出话来),身体的病弱(“他”自认有忧郁症,又因为手淫过度而自感倍加衰弱),内心的孤独(“他”无法协调与周围的中国同学和日本同学的关系),兄弟的反目(“他”与在北京的兄长的决裂),青春期的性苦闷,以及弱国子民在日本帝国遭受的冷眼歧视,使得“他”情绪低落,日渐颓唐。作品中以前所未有的坦诚和大胆,描写了“他”在欲望冲动下一次又一次地自慰,偷窥房东家的女儿沐浴,直到步入日本的妓院寻欢;但是,每一次

文学史(4)修改

中国古代明清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汉语0825班 shero整理版填空 1、明中叶最富盛名的杂剧作家是徐渭。 2、袁宏道称为“明曲第一”的是徐渭的《四声猿》。 3、徐渭的《四声猿》有哪四部戏:《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 《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关于《四声猿》的正确选项有1被誉为“明曲第一”2由四个剧本组成3《渔阳弄》是单开短剧4《雌木兰》取材《木兰诗》5《女状元》写才女黄崇暇女伴男装考中状元】 4、研究南希的第一部叙著是《南词序录》 5、明代中期的三大传奇:李开元《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第一部用改 良后的昆曲演出的作品);王世贞《鸣凤记》 6、四大声腔:戈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 7、《临川四梦》包括:《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 8、清初三大儒: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9、岭南三大家: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 10、归奇顾怪:归庄,顾炎武 11、清初古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婉 12、乾隆三大家:袁枚;赵翼;蒋士铨 13、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

14、苏州作家群以李玉为代表。李玉的代表作“一人永占”【《一捧雪》《人兽 关》《永团圆》《占花魁》】李玉晚期代表作《清忠谱》 15、《闲情偶记》是李渔的代表作 16、《桃花扇》《长生殿》代表清代戏剧的最高成就;《牡丹亭》《桃花扇》《长 生殿》代表明清传奇的最高成就。 17、茶陵诗派的代表是李东阳 18、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的作家是宋濂 19、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反映农民革命战争的长篇小说是《水浒传》 20、中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神魔小说是《西游记》 21、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是《金瓶梅》 22、长篇世情小说的开山之作是《金瓶梅》 23、《瓯北诗话》的作者是赵翼 24、“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包括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 徐祯卿 25、“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为首,包括、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 吴国伦 26、清代小说的基本特征:1小说观念不断更新;2小说题材类型的不断扩大; 3 小说编创方式的不断成熟 27、清初遗民诗人有:顾炎武;吴嘉纪;屈大均 28、桐城派的代表人物是:方苞;刘大櫆;姚鼐 【以下不是老师说的,可看可不看,了解一下】 1 公安派提出的口号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2 《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是拥刘反曹 3 代表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最高成就的是冯梦龙编纂的《三言》 4 我国古代戏曲中第一部描写现实重大政治事件的时事剧是王世贞的《鸣凤记》

中国戏曲期末论文

《中国戏曲》课程期末论文 传统走入现代的中国戏曲将何去何从 摘要 中国戏曲发展的辉煌,与其悠久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从传统走入现代的中国戏曲,在当代必然面临着文化与审美的转型与变异,这是一条历史经验,也是一条必由之路。市场化的规则决定了中国戏曲在当代的发展,更多地需要摆脱传统的诸多束缚,成为这个古老民族在这个时代中的当代艺术;而中国戏曲积蓄

的传统文化精粹,则更多地需要对其多元而悠久的传承机制加以保护,以呈现文化命脉的延续,以保证新文化的涵育。因此,中国戏曲发展的市场化道路便显得更加的复杂,这应该也是传统与现代相互结合必然会产生的结果。但是毫无疑问,市场化之于中国戏曲发展,是这一传统文化能够发展的必须,戏曲的市场化道路不是片面地将演员和剧团抛向市场,任其生灭,而是在充分尊重中国戏曲的本质特征与历史实践的基础上,明确戏曲发生、发展的基础和生态,使其进入艺术的良性发展,合理保护,增加活力,优胜劣汰,长足发展。 关键词:戏曲发展时代艺术 引言 中国古代戏剧被称做”戏曲”,是因为它是以“戏” 和“曲” 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戏曲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源远流长的历史,鲜明的民族风格,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强烈吸引着历代各界的人士。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同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改革开放初期大家常说戏曲站在了时代的十字路口,当时更多的讨论是戏曲要不要进入市场,而20年后新世纪初期的今天,戏曲已经无法躲避地、也顺其自然地站在了市场当中,时间证明了那时所谓的“高雅”的判断是进入了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当戏曲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不得不走向市场时,本身就已经落后于市场的要求了。事实证明,戏曲确实存在着危机,戏曲在市场竞争中的命运成为了大家关注的且令人担忧的话题。这次在西安召开的“21世纪戏曲发展论坛”也主要围

中国戏曲发展历史赏析

中国戏曲发展历史赏析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戏曲,就像我国的一部部历史,只有懂得欣赏它的人,只有懂得关注它的人,只有懂得挖掘它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他们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戏曲是我们的国宝,戏曲是我们的国粹,戏曲是我们的国剧。 历史上出现最早的剧目是《东海黄公》,据张衡《西京赋》云:“东海黄公,赤刀奥祝,翼厌白虎,卒不能救。挟邪作蛊,于是不售。”中国戏曲的发展经历了从秦汉时期到唐代(中后期),到宋代,继而到成熟期的元代和处于繁荣起的明清时候。 《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大面》、《兰陵王》《拨头》《苏莫遮》等都是当时当时流行的的汉代歌舞戏。中唐以后,是戏曲的成熟期,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到了元代,是到了戏曲的成熟期。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宋杂剧和金院本,“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元杂剧得以呈一代之盛,艺术发展和社会现实从两个方面提供了契机。从艺术的自身发展来看,戏剧经过漫长的孕育和迟缓的流程,已经有了很厚实的积累,在内部结构和外在表现上都达到了成熟。在有才华的艺术家眼里,剧坛艺苑是一块等待他们去耕耘的新土地。从社会现实方面来看,元蒙统治者废除科举制度,不仅断绝了知识分子跻身仕途的可能,而且把他们贬到低下的地位,这些修养颇高的文化人,被沉入社会底层。在疏远经史,冷淡诗文的无可奈何之中,他们只有到勾栏瓦舍去打发光阴、去寻求生路。于是,新兴的元

中国戏剧史 期末复习

中国话剧的发端是春柳社。1906年底,一批中国留学生在日本东京成立了春柳社。春柳社的主要成员是:李叔同、曾孝谷、陆镜若、欧阳予倩等。 1907年,春柳社演出了《茶花女》第三幕,这是春柳社演出的第一个,也是影响最大的剧目,是“中国人用中国话演出的第一个话剧”(张庚)。 1907年6月,春柳社又正式公演大型剧目《黑奴吁天录》,是中国完整话剧的第一次演出,也是中国话剧的第一个创作剧本。 1912年,陆镜若、马绛士在上海成立“新剧同志会”,后来欧阳予倩等人陆续加入。新剧同志会在国内从事职业演剧,这是东京的前期春柳在国内的延续,这一时期的春柳又被称作是后期春柳。 所谓幕表剧,就是指只有故事大纲,依据故事大纲排定一个演员表和分幕分场表,有的附上重要的对话,而其余部分则依靠演员的临场发挥。 进化团是中国话剧史上第一个职业剧团,1910年冬成立于上海,1912年解散。进化团的主要领导人是新剧活动家任天知。 《迦茵小传》是中国本土第一次演出真正的话剧。 与成熟期的中国话剧相比较,文明戏有着明显的不同: 1.编剧方法承袭传统戏剧的幕表制。 2、戏剧结构注意连贯性与完整性,原原本本从头道来,注重讲故事。多用明场,少用暗场。使用开放式的结构,受章回体小说影响,分场极多。 3、演出风格上注意台上台下的交流,有大量的插科打诨。 4、表演方法上保留了传统戏剧角色分派的做法。 5、舞台美术贫困化,有时连桌子椅子也是画在幕布上的。 1918年6月的《新青年》出“易卜生专号”,发表了易卜生的剧本《娜拉》(即《玩偶之家》)、《国民之敌》(《全民公敌》)、《小爱友夫》。 民众戏剧社 1921年5月成立于上海,同时创办《戏剧》杂志。民众戏剧社由汪优游发起,主要成员有沈雁冰、郑振铎、欧阳予倩、熊佛西、陈大悲等13人。这是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戏剧团体。 戏剧协社 1921年12月成立于上海。由马振基发起,主要成员有谷剑尘、欧阳予倩、洪深等。这个团体公演了16次,活动了12年,是成绩最大,时间最长的剧社。 南国社 1924年田汉和他的妻子易潄瑜创办《南国半月刊》。1927年秋天成立南国社,并开办南国艺术学院。在上海、南京、杭州、广州等地演出,演出的戏基本

中国戏曲发展史历史发展

中国戏曲发展史 中国的戏曲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歌舞,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萌芽 在原始社会,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如“傩戏”;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正是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艺娴熟的民间艺人,并向着戏曲的方向一点点迈进。 繁荣 12世纪中叶到13世纪初,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宋杂剧和金院本,如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赵氏孤儿大报仇》等作品。这个时期是戏曲舞台的繁荣时期。 延展 16世纪明朝中叶,江南兴起了昆腔,涌出了《十五贯》、《占花魁》等戏曲剧目。这一时期受农民欢迎的戏是产生于安徽、江西的弋阳腔,昆腔受封建上层人士的欢迎。 鼎盛 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写人民群众心中的英雄,如穆桂英、陶三春、赵匡胤等。这时的地方戏,主要有北方梆子和南方的皮黄。京剧是在清代地方戏高度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名列“同光十三绝”的第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师,标志着京剧艺术的成熟与兴盛。不久京剧向全国发展,特别是在上海、天津,京剧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剧种,将中国的戏曲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革新 辛亥革命前后,一批有造诣的戏曲艺术家从事戏曲艺术改良活动,著名的有汪笑侬、潘月樵、夏月珊等,他们为以后的戏曲改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现代戏曲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这段时期,一些有志之士对戏曲进行了改革。梅兰芳在“五四”前夕演出了《邓霞姑》、《一缕麻》等宣传民主思想的时装新戏,周信芳、程砚秋等也都创作了不少的作品。 星宿 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各个剧种都出现了一批高水平的优秀演员。京剧有馀叔岩、言菊朋、梅兰芳等,川剧有周慕莲,汉剧有董瑶阶,湘剧有吴绍芝,秦腔有刘毓中,蒲剧有王存才,等等

15中国戏剧发展史学习资料

15中国戏剧发展史

戏剧发展史 一、概念界定 (一)关于戏曲 《长恨歌》“梨园弟子白发新”。 《新唐书·礼乐志》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 可知梨园为玄宗时宫廷所设,主要职责是训练乐器演奏人员。后世遂将戏曲界习称为梨园界或梨园行,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弟子。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中国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五大剧种:京剧、(浙江)越剧、(安徽)黄梅戏、(河北)评剧、(河南)豫剧。 地方戏曲剧种:昆曲、坠子戏、粤剧、淮剧、川剧、秦腔、沪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河南越调、河南坠子、湘剧、湖南花鼓戏。 (二)关于话剧 话剧指以对话方式为主的戏剧形式,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来到中国。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但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中国传统戏剧均不属于话剧,现代西方舞台剧如不注为音乐剧、歌剧等的一般都是话剧。 (三)关于戏剧

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的一种综合艺术。包括戏曲和话剧。 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 二、发展历程 (一)先秦——戏曲的孕育时期 1.宗教祭祀 歌舞是人类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原始歌舞,在远古主要是作为进行巫术礼仪活动的重要绢成部分。原始人为了表现自己对图腾的崇拜,经常举行祭祀活动,并且根据祭祀的需要,将散漫的原始歌舞组合成一定的格式。在这种活动当中,原始歌舞逐渐增强了自身的戏剧因索。《尚书·尧典》中记载的“百兽率舞”就是一出典型的具有图腾崇拜意义的原始歌舞:众多以动物为图腾的氏族代表分别装扮成各种动物并模仿其姿态动作进行表演,最终向尧舜氏族的图腾——“龙”顶礼膜拜,象征着臣服。 2.巫觋祀神 随着祭祀仪式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专职的巫(女性)、觋xí(男性),侍奉天地鬼神,为人占卜、祈祷,也即承担人与鬼神之问互相沟通的使命。在祭祀活动中,这些巫觋装扮成神,且歌且舞。他们歌舞的目的不仅在于娱神,也在于娱人。 3. 俳优娱人 祭祀在不断演变,巫、觋的表演越来越趋向于娱人的目的,巫觋派生出来的优(也称倡优、俳优)已经脱离了神的依附,主要以歌唱、舞蹈、滑稽、杂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2期末考试样题(1)

1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2》期末考试样题(1) 元明戏曲部分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有错别字不得分) 1、元代剧作家 创作的《赵氏孤儿》是一部著名的历史悲剧,剧中表现了屠岸贾的残暴奸诈,突出了程婴等义士赴汤蹈火的牺牲精神。 2、明代很多剧作取材于《水浒传》,如 创作的《宝剑记》,演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故事,沈璟的《义侠记》演英雄 的故事。 3、四大南戏之一的《拜月亭》是根据元代剧作家 的杂剧《闺怨佳人拜月亭》改编的,剧中描写了蒋世隆与王瑞兰、陀满兴福与蒋瑞莲聚散悲欢的爱情故事。 4、明代剧作家 的杂剧《男王后》反映了晚明文人的激情纵欲、追求世俗享乐;吕天成取材于《孟子》的杂剧《 》则通过对舜等古圣贤的戏謔,表现了晚明人对传统的挑战。 5、 的杂剧《霸亭秋》写杜默落第后在霸王庙哭诉,都表现了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和反思。 6、梁辰鱼创作的传奇《 》是第一部用改革后的昆山腔演唱的剧本,它使昆山腔在戏曲舞台上迅速流传开来。 7、在元杂剧剧本中,剧中人物的言语称为 。 8、明代剧作家 的杂剧《桃源三访》集中体现了他对戏曲婉丽风格的理论主张。 二、简答(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梧桐雨》一剧的艺术成就。 2、简述梁辰鱼《浣纱记》在中国戏曲史上的价值。 三、论述题(两题必选一题回答,共20分) 1、试论王实甫《西厢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到价值。 2、试析《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形象。 明清小说部分 一、 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 1、《三国志平话》 2、“三言” 二、 简答(每题10分,共20分) 1、为什么说唐传奇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真正走向成熟? 2、《西游记》的故事内容可分为哪三个部分?三部分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三、 论述题(两题必选一题回答,共20分) 1、以周进、范进的故事为例,分析说明《儒林外史》是如何揭露科举考试制度对封建士子身心的摧残和迫害的? 2、以武松形象为例,分析《水浒传》人物塑造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样题(1)答案及评分标准(供参考) 元明戏曲部分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有错别字不得分) 1、 纪君祥 2、李开先 武松 3、关汉卿 4、王骥德 齐东绝倒 5、沈自徵 6、浣纱记 7、宾白 8、孟称舜 二、简答(每题10分,共20分) 1、答案要点:①浓郁的抒情性,表现在:曲辞缠绵悱恻,细腻传情;以梧桐为全剧结撰的中心,梧桐自身带有的忧郁色彩,增加了抒情的伤感,同时使剧情更加紧凑。②塑造了男主角唐明皇这样一个多情的情人形象。(参考《元明戏曲》29—32页) 2、答案要点:①是最早用改革后的昆山腔演唱的剧本,它使昆山腔在戏曲舞台上迅速流传开来,其中一些出在后世久演不衰。②对历史兴亡的思考,代表了明传奇的一个重要主题,并在后来的文人创作中得到更多发挥。③以政治和爱情相结合,开创了以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手法,对后世传奇创作有很大影响。(参考《元明戏曲》187—188页) 三、论述题(两题必选一题回答,共20分) 1、答案要点:①剧中的张生确立了中国古代小数戏曲爱情故事中多情多感多愁多病的书生形象;②在中国戏剧史上首度成功刻画了爱情心理;③聪明伶俐、热情正直的丫鬟红娘,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人物类型,影响着后来的创作和生活;④剧中矛盾冲突的设计足以示范后人;⑤剧中才子佳人后花园相会,历经磨难终成眷属的故事模式,对后世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参考《元明戏曲》57—62页) 2、答案要点:杜丽娘是一个具有至情、执着理想的女子:①杜丽娘的生活环境令人窒息,这也是那个时代现实中女性的困境;②对爱情的大胆主动追求,因情而死,因情而生;这体现了汤显祖的至情观,即情可以超越现实、超越时空。③杜丽娘对父母的牵念挂怀,代表了他对现实社会的礼义的回归。(参考《元明戏曲》194—201页) 明清小说部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 1、《三国志平话》:是宋元时期讲说三国故事的话本,可能是根据说书人的提纲整理而成的。全书从桃园结义开始,到诸葛亮病死结束,内容简单,文笔粗劣,书中因果报应和迷信思想也很严重。但有鲜明的民间传说色彩,虽然文学价值不高,但是已经初

中国戏剧史

第一节原始的戏剧形态 探求戏剧的最初渊源,实际上,就是寻觅古代生活中开始隐隐显现的戏剧美的因素。 戏剧美的最初因素,出现在原始歌舞之中(与当时人们以狩猎为主的生活密切相关,是对实际生活的粗陋概括,因而具备了象征性和拟态性) 装神弄鬼的巫觋表演 巫------舞 每当祭祀时,巫觋装扮成神,且歌且舞,娱神,也娱人。 原始的歌舞与图腾崇拜、巫术礼仪是不可分割的 《九歌》中戏剧美的因素 九歌是《楚辞》篇名。“九歌”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楚辞》的《九歌》,是战国楚人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 《九歌》一共分十一章,可分三类: 1.祭歌:《东皇太一》、《礼魂》。 2.恋歌:《东君》与《云中君》,《大司命》与《少司命》,《湘君》与《湘夫人》,《河伯》与《山鬼》。3.挽歌《国殇》。 屈原被放逐后,在乡间见人们行祭祀之礼,歌舞之乐,感觉其中的歌词在粗陋,便作了《九歌》。《九歌》中有的歌是以祭祀者的口气写的,描述了祭神礼仪载歌载舞的盛况。有的则是以各种神的口气写的,在祭祀时需要巫觋分别扮演,以被扮演的神的身分唱出来。 《九歌》第一章《东皇太一》 东皇太一即伏羲,伏羲是苗族传说中的人类始祖,也是最尊贵的天神。 第二章《云中君》 从本篇开始,八章恋歌,表演的是四对自然神悲欢离合的故事。 《云中君》与《东君》是一对,《东君》写的是太阳神,《云中君》写的就是月神。 第三章《湘君》 本篇和《湘夫人》写的是湘水配偶神。这篇是巫扮女神湘夫人的独唱。唱辞中表达湘夫人盼望湘君到来的复杂感情。 第四章《湘夫人》 这是写湘水女神的诗。本篇由巫扮男神湘君独唱。辞中表达湘君思念湘夫人,望而不见,遇而无因的心情。第五章《大司命》 大司命是主宰整个人类生命的神。本篇由男巫扮演,女巫扮唱。 第六章《少司命》 少司命是主持人间生儿育女的女神,与大司命是一对。本篇是巫的独唱。 第七章《东君》 本篇是歌颂太阳神的诗。东君就是太阳神。篇中由男巫扮太阳神领唱,众巫扮观者伴唱 第八章《河伯》 河伯是黄河之神。本篇是歌唱黄河之神的诗,男巫扮河伯与女巫对唱。 第九章《山鬼》 山鬼,即山中的女神。可能不是正神,所以称鬼。山鬼与河伯是一对。本篇歌辞全由女巫扮山鬼独唱。诗歌把女神起伏不定的感情变化、千回百折的内心世界,刻画碍非常细致、真实和动人。 第十章《国殇》 本篇是追悼阵亡将士的挽诗。殇,古代指未满二十岁而死的人。《小尔雅》说:“无主之鬼谓之殇”。这里指出征阵亡的青壮年。因为为国牺牲,所以称为国殇。这篇诗中描写的战争场面,不是一两次战役的写照,而是楚国多年争霸的历史的典型概括。 第十一章《礼魂》 这是《九歌》的送神曲,送的神还是东皇太一。这首诗节奏轻快,洋溢着欢乐之情。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考研专业的资料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考研专业的资料 凯程老师给广大考生总结了一些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考研专业的资料,广大考生可以作为参考,更好的做出复习计划。其中,文章也介绍了中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考研就业,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考研辅导,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考研参考书,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考研专业课的内容。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中国人民大学考研机构! 一、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各招收专业介绍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学术型硕士学费总额2.4万元,学制3年。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招生专业如下: 050101-文艺学 05010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050103-汉语言文字学 050104-中国古典文献学 050105-中国古代文学 050106-中国现当代文学 050108-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以上专业初试科目是一样的: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626-中国文学基础 811-汉语言基础 0501Z1-古典学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626-中国文学基础 846-古典学基础 0501Z3-创造性写作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626-中国文学基础 823-小说写作 1303Z1-戏剧戏曲学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626-中国文学基础 812-中外戏剧史 1303Z2-电影学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626-中国文学基础 813-电影史与电影评论

二、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考研难不难,跨专业的学生多不多? 最近几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考研很火,特别是中国人民大学这样的名校。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各专业共录取47人,招生人数还是比较多的,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考研专业课复习较为容易,考研难度不大。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其次,考试科目里,中国文学基础和汉语言基础综合本身知识点难度并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完全能够学得懂。即使本科学文学的同学,专业课也不见得比你强多少(大学学的内容本身就非常浅)。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就全身心投入,要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这样三凯程生,都考的不错,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 三、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硕士毕业生就业怎么样? 作为名牌院校的中国人民大学,本身的学术氛围好,有良好的师资力量,人脉资源也不错,出国机会也不少,硕士毕业生社会认可度高,自然就业就没有问题。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9.15%。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各专业硕士毕业生主要去向是国内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国家机关、新闻出版机构、企业事业单位等,除出国深造者外,大部分从事教学工作,或从事编辑记者工作,或担任公务员。也有部分毕业生担任国企或外企的高级文秘、宣传策划、教育培训等工作。 戏剧戏曲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到各地宣传部、文化局、广播电视局、电视台、影视传播公司、电影公司、广告公司、群众艺术馆、剧团、出版社、报社以及学校等单位。 电影学专业从事电影电视及新媒体艺术的理论与批评研究、教学工作,或从事文化、宣传、新闻、出版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四、中国人民大学考研辅导班有哪些? 对于中国人民大学考研辅导班,业内最有名气的就是凯程。很多辅导班说自己辅导中国人民大学考研,您直接问一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考研参考书有哪些,大多数机构瞬间就傻眼了,或者推脱说我们有专门的专业课老师给学生推荐参考书,为什么当场答不上来,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辅导过中国人民大学考研,更谈不上有中国人民大学的考研辅导资料、考上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了。 在业内,凯程的中国人民大学考研辅导非常权威,基本是考中国人民大学的同学们都了解凯程,尤其是业内赫赫有名的五道口金融学院,50%以上的学员都来自凯程教育的辅导。凯程有系统的辅导讲义和应试题库与解析,也有系统的考研辅导班,及对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深入的理解,在中国人民大学有深厚的人脉,及时的考研信息。不妨同学们实地考察一下。 五、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各专业考研参考书是什么 中国人民大学没有指定文学院考研参考书目,凯程老师根据多年的辅导经验及学员反馈,推荐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参考教材如下: 中国文学基础参考书: 《文学理论新编(修订版)》陈传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学史》游国恩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史》程光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人民文学出版社

IOM中国戏剧史教学大纲

《中国戏剧史》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50414 课程名称:中国戏剧史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文学院 学分数:3 学时数:54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制定/修订日期:2011 年 8 月13 日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关于中国戏剧发展历史的认知性学习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对中国戏剧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过程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对每一个历史阶段的戏剧思潮、戏剧创作状况和主要戏剧作家、作品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对中国戏剧历史与理论能够整体把握,使学生能够掌握中国戏剧发展历史和戏剧发展的基本规律,树立戏剧理论及作品学习和创造的信心,为学生进行戏剧理论研究和创作作必要的准备。 三、课程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戏剧的始源 1.教学要求 了解中国戏剧的始源——原始歌舞,掌握原始歌舞的面貌、本质及戏剧质素。 2.教学重点 原始歌舞表演情况及本质 3.教学内容 一.原始时代歌舞 原始歌舞的表演情况及文献记载和考古支持 原始歌舞的本质 原始歌舞的共同特征和基本形态 二.上古歌舞的戏剧质素 诗歌舞的综合 混合整一的美学取向 原始歌舞与戏剧的不同 第二章早期戏剧 1.教学要求

了解早期戏剧出现的历史背景,表演情况、类型,掌握流传下来西周最早的戏剧《大武》、第一部文人创作的宗教剧《九歌》、了解傩的表演、理解早期戏剧演员巫觋及优,掌握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戏剧发展情况,唐代“传奇”及“转变”的出现,了解西域及域外表演艺术的传入对中国戏剧的影响。 2.教学重点 《大武》、《九歌》、傩、《东海黄公》、《踏谣娘》、《参军戏》、唐大曲 3.教学内容 一.先秦歌舞和《大武》 《诗经》三百篇 先秦歌舞类型 西周宫廷大戏《大武》:《大武》的内容、英雄主题的出现、演出情形 二.《九歌》及巫与优 巫觋创造出的宗教剧 《九歌》:每场内容、人物形象、表演情况 傩的表演 巫与优的由来、种类 三.秦汉百戏与角抵戏 秦汉戏剧发展的社会环境 百戏表演特点 《西京赋》记载的《总会仙唱》、《东海黄公》 《总会仙唱》表演情况 《东海黄公》表演情况及在戏剧史中的地位 汉“乐府”职能 四.魏晋南北朝的歌舞戏和优戏 歌舞相兼的小戏与优人之戏——滑稽戏成为魏晋南北朝两大戏剧类型 歌舞小戏:《公莫舞》、《礼毕》、《上云乐》、《大面》、《拨头》、《踏摇娘》 优戏:《辽东妖妇》、《弄周臣》、《许胡克伐》 五.初级戏剧之大盛——隋唐五代的歌舞戏和参军戏 胡汉文化的融合 隋唐歌舞强戏剧弱的原因 唐代《踏摇娘》的变化 《参军戏》的盛行——优戏即滑稽戏的变体,《参军戏》演出形式、主要剧目,女艺人的表演

中国现代戏剧发展脉络

中国现代戏剧发展脉络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概述中国现代戏剧创作发展脉络 萌芽发展阶段(1917-1927) 在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推涌下,20世纪初年的新剧——文明戏产生了。文明戏以写实的对话、动作代替传统戏曲的唱念做工,采用幕表制演出,并衍生出定型化的角色分配制,和为宣传鼓动而派生的“言论老生”演说,令时人耳目一新,但与成熟的话剧还有很大差距。到五四运动前夕,以上海为中心的新剧运动呈全面衰落之势。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倡导者们以五四时代特有的反叛性思维方式和战斗精神,对中国传统戏曲进行严厉的审视和批判。同时,他们翻译介绍各种外国戏剧理论和创作,产生了我国最早的话剧文学。其中,易卜生的写实主义备受推崇,一批问题剧和写实主义剧作应运而生。1920年演出萧伯纳的《华伦夫人之职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爱美剧”运动的产生,“爱美剧”指“非营业”的戏剧,剧作家不受资本家操纵。1921年成立的民众戏剧社提倡写实的社会剧,形成了现实主义戏剧的理论观点。但真正重视舞台实践而成为“爱美的”戏剧运动柱石的是上海戏剧协社。1923年,洪深加入协社,建立严格的排演制和导演制,废除男扮女装这一旧戏和文明新戏的非现代化、非现实主义的演出方式。次年,由洪深执导的《少奶奶的扇子》大获成功,这是中国首次严格按照欧美演出话剧的方式来演出的戏剧。 从爱美剧的倡导到建立正规的导表演制度,中国现代话剧在戏剧的外部关系和艺术本体建设上双管齐下,基本摆脱了文明戏遗风困扰,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具有现代意义的话剧艺术形式。

中国戏剧发展历史

中国戏剧发展历史

中国戏剧发展史 专科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学号: 所在系:

Chinese drama history books Design specifications ABSTRACT The history of Chinese drama book design is Chinese drama foreign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system engineering. Will Chinese drama visual ideas and values, through the static, specific, visual transmission system, a more organized, planned and correct and accurate and fast pass out, and through the activities of the whole Chinese drama, the spirit, thoughts, art, business strategy,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way through the book content may be decoupling. Make the social public can clearly master Chinese present drama development history, produce identity, and then reach the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drama, approved purpose. KEYWORDS: Books drama objective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