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元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元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

武昌区2020届高三年级元月调研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10页,22小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最先注意到了“亚细亚的”这一概念。他认为马克思所说“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社会经济形态演变的几个时代”,其中的“亚细亚的”,指的是一种独特的社会经济发展类型,与西方的“古代的”“封建的”类型并存。但与此不同,1938年斯大林明确指出:“历史上有五种基本类型的生产关系:源始公社制的、奴隶占有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该观点成为了官方的权威话语。在这种划分中,马克思的“亚细亚的”被去掉了,东方与西方被合为一谈。

中国的“亚细亚生产方式”论证承接于苏联。由于相关著作翻译的不足,人们无法全面了解马克思的看法。再加上一些历史原因,使得许多人都相信“五阶段论”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一定要在“五阶段”的概念序列中解释东方社会;中国若没有经过西方式的前四步而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就有所“缺陷”,甚至不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因此,中国早期关于东方社会“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主流理解,是在斯大林思路的延长线上进行的。如郭沫若在1936年说,“亚细亚的”是奴隶制以前的原始阶段。他把“亚细亚的”作为最初的形态,放在了人类社会单线发展的链条上。胡秋原则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指的就是东方封建社会。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与“五阶段论”头三段对位解释的思路与观点,长期以来都是学界的主流。其中的争论,大多围绕“亚细亚的”到底属于哪个阶段而展开,本质上都没有跳出“五阶段”的固定思路。

直到1990年后,随着中国改革的实践、马克思译著的面世,和改革开放后的第二次思想解放,相关讨论终于摆脱了此前的束缚。阅读《经济学手稿》,结合史实便可发现,马克思的“亚细亚的”社会,不符合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的严格定义:它存在阶级划分,因而不原始;奴隶数量少且不主要从

事生产,因而非奴隶制;建立大一统的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因而不封建。我们终于得以澄清了一个观念:“亚细亚的”是马克思针对资产阶级社会之前的东方国家,专门提出的一个与西方社会发展诸类型并列共存的概念。“亚细亚的”或“亚细亚生产方式”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形态,就含有对社会性质、类型的判断,不必也不能再用“原始社会”等概念对位解释。

我国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探讨,不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史的一部分,也是我国“东方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时代局限,以往的论争者对“东方学”的理论自觉不足,未能从东方社会理论的层面理解马克思的论述。东方学的特点,是将世界分析为“东方—西方”二元,从而意识到东方与西方的差异、对服。否则就只能把“亚细亚生产方式”作为无差别的、抽象的“人类社会”共同演进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阶段,现在,我们以“东方学”检视这段历史,将能启发今后我国如何调整研究思路,从人类社会“共通规律”论转向马克思“亚细亚的”特色论,去研究“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亚细亚”的、东方的特性,并以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为中心,实事求是地寻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依据。

(摘编自王向远《中国理论东方学与“亚细亚生产方式”七十年定位定性之争》)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

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亚细亚的”概念阐释与90年后我国澄清的观念相近。

B. 郭沫若与胡秋原的观点是片面的,辩证地综合二者,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C. 有了完整而严谨的翻译著作,我国学者就能正确理解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

D. 从“共通规律”论转向“亚细亚”特色论,证明人类社会不存在共通规律。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完成了一次严谨的驳论,无论在逻辑上还是时间线上都是顺次层进的。

B. 文章论据简洁多样,既有外国人物的不同观点,也有我国学界的代表声音。

C. 文章观点前后照应,比如后文对“亚细亚的”观点的澄清在首段便有铺垫。

D. 文章末段的意图在于总结全文论证所得到的观点,并对其加以确认和强调。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斯大林的权威观念催生了郭沫若等学者的错误认识,使得我国对马克思“亚细亚的”这一概念的认识走了不少弯路。

B. 根据马克思对“亚细亚的"这+概念的阐释可以推断出“亚细亚的”是列于“五阶段”之外的第六种社

会形态。

C. 钱理群、朱庆之提倡治学要直面原始文献,“老老实实读原典”。其合理性在本文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也有所体现。

D. 中国作为东方国家,若要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便应吸取苏联和本国的历史教训,培养“东方学”的理论自觉。

阅读下面

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区块链技术是一种基础设施,由密码学、分布式通讯、分布式计算等组成,并不是全新技术。”百度金融区块链负责人李丰说。区块链用集成算法和技术的信任来建立机制,改变了传统的依赖中心节点的信息验证模式.基于这种特性,人们可以构建在没有中介辅助下多个参与方之间的资产交易、价值传递的网络,通过建立执行智能合约,推动契约关系和规则的维护和履行营造良好市场环境.专家介绍,区块链可以通俗地被理解为一个分布式的公共账本:这个账本由各个区块连成一个链条。在传统记账系统中,记账权掌握在中心服务器手中。而在区块链这个“账本”上,链条上的每一个点都能在上面记录信息,构成点对点的记账系统。因此,区块链技术被认为是一种去中心化的技术。更关键的是,由于以密码学的方法加密,区块链上的数据不能被篡改,保证了信息的可信度真实性。

(摘编自刘保奇《潮水退去,区块链新时代正在到来》,人民网2019年12月5日)材料二:

早在国务院2016年印发的《“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中,中国就将区块链技术列为战略性前沿技术。中央政治局10月24日就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明确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

微众银行副行长兼首席信息官马智涛认为,中国企业更多是以促进区块链和实体经济的有效融合为方向,相比其他国家推动了更多的技术创新和应用场景落地。根据全球知识产权产业科技媒体发布的2019年全球区块链企业发明专利排行榜,入榜前100名企业中,中国占比63%,美国占比19%,日本占比7%;而在前10名中,中国就已占7席。从从业者数量和市场认知来讲,中国在区块链领域拥有良好基础。根据IDC 研究,2018年中国区块链的市场支出规模达到1.6亿美元,预计这一强劲增长态势将在未来三年延续。到2022年,预计该市场的支出规模将达到16.7亿美元,2017至2022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80%。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区块链技术将会“多点开花、加速推进”,在各行各业中实现突破。

(摘编自叶子《区块链,“链”向未来》,《人民日报》海外版)材料三:

网络匿名和去中心化会给区块链监管带来挑战。当前,以全球而论,尽管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区块链的巨大潜力,但在监管层面还是偏保守的居多。相较而言,当下国内对区块链的态度,正努力让中国在区块链领域走在理论最前沿、占据创新制高点、取得产业新优势。中国人民大学大数据区块链与监管科技实验室主任杨东强调:“对区块链进行监管需要打破传统,采取一些新型方式。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以链治链’,也就是建立起,‘法链’,借助区块链技术来对区块链行业进行监管。”以区块链技术为依托的监管科技,可以构建内嵌型的、技术辅助型的,解决政府与市场双重失灵并考虑技术自身特性的有机监管路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