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预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预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预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预案

1.监测输血的医务人员经岗位培训,能识别潜在的输血不良反应症状。

2.有确定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

3.发生疑似输血反应时医务人员应遵循输血反应登记报告制度。

4.一旦出现可能为速发型输血反应症状时(不包括荨麻疹和循环超负荷),立即停止输血,并调查期原因,要有调查时临床及时处理患者的规范。

5.血库根据既定流程调查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确定是否发生了溶血性输血反应,立即查证:

●患者和血袋标签确认输给患者的血是与患者进行交叉配血的血。

●差看床旁和实验室所记录。是否可能将患者或血源弄错:

●肉眼观察受血者发生输血反应后的血清或血浆是否溶血。如果可能,该标本应

和受血者输血前的标本进行比较;

●用受血者发输血反应后的标本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6.实验室应制定增加其他相关试验的要求,以及做相关试验的标准。

7.血库主任负责解释上述试验结果并永久记录到受血者临床病历中。

8.当输血反应调查结果显示存在血液成分管理不当等系统问题时,血库主任应积极参与解决。

9.输血后献血员和受血者标本应依法至少保存7天,以便出现输血反应重新进行测试。

10.医务部门会同血库对输血不良反应评价结果的反馈率为100%。

11.医务部门,血库应根据既定流程调查发生不良反应,有记录。

12.医务对相关人员进行确定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的再培训与教育。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方案

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方案建立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传染疾病、输注无效)预案,有效预防与处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防止输血传染疾病的进一步传播和追溯疾病源、减少与预防血液输注无效。 输血科负责输血不良反应、输注无效的原因调查与上报,并反馈给血站。协助医院对输血传染疾病的调查与上报。 检验科负责对输血前传染病指标的检测,并做好质控工作。 医务科及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对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处置与鉴定工作。院内感染管理科负责传染病疫情上报。 一、输血不良反应监控、调查及处理程序 1.输血过程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2.疑似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 (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 (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通知输血科对原血液标本进行复检、不完全抗体筛查及交叉配血试验。抽取剩余

血液送输血科重新进行血型检定和交叉配血; (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 (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 (5)如怀疑由细菌污染引起的,按我院相关规定执行,取剩余血进行细菌培养鉴定; (6)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7)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3.输血科在接到发生严重输血溶血反应的报告后,应迅速进行调查,以确定原因 ,结果要及时通报临床科室,汇报科室领导,并书面报告医务科。 4.输血完毕,对有输血不良反应的,主管医生应逐项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24小时内送输血科保存。输血科每月统计上报医教科。 5.输血科在接到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报告并初步核实后,要立即通知血站,并协同医务科、临床科室等做好证据保全的工作。 二、输血传染疾病处理程序 1.输血传染疾病发生者,从采供血机构和用血机构追溯传染源头。 2.核查相关献血者资料及相同受血者感染情况。 3.检查受血者输血前传染病指标检查情况。

输血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输血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疾病无法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输血不良反应广义上包括输血过程中和输血后因输血操作、血液成分本身、血液质量、外来物质和微生物传播引起的副作用和疾病;输血不良反应下以上不包括血源性传染疾病传播。此外,输血不良反应的判定应通过实验室检查或其他方法证实不良反应与输血有关。 一般情况下,根据输血不良反应开始出现症状、体征和临床表现的时间,将输血不良反应分为即发型反应(acute transfusion reaction)和迟发型反应(delayed transfusion reaction)。即发型反应指输血当时和输血后24小时发生的反应;迟发型反应指输血后几天、十几天或几十天发生的反应。 按输血反应的机制分为免疫介导(immune mediated)和非免疫介导(nonimmune mediated)两大类。这两者皆有急性和慢性的分类,且皆有非感染性的和感染性的并发症。引起免疫性输血反应(immune transfusion reaction)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为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为免疫介导的非感染性输血反应,大部分与血型抗原相关。人类血型众多复杂,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蛋白等血液成分都具有相应的血型相关抗原。仅红细胞而言,2002年国际输血协会(ISBT)血型命名委员会已确认的红细胞血型有29个系统,200多个抗原。世界上除同卵双生子外,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的个体;因此,不同个体输血时所导致的免疫输血反应是困扰输血安全的一大难题。非免疫介

导的输血不良反应主要与血液质量反映安全、成分血液输注不当有关。 输血反应也可以按照临床表现及造成的并发症进行分类,如果过敏反应、输血后紫癜、肺水肿、枸橼酸盐中毒、空气栓塞和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败血症等。其中红细胞输血导致的溶血性输血反应最严重,死亡率最高;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与过敏性反应最为多见。 输血反应还可以按照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血液成分进行划分。 以上4种分类方法为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分类方法,他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交叉。例如,溶血反应根据病发缓急可分为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和迟发性溶血反应,根据免疫介导因素可分为免疫性溶血反应和非免疫性溶血反应。输血反应可能出现一种或多种输血反应,当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输血反应时,其临床表现或实验室检查结果要进行综合判断。 输血不良反应的划分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很大差别。原因在于:1.普通药物成分稳定,而血液制品随着储存时间的不同,其功能剂量有很大差别。2.一般药物质量安全的可控程度强,可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病原微生物灭活,而血液制品要考虑到血液成分的活性与功能,其病原微生物灭活问题一直亟待解决的难题。3.药物不良反应仅涉及药物本身性质,输血不良反应涉及输血全过程,既包括客观因素,也包括输血操作等主观因素。 因此,根据输血不良反应的诱因可将其分为三大类,第一类:输血成分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发热反应、溶血反应、输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方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方案 一、常见的输血危害包括输血反应(溶血反应、发热反应、细菌污染、过敏反应)和输错血(将错误的血液制品输给不恰当的受血者)。其他输血危害包括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输血后紫癜(PTP)、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L)、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循环超负荷、血栓性静脉炎、空气栓塞、免疫性出血倾向、输血相关免疫抑制(TRIM)、枸橼酸中毒反应、非免疫性溶血反应、电解质紊乱、肺微血管栓塞等。 二、主要不良反应症状及临床处理: (一)发热反应:一般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 1-2h 出现体温升高 1-2℃,可有寒战,一般为致热原或白细胞引起的同种免疫反应,也应除外细菌污染或溶血所致,应立即中止输血,对症处理。 (二)过敏反应:以荨麻疹、眼面部血管性水肿为特征,严重者出现会厌水肿、支气管痉挛和过敏性休克,轻症可放慢滴速经抗过敏等对症处理后好转,重症者除立即中止输血外,应给予肾上腺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升压药,有会厌水肿者,应作气管切开以防窒息。 (三)溶血反应:最严重的是急性血管内溶血,一般发生于ABO 血型不合的输血者,多在输血开始10-30分钟出现寒战、发热、心悸、头胀、面红、腰背痛、恶心、呕吐、腹痛、呼吸困难、烦躁等症状。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高,出现血红蛋白尿。可引起休克和急性肾功能衰竭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应立即中止输血,给予输液、纠正酸中毒、升压药物抗休克治疗等。 迟发型溶血反应常发生在有输血史者或经产妇输血后一天或数天发生,偶尔数周后发生溶血反应。一般症状同血管内溶血,表现为黄疸、发热、贫血、网织红细胞增加等,血红蛋白血症或血红蛋白尿少见。 (四)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一般情况以高热、休克、皮肤充血为主要特征。 三、当发现急性输血不良反应后(不包括风疹和循环超负荷)时: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路,同时观察剩余血外观;采病人对侧肢体血(血常规管和肝素抗凝管)及血袋中剩余血( 最好和血袋一起),送输血科检测分析;留取反应后第一次尿送检(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由血管内溶血引起,尿中含血红蛋白);进行再次核对,确保

输血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输血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输血不良反应就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疾病无法解释的、新的症状与体征。输血不良反应广义上包括输血过程中与输血后因输血操作、血液成分本身、血液质量、外来物质与微生物传播引起的副作用与疾病;输血不良反应下以上不包括血源性传染疾病传播。此外,输血不良反应的判定应通过实验室检查或其她方法证实不良反应与输血有关。 一般情况下,根据输血不良反应开始出现症状、体征与临床表现的时间,将输血不良反应分为即发型反应(acute transfusion reaction)与迟发型反应(delayed transfusion reaction)。即发型反应指输血当时与输血后24小时内发生的反应;迟发型反应指输血后几天、十几天或几十天发生的反应。 按输血反应的机制分为免疫介导(immune mediated)与非免疫介 导(nonimmune mediated)两大类。这两者皆有急性与慢性的分类,且皆有非感染性的与感染性的并发症。引起免疫性输血反应(immune transfusion reaction)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为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 为免疫介导的非感染性输血反应,大部分与血型抗原相关。人类血型众多复杂,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蛋白等血液成分都具有相应的血型相关抗原。仅红细胞而言,2002年国际输血协会(ISBT)血型命名委员会已确认的红细胞血型有29个系统,200多个抗原。世界上除同卵双生子外,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的个体;因此,不同个体输血时所导致的免疫输血反应就是困扰输血安全的一大难题。非免疫介导的输

血不良反应主要与血液质量反映安全、成分血液输注不当有关。 输血反应也可以按照临床表现及造成的并发症进行分类,如果过敏反应、输血后紫癜、肺水肿、枸橼酸盐中毒、空气栓塞与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败血症等。其中红细胞输血导致的溶血性输血反应最严重,死亡率最高;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与过敏性反应最为多见。 输血反应还可以按照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血液成分进行划分。 以上4种分类方法为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分类方法,她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交叉。例如,溶血反应根据病发缓急可分为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与迟发性溶血反应,根据免疫介导因素可分为免疫性溶血反应与非免疫性溶血反应。输血反应可能出现一种或多种输血反应,当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输血反应时,其临床表现或实验室检查结果要进行综合判断。 输血不良反应的划分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很大差别。原因在于:1、普通药物成分稳定,而血液制品随着储存时间的不同,其功能剂量有很大差别。2、一般药物质量安全的可控程度强,可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病原微生物灭活,而血液制品要考虑到血液成分的活性与功能,其病原微生物灭活问题一直亟待解决的难题。3、药物不良反应仅涉及药物本身性质,输血不良反应涉及输血全过程,既包括客观因素,也包括输血操作等主观因素。 因此,根据输血不良反应的诱因可将其分为三大类,第一类:输血成分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发热反应、溶血反应、输血后紫癜等;第二类:血液质量导致的输血不良反应,如AIDS、肝炎、梅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方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方案 一、控制输血传染疾病制定并严格执行控制临床输血感染方案书,严防输血传染疾病 二、控制输血不良反应 制定并严格执行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和输血不良反应的血样复验制度、急性输血反应应急预案和流程、输血不良反应标准。 三、控制输血输注无效全员学习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及对策。红细胞悬液与血浆当前未发现输注无效 控制临床输血感染方案 开展合理、科学输血,提高输血风险意识、安全意识,严格遵守临床输血管理制度及输血技术操作规程,《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的要求和规定,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构成 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是控制临床输血感染的最高组织形式,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具体领导和督察各临床科室开展输血感染控制工作。各临床科室成立以科主任为组长,护士长为副组长,质控员为成员的控制临床输血感染的领导小组,负责督察执行临床输血工作的输血指征把关、输血前检查、血液交接核对、血液质量检查、输血前查对、无菌操作、输血不良反应观察等环节。 二、工作目标

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遵守《临床输血技术规》输血感染率控制为零发生;严格观察输血过程,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控制在3%以。严格执行卫生局规定,确保朔州市中心血站为临床用血唯一来源地,坚决打击私自采供血液的非法行为,严格控制经血液途径传播疾病感染的发生。 三、实施措施 (一)全员培训: 输血管理委员会每年至少开展一次临床输血知识培训活动,全院专业技术人员参加提高全员输血安全意识及输血医学理论水平。医疗质量管理部门加强临床输血技术管理,开展临床输血技术训练,提高临床输血管理水平和输血技术操作能力。 (二)血液来源: 医院临床用血严格加强血液来源管理,坚决打击私自采供血液的非法行为,接受公安局卫生局监督,确保血液来源合法,血液质量合格。(三)血液保存、发放: 血液保存是保证血液质量,控制临床输血感染的重要环节,输血科建立血液储存、运输、发放制度,血液质量管理制度,确保出库血液合格。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上报流程指引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上报流程指引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上报流程指引(护理) 流程要点说明 1、发热反应: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1-2小时内出现畏寒、寒战、发热。 2、过敏反应:皮肤搔痒、荨麻疹、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 3、溶血反应:输血10-20ml后(约5min)发生:头胀痛、面部潮红、恶心、呕吐、心前区压迫感,四肢麻木,腰背部剧痛、黄疸、血红蛋白尿、伴寒战、高热、呼吸急促、血压下降等体克症状、出血倾向、急性肾功能衰竭。 4、急性肺水肿、枸缘酸钠中毒反应等 发生疑似或输血反应 1、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血管道。 2、以0.9%氯化钠溶液维持静脉通道,测量生命体征。 3、立即通知医生,遵医嘱处理,配合抢救。 4、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做好抢救记录 5、核对领血单、配发血报告单、病人资料、血袋标签、受血者与献血者ABO 血型、RhD血型等资料。 5、 6、 7、 停止输血,报告医生,遵医嘱处理。核对资料 病情稳定后立即实施以下措施: 1、医护及时与家属沟通。

2、发生输血反应时医患双方当场用无菌巾包裹使用过的剩余血袋、输血管、冲管的生理盐水等实物;用医务科专用封条封口,医、患双方签名确认。 3、怀疑细菌污染,采集剩余血袋血及患者血(厌氧及需氧菌培养基)由医生开医嘱, ;患者血标本贴病人资料的条码,;血袋血需注明血袋编号,送细菌室行细菌培养。(取同一批号的生理盐水、输血管、针头科室保存,以备通知要检测时送检) 4、怀疑溶血反应时,立即抽取患者血样检测血清胆红素、血浆游离血红蛋白、血浆结合珠蛋白,直接抗人球试验送检验科检验。 正确保留样本送检 家属无争议 1、密封好的剩余血送输血科重新检测ABO血型、RhD血型、交叉配血、受血者抗体筛查等项目,并放输血科暂代保存。 引发医疗争议或纠纷 2、医患协商将封存样本送至委托司法部门认可其结果的有关单位做相关检验, 。 3、医患双方共同送检,在检测部门拆封。 1、立即口头上报护理组长、科室护长、护理部、输血科等相关部门。有纠纷时同时报科主任。 2、当班护士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表一式两份,一份呈送输血科,一份送护理部。 4、科室护长跟踪检测结果,组织讨论,7天内向护理部上报讨论意见。 上报处理

输血科-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应急预案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有关文件精神,切实提高我院医疗质量,保证临床输血安全,现就我院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方案制定如下制度。 —、目的 建立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传染疾病、输注无效)预案,有效预防与处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防止输血传染疾病的进一步传播和追溯疾病源、减少与预防血液输注无效。 二、组织构成 输血科、检验科、医务科及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院内感染管理科。 三、部门职责 输血科负责输血不良反应、输注无效的原因调查与上报,并反馈给张家口市中心血站。协助医院对输血传染疾病的调查与上报。 检验科负责对输血前传染病指标的检测,并做好质控工作。 医务科及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对输血严重危害 (SHOT )的处置与鉴定工作。 院内感染管理科负责传染病疫情上报。 四、实施措施 (一)临床用血来源于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采供血机构,不自行采血,自体输血除外。 (二)监测输血的医务人员需经过培训,能识别潜在的输血不良反应症状。 (三)严格掌握输血适应征,提倡科学合理用血和自体输血。 (四)血液入库、发放和输血过程中应认真核查血液标签、血液外观、血袋封口及包装等,严格执行输血相关操作规程。 (五)贮血冰箱内严禁存放其它物品,每周消毒一次,冰箱内空气培养每月一次。 (六)输血前必须检査不规则抗体筛査实验。 (七)输血前由两名护士,特殊情况可以一医一护,认真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八)献血员和受血者标本依法至少保存7天,以便出现输血反应时重新进行测试。 (九)加强医院消毒与清洁管理,明确规定消毒与清洁的区域,保持工作区域卫生符合国家相应要求。加强一次性使用输血器具等物品的管理,使用后及时按医疗废物管理规定消毒焚毁。 (十)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患者输血前做好经血传播疾病项目(乙肝2对半、抗-HCV、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等)的检测,并保存相关原始资料。 (十一)对患者输血前经血传播疾病检测项目(乙肝两对半、抗-HCV、抗-HIV、梅

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处理制度及流程

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 一、目的:积极处理输血反应,将输血反应造成的伤害控制在最小范围。 二、使用范围:过敏反应、发热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及大剂量输血后的并发症。 三、处置原则:立即停止输血,维护输液通道,积极救治,保留血袋。 四、处置程序: 1、患者发生输血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换输生理盐水,并保留未输完的血袋,以备检查。 2、报告医师及护士长。 3、准备好抢救药品及物品,配合医生进行紧急救治,并给予氧气吸入。 4、若是一般过敏反应,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安慰患者,减少患者的焦虑。 5、医护人员对有输血反应的患者应立即通知输血科,并逐项填写患者输血反应回执单,并返还输血科(血库)保存。 6、怀疑溶血反应或细菌污染时,将保留血袋及抽取患者血标本一同送输血科。 7、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记录。 五、常见输血反应与护理 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的不良反应。在输血过程中和输血24小时内发生的为即发反应,在输血后几天甚至几个月发生者为迟发反应。 (一)过敏反应: 1、症状:症状轻者表现皮肤红斑、荨麻疹、发热、关节痛,重者可有血管神经性水肿、喉痉挛、哮喘,更严重者发生过敏性休克。 2、治疗: (1)应立即停止输血,换输0.9%生理盐水。 (2)吸氧:鼻管、面罩、必要时请麻醉师配合气管插管正压给氧。 (3)抗过敏:地塞米松10MG或氢化考地松100MG+5%GS静点,严重者使用0.1%肾上腺素0.1-0.3ML静注。. (4)异丙嗪25MG肌注。 (5)10%葡萄糖酸钙10ML肌注。 (6)对多次输血有过敏反应者,可选用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输注。 (二)发热反应: 1、症状:多在输血后立即或数小时内发生。轻者畏寒,体温增高,个别可因高热、抽搐以至昏迷。症状持续1-2小时后逐渐缓解。 2、据症状轻重处理。 (1)轻症:口服阿司匹林或物理降温。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

34、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 1.目的 建立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有效预防与处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防止输血传染疾病的进一步传播和追溯疾病源,减少和预防血液输注无效,切实保障患者用血安全。 2.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3.指导思想 统一领导,分工负责。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对有效预防和处理输血治疗所致的严重危害实施管理,确保输血安全有效。 4.组织及职责 4.1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是医院输血管理的领导机构,负责修订本预案,为控制输血严重危害的事件发生,成立控制输血严重危害调查处理小组。 组长:医务科科长 副组长:输血科主任 成员:各临床用血委员会成员 4.2职责 4.2.1医务科科长负责紧急输血应急工作的统一领导、决策和现场指挥;

4.2.2医务科负责各科室协调与信息上报,并监督执行预案; 4.2.3输血科协助对输血不良反应、输血无效的原因调查并上报医务科;协助对输血传染疾病的调查并上报医务科; 4.2.4检验科负责对输血前传染病指标的检测,并做好质控工作; 4.2.5院内感染管理科负责传染病疫情的上报。 5.培训 监测输血的医务人员必须经过《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的培训与教育,能识别潜在的输血不良反应症状,及时处理。 6.输血不良反应监控、调查及处理流程 6.1输血过程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一旦出现可能为速发型输血反应症状时(不包括风疹和循环超负荷),立即停止输血,并调查其原因。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6.1.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6.1.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6.2疑似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对症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 6.2.1核对用血申请、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 6.2.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通知输血科对原血液标本进行复检、不完全抗体筛查及交叉配血试验。抽取剩余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预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预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方案为保障受血者安全,开展合理、科学输血,提高输血风险意识、安全意识,特制定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 一、输血严重危害定义: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的与输血有关的不良反应,包括输血副作用、经血传播疾病等。 二、各科室职责: 1、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密切观察输血过程,及时发现输血不良反应。负责受血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诊断及处理。 2、输血科:负责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检测、协助诊断和协助处理及输注无效的原因调查,进行统计及上报,并反馈给血站。协助医院对输血传染疾病的调查与上报。 3、检验科负责对输血前传染病指标的检测,并做好质控工作。 4、医教科及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对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处置与鉴定工作。院内感染管理科负责传染病疫情上报。 三、控制输血严重危害措施 1、严格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规要求,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临床输血管理,对临床输血全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 2、临床用血来源于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采供血机构,不自行采血(自体输血除外)。

3、监测输血的医务人员需经过培训,能识别潜在的输血不良反应症状。 4、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提倡科学合理用血和自体输血。 5、血液入库、发放和输血过程中应认真核查血液标签、血液外观、血袋封口及包装等,严格执行输血相关操作规程。 6、贮血冰箱内严禁存放其它物品;每周消毒一次;冰箱内空气培养每月一次。 7、输血前必须检查不规则抗体筛查实验。 8、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个项内容,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9、献血员和受血者标本依法至少保存7天,以便出现输血反应时重新进行测试。 10、加强医院消毒与清洁管理,明确规定消毒与清洁的区域、设施设备和物品及其消毒清洁方法和频次,保持工作区域卫生符合国家相应要求。加强一次性使用输血器具等物品的管理,使用后及时按医疗废物管理规定消毒焚毁。 11、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患者输血前做好经血传播疾病项目(HBsAg、抗-HCV、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等)的检测,并保存相关原始资料。 12、对患者输血前经血传播疾病检测项目(HBsAg、抗-HCV、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等)为阳性结果者,主治医生应及时告知患

医院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方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 T)方案 为保障受血者安全、开展合理、科学输血提高输血风险意识、安全意识特制定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 一、输血严重危害定义: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的与输血有关的不良反应、包括输血副作用、经血传播疾病等。 二、各科室职责 1、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密切观察输血过程及时发现输血不良反应。负责受血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诊断及处理。 2、输血科负责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检测、协助诊断和协助处理及输注无效的原因调查进行统计及上报并反馈给血站。协助医院对输血传染疾病的调查与上报。 3、检验科负责对输血前传染病指标的检测并做好质控工作。 4、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对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处置与鉴定工作。院内感染管理科负责传染病疫情上报。 三、控制输血严重危害措施 1、严格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规要求,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临床输血管理,对临床输血全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 2、临床用血来源于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采供血机构,不自行采血。 3、监测输血的医务人员需经过培训能识别潜在的输血不良反应症状。 4、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提倡科学合理用血和自体输血。

5、血液暂存、发放和输血过程中应认真核查血液标签、血液外观、血袋封口及包装等,严格执行输血相关操作规程。 6、贮血冰箱内严禁存放其它物品每周消毒一次冰箱内空气培养每月一次。 7、输血前必须检查不规则抗体筛查实验。 8、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个项内容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9、献血员和受血者标本依法至少保存7天以便出现输血反应时重新进行测试。 10、加强医院消毒与清洁管理,明确规定消毒与清洁的区域、加强一次性使用输血器具等物品的管理使用后及时按医疗废物管理规定消毒焚毁。 11、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患者输血前做好经血传播疾病项目HBsAg、抗-HCV、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等的检测 并保存相关原始资料。 12、对患者输血前经血传播疾病检测项目:HBsAg、抗-HCV、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等为阳性结果者主治医生应及时告知患者和亲属或监护人检测结果和对患者的谈话内容、时间、患者或其亲属签名等应记录在病历四、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输血过程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详见《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预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预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 H O T)方案为保障受血者安全,开展合理、科学输血,提高输血风险意识、安全意识,特制定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 一、输血严重危害定义: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的与输血有关的不良反应,包括输血副作用、经血传播疾病等。 二、各科室职责: 1、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密切观察输血过程,及时发现输血不良反应。负责受血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诊断及处理。 2、输血科:负责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检测、协助诊断和协助处理及输注无效的原因调查,进行统计及上报,并反馈给血站。协助医院对输血传染疾病的调查与上报。 3、检验科负责对输血前传染病指标的检测,并做好质控工作。 4、医教科及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对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处置与鉴定工作。院内感染管理科负责传染病疫情上报。 三、控制输血严重危害措施 1、严格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规要求,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临床输血管理,对临床输血全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 2、临床用血来源于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采供血机构,不自行采血(自体输血除外)。

3、监测输血的医务人员需经过培训,能识别潜在的输血不良反应症状。 4、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提倡科学合理用血和自体输血。 5、血液入库、发放和输血过程中应认真核查血液标签、血液外观、血袋封口及包装等,严格执行输血相关操作规程。 6、贮血冰箱内严禁存放其它物品;每周消毒一次;冰箱内空气培养每月一次。 7、输血前必须检查不规则抗体筛查实验。 8、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个项内容,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9、献血员和受血者标本依法至少保存7天,以便出现输血反应时重新进行测试。 10、加强医院消毒与清洁管理,明确规定消毒与清洁的区域、设施设备和物品及其消毒清洁方法和频次,保持工作区域卫生符合国家相应要求。加强一次性使用输血器具等物品的管理,使用后及时按医疗废物管理规定消毒焚毁。 11、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患者输血前做好经血传播疾病项目(HBsAg、抗-HCV、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等)的检测,并保存相关原始资料。 12、对患者输血前经血传播疾病检测项目(HBsAg、抗-HCV、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等)为阳性结果者,主治医生应及时告知患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表现及处理预防完整版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表现 及处理预防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表现医、护处理及预防措施 一、常见输血不良反应表现及护理处理 1、发热反应:是输血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多在输血后立即或数小时内发生。轻者表现为畏寒,发热,一般体温在38℃左右,症状持续1~2小时后逐渐缓解;重者个别可出现高热,烦躁不安,抽搐甚至昏迷。 根据症状轻重处理,轻者减慢输血速度,无禁食的病人可口服布洛芬或物理降温,寒战时注意保暖;重症者应立即停止输血,予吸氧、肌肉注射复方氨基比林或静脉注射赖氨匹林、抗过敏等治疗,并严密观察病情。保持口腔、皮肤清洁卫生。并保留余血、输血器等送检。 2、过敏反应:症状轻者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发热、关节痛,重者可有血管神经性水肿、喉痉挛、哮喘,更严重者发生过敏性休克。处理:轻者减慢输血速度,继续观察;重者应立即停止输血,换输%生理盐水,保持静脉通畅。如出现呼吸困难者,应立即给予氧气吸入;喉头水肿严重时可配合气管插管或者切开手术。若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进行抗休克治疗,根据医嘱给予皮下注射%肾上腺素~1ml,或者给予抗过敏药物治疗。 3、溶血反应:是输血中最严重的反应。轻者难与发热反应鉴别,头痛、心前区窘迫、腰疼、腹痛、恶心、呕吐、一过性轻度黄疸;重者表现寒战、高热、呼吸急促,循环障碍,继发出现黄疸、血红蛋白尿以至血压降低等休克表现。严重的不合血输入后,因大量红细胞破坏,激活凝血系统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导致少尿、无尿等急性肾功能衰竭。一旦发生溶血反应,立即终止输血,保持静脉通畅,与医生联系,并保留余血,核对血型,重做交叉配血实验;口服或静脉滴注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防止血红蛋白结晶阻塞肾小管;双侧腰部封闭,用热水袋热敷双侧肾区,防止肾小管痉挛,保护肾脏。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尿量,对少尿、无尿者按急性肾衰处理,出现休克症状时,立即配合抢救休克。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 一、目的 建立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传染疾病、输注无效)预案,有效预防与处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防止输血传染疾病的进一步传播和追溯疾病源、减少与预防血液输注无效,保障受血者安全。 二、适用围 适用于临床科室医护人员、输血科及业务主管部门对输血严重危害(SHOT,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传染疾病、输注无效)的诊断、处理及改进。 三、职责 1、业务主管部门(医务处、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公共卫生处、感染控制处) ⑴负责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处置与鉴定工作,凡属重大医疗过失行为或医疗事故应及时向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或分管院长报告。 ⑵负责经血传播疾病的登记、调查和报告。 2、临床科室医护人员 ⑴密切观察输血过程,及时发现SHOT。 ⑵负责受血者发生SHOT的诊断及处理。 3、输血科 ⑴负责出现SHOT后的相关检测,协助诊断。 ⑵协助SHOT的处理。 ⑶负责SHOT的原因调查与上报

四、管理程序 1、输血严重危害(SHOT SeriousHazards of Transfusion)是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的与输血有关的不良反应,包括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传染疾病、输注无效。为能及早发现SHOT,避免延误治疗,保障受血者安全,负责输血的医护人员应对输血过程进行严密观察,认真鉴别。 2、识别SHOT的标准 (1)、常见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 ①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发热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后1~2小时,往往先有发冷或寒战,继以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伴有皮肤潮红、头痛,多数血压无变化。症状持续少则十几分钟,多则1~2小时后缓解。 ②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 变态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和瘙痒。过敏反应并不常见,其特点是输入几毫升全血或血液制品后立刻发生,主要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喘鸣、面色潮红、神志不清、休克等症状。 ③溶血反应 绝大多数是输入异型血所致。典型症状是输入几十毫升血后,出现休克、寒战、高热、呼吸困难、腰背酸痛、心前区压迫感、头痛、血红蛋白尿、异常出血等,可致死亡。麻醉中的手术患者唯一的早期征象是伤口渗血和低血压。 ④细菌污染反应 如果污染血液的是非致病菌,可能只引起一些类似发热反应的症状。但因多数细菌污染反应是毒性大的致病菌,即使输入10~20ml,也可立刻发生休克。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指南[1]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指南 1.0目的 为了规范血液质量投诉和与血站相关的输血反应的受理、处理、报告等活动,确保及时发现严重不良输血反应,为及时而有效的治疗创造基础,维护用血者和用血医院对血站的满意度和信誉度,根据《质量手册》第7.6.3条款的要求,建立本指南。2.0范围 适用于与血液相关的所有输血不良反应的报告、调查及处理过程。 3.0职责 3.1 质量主管组织对重大输血不良反应进行调查和处理。 3.2 质管科 3.2.1 对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调查、处理、分析、报告。 3.2.2 对因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所采取的纠正预防措施进行验证。 3.2.3 与用血医院进行沟通、反馈。 3.3 供血科 3.3.1 向用血医院提供关于输血不良反应的咨询。 3.3.2 对用血医院反馈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记录和报告。 3.4 研究所 3.4.1 向用血医院提供关于血型相关输血不良反应的咨询。 3.4.2 协助质管科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 3.5 相关科室 3.5.1 科主任负责组织本科室相关的人员对数学不良反应涉及的不 合格进行原因分析及制定、实施纠正和预防措施。 3.5.2 协助质管科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调查和处理。 4.0 要求 4.1 定义输血不良反应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指在输血 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的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 症状和体征;后者还包括输血相关性疾病。 4.2 分类输血不良反应的分类按时间分为急发反应(输血期间 或输血后24h内)和迟发反应(输血24h后,甚至数十天); 按免疫学分为免疫反应和非免疫反应,具体见表1。致命性输 血反应多发生在输血早期,在输血过程中应仔细观察患者的反 应,特别是输血刚开始的时候。 表1输血不良反应的分类 急性反应迟发反应 免疫反应发热反应迟发性溶血性反应 过敏反应移植物抗宿主病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方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方案(总3 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方案建立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传染疾病、输注无效)预案,有效预防与处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防止输血传染疾病的进一步传播和追溯疾病源、减少与预防血液输注无效。 输血科负责输血不良反应、输注无效的原因调查与上报,并反馈给血站。协助医院对输血传染疾病的调查与上报。 检验科负责对输血前传染病指标的检测,并做好质控工作。 医务科及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对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处置与鉴定工作。院内感染管理科负责传染病疫情上报。 一、输血不良反应监控、调查及处理程序 1.输血过程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2.疑似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 (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

(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通知输血科对原血液标本进行复检、不完全抗体筛查及交叉配血试验。抽取剩余血液送输血科重新进行血型检定和交叉配血; (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 (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 (5)如怀疑由细菌污染引起的,按我院相关规定执行,取剩余血进行细菌培养鉴定; (6)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7)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3.输血科在接到发生严重输血溶血反应的报告后,应迅速进行调查,以确定原因 ,结果要及时通报临床科室,汇报科室领导,并书面报告医务科。 4.输血完毕,对有输血不良反应的,主管医生应逐项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24小时内送输血科保存。输血科每月统计上报医教科。 5.输血科在接到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报告并初步核实后,要立即通知血站,并协同医务科、临床科室等做好证据保全的工作。二、输血传染疾病处理程序 1.输血传染疾病发生者,从采供血机构和用血机构追溯传染源头。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方案

好的抗腐蚀性能和抗氧化性的钢 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方案建立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传染疾病、输注无效)预案,有效预防与处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防止输血传染疾病的进一步传播和追溯疾病源、减少与预防血液输注无效。 输血科负责输血不良反应、输注无效的原因调查与上报,并反馈给血站。协助医院对输血传染疾病的调查与上报。 检验科负责对输血前传染病指标的检测,并做好质控工作。 医务科及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对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处置与鉴定工作。院内感染管理科负责传染病疫情上报。 一、输血不良反应监控、调查及处理程序 1.输血过程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2.疑似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 (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 (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通知输血科对原血液标本进行复检、不完全抗体筛查及交叉配血试验。抽取剩余

好的抗腐蚀性能和抗氧化性的钢 血液送输血科重新进行血型检定和交叉配血; (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 (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 (5)如怀疑由细菌污染引起的,按我院相关规定执行,取剩余血进行细菌培养鉴定; (6)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7)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3.输血科在接到发生严重输血溶血反应的报告后,应迅速进行调查,以确定原因 ,结果要及时通报临床科室,汇报科室领导,并书面报告医务科。 4.输血完毕,对有输血不良反应的,主管医生应逐项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24小时内送输血科保存。输血科每月统计上报医教科。 5.输血科在接到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报告并初步核实后,要立即通知血站,并协同医务科、临床科室等做好证据保全的工作。 二、输血传染疾病处理程序 1.输血传染疾病发生者,从采供血机构和用血机构追溯传染源头。 2.核查相关献血者资料及相同受血者感染情况。 3.检查受血者输血前传染病指标检查情况。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输血不良反应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一、输血不良反应的定义与分类。 输血不良反应就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原来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可发生在输血时、输血后24小时内甚至输后几天至几十天发生。 按发生时间可分为:即发型输血反应与迟发型输血反应;按免疫学可分为:免疫性输血反应与非免疫性输血反应;其中免疫性输血反应就是输血不良反应中最常见的反应。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有: (1)发热反应; (2)过敏反应; (3)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4)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 (5)输血后紫癜; (6)血小板输注无效; (7)循环负荷过重; (8)肺微血管栓塞; (9)溶血性输血反应; (10)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 二、医务人员应密切监测输血过程,及时发现潜在的输血不良反应症状。 在输血过程中,临床医师、护士应随时观察病人的情况,尤其在输血开始的5-15分钟,护士应注意严格观察患者情况,就是否有体温升高、过敏反应、荨麻疹。输血后紫癜、休克、全身出血、血红蛋白尿、少尿或无尿等,输血结束后,认真检查静脉穿刺部位有无血肿或渗血现象。 一旦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应减慢或停止输血,更换输液管,改换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立即通知值班医师与输血科(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与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 发生怀疑溶血性输血反应或细菌污染输血反应后,立即停止输血,及时报告上级医师,积极治疗抢救;同时抽取病人血样5ml(1ml用EDTA抗凝,4ml不抗凝)连同血袋一起送回输血科检测分析;留取反应后第一次尿送检(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由血管内溶血引起,尿中含血红蛋白)。 三、医务人员应掌握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与应急处理措施。 1、输血中或输血后病人出现皮肤痘痒伴潮红或荨麻疹就是过敏反应,多为对血浆蛋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预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方案为保障受血者安全,开展合理、科学输血,提高输血风险意识、安全意识,特制定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 一、输血严重危害定义: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的与输血有关的不良反应,包括输血副作用、经血传播疾病等。 二、各科室职责: 1、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密切观察输血过程,及时发现输血不良反应。负责受血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诊断及处理。 2、输血科:负责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检测、协助诊断和协助处理及输注无效的原因调查,进行统计及上报,并反馈给血站。协助医院对输血传染疾病的调查与上报。 3、检验科负责对输血前传染病指标的检测,并做好质控工作。 4、医教科及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对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处置与鉴定工作。院感染管理科负责传染病疫情上报。 三、控制输血严重危害措施 1、严格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和《临床输血技术规》等法规要求,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临床输血管理,对临床输血全过程进行规化管理。 2、临床用血来源于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采供血机构,不自行采血(自体输血除外)。 3、监测输血的医务人员需经过培训,能识别潜在的输血不良反应症状。

4、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提倡科学合理用血和自体输血。 5、血液入库、发放和输血过程中应认真核查血液标签、血液外观、血袋封口及包装等,严格执行输血相关操作规程。 6、贮血冰箱严禁存放其它物品;每周消毒一次;冰箱空气培养每月一次。 7、输血前必须检查不规则抗体筛查实验。 8、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个项容,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9、献血员和受血者标本依法至少保存7天,以便出现输血反应时重新进行测试。 10、加强医院消毒与清洁管理,明确规定消毒与清洁的区域、设施设备和物品及其消毒清洁方法和频次,保持工作区域卫生符合国家相应要求。加强一次性使用输血器具等物品的管理,使用后及时按医疗废物管理规定消毒焚毁。 11、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要求,患者输血前做好经血传播疾病项目(HBsAg、抗-HCV、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等)的检测,并保存相关原始资料。 12、对患者输血前经血传播疾病检测项目(HBsAg、抗-HCV、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等)为阳性结果者,主治医生应及时告知患者和亲属或监护人,检测结果和对患者的谈话容、时间、患者或其亲属签名等应记录在病历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