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口传的历史_文本_黎族民间文学概观

口传的历史_文本_黎族民间文学概观

口传的历史_文本_黎族民间文学概观
口传的历史_文本_黎族民间文学概观

收稿日期:2004-11-30

作者简介:王 海(1956~),男,海南琼中人,黎族,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副教授,广东作家协会会员,广东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从事民族文学、民族文化研究。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

Journal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 ty

No.1,2005

口传的历史/文本0

)))黎族民间文学概观

王 海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广州 510665)

摘 要:黎族有其自成体系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在建国前,民间文学是其唯一的文学。黎族民间文学是一种独特的历史存在,也是一种兼容并蓄的现实存在。本文主要从黎族民间文学的体裁形式和内容进行概述性评介。 关键词:黎族;民间文学

中图分类号:I 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2X (2005)01-0050-05

黎族民间文学是一种古老的存在。

黎族有其自成体系的语言,但他们没有文字,而且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黎族地区尤其是五指山腹心地带都还处于原始公社制残余的/合亩制0社会形态。这种情形,使得黎族文学的发展还长期停留在民间的口头创作和口头传播阶段。因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的漫长社会发展历史中,民间文学是黎族唯一的文学。

从具体体裁看,黎族民间文学包含了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叙事长诗、抒情长诗、谜语、谚语等。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社会生产力长期滞后形成的制约,在建国前的黎族社会历史发展中,还未出现职业性的民间艺人,因而黎族民间文学中似乎一直没有出现(至少是没有成型)带有职业性表演的民间说唱和民间戏剧等文学样式。所以这里论述的,主要是黎族的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和民间长诗。

一、内容广泛的神话和传说

黎族远古神话的内容,与其他民族的神话一样,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对自然现象的解释;

二是反映生产斗争和征服自然的愿望。这两大类型的神话包含了广泛的内容,诸如开天辟地、生命肇始、人类起源、民族起源、万物形成、祖先崇拜等等。这是远古时代期黎族先民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属于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反映出黎族先民对世界认知的原始观念。

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描述天地开辟和世界形成过程的有5大力神6;叙述人类起源的有5黎母山的传说6、5纳加西拉鸟6;讲述毁灭性灾难发生之后人类再生的有5人类的起源6、5洪水传说6、5葫芦瓜6、5螃蟹精6、5南瓜的故事6;表现对自然的征服的有5雷公根6、5兄弟星座6等。

这些作品虽然是古代黎族人民对自然事物和现象的一种幻想性认识,但它多方面地反映了原始人的宇宙观,其中往往寓含着原始科学、原始哲学、原始宗教的因素。正是从这层意义上说,黎族民间流传的这些远古神话具有不容低估的社会认识价值。

比较而言,黎族民间传说更为丰富。

民间传说是黎族人民/口传的历史0,从内容上,可分为人物和史事传说、地方风物传说、动植物传说三大类。

1.人物和史事传说

这类传说包括黎族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传说,以及有关历史上外来的著名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传说。如5英雄花6,讲述黎族英雄吉贝为抵御外辱而被敌人缚在一棵大木棉树上杀害了,其鲜血化作红艳艳的花朵在大树上绽开,于是人们便将木棉树叫英雄树,将木棉花称英雄花。这则故事既是人物传说,也包含着植物传说的内容。又如有关黄道婆、李德裕的传说。对于这些著名历史人物,黎族民间都有不少传说对之加以颂扬,充分反映了黎族人民注重友谊的博大情怀和唯物主义历史观。

2.地方风物传说

这是黎族民间传说中最为丰富的一种。这类传

50

说主要是叙说地方名胜古迹、山川地域的特点以及由来和命名,而且大都有曲折传奇的故事情节加以连缀。如有关五指山的传说在黎族地区流行着多种说法,其中流传于海南保亭一带的说法是:古时候,一黎家母子六人终年辛劳却不得温饱。神仙感其善诚勤劳,赋予宝锄和宝刀,并教授刀耕火种技术,终得丰衣足食。恶人欲夺宝物,将母子杀害。蜜蜂和蚂蚁成群结队赶来,咬死了恶人,并将母子分别安葬。天长地久,他们的坟墓都变成了大山,后来人们便将母亲的坟叫/黎母山0;将五兄弟的坟叫/五子山0,因为五座山峰状似手指,故又名/五指山0。而5/营根镇0来历的传说6、5/保亭0来历的传说6,以冼夫人在海南的历史功绩为依托,演绎出地名的由来。这类传说的内容大都直接关联着地方风物和历史人物,也可归入人物和史事传说之列。

风俗传说,讲述的是与黎族民俗相关的故事。譬如,黎族有/吃物订亲0的习俗,即以槟榔作为婚姻的媒介,女方一旦吃了男方的槟榔,就意味订婚大功告成,并得到乡亲们的公认,故民间有/一口槟榔大过天0的说法。关于这一习俗的起源,就有5槟榔的故事6进行解释:相传五指山下有一美丽善良的黎家姑娘,为救治身患重病的母亲,需用五指山之巅的槟榔作药引。于是对慕名前来求婚的后生们放言,谁能将五指山顶上的槟榔果摘回来治好母疾,便将爱情献给谁。一青年猎手经过千难万险,终于为心上人献上了一份珍贵的礼物,治好了姑娘母亲的病。两人终成眷属,过着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以后,槟榔便成为黎家儿女婚嫁时不可缺少的聘礼,相沿成习。这一具有象征意义传说,体现了黎族人民对传统道德观念中真善美的坚执的维护和传承。

在黎族风俗传说中,流传最广,说法最多的大概要数黎族妇女的文身习俗和/三月三0节日的起源。关于三月三节日来源的传说,有的侧重记叙纪念祖先,有的着重描述青年男女的爱情婚姻,有的述说先辈恩赐的幸福,有的讲述求子心愿等。而黎族妇女的文身习俗和三月三节庆习俗的形成,在不少口传解释中又是联系在一起的。这些传说反映了黎族古代多层次文化的积淀,为人们研究探讨古代黎族人民的文化心理特征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文本。

物产传说,较为典型的是5鼻箫的传说6。鼻箫是黎族特有的一种用鼻子吹奏的古老乐器,据说已有千年历史。对于鼻箫的来源,5鼻箫的传说6以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加以解释:五指山下有一对相爱的青年。一天,姑娘被峒主抓走,关在一个小山洞里。两人无法相见,小伙子便借助歌声表意传情,可是峒主却残忍地把小伙子的舌头割掉了。小伙子不能再唱歌,就砍来一根白竹,制成鼻箫,用鼻子吹出一曲曲凄婉的乐曲,表达自己的痛苦和对姑娘深深的爱恋。后来小伙子被峒主杀死,姑娘逃出虎口后,抱着鼻箫长眠在了小伙子的坟前。这一传说,将日常的生活事象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涵。

3.动植物传说

动植物传说在黎族口头创作中也有相当的数量,其中所搜集到的动物传说相对于植物传说更多一些。

植物传说中,较典型的是5山兰稻种6:一对为反抗恶势力迫害而躲进深山的青年夫妇,在神人的指点下,从山鸽肚里取来了山兰稻种,并学会了刀耕火种,造福于民。故事通过古代黎族世俗社会生活的直接反映,解释了山兰稻种的来源。黎族动物传说,大多通过对有关动物外形特点和习性特征的解释、描述,以拟人化的方式曲折地反映社会生活。如5牛为什么犁地6,说世界上原本没有人与兽的区分,而牛是管理凡间一切事务的大官。由于粮荒,天神批示:今后大地上的人只能三天吃一顿!牛同情人类,自作主张传下一天吃三顿的假圣旨。天神知悉大怒,下令将牛贬为畜类,永世吃草不吃粮,终生帮人犁地干活。其它的动物也受株连,一律不准再说话。打那时起,人和动物才分成两类世界。这类传说大都在解释和描述动物外形特点、习性特征的同时,巧妙地编织动物与动物或动物与人之间交往的故事,以此对人类社会的事象作出曲折的反映,表达黎族人民的爱憎感情和道德观念。

二、品种齐全的民间故事

在黎族民间文学中,民间故事品种齐全,内容异常丰富多彩。根据黎族民间故事反映生活的特点,可将之归纳为神奇故事、生活故事和寓言三大类。

1.神奇故事

这是一种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幻想以夸张、拟人化的手法创作的民间故事。这类故事里常常出现仙人、神怪、精灵、宝物、法术等神奇幻想的形象,有强烈的神奇色彩。它往往通过超自然的神奇、生动的故事情节体现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表达人民群众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评价。所以,也有人称之为民间童话、幻想故事、魔法故事、奇迹故事、神怪故事。

5勇敢帕拖6是黎族神奇故事中较有代表性作品。故事讲述一魔力无边的老鹰精常常危害人间和海国,连国王和海龙王的女儿都被它抢走。黎族英雄帕拖为民除害,只身闯入魔窟,冲破重重险阻,经历了生死考验,终于勇斩老鹰精,救出了国王的公主和海龙王的女儿以及其他被掳女子。而当国王和海

51

龙王都分别表示要将女儿许配给他的时候,他却坚守着对未婚妻的忠贞,谢绝了对方的美意。故事不仅表现了帕拖无私无畏的高尚情怀和品格,同时也歌颂了黎族人民坚信正义、敢于与恶势力做斗争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此类神奇故事在黎族民间中为数不少。这些集幻想性、神奇性、象征性于一体的口传故事,充分表现了黎族人民的理想追求和爱憎感情。

2.生活故事

生活故事是指以写实的手法直接反映阶级社会里的社会现实、阶级关系、世态人情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民间故事。黎族民间流传的生活故事题材比较广泛,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内容:

一是反映与恶势力作斗争的。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主要矛盾是农奴与封建领主、农民与地主的矛盾。旧时代的黎族人民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身受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水深火热的境遇迫使他们奋起反抗,直接地或者巧妙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斗争。这些都在黎族民间生活故事中得到形象生动的反映:5娜艾干6里美丽聪慧的黎家女子娜艾干,面对贪婪、恶毒、横行霸道的/奥雅0的诱逼,与丈夫一道巧施连环妙计,使之一步步丧失了田地、钱财和权势,最终因不会劳动养活自己而活活饿死。5阿坚治黎头6里的主人公阿坚敢于斗争又善于斗争,黎头想整治他,而他巧施连锁反应的攻心战术,结果不仅保护了自己,反倒整治了黎头。5地主买寒衣6里的贫苦农民在寒冷的冬天巧以单薄的麻衣换取地主的皮袄,讽刺了地主的愚蠢和贪婪。5聪明的小长工6、5长工捞龙6也都是以带有喜剧色彩的故事,赞扬了长工的机智和嘲讽了地主的愚蠢,显示了黎族人民强烈的爱憎感情。

二是反映家庭生活的。进入阶级社会,家庭成为了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家庭生活不可避免地会常常折射出各个时代社会生活的问题,因此,各民族都产生和流传许多家庭故事。

在黎族民间生活故事中,反映家庭生活的有教育人们维护家庭稳定须走正道的5赌子回头6、5丑女的故事6,有挫败了邪恶势力的刁难后维护了家庭生活安定的5聪明的媳妇6,有聪明媳妇开导憨女婿学习生活知识增长生活本领的5郎凡分黄犭京肉6等。其中,又以通过家庭生活中相关的人和事表现黎族人民的伦理道德观念,以及他们对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评判,展示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传统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方面的作品最为突出。如5啼母鸟的故事6通过一个看见雌鸟哺幼动人情景而幡然醒悟却为时已晚的逆子的忏悔,5公公与媳妇6通过一个不尽孝道的媳妇在生活小事上耍小聪明结果反显其蠢的故事,从反面教育人们要奉行尊老爱幼传统美德。5继母6、5狠心的哥哥6、5五兄弟6、5色开的故事6、5人头洞6等,讲述在父母双亡后的家庭里,恶毒的后母、叔伯,或自私贪心的哥哥不仅不尽扶幼之责,反而不顾亲情,不讲伦理,千方百计谋算迫害家庭里的弱者,结果无一不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这些故事常常通过家庭生活的描写,在勤劳与懒惰、善良与凶恶、诚实与狡猾、无私与贪婪的人物性格的对比以及故事的结局中,体现对好与坏、是与非、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道德评判和社会观念。

三是表现爱情生活的。爱情故事,在我国各民族的民间文学中都占有显著的地位。黎族民间爱情故事同样丰富多彩。这些故事表现了黎族人民对自由恋爱、幸福婚姻的强烈企盼和执著追求,以及对这种追求作出思想和行为的道德评判。

如5尔蔚6和5甘工鸟6都是带有幻想色彩但主要还是以写实为主的生活故事,前者讲述自幼父母双亡的少女尔蔚和龙子一见钟情,而嫂嫂为了逼她嫁给财主设计害死龙子,尔蔚悲痛欲绝以身殉情。后者讲述少女甘娲为追求爱情的幸福,不堪父母兄长的逼婚,在无力抗争的情形下,情愿化作一只小鸟飞离夫家。除了这类反映残酷社会现实的悲剧故事,还有不少表现正直善良的人们在忍无可忍的情境下,为了保卫爱情而奋起反抗的斗争故事。如5诺实和玉丹6、5百兽衣6等。这些作品共同的主题,是表现爱情的力量是巨大的,不管邪恶力量是多么凶顽,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是不可战胜的。

四是劳动故事。劳动生产是人们的基本实践活动,因此,劳动生活几乎是贯穿于各种题材的黎族民间故事的一项重要内容。人物的劳动态度和劳动技能在人们的目光中成了衡量其品德高下与能否被社会认可的一个重要标准。而在那些比较集中地反映劳动态度和生产经验的劳动故事里,所体现出来的基本主题主要是歌颂勤劳和讽刺懒惰。

这类作品中较为典型的是5一个瞎子、一个跛子和一个驼子6。故事讲述三个残疾青年因贫困而被命运遗弃,但他们没有自暴自弃,在深山老林里以简陋残旧的劳动工具刀耕火种。在欢庆丰收到来的时刻,因狂欢而导致的意外居然使他们的先天残疾不治而愈。于是,他们娶妻生子,从此过上了正常人的幸福生活。故事情节虽然简单,却深刻地揭示了劳动是幸福之源的生活哲理,反映了黎族人民传统文化中的只有自强自立才能自救的生存意识。

3.民间寓言

黎族民间寓言,大多以动植物为题材,内容多为讽喻某些不良的思想行为,劝喻人们加强品德修养。

52

如讽刺争斗,劝喻团结;讽刺骄傲,劝喻谦虚;讽刺懒惰,劝喻勤劳;讽刺自私,劝喻互助等。此外,还有揭露邪恶势力的本质,教育人们提高警惕,谨防上当的;总结生活知识和经验教训的;反映人民群众认识和对待事物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方法的,等等。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如5狗咬破衣人6,辛辣地讽刺和鞭挞了那些嫌贫爱富、仗势欺人的帮凶与走狗; 5老树和乌鸦6,歌颂了老树的无私,讽刺了乌鸦的贪婪;5水族舞会6赞扬了珍珠贝待人的谨言慎行真诚谦让,批评了虎斑贝的盛气凌人目空一切。这些寓言故事都寄寓着深刻的哲理,具有很强的训诫意义。

黎族民间作品中,不少动物故事就某些动物习性特征由来的解释方面看,可将其视为动物传说,而就故事透现的意蕴言,则又可归入寓言。如5猪与狗6追溯了人们何以用米饭喂狗而以粗糠喂猪的源起,但通过故事的演绎却表现了对狡猾的大白狗强取豪夺别人劳动成果的行为的谴责;5猫与老鼠的故事6,解释了猫吃老鼠习性形成的原由,人们却可从中看到缺乏真诚和大度的人际关系不可能会有善终的训诫;5狐狸和乌龟6从乌龟壳上为何会有裂痕的解释中,人们得到的启迪是面对恶人须时刻提高警惕,谨防上当。

三、特色鲜明的歌谣和长诗

歌谣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的语言艺术之一。各民族歌谣浩如烟海,内容异常丰富,形式多种多样。民间歌谣是黎族民间文学的主要体裁之一,而且是最富有民族特色的部分。

黎族是个喜歌善唱的民族,他们每每触景生情,遇事而歌,随编随唱,与本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黎族民间歌谣内容丰富多彩,在唱法和音调韵律上,有两种类型:一是以黎语为唱词的传统古歌,称作/黎谣正调0;二是以汉语海南方言为唱词,称作/汉词黎调0,主要类型为七言一句四句一首的/四句歌仔0,是黎汉文化交融的产物。由于各支系方言不同,唱腔唱法也各不相同。所以,相同的歌词在不同地域流传,会以不同的曲调套唱。

黎族民间歌谣从题材上可分为四类:

一是劳动歌。黎族的劳动民歌反映了黎族人民劳动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开山歌、砍树歌、犁田歌、插秧歌、撒网歌、出猎歌、舂米歌等等。这些在不同劳动场合所唱的民歌,体现了黎族人民热爱劳动、积极创造物质财富的精神风貌。如5犁田歌6:

牛嗬!/犁来又犁去,/牛儿快提脚,/牛儿快提腿,/我在后面跟,/海树做的耙,/

桂树做的犁,/我把干土犁,/我把埂边犁,/

犁来又犁去,/犁完好回家,/牛嗬牛!

显得原始、粗犷而古朴,且形象生动,情调新奇,特色鲜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些歌谣或是对某种劳动的直接歌唱,或是对各种与生产有关的劳动生活的吟咏,或是对劳动经验的总结和劳动技能的传授,尽管内容各异,形式有别,但都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在一起。

二是情歌。情歌是黎族民歌中数量最多,也是最具特色,最能体现黎族民歌艺术质量的一种。如/春天来到山花香,/不见蜂来妹心慌,/爬上高岭望路口,/坐在隆闺等情郎0(5坐在隆闺等情郎6),/两人相送岭过岭,/越送越远情越深,/放头低低送哥去,/眼泪流流送哥行0(5越送越远情越深6)等。

黎族情歌的种类多样。从所唱的环境看,可分为节日情歌、隆闺情歌、山兰园情歌等。从所唱的内容看,有表达男女之间的热烈追求、真情慕恋的;有表达送别时的依恋之情的;有表达山盟海誓,生死与共的;而缘尽情绝又有分手歌。此外,还有表达离别后的思念、爱情遭到破坏或被情人遗弃的痛苦、男女情侣之间的相互猜疑、对爱情婚姻遭受干预的反抗,,等等。总之,从男女之间初次邂逅,到热恋约会、探情求婚、定情盟誓、离别苦情、相思怀念等整个情感历程的方方面面,都有情歌咏唱。

三是生活歌。黎族民间歌谣中的生活歌,包括的范围相当广泛。我们这里所说的生活歌,只取其狭义的概念,指的是反映劳动人民日常劳动生活和家庭生活状况的歌谣。

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生产力十分落后,加上统治阶级的重重压榨,广大黎族人民常常在死亡线上挣扎,生活水平极其低下。有不少民歌就反映了对这种状况的不满。其中苦歌占了相当的比重,它是旧时代黎族人民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苦歌包括反映生活苦、单身苦、长工苦、鳏寡苦、孤儿苦、媳妇苦、苦雨、苦旱等内容,真实地描绘了封建社会劳动人民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苦难情景,倾诉了他们对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压迫与剥削的愤懑。如5穷单身6:

替老爷做工,劳累苦终年;/给财主干活,汗流一身空;/扔了破竹笠,含恨归途

中;/望见故乡道,满路变苍凉;/归来见妻

子,满脸皱纹横;/见到自家狗,汪汪把我

轰;/归来见木材,全是白蚁洞;/老天爷呀

,,叫我多酸痛!

此外,黎族人民的许多生活知识、生活信念、生活情趣、伦理道德、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内容也在生活歌中得到表现和反映。

53

四是仪式歌。仪式歌是在民间风俗活动和祀典仪式上咏诵和歌唱,与习俗活动目的意图相适应的歌谣。它与黎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宗教信仰、心理状态、思想感情密切相关,并成为黎族人民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内容。

黎族仪式歌的类别很多。在黎族人民的生活中,凡有社会性的重大活动,诸如年节嫁娶、祭祖敬神和立房等,都要举行仪式,唱各式各样的仪式歌,用以祈福禳灾。在迎宾送客的酒席上或探询亲事也都有一些传统的仪式歌。如哭丧歌5悼亡夫6中的一段:丢下了田园和坡地,/丢下了猎狗和粉枪,/丢下了草房和耕牛,/丢下了老婆和孩

子,/你去了,/去得这样匆忙!

这些各具特点的习俗歌不仅展现了一幅幅情调各异的风俗画,而且使人们了解到黎族人民特有的精神状态和民族性格。

民间长诗是人民群众创作和传承的长篇韵文口头作品,在我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宝库中具有重要地位。从目前搜集到的作品看,黎族民间长诗的主要类型是叙事长诗和抒情长诗。

民间叙事长诗,又称为长篇叙事诗或故事歌。从反映的生活内容看,黎族民间叙事长诗主要有三类:一是带有创世性质题材的,这类作品主要包含有人类起源神话方面的内容。如5姐弟俩6、5阿丢和阿藤的故事6等。二是古代社会斗争题材的,这类长诗,主要表现人类社会里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以及进入私有制社会后的阶级对立、斗争的现实。代表作有5龙蓬6、5吞挑峒6等。三是爱情婚姻题材的。这类作品的主题,主要是歌颂纯真的爱情,争取婚姻自主,反抗不合理的封建包办婚姻制度和封建礼教。代表作有5甘工鸟6、5猎哥与仙妹6等。

黎族民间抒情长诗,在以往的论述中未曾被人提及。但这类作品却是黎族民间文学中的一种客观的存在。它主要是以持续浓烈的情感和叠现生动的画面呈现的形式,抒唱黎族人民关于生产劳动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的浓厚的思想情感,直接表现他们的看法和愿望。概括起来,黎族民间抒情长诗的内容主要有关于生产劳动,关于风俗习惯,关于爱情婚姻,关于悲叹苦难生活等四个方面。代表作如5巴定6、5四季歌6、5子谁的漂亮6、5找着青年小6、5抗婚歌6等。由于篇幅限制,在此不展开论述。

总之,黎族民间文学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它们伴随着历代黎族人民的生活和斗争而产生、在黎族人民中间广泛流传,既是黎族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的自发表露,又是他们关于科学、宗教及其它人生知识的总结,也是他们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具有质朴、野性而神秘的特点,充满神奇的原始魅力,承载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和传统精神。黎族民间文学的形成和发展,源之于自身古老历史文化的独特创造,也得益于民族之间尤其是与汉族的文化交流融合。因此,黎族民间文学是一种独特的历史存在,也是一种兼容并蓄的现实存在。它充分显示了黎族人民独特的民族心理特征、民族气质以及愿望和理想的表达,从而具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

参考文献:

[1]广东民族学院中文系.黎族民间故事选[M].上海文

艺出版社,1982.

[2]广东省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群众艺术馆.黎族民间故

事选(资料本)[M].

[3]龙敏,黄胜招.黎族民间故事集[M].南海出版公

司,2002.

[4]王国全.黎族风情.广东省民族研究所.

[5]王月圣.黎族创世歌[M].海南出版社,1993.

[审稿邢植朝]

/Text0of Oral History

Wang Hai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Guangzhou510665,China)

Abstract:Li ethnic group has its own language system but without written signs.In the long history before the founding of PRC,Li.s has only oral folk literature.As a historic remain,it is a compatible existence of unique form of literature,which displays the unique psychological features,humanity and ideal of the Li people.It is characterized with strong ethnic features.This thesis offers a survey of the Li.s folk literature,its style,form and contents.

Key words:Li ethnic group;folk literature

54

黎族人祖先

黎族人祖先 黎族同胞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其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由于黎族没有文字记载,黎族的族源问题,专家们意见分岐,只能凭些民间传说,语言习俗进行分析形成不同几种传说: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人类遇到一次灭顶之灾的洪荒时各自逃生,兄妹俩天妃和观音躲进胡芦瓢内,被水冲入海中随处漂流。一天漂流到海南岛昌化江畔的燕窝岭,被一颗榕树卡住而得以幸存。洪水退却后,二人走出胡芒瓢登陆上岸。她们走遍天涯海角,都是不见人迹。随着时间的流逝,兄妹长大成人。二人商量后,决定分头去寻找洪水冲散的亲人。约定每逢农历的三月三日回到燕窝岭来会面。于是哥哥向东行,妹妹向西寻找。艰难的旅程,兄妹俩寻遍天涯海角的山山水水,始终未找到一个亲人。年复一年,妹妹察觉自己的青春即将逝去,家族灭绝,万般无奈。为了繁衍后代,她横下一条心,从山上扯下一根红藤。截去有尖刺的小段,走到水边,借水为明镜,用藤刺刺在脸上、四肢、胸腹部。刺下道道根迹,涂上用碳灰等合成的黑汁涂抹,留下永久的纹迹。当她来年三月三日回到燕窝岭时,其哥哥已认不出她。春天山花烂漫,木棉花开之际兄妹俩结成夫妻。生儿育女,黎族

才得以新生,繁衍后代。男的打猎开荒种粮,女的织布做饭相依为命生存,仍然居住在山洞中。以后有了儿女,搬出洞外找来木料茅草、藤条搭成茅房避风挡雨生存。二人恋旧结婚故地,只是每年的春节天妃和观音带着她们的儿孙们来这里欢集,纪念她们结婚的时候。不知过多少个春天,天妃和观音沉睡在山洞内没有出现,待她们的子孙进去探视时,只见她们已化成了一对石头,永远地沉睡在山洞里。子孙们为了纪念祖先这永远沉睡的洞穴,此洞取名为“娘母洞”。往后,每年的春暖花开之际黎人带着山兰稻酒,棕子,水果等礼品,从四面八方聚集到燕窝岭“娘母洞”进行祭拜。大家集在一起欢乐无比。然后,大家开始唱歌跳舞,热闹至次日开始陆续的离去。久而久之有了时间的概念,时节习俗,为了大家统一日期,把它定在农历三月初三这天相集,这就有了每年三月三民族节日。

黎族纹样图案故事采集收集

《龙与少女》: 从前有一位年轻美丽的姑娘,在家里和哥哥一块儿过活,每年到了山栏稻快要成熟的时候,便住在山栏地的小茅察里,日夜看守山栏,不让乌兽来糟蹋。 在村子附近的河里有一条龙,它很仰慕这位美丽的姑娘,便化身成一个年少英俊的少年郎,每天晚上跑到山栏地的小茅寮里,和这位少女谈恋爱,每来一次都给她带来很多好吃的东西和漂亮的裙子。 村里的一个女子知道了这件事,心生妒忌。一天,她跑到山栏地里,借口少女 的哥哥得了重病,将少女骗回家。到了晚上,她就睡在小茅寮里,用被子把自己蒙着。等到龙与平日一样来和少女相会,刚在床沿坐下,就被她用从被子里拿出的钩刀砍伤。龙也没有看清楚是谁砍他,就跑了出来,忍着痛逃回河里去了。 第二天,少女回到山栏地的茅寮里,看见地上留下一摊血,知道出事了,便跟踪血迹一直走到河边,血迹不见了。她向河里的鱼问路: “鱼大哥,请你告诉我,哪条路通往龙哥哥的家里? “我不告诉你,你是个狠心薄情的姑娘!” 她又向乌龟恳求: “求求你,乌龟大哥,请您带我去见一见龙哥哥吧! 乌龟听了她的话,点点头。于是,少女跟着乌龟进了河里。 少女到了水底龙的家里,看见龙躺在床上痛苦地坤岭着,龙的父母在床边待候,样子十分悲痛。她正想上前问候,龙痛苦地开眼睛,看她一眼,说:“你这么狠心,来这里干什么?” 少女听了,眼泪忍不住涌了出来。 龙看见了,又说:“想要我相信你是真心的,除非你的眼泪能够装满-大盆。少女哭了一天一夜,眼泪真的装满了一大盆。龙看见少女这么悲痛,知道她是真心爱自己,便长叹一声,说:“我的伤不知何时才能好,你还是先回去吧。如果看到家门口那棵大树落叶,就杀一只鸡祭拜,我的伤便会好;如果树杈掉下来,就杀一只猪;如果树枝掉下来,就要杀牛;如果整棵树倒下来,那就是我与你永别了,以后你自己好好生活吧。” 少女满怀悲痛回到家里,每天都守望着门前的大树。一连几天过去了,那棵大树不落叶,不落杈,也不落枝。突然有一天,大树向一边倒了下来。少女看见大树倒了,心里明白不幸已经降临。但她还是抱着最后的希望,用双手把树扶住,不让它倒下来。谁知少女扶了这一边,树又倒向那一边。这样来回扶了几次,最后她泪眼模糊,精疲力竭,连树带人都倒在地上。

《民间文学》-民间文学的艺术欣赏价值

201109考试批次 《民间文学》大作业 学生姓名李杰 学习中心山东省金乡县教师进修学校奥鹏学习中心[25] 学号 200908576220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年级层次专升本

民间文学的特征及艺术价值 民间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一种用语言以及兼用表演的艺术。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集体创作与传承的语言艺术,是广大人民长期社会生活的产物。它凭借社会生活的需要产生和流传,它精确地反映了各方面的生活和有关的思想、感情。它直接地或间接地为生活服务----给以知识、教诲、鼓舞和希望,其中有些本身就是生活的构成部分。 民间文学中的散文故事、叙事诗等大都有人物、情节、长诗、短谣以及部分谚语、谜语,大都有一定的句式和韵律,小戏有故事情节与对唱形式等。但仅仅这些还不能完全证明它的艺术性。许多民间文学作品还有独自的和优越的艺术特点。中国近年陆续发现的兄弟民族史诗,其艺术成就使世人惊异。至于那些多得数不清的情歌和抒情歌谣,在表现欢乐和痛苦的情思上,往往超越作家的同类作品。而那些短小的故事、谚语、歇后语,真正使思想、经验、智慧凝缩得像5个指头捏紧的拳头。从风格上说,朴素、简练,是一般民间文学的特点。总之,民间文学的艺术特色和优点是多方面的,有的还是不可企及的。 民间文学在其发展和表现形式上有自己的艺术特征: ①口头性。用口头语言创作和传播是民间文学的一个主要特征。在过去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广大劳动人民不能使用文字,他们只能用口头语言去构思、表现和传播。现在,大多数人已经认识文字,但不少的场合,他们仍然要用口头语言歌咏或讲述广大人民熟悉的、千百年来民间传承的文学形式,如故事、歌谣等。

黎族服饰调查报告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民族文化多样性 ——黎族服饰文化调查与分析研究者:黄赛菲、罗茹、王人催 学校:三亚市第四中学 辅导老师:林爱珍邱际波

目录 1、封面 (1) 2、目录 (2) 3、摘要 (3) 4、调查对象与思路 (3) 5、黎族服饰的来源和存在的社会问题 (4) 6、收获与建议 (8) 7、鸣谢 (9) 8、参考文献 (9) 9、附件 (10)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民族文化多样性 ---黎族服饰文化发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研究者:黄赛菲罗茹王人催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现代化浪潮的不断推进和黎族汉化形势的不断加剧,对于黎族这个少数民族的了解和推广的人数越来越少,因此我们针对黎族特有的传统服饰在三亚展开调查,采用抽样调查和个体调查等方式进行深入了解,由此得出结论并反映出黎族文化现如今的发展趋势,希望通过此次调查呼吁人们重视保护文化遗产,将独特的民族文化传承开来。 关键词:文化遗产黎族服饰文化传承 一、调查对象与思路 此次调查分两大不同的民族:黎族和汉族。针对汉族我们还将调查对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海南本地人另一类是大陆人。对于黎族人又分为不同年龄进行调查。在查阅资料和结合实际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分析得出黎族服饰的来源、发展、传承以及现如今黎族服饰逐渐淡出黎族人民生活领域的原因,并提出我们一些关于黎族服饰传承的看法和建议。 二、黎族服饰的来源和存在的社会问题: 约在3000年前的商周之际,一支源于古代的“百越”部落就已定居海南岛,在改朝换代的历史发展中,这支部落在海南岛这方热土上繁衍生息并创造了独具一格的服饰,称之为黎族传统服饰。黎族服饰色彩鲜明,美观适用,在古代颇为中原人士所赞赏。 清代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广东》中曾提过:“男子著短衫,

黎族服饰

海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十·黎族服饰 黎族是我国岭南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黎族妇女精于纺织,黎族家庭手工业纺织技术历史悠久,早在唐宋时代其棉纺织就领先于中原,“黎锦”、“黎单”闻名于世,黎族服饰体现了南太平洋区域服饰文化的特点,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黎族服饰文化。 黎族服饰,主要利用海岛棉、麻、木棉等原料织缝而成。有些地方用“树皮”(野生麻类),作为纺织原料,这种“树皮”从山上采剥回来,先放在河里浸数天,将表皮用薄竹片刮除再放到锅里煮熟,晒干后再拆成丝,然后搓成细线,用来织布。 宋朝以前,黎族人的棉纺织技术远远领先于中原汉族,元朝黄道婆将黎族的纺纱、织布等技术加以改进传播到内地,迅速推动了长江下游棉纺业的发展,掀起了被海内外学者称誉的持续数百年的“棉花革命”,使棉织品取代麻织品成为生活必需品,黄道婆也成为中国纺织业的始祖。古称"吉贝"布、"崖州被"、"棉布",是黎族的一种特色花布,远在春秋时期就盛行,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 黎族服饰,过去绝大部分是自纺、自织、自染、自缝的。其染料以采集植物为主,矿物为辅。青、绿、蓝等颜料多用植物叶子制成,黄、紫、红等色彩利用植物花卉加工而成,棕色是利用树皮或者根块切成碎片后投入少量石灰(溪河螺自烧而成的石灰)煮水制成。着色时,将布料、线团放在染缸中浸数回,使其均匀,料身染上色彩后,变得坚挺,因为植物颜料,自身都含有胶质,既是染料,又是浆料。、 黎族民间的纺织工具有轧花机、弹棉弓、捻线纺轮、脚踏纺车、绕线架、撷染架、踞织机等。虽不复杂,但所生产的棉织工艺品却驰名中外。尤其是“双面绣”最为出色,多作为上衣的装饰,如衣侧花,后背花等。也有的为了突出织花的花纹,在它的沿边加绣彩线。图案多是信手绣出,不用摹描。黎族服饰图案的取材,多采用平日喜闻乐见的人物纹、动物纹,植物纹以及几何纹等。但不同地区有所侧重。这些图案的造型稚拙夸张,构思大胆巧妙,运用直线、平行线、方形、三角形等构成整齐的富有装饰风格的花纹图案。在色彩上,一般采用红、黄、白等几种,配色和谐,绚丽华美。黎族妇女的头巾,上衣,筒裙往往嵌入了金银箔,云母片、明片或羽毛,也有缀以贝壳、穿珠、铜钱、铜铃或流苏等,更产生了有声有色的特殊效果。 (一)女子着装 黎族女子服装上装色彩基本上是黑、蓝两种,平面直线裁剪,无领无纽,对襟或贯头式。下装为织花筒裙。服饰的款式与颜色比较多变与鲜艳,有对襟与偏襟、直领与圆领,有纽与无纽之别,上衣也有缀以贝壳、铜线、穿珠等饰品。由于居住的地理环境不同,筒裙的长度从短在膝上到长及脚踝而各具特色。如沿海平原地区妇女多着长筒裙,深山地区妇女多穿中

浅谈黎族文化特征

浅谈黎族文化特征 我是来自海南的少数民族学生,所属黎族。借此以让大家了解海南黎族的一些民俗文化。 黎族属于中国历史上岭南民族的一支,距今五六千年前,古百越民族东迁南移,海南岛迎来并留住了一部分百越民族,这就是海南岛最早居民黎族的先民。现在的黎族主要分布在海南岛中南部的各个民族自治县。勤劳朴实的黎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特殊文化。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浪潮的到来,黎族文化既在其内涵上有所增加和改变,同时也在受着严峻的挑战。我将从黎族妇女的纹身,黎族织锦,三月三节日这三方面论述黎族的特色文化。 纹身------刻于血肉之躯的古老文化 纹身是我们黎族妇女的一种独特民俗,历史悠久。纹身,黎语里叫“打登”,亦叫“模欧”。黎族人民为追念黎母繁衍黎人的伟绩,并告诫后人:女子绣面、纹身是祖先定下的规矩,女人如不绣面、纹身,死后祖先不相认。绣面、纹身多于十二岁左右开始纹,黎族人称为“开面”。这些纹身伴随着她们的一生。尽管在很多人看来,皮肤上刺文身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是刺方言文身在黎族传统中却是神圣而纯洁的。仪式需要选择秋天中的一个吉日才能举行。村中的主纹婆在女孩的娘家主持仪式。在女孩的房间中,主纹婆用鸡毛或灯心草蘸着干香草加炭灰沤制成的蓝黑色文水,在女孩的脸、颈、身体和四肢上描画出代表本支黎族图案符号的文图。之后,主文婆用竹刺或藤梗叶做的文针按所画文图一针一针地文刺。等文水渗入女孩的皮肤中,刺上的文身就会终生保留下来。 但是现在已经很难得再见到我们这一刻于刻于血肉之躯的古老文化了。我曾在九岁的时候见过身居山里的一位阿婆脸上的纹身,当时的反应是害怕与好奇。在逐渐长大及了解这一文化后,才能领悟它的美丽与独特。 古老而独特的纹身之美,但却正在逐渐消失。据统计目前在世的文身妇女有2000人左右,年纪最大的90多岁,最年轻的也已经70岁。而现在的年青女子几乎不再、也不愿意去纹身,所以手艺也已经即将失传,今后只能在历史中去回味了。 黎锦---------中国纺织史的“活化石” 黎锦是以棉线为主,麻线、丝线和金银线为辅交织而成的,是可作为上衣、裙子的优质布料。制作精巧,色彩鲜艳,富有夸张和浪漫色彩,图案花纹精美,配色调和,鸟兽、花草、人物栩栩如生,在纺、织、染、绣方面都很有特色。 黎锦早在春秋时期就有盛名,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黎锦包括筒裙、头巾、花带、包带、床单、被子(又称“崖州被”)等,有纺、织、染、绣四大工艺,色彩多以棕、黑为基本色调,青、红、白、蓝、黄等色相间,配制适宜,富有民族装饰风味,构成奇花异草、飞禽走兽和人物等丰富的图案。宋朝以前,黎族人的棉纺织技术远远领先于中原汉族,元朝黄道婆来到海南,将黎族的纺纱、织布等技术加以改进传播到内地,迅速推动了长江下游棉纺业的发展,掀起了被海内外学者称誉的持续数百年的“棉花

椰树—黎族的传奇

椰树—黎族的传奇 在海南省,到处都生长着一片片婷婷玉立的椰子树。它那笔挺的树干,无枝无丫,直耸碧空;宽长的羽叶,在树干的顶端四向舒展,迎风拖曳,婆娑起舞,宛如翠绿天盖;大圆的果实,拥簇在羽叶间,色彩斑斓,生意盎然。椰树,是海南热带风光的标志;在海南省黎族中有着神奇美丽的传说,是黎族人民光辉形象的象征。攀爬椰树采摘椰果,使人有“椰实人蹬落碧天”之感。攀爬椰树能作娱乐健身,锻炼劳动技能,是黎族民间体育活动和体育竞技项目之一。 攀爬项目在中南省份开展比较普遍,因为攀爬项目不但能锻炼人的四肢力量和协调性,还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而“攀爬椰子树”是流行在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五指山及三亚市和万宁市部分黎族地区的一种为少年儿童所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市和地区都开展了一些攀爬项目,如湖南省采槟榔的歌:“高高的树上结槟榔、谁先爬上谁先尝、谁先爬上我替谁先装、少年郎采槟榔、小妹妹提篮抬头望”;云南和贵州的:“上山刀、下火海等项目”。在海南爬椰子树摘椰子比赛,还有一句俗语是:“老太太上树比猴快。” 据悉在海南岛西部,对椰树有着这样一种神奇的传说:在远古年代,有一位英勇的黎族首领——骆王。他有一次征战归来,疏于戒备,被妄想篡夺王位的奸臣,受敌贿赂,设下晚宴,趁骆王酒醉之机,将骆王谋杀,并把王头砍下悬挂在竹竿上。当奸臣带着敌人前来察看王头时,竹竿忽然变成椰树躯干,拔节高出数丈,骆王的头发变成椰叶,头颅变成椰果,椰壳上两个油乌的圆眼,则是骆王愤怒的眼睛,奸臣和敌人见状,立即惊慌逃窜。从此,椰树不怕严寒酷暑和狂风暴雨,顶天立地,傲视云天,被称为黎王的光荣化身。为了纪念英雄的骆王,人们摘下椰果掩埋,播下了希望的种子,繁衍成茂密的椰林,成了美丽南国特有的一道风景线。

探索民间文学的美学价值

探索民间文学的美学价值 内容摘要: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现场展演的文学样式。民间文学是大众文化基础上的归纳总结。其中,民间文学涵括了民众的美学价值,体现了民众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追求。 关键词:民间文学审美价值美学价值 在文学的一切价值中,审美的价值是其首要的和最高的价值。俄国以什克洛夫斯基为首的唯美主义认为,艺术的唯一功能,就是审美的功能。我国知名美学家敏泽教授认为:“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其根本特征和价值根源在于审美。审美价值是艺术的其它社会价值的安身立命之所。”[1]这些观点都极力强调审美价值在文学所有价值中的首要性,是可靠的。民间文学是多样文学形式中的一种,体现了民众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追求,依据自己的审美标准对世间百态作出了审美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 一、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价值主体在与其价值客体相互作用中“唯一的”、“最有效的”价值中介。民间文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创作,它用语言构筑形象、编织情节,通过语言的艺术感染力反映人们的生活、心理、情绪、感情等等。”[2]其语言在呈现出与一般的文学样式相一致的共性的同时,也呈现出它独有的个性。 民间文学作为全民口头文学,包括了生活故事、神话传说、民歌民谣、民间长诗、民间曲艺等等。这些不同文学样式采用的语言也不尽相同。 最初的民众创作,是靠口耳相传的形式来传达各种知识、技能。这就要求讲述者把繁杂冗长的句子进行浓缩,变成简洁凝练的短句,变为大家容易接受的语言。在长期的揣摩探索中,就形成了民间文学简洁凝练的语言风格。谚语的精炼简洁一直为大作家们称道。鲁迅称谚语是“炼话”,是“相世相的神髓”。高尔基说:“谚语和歌曲总是简洁的,然而在他们里面却包含着可以写出整部书的思想和情感。”有的谚语只用三、四个字就能说出一条经验或一个道理。如“斤鸡叫”是说公鸡长到一斤多重就会啼鸣报晓,句子结构完整,意思清楚,达到了增一字嫌多,减一字则少的精洁程度。 民间文学的语言,是劳动人民从生活、习俗、环境中得到的活生生的语言,总是能够从即时即景中信手拈来,脱口而出,它未经任何的雕凿粉饰,具有朴实无华的特点。《线秀》的语言也非常朴实无华:“你离开我们了,好比池塘里没有鱼,好比草地上没有露水”,“一颗星星照不亮地上的路,一粒种子不会使田野变绿”。《线秀》中的这些语言,完全是从现实生产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乡音口语,非常具有亲切感,常常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在民间文学创作中,充斥着大量的乡土话、口头语,这些“家常语”从劳动人民的口中表达出来,是那么的自然、贴切,富有表现力,令人常常情不自禁地沉醉在那浓浓的乡土气息中,领略乡间那独一无二的美。 体现生活美是民间文学语言的另一个特点。民间文学语言虽然简洁、朴素,但是,“朴素、简洁和三言两语”却具有“塑造形象的雄壮的力量”。民间文学语言的形象生动不是像文人创作那样刻意挑拣一些艳丽、夸张,而在于它善于从身边的人、事、物、景“引类譬喻”、“借物发端”。在民间文

海南黎族经典的民间传说故事

海南黎族经典的民间传说故事 纹身,黎语叫“打登”,亦叫“模欧”。海南汉语叫“绣面”或“书面”。西文则叫“打都”,是黎家人的一种传统习俗。黎族人民为追念黎母繁衍黎人的伟绩,并告诫后人:女子绣面、纹身是祖先定下的规矩,女人如不绣面、纹身,死后祖先不相认。绣面、纹身 多于十二岁左右起纹,黎族人称为“开面”。 传说:远古时,洪水泛滥,一对兄妹逃难到了海南岛,兄妹俩人分头在岛上寻找人烟,说好见到当地人就或嫁或娶,但却始终都没有找到。为了延续后代,妹妹将自己纹身纹脸,使哥哥不能相认,结成夫妇....这就是黎族的创世纪...当然,这只是个传说故事。 黎族女人绣面纹身的习俗,由来已久。我看到最有理有据的文章说,这个习俗是从唐 末宋初开始的。 据说那个年代,海南当地烽火战乱,各种矛盾冲突日益增多,受害最多的当属黎族百姓,尤其妇女, 是烧杀掠夺的受害者..于是,渐渐形成了纹面纹身的习俗..慢慢更赋予了很多关于族 群的文化习俗 我国目前只有黎族和独龙族发现了女人纹面的习惯...不过自从新中国之后,这个习 惯慢慢消失.. 所以今天见到的纹面女,大多至少在70岁以上... 黎族女孩,长到12、3岁可以开始纹身纹面,据说还有一个正规的仪式。 纹身的蓝色液体,是用干香草加炭灰炮制的,然后用竹刺一针一针绣到脸上和身上。 下面这个阿婆,12岁纹了脸,15岁纹了双腿。绣面用了好几天时间。而纹腿用了一星期,纹后阿婆也整整在床上躺了两个星期。 在海南,黎族有五大族群, 近百年来, 只有赛黎加茂黎没有发现妇女纹面的现象, 其他四个族群 润黎本地黎、美孚黎、杞黎、哈黎妇女都有纹面的历史, 据说,黎族不同的族群, 不仅方言有差异, 纹面的图式也不相同。在我们看来分别不 大的绣面纹身,在族群人看来区别很多..他们能一眼分别出这是哪个族群、哪个村落的纹面... 当一个黎族女孩子纹面后, 由于审美观念上的巨大反差, 她会被外来的汉人甚至非本 族群的男同胞视为丑陋的一类。这样, 外族的男同胞就不会对她有任何企图, 而她也因此

浅谈海南黎锦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品读海南之自然与历史文化》学期论文 题目:《浅谈海南黎锦》 名字:邱虹 院系:人文传播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号:20102311310026 得分:

浅谈海南黎锦 中国有民族众多,民族服饰亦如天上的云彩一样,五彩斑斓的色调、夸张的图案、粗犷的质地,这几乎是我国民族服装共同的特征。侗锦、彝族刺绣、傣族筒裙无不是这种风格。其中,文化底蕴最深厚、历史最悠久的当属海南岛黎族民间织锦。黎族有语言没有文字,而黎锦就像黎族人的文字,反映的是黎族人民日常的生活状态及审美趣味。 黎锦产于海南岛的黎族居住区,堪称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历史已经超过3000年,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史书上就称其为“吉贝布”,其纺织技艺领先于中原1000多年。海南岛因黎锦而成为中国棉纺织业的发祥地。《峒溪纤志》载:“黎人取中国彩帛,拆取色丝和吉贝,织之成锦。”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记载的“黎单”,“黎幕”宋代已远销大陆,“桂林人悉买以为卧具”。可见,黎锦的高超技艺早已使很多汉人所欣赏和向往。说起黄道婆,中国人可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也许在元代以前,说起黎锦,并不是那么家喻户晓,但是元代而始,我们的生活便融入了黎锦的元素,我们的民族服饰也因为有了黎锦元素的加入而更加的绚丽。黄道婆与黎锦有着密切的渊源,可以这么说我们现在身上所穿的衣服,大都和棉纺织工艺有关,而让棉纺织工艺在变得普及和发扬光大的便是黄道婆了,是黄道婆汲取了海南黎族妇女关于黎锦的智慧结晶,像黎族妇女学习只进技艺,与黎族阿妹一起织黎锦,那一缕缕璀璨,一张张绚丽的黎锦倾天而下,中华服饰也因此而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黎锦服饰异彩纷呈,包括筒裙、头巾、花带、包带、床单、被子(古称“崖州被”)等,用黎族织锦和单、双面绣布料制作的黎锦筒裙绚丽多彩,黎族妇女还要在上面镶嵌上诸如云母片、贝壳片、银片、琉璃珠,穿上镶嵌珠宝的筒裙,行动或跳舞时,熠熠生辉。润方言区(白沙一带)黎锦的裙子是所有支系的筒裙中最短,可以说是最早的超短裙。 黎锦的出彩的之处还在于它制作精巧,色彩鲜艳,富有夸张和浪漫色彩,图案花纹精美,配色调和,鸟兽、花草、人物栩栩如生。黎族织锦图案是体现妇女的审美意识、生活风貌、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及艺术积累的文化现象。其内容主要是反映黎族社会生产、生活、爱情婚姻、宗教活动以及传说中吉祥或美好形象物等。据不完全统计,织锦图案有100多种,大体可分为人形纹、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以及反映日常生活生产用具、自然界现象和汉字符号等纹样。其中人形纹、动物纹和植物纹是最常用的织锦图案。 黎锦的染料主要采用山区野生或家种植物作原料。这些染料色彩鲜艳,不易褪色。黑、蓝、红、黄、白是黎锦织造过程中用得最多的颜色,当然,也辅以绿、棕、粉等颜色的线条和纹样。在黎锦常见的五种颜色中,以黑色最为普遍。在黎族妇女心目中,黑色代表着一种永恒的美,永恒的时尚,借着黑色,可以表达个人的喜怒哀乐。因此,她们所织之锦大多是以黑色为基色展开的,几千年来,亘古不变。懂得色彩搭配的人都知道,黑色与任何色彩都能配对,黎族妇女似乎自古就深谙此道,于是便以“黑”为底色,然后用红色、蓝色或黄色的纺线,织上或绣上自己喜欢的图案。 黎锦以织绣、织染、织花为主,刺绣较少,但各地黎族人民根据自己的喜好,创造了多种织、染、绣技术。比如。居住在白沙润方言地区的黎族妇女,传承着一门其他方言人群所没有的刺绣的技艺———“双面绣”。制作精工,多姿多彩,富有特色,”“双面绣”是用色线在面料的正反两面,绣出相同花纹图案的技艺。

黎族服饰文化

黎族服饰文化 说起黎族文化,总有道不完文化历史,特别是服饰文化——源于自然。 黎族服饰的生态原料,主要利用海岛上的棉、麻、木棉等原料织缝而成。过去绝大大部分是自纺、自织、自染、自缝的。其染料以采集植物为主,矿物为辅。 黎族的踞织腰机,是黎族妇女织布的主要工具,织布时穿着藤腰带,用双足踩织机经线木棍,席地坐着织布,称:脚控经线,手操纬线。如图: 黎族服饰的刺绣是其服饰的另一重要工艺,也叫黎绣。主要用在筒裙、花被和巾帽上。它的刺绣历史悠久,艳丽多彩,久负盛名。宋代周去非写到黎族刺绣时称:“裙皆吉贝,五色灿然”。刺绣方法有:综杆提花、通经断纬桃花、经丝先扎染再织纬、或夹鸟雀羽毛作局部装饰等。黎绣针法非常多,有直针、扭针、珠针、铺针、切针等。花纹多以 抽象

的人物、动物、植物、吉祥文字等,这种图案绣方法在黎族地区较为普遍。 黎绣最初是为了穿着耐磨耐用和避寒的实用功能需求而产生的,后来才逐渐演变成装饰。刺绣的布局,还有另一种作用,即为宗教和区分各支系部落的标志。 黎族服饰体现了南太平洋区域服饰文化的特点。黎族共有五个支系,各支系间服饰明显不同。 而黎族男子一般都喜欢包鬃,这是黎族男子的传统发式。黎族男子服饰相对简单,上衣是无领对胸开襟,下身是穿前后幅布的吊前襟。 黎族妇女服饰,主要有上衣下裙和头巾 色彩灿然。 无纽之别,上衣也有缀以贝壳、铜线、穿珠等饰品,来加强声色效果,同时显示财富。 裙子很有特色,绣花织纹,四周缝合成筒状,故被称为筒裙。筒裙有长短之分,长的及脚面,短的齐膝。 “黑”代表着土地,代表着禾苗发青发黑,也就代表着生命和力量,而一切邪恶污秽也出于黑暗止于黑暗,因此黑也意味着避凶趋吉。把“美”与“女性”联系在一起则体现了黎族人的社会性别观,与其他民族相比,黎族也认为女性应该是美的化身,但这种美不是那种猥亵女性的美,而是“善”的外在表现。

民间文学当代应用价值评析

民间文学当代应用价值评析 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由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在民间广泛流传,反映劳动人民社会生活和思想情趣的口头语言艺术。它的主要体裁包括散文体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寓言和笑话,韵文体的民间歌谣、叙事诗、史诗和谚语,韵散体结合的民间说唱、民间戏曲等。民间文学一般是以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熟悉事物为题材,以表现劳动人民的思想认识、道德观念、生活态度、审美情趣,以及对于各种客观事物的评价为主题,以劳动人民的自身形象为主要描写对象,具有反映社会生活广泛性和深刻性的特点。 把民间文学与作家书面文学相比较,会发现民间文学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一些特点,比如感情真挚,情节单纯,风格粗犷,语言简朴,通俗易懂等等。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特征。其中,民间文学与作家书面文学的最大区别在于其口头性。民间文学的其他基本特征的形成也和口头性有一定的关系。 所谓口头性,是指民间文学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基本特征。尽管个别时候也有民间文学的抄本,还有搜集记录本,现在还有电子本,但文字不是民间文学必须的载体,只是辅助性的载体。相反,作家文学用笔写作、通过书面文字流传。个别时候,作家文学也诉诸口头传播,例如诗歌朗诵会,但口头传播对于作家文学而言是辅助性的。到今天为止,人类之间的社会交际还是以口头语言作为最常用的工具。口头语言有很多优越性。第一,人人都会口语,而文字却需要专门学习,所以,口头文学更加适合所有人。尚未学习文字的幼儿,未能学习的文盲,都可以欣赏民间的口头文学。第二,口头表达适合各种生活环境,十分方便,而文字阅读需要占用眼睛,很多场合不适应。农民一边赶牛耕地,一边唱歌。第三,口头表达可以有表情、动作,

黎族祖先传说,黎族人民的历史由来

黎族祖先传说,黎族人民的历史由来 黎族是我国岭南民族之一,居住在海南省各个市县中。关于黎族的祖先传说是什么样的呢?黎族人民的历史由来又是如何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到黎族文化中了解一下吧,看看这个几乎全部分布在海南的黎族有什么样的历史由来。 黎族祖先传说:“石祖”作为祖先和生殖力的象征 在黎族村子门前,或在大榕树下,常有一间既小又矮的小石屋,用几块石头筑成,这是黎族人民经常朝拜的土地庙,土地庙里安放土地神。 据说土地神看守村寨有功,天上的玉帝要给以嘉奖,决定在人间修筑大庙给它居住,地盘由土地神自己射一箭,箭头落地与站立的地点之间的方园,就是庙堂范围。 土地神听后得意忘形,认为它是天下最了不起的神,就在它拿起箭哈哈大笑时,箭头却掉了下去,玉帝上前一量,正好二尺方园,所以土地庙就这么小了。 庙里既没有神位也没有香炉,只有一个石头雕刻的形状像男性生殖器的石头,黎族人称为“石祖”。 “石祖”是父权的象征,是对祖先的崇拜。黎族同世界各民族一样,有着从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从血缘家庭到一夫一妻制的过度。黎族人把“石祖”安放在村前的土地庙里朝拜,反映了他们对父系氏族祖先的极为崇拜。 黎族的来源:南迁说:黎族源于岭南的骆越人和驻守岭南的中原人。 秦始皇征服岭南各部族后,岭南的骆越人与驻守岭南的中原人开启了融合之路。秦末汉初,秦将赵佗据岭南建立“南越国”,对临近大陆的海南岛进行开发,居住在岭南的骆越人和中原人在南越国的主导下登上海南岛,并在海南岛上繁衍生息,逐渐融合形成今日之黎族先民。 南越国归汉后,汉武帝在海南岛设置珠崖、儋耳两郡,又有大量中原汉人进入海南岛,客观上促进了黎族先民的发展。自唐朝开始,黎族和岭南其他民族一起被泛称为“里”、“蛮”、

黎族文化

黎族文化 【范围】 黎族是唯海南独有的民族,人口约114万人,是3000多年前就开始由大陆来到海南岛的原始居民,历代受后期登岛的汉族居民逼迫,从沿海平原退居到岛中南部山区。 【住宅】 内为竹架或木架、外铺茅草的架空高脚船形屋(可能是源自于黎族祖先乘船从大陆而来)。 【节日】 “三月三”节,与海南苗族节日相同。传说,上古洪水时期,兄妹两人躲在南瓜中幸存下来。为了成家立业他们决定分头寻找其他人,并约好来年农历三月三会合。结果几年过去了,两人都是无功而返。妹妹见找不到别人,就忍痛用竹签将自己的脸刺上花纹,又用植物染上了颜色,不让哥哥认出自己,以结夫妻,从而使种族得以延续。这也是黎族“三月三”节的传说。至今在东方市东方镇中方乡,每年农历三月三,各地的黎族青年男女汇集一起,参加“三月三”盛会,载歌载舞、谈情说爱。 【黎族歌舞】 取材于劳动和生活,有竹竿舞、舂米舞、钱铃双刀舞、踩波舞、草笠舞等;另有别具一格的鼻萧、树叶吹奏、竹木打击乐等。 【黎锦】 黎锦是黎族的一种特色花布,远在春秋时期就盛行,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黎族人民采用木棉花蒴果内的棉毛、苎麻纤维,及分别来自于美洲和印度的海岛棉、巴西木棉、大陆棉和树棉等灌木类棉花,以织绣、织染、织花为主,刺绣较少,用天然植物色素作颜料,纺织成一种特色花棉布(以麻、棉分别做经线和纬线)。因木棉又名吉贝,故黎锦也叫吉贝。黎锦精细、轻软、洁白、耐用,古语称黎锦光辉若云。宋朝以前黎族人的棉纺织技术领先于中原汉族,后来灌木类棉花逐渐由海南岛传入中国南方,元朝时黄道婆又将黎族的纺纱、织布等技术加以改进传播到内地,迅速推动了长江下游棉纺业的发展,掀起了被海内外学者称誉的持续数百年的棉花革命,使棉织品取代麻织品成为生活必需品,黄道婆也成为中国纺织业的始祖。

鹦哥岭大学生群体)

鹦哥岭大学生群体:理想坚守的样本 中国商报海南频道添加日期:12-08-27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是追逐物质上的享受,还是仅仅为了让生命得以延续,亦或是其他?人类无数次为此而困惑。在这个物欲横流、日趋功利化的时代,一些人迷失了人生的航向,安于享受和追求物质上的丰足,缺乏必要的价值信仰,但也有一群人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鹦哥岭保护区大学生群体,他们用扎根基层、艰苦创业、甘于寂寞、乐于奉献的精神,诠释了生命的真谛,即坚守保护鹦哥岭生态这样朴素而高尚的理想信念。 事实上,他们的事迹极其平凡,大多数人都可以做得到。但要跨出这一步,却需要拥有足够的勇气和睿智,因为,这不仅需要割舍掉物质利益带来的牵绊,也需要有忍受寂寞、孤苦的心理能力,更需要有将奉献与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聪慧。无疑,鹦哥岭大学生群体做到了这些,他们选择了一种真挚的爱情观,选择了对理想的坚守,选择了一种寂寞却奉献的人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用在了鹦哥岭的环境保护上,同时见证了自己发挥的价值。 面对热带雨林的酸甜苦辣,面对当地村民尤其是黎族群众的生活习俗,面对鹦哥岭自然区保护工作的艰难和繁杂,这群大学生没有选择放弃,也没有任何怨言,他们一步步艰难地迈步前行,用他们的毅力和勇气战胜了一个个挑战,比如接受和热爱当地村民的生活习俗,以真挚的感情赢得尊重和信任,再如,不畏艰险跋山涉水,到处留下了他们的脚印,为了让村民致富,想尽一切办法,他们的努力不仅感动了当地村民,更感动了千千万万海南人民。 鹦哥岭大学生群体所做的选择,也应该是当代青年要做的选择:面对物质生活的诱惑,要始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面对国家的发展,要有乐于奉献的勇气;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要能够忍受内心的寂寞和孤独。只有经历过这样一番艰苦的锤炼,人才能拥有坚强的价值信念,才能在物欲横流的时代让自己发出耀眼的光芒,照亮更多人前进的路,也只有这样的选择,人的生命才会更有价值和意义,才会无怨无悔。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个国家的前途系于青年,青年才是国家的脊梁和未来,他们富有活力、充满朝气,有着漫长的人生路。青年能否拥有正确的价值观,能否拥有能否崇高的理想和信念,能否坚持自己的信念,在人生航向上是否可以找准自己的定位,都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前途和未来。因此,我们热切的期盼,在鹦哥岭保护区大学生群体的指引下,更多的当代热血青年能够加入到乐于奉献的队伍中来,做出应有的贡献。 如今,海南正在掀起一股股向鹦哥岭团队学习的热潮,追寻先进的足迹,其中,激情洋溢的鹦哥岭大学生群体先进事迹报告让更多人深受感染和触动,而“我们也上鹦哥岭”这样的口号也在热传,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在鹦哥岭大学生群体的感染和召唤下,重新定位自己人生的路径,坚守并实现自己的理想信念。

中国民间文学的文化价值

大 众 文 艺 183 《大英百科全书》中介绍“民间文学”(F O I K Literature)一词时说:“民间文学主要是由不识字的人们所口头传播的知识。它像书面文字一样,由散文的或韵文的叙述作品、诗歌、神话、戏剧、仪礼、谚语、谜语等组成。在所有已知的人群中,无论现在或过去都在产生着它。” 民间文学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的口头文学活动。在原始社会,它不是一种单纯的文学活动,它与初民的劳动、语言、宗教、游戏、风俗等等紧密连成一体。因此,中国民间文学的源头,发轫于原始时代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那些直系先祖们的创造,它扎根于本土文化之上,是值得我们自豪的一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一条源远流长的文化之“根”。 一、民间文学开创了文学多种表达方式,其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最为代表。 从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到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这些神话中 所反映的我们远古祖先那开创世界的伟大、不屈不挠的意志,不仅铸造了中华民族最早的精神脊梁,而且成为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滥觞。神话为浪漫主义创作提供了直接的源头。 我国古代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屈原,他的《离骚》、《九歌》、《天问》等篇保存了较多的历史资料的神话传说。 《离骚》中关于羲和、望舒、飞廉、丰隆、宓妃的记述,也可窥见占古神话传说的一斑。 《天问》中关于鲧、禹治水的传说就涉及鲧和鸱龟的关系,关于后羿的传说又涉及后羿射日,射河伯而妻雒嫔,被寒浞杀害等细节。它对自然宇宙和社会历史提出的一百多个问题中保存了许多神话传。 《九歌》、《九章》、《天问》、《招魂》等在他的诗歌中,以当时楚国民歌为基础,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骚体诗,即楚辞。 楚辞发展了诗歌的形式。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言、四言发展到五言、七言;在创作方式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李白是我国文学史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由嫦娥奔月神话而产生的“望月怀人”诗在古代文中比比皆是,从《诗经》、《古诗十九首》到唐诗宋词中提到的咏月诗,都遵循这一思维模式。李白诗中反复出现的月民俗意象正是自身心灵孤独的象征,是嫦娥奔月神话的无意识复活。如《把酒问月》、《月下独酌》、《闻王昌龄左迁标遥有此寄》、《静夜思》等等。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梦游,由传说和神话故事加上诗人惊人的想象力而成,特别是“天鸡啼鸣”、“熊咆龙吟”、“洞天石扉”、“金银台”、“云之君”、“虎鼓瑟”、“鸾回车”、“白鹿”等神话传说和惊人想象的结合,妙不可言。夸张、想象和神话传说水乳交融,使诗中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倜傥潇洒、傲岸不羁,增强了全诗的浪漫色彩。 歌谣是篇幅短小,以抒情为主的民间诗歌的总称。实际上它由“民歌”和“民谣”两部分构成。如《诗经.魏风.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民歌的字句结构及其节奏韵律须严格遵循一定规格,民谣的语言形式则比较灵活自由,但也有一定的节奏韵律感,便于琅琅上口。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作为古代现实主义的源头,无论是在文学表现的对象还是手法上均有开创的意义 中国民间歌谣不仅是文学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直接哺育了诗歌的创作,正如鲁迅所言,在诗歌形式方式,歌、诗、词、曲原来都是民间之物,四言、五言、七言、杂言各种诗体,最初均起源于民间。 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情感的产生又是 感于事而系于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讽谕诗是白居易诗中的精华,代表作有《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它们广泛反映了中唐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感伤诗以叙事长诗《长恨歌》、《琵琶行》最为著名。。 另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他的诗歌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刻同情,如《赴奉先咏怀》:“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始终关切人民,只要一息尚存,他总希望能看到人民过点好日子,所以他说“尚思未朽骨,复睹耕桑民”(《别蔡十四著作》)。因此他的诗不仅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痛苦生活,而且大胆地深刻地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要求。例如“三吏”、“三别”中,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阶级对立这一根本矛盾:“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肇始于原始劳动歌谣,后产生出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至屈原的《楚辞》形成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两座高峰。而后中国诗歌创作更加繁荣,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繁荣绚烂的一株奇葩。 二、民间文学为作家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生活形象。 民间文学是作家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源泉。自古以来,民间文学为作家创作提供许许多多的创作材料。作家在创作艺术形象时,很多都受到民间文学的影响。如夸父、黄帝、大禹等神话人物;已经艺术化的诸葛亮、关羽、岳飞等历史人物;民间传说或史诗中的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包公等传奇人物,他们都是民间文学宝库中光彩夺目的文学形象,是得到了高度概括的典型人物。他们不仅在民间家喻户晓,而且也对作家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屈原在吸收楚地民歌和神话传说的基础上,创造了《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一系列作品。杜甫处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经历了“安史之乱”,饱尝颠沛流离之苦,因而对劳动人民寄予深厚的同情。像《兵车行》、《丽人行》、“三吏”、“三别”等诗篇,达到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高峰,其中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等诗句,同《诗经》中的《七月》、《伐檀》、《硕鼠》、乐府诗中的《东门行》、《妇病行》所流露的思想倾向如出一辙。 宋元时已有《三战吕布》、《赤壁鏖兵》、《隔江斗智》等大量的三国故事被搬上舞台,评话小说《全相三国志平话》的内容和结构,已初具《三国演义》的规模。现存水浒故事的最早话本《大宋宣和遗事》中,已有杨志卖刀、晁盖劫生辰纲,宋江杀阎婆等情节。作家在此基础上,对原来的口头传说和讲唱艺人的底本加以借鉴、吸收、再创作,使之发生质的变化,使篇幅更加宏大,结构更加严密而精巧,人物形象更为生动鲜明,成为中国小说史上的杰作。 鲁迅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自觉地吸收民间文学。他根据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神话,写成了《补天》;根据羿的神话写成《奔月》;根据大禹治水的传说写成《理水》,再现了女娲、羿、大禹等人物形象,利用神话题材,歌颂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引用了女娲补天的神话,用女娲补天时所剩的一块石头,象征贾宝玉生不逢时,“不得入选”,平添了一种扑朔迷离,如入幻境的神异色彩。 韩少功的《爸爸爸》、《女女女》,郑义的《老井》,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都植根于中国本土文化的沃土,民间文化底蕴浓而深淳。 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伴随着文学发展的整个进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兴起的寻根文学、新写实主义等文学思潮,都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民间文学和民间文化资源的深刻影响。 中国民间文学的文化价值 郭少勤 (十堰市群众艺术馆 湖北 十堰 442000) 【摘 要】民间文学首创积极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首开文学反映现实的光辉道路,奠定了中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石。民间文学为作家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生活形象。民间文学创造了多种文学的表现形式。【关键词】民间文学 作家文学 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群文论坛

海南省汉、黎族人群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的研究

关键词:地中海贫血;聚合酶链反应(PCR);少数民族;海南省摘要:目的研究海南省汉、黎族人群中东南亚型缺失(--SEA)、右侧缺失(-α3.7)和左侧缺失(-α4.2)三种α-地中海贫血缺失突变的携带率、基因频率及基因型的分布特点。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直接筛查海南省汉、黎族人群中的东南亚型缺失(--SEA)、右侧缺失(-α3.7)和左侧缺失(-α4.2)三种α-地中海贫血缺失突变。结果在197例海南汉族人中检出25例α-地中海贫血携带者,携带率为12.69%;三种α-地中海贫血缺失突变的基因频率为0.0635,其中--SEA、-α3.7和-α4.2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0127、0.0305、0.0203,共发现--SEA/αα、-α3.7/αα和-α4.2/αα三种基因型,其中--SEA/αα5例,-α3.7/αα12例,-α4.2/αα8例。在201例海南黎族人中检出114例α-地中海贫血携带者,携带率为56.72%,三种α-地中海贫血缺失突变的基因频率为0.3607,其中--SEA、-α3.7和-α4.2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3607、0.0075、0.1891,共发现--SEA/αα、-α3.7/αα、-α3.7/-α3.7、-α3.7/-α4.2、-α4.2/αα、和-α4.2/-α4.2六种基因型,其中--SEA/αα3例,-α3.7/αα39例,-α3.7/-α3.76例,-α3.7/-α4.218例,-α4.2/αα38例,-α4.2/-α4.210例。结论海南省汉、黎族人群是α-地中海贫血的高发群体。关键词:地中海贫血;聚合酶链反应(PCR);少数民族;海南省Investigationintothedeletiontypesofα -thalassemiainHanandLINationalitiesinHainanProvince.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incidences、theallelicfrequenciesandthegenotypesfrequenciesofthreeα -tha-lassemiadeletiontypes(--SEA、-α 3.7、-α 4.2)andtheirdistributionsinHanandLinationalitiesinHainanProvince.MethodsThreeα -thalassemiadeletiontypes,i.eSoutheastAsiadeletion(--SEA),rightdeletion(-α3.7)andleftdeletion(-α 4.2),werescreenedbasedon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inHanandLinationalitiesinHainan.Results25carriersweredetectedin197Hanindividuals,andtheincidenceofcarrierswas12.69%.Thegenefrequencyofthesethreedeletiontypeswas0 .0127,0.0305and0.0203respectively,totally0.0635inHannationalityinHainan.Threegenotypesof5(--SEA/αα)cases,12(-α 3.7/αα)casesand8(-α 4.2/αα)casesweredetected.Onthecontrary,114carriersweredetectedfrom201individualsinLinationality,andtheincidenceofcarrierswas56.72%.Thegenefrequencyofthesethreedeletiontypeswas0 .0075,01716and0.1891respec-tively,totally0.3607inLinationality.Sixgenotypesweredetectedincluding3(--SEA/αα)cases,39(-α3.7/αα)cases,6(-α3.7/-α3.7)cases,18(-α3.7/-α4.2)cases,38(-α4.2/αα)casesand10(-α4.2/-α4.2)cases.ConclusionThereisahighincidenceofα -thalassemiainHanandLinationalitiesinHainanprovince. [!--empirenews.page--] Keywords:Thalassemia;Polymerasechainreaction (PCR);Minoritynationality;HainanProvince α-地中海贫血(α-地贫)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遗传病,其主要特征是α-珠蛋白链合成减少(α+地贫)或缺如(α0地贫)。α-地贫分子缺陷有基因的大片段缺失和非缺失突变两大类[1],α-珠蛋白基因缺失是导致α-地贫的主要原因。目前全世界已发现了35种α-珠蛋白基因缺失突变,在中国人中已发现7种,其中东南亚型缺失突变(--SEA)、右侧缺失型突变(-α3.7)和左侧缺失型突变(-α4.2)三种突变类型是我国南方最常见的缺失类型[2~4]。为了研究海南省汉、黎族人群中α-地中海贫血的发病率及其基因型的分布特点,我们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直接筛查197例海南汉族人和201例海南黎族人中的东南亚型缺失、右侧缺失和左侧缺失这三种最常见的缺失型α-地贫突变类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 1.1DNA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