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公共政策 复习资料 Public policy 双语

公共政策 复习资料 Public policy 双语

公共政策 复习资料 Public policy 双语
公共政策 复习资料 Public policy 双语

要求用题目相应的语言回答各题:

1.Please give some reasons that we should learn the public policy.

随着科技和交通的发展,社会越来越相互依存,流动性越来越大,我们需要对公共政策问题有更多的认识。As society

becomes increasingly interdependent and mobile because of changes in transpor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people will need to be even more knowledgeable about public policy issues.

我们可以在国家、省市、地方和社区层面都发现公共政策问题。Public policy issues at national level, provincial level,

local level and community level.

公共政策如今日益重要,原因如下:public policy is more important now than ever before for a variety of

reasons:

从科学角度看,更好地理解公共政策的成因与结果,有助于制定更好的政策,从而达致“良好的政府”。From a purely

scientific perspecti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public policy would allow

experts to mak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hat might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governments in an area in

which the public is demanding “better”government.

从政治角度看,公共政策信息可以帮助我们知道哪个地方的政府能有效地减缓公共政策问题,那个政客/议员真正代表

公共利益。From a political perspective, this information would help to identify which provinces or cities are

more successful, or are lagging behind, in their efforts to alleviate public policy problems.

从实际的角度看,一个人理解了公共政策过程就可以知道如何去影响公共政策。From a practical perspective, one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the policy process so that one may influence public policy if one so desires.

在新世纪,公众将越来越多地卷入公共政策过程。During the new century, the public will be increasingly involved

in the public policy process.

l To study politics: 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that is, federalism, separation of powers, checks and balances, judicial review, the powers and duties of Congress, the president, and the courts, these insititutional arrangements, processes and the philosophical justification of government.

l To descripe and explain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public policy: the content of public policy, the impact of soci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forces on the content of public policy, th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and political process on public policy, an evaluation of the consequences of public policies on society.

l To improve our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improve our knowledge of society, help us learn about the linkages between soci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in society, the responses and effects of government and their activities on these conditions, the ideas and methods of economics, sociology, anthropology, psychology, history, law, public adminstration, political science.

l To produce professional advice: the solution of practical problems and the ills of society, the professional advice to solve question and reach desired goals, the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about policy tha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theory.

l To put forward policy recommendation: to ensure that the nation adopts the right policies to achieve the right goals, to inform political discussion, advance political awareness and to impove the quality of public

policy. Policy analysis is not dry, irrelevant or amoral, it should be subjective purposes to use in resolving social problems.

3.Give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barriers to public policy

evaluation; Please offer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them.

对公共政策评估的障碍作简要说明(p454),请提出一些对策建议(p458)。

4.Please give some criteria for policy selection. 请给出一些政策选

择的标准317,437-438

5.What is policy capacity? Give some descriptions of the functions

of public policy.

6.试述公共政策可行性分析及其主要内容。

7.克服政策消极效应的途径。

8.试述政策本身有哪些因素影响政策的执行。

一、政策本身

在课程改革实践中,许多政策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执行中困难重重,在很大程度上与政策本身有关。

课程政策问题的特点以及政策自身存在的缺陷等都对执行的过程和结果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课程政策问题的特性政策学研究认为,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首先和所要解决的政策问题的类型

和性质密切相关。具体包括:问题的复杂性——越复杂的问题,执行的难度越大,尤其是综合性、创

造性较强的改革政策,执行难度较大;政策所规范的目标团体行为的种类的多少——政策规范的目标

团体的行为种类越多,就越难以制定清楚明确的规则,用以约束政策对象的行为,执行的成效必然会

大打折扣;政策问题所涉及的目标团体人数的多少——涉及的人数越少,政策执行就会相对容易,也

更为有效;政策问题需要目标团体行为调适量的大小——人们一般倾向于保持现有的、长期形成的行

为习惯和模式,要想全面、深刻地改革人们的思想行为通常比较困难。因此,为了实现政策目标,目

标团体行为所需调适量愈小愈好,这样不至于造成人员的抵制,利于政策的有效执行。

综观我国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它不同于以往历次只注重技术层面的课程变革,而是对传统教育教

学理念和行为的一种全面、深刻、“颠覆性”的变革,它将人们引入一个许多人都不曾熟悉的“新境界”,

它需要目标对象涤荡几乎所有的已有“经验”——有的经验曾经甚至是引以为豪的所谓成功经验;它所

涉及的目标团体不仅包括教师、学生,还包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者、相关的社会团体或单位,

甚至还包括学生的家长;课程改革目标对象的数量之大,更为关键的是他们的素质相差悬殊之大,更

令人难以想象。所有这些无不昭示着本次课程改革政策执行的难度之大!

(二)政策内涵的科学性和明确性政策的科学性是有效执行的根本前提,而政策的明确性是政策执行有效的关键所在,是政策执行者行动的依据,也是对政策执行进行评估和控制的基础。政策的实施是在具体场景中发生的,有一点不清楚,就可能产生各种不同的政策“解读”,而导致执行中的混乱。例如,新课程重点之一酌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普遍开展的都不是很理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整个政策的不清晰,有的甚至不科学。各地方、各学校对于综合实践活动三个组成部分(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和研究性学习)的边界、学分如何认定、时间安排、组织方式等方面都不是很清楚,因而,在执行政策时各地各学校就可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执行,这势必会导致执行的走样。课程改革中诸如此类不确定的政策容易导致改革参与者的抵制或消极不作为。因为,通常情况下,人们宁愿保留有欠缺的现实状态,也不冒险探索不定的未来世界。

(三)不同政策的一致性富兰(M.Fullan)认为,每一项改革都需要有一系列高质量的政策与高质量的实施过程,如果各政策措施之间不能相互作用、相互学习,每一项政策措施的影响力将会被弱化。所以,在课程改革中,无论是同一部门颁布的政策,还是不同部门颁布的政策;无论是和课程改革相关的政策,还是与课程改革无关的政策,都要力求相互之间在精神实质上的一致性——最起码也要求不能相互矛盾。政策的一致性有利于政策的执行。相反,若政策不一致(有时甚至相互矛盾或抵触)就会导致无所适从而削弱政策的执行。我国当前的课程评价事实上与课程改革的相关理念、政策是脱离的、不一致的,因而其对课程改革的推广和深入具有极强的破坏力。

(四)政策形式的灵活性在课程改革政策的制定中,有人认为,政策规定的越具体、越明白越好,就越有利于执行。这种观点在现代政策学看来是不科学的,因为有些政策规定的过于详细或过于封闭,反而束缚了执行主体的手脚,不利于因地(时)制宜的创造性发挥。一些后现代主义的分析家甚至主张把政策和改革项目看作是“文本”,它们由来自不同环境、抱有不同兴趣的人士以不同方式来解读。正如鲍尔(Ball)指出的那样,任何政策都可以看作是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将由人们在自己特定的环

境中加以解决。后现代主义的观点也许值得商榷,但在保证政策内涵明确性的前提下,适当地保持一些政策的灵活性却是必须的。“政策的制定者只需对最核心的部分加以把握,而具体的行动方案应该由具体执行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制定”已经成为政策制定的一个趋势。

9.试论述中国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制定模式、原则性要求与成功经验。P90-99,P311-313

一、政策制定 1.政策制定的原则追求公共利益信息完备

预测原则系统协调原则优化原则创新原则可行性原则稳定可调原则

2 中国政策制定的经验与特点(1)中国政策制定的原则性要求坚持政策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实事求是坚持调查研究坚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民主集中制(2 )政策制定的公众参与和群众路线建立民意调查制度信息公开与新闻媒体的介入举行公开听证会(3)渐进的政策制定模式——“摸着石子过河”注意摸索,大胆创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点到面、协调发展

二、政策执行中国政策执行的基本经验注重政策宣传重视政策实验强制执行与说服教育相统一的执行手段抓中心工作、以点带面的领导方法

综上所述,在中国,公共政策首先是执政党提出,行政部门加以实施过程。但在实施过

程中会经常出现央地博弈和多部门合作的困境。为此,可通过“层级性治理”与“多属性治理”,采用相应策略与手段来解决公共政策执行中的贯彻与落实问题。由于公共政策最终要落实到一定的场域,这一过程实际上已经转变为一次次再细化和再规划的过程,所以地方可能会根据自身的地方性知识和地方利益对政策采取强化或钝化处理,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具有层级性的公共政策。同时,一项重大的公共政策往往具有生态、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多属性,承载了多项任务,其成功取决于横向上的高位推动和各部门配套政策的出台。由此可见,中国的公共政策是在“层级性”与“多属性”中运行,其运行的逻辑是:统一指导,具体实施,相互协调,各显其能[60]。公共政策从提出到落实有层级性、从贯彻到实施有差异性、从回应到配合存在博弈性,博弈性表现在央地之间,也表现在部门与部门之间。而这种层级性、多属性、差异性和博弈性往往容易造成政策的碎片化。为防止政策内容陷入碎片化,可通过“高位推动—层级性治理—多属性治理”的方式,采用政府纵向部门和横向部门的协调、合作、整合与信任等策略,运用资源交换和信息交流等手段,减少“政策梗阻”和“政策失真”现象,达至公共政策的目标和绩效,这在一定意义上即构成了公共政策执行在中国经验。

二、案例分析题

(一)请运用政策系统的相关知识,结合以下材料,从政策主体、客体等方面分析公共政策的执行情况。

《南方周末》一记者在云南曲靖一个海拔4000多米的穷山村采访,这里村民只吃自种的粮和菜,没肉吃,个把月才上集市换盐,不看电视。记者正为村民境况嗟叹不已,不料一个蹲在门槛上抽水烟的男子扭过头来,悠悠地反问记者:“白天有饭吃,晚上有老婆抱,这咋成了苦日子哩?”记者当即无话。回来请教曲靖扶贫办主任,主任说:“云南自然条件好,饿不死人,不少边远山区群众没有致富的意识和欲望,想给他们扶贫,人家反觉多余。”几年前,曲靖市扶贫办给一些边远山村赠送一些良种仔猪搞副业,并为他们联系养成后的销路。不料山民笑纳后没让这些良种猪活着过夜,当晚即杀之下酒。

简述政策执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没有致富的意识和欲望,想给他们扶贫,人家反觉多余。(1)要明确既定目标,执行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行为"几年前,曲靖市扶贫办给一些边远山村赠送一些良种仔抉择,明确既定目标是对执行的最基本要求。猪搞副业,并替他们联系养成后的销路。不料山民笑纳后

(2)实施反馈控制;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没让这些良种猪活着过夜,当晚即杀之下酒。新问题和新情况,必须重视反馈控制,保持应变能力。请分析说明以上材料中,政策对象是如何影响政策执

(3)在摸索中前进;对于复杂的、无先例可循的工作,行的。只能在执行中摸索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并运用管理学的反馈控制原理不断地对目标进行修正,使实施方案逐步完善。

(4)注意政策整合;各政策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性,政策之间整合不好,就会引发新的问题,政策本身成为问题的根源,因此加强政策整合是很重要的。

一是政策作用对象的价值取向。我们知道新的政策如果与政策作用对象固有的价值差距不大,实施中受到的阻力会较小,反之阻力会较大。在资料中政策对象的固有价值与政策目标价值有较大的差距。

二是政策作用对象的文化教育程度。如果人们接受更多的文化教育,就会提高公共政策的理解能力,正确分析自己的利益和行为习惯,从而变得更为理性。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扶贫政策的作用对象文件程度低,不能理解政府的政策的长远目的。

三是是对政策的认同性。认同政策,政策实施就比较顺利;不认同政策,政策在实施中会受到较大的阻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政策作用对象并不认同政府的扶贫、致富政策。

四政策作用对象的接受程度。政策作用的目标群体能否接受政策,是决定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政策目标群体拒不接受政策,政策实施就会失败;如果目标群体只是部分接受政策也会加大政策实施的难度。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政策作用对并不接受政府的扶贫政策。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加强宣传和教育的力度,使政策作用对象改变固有价值取向,理解、认同和接受政策。

(二)马寅初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教育家,他在20世纪50年代大量查阅国内外有关人口问题的资料,并亲自到多省进行实地调查。到1955年,马寅初在掌握大量可靠资料后,撰写了一篇题为《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的论文,并分别找到柳亚子、马叙伦、李达等一些著名学者指正,集思广益,终于在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作为一个提案提出来。1957年春,马寅初在北京中南海紫光阁召开的最高国务会议上,面对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再次提出了控制人口的问题,并得到国家领导人的鼓励和支持。经过无数次征求意见和修改,马寅初提出了以节制生育、控制人口为中心的《新人口论》,并将其作为一项提案郑重提交1957年6月25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但是人口问题及其政策建议直到70年代末才得到应有的重视。

(1)结合案例,试分析政策主体在政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试根据政策议程的有关原理,分析我国人口问题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进入政策议程的原因。

自考行政管理本科公共政策真题及复习资料

全国2011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政策试题 课程代码:0031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 A )1-97 A.拉斯韦 尔 B.德洛尔 C.韦 伯 D.西蒙 2.我国宋代苏轼在科举应试时所进的“时务策”是( C )1-91 A.《国 策》 B.《谏逐客书》 C.《教战守 策》 D.《盐铁论》 3.下列属于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的是( D )3-183 A.利益集 团 B.公民个人

媒 D.代议机关 4.实行半总统半议会制决策体制的典型国家是( B )3-208 A.英 国 B.法国 C.瑞 士 D.美国 5.下列属于政策规划范畴的概念是( C )6-287 A.问题界 定 B.政策宣传 C.政策设 计 D.政策抉择 6.在政策制定中从一个不同的评价角度来看待事物的政策学习类型是( B )6-300 A.工具学 习 B.概念学习 C.社会学 习 D.组织学习 7.提出决策者有限理性和满意决策命题的学者是( D )1-94

森 B.戴伊 C.拉斯韦 尔 D.西蒙 8.托马斯·戴伊的著作《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对美国政治和政策过程进行了考察,这部著作所用的分析视角是( A )4-238 A.精英模 型 B.集团模型 C.混合扫描模 型 D.渐进主义模型 9.政治系统中的公众共同讨论某一问题的是非好坏以及社会应持态度的过程是( A )5-268 A.系统议 程 B.政府议程 C.正式议 程 D.规划议程 10.当代美国公共政策学者雷恩和拉宾诺维茨在1978年构建了一个以循环为特色的政策执行分析框架,这一分析框架被称之为( C )7-327 A.过程模 型 B.互适模型 C.循环模 型 D.系统模型 11.下列影响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中,属于政策本身的可控性变量是 ( D )7-330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资料1

Ch1.公共政策学 ●案例1-1(书P4-6)辨析是否属于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的功能(单选/简答P157) (1)引导功能:正向与负向 (2)管制功能:对影响社会良性发展的不利因素进行管制与约束。 如《杭州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为消极性管制,还有突出正激励原则的积极性管制。(3)调控功能 公共政策不仅需要指明人民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而且还需指明人民应该先做什么和后做什么。Eg:新农村建设,西部大开发 (4)分配功能 ●公共政策分类(了解) 1、实质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 实质性政策与政府将要采取的行动有关; 程序性政策只涉及采取行动和由谁来采取行动的问题。 2、分配性政策和再分配性政策 分配性政策一般只产生得利者,而没有明确的受损者; 再分配性政策涉及社会各阶层和团体中财富、收入和权利的转移分配。 例如,累进收入税、养老退休金额度的重新分配),美国的“反贫困”计划。 3、管制性政策和自我管制性政策 如广播、电视、煤炭、电力等特殊行业兼具自我管制政策的性质。 4、物质性政策和象征性政策 最低工资标准、经济适用房政策、农民收入补贴政策等 设立教师节、环境政策 5、涉公政策和涉私政策 国防是典型的涉公政策 而垃圾收集、邮政服务、医疗卫生、养老保障等也带有一些私人物品的特征。 Ch.2 公共政策的理论模型与公共政策系统 ●公共政策理论模型 A**过程模型(P235): 1.公共政策的阶段性 2, 公共政策是一个动态过程

B渐进模型: 1. 林德布洛姆:公共政策是政府根据过去的经验对现行政策作出的局部调整。 2. 渐进模型有以下特点(P238): (1)政策具有承继性,要求决策者必须保留对以往政策的承诺; (2)渐进模型注重研究现有政策的缺陷; (3)渐进模型强调目标与方案之间的相互调适。 C团体模型:公共政策是利益团体之间的平衡。 ●公共政策的系统 1.公共政策的主体 直接主体:执政党/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领袖权威人物 间接主体:利益集团/大众传媒/公众/非执政党/思想库 2.公共政策的客体 公共政策问题(政策问题) 概念:权威当局认为所提出者属其权限范围内的事物,且有采取行动,加以解决的必要者。社会问题如何转化为政策问题:公共权威当局趋同(+概念) 目标群体:公共政策影响和制约的社会成员 目标群体理解、接受、服从政策的程度是衡量政策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3.公共政策环境(了解) 自然环境社会变迁国际环境 经济环境(经济实力、经济体制、经济利益) 政治文化(政治心理、政治价值、政治行为模式) Ch3公共政策工具 ●公共政策工具的内涵:指政府为实现公共政策目标所采用的各种手段的总称。 ●公共政策工具的类型(简答) 公共政策工具分类: 三分法(按国家干预程度分) 自愿性工具(非强制性工具) 强制性工具 混合型工具

公共政策学复习题(1)

公共政策学复习题 一、单选题 1、政策工具本身是(C)的。 A.一元B.单一C.多元D.复杂 2、古德诺(Goodnow)认为,国家和地方利益矛盾,(C)可能导致国家解体或集权政府。 A.利益分配B.权力分配C.权利分配D.资源分配 3、解决国家和地方的矛盾的方法是在中央和地方合理分配(A)的范围。A.意志表达B.利益表达C.呼声表达D.情感表达 4、利益集团最早出现于(B)世纪末的北美13州。 A.16B.18C.19D.20 5、官方的政策活动者是指(B)的、行使公共权力的政策过程的参与者。 A.政治体制外B.政治体制内C.政治体制内外D.政治体制之间 6、政策环境是政策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的总和,即各种直接或间接地作用和影响政策活动的(B)客观因素的总和。 A.内部B.外部C.内外部D.所有 7、结构不良问题(ill-structured problem)是指(C)。 A.有明确的答案和固定的解决办法的问题B.没有明确的答案的问题C.没有明确的答案和固定的解决办法的问题D.没有固定的解决办法的问题 8、政府过程实质上即(C)政策过程。 A.执行B.监督C.公共D.评估 9、政策是理论指导实践的(C)。

A.主体B.客体C.中介D.环境 10、公共政策对社会利益的分配,服从于政府整体目标需要,服从于政府对(C)的追求。 A.精神B.公开C.利益D.公正 11. Path Dependence 是指(C)。 A.制度依赖B.习惯依赖C.路径依赖D.心里依赖 12. public choice theory是指(C)。 A.社会选择B.自我选择C.公共选择D.生态选择 13. 现代政策科学诞生后,在美国兴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A)。 A.政策科学运动B.社会科学运动C.自然科学运动D.工程科学运动 14. 行政决策目标的特征不包括(D )。 A.可行B.合理C.科学D.人治 15. Inter Market意为(B)。 A.外部市场B.内部市场C.国内市场D.国外市场 二、多选题 1、公共政策评估具有(ABCD)。 A.诊断功能B.预测功能C.反馈功能D.校正功能 2、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有(ABCD)。 A.理论渊源B.概念体系C.研究对象D.研究方法 3、政策方案的选择,实际上是对实践活动的各要素及其结合方案的选择,包括(ABD )。 A.实践主体的选择B.在特定的实践时空环境中的选择

自考公共政策学试题及答案2009.4~2013.7

全国201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政策试题 1.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实际参与研究对象的一些与政策过程有关的生活过程进行的观察称为 C A.实地观察法 B.非参与观察法 C.参与观察法 D.无结构访谈法 2.标志着公共政策学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的著作之一是 A A.《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 B.《政策方向》 C.《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 D.《逆境中的政策制定》 3.针对某一社会领域或社会生活某个基本方面制定的、在该领域或方面起全局性与战略性作用的政策是 B A.元政策 B.基本政策 C.部门政策 D.总政策 4.1977年中共中央和中国政府决定废止大学招生实行的免试推荐制度而改行全国统一考试的制度属于政策类型中的 D A.风险型政策 B.竞争型政策 C.不确定型政策 D.确定型政策 5.在政策支持系统中,被称为政策系统的“神经”系统的是 A A.信息传播系统 B.政策支持系统 C.政策监控系统 D.政策评估系统 6.实行中央集权型单一制的典型国家是 C A.英国 B.德国 C.法国 D.加拿大 7.在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中,采取委员会制的国家是 B A.俄罗斯 B.瑞士 C.法国 D.中国 8.在政策过程模型中,由林德布洛姆构建的政策过程模型是 B A.理性主义模型 B.渐进主义模型 C.规范最适模型 D.政治系统模型 9.在公共政策分析中,应用最广泛而又最缺乏理论色彩的一个决策模型是 A A.机构—制度模型 B.集团模型 C.精英模型 D.“上下来去”模型 10.公共问题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提出主体是 D A.政党组织 B.大众传媒 C.政治人物 D.政府部门 11.在问题认定的方法中,通过系统地运用个人、组织、技术等多重认识来获得对公共问题的全面了解和解决办法的分析方法是 B A.边界分析 B.多角度分析 C.类别分析 D.层次分析 12.公共政策的政府议程又称为 A A.正式议程 B.政策议程 C.公众议程 D.系统议程 13.科珀等人认为,外在创始模型通常出现在 C

公共政策复习资料(1)

公地悲剧是指如果一种资源没有排他性的所有权,就会导致这种资源的过度使用。公地悲剧是哈丁于1968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公地悲剧》中提出的。哈丁说:“在共享公有物的社会中,每个人,也就是所有人都追求各自的最大利益。这就是悲剧的所在。每个人都被锁在一个迫使他在有限范围内无节制地增加牲畜的制度中,毁灭是所有人都奔向的目的地。因为在信奉公有物自由的社会当中,每个人均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公有物自由给所有人带来了毁灭。” 有限理性 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无论是个人决策还是群体决策,大多数都是发现和选择满意方案的过程;只有在非常例外的情况下,才是发现和选择最优方案的过程。这并不是因为决策者头脑糊涂,一个富有理性的人,如果能够同样顺利求优的话,就不会止步于满意;如果能够做到最好,就不会安于次好或比较好。但现实世界复杂多变,客观条件充满局限,人们根本无法求得最优解和准确解,不得不转而求其次,寻求足够好的解。 群体狂想症 在决策小组中存在一种寻求一致的行为模式,这种现象在面对面进行问题讨论的时候表现得更为明显。小组成员趋向于怎样更好地达成一致,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这方面了,从而忽略了如何去寻求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方法。 布里丹毛驴效应 从决策思维的角度来说,当几种选择方案具有同等的吸引力时,它本应当是最容易作出决定的。因为无论选中哪一个都会带来愉快的结果。但是为什么这样的决定又如此艰难呢?问题就在于决策者不得不放弃一个很有吸引力的选择。 一般来说,一旦决策者知道自己将获得某种利益或某样东西时,方案的吸引力就会发生递减;而一旦要放弃某种利益或某样东西时,方案的吸引力就会发生递增,选择的烦恼会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是权威的国家机构及公共团体为了实现特定的公共目的,对社会价值进行合理配置的决定与实施过程。 公共性:是区别于私人而言,是指政策属于从私人领域中抽离出来的,代表公共利益,而不是少数或个别人利益的。 分配性政策:通过合法化途径,对优惠的对象与契约进行法律认定,对社会中较重要部分的要求予以回应。 规制行政策:利用政府的权威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不良现象进行管制和约束 再分配性政策:发挥资源的再调配,以达到社会公平的目的 构成性政策:对政府机构和组织制度进行设计、变更、完善的组织政策 公共政策功能:指公共政策通过执行在现实环境中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和影响 公共政策客体:指公共政策实施中将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和会受到影响的目标群体 公共政策主体:指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决定、执行、监督等过程的组织、团体、个人。 公共问题: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那些公共性社会问题。 政策执行:政策方案被采纳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运用各种政策资源,以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形态的

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自由裁量权:行政主体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所拥有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自己的意志,自行判断、自行选择采取最为合适的行为方式及其内容的一种行政权力 权力:就是一个或若干个在社会生活中即使遇到参与活动的其他人的抵制,仍能有机会实现他们自己的意愿能力。 权威:来自某个确定源泉的某些命令被某个确定群体的人们服从的概率。 政策议程:指那些引起深切关注并确认必须解决的公共问题被正式列入商讨、规划、研究的议事程序,以决定政府是否需要对其采取行动、何时采取行动、采取什么行动的政策过程。 政策合法化:指行政首长或相应的立法机构根据自己的职责、权限,按照特定程序使各种提议中的政策方案上升到法律或获得合法地位的过程。 公共政策规划:政策行动主体对政策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经过民主的程序和方式,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提出相应的解决政策问题的办法方案 公共政策决策:政策行动主体围绕一定的价值和目标取向,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竞争、协商、合作确定政策行动最终方案的过程。 公共政策案例: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指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为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实现公共利益,由政府、权力机关通过政治程序而制定的政策法规。 公共政策社会本质:政府对社会公共利益的权威性分配 1.“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2.公共政策是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 3.公共政策对社会利益分配的基础是社会利益的增进 4.公共政策分配利益的过程具有动态性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1.政治性、权威性和强制性 2.公共性和偏好性 3.稳定性与适应性 4.特定性与普遍性 公共政策的分类:①形式上:横向:立法决策、行政决策和司法决策 纵向:中央政策(国家政策)、地方政策、基层政策 ②内容上:元政策、基本政策、具体政策 ③具体功能:分配型政策、再分配型政策、规制型政策 ④调整的社会内容:政治政策、经济政策、社会政策、法律政策、科学与 技术政策 ⑤内容的性质:实质性政策、程序性政策 公共政策的功能:管制功能、导向功能、分配功能、调控功能、稳定功能、公平正义功能、促进社会革新功能 公共政策的历史沿革: 西方政策类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1、50—60年代:形成时期 以美国政策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和丹尼尔·儒勒于1951年合著的《政策科学》为标志。拉斯韦尔是现代政策科学的创始人。 美国政治学的研究也经历了几个阶段的演变。 ①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传统主义时期,着重于国有制度和国家观念的研究。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权力主义”时期,着重于权力关系和权力集团关系的研究。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行为主义”时期,运用自然科学的技术手段和定量分析,着重研究个人或团体的政治行为。 ④70年代以来的后行为主义时期,提倡用“政治系统”的概念取代“国家”的概念,着重研究政治系统和政治环境的因果关系、相互作用。 2、70年代:发展时期 政策科学呈现出两种发展趋势: ①“趋前倾向”,主要表现为60年代中期以后兴起的政策咨询潮流。 ②“趋后倾向”主要表现为70年代中期以后的政策周期化研究。 3、80年代:比较研究时期 特点: ①政策研究机构普遍、多样; ②学科建设日益成熟; ③政策研究专业化。 公共政策系统的定义:政策系统是由政策的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 的社会政治系统。 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包括:官方的政策活动者、非官方的政策活动者 政策客体包括:社会问题、社会成员(目标团体) 政策环境:自然环境因素

公共政策复习资料教学提纲

公共政策复习资料

公地悲剧是指如果一种资源没有排他性的所有权,就会导致这种资源的过度使用。公地悲剧是哈丁于1968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公地悲剧》中提出的。哈丁说:“在共享公有物的社会中,每个人,也就是所有人都追求各自的最大利益。这就是悲剧的所在。每个人都被锁在一个迫使他在有限范围内无节制地增加牲畜的制度中,毁灭是所有人都奔向的目的地。因为在信奉公有物自由的社会当中,每个人均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公有物自由给所有人带来了毁灭。” 有限理性 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无论是个人决策还是群体决策,大多数都是发现和选择满意方案的过程;只有在非常例外的情况下,才是发现和选择最优方案的过程。这并不是因为决策者头脑糊涂,一个富有理性的人,如果能够同样顺利求优的话,就不会止步于满意;如果能够做到最好,就不会安于次好或比较好。但现实世界复杂多变,客观条件充满局限,人们根本无法求得最优解和准确解,不得不转而求其次,寻求足够好的解。 群体狂想症 在决策小组中存在一种寻求一致的行为模式,这种现象在面对面进行问题讨论的时候表现得更为明显。小组成员趋向于怎样更好地达成一致,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这方面了,从而忽略了如何去寻求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方法。 布里丹毛驴效应

从决策思维的角度来说,当几种选择方案具有同等的吸引力时,它本应当是最容易作出决定的。因为无论选中哪一个都会带来愉快的结果。但是为什么这样的决定又如此艰难呢?问题就在于决策者不得不放弃一个很有吸引力的选择。一般来说,一旦决策者知道自己将获得某种利益或某样东西时,方案的吸引力就会发生递减;而一旦要放弃某种利益或某样东西时,方案的吸引力就会发生递增,选择的烦恼会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霍布森选择:没有选择的选择 霍布森选择其实就等于告诉顾客不能挑选,所以,意思是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 邦尼人定定律 人与人的合作不是人力的简单相加。人不是静止的物,而是方向不同的能量,相互推动时自然事半功倍,相互抵触时则一事无成。邦尼人定定律首先反映在合作者之间的负面作用上。这种负面作用一方面表现在相互推诿上,另一方面表现在相互掣肘上。邦尼人定定律其次强调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即合作产生力量,协调是提高合作效率的不二法门。 法益均衡 比例原则,是指行政主体实施行为应兼顾行政目标的实现和保护相对人的权益,如果行政目标的实现可能对相对人的利益造成不利的影响,行政权力的行驶除了有法律依据这一前提外,行政主体还必须选择对公民侵害最小的方式进行,即把这种不利影响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和限度之内,二者要保持适当的比例。

《公共政策学》题库及答案

《公共政策学》题库及答案 一、填空题 1.政策产生于两种需求即(),或者是()。 2.()在三权分立的体制中是司法决策的重要途径和形式。 3.公共政策的功能是()、()、()和()。 4.传统理性模型的实质是()。 5.渐进主义模型的实质是()。 6.政策问题的确认是指对于政策问题的()、()和()的过程。 7.事实前提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和( ) 三个方面。 8.()和()是政策议程两种最基本的形式。 9.触发机制作为公共政策的催化剂,其作用的发挥源于()、()和()这三个影响因素的互动。 10.心理压力的表现形式是()、()和()。 11.()在三权分立的体制中是司法决策的重要途径和形式。 12.政策终结心理方面的障碍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政策制定者;二是();三是()。 13.费斯廷格提出了()理论。 14.政策合法性包括()、()、()以及() 15.政策评估都需要经过()、()和总结与报告三个环节。 二、单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有权威的分配”,提出这一命题的学者是() ①拉斯韦尔②伊斯顿③戴伊④安德森 2.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提出的公共政策模型是() ①渐进主义模型②理性主义模型③规范最佳模型④政治系统模型 3.政策的核心取向是() ①功能取向②过程取向③结构取向④目标取向 4.公共政策问题通常由官方首先提出,再通过一定的形式提交社会讨论,这种政策议程的构建模型是() ①外在创始模型②动员模型③内在创始模型④自发模型 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决策方式是() ①合议制②合议、三权分立制③民主集中制④合议、民主集中制 6.公共政策问题认定后,政策制定者首当其冲要考虑的是() ①拟定政策方案②评估政策方案③确定政策目标④择定政策方案 7.以下哪种触发机制属于政策议程的外在触发机制() ①自然灾害②经济灾难③生态变迁④经济对抗 8.“凡是政府选择作的或选择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①伍德罗.威尔逊②哈罗德.拉斯维尔③戴维.伊斯顿④托马斯.戴伊 9.下面哪一种不属于政治行动的类型() ①控制②命令③交易④博弈 10.在我国,行政法规通常以()形式加以发布。 ①国务院文件②总理令③国务院办公厅文件④部长令

公共政策概论考试复习题-论述题

五、论述题 1、试述公共政策的本质。 公共政策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用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语录,以说明利益研究对 公共政策的重要性: ①“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②“这三大阶级的斗争和它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历 史的动力,至少是这两个最先进国家(指英、法)的现代历史的动力。” ③“‘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④“每一个既定的社会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 ⑤“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⑥“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 ,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 ⑦“这种共同的利益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普遍的东西’存在于观念之中,而且首先是作为彼此分工的个人之间 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 ⑧“‘共同利益’在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是由作为‘私人’的个人造成的。” (二)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 我们认为,假如一定要把公共政策理解为“它是对整个社会价值所做的权威性分配”的话,那么为避免对“价值” 一词有宽泛的理解,同时又能突出公共政策的本质,不如把“价值”改为“利益” 。也就是说,公共政策的本质是 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政策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各种利益群体把自己的利益要求输入到政策制定系统中,由政策 主体依据自身利益的需求,对复杂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的过程,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是社会各种利益冲 突的集中反映。 政府常常利用公共政策,去保护、满足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同时抑制、削弱甚至打击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需求,并通过政策作用去调整利益关系,在原有利益格局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利益结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 讲,公共政策的本质应该是政府对社会利益实行的权威性分配。因此,我们主张可以在戴维·伊斯顿对公 共政策的定义中,把“价值分配”改为“利益分配” 。 (三)利益分配的基础及其动态性 公共政策确实有分配利益的功能,但这种利益分配的基础是社会利益的增进。 (1)利益选择。( 2)利益整合。( 3)利益分配。( 4)利益 落实。(四)增进社会利益 公共政策不仅要分配利益,更要增进全社会的利 益。(五)公共政策的本质 我们认为,在对公共政策本质的理解上,应突出以下内容:①要实实在在地增进社会利益;②对全社会的 利益进行分配;③基于多种利益关系的有选择的利益分配;④通过整合各种利益矛盾后的利益分配;⑤要 在实践中得到兑现的利益分配;⑥要在增进社会利益中突出效率,在分配社会利益中突出公平。 2、试述公共政策学科的发展历程。 公共行政学家列夫林( Rivlin )指出,政策科学运动是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发展乃至美国社会发生的一场无声的革命。公共政策科学在西方经历了创建、形成、自我批判反思和拓展新的研究方向等几个阶段。 (一)创建阶段 “政策科学”一词是由哈罗德 ?拉斯韦尔和丹尼尔 ?勒纳在 1951 年出版的《政策科学:近来在范畴和方法上的 发展》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 (二)形成时期 西方公共政策学进入正式形成阶段的标志是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教授叶海卡·德洛尔(YehezheDror )在1968 年至 1971 年旅居美国期间,写出了被称为公共政策科学“三部曲” 的《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 1968)、《政 策科学探索》( 1971)、《政策科学构想》( 1971)。 (三)自我批判时期 1986 年,德洛尔在其新著《逆境中的政策制定》中,探讨了政策科学在近二三十年来的发展,提出了政策 科学需要在十四个方面加以突破。 加强政策价值观或公共政策与伦理关系问题的研究。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房地产“限购令” 内容摘要:房地产作为国家的支柱性和先导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高速发展,但由于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相对不成熟,房地产投资过热、房价收入比过高、房价涨幅过快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不少城市出现了房价增长幅度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符合、与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不相协调的现象。为此,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试图抑制房地产过快上涨,而“限购令”无疑是其中调控力度最强的政策,足以体现出中国政府打压房价,抑制房地产泡沫的决心。笔者试图结合公共政策动态运行过程来分析这项政策出台的背景、原因以及效果,并就这项政策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案例回顾 (一)“限购令”的出台: 我国于2010年出台“限购令”,通过加大对购房者购房条件的限制来打击房地产行业的投机行为,控制房价过快增长。2010年4月17日,“新国十条”出台,其中第3条明确指出要实行更为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要严格限制各种名目的炒房和投机性购房。条例指出,商品住房价格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地区,商业银行可根据风险状况,暂停发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对不能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购买住房贷款。地方人民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临时性措施,在一定时期内限定购房套数。

“新国十条”出台后,各地根据其房地产现状陆续颁布“限购令”。2010年4月30日,北京出台“国十条”实施细则,率先规定“每户家庭只能新购一套商品房”。2010年9月29日国家多部门再次出台调控新措施,其后深圳、广州等多个城市陆续公布“限购令”。随后有上海、广州、天津、南京、杭州等16个一二线城市推出限购政策。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指出,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和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城市,在一定时期内,要从严制定和执行住房限购措施。通知明确规定,原则上对已拥有1套住房的当地户籍居民家庭、能够提供当地一定年限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当地户籍居民家庭,限购1套住房(含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对已拥有2套及以上住房的当地户籍居民家庭、拥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当地户籍居民家庭、无法提供一定年限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当地户籍居民家庭,要暂停在本行政区域内向其售房。通知还指出,已采取住房限购措施的城市,凡与本通知要求不符的,要立即调整完善相关实施细则,并加强对购房人资格的审核工作,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尚未采取住房限购措施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和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城市,要在2月中旬之前,出台住房限购实施细则。其他城市也要根据本地房地产市场出现的新情况,适时出台住房限购措施。 2011年8月17日,住建部下发二三线城市限购标准。12月,住建部知会地方政府,对于限购政策将于2011年年底到期的城市,地方政

公共政策学(自考复习资料)知识分享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1、“政策分析”作为学术用语最早由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林德布洛姆提出。 2、作为一门学科,公共政策学发端于1915年拉斯韦尔和勒纳两位美国政治学家合编的《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一书。 3、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研究对象、概念体系和研究方法。 4、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 ⑴公共政策: 具体的个别政策: 政策群和政策链: 政策群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在某一较长实践内指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聚合体。 政策链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统一政策问题而先后指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政策一般:从某项具体的个别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共同的本质和属性。 ⑵政策系统: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与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系统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 ⑶政策过程: 5、公共政策的概念体系分三个层次:核心概念、次级概念、

边际概念。 次级概念是核心概念的子概念或丛书概念。 边际概念是指从其他学科引进或移植过来的概念。 6、古代中国政策研究十分发达的原因:史官制度、策士制度、谏议制度和科举制度起了很大的作用。 7、古代中国重视政策研究的原因:中国古代王朝赓续相传,但在政权更迭中宗教不能为一个政权的合法性的获得与丧失提供充分解释,而孔孟之道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又强烈地主张从为政得失上去解释政治合法性的获得与丧失,这就使得统治者从维护王朝统治着想去重视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重视人才的征聘并在读书人做官的入口处注重考核他们的对策和施政能力;我国先秦时期就形成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到隋唐形成的科举制度又让学业优良者踏上了“读书做官”的人生历程。 8、古代中国没有形成独立的公共政策学的原因:古代中国在政治体制上尚非依据“主权在民”的理念设计而成,国家权力的公共性和政府政策的公共性都还没有显露出来,人们有关政府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太多是对政策结果所作的观察和分析,而不是对政策过程所作的观察和分析;古代有关政府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通常是个人只管体验的产物,而且对政策的解释往往是从权威和哲学的原则出发。 9、20世界前半期学科孕育的历史条件: ①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 特点:系统性、动态性和最优化 基本方法:系统方法、信息方法、反馈方法、功能模拟的方法。 ②决策科学的而形成: ③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

公共政策复习资料(2014)

1、(西方公共政策学分为哪几个发展阶段内容):1、起步阶段(20世纪50- 60年代):拉斯韦尔使用了政策科学这术语,对政策科学的学科性质内 容作了详尽论述。出现了第一批公共政策研究所。2、发展阶段(20世纪70- 80年代):在政策系统与政策过程的研究上取得了成就,在职业化方面政策分析师已成为正式的职业。3、最新发展(20世纪90年代):这阶段西方公共政策的研究表现出两种趋势:一种是对原有研究主题的深化; 另一种是对新研究方向的拓展。 2、(公共性是公共政策概念的重要标志)。 1主体:权威的国家机构及公共团体2本质:公共目的性3环节:决定和实施过程 3、(公共政策的特征):1、公共性1)内容上,面对社会公共问题 2)制定上,代表全民的公共机构 3)阶级上,民主化带来公共化 2、价值性3、 权威性1)国家政府在享有决策资源方面权威性地位,2)政府机构对一些政策实行强制执行4、动态性1)任何公共政策必定有一个生命周期2)本身不断完善对外部环境的适应 4、(公共政策的功能):1、目标导向功能 2、法律规制功能 3、利益协调功能 4、政治象征功能 5、社会发展功能 5、(公共问题):社会问题中影响范围最大已经成为特定地区公众都关注的重大问题。特征:1、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2、发展到较严重的程度3、为 广大的公众所觉察4、带来利益价值的冲突5、公众中产生受剥夺感强烈到非采取行动程度6公众和政府认识到必须采取行动 6、 (公共政策价值):人民对政策的愿望的反映,是政策对于人的意义。它伴随着政策的产生发展。伴随着政策的制定,实施。公共政策价值类型: 1、公共政策的管理价值 2、公共政策的文明价值1)政策促进和保护物质财富的增长2)直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3)理性价值 7、(公共政策价值的意义):1、合理确定公共政策的目标2、规范公共政策价值导向3、协调公共政策利益关系 8、(公共政策价值的内涵包括哪几个方面?其主要内容是什么)?:自由、平等、宽容、民主、效率、秩序、发展是公共政策价值内涵1、正义:公共 政策必须以维护社会正义为价值取向2、效率:公共政策是否以最小的工作量和成本解决政策问题3、平等:处理各种关系必须遵循对等原则和平衡原则4、民主:民主的价值观反映在公共政策上和公共领域中的公开性5、秩序:政府的政策目标就是要提供安全和秩序6、发展:强调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统一发展7、利益:公共利益的实现内容包括:维护,增进和分配8、形态:独享和共享 9、(公共政策价值的冲突):1、效率与公平的冲突2、民主与科学的冲突3、多数人利益与少数人利益的冲突 10、(公共政策的公平价值取向):1、公平是公共政策的本质体现2、公平是公共政策功能充分发挥的基本前提3、公平是民主政治的内在体现4、公平 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诉求 11、(试述政策环境和公共政策的关系):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公共政策和政策环境形成的输入输出系统,两者相互影响,辩 证统一。1、政策环境是公共政策赖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2、公共政策必须适应政策环境3、政策环境的改变是公共政策变革的压力和动力4、公共政策对于政策环境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2、(政策环境包含哪些):1地理自然环境2经济环境1)是制定公共政策的基本出发点2)提供了政策系统运行所需资源3)影响政策系统的经济目标取 向4)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为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3政治环境政治环境是公共政策直接影响因素1)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影响政策系统性质2)政治环境的政治文化的行为方式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3)环境影响政策的民主化程度4社会文化环境5国际环境6工作环境 13、(转型期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转型期的政策环境不同于一般的政策环境,变异性和流动性的特征 1公共政策的周期缩短,政策风险增大2 转型期政策环境使公共政策在短期终结3公共政策执行阻力增加,政策的实效削弱4政策环境的变化使公共政策缺乏稳定,过渡政策增多5转型期政策环境变化呈现多元化特征,公共政策的价值体系受到影响 14、(决策体制划分为五大系统):智囊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信息系统、监督系统 15、(宏观政治决策体制)1议会制度(总统议会制.内阁制.英国,日本.联邦委员会制) 2独裁制3人民代表大会制:是社会主义中国公共决策的政治梯 子。特征:中国共产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党在人民代表大会制中的领导作用体现为:第一国家的一切重大问题,有党首先提出建议再有人民代表大会决策。第二政治局的常委兼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第三党培养优秀干部到人民代表大会等机关去工作。 16、(政策终结的含义是什么):由政府组织的政策评估之后,政策决策者采取一定措施,将过时的无效的政策计划功能或组织予以终止或结束 17、 (政策议程):指那些引起深切关注必须解决的公共问题被正式列入商讨,研究的议事程序,以决定政府是否需要采取行动,何时行动,采取什么 行动的政策过程 18、(政策工具特征):最基本的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1、有效性2、公平性3、适应性4、可操作性5、合法性和政治可行性 19、(人民代表大会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表现在:1)人民代表大会制是代议民主共和政体2)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政权的 组织形式3)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基本制度具有全权性4)在法理上具有至上性,高于行政权、审判权和检察权 20、(我国现行公共决策体制存在哪些弊端,应该如何改进):1公共决策系统存在缺陷2决策未实现从经验到科学决策转变3科学理论滞后于决策实践 4研究人员素质不高。改进:推进我国决策的科学民主和法制化1公共决策优化前提是更新观念2决策优化的根本是完善决策机制3决策优化的基础是扩大民主参与4决策优化的关键提高决策者的素质5决策优化的保证是健全法制。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需要,必须深入行政体制改革实现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形成与市场机制配套的宏观调控机制 21、(公共问题和社会问题有何区别?简述公共问题的种类有哪些):任何社会中存在社会实际状态与理想状态的差距,这就是社会问题。公共问题是 当人们价值观利益受到威胁出现的问题,是大众问题,一般超越个人特定的环境范畴,指人类社会存在的危机的困境。特征:1具有广泛的影响力2具有影响的非排他性和不可分性。种类:1公共问题所属的不同领域划分:经济问题、政治问题、人口问题、教育问题。 2公共问题的意义划分:过失性公共问题和结构性公共问题 3公共问题性质不同进行划分:管制性公共问题、基础性公共问题服务性公共问题和保障性公共问题 22、(政策议程建立的过程):1、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的产生2、公众议程3、政府议程形成4、政策认定议程 23、(政策制定的模式):1、理性决策2、有限理性决策:西蒙提出了有限理性模式3、渐进决策:美国林德布洛姆构建的,现有政策基础上实现渐进 变迁,对它进行局部的调适,并于比较以往政策,不断适合环境变化,就可作为新的政策被采纳。特征:1)要求决策者保留对以往政策的承诺。 2)注重研究政策的缺陷。3)着意于目标与备选之间的调适4)在面对同一社会问题不同解决方案时不注重目标的重新改进和手段4、系统决策 5、精英决策:精英模式揭示了国家的根本理念主权属于人民与实际的政治过程由直接掌管政权的少数人来主导这一难以克服的悖论。6、博弈决策24、(中国公共政策制定特征与存在的问题):特征:1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2坚持人民利益至上 3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4调查研究是政策制定 过程中必须的工作 5坚持群众路线 6坚持循序渐进政策制定,问题:1决策系统有待改进 2智囊系统的作用有待发挥 3政策制定的合法化有待完善完善政策的建议1关于科学的纵向政策制定权限的划分 2进一步完善政策制定的咨询系统和信息系统 3进一步改进政策规划和政策合法化的途径 25、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论述中国政策工具主要缺陷):1政策工具的选择缺乏科学化的依据2政策工具运用缺乏法制化规范3政策工具的运用缺乏 程序化指导4政策工具的运用受功利意识驱使5政策工具的运用缺乏稳定性,6政策工具的运用效果缺乏有效的评估 26、(什么是公共政策执行,它在公共政策过程中有哪些作用):公共政策执行就是政策方案被采纳后,政策执行者通过组织形式运用政策资源,以实 施服务和宣传将政策观念转化为现实效果,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过程。政策执行的意义(作用):1是制定政策的目的归宿2决定着政策方案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和范围3检验政策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是政策过程的中介环节 27、(简述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基本因素):1政策规划障碍2政策认知障碍 3政策体制障碍4政策资源障碍5外部环境障碍 28、(增强中国公共政策执行效能的思考):1、提高政策执行水平和能力2、提高政策执行对象的认同感3、有效利用政策执行的资源4创建良好的公 共政策执行环境5规范公共政策执行的监督体系6完善公共政策执行体制 29、(什么是公共政策评估,政策评估的意义何在):评估主体依照一定标准,运用特定方法,对政策的科学性可行性进行分析综合后作出的价值判 断,决定政策继续终结的依据。政策评估的功能和意义:1科学的检验政策效果2、作为决定政策继续调整或制定的依据3、有效的检测政策效率和效益4、政策评估是政策迈向科学和民主化的必由之路5、政策评估是提高政策水平的重要途径6、政策评估是改善执行不力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保障

2014年4月公共政策学自考真题及其答案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公共政策试题 课程代码:00318 选择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公共决策者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是(B )1-69 A.政策群 B.政策链 C.政策一般 D.个别政策 2.提出政策执行博弈理论的代表人物是(D )7-328 A.西蒙 B.德洛尔 C.泰勒 D.尤金·巴达克 3.以同一政策体系内的各项政策相互间是否存在着涵盖与衍生的关系为标准,公共政策可以划分为(C )2-122 A.战略、战术、策略 B.政治政策、经济政策、文化政策 C.元政策、基本政策、部门政策 D.单目标政策和多目标政策 4.当代中国不具有政策制定一般功能的一级政府是(B )2-144 A.省政府 B.乡政府 C.市政府 D.县政府 5.以政策是否改变客观对象为标准,公共政策可划分为(B )2-129 A.程序性政策与非程序性政策 B.实质性政策与程序性政策 C.物质性政策与符号性政策 D.单目标政策与多目标政策 6.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感知其期望的目标、价值或景况,与现实获得的价值、利益或景况存在显著差距,由此形成的问题属于(A )5-249 A.公共问题 B.社会实践问题 C.公共政策问题 D.私人问题 7.一定的政策问题的性质及其严重程度,是随着成因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一特性指的是政策问题基本属性中的( D )5-253 A.客观性 B.主观性 C.历史性 D.动态性 8.以特定的行业或职业的代表为特征,影响政府各机关制定和执行有利于自身的公共政策的群体是(B )5-257 A.政党组织 B.利益集团 C.政府部门 D.政治人物 9.经过逻辑区分和逻辑归类将某种公共问题细分成许多次类的方法是(B )5-263 A.边界分析 B.类别分析 C.层次分析 D.假设分析

公共政策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政府机关和其他公共权威组织为解决某项公共问题或满足公众需求,决定作为或不作为以及如何 (2)政策分析:政策分析是依据一定的政策理论、知识,运用各种分析方法和技术,帮助决策者制定和优化具体政策的过程 (3)政策问题:政策问题指经过政策分析人员深入分析研究后,确认政府主管机关有必要采取行动,制定政策,加以解决的公共问题。 (4)政策议程:指制定政策解决问题的议论、商讨与规划的程序。 (5)议程设定:指政府机关决定将一个社会问题予以接纳,并排入处理程序的过程。(6)政策规划:是政府为了解决某些政策问题,系统地制定解决预案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具有一定权威性的政策构想。 (7)政策合法化:是指法定主体为使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所实施的一系列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政策的行为过程。 (8)政策法律化:是指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立法权限和程序,将成熟、稳定而有立法必要的政策转化为法律。 (9)政策执行:政策执行主体为了实现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使公共政策内容转变为现实的一种活动。 (10)政策评估: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11)政策持续:所谓政策持续泛指一个处于均衡状态的现行政策由原来的执行机构按照既定的方式沿着既定的方向继续得以实行。 (12)公众议程:也称系统议程指社会群体成员所共同认知的议题,引起了一般社会大众的注意,认为政府机关应加以适当处理,但尚未被政府机关接纳和处理。 (13)政府议程:指制定政策解决问题的议论、商讨与规划的程序。 (14)政府失灵: (15)市场失灵: (16)政策失灵: 简答题 1公共政策的特征、功能。政策理念内容 公共政策的特征、功能: 政策理念可以归纳为:生命价值至上,自由为体,民生为天,以人为本,公平正义优先,民主法治为基,兼容异己,和而不同。 2影响政策问题认定的因素,政策问题的特性,政策分析模型的功能 因素:社会问题本身的性质和特征,政治领导者的作用,利益集团和各种社会团体的作用,大众传播媒介 特性:(1)政策问题具有相依性(2)主观性(3)历史性(4)不确定性 功能:(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公共政策产生的原因; (2) 认识和分析公共政策产生的社会效果; (3) 思考和预测公共政策未来的发展。 3政策议程的构成,创立议程的模型、政府在议程设定中扮演的角色 构成:(1)它是一项已经被提出的公共问题,如环保问题。 (2)它是由政策分析人员认定的。 (3)它是在政府机关管辖范围内,并确定有必要采取行动,加以解决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