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一历史教案-中国近代史(下)1-4章[全套][整理][特约] 最新

高一历史教案-中国近代史(下)1-4章[全套][整理][特约] 最新

高一历史教案-中国近代史(下)1-4章[全套][整理][特约] 最新
高一历史教案-中国近代史(下)1-4章[全套][整理][特约] 最新

中国近代史(下)教案

第一章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一节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政治统治及其政权性质。

2.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及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形成。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理解、归纳史实的能力,整体把握教材内容。

2.培养学生运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政治统治和经济状况。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阅读理解教材中的关于国民党内的派系斗争、军阀混战、“训政纲领”、经济政策和措施沙胶政策等方面的内容,进一步认清其政策和措施的实质,认识其反动政权的本质。2.通过学习“东北易帜”,使学生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世界观,增强爱国主义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

2.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的形成。

(二)疑点

对“法币政策”、“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客观评价。

(三)解决办法

1.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指出,理解国民政府政权性质应从1927年蒋、汪叛?变革命,屠杀共产党和工农群众,镇压革命的史实和建立政权后采取的一系列反动政策和措施,以及该政权所代表的是阶级利益等方面来理解。

2.对于官僚资本这一概念,首先了解官僚资本是以四大家族为首的,是与南京国民政府有密切关系的,其次从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的区别来认识。

3.“法币政策”、“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经济政策、措施。除了了解政策本身的具体内容以外,还要从国民政府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客观上对当时经济的影响、以及在这些措施推行中四大家族聚敛财富并建立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几方面来认识。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1.要求学生观察课本的插图。

2国民政府前期统治的图示总表。

五、学生活动设计

1.在学生阅读了教材后,针对“东北易帜”、“整顿税务”、“法币政策”、“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进行分析评价。

2.学生动手列出一个反映国民政府前期统治主要事件间相互关系、反映其政权性质的简表。

六、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1.要求学生准确掌握:“宁汉合流”、国民政府的“北伐”、皇姑屯事件、东北易帜、新军阀的混战、四大家族、法币政策、改计新约运动等。

2.要求理解的历史概念:“训政”、“法币”、“官僚资本”、新旧军阀。

3.要求学生掌握国民政府前期统治的政治、经济特点。

4.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1)1927年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2)国民政府前期的政治、经济措施的实施,都是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的。经济方面的一些措施,在客观上对税务状况、金融市场、工业发展有一定的促进或改善,但与此同时,四大家族借此也聚敛了大量财富,也没有改变其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这一本质。(3)改订新约运动使中国恢复了部分丧失的主权,但由于中国经济落后,在实际上并没有获得与列强对等的利益。改订新约运动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的,没有从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中国仍处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境地。

(二)整体感知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镇压革命后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政权。当时中国政局极为混乱,既有新旧军阀的矛盾,又有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新军阀之间的矛盾,还有国共之间的斗争。蒋介石为了维护独裁统治,巩固其地位,在政治上排斥异己,形式上统一中国,实行所谓“训政”,建立特务机构和统治等,以强化国家机器,实行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经济上采取了整顿税务、控制金融和改革币制等措施,形成四大家族对全国经济命脉的控制,以建立其反动统治的经济基础。在外交上也为了达到巩固统治目的,制造对外自主形象。这一切都是围绕建立蒋介石独裁统治这一核心。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首先指出本节内容属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阅读课,但内容与后面所学知识紧密关联。阅读时,应着重从宏观上理清线索,把握内在联系。

国民政府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1.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大革命失败后,当时中国的政局是一种什么状况?

三个政权并立:南京国民政府、武汉国民政府和张作霖控制的北京军阀政府。派系林立:政治上是“宁派”、“汉派”、“沪派”等,军事上有落、唐、李、冯、阎等派。面对这种混乱局

面,国民党反动势力要巩固统治,必须要统一全国,控制全国。

2.“宁汉合流”

“宁汉合流”是南京、武汉两个国民政府的合并。它的成立,标志着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建立。

促成“宁汉合流”的政治因素是共同反共,蒋介石以退为进的下野为合流创造了条件。汪精卫的辞职最终促成了合流。此外,当时国民党内部的一些情况以及英美帝国主义为维护其在华利益而对合流的态度,也对宁汉合流产生了影响。

宁汉合流后的南京国民政府,成为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标志着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建立,国共之间十年对峙局面的形成。

国民党新军阀和北洋军阀有什么区别?

新旧军阀在独裁、卖国方面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但北洋军阀封建性更为浓厚,更多的是依靠封建独裁、靠武力来实现其统治的,国民党新军阀则是代表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是通过实行一党专制来实现其统治的,相比之下,稍具近代色彩一些。

宁汉合流之后,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是否消除了呢?其实不然,斗争不仅没有停止,反而愈演愈烈。为了共同对付东北的张作霖,各派要求蒋介石复出。蒋介石复出后,一方面与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国民党实力派取得暂时缓和,承认各自控制的地盘,一方面排斥异己,加强自己的统治和地位。这样就为后来新军阀之间的混战留下了隐患。

3.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

此时的北伐已不同于1926年国共合作时期的北伐,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的北伐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而此次北伐是国民党新军阀与北洋军阀争夺地盘的战争。蒋介石的北伐、实际上意味着英美势力,特别是美国势力的扩张,这是日本帝国主义所不能容忍的,为此制造“济南惨案”阻止北伐。说明这种现象的背后,实际上是英美与日本之间对中国的争夺。蒋介石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和地位,也不敢过分得罪日本帝国主义,只好“绕道北上,继续北伐”。

4.东北易帜

皇姑屯事件之后,日本威逼张学良宣布东北“独立”,企图控制东北,培植新的代理人。在身负国耻家仇的情况下,张学良顶住压力,毅然在1928年底通电全国,改易旗帜。张学良的这一举动,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维护了国家、民族的统一,是有利于历史进步的,是爱国的。

此处,除了让学生了解张学良的义举之外,还应使学生了解,东北易帜后,国民党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因为,国民党内部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还有租界、各自的控制范围,同时,还存在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革命根据地。

国民党颁布“训政纲领”

1.“训政”及其实质

首先,了解孙中山曾把“建立民国”的程序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这是孙中山为建立民国构画的蓝图。

国民党召开二届五中全会,宣告实施“训政”,随后又颁布“训政纲领”。蒋介石打出“以党治国”旗号,名日加强中央统治,实为排斥异己,建立独裁统治;名曰“训政”,实为实行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蒋介石的独裁统治。

2.巩固独裁统治强化国家机器

蒋介石除了加强一党专政、形式统一全国的行动之外,还采取各种手段强化国家机器。其中包括加强反动军队的建设,组织特务组织实行恐怖统治,制定名目繁多的反动法令,剥削人民的自由民主权利。

通过这些内容,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其政权的反动本质。

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

这一部分内容是小字部分,要求学生了解自东北易帜以后,各派新军阀连年混战。目的是争权夺利,扩充自己的地盘。这种勾心斗角的争夺,是国民党反动派腐朽统治的一种表现。军阀的混战,一方面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方面由于蒋介石取得了明显优势,为其建立军事独裁统治奠定了基础。

新军阀混战的状况,了解三次主要混战的名称、争夺的地区、交战的双方,以及后果。其中,中原大战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军阀混战。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

1.巩固统治的经济政策和措施

通过阅读教材的小字部分内容,先要求学生归纳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所采取的经济政策和措施。

(l)整顿税务。即政府加强对关税、盐税、统税的控制,增加印花税、所得税等新税目。

(2)控制金融。即先后成立中央银行、中国农民银行,改组中国银行、交通银行,这四大银行控制全国的主要金融活动。

(3)改革币制。即为防止白银外流,1935年实行“法币政策”。使货币发行和使用权集中于四大银行,一律使用四大银行发行的法定货币“法币”。白银归国家所有,禁止流通。白银限期到银行兑换法币。

(4)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即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工农业、交通运输业。

然后,指导学生对国民政府前期的经济政策和措施进行讨论,分析评价。

评价:(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采取的经济政策和措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稳定财政,增加收入,巩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2)这些政策和措施的施行,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客观上对经济稳定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整顿税务,改变了从前“厘卡林立,重叠征收”的弊病,也增加了中央财政收人。控制金融,使国民政府形成了对全国金融的垄断和控制。改革币制,使币制混乱局面得以改观,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促使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了一定作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使工农业、交通运输业也有所发展。(3)国民党政府在稳定经济,促进经济恢复的同时,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也形成,因此聚敛了大量财富。

2.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经济特点

通过阅读要求学生归纳出以下主要特点:第一,民族工业有显著发展;第二,官僚资本迅速膨胀;第三,美国在华经济势力急剧增长。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特点,仍然呈现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特征。

可以提出问题:如何看待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

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支持国民政府的同时,提出了实行新的经济政策。取消不平等条约等政治要求,并积极兴办实业。更主要的是人民的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行动,为民族工业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国民政府“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也或多或少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当然,这种发展也是相对而言的。民族工业比以前有发展,但在发展的同时,又受到外国经济势力、官僚资本的压迫。。

“改订新约运动”

在学生阅读基础上提出问题:国民政府发起“改计新约运动”的目的是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实际效果如何?为什么?

目的:1928年国民政府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同时也为了扩大税源,解决内战经费而发起。

内容: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

实际效果及原因:列强虽然在条约的表面上承认中国在关税上有对等的权利,但由于中国经济的落后,并不能从列强那里取得对等的利益,也就是说只是形式上的表面的对等。废除领事裁判权,由于列强迟迟不签约,故意拖延,加之蒋介石委进行反共反人民的内战,要依靠列强的帮助,所以也就不了了之。

(四)总结、扩展

1927年建立起来的南京国民政府,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内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国共关系发生了变化,并由此形成了国共的十年对峙。国民党内部的斗争,以及反共反人民的内战,给人民的生活,给国家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为日本帝国主义在30年代发动对华战争造成了可乘之机。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其政治、经济措施,都是围绕着巩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权而展开的。尽管经济政策和措施的实行,客观上对当时的经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没有改变其维护反动统治这一实质。

七、布置作业

根据教材内容,列出一个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巩固统治的基本线索表。

八、板书设计

近代史教案

中国近代史教案(两次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 “和其他历史事件一样,鸦片战争并不是某一个因素造成的,它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从理论上或概念上说,这是两种不同文化间的冲突。当两种各有其特殊体制、风格和价值观念的成熟的文化相接触时,必然会发生某种冲突。使英国人同中国人相接触的是商业,鸦片战争爆发前十年,商业最重要的一环是鸦片贸易,而中国人竭力想取消这一贸易,这是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二)导火线 1839年6月,道光帝派钦差大臣_______领导虎门销烟。 1(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18题)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奏稿中提出:“迨(等到)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而益下;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 在这里,林则徐强调鸦片泛滥的最大危害是 A.损害身体,削弱军人战斗力 B.国库空虚,无饷银供给军队 C.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 D.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财源 (三)过程 开始:1840年6月,英军到达广东海面, 进程:第一阶段:广东→厦门→浙江定海→天津白河口; 第二阶段:强占香港岛→镇江→南京下关江面 结束:1842年,签订中国近代史第一个不平等条约——《___________》。 “中西关系是特别的。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主要人物:道光、林则徐、琦善、海龄 (四)《南京条约》(熟记) 割地(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 开埠(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关税协定 各种货物的税率比以前有多增加,但是,用两国协定的方式规定下来,清政府也就在实际上丧失了单独改变税率的权利了。 例题: 2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广东人民抵制洋货 B 《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 C 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 D 清政府限制广州对外贸易

中国近代史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中国近代史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表格对比分析使学生能够概述近代前期外国列强对中国发动的四次侵略战争以及中国人民进行的反抗斗争,能够熟练说出三大条约及其影响。 2、通过对三大条约的分析使学生能够说出近代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懂得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3、让学生学会用列表比较的方法复习归纳类似的知识。 重点难点: 重点:近代史上列强发动的一系列侵华战争和中国被迫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难点:对中国清政府战败的原因的分析和认识;掌握通过列表比较的学习方法。导入课程 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覆亡,期间经历了清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北洋军阀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和瓦解的历史。中国的近代史又可以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自鸦片战争以来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一系列战争及对 中国的严重影响,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不断抗争,使中国免于亡国的境地。 我们把《侵略与反抗》这个单元归纳为一条线索,两个方面,三大条约,四次侵略战争,五篇课文,进行记忆。 自主复习、合作探究 一、四次侵华战争 19世纪上半叶,西方主要强国相继开始工业革命,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大发展, 西方资产阶级急需开拓海外市场销售本国的剩余工业产品并从海外市场取得工 业原料。 展出《虎门销烟》、《圆明园残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瓜分中国》四幅图片,引出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合以上四幅图片,从根本原因、侵略国、条约以及产生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回顾 材料一:“在地球的另一角落里有着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人们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几乎神话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宫殿中。……有一天,两个强盗 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诸一炬。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八章)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特定的历史阶段,党制定了正确的路线和指导方针,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破烂摊子上,顺利地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充分理解历史和人民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 二、重点与难点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及历史必然性。 2.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是什么? 3.我国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三、计划课时:2课时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前,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在局部地区建立起来的,这就是当时的各个解放区。在这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被废除,但民主革命的任务尚未完成,这时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还不具备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即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时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就已经是一个“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了。 (二)中共中央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分析 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所建立起来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1948年9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做过分析。毛泽东指出,把我们社会的经济称作“新资本主义”“是不妥当的,因为它没有说明在我们社会经济中起决定作用的东西是国营经济、公营经济,这个国家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所以这些经济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我们的经济的名字还是叫“新民主主义经济”好。而新民主主义经济,就是“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之下的经济体系”。刘少奇提出,民主革命胜利以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一章精心总结

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多年的起止期: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代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 (一)、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核心是宗族家长制 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二)、乾隆后期,清王朝由强盛转向衰落,主要表现在 政治上:中央集权强化,官制废弛,官僚整体化腐败腐化 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地租高利贷加重,无地少地农民增加,农民生活困苦不堪 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八旗军、绿营军腐化无战斗力 思想文化上:带着满族异族统治的味道,大兴文字狱,压制异端,万马齐暗 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 二、鸦片战争前的世界 (一)、西方资本主义的确立 1640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 1776年,美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1789年,法国也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冶 资本主义制度比封建制度优越,最大的事情就是在这个制度下发生了工业革命。高效率的大机器生产取代了原来低效率的手工工场生产。(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纺织业上) (二)、分析资本主义与扩张的必然联系。资本主义商品生产需要原料与产品市场,原始积累时期主要靠掠夺土地、不平等贸易、奴隶贩卖等手段,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则靠殖民主义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侵略方式把一些国家变为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中国成为其扩张对象的命运已在所难免,战争不可避免。 第二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 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军事侵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清政府先后与英国签订了:中英《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 与美国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 与法国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 与俄国签订了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 1856年英法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俄签订了《天津条约》1860年与英法两国签订了《北京条约》 与俄国先后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1844年中法战争爆发,签订了《中法新约》 1894年日本发动中日甲午战争,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在战争中屠杀中国人民。 1894年11月日军占领旅顺,屠杀中国居民约2万人,制造了旅顺大屠杀惨案 1900年俄国入侵中国东北,在江东六十国屯将数千中国居民赶入黑龙江中淹死,制造了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对圆明园进行了连续12天的抢劫、放火烧毁了这座“万园之园”

初中历史(中国近代史专题)精品教案

中国近代史 考点1:侵略与反抗 一、鸦片战争 1.林则徐虎门硝烟 (1)背景: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巨大危害 (2)过程:1839、6,缉拿烟贩,缴获鸦片110多万千克,在广州虎门海滩销毁 (3)意义: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 2.中英《南京条约》1842、8 (1)内容:割地(割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开埠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中国须同英国商定英商进出口货物所缴税款) (2)影响: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60年 2.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总共150多万平方公里) (1)1858年《瑷珲条约》: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2)1860年《北京条约》: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领土 (3)1864年《勘分西北界约记》: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多平方公里领土 (4)19世纪80年代《改订条约》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西北部7万多平方公里领土 3.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1)1860、8,青浦战役,太平军大败洋枪队华尔 (2)1862年,慈溪战役,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 4.左宗棠收复新疆 (1)原因:19世纪60年代,中亚地区浩罕汗国阿古柏入侵新疆,1871年俄国出兵侵占伊犁,中国西北边疆出现危机。 (2)经过:1875年,左宗棠进军新疆讨伐阿古柏。1881年中俄双方签约,中国收回伊犁 5.新疆建省:1884年 三.中日甲午战争 1.《马关条约》1895年李鸿章伊藤博文 (1)内容: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彭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③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开设工厂;④增辟通商口岸等 (2)影响: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2.致远舰管带邓世昌:黄海大战民族英雄邓世昌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经过:1900年6月,为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两千多人,由天津向北京进犯。夺取大沽炮台,又攻占了北京。 2.《辛丑条约》 (1)内容:①经济上,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税收作保;②政治上,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③军事上,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④外交上,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2)影响:①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②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考点2近代化的探索

《中国近代史》第一章

ef7 《中国近代史》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 ) A、手工业 B、农业经济 C、工业 D、小农经济 答案:D 2、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 ) A、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 B、族权和政权相结合 C、国家统一和各民族经济文化紧密联系 D、结构稳定、延续,发展缓慢、迟滞 答案:A 3、中国近代社会的起点标志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太平天国运动 D、甲午战争 答案:A 4、近代操纵了中国政治、经济命脉,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的是( ) A、封建阶级 B、无产阶级 C、资本—帝国主义 D、资产阶级 答案:C 5、近代中国成为奴役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的是( ) A、封建阶级 B、小资产阶级 C、资本—帝国主义 D、资产阶级 答案:A 6、近代中国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是( ) A、农民阶级 B、工人阶级 C、资产阶级 D、无产阶级 答案:A 7、近代中国产生的新的被压迫阶级是( ) A、农民阶级 B、工人阶级 C、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答案:B 8、近代中国最主要的矛盾是( ) A、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B、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C、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D、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答案:A 9、我国与列强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 A、《条约》 B、《马关条约》 C、《中法新约》 D、《条约》 答案:D 10、近代中国,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 ) A、太平天国起义 B、三元里人民抗英 C、虎门战役 D、吴淞口战役 答案:B 11、列强未能瓜分中国的根本原因在于( ) A、列强之间的矛盾 B、中国的实力 C、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D、义和团运动 答案:C 12、以下哪个人物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 A、林则徐 B、源 C、观应 D、康有为 答案:A 13、提出同西方国家进行商战,设立议院思想的人是( ) A、王韬 B、薛福成 C、观应 D、马建忠 答案:C 14、较早通过翻译西方著作向国人介绍西方社会进化论的学者是(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 D、严复 答案:D 15、提出“振兴中华”口号的是( ) A、康有为 B、严复 C、 D、梁启超 答案:C 16、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最大变化是( ) A、主权不完整 B、领土被割占 C、开始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 D、小农经济开始瓦解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全套)

教案 2009 ~2010 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授课对象 09麻醉1班,法医1班,康复1班,信管1-2班, 07临床Ⅰ5-8班,08生工1-2班, 09护理1-5班,09公管1-5班, 09环境1班,生科1-4班, 07临床Ⅰ1-4班, 09药学1-5班 授课教师叶建 温州医学院

教案 授课日期:教案编号: 1 课程名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年级:09麻醉1班,法医1班,康复 1班,信管1-2班,07临床Ⅰ5-8班,08 生工1-2班,09护理1-5班,09公管 1-5班,09环境1班,生科1-4班,07临 床Ⅰ1-4班,09药学1-5班 专业、层次:2007、 2008、2009本科 学时:32学时 教师叶建地点:7AJ101,7AJ201,东教学楼406,7BJ20 6A107,7AJ102 教学安排课型:理论实验见习其它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指导示教其它 教学资源多媒体模型标本实物音像其它 授课题目(章、节)开篇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教材和主要参考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节选)(1939.12)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节选)(1997.9.12)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介绍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形势。 2.了解为什么说鸦片战争师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3.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4.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1、介绍本课程的总体情况和基本要求(20分钟) 2、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形势(30分钟) 3、鸦片战争前的世界形势以及对中国的影响(30分钟) 重点和难点: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师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中国近代史复习教案

初中语文教研组计划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校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深化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成果,全面加强教师日常教学常规管理,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扎实推进、稳步提升学校语文教育教学质量。本学期我们语文教研组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紧紧围绕学校本学期教研工作目标,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以课题研究为中心,扎实进行校本教研,积极、稳妥、有效地深化语文课程改革实验,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规范教学常规,强化语文教学工作中的研究、服务、指导等功能,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突破口,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打造我校的语文教学品牌。继续加强校本课程建设,以学校工作为主线,以县局教学工作大检查为契机,将“集体备课,资源共享,目标一致,方法灵活,张扬个性”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职业要求。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积极作为,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本学期相关工作,全力确保我校语文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实施课程改革为契机,立足校本,狠抓实效,大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以“注重积累,培养习惯,指导学法,训练思维,渗透德育”新课改理念为基础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强化教师队伍建设,转化教师的教学行为。积极贯彻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课堂教学以精讲、互动、高效为指导,教研工作以校本为中心,努力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开拓创新、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真抓实干,紧紧围绕学校本学期工作目标,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积极、稳妥、有效地深化语文课程改革实验,进一步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规范教学常规管理,强化语文教学工作中的研究、服务、指导等功能,积极推进名师工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要加强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向创新和效率要质量,全面提高我校语文教学的效益,全面开展成长型教师群体建设活动,以推进课程教学为中心,课题研究为重点,促进师生成长为根本,抓好教师培训工作,做好评析报告,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结合语文教研组全体教师的教研实际,为教师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和展示舞台,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及业务能力,为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服务。 二、工作目标 第一、备课 为更好地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集体备课制度。 (一)集体备课的时间和组织形式 1、集体备课的时间:每周1次(周一下午),按单元(章、节)进行集体研究。 2、集体备课的组织形式:以教研组为单位,由备课组长负责主持。 (二)集体备课活动要求 1、教研组长组织组内教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集体备课计划。 2、集体备课必须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进行。在集体备课之前,个人必须先通览本单元(章、节)教材,按集体备课的要求考虑好自己的意见,再参加集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总体把握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要钱、割地、杀人、抢货) 时间名称发动 国家 条约主要内容性质 1840.6 第一次 鸦片战 争 (;三 元里; 关天 培、陈 化成、 海龄)英国 (珠 江海 口广 东 中英《南京条约》 (1842.8.29) 《五口通商章程》 《虎门条约》(1843.10) 中美《望厦条约》 1844.7; 中法《黄埔条约》 1844.10 1)中国割让香港 岛给英国; 2)赔款洋银 2100万银元; 3)开放广州、厦 门、福州、宁波、 上海五处为通商 口岸; 4)中国进出口货 物的关税税率须 与英国协商。 领事裁判权 →《南京条约》影 响:1)中国近代史 上第一个不平等条 约,给中国人民带 来深重的灾难,开 创了列强以条约形 式侵略和奴役中国 的恶例;2)中国的 国家主权和领土完 整遭到破坏,一步 步沦为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3)中国 社会的主要矛盾由 地主阶级与农民阶 级的矛盾,演变为 外国资本主义和中 华民族的矛盾(主 要矛盾)、封建主义 和人民大众的矛 盾;4)反侵略反封 建成为中国人民肩 负的两大历史任 务;5)中国的历史 进入了民族民主革 命时期。 1856 第二次 鸦片战 争 (太平 军,香 港工 人,台 湾人 民;史 荣椿、 乐善、 刘铭 传、冯 子材)英国 法国 1858英、法、美、俄《天 津条约》 1860英、法《北京条 约》、 中俄《1858瑷珲条约》、 1860中俄《北京条约》、 1864中俄《勘分西北界 约记》、1881《改订伊利 条约》和5个勘界议定 书 1884中法《中法新约》 1887《中葡友好通商条 约》 外国公使常驻北 京 英法各800万两 白银 九龙半岛南段和 昂船洲 黑龙江以北60万 平方公里; 乌苏里江以东40 万平方公里; 西北44万平方公 里; 西北7万平方公 里; 永久管理澳门 1894 甲午战 争(左 宝贵、 邓世 昌、林 永升、 丁汝 昌、刘日本1895《马关条约》2亿两白银,“赎 辽费”3000万两 白银;威海卫守备 费150两白银,共 计23150万两白 银。辽东半岛、台 湾及附属岛屿、澎 湖列岛。日俄战争

初中毕业会考中国近代史总复习教案1

初中毕业会考中国近代史总复习教案 中国近代史 [课时]第1课时 [复习内容]中国近代史: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考纲要求] 1、识记层次:①知道林则徐和虎门销烟;②记住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地点; ③知道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的侵略史实;④知道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⑤知道甲午中日战 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⑥知道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 2、理解层次:①简述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 影响;②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中国民族危机的加剧。 3、运用层次:简述《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 面加深的影响。 [考点导学] 1、林则徐和虎门销烟 19世纪上半期,英国为牟取暴利,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鸦片的大量输入,一影响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二腐蚀了清政府的统治机构,三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1839年6月3日的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战争的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2、鸦片战争 ①根本原因:英国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工业原料,打开中国大门。 直接原因:清政府命林则徐实行禁烟运动。 ②经过:1840年6月,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进行挑衅,战争爆发。1842年8月,英舰到达南京江面,清廷被迫派人向英军求和,战争结束。 ③结果: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其主要内容有: a.割香港岛给英国(中国领土主权受到严重破坏) b.赔款2100万元(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c.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便利英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④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成为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对外国侵略者,同时反对本国封建统治者的斗争,中国历史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第二次鸦片战争 ①原因: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扩大侵略权益。 ②时间: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③主要事件: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④影响: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外国侵略势力扩大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总学时: 36 理论:实验;见习: 学分:2.0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前言 课程定位与性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2005年根据中央政治局的决定,以中宣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规定的大学生公共政治必修课程。 课程特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近现代中国革命和建设为主题,以中国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主线,进一步揭示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建设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 课程内容: 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内容主要涉及: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12)这三部分内容。 课程任务:是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国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从而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 使用的教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修订版。 教学时数与学分:总学时:36;周学时:2;学分:2.0。 教学目的: 第一,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所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懂得必须首先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

第一章中国近代史纲要各章节答案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单项选择题: 1、在近代中国,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C )。 A、英国 B、日本 C、沙俄 D、法国 2、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 C ),割去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规定外国军队有权在中国领土上驻兵的条约是(D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4、在近代,通过战争向中国勒索赔款最多的国家是( D )。 A、英国 B、俄国 C、法国 D、日本 5、在近代中国,规定中国向列强支付赔款最多的条约是(D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6、火烧圆明园发生在(B )期间。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规定外国人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条约是( B)。 A、《南京条约》 B、《五口通商章程》 C、《黄埔条约》 D、《天津条约》 8、规定允许外国在中国办工厂的条约是( C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9、中国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 A )。 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B、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C、义和团运动 D、洋务运动

10、被称为“中国不败而败的战争是( C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 D、中日甲午战争 11、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争夺和瓜分的图谋,在( C )后达到高潮。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2、列强未能瓜分中国的最根本原因是( C )。 A、列强之间的矛盾 B、国际舆论的谴责 C、中华民族不屈不饶的反侵略斗争 D、清政府的妥协 13、在粉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的事件是( A )。 A、义和团运动 B、戊戌维新 C、太平天国运动 D、辛亥革命 14、被誉而“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是( A )。 A、林则徐 B、魏源 C、李鸿章 D、康有为 15、“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思想出自( B )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资政新篇》 D、《盛世危言》 16、近代以来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是(B)。 A、帝国主义的强大 B、社会制度的腐败 C、经济技术的落后 D、中国军队军事素质低下 17、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是在( C )。 A、鸦片战争以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 C、中日甲午战争以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后 18、1895年,响亮喊出“救亡”口号是(C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D 孙中山 19、( C )翻译的《天演论》中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中国人民的

中国近代史(公开课复习教案)

中国近代史(公开课复习教案) 第四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复习目标 1、知识要点 要求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抗日战争胜利原因及意义。 2、能力目标 通过本章复习,懂得对所学知识重新归纳、整合、理清线索,初步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史学观点,进一步提高学史能力。 3、情感价值观 通过本章复习,充分认识到侵略者残暴,反对战争,珍爱和平、增强爱国意识,立志报国。 复习重难点 把各个历史事件有机整合,形成历史知识体系,把把握各个事件关系,重在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复习过程 导入: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近代史以来日本发展历程,让学生从宏观上即从历史背景了解中日两国力量对比变化形成及其影响,加深学生对本章知识复习的理解。 2、复习第四章 一、九.一八事变 要求学生把握事变时间、地点、蒋介石的态度,造成的结果。 二、西安事变 要求学生掌握事变的原因、目的、事变发生后是如何得到解决的、意义。 三、卢沟桥事变及中国军队取得的重大胜利 教师结合世界史分析,1936日本法西斯政权建立,进一步扩大侵略,而南

京大屠杀则是法西斯残暴本质的重要体现。 四、南京大屠杀 掌握时间、地点、手段、对象及认识。 五、抗战胜利 1、引导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即从作战双方、战争性质、方针政策等角度分析。 2、历史意义即是对历史事件的评价,懂得从不同角度评价、结合历史大背景评价。 板书设计 一、九.一八事变 1、时间、地点 2、蒋介石态度及结果 3、局部抗战开始 二、西安事变 1、原因 2、经过 3、结果:和平解决 三、七七事变 四、南京大屠杀 五、抗战胜利 1、原因 2、意义 作业:完成达标训练题

中国近代史课程教案 (3000字)

中国近代史课程教案 课程讲稿说明 1、本讲义稿教学内容的时间下限是按配套教材和教学习惯,迄于“五四”运动。 2、各章的教学目的、参考书目等项,在教学大纲中已经列出,本讲义稿中不再重复列举。 3、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本讲义稿内容在总体依据教学大纲的原则下,其具体节、目内容上,做有必要的调整,既注意与教材整体上的依凭和配合关系,又注意突出讲义的自身特点。教学中安排有适量的讨论课与自学内容,对此,本讲义中只简列其内容要点。 4、本讲义稿从导言至中日战争和戊戌变法以下的前后两大部分,是由两位教师分别提供(详略上或略有差别),教研室集体进行了统稿讨论。讲义自不同于个人著述,更多地直接参考了学术界的研究成果,特此说明和致谢。 导言:学习中国近代史首先要了解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中国近代”的概念 严格说来,“近代”这个词,并不是社会发展史上指称某一确定历史时

期的科学概念。使用上很不统一。一般而言,就欧美目前来说,是把它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时期作为“近代”的开始。所以世界历史是把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爆发(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近代”历史开端的标志。 但中国情况不同。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像欧美国家那样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时期。我们把1840年作为中国近代历史的发端,并不是由于这个时候中国社会内部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熟到了要求取代的封建生关系的程度,因而导致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就像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那样。而主要是由于外来的侵略。引起中国社会内部的变化,把中国推到一个与过去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就是半封建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这个社会虽然后来也产生了资产阶级,也曾有过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阶段,但是难以说它是一个完全的资本主义社会。只是从中国历史发展阶段来说,它约略地相当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范畴。 这样说来,就是把半殖民半封建的一个社会历史阶段作为“中国近代”历史。当然,国外有的历史研究者不这样看,他们把中国近代的起点上推到十七世纪中叶清朝建立的时候,一方面强调与西欧历史分期的对应性,另一方面又是意在把中国近代史的主题说成好像是中国国内的民族矛盾。这是不科学的,我们还是着眼中国社会的特点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历史阶段作为中国近代。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从1840年开始,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才告结束。那么是不是应该把整个这一时期都算作“中国近代”史呢?从科学意义上讲,应该是这样。这一观点,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有人提出(例如荣孟源在1956年写的“关于近代史分期问题”一文,就明确表示赞同中国近代史的断限从1840年起到1949年9月止的意见)后来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到现在看来,应该说得到了基本公认。但是从教学习惯上,一般还是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把这段历史划开,前半段作为“中国近代史”。后半段归入“中国现代史”。也就是说,只把旧民主主义阶级归入“中国近代史”,而把新民主义革命阶段归入中国现代史。虽说这两个阶段确有不同的特点(主要是革命领导力量不同),但社会性质并没有变,都应划在中国近代历史时期。这是我们要了解的第一个问题。 二、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特点

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教学内容

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Microsoft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仅供参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落后封闭的封建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封建社会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 3.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4.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3)基本特征 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4.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5.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6.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特征,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的加深而逐渐形成的。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1.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2.,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组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课后习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习题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课堂章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外国侵略者劫洗并烧毁圆明园的罪行发生在:( B )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 D、中日甲午战争 2、《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 B ) A、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进一步加深 B、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 3、鸦片战争后,首先被外国侵略者直接控制的是:( C ) A.中国外交 B.中国内政 C.中国海关 D.中国军事 4、海关管理权的丧失对中国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是:(D) A、中国成为世界上关税最低的国家 B、便利列强通过海关控制中国外交 C、有利于西方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D、民族工业失去了关税保护 5、帝国主义列强获得了在中国领土上驻兵的特权是通过:(D)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6、近代中国赔款最多的条约是:(D)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7、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一再谋求扩大在华的传教权,其根本原因是:(B) A、与佛教争夺势力范围 B、从精神上侵略中国 C、传播西方科技文化 D、为清政府提供精神武器 8、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斗争是:(B) A、虎门销烟 B、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C、定海保卫战 D、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9、《马关条约》使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入新阶段的主要含义是:(C) A、由沿海地区进入内地、内河 B、由商品输出为主变为资本输出为 C、列强自此掀起了资本输出和瓜分中国的狂潮 D、列强自此形成了宰割中国的同盟 10、德法俄三国一起干涉“还辽”,充分表明:(D) A、俄法德三国是同盟国 B、列强有维护中国主权独立的一面 C、日本已暂时独霸中国 D、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既矛盾又勾结 11、帝国主义列强并没有能够实现瓜分中国的图谋。其最根本的原因是:(C) A、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 B、清政府的奋起还击 C、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D、帝国主义列强自动放弃 12、义和团对后人最具激励作用的是:(B) A、改良主义思潮 B、爱国主义精神 C、排斥外国思想 D、民主主义精神 13、鸦片战争时期新思潮萌发,其核心是:(A)

中国近代史教案

中国近代史教案(11园林,张亮亮) 导言 一、中国近代史的内涵与分期 什么是中国近代史?回答好这个问题似乎并不那么简单。那么什么是世界近代史?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形成发展以及衰落的历史(列宁)。偱着这样的理论路径,中国的近代史也就可以这样概括:中国近代历史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时期。也就是说,中国近代史作为一个断代史的概念,强调的是资本主义时代因素和特征。这样就至少又有两个问题必需回答:中国资本主义因素开始形成于何时?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历史时期何时结束?其实,这两个问题和在一起也就是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 要思考中国资本主义何时形成的问题,对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又是我们首先必需明确认识的相关的问题: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确实具有某种近代因素,但资本主义萌芽并不等于资本主义的形成,而且它与后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无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上的直接的联系。“明清以来沿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过程被西方列强的侵略所打断。”“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见《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p626 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二版)也就是说,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不能作为中国资本主义历史形成的开始。 那么,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形成究竟开始于何时?这又关系到另外一个重要问题: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与中国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的关系。一般认为,在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冲击和影响下,中国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日益加深了民族危机和中国人日益加强的救亡意识下,近代中国逐渐走上了资本主义趋向的变革道路。“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促进了这种发展(商品经济)。外国资本主义对于中国的社会经济起了很大的分解作用,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村的手工业;又一方面,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些情形,不仅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基础起了解体的作用,同时又给中国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的条件和可能。”(《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见《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p626 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二版)既然中国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与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入(影响)相关,那么这种侵略就有一个何时开始的问题,这种影响就有一个以什么方式(模式)的问题。把这两个问题再合在一起回答,一般认为1840 年中英鸦片战争是这种侵略和这种影响的开始,而且,中国的资本主义的形成既是在西方列强的侵略冲击下肇始的,中国近代历史的开始也就不是自发的,是被迫的,它与以英国为典型的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以内部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为基础的情形是不一样的。用现代化的理论说,中国进入近代历史时期的近代化是后发晚生型的。 另外,台湾地区的学者则认为中国近代史的下限应放在1911 年的辛亥革命胜利。 二、中国近代史的线索与框架 中国近代史的框架体系曾经是以阶级斗争为纲而构建的。即主要包括:两个过程、三大高潮、十大事件。所谓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和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最后取得胜利的过程;三大高潮,即为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十大事件,即为鸦片战争、太平天国革命、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北洋军阀统治。这样框架下的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史。或者说只是一部阶级斗争史。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史学界有人提出“一个主流、四个阶梯”的新体系说。所谓一

中国近代史复习学案课教案

课题: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序号: 1 年级:九年级科目:历史课型:复习备课人:谭丽霞时间:审核人 复习目标: 1、了解林则徐禁烟的史实,知道<<南京条约>>的内容.影响 2、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农民起义军的反抗斗争 等史实;记住圆明园被烧毁,主权进一步丧失,领土被大量割占的耻辱。 复习重点:虎门销烟及林则徐 鸦片战争的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以及列强侵华的罪行 复习过程 一、复习巩固,检查提问(用10分钟的时间记忆知识点) 第一课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为了打开中国市场;直接原因:年, 派在虎门销烟。虎门销烟的意义: 。 2、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结果: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中英____________ 条约。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 意义: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___________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鸦片战争是_______________的开端。 第二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的侵华战争 1、鸦片战争以后,列强不满足于既得利益,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们向清政府提出修改条约。清政府拒绝修改条约, 2、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起止时间:年月到年月。主凶:、。帮凶:、。 3、1860年,________火烧圆明园。 4、近代史上,割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共割占中国领土多万平方千米。 6、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领袖是________。_______年占领改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为推翻清朝统治,派军队北伐和西征。_______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