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儒教、道教、汉族丧葬习俗简述

儒教、道教、汉族丧葬习俗简述

儒教、道教、汉族丧葬习俗简述
儒教、道教、汉族丧葬习俗简述

儒教道教汉族丧葬习俗简述

丧葬,指办理丧事和埋葬死者。它是举行丧事,让死者有归宿,生者有悼念等相关事宜的仪式。是人类特有的感情。丧葬以祭祀、缅怀等感情为基础,民间丧葬形式在不同地区有不同形式(土葬、火葬、水葬等)。各地兴起、承续、发展、积累而成的丧葬文化和习俗。丧葬既成文化,与传统的孝道祭祖、死者为大、思想感情有关,目的是前传后教而约定俗成。也就是说,对死者毫无感情,就不可能产生丧葬。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不断进步,殡葬制度的改革,长期形成的丧葬形式也在不断注入新的内容。

各民族,各教派,各地区办理丧葬的习俗不一,大体有以下共同形式:

老人逝世,俗说"归家"、过世、"过身"、走了等。入殓,俗说"入棺"、"收殓"。安葬,俗说"过山"、"出葬"。办丧事,俗说"做白喜事"或做"丧事"。入殓、出殡、安葬(俗称"落事")都要请堪舆(俗称"地理先生") 选找"风水宝地" 。请阴阳先/道士念经做法事等,择"吉日、吉时"安葬。

入殓:事前孝子孝孙(男丁)穿孝服由吹鼓乐师导引到平时吃水的井里或塘里用水桶取少量水,丢几个铜钱或镍币到井里或塘里,俗称"买水"。将买回的水为死者洗澡,俗称"抹三下"。在县城,买水之前,由吹鼓乐师导引殡葬人员抬着空棺到街上游一趟,俗称"游材"。入殓

后到出殡前灵堂要点长明灯,棺材头部还要加一盏油灯,俗称"点脑头火"。富人死后,棺材要停入在厅堂数月至数年,俗称"存枋"。穷人死后,只要日子相合,择日即葬。

出殡:满堂皆白,事前要祭奠,俗称"烧香",先儿孙后亲朋按辈分大小依次烧香磕头。祭奠后,儿孙及儿媳孙媳等要跪在棺材前一餐饭,俗称"食材(财)饭"。食材饭时,要请一至二位"命好福好"的人主持斟酒盛饭,酒斟二巡,饭盛二次量少。随意食菜,每碗吃一点。主持人要说些吉利话。出殡时,孝子孝孙要加穿粗麻衣、草鞋、系草绳,持孝杖棍。送葬队伍,由持引魂竹的引路,此人负责丢引路纸。接着是持旌旗的、抱灵牌的、乐队、祭轴、花圈、送葬的亲朋、灵柩、子孙。行至村外交通道口处(城市、集镇走出街口)"谢孝",由孝子孝妇等跪向送葬的亲朋叩首。谢孝后,孝子才孙扶柩至坟前,把草鞋、孝棍、花圈等丢在坟地上,即参加筑坟。坟筑好后,有喝彩、撒粮米习俗。

出殡的当天晚上请道士念经一至七天,超度亡灵,俗说"做归山灯"。第二天,孝女、孝妇等穿孝服,首次上坟,俗说"拦山神"、"扌罗两朝"。

办丧事:对内亲要派专人报丧。亲朋好友要先送礼,再参加吊祭、送葬、吃饭。丧饭两餐(正餐),一荤一素,入殓时食素,俗说"归棺饭"、"斋饭";出殡时食荤,俗说"出葬饭"。

旧时安葬后,有的孝子还会昼夜在灵堂或坟前守护一段时间,俗说"守孝"。

我国汉族丧葬习俗大体如下:

建国前,道教、汉人"重死轻生,厚葬薄养",对葬礼极为重视,致有"生时不孝顺,死后哄鬼神"之谚。未成年者及非正常死亡者方可草草掩埋。人死在外,不得抬入家门,一切从简。老人去世,葬礼繁褥,大体有:

小殓男死称"寿终正寝",女死称"寿终内寝"。临终时遗体厅堂,咽气后由亲属为逝者穿寿衣。寿衣逢单数,衣上口袋要撕去,以免有碍后代。外裹"抖尸被"、"盖面被"。入棺暂不加盖,称"小殓"。

报丧孝男孝女跪请家族长辈主持丧事。请阴阳先生择定大殓成服扶枢还山吉期,然后印发"讣闻",派人遍告亲友。如丧母,须及时向"外家"报丧。接讣告者须给报丧人吃红蛋。

大殓、成服由"八仙"(抬柩者)给逝者盖棺,钉棺,称"大殓"。"母死怕外家,父死怕叔伯"。母死,大殓前必先让外家过目。大殓时孝子孝孙披麻戴孝,叫"成服"。丧属须反穿衣服,孝子腰围稻草绳,手持"孝杖棒"(父死用竹,母死用桐)。

安灵、堂奠厅中设灵堂,由孝子当天跪写灵牌。亲友吊唁,须携"奠仪"、(用白纸包)、挽联、香烛、冥镪等物。孝子孝孙跪地谢吊,无人搀扶不得起身。堂奠又叫"家堂祭"。吹班在下厅奏哀乐,孝男、宗族、戚族、外家、生前友好等顺序随礼进行祭奠,丧属在孝幔内跪谢。除家祭外,还有于扶柩还山途中举行祭奠,叫"拦路祭"。

超度请僧人、道士为死者念经诵咒,行"烧官钱"、"沐浴"等仪式以超度亡灵(魂),俗称"做半夜光"。有钱人家则夜以继日请僧道做法事,称"做斋",有的长达七天七夜。

做七葬后,以死亡日始,每逢七日,丧属备香烛至坟前哭奠。四十九日为"满七",须在坟前烧化冥镪及纸扎冥具。明、清时,孝男百日内不得剃头,今已无此忌。

出柩出柩前,棺木上矗纸扎白鹤、仙童,取"驾鹤归仙"之意。抬棺木杠称"龙杠",绳称"龙索"。"八仙"抬棺起柩后,孝子孝孙沿棺号哭,亲戚世友擎竹幛列队送柩。至村外,由僧道诵经咒,"八仙"引孝子捧灵牌沿棺做法事。行别棺仪式后,送柩者即可归家。由僧道、鼓吹引孝子由别路人家祠安置灵牌。安葬毕,备盛宴谢"八仙",每肴必双碗。旧时"八仙"多为义务性劳动,不取报酬。现有发给工资。旧时富豪之家,为选择坟山或等待吉日,常停柩在家几年不葬,今无此俗。

检骨改葬安葬后八至十年,必须挖出遗骨,安置特制陶器(俗称"金罂")内重葬。再筑永久性坟墓(非正常死亡者除外)。此俗原为客家人丧葬一大特点,称"二次葬"。起因为祖先南迁时背负祖宗遗骸随行,积久成习。后己失去原有意义,反因寻找风水宝地,辗转改葬;亦有寄在悬崖下,等待"宝地",久而不葬的,实为一种陋俗。这种习俗现在已摒弃了。

什么是七七四十九天?

七七四十九天的超度起源于佛教,佛教给中国传统的丧葬礼仪带来了“七七追荐”等仪式,是一种超度死者亡灵的大法会。佛教认为,人死亡以后到转生完成之间有一个很短的缓冲期,称为“中阴”,时间很短,只有四十九天。在这四十九天内亡者的灵魂谓“中阴身”,中阴身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六道轮回,否则就会灭失。这四十九天中,除了极好的人可以直接升天,极坏的人立即下地狱外,绝大多数人要通过超度赎罪,才能投个好胎。也有民间传闻说人又三魂七魄,死后一年去一魂,七天去一魄,三年魂尽,七七满魄尽,所以要“做七”和“三周年”(注:因为魂未散尽,故需守孝三年)。要在“七魄”没有散尽前请出家人来超度,尽力改变他转世投生的类别。如果过了这四十九天再超度,只会增加他的福分,却不能改变他投胎的类别了。还有种说法称,在死者去世之后的四十九天内,每隔七天阎王就要审问亡魂一次,就像经历七灾一样。

(注:投生=托生=脱生:谓有生命之物死后灵魂投胎转生世间。

魂;《说文》:魂,阳气也。《康熙字典》解释:“云”和“鬼”联合起来表示“人死后其体魄中的阳气回旋升天”。人死之后,魄体留地,还原为地气;附宿于肉身的阳气则离开体魄,回旋升空,还原为天气。离开死者之体回旋升空的阳气,就是“魂”。

魄;《说文》:魄,阴神也。指依附于人的身体而存在的精神,根是阴性。魂为阳,魄为阴。

三魂七魄;中国道教对于人的灵魂说法。人的精神分而可以称之为魂魄,其魂有三,一为天魂,二为地魂,三为命魂。其魄有七,一魄天冲,二魄灵慧,三魄为气,四魄为力,五魄中枢,六魄为精,七魄为英)。

如何“做七”,“做七”有什么讲究?

做七,也被称为“烧七”、“七七”、“斋七”等。是旧时汉族的丧葬习俗,现流行于全国各地。从死者去世之日算起,每七天为一个祭日,分别为“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断七”(亦称“尽七”、“满七”等)。根据地方习俗不同,祭法也不同,有些地方比较重视头七、三七、五七与七七。现代城市生活中,也有缩短这四十九日的做法。或把“五七”作为“断七”,或“头七”与“七七”各七日,中间五个七每个两天为“七”,共24日的。我们就来分别讲讲一般人家“七七”怎么过:

【二七、四七、六七】

一般习俗以一、三、五、七这几个单七祭为重,二、四、六等双七,亲友不来。孝子只烧纸钱、不哭灵,称为“空七”

在临安和宁波等地方,也有让女婿做“六七”的讲法。

【头七】一般大家都认为,死者的魂魄会于“头七”返回家中,家人应该于魂魄回来前,为死者准备一顿饭,之后最好回避,最好的方法就是睡觉,睡不着也要躲到被窝里。如果死者魂魄回来看见家人,会

令他记挂,影响他投胎为人。也有人说,人死后魂魄会在头七到处飘荡,当天家人应在家中烧一个梯子状的东西,作为“天梯”,让魂魄顺着天梯到达天上。

一般人家也比较青睐在头七做法事超度亡灵。这样亲人能早登极乐。

【三七】三七也备受重视,可以由外甥、侄辈来做。

【五七】五七的前一夜,很多地方都流行搭“望乡台”。传说,死者只有在那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就会在阴间里登上“望乡台”眺望阳间的家人亲友。杭州人习惯在台上放置一件死者的衣衫,上面罩把伞。而苏州一带的地方,在这一天的五更时分,子女们就打开大门向西连续大喊三声“XX回来吧!”然后在灵前痛哭,同时端上事先准备好的酒菜,叫做“五更夜饭”,这个仪式就是“喊五更”。天亮之后,就给人们观赏事先扎好的设施齐全的住宅,现代社会类似祭品花样也很繁多,各种家电一应俱全,这个就看个人喜好了。观赏之后,就用火烧尽,据说这样可以让死者在阴间有房住,叫做“化库”。

【断七】断七(即七七,第49天)之后就出了孝期了,一般都很看重,亲朋好友都会参加“断七”礼仪活动。“断七”这天一般会请道士和尚来做法事,安家神,保太平。人们认为这是为活人祈祷,念经拜过之后子女们就要脱下丧服,换上日常衣服。

道教给丧葬文化带来的首先是十殿冥王的地府信仰。在道教

形成之前,中国文化中已有较为模糊的阴间概念,汉代的镇墓文中,便发现了很多阴间的官吏和职称,如墓皇墓主、蒿里君、泰山令等等。同时,佛教也有彼岸世界的种种信仰和观念,但道教将这些系统化、具体化,建构了一个具有严密组织体系的地下世界。传说中道教的冥界

在酆都(今重庆丰都),其君主称为酆都大帝,下辖十位冥王:

第一殿为秦广王,是鬼魂的报到处,称黄泉黑将,管生死寿天;

第二殿为楚江王,掌功过,是初动刑处,有16个小地狱;

第三殿为宋帝王,主管刑法,有黑蝇大地狱和16个小地狱;

第四殿为五官王,专管诈伪、欺人之类案子;

第五殿为阎罗王,这是从佛教中借过来的,梵名为奈落伽(Naraka)、泥犁(Niraga),据说是“地狱之王”;

第六殿是卞城王,专管奸淫、盗窃;

第七殿是泰山王,这是从中国传统信仰中移置过来的,在道教信仰中,专管僧、道犯罪;

第八殿是平等王,专管大案要案,有阿鼻地狱,这也是从佛教中借来的;

第九殿是都市王,专管不孝不悌、邪恶作伪;

第十殿是转轮王,这也是从佛教中来的,他所管辖的也是佛教信仰中的“六道轮回”。

青岛简介-中英文

青岛简介 青岛位于太平洋西岸、中国山东半岛南部(东经119°30′~121°00′、北纬35°35′~37°09′),东、南濒临黄海,西、北连接内陆。陆地面积11282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2240平方公里,常驻人口904.6万人。现辖市南、市北、李沧、崂山、黄岛、城阳6个区和即墨、胶州、平度、莱西4个县级市。 青岛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道教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五六千年前,就有人类生存和繁衍,留有丰富多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青岛有2个国家历史文化名街,144处国家、省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成功当选“东亚文化之都”。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中国国际小提琴赛、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家学会“金凤凰奖”、万达东方影都落户青岛,被誉为“影视之城”和“音乐之岛”。 青岛是中国首批对外开放城市。与国外65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或友好合作关系城市。2000多家国际商社、公司和金融机构在青岛常设办事机构。2014年,外贸进出口总额799亿美元,到账外资60.8亿美元。纳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被确定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城市。获批国家级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 青岛是中国区域经济中心城市、重要国际贸易口岸和海上运输枢纽,中国五大外贸口岸之一。2014年实现生产总值8692.1

亿元,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95.2亿元。汇集了海尔、海信、双星、澳柯玛、青岛啤酒、南车四方等众多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现有中国驰名商标91个。青岛港与全球70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2014年货物吞吐量4.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658万标准箱,进口原油吞吐量居中国港口第一位。青岛空港有121条国际国内航线,2014年旅客吞吐量1641.2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0.44万吨。 青岛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海岸线长863公里,有49个海湾和69个岛屿,岸线曲折,岬湾相间。属北温带季风区,具有海洋性气候特点,是著名的旅游度假、休闲观光、商务会展目的地城市。青岛素有"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城市风貌,八大关被称为“万国建筑的一部经典”,崂山享有“海上名山第一”的美誉。每年举办国际啤酒节、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等100多个展会。2014年接待游客6843.9万人次。2015世界休闲体育大会将于9月12日至21日举办。 青岛是重要的奥运城市、中国的"帆船之都"。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和第13届残奥会帆船比赛在青岛举办。之后,沃尔沃环球帆船赛、克利伯环球帆船赛、国际帆船联合会世界杯帆船赛等重要帆船比赛相继在青岛举办,每年8月举办青岛国际帆船周。

浅析道教文化与中国电影的关系.doc

浅析道教文化与中国影的关系 道教文化与中国影的关系密切,中国影在其百年展程中,曾从道教文化中汲取了大量有益的文化因子,有力地促了影思想内容的本土化和民族化,并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神怪片、武侠片、鬼片、僵尸片等影型。道教文化是中国影文化体系中不可分割的成部分,不影响了中国影的影片型、故事内容和情模式,而且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影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旨趣。本文道教文化与百年中国影的关系行梳理,探究道教文化中国影展的价和意,并新世中国魔幻影中道教文化的缺失象加以考察,找走出区的合理化策。 一、道教文化概述 道教文化源流,其源可追溯至老庄思想和秦代的神仙方。末年,道教勃,出了声浩大的五斗米道和太平道。五斗米道又称天道, 由陵于帝在西蜀山立。太平道由角于灵帝立,以《太平青》主要典,并 “黄巾起” 。魏晋南北朝,北魏道士寇之改革天道,使其成官方可的道教正,史称“北天道” 。大与此同,南朝道士修静也在南方天道行改革,史称“南天道” 。在 展程中,道教又先后涌出了上清派、灵宝派、楼派、太一道、大道教、全真道、明道等不同流派。 道教支派众多,在漫的展程中,新旧教派生更替或融合,彼此教理互相融通,不断完善,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道教文化系。道教文化扎根于中国本土,吸伏羲八卦和易学作符号基石,以道家黄老之学和方仙道作思想 渊源,兼采儒墨念作理道德,又采用巫之和之学作“ 数” ,并融合佛教文化,建构起深的神仙信仰和完整的神仙系,展出呼吸吐、存一守思、金丹修等多化的 养方技,并有一系列消灾祈福的符咒法和一整套醮道的科程式。堪称内容深广、蔚大。 中国的道教和佛教既相互争、相互排斥,又相互影响,各自吸取方的成分。如“《列仙》云 : ‘ 百家之中,以相,得仙者百六十四人,其七十四人在佛。’此可道教之神仙,亦引佛教入之也。”佛教中一些名号、称也来自道教,如“《佛十王》有泰山府君,三魂七魄??《佛修十王》

第七章 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和西方人眼中的儒学

第七章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和西方人眼中的儒学 本章学习要求: 从古至今,中国就始终处在于外部世界的交往中,儒家思想也一直在与外界的交往中变化和发展。特别是自中国的明朝,相应的在西方是文艺复兴以来,通过西方的传教士和汉学家的传播,儒家思想在西方世界加速了流传和被讨论的进程。文化的传播通常都是一个双向的过程。虽然,我们熟悉的是自明朝以来就存在着国人吸收西方文化的“西学东渐”说,但另一方面,殊不知,“东学西渐” 也是从此悄然开始的。 学习目标: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使学员能够了解儒家思想在西方思想界传播的状况以及对于西方人思想的影响。 学习时数: 建议本章学习时长为2学时 课节安排: 第一节16世纪到20世纪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 第二节西方人眼中的儒家思想 视频素材 ?笔记本 ?书签 ?学习档案 第一节 16世纪到20世纪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

一、17-18世纪西方传教士对儒家思想的传播 从16世纪末期利玛窦(1552—1610)来华开始,一场轰轰烈烈的中西文化交流过程开始了,这是一次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双向交流。最早将儒学传人西方的传教士们一踏上中国的土地,便开始思考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沟通与调适。明神宗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传教士在罗马出版了《中华大帝国史》。此后,儒家经典不断传人西方。他们一方面利用当时西方较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向中国人宣传以博得中国人的好感,另一方面研究中国儒家经典和传统文化来了解和适应中国。如利玛窦等耶稣传教士来中国后,学习了大量的中华传统文化,并由利玛窦于1594年完成了对朱熹注的《四书》的拉丁文翻译工作,一般认为,他的《四书》拉丁文译本是儒家经典最早的西文译本,是用来帮助当时在中国传教的耶稣传教士们能够尽早了解中国的思想,更好更快地学习中国的文化。到l7世纪末,在欧洲已经出现了十多本中国经典著作的译作。 自利玛窦以后欧洲学者开始注意中国,孔子也被尊为道德与哲学上的最博大的学者。卫方济(1651—1729)译《中华帝国经典》,其中包括四书、五经,可算当时最完备的译本,莱布尼茨等人关于中国的知识均受此书影响。白晋(1656—l730)、雷孝思(1666—1735)、刘应(1656—1727)、马若瑟(1656—1727)等人对《易经》《诗经》《书经》和《礼记》等都有研究。白晋、马若瑟和傅圣泽共同研究中国经籍,从中发掘与基督宗教义相合之处并写成《中国古书中基督教教义之遗迹》一书。而使欧洲人较深切地了解中国历史者,主要是耶稣会士的著作,到17世纪末叶已有数十种中国儒家经典译本在欧洲流行。欧洲学者研究中国文化和哲学的著作也不断涌现,影响逐渐超过中国经典本身。这部分作品因“礼仪之争”而产生,但它们对欧洲的影响大大超出“礼仪之争”的范围,成为欧洲人接触并了解中国宗教、思想和历史的主要依凭。 此外,除了礼仪之争问题导致儒家经籍被广泛而深入研究并流向西方以外,

道教与中国文化TAOISM AND CHINESE CULTURE课程简介

RST 5129 2009-2010 道教與中國文化 TAOISM AND CHINESE CULTURE Lecturer :Prof. YAU Chi-on 游子安教授 Departmental Webpage: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3869130.html,.hk/crs/crs0708/en/index.php Office : HYS 511, 2609 6524 E-mail : yauchion@https://www.wendangku.net/doc/e3869130.html,.hk Lecture Time : Tue. 18:30-20:50 Lecture Room : ELB 304 (一)課程簡介 土生土長的道教,是在中國傳統文化基礎上形成的。道教對中國文化與社會有廣泛影響,如天文、地理、文學、藝術、醫藥學、化學等方面。課程內容將會探討神仙信仰與藝術、道教與節令習俗、宮觀建築、善書與道教倫理、道教與養生,及研習道教經典文獻等。除了課堂學習,同學還須參與考察。修畢此課程,可以瞭解道教信仰和生活實踐、道教文化與現代社會的關係、道教文化的內涵及其生命力。 (二)課程大綱 1. 1月12日課程介紹 2. 1月19日神仙信仰:考古、圖像藝術的西王母 3. 1月26日神仙信仰:歲時節誕 4. 2月2日神仙信仰:洞天福地與宮觀建築 5. 2月9日呂祖道壇與扶乩 6. 2月23日實地考察(一)扶乩:鼎信仙觀 7. 3月2日道教戒規、善書與生活倫理 8. 3月9日道教與養生、醫療 9. 3月16日實地考察(二)道教與養生(金蘭觀修真實習) 10.3月23日道教與社會:打醮、拜斗以消災祈祥 11.3月30日實地考察(三)省躬草堂 12 4月13日《道德經》、《度人經》諸經典的哲理與感悟 13. 4月20日同學匯報

儒教与道教文化比较

国学经典与管理智慧结业论文 ——儒家和道家的管理智慧比较 作为国学中最经典的两个学派,儒家和道家同源于易经,生于乱世,兴于乱世,其后的几千年,虽各有千秋,也屡遭困厄,亦能绵延不绝至今,且已走出国门,迈向全世界。两者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处世之道囊括了人生的方方面面,在管理方面也是心得独到,成为许多知名企业的制胜利器。然而两者给人的印象却是有着“入世”与“出世”的截然不同。那么这两种国教又是如何殊途同归,在商品经济中大显神威的呢? 首先说儒家,作为我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其创始人孔子也是世界知名度最高的中国人。而作为封建时代统治者最为钟爱的学说,其主张的道德修养标准及价值取向也成为择人用人之标杆,也是修身齐家平天下的金科玉律。首先是“仁”,这一点在孔子和孟子的著作中出现得最多。孟子说:“施仁政者,万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同样对于企业管理者,下属不是你的奴隶,没理由无条件服从你。只有你仁以待人,才能让大家人心归服,竭诚以待。 再者是“义”。这里的“义”可不是哥们儿义气,而是“不义之财”的“义”。这么说吧,孔子不反对追求富贵,他认为“富贵乃人之所欲,贫贱乃人之所恶”。但他同时又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很显然,这对于管理中同样适用。古谚云“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而如果是靠贪污诈骗,即使是富可敌国,也会被满门抄斩,遭万世唾骂。到现如今甚至更严格了些,比如垄断,看上去是正正当当,童叟无欺,但在行业内则是欺人太甚,一方独霸,而且自身极易僵化,导致整个行业停滞不前,同样属于贪“不义之财”之举。为此,世界各国相继出台法律限制垄断。一般来说,法律是行为的准线,但有时天网恢恢,也有疏漏。法律不是绝对健全的,有许多“不义”行为是钻了法律的空子,尤其是在经济这个相对新兴的领域,对此我想说公道自在人心,这种“不义”可能替你谋得一时之利,但恶心了好多人,形象一落千丈,长路必将坎坷,得不偿失。说我们仇富,不对,我们仇的是不义之富! 至于“礼”,也不只是繁文缛节,而是人与人之间相待的法则,维系一个“礼”,使人各安其位,各司其职,使原本纷繁杂乱的事务变得井然有序。比如在企业内部逐步形成并有效维护统一的价值体系和与之匹配的制度规则,对于降低协调成本、规范员工行为、提高群体生活质量和工作绩效,保持企业长期持续稳定发展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最后就是“智”和“信”了。“智”的体现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而不是“聪明”。因为可能聪明反被聪明误,而大智却可以若愚。了解自己,了解别人,最重要的是了解时势,对此孔子本人是深有体会的,但他成为圣

中国丧葬的民俗

丧葬的民俗 第一节:丧葬民俗概述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法则,死亡与诞生一样是人生中的大事。丧葬民俗就是人们如何对待死者离去的灵魂和怎样处理他的尸体的方式方法。 远古时代,人们对死尚无认识和理解,因此弃尸而去,置之不理。至母系氏族公社早期开始有了灵魂的概念从而产生了原始的丧葬民俗,进而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丧葬礼俗。我国古代《周礼》、《仪礼》、《礼记》等典籍对我国古代的丧葬民俗有着详细的记载,数千年来一直沿袭无大变。 (一)主要的葬法 1、土葬:世界各民族普遍采用的一种葬式,又称埋葬。汉族自古以来实行土葬。它与农 业社会定居的生产生活方式关系密切。寓意入土为安。 2、火葬:是以火焚尸,将骨灰储于盒(坛、缸、瓮等)内。古代盛行于羌族、藏族、女 真族等少数民族。因民族不同,火葬仪式、方式各不相同。四川、云南大小凉山彝族火葬时,凶死者骨灰予以扬弃,正常死亡者的骨灰用土稍加掩埋。拉祜族火葬时,将死者及其生前使用的生产、生活用具一起火化。普米族则先将尸体放进四方形棺中抬到火葬场,用斧劈开,把尸体置于放有蜂蜜和酥油的“柴房”中火化,后收骨灰送往高山的骨灰洞中。建国后,由于丧葬制度的改革,在大中城市中,火葬已日益普遍。与人们崇拜火神,寓意走向光明。 3、水葬:我国康藏地区和沿海地我古有水葬之俗,此葬法污染水源,故行之甚少。 4、天葬:包括鸟葬、树葬、风葬等。中国藏族普遍采用的一种葬俗,至今仍保留。 (二)葬式:指安置尸体体位、姿势的方式方法。各民族基于不同的信仰观念,有不同的习俗。 (三)葬制:单身制、夫妻合葬、家族聚葬、公墓聚葬、按等级而葬(是古代礼制的重要内容、事死如事生)。 第二节中国的丧葬民俗 一、汉族的丧葬民俗 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隆重,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 殓,就是给尸体穿衣下棺。人初死入殓前要给死者招魂、沐浴。殓分小殓和大殓两步。小殓是给尸体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丝绸,有的皇族用玉衣。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棺材称“寿材”,男棺刻有“寿”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则刻以“福禄寿”三字的合写体。小殓时还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则含一银元,均称之为“饭含”。大殓时往往随殓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随葬物品繁多且贵重。 殡,就是入殓后停柩于殡宫,殡期长短不一,少则3日,多则30天,主要由奔丧者而定。古代多停棺3个月而葬,至多达7个月。汉族传统习俗,父母死亡,儿女必奔丧,否则为不孝。而亲朋好友将来哀悼祭奠死者,称之为“吊丧”或“吊唁”。奔丧者均要丧服。古代汉族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织麻五种,称为“五服”,用粗、细不同的麻布制成,按亲疏关系不同而穿不同的丧服,称为“披麻戴孝”。近代多用白布做丧服。现代城市一般兴胸佩白花,臂戴黑纱。 葬,就是掩埋死者遗体,即棺木入土。旧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风水、择坟地,谓“择吉地”。送葬又叫出殡。送葬时,古代汉族一般是“孝子”在前执绋,挽柩者唱挽歌。挽歌到近、现代演变为哀乐。亲朋好友写挽词或挽联送葬,到近、现代又演变成送花圈,花圈上写挽联。

中国道教与科学

中国的道教与科学 一、道教的起源 道教是发源于古代中国的传统宗教,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得道成仙、救济世人,并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主要经典。道家虽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但直到汉朝之后才有教团产生,其个别派系为奉老子为道德天尊,把原为道德哲学家神化了。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 道教的根,深植于中华文化的母体之上,可以说,自从中华大地上有了智慧的人类,中国道教的胚胎就开始孕育、发生了。道教的源,包罗自然崇拜、原始巫术、鬼神信仰、神仙方术、阴阳五行、谶纬神符、方仙道、黄老道和儒、墨、阴阳诸家学说以及燕齐文化、巴蜀文化的某些部分;可以说,凡是能参与历史宗教形成过程的中国文化(包括主流部分和非主流即异端部分)的诸因素,都一齐向着道教的发生与形成,情有独钟地奔涌去了。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包括道家、术士等)被认为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寻求有关实践练成神仙的方法。 二、道教文化对古代科学技术的影响 (一)从积极方面看,在科学技术上,道教文化崇尚自然的思想,为发展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建立了不朽的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科学的起源和发展是与道教文化分不开的。中国古代的化学、矿物学、生物学、医药学等大都发源于道家。 1.仙道贵生——道教的长生观及对中国医学和养生学的影响。 对生命或长寿的思考是人类的一项最具普遍意义的课题,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最为悠久而光辉的主题。而在这追求生命长久的漫漫历程中,跋涉得最为劳苦艰辛,表现得最为执着热烈,所留下的足迹也最为鲜明深刻者,当数中国的道教文化及道教思想家、养生家们。道教的长生方法主要包括清静无为、节欲避害、阴阳平和、形神相安及心斋、坐忘、服气、服饵、外丹、内丹、导引、行蹻…它们都分属于养神、养形、适应自然三大部分。其中导引按摩、道教气功、道教武术、呼吸修炼都是流传较广的养生之术。除此之外,对传染病和体内寄生虫的认识和防治,在道教的科学探索中得到了提高。从早期道书对人体内“三尸”的讨论,逐渐发展出对体内具体的寄生虫的观察和防治。葛洪《肘后备急方》首次记载的以青篙治疗疟疾的方法, 具有

中国传统文化平时作业讲评

《中国文化概观》课程作业讲评(1) 重庆电大远程教育导学中心文法导学部向曙曦 一、名词解释 1.物质文化: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生产活动本身,这些产品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房屋、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 2.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而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主要包括法律制度、礼仪俗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人才培养选拔制度等内容。 3.行为文化: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主要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 4.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价值观、审美观、伦理观、思维方式等。 5.起一成文说:这个观点是送人郑樵的主张。他认为汉字起源于“一”。 二、简答题 1.简述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本题所考核知识点:(1)广义的文化; (2)狭义的文化; 常见错误:同学回答此题时,容易将文化的广义和狭义混淆。 文化具有复杂的含义,以致许多文化研究者们感到无从下手。为了研究的便利,人们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文化。 广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人们生活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广义文化的涵盖面非常大,几乎包括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人类精神创造说动及其成果,包括信仰、风俗、艺术、法律、制度等等。 2.简述汉语的特点。 本题所考核知识点:汉语的特点。 常见错误:同学们在回答时,常常漏掉“语法方面”的分析。 (1)在语音方面,汉语的音节可以分为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 (2)在汉语词汇方面,也有独特的特点:一是基本词汇有很大的稳定性,二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新词不断产生;三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有些词汇消亡;四是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

儒教与道教读后感

儒教与道教读后感 其实刚从学校图书馆借到这本书时,很困惑。虽然书名是《儒教与道教》,我国自古也是礼仪之邦上下五千年深受儒教与道教的影响。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便是孔子和老子、庄子,但是这本书的作者不是中国人而是德国的马克斯·韦伯。 刚开始,我把他和马克思混为了一谈。结果查了下才知道:马克斯·韦伯(MaxWeber,1864-1920),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社会理论家,也是现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社会学创立以来最伟大的社会学家之一。 人们都说马克斯·韦伯的这本书是经典之作,说他是个伟大的外行。先抛开其他不讲,就只从书名来看我不能够直接知道作者写他的意图以及想表达什么?我一有时间就拿出这本书看一看。这本书先是有作者说明、然后是这本书的导论、中间是正文分为8个章节,而且它的的前四章基本上没怎么提到儒教与道教,反而讲的中国的政治制度及经济制度。从第5章开始到第6章重点讲了儒教,第7章和第8章讲的则是儒教与道教、清教的异同点。最后一部分是过度研究。儒教与道教说到底就是宗教,马克斯·韦伯之所以花那么大的力气去研究这两个宗教。其实是通过研究他们对中国人思想的影响来探讨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资本主义的原因! 这是一本西方学者通过西方的视角来研究中国宗教与社会历史的著作。首先作者的视野很开阔,所站的高度很高。世界性的视野,通过欧洲、中国和印度宗教的相互比较来分析中国的宗教历史,与国内众多作者仅仅在本国文化背景内探讨二者的关系不同。更大气和具有吸引力。相比之下,中国作者著书似乎都过于谦虚、谨慎。缺少突破的勇气,观点大多温和,言语上也和教科书一般引不起我的兴趣。但这本书不再单纯地按部就班马克思那一套,而从宗教和精神层面解读我们这个社会。我觉得我们应该多借鉴他们的研究方法和角度更好地对本土文化进行挖掘探索,让我们这五千年的文明充满活力! 在阅读的过程中,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词语不断在文中出现所以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如:卡里斯马(意指领袖的超人魅力,这种魅力是神赋予的。一旦失去神的眷顾就会失去这种能力。)、巫术、泛灵论、托勒密王朝。本书的主体部分时,韦伯先就上面提到的观点进行详细剖析,然后对儒道进行了比较性的分析,说出来了几个非常漂亮的论点。例如儒教力主培养全才,从君子六艺就可以看出,而把实用性技能斥为杂役,与西方哲学家如柏拉图那种职业观点截然相反。实际上儒家坏在朱熹手里,他之前腐儒也是有的,不过除却迂腐,尚有可用之处,明清腐儒则不可问也。例如儒家统治下的政府对宗教信仰采取克制的容忍态度是因为佛教与道教都存在安抚人心的作用。 反过来说,因为大多数人民生活没有希望,死气沉沉的苟活,所以才需要宗教做寄托,希望自己今生来世会有好结果,这实际上是个完美的配搭,只是这个配搭需要人民思想简单愚蠢,因此愚民政策越彻底,宗教效果越好,也是为什么清朝如支道林,鸠摩罗什,张三丰等级别的名僧名道一个也无,各类宗教却能遍地开花的缘故。例如老子认为至福是一种心神的状态,是一种神秘的合一,而不是像西方禁欲主义所认为的那样,是一种需要通过积极行动来验证的恩赐,老子的神秘主义对外界产生影响时,不是以理性的方式,而仅是以心理学的方式。 依据韦伯的说法,儒教和新教代表了两种广泛但彼此排斥的理性化,两者都试着依据某种终极的宗教信仰设计人类生活。两者都鼓励节制和自我控制、也都能与财富的累积相并存。然而,儒教的目标是取得并保存“一种文化的地位”并且以之作为手段来适应这个世界,强调教育、自我完善、礼貌、以及家庭伦理。相反的新教则以那些手段来创造一个“上帝的工具”,创造一个能够服侍上帝和造世主的人。这样强烈的信仰和热情的行动则被儒教的美学价值观念所排斥。因此,韦伯主张这种在精神上的差异便是导致资本主义在西方文明发展繁荣、却迟迟没有在中国出现的原因。

怀疑主义思想与中国道家文化

怀疑主义思想与中国道家文化 米歇尔·德·蒙田(1533-1592),法国文艺复兴晚期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他开创了散文体先河,并且他的散文集《随笔集》在中国一直有着广泛的受众,非常受欢迎。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书中所折射出的超越时代的智慧,涉猎话题的博大,思想的深刻,更是因为蒙田的智慧和中国传统思想和哲学有许多相似性,能够引起中国读者的共鸣。蒙田与中国文化并无实质性的接触,对中国儒家和道家思想一无所知,但历史学家博克说:“蒙田迟早要被人看作是一位具有中国道家思想的人物。”而他的适中、谦逊思想与中国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也有相似之处。当然,蒙田哲学思想中的及时行乐的主张与中国文化还是有着根本的区别。 1 怀疑主义思想与中国道家文化 蒙田哲学思想的核心是怀疑主义,《雷蒙·塞邦赞》是《随笔集》中集中体现蒙田怀疑主义思想的篇章,其中有一句名言“我知道什么”是蒙田的座右铭。蒙田的怀疑主义产生于16世纪后半期。当时的法国正经历一场浩劫,这就是从六十年代初起,持续三十多年、席卷法国社会各阶层的法国宗教战争。蒙田的后半生

正是在这场战争中度过的,他彻底陷入对天主教的失望和怀疑中。由于种种原因,蒙田放弃了波尔多市长的大好仕途,一头扎入自家阁楼的书海中潜心读书写作,过起了隐居的生活。这个举动遭到了当时很多人的不解,同时期的法国作家、数学家帕斯卡还批评蒙田没有责任感。然而这种退隐归田的生活方式让中国人有种熟悉的感觉,使我们联想到“杜门不复出,终身与世辞”的庄周、陶渊明等一些东方的名人隐士。 除了对基督教文化的失望和怀疑之外,蒙田的怀疑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对人性的怀疑上。蒙田是一位獨树一帜的人文主义者,文艺复兴运动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对人的赞美和肯定已经到达极致。蒙田发出了不一样的声音,蒙田怀疑人的理性,怀疑人的认知能力,认为人其实一无所知,却盲目自负的把自己当作世界之王。但蒙田不是不可知论,而是相对论者。他在《雷蒙·塞邦赞》中指出人类对美的定义没有固定的标准:“意大利人认为肥胖是美,西班牙人认为骨瘦嶙峋是美,而我们法国人有人认为白皮肤是美,有人认为褐色皮肤美;有人认为纤弱温柔美,有人认为健康丰腴美”。蒙田进而突发奇想:“当我逗猫玩的时候,天晓得是它逗着我玩,还是我逗着它玩?”这与庄周的迷惘有异曲同工之妙:庄周梦蝶,抑或蝶梦庄周?人类相较于动物贵在有理性,但动物难道就没有理性,并且人类的理性就能认知真理?事实是人类什么也不知道,蒙田将自己视为考察对象,客观的评价,才会发出了那句呐喊:“我知道什么?” 蒙田提倡人类多亲近大自然,因为自然蕴含着真正的真理。这种崇尚自然的风格也与道家思想有相似之处。

中元节(中国的鬼节)的英文介绍

中元节的英文介绍 Much like Western culture's Halloween, some Eastern cultures celebrate a Fall festival where they believe the gates of hell are thrown open, releasing hungry ghosts to wander the earth in search of food and taking revenge upon those who wronged them in life. This month-long festival is known as the Hungry Ghost Festival and takes place during the 7th lunar month. 农历正月 Unlike other celebrations of the dead in Eastern cultures that seek to honor dead ancestors, the Hungry Ghost Festival seeks to pacify 安慰the hungry ghosts, the ghosts of strangers and the un-cared-for dead. These are the ghosts of those who died by their own hands, by accidents, by drowning or hanging who have been denied entry into heaven. Angry because they are forced to dwell in hell without food or comfort, when released, they search for souls to take their place in misery. To Taoists(道教徒)and Buddhists(佛教徒), these evil spirits are not to be taken lightly. They are most active at night and can take many forms including: snakes, moths(蛾), birds, foxes, wolves, and tigers. They can even appear as beautiful men or women to seduce the living. When they possess an individual by entering the body they cause illness and mental disorders.

儒教、道教、汉族丧葬习俗简述

儒教道教汉族丧葬习俗简述 丧葬,指办理丧事和埋葬死者。它是举行丧事,让死者有归宿,生者有悼念等相关事宜的仪式。是人类特有的感情。丧葬以祭祀、缅怀等感情为基础,民间丧葬形式在不同地区有不同形式(土葬、火葬、水葬等)。各地兴起、承续、发展、积累而成的丧葬文化和习俗。丧葬既成文化,与传统的孝道祭祖、死者为大、思想感情有关,目的是前传后教而约定俗成。也就是说,对死者毫无感情,就不可能产生丧葬。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不断进步,殡葬制度的改革,长期形成的丧葬形式也在不断注入新的容。 各民族,各教派,各地区办理丧葬的习俗不一,大体有以下共同形式: 老人逝世,俗说"归家"、过世、"过身"、走了等。入殓,俗说"入棺"、"收殓"。安葬,俗说"过山"、"出葬"。办丧事,俗说"做白喜事"或做"丧事"。入殓、出殡、安葬(俗称"落事")都要请堪舆(俗称"地理先生") 选找"风水宝地" 。请阴阳先/道士念经做法事等,择"吉日、吉时"安葬。 入殓:事前孝子孝(男丁)穿孝服由吹鼓乐师导引到平时吃水的井里或塘里用水桶取少量水,丢几个铜钱或镍币到井里或塘里,俗称"买水"。将买回的水为死者洗澡,俗称"抹三下"。在县城,买水之前,由吹鼓乐师导引殡葬人员抬着空棺到街上游一趟,俗称"游材"。入殓后到出殡前灵堂要点长明灯,棺材头部还要加一盏油灯,俗称"点脑

头火"。富人死后,棺材要停入在厅堂数月至数年,俗称"存枋"。穷人死后,只要日子相合,择日即葬。 出殡:满堂皆白,事前要祭奠,俗称"烧香",先儿后亲朋按辈分大小依次烧香磕头。祭奠后,儿及儿媳媳等要跪在棺材前一餐饭,俗称"食材(财)饭"。食材饭时,要请一至二位"命好福好"的人主持斟酒盛饭,酒斟二巡,饭盛二次量少。随意食菜,每碗吃一点。主持人要说些吉利话。出殡时,孝子孝要加穿粗麻衣、草鞋、系草绳,持孝杖棍。送葬队伍,由持引魂竹的引路,此人负责丢引路纸。接着是持旌旗的、抱灵牌的、乐队、祭轴、花圈、送葬的亲朋、灵柩、子。行至村外交通道口处(城市、集镇走出街口)"孝",由孝子孝妇等跪向送葬的亲朋叩首。孝后,孝子才扶柩至坟前,把草鞋、孝棍、花圈等丢在坟地上,即参加筑坟。坟筑好后,有喝彩、撒粮米习俗。 出殡的当天晚上请道士念经一至七天,超度亡灵,俗说"做归山灯"。第二天,孝女、孝妇等穿孝服,首次上坟,俗说"拦山神"、"扌罗两朝"。 办丧事:对亲要派专人报丧。亲朋好友要先送礼,再参加吊祭、送葬、吃饭。丧饭两餐(正餐),一荤一素,入殓时食素,俗说"归棺饭"、"斋饭";出殡时食荤,俗说"出葬饭"。 旧时安葬后,有的孝子还会昼夜在灵堂或坟前守护一段时间,俗说"守孝"。

道教起源与发展

道教起源与发展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以《道德经》为其主要经典。道教是以先秦道家为思想渊源,吸收、融合其他理论和修持方法,而逐渐形成的我国本土宗教。它的教义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其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释、道)之一,在中国文化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道教的渊源,可以追溯至中国古人渴求长生不死的心理和行为中。考古发现:早在一万八千余年前,中国的原始人类就已表现出他们对生命存在的顽强追求,如这一时期的“山顶洞人”曾在死去的同伴身上撒上一些象征生命之红色的赤铁粉,以图唤回逝者的生命。上古时代,已有人开始学仙,历史记载轩辕黄帝“且战且学仙”,“问道于广成子”,后修道成功,于鼎湖白日乘龙升天。记录古代先民生活的《山海经》中,也有关于“不死国”、“不死民”、“不死树”和“不死之药”的记载。战国时期,人们又多相信东海中有蓬莱等神山,由此出现了许多以追求不死成仙为务的方士,被称作“方仙道”。“方仙道”在秦汉时期曾活跃一时,是后世道教的前身之一。 “方仙道”的活动,多属具体的实践行为,而较少有理论的成份。后世道教的思想理论,主要来自于先秦道家哲学。春秋时期,老子著《道德经》五千言,阐发了一套关于宇宙

万物产生、存在及运动变化的理论,认为“道”是宇宙万物得以产生的根源及赖以存在的本体,主张人的活动应当遵循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由此开创了道家学派,并为后世道教的发展奠立了理论基础。战国时期,又有不少人依托黄帝、老子之名来阐发养生、治国理论,被称作“黄老道”。“黄老道”的学说,已不仅限于老子道家,同时还吸收了儒、墨、名、法诸家之长。这种融诸家学说于一炉的“新道家”,在秦汉时期影响很大,同属后世道教的前身之一。 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是道教形成和确立的时期。东汉末年,张道陵作《道书》二十五篇,从而创立了天师道。在中原地区,张角创立了太平道,组织民众举行反抗东汉王朝的起义。天师道和太平道的出现,令道教开始成为有严密思想体系和组织制度的教团,被认为是道教成熟宗教形态正式形成的标志。 两晋南北朝时期,道教中涌现出了大批新的道经,并出现了许多新兴的道派,如灵宝派、上清派、三皇派,以及推崇外丹烧炼的金丹道等等。不仅如此,当时道教中还涌现出了葛洪、陆修静、寇谦之、陶弘景等一大批杰出的大师,对道教思想学说的发展、经典文书的整理、组织制度的完善、神仙谱系的制订等作出了很大贡献。在这些道教领袖的努力下,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无论是在思想观念方面、还是在行为仪范方面,都已显得较为完善。 唐宋时期,道教不仅信徒众多、宫观广布、倍受尊崇,而且在教理教义、修行方法、科仪制度等方面也有了巨大的

道教文化与汉英翻译

道教文化与汉英翻译 Taoist Culture and C-E Translation ?道教文化背景知识Taoist Culture 道家Philosophical Taoism 道敎Religious Taoism 起源:Origin Taoist organizations:张道陵Zhang Daoling 五斗米道西晋 Taoist doctrines:老子李耳Laozi 唐高祖李渊Tang Dynasty 老子Laozi ?老子Laozi, honorific title 老“venerable”, “old” 子“master”, honorific suffix 李耳Li Er, 字伯阳Boyang (courtesy name) ?道家学派始祖founder of philosophical Taoism ?《道德经》Tao Te Ching ?宇宙哲学Chinese cosmogony ?信仰:Beliefs ?Tao “way”, “path” ?無為Wu wei “without action” 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Hayek:spontaneous order James Dorn: minimizing the role of government and letting individuals develop spontaneously would best achieve social and economic harmony. ?三宝 ?慈compassion 俭moderation (Thrift) 不敢为天下先humility

?朴simplicity, the primordial state of tao ?去甚,去奢,去泰Discarding extremes, extravagance and excess ?少私寡欲wipe out selfish desires ?清静恬淡live a quiet life/ quiet world ?知足常乐the attitude of contentment on what one owns 道教经典英译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The Tao gives birth to One. One gives birth to Two. Two give birth to Three. Three give birth to all things.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Iridescent colors cause blindness. Beautiful music causes deafness; delicious food causes loss of taste. Racing and hunting cause madness. ?知足之足,常足矣. ?The with knowing contentment is always contented.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whoever is contented will meet no disgrace, whoever knows when and where to stop will meet no danger.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manifest plainness, embrace simplicity, reduce selfishness, and hold few desires ?出家之人,恶衣恶食,不积财,恐害身损福也。 ?Taoists make light clothing and food and they accumulate no wealth, because these might damage health and fortunes. ?全真七子之一

中国道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道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道教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道教与流行于中国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不同,它是唯一根植于本国、发源于古代文化的民族宗教。它在形成发展过程中确实受过佛教的影响,但主流是中国的传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道教信仰的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看重个体生命的价值,相信经过一定的修炼,世间的个人可以脱胎换骨,直接超凡入仙,不必等死后灵魂超度。这是它与别的宗教信仰的根本不同之点。道教的产生也很特别,它不是某一教主在短期内创立起来的,而是逐步积累、多渠道汇合而成的,它正式产生于东汉后期,然而孕育过程很长,上限极难具体确定。道教前期分为丹鼎与符两大派。符派以符水治病、祈福禳灾为主要宗教活动内容,组织上多系民间道教,如汉末的五斗米道与太平道。魏晋以后,太平道被镇压,五斗米道转化为上层天师道。南北朝时又分为南北天师道。丹鼎派侧重清修炼养,又有内丹与外丹之别。唐代李氏皇朝与老子李耳联宗,推崇道教。宋代真徽二宗迷恋道教,并开始组织编撰《道藏》。金元之际,道教进入鼎盛时期,全国形成南北两大教派。南方为正一教,由张天师后世子孙掌教,中心在江西龙虎山,活动以符为主。北方有王重阳在金代创立全真教,炼养性命兼融儒释。其弟子丘处机见重于元太祖,掌管天下道教,使全真教盛极一时。明代正统、嘉靖、万历时期,道教亦很发达,巨大规模的《道藏》陆续编成。此后直至清末,道观虽不断修建,然而道教逐步丧失了理论上的创造力,走身衰减。然而道教的思想影响却在民间不断扩展起来。 道教的生态伦理思想是以生命为中心的。 一、“有形皆含道性”的生命平等观 道教是重视生命的宗教。早期道教的主要经典《太平经》说:“要当重生,生为第一。”南朝时的《三天内解经》说:“真道好生而恶杀。长生者,道也;死坏者,非道也。死王乃不如生鼠。故圣人教化使民慈心于众生,生可贵也。” 然而,道教追求长生不死的根本途径在于得道成仙。道教所要得的“道”,即是“自然”;而“道”的自然性,最根本的就在于其生命,在于化生万物;因此,“道”就是生命本体。老子《道德经》把“道”称为“天地母”,赋予“道”以生命,又明确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讲“道”生天地以及人和万物。《老子想尔注》明确地说:“生,道之别体也。”所以,道教追求生命并不是通常那种单纯地追求长生不死,而是要在追求“道”的生命本体的过程中,实现人的长生不死。在道教看来,自然 界的一切都是由“道”的生命本体化生而来,而且都含有“道”的生命本体,因而都是一种生命;各种生命虽然形式并不相同,但就生命本体而言,是一致的;各种形式的生命都是“道”的生命本体的体现。因此,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不仅人与人之间的生命是平等的,而且人与动植物的生命以及天地的生命,都是平等的。道教不仅在宇宙论上讲天地万物与人的同源、同根性,而且,还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从本体论上讲天地万物与人皆有道性。梁陈时的宋文明对道性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他明确提出“一切含识皆有道性”,认为人以及有心识的动物均有道性。唐代著名道士潘师正在《道门经法相承次序》中则更为明确提出:“一切有形,皆含道性”,认为天地间

儒教与道教读书笔记

儒教与道教感想 之所以选择这本书,多半归因于我对历史和中国文化的向往喜爱,对于探索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较大的热情。但其实真正翻开,才感受到自身知识之浅薄,对于宗教了解之浅薄,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知识储备之浅薄。然而我依然固执的选择继续阅读下去并选择本书作为我读后感的素材,因为着实想知道,马克斯韦伯不懂汉语也从未来到过中国,其作为一位享誉全球的社会学大家,又将会如何描绘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制度,分析儒教与道教对于中国的影响,寻求资本主义没有在中国得到发展的原因呢?读完本书,真正理解的大概还不到四分之一,觉得经典读的太早,深以为憾,所以也只写下了这篇以对本书脉络整理归纳为主而没有多少深刻见解的文章,还望海涵。 ——胡言乱语的开篇 全书共分三个部分,韦伯首先简要地描绘了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以及统治阶层的各个侧面,探讨其中有利于及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接着,韦伯对比分析儒家思想与清教伦理之间的差别,并得出后者更适合发展理性资本主义;最后,指出道家保守的价值体系,亦无法令中国走向资本主义,并得出结论:中国的儒教与道教由于消极与保守对比于清教伦理的禁欲主义,决定了资本主义发展于西方而不是中国。 开篇导论是《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说实话这篇导论几乎打击尽了我对于此书的热情,一方面由于其用语较为晦涩,并提到了很多专有名词如卡里斯马、神义论、隐蔽神的预定论教令这些非得查了资料才能勉强弄懂的词;另一方面也是这篇导论描述了许多形而上的概念,有很多我仍差积累与领悟。但不可否认,这篇导论让我第一次学术性的接触到了世界宗教,它倡导完全价值无涉的研究方式,以对有关的宗教的实际伦理影响最大,并形成了这门宗教独特的性质的社会阶层生活方式的定向因素的剖析作为主题,介绍了作者的命题:一种宗教信仰的的特性是生动的体现这种特性的那个阶层的社会状况的简单因变量,是其意识形态的以及物质的或观念的利益状况的反映。其次依次介绍了宗教伦理的几大特点,使我对宗教、宗教起源、宗教奥义、以及儒教有了一定的了解。 之后便进入了本书正题。作者并没有立即讲述儒教或是道教,而是首先详尽的分析了中国的社会制度。《城市君侯与神》中,作者分析了中国的货币制度由于一系列原因并不成熟稳定,16世纪欧洲大量白银涌入,流行镑库本位制,贵重金属占有量猛增,促进了货币经济的发展但也同时加强了传统主义,资本主义现象没有任何明显进步;与此同时人口惊人增长既没有刺激经济形势的发展也没有受到资本主义经济形式的刺激而是与静态经济形式相联系。(这一点在《公共负担:徭役国家与捐税国家》一章中也有提到,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诏敕“盛世滋丁,永不加赋”。课税定额化和帝国的安定局面带来了人口的激增,物质生活大大改善,但是中国的精神特点在这一时期却是完全凝滞的,经济领域内虽然有似乎很有利的条件,但却没有出现任何一点点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萌芽。)作者提到何以解释这种种情况,是本书的中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