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药学总结笔记(2)

中药学总结笔记(2)

中药学总结笔记(2)
中药学总结笔记(2)

薄荷、牛蒡子、蝉蜕

[相同点]

1、疏散风热--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发热头痛

2、清利咽喉一风热上攻,咽喉肿痛

3、透疹--麻疹初起及风疹瘙痒(脱敏作用)

[不同点]

薄荷辛凉,质轻芳香。

(1)疏散风热为主,发汗力较强--风热表证无汗者多用之。

(2)又清利头目一风热上攻的头痛眩晕,目赤多泪宜用。

(3)疏肝解郁- 肝郁气滞,胸闷胁痛。

牛蒡子: (大力子、鼠粘子)

辛苦寒,清宣滑利,发汗之力不如薄荷,而长于清热

(1)清热宣肺祛痰-外感风热,咳嗽咯痰不爽者;

(2)清热解毒散肿一热毒证,如疮痈肿毒、痄腮、喉痹等证。

蝉蜕: (蝉衣)

甘寒质轻,清热之力不及牛蒡子,发汗之力不如薄荷:长于疏散肝经风热

(1)明目退翳-风热上攻,目赤翳障;

(2)息风止痉-惊痫夜啼、破伤风等证。

[用法用量]

薄荷: 3~6g;宜后下。

薄荷叶:长于发汗解表

薄荷梗:偏于行气和中。

牛蒡子:煎服,6~12g。

炒用可使其苦寒及滑肠之性略诚。

蝉蜕:煎服,3~10g,或单味研末冲服。

一般病证用量宜小;止痉则需大量。

桑叶、菊花

[相同点]

1. 疏散风热-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发热头痛咳嗽(常配薄荷)

2.平抑肝阳-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

3.清肝明目

(1)肝经风热或者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

(2)肝肾不足之目暗昏花

[不同点]

桑叶:

1、疏散风热之力较强;

2、善于清肺润燥-肺热燥咳(蜜炙)

3、兼能凉血止血-血热吐衄等证

菊花:

1、平肝、明目之力较强,

2、清热解毒-善治疔疮肿毒。

黄、白菊花的功效重点:

黄菊花偏于疏散风热;白菊花偏于平肝、清肝。

柴胡:主入肝胆经

(1)对于外感发热,有较好的退热作用。

又善于和解少阳(偏于解半表之邪)-少阳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等) 又用于疟疾寒热。

(2)疏肝解郁- 肝郁气滞、月经不调、胸胁疼痛.

(3) 升举阳气

升麻:

主入脾胃经、肺经(阳明、太阳经)

善于清热解毒-阳明热毒证(齿痛口疮、咽喉肿痛、丹毒、痄腮、阳毒发斑等)。尤善于清解阳明热毒

葛根:

1、解肌退热-外感表证,项背强痛。

风热表证

风寒表证

2、主入阳明经胃经,升发清阳,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而

(1)生津止渴-热病烦渴,

阴虚消渴

(2)止泻止痢-热泄热痢一配黄连

脾虚泄泻一煨葛根

两两相同点:

1、柴胡升麻:

升阳举馅险-中气下陷证(久泻脱肛、脏器脱垂),常配伍用

(升麻升提之力较柴胡强)

2、升麻葛根:

透发麻疹-麻疹初起,透发不畅。

柴胡、升麻、葛根

[相同点]

三药相同点:

均为辛凉之品,药性升浮,

解表退热-外感发热,风热表证。

[用法用量]

柴胡:煎服,3~9g。

解表退热-宜生用,且用量宜稍重;

疏肝解郁-宜醋炙

升阳-可生用或酒炙其用量均宜稍轻

升麻:煎服,3~9g。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宜生用

升阳举陷-宜炙用。

[使用注意]

柴胡:其性升散,古人有“柴胡劫肝阴”之说-阴虚阳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升麻:麻疹已透,阴虚火旺,以及阴虚阳亢者,均当忌用。

淡豆豉

大豆的发酵制剂。

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解表一风寒或风热表证。

除烦一热扰胸膈之心烦、失眠等。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

石膏与知母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1)气分实热证(壮热、口渴、汗出、脉洪、大)

(2) 肺热咳喘

(3)胃热牙龈肿痛等

皆为清气分实热、清肺胃火热之主药

[不同点]

石膏

辛、甘,大寒,

1.清热、泻火力强

(1)肺胃咳嗽重在清解

(2)胃火上炎,头痛、牙龈肿痛等多用

2.煅石膏外用,收敛生肌一疮疡不敛,湿疹,水火烫伤等证

知母

苦、甘、寒、质润

1.清肺胃实热及气分实热力逊

2.滋阴润燥力强,重在清润

(1)偏重滋润肺胃之燥-阴虚燥咳、阴虚消渴多用

(2)又归肾经,长于滋肾降火一阴虚火旺,骨蒸潮热

(3)兼能润肠通便一肠燥便秘

芦根、天花粉

[相同点]

清热生津-肺胃热盛之证

热病津伤之证

(甘寒,能清透肺胃气分实热,并能生津止渴,但无恋邪之弊)

芦根

清热作用较强

(1)清肺热一肺痈及肺热咳嗽

(2)清胃止呕-胃热口渴呕吐

(3)清热利尿-小便短赤、热淋涩痛

煎服,干品15 -30g.鲜品加倍

附:苇茎:以清热排脓见长,为治疗肺痈的要药。

天花粉

(1)生津作用较强一用于热病烦渴,内热消渴

(2)润肺燥肺热燥咳

(3)消肿排脓-用于疮疡肿毒。

注意:不宜与乌头类同用。

竹叶与淡竹叶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

清热除烦、利尿一热病烦渴、热淋尿痛等。

不同点:

(1) 清热除烦以竹叶为优,为治疗心火上炎之口糜的常用药,且竹叶兼入肺经,可用于肺经风热咳嗽等

(2)淡竹叶以利尿通淋为优,长于治疗心火下移小肠之热淋尿痛、尿赤、尿涩等。

栀子

归心、肺、三焦经

1.泻火除烦热病烦渴(本品苦寒清降,清泻三焦火邪,善清心除烦)

2.清热利尿一特点:导热邪及湿热之邪通过三焦由小便排除体外。

3.凉血止血一血热吐衄

4.消肿止痛-疮疡肿毒,跌打损伤

注意:本品苦寒伤胃,脾虚便溏者不宜用。生栀子走气分而泻火,焦栀子入血分而凉血止血。

夏枯草

1.清火明目一用于肝火亢盛之目珠疼痛,用寒凉药反剧者,或入夜尤甚者等。

2.散结消肿:瘰疬、痰核等

3.降压

决明子

1.清肝明目

2.平肝潜阳:用于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耳鸣、耳聋等。

3.润肠通便

夏枯草决明子

[相同点]

清肝火一肝火上炎目赤肿痛,头痛眩晕)

[不同点]

夏枯草:

清肝火力强,长于散郁结瘰疬、癭瘤

决明子:

1明目佳品,无论虚实皆可用

2润肠通便一肠燥便秘(气虚便溏者不宜用)

第二节清热燥湿药

黄芩

1.清热燥湿

2.泻火解毒

特点:长于清肺经热邪。

应用:肺热咳嗽等。

3.止血安胎一热扰胎元之胎动不安。

注意:炮制品,禁忌证。

黄连

1.清热燥湿

2.泻火解毒

特点:长于清泄心经实热和中焦实热。

注意:炮制品,配伍(配木香,配吴荣英配肉桂),禁忌证,不良反应。

黄柏

1.清热燥湿-长于治下焦湿热证。

2.泻火解毒-长于清泄下焦火热。

注意:炮制品,配伍(配知母,配苍术),禁忌证等。

黄芩、黄连、黄柏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

均苦寒,黄连最苦。

1. 清热燥湿一湿热证(泻痢、黄疸、湿疹)

2. 清热泻火一三焦热盛证

3. 清热解毒一热毒所致病证,如疮痈肿毒

[不同点]:

黄连:

1.清热燥湿力强,偏于中焦-肠胃湿热泻痢首选。

2清热力强,善清心、胃、肝火

(1)清心除烦一热盛火炽,高热烦躁

(2)清胃止呕-骨火炽盛之呕吐,牙消谷善饥

(3)清肝火一肝火犯胃,肝胃不和之呕吐吞酸

(4)清热解毒力强,善治疔毒

黄芩

1.作用偏于上焦,善清肺、胆火一肺热咳嗽、邪在少阳之寒热往来

2.凉血止血一热证出血

3.除热安胎-胎热不安

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可酒炙,止血可炒炭。

黄柏

1.苦寒趋下,尤善清下焦湿热-湿热下注之热淋,带下等

2.长于清相火,退虚热-阴虚发热,遗精盗汗等

使用注意(三黄)

1.大苦大寒,过服久服伤脾胃(苦寒败胃)-脾胃虚寒者忌用

2.苦燥伤津-阴虚津伤忌用

龙胆草

1.清热燥湿一特点:长于清泄肝胆湿热。善治肝胆湿热下注之阴肿阴痒、带下。

2.泻肝胆火

肝胆火旺证(胁痛头痛目赤耳聋口苦)

热极生风(高热惊厥手足抽搐)

苦参

1.清热燥湿-湿热泻痢,黄疸尿赤,善清下焦湿热

2.祛风杀虫止痒内服外洗

3.利尿一小便不利

注意:反藜芦

秦皮

1.清热燥湿

2.收涩止痢

3.止带

4.明目(煎水洗眼)

白鲜皮

清热解毒、祛风解毒

特点:长于除肌肤湿热及下焦热毒。

应用:

①湿热蕴结肌肤之湿热疮毒、黄水湿疹、皮肤瘙痒等:

②下焦热毒之阴部肿痛

金银花

1.清热解毒一用于痈肿疔疮,喉痹,丹毒,热毒血痢。

2.疏散风热一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期。

3.附药忍冬藤

清热疏风,通络止痛一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

连翘

1.清热解毒(治疮圣药)

2.消肿散结一瘰疬、痰核等。

3.疏散风热

4.利尿通淋

金银花与连翘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

1. 疏散风热外感风热,温病初起及热入营血

2.清热解毒-热毒疮疡

既能透热达表,又能清里热解毒,常相须为用,脾胃虚寒及气虚脓清者不宜用[不同点]:

金银花:

1.疏散表热之效优

2.炒炭后,凉血止痢热毒血痢

3.解暑(金银花露剂)

连翘:清心解毒之力强,并善于消痈散结-瘰疬痰核

“疮家圣药”

青翘:清热解毒之力较强

老翘:长于透热达表,而疏散风热

连翘心:长于清心泻火,治疗邪入心包的高热烦躁,神昏谵语

穿心莲

1.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1)外感风热,温病初起

(2)肺热咳喘,肺痈吐脓,善清肺火

(3)咽喉肿痛

(4)痈肿疮毒,蛇虫咬伤

2.清热燥湿-湿热诸证

大青叶、板蓝根、青黛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

三药同出一源,功效近似。均能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不同点]:

大青叶:长于凉血消斑

板蓝根:长于利咽

青黛:为大青叶的加工品,兼清肝火、定惊一肝热抽搐、咳痰咯血,外用治疗湿疹湿疮,难溶于水,用散剂。

贯众

流感发热

清热解毒瘟疫初期

痄腮肿痛

疮疡肿毒

杀虫多种肠道寄生虫病

凉血止血斑疹、吐血、便血、崩漏

1.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一用于痈肿疮毒,乳痈等。

2.利湿通淋

注意:大量致便溏。

紫花地丁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长于治疔疮肿毒,又治痈疽发背,丹毒。

野菊花

1.清热解毒-痈疽疔疖,咽喉肿痛

2.解毒泻火-目赤肿痛,头痛眩晕

土茯苓

1.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梅毒或因梅毒服汞剂而致肢体拘挛筋骨疼痛者

2.清热利湿

热淋

湿热疮毒,阴痒带下

湿热皮肤瘙痒

注意:忌茶。

鱼腥草

1.清热解毒-痈肿疮毒,热痢。

2.消痈排脓-特点:长于消肺脏痈脓。

应用:肺痈,痰热咳喘。

3.利尿通淋-热淋。

注意:不宜久煎

红藤(大血藤)

1.清热解毒-特点:本品长于清大肠经热毒。主治肠痈。

2.祛瘀止痛一用于风湿痹痛,跌打伤痛,妇女痛经等。

败酱草

清热解毒

消痈排脓一特点:长于消大肠痈脓。

应用:肠痈,肺痈祛瘀止痛一用于血滞之胸腹疼痛。

射干

清热解毒、消痰利咽一痰热结滞之咽喉肿痛,喉中痰鸣。

注意:孕妇慎服。

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一火毒蕴结之咽喉肿痛、齿龈肿痛。

注意:豆科植物越南槐有毒,豆科植物柔枝槐(广豆根)无毒,防己科植物蝙蝠葛(北豆根)有毒。

马勃

灰包科真菌马勃等子实体。

辛,平。

1.清热解毒利咽-风热上攻之咽喉肿痛,失音(质轻轻升,味辛开音,利咽)。

2.止血一内服外用皆效。

注意:包煎。

射干、山豆根、马勃相同点

清热解毒、利咽-咽喉肿痛的常用药

射干:

苦寒、又能祛痰

尤适用于痰热壅盛的咽喉肿痛痰盛咳喘

山豆根

(苦寒泻火力强,又消肿)

热毒蕴结,咽喉肿痛要药

胃火上眼炎,牙龈肿痛,口舌生疮

另外,可治湿热黄疸,肺热咳嗽,痈肿疮毒等。还有抗肿瘤作用

马勃

辛、平,清热力弱兼散肝经风热

风热、肺火咽喉肿痛、咳嗽失音

另,可止吐血衄血,外伤出血

白头翁

1.杜甫:“自怜白头无人问,怜人乃为白头翁”

2.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一一特点:长于清大肠经热毒。

应用:热毒血痢,阿米巴痢疾。

3.截疟

注意:白头翁鲜品,外用对皮肤粘膜有一定刺激性,应予注意。

1.清热解毒

特点:性寒味酸,清中兼收。用于热毒血痢等。

2.凉血止血

鸦胆子

1.清热解毒治痢一热毒痢疾,恶性肿瘤。

2.截疟一间日疟,三日疟。腐蚀赘疣一外用

3.治疗鸡眼,寻常疣等。

4.不宜入汤剂,可装入胶囊或用龙眼肉包裹吞服,每次10 ~15粒(治疟疾)或10~ 30粒(治痢疾)。

半边莲

1.清热解毒(家有半边莲,可以伴蛇眠)

2.利尿消肿

白花蛇舌草

1.解毒消痈

2.清热利湿

3.抗癌一抗癌谱广,对胃癌、食管癌、直肠癌等作用尤明显。

注意:抑制精子生成。

山慈菇

清热解毒、化痰散结

特点: 长于治痰火结聚之病证。淋巴结结核,梅核气等。现今有用于治疗肿瘤的。

熊胆

1.息风止痉热极生风,惊痫抽搐

2.清热解毒-热毒疮痈,痔疮肿痛,咽喉肿痛等。

3.清肝明目-目赤翳障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1.5 ~2.5g。不入汤剂。

注意:实热则宜,虚家当戒。

重楼(蚤休,七叶一枝花)

1.清热解毒(七叶一枝花,深山是我家;痈疽若遇它,一似手拈拿)

2.消肿止痛

3.凉肝定惊

注意:有小毒。

千里光

1.清热解毒一(有人视的千里光,管他一世不生疮),又治蛇伤。

2.清肝明目一目赤肿痛。

1.清热解毒一长于治水火烫伤。

2.凉血止血一外治外伤出血。

3.敛疮一湿疹、溃疡等。

白蔹

1.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特点:味辛能散,性敛能收。用于痈疽发背,疔疮,瘰疬,未溃能散,已溃能敛。

2.不宜与乌头类药同用

木蝴蝶

苦、甘,凉。

清热利咽、舒肝和胃一梅核气(慢性咽炎)兼热象者宜之。

3~6g。

第四节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

1.清热凉血

2.养阴生津

3.脾虚便溏、素体虚寒者慎服。

玄参

1.凉血养阴

2.泻火解毒一用于外感病之温毒发斑、白喉,内伤热炽之目赤、咽痛,痰火结滞之瘰疬,热毒外发之痈肿疮毒等。

注意:配伍(配牡蛎、贝母,忌配藜芦)。

牡丹皮

1.清热凉血(特点:凉血不留瘀。)

应用:吐血衄血,夜热早凉,阴虚无汗骨蒸。

2.活血化瘀-闭经痛经,痈肿疮毒,跌扑打伤。

3.清泄肝火

注意:孕妇慎服。

牡丹皮与赤芍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性寒,入血分,均能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1)温病热入营血之吐血衄血、发斑发疹

(2)血行瘀阻之痛经、闭经、胸痹绞痛、肢体麻木、关节痹痛、跌打损伤

(3)热毒痈肿疮毒

同中之异:清热凉血,牡丹皮优于赤芍;活血化瘀,赤芍优于牡丹皮。

[不同点]:

牡丹皮

(1) 清热凉血力强

(2) 又善清透阴分伏热温邪伤阴,阴虚发热

(3)活血散瘀-多用于肠痈腹痛

血虚有寒、月经过多及孕妇不宜用

赤芍:

(1)活血散瘀止痛力强血瘀诸证多用,但不能清虚热

(2)主入肝经,又能清泻肝火-善治肝热目赤翳障血寒经闭者不宜用,反藜芦

赤芍药

1.清热凉血

2.祛瘀止痛

3.清泄肝火

注意:反藜芦

孕妇慎服。

水牛角

苦、咸,寒。

1.清热凉血一热入营血证。

2.解毒消斑-血热发斑,疮痈等。

3.定惊一惊风抽搐,癫狂

注意:先煎或入丸散。

第五节清虚热药

青蒿

1.清虚热、除蒸-特点:长于清透阴分伏热。应用:阴虚发热之夜热早凉、骨蒸劳热、五心烦热。

2.截疟一治疟圣药

3.解暑-暑热外感,发热口渴,配连翘、滑石

4.凉血止血

注意:不宜久煎,或鲜用绞汁。

白薇

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

(1)阴虚发热

(2)产后虚热

(3)温邪入营,高热神昏

(4)肺热咳嗽,阴虚外感

(5)热淋、血淋

(6)疮痈肿毒毒蛇咬伤咽喉肿痛

地骨皮

1.凉血退蒸-阴虚潮热盗汗,有汗骨蒸,小儿疳热。

2.清肺降火一肺热咳嗽,咯血,衄血,内热消渴。

3.清热凉血止血一血热出血证。

本品生津止渴,与生、天花粉、五味子同用,可治内热消渴

牡丹皮与地骨皮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清热凉血,退骨蒸,用于血热吐衄,骨蒸发热等。

[同中之异]:清热凉血,牡丹皮优于地骨皮,且凉血不留瘀:清退骨蒸,牡丹皮味辛能透,善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甘寒益阴,善治有汗之骨蒸,又用于内热消渴。

[不同点]:牡丹皮又能活血散瘀,用于血瘀证、痈肿疮毒等;地骨皮又能清泄肺热,用于肺热咳嗽。

黄连与胡黄连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

二药均苦寒,能清湿热,治疗湿热泻痢、湿热黄疸等。

[不同点]:

(1)黄连清湿热作用优于胡黄连,是治疗湿热泻痢的要药。

(2)胡黄连长于入血分、阴分,清退虚热,治疗阴虚骨蒸发热,以及小儿疳热,为黄连所不具备。

(3)黄连又善清心经火及中焦热邪,治疗心火亢盛证、胃热呕哕、消渴以及热毒痈肿等,为胡黄连所不具有。

银柴胡胡黄连

[相同点]

1.退虚热骨蒸潮热,配地骨皮

2.消疳热-小儿疳积发热

胡黄连:清湿热湿热泻痢,配黄柏、黄芩、白头翁

柴胡与银柴胡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

二药同能清热,治疗发热症

[不同点]:

(1) 银柴胡功能清退虚热,治疗阴虚发热擅长;

柴胡功能和解退热,治疗外感发热、伤寒少阳病之寒热往来。柴胡清实热于肌表和半表半里,银柴退虚热于阴于里。

(2)银柴胡又能清疳热,治疗小儿疳热,为柴胡所未备;柴胡又能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治疗肝气郁结证、气虚下陷证,为银柴胡所不具。

中药学横向总结之要药

要药 辛温解表、宣肺利尿之要药:麻黄 鼻渊头痛之要药:辛夷 治寒饮伏肺之要药:细辛 治项背强痛之要药:葛根 治肝胆疾患及少阳证之要药:柴胡 升阳举陷的要药:升麻 治气分实热和肺胃实火之要药:石膏 治肝阳眩晕,目珠夜痛及瘰疬肿结之要药:夏枯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要药:生地黄 治疗一切痈肿疔疮阳证之要药:金银花 治湿热火郁、湿热泻痢之要药:黄连 治肝经湿热,实火之要药:龙胆草 治血热毒盛所致诸证之要药:大青叶 治肺痈之要药:鱼腥草 治疗咽喉肿痛的要药:山豆根 治疗痈肿疔毒之要药:蚤休 治疗梅毒的要药:土茯苓 治疗肠痈之要药:红藤、败酱草 治疗阳明腑实证(热结便秘)之要药:大黄 治肠胃实热内结、燥屎坚硬难下之要药:芒硝 治疗寒积便秘之要药:巴豆

治风寒湿痹肢体拘挛或麻木之要药:威灵仙 久风顽痹、筋脉拘急及吐泻转筋之要药:木瓜 治风痹或痹证痛重之要药:徐长卿 治肝肾亏虚胎动不安之要药:桑寄生 治风寒湿痹、筋骨软弱或四肢拘挛之要药:五加皮芳化湿浊的要药:藿香 治湿阻中焦之要药:苍术 行气消积除胀之要药:厚朴 湿热淋证之要药:瞿麦 诸淋涩痛之要药:海金沙 治疗膏淋之要药:萆解 治砂淋、石淋之要药:金钱草 治湿热黄疸之要药:茵陈 补火助阳、回阳救逆之要药:附子 温中散寒之要药:干姜 治下元虚冷、虚阳上浮诸证之要药:肉桂 中寒肝逆或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吴茱萸 胃寒呕逆之要药:丁香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为治痰的要药:橘皮 治胃肠积滞及痰滞胸痞之要药:枳实 行气调中止痛之要药:木香 疏肝理气、调经止痛之要药:香附

止呃之要药:柿蒂 治油腻肉积之要药:山楂 消食运脾之要药:鸡内金 治小儿疳积之要药:使君子 治血热妄行之要药:大蓟 治水火烫伤之要药:地榆 安胎之要药:苎麻根 收敛止血之要药:白芨 温经止血之要药:炮姜 血瘀诸痛之要药:五灵脂 活血行气凉血之要药:郁金 治烫伤及毒蛇咬伤之要药:虎杖 治妇科经产病之要药:益母草 活血调经,凉血消痈,安神,为妇科之要药:丹参 活血调经,祛风止痛,为妇科活血调经之要药:川芎散瘀止痛,接骨疗伤,为伤科接骨续筋之要药:自然铜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为外伤科之要药:乳香 治湿痰寒痰之要药:半夏 治肺胃气逆之要药:旋复花 治痰热及胸痹之要药:瓜蒌 治新久咳嗽之要药:百部

中医学习笔记汇总

中医学习笔记汇总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中医学习笔记汇总(烂熟于心堪可学医)本文(重点提示,每年中医执业医师必考内容)改编。 一、基础理论 1.有机整体的中心是:五脏。2.有机整体的主宰是:心。3.阳中之阳的时间是:上午。4.阴中之阴的时间是:前半夜。5.阳中之阴的时间是:下午。6.阳中之阳的时间是:上午。7.说明阴阳互根的是:阴在内,阳之守也。8.说明对立制约的是:动极者镇之以静。9.说明阴阳互根的是:阴中求阳。10.说明阴阳转化的是:热极生寒。11.称

“阳中之阳”的脏是:心。12.称“阴中之阳”的脏是:肝。13.称“阴中之阴”的脏是:肾。14.称“阳中之阴”的脏是:肺。15.阴偏胜所致证候是:实寒证。16.阴偏衰所致证候是:虚热证。17.阳偏胜所致证候是:实热证。18.阳偏衰所致证候是:虚寒证。19.根据阴阳互根确定的治法是:阳中求阴。20.适用于阳偏衰的治法是:阴病治阳。21.根据阴阳对立制约确定的治法是:热者寒之。22.适用于阳偏胜的治法是:热者寒之。23.“木”的特性是:曲直。24.“水”的特性是:润下。25.属于“金”的音是:商音。26.属于“水”的音是:羽音。27.木的“所不胜”之行是:金。28.水的“所胜”之行是:火。29.金的子行为:水。30.火的母行

为:木。31.木的“所不胜”之“子”是:水。32.木的“母”之“所胜”是:火。33.肝病传脾的是:相乘。34.肝病传心的是:母病及子。35.肺病及肾是:母病及子。36.木火刑金是:相侮。37.“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属于:相乘。38.“水气凌心”属于:相乘。39.喜胜:悲。40.恐胜:喜。41.属于“火”的是:喜。42.属于“金”的是:悲。43.属于“水”的是:耳。44.属于“土”的是:口。45.属于“水”的是:咸。46.属于“木”的是:酸。47.属于“水”的是:黑。48.属于“金”的是:白。49.“君主之官”指:心。50.“将军之官”指:肝。51.“生之本”指:心。52.“罢极之本”指:肝。53.“气之根”是指:肾。54.“气

经典中药学专业知识二试题50题含答案

经典中药学专业知识二试题50题含答案 单选题 1、白头翁除清热解毒外,又能 A息风止痉 B活血消肿 C疏散风热 D利尿通淋 E凉血止痢 答案:E 白头翁【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单选题 2、患者,女,26岁。小便色赤,热涩疼痛,带下臭秽,阴痒难忍,而且新产之后,乳汁不下,心烦失眠,口舌生疮,舌淡红,苔薄黄,脉细数。对患者“乳汁不下,小便涩痛”,治疗上首选药组是 A利水通淋,解暑 B利水通淋,敛疮 C利水通淋,清肺 D利水通淋,润肠 E利水通淋,下乳 答案:E

木通【来源】木通科植物木通、三叶木通或白木通的干燥藤茎。【性味归经】苦,寒。归心、小肠、膀胱经。【性能特点】本品苦寒泄降,通行经脉,主入心与小肠经,兼入膀胱经。上清心火,下利小便,导热下行。善利水通淋、泄热,能通经下乳。既为治湿热淋痛与水肿之要药,又为治心火上炎、下移小肠之良药,还为治乳汁不下及湿热痹痛之佳品。【功效】利水通淋,泄热,通经下乳。 单选题 3、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喉痹、急性扁桃体炎的是 A冰硼散 B六神丸 C珠黄散 D锡类散 E清音丸 答案:B 冰硼散的功能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排除A。六神丸的功能是清热解毒,消肿利咽,化腐止痛,故本题选B。珠黄散的功能是清热解毒,祛腐生肌,排除C。锡类散的功能是解毒化腐,敛疮,排除D。清音丸的功能是清热利咽,生津润燥,排除E。 单选题 4、患者,女,18岁,学生。自幼多病,平素易感冒,近半年来汗出较多,恶风,遇劳则甚,伴面色少华,体倦乏力,声低气怯,舌淡,苔薄白,脉弱。经中医辨证后用玉屏风胶囊。玉屏风胶囊的功能是 A湿热下注扰动精室所致遗精、早泄者不宜用 B肝经湿热所致的遗尿与膀胱湿热所致的小便频数者忌用 C热病汗出、阴虚盗汗者慎用

中药学毕业自我鉴定总结

中药学毕业自我鉴定 本人诚信开朗,勤奋务实,工作认真细致且责任心强。 大学期间除认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平时更注重加强实验操作能力:不仅掌握实验原理,更初步熟悉各高级仪器(hplc、uv-1800等)的使用和娴熟的常用仪器操作。拥有较好的英语水平,能进行流利的日常交流。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工作热情,能承受工作压力。 积极参与的校内活动和社会实践,使善于与人交流,并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热爱集体,能恪守以大局为重的原则,愿意服从集体利益的需要。刻苦耐劳的性格令做事持之以恒,能够很好完成任务! 请给我一个机会,我将还您以夺目的光彩! 2. 本人在大学期间刻苦学习,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兴趣广泛,经常参加学校和社团举办的活动,不断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爱好体育运动,擅长于中长跑,连续两年参加学校运动会400米、800米,平时多注意锻炼身体。在智育、德育、文体各方面全面发展自我,比赛连续两年获得国家综合奖学金三等奖。

善于交际,乐观开朗,能与人友好相处。作为班干部,有较强组织能力和与他人共同合作的能力。适应能力强,反应快,遇事能镇定思考应对和灵活变通。工作能力强,做事情积极认真,心思细密。 有志者事竟成,我一直凭着这个信念不断努力进龋在努力的过程当中,更重要的是不断自我总结,力求找出更好的方法做到更好。 3. 我是一个有爱心,反应敏捷,有责任心,善于与别人交往的人,同时对自己的 人生价值充满了信心。在大学四年里我学习了中医基础,中药学,高数,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中药化学,药剂学,药事管理学,中药制剂分析,中药鉴定,中药炮制等学科,并且参加了学校举行的各项活动,在学校的大型文艺演出中,我精心编排过舞蹈,从中锻炼了自己的组织能力,我曾当过礼仪人员参加了学校的大型活动,从中锻炼了自己与人交往的能力,在校期间我还担任过阳关创业社团外联部的部长,从中锻炼了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我还当过家教,去过千山野外实习,从中都增强了自身的能力与素质。我坚信只要我认真努力,不怕吃苦,肯于学习,加上领导给我的机会与鼓励,我一定能做好每一件事情。 本人诚信开朗,勤奋务实,工作认真细致且责任心强,中药学毕业自我鉴定。

中药化学笔记汇总

第一章总论 第一章总论(一) 第一节绪论 1.什么是中药化学?(中药化学的概念) 中药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2.中药化学研究什么? 中药化学研究内容包括各类中药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生理活性成分或药效成分)的结构特点、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以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等。此外,还涉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等内容。 中药化学是专业基础课,中药化学的研究,在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药产业化中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3.中药化学研究的意义 (注:本内容为第四节中药化学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意义) (1)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探索中药防治疾病的原理 (2)阐明中药发放配伍的原理 (3)改进中药制剂剂型、提高临床疗效

(4)控制中药及其制剂的质量 (5)提供中药炮制的现代科学依据 (6)开发新药、扩大药源 (7)结构修饰、合成新药 主要考试内容: 1.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方法,特别是一些较为先进且应用较广的方法。 2.各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与分类。 3.各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常用的提取分离与鉴别方法。 4.常用重要化合物的结构测定方法。 5.常用中药材中所含的化学成分及其提取分离、结构测定方法和重要生物活性。 6.常用中药材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和相关的质量控制成分。 课程主要内容: 内容 总论 绪论 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 各论生物碱** 糖和苷* 醌类** 香豆素和木脂素* 黄酮** 萜类和挥发油*

皂苷** 强心苷* 主要动物药化学成分* 其他成分 各论学习思路: 学习方法: 1.以总论为指导学习各论。 2.注意总结归纳,在掌握基本共同点的情况下,分类记忆特殊点。 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并以《药典》作为基本学习指导。 4.发挥想象力进行联想记忆。 第二节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一、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

中医内科学学习笔记

一、感冒 定义:感冒是由肺卫失和引起,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感疾病。 历史沿革:1、感冒之名首见于:《仁斋直指方》★ 2、明清,将感冒与伤风互称★ 3、时行感冒首见于:《类证治裁》 治疗原则:解表达邪 归纳:┬发病:与人体正气强弱、卫气调节功能密切相关 ├病因:六淫邪气、时行之邪 ├病机:卫表失和,肺失宣肃(肺卫功能失调) ├病位:肺卫 定义:咳嗽是指肺失宣肃,肺气上逆而致的以咳嗽或伴咯痰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历史沿革:1、“肺体属金,譬若钟然”:《医学心悟》★ 2、咳嗽分为外感、内伤:《景岳全书》★ 治疗原则:外感:宣肺散邪 内伤:祛邪扶正,标本兼治 归纳:┬病因:1、外感六淫 2、内邪干肺 ├病机:邪犯于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 ├病位:1、在肺 2、与肝脾密切相关,久病伤及心肾 ├病性:虚、实 └病理因素:内伤痰火,痰有寒热,火分虚实 1、外感──六淫实邪 2、内伤⑴痰①寒痰②热痰 定义:哮病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引触,导致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肃降,肺气上逆所

致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 历史沿革:1、首创哮喘之名:朱丹溪 2、提出哮喘未发以扶正为主,既发以攻邪为急的是:朱丹溪★ 治疗原则: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归纳:┬病因:┬外邪侵袭──风寒、风热、烟尘、花粉、异味刺激等 │├饮食不当──过食生冷、嗜酸碱咸、甘肥等 │└体虚病后及精神因素等 ├病位:肺、脾、肾 ├病机:夙痰伏肺,痰气搏结,壅塞气道,肺失宣肃 │┬伏痰遇外感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 │└肺管狭窄,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引动停积之痰,而致痰鸣如吼,气息喘促 ├病性:发作为实,平素为虚,可兼表证 │┌寒?热 └转化┼虚?实 └日久→喘脱 定义:喘证是由于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致肺气壅塞,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历史沿革:喘证虚、实论治:张景岳 治疗原则:祛邪利气,培补摄纳 归纳:┬病因:1、外邪侵袭2、饮食不当3、情志所伤4、劳欲久病 ├病机:┬肺肾气机升降出纳失常,肺失宣降,肺气上逆 │└气无所主,肾失摄纳 ├病位:┬肺和肾 │└涉及肝脾 ├病性:常见虚实夹杂┬实喘在肺 │┌实喘易治└虚喘在肺、肾两脏 └病势:┼虚喘难治 └严重阶段可见肺肾俱虚,孤阳欲脱,影响到心

2020年中药学专业知识二模拟试题与答案

2020 年中药学专业知识二模拟试题与答案 单选题 1、天花粉不具有的功效是 A清热 B生津 C凉血利尿 D清肺润燥 E消肿排脓 单选题 2、某女,20岁,三日来因脾胃不和导致胃痛胀满、消化不良、痛经,宜首选的中成药是 A健脾和胃 B 消积导滞,清利湿热 C疏肝化痰,和胃止痛 D健脾,化湿,和胃 E 消食,导滞,和胃 单选题 3、肾炎康复片的适应病证是 A气阴两虚,水湿内停 B 湿热内蕴兼气虚水肿 C湿热下注的淋证 D下焦湿热的淋证 E肝胆湿热的黄疸 单选题 4、天花粉不具有的功效是

A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 B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C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 D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E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单选题 5、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喉痹、急性扁桃体炎的是 A清咽滴丸 B冰硼散 C 玄麦甘桔含片 D锡类散 E复方鱼腥草片 单选题 6、鼻渊舒胶囊的功能为 A清热解毒,宣肺通窍 B 清热解毒,活血祛风C芳香化浊,清热通窍D疏风清热,祛湿通窍 E 益气固表,祛风通窍 单选题 7、蛤蚧的功效有 A润肠通便 B 活血 C温脾止泻摄唾 D安胎 E 补肺气,定喘嗽 单选题 8、治疗气血两虚所致的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四肢乏力,首选 A补中益气丸

B健脾生血颗粒 C当归补血口服液 D人参归脾丸 E人参养荣丸 单选题 9、马应龙麝香痔疮膏的功能有 A消银颗粒 B 消风止痒颗粒 C京万红软膏 D 小金丸 E 地榆槐角丸 多选题 10、具有活血散瘀,消肿止痛作用的有 A孕妇禁用 B 妇女月经期及哺乳期慎用 C运动员慎用 D服药1日内,忌食蚕豆、鱼类及酸冷食物E外用前必须清洁创面 单选题 11 、天王补心丸的功能是补心安神和 A补气 B 疏肝解郁 C滋阴养血 D 清心养血 E 清热燥湿 单选题 12、明目地黄丸除明目外又能

中药学总结

第一章解表药 一、辛温解表药:解表 1、发汗解表,利水消肿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香薷: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 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 2、温性 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 3、祛风胜湿止痛 防风:解表祛风,胜湿,止痛,解痉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藁本:发散风寒,祛风胜湿,止痛 4、透疹 荆芥:散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 西河柳:发表透疹,祛风除湿 5、通窍止痛 细辛: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白芷:发散风寒,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苍耳子:散风寒,通鼻窍,除湿止痛,止痒 辛夷:散风寒,通鼻窍 二、辛凉解表药:疏散风热 1、利咽、透疹 薄荷: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 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 蝉蜕: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2、清利头目 薄荷: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 3、淡豆豉:解表,除烦 4、明目 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凉血止血 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木贼: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 5、升阳 葛根: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升阳止泻 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升麻: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第二章清热药 一、清热泻火药 1、除烦:石膏,栀子,芦根,竹叶,淡竹叶 石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锻用:收湿敛疮,生肌止血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2、利尿:栀子,芦根,竹叶,淡竹叶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清三焦火),消肿止痛

(完整word版)中医学习笔记内容

学员笔记内容 第一期 培训时间:2009年7月20 培训内容:1.中医药知识和技能 2. 幻灯片教学课件中医药适宜技术 (参加培训人员:县中医院、县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中医人员)以上人员笔记内容: 基础部分 一、中医理论基本知识 1.中医学的主要特点及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 2.五脏、六腑的主要功能及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3.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逸的致病特点 4.痰饮、瘀血的形成及致病特点 5.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失常的基本病机变化 二、中医诊断基本知识 1.问诊的主要内容、注意事项及其临床意义 2.望神、望色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3.舌诊的方法;正常舌象;常见的病理舌象及其临床意义 4.闻诊的主要内容;常见的病变声音及其临床意义 5.寸口诊脉的方法;正常脉象;常见的病理脉象及其临床意义 三、中药基本知识 1.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 2.十八反: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反藜芦

十九畏:硫黄本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遇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妊娠禁服:禁用的大多是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牵牛、大戟、斑蝥、商陆、麝香、三棱、莪术、水蛭、虻虫等;慎用的包括通经去瘀、行气破滞,以及辛热等药物,如桃仁、红花、大黄、枳实、附子、干姜、肉桂等。 四、方剂基本知识 1.50首代表性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 2.50种常用中成药的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及禁忌症 技能部分 一、针灸疗法 1.60个常用腧穴的定位、其中30个主要穴位的主治 2.毫针刺法及操作规范 3.针灸适应症、禁忌症、注意事项及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4.灸治、拔罐、刮痧的作用及操作规范 二、推拿疗法 1.8种常用推拿手法 2.推拿的适应症、禁忌症及注意事项 三、其他疗法 熏洗、敷贴的作用及操作规范 四、中药的采集与加工 1.常用中药饮片的识别 2.中药的常用贮存保管方法

2019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二真题答案

2019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二)真题及答案 一、最佳选择题 1.某男,28岁。2天前感冒,症见恶寒发热、头痛、鼻塞、项背强痛,舌苔薄白,脉浮。医师辨证选药组方时,为减轻项背强痛症状宜选用的药是(A) A.葛根 B.白芷 C.藁本 D.桂枝 E.羌活 2.某女,32岁。咳嗽2天,症见痰多咳喘、色黄黏稠、咽喉肿痛,舌质红,苔黄,脉滑数。宜选用的药是(B) A.板蓝根 B.金荞麦 C.木蝴蝶 D.马勃 E.射于物品 3.某女,30岁。平素急躁易怒,近半年又见大便秘结。宜选用的药是(A) A.芦荟 B.芒硝 C.龙胆 D.火麻仁 E.番泻叶 4.某男,57岁。患高血压病10年,近发湿疹瘙痒宜选用的药是(D) A.木瓜 B.伸筋草 C.丝瓜络 D.稀莶草 E.乌梢蛇 5.苍术不具有的功效是(D) A.燥湿健脾

C.明目息 D.消积 E.发汗 6.金钱草是临床常用药,关于金钱草性能效用的说法,错误的是(E) A.利水通淋 B.除湿退黄人 C.解毒消肿 D.善治肝胆结石 E.甘淡渗利,苦寒清泄 7.某男,67岁。症见口舌生疮、腰膝冷痛、大便溏薄。证属下元虚冷、虛阳上浮,宜选用的药是(D) A.丁香 B.荜茇 C.干姜 D.肉桂 E.高良姜 8.珍珠具有安神定惊之效,内服入丸散的成人常.用剂量为(B) A.0.015~0.038 B.0.1~1g C.0,05~0.09g D.1.5~2g E.3~5g 9.缩泉丸处方的臣药是(C) A.山药 B.菟丝子 C.乌药 D.补骨脂 E.盐益智仁

10.四逆汤的组成是(B) A.淡附片、生姜、炙甘草 B.淡附片、干姜、炙甘草 C.淡附片、炮姜、炙甘草 D.柴胡、白芍、枳壳、甘草 E.柴胡、赤芍、积实、甘草 11.关于安宫牛黄丸的说法,错误的是(A) A.功能清热解毒,止痉安神 B.主治邪入心包,高热惊厥 C.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D.由闭证转为脱证者应立即停药 E.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12.某男,70岁。患咳喘20余年。刻下动则气喘,自汗乏力、时发心悸、多梦、口渴,舌质淡红少苔。证属肺肾不足、心神失养,宜选用的药是(A) A.五味子 B.天冬 C.浮小麦 D:山茱萸. E.薏苡仁 13.某女,70岁。夏日中暑,症见头晕身热、四肢倦怠、咽干口渴、自汗心烦。宜选用的成药是(B) A.六合定中丸 B.清暑益气丸 C.紫金锭 D.十滴水 E.六一散 14.某女,24岁。经行腹痛,色黯,有瘀块。近日又见尿频、尿急、尿痛。宜选用的药是(C) A.石韦 B.三七 C.蒲黄

基础中医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

基础中医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 第一章导论 人类最早形成的三大传统医学:中医学,古巴比伦学,印度医学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 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等)的影响古代自然科学(天文、历法、气象、农业、数学等)的渗透古代医疗经验(针灸、汤液等治疗)的积累 ? ? ? ? 中医理论体系 主导思想:整体观念 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阴阳、五行学说 生理病理学基础: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 诊治特点:辨证论治 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 《黄帝形神一体观 ⑵病理的整体性: 病脏及他脏病脏及系统 ⑶诊治的整体性: 司外揣上病下取 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形—神—自然—社会 (二)恒动观念 中医学认为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在不停运动。 1.生理上的恒动观:人体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动处于永恒无休止的运动中(如气血的循环);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具有浓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多学科知识交互渗透的产物。中医学的科学范畴: 2.病理上的恒动观:疾病的病理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如外感风寒束表的感冒,失治误治,入里化热)(三)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病---疾病的名称,如感冒病、水肿病。症----症状和体征,是具体的疾病表现。

如头痛、恶寒、咳嗽、胸痛。证----又称证型,是疾病发展过程中 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证反映了疾病的本质。 证包括: ①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等) ②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③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 病、证、症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1.病与证,虽然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段。症状和体征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疾病和证候都由症状和体征构成。 2.有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阴阳的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 1.阴阳的普遍性 阴阳并不是某一特定的事物和现象,而是对物质世界每两种相关事物或现象的概括。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着眼点是对证候的辨析和因证候而治。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2.阴阳的相关性 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定要在相关事物或现象范围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和探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五行的概念 “五” :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行” :一指行列、次序,,二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二)五行的特性 1 木曰曲直---生长、生发、条达。 2 火曰炎上---温热、升腾、向上。 3 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4 金曰从革---潜降、肃杀、收敛。 5 水曰润下---滋润、向下、寒凉、静藏。 2.事物五行属性归类表 (四)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的哲学基础: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 气一元论:气是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天地以及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具有运动的属性。气的运动是气内部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气和形以及两者的相互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注:感觉类似于波粒二象性,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粒子既有波的性质,又有粒子的性质,粒子具有运动的性质,能量与实体】 阴阳学说:阴阳对立,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属性,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的运动趋向或状态。 五行学说:任何一个十五的内部包含着具有木、火、土、金、水五种功能属性的成分或因素,并且按一定规律互相联系形成整体功能结构。 中医医学理论体系核心:脏象学说。脏象、经络、气血精津液。 脏象学说:研究人脏腑活动规律及相互关系。人体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以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使内而脏腑,外而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与外界环境相统一。 气血精津液学说:气、血、精、津液既是腑脏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腑脏功能活动的产物。气血精津液学说主要探讨生命的物质组成以及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泛言之,气血精津液学说应包含于脏象学说之中。 体质学说:研究人类的体质特征、类型和变化规律,及其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的学说。体质是人体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功能和形态上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征,与健康和疾病有着密切关系。 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分布及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指导临床治疗的理论。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纵横交贯,网络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练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关于疾病的理论知识,包括病因、发病与病机三部分内容。 病因学说: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的学说。中医认为基本的发生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正常生理活动遭到破坏导致腑脏经络、阴阳气血失调所致。病因分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疫疠、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失宜,劳逸适当,外伤,胎传等。

中药专业知识二常用中成药组成 闫敬之口诀

桂枝合剂:桂枝要(药)炒(草)姜枣 组成:桂枝,?白芍(芍药),生姜,大枣?? 九味羌活丸:防止(芷)秦(芩)琼(穹)草地藏(苍),细心九味羌活汤 组成:防风,白芷,黄芩,川穹,甘草,地黄,苍术,细心,羌活六一散:滑石,甘草? ?? ?? ?? ?? ?比例6:1 麻仁胶囊:二人(仁)要(药)小承气汤 组成:杏仁,火麻仁,白芍,大黄,枳实,厚朴 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 小承气汤:大黄。枳实,厚朴 增液汤:选地买(玄地麦) 组陈:玄参,地黄,麦冬 龙胆泻肝丸:车通黄龙山,当地卸(泻)柴草 组成:车前子,木通,黄芩,龙胆草,山栀,当归,地黄,泽泻,柴胡,甘草

理中丸:炮姜,白术,党参,甘草 小建中合剂:饴糖+桂枝合剂 组成:饴糖,桂枝,白芍,生姜,大枣 良附丸:高良姜+香附 平胃丸:苍术皮老(果老)厚 组成:苍术,陈皮,甘草,厚朴 香砂平胃丸:木香+砂仁+平胃丸 四逆汤:附子+干姜+炙甘草 二陈丸:半夏,陈皮,茯苓,甘草 小青龙汤:少(芍)将(姜)甘心(辛)为(味)妈(麻)下(夏)跪(桂) 组成:白芍,干姜,甘草,细辛,五味子,麻黄,半夏,桂枝 三子养亲汤:葶苈子,白芥子,苏子

降气定喘丸:二皮来接书 组成:桑白皮,陈皮,葶苈子,白芥子,苏子 玉屏风胶囊:黄芪,白术,防风 四神丸:四神骨脂和吴芋,豆蔻姜枣五味虚 组成:补骨脂,吴芋,肉豆蔻,生姜,大枣,五味子 四君子: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大枣,生姜 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芪白陈,升麻柴草当归参 组成: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甘草,当归,党参 参苓白术散:一(薏)连(莲)人(仁)上山,四君子找豆梗组成:薏米仁,连心,砂仁,山药,白扁豆,桔梗 六君子:半夏,陈皮,四君子 香砂六君子:木香,砂仁+六君子 右归丸:鹿狗兔归附山中(仲),(吃)熟,鱼,肉

中药学横向总结

中药学横向总结 ?性能特点 ?要药 ?辛温解表、宣肺利尿之要药:麻黄 ?鼻渊头痛之要药:辛夷 ?治寒饮伏肺之要药:细辛治项背强痛之要药:葛根?治肝胆疾患及少阳证之要药:柴胡 ?升阳举陷的要药:升麻 ?治气分实热和肺胃实火之要药:石膏 ?治肝阳眩晕,目珠夜痛及瘰疬肿结之要药:夏枯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要药:生地黄 ?治疗一切痈肿疔疮阳证之要药:金银花 ?治湿热火郁、湿热泻痢之要药:黄连 ?治肝经湿热,实火之要药:龙胆草 ?治血热毒盛所致诸证之要药:大青叶 ?治肺痈之要药:鱼腥草 ?治疗咽喉肿痛的要药:山豆根 ?治疗痈肿疔毒之要药:蚤休 ?治疗梅毒的要药:土茯苓 ?治疗肠痈之要药:红藤、败酱草 ?治疗阳明腑实证(热结便秘)之要药:大黄 ?治肠胃实热内结、燥屎坚硬难下之要药:芒硝?治疗寒积便秘之要药:巴豆 ?治风寒湿痹肢体拘挛或麻木之要药:威灵仙 ?久风顽痹、筋脉拘急及吐泻转筋之要药:木瓜?治风痹或痹证痛重之要药:徐长卿 ?治肝肾亏虚胎动不安之要药:桑寄生 ?治风寒湿痹、筋骨软弱或四肢拘挛之要药:五加皮?芳化湿浊的要药:藿香 ?治湿阻中焦之要药:苍术 ?行气消积除胀之要药:厚朴 ?湿热淋证之要药:瞿麦 ?诸淋涩痛之要药:海金沙 ?治疗膏淋之要药:萆解 ?治砂淋、石淋之要药:金钱草 ?治湿热黄疸之要药:茵陈 ?补火助阳、回阳救逆之要药:附子 ?温中散寒之要药:干姜 ?治下元虚冷、虚阳上浮诸证之要药:肉桂 ?中寒肝逆或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吴茱萸 ?胃寒呕逆之要药:丁香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为治痰的要药:橘皮 ?治胃肠积滞及痰滞胸痞之要药:枳实

?行气调中止痛之要药:木香 ?疏肝理气、调经止痛之要药:香附 ?治胸痹之要药:薤白 ?止呃之要药:柿蒂 ?治油腻肉积之要药:山楂 ?消食运脾之要药:鸡内金 ?治小儿疳积之要药:使君子 ?治血热妄行之要药:大蓟 ?治水火烫伤之要药:地榆 ?安胎之要药:苎麻根 ?收敛止血之要药:白芨 ?温经止血之要药:炮姜 ?血瘀诸痛之要药:五灵脂 ?活血行气凉血之要药:郁金 ?治烫伤及毒蛇咬伤之要药:虎杖 ?治妇科经产病之要药:益母草 ?活血调经,凉血消痈,安神,为妇科之要药:丹参?活血调经,祛风止痛,为妇科活血调经之要药:川芎?散瘀止痛,接骨疗伤,为伤科接骨续筋之要药:自然铜?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为外伤科之要药:乳香?治湿痰寒痰之要药:半夏 ?治肺胃气逆之要药:旋复花 ?治痰热及胸痹之要药:瓜蒌 ?治新久咳嗽之要药:百部 ?治疗咳喘之要药:杏仁 ?治疗“皮里膜外之痰” 之要药:白芥子 ?治心火亢盛之心神不安、惊悸失眠之要药:朱砂 ?治肝阳上亢及目疾之要药:石决明 ?治肝阳、肝风及肝火所致病证之要药:羚羊角 ?清热平肝、息风止痉之要药:钩藤 ?治肝阳眩晕之要药:天麻 ?开窍醒神回苏之要药:麝香、冰片 ?大补元气救脱之要药:人参 ?肺虚咳嗽、肾虚作喘之要药:蛤蚧 ?温补肾阳,补督脉、益精血之要药:鹿茸 ?治肾虚腰膝酸痛或筋骨无力之要药:杜仲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为补血调经之要药:当归 ?补血滋阴,益精填髓,为补血之要药:熟地黄 ?补益肝肾之要药:山茱萸 ?治脾寒泻痛或多涎唾之要药:益智仁 ?眼科外用之要药:炉甘石 ?拔毒化腐,为外科之要药:升药 ?疥疮之要药:硫磺 ?良药

中医基础理论整理笔记

第一章绪论 5)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一事物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重、极、甚都是阴阳相互转化的内在因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定义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关于事物和现象的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的认识,贯穿于中医的生理、病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 整体观念主要内容 1)人体整体联系的统一性 a.形态结构的统一性 b.生命物质的统一性 c.机能活动的统一性 2)人与外环境之间的统一性 a.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b.人与社会的统一性 整体观念的意义 1)整体生理观 2)整体病理观 3)整体诊断观 4)整体防治观 5)整体观现实意义:a.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b.强调天地人三才一体;c.强调人命至重 辨证论治 (1)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方面,是中医察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 辨证,就是通过对四诊(望、闻、问、切)所搜集的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病史)进行分析、归纳综合,从而辨识出疾病在这一特定时间范围的原因、病位、性质及邪正关系等病理本质内容,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 论治,则是在辩证基础上所确定的治疗法则。 (2)“症”、“病”、“证”的区别联系: 1)症:指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单个的独立的具体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 2)病:是机体发生病变时,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及规律所作的概括。 3)证:指证候,是对疾病过程中某一特定病理阶段的 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邪正盛衰)四要素的高度概括,反映了病变本质。 “症”、“病”、“证”三者有着密切的关系:症是证的依据,证的本质即是由一组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反映出来的。证是病的某一特定阶段病理变化的实质,中医学尤注重对证的辨识。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精气学说 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1)精:在古代哲学中又称精气,泛指气,是指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包括人体)的本原,有时是指气的精粹部分。在中医学中,精是指精,是人体生命的构成本原,是一种有形的液态物质。 (2)气:是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本原。在中医学中,气是推动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来源,是无形的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 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1)气机:指气的运动。 2)气化:指气的运动产生宇宙中各种变化的过程。 (3)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阴阳学说 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概括。阴阳学说是研究事物阴阳的属性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古代哲学思想,是古代朴素的宇宙观和方法论。 阴阳的基本特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凡运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属于阳的范畴。 凡静止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的范畴。 阴阳的属性 1)阴阳的普遍性 2)阴阳的相关性 3)阴阳的相对性 在一定条件下,阴阳之间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所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4)阴阳的无限可分性 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性。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

自己整理中医学期考笔记大全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学科。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医学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 1 春秋战国、两汉时期——中医理论体系的萌芽和奠基阶段 (中医学的四大经典著作: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 《黄帝内经》:确立了中医学理论体系 《难经》:在《黄帝内经》基础上有所补充和发展 《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基础 《神农本草经》: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2 两晋隋唐时期——中药学理论体系充实、融合和临床学科发展阶段 (唐: 我国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新修本草》)3 宋金元时期——学术争鸣、理论突破、派系丛生阶段 金元四大家 ①刘完素:火热论,擅用寒凉药物以清泄火热,后人称其为“寒凉派”。 ②张从正:攻邪论,治病以汗、吐、下三法攻邪为主,后人称其为“攻邪派”。 ③李杲:创立内伤脾胃学说,治病善用温补脾胃之法,后人称其为“补土派”。 ④朱震亨:力倡在“相火论”基础上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学说,治疗上倡导滋阴降火,后人称其为“滋阴派”。 4 明清时期——综合集成和发展阶段 5 近现代——中医药学在坎坷中发展中孕育着新的腾飞 ★不治己病治未病(未病先防、即病防变) 《难经》从既病防变的角度与《内经》共同支撑了“治未病”的理论;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难经》 被尊为医祖的医学家——扁鹊 被尊为医圣的医学家——张仲景 ★《神农本草经》将药物如何分类 上品120种为上,无毒,主养命,多服久服不伤人,如人参、阿胶;中品120 种为臣,无毒或有毒,主养性,具补养及治疗疾病之功效,如鹿茸;下品125种为佐使,多有毒,不可久服,多为除寒热、破积聚的药物,主治病,如附子等。 ★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唐·孙思邈编撰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可称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并开中国医学伦理学之先河。“药王”。 ★中医提出《温疫论》的年代 明.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指出“温疫”的病源“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将病因学推进了一步。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二、恒动观念——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分析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⒈生理上的恒动观 ⒉病理上的恒动观 ⒊疾病防治上的恒动观 三、辨证论治 (一)辨证与论治 ⒈证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多方面病理特性的概括 ⒉辨证四诊→中医理论分析→辨病因→概括为“证”综合病性、病位正邪关系 ⒊论治辨证结果→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 (二)辨证与辨病 ⒈辨病——确诊疾病——总体的认识⒉辨证——确立证候——阶段或类型 ⒊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先辨病,再辨证以辨病为先,以辨证为主。 (三)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⒈同病异治——同病证不同←治疗方法不同; ⒉异病同治——不同病类似证←相同治法。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常用中药的鉴别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第八章常用中药的鉴别 £屮里1柚冰琨一巴FE刊空兰對 |常和I怕——人薇|呆厲)、诃门吗“,铝崔枝)、宵希(死紋)、锲顧「诲 ? , m■桥,.:i I:' r Vj/ri'. i m,旬七】卜、riiT.吃呂;■ . 1凤(飯姐知* 山氐邸吃】.I乌巾芍的窝刖 机械I旬習1、斷杓f粗虔I .鹿厅(一*1 i .阵乍询fit'? ) 据用常弼聲』壮眇曲曲?溝黃—駅化二碑.碰仃扫Him、irft「写帕电验性,、丫硝(屮约由思别口■』扎啦尽' 萨I 略点1常用中药的特点总结 1.狗脊:近边缘1?4 mm处有1条棕黄色隆起的木质部环纹或条纹,偶有金黄色绒毛残留。 2.大黄:根茎髓部有星点” 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砂粒感。 3.何首乌:皮部散列云锦状花纹”异常维管束)。 4.商陆:切面木部隆起,形成数个突起的同心性环轮,俗称罗盘纹” 气微,味稍甜,久嚼麻 舌。 5.银柴胡:珍珠盘”砂眼” 6.黄连:①味连:多分枝,常弯曲,集聚成簇,形如鸡爪;②雅连:多为单枝,过桥"较长;③云连: 弯曲呈钩状,多为单枝,较细小。 7.防己:猪大肠”车轮纹” 8.延胡索:置沸水中煮至恰无白心时,取出,晒干。 9.人参:芦头”根茎)、芦碗”芦头上凹窝状茎痕)、珍珠点”须根上的明显的疣状突 起)、艼”不定根,根茎上生长的)。 10.甘草:菊花心” 气微,味甜而特殊。 11.黄芪:嚼之微有豆腥味。

12.远志:气微,味苦、微辛,嚼之有刺喉感 13.白芷: “疙瘩丁”根(表面皮孔样横向突起)。 14.当归: “归头”根(上端)、“归身”主(根)、“归尾”支(根)、“全归”根(的全体)。主产于甘肃岷县。当归一般栽培至第二年秋末采挖,捆成小把,上棚,以烟火慢慢熏干。 15.川芎:药材呈不规则结节状拳形团块;饮片呈蝴蝶状,习称“蝴蝶片”。 16.防风:根头部有明显密集的环纹,习称“蚯蚓头”。 17.玄参:气特异似焦糖,味甘、微苦。 18.地黄:主产于河南省。烘焙,至内部变黑,约八成干,捏成团块,习称“生地黄”。 19.党参: “狮子头”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 20.茅苍术: “朱砂点”起“霜”暴(露梢久,常可见析出白毛状结晶,习称“起霜”北;苍术无起霜现象)。 21.川贝母:①松贝: “怀中抱月”外(层磷叶2 瓣,大小悬殊,大瓣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②青贝:鳞茎呈类扁球形,外侧鳞片大小相近,相对抱合,顶端多开口③炉贝:虎皮斑” (炉贝表面黄白色,梢粗糙,常有黄棕色斑块; 22.浙贝母:①珠贝:鳞茎呈扁球形,外侧鳞片略称肾形,较大而肥厚,呈元宝状;②大贝:为鳞茎外层单瓣鳞叶,略呈新月形,断面白色至黄白色,富粉性。 23.天麻:“红小辫”鹦鹉嘴”。 24.草乌:形状如乌鸦头,不定根残基习称“钉角”。 25.羌活:“蚕羌”竹节羌” “条羌”大头羌”。 26.鸡血藤:韧皮部有树脂状分泌物呈红棕色至黑棕色,与木部相间排列呈数个同心性椭 圆形环或偏心性半圆形环;髓部偏向一侧。 27.桑白皮:易纵向撕裂,撕裂时有粉尘飞扬 28.牡丹皮:内表面常见发亮的结晶。 29.杜仲:断面有细密、银白色、富弹性的橡胶丝相连。 30.白鲜皮:断面不平坦,略呈层片状,剥去外层,迎光可见有闪烁的小亮点。有羊膻气,味微苦。 31.辛夷:呈长卵形,似毛笔头。

中医内科学精华笔记汇总

中医内科学精华笔记 肺系病证 一、感冒 1. 风寒束表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 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或荆防达表饮 2. 风热犯表证: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 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3. 暑湿证:暑湿遏表,湿热伤中,表卫不和,肺气不清 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 气虚感冒:气虚卫弱,风寒乘袭,气虚无力达邪 益气解表-参苏饮 5. 阴虚感冒: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津液不能作汗 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外感1. 风寒袭肺:风寒袭肺,肺气失宣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2. 风热犯肺:风热犯肺,肺失清肃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3. 风燥伤肺:风燥伤肺,肺失清润 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 内伤 1. 痰湿蕴肺: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 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2. 痰热郁肺:痰热壅肺,肺失肃降 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3. 肝火犯肺:肝郁化火,上逆侮肺 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 4. 肺阴亏耗: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 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 发作期 1.冷哮证: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生气阻,肺失宣畅 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2.热哮证:痰热蕴肺,壅遏气道,肺失清肃 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3.寒包热哮证: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4.风痰哮证:痰浊伏肺,风邪引触,肺气郁闭,升降失司 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虚哮证:哮病久发,痰气瘀阻,肺肾两虚,摄纳失常 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附:喘脱危证:痰浊壅盛,上蒙清窍,肺肾两亏,气阴耗伤,心肾阳衰 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 缓解期 1.肺脾气虚证:哮病日久,肺虚不能主气,脾虚健运无权,气不化津,痰饮蕴肺,肺气上逆 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2.肺肾两虚证:哮病久发,精气亏乏,肺肾摄纳失常,气不归原,津凝为痰 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四、喘证 实喘 1.风寒壅肺证:风寒上受,内舍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 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 2.表寒肺热证:寒邪束表,热郁于肺,肺气上逆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证:邪热蕴肺,蒸液成痰,痰热壅滞,肺失清肃 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证:中阳不运,积湿生痰,痰浊壅肺,肺失肃降 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证:肝郁气逆,上冲犯肺,肺气不降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虚喘 1.肺气虚耗证:肺气亏虚,气失所主,或肺阴亏虚,虚火上炎,肺失清肃 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不纳证:肺病及肾,肺肾俱虚,气失摄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黛蛤散 3.正虚喘脱证:肺气欲绝,心肾阳衰 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