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考物理实验练习试题 全套

中考物理实验练习试题 全套

物理实验

1、如图1甲所示,A 为可在斜面上自由移动的小车,小车前端有一个磁碰片,在这个轨道的前端也放了磁碰片,和小车是同极性;B 为固定在斜面一端的位移传感器。位移传感器B 利用超声波可以测出不同时刻小车A 与它的距离,这样计算机就可以算出运动的小车在不同位置时的速度。计算机把在不同时间测出的运动物体的速度显示在屏幕上(横轴为时间,纵轴为速度);虚线框为电脑图像的放大图;乙图为示意图;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

A .小车在C 位置的重力势能最大

B .小车在D 位置的动能最大

C .C

D 阶段小车的机械能增大 D .前半程小车做加速运动

2、三位同学准备进行爬楼比赛,看看谁的功率大。他们展开了如下的讨论:

甲:只有测出各自的体重、爬楼用的时间和爬楼的高度,才能进行比较;

乙:在爬楼的时间相同时,只要测出各自的体重、爬楼的高度,就可以进行比较; 丙:在爬楼的高度相同时,只要测出各自的体重、爬楼的时间,就可以进行比较。 其中正确的是( ) A .甲、乙和丙 B .甲和乙 C .甲和丙 D .乙和丙

3、为了测盐水的密度,某实验小组制定如下的实验计划:①在烧杯中装入适量盐水,测出它们的总质量;②将烧杯中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③测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④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⑤测出空烧杯的质量;⑥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盐水的密度。以上实验步骤安排最合理的是( )

A .①②③④⑥

B .⑤①②③⑥

C .①②④③⑤⑥

D .⑤①②④③⑥

4、某同学在实验室测量一块不规则的金属块的密度。

(1) 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

至标尺左端零刻线处。观察到横梁指针指在

分度盘中线的左侧,此时应将向_______旋

动平衡螺母。

(2) 把金属块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后,观察到横梁指针的位置如图甲所

示,此时应该调节 ,直到指针再次指在分度盘中线处。游码的位置和右盘中的砝码如图乙所示,金属块的质量是 g 。

(3)把金属块浸没在装有50ml 水的量筒中,这时量筒中的水面的位置如图丙所示。金属块的密度为 kg /m 3。

5、小明同学利用如图所示方法测量某品牌牛奶的密度:

图3 图1 图2 甲 乙

(1)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指针偏向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右侧,此时应向 移动平衡螺母,才能使天平平衡。

(2)小明同学按图甲、乙、丙的顺序进行实验,依图中数据可知:牛奶和烧杯的总质量为 g ,牛奶的密度为 kg/m 3。小明同学所测出的牛奶密度比真实值偏 ,判断的依据是 。

(3)为了更准确地测量牛奶的密度,减少实验误差,实验步骤顺序应调整为 。(填甲、乙、丙三个符号)

6、如图4所示,用力打击一摞棋子中间的一个,该棋子由静止

开始沿水平方向飞出,这表明:

。上面的棋子由于 要保持

原来的静止状态,同时,这些棋子因为受到 的作用,

又落到下面的棋子上。 7、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某小组设计组装的实验装置如图5所示:

(1)在探究力的大小对二力平衡的影响时,利用了定滑轮能够 的特点,并通过调整 来改变F 1和F 2的大小。

(2)实验时发现,当F 1稍大于F 2时,木块依然能保持平衡状态,原因是 ,改进该小组的实验方案是 。

(3)保持F 1与F 2相等,用手将木块扭转到如图所示的位置,松手后瞬间,木块不能保持平衡状态。实验中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应该满足的条件

是 。

8、如图6所示,三个直径不同的塑料管a 、b 、c 连接在一起(a 管直径最大,c 管直径最小),然后与抽气机相通。当抽气机抽气时,将三个气体压强传感器分别放入管内,将传

感器与计算机相连,从计算机上就可以读出三个位置气体的压强值。图中显示器所显示的“压强—时间”图像中,最下面一条曲线对应的塑料管是( )

A .a 管

B .b 管

C .c 管

D .可能是a 管,可能是c 管

9、在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时,某同学利用小桌,海绵和砝码等器材进行了如下图7所示的实验。

4

图5

图6

图7

(1)画出丙图中海绵的上表面受到的压力的示意图。

(2)比较甲、乙两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下列实例中,直接应用该结论的是 (填序号)

①交通管理部门规定,货车每一车轴的平均承载质量不得超过10t

②小小的蚊子能轻而易举地用口器把皮肤刺破

③书包要用宽的背带

10、如图8甲所示为医院做皮试用的标有最大刻度值1mL 的注射器。它的活塞前端有突出物,活塞推至注射器底端后可将针头部分的多余空间填满。小明利用该注射器等器材,对大气压的值进行测量。其实验步骤如下:

a .先活塞推至注射器底端,再用橡皮帽封住注射器的小孔。

b .用细绳拴住注射器活塞的颈部,使绳的另一端与弹簧测力计的挂钩相连,然后水平向右慢慢地拉动注射器筒,当注射器的活塞刚开始滑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8乙所示。

c .测出注射器全部刻度的长度如图8丙所示。

d .根据测量数据,算出大气压的值。

(1)实验所用的器材为:注射器、弹簧测力计、细绳、橡皮帽和________。

(2)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的大气压强是_______pa

(3)小明发现,同学们在做此实验时测得的大气压值误差较大,原因最有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红对小明所做实验进行改进,在完成a 、b 步骤、活塞回到注射器底端后,添加了“取下封住注射器小孔的橡皮帽,再次水平向右慢慢匀速拉动注射器筒,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0.3N 。”这一实验步骤的目的是____________。重新计算出的大气压强是_______pa

11、两只相同的烧杯里分别盛有体积相同的水和酒精,小红采用闻气味的方法判断出无气味的是水,小明则用压强计进行探究:

(1)闻气味能辨别烧杯里盛有的是水还是酒精,是因为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 。

(2)小明发现在同种液体中,压强计的金属盒离液面的距离越大,U 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差就越 ,表明液体的压强越 。

(3)如图9所示,小明把压强计的金属盒分别浸入到两种液体中,发现甲烧杯中U 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差较小,认为甲烧杯中盛有的是酒精。他的结论是否可靠? ,原因是 。

8

甲 乙

图9 图10

12、某同学利用如图10所示的器材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1)他向图甲中的U 形管内注入适量的红墨水,当管内的红墨水静止时,U 形管左右两侧液面的高度 。

(2)如图乙所示,他将橡皮管的一端紧密地套在U 形管左侧的端口后,多次改变探头在水中的深度,并比较每次的深度及相应的U 形管左右两侧液面的高度差。这是为了探究 。

(3)他换用其他液体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当探头在下列液体中的深度相同时,U 形管左右两侧液面的高度差最大的是 。

A.酒精(ρ酒精=0.8×103kg/m 3)

B.植物油(ρ植物油=0.9×103kg/m 3)

C.盐水(ρ盐水=1.1×103kg/m 3)

(4)若图乙中U 形管左右两侧红墨水面的高度差h =10cm ,则橡皮管内气体的压强与大气压之差约为 Pa 。(ρ红墨水≈1.0×103kg/m 3)

13、下图11是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的实验(甲、乙两图中木块是在木板上运动,丙

图中木块是在毛巾上运动)。实验中,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着木块匀速前进。

(1)由甲、乙两图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______两图可知压力一定时,摩擦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2)若图甲中木块匀速运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N ,则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___N ;若图丙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由0逐渐增大到恰好为2N 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应为___N ,此时木块处于___(填“静止”或“运动”)状态。

14、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某同学提出下列猜想:

Ⅰ、与物体速度的大小有关

Ⅱ、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表面状况)有关

Ⅲ、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1)、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采用了图12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实验中应拉着弹簧测力计使木块沿水平方向做 运动。

(2)实验时他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稳定,便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如图12乙所示,他用双面胶将弹簧测力计固定在长方体木块的上表面,用细线连接弹簧测力计的挂钩和电动机。在木块上放置不同的砝码,当电动机以不同的转速工作时,通过细线水平拉动木块以不同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实验记录如下

实验次数

表面状况 压力/N 摩擦力/N 木块的速度/m/s 1

木块------木板 2.0 0.6 0.1 2 同上 4.0 1.2 0.1 3

同上 4.0 1.2 0.2 4 木块-----砂纸 2.0 1.0 0.1

①分析3、4两次的实验记录, (填“能”或“不能”)验证猜想Ⅰ。

②分析 两次的实验记录,可初步验证猜想Ⅱ

③分析 两次的实验记录,可初步验证猜想Ⅲ

图11

图12

15、如图13所示是“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实验中用到了一个弹簧测力计、一块木块、一个砝码、两块材料相同但表面粗糙程度不同的长木板。

(1)实验中,应该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

动木块,使它沿长木板做

运动,根据同学们学过的

知识,就可以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2)分析甲、乙两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

滑动摩擦力与 有关。

(3)顺利完成甲、乙两次实验后,在进

行图丙所示的实验时,由于所用的弹簧测力计量程较小,某同学发现测力计示数达

到最大时仍没拉动木块,为了用现有的器材顺利完成实验,应采取的措施是: 。

16、某同学用下列器材研究影响滑动摩檫力大小的因素:粗糙程度均匀的长木板一块,质量相等的木块和铝块各一个,弹簧测力计一只。如图14所示,4次实验中他都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缓慢拉动物块,使其在水平长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1)甲、丙两图所示的实验说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 有关。

(2)丙图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N ,铝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 N ;

(3)丁图中铝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 乙图中铝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17、如图15所示,在研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中:

(1)每次要让同一辆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目的是为了

使小车到达三种不同表面上的速度______________。

(2)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小车在______________表面上运动

速度大小减小得最慢。

(3)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______________而

抽象概括出来的。

(4)加上木块和钩码后,利用上述器材还能探究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一种即可)。

18、某同学用如图16所示的实验装置

探究阻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他在水平

桌面上分别铺上毛巾、棉布、木板,让

小车从斜面上的同一位置由静止滑下,

在小车停下的位置分别做上标记。 图14 图13 图15 图16

(1)标记③是小车在 表面上停下的位置。

(2)分析可知:水平表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 。推理可知:运动小车如果不受阻力作用,它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3)若让同一小车从不同高度处滑下,则不仅可以探究小车的重力势能与 的关系,还可以探究小车的动能与 的关系。

19、如图17所示,某同学将两个相同的斜面并排放在水平桌面上,利用它们探究动能或重力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1)将A 、B 两球(m A

们并排滚动且始终相对静止。这表明在滚动的任一时刻,两球的速度 ,且两球的速度跟 无关。

(2)分别在水平桌面上的C 、C’处放置相同的木块,再将两球分别从两斜面的相同高

度处由静止同时释放,观察到 球将木块撞得更远。由此可得出结论:① ;② 。

20、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在没有挂钩码时杠杆的平衡位置如图18甲所示。为使杠杆

在水平位置平衡,可只将杠杆左端螺母向 (选填“左”或

“右”)边旋一些。

(2)杠杆调好后,第一组同学按图18乙进行实验,第二组同学

按图18丙进行实验。同学们讨论后一致认为第二组实验更合理,

理由是 。

(3)按图丙实验时,测力计示数如图丁所示,拉力F 1′为 N 。

21、如图19所示,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某同学将一个钩码

悬挂在杠杆左端B 点的下方,这样使阻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不变。实验中始终保持杠杆右端动力作用点的位置在A 点,多次改变动力的方向(即改变支点和动力作用点的连线OA 跟动力作用线的夹角θ),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每次动力的大小。下表是他记录的实验数据。 实验次数 1 2 3 4 5

动力的方向(θ) 30°

45° 90° 135° 150°

动力的大小 4N 2.8N 2N 2.8N

(1)5次实验中,动力 的力臂最长。第5次实验中,动力F 5的大小应为 。

(2)分析表中的数据可知:支点和动力作用点的连线跟动力作用线的夹角越接近 ,杠杆越省力。

图17 图18 图19

次数 F 1/N l 1/cm F 2/N l 2/cm 1 1 8 2 4 2 2 8 1 16 3 2 12 3 8 O · F 1 F

2 l 2 l 1

22、小明用如图20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为了方便测量 ,应将杠杆调至水平位置平衡。调节时若杠杆右端稍低,可

只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 调节。

(2)小明调节杠杆平衡后,通过加挂钩码分别改变F 1和F 2,并测出对应的力臂l 1和l 2,记录了如表中所示的实验数据。小明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阻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小红认为小明的结论不正确,为了验证自己的观点,小红将图中的F 1改用弹簧测力计来拉,实验时改变拉力的 ,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比较拉力的 ,即可证明小红的判断是否正确。

23、如图21所示,两个相同的烧杯中盛有等体积的不同液体,

将同一支自制密度计分别放入甲、乙烧杯,密度计浸入的深度

不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甲、乙两杯中液体所含物质一样多

B .甲杯中液体对容器底压力大

C .甲、乙两杯中密度计下表面受到的压强相等

D .甲杯中密度计所受浮力大

24、为了探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跟它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的关系,某同学进行了图22所示的实验:

(1)你觉得合理的实验顺序是 。(2)选用其他液体多次实验后,可得出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 。

(3)图乙中,浸没在水中的合金块匀速向下运动的过程中,合金块所受

的浮力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4)合金块的密度是 。

25、如图23所示,为了探究浮力的大小,某同学将一个挂在弹簧测力计

下的金属圆柱体缓慢浸入水中,分别记下圆柱体下表面所处的深度h 、弹

簧测力计相应的示数F ,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h /cm 0 4 8 10 12 16 F /N 6.75 5.75 4.75 4.25 4.25 2.00 图20 图22

图23 图21

(1)上图是第2次实验的情景,请在图中用力的示意图把此时金属块所受浮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

(2)分析表中第4次和第5次实验数据,说明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深度 (选填“有关”或“无关”)。

(3)第6次实验中,金属块所受浮力大小为________N ,容器底对金属块的支持力大小为________N 。

26、为了探究圆柱体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某同学进行了如图24所示的实验。

(1)为了探究F 浮与G 排的关系,需要在图中操作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步骤。请写出该步骤

的内容 。

(2)由图中步骤B 、E 可知,浮力的大小跟 有关。

(3)圆柱体的体积为 m 3;未知液体的密度为 kg/m 3,在E 图中若圆柱体触到了溢水杯杯底,会导致该液体密度的测量值偏 。

27、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均不计绳重和摩擦), 小明用同一滑轮组进行了两次实验,部分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1)根据小明的实验数据在图25中用笔画线代替细绳组装滑轮组。

(2)第1次实验中测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________。 (3)在表格的空格处,填上合适的数据。

(4)若绕滑轮组的细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10N ,则该滑轮组效率最高可达________。

28、小雪和小红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一起组装好了如图26甲所示的实验装置,他们分别记下了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的位置.

(1)小红 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并由弹簧测力计读出拉力为0.5N ,同时小雪用用刻度尺测出钩码提升的高度为0.1m ,以上测量准确无误,其他被测物理量和计算的数据如下表:

(2)小雪和小红测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100%,他们意识到出现了错误,请你帮助他们找出原因: .

(3)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际为 .

(4)若提升的钩码重增加到6N ,则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将_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序号 钩码重 G /N 钩码上升的高度h /cm 弹簧测力计 的示数F /N 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 /cm 1 3 5 2 15 2 6 5 15 钩码重(N ) 弹簧测力计提升的高度(m ) 有用功(J ) 总功(J ) 机械效率 2 0.4 0.2 0.2 100% 图24

图25

(5)有同学想进一步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否与滑轮组中细绳的绕法有关.根据探究目的,他们先通过实验测算出如图乙所示的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请你在图丙中画出下一步实验所需的绕线方式.

29、图27是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

(1)实验器材有木块、铁块、垫块、各处粗糙程度相同的长木板、弹簧测力计各一个,砝码若干,为了完成实验,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

(2)实验时某同学在木块或铁块上放置不同的砝码,改变物块的重力,用弹簧测力计拉着物块沿斜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实验的部分数据如下表

实验

次数

接触面粗糙程度 物块重G/N 物块上升的高度h /m 沿斜面的拉力F/N 物块移动 的距离L /m 机械 效率 1

较粗糙(木块-木板) 2.0 0.25 1.2 0.80 52% 2

同上 2.0 0.35 1.4 0.80 63% 3

同上 5.0 0.35 3.5 0.80 63% 4 较光滑(铁块-木板) 5.0 0.35 3.1 0.80 ① 该同学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的是斜面的机械效率与 、 、 的关系。

② 在第四次实验中,斜面的机械效率为 。

30、下图28是小明同学测量斜面机械效率的实验装置。实验时用弹簧测力计

拉着重为8N 的木块沿斜面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所示。

在这次实验中,弹簧测力计沿斜面的拉力为 ,斜面的机械效率

为 ,木块和斜面间的摩擦力为 。

若要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和物体重力的关系,

应控制 保持不变。

31、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某实验小组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1)从记录的数据可知,水沸腾时的温度是 ℃。 (2)同学们在不同时刻观察到水中气泡上升的情况如图甲、乙

所示,则 图可能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

(3)在水沸腾过程中继续加热,烧杯中水的内能 (选“变大”“变小”或“不变”)。 时间(min ) ... 5

6 7 8 9 10 11 12 ... 温度(℃) ... 91 93 97 98 98 98 98 98 ...

图26

图27

垫块

图28 图29

32、小明和小华分别利用图30甲所示的相同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0.5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并绘制出了如图乙所示的水温与时间关系图像。

(1)实验时,当看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不断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 散发到空气中,就表明水沸腾了。

(2)分析图乙可知,小华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明显较长,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3)小明在第9分钟撤掉酒精灯后,发现有一段时间水温依然保持不变。如图乙所示,这段时间内烧杯底部的温度 (填“高于”“等于”或“低于”)杯内水的温度,原因是 。 33、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中,用酒精灯给烧杯中的水加热,当水温接近90℃

时,每隔1min 记录一次温度,绘制了如图31所示的水温与时间关系的图像。

(1)水沸腾时看到大量的“白气”不断地从烧杯上冒出,这些“白气”是由于水蒸气 而形成的。

(2)由图像可知: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是 ,水的沸点是 ℃。此时烧杯内水面上方的气压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1标准大气压。

34、某同学在做“研究海波熔化”的实验。

(1)他用温度计测量海波在加热过程中的温度时,主要步骤有:

A.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海波充分接触,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B.了解海波熔化时的温度,选择一支量程合适的温度计

C.读取温度计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仍和海波接触

D.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上述步骤合理的顺序是 (只填写序号)。

(2)图32甲是海波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当t 时=8 min 时海波处于 状态,从B

时刻到C 时刻海波的内能 ,图32乙所示温度计显示的是海波某时刻的温度,它的示数是 ℃,此时海波处于 态。

(3)由图可知:海波处于 态时比热容较大。

35、如图33甲所示,在相同烧杯中分别加入初温、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盐水,用相同的酒精灯对它们进行加热。

(1)分别测量出水和食盐水的沸点,发现食盐水的沸点比水高。其中水沸腾时温度计的局部放大图如图33乙所示,水的沸点为 _____℃,此时大气压比一个标准大气压______。

(2)实验中加热食盐水到沸腾需要的时间较长,说明食盐水比水吸收的热量_______。 图30

图33 甲 90

100 ℃

温度/0C

0 1 2 3 4 5 6 7 8 9 时间/min

100

95

90 图31 图32

(3)能否由“加热食盐水到沸腾需要的时间较长”得出“食盐水比热容较大“的结论?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为了比较水和食用油的吸热能力,某同学用如图34所示装置按下列步骤进行了实验:

A .在两个同样的烧杯中,分别装入等体积的水和食用油;

B .用温度计分别测出水和食用油的初温;

C .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对水和食用油加热相同的时间;

D .用温度计分别测出水和食用油的末温。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实验步骤中,存在错误的是: 。

(2)类似的实验发现:不同的物质在 相等、 相同时,吸收的热量通常是不同的,即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

37、某同学用如图35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比较不同物质比热容。用铁夹将温度传感器及分别盛有水和食用油的两个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温度传感器的探头部分与试管内的水和食用油良好接触,两只温度传感器通过数据采集线与计算机相连接。在计算机上打开与此仪器配套的专用软件,点击“开始记录”,同时打开红外加热器开关,对盛有水和食用油的试管进行加热,在计算机上可以得到相应的实验图线,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 A .两个试管中必须盛有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

B .同时打开红外加热器开关的目的是使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

C .图线b 表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D .食用油的比热容为2.1×103J/(kg?℃)

38、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某同学将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纸板ENF 放置在平面镜上,如图36甲所示。

(1)使一束光贴着纸板EON 沿某一角度入射到O 点,纸板FON 上没有观察到反射光,原因可能是 。

(2)正确操作实验,并在纸板上记录每次光的径迹,如图乙所示。取下纸板,接下来进行的操作是 ,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并比较 。

(3)纸板ENF 是用两块纸板连接而成的,这样做的目的是 。

图34

图35

图36 图

37 甲

39、某同学利用两支同样的蜡烛等实验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实验时,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纸上竖立一块 ,作为平面镜。在纸上记下平面镜的位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镜前,可以看到它在镜后的像。再拿一支 的蜡烛,竖立着在镜后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 。

(2)他在白纸上记下了两支蜡烛的位置,如图37所示,A 、B 分别表示两支蜡烛,请画出该同学在S 处看到蜡烛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光路图(保留作图痕迹)

40、如图38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

(1)小心移动蜡烛B ,直到与点燃的蜡烛A 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像与物的大小 ;进一步观察A 、B 两支蜡烛在刻度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 ,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

(2)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 与蜡烛A 的像完全重合时,移去蜡烛B ,并在蜡烛B 所在位置放一光屏,发现光屏上 承接到蜡烛A 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是 像。

41、某小组的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如图39所示,要使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光屏向_______调整。

(2)实验过程中,当烛焰距凸透镜15cm 时,移动光屏至某一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cm 。如果将烛焰向左移动5cm ,则光屏应该向_________移到某一位置,才能在屏上得到一个倒立、________ (填“放大”、“缩小”或“等大”) 、清晰的实像。

(3)实验时,小明发现凸透镜中间有一块用镜头纸也不能擦掉的污渍,为此小组内的同学展开了如下的讨论,你觉得较合理的想法应该是____同学的。

小明: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调整到合适位置后,可以看到烛焰的像,但像的中间没有了。

小强: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调整到合适位置后,可看到烛焰完整的像,但像的亮度较暗。 小霞:无论怎样调整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都只能看到那块污渍的像。

42、 如图40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为26cm 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缩小的实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凸透镜的焦距大于13cm

B .只将凸透镜向左移,可以在光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像

C .只将蜡烛和光屏互换,可以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缩小的像

D .将蜡烛远离凸透镜时,为了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远离凸透镜。

4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把蜡烛放在凸透镜前30cm 处,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像。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一下,则在光屏上( )

A .无法成像

B .成正立、放大的像

C .成倒立、放大的像

D .成倒立、缩小的像

图38 图39 图40

44、图41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装置。

(1)实验前,应将烛焰的焰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调整至 。

(2)如图41所示,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为30cm 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缩小的 像,由此可断定凸透镜的焦距 15cm 。

(3)小明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完整的烛焰的像后,他的食指指尖不小心触摸到了凸透镜镜面,此时光屏上会出现 。(选填“指尖的像”、“指尖的影子”、“完整烛焰的像”或“部分烛焰的像”)

4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小明将凸透镜正对太阳,调节纸片与凸透镜的距离,当在纸片上的光斑最小最亮时,测出了光斑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为5cm ,那么,凸透镜的焦距等于__________cm 。

(2)依次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的 A 、O 、B 位置。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烛焰的像如图42甲所示,为使烛焰的像清晰地成在光屏的中央,需要将凸透镜向___________移动。

(3)小明将蜡烛置于图乙中a 点,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实像后,小明把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且靠近凸透镜的位置,结果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若不改变光屏和凸透镜的位置,应将蜡烛向_____________(填 “远离”或“靠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才能使蜡烛的像变清晰。

46、小明同学为进一步了解“视力矫正”的原理,用了图43的装置做实验。

(1)根据图中的数据推断,该透镜焦距f 的范围是________( 用不等式表示)。

(2)他将爸爸的眼镜片放在发光体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使光屏靠近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发光体清晰的像。这说明这种眼镜是___透镜。而爸爸的眼睛没有矫正之前,物体的像成在他的视网膜的____(“前方”或“后方”)。

(3)画出图中入射光线的折射光线。

47、如图44所示,将凸透镜看作是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是

眼睛的视网膜,烛焰看作是被眼睛观察的物体。拿一个近视眼

镜给“眼睛”戴上,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而拿走近视眼镜则

烛焰的像变得模糊。在拿走近视眼镜后,为了能在光屏上重新

得到清晰的像,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A .将蜡烛远离凸透镜 B .将光屏远离凸透镜

C .将光屏靠近凸透镜

D .将光屏和蜡烛同时远离凸透镜

图43 光具座上标尺的 单位是cm 图41

图42

图44

48、图45甲是某同学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的实验电路。已知电源电压恒为4.5V ,滑动变阻器规格为“20Ω 1A”,可供选择的定值电阻的阻值为5Ω、10Ω、15Ω、20Ω、25Ω和30Ω。

(1)该同学根据图甲连接的实物电路如图乙所示,期中一根导线连接是错误的,请在图乙中将这根线打上“×”,并补画出正确的连线。

(2)电路连接正确后,先用5Ω的定值电阻进行实验,闭合开关后,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此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丙所示,则电路中的电流为 A ;再将5Ω的定值电阻换成10Ω定值电阻进行实验,移动滑片直至电压表示数为 V ,并记录电流表的示数。

(3)该同学还想多测几组数据,但他不能选用的定值电阻是 。

49、图46甲是测量小灯泡(额定电压为2.5V )电功率的电路。

(1)请根据图甲将图乙中的实物电路连接完整(导线不允许交叉)

(2)闭合开关前,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阻值最大处。闭合开关后发现小灯泡不亮,电压表示数为零,电流表指针偏转。逐渐向右移动滑片,小灯泡始终不亮,电压表示数仍然为零,电流表示数逐渐变大。该电路故障可能是 。

(3)排除故障后正确操作实验,测量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7 8

发光情况 明亮 亮 更明亮 较亮 较暗 微光 熄灭 熄灭

电压U/V 2.5 2.1 3.0 1.7 1.3 0.9 0.5 0.1

电流I/A 0.28 0.26 0.30 0.24 0.21 0.19 0.16

0.05

分析实验数据可知: ① 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 W 。

② 7、8两次实验中,灯泡熄灭的原因是 。

③ 小灯泡在断电一段时间后的电阻可能是 (填“0Ω”、“1Ω”、“2Ω”或“8.9Ω”)

50、图47甲是测量小灯泡(U 额=2.5V )电阻的电路。电源电压恒为4V 。

(1)请将图甲中的电路连接完整。(要求滑片P 向右滑动时电灯变亮,导线不允许交叉)

(2)实验中,滑动变阻器除了保护电路外,还可以 。

(3)下表是记录的部分实验数据,图乙是第1次实验中电流表的示数,该示数为 A 。这5次实验中,灯泡电阻的最大值为 Ω(结果保留两位小数)。为了完成这5次实验,应该选取最大阻值不小于 Ω的滑动变阻器。

甲 乙 图46 图45

实验次数 1 2 3 4 5

电压U/V 2.5 2.0 1.5 1.0 0.5

电流I/A 0.22 0.19 0.16 0.10

51、某同学测量一只额定电压为2.5V 的小灯泡的电功率,他设计的电路图如图48甲所示

(1)请根据图甲将图乙中的实物电路连接完整(导线不允许交叉)

(2)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滑最 (填“左”或“右”)端。闭合开关后,调节滑动变阻器,当电压表的示数为2.5V 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28A ,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 W 。继续调节滑动变阻器,当它连入电路的电阻值最小时,电压表的示数为

2.7V ,电流表的示数为0.29A ,小灯泡的实际功率为 W 。

52、图49甲是某同学“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的实验电路,所用的电源电压恒为6V 。

(1)请根据图甲将图乙中的实物电路连接完整(导线不允许交叉)。

(2)实验过程中,某同学发现电流表示数为0,电压表示数接近6V ,电路发生的故障可能是 。

(3)下表是该同学排除故障后正确进行实验记录的数据。实验中,他所选择的变阻器规格是 (选填“10Ω 0.5A”“20Ω 1A”或“50Ω 2A”)。第4次实验中选用的定值电阻R 的阻值为 Ω。

图48 图47

- + A V 甲 乙

甲 图49

53、图50甲是某同学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的电路图。

(1)根据图甲将图乙所示的实物图连接起来。

(2)图丙是某同学第一次记录实验数据时电

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它们分别是 A 、

V 。

(3)如果将第一次实验中的定值电阻换成

12Ω的电阻后,为了完成实验,则应将滑动变

阻器的滑片向 滑动。

54、某同学在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中,提供的器材有:6V 的铅蓄电池组、电流表、电压表、额定电压为2.5V 的待测小灯泡、开关、导线,规格为“50Ω 1A”和“10Ω 1.5A”的两种滑动变阻器。实验时连接的电路如图甲所示。

(1)正确连接电路,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最 端,然后闭合开关,发现无论怎么

移动滑片,小灯泡不亮,电压表有示数,电流表指针几乎不动,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是 。

(2)排除故障后,闭合开关继续实验。当电压表示数为2.5V 时,电流表示数如图乙所示,则小灯泡正常发光时通过灯丝的电流为 A ,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 W 。当电压表示数为1V 时,灯丝电阻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9Ω。

(3)为顺利完成实验,在实验中应选用规格为 的滑动变阻器。

实验次数 1 2 3

4 R /Ω

5 10 15

I /A 0.40 0.20 0.13

0.10

甲 图50 图51

55、某同学利用如图52甲所示的电路探究通过电阻R的电流I跟它两端电压U的关系,已知电源电压为6V且保持不变。

图52

(1)请根据图甲将图乙所示的实物电路连接完整(导线不允许交叉)。

(2)实验中多次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电阻R两端的,记下的示数,得到如图丙所示的U—I关系图像。

(3)上述实验中刚闭合开关时,电压表的示数为,电流表的示数为。

56、某同学利用图53甲所示的电路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已知小灯泡L的额定电压为2.5V,定值电阻R0的阻值为20Ω,电源电压U保持不变。

(1)请根据图甲将图乙中的实验电路连接完整(导线不允许交叉)

(2)开关S连接触点“1”,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从最左端移到最右端时,电流表的指针在图丙所示的位置,则电源电压U=V。

(3)开关S仍连接触点“1”,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移到某一位置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15A,则此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为Ω;再将开关S连接触点“2”,电流表的示数为0.2A,则小灯泡的实际功率为W;为了使小灯泡正常发光,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向滑动。

图53

57、在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的实验中,某同学连接的电路如图甲所示。已知电源电压恒为3.0V,滑动变阻器规格为“20Ω 0.5A”,可供选择的定值电阻的阻值为5Ω、10Ω、15Ω、25Ω和30Ω。

图54

(1)请将甲图中的实物电路连接完整,要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滑动时电路中的电流变大,且导线不允许交叉。

(2)电路连接正确后,先用5Ω的定值电阻进行实验,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记下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再将5Ω的定值电阻换成10Ω的定值电阻进行实验,移动滑片直至电压表示数为________V,此时电流表的示数为________A。

(3)为了完成上述实验,该同学还能测量________组实验数据。

58、小明想测量一只额定电压为2.5V的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图55

(1)小明设计了图(a)所示电路图,在连接电路前开关应该.

(2)正确连接完电路(b)后,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移至端。

(3)闭合开关后发现小灯泡不发光,电流表几乎没有示数,电压表示数接近于电源电压, 原因可能是。

(4)排除故障后,调节滑片的位置,当电压表的示数为2.5V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c)所示,即为A,则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是W.

(5)不改变上面连好的电路,还可以完成的实验有:

(写出一个即可).

59、下图56是“探究什么情况下磁可以生电”的装置,导体ab、开关、灵敏电流表用导线连接,组成电路.

(1)实验中,我们通过电流表指针是否偏转来判断电路中是否有_______;通过指针偏转的方向判断______________.

(2)闭合开关,让导体ab在磁场中上下运动,发现电流表的指针____;让导体ab 静止,磁铁水平向右运动,则电流表的指针____(选填“偏转”或“不偏转”).(3)如果想进一步探究感应电流的大小与导体运动的快慢是否有关,则应闭合开关,保持其它条件不变,只改变_________,观察____________得出结论.60、法国科学家阿尔贝?费尔和德国科学家彼得?格林贝尔由于发现巨磁电阻(GMR)效应,荣获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发现大大提高了磁、电之间信号转换的灵敏度。下图57是说明巨磁电阻特性原理的示意图:

(1)通电螺线管的右端是____极;

(2)闭合开关S 2,指示灯不亮,再闭合开关S 1,指示灯发光,由此可知:巨磁电阻的大小与______________有关;

(3)若滑片P 向左移动,电磁铁的磁场_______(填“增强”、“减弱”),观察到指示灯变得更亮,由此实验可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举出一个应用巨磁电阻效应相关的实例_______________。

61、下列四幅图中,通电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标注正确的是( )

62、如图59所示,在探究“什么情况下磁可以生电”的实验中,保持磁体不动,若导线ab 水平向右运动,则灵敏电流计指针向左偏转。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若导线ab 水平向左运动,则灵敏电流计指针向右偏转

B .若导线ab 竖直向上运动,则灵敏电流计指针向左偏转

C .若导线ab 竖直向下运动,则灵敏电流计指针向左偏转

D .若导线ab 斜向上运动,则灵敏电流计指针不会偏转 63、图60中四种装置中,利用左图实验所探究出来的原理工作的是( )

64、下列四幅图中,通电螺线管的极性标注正确的是( )

65、下列实验中能探究“什么情况下磁可以生电”的是( ) 图57 图56 图58 图59 图60

图61

图62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