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

谭承雯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0年1月 2011年12月抢救转运的554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77例。对照组患者使用脑卒中院前急救常规护理,观察组使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院前急救,比较两组患者的存活率、住院时间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入院治疗后的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从接诊到抢救时间、接诊到专业治疗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可显著增加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存活率,缩短其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脑卒中;院前急救护理;临床护理路径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2.21.028

脑卒中是一种脑血管急性功能障碍性疾病,包括脑出血及脑梗死,它是一类危及患者生命的临床急症,发病突然,进展迅速,如果不及时救治将导致患者不可逆性神经细胞功能障碍坏死,甚至导致患者死亡。脑卒中的治疗有严格的时间窗,一般为6 8h,而该病的发作一般位于院外,故院前急救对于脑卒中有着重要的意义[1]。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全新的护理方式,可将护理过程规范化,变被动为主动,提高护理效率和救治效果。本文主要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 2011年12月我院急救站抢救转运的脑卒中患者554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77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研究会议规定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2]。观察组男142例,女135例。年龄54 86岁,平均(67.2?8.3)岁。其中脑梗死206例,脑

作者单位:224200江苏省东台市人民医院急诊科

谭承雯:女,大专,主管护师,护士长出血71例;对照组男137例,女140例。年龄51 82岁,平均(65.8?8.1)岁。其中脑梗死210例,脑出血6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卒中类型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现场评估病情,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建立静脉通路等。观察组给予临床护理路径,具体内容如下:(1)接到急救电话后2min内出车,在至患者发病现场的途中通过与家属电话联系获知患者的疾病情况,如病史、发病时间、目前神志情况、以往用药情况等,制定救治计划。(2)电话指导家属进行现场急救,使患者保持头高位、静卧,切勿搬动患者,清除患者口腔异物保持其气道通畅。(3)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即可检查患者生命体征,用格拉斯哥评分法评估病情,对于≥8分的患者及时转运入院救治,对于<8分且伴昏迷的患者,立即现场吸痰吸氧、建立静脉通路,药物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在200/110mmHg以内,

3.2仿真情景演练提升了护士应急应变能力在精神科,由于患者受病情影响,突发性事件多,很多险情来不及思考就直接呈现在护士面前,许多护士因此感到惶恐不安,无法从容应对。培养精神科护士临危不乱的应急应变能力,尤为重要。仿真情景演练流程设计从临床应用实践出发,通过观察护士在应急环境下观察问题、有意义信息收集、综合分析判断、求援、实施干预过程的处理能力,综合考核护士的应变能力、施救能力、沟通协调和问题处理能力[4]。2010年以来有效应对精神科危急事件17次即患者冲出铁门事件2次,冲动行为11次,撞墙1次,割腕自杀未遂1次,跌倒2次,均未发生不良后果,在控制精神患者冲动行为中护士受到攻击仅5人次。护士的应急应变能力、自我防范意识不断增强。

4小结

仿真情景演练强化了护士急救技能水平。护理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尤其在技能操作上需要技术娴熟,在精神科,患者的治疗以药物治疗、康复指导为主,各项具体护理操作较少,通过仿真情景演练护士反复对常用抢救操作进行练习,弥补了临床具体操作少的缺陷。2011年3月我院收治批量中重度烧伤伤员16名,科室先后抽出4名护士参加特护组,均圆满完成任务,护士的急救技能水平得到不断强化,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申文武,李小麟主编.精神科护理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91.

[2]高爱萍,李璧如.运用仿真模拟急救演习提高护士急救能力[J].护理学杂志,2006,21(15):46-47.

[3]李何玲,胡宁娜,冉俐.运用情景模拟训练提高护士沟通能力的实践及效果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6,6(1):44-45.[4]吴素清,黄荔红,喻荔林,等.静脉输液不良反应处理情景模拟演练的设计及效果评价[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23(7):8-

10.

(收稿日期:2012-05-22)

(本文编辑刘学英)

·

45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年第9卷第21期(上半月版)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本院140例 脑出血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采用制定好的临床护理路径, 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三周Barthel指数、FAM积分、发 生肺部感染出血、泌尿系统感染出血、应激性溃疡出血及住院费用明显优于对照组,相互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差别无统计学 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护理中有重要应用价值,使护理 质量大大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脑出血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0-0289-02 临床护理路径已被证实可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1]。笔者对本院 14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组,探讨脑出血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护理的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9年3月-2012年6月急性期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140例,男性81例,女性42例,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63.8±12.3岁。出血部位:基底节区90例,丘脑23例,脑叶16例,小脑11例。出血量6-65ml,平均22.6±13.5ml。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0.2±11.1分。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检查确诊,均无发病超 过3d、脑疝、深度昏迷及严重心、肺、肝、肾等并发症。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 与对照组,每组7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出血部位、出血量、神经功能缺 损评分均无显著差异性,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70例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照组70例患者采用传统护理。 1.3 临床护理路径 1.3.1 做好评估对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体温、意识状态、皮肤情况、 瞳孔、肢体肌力、大小便失禁、失语、呛咳、既往史、伴发病及神经功能缺损评 分等进行仔细评估,制定临床护理路径方案。耐心讲解病区的环境、相关制度、 各项检查方法及注意事项等,同时做好饮食指导。 1.3.2 基本护理如实讲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原因、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保持合适 体位、按摩受压皮肤。根据患者病情变化与治疗的有效性,嘱患者进行床上活动。慢慢过度到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给予心理护理,讲述成功病例,使其树立战胜 疾病的信心,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1.3.3 出院指导重视对患者的健康教育,给予针对性的出院指导,如定时定 量服药、药物的不良反应、注意饮食及定期复查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型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差异性,提示有统计学 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与FAM积分比较,见表1。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三周Barthel指数与FAM积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相互比较,p<0.05,具有显著差异性,

脑卒中昏迷患者的急救及护理要点

脑卒中昏迷患者的急救及护理要点脑卒中是指由于急性或慢性缺血缺氧引起的脑组织损害所产生的高级神经认知功能障碍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脑卒中是威胁老人生命的三大疾病之一[1],而且是致残率甚高疾病,大约70%一80%有不同程度的劳动力丧失[2]。脑卒中发病急,进展恶化快,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治是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的重要手段。为了能使脑卒中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院前急救和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脑卒中;急救;护理脑卒中是老年病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为了能使脑卒中病人及早得到救治,减少后遗症的发生,做好急救工作及护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院外急救措施院外急救是指急危重病人进入医院以前的医疗急救,目的是使病人得到最有效的救治,原则上要求出诊迅速,首先要挽救病人的生命,维持病人的生命体征,对病人进行适当处置后再进行安全转移。1.1准确判断病情脑卒中分为出血性、缺血性两种类型。出血性脑卒中是指脑出血,多为动态发病,病情凶险,易出现脑疝等并发症。主要以突然摔倒后意识不清、剧烈头痛、呕吐为主要表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脑血栓,为静态发病,以肢体功能障碍、失语为主要表现[3]。进行急救时应详细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以及发病情况,迅速作出判

断并及时进行正确的处理。 1.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的变化,尤其是要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呼吸,同时要注意患者是否有头痛、呕吐等症状,如病人出现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血压升高等症状时,根据患者出现的症状,医务人员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进行急救,为院内的进一步救治赢取宝贵时间。 1.3防止病情恶化昏迷患者应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口腔内的分泌物及呕吐物,防止误吸或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氧气吸人。抽搐者应及时给予镇静剂,放置保护性牙垫,预防舌咬伤、舌后坠,大小便失禁应及时清理并保持皮肤的干躁清洁。对于颅内压升高的患者,应迅速给予脱水治疗以减轻脑水肿。 1.4 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建立静脉通路的原则是越早越好,迅速建立1-2条静脉通道。根据病情及时使用各种抢救药物,为保证脑的灌注压,原则上不主张降血压治疗,当血压过高或过低时,可适当选用缓和的升压药或降压药,以防止血压过低,引起脑部供血不足,从而导致脑缺氧加重脑水肿,不利病情恢复。 1.5迅速转运与途中监护在进行转运前应充分评价患者的情况,对潜在的危险进行预测,给予各种必要措施使病情达到转运状态。在转运过程中应正确地搬运患者[4]。原则上脑卒中病人应尽量减少搬动,危重病人应就地抢救,早期的搬动病人可加重出血加重诱发脑疝形成,在护送途中病人应取平卧位,头部稍抬高,搬动病人应轻微进行移动,尤其注意对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脑出血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5年3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98例,根据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知识掌握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知识掌握率为93.9%,护理满意度为98%;对照组患者的知识掌握率为79.6%,护理满意度为8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脑出血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知识掌握率与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脑出血;临床护理路径;应用 脑出血是高血压疾病的一种常见的严重脑部并发症[1]。脑出血早期死亡率非常高,大约50%的患者均在发病数日内死亡,存活者大部分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2]。为此,脑出血患者在康复过程中,护理干预非常重要。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脑出血患者98例的临床资料,分析脑出血患者护理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5年3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9例。其中男51例,女47例;年龄40~66岁,平均年龄(51.5±9.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临床路径护理,主要根据临床护理路径表进行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组建临床护理路径小组,成员主要包括科室主任、主治医生、护士长、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合理的临床护理路径表,内容主要有入院指导、病情检查、治疗、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指导、健康教育、出院指导。(2)护理方案实施。在整个护理过程中融入临床护理路径表,由责任护士或者当班护士根据临床护理路径表的内容完成相关护理工作,并且进行详细记录。与此同时,还要重视护理查房工作的落实,全面检查患者的治疗与护理状况,及时发现护理中存在的问题,给予针对性的建议,确保护理工作全面落实,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在患者出院之前,对临床护理路径表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记录偏差,以此不断完善临床护理路径。 1.3 评价指标

脑卒中的院前急救

(1)脑卒中社区管理ABC ——王拥军教授,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神经内科主任,北京市脑血管病抢救治疗中心主任。建立中国第一个卒中标准化治疗病房—卒中单元。 1、脑卒中的现场识别和现场处理: 【动作一】让患者微笑一下。如果患者笑的时候面部不对称,一侧不能笑,提示患者患脑卒中,是面瘫的标志。 【动作二】让患者双手平举保持10秒钟,如果10秒钟内一侧肢体突然坠落,提示是肢体偏瘫。 【动作三】让患者说一句非常难说的话,这句话对于很多正常人也不太好说。如果说时有困难或者是找不着词,意味着失语,就是有语言障碍。 三者任何一个都意味着是脑卒中。 【须知一】应开放气道,保持气道通畅,如果患者昏迷或者通气不足或者是窒息,建议在急救医生的帮助下做插管。 【须知二】保证整个呼吸换气的足够,氧饱和度要保持在90%以上,通气保持正常。 【须知三】进大医院之前最好开放静脉通道,如果患者脑卒中,最好开放的是肘正中静脉,不要随便开放静脉通道。为什么要开放肘正中静脉呢?因为进入急诊室之后,神经科大夫可能需要灌注CT。检查现场的时候,如果有条件应给患者做一心电图,量一下血压,并做记录,如果患者家里有携式血糖仪可做一个血糖

测定。维持患者血压不能太低,保持在90/60mg以上。 2、脑卒中的转运: 转运中应该做的:1记录脑卒中发生的时间、进展、先驱 因素。 2作出立即转运的决定。 3通知脑卒中单元/急诊室的接诊小组。 提示在准备转运中第一个应该做的,是非常明确记录脑卒中发病时间,这对于医院的急诊科大夫是非常宝贵的资料。因为脑卒中的溶栓时间窗目前只有3个小时,所以你记录的发病时间决定后续是否要启动溶栓治疗。第二要决定立即转运。立即转运的时候,提醒急救车的人员电话通知一下转运医院的急诊科大夫。 〖转运中不应该做的〗 1、对可疑者不优先。 2、不必要的镇静。 3、降低血压。 4、延误转移到卒中中心。 5、输入葡萄糖(除非低血糖)。 6、允许低氧和通气不足或低血压。

脑卒中患者的急救及护理

脑卒中患者的急救及护理 [摘要] 脑卒中是指由于急性或慢性缺血缺氧引起的脑组织损害所产生的高级神经认知功能障碍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脑卒中是威胁老人生命的三大疾病之一[1],而且是致残率甚高疾病,大约70%一80%有不同程度的劳动力丧失[2]。脑卒中发病急,进展恶化快,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治是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的重要手段。为了能使脑卒中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院前急救和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脑卒中;急救;护理 脑卒中是老年病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为了能使脑卒中病人及早得到救治,减少后遗症的发生,做好急救工作及护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院外急救措施 院外急救是指急危重病人进入医院以前的医疗急救,目的是使病人得到最有效的救治,原则上要求出诊迅速,首先要挽救病人的生命,维持病人的生命体征,对病人进行适当处置后再进行安全转移。 1.1准确判断病情 脑卒中分为出血性、缺血性两种类型。出血性脑卒中是指脑出血,多为动态发病,病情凶险,易出现脑疝等并发症。主要以突然摔倒后意识不清、剧烈头痛、呕吐为主要表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脑血栓,为静态发病,以肢体功能障碍、失语为主要表现[3]。进行急救时应详细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以及发病情况,迅速作出判断并及时进行正确的处理。 1.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的变化,尤其是要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呼吸,同时要注意患者是否有头痛、呕吐等症状,如病人出现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血压升高等症状时,根据患者出现的症状,医务人员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进行急救,为院内的进一步救治赢取宝贵时间。 1.3防止病情恶化 昏迷患者应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口腔内的分泌物及呕吐物,防止误吸或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氧气吸人。抽搐者应及时给予镇静剂,放置保护性牙垫,预防舌咬伤、舌后坠,大小便失禁应及时清理并保持皮肤的干躁清洁。对于颅内压升高的患者,应迅速给予脱水治疗以减轻脑水肿。 1.4 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 建立静脉通路的原则是越早越好,迅速建立1-2条静脉通道。根据病情及时使用各种抢救药物,为保证脑的灌注压,原则上不主张降血压治疗,当血压过高或过低时,可适当选用缓和的升压药或降压药,以防止血压过低,引起脑部供血不足,从而导致脑缺氧加重脑水肿,不利病情恢复。 1.5迅速转运与途中监护 在进行转运前应充分评价患者的情况,对潜在的危险进行预测,给予各种必要措施使病情达到转运状态。在转运过程中应正确地搬运患者[4]。原则上脑卒中病人应尽量减少搬动,危重病人应就地抢救,早期的搬动病人可加重出血加重诱发脑疝形成,在护送途中病人应取平卧位,头部稍抬高,搬动病人应轻微进行移动,尤其注意对头颅的保护,减少振动。但院前急救受现场环境及医疗条件的限制,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争取尽早将病人转运至医院。转送前向病人家属或随车人员交代病人病情以及途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同时与医院急诊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及体会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及体会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4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8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每组29例。观察组29例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对照组29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出院时Barthel指数与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可以有效缩短脑出血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治疗费用,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标签:脑出血;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价值 本文主要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价值,现将相关资料整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9月~2014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8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每组29例。观察组29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5:14;年龄为43~78岁,平均年龄(67.6± 2.3)岁;入院治疗时间为2~19d,平均治疗时间(10.6±2.2)d;对照组29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6:13;年龄为44~77岁,平均年龄(69.2±2.4)岁;入院治疗时间为2~20d,平均治疗时间(11.6±2.5)d。 58例患者均经临床病理以及脑部CT确诊为脑出血[1]。排除标准:患者有严重的肺、脏及肝肾功能障碍;患者出现脑疝或深度昏迷。本次研究获得患者同意与配合。对比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全面检查,予以脱水降颅内压、降血压、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治疗[2]。为每位患者建立全面系统的档案资料,做好详细记录。 1.2.1对照组29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模式在患者入院后认真观察病情,并为患者或家属详细讲解脑出血的发病原理以及防治措施;患者卧床静养、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床铺整洁干燥,定时帮助患者翻身,防止压疮产生;保持低盐低脂饮食,症状严重者予以鼻饲,以混合奶浆类为主[3]。 1.2.2观察组29例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①成立专门的临床护理路径小组,小组成员包括科主任、护士长、专职医生、责任护士。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查阅相关文献和病例[4],制定合理的护理路径。明确护理内容,包括入院接待、指导、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日常活动、健康教育、出院指导等方面。 ②参照制定好的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合理分工,有序开展护理工作,对每日工作内

脑卒中昏迷患者的急救及护理要点

脑卒中昏迷患者的急救及护理要点 脑卒中是指由于急性或慢性缺血缺氧引起的脑组织损害所产生的高级神经认知功能障碍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脑卒中是威胁老人生命的三大疾病之一[1],而且是致残率甚高疾病,大约70%一80%有不同程度的劳动力丧失[2]。脑卒中发病急,进展恶化快,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治是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的重要手段。为了能使脑卒中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院前急救和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脑卒中;急救;护理脑卒中是老年病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为了能使脑卒中病人及早得到救治,减少后遗症的发生,做好急救工作及护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院外急救措施院外急救是指急危重病人进入医院以前的医疗急救,目的是使病人得到最有效的救治,原则上要求出诊迅速,首先要挽救病人的生命,维持病人的生命体征,对病人进行适当处置后再进行安全转移。 1.1准确判断病情脑卒中分为出血性、缺血性两种类型。出血性脑卒中是指脑出血,多为动态发病,病情凶险,易出现脑疝等并发症。主要以突然摔倒后意识不清、剧烈头痛、呕吐为主要表现。

缺血性脑卒中是指脑血栓,为静态发病,以肢体功能障碍、失语为主要表现[3]。进行急救时应详细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以及发病情况,迅速作出判断并及时进行正确的处理。 1.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的变化,尤其是要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呼吸,同时要注意患者是否有头痛、呕吐等症状,如病人出现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血压升高等症状时,根据患者出现的症状,医务人员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进行急救,为院内的进一步救治赢取宝贵时间。 1.3防止病情恶化昏迷患者应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口腔内的分泌物及呕吐物,防止误吸或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氧气吸人。抽搐者应及时给予镇静剂,放置保护性牙垫,预防舌咬伤、舌后坠,大小便失禁应及时清理并保持皮肤的干躁清洁。对于颅内压升高的患者,应迅速给予脱水治疗以减轻脑水肿。1.4 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建立静脉通路的原则是越早越好,迅速建立1-2条静脉通道。根据病情及时使用各种抢救药物,为保证脑的灌注压,原则上不主张降血压治疗,当血压过高或过低时,可适当选用缓和的升压药或降压药,以防止血压过低,引起脑部供血不足,从而导致脑缺氧加重脑水肿,不利病情恢复。 1.5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研究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60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常规组与临床路径组,各30例。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临床路径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比分析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临床路径组的住院时间少于常规组,且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和护理总满意度均高于常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临床护理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缩短住院时间,构建和谐护患关系。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脑出血;满意度 脑出血多发于中老年人,且致残率、死亡率极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大程度恢复患者的各项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研究重点[1]。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计划性护理模式,有计划、有目的、有条不紊的开展各项护理工作,给患者提供最优质的临床护理服务,促进患者恢复健康。本科对30例脑出血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缩短了住院时间,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科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6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其分成常规组和临床路径组,各30例。常规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9~68岁,平均年龄(6 2.2±5.4)岁;临床路径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50~70岁,平均年龄(62.5±5.7)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常规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常规检查、病情观察、基础功能锻炼、基础健康宣教等。临床路径组患者则给予临床护理路径,具体包括:①制订临床护理路径小组。成立由科主任、主管医师、护士长、责任护士、主管护士组成的临床路径小组,参照脑出血的临床护理标准,制定护理路径,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改进护理路径。②护理人员培训。对科室所有护理人员进行知识培训,使护士彻底掌握临床护理路径的要点、关键点、操作方法,以及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情况的应对方法等。③临床路径的实施。在住院当天,护士热情接待意识清醒的患者,并向其做自我介绍,引导患者熟悉病房、医院环境、住院制度等,根据患者对病房的需求,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监测患者体温、呼吸、血压、瞳孔、吞咽功能等,要求患者卧床休息,护士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情绪给予适当心理辅导,稳定其情绪。对于意识清醒的患者,指导其大力咳嗽,并指导家属每2小时给患者翻身1次,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压疮等并发症。住院第2天,遵医嘱对患者进行各项检查,并向患者讲解检查的目的,护士全程陪同患者做检查,一方面稳定患者的情绪,另一方面缩短时间,对于患者提出的疑问耐心解答。做完检查,向患者解释每项数据的意思。同时对患者进行系统健康教育,使患者对脑出血的病因、诱因、治疗、护理、预后、预

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与护理

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与护理 目的:探讨准确及时的院前急救与护理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94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院前急救与护理措施。结果:通过积极有效的救护措施,安全及时的转运技术,能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结论:完善有效的院前救治体系和训练有素的专职医护人员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救治的结局。 标签:脑卒中;院前急救;护理 脑卒中,又称中风或脑血管意外,是一组突然起病,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脑出血及脑梗塞。是院前急救中常见的急、危、重症,也是我国成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脑卒中发病时患者往往在院外,而发病后短时间内是否得到及时恰当的急救护理,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存活率和致残率。现就笔者所在中心近两年来院前急救中194例患者的救治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4例患者,男121例,女73例,年龄34~93岁。有高血压病史133例,有糖尿病史者86例,有冠心病史者91例,其中出血性脑卒中41例,缺血性脑卒中153例。 1.2 院前急救及护理 1.2.1 电话指导及急救反应时间急救中心调度员在接到呼救电话时即问明患者的症状,在初步判断可能为脑卒中发生时,马上派出最近的救护车,并电话指导家属让患者平卧,神志不清、呕吐者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内的分泌物,以防误吸引起窒息及肺部感染。有抽搐者叮嘱家亲友勿按压肢体,还要注意防止患者碰伤和咬伤舌头。必要时,请出车医生直接与患者家属取得电话联系,进行更为专业的病情指导。并尽可能请家属到显著标志处接车,以缩短院前急救反应时间。 1.2.2 现场急救救护车到达现场后,急救人员应尽快进行简要评估和必要的急救处理:检查神志、瞳孔、测量生命体征、采用GCS(格拉斯哥评分法)评估病情、确立抢救措施和转运策略。如GCS>8分者,患者取平卧位,做好心理护理,避免情绪紧张,立即转运;GCS200/130 mm Hg者,适当降血压,血压要求控制在200/110 mm Hg以内[1]。 1.2.3 安全转运清醒患者,采取半坐位,有利于脑部静脉血液回流,减轻脑水肿,保持安静,安慰患者。昏迷者经现场急救处理改善呼吸循环障碍后,采取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体会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体会 发表时间:2016-01-15T13:54:10.887Z 来源:《心理医生》2015年7期供稿作者:陈惠[导读] 浙江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恩泽医院神经内科脑出血属于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及护理,将具有较高的病残率和死亡率。 陈惠 (浙江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恩泽医院神经内科浙江台州 318000)【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在脑出血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了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的方式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而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又给予了临床护理路径干预,一段时间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成本、住院时间、并发症发 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而实验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他们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前,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实验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他们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出血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为其提供临床护理路径干预,不仅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指标,而且还能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满意度。【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脑出血护理;应用效果【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07-0210-02 脑出血属于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及护理,将具有较高的病残率和死亡率。而传统的临床干预,虽然可以为患者的治疗提供帮助,但是效果不太理想。而临床护理路径的引入,可以为患者提供一套高品质、低成本、高效率的护理服务,不仅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还能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满意度,避免了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了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通过核磁和CT检查被确诊为脑出血,同时,排除严重肾、肺、肝、心肌病以及出现脑疝症状和深度昏迷的患者。按照抽签的方式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在35~73岁,平均(56.5±3.5)岁;实验组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在34~74岁,平均(55.8±3.6)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患病程度等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包括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适当的宣传教育以及功能康复等。而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又给予了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具体方法为:(1)制定护理计划:要建立一个由科室主任、主管医师、护士长、责任护士等构成的临床护理小组,然后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和主治医生的护理意见来制定科学的、合理的、系统的护理计划,护理人员要严格按照该计划实施护理工作。(2)基础护理:护理人员要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讲解与脑出血相关的知识,并告知患者和家属相关临床治疗和护理的重要性,将一些成功的病例告知患者,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患者治疗疾病的自信心,而且还能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保证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3)心理护理:医护人员要尽可能的倾听患者心声,耐心向患者解答所有合理问题,经常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掌握患者病情变化,而且还能提高护理整体质量。(4)饮食护理:患者最好以果汁、牛奶、蔬菜汁为主,食物要保证密度均匀,粘稠适度,注意膳食的合理搭配,这样有利于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1.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中涉及到的主要观察指标有治疗成本、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护理工作满意度,同时还对两组患者入院前后进行了Barthel指数评估。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采用了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的研究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如果P<0.05,则说明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反之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护理之后,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成本、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而实验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他们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表1 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对比 组别例数(例)治疗成本(元)住院时间(d)并发症发生率(n/%)护理满意度(n/%)实验组 60 4165±22.5 12.05±1.34 1(1.67) 59(98.33)对照组 60 5654±24.7 16.45±1.42 5(8.33) 43(71.67)P <0.05 <0.05 <0.05 <0.05 2.2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对比 住院前,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之后,实验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他们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表2 所示。表2 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对比 组别例数(例)住院前住院后 实验组 60 33.8±13.5 78.6±17.5 对照组 60 34.1±13.4 45.6±17.5 P >0.05 <0.05

卒中中心院前急救制度

临河人民医院卒中中心院前急救制度 一、目标 院前急救设施齐备,人员配备合理,利于急性脑卒中患者患者院前急救工作,提升卒中急救效能,降低卒中致死率、致残率。 二、职责 (一)由卒中中心管理委员会主任、医疗总监部署总体工作安排。EICU 科主任、护士长负责督促配置救护车上院前急救所需的设施及药品。 (二)由医务科、护理部和EICU主任、护士长负责配置救护工作所需的医护人员和司机。 (三)由EICU主任、护士长认真做好院前急救的准备工作,急救车辆、急救设施、物品和药品完好率必须保证达到100%,急救用品必须实行“五定”,即定数量、定地点、定人员管理、定期消毒灭菌,符合感染控制要求,并保持救护车车厢内的卫生。 (四)由出诊医护人员实施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工作,并做好记录。 (五)救护车司机要熟悉本区交通情况,保持车况良好,做好车辆的维护、保养和年审的工作。 三、工作程序

(一)救护车设施策划及配置: 按《基本医疗管理制度》的要求,救护车设施要求配置所需设施及通信器材,由EICU主任、护士长负责申请、领用。 (二)值班人员准时认真做好交接班,熟悉上一班的救护情况,坚守岗位,认真作好院前急救的准备工作。 (三) 实行24 小时值班制,急救站按要求安排充足的值班急救人员和急救车辆,不得出现因人员、车辆、急救设备物品等空缺而影响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前出诊工作。坚守岗位,不得擅离职守。值班人员接到指令后,立即通知出诊医生、护理人员和司机在3 分钟内出诊,不得拒绝出车。 (四)院前急救内容: 出诊医生到达急救现场时,应立即病情评估,监测生命体征,简要体格检查(包括神经查体)。如呼吸、脉搏消失,立即心肺复苏,同时尽快送往医院进一步诊治。如生命体征稳定,经初步判断,可疑脑卒中,立即吸氧,建立静脉通道,保持呼吸道畅通。同时抽血常规、凝血功能、生化。 有脑疝征象者可用20%甘露醇滴注或速尿静注。并立即通知急救中心分诊护士,通知卒中救治团队。迅速送往有急性脑卒中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如考虑大血管闭塞患者,转运途中向患者家属普及溶栓及取栓的相关知识(视频、图片等)。并通知急诊科护士,告知患者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对患有脑出血疾病的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并观察效果。方法:将本院收治的94例患有脑出血疾病的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脑出血疾病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结果:观察组患者脑出血疾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评分水平复常时间和护理方案实施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脑出血疾病治疗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对患有脑出血疾病的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脑出血疾病患者人数也呈现明显增多的发展趋势,且老年人为该病的主要患病人群,该病主要具有致残率和病死率高等两大特点,对人们生活和生命造成严重威胁[1]。除对患者实施积极治疗外,全面的护理也能够使该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明显降低[2]。临床护理路径在临床上的实施可以使脑出血疾病患者的预后更加理想,通过与患者实际病情结合制定整体护理计划,为患者提供高品质、高效率、低成本的健康服务,使患者满意度显著提高[3]。本次研究对患有脑出血疾病的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进行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94例患有脑出血疾病的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7例。对照组男29例,女18例;年龄48~81岁,平均(56.9±1.4)岁;脑出血发病时间1~18 h,平均(7.4±0.9)h;基底节及内囊出血患者21例,脑叶出血患者10例,外囊出血患者9例,丘脑及其他部位出血患者7例。观察组男27例,女20例;年龄46~82岁,平均(56.7±1.5)岁;脑出血发病时间1~19 h,平均(7.2±0.8)h;基底节及内囊出血出血患者22例,脑叶出血患者11例,外囊出血患者8例,丘脑及其他部位出血患者6例。上述4项自然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排除标准(1)病情经检查诊断为脑出血;(2)排除合并患有其他脑血管疾病的可能;(3)以往没有脑出血病史;(4)患者年龄45~90岁;(5)脑出血疾病发病时间<24 h;(6)患者病情表现稳定;(7)能够积极配合治疗,严格执行医嘱;(8)患者自愿加入本次研究[4]。不符合上述标准均排除在外。 1.3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脑出血疾病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主要措施包括:首先成立一个脑出血疾病临床护理路径小组,小组应该由多名责任护士、一名护士长、一位主管医师组成。然后依据患者的实际病情特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临床护理路径,制定路径的标准应该选择国内外疾病现有护理标准和常规要求,以患者为中心,制定相关表格,具体内容应该包括临床检查项目、入院相关指导、饮食护理、对症用药治疗、健康教育、功能康复、心理干预、出院指导等。护理人员与责任护士共同完成上述内容,记录数据后,每天应该由副

急性脑卒中病人的院前急救护理干预措施

第20卷第9期 2012年9月 Vol.20 No.9 Sep,2012 中国医学工程 China Medical Engineering ? ? 112 急性脑卒中病人的院前急救护理干预措施 关存丰 (河南省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河南 洛阳 471002) 摘要:目的 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实施院前急救护理干预措施的情况与价值进行分析与评价。方法随机抽取2008年7月-2011年7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98例,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在对其实施院前急救过程中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并对这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通过对这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实施护理干预措施的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患有急性脑卒中的患者给予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使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得到显著的提高,使病情能够得以稳定,值得临床予以注意。 关键词:急性脑卒中;院前急救;护理干预;治疗效果;病情稳定 中图分类号:R 472.2 文献标识码:B 目前在临床上脑卒中的主要临床症状为脑出血及脑梗死, 是导致患者死亡或者是残疾的一种常见疾病。对于患有急性脑卒中患者能否得到成功的救治很大程度上受发病后6小时的救治的影响, 所以在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实施院前急救护理就显得特别的重要[1]。在本次研究中出于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实施院前急救护理干预措施的情况与价值进行分析与评价,从而为今后的临床急救与护理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的目的,我们将随机抽取的在过去几年时间里我院收治的患有急性脑卒中的患者病例分成两组,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和护理干预措施,并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下为本次研究的结果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本次研究中的所有研究对象均为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我院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病例,共计98例,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后每组各49例。在对照组中的49例患者包含有男性患者28例以及有女性患者21例,所有患者的年龄均在54-83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8±2.76)岁左右;在观察组中的49例患者包含有男性患者29例以及有女性患者20例,患者的年龄均在55-85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7±2.35)岁左右。以上所统计的患者的所有一般资料之间的差异不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临床症状 98例患者均在医生出诊前就已被告知猝然昏倒,患者不省人事。在这98例患者中头或者是面部存在表皮擦伤并且发生渗血的有12例;有4例患者存在上肢表皮擦伤并且发生出血的现象;有3例患者存在下肢踝关节骨折;有2例患者发生了髋关节骨折;发生呼吸衰竭的患者有6例;发生由于分泌物而导致窒息的患者有11例,存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言塞症状的患者有60例。对患者给予CT 检查,诊断结果显示为基底中区出血的患者有62例;为丘脑出血的患者有19例;为脑干出血的患者有17例。 1.3 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在2008年7月-2011年7月这段时间里我院收治的患有急性脑卒中患者病例98例,将这98例患者按照1:1的比例分成两组,每组包含有患者49例。将其中的一组作为对照组,在进行院前急救的过程中对其实施常规护理;将另一组作为观察组,实施院前急救的过程中在给予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将这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统计,并作比较分析。 1.4 护理措施 在本次研究中的搬运、现场急救、监护与急诊科交班以及护理记录等方面均严格按照中华医学会管理学会《院前急救诊疗常规》予以展开。98例患者均给予吸氧处理,并且有21例患者采取了辅助人工呼吸;所有患者均实施了心电监护并给予静脉输液;给予吸痰处理的患者有35例;实施止血包扎固定处理的患者有19例;在现场以及途中实施心肺复苏的患者有35例。 1.5 数据处理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所得到的所有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当P<0.05时,我们认为数据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通过对这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得出,实施护理干预措施的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显著高于给予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并且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施院前急救的过程中观察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人数也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且(P<0.05)。详见附表。 附表 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比较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对照组 49 19 25 5 89.80 观察组 49 32 16 1 97.96 P -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院前急救护理的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 在接诊后给予电话指导并对行为进行干预。急救人员在接到指令出诊后,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将车辆行驶位置以及预计到达时间向家属予以及时准确的告知;对患者的一般状况进行初步了解,对家属不要惊慌以及不要随意搬动患者或者是乱服药物等进行叮嘱,尽量让患者就地平卧,对存在呕吐症状的患者让其头偏向一侧,将衣领裤带解开有助呼吸[2];② 现场急救。到达现场后应对伤情进行评估。并且应以最快的迅速实施相应的急救措施。让患者能够得到有效的呼吸支持。若是患者带有假牙应将假牙取出;若是患者出现呼吸不规则或者是呼吸骤停的现象应立即给予简易的人工呼吸器对其进行辅助呼吸。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并且要对穿刺部位予以加强固定避免出现脱出,使输液管道保持通畅,并且使抢救药物的及时应用得以保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神志、瞳孔的变化进行严密监测,对是否存在呕吐、剧烈头痛、烦躁等脑疝的前驱症状进行判断[3];③ 搬运以及途中的安全监护。采用铲式担架尽量做到轻、稳、快的方法搬运患者并且使患 收稿日期:2012-08-02 临床研究? ?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对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护理中的效果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4月-2015年6月就诊的200例脑出血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0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神经内科护理,试验组则是在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实施优质的临床护理路径。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ADL评分、住院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治疗疗效等进行对比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护理后ADL评分和护理前相比,均有所提升,且试验组患者在护理后的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且试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在接受临床护理路径过程中,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高达96.71%,护理满意度为97.82%,而对照组分别为63.24%、77.3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9.00%,远远高于对照组的77.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工作中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可大大提升患者的治疗疗效,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标签:临床护理路径;脑出血;常规护理 脑出血作为一种急性脑血管病变,主要是因高血压小动脉硬化而导致血管出现破裂引起的。在神经内科中属于一种常见的病症,具有发病快、病程长、伤害性大等特点,从而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较大影响[1]。如果治疗不及时,会影响患者的肢体灵活性以及发生智力障碍等问题,严重情况下还会造成残疾、死亡等。而除了对脑出血患者实施治疗外,优质的临床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针对脑出血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4月-2015年6月就诊的200例脑出血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00例。其中对照组中男65例,女35例;年龄46~82岁,平均(58.29±8.41)岁;平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1.1±9.9)分。试验组中男61例,女39例;年龄44~84岁,平均(59.34±9.01)岁;平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0.6±10.3)分。所有患者在入院后经过诊断,并进行颅脑CT确诊,均与脑出血的临床诊断标准相符。200例患者中不存在器官严重受损、意识障碍、心肺并发症等症状。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患病情况、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基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神经内科护理模式。试验组则是在常规护理模式的基

急性脑卒中的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分析

急性脑卒中的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分析 发表时间:2017-08-08T15:01:47.083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9期作者:郭宏媛 [导读] 急性脑卒中院前急救护理干预的经验总结与分析。 盱眙县人民医院120急救中心 211700 摘要:目的:急性脑卒中院前急救护理干预的经验总结与分析。方法:本研究通过快速出诊及电话指导、病情评估、现场救护、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观察、转运救护、患者交接方面对脑卒中65例患者实施眼前急救护理干预。结果:除1例脑出血患者中途死亡外,其他64例患者都得到及时救治。结论: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可降低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致残率,改善患者预后,同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急性脑卒中;院前急救;护理干预 脑卒中又被称之为脑中风,是临床上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率以及高致残率等特点[1]。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脑卒中为中国居民第一大死因,且位居世界第一位[2]。脑卒中给人类健康及其生命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给患者带来痛苦,同时由于接受急性治疗和康复治疗的直接护理费用非常昂贵,并且由于劳动能力丧失而对收入造成的影响,使家庭及社会负担沉重。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是当务之急。本文针对急性脑卒中的院前急救护理干预进行了相关经验总结及分析,先整理资料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于我院于2015年01月~2017年06月收治并经头颅CT和MRI检查确诊为急性脑卒中的65例患者,其中男性35例,女性30例,患者年龄在40~75岁之间,平均年龄(59.48±3.15)岁。所有患者入院急救前出现不同程度的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抽搐、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出现突然性失语或听力障碍、一侧肢体出现突然麻木及肢体活动不灵,突然跌到等主要发病症状。 1.2院前急救护理干预方法 1.2.1快速出诊及电话指导 收到120急救中心急救调度,即刻通知急救人员对患者病情进行快速准确的初步评估,并于3~5min内出诊。出诊途中快速与患者家属或在场知情人员取得联系,以进一步了解患者病情、发病特征及相关病史,告知其救护车辆预计到达现场时间,对患者及家属等进行情绪上的安抚,对患者家属或在场人员进行电话指导:?不得随意移动患者,及时解开患者衣领和腰带,利于呼吸,保证患者处于头高脚底的平卧位;?驱散周围拥挤闲杂人群,为患者提供足够空间及安静环境;?不得擅自给患者乱服药物;④及时清除患者口鼻中分泌物或呕吐物,保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以免误吸入导致患者窒息或吸入性肺炎;⑤对于有假牙的患者及时将假牙取出。将毛巾置于抽搐患者上下齿之间,以免咬伤舌头。 1.2.2病情评估 抵达现场后,立刻简单向在场人员或家属询问患者发病诱因、发病时间,观察患者发病情况。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检查,包括测血压、脉搏、呼吸等。同时确定患者的神识、四肢活动、瞳孔大小、对光反射是否正常。快速对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做出相应判断,并制定救护及患者转运方案。 1.2.3现场救护 呼吸支持:患者取平卧位,头朝向一侧,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及呕吐物,必要情况下吸痰处理。舌后坠患者,置入口咽通气管。疑似脑出血患者给予面罩或双腔鼻导管给氧。呼吸阻塞或暂停患者给予呼吸器或呼吸机辅助呼吸。药物通道建立:为保证急救药的及时应用,往往采用静脉置留针,加强固定穿刺部位,防止药物外渗和脱管。对症急救:出现颅内压增高者,给予20%甘露醇滴注及速尿静注联合给药;抽搐暴躁者,给予地西泮静注;血压高出>220/120 mmHg患者,采取措施适度降压;呼吸骤停者,给予心脏按压或人工呼吸,同时进行肾上腺素给药,并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1.2.4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观察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血压、脉搏、呼吸等体征是否正常,是否出现呕吐、头痛加剧、呼吸困难、瞳孔大小不一等情况。病情加重者立即实施抢救,经急救改善者转运入院进行救护。 1.2.5转运救护 转运患者过程中应保证动作轻柔、迅速,一人负责固定患者头部,并确保患者头部与身体一致,同时保持患者头部抬高15~30度,其余人员托住患者身体四肢、腰部、臀部、背部等部位将患者转移至担架上,若过程中发现患者心脏、呼吸骤停,立刻进行就地复苏。上车后,对担架及患者进行固定以免出现患者或担架晃动或掉落等突发情况。利用车载设备对患者实施生命支持与监护。 1.2.6患者交接 抵达急救医院前,及时与抢救科室取得联系,向救护医生通报病情,并通知做好抢救准备。抵达医院后,及时将患者送至急救室,与医护人员进行患者病情、病史、院前急救护理干预资料的交接。 2.结果 65例患者中1名男性脑出血患者病情危重死亡,其余64例患者均安全转入医院抢救成功,并且预后良好。 3.讨论 脑卒中常发生于老年人,中青年发病者亦有增加。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脑卒中越发多见,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吸烟、喝酒及肥胖等都可成为引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3]。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每年约有150 万新发脑卒中患者,脑卒中幸存者中约70~80%的患者会遗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严重的负担[4,5]。本院对随机选取的65例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案例中1名男性脑出血患者在转运途中因受道路不良影响,引发血流灌注导致死亡,其余64名患者得到及时抢救。一方面表明,院前急救是应急与暂时的,受到多种条件及因素影响,过程中以生命支持及对症急救为主。另一方面,及时、有效及规范的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