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21讲 十四不善心所中的邪见心所和慢心所

第21讲 十四不善心所中的邪见心所和慢心所

第四期宝峰禅寺止观禅修营

阿毗达摩第二十一讲

十四不善心所中的邪见心所和慢心所玛欣德尊者2009.05.10讲于江西佛学院

我们一起来礼敬佛陀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三遍)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三遍)

各位大德、法师、居士、贤友们,晚上好!

在上一期我们学习了心所当中的不善心所。不善心所一共有十四种,我们学到了第六种,已经学过了无明、无惭、无愧、掉举,又学到了贪和邪见。我们讲到邪见,它的意思是错见,错误的见解,包括了对五蕴的执着,认为有“我的”,这种称为“有身见”,又称为“我见”;它还包括了常见和断见。我们下面再继续一起来探讨一下邪见。

还有另外一类的邪见是对于因果方面的错见,这一类的因果错见和断灭见有某种的类似,而又有一种是和常见有某一种的类似。

第一种就是无因无果的这一类邪见,又称为虚无见。就是认为人所造的任何善恶都不会带来果报,没有所谓的善恶行为,也没有果报,这称为无因无果见。

还有另外一种是有因无果见,这一类人也承认人会造善、造恶,但是他不相信善恶会带来果报,也就是相当于无作用见akiriya di??hi。

第三是无因有果见,无因有果见就是这类人也承认人有吉、凶、富、贵、寿、夭、健康、多病、智慧、愚痴、美丽、丑陋等,但是他们认为这些都是没有原因的,这类邪见相当于无因见。

还有一类是邪因邪果,其实就是错因错果的意思。这类邪见主要是把本来不是因果关系的,硬要把它解释成因果关系,也就是乱套因果,乱说因果。

例如:我们可能是由于感冒风寒,或者由于积劳成疾、病了,但假如我们

去问那些巫婆神棍,他必定会说你中了邪了,你家门的风水不好啊或者某某什么附体啊,某某什么那些鬼在那边作祟啊等等。然后又教你吃什么符头,又烧什么纸等等。这类本身并不一定是这样的因的,他把它硬套成这样的因,就好像听起来似乎真的有这么样的道理。又比如:因为家门衰落,就说你们家的祖坟的座向不好,你们家的风水不好等诸如此类。对于咱们中国人来说,也是特别相信这一类的,很相信吉兆、凶兆。有些是忌讳的东西,例如:大年初一,一定要说好话,不能够听坏话。人家说恭喜发财,你就感觉到很高兴。那真的因为人家说恭喜发财你就能发财吗?

因此,这一类的并不是必然的因果关系,把它解释成必然的因果关系,或者本身只是出于客观的,一定要把它往鬼神方面、往非人方面解释,这一类就称为错因错果。

还有另外一类的邪见就是有关修行方面的邪见,即戒禁取见,s?labbattaparàmàsa。这里讲到的s?la,直译为戒,这里特指是某一类的修行的行为。vata是仪轨、仪式,然后再连着s?lavata,它就变成s?labbata。paràmàsa的意思是执着、执取,也就是执取遵守某一类的行为、某一类的仪式能够导致升天、能够导向清静、能够导向解脱的这一种方法。认为修某一类的方法能够导向解脱,这一类的邪见,称为戒禁取见。

戒禁取见又可以分为若干种:

第一类就是苦行,苦行的特点就是自我摧残、自己折磨自己。苦行是佛陀在世的时候那些Niga??ha,就是耆那教的外道信奉的一种修道的方法。苦行最大的特点就是让自己的身体感到痛苦而屏绝一切的欲乐,一切的乐受。无论在《长部》,在《中部》里面,都讲到很多这一类的修行方法。例如:他们拔头发,拔胡子,把身体在水里泡,他们在太阳下面烤自己的身体,他们只吃树叶,吃草根,吃粪便,或者他们一天只吃一粒米,吃很少的东西,他们三天吃一次,七天吃一次,他们不穿衣服,他们象狗一样爬,他们只吃丢在地上的东西,或者也象牛一样吃草。

为什么他们要这么样折磨自己呢?在《中部·蛇喻经》里面就讲到了,对这类的苦行僧,他们认为在过去的无量劫以来造了很多的恶业(不善业),这类的恶业在成熟的时候将会带来痛苦的果报,为了让这些果报尽快的成熟,于是他

们透过折磨自己的方法,认为苦尽甘来,当这些苦受,由于过去造的不善业,现在提前让它成熟,在身体里面受苦,等苦一受尽了,他们将能够得到解脱。于是他们就采用折磨自己的方法来使自己的身体感到痛苦,透过这样来磨练自己的意志力和锻炼自己的修行。

到底苦行有没有用呢?在《中部》有一部经,叫做《狗行者经》。这部经里面就讲到,当时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两个外道。一个外道是学牛的牛行者,他的名字叫做本那(Pu??a),一个是学狗的狗行者,他的名字叫做谢尼亚(Seniya)。他们两个一起去见佛陀。牛行者就问佛陀说:“尊者,这一个裸体的狗行者Seniya ,他是行难行者,他只吃放弃在地上的食物,他遵行这样的狗行已经很久了。那他死了之后将投生到哪里?他的未来将如何呢?”佛陀没有正面地回答,就说:“够了,Pu??a,你不要问这个问题,你不要这样问我。”但是他第二次这样问,佛陀第二次回答;他第三次问,佛陀于是就直接地说:“Pu??a,如果有人修习狗行圆满、充分,修习狗戒圆满、充分,修习狗心圆满、充分,修习狗仪圆满、充分,他身坏命终后将投生为狗类。假如他有这样的邪见:‘我通过这样的戒行、苦行、梵行,将升天或投生到某一类天。’这是邪见!Pu??a,我说邪见者将会投生两种趣的其中一种:即地狱或者畜生!Pu??a,若成就狗行者将投生为狗类,失败者则堕落地狱。”也就是说,那些人学狗,他的行为也学狗,他的心也象狗一样,由于他们行为也像狗,心也像狗,自然而然,他们的习气也养成了狗的习气,他们下一世不堕落投生为狗胎才怪呢,是不是?当狗行者Seniya听了之后,痛哭流涕,他又问牛行者的未来命运,佛陀也不回答,后来他一直追问,佛陀也毫不客气地给予同样的回答。

所以,佛陀很肯定地说苦行是没有用的。为什么佛陀会这么肯定地说呢?因为我们的佛陀,在成正觉之前也修习过六年的苦行。当时他修行的苦行,我们的菩萨就想:“在过去以来,任何的苦行者所受的苦都不可能超越我现在;现在我所做的苦行,在现在也找不到任何一个人可以超越我这样的苦行;而在未来也不可能有。但是我通过这么极端精进的苦行,仍然不能给我带来内心的平静和殊胜的智见,这应该不是出离之道。”于是我们的菩萨才开始放弃苦行。

后来,我们的佛陀就采取了中道,接受了苏佳塔牧女的食物,吃了食物恢复了体力之后,透过修定和修慧的方法,他证得了一切知智。

之后,在佛陀证得一切知智之后的两个月,佛陀开始对安雅衮丹雅(A¤¤àsi

Ko?óa¤¤a),对那五位比库开始说第一部经——《转法轮经》。在这第一部经里面,佛陀开宗明义就这样说:

“诸比库,有两种极端是出家人所不应实行的。哪两种呢?凡沉溺欲乐享受者,乃卑劣、庸俗、凡庸、非圣、无意义;凡从事自我折磨者,乃苦、非圣、无意义。诸比库,不近于这两种极端,有中道为如来所证正觉,引生眼,引生智,导向寂止、正智、正觉、涅槃。”

这也就是中道,中道就是八支圣道。所以佛陀很肯定地否定了苦行,苦行是残酷的,野蛮的,而且毫无意义的,它只是自己摧残自己。认为苦行能够解脱,能够升天,这是一类戒禁取见。这一类戒禁取见无论是在佛陀在世,乃至现在的印度都还是很流行。

第二类是执取仪式,例如:祭祀、祈祷,经咒等等。就好像婆罗门教,婆罗门教非常注重祭祀。因为在婆罗门教的三大纲领里面就讲到了:第一婆罗门至上,第二吠陀天启,第三祭祀万能。他们认为任何的东西都可以透过祭祀来达成,来完成。所以作为一个婆罗门,他们应该要读诵吠陀。吠陀经典很多就是讲到如何执行祭祀的,例如:梨俱吠陀rgveda(梵),它主要是讲如何去邀请那些神来,例如:雷神、风神、电神等等;通过赞颂他们,然后再希望达成他们的愿望。在吠陀经典里面,夜柔吠陀Yajur-veda(梵)和阿闼婆吠陀Atharva-veda(梵)里面也是,里面讲到很多经咒,例如:请一些神,请一些鬼来,通过这些来从事各种各样的祭祀。他们认为透过这些祭祀可以达到升天,可以达到解脱。

在古印度,作为一个婆罗门,他们应当学的就是Veda——吠陀经典。而作为一个婆罗门,在古印度他们所承担的社会的角色就是祭司。当然也有学者,也有祭司,他们就是为了国家、乃至平民百姓要组织各种各样的仪式。他们为人祈福,为人消病,为人消灾;而且有那些小孩子出生,他们为他们起名,有命名的祭祀,结婚有结婚的祭祀,生孩子有生孩子的祭祀,死了之后的祭祀等等,他们都有很多。而且他们认为这些东西是可以导向最终升天,但是佛陀很肯定地否定了祭祀,认为祭祀并不是解脱之道。

还有另外一类的戒禁取见,就是修定解脱论。也就是有一类的外道认为禅定即是最终的解脱,即是最上的涅槃。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部分的婆罗门和一部分的苦行僧,他们拥有很强的定力,他们在入定的时候体验到非常微妙殊胜的

快乐,然后他们认为那个就是定境,那个就是最上的解脱。乃至现在,在印度有一些苦行僧都可以一座坐很长的时间。在印度教的六大正统的派别当中就有一个派别叫做瑜伽派,瑜伽派当时有一个瑜伽大师叫做巴坦加里(Patan-jali),他写了一部《瑜伽经》。在这部《瑜伽经》里面,他总结了一两千年来的印度教和古代婆罗门教的修定的方法。例如:他讲到在修定之前先要持戒、要净身、要净心、要自制,要节制饮食,在修定的时候如何调姿势、调呼吸呀,如何入定,最后如何证得解脱。他们也认为禅定就是解脱,禅定就是涅槃。

这一类错误的修行方法,无论是执着于苦行,执着于仪式,执着于修定,这类都称为戒禁取见。他们执着于苦行、执着于仪式等可以带来解脱的这一类的方法,称为错误的修行方法。

到底邪见能够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如果一个人坚定地执取于断灭见,例如认为没有三世,没有因果,拨无因果。当这一个人在临死的时候仍然没有放弃这种邪见,那他的下一生已经决定了必定是恶道,乃至地狱。犹如佛陀在经典里说到的:“我说邪见者只有两种趣的其中一种,即地狱和畜生。”

在这里,我再讲一个因为邪见而偏离正道的一个故事,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1995年年底,大概就是1995到1996年期间,当时缅甸帕奥禅林来了一个以色列的犹太人。其实在西方世界里面,犹太人是很早接触佛教的一个民族,例如:三界智、向智尊者,他们都是属于犹太人。这个犹太人去了帕奥禅林,他的巴拉密真的很好,在几乎一个星期之内他就已经证得禅那,他的巴拉密真的非常好。然后他又很精进地修行,不久他就修完了名色法,进入了修缘起的阶段。然后他就观照他的过去世。当他观照他的过去世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他的过去世既是很令人震憾的,又很令人叹息的。他观照他的过去的前五世,那个时候他投生在印度,而且正好是佛陀在世的时候。在那一世当中他出家成为了比库,而且他的巴拉密也很好,在那一世他拥有了四种禅那,四种无色界定,也修得了五神通,同时他的观智也修到了行舍智sa?khàrupekkhà¤à?a。在那一世当中,如果他愿意的话,他可以轻而易举地证得果位。然而,由于他看到佛陀的种种功德和相貌庄严,他的心很倾向于想要在未来成佛,于是他发了个愿,他希望成佛。他把他的想法去问了佛陀,然而佛陀没有给他授记,只是说:“你可以自己决定。”我们可以看这位禅修者,这位比库当时在佛陀在世的时候他具足了种种被授记的条

件,例如:他投生为人,投生为男人,他是一个出家者,他相信因果,他拥有八定、五神通,他的观智修到了行舍智,他也有很强的意愿想要成佛。但也许佛陀看到后来他的一些事情,所以没有给他授记。在那一世去世之后,由于他精通各种禅那,死了之后就投生到梵天界。当他投生到梵天之后,他就思维:“我要行菩萨道,我要成为菩萨,我要利乐众生。然而在天界这么快乐的地方,是不容易成就菩萨道的,不容易圆满巴拉密的。”于是他就透过决意死提前缩短他的生命,再投生到人间。当他投生到人间的时候,根据后来的时间推算,大概人间已经过了一千多年了。那时候他投生在应该是斯里兰卡那边,因为从他看到的影像应该是属于斯里兰卡那里的影像。那个时候,僧团还很兴盛,那个时候僧人的威仪也很好,而且在那个年代还有阿拉汉圣者存在。那一世他也很早就出家,然后透过背诵经典,结果他也通达了三藏,他的学识非常好。然而有一次,他在道心和果心方面,就这个问题上,他和一位阿拉汉圣者发生了争执,就是大家的意见不同。那位圣者是透过自己的经验、实证认为是这样,但是这一位比库认为在经典里是这样记载的,所以他就否定,由于那个时候他还是凡夫,所以他很恨那个圣者,那个阿拉汉圣者,甚至他毁谤。但是幸好他这一种业没有在那一生成熟。当这位比库在临终的时候,幸好他思维自己的持戒很精进,但是很不幸那个时候他又冒出坚持自己那种观点的念头,在他临终时候生起,结果这一种错误的见解成为他投生的障碍业,虽然持戒清净是一种善业,但这种善业由于被他的这种邪见(错误的见解),对于佛法的错误的理解拖了后腿,他投生为人。你知道投生到那里去吗?投生到中东。那一生由于他过去的戒德,就是他前一世的戒德,他投生到一个很富贵的家庭,很有钱。但后来他参加了征战,他也被升为将军。从他在前一世临终所看到的影像,看到他驰骋战场,骑着骆驼,拿着弯刀,他想应该那个是属于中东。他的头包着那个布,所以他就推断那个应该是属于中东。当时他征战,后来就在战争当中被炸死了。在战死的时候,他临终时看到的相就是流出来的血,那时他怀着嗔恨心,英勇呀,他要为圣战而牺牲,怀着那样的心结果就堕入到地狱去。就在地狱里经过了很漫长的时间,但是由于他过去的那些善业,使他很快又从地狱里投生到人间。但即使这么样,我们从时间上推测应该又过了一千多年了。然后他今生投生在一个犹太的家庭,就是这一生。但是由于过去生的关系,所以他年轻的时候,接触到一些东方的禅修的一些体系,他很有兴趣,很

年轻就一个人先跑到泰国那里去参访很多的阿姜、名师,也跟很多的阿姜们学习,但是他并不满意。然后他又到了缅甸,他听说缅甸的禅法很兴盛,就到了缅甸。他对其它禅法也没有满意,最后他到了帕奥禅林,由于他过去生的巴拉密,所以他很快就拥有了禅那,然后有了定力之后再去观照名色法,最后再观照缘起,才了解到原来他的过去生是这么样的。他有很强的禅修的资粮,但是由于在修行当中他对佛法的知见拥有错误,所以变成他“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结果他就投生到一个外道的家庭。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在我们学佛的过程中,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很谨慎,正如在十种造功德善业当中,其中最后一种叫做什么?“正直己见。”就是要让我们的知见,要让我们对佛法的了解正确,我们要依照佛陀的说法。也就是我们要避开常见、断见、我见、戒禁取见等等,我们应该对佛法僧三宝,对因果要有信心。

这是种种的邪见,我们就讲到这里。

如果要完全地断除邪见,惟有一个人证得了初果。为什么初果能够断邪见呢?因为一个初果圣者在修名色识别智的时候,他已经透彻地看到了究竟名法和色法,他还会不会认为五蕴有个实在的我呢?不可能了。他已经能够见到过去世跟今世的因果关系,见到今世与未来世的关系,他还会不会怀疑因果呢?他不可能怀疑。而且他确实透过修习戒定慧的道路而证得了圣道、圣果,他还会不会相信那些,例如:苦行、祭祀等等能够导向解脱?他也不会了。由于他通过实践而证明了、断除了疑,断除了邪见,那么我们可以说初果圣者断除了三种最粗的(最粗糙的)烦恼,即:第一有身见,第二戒禁取见,第三是疑。因此要断除所有这些邪见,惟有在初果的时候才能够连根的拔除。

下面我们再讲另外一种心所:慢màna。

这里的慢不是快慢的慢,这里的慢是傲慢的慢。也就是骄傲,自大,自满,自负。慢的特点是骄傲;作用是高举自己或者抬高自己;表现为自负,自以为是。慢就好比是发了疯,它属于贪根心。一个人拥有了傲慢心,他往往只看到自己的优点或者过度地夸大自己的优点、看到自己的长处。透过抬高自己而看不起别人,轻视他人,看低他人。慢往往是在跟他人对比的时候,由于看到了自己的长处或者认为自己拥有长处,或者看到别人的缺点、看到别人的不是,然后慢心就生起

了。慢通常是透过对比而生,有时候也会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而感到骄傲,这也是属于慢。

慢依对象可以分为很多种,例如:对出身感到骄傲。这一种特别是在古代的印度,古印度分为四种种姓,叫做Va??a。Va??a的意思是颜色,但是它也表示种姓。婆罗门Bràhma?a ,他们自以为自己是梵天之子,由梵天的口生,天生就高人一等,就犹如他们说的婆罗门至上。这一类的人对出身感到很骄傲;

再下来就是刹帝利Khattiya,这一类就是国王、武士阶层;再下来叫做Vessa,就是吠舍;最下一层叫做Sudda首陀罗,首陀罗是最低等的。一般在古印度高等的种族看不起低等的种族,出身高贵的看不起出身低贱的。对自己的出身、对自己的家庭背景、对自己的民族感到骄傲,对自己的族姓感到骄傲。在现在,这种傲慢、这种骄傲在我们身边还是很普遍。虽然我们的国家现在并没有种族、种姓的,但是我们仍然会有这种骄傲。如果你的家很有钱,你就会看不起没有钱的人;出生在城市里的人、大都市里的人就看不起乡巴佬;如果你的家出生于书香门第,你的家有教养,就看不起那些没有教养的,他们的家庭如果是农民、是工人等等,那么你就看不起。乃至现在的很多小孩子都会对比:“我的爸爸开着名牌的汽车来接我,你的家人开着没有牌子的车或者你的家连汽车都没有。”这样的话变成由于出身他们感到骄傲。

第二是对财富感到骄傲。自己有了钱就感到了不起,看不起那些贫穷的人。而对于那些没有钱的人来说,他也感到自卑,感到没钱就没有势,说话都不敢说大声。那些有钱的人就感觉到特别了不起,呼风唤雨。

第三就是对容貌感到骄傲。漂亮的人往往自以为自己的容貌很漂亮,他们会看不起那些丑陋的人。例如:长得白的人看不起长得黑的人,长得高的人看不起矮的人,长得漂亮的人看不起丑陋的人,乃至那些年轻的人看不起那些比较老的人。这类是对容貌感到骄傲。

还有对学识感到骄傲。例如:那些读过书的人看不起没读书的人,有才华的人看不起没才华的人。甚至只要你读了书,你会这个也看不顺眼,那个也看不顺眼,是不是?有句话叫做“同行多妒忌”,然后呢?“文人常相轻”。读多书的人往往就是这个爱批评,那个爱批评,是不是有这样的特点?因为自以为自己很有学识,所以他爱批评这个,爱批评那个。

傲慢到底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傲慢往往会使一个人变得很下贱,甚至有时候会堕入恶道。在这里我们就讲一个因为傲慢而堕落的故事1。在很久很久以前,在过去佛的时代,咖沙巴佛(Kassapa)的教法时期,那个时候Kassapa(迦世佛)已经入般涅槃。后来有两个青年,他们是两兄弟,两兄弟出家,做哥哥的叫做Sodhana,做弟弟的叫做Kapila,这两个兄弟一起出家,依靠一位长老而出家,后来又受了具足戒。由于他们受了具足戒成为比库之后,他们就必须履行两种义务,一种叫做Gantha- dhura,一种叫做Vipassanà-dhura。也就是作为出家人,要么就应该学习三藏,要么就要修行、就要禅修。当时,做哥哥的Sodhana,他就想到自己的年龄比较大了,于是他就选择禅修,从那位长老那里学到了业处,然后他就很精进地依那位长老学习,证得了禅那。后来又修Vipassanà、修观,最后他在那一生当中断尽了一切烦恼,证得了阿拉汉果。

做弟弟的叫做Kapila,他就认为现在我还年轻,等我老了我再修行,于是他选择了学习。他就从导师那里、从长老那里学习三藏、背诵三藏。由于他很聪明也很有才华,很快就学得很好,成绩很优越,很快就把三藏都背会了。然而当他有了学识、有了才华之后,他并不是用在修行上,他喜欢经常给人说法,于是就引得很多人的恭敬、供养。结果由于他太有名气了,很快他就被名闻利养所淹没了。由于他受到很多人的尊重,受到很多人的供养、礼敬,他看不起那些默默无闻的人(那些默默无闻的禅修的那些僧人们、那些比库们),由于他有了名闻利养,有了名气,就开始勾结朋党,然后就党同伐异,而且经常爱指责、爱批评、爱看不起其他那些修行的人,这样,其他的那些僧人,那些僧众,由于知道他的坏脾气,知道他很傲慢、很了不起,很多人、那些想要修行的人、如法的人都不想跟他在一起,也敬而远之。有一天,轮到僧团选到他去诵戒、诵巴帝摩卡(pàtimokkha)。当他坐上了座,拿了扇子之后,他就问那些僧众们,诵了戒之后,他问说:“你们有问题吗?”当时那些僧众都不理他,他们都保持沉默。这个时候他看到了那些僧众们不理他,然后他火又来了。他就说:“你们又不懂得法,不懂得律,我问你们法和律,问跟没问有什么区别呢?”他就这么样的当着僧众指责了、呵责了之后,他忿忿不平地离开了。他不仅仅是这样,他经常也是看不起那些修行的人,他认为自己精通三藏,自己有学识,自己很有名,他看不起那些修行的人,甚至很多那些圣者们他都看不起。

结果他的哥哥在那一世临终,就证得了般涅槃。但是这个Kapila由于他的傲慢造了口业,死了之后掉入到地狱里去。又一直在地狱里面经过了很漫长的时间,到了我们佛陀出世的时代,就是我们Gotama佛(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时代,他投生为一条鱼,他投生为金鱼。由于他过去的善业,他投生的这条鱼非常漂亮,金光闪闪。结果这条鱼后来在河中被一群人捞到了、抓到了,由于这条鱼太过漂亮了,于是这群人就把它献给了国王。国王也感到很奇怪,怎么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漂亮的、金光闪闪的鱼。于是他就把这条鱼带到了佛陀住的揭答林给孤独园,希望佛陀解释为什么这条鱼那么漂亮。结果当他把这条鱼放到揭答林的时候,那条鱼张开嘴,哇,一张开嘴,臭气熏天,整个给孤独园都给充满了臭气。为什么有口臭?这个就是口臭,爱骂人、爱诽谤人就会口臭。当时那些人跟国王还有那些比库都很不解、不明白,于是就去问佛陀。然后佛陀就说了这条鱼的因缘,因为这条鱼在过去生由于他有修行,他至少还有戒德,所以他感得了很漂亮的外形。但是由于他的傲慢,使他造了很多不善业、造了很多恶业,所以他在地狱里面经过了很漫长的时间,即使能够有机会到人间他还是投生为畜生。所以,傲慢可以带给我们堕落。

佛陀在《小业分别经》里面说到:“如果一个人因为傲慢,他由于造了这种业,在成熟的时候他将会堕入到恶趣,即使没有堕入到恶趣投生为人,他都是出生贫贱,出生下贱,低人一等。”所以,傲慢会使我们下贱,即使由于我们布施,或者我们恭敬的善业,使我们投生到高等的种族,或者出生到名门望族;但是如果我们的慢心没有清除的话,即使我们出生很高贵,但是人们还是看不起他,还是会鄙视他,为什么呢?因为下贱就是给人看不起,为什么会给人看不起?由于过去生他的傲慢、他自以为是、他的贡高我慢,所以导致他现在给人看不起。

对于傲慢,我们再用另外一个例子来说一下。大家应该都很清楚,在佛陀在世的时候,在诸大弟子当中,谁对戒律持得非常好,谁持戒第一呀?Upàli优婆离尊者。Upàli尊者的出生是什么?是很下等的,他是属于释迦族,是释迦族那些贵族们的理发匠、理发师。他为什么会出生那么下贱呢?2

话说在两个大劫以前,当时Upàli出生在安阇那(Abjana)国,他是一个王子,他的名字叫做Sunanda善喜。有一天,他兴高采烈地骑着大象,要到花园里面去游玩。当他走到半路的时候,看到了一位独觉佛,这位独觉佛德瓦拉(Devala)

在托钵。当时他一看到这位独觉佛,因为那个时候没有佛陀在世,只有独觉佛。他看到了之后,他对德瓦拉(Devala)就感觉到很不自然,因为觉得他自己出身那么高贵,突然见到了这一个像乞丐的人在那边乞讨,他很不以为然。然后,他就用种种的方式去骂了这位独觉佛,然后继续前进。走了不久之后他就发了高烧,全身感觉像火烧一样。那个时候他知错了,就急忙折回头,向那位独觉佛忏悔了。因为他当时用种种的恶语、粗恶语去辱骂独觉佛,因为这种业,所以,虽然他向圣者忏悔,但是只能够消除修行的障碍,不能消除他所造的恶业,所以他死了之后堕入地狱。即使他有机会投生为人,仍然是很下贱,为什么呢?因为当时他认为自己的地位很高,为自己的地位、自己王子的身份感到很骄傲,他看到那些托钵的僧人、看到乞丐,就觉得这个有辱他的身份。于是因为这样,即使在他的最后一生,他还是出生到很下贱的地位。

那应该如何来去除慢呢?由于慢往往是看到别人的不足,看到别人的缺点,所以才会有慢。要去除慢,我们要学习多点发现他人的优点,看到他人的长处,多点看到自己的不足。没有什么好了不起的,自己无论出身、无论财富、无论容貌、无论学识,或者无论你的儿子怎么厉害,或者你的丈夫多么的有钱,你不要因为这个而感到傲慢。或者我自己的权位、自己的地位、我很有名,这样感到傲慢,多点看别人的长处、看别人的优点。

还有另外一个是透过无常想可以去除傲慢。透过无常想可以去除傲慢的例子,我们又可以讲一个佛陀在世的故事3。佛陀的比库尼的僧团当中,智慧第一的是谁呢?知道吗?柯玛(Khemà)。Khemà是一个很漂亮的女孩,由于她天生丽质÷很漂亮,所以她被Bimbisàra频婆娑罗王纳为王妃。由于她很漂亮,所以她对自己的容貌感到骄傲。当Bimbisàra王见到了佛陀之后,就证得了初果。然后他就经常在Khemà、在他的大臣、在他的宫女面前称赞佛陀的智慧。而且Khemà又知道佛陀还有一个特点,佛陀经常会揶揄、取笑、会否定那些漂亮的,佛陀不会去赞叹那些漂亮的人,他经常会说到无常,说到苦,说到会衰老,所以Khemà就很不以为然,不想去见佛陀。由于她对自己的容貌感到很骄傲,无论是Bimbisàra王——她的夫王经常劝她,她也不去。后来,Bimbisàra王想了一个方法、妙计,因为这个王妃很喜欢听歌,所以他叫宫女们编了歌,这些歌专门是赞扬佛陀所住的Ve?uvane竹林环境多么的优美、多么的漂亮等。然后编成歌在

Khemà的耳边,在那边又弹又唱。结果唱得Khemà的心也开始动了:“如果是竹林园真的那么殊胜、那么寂静、那么漂亮,那有机会我也想要去看一下。”

有一天她就打扮得很漂亮,然后去了竹林。去了竹林就来到佛陀讲经的地方,她也厚着脸皮,虽然她不是很想见佛陀,既然来到了竹林园,她的夫君又进去听法了,她自己不好意思,也跟着进去。结果佛陀知道这个人因为她自己很漂亮而觉得很傲慢,于是想要调伏她的慢心。佛陀用神通在他的身边变了一个很漂亮、貌若天仙的女子。当这个Khemà进到了佛陀所住的地方(法堂)之后,因为那个很漂亮的女孩子惟有Khemà和佛陀看到,其他人都看不到。她一盯:‘欸?怎么佛陀的身边有一个那么漂亮的女孩子?哎呀,这个佛陀经常说那些漂亮的人不可靠、美丽不可靠、容颜不可靠,但是现在,他竟然收藏了一个那么漂亮的女孩子,在身边为他扇扇子。’然后她再一看那个女孩子:‘哇,实在太漂亮了,真的是没有任何的瑕疵。这个女孩子大概看上去十六岁,又青春、又美丽、又温柔,各方面都非常之好。然后她再对比自己,有如一只乌鸦站在凤凰旁边。自己现在皮又开始有点皱了,如果不擦一些脂粉,还掩盖不住衰老。’那个时候当她一看到有个那么漂亮的、天资国色的女孩子在佛陀的身边,那时她的慢心就消除了一半。后来,她再看:‘欸?怎么佛陀身边的那一个女孩子,已经长得好像快二十来岁了。’再认真再看一点:‘欸?那一个少女已经变成了像少妇一样了。’然后再看:‘欸?怎么也开始有点衰老的相了,看上去像一个三十来岁的少妇了。后来,又看她像中年妇女了,看到了她的皮肤慢慢地变黄,开始有点皱纹,她的头发也不像以前那么样的柔软了,开始有点粗涩了。’然后再看:‘欸?怎么她的皱纹已经开始爬满了脸了,她的头发也开始斑白了,她的身材也没有以前那么样的丰满了,肚子开始挺大了,老年发福那个样子。’然后再仔细看:‘那个很漂亮的女孩子现在已经变成背也驼了、皮也皱了、头发也白了。后来又发现到她的头发开始掉了。然后又看到这个老太婆慢慢地老,最后倒在地上死了。然后,死了之后就开始腐烂、肿胀,变成很臭的一堆东西,然后变成一堆白骨。’这个时候,Khemà王妃就发现了原来容颜是不可靠的,你再漂亮都逃不过衰老,都逃不过死亡。

在这个时候,由于她已经破除了对容貌的傲慢,于是佛陀再跟她说法,她就以在家身、在家居士的身份,断尽了一切烦恼,证得了阿拉汉果。之后,她就回

去向她的夫君,请求允许她出家。由于她的夫君Bimbisàra王已经是初果圣者,也很爽快地答应她了。虽然有点不舍得,但毕竟她已经是一位圣者了,已经是一位漏尽的阿拉汉圣者,于是答应她。后来,Khemà就出家,受了具足戒。然后,她就成为在我们佛陀僧团里面智慧第一的长老尼,就犹如在比库僧团里面的Sàriputta(舍利子)尊者一样。

这就是由于透过无常想而降服傲慢的一个例子。

对我们来说,傲慢也是。如果你为财富傲慢,为了财富感到骄傲,你会想到:‘财富是永恒的吗?财富是恒常的吗?’对容貌也是:‘难道你现在很漂亮,你就不会衰老吗?因为青春的消逝、年龄的增长,你的青春能够永葆吗?你的容颜能够常驻吗?’对于学识也是:‘你能够带到下一世吗?当你的记忆力已经衰退的时候,你还能够那么满腹经纶吗?’所以,我们应该对这些进行省思。当然了,如果完全要断除慢,惟有一个人证得了阿拉汉果,因为,惟有阿拉汉道才能够断除慢,乃至三果圣者都还会有很微细的傲慢、我慢在那里。

那好,我们今天讲慢就讲到这里,明天晚上继续来学习嗔心所。

下面我们一起来做回向:

Idaü me pu??aü, àsavakkhayà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 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ü 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 pu??abhàgaü labhantu.

愿我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此功德,为证涅槃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萨度!萨度!萨度!

1

11(注:可参考小部经集中的小品其中的第六经法行经和法句经)。

2(注:可参考小部经典四《譬喻经》第一佛陀品长老之譬喻六优波离)

3(注:可参考《小部》经典五四长老尼的譬喻第二一布萨品十八差摩)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