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诗文的哲学选择题

古诗文的哲学选择题

41、(2005年北京春招卷)“草萤有耀终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这两句古诗启示我们,观察事物要

A、善于区分整体与部分 B、善于区分新旧事物

C、善于把握事物的共性 D、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解析:说明草茧与火、荷露与珠是不同的,选D。

42、(2005年全国文综卷Ⅰ)有人认为,“趋福避祸、趋利避害”是一切动物的本能,人也是动物,由此得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这种论调之所以不正确,是因为

①人性本善,自私是后天获得的特质 ②人性本恶,后天可以为善

③人的本质应从社会关系的总和去理解

④趋群体、他人之利,是对趋利避害本能的超越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正确认识人的本质应从个人与社会、集体的关系中去理解,因此①②错误,选D。

43、(2005年全国文综卷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诗体现的人生价值观是

①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②有价值的人生不应考虑个人利益 ③对社会的贡献大小决定了人生价值的高低 ④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以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为基础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诗句指为了国家利益不顾个人的祸福,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贡献,①③正确,②④本身表述错误。选C。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古训至今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回答44~45题。

44、(2005年全国文综卷Ⅲ)这句话的哲学依据是

①量变的积累可以引起质变 ②恶与善本身是不同质的事物

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可以相互转化 ④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可以相互转化

A、①③ B、①④ C、①② D、②③

解析:恶与善属于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名言本身体现了量的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矛盾双方地位(主、次方面)转化,从而导致质变,即量变质变相互关系原理。选B。

45、(2005年全国文综卷Ⅲ)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是勉励我们

①以先进人物为榜样做一个道德上至善的人 ②严于律已不断完善道德修养 ③在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坚守永恒的道德准则 ④道德理想的实现不仅在知善恶,更在为与不为的行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的,没有永恒的道德准则。①与题意无关。选B。关键词是“现实意义”“勉励我们”,“恶小”不应为,“善小”要为。

46、(2005年

全国文综卷Ⅲ)郑板桥曾提到他画竹的
过程:当他晨起“看竹”时,产生了“眼中之竹”;然后胸中涌起“画意”,此乃“胸中之竹”;最后,“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形成了“手中之竹”。他反复强调“眼中之竹”不同于“胸中之竹”,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①前者是感性的,后者是理性的 ②前者是直接反映,后者是创造性反映

③前者有局限性,后者无局限性 ④前者是肤浅的,后者是深刻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眼中之竹”是画家眼睛直接看到的竹子,是对具体事物(“竹子”)的直接反映,是一种肤浅的反映。“胸中之竹”就加入了画家主观的东西,是经过了人脑的加工,形成了构思,是一种比较深刻的创造性的反映,比前者更深刻。“眼中之竹”与“胸中之竹”均是对“园中之竹”的认识,均带有局限性。选D。

47、(2006年北京文综卷)随着各国联系日益紧密,国际社会正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国安全问题解决得好可能惠及别国,反之,则可能殃及他国,国家安全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特点。以下选项中与上述特点无关的哲学道理是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B、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C、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D、事物处于因果联系的链条之中

解析:注意本题是反向选择题,材料表明联系的观点和因果联系,国际环境是一国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也体现了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选A。

48、(2006年北京文综卷)“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这是千百年来传颂的至理名言。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汲取我国传统荣辱观之精华,联系当前社会问题,面向中华民族未来,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上述材料说明

①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②价值观对人的行为有导向作用

③事物处于前后相继的相互联系之中 ④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指导实践

A、②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④从理论上说法是错误的,①②③材料都有所体现。选B。

49、(2006年全国文综卷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下列与水有关的名句中蕴涵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哲理的是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②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50、

(2006年全国文综卷Ⅰ)国泰民安是中国人历来的社会理想,而要长治久安就必须
居安思危,因为“思所以危则安矣”。居安思危、思所以危则安是因为

①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是不同质的事物 ②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是同质的事物

③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可以互相包容 ④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居安思危是因为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包含、相互贯通、相互转化,选C。

51、(2006年天津文综卷)以“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来比喻政府与群众的关系,说明

A、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 B、意识是感觉的综合体现

C、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 D、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意识对物质的反映从性质上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BD错。

52、(2006年四川文综卷)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发明人、两院院士王选教授曾说过:“一个献身科学的人注定要比常人多吃苦,他必然会失掉常人享受的许多乐趣,但他也能得到常人所享受不到的很多快乐。”他的话表明

①从事科研工作更能实现人生价值 ②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人的自然本性的满足

③献身科学的人更能实现苦乐转化 ④人生的价值不应以个人的得失作为标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人们的贡献大量地表现在平凡工作的默默奉献之中,①③错误。

53、(2006年江苏政治卷)“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这体现的哲理是

A、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C、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改变社会发展规律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解析:通过思考,弄清事物变化的问题和症结所在,进而采取措施,加以克服,促进事物的发展。选D。

54、(2006年江苏政治卷)下列成语中与“见微知著”蕴涵相同哲理的是 A、一叶知秋 B、盲人摸象 C、坐井观天 D、管中窥豹

解析:“见微知著”是说通过一些细小的细节进而判断、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盲人摸象”是以部分代替整体的形而上学的片面、孤立的观点,“管中窥豹”比喻把对事物局部的认识作为对事物整体的认识。选A。

55、(2006年江苏政治卷)“重新排列的词句有了不同的意思,重新摆弄的思想产生新的思想。”这表明

A、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B、事物结构的变化能够引起质变

 

 C、运动、变化就是发展 D、质变只是新的排列组合

56、(2006年广东政治卷)著名心理学家奥瑞·利欧斯说:“如
果你对周围的任务事物都感到不舒服,那是你的感觉造成的,并非事物本身如此。能够对感受进行调整,你就可以在任何时候都振作起来。”这段话蕴涵的哲学原理是

A、事物的存在并非是客观的 B、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事物的价值完全取决于主观感觉 D、人的主观意识具有能动性

解析: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A错;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人的自身感受不属于理论范畴,B排除;价值是事物的客观属性与人的主观需要的关系,并非完全取决于人自身,C排除;人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和心理学家要求的自我调整,都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选D。

57、(2007年全国文综卷Ⅱ)人类在太空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技术可以为人类造福,但太空活动留下的大量航空器残骸等太空垃圾却可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危害。这个事实印证了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福兮,祸之所伏”。这个命题表明

①矛盾双方逐渐融合趋向一个无差别的统一体 ②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分离的趋势

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④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材料说明了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矛盾的统一性说明①错,选D。

58、(2007年四川文综卷)“兵者,诡道也。故能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孙子兵法》)这段话启示我们要

A、按客观规律办来 B、透过现象看本质 C、准备走曲折的路 D、坚持从实际出发

解析:“不能”、“不用”、“远”、“近”都是事物的假象,选B。

59、(2007年山东文综卷)“几十年的经验使我深刻体会到,学点哲学的确可以使人做事情少犯错误,做研究少走弯路。”下列观点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的上述感悟相一致的是

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 B、哲学是人类对某一具体领域规律的概括

C、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哲学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

解析: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怎么样的?材料体现的是学哲学对人们做事情和搞研究的指导作用,B、C错误,选D。

60、(2007年宁夏文综卷)“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但是,在认识我们所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我

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得见我们所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只是以我们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就说明人的眼睛的特殊构造并不是
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恩格斯这个论断的根据是

①实践促进人的感觉能力的进化与发展 ②实践促进感知事物的技术手段的发展

③实践促进对感知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

④实践促进人类直觉事物本质能力的提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材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提高了人的判断和推理、综合分析能力,①④说法错误,选B。

61、(2007年广东文综卷)黑格尔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总体上看,黑格尔哲学体系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 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解析:把客观精神(如理念、绝对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这属于B。(A)

62、(2007年广东文综卷)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下列观点与之相符的是

A、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B、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 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解析: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ABC是错误的,选D。

63、(2007年广东文综卷)谚语:当一扇门对你关闭时,另一扇窗也为你开启。这一谚语符合

A、二元论 B、两点论 C、实践论 D、重点论

解析:谚语体现了一分为二(两点论)的观点,选B。

64、(2007年江苏政治卷)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它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①世界是物质的 ②物质是运动的

③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④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世界是一团火的观点,说明朴素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即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这里的物质是运动不息的。“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体现了物质运动的规律性,④材料不涉及。选A。

65、(2007年江苏政治卷)“大智若愚”所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要把握好事物的度 B、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

C、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D、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具有复杂性



解析:“大智若愚”,意思是:才智很高而不露锋芒,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愚笨。从哲学角度看,它反映了现象与本质的差异。题意讲事物的内在本质与外在表现的关系,AC与题意无关,选D。


66、(2007年江苏政治卷)“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史记·货殖列传》)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

A、矛盾双方必然相互转化 B、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C、事物发展是内因与外因的统一 D、事物是在曲折中发展的

解析:“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主要阐明了物价涨落与贵贱的变化,从哲学上看,体现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原理,A错,CD与题意无关。选B。

67、(2007年江苏政治卷)对于自己拥有的珍贵东西,我们往往“不识庐山真面目”,有时候需要通过别人的评价,才能真正认识它。这说明

①本质是隐藏在事物内部,仅靠个人是不可把握的

②只有摆脱自身感性经验的限制,才能真正地认识事物

③只有从他人的评价出发,才能客观全面地看问题

④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题目中个人有时难以明确认识事物,主要在于自身主观因素的制约,其中尤其是感性经验的限制。通过别人评价得以认识,体现了周围事物的影响(联系)、转换视角(变化发展)等辩证法观点。选D。

68、(2007年广东政治卷)“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都富才叫富”的观点,体现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是

A、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B、自觉遵循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

C、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D、在劳动中创造价值 解析:“大家都富才叫富”是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体现,表明该党支部书记自觉站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正确处理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了自己的价值。BC与材料无关,D不符合题意。选A。

69、(2007年广东政治卷)夸美纽斯说:“凡是在知识上有进展而在道德上没有进展的人,那便不是进步而是退步。”这说明

A、知识比道德更重要 B、加强知识与道德修养是无止境的

C、知识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道德修养 D、知识与道德两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夸美纽斯的话侧重强调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对促进知识文化修养具有重要作用,选D。

70、(2007年广东政治卷)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这一思想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和而不

同”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的特点是

A、阶级性 B、包容性 C、民族性 D、地域性

解析:“和”指和睦相处、齐心协力做事。“不同”是说不盲从苟同,有自己的见解。“和而不同”是说既能齐心协力做事,又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选D。

71、(2007年广东政治卷)“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与“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共同蕴涵的哲理是

A、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B、要重视量的积累

C、量变是渐近的、不显著的变化 D、要重视事物的质变

72、(2007年广东政治卷)“人生譬如滑雪,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加快速度。”这句格言说明事物是

A、相互依存 B、相互转化 C、相反相成 D、相互渗透

解析:格言比喻人生应有张有弛,有静有动。张与驰,静与动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因此说明事物是相反(对立)相成(统一)的。

73、(2007年广东政治卷)歌德的一首小诗:“少年,我爱你的美貌;壮年,我爱你的言谈;老年,我爱你的德行。”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

A、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B、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各有特点

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统一的 D、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

解析:人的一生中三个不同阶段的时期(少年、壮年、老年)有不同的特点,选D。

74、(2007年广东政治卷)有一则寓言:剌猬曾经上过很多次当,于是不再相信任何一个表示友好者,长了一身刺来保护自己。刺的效果当然明显,只是从此刺猬失去了很多朋友。这则寓言说明的哲学道理有

①事物具有两面性 ②任何事物都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③任何矛盾都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④不能夸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属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简单事物只有一个矛盾,不存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材料体现了两点论,没有重点论。②说法本身有误,③与材料无关,选D。

75、(2007年上海政治卷)在下列成语中,能够体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是

A、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B、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C、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D、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解析:A体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认识和掌握了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就能获得成功。B体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C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D比喻这个时候失败了,另一个时候得到了补偿,体现了矛盾的观点。选B。

76、(2007

年海南卷)荷兰上世纪50年代因为发现沿海地区蕴藏巨量天然气而迅速成为出口天然气为主业的国家。伴随巨大财富而来的,是创新动力的逐步萎缩、其他工业部门的衰落以及国际竞争力的降低。到上世纪80年代初,荷兰终于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发展经济学把这种因自然资
源的丰富反而拖累经济发展的经济现象,称为“荷兰病”。“荷兰病”现象印证了“福兮,祸之所伏”的哲学道理,体现了

①矛盾双方相互吸引和贯通的趋势 ②矛盾双方相互排斥和否定的趋势

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④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制约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福兮,祸之所伏”是说福祸相倚,互相转化。“伏”即蕴含、包含,体现了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荷兰病”则体现了发展优势向发展障碍的转化。选C。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联结、相互转化的属性和趋势。“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制约”的说法是错误的。

77、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堪称遣词造句的经典。诗人把“鸟宿”和“僧敲”这对立的一动一静放到一起

A、完全是诗人无根据的想象 B、是诗人对事物的加工制作

C、是诗人对客观事物的照搬 D、完全是为了写诗的需要

解析:“鸟宿”和“僧敲”这一动一静在自然界中肯定有类似的原形,诗人对这些感性材料经过加工制作,写出了更富有文学价值、美学价值的诗句。选B。

78、“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表明

①理想的实现要靠艰苦奋斗精神 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④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实事求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从唯物论角度要求去研究,要实事求是而不能嬉(随)。从辩证法看,“勤(嬉)”是业“精”(荒)的条件,“思”(随)是行“成”(毁)的条件,在这样的条件下,矛盾双方相互转化。从认识论角度,认识(行)从实践(勤)中来,认识(思)对实践(行)有反作用。从人生观角度,理想(业精、行成)要靠艰苦奋斗(勤、思)才能变成现实。选A。

79、下列说法中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蕴涵相同哲理是

A、春江水暖鸭先知 B、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C、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D、生命本身即具有死亡的种子

解析:诗句以动写静,以有声(动)写无声(静),体现

了动与静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D表达了“生命”与“死亡”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选D。A体现了联系的观点,C说明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