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政策的理论基础

论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政策的理论基础

论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政策的理论基础
论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政策的理论基础

1998年第2期

第35卷(总186期)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 RNAL O F PEK I N G UN I V ER S IT Y

(H um 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 o.2,1998

 General N o.186

V o l.35

论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政策的理论基础

闵维方

内容提要 本文指出高等教育从其本质上看,不仅是一种成本很高的产业,而且是一种成本递增的产业。目前建立起高等教育成本补偿的新机制,显得十分重要。社会公共教育资源在全体

社会成员中的配置结构的公平性,是从长远的宏观角度考察的。然而从现实的微观的角度来考察,

在实行大学收费改革的同时,一定要制定必要的配套政策,例如对低收入家庭子女减免学费,建立

奖学金、助学金和学生贷款制度,从而使大学收费改革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教育成本补偿 社会公平

在党的十五大关于加快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步伐的精神指引下,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正在步步深入,全面展开。在当前众多的高教改革热点问题中,与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相关的大学收费改革是最引人注意的问题之一。国家教委多次重申,高等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高等学校可以向学生收取部分培养费,改变由国家独揽统包办学经费的局面,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的新体制,使学校逐步走上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自主办学、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轨道。对学生来讲,则开始了统一实行收费上学、自主择业的改革进程。一石击水,引起众说纷纭,其中议论最多的是社会公平问题。有人指出,实行高等院校收费的这种成本补偿政策的确可以增加大学的办学经费,改善办学条件。但是,我们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大学收费会不会对社会公平带来负面影响?我们又应该怎样在高等教育中体现社会主义的公平原则?对这些问题,近年来人们一直在进行激烈的争论。这既是一个重大的基本理论问题,又是一个迫切需要予以认真解答的现实问题。本文拟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现实出发,对此问题进行初步分析。

一、高等教育的成本与收益

为了理解大学收费问题的本质,就必须深入理解高等教育的成本和收益。高等教育最主要的功能是一种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在培养人的过程中,是要发生成本的,其中包括教职员的工资、教学业务费、教学设备费、图书资料费、行政管理费、校舍修建费、后勤服务费,等等。高等教育从其本质上来看,不仅是一种成本很高的产业,而且是一种成本递增的产业。这是因为,大学为了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能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高级人才,它就应该而且必须反映并代表社会上最先进的文化科学水平,因此就需要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配置先

971

进的现代化教学仪器设备,并需要为大学教师提供必要的教学科研条件和生活条件。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学科研所需要的高新技术设备不断增加,而且设备更新的速率又不断加快,从而导致高等教育的成本递增。

高等教育过程中的成本支出是有收益的,它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诸多方面都得到了发展,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知识技能,形成了许多同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相适应的思想品格和行为规范。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高等教育的成本支出可以看作是一种投资,一种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是人力资本的形成过程。这种人力资本在经济学上具有同物质资本的基本特性相类似的性质,即,它是带来一定经济收入(或其他收益)的源泉。一般说来,高等教育投资的这种收益可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收益。狭义的社会收益是指受高等教育者比未受高等教育者为社会多创造的财富,例如,多纳的税金等等。广义的社会收益指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可以为社会经济与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资源,而且可以从整体上提高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改善社会的文化氛围,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等多方面的社会收益。二是私人收益。一个人如果受到更多更好的教育,就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当这些知识和技能通过劳动力市场进入生产过程,就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就会导致较高的经济收入。高等教育还可以使人们在思想品德、社会声望、文化修养、审美情趣等诸多精神方面获益。根据世界银行的教育经济学专家萨卡拉波罗斯长期研究的结果表明,一般说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投资的收益率是很高的。尤其是在人力资本存量相对较小的低收入发展中国家,教育投资的收益率远远高于物质资本的投资收益率;而教育投资的个人收益率通常要高于社会收益率(见表1)。

表1 高等教育的社会和个人收益率

社会个人非洲1332亚洲1318拉美1623欧洲、中东、北美813发展中国家1322发达国家912

二、高等教育的成本补偿

为使这种对于社会和个人都具有重大收益的高等教育活动能够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就必须对高等教育过程中所支出的成本进行补偿,即对大学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必要的补充和追加,使得高等教育系统不仅能够

在原有规模和水平上正常运行,而且能够不断地发展和扩大,从而使更多的人受益。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极大地增加了对接受过大学教育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而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极大地增加了对高等教育机会的需求。在这种来自社会和个人的双重驱动下,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在校生人数从80年代初的100万人增加到90年代初的200万人,又迅速增加到90年代中期的300多万人。由于种种社会和技术的因素,高等教育的成本也不断增加。我国高等教育的总支出从80年代初的每年20多亿剧增到90年代中期的每年300多亿。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收入的分配结构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国家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从1978年的32%降低到1996年的10%左右,而居民个人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则大辐度提高,从1978年的45%增加到70%以上。这就表明,从总体上看,居民个人的经济能力有了很大增强。于是造成了这样一种局面:一方面,在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的强大推动下,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另一方面,由于国家财力有限,对高等教育的拨款远远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发展对经费的需求,使得大学处于经费严重短缺的困难境地,既影响到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影响到大学教学质量081

的提高。因此,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改革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由国家统统包下来的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建立起新的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机制,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在改革过程中所提出的多渠道筹集高等教育经费的措施,除了保证政府对高等教育拨款这一主渠道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外,也包括了向学生收取部分培养费的内容,即收费上学作为高等教育成本补偿的重要方面。这一政策举措的理论依据之一在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上大学对个人来说是一种收益很高的投资行为,而导致高等教育经费需求膨胀的原因之一是人们对高等教育机会的追求而带来的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如图1所示,从总体上看,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是高于其社会收益的,二者均服从于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所谓边际社会收益,是指每多培养出一个某类专业的毕业生,社会所能得到额外收益。这种边际收益是递减的,例如,假定当中国只有一个学历史专业的人时,我们培养出第二个学历史的毕业生,这个第二位懂得历史的人对社会所能作出的额外贡献仍将是很大的。但是,假定中国有一亿人学历史专业时,我们再培养出第一亿零一个学历史专业的毕业生,这位第一亿零一个学历史的人对社会所能作出额外贡献将是很有限的。同理,对个人来说,边际收益也是递减的。例如,当中国只有一个人

图1 高等教育的收益与成本懂计算机科学时,其个人收益是很高的。但假定当中国已有一亿人懂计算机科学时,再培养出第一亿零一个学计算机的毕业生,那么这位第一亿零一个学计算机的人所能获得的个人收益就相对较小了。尽管社会收益和个人收益均服从于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但二者的变化曲线却是不同的(见图1)。

从全社会的角度来说,当社会的收益B1低于社会付出的成本C1时,公共教育经费的支出就成为不经济的了。由于高等

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并非所有的人都享有法定的上大学的权利。因此国家应该根据公共利益来决定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水平。也就是说,从公共高教投资的角度来看,某类专业的招生数到图1横坐标的S1点上时就够了。此时的社会相对收益等于社会成本,再往前则社会收益低于成本。但是,由于此时的个人收益却是远远高于个人付出的成本,因此人们仍然要努力追求上大学机会,一直到图1横坐标上的S2点时才会停下来。此时的个人收益等于个人付出成本,再往前则个人的收益低于个人付出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某类专业的大学招生数从S1扩展到S2,在一定的情况下是由于人们在个人的期望收益驱动下,追求高等教育机会的结果,为什么一定要国家用公共教育经费支付其全部成本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受益的各方面分担成本才是合理的。否则就意味着要让那些没有受益的社会成员去为受益的人付费。图1中的阴影部分则表明应该由受高等教育者个人承担的那部分高等教育成本。这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应该收取一定学费的理论基础之一。

三、大学收费对社会公平的影响

为了理解大学收费对社会公平的影响,我们必须首先分析这一政策对社会公共教育资源在全体社会成员中的分布状况的影响。由于高等教育的生均成本是很高的,即每个大学生的培

181

养费用是很昂贵的,在不收学费而国家财力又是有限的条件下,我们只能为很少的人提供上大学的机会。也就是说,很小的一部分能够上大学的社会成员要消耗掉相对较大的一部分公共教育资源;而没有上大学的社会成员则只能分享相对较少的公共教育资源,如图2中的曲线D 1所示

D 1为高等教育不收费时公共教育资源在全社会的分布曲线D 2为高等教育收取部分学费时公共教育资源在全社会的分布曲线图2 公共教育资源在全社会的分布

而当我们实行了高等教育部分收

费的政策以后,也就是说,每个大学生的

培养费的一部分由学生自己或其家庭来

承担。这样每个大学生所消耗的公共教

育资源就相对少一些,在国家财力有限

的情况下,一定的高教投资就可以为更

多的人提供上大学的机会。由于每个受

高等教育的人所占有的高教资源相对少

了一些,而上大学的人相对多了一些,公

共教育资源在全体社会成员中的分布状

况也就趋向比较公平一些,如图2中的

曲线D 2所示。这是由大学收费政策所

导致的公共教育资源在全社会配置的结

构性变化,是一种趋向于结构性公平的变化,也就是说,对全社会来说,这样才是更公平的。

显而易见,大学收取一定的学费,可以使高等教育经费供给的总量有所增加,因此也就可以为更多的人提供上大学的机会,从而使受高等教育的社会群体扩大。从长远观点看,这将会导致社会成员的收入分配结构发生变化。在比较规范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由于拥有较多的人力资本,因而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的统计分析结果证明了这一趋势在我国正在逐步形成。当我们通过大学收费的成本补偿政策,使得更多的人能够上大学,导致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在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大大增加,从而使其竞争优势相对减少,相对的收入水平就会降低。如图3所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力供给数量的曲线从S 1移到S 2,而其相对收入水平则从P 1降到P 2(见图3)。另一方面,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社会群体缩小了,其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供给也相对减少了,从而使其竞争优势得到相对加强,相对的收入水平也就会相应提高。如图4所示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劳动力供给数量的曲线从S 1移到S 2,其收入水平也相应地从P 1上升到P 2的位置(见图4)。这是实行高等教育收一部分学费的政策可以促进社会公平的另一方面。

不论是社会公共教育资源在全体社会成员中的配置结构的公平性,还是社会成员收入分配结构的公平性,都是从长远的宏观的角度考察大学收费于社会公平的问题的。然而当从现实的微观的角度来考察问题时,我们就不能不承认,大学收费对那些低收入家庭的学生的确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负担。这一政策使家庭收入水平不同的学生在进行是否上大学的决策时,处于某种程度的不平等的地位,从而影响受高等教育机会分配的公平性。为了避免使低收入家庭的青年因交不起学费而对大学校门望而却步,在实行大学收费改革同时,一定要制定必要的配套政策,例如低收入家庭子女的学费减免政策,并建立行之有效的奖学金、助学金和学生贷款等制度,切实保证低收入家庭子女的入学机会,从而使得大学收费改革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的积极2

81

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其不利于社会公平的消极方面得到应有的抑制,以更好地促进社会的进步,推动文化教育和经济的发展。

 图3 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变化趋势示意图 图4 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 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变化示意图

参考文献

①丁小浩:《高等教育成本补偿的国际比较分析》,见《高等教育成本分析与补偿机制研讨会论文》,安徽,合肥,1995年9月。

②陈良火昆:《我国高等教育实行个人(家庭)成本补偿的必然性》,载《教育研究》1995年11月,北京。③闵维方:《从国情出发确定成本补偿机制》,载《中国高等教育》,1995年11月,北京。

④闵维方、陈晓宇:《中国高等教育经费需求与投资体制改革》,载《教育研究》1994年12月,北京。⑤张弘力:《合理确定培养成本,完善成本补偿机制》,载《中国高等教育》1995年11月,北京。⑥赵中建:《高等学校收费问题的比较研究》,载《外国教育研究》1996年5月,长春。

⑦M in W eifang ,1991,"H igher Educati on F inance in Ch ina :Current Constraints and Strategies fo r the 1990s ",in H IGH ER EDU CA T I ON ,p rinted in N etherlands

.⑧W o rld Bank ,1986,H ig her E d ucation F inance and M anag e m ent ,W ash ington ,D .C .,U .S .A .⑨W o rld Bank ,1996,Ch ina H ig her E d ucation R ef or m ,W ash ington ,D .C .,U .S .A .

(作者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 责任编辑 杜家贵)

381

制造行业的成本核算过程(完整)

制造行业的成本核算过程 首先必须明白精确的成本核算是一种建立在进销存、生产和财务都准确的基础之上的企业活动,任何一个不准确的进销存、生产和财务信息都可能造成成本的计算不准确,但有一点是必须做到的,那就是财务的账面价值必须和仓库、生产线的库存价值保持一致。存货核算的方法有很多,有月加权平均、移动加权平均、先进先出等多种方法, 首先明白构成产品成本的几大要素有: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委外工缴费。我以一个成品A为例子,生产数量为30个,产品BOM和产品Routing(工艺路线)如下:1.直接材料的计算 月加权平均单价:P=(上月结存金额+本月购入金额)/(上月结存数量+本月购入数量)该月领用材料的金额:S=P*N (其中S为领用金额,P为加权单价,N为领用数量)现假设:上月B原料的库存数量为10,财务账面价值为100 本月B原料的入库数量为40,单价为12,入库金额为480,则财务必须记账为:借:原材料—B原料480 贷:应付账款480 那么,本月的B材料加权平均单价: P=(100+480)/(10+40)=11.6 这也是B原料的该月成本价格如果本月领用B原料数量为35,那么本月的B原料领用金额:S=11.6*35=406 上月C原料的库存数量为50,财务账面价值为150,本月没有购入,那么本月C材料加权平均单价:P=150/50=3 这也是C原料的该月成本价格如果本月领用C原料的数量为40,那么本月的C原料的领用金额:S=40*3=120 当月底计算产品成本时,财务需记账: 借:生产成本—直接材料526 贷:原材料526 2.直接人工的计算 现假设:组装和包装车间各有甲和乙参加了这个A产品的生产,甲的工资是3000元/月,乙的工资是1500元/月,甲和乙每天都工作10小时,那么甲的工资率为:(3000/30)/10=10元/小时,乙的工资率为:(1500/30)/10=5元/小时 在组装车间,生产该30个A产品,耗费了甲3个小时, 那么该批产品的组装车间直接人工为:10*3=30 在包装车间,生产该30个A产品,耗用了乙2个小时, 那么该批产品的包装车间直接人工为:5*2=10 那么在月末计算工资和分摊该批30个A产品成本时,财务需记账: 借:生产成本—直接人工40 贷:应付工资40 3.制造费用的计算 现假设:组装车间本月共计发生制造费用30000元,该车间共20人,每人每天工作10个小时,那么本月该车间共计有效工时为30*20*10=6000小时;则该车间制造费用的费率30000/6000=5元/小时,那么分摊到该批产品时的制造费用为:5*3=15元包装车间本月共计发生制造费用18000元,该车间共10人,每人每天工作10个小时,那么本月该车间共计

高等教育学复习题

高等教育学》复习题 、单选 1. 在古希腊时期,哪位哲学家于公元前 387 年创办的学园被看作是雅典第一个永 久性的高等教育机构。 答案: B 1. 从上世纪 50 年代初开始,我国仿照苏联高等教育的模式,进行了几次大规模 的“院系调整” 答案: B 2. 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专门学校是 A 、江南水师学堂 B 、江南制造局工艺学堂 C 、京师同文馆 D 、广州同文馆 答案: C 1.将学术自由真正付诸实践的大学 A 、哈佛大学 B 、柏林大学 C 、麻省理工学院 D 、爱资哈尔大学 答案: B 2. 以培养从事某种专门职业为目的的教育的是 A 、自由教育理念 B 、通识教育理念 C 、专业教育理念 D 、职业教育理念 答案: C A 、亚里士多德 B 、柏拉图 C 答案:B 2. 高等教育学是属于什么领域的应用学科 A 、自然科学 B 、人文科学 C 答案: C 1. 学完文学学科的学生,即可称: A 、学士 B 、硕士 C 答案: A 2. 美国的第一所大学 A 、亚历山大大学 B 、哈佛大学 C 、苏格拉底 D 、康德 、社会科学 D 、思维科学 、博士 D 、院士 麻省理工学院 D 、爱资哈尔大学 A 、 D 、四

1. 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有 A 、博克 B 、杜威 C 、克拉克?克尔 D 答案:B 2. 中国最著名的杜威思想的解读者是 1.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我国开始进入 A 、一元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 B 、 中央和地方政府两级办学、两级拨款、两级管理的体制 C 、 多元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阶段 D 成本分担和成本补偿机制 答案: C 2.20 世纪 50 年度初期的院系调整之后,我国进入 A 、 一元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 B 、 中央和地方政府两级办学、两级拨款、两级管理的体制 C 、 多元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阶段 D 成本分担和成本补偿机制 答案: A 1. 以下是中央集权型优点的是 A 、 有利于中央政府统筹全局,协调区域不均衡问题,提升整体水平 B 、 社会广泛参与,增强了高等教育的市场性和多样性 德雷克?博克 A 、陈鹤琴 B 、陶行知 答案: C 1. 在软件方面,基本逻辑是 A 、“越发达、越复杂” C 、“教育受制于社会” 答案: C 2. 在习俗方面,基本逻辑是 A 、“越发达、越复杂” C 、“教育受制于社会” 答案: D B D B D C 、胡适 D 、“现存即合理” 、“突出差异” 、“现存即合理” 、“突出差异” 、蒋梦麟

论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政策的理论基础

1998年第2期 第35卷(总186期)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 U RN A L OF PEK IN G U N IV ER SI T 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 o.2,1998  Gener al No.186 Vo l.35 论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政策的理论基础 闵维方 内容提要 本文指出高等教育从其本质上看,不仅是一种成本很高的产业,而且是一种成本递增的产业。目前建立起高等教育成本补偿的新机制,显得十分重要。社会公共教育资源在全体 社会成员中的配置结构的公平性,是从长远的宏观角度考察的。然而从现实的微观的角度来考察, 在实行大学收费改革的同时,一定要制定必要的配套政策,例如对低收入家庭子女减免学费,建立 奖学金、助学金和学生贷款制度,从而使大学收费改革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教育成本补偿 社会公平 在党的十五大关于加快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步伐的精神指引下,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正在步步深入,全面展开。在当前众多的高教改革热点问题中,与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相关的大学收费改革是最引人注意的问题之一。国家教委多次重申,高等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高等学校可以向学生收取部分培养费,改变由国家独揽统包办学经费的局面,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的新体制,使学校逐步走上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自主办学、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轨道。对学生来讲,则开始了统一实行收费上学、自主择业的改革进程。一石击水,引起众说纷纭,其中议论最多的是社会公平问题。有人指出,实行高等院校收费的这种成本补偿政策的确可以增加大学的办学经费,改善办学条件。但是,我们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大学收费会不会对社会公平带来负面影响?我们又应该怎样在高等教育中体现社会主义的公平原则?对这些问题,近年来人们一直在进行激烈的争论。这既是一个重大的基本理论问题,又是一个迫切需要予以认真解答的现实问题。本文拟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现实出发,对此问题进行初步分析。 一、高等教育的成本与收益 为了理解大学收费问题的本质,就必须深入理解高等教育的成本和收益。高等教育最主要的功能是一种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在培养人的过程中,是要发生成本的,其中包括教职员的工资、教学业务费、教学设备费、图书资料费、行政管理费、校舍修建费、后勤服务费,等等。高等教育从其本质上来看,不仅是一种成本很高的产业,而且是一种成本递增的产业。这是因为,大学为了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能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高级人才,它就应该而且必须反映并代表社会上最先进的文化科学水平,因此就需要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配置先 179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的合理性辨析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的合理性辨析 发表时间:2010-10-15T15:15:26.793Z 来源:《学园》2010年第7期上供稿作者:蔡艳梅[导读]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是国际高等教育财政的一个重要趋势,主要指高等教育成本由教育的受益者 蔡艳梅昆明学院 【摘要】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是国际高等教育财政的一个重要趋势,主要指高等教育成本由教育的受益者:政府、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共同分担。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有助于弥补高等教育经费的不足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但其前提和保证是建立起合理学费水平和灵活有效学生资助体系。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调动和满足公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才能发挥高等教育在改善社会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方面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高等教育成本分担资助公平【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4810(2010)07-0003-03 【Abstract】Share the cost of tertiary education system is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of education a key trend of higher education, chiefly by the beneficiaries of the cost of education, students and students: the government of parents and the community share the cost sharing.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will help make up for the lack of educational funds and to the higher education universal development. The only way to further mobilize and satisfying public demand for higher education can only improve a social distrib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promotion of social equity. 【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 Cost sharing Endow Fairness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使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经费不足造成的办学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政府不可能长期负担高等教育的庞大开支,调动私人资源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的成本分担政策,逐渐成为国际高等教育财政的一个重要趋势。1997年,我国高等教育成功实现从免费教育向成本分担制度过渡,缓解了日益紧张的高等教育财政和经费供求矛盾。另一方面,迅速提高的学费水平已经严重影响低收入家庭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积极性。教育产业化的发展误区使高等教育的发展陷入争议和危机。教育是改善社会财富分配的一条重要途径,接受高等教育是改变命运、创造财富的重要渠道。由于高校扩招,学费上涨,就业人数增多,读书就业变成了成本收益很低的“投资渠道”。当个人和家庭为改变命运付出了高昂的成本,却发出“知识难改变命运”的声音时,这表明教育提供社会流动的功能渐趋减弱。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的合理性及运作方式涉及到高校和社会稳定,更涉及到教育机会均等和公平的理论问题,因而成为社会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政策产生的背景美国当代经济学家布鲁斯·约翰斯通( Bruce Johnston)在 1986年出版了《高等教育成本分担:英国、联邦德国、法国、瑞典和美国的学生财政资助》,提出了成本分担理论。该理论认为高等教育成本应由政府(纳税人)、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捐赠)共同分担。 1993年,他又进一步扩展了成本分担的范围,明确提出企业应通过支付其雇员的部分或全部学生贷款,或者通过特别税款对高等教育成本在税收之外进行额外的补偿。这一理论目前已被世界各国的政府和学术界普遍接受并认同。属于非义务教育的高等教育为什么要进行成本分担?或者说高等教育进行成本分担的依据是什么?归纳起来主要有社会现实的要求,以及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认识的变化。 1.社会现实的要求 世界高等教育的市场化、私营化、大众化、国际化的发展与社会现实需求密切相关。 20世纪 50年代,世界由战争转入和平,经济的快速增长导致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同时各国都把发展科技作为立国之本,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明显增长,高等教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 20世纪 60~70年代,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都模仿建立了国家完全拨款的教育财政体制。英国实行了高等教育的“赠与制”,不仅由政府代学生支付学费,学生还可以领取上大学的部分生活费用。在某些高福利国家,学生因接受高等教育影响就业而减少的劳动报酬,甚至还可以通过政府资助的形式得到相应的补偿。这一理论也深深影响了发展中国家。如印度的学费收入占上大学开支的比例从 1950年36.8%直线下降到 1982年的 12.2%。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个人承担的高等教育成本的比例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降低。 20世纪 7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出现,经济走向萧条,公共财政资源紧张,高等教育经费出现短缺。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政府提供的公共资助不断下降,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面临财政危机。同时,20世纪 70年代以来,一系列有关免费高等教育“不公平”的研究也进一步推动了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政策的实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在提倡基础教育阶段学券制改革的同时,提出学生个人及家庭负担部分高等教育费用的建议。在 20世纪 80年代以前,我国高等学校办学所需的费用全部由国家财政负担。高等学校不仅不向学生收取学费,而且要拨出相当一部分资金作为“人民助学金”,补贴学生学习期间的部分生活费开支。经费投入的不足和规模的扩张导致高等教育经费紧张状况不断加剧。经费不足成为这一时期严重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20世纪 80年代末,在社会政治尤其是经济因素的影响下,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政策在我国开始逐步推行,高等教育的财政改革也走上了与国际趋势相似的发展道路。 2.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政策的理论依据国内外的教育经济学家主要从高等教育的产品属性及高等教育受益者提出了以下观点:(1)高等教育是准公共产品 美国经济学家萨谬尔逊于 1954年创立的著名公共产品理论,产品理论依据产品或服务在消费上是否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将其分为私人产品、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应由政府提供,私人产品应由市场提供,准公共产品应由政府和市场共同提供。按照公共产品理论,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一方面高等教育服务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在既定的高等教育机会下,一个人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就减少了他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服务上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如招生指标确定、考试筛选、交纳学费,可将一部分人排除在高等教育消费之外。高等教育不仅使受教育者受益,而且有巨大的外部效益,如可以推动经济增长、改善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可使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大大增进等。因此,高等教育既不是消费上具有完全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私人产品,也不是在消费上完全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它兼有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成分,属于准公共产品。因此,高等教育所需的经费不能由政府独家提供,而应由学生个人及其家庭承担一部分教育成本,也就是说,应进行成本分担。(2)高等教育可以带来个人收益

作业成本计算法的概念体系

作业成本计算法的概念体系 作业成本计算涉及的概念有:资源(Resources)、作业(Activity)、作业中心(Activity Centre)、成本对象(Cost Objects)、资源动因(Resources Driver)、作业动因(Activity Driver)、作业成本池(Activity Cost Pool)和成本要素(Cost Element)。 一、概述 资源是成本的源泉,一个企业的资源包括有直接人工、直接材料、生产维持成本(如采购人员的工资成本)、间接制造费用、以及生产过程以外的成本(如广告费用)。资源成本信息的主要来源是总分类帐,它提供诸如企业今年支付了多少工资,计提了多少折旧,应支付多少税等信息。 资源按一定的相关性进入作业,作业是工作的各个单位。例如,在一个顾客服务部门,作业包括处理顾客定单、解决产品问题以及提供顾客报告三项作业。 一企业往往有数以百计的作业,如不采用有效的分类方法,企业管理阶层很容易迷失在数据堆里。最常用的解决方法是把多个作业归入作业中心。相关的作业归入一个作业中心,接上例,作业中心就是顾客服务部门,它包括支持顾客的三项作业,即处理顾客定单、解决产品问题以及提供顾客报告。一个作业中心是相关作业的集合,它提供有关每项作业的成本信息,每项作业所耗资源的信息以及作业执行情况的信息。 资源动因是分配作业所耗资源的依据。分配到作业的每一种资源就成为该作业成本池的一项成本要素。成本要素的知识有助于管理资源。在很多情况下, 改善作业的效率并不能带来成本的自动降低。资源可能是闲置的,但是如不采取措施把它们消除,它们仍然归集在作业中。成本要素的价值在于它们清晰地揭露了哪些资源需要重新配置和利用。作业成本池是与一项作业有关的所有成本要素的总和。作业成本池的总成本能指出作业──作为资源耗费者──的重要方面,因而有助于选择成本管理中的优选项目。在成本管理中,并不是每个成本的降低机会都是平等的,成本池最大的作业会提供最大的成本降低机会。 每一个作业成本池都要通过作业动因分配到成本对象。作业动因反映了成本对象对作业消耗的逻辑关系,例如,顾客问题最多的产品最有可能产生最多的电话,故按照电话数的多少(此处的作业动因)把解决顾客问题的作业成本分配到相应的产品。 成本对象是成本分配的终点,它可以是产品也可以是顾客(为便于理解和与已有知识的融合,下文以“产品”代替“成本对象”)。分配到产品或顾客的成本反映了成本对象消耗的作业成本。 下面对几个重要的概念进行详细说明。 一、作业(Activity) 作业成本法的首要工作就是作业的认定。作业(Activity)是工作的各个单位(Units Of Work )。作业的类型和数量会随着企业的不同而不同。常见的分类方法是将作业按作业水平的不同,分为单位水平作业、批水平作业、产品水平作业及设备水平作业四类。 单位水平作业(Unit-Level Activities)是生产单位产品时所从事的作业,例如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成本等,这种作业的成本与产量成比例变动,如果产量增加一倍时,则直接人工成本也会增加。 批水平作业(Batch-Level Activities)是生产每批产品而从事的作业,例如对每批产品的机器准备、订单处理、原料处理、检验及生产规划等。这种作业的成本与产品批数成比例变动,是该批产品所有单位产品的固定(或共同)成本。例如机器从生产某批产品,转向生产另一批产品时,就需要对机器进行准备。当生产批数愈多时,机器准备成本就愈多,但与产量多少无关。 产品水平作业(Product-Level Activities)是为支援各种产品的生产而从事的作业,这种作业的目的是服务于各项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例如对一种产品编制材料清单(Bills Of

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

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国际比较与政策建议 2009-3-11 摘要:本文研究、分析了国外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教育经费中私费负担与政府拨款所占的比例。文中整理的主要是2004年、2005年的资料,数据主要来源于OECD网站。同时,本文结合我国实际,对如何提高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提出了五项政策建议。 关键词:教育支出,GDP 一、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 国外教育经费来源通常包括两方面:一是政府拨款,亦即“财政性教育拨款”;二是私人出资(含家庭投入和非政府性组织捐助等,以下统称为“私费”)。即使在发达国家,基础教育阶段的私费也占一定比重。 总体而言,OECD国家的财政性教育拨款占GDP的比重因教育政策不同而异。从平均水平看,2005年、2004年OECD国家的政府性教育拨款占各国GDP的比重均为5.0%。按2005年数据,财政性拨款占GDP比重超过4.5%的有:美国(4.8)、加拿大(4.7)、墨西哥(5.3)、英国(5.0)、荷兰(4.6)、丹麦(6.8)、法国(5.6)、波兰(5.4)、新西兰(5.2)1但也有些国家的财政性拨款低于4.0%,其中,日本为3.4%、斯洛伐克为3.7%。而非OECD国家财政性拨款占GDP 比重通常较低,如智利为3.0%,俄罗斯为3.8%(见表1)。

据我们分析,决定各国财政性教育拨款占GDP比重的因素主要有: (1)基础教育的普及政策(指高中教育是否纳入普及范围)和城乡教育的均等化程度。通常,城乡教育的均等化程度越高,政府拨款水平也就越高。 (2)后中等教育政策,亦即高等教育以外的中等后教育的政策。由于这部分人数量多,因而,政府是否能为之提供教育、是否采取免费政策,对公共教育拨款的影响很大。 (3)高等教育财政政策,尤其是公共与私人的成本分担政策。例如,日本虽然公立大学发达,但采用成本由家庭负担的政策,因而政府对大学拨款不多,财政性拨款占GDP的比重维持在3.4%的较低水平上。美国的教育支出虽然占GDP 的7.1%,但政府性拨款仅为4.8%,这与他们采用广泛吸纳外籍学生,并实行较高的收费政策有关。而法国虽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属于中等水平,但由于采用大

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会计科目设置研究

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会计科目设置研究 论文通过介绍高校教育成本的含义,提出目前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现状,最后提出完善会计科目的设置,规范会计成本核算的建议。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eaning of the cost of college education,expound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ost account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d finally proposes to improve the setting of accounting subjects and standardize accounting costs. 标签:高校教育成本;会计核算;会计科目 1 引言 为了规范高等学校的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为配合财政预算改革和满足高校经济业务发展需要,财政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结合《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修订了《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会计制度),并于2014年1月1日起施行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新会计制度调整了部分会计核算科目,对其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完善,对高校的会计核算进一步做了规范,但依然没有明确设置教育成本核算科目,没有实现对教育成本的核算。因此,如何通过设置会计科目进行日常会计核算,反映高校教育经费支出成本,是高校管理者以及每个财务人员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2 高等学校教育成本的概念及特征 高校教育成本是指一定時期内为培养本校学生所耗费的全部费用,是指高校教育的实际支出,不含学生的个人教育成本或机会成本,简而言之与高校教育学生相关的、由高校支付的费用均应计入教育成本核算的范围。[1] 高校教育成本一般具有以下三个特征:①高等学校及其下属单位是成本核算的主体;②学生是其核算对象,学生的在校期间是成本核算的核算周期;③有明确的成本核算范围,只对与学生有关的资源实际耗费进行计算,不包含机会成本。 3 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现状 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上有了较大改变,进一步细化了对支出类的会计科目,区分了资金来源和性质,以及使用范围等,新制度将原来的“事业支出”细化为现在的“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和“离退休支出”等主要的五大类,再按“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作为经济分类,更加细化了核算管理。新制度虽没有明确提出成本核算的科目,但是完善了会计核算基础,扩大了权责发生制的使用范围,这些对完善成本核算科目设置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对高校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精确性提供了保障。另外高校基建并入学校的“大账”,保

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政策对社会公平的促进作用

江苏高教 2001年第3期教育投入与效益 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政策 对社会公平的促进作用 X 李文利 =摘 要> 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政策对社会公平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教育机会分布的公平和收入分配的公平。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政策的实施,对公共教育资源和收入在全体社会成员中分配的公平性具有促进作用。但是由于不同收入阶层对高等教育支出的负担能力不同,收入水平越低,对学费水平的变化越敏感,因此在实施大学收费政策的同时,要辅以相应的学生资助政策,以保障低收入阶层受教育机会的公平。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成本补偿 社会公平 =中图分类号> G4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8418(2001)03-0054-03 本文中的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是指由受高 等教育者个人或其家庭分担一部分高等教育培养成本。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高等学校办学经费全部由国家财政负担,高等学校不仅不向学生收取学费,而且要拨出相当一部分资金补贴学生学习期间的部分生活费开支。1985年我国高等学校开始尝试招收少量自费生,并在1989年确立了高等教育实行成本分担和成本补偿的政策(见5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收取学杂费和住宿费的规定6)。在随后的年度里,无论是自费生与公费生并存的双轨制时期,还是全面收费的并轨时期,成本补偿的力度都在逐年提高。 在我国实行免费高等教育时期,由于政府财力有限,能够提供的高等教育机会微乎其微,通过考试进行筛选是接受高等教育者的唯一途径。成本补偿政策被认为不仅可以缓解高等教育财政危机,而且可以为更多的人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是,在实行成本补偿政策的 初期,社会上产生很大反响,人们担心越来越高的学费会使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丧失或减少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结果会影响社会公平的原则。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说明如何衡量社会公平,然后分析成本补偿实施前后社会公平的变化。 一 关于社会公平,教育经济学一般考察三个方面的指标:1公共教育资源在全体社会成员中的分布状况;o社会成员收入分配结构的公平;?高等教育机会在不同社会群众中分配的均等性。公共教育资源在全体社会成员中的分布状况可以用两个指标衡量:1公共教育资源在不同受教育水平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o公共教育资源在不同收入水平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 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即世界上所有国家均是受初等教育的人最多,受中等教育的人次之,受高等教育的人最少。世界银行的一项研 54 X =收稿日期> 2000-12-26 =作者简介> 李文利,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讲师、博士。北京 100871

最新中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成本分 担研究

毕业论文(设计) 中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研究 摘要:面对我国经济尚不发达的现实,为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财政供给困难的矛盾,在人力资本、教育个人收益、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的支持下,我国进行了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改革。但改革的成果不尽如人意,本文在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的基础上着重从分担比例的角度对高等教育成本分担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以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成本分担; 目录 1 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的演化过程 (1) 致谢 (12) 3.1 我国实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必要性 (3) 3.1.1 国家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 (3) 3.1.2 经济活动的多样化的必然要求 (3) 3.1.3 成本补偿有利于促进受教育机会的均等 (4) 3.2 我国实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可行性 (4)

3.2.1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4) 3.2.2 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 (4) 4 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主体及其分担状况 (4) 4.1 国家 (5) 4.2 个人 (7) 4.3 社会 (9) 5 完善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的对策建议 (9) 5.1 建立科学的高等教育成本核算体系,制定合理的收费政策 (9) 5.2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10) 5.3 鼓励社会力量对高等教育的支持 (10) 5.4 优化资源配置,增加高校自身收入 (10) 5.5 完善高等教育资助体系 (11) 5.6 提高高等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降低教育成本 (11) 6 致谢 (13) 1 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的演化过程 成本分担是指高等教育成本完全或几乎完全由政府或纳税人的负担转向至少部分地依靠家长和学生负担,以交学费的方式补偿部分教学成本,或以支付使用费来补偿由政府或大学提供的住宿和膳食。 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在高等教育中实行的是免收学费制度。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经费投入的不足和规模的扩张导致高等教育经

国际学校学生培养成本核算办法

美佛儿国际学校学生培养成本核算办法 第一章原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学校招生收费标准制定,强化学校事业支出控制,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根据美佛儿国际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学生培养成本核算办法。第二条本核算办法涵盖美佛儿国际学校所有成本费用,以正确全面衡量学校的成本状况,以及学生培养成本。 第三条本核算办法适用于美佛儿国际学校。 第二章核算原理 第一条根据成本性质的不同,美佛儿学校所有的成本费用项目可以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类: 固定成本,指那些不随学生人数的变动而变动的成本项目,无论学生人数增加或减少,这些成本项目都维持在一个比较固定的数额,如学校部分必需人员的工资、房租、固定资产折旧等。 变动成本,指那些随着学生人数的变动而变动的成本项目,如学生课本教材费用、服装购置费用、食堂伙食费用等。 第二条根据学校的成本费用性质分类,美佛儿学校的收支平衡状况可以用下图表示: 学生人数 G点是学校盈亏平衡点,该点对应学生人数的学费收入正好等于学校发生的全部费用开支,学校收支相抵。 在单个学生学费不变的情况下,当学生人数超过G,学校收入将大于支出,有利润结余;或者在学生人数不变的情况下,单个学生学费上升,则学校也将收

入大于支出。 第三条在学生人数既定的情况下,单个学生的培养成本计算公式如下: 生均培养成本=生均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学生总人数 第三章核算办法 第一条根据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原则,美佛儿学校的每年发生的成本费用项目中,一部分支出可以列入当期成本,如业务招待费等;另一部分支出不能全部列入当 期成本,需要根据受益年限进行摊销,分期列入当期成本,如固定资产支出只 能通过每年折旧计入成本。 第二条美佛儿学校每年所有的成本费用项目分类如下: 变动成本:学生书本费(在“公杂费”科目中核算)、伙食费(在“业务招待费” 科目中核算)、服装费(在“工具用具使用费”科目中核算)、住宿用品费用(在 “工具用具使用费”科目中核算)、课桌椅购置费(在“工具用具使用费”科目 中核算)、其他变动成本等。 固定成本:工资、奖金及福利、公杂费、差旅费、交通费、电话通讯费、工具 用具使用费、业务招待费、税金、广告费、水电费、房租、维修费、折旧、其 他固定事业支出等。 第三条根据前述核算原理,学校平均每个学生的培养成本计算公式如下。计算时需要将各变动成本分别从固定成本的对应科目中扣除,以防止重复计算费用。 生均培养成本=生均(书本费+伙食费+服装费+住宿用品费用+课桌椅购置费)+ (学校年事业支出总额-学校变动成本总额)/学生总人数 第四条为核算学校各个学部学生的生均培养成本,根据“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可以将学校固定成本中的“工资、奖金及福利、公杂费、差旅费、交通费、电 话通讯费、工具用具使用费、业务招待费”等费用分别列入各个学部;对于学 校其他固定成本,以及行政及后勤发生的固定成本,可以根据学生人数在各学 部之间进行分摊。因此,各学部的生均培养成本计算公式如下: (XX学部)生均培养成本=生均(书本费+伙食费+服装费+住宿用品费用+课桌 椅购置费)+(XX学部)固定成本/(XX学部)学生人数+(学校年事业支出 总额-学校变动成本总额- XX学部固定成本)/学校学生总人数* (XX学部) 学生人数 第四章附则

作业成本核算方法的概念及计算方式

作业成本核算方法的概念及计算方式 成本管理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决策和成本控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行为的总称。成本管理一般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职能。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系统而全面、科学和合理,它对于促进增产节支、加强经济核算,改进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整体成本管理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概念 对作业成本计算法的认识,要从以下几个基本概念着手。 (1)作业与作业中心 广义的作业(Activities)是指产品制造过程中的一切经济活动。这些经济活动事项,有的会发生成本,有的不会发生成本;有的能创造附加价值,即增值作业(Value—added Activity),有的不能创造附加价值,即非增值作业(non Value-added Activity)。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计算产品成本,因此只考虑会发生成本的作业;而从管理角度出发,无附加价值的作业要尽量剔除。所以作业成本法的作业是指能产生附加价值,并会发生成本的经济活动,即狭义的作业。 作业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经济特征: ①作业是“投入——产出”因果联动的实体,其本质是一种交易。 ②作业贯穿于动态经营的全过程,构成联系企业内部与外部的作业链。 ③作业是可以量化的基准。 (2)作业价值链 作业价值链,简称价值链,是指企业为了满足顾客需要而建立的一系列有序的作业及其价值的集合体。这样,作业成本法就在计算产品成本的同时,确定了产品与成本之间具有因

果联系的结构体系,它是由诸多作业构成的链条,即作业链(Activity chain)和各种作业所创造的价值相应形成价值链(Value Chain)的一个集合。表示为: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产品设计→产品生产→营销配送→售后服务。通过作业价值链的分析,能够明确各项作业,并计算最终产品增值的程度。按照作业成本法的原理,“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一项作业转移为另一项作业的过程,同时也伴随着价值量的转移,由此形成作业价值链。 (3)成本动因(Cost drivers) 成本动因理论是由库珀和卡普兰于1987年在《成本会计怎样系统地歪曲了产品成本》一文中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作业是由组织内消耗资源的某种活动或事项。作业是由产品引起的,而作业又引起资源的消耗;成本是由隐藏其后的某种推动力引起的。这种隐藏在成本之后的推动力就是成本动因。或者说,成本动因就是引起成本发生的因素。 成本动因有两种形式: ①资源动因(resource driver),是指决定一项作业所耗费资源的因素,反映作业量与资源耗费间的因果关系。 ②作业动因(activity driver)。是将作业中心的成本分配到产品或劳务、顾客等成本目标中的标准,它也是将资源消耗与最终产出相沟通的中介。 (4)成本库(Cost pool) 成本库是指作业所发生的成本的归集。在传统的成本会计中以部门进行各类制造费用的归集,而在作业成本法中,将每一个作业中心所发生的成本或消耗的资源归集起来作为一个成本库。一个成本库是由同质的成本动因组成,它对库内同质费用的耗费水平负有责任。 二、作业成本法的产生及应用 传统成本会计对成本信息反映失真的局限性被人们认识后,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开始寻求一种新的更为准确的成本计算体系。1971年美国的斯特布斯(G.J.Stanbus)教授出版了

完善高等教育成本核算及成本分担机制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d1237875.html, 完善高等教育成本核算及成本分担机制的思考 作者:李爱芬 来源:《会计之友》2012年第35期 【摘要】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但是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有待完善。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发展与完善,需建立在合理的高等教育成本核算体系的基础上。高等教育成本核算体系的改革与完善,将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成本核算;成本分担;机制 高等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公共财政必须为其提供经费支持。但是,高等教育是经费需求庞大且成本递增趋势明显的行业。高等教育的这个特点决定了政府无法独自承担高等教育的全部经费,需要由政府及其他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共同承担。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建立,缓解了高等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局面,为高等教育各项事业的开展提供了经费支撑,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尽管如此,我国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还不完善。为了推动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不断趋于完善,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建立合理的高等教育成本核算体系。合理的成本核算体系是完善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前提与基础。 一、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美国著名的教育经济学家、原纽约大学校长布鲁斯·D.约翰斯通于1986年最早提出了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布鲁斯·D. 约翰斯通认为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是指高等教育成本完全或几乎完全由政府或纳税人负担转向至少部分依靠家长和学生负担,他们交学费补偿部分教学成本,或支付使用费补偿由政府或大学提供的住宿费和膳食费。该理论认为高等教育成本应由纳税人(政府)、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捐赠)共同分担。其理论依据主要是利益获得原则和能力支付原则。这两个原则具有统一性,缺一不可。但是,毛建青(2004)却认为,一般而言,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主要是指中央与地方政府根据各自财力状况对高等教育费用进行合理分担;高等教育成本补偿则是由高等教育受益各方(政府除外)根据各自受益高低及支付能力大小对高等教育费用进行补偿。笔者认为,毛建青的观点有失偏颇,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不是指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分担,主要是指政府与家长和学生的分担。自然,高等教育成本由谁分担即由谁补偿。 高等教育投资具有社会效益及私人效益。按照利益获得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的各受益方都必须分担成本,而不能片面强调由某一方单独承担。因此,政府、企业、个人

应用文-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分析 '\xa0\xa0\xa0从1990年到2002年我国高等 的毛入学率由3.4%增长到15%,实现了有“精英教育”(Elite)到“大众教育”(Mass)的历史性跨越,平均每万人大学生人数有1990年的15.4人,增加到2002年的70.3人。高等教育入学率的提高,办学规模的扩大,要求有相应规模投入的支持,在国家支持增长能力有限条件下,我国实行了高等教育的成本补偿制度,对接受高等教育者收取学费、杂费等各项费用,1997年高等学校的全面“并轨”\xa0我国高等教育全面实行收费制度,1950\xa0年以来实行的高等教育免费制度宣告结束。从1998年到2004年高等教育的学费持续飞涨,引起了人们对高等教育收费与否、收费多少,即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广泛关注和讨论,本文试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一、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分析 公共部门 学认为,高等教育具有虽然在未达到拥挤的前提下具有一定的非竞争性,但又具有排他性,不是纯粹的公共品而是准公共品。同时高等教育的收益虽然具有很大的正外部性,收益大于个人收益,但接受高等教育者从中的到的收益,如:好的薪水、职位等,是完全可以内部化的,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也是明显的。这就决定高等教育的成本,若单独有国家负担则会出现高等教育的供给不足,单独有个人负担则会使大量低收入者被排斥在高等教育之外,而应该有国家和个人共同分担。 \xa0\xa0\xa0\xa0\xa0\xa0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D.约翰斯通提出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认为,高等教育成本无论在什么社会、体制和国家中,都必须由来自政府、家长、学生、纳税人和高等学院几方面的资源来分担。就 来看,当今世界,除一些高福利国家(如瑞典)和特殊国家(如朝鲜)的高等教育实行免费外,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成本都实行国家和个人分担,在这个分担机制中国家是负担高等教育的主要部分。 二、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现状分析 自50年代我国实行了免费的高等教育,1989年国家教委等三部委联合发出《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收取学杂费和住宿费的规定》,从政策上肯定了高等教育应该实行成本分担和成本补偿制度。1992年,我国高等教育开始较大范围地推行招生收费制度改革,自费学生的比例得到提高,1997\xa0年全国范围内高等学校普遍“并轨”,我国高等教育全面实行收费制度。 我国高等教育的经费来源实现了多渠道,主要包括: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社会捐资和集资、学费和杂费及其他教育经费五项。如表所示,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53.4%来自政府 社会文教支出\xa0/\xa0财政支出\xa026.87%\xa0高等教育支出\xa0/\xa0教育支出\xa026.9%\xa0教育支出/GDP\xa03.97% 高等教育费用结构\xa0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xa0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xa0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xa0学费和杂费\xa0其他教育经费 各类经费/高等教育费用\xa053.4%\xa02%\xa01.4%\xa025%\xa018.14% 根据《中国 年鉴2003年》中数据计算得出。 财政,25%来自学费和杂费收入,政府和个人成为高等教育成本的主要承担者,主要有政府和个人承担高等教育成本符高等教育准公共品属性,问题在于政府和个人应该怎样分担,各自应该分担的比例为多少才是合理的。就国际来看,在北欧诸国与西欧主要国家,大学教育基本是免费的,法国的国立大学只收取少量注册费;东欧诸国高等教育也实行免费与廉价制度。就收费来说,1999-2000年,美国公立高校经费46.6%来自联邦和州政府,18.5%

高等教育成本补偿的国际比较

高等教育成本补偿的国际比较 60年代以来,由于高等教育个人收益率高于社会收益率实证研究的深入,以及各国教育财政状况的普遍恶化,使成本补偿——受教育者通过缴纳一定的学杂费承担一定比例的教育成本,已经成为多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的一个重要手段。然而采取何种成本补偿措施、如何保障贫困学生受教育机会的平等问题,对世界各国大学而言,也是一种挑战。 一、高等教育成本补偿(cost-recovery)的必要性及实现形式 成本补偿有利于体现“谁受益谁负担”的市场经济原则。 世界银行专家60年代以来对教育收益率的研究表明,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率高于社会收益率,而且即使随着规模的扩大、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个人收益率的下降在三级教育中也是最缓慢的。当然,除了直接收入效应以外,高等教育还为个人带来社会地位、健康状况、寿命、子女教育生活情趣等多方面,然而无法精确度量的收益。 成本补偿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财政的公平。

高等教育财政公平是指付费者与受益者之间的适度平衡(Johnstone,1986)。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低收入阶层子女在高等教育中不占人数优势。因此高补贴或者免费的高教财政将产生一种劫贫济富的效应即低收入阶层通过税收为高收入阶层学生支付教育成本,而高收入阶层占有相对多的教育机会却无需承担成本。 成本补偿有利于促进受教育机会的均等。 人们通常凭直觉认为收费将对贫困学生的受教育机会造成巨大的冲击,不利于机会均等。但是在政府等其他经费来源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学费收入适度增加可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从长远看这能促进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机会均等。 根据成本补偿与教学活动发生的时间关系,可把成本补偿的实现形式归纳为实时收费制、预付学费制和延迟付费制三种。 实时付费制是指学生在每学期或学年初一次性缴纳学费。这是一种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上都较为流行的成本补偿形式。它的好处是确保了学校的经费来源,减少成本补偿中的不确定因素。 预付学费制是指在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之前就由家长按现行价格为孩子付清全部学费或者以储蓄形式为孩子预先储备学费。这种制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