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物制品总论

生物制品总论

生物制品总论
生物制品总论

第一篇生物制品总论

第一章生物制品概述

第一节生物制品的概念、种类和用途

一、生物制品学及其发展

生物制品学(bioperparatics)是指研究各类生物制品的来源、结构功能特点、应用、生产工艺、原理、存在问题与发展前景等诸多方面知识的一门学科。

生物制品是现代医学中发展比较早的一类药品,随着相关学科和技术的发展,其种类和品种不断增加,在疾病预防、治疗和诊断中起重要作用。然而,在较长时期内,它并没有成为一门学科,可能是因为它所包含的经验性成分比较多,缺乏形成独立学科的理论基础。20世纪40年代以后,人们对微生物的遗传、营养、代谢,以及它们的致病因子和免疫结构有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另外,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克隆选择学说、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巨噬细胞及T细胞和B 细胞的功能、主要组织相容复合物(MHC)的参与、抗体形成的遗传基础、细胞因子的作用等逐步得到阐明,免疫学作为生物制品学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开始被独立研究。更重要的是分子生物学的兴起,提供了基因工程和杂交瘤两种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技术,发酵工程和蛋白质化学的发展提供了现代生物反应器和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检验技术。目前,生物制品已经发展成为以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为理论基础,以现代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等为技术基础的一门新的独立学科—生物制品学。

二、生物制品的概念和种类

2005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三部)关于生物制品的定义为:生物制品(biological product)是以微生物、细胞、动物或人源组织和体液等为原料,应用传统技术或现代生物技术制成,用于人类疾病的预防、治疗和诊断的药品。人用的生物制品包括:细菌类疫苗、病毒类疫苗、抗毒素及抗血清、血液制品、细胞因子、生长因子、酶、体内及体外诊断制品,以及其他生物活性制剂,如毒素、抗原、变态反应原、单克隆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免疫调节剂及微生物制剂等。

生物制品种类繁多、用途各异、研究目的不同,其分类方法也不一样。根据其组成及用途可分为预防制品、治疗制品和诊断制品。

1.预防类制品

这类制品主要是疫苗,用于疾病的预防。根据其抗原来源可分为细菌类疫苗、病毒类疫苗及联合疫苗。细菌类疫苗是由细菌、螺旋体或其衍生物制成的疫苗。病毒类疫苗是由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或其衍生物制成的疫苗。联合疫苗是由两

种或两种以上疫苗抗原的原液配制而成的具有多种免疫原性的灭活疫苗或活疫苗,如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DTP),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MMR)等。

预防接种疫苗可使个体或得主动免疫,使机体获得长期的对某种传染病的抵抗性。但从预防接种到特异性免疫力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即诱导期),这就难以适应“应急”预防的需要。因此,对某些传染病,可采用注射免疫球蛋白或特异免疫球蛋白的方法,使机体获得被动免疫而暂时提高免疫水平。这也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措施,能较快地对机体起到保护作用。但是,被动免疫的预防效果不能持久。

2.治疗类制品

是用于临床疾病治疗的生物制品。主要有免疫血清、血液制品、重组细胞因子制品、抗体药物、重组激素药物、核算药物等。

3.诊断药品

用于检测各种疾病或机体功能的各类诊断试剂统称为诊断药品,可用于指导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利用生物技术开发的多种诊断试剂,使得人们对疾病的诊断更为快速、便捷、准确。诊断药品的品种繁多,用途各异,根据应用范围和本身的性质,可分为:①临床化学试剂,如血清酶类试剂、葡萄糖和蛋白质试剂等。②免疫学诊断试剂,如免疫球蛋白测定试剂、补体测定试剂和常用抗体等。③细菌学诊断试剂,如伤寒沙门菌“O”、“H”菌液,沙门菌属诊断血清等。④病毒学诊断试剂,如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核心抗体的诊断试剂,HIV抗原、抗体诊断试剂等。⑤肿瘤诊断试剂,如AFP检验试剂、CEA检验试剂等。⑥其他常用诊断试剂,如妊娠试剂、抗ABO血型系统诊断试剂等。

第二节生物制品发展史

生物制品学是伴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同时又与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等基础理论的发展密不可分。预防天花的疫苗是最早发展起来的生物制品。人为方法预防天花的最早记载是我国的宋代。宋真宗时,有峨眉山人曾为丞相王旦的儿子接种人痘预防天花,创造了“以毒攻毒”的预防方法,这是人类使用疫苗预防传染病的最早记载。18世纪末天花在欧洲肆虐横行,当时人们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一些挤牛奶的农妇很少得天花,这可能是因为那些挤牛奶的农妇在与奶牛接触的过程中感染了症状较轻的牛痘。1796年,英国医生Jenner Edward第一次用牛痘苗接种人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此种植牛痘的技术传遍了欧洲,后又传到北美洲和亚洲。

19世纪中叶随着微生物学的蓬勃发展,人们相继认识了各种病源微生物。1876年,德国人RoberKock首先发明了细菌分离培养法,从此陆续发现了各种致病细菌。1889年,首次发现人畜共患的口蹄疫这种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不久,引起脊髓灰质炎、,麻疹、天花和黄热病的病毒也相继被发现。人们在发现和认识各种病原微生物的同时,也在试图采用各种手段来控制这些病毒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其中疫苗的研究和发明是这一领域中最杰出的贡献,而在疫苗研制领域贡献最突出的当属法国人Pasteur,他先后发明了减毒的鸡霍乱疫苗、减毒的畜炭疽疫苗和减毒的狂犬病毒疫苗,从此人工减毒活疫苗的研究不断发展,迄今不衰。

但是在研制减毒活疫苗的过程中人们发现,有些微生物的毒力不易减弱,或

毒力减弱后就失去了免疫原性,或减弱后有毒性恢复的危险,因此不得不另想办法。1886年Salmon Smith发现加热杀死的强毒猪霍乱杆菌仍具很好的免疫原性,随后鼠疫、霍乱、伤寒、百日咳等死菌疫苗相继问世。到19世纪末,已经能够在分离到新的病原菌后不久就研制出相应的死疫苗并用于临床预防感染。

有的细菌如白喉和破伤风等的致病因子不在菌体本身,而在于细菌所产生的毒素。毒素虽然是很好的抗原,但因其毒性太强,不能注射人体。1923年,法国人Ramon用甲醛解毒的好方法,把白喉和破伤风等毒素变成无毒而有免疫原性的类毒素。

1948~1950年Enders等人用人胚胎非神经组织培养脊髓灰质炎病毒获得成功,随后细胞培养病毒技术得到飞速发展,病毒学突飞猛进,培养出多种病毒,病毒性疫苗也不断诞生,如麻疹减毒活疫苗、风疹减毒活疫苗、水痘减毒活疫苗等,极大地提高了人类抵抗传染病的能力。

1890年,Behring和Kitasato用经三氯化碘减毒处理的白喉及破伤风毒素免疫动物获得成功,此后,Behring又发现在经免疫的动物血清中含有免疫物质,如把这种免疫血清移注给正常动物,也能使后者获得对相应疾病的抵抗力,从而创造了“血清疗法”。免疫血清中的这种免疫物质就是免疫球蛋白。

血液制剂是在输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出现了冻干人血浆制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充分利用血液中的各种有用成分,开始研究血浆蛋白的分离。1943~1945年,先后从人血浆中提制成功白蛋白、免疫球蛋白、纤维蛋白海绵等制品供临床使用。随着低温乙醇法分离血浆蛋白组分工艺的日趋成熟和蛋白分离技术的不断革新,目前已能从正常人血浆中制备10多种常用血浆蛋白制品,可分离提纯100多种血浆蛋白。

对细胞因子的研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发展、丰富起来的。细胞因子的研究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细胞生物学时期、蛋白质时期和分子生物学时期。细胞生物学时期重点研究各类细胞因子的诱生、检测及其生物学活性,建立分泌细胞因子的传代细胞系及T-T细胞杂交瘤等。由于早先研究的是淋巴细胞产生的几种因子,所以直到1969年,还把当时研究的细胞因子都命名为“淋巴因子”。最早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初,法国教授Carnot认为存在一种能调控红细胞生成的“血循环物质”。其后,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直至90年代,各国科学家先后发现了干扰素、白细胞介素、集落刺激因子、肿瘤坏死因子及转移因子等一系列的细胞因子,并于70年代末期陆续对各种细胞因子做了科学的命名。在蛋白质化学时期,研究者们利用20世纪7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蛋白质化学技术(如超滤、层析、电泳、蛋白测序等),集中于细胞因子的分离、纯化、鉴定及理化特性分析。分子生物学时期研究各类细胞因子的克隆,基因结构及表达、调控等。基因工程产品即重组细胞为其主要研究内容,当前生物制品领域中涉及的干扰素、白细胞介素、集落刺激因子、肿瘤坏死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等十多种细胞因子制剂中,绝大部分是基因重组产品。诊断试剂的发展萌芽于19世纪末,1895年就已制造出可用于治疗和诊断的康炭疽菌血清。其后诊断细菌用的试剂随着细菌培养的改进而得到迅速发展。每当分离出某种抗病原菌,即有相应的诊断血清诞生。至20世纪30年代,细菌诊断血清日臻完善。病毒学诊断试剂的发展稍滞后于细菌学诊断试剂。而免疫学诊断试剂的发展更晚。但所有类型的试剂都同细菌学诊断试剂一样,随着该科学的进展而不断改进和发展。

近年来,生物技术在新型生物试剂与生物制品开发中的应用,取得了颇有成效的进步,特别是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使生物技术药品种不断增多。生物制品

的发展史从一个侧面展现了生物科学技术和相关学科发展史的发展,随着高新生物技术和相关学科的进步,将会不断涌现出种类更多、质量更高、临床预防、治疗和诊断人类疾病效果更好的新型生物制品。

第三节我国生物制品的发展

我国生物制品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宋朝时期,宋真宗时,人痘技术已开始在我国使用。由于在天花流行期,接种人痘可以大大降低自然感染的死亡率,到了明朝,人痘已广泛被使用,并在17~18世纪传到世界各国。人痘可以说是我国生物制品的萌芽,但直到1919年,我国才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生物制品。1917年绥远(现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的萨拉齐发生鼠疫,鼠疫被扑灭后于1919年在北平天坛成立了中央防疫处(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的全身),这是我国第一所生物制品研究所。1935年在兰州建立了兰州制造所,名为西北防疫处。在旧中国生物制品未得到应有重视,规模很小,发展缓慢,当时的制品只有十几个品种。病毒性疫苗只有牛痘苗和羊脑狂犬病疫苗两种,细菌性疫苗只生产一些死疫苗,类病毒、抗毒素和其他免疫血清等都是粗制品,质量低下,生产数量也有限。

新中国成立后,提出“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生物制品获得迅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机构的建立

1.生物制品研究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首先整顿了生物制品的体制,把私营生物制品厂并入国营企业生物制品研究所。通过机构调整,成立了北京、上海、武汉、长春、兰州、成都六个规模较大的生物制品研究所,一个主要研究生产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昆明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和成都输血研究所。研究和生产的品种主要是一些常用的预防性制品和血液制品。各研究所直属卫生部领导。

2.中国生物制品检定所

成立于1950年,20世纪60年代初与中国药品检定所合并,现称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为药品、生物制品质量把关,代表国家监督《生物制品规程》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GMP)的执行,有权抽查各研究所的制品质量,凡抽查发现不合格的制品,有权令其停止使用。

3.生物制品委会

生物制品委员会(现称标准化委员会)是我国生物制品最高学术咨询组织,负责制定和审查《中国生物制品规程》,于1989年成立,下设五个分委员会:病毒制品委员会、细菌制品委员会、血液制品委员会、生物工程产品委员会和诊断试剂委员会。

二、生产的发展

20世纪8年代后我国生物制品进入高速发展期,生物制品的种类、剂型快速增加。生物制品的质量实行与国际接轨,老的品种绝大多数已达到WHO(世界卫生组织)规程的要求,新的品种一律实行WHO标准或国际标准。国家提出生物制品企业要率先达到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要求,尤其是血液制品生产企业。生物技术产品生产车间或企业均按GMP的要求设计、建设和验收,其他制品生产车间也将逐步通过技改达到GMP要求,使生物制品走向国际市场。

目前我国人用生物制品包括细菌类疫苗、病毒类疫苗、抗毒素及免疫血清、血液制品、细胞因子、体内及体外诊断制品以及其他活性制剂(包括毒素、抗原、

变态反应原、单克隆抗体、重组DNA产品、抗原-抗体复合物、免疫调节剂、微生态制剂等)。

1.预防制品

以六大生物制品研究所为主,我国目前每年可生产供应预防制品近10亿人用剂量。由于疫苗的长期大面积使用,1964年对天花在我国完全被消灭;目前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也基本被消灭;自1992年对新生儿实施乙肝疫苗接种,乙肝带毒率已由16%降至10%以下,只要继续接种疫苗,“肝炎大国”的帽子必将被摘掉。目前许多传染病在很大程度上都已得到控制,传染病对人民的危害程度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第一位下滑到十名之外,说明我国在疾病预防接种领域已取了很大成绩。但是,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永无止境。某种疾病被控制以后,在较长的巩固时期内仍须使用相应预防制品。由于基因的突变、毒力基因的转移等因素,会出现新的病原微生物,引发新的传染病,而人口流动、国际交往、环境恶化、战乱、毒品、洪水等因素可能导致原已被控制的传染病又死灰复燃。近30年来,全球新出现约40种传染病,加之重又流行的,有近60种。有些危害很大,如HIV感染者,从20世纪80年代初发现以来已达5000多万人,我国也有100多万人,并进入感染的快速增长期。因此,预防制品的应用和深入研究仍很重要。

2.血液制品

血液制品是以人血浆为原材料,采用蛋白质分离技术经深加工制备而成的(国际通用的cohn低温乙醇法),在临床抢救和治疗过程中被广泛应用,包括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各种凝血因子等,是救死扶伤的重要药品。血液用品的临床使用量巨大,在1995年左右,国内生产企业大批涌现,目前大部分都通过了GMP 认证。

3.诊断试剂

诊断试剂是诊断、检测疾病的重要工具。根据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原理,不断发展出各种诊断试剂。生物技术的发展,使得抗原、抗体的制备,可采用杂交瘤技术(单克隆抗体)、多肽合成法或用基因工程技术大量生产,使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固相放射免疫试验(radioimmunoassay,RIA)诊断的精确度更高;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多聚酶链式扩增技术(PCR)及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基因芯片技术,使人类诊断和检测疾病的手段深入到分子水平,诊断工具日益专一、快速,应用面更广,质量更高,经济效益更显著。

肝炎、糖尿病和心血管病的临床治疗急需对甘油三酯、胆固醇、谷丙转氨酶(glutamicpyruvic transaminase,GPT)、谷草转氨酶(glutamic-oxaloacetic transaminase,GOT)等许多生化指标进行检测,需要大量诊断用酶。我国应用酶工程、试剂盒、酶电泳以及诊断测试仪器,现已投入生产的新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凝集诊断试剂盒(乙肝病)、丙肝病毒酶联免疫试剂盒(丙肝病)、血糖没试剂盒(糖尿病)、尿酸酶试剂盒(肾病)、丙谷转氨酶试剂盒(肝炎)、谷草转氨酶试剂盒(心肌梗死)、甘油三酯酶试剂盒(心血管病)等多种诊断试剂,并已经形成了中国自己的新型诊断试剂工业。

4.生物工程产品与技术

自20世纪70年代基因重组诞生后,国际上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十分厕所迅速。我国从80年代开始发展,90年代实现产业化。

1)基因工程疫苗与药品

是目前最活跃、发展最迅猛的高技术领域,也是1997年以来我国上市公司最青睐的领域。将天然活性蛋白的编码基因插入表达载体或引入某种宿主细胞后,有效表达该基因产物,再经分离、纯化和检定,可得到用于预防和治疗某些人类疾病的制品,诸如现有的乙型肝炎疫苗、胰岛素、生长激素、干扰素等2)单克隆抗体

是用杂交瘤技术将抗原免疫动物后,取(鼠)脾或外周血淋巴细胞或经体外免疫获得的免疫淋巴细胞与相应的骨髓瘤细胞融合,建立能稳定分泌特异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通过体内法或体外培养法制备单克隆抗体,经提取纯化获得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制剂,可用于有关疾病的体内/外诊断或治疗。为了提高靶向治疗作用,常常要对单抗进行修饰,即与毒素、药物、放射性核素、酶、细胞因子等其他物质偶联形成免疫结合物,或在同一段多肽链中包含非免疫球蛋白和免疫球蛋白序列的嵌合重组蛋白,成为所谓的“导弹药物”、“生物导弹”。

从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研制单克隆抗体与导向药物—杂交瘤单克隆抗体,现在已经获得了大量杂交瘤细胞系和大批单克隆抗体诊断试剂盒。在肿瘤方面,利用单克隆抗体与毒素(如蓖麻毒素、白喉毒素、绿脓杆菌外毒素等)、放射性核素或抗肿瘤药物(如阿霉素、丝裂霉素、氨甲蝶呤、长春新碱等)等进行偶联,制成导向药物,进行大量临床前的研究。此外,还进行人-人单抗研究。抗体工程也取得了多项成果,并开始应用于临床。我国开发的肝癌单克隆抗体定位诊断试剂盒填补了国内外空白,获得了16类38种抗人白细胞分化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已得到“国际人白细胞分化抗原大会”的确认,其中部分抗体结合免疫毒素已经用于骨髓移植,治疗多例白血病,取得了显著效果。

3)人体细胞治疗

体细胞治疗是指应用人的自体、同种异种或异种(非人体)的体细胞,经体外操作后回输(或植入)人体的治疗方法。这种体外操作包括细胞在体外的传代、扩增、筛选以及药物或其他能改变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处理。经过体外操作后的体细胞可用于疾病的治疗,也可用于疾病的诊断或预防。体细胞治疗具有多种不同的类型,包括体内回输体外激活的单核白细胞;体内移植体外加工过的骨髓细胞或造血干细胞;体内接种体外处理过的肿瘤细胞(瘤苗);体内植入经体外操作过的细胞群如干细胞、肌细胞、胰岛细胞、软骨细胞等。

自1993年5月卫生部公布《人的体细胞治疗及基因治疗临床研究质控要点》以来,体细胞治疗的研究与应用进展很快,涌现出了许多新的技术方法,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由于体细胞治疗的最终制品不是某一个单一物质而是一类具有生物学效应的细胞,其制备技术和应用方案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特殊性,因此不能像一般生物制品那样制定出适合于每一种方案的具体标准,而应具有情况具体对待。

4)人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是指以改变细胞遗传物质为基础的医学治疗。目前仅限于非生植细胞。基因治疗是将外源基因或遗传物质导入人体细胞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基因治疗的技术和方式日趋多样。按基因导入的形式,分为离体基因导入后进入人体内及体内导入两种形式。前者是在体外将基因导入细胞,然后将细胞导入人体;后者则是通过适当的导入系统直接将基因用于人体。

1991年我国对B型血友病进行了首次临床试验,取得了明显的疗效。深圳市赛百诺基因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用于肿瘤治疗的重组腺病毒-p53注射液,于2003年10月获准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是世界上第一个批准上市的基因治疗药

物,为我国创造了生物高技术发展的新的里程碑。目前,我国基因治疗的研发和产业化的单位主要有:①深圳赛百诺基因技术有限公司,其研发的重组腺病毒制品,用于肿瘤和心血管的基因治疗;②上海肿瘤研究所,其研发的重组反转录病毒,用于肿瘤基因治疗: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研究所和北京本元正阳基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腺相关病毒载体技术,与国内多家合作,用于肿瘤、遗传病的基因治疗;④复旦大学与本元正阳公司合作,进行血友病的基因治疗;⑤北大医学院用裸DNA对外周血管病进行基因治疗。

我国的13亿人口和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及医疗水平,形成了我国巨大的生物制品市场。20世纪90年代以后,不但国内的生物制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遍地而起,国外的生物制品生产企业也看好我国市场,纷纷合资建厂或申请进口注册。这些进口制品中既有我国目前已成熟的品种,也有我国尚处于研制阶段的品种。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促使生物制品研制的起步较高,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距离。但是,太多生物制品造成严重的重复建设、生产过剩。例如,目前我国生产乙肝、丙肝、艾滋病诊断试剂的企业多达50多家,而外资在我国注册生产这三种诊断试剂的企业也有20多家。可想而知竞争之激烈。重复和竞争的结果是,国内一些小企业很快倒闭,存留下的企业为了争夺市场,采用各种手段进行销售,并大打价格战。高科技的产品无法获得高额利润,使企业没有充足的资金用于产品质量的再提高、新项目的开发,这种恶性循环的结果是企业最终失去核心竞争力,严重影响了我国生物制品行业的整体发展。因此,国家在鼓励和支持生物制品产业发展的同时,还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制定有效的产业政策,加强生物制品的进口管理,扶持大型的、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企业,鼓励创新,减少重复,理顺生物制品/药品的流通渠道。

三、制品质量的管理

生物制品是一类特殊的药品,它除用于临床治疗和诊断以外,主要用于预防疾病,接种对象多为儿童。质量好的产品可增强人的免疫力,防治疾病,造福人民。质量差的制品不但不能保障人民的健康,还可能带来灾难。因此,其质量与人的生命攸关。从我国生物制品质量管理上看,它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20世纪20~40年代为质量管理的“成品把关”阶段,即单纯依靠成品检定,剔除废品。当时既无生物制品制造检定规程,也无统一的制品质量标准,制造检定无章可循,方法随人而异。50~70年代发展到“初级预防”阶段,1952年我国制定第一部《生物制品规程》(草案),1959年修订后经卫生部批准作为我国生物制品规程。1979年又对生物制品规程进行了修订并制定出我国的生物制品制造检定规程。在此阶段已开始重视对生产菌种、毒种和半成品进行质量控制,并加强了质量管理部门的职能,达到了“初步预防控制”制品质量的目的。80年代以后发展为“全面质量管理”阶段,1988年卫生部发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对制品生产实行总体的、综合的全面管理,以确保制品质量。随着生物制品的发展,质量标准的提高,生产及检定方法的改进,卫生部又分别在1990年、1993年、1995年、2000年和2002年对中国生物制品规程进行了修订。自1951年以来,该规程已有六版执行,分别为1951年及1952年修订版、1959年版、1979年版、1990年版及1993年版(诊断制品类)、1995年版、2000年版及2002年版增补版。2002年翻译出版了第一部英文版《中国生物制品规程》(2000版)。在审批方面,为与化药学、中药区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专门制定了《新生物制品审批办法》。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将《中国生物制品规程》并

入药典,设为药典三部(一部为中药,两部为化学药)。

第二章生物制品的制备

第一节一般生物制品的制备方法

一、原料的选择、预处理和保存方法

在生物制品的制备过程中,起始原料的质量是生物制品制备的基础,直接关系的终产品质量和生产工艺的稳定。因此,生产生物制品必须对起始原料提出一定的要求。

1.原料的选择

生物原料可来源于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及海洋生物的生物组织或分泌物,也可来源于人工构建的工程细菌、工程细胞及人工免疫的动植物。

1)原料选择的注意事项

生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期可合成不同的生化成分,所以生物的生长期对生理活性物质的含量影响很大。对于不同来源的原料,要注意选取其最佳生长时期。植物原料要注意它生长的季节性;微生物原料最好选取对数生长期,因此这时的微生物生长代谢能力最强;动物原料要选取适当的年龄和性别。

2)选择原料时应遵循的原则

选择原料时要遵循以下原则:原料来源丰富,产地接近,成本低;原料新鲜,其有效含量高并易于获得;杂质含量尽可能少,对原料中的杂质、异构体,必要时应进行相关的研究并提供质量控制方法;起始原料应质量稳定、可以控制,原材料应有来源、标准和供货商的商检报告,必要时应根据制备工艺的要求建立内控标准。

2.原料的预处理

生理活性物质易,失活与降解,采集时必须保持材料的新鲜,防止腐败、变质及微生物污染。因此生物材料的采摘必须快速及时进行预处理并适当保存。对于动物原料,采集后要立即处理,去除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等,并迅速冷冻储存。对于植物原料,要择时采集并去除不用的部分,然后进行保鲜处理。对于微生物原料,要及时将菌体与培养液分开,并进行保鲜处理。

3.原料的保存方法

1)冷冻法

适用于所有生物原料。常用-40℃速冻。如在-80~-70℃可保存更长时间。

2)有机溶剂脱水法

常用的有机溶剂是丙酮。该法适用于原料少而价值高、有机溶剂对活性物质没有破坏作用的原料,如脑垂体等。

3)防腐剂保鲜

常用乙醇、苯酚、甘油等。该法适用于液体原料,如发酵液、提取液等。对于不同的生物还有不同的保存方法,例如,对于动物细胞,有组织块保存法,组织悬液保存法、单层细胞保存法等。

二、目的产物的提取

提取(extraction)是分离纯化物质的第一步,其目的和作用是去除与目的物性质差异大的杂质,为后面的精致工序创造有利条件。

1.生物组织与细胞破碎

生物制品大部分存在于生物组织或细胞中,,因此,分离或提取这些产物或提高提取率,生物组织与细胞破碎(obtrite of tissue and cell)过程就显得非常重要。破碎细胞是为了破坏细胞壁,使细胞内容物有效地释放出来,获得有效的提取。

破碎的方法很多,按照是否存在外加作用力可分为机械法和非机械法两大类(表2-1),其中机械法主要靠剪切力来破碎细胞,包括高速匀浆破碎法、高速搅拌珠磨破碎法、超声波振荡破碎法、高压匀浆法等。机械破碎法的优点是速度快,处理量大,不会带入其他化学物质。其是会产生热量,要采取冷却措施,防止有效成分失活。非机械法相对较温和,细胞不能全部被破碎,或是细胞膜部分被通透而释放出目标蛋白等活性制品,包括渗透冲击破碎法,反复冻融法、热处理法、化学渗透法、酶解法等。非机械破碎法往往不能破坏DNA,从细胞中释放出来的DNA会发生聚合,大大增加液体的粘合度。

表2-1 机械法和非机械法破菌比较

项目机械法非机械法

破菌原理机械切碎溶解局部壁膜

碎片大小碎片细小碎片较大

内含物释出全部部分

时间、效率时间短,效率高时间长、效率低

设备专用设备不需专用设备

通用性强差

成本低高

适用范围实验性,工业生产实验室

1)高压匀浆法

属于机械破碎法,所用设备是高压匀浆器,也称均质器。其破菌原理是:在高压下将匀浆以高速喷射到静止的环上,再被迫流出,其速度可达每秒几百米;再转到常压下,经此双重作用造成细胞破碎。此法的优点是可大规模地处理菌液;缺点是会使工作液升温,导致一些活性蛋白失活。不同的微生物,用高压匀浆器破菌的效果不同(表2-2)。为了提高破菌效果,可采用二次匀浆法。如将工作液预先冷却并在二次匀浆过程中冷却工作液,可达到较好效果。

2)高速珠磨法

也属于机械破碎法。所用设备是高速珠磨机。其原理是:微生物细胞悬浮液

与极细的磨珠剂(通常是直径<1mm的无铅玻璃珠)在搅拌桨作用下充分混合,珠子之间及珠子和细胞之间互相碰撞、剪切,促使细胞壁破裂,释出内含物。此法会产生高热,但可由夹套中的冷却液带走。大规模破碎细胞的效果好,特别是对于有大量菌丝体的微生物和一些有亚细胞器(质地坚硬)的微生物细胞。破碎程度取决于震动速度、菌体浓度、助磨剂用量、大小及接触时间等。

表2-2 各种菌体一次匀浆后的破碎率

菌体压力/MPa 破碎率/%

面包酵母 53 62

啤酒酵母 55 61

大肠酵母 53 67

解脂酵母 55 43

3)超声振荡破碎法

超声破碎(ultrasonication)是当今应用较多的一种细胞破碎方法。其原理是:当声波达到20000C/s【cycles/second】(150W,20kHz)时,液体会发生非常快速的震动,产生空穴效应而使细胞破碎。破碎细胞的效率与声频、声能、处理时间、细胞浓度、PH、离子强度、细胞悬液的温度及细菌种类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杆菌比球菌易破碎,格兰阴性菌比格兰阳性菌易破碎,且对酵母菌的破碎效果较差。超声破碎已引起工作液的温度剧烈上升,但可向工作液内置入冰盐水或在夹套中通入冷却液进行冷却。此法不宜大规模生产,但可用于破碎包涵体。

4)压力法

有渗透压法、高压法和减压发3种。高压法是用几百万至几千万帕压力反复冲击物料。减压法是对菌体缓缓加压,使气体溶入细胞,然后迅速减压使细胞破裂。渗透压法是一种较温和的细胞破碎法,它是使细胞在浓盐中平衡,再投入水中,水迅速进入细胞内,引起细胞膨胀破裂,于是细胞内容物释放出来。渗透压法仅用于细胞壁较脆弱的细胞,或者细胞壁预先用酶处理,或在培养过程中加入某些抑制剂,使细胞壁有缺陷。

5)反复冻融法

该法是将细胞放在低温下冷冻,然后在室温中融化,如此反复多次,而使细胞壁破裂的细胞破碎技术。其原理主要有两点:一是在冷冻过程中促使细胞膜内的疏水键断裂,从而增加细胞的亲水性;二是冷冻细胞内的水结晶,形成冰晶粒,使细胞膨胀而破裂。影响破碎细胞的因素有冷冻温度、冷冻速度、细胞年龄及细胞悬液的缓冲液成分。该方法具有设备简便、活性保持好等优点,但用时较长,只适用于细胞比较脆弱的菌体,破碎率低,且反复冻融会使一些蛋白质变性。

6)化学渗透法

某些有机溶剂(如苯、甲苯)、抗生素、表面活性剂(如SDS、Trition X-100等)、金属螯合剂(如EDTA)变性剂(如盐酸胍、脲)等化学药品都可以改变细胞壁或膜的通透性,从而使内含物渗透出来,这种方法称化学渗透法。化学渗透

法的优点是有一定的选择性,可使一些小分子渗透出来,大分子仍留胞内;细胞外形完整,碎片少,有利于后处理。缺点是时间长、效率低,有些化学试剂有毒性。

7)酶溶破碎法

是利用酶反应分解细胞壁上的特殊连接键,破坏细胞壁结构,进而达到破碎细胞壁使细胞内含物溶解出的目的。分为外加酶法和自溶法。外加酶法,是在细胞悬中加入一些酶使细胞壁破碎,单一酶不易降解细胞壁,需要选择适宜的酶及酶反应体系,常用的酶有溶菌酶(lysozyme)、β-1,3-葡聚糖酶(dextranase)、β-1,6-葡聚糖酶、蛋白酶(protease)、甘露糖酶(mannanase)、糖苷酶(glycosidase)、肽键内切酶(endopeptidase)、壳多糖酶等。溶菌酶主要对细菌类有作用,其他酶对酵母作用显著。细胞自溶是利用微生物自身产生的酶来溶解自己的细胞壁结构。控制一定条件,可诱发微生物产生过量的溶壁酶或激发自身溶壁酶的活力,已达到使细胞自溶的目的。影响自溶过程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温度、时间、PH、酶用量、激活剂和细胞代谢途径等。利用酶溶法处理细胞时必须根据细胞的结构和化学组成选择合适的酶,并确定相应的使用次序,控制好温度、PH和酶用量。

为了提高破菌效率,有时可将几种方法联合使用,如在用酶溶法对大肠杆菌破菌时,可同时进行2~3次的反复冻融,并可同时在工作液内加入EDTA以将与膜蛋白结合的金属离子去除,便于溶菌酶的作用。

与其他破碎法相比,酶溶法破碎法具有容易控制(PH、温度)、专一性好和经济等优点。但它会使细胞悬液的粘度增大,过滤速度下降,所以应用并不多。

2.固液分离

一般待提取的生物制品成分在提取液中以溶解状态存在,如果提取液为器官或组织匀浆或细胞破碎液,则会含有大量组织细胞碎片及颗粒性杂质,因此,需要对提取液进行固液分离,除去细胞碎片。固液分离是生产生物制品中经常遇到的重要生产操作,培养基、发酵液、某些中间产品和半成品等都需进行固液分离。其中发酵液由于种类多、黏度大、成分复杂,其固液分离最为困难。

固液分离可采用离心、膜过滤或双水相分配等方法。离心使细胞碎片分配在一相(通常为下项)而分离,也起部分纯化作用。膜过滤技术有微滤、超滤和反渗透等,微滤用于分离细胞、细胞碎片、包涵体和蛋白质沉淀物等固体颗粒。超滤用于浓缩蛋白质、多糖和核酸等大分子物质;反渗透用于脱去抗生素、氨基酸等小分子中的水分。双水相分配法是向水相中加入溶于水的某些高分子化合物(如葡聚糖、聚乙二醇等)后,形成密度不同的两相,双水相萃取系统是由两种水溶性高聚物或一种高聚物与无机盐在水溶液中混合而成,一相中含有一种高聚物较多,而另一相中含另一种高聚物较多,这就是双水相系统。溶质在两相中有不同的溶解度,从而达到分离和提纯某种高分子化合物的目的。常用的水相系统有聚乙二醇-葡聚糖和聚乙二醇-无机盐,其中后者应用较广泛。聚乙二醇富集的上相一般会有目的产物和其他杂蛋白,下相含有细胞碎片、核酸、多糖等。双水相分配法既能克服离心分离中设备投资大,能耗高的缺点,也不存在膜过滤中的泄露和堵塞问题。

3)目的产物的分离纯化

固液分离后,各种成分均以溶解状态分散在提取液中,相对于产物成分,其他成分属于杂质,杂质中可能含有病毒、多肽与蛋白质、热原质、脂类、多糖、多酚、氧化产物、核酸、脂多糖、盐、多聚体、与目的产物类似的异构体等,需

采用各种适宜的技术手段去除,这一过程即是分离纯化。分离纯化是生物制品制备的核心操作,由于生化物质种类繁多,因此分离纯化的是实验方案也是千变万化,没有一种分离纯化的方法可适用于所有物质的分离纯化,一种物质也不可能只有一种分离纯化方法。所以,具有的分离纯化方法是根据目的物的物化性质与生物学性质以及具备的实验条件而定的。

分离纯化的实质与最终目的是在去除各种杂质的同时将目的产品成分进行

富集与浓缩。纯化工艺的每一步均应有纯度、提纯倍数、收获率等资料。纯化工艺中应尽量不加入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若不得不加入时,应设法除尽,并在最终产品中检验残留量,其最低限量的规定除应远低于有害剂量外,还要考虑多次使用后的累积作用。分离纯化过程中,常用分级沉淀、超滤、电泳、色谱(层析)等技术。

分离纯化生物制品的一般程序是:首先根据产品的分子结构和理化性质制定出可行的分离纯化方法,然后破碎生物材料的组织细胞、提取生化产品的混合物,利用盐析法、有机溶剂沉淀及其他沉淀剂沉淀等方法对相应的生化产品进行粗提;再利用电泳技术、色谱技术和膜技术等技术对粗提产品进一步分离纯化;最后可对纯化的生化产品进行分析鉴定并制成制剂,即完成了对生化产品的制备。但具体到不同的制品其分离纯化方法不完全一样。

第二节各类生物制品的分离纯化方法

一、蛋白质制品的分离纯化

要分离纯化蛋白类制品,必须掌握蛋白质特有的理化性质,进而确定合适的分离制备方案。

1.根据蛋白质的分子大小、形状和密度差异进行分离纯化

有过滤和超过滤技术、离心和超离心技术、凝胶过滤层析法、透析法等。

1)过滤和超过滤技术

利用不同孔径的介质,如滤纸、微孔膜、烧结瓷、烧结玻璃等,截留流体中一定大小范围的颗粒、微粒或分子,一般按截留能力,分为以下三大类。

(1)过滤(flitrtion)

截留直径大于10μm,一般用于澄清和预过滤。

(2)微过滤(micro- flitrtion)

截留直径0.1~10μm。0.45μm可截留一般细菌,0.2μm可截留细小的细菌,0.1μm可截留支原体。

(3)超过滤(ultra- flitrtion)

截留直径为0.001~0.1μm,通常以截留相对分子质量划分。可直接分离病毒、蛋白质、核酸和多糖等生物大分子,具有浓缩、精制和透析的功能。如果产品为截留的浓缩液,可达浓缩悬浮粒子及大分子物质的目的,并可去除小分子物质,达到精制和透析的目的。如果产品为超滤液,可对含小分子溶质的溶液进行澄清或除菌。超过滤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生物技术产品的生产和研究,微孔介质截留的精度决定于孔径的均一性,但任何介质的微孔孔径都不可能是绝对一致的,因此截留所得产品的纯度也是相对的,并且有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漏失,而更重要的损失往往是由介质对产品的吸附造成的,因此要选择孔径适当、均一且低吸附的介质材料,而当产品与杂志的相对分子质量相近时,超过滤难以奏效,必须采用其他技术。

2)离心或超离心技术

在悬液和胶体溶液中的粒子有运动和扩散的作用,同时又受重力影响有沉降的趋势,粒子越大、越重,扩散越慢,沉降越快,反之,粒子越小、越轻,扩散越快,沉降越慢,甚至不能自然沉降,必需借助于离心力场,外加各种密度的介质才能沉降,已达到分离纯化的目的,即离心(centriugation)和超离心(ultracenflitrtion).粒子在重力场或离心力场中沉降或漂浮,除与相对离心力有关外,还与介质的浮力及摩擦阻力关系密切。综合这些因素,以沉降系数S 表示,它是某种粒子本身的一种物理量,以纯水为介质,20℃下,浓度接近零的

表示。蛋白质的沉降系数在2~25,外推值来表示在标准条件下的沉降系数,以S0

20W

需要相对离心力场>4*105g,一般需要6*104r/min以上才能沉降分离。

离心机的样式和型号很多,按转速可分为普通离心机(500~4000r/min)、高速(8000~25000 r/min)、超速(25000~80000 r/min)和超高速(150000 r/min)离心机。生物高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108者可用高速和普通离心机,106~108者应选用超高速离心机,<106者用离心和超离心效果不好,需采用另外的方法。

3)凝胶过滤层析技术

凝胶过滤层析(gel filtration chromarography)也称分子筛层析、分子排阻层筛(molecular-exclusion chromarography)。是利用具有网状结构的凝胶的分子筛作用,根据被分离物质的分子大小的不同进行分离。层析柱中的填料是某些惰性的多孔网状结构物资,多是交联的聚糖(如葡聚糖或琼脂糖)类物质,小分子物质能进入其内部,流下来速度慢,而大分子物质却被排除在外部,下来的速度快,当一混合溶液通过凝胶过滤层析柱时,溶液中的物质就因不同相对分子质量被筛分开了。它的突出优点是层析所用的凝胶属于惰性载体,不带电荷,吸附力弱,操作条件比较温和,可在相当广的温度范围下进行,不需要有机溶剂,并且对分离成理化性质的保持有独到之处。对于高分子物质有很好的分离效果。

将具有网状或锥形微孔结构的凝胶微球膨胀充满溶液后,装入足够高度(75~100cm)的柱中,用缓冲液平衡后,将样品加在柱床顶端,待样品进入柱床,随即用平衡缓冲液流洗。当大小不一的分子在凝胶柱中流过时,直径大于凝胶的微孔者被排阻在微球之外,顺球间缝隙流穿而过,最先被洗脱出来,形成流穿峰;而直径小于凝胶微孔者,扩散进入球的微孔中,直径越小扩散得越快,进入得越深或进入的概率越高,因而在柱上滞留的时间越长,并按大小先后被洗脱(图2-1)。理论上当柱中原有溶液(包括微球外和微球孔内的溶液)被同体积的洗脱液更替时,样品中各组分也应全部被洗脱,但因不同凝胶对样品组分存在一定的非特异吸附作用,实际结果要比理论上略滞后。

凝胶过滤主要有脱盐和分级分离两大用途。脱盐是将小分子的无机盐与大分子的目的蛋白分离。在脱盐工艺,凝胶介质体积通常为样品体积的4~5倍,流速可达200cm/h左右。分级分离不但适用于实验室,还能应用于大规模生产。在分级分离时必须选用孔径适当、分离范围与样品分子大小相适应的凝胶,但上样量应控制在柱床体积的5%~10%,因此这种分离常用于浓缩后的样品。凝胶过滤层析靠不同大小的组分流经途程的长短之差达到分离目的,因此柱要有足够的长度,使不同组分拉开距离,然而微粒还有扩散效应,扩散与时间成正比,所以柱又不可太长,普通层析柱以75~100cm为宜。在大规模分离中采用“重叠式柱”,即将几个不高的柱叠加起来,易于操作,其流速为同样体积常规柱的4~5倍,且不影响分离效果。

图2-1 凝胶层析原理

4)透析

透析(dialysis)是利用半透膜的选择性在溶里分离大分子和小分子的一种分离技术,常用于除去蛋白或核酸样品中的盐、变性剂,还原剂之类的小分子杂质,也可用于蛋白质溶液浓缩。主要使用半透膜制成的透析袋作为工具。首先将待去盐的蛋白质溶液放置于透析袋内,扎紧口后置于去离子水或低浓度缓冲溶液中,盐类或小分子物质即通过半透膜向低浓度的水或缓冲溶液中扩散直至平衡,而大分子则由于膜的阻拦而留在袋内,通过不断更换缓冲液,即可将样品要除掉的小分子稀释到足够低的浓度,当将袋放入吸水剂时,袋内水分伴随小分子物质一起透出,达到浓缩的目的。

2.利用蛋白质的电性进行分离纯化

有等电点沉淀法、离子交换层析法、电泳和等电聚焦法等。

1)等电点沉淀

当蛋白质溶液的PH=pI时,蛋白质的静电荷为0,因而失去了水化和分子间相斥的作用,疏水性氨基酸残基暴露,蛋白质分子相互靠拢、聚集,最后形成沉淀析出,即等电点沉淀(isoelectric point precipitation)。此法慢且不完全常与盐析、有机溶剂沉淀等联合应用。

2)离子交换层析技术

离子交换层析技术(ion exchange chromatography,IEC)是以离子交换剂为固定相,依据流动相中的组分离子与交换剂上的平衡离子进行可逆交换时的结合力大小的差别而进行分离的一种层析方法。在不溶性介质上引进带电基团(酯化、氧化、醚化等)形成不同介质。引入正电基团的介质(交换剂)为阴离子交换剂,可以静电吸附阴离子;引入负电基团的介质(交换剂)为阳离子交换剂,可以静电吸附阳离子。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在不同PH下可带不同的正负电荷。如溶液PH低于某蛋白质的等电点时,该蛋白质带正电荷,可交换吸附到阳离子交换剂上,与带负电荷的蛋白质分离;如溶液PH高于某蛋白质的等电点时,则它带负电荷,可交换吸附于阴离子交换剂上,与带正电荷的蛋白质分离。洗脱时可通过改变溶液的性质如改变PH及提高离子强度,将吸附在介质上的目的蛋白质解离下来。

采用离子交换层析,一般是将处理好的固体离子交换剂装入柱内,先将待分离的、性质相近的混合样品溶液通过层析柱,使其被交换剂充分吸附。然后再用洗脱液进行洗脱,分别收集流出液,通过分析鉴定,就可以得到分离的各组分物质。

几乎所有的生物大分子都是有极性的,都可带电,所以离子交换剂已广泛用于生物大分子的分离纯化。由于其分辩率高、工作流量大且易于操作,因而已成为蛋白质、多肽、核酸及大多数发酵产物分离纯化的一种重要方法,在生化分离中约有75%的工艺采用离子交换法。可采用适当的PH和(或)离子强度将目的产物交换吸附上柱、而杂蛋白不被吸附的正吸附法,或采用只吸附杂蛋白、让目的产物保留在原缓冲液中的负吸附法,提高目的产物的纯度。

3)电泳和等电聚焦电泳

电泳(eletrophoresis)指蛋白质在电场中向电性相反的电极泳动,带电越多者泳动速度越快,经过一定的时间可使不同的蛋白质分开,形成不同的电泳带。

如人血清蛋白在PH8.6的缓冲液中均带负电荷,电泳后可获得5条主要的电泳带,依次为:白蛋白、α1、α2、β和γ球蛋白。电泳可在不同的介质中进行,如缓冲液、纸、醋酸纤维膜、琼脂糖、淀粉以及聚丙烯酰胺等。如在选定浓度或浓度梯度的聚丙烯酰胺介质中进行,则兼有分子筛作用,可提高分离效果。聚丙烯酰胺电泳(PAGE)常用于蛋白质纯度检测和科研工作中少量蛋白质的纯化;电泳如在有PH梯度的介质中进行,不同等电点的蛋白质可在相应的PH梯度范围内集中形成电泳带,叫做等电聚焦(isoeletric focusing,IEF)电泳,较一般电泳分离效果更好,用液体PH梯度介质进行等电聚焦电泳,已有现成的设备,可分离较大量的蛋白质。

3.利用蛋白质的亲水性和疏水性(即溶解度)进行分离

有盐析法、乙醇和聚乙二醇沉淀法、疏水层析法等

1)盐析技术

通常条件下,向稳定的蛋白质大分子胶体溶液中加入易溶性盐,能与蛋白质竞争与水分子的水和作用,破坏蛋白质的水化层,再调PH至某种蛋白质的等电点,蛋白质就很容易从溶液中沉淀析出,即盐析(salting out)。这种沉淀是可逆的,随着盐浓度的降低又可恢复其胶体状态。盐析技术是蛋白质分离和浓缩的简单而且温和的方法,虽然分辨率不高,但适于大规模生产,且价格便宜,特别适用于纯化流程的前期和最终的浓度。

许多中性盐可用于蛋白质盐析,如硫酸铵、硫酸钠、氯化钠、磷酸钠等。其中最常用的是硫酸铵,硫酸铵在水中的溶解度大,受温度的影响小,溶解时不发热,一般不会引起蛋白质变性,一定浓度的硫酸铵可抑制大多数细菌的生长,能起到保护作用;缺点是其溶液缓冲液力很差,PH约为5.5,使用前需要氢氧化铵和硫酸调整PH。蛋白质盐析用的硫酸铵要求具有一定的纯度,一般要化学纯以上,特别是对重金属离子要求严格,以防它们与蛋白质结合,或催化某些氧化反应。

盐析一般不直接加入固体硫酸铵而是加入其饱和溶液,加入的量常以饱和计算,如按饱和溶液的饱和度为100%,加入到等量的蛋白溶液中,其饱和度为50%。若要从血浆中盐析不同的蛋白质,可采用逐步增加硫酸铵饱和度的方法,当硫酸铵饱和度达到20%时,纤维蛋白首先析出;增加到28%~33%时,优球蛋白析出;33%~50%时,拟球蛋白析出;饱和度大于50%时,白蛋白析出。

蛋白质经盐析沉淀、离心分离后,沉淀中带有硫酸铵,在此状态下冷冻保存,蛋白质比较稳定。若需进一步处理,首先要去盐,传统的方法是透析,但透析需时较长,易引起变性和(或)污染,较好的方法是用高交联度的凝胶如SephadexG-25等柱层析或超滤法去盐。

2)乙醇和聚乙二醇沉淀法

聚乙二醇(PEG)是一种无毒的非离子型水溶性聚合物,有很强的亲水性,溶于水中不发热升温,即使浓度很高也不会引起蛋白质变性,因此可用于生物活性脆弱的蛋白质的分离。用PEG沉淀蛋白质迅速,数分钟内即沉淀完全,能缩短生产周期,减少污染及制品降解的机会,并有促进蛋白质结晶的作用,且可在0℃以上室温坏境下操作,不必严格控制温度。混合蛋白质溶液中各组分的沉淀次序,主要决定于其在水中的溶解度以及初始浓度。用相对分子质量6000的PEG可沉淀血清中的抗体蛋白,PEG的浓度达到7%可使IgM沉淀,PEG的浓度达到14%可使IgG和IgA沉淀。将PEG(4000或6000)结合离子交换、亲和层析等方法可

分离多种血浆蛋白。

3)疏水层析法

疏水层析(hydrophobic interaction chromatography,HIC)又称疏水相互作用层析,是根据不同生物大分子疏水性的强弱不同进行分离纯化的。将疏水性羟基(如丁基、辛基和苯基等)连接到亲水多孔的层析凝胶上,在高浓度下,暴露的蛋白质分子的疏水基团和凝胶上的羟基相互作用,吸附在柱上。然后降低盐浓度或改变PH使偏离等电点或加乙醇、甘油、聚乙二醇等降低洗脱液极性,并结合降低温度、加入去污剂等干扰因素,可将蛋白质洗脱。影响疏水相互作用的因素主要是蛋白质本身的疏水性蛋白质的坏境。疏水层析非常适合于盐析后的进一步分离纯化。

4.利用蛋白质的化学性质分离纯化

有辛酸沉淀法、利凡诺沉淀法、固相化染料柱层析、螯合柱层析等。

1)辛酸沉淀法

在低离子强度、PH4.2~4.5的酸性条件下,辛酸(caprylic acid)可与绝大多数的血清蛋白反应,形成不可逆的沉淀,唯有IgG类抗体不发生反应,仍留在溶液中,离心除去沉淀,将上清液的PH调整到7.0左右。用硫酸使IgG析出,可得到纯度达到80%以上的IgG,该法经济、简便、快速,不损害抗体活性,回收率高,已被应用于血清和腹水中纯化IgG。

2)利凡诺沉淀法

利凡诺(2-乙氧基-6,9-二氨基吖啶乳酸盐)是一种吖啶类染料,能与溶液中带负电荷的蛋白质形成可逆的络合沉淀。其反应依赖系统内的利凡诺浓度、酸碱度、离子强度等。在PH8.0时,利凡诺不与等电点高于5.8的蛋白质发生反应。因此可以通过调节PH除去不需要的蛋白质,再结合其他条件最终分离出所需的蛋白。利凡诺法的优点是所需设备简单,操作周期短,回收率相对较高,但不适于大规模生产,利凡诺残余量的测定及其安全性也都存在一定问题。

3)固相化染料柱层析

蛋白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与某些染料发生可逆的结合,将这些染料偶联到层析填料上,作为固相化的配体,根据亲和层析的原理,用于蛋白质分离纯化。如Blu-Sepharose4B类的填料就是以Cibacro Blue F3G-A为固相配体,与多种酶类有很强的结合力,对白蛋白、脂蛋白、凝血因子和干扰素等非酶蛋白质也有良好的结合能力,是一种应用性很强的广谱亲和层析填料。

4)螯合柱层析

金属离子常与蛋白质发生不可逆的化学反应,但有螯合剂存在时,则三者可形成可逆的螯合物,类似叶绿素和血红蛋白。将螯合剂如EDTA偶联层析填料上,加上能与蛋白质结合的金属离子(表2-3),即可形成一种螯合固相配体。

表2-3 蛋白质对金属离子的选择

可分离的蛋白质固相金属离子

干扰素(interferon) Co2+,Ni2+,Cu2+,Zn2+

核糖核酸酶(ribonuclease) Ni2+,Cu2+

溶菌酶(lysozyme) Cu2+

白蛋白(albumin) Cu2+

α2-SH-糖蛋白(α2-SH-glycoprotein) Zn2+

α-间胰酶抑制物(interα-trypsin inhibitor) Zn2+

血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Zn2+

纤溶酶原激活剂(plasminogen activator) Zn2+

二磷酸核苷脂酶(nucleoside diphosphatase) Cu2+

α2-巨球蛋白(α2-macroglobulin) Zn2+

核苷酸和t-RNA(nucleoside and t-RNA) Cu2+

5)利用蛋白质的生物学性质分离纯化

主要有亲和层析法(affinity chromatography)。

蛋白质能有与一些特异的物质发生可逆的结合,在生物体中表现出特定的功能或称生物学活性,如酶与底物或抑制剂、抗原与抗体、激素/毒素/细胞因子与相应受体的结合等。相匹配结合的一对配体,将其中的1个以稳定的共价键连接在层析填料上,形成固相化配体,又称亲和吸附剂。在有利于配体结合的条件下加入样品,液相中的相应配体便于固相配体结合,吸附在柱上。用缓冲液洗去杂质后,改用解析液洗脱。解析可使用较剧烈的非特异蛋白变型缓冲液,如PH2~3的甘氨酸缓冲液、4~8mol/L尿素、6mol/L盐酸胍、3mol/L NaSCN、3.5mol/L MgCl

2等,使蛋白质构型改变,破坏配体间的结合。使用这类洗脱方法要特别注意防止蛋白质变性,尽快中和或除去变型剂;亦可用含特异的竞争性配体或底物的缓冲液洗脱。亲和层析可获得生物活性特异的高纯度产物,甚至可从复杂的混合物中进一步提纯目的产物,亦可用负吸附法将某种杂质去除。

亲和层析是目前纯化蛋白质最有效的方法,在抗原抗体纯化中尤为常用,又称免疫吸附。免疫吸附分液相和固相,液相免疫吸附是将相应的杂抗原溶液加到免疫血清中,反应后离心除去生成的Ag-Ab复合物沉淀,制备单价免疫血清,但这种血清中往往残留有可溶性的Ag-Ab复合物、过量的吸附用Ag和其他无关抗体,常在使用中带来难以预测的后果。

5.利用蛋白质的多种结合能力,用羟基磷灰石层析进行分离纯化

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AH或HAT)是一种磷酸钙盐【Ca

5(PO

4

)

3

OH】

2

能吸附生物大分子(如核酸、蛋白质等)并在不同较缓和的盐浓度梯度下洗脱,但不吸附小分子。HAT晶体中有很多带正电荷的Ca2+和带负电荷的PO

4

3+,与带相应电荷或极性位点的蛋白质相互作用,虽然每个作用位点的结合力都小于离子键,但作用发生在大分子的多个位点,其总和表现为彼此间较强的吸附结合,又可在交缓和的梯度条件下被洗脱,所以其作用原理不同于离子交换,在层析技术中常能发挥特殊的效能。

二、核酸类制品的分离纯化方法

糖类广泛分布于生物体中,可以分为单糖、低聚糖和多糖。目前已发现不少糖类及其衍生物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尤其在抗凝,降血脂、提高机体免疫和抗

肿瘤、抗辐射方面都具有显著的药理作用与疗效,有些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单糖及衍生物的制备

游离单糖及小分子寡糖易溶于冷水及温乙醇。单糖类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阿拉伯糖、鼠李糖等,双糖类有蔗糖麦芽糖等,三糖类有棉子糖、龙胆糖等,四糖类有来苏糖等。

可在水中或中性条件下以50%乙醇为提取溶剂,也可以用82%乙醇,在

70~78℃下回流提取。溶剂的用量一般为材料的20倍,需要多次提取。

植物材料磨碎后经过乙醚或石油醚脱脂,搅拌加碳酸钙。然后以50%乙醇温浸,浸液合并,于40~45℃减压浓缩至适当体积,再用中性乙酸铅除去杂蛋白及其他杂质,铅离子可通过硫化氢除去,再浓缩至粘稠状。再用甲醇或乙醇温浸以除去不溶物如无机盐或残留的蛋白质等,醇液经活性炭脱色、浓缩、冷却、滴加乙醚,或置于硫酸干燥器中旋转,以析出结晶。另外,单糖或小分子寡糖也可以在提取后,用吸附层析法或离子交换法进一步纯化。

2.多糖的分离与纯化

多糖(polysaccharide)是由20以上的单糖以糖苷键相连组成的聚合物。由同一种单糖组成的多糖称为同多糖或同质多糖或纯多糖;有两种以上的单糖构成的多糖称为杂多糖或复杂多糖。两个以上至20个以下的单糖聚合成寡糖。寡糖或多糖可通过共价结合与肽链形成糖蛋白,蛋白聚糖通过肽聚糖与脂类形成糖脂或脂多糖。这些含有糖成分的复合2分子种类繁多,结构复杂,统称为糖复合物(glycocojugate)或复合碳水化合物(complex carbohydrate)。糖与核酸也可结合成复合物。

制取多糖生物制品的原料十分丰富,从动植物器官组织、菌类及微生物发酵产物中均可得到不同种类的多糖。根据原料来源与多糖性质的不同,分离纯化的工艺也不尽相同。

下面介绍一般多糖的分离纯化工艺

1)分离

(1)脱脂

动植物多糖或微生物细胞内多糖常被脂质包围,提取前通常应先脱脂,释放多糖。常用醇或醚回流脱脂。

(2)提取

脱脂后的残留多用水性溶剂提取多糖。依多糖的性质采用冷水、热水,冷或热的氢氧化钠,乙酸或苯酚等溶液提取。用热水提取胞内多糖效果较佳。但单用热水提取细胞壁多糖效果不明显,还需用弱碱或酶解方法。溶剂性质、浸提温度、时间等均影响提取效果。用超声波技术可提高多糖的提取率。植物体内含有水解多糖衍生物的酶,所以必须先抑制或破坏,才能提取天然的多糖。供提取多糖的材料必须新鲜或干燥保存,并避免高温,以破坏其原有形式或因高温而使多糖受到内原酶的作用。故速冻冷藏是保存提取多糖材料的有效方法。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多糖提取方法。

①稀碱提取法。对于难溶于冷水、热水,但可溶于稀碱液的多糖采取这种方法。这类多糖主要是不溶性胶类,如木聚糖、半乳糖等。用冷水浸润材料后用0.5mol/LNaOH提取,提取液用酸中和后浓缩,再加乙醇沉淀即得到多糖。若在稀碱液中仍然不易溶出,可加入硼砂。对于甘露聚糖、半乳聚糖等能形成硼酸配合物的多糖,利用此法可得到相当纯的物质。

②温水提取法。对于易溶于温水、难溶于冷水和乙醇的多糖采用这种方法。材料需先用冷水浸过,再用热水提取,必要时可加热至80~90℃,搅拌提取,提取液用正丁醇与氯仿混合液除去杂蛋白,离心除去杂蛋白后的清液,透析后用乙醇沉淀即得到多糖。

⑶除去杂质

上述提取液含有无机盐、小分子有机物和大分子蛋白质、木质素等杂质,需要除去。工业化生产中一般采取离子交换、凝胶过滤或超滤来除去这些杂质。对于大分子杂质,可用酶法(如蛋白酶、木质素酶、果胶酶、纤维素酶等)降解,再用乙醇、丙酮溶剂沉淀或配合物法除去。

脱蛋白质是分离多糖的一个重要步骤,多用以下几种方法:

①Seveg法。利用蛋白质在氯仿中变性的特点,以正丁醇与氯仿按(4~5):混合,混合溶液按照1:5加入到多糖提取液中,混合物经剧烈震摇后离心,变性蛋白质即可从水层分出,位于水层与氯仿层之间的界面。

②三氟三氯乙烷法。将三氟三氯乙烷按1:1的比例加到多糖提取液中,搅拌后离心,蛋白质即可从水溶液转到溶剂层中。

③三氯乙酸法。用3%~5%三氯乙酸,在低温下搅拌加入到等体积的多糖提取液中,离心弃沉淀,即可达到脱蛋白质的目的。存在于溶液中的三氯乙酸经中和后,再用透析或超滤等方法除去。

④酶法。即用蛋白酶将蛋白质水解,再通过透析、凝胶过滤或超滤除去。

⑤等电点沉淀法。逐步调节粗多糖溶液PH至酸性(PH2~5),这样可有效地去除大部分酸性蛋白质。其优点是适合于工业化生产,但宜在低温下进行,以防止酸性条件破坏某些基团或糖苷键。

以上几种方法中,酶法被认为是目前比较好的脱蛋白质方法。

2)纯化

脱蛋白质和去除小分子杂质后的提取液是含有多种的多糖混合物,因此要得到单一的多糖组分,还需进一步纯化。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沉淀法

利用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多糖在不同浓度的低级醇或低级酮中溶解性不同的原理,逐步提高溶液中醇或酮的浓度以使不同组分的多糖依相对分子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沉淀,最终达到分离的目的。其中,乙醇沉淀是分离纯化多糖的经典方法。

但在实际应用中,一定要控制好溶液中多糖的浓度,若糖浓度过低,则沉淀不完全而若糖浓度过高,则沉淀物趋向粘稠糖浆状,难以进行分离操作。另外,在高浓度下,进行多糖分级容易造成重叠。一般来说,乙醇浓度的递增幅度应根据糖混合的性质来确定,常采用大幅度间隔,间隔太小分离效果不明显。

为了使许多糖完全沉淀,要求溶液中有一定的离子浓度。在含盐不足的糖液中,加入乙醇也不会发生沉淀,此种现象易发生在反复使用乙醇沉淀的情况下,解决的方法是向溶液中加入乙酸钠、乙酸钾或乙酸铵等,浓度不超过15%,即可以使多糖完全沉淀。

有些盐类,如氯化钠,在高浓度醇中溶解度降低,在醇析时有可能同时析出,可通过反复乙醇沉淀,使多糖脱盐,也可在乙醇沉淀前先行除去。

(2)盐析法

利用不同多糖与金属离子成盐后在水溶液中的特异性沉淀作用,用硫酸铵、乙酸钾、氯化钾等盐析剂,将不同的多糖逐步析出。

(3)季铵盐沉淀法

酸性多糖在溶液中以聚阴离子形式存在,这样就与碱性表面活性剂长链季铵盐或其碱形成水不溶性配合物而沉淀。酸性强、相对分子质量大的酸性多糖首先沉淀。通过控制季铵盐的浓度,便能够分离不同的酸性多糖。

季铵盐多糖配合物沉淀可以溶于不同的盐溶液、酸溶液或有机溶剂,以使糖游离出来。季铵盐多糖配合物在离子强度低的水溶液中不溶解,增加离子强度,达到临界盐浓度时配合物会发生解离而溶解。不同的多糖解离所需的临界盐浓度不同,与聚阴离子电荷密度有关。通常酸性越强,其临界盐浓度越高。中性多糖在硼酸配合物存在或在强碱溶液中,不与季铵盐形成沉淀。利用这些性质,可以将中性多糖与酸性多糖分开,也可以对混合多糖各组分进行分级分离,或从提取液、组织消化液以及其他溶液中进行多糖的大量回收。由于沉淀的配合物溶解度非常低,所以即使多糖浓度低至万分之一,仍可通过沉淀回收。

常用的季铵盐化合物有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etyl trimethyl ammonium bromide,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羟化铵(cetyl trimethyl ammonium hydroxide,CTAOH)和十六烷基溴化吡啶(cetyl pyridinium bromide,CPB)。其纯度要求应大于95%。可配置1%~10%的水溶液。季铵盐沉淀法要求溶液中多糖浓度在0.1%~1%为宜。过高,沉淀过程中易吸附杂质,过低,微量沉淀难以定量回收。由于中性多糖在硼砂存在时及强碱坏境中也与季铵盐配位形成沉淀,为避免中性多糖沉淀析出,应注意严格控制混合多糖溶液的PH小于9,并且无硼砂存在。为了使多糖沉淀完全,必须保持溶液中离子强度低于0.1mol/L,过低也不利,因为适量盐的存在可以促进配合物凝聚。无其他盐类的条件下,0.03 mol/L 2-比Cl-效果更好。加温也可加速配合物的凝聚。一般在40℃下,氯化钠即可。SO

4

0.5~1h可完成。但是低分子多糖沉淀需放置过夜。沉淀以离心的方法收集。针对配合物沉淀的溶解性,可用盐浓度、酸浓度或有机溶剂溶解,再用乙醇或盐使多糖或其盐析出,达到回收多糖的目的。通过重复沉淀,或加碘酸、硫氰酸盐等方法除去残留的季铵盐。如果要进行多糖的分级分离,可以将其溶于高于临界盐浓度的盐溶液中,加季铵盐后,逐步以水稀释,使临界盐浓度不同的多糖组分依次沉淀出来;或者选择某一特定的起始盐浓度,使某一组分多糖先沉淀出来,另一组分留在溶液中,再通过醇析法回收。

(4)纤维素柱层析法

与分级沉淀相反,利用不同多糖在不同浓度乙醇中溶解性不同的特点,先用4倍体积的乙醇将混合多糖溶液沉淀在惰性的多纤维素柱上,在按由高到低的顺序,用不同浓度的乙醇洗脱,将不同多糖分开。多糖经乙醇沉淀于介质上,大大增加了洗脱溶剂与沉淀的接触面积,避免了乙醇沉淀时可溶性成分被沉淀包裹的现象,使分离效果得以改善。本法已用与分离硫酸皮肤素。也可将多糖混合液加到预先经季铵盐处理的纤维柱上,使之形成配合物沉淀,再逐步递升溶液浓度,同时改变PH,进行分级洗脱,达到纯化的目的。

(5)离子交换层析法

多糖分子带有电荷,可以与离子交换剂中的离子或某些基团发生电性结合。其亲和性随多糖结构与电离性的不同而不同,一般随着分子中酸性基团的增加而增加,支链多糖较直连多糖更易吸附。多糖分子吸附在离子交换剂上后,可以用不同浓度的盐浓度进行洗脱。常用的离子交换剂有树脂类、纤维素类和葡聚糖类等。

(6)金属配合物法

生物制品使用管理制度

一、生物制品是用微生物(细菌、噬菌体、立克次体、病毒等)、微生物代谢产物、动物毒素、人或动物的血液或组织等经加工制成,作为预防、治疗、诊断特定传染病或其他有关疾病的免疫制剂以及血液制品。 二、生物制品统一由药剂科购进,严格按规定管理、使用,并严格适应症,防止滥用。 三、购进的生物制品应严格按药品说明书所规定的温度、湿度及避光要求储存,应定时检查和记录储存库的温度,按有效期的先后发放、使用。病房(或专科)领用生物制品必须具备相应的储存条件,并按要求储存。 四、生物制品储存库应指定专人负责管理、整理,进出库均需及时填写登记册并签字。 五、生物制品储存应填写分类帐,注明品种、规格、数量、有效期、贮存日期。 六、对已过有效期的生物制品,应及时报废处理。 七、生物制品的运输期间应遵守下列原则: 1、尽量采用最快速的运输方法,以缩短运输时间。 2、夏季必须用冷藏方法运输,避免常温态下运送生物制品。 3、冬季运输应注意防止制品发生冻结。 郑州市精神病防治医院

1、按上级有关规定和医院用药的实际情况,划分贵重药品管理目录。贵重药品执行二级库管理。 2、列入贵重药品范围内的药品均应上专用帐册,定期盘点,定期检查有效期限。 3、贵重药品管理又分为一类贵重药品和二类贵重药品管理。 4、一类贵重药品,应实行“三专”管理,即:专人负责、专柜加锁、专用帐册。须凭处方消耗,不得外借和换药,并建立日清月结收支帐目。 5、二类贵重药品采取定品种、定位,存放于非加锁橱架上,设专管人员。专管人员必须勤查勤点,根据门诊用药消耗数量及时补充,以保证临床用药。 6、贵重药品处方不得涂改,特殊情况更改者,原处方医师应在更改处签字方可调配。 7、调配贵重药品处方时,应该核准价格。凡计价误差大、或错发或多发出的贵重药,均按差错登记、处理。 8、自费药品均按上级有关规定执行,严禁自费药品公费报销的现象发生。属公费医疗的患者,应按公费医疗制度执行,严格控制和杜绝滥开大处方的现象。 9、贵重药品如有自然破损,应按规定的报损制度执行。 10、严格执行贵重药品逐日消耗制度,每月盘点一次,并认真填写盘点明细表,上报财务科。 郑州市精神病防治医院

生物制品

附录3: 生物制品 第一章 范围 第一条 生物制品的制备方法是控制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采用下列制备方法的生物制品属本附录适用的范围: (一)微生物和细胞培养,包括DNA重组或杂交瘤技术; (二)生物组织提取; (三)通过胚胎或动物体内的活生物体繁殖。 第二条 本附录所指生物制品包括:细菌类疫苗(含类毒素)、病毒类疫苗、抗毒素及抗血清、血液制品、细胞因子、生长因子、酶、按药品管理的体内及体外诊断制品,以及其它生物活性制剂,如毒素、抗原、变态反应原、单克隆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免疫调节剂及微生态制剂等。 第三条 生物制品的生产和质量控制应当符合本附录要求和国家相关规定。 第二章 原则 第四条 生物制品具有以下特殊性,应当对生物制品的生产过程和中间产品的检验进行特殊控制: (一)生物制品的生产涉及生物过程和生物材料,如细胞培养、活生物体材料提取等。这些生产过程存在固有的可变性,因而其副产物的范围和特性也存在可变性,甚至培养过程中所用的物料也是污染微生物生长的良好培养基。 (二)生物制品质量控制所使用的生物学分析技术通常比理化测定具有更大的可变性。 (三)为提高产品效价(免疫原性)或维持生物活性,常需在成品中加入佐剂或保护剂,致使部分检验项目不能在制成成品后进行。 第三章 人员 第五条 从事生物制品生产、质量保证、质量控制及其他相关人员(包括清洁、维修人员)均应根据其生产的制品和所从事的生产操作进行专业知识和安全防护要求的培训。 第六条 生产管理负责人、质量管理负责人和质量受权人应当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微生物学、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生物制品学等),并能够在生产、质量管理中履行职责。 第七条 应当对所生产品种的生物安全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生产、维修、检验、动物饲养的操作人员、管理人员接种相应的疫苗,并定期体检。 第八条 患有传染病、皮肤病以及皮肤有伤口者、对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有潜在不利影响的人员,均不得进入生产区进行操作或质量检验。 未经批准的人员不得进入生产操作区。 第九条 从事卡介苗或结核菌素生产的人员应当定期进行肺部X光透视或其它相关项目健康状况检查。 第十条 生产期间,未采用规定的去污染措施,员工不得从接触活有机体或动物体的区域穿越到生产其它产品或处理不同有机体的区域中去。 第十一条 从事生产操作的人员应当与动物饲养人员分开,不得兼任。 第四章 厂房与设备 第十二条 生物制品生产环境的空气洁净度级别应当与产品和生产操作相适应,厂房与设施不应对原料、中间体和成品造成污染。 第十三条 生产过程中涉及高危因子的操作,其空气净化系统等设施还应当符合特殊要求。 第十四条 生物制品的生产操作应当在符合下表中规定的相应级别的洁净区内进行,未列出的操作可参照下表在适当级别的洁净区内进行:

[“生物制品的现状和发展前景”试题]生物制品的发展前景.doc

(单选题) 1.广义的生物制品包括____________。①血液类制品、疫苗类制品、抗体类制品、细胞因子类 制品②主动免疫制剂、被动免疫制剂 ③血制品、疫苗 ④血制品、诊断试剂 2.人血浆制品仅仅包括____________。 ①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狂犬病抗血清、狂犬病疫苗等 ②白喉抗毒素、破伤风抗毒素、百日咳内毒素等 ③冰冻或冻干人血浆、人血白蛋白、人免疫球蛋白等 ④肉毒抗毒素、气性坏疽抗血清、炭疽抗血清等 3.抗体类制品主要是动物血清产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①白喉抗毒素,破伤风抗毒素,百日咳内毒素 ②气性坏疽抗血清,炭疽抗血清,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 ③肉毒抗毒素,气性坏疽抗血清,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 ④狂犬病抗血清,白喉抗毒素,破伤风抗毒素 4.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物制品的品种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出现了____________、基因工程重组制品、细胞因子类 制品、微生态制品等多种新型生物制品品种。 ①单克隆抗体 ②抗原抗体检测制品 ③血液制品 ④酶类制品 5.20世纪70年代以来,疫苗类的制品除了细菌性和病毒性两大类,又增加了____________。 ①结合疫苗、核酸(DNA)为基础的疫苗等 ②细菌多糖类抗原的疫苗、核酸(DNA)为基础的疫苗等 ③联合疫苗、核酸(DNA)为基础的疫苗等 ④细菌多糖类抗原的疫苗、灭活疫苗等 6.国内已经批准生产的:口服双歧杆菌类制品、地衣芽孢杆菌类制品、蜡样芽孢杆菌类制品、酪酸梭菌类制品、枯草杆菌类制品、肠球菌类制品等,属____________。 ①预防用生物制品 ②微生态制品 ③血液制品 ④治疗用免疫制品 7.国内已经批准生产的血液制品类有:人血白蛋白、各种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VIII、破伤风抗毒素、蛇毒抗血清、____________,抗人T淋巴细胞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 ①狂犬病疫苗 ②干扰素 ③胰岛素 ④抗狂犬病血清 8.国内已经批准生产的生物制品中,神经生长因子、干扰素、白细胞介素、促红细胞生成素、表皮生长因子、粒细胞集落形成刺激因子、胰岛素等,属____________生物制品。 ①细胞因子类 ②酶类 ③单克隆抗体 ④诊断试剂类 9.就血液制品来说,除生产工艺的改进外,品种和规格也增加了许多,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等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制品。①纤维蛋白原,凝血酶,乙肝免疫球蛋白②狂犬病免疫球蛋 白,乙肝免疫球蛋白,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③纤维蛋白原,凝血酶,狂犬病免疫球蛋白④纤维蛋白原,凝血酶,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10.细菌和细胞的培养工艺有了显著改进。细胞培养从传统的转瓶工艺,逐渐转化成生物反应器培养工艺。采用这

兽用生物制品管理制度范本精选

兽用生物制品管理制度范本精选 公司兽药销售工作必须遵守《兽药管理条例》、《兽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兽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实施细则》 等法律法规和公司相关管理规定。公司凡与兽药相关的部门、岗位 必须严格遵守兽药销售管理制度。 1、兽用生物制品销售要由销售内勤根据业务员订货单微机打印 三联销售出库凭证。销售出库凭证要载明兽用生物制品商品名、通 用名、批号、规格、生产单位、购货单位、销售数量、销售日期等。销售内勤电脑保存销售信息,并将第一联交会计与业务员对账。 2、业务员凭销售出库凭证到仓库提货。库管员要遵循先进先出 的原则按批号和有效期先后给予出库。并留存销售出库凭证第三联 作为出库和记录。业务员在出库凭证上签字。 3、出库时库管员和质量检验管理员要对出库产品质量进行逐一 检验。有外观破损超期或其它任何质量问题的一律不准出库销售。 4、零盒或零支药品要分类,按运输保管要求打包。兽用生物制 品必须装疫苗保温周转箱加冰袋或冰瓶密封避光运输,并建立记录。 5、兽用生物制品送到客户处要现场按销售出库凭证一一点验, 核实产品数量及相关信息。并将销售出库单第二联交客户作为购货 凭证备查。业务员要把生物制品放到客户指定的保存仓库内摆放整齐。 6、业务员送货必须结算现款,不得赊销。 7、业务员送货回公司当天或第二天必须与财务部会记核对销售帐,并交回货款。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兽用生物制品管理工作,根据《兽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在我国境内从事生产、经营、使用兽用生物制品的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开办兽用生物制品生产企业必须报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和农业部审核同意后方可列项目计划。开办生产兽用生物制品的“三资企业”必须在确定意向之前报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和农业部批准后,方可确定意向。 第四条现有兽用生物制品生产企业,应按照《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GMP)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改方案并尽快实施,对确无条件进行改造的兽用生物制品厂要逐步转向生产其他产品,逾期达不到GMP要求的兽用生物制品生产企业,农业部将明令其停止生产兽用生物制品。 第五条兽用生物制品生产企业应加强和健全质量检验监督检查,配备必需的检验设备和技术人员,严格按照国家标准从事生产和检验,严禁出售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监察室(质检室)主任具有质量否决权。 第六条鼓励和支持兽医科研、教学及其他单位研究兽用新生物制品。兽用新生物制品的研究、中试及区域试验,必须严格遵守《兽用新生物制品管理办法》的规定。严禁未经试验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畜牧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擅自用“中试”产品进行扩大区域试验。 第七条提倡和鼓励研究单位通过有偿转让、有偿服务或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与兽用生物制品生产企业横向联合。 第八条农业科研、科学单位生产兽用生物制品必须遵守《生物制品生产车间管理办法》的规定。上述单位生产的兽用生物制品试产品批准文号及产品批准文号一律由农业部畜牧兽医司核发,严禁生产和销售无批准文号产品。 严禁不符合《生物制品生产车间管理办法》规定的任何单位生产兽用生物制品。 第九条“三资企业”的产品批准文号由农业部畜牧兽医司核发。

生物制品保存和使用

第13章生物制品的保存、运输与使用 知识目标 ●掌握不同生物制品的保存条件 ●掌握生物制品常用的接种方法 ●掌握使用生物制品的注意事项 ●理解母源抗体与免疫程序的含义 技能目标 ●能正确完成生物制品的保存和运输 ●能完成不同疫接种方法的具体操作 ●能根据不同地区疫情情况制定商品禽类的免疫程序 ●能根据不同地区疫情情况制定商品猪的免疫程序 第1节生物制品的保存与运输 1.1 保存 生物制品厂应设置相应的冷库,防疫部门也应根据条件设置冷库、低温冷柜或冰箱冷藏箱。生物制品一般不耐高温,特别是活苗,必须低温冷藏。生物制品厂生产的疫苗均置冷库内保存。 冷冻真空干燥制品,要求在-15℃以下保存,温度越低,保存时间越长。如猪瘟兔化弱毒冻干苗,在-15℃可保存1年以上,在0~8℃只能保存6个月,若存放在25℃的环境中,10d即可失去效力。实践证明,一些冻干苗在27℃条件下保存1周后有20%不合格,保存2周后有60%不合格。冻干苗的保存温度与冻干保护剂的性质有密切关系,一些国家的冻干苗可以在4~6℃保存,是因为用的是耐热保护剂。多数活湿苗,只能现制现用,在0~8℃条件下仅可短时期保存。灭活苗、血清、诊断液等保存在2~8℃较为适宜,不能过热,也不能低于0℃。冻结苗应在-70℃以下的低温条件下保存。工作中必须坚持按规定温度条件保存,不能任意放置,防止高温存放或温度忽高忽低,以免损害疫苗质量。总之,不论何种疫苗,均应尽量保持疫苗抗原的一级结构、二级结构和立体结构,保护其抗原决定簇,才能保持疫苗良好的免疫原性。 1.2 运输 在运输过程中,不论使用何种运输工具运送生物制品都应注意防止高温、暴晒和冻融。如果是活苗需要低温保存的,可先将活疫苗装入盛有冰块的保温瓶或保温箱内运送。在运

常州生物制品产业园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

常州生物制品产业园建设项目 可行性报告 规划设计/投资方案/产业运营

常州生物制品产业园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 茶多酚广泛存在与各类茶之中,可以通过萃取方式、树脂吸附方式和离子沉淀方式从茶叶中提取茶多酚物质。茶多酚因为化学结构中存在大量的酚羟基而具有非常强的抗氧化能力,其抗氧化能力远远超过常见的抗氧化剂,如VC、VE和人工合成抗氧化剂BHT、BHA,并且茶多酚在使用时只需要少量的使用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另外由于其化学结构的特点,该物质在具有抗氧化能力的同时对食品中的色素和营养物质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能够使食品药品及其他生活用品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新鲜,且不会有潜在的副作用。 该茶多酚项目计划总投资9014.32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6592.2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3.13%;流动资金2422.1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6.87%。 达产年营业收入18867.00万元,总成本费用14944.34万元,税金及附加173.14万元,利润总额3922.66万元,利税总额4636.86万元,税后净利润2941.99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1694.86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43.52%,投资利税率51.44%,投资回报率32.64%,全部投资回收期4.56年,提供就业职位419个。

项目建设要符合国家“综合利用”的原则。项目承办单位要充分利用 国家对项目产品生产提供的各种有利条件,综合利用企业技术资源,充分 发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区位发展优势以及配套辅助 设施等有利条件,尽量降低项目建设成本,达到节省投资、缩短工期的目的。 ...... 茶多酚作为一种新型的抗氧化剂,是目前最具应用前景的天然添加剂,广泛应用于医药、医疗保健、食品行业、日用化学品、农业生产等方面。 近几年,茶多酚市场需求愈发强劲,2014年我国茶多酚市场销售总量约为2850吨,到2015年我国茶多酚市场销售总量达到3233吨。其中有60%以 上的茶多酚销往国外市场。

兽用生物制品及分类

兽用生物制品的分类与使用 一、兽用生物制品的分类 兽用生物制品指应用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免疫学、遗传学和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制成的菌苗、疫苗、虫苗、类毒素、诊断制剂和抗血清等制品。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畜禽等动物特定传染病或其他有关的疾病。我国现生产的品种已有近200个,最常用的有几十个品种,按照其用途分为以下三大类: (一)预防用生物制品包括疫苗、菌苗、虫苗和类毒素。 1.疫苗疫苗是利用病毒经除去或减弱它对动物的致病作用而制成的。疫苗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活毒或弱毒疫苗。制成这种疫苗的病毒毒力必须是减弱了的,没有致病能力,也不会使动物发生严重反应。如猪瘟兔化弱毒冻干疫苗、鸡新城疫活疫苗等。另一类是死毒疫苗或灭活疫苗。制成这种疫苗的病毒已被化学药品或其他方法杀死或灭活。如猪口蹄疫O型灭活油佐剂疫苗、鸡产蛋下降综合征灭活疫苗等。 2.菌苗菌苗是利用病原细菌经除去或减弱它对动物的致病作用而制成的。菌苗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毒力减弱的细菌制成的活菌苗,如Ⅱ号炭疽芽胞苗、布鲁氏菌Ⅱ号活菌苗等;另一类是用化学方法或其他方法杀死细菌制成的死菌苗,如猪丹毒灭活疫苗、鸡大肠杆菌病灭活疫苗等。 3.虫苗虫苗是利用病原虫体除去或减弱它对动物的致病作用而制成的。常将菌苗、疫苗、虫苗通称为疫苗。 4.类毒素某些病原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对动物有害的毒素,用甲醛等处理后除去它的有害作用,使动物注射后产生抵抗该细菌的能力,这类处理过的毒素,叫类毒素,如破伤风类毒素。 (二)治疗用生物制品包括抗血清和抗毒素。 1.抗血清动物经反复多次注射某种病原微生物时,会产生对该病原微生物的高度抵抗能力。采取这种动物的血液提出血清,经过处理即可制成抗

生物制品使用管理制度标准范本

管理制度编号:LX-FS-A58520 生物制品使用管理制度标准范本 In The Daily Work Environment, The Operation Standards Are Restricted, And Relevant Personnel Are Required To Abide By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es And Codes Of Conduct, So That The Overall Behavior Can Reach The Specified Standards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生物制品使用管理制度标准范本 使用说明:本管理制度资料适用于日常工作环境中对既定操作标准、规范进行约束,并要求相关人员共同遵守对应的办事规程与行动准则,使整体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一、详细记载品名、数量、生产单位、批号、失效期、进出数量、结余数量,做到生物制品出入账物相符; 二、生物制品的运输、贮存和使用要严格按照有关的温度要求进行,保证质量; 三、按照生物制品的品种、批号分类整齐存放,生物制品纸箱(盒)之间、与冰箱冰柜壁之间均应留有冷气循环通道; 四、使用时要按照“先短效期、后长效期”和同批生物制品按“先入库,先出库”的原则;

五、生物制品必须严格按规定的剂量、使用方法、时间要求,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 请在该处输入组织/单位名称 Please Enter The Name Of Organization / Organization Here

生物制品期末考试

第一章 1、生物制品学(biopreparatics):指研究各类生物制品的来源、结构功能特点、应用、生产工艺、原理、存在问题与发展前景等诸多方面知识的一门学科。 2、生物制品(biological. product):以微生物、细胞、动物或人源组织和体液等为原料,应用传统技术或现代生物技术制成,用于人类疾病的预防、治疗和诊断的药品。 第二章 一、生物制品原料的保存方法:(1)冷冻法:该方法适用于所有生物原料。(2)有机溶剂脱水法:常用的有机溶剂是丙酮。该法适用于原料少而价值高、有机溶剂对活性物质没有破坏作用的原料,如脑垂体等。(3)防腐剂保鲜:常用乙醇、苯酚、甘油等。该法适用于液体原料,如发酵液、提取液等。对于不同的生物还有不同的保存方法,例如对于动物细胞,有组织块保存法、组织悬液保存法、单层细胞保存法等。 二、蛋白类制品的分离纯化方法:【1】根据蛋白质的分子大小、形状和密度差异进行分离纯化(1)过滤和超过滤技术:过滤、微过滤、超过滤(2)离心和超离心技术(3)凝胶过滤层析技术(4)透析【2】利用蛋白质的电性进行分离纯化(1)等电点沉淀(2)离子交换层析技术(3)电泳和等电聚焦电泳【3】利用蛋白质的亲水性和疏水性(即溶解度)进行分离(1)盐析技术(2)乙醇和聚乙二醇沉淀法(3)疏水层析法【4】利用蛋白质的化学性质分离纯化(1)辛酸沉淀法(2)利凡诺沉淀(3)固相化染料层析(4)螯合柱层析【5】利用蛋白质的生物学活性分离纯化:亲和层析法【6】利用蛋白质的多种结合能力,用羟基磷灰石层析进行分离纯化 三、原料选择的注意事项:生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期可合成不同的生化成分,所以生物的生长期对生理活性物质的含量影响很大。对于不同来源的原料,要注意选取其最佳生长时期。植物原料要注意它生长的季节性;微生物原料最好选取对数生长期,因为这时的微生物生长代谢能力最强;动物原料要选取适当的年龄和性别。 四、选择原料时应遵循的原则:原料来源丰富,产地接近,成本低;原料新鲜,其有效成分含量高并易于获得;杂质含量尽可能少,对原料中的杂质、异构体,必要时应进行相关的研究并提供质量控制方法;起始原料应质量稳定、可以控制,原材料应由来源、标准和供货商的检验报告,必要时应根据制备工艺的要求建立内控标准。 第三章 ⒈GMP: 即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是用科学、合理、规范化的条件和方法来控制药品生产的全过程,将差错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从而保证生产出优质药品的一套管理制度。生物制品属于药品,其生产和质量管理也应遵循GMP要求。 ⒉生物制品的物理化学检定:生物制品中的某些有效成分和不利因素,需要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方法检查出来,这是保证制品安全和有效的一个重要方面。㈠物理性状检定⑴外观①透明液制品:应为本色和无色透明液体,不得含有异物、白点、凝块、浑浊或摇不散的沉淀物②悬浊液制品:应为乳白色混悬液,不得有摇不散的菌块和其他异物。③冻干制品:应为淡黄色、白色疏松体,呈海绵状或结晶状,应无融化现象。⑵真空度:冻干制品进行真空封口,可进一步保证冻干制品的生物活性和稳定性。 ⑶溶解时间:取一定量冻干制品,按药典要求,加适量溶剂,检查溶解时间,其溶解时间应在规定时限内。㈡化学检定⑴蛋白质含量测定:①凯氏定氮法②酚试剂法③双缩脲法⑵防腐剂含量测定:①苯酚含量测定法②游离甲醛含量测定③汞类防腐剂含量测定④氯仿含量测定⑶纯度检查:很多生物制品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因此常用电泳法进行纯度检查。①区带电泳②免疫电泳③凝胶层析⑷其他①水分含量测定②氢氧化铝与磷酸铝含量测定。③磷含量测定④O-乙酰基含量测定。 ⒊生物制品的安全检定:生物制品必须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安全性检查:①菌毒种和主要原材料的检查②半成品(包括中间品)检查③成品检查。⒈一般安全性检查①异常毒性试验:是生物制品的非特异性毒性的通用安全试验,检查制品中是否污染有外源性毒性物质以及是否存在意外的不安全因素。除另有规定外,异常毒性实验包括小鼠试验和豚鼠试验。②无菌试验:生物制品不得含有杂菌,灭活疫苗不得含有活的本菌本毒,无菌检查全过程必须严格遵循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污染。③热原试验:生物制品厂制造过程中被某些细菌和其他物质所污染,可引起机体的致热反应,即热源反应。致热物质主要是指细菌性热原质即革兰阴性细菌内毒素。包括家兔试验法和鲎试验法。家兔试验法是将一定剂量的待检品,经静脉注入家兔体内,在规定的时间内,观察家兔体温升高的情况,以判定待检品中所含热原的限度是否符合规定。鲎试验法是用鲎试剂来检测或量化由革兰阴性菌产生的细菌内毒素,以判断供试品中细菌内毒素的限量是否符合规定。⒉杀菌灭活和脱毒情况的检查①活毒检查:主要是检查灭活疫苗解毒是否完善。②解毒试验主要用于检查类毒素等需要脱毒的制品。③残余毒力实验:用于活疫苗的检查。⒊外源性污染检查①野毒检查:组织培养疫苗有可能通过培养带病毒的细胞带入有害的潜在病毒,因此需要进行野毒检查。②支原体检查:病毒类疫苗的病毒收获液、原液采用培养法检查支原体,必要时可采用指示细胞法筛选培养基。③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和艾滋抗体的检查:乙肝表面抗原检测方法是放免和酶联免疫法。检测丙肝抗体和艾滋抗体可用酶联免疫法.④残余细胞DNA检查:用分子杂交技术的方法检测来源于宿主细胞的残余DNA含量,以确保制品的安全性。⒋过敏性物质检查:以异种蛋白为原料制成的某些生物制品,需要检查其中过敏原的去除是否达到允许限度。①过敏性试验②牛血清蛋白含量测定③血型物质的检测:通常待检测的血型物质有抗A抗B血凝素和类A血型物质。 第七章 1疫苗的基本成分 其基本成分包括抗原,佐剂,防腐剂,稳定剂,灭火剂及其他相关成分。这些基本要素从不同角度确保了疫苗能够有效刺激机体,产生针对病原微生物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同时确保疫苗在制备和保存过程中稳定存在。 ①抗原在机体内能够刺激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够诱导机体产生可与其发生特异反应的抗体或效应细胞的物质称为抗原。抗原是疫苗最主要的有效活性成分,他决定了疫苗的特异免疫原性。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是抗原的两个基本特性,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是指抗原进入机体后引起的免疫细胞间的一系列免疫反应。抗原的反应原性(reactivity)是指抗原与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反应的特性。构成抗原的基本条件:异物性,一定的理化特性,特异性。 ②佐剂能增强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这种加强可表现为增强抗体的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或两者兼有。 ③防腐剂为了保证疫苗在保存过程中不受微生物污染而添加的一种适量的防腐剂。 ④稳定剂有效抗原表位是疫苗的作用基础,而某些抗原表位对环境中的温度,光等因素非常敏感,极易发生变性而导致疫苗的免疫原性降低。为保证作为抗原的病毒和其他微生物存活,并保持免疫原性,需加入适量的稳定剂或保护剂。 ⑤灭火剂及其他相关成分灭火器主要用于疫苗生产过程中对活体微生物的杀灭 2疫苗的基本性质 ⑴免疫原性指疫苗接种进入机体后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影响免疫原性强弱的因素包括①抗原的强弱,大小和稳定性,2抗原的理化性质。 ⑵安全性疫苗的安全性,包括接种后的全身和局部反应,接种引起免疫应答的安全程度,人群接种后引起的疫苗株散播情况。 ⑶稳定性疫苗,必须具有一定稳定性e保证经过一定时间的储存和冷链运输后仍能保持期有效的生物活性。 3疫苗的种类(112页表格) 4计划免疫与联合免疫概念 ①计划免疫(Planned immunization)是根据特指的某些传染病疫情检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的利用免疫制剂进行人群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以致最终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②联合免疫(Combined immunization)就是采用多种具有免疫原性的抗原联合制成多联和多价疫苗,注射这种疫苗可预防多种传染病或相同疾病的不同亚型,也可将多种疫苗同时进行免疫接种,以达到预防多种传染病的目的。 5免疫佐剂(adjuvant):凡能非特异的通过物理和化学的方式与抗原结合而增强其特异免疫性的物质称为免疫佐剂。 6目前人和兽用免疫佐剂的主要类型。 ①铝佐剂抗原中加入适量的佐剂,可以将抗原完全吸附接种后,佐剂将抗原缓慢释放,起到抗原仓库的作用,从而延长抗原与巨噬细胞或其他抗原呈细胞的接触,是抗体的产生量剧增。氢氧化铝的功能主要是刺激机体的体液免疫反应,产生高效价的IgG和爱IgE抗体,激活Th2细胞,但他不能刺激Th1细胞,也不能加强细胞毒t淋巴细胞的活性,因此对许多疫苗不适用,尤其是对以细胞免疫为主的疫苗。 ②矿物油乳剂这类佐剂在提高抗体的幅度和免疫持久性方面,远高于佐剂。可是副反应严重,注射后多引起无菌化脓,且含有的矿物油,会长期留于植物中不能代谢,而且容易引起过敏反应,因此不予允许用于人。 ③植物油佐剂这种佐剂是由高纯度花生油做乳化剂,与液体疫苗制成的乳剂。由于植物油可被人体缓慢吸收,副反应小于矿物油佐剂,因此可用于人。 。 第八章 1.基因工程疫苗分类包括哪几种? 答:(1)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2)基因工程载体疫苗:①以细菌为载体的基因工程疫苗。②以病毒为载体的基因工程疫苗。(3)核酸疫苗(4)基因缺失活疫苗(5)蛋白工程疫苗(6)转基因植物疫苗 第九章 1.灭活疫苗(inactivated vaccine):灭活疫苗又称死疫苗,是指利用加热或甲醛解毒等理化方法将人工大量培养的完整的病原微生物杀死,使其丧失感染性和毒性但仍保持免疫原性,并结合相应的佐剂而制成的疫苗。 减毒活疫苗(attenuated live vaccine):又称弱毒疫苗,是指将微生物的自然强毒株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方法,连续传代。使其对原宿主丧失致病力,或只引起亚临床感染,但仍保持良好的免疫原性、遗传特性,用这样的菌毒株制备的疫苗即为减毒活疫苗 2.常用灭活细菌疫苗:霍乱疫苗,伤寒疫苗,百日咳疫苗。 常用减毒活疫苗:炭疽疫苗,结核疫苗,鼠疫疫苗,卡介苗。 3.细菌性监督和疫苗生产工艺流程图。菌种〔→传代检定(培养特性、独立试验、安全实试验、免疫力试验)〕→生产培养(37~39℃培养一定时间)(克氏瓶固体培养或发酵罐液体培养)→收菌→合并→原液检定(细菌试验、浓度测定)→半成品配制(稀释、加冻干保护剂)〔→检定(纯菌试验、浓度测定)〕→分装及冻干→成品检定(鉴别试验、物理检查、水分、无菌试验、活菌计数、热稳定性试验、效力实验) 4外毒素exotoxin:细菌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毒素,可从菌体扩散和或自溶后释放到菌体外。是细菌的代谢产物,为一种蛋白质,所以又称细菌蛋白质毒素,可用于制造类毒素。 内毒素endotoxin:菌体细胞壁的结构成分,细菌在生活状态时不能释放出来,只有在细菌死亡之后,通过菌体自溶或人工方法使细菌崩解后才能释放至外界环境中,它是由脂质、多糖及蛋白质形成的复合体,所以内毒素已逐渐被脂多糖一词所代替。第十章 1、HIV的复制:当H I V接触宿主细胞时,gp120与靶细胞的CD4分子结合,暴露出gp41,在gp41的参与下发生病毒膜与宿主细胞膜的融合,HIV的反转录酶随病毒RNA进入宿主细胞内,HIVRNA在反转录酶作用下利用宿主细胞的核苷酸反转录成一单链DNA,以此单链DNA为模版,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复制另一条DNA链,从而形成双股的cDNA,cDNA可以进行转录,形成病毒RNA,并进一步形成病毒颗粒,由宿主细胞释放再去感染其他细胞,这样的病毒成为活动性病毒。活动性病毒的生成过程即是病毒复制的过程。 2、AIDS的现状:目前研究AIDs疫苗还具有困难,HIV的病毒颗粒结构已经相对较了解,与此相比,疫苗的研究,却很缓慢,主要原因在于该病毒本身的生物学特点。虽然研究HIV疫苗困难重重,然而近年来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研制有效的HIV疫苗是有可能的。艾滋疫苗的现状,表现为新型疫苗和传统疫苗两大分枝,新型疫苗以基因工程疫苗为主,同时还包括合成多肽疫苗。基因工程疫苗根据表达形式及克隆载体可分为亚单位疫苗,病毒样颗粒,活载体疫苗及核酸疫苗等。 3新型的乙肝疫苗的研究方法:乙型肝炎DNA疫苗主要是将HBsAg的基因重组到质粒上构建成的,它在小动物的实验中显示了理想的免疫保护效果,如小鼠肌肉注射表达HBsAg的质粒后,迅速产生强烈而持续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但在大动物中却不能诱导出显著的免疫应答,这是DNA疫苗技术在当前所面临的共同的重要问题。利用含CpG基序的寡聚核苷酸与HIV的DNA疫苗同时免疫大猩猩,可以明显增强HBVDNA疫苗诱导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的免疫原性。另外,将相关的细胞因子基因插入到HBV的DNA疫苗载体中,也可是DNA疫苗的免疫反应提高数十倍。 第十一章 输血的原则。 答:1.鉴定血型。要保证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因为ABO血型系统不相容的输血常会引起严重的反应。2.抗体检查和鉴定。要检测受血者血清中是否存在血型不规则抗体,如抗C、抗E、抗s等抗体;若检查结果为阳性,只要时间允许,在交叉配血前,应该对其进行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类别分析。3.交叉配血试验。把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配合试验,称为主侧实验;把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作配合试验,称为次侧实验。交叉配血试验应在37摄氏度下进行,以保证可能发生的凝集反应得以充分显示。4.成分输血。成分输血就是把人血中的各种有效成分,如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等分别制备成高纯度或高浓度的制品,根据患者的需要输注相应的成分。成分输血具有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和节约血源等优点。 第十二章 一.血液制品的种类,用途。 1.白蛋白类制剂:①维持调节血液渗透压;②运输和解毒作用;③营养供给。(治疗休克、低蛋白血症、脑水肿、胸腹水) 2.免疫球蛋白制剂:免疫球蛋白制剂有三类,①正常人免疫球蛋白、②特异性免疫球蛋白(预防或治疗相应传染病感染症)、③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预防和治疗感染症,免疫缺陷性疾病),主要作用是给受着补充免疫抗体以增强机体的体液免疫的,其功效取决于所含抗体的种类及生物效价。 3.凝血因子制剂:①凝血因子Ⅷ制剂(用于治疗血友病的出血症状,凝血因子Ⅷ缺乏症),②凝血因子Ⅸ制剂(用于治疗乙型血友病的出血症状)③纤维蛋白原制剂(主要用于先天性纤原缺乏症及继发性纤源缺失的治疗,如胎盘早期剥离引起的大出血等)。 二、低温乙醇沉淀法的原理及影响沉淀的因素。 原理:在介电常数大的溶液中蛋白质的溶解度大,在介电常数小的溶液中蛋白质的溶解度就小。乙醇能显著地降低蛋白质水溶液的介电常数,从而使蛋白质从溶液中沉淀析出。 影响因素:①PH:当PH位于等电点时蛋白质的溶解度最小,所以最易沉淀。通常低温乙醇法在PH4.4~7.4进行分离。②温度:温度低蛋白质的溶解度低。溶液中加入乙醇,因乙醇的水合作用会产生放热现象,而温度升高可能造成蛋白质变性,所以在低温乙醇工艺中,整个过程均应控制在0~-8℃。温度降低可以使蛋白质溶解度降低。若温度控制不当,轻则会影响蛋白质的获得率,重则会引起蛋白质变性。③蛋白质浓度:在分离过程中,可将蛋白质溶液作适当稀释,以减少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多种蛋白质共同沉淀,但过分稀释易使蛋白质变性,同时增大分离的容量,也不可取,所以应选择适宜的浓度。该方法中蛋白质浓度适宜范围为0.2%~6.6%④离子强度:在低盐溶液中盐浓度的很小改变即可引起蛋白质溶解度的极大变化,盐类与蛋白质的互相影响,随离子强度而变化。该法中离子强度的变化范围在0.01~0.16。,⑤乙醇浓度:乙醇能降低蛋白质溶液的介电常数,随着乙醇浓度的增加,蛋白质溶液的介电常数逐渐降低,而其溶解度急剧下降,在低温乙醇工艺中,乙醇的浓度范围在0~40%。 第十三章 1.人血液代用品的分类 答:(1)全氟碳化合物。(2)血红蛋白类血液代用品。①天然血红蛋白②化学修饰血红蛋白③人工红细胞④基因重组血红蛋白(3)红细胞类血液代用品。①万能型红细胞②造血干细胞培养定型红细胞。 第15章 细胞因子分类及功能 细胞因子(cytokine,CK)是人类和动物的各类细胞分泌的具有多样生物活性的因子。他们是一组可溶性的不均一的蛋白质分子,能调节细胞的生长与分化。 1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最先被发现的细胞因子。IFN除具有抗病毒作用外,还有抗肿瘤,免疫调节,控制细胞增殖,引发发热等作用。 2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CSF)在进行造血细胞的体外研究中,发现一些细胞因子可刺激不同的造血干细胞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细胞集落。根据作用的靶细胞不同,可将CSF分为以下几类①刺激白细胞的CSF②刺激红细胞的促红细胞生成素③刺激造血干细胞的干细胞因子④刺激胚胎干细胞的白血病抑制因子⑤刺激血小板的血小板生成素。这些细胞因子均有集落刺激,不同的CFS对不同发育阶段的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起促增殖分化作用,是血细胞发生必不可少的刺激因子。 3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是由多种细胞分泌的一类具有免疫调节活性的细胞因子。这类物质主要有白细胞合成,且主要介导白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用极小的量就可以起到重要的介导效应。 4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是一类能直接造成肿瘤细胞死亡的细胞因子。分为TNF-α和TNF-β。除有杀肿瘤作用外,TNF还可引起发热和炎症反应,大剂量的可引起恶液质,使患者表现出进行性消瘦。 5趋化因子(chemokine)是一组具有趋化作用的细胞因子,主要调节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趋化性,激活巨噬细胞或单核细胞,促进定向造血干细胞的增殖,促进内皮细胞和一些转化细胞的机能,在机体炎症反应和抗感染及创伤愈合中发挥重要作用。6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GF)。对机体不同细胞具有促生长作用的细胞因子称为生长因子。通过旁分泌、自分泌和内分泌等途径对靶细胞的增殖、运动、收缩、分化和组织改造起调控作用。 包括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用于治疗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综合症、侏儒症及神经系统疾病等。②表皮生长因子EGF:可作为化妆品添加剂及用于面部整形手术,具有修复皮肤组织的功能③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是一种存在于血清中的结缔组织细胞有丝分裂促进剂。④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在创伤愈合和慢性炎症中,对新生儿血管的形成及肌纤维母细胞、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的分裂、移动具有刺激作用,对胚胎横纹肌的发育和肺的成熟也起调控作用。⑤神经生长因子NGF:能促进神经元的生长、发育、分化和成熟,维持神经元的存活。⑥转化生长因子TGF:可用于骨伤愈合,慢性创伤和抗肿瘤。⑦抑制素inhibin、⑧骨形态形成蛋白BMP等。 第十九章 1、基因治疗(gene therapy)就是将外源基因导入目的细胞并有效表达,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基因治疗的方法(方式):(1)基因置换gene replacement指用正常基因置换整个致病基因,使致病基因永久得到更正。这种以正常基因替换缺陷基因的方法是最理想的,它可以除去全部致病基因,使突变的基因在原位得到更正。(2)基因修正gene correction 是指将致病基因的突变碱基序列纠正,而正常部分予以保留。(3)基因修饰gene augmentation 是指将目的基因导入病变细胞或其他细胞,目的基因的表达产物特异的修饰缺陷细胞的功能或使原有的功能得到加强,但致病基因本身并未得到

生物制品的管理制度

五莲县中医医院生物制品管理制度 一、为加强生物制品的管理工作,有效地控制生物制品的购、存、销行为,确保依法经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GSP》、《生物制品批签发管理办法》、《生物制品规程》及《关于开展生物制品批签发工作相关事宜的通告》等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制度。 二、生物制品是应用普通的或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发酵等生物技术获得的微生物、细胞及各种动物和人源的组织或液体等生物材料制备,用于人类疾病预防、治疗和诊断的药品。目前已经纳入生物制品批签发管理的药品有:人血白蛋白及疫苗类生物制品。 三、生物制品必须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核批准具有合法经营资格方可经营,否则不得从事生物制品的购销经营活动。 四、购进生物制品,必须严格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内容进行,从具有生产、经营资格的生产企业或经营企业购进。所购进的生物制品运输设备、记录必须符合生物制品储存运输的相关规定。质量管理部对供货企业的合法资格和质量保证能力进行审核,并索取加盖供货单位原印章的合法证照复印件、《药品注册证》及生物制品批签发文件复印件,进口生物制品除按照《进口药品管理制度》索取相关证照外,还应提供加盖供货方原印章的原生产国或者地区药品管理机构(或者授权批签发机构)出具的批签发证明复印件。 五、验收生物制品应根据供货单位原印章的同批次《生物制品批签发》复印件及检验报告进行验收,并做好验收记录,验收进口生物

制品还需索取《进口药品注册证》、进口生物制品检验报告或通关单。生物制品应在来货运输储藏条件符合规定的前提下,在1个小时内验收完毕,并交保管员及时入库。 六、生物制品必须严格按照品种的说明书规定的储存条件储存,并做好温湿度记录。生物制品应做好出入库登记,定期盘点,做到帐物相符;如发现差错问题,应立即报告医院管理部门。由于破损、变质、过期失效而不可供药用的品种,应清点登记,单独妥善保管,并列表上报医院管理部门,等候处理意见。 七、生物制品因其特殊性,应列为重点养护品种,按规定进行养护检查,作好相关记录并建立养护档案在养护过程发现质量异常和超过有效期、贮存温度不符合要求、破损、污染、霉变等情况,应及时采取隔离、暂停销售等有效措施,报质量管理部等候处理意见。 八、生物制品在出库复核时要对品种、数量进行复查核对,并做好出库复核记录。出库时,应尽量安排生物制品最后发出,缩短其在保温箱内的时间。 九、运输生物制品要及时,尽量缩短运输时间。 十、医院应按依法批准的范围经营生物制品,销售生物制品时严格执行《处方药与非处方药流通管理暂行规定》,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使用,不得超适应证、超剂量使用、超疗程使用,对超疗程使用的药品,主管医师应有用药评估,并在病程记录中明确说明,给患者使用生物制品前必须核对患者信息、药品信息,并仔细检查药品的外观状况,确认无误后方可给药。

中山生物制品项目投资计划书

中山生物制品项目投资计划书 泓域咨询产业研究中心

报告说明 营养素是健康食品产业创新发展的基础。目前,营养素的作用已 被多国政府及营养组织认可并推荐,部分普通膳食摄入缺乏、人体自 身难以合成的营养素,已经广泛的应用在婴幼儿配方食品、膳食补充 剂及健康功能食品当中。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成熟进步,越来越多通 过生物技术生产的营养素正不断应用在营养与健康领域,其纯天然、 高效率、低污染、安全性高、节约资源等特点,使得生物技术在营养 素的领域逐步替代化学合成的方式。 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 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13855.76万元,其中:建设投资10635.63 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6.76%;建设期利息112.7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0.81%;流动资金3107.43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2.43%。 根据谨慎财务测算,项目正常运营每年营业收入33800.00万元, 综合总成本费用26365.82万元,净利润4657.52万元,财务内部收益 率21.86%,财务净现值3878.45万元,全部投资回收期4.14年。本期项目具有较强的财务盈利能力,其财务净现值良好,投资回收期合理。

本期项目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投资方向正确,资本结构合理,技术方案设计优良。本期项目的投资建设和实施无论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都是积极可行的。 “十三五”时期,经济仍然面临复杂的内外环境和较大的下行压力,正经历着改革阵痛,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总的来看, 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 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 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同时,中山亲商、安商、扶商 的政策不会变,对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不会变,经济发展向形态更高级、产业更高端、结构更合理的演化趋势不会变。中山有信心、有能 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继续为经济发展创造机遇。信心来自于:一 是泛珠三角地区的发展,粤港澳紧密合作,尤其是深中通道、港珠澳 大桥、深茂铁路的建设,将极大提升我市区位优势与在珠三角一体化 中的战略优势,给我市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潜力;二是新型城镇化、工 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张力;三是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给我市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力;四是全 面深化改革释放红利,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更加成熟定型,

生物制品使用管理制度示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生物制品使用管理制度示 范文本

制度文书样本 QCT/FS-ZH-GZ-K456 生物制品使用管理制度示范文本 使用指引:此管理制度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一、详细记载品名、数量、生产单位、批号、失效 期、进出数量、结余数量,做到生物制品出入账物相符; 二、生物制品的运输、贮存和使用要严格按照有关的 温度要求进行,保证质量; 三、按照生物制品的品种、批号分类整齐存放,生物 制品纸箱(盒)之间、与冰箱冰柜壁之间均应留有冷气循环通 道; 四、使用时要按照“先短效期、后长效期”和同批生 物制品按“先入库,先出库”的原则; 五、生物制品必须严格按规定的剂量、使用方法、时 间要求,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 请在此位置输入品牌名/标语/slogan Please Enter The Brand Name / Slogan / Slogan In This Position, Such As Foonsion 第2页/总2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