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考研马哲知识点详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

考研马哲知识点详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

考研马哲知识点详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
考研马哲知识点详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

考研马哲知识点详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

暑期将至,同学们此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强化知识点的复习,因此,政治教研室总结部分政治的重难点知识点的解析,供大家学习参考之用。

1。知识点提示

1)知识点出处:该知识点出自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第三节第3个知识点

2)地位分析:该部分知识点在马哲中处于辩证法部分,属于本章的重要知识点。

3)命题思路:结合真题及该知识点的特点,可以以选择题或分析题的方式命题。

4)重要程度分析:三大规律是辩证法的重点,而对立统一规律是三大规律的重点,可以说,对立统一规律是重中之重。因此,我们必须牢固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5)难度指数分析:难度较大,要求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把握。

2。知识点详解

1)知识点导入:上一个知识点我们已经讲解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那么,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呢,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讲的内容。首先我们来进行内容分析

2)内容分析: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范畴不仅反映了事物内部对立统一的本质联系,而且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机制和动力。

1、矛盾双方既同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不断发展

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从根本上说,都是矛盾双方既同一又斗争的结果。

(1)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的作用其表现是: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是事物发展的前提。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是事物存在的基础,也是事物发展的基础。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利用、相互吸取有利于自己的因素,促进自身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事物的发展。例如,植物和动物之间,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取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动物正好相反,吸取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它们就是这样相互利用、相互促进的。另外,矛盾一方的发展还会刺激或促进另一方的发展。第三,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矛盾双方之所以相互转化,就是因为对立的双方之间包含、存在着由此达彼的桥梁。

(2)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斗争性作用表现在:第一,矛盾斗争性促使矛盾双方力量的消长,推动事物的量变。矛盾一方总是要力图限制另一方的发展并打破对方对自己的限制,由此引起双方力量的消长,使它们之间力量对比的状况不断发生变化。第二,矛盾斗争性推动事物的质变。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引起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使旧的矛盾统一体分解,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于是一事物转化为他事物。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性起着决定性作用。

(3)矛盾双方既同一又斗争,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结、交融在一起发生作用的。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这才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原动力。自然科学表明,非生命世界中的一切运动都是由吸引和排斥的矛盾斗争引起的。推动天体运动和演化的动力,是吸引和排斥既斗争又统一的相互作用;生命运动的发展和进化,则是同化和异化、遗传和变异既斗争又统一的矛盾斗争;社会科学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就是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既斗争又统一才不断发展的。思维的发展也证明了,正确认识与错误认识、不甚深刻的认识与深刻的认识、先进思想和落后思想的既斗争又统一,是推动思想前进的动力。

2、事物发展的内在根据和外部条件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1)内因与外因的含义

矛盾不仅存在于事物内部,而且存在于事物之间。因此,对于任何事物来说,不仅存在着内部矛盾,而且存在着外部矛盾。内部矛盾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据,称为事物发展的内因;外部矛盾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称为事物发展的外因。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矛盾,这是事物自我运动的源泉;同时也承认外部矛盾在事物变化、发展中的作用。毛泽东同志说:"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首先,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决定着事物发展的特殊规律、基本趋势和发展方向。一个事物为什么会运动变化,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变成什么样子,主要由事物的内因决定。

其次,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这些条件对事物发展的作用依具体情况不同而不同。一般地说,外因只能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进程,使事物的发展显示出特定的外貌;只能对内因施加各种影响,局部地改变事物发展的面貌。但在一定条件下,外因可以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

再次,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外因对事物发展有重大作用,有时甚至能引起事物性质的变化,但不管外因作用有多大,都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其作用。

(3)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内因与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政策的理论依据。这一理论要求我们必须实行自力更生的基本政策。因为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主要依靠自己的资源、资金和人力,依靠我国人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同时,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外部条件,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在当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交往日益广泛的情况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封闭状态下发展自己。我们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就是要在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科学技术、管理经验等方面博采天下之长,为我所用。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也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基本国策。

4)知识拓展:

事物发展的前进行和曲折性

3。知识点掌握

1)方法掌握:

①理解方法:

采取联系实际的方法进行理解

②记忆方法:

联想记忆

例题讲解

2003年多选题

16。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里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

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B。对立面的同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D。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同一

E。事物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体

16.

2020届高考政治哲学矛盾观知识点

哲学矛盾观知识点 一、主干知识(打★为必背知识,其余为理解) ★1、对立统一(矛盾基本属性) 【原理】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拆解】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关系:①矛盾具有同一性,矛盾双方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中,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②矛盾具有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③同一以斗争为前提,斗争寓于同一之中,对立统一推动事物发展。 ★2、矛盾的普遍性 【原理】矛盾普遍存在(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要求我们承认、分析、揭露、解决矛盾。 ★3、矛盾的特殊性 【原理】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拆解1】表现:①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③同一事物不同矛盾、同一矛盾不同方面各有其特殊性。 【拆解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 【原理】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要求我们在共性指导下研究个性,善于从个性中概括出共性。 【拆解】①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②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③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④要善于在共性指导下研究个性,从个性中概括出共性。 ★5、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 【主矛】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主方】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要求我们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主次矛】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影响事物发展,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主次方】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次要方面影响事物性质,要求我们分清主流与支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恰当处理次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二、易混易错知识点 1、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因此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具体事物之间的矛盾是有条件的,必须处于统一体中)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制造的矛盾越多,就越有利于事物的发展。(矛盾是客观的,不能制造,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原理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原理 1、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一种联系和趋势。具体表现为:第一,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这是指矛盾双方各自以对方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互为媒介,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第二,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性。这是指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存在相互渗透的渠道和桥梁,相互转化的趋势和可能。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2、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一方面,同一性依赖于斗争性,同一是包含着差别、对立的同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是是同一中的斗争,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成立。第二,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最终导致同一性的分解,有条件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斗争性相结合,推动着事物发展。该原理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对立统一规律的理论基石和基本内容。从辩证法的体系上

来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它揭示了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统一与斗争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对立统一规律就是从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中揭示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以及实质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所以,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内容,概括说就是矛盾统一性斗争性推动事物发展的原理;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以及矛盾发展不平衡性原理。综上,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对立统一规律的理论基石和基本内容,因而也就是整个辩证法部分占基础地位的重要原理。该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稳定和改革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它指导我们用深化改革、促进发展来维护社会的稳定,用社会的稳定为改革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社会环境。社会的稳定在哲学上就是坚持矛盾的同一性,改革发展类似于矛盾的斗争性。根据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包含斗争性的原理,要保持社会的稳定不能只靠消极地维护,而是要依靠深化改革,适度发展,使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社会的稳定。根据同一性制约斗争性的原理,我们在改革和发展的同时,必须分注意保持社会的稳定,大力构建和谐社会,倘若“没有稳定的环境,就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所以,在处理社会稳定和改革发展的关系时应当自觉地运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总之,善于发现和利用事物矛盾的对立和同一的关系,从同一中发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材料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对立和统一分别表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内涵: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辩证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 方法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的发展中的作用原理说明是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还说明和谐作为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要求我们实践活动中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差异中谋求共识,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材料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的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新境界,是我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矛盾的各个方面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唯物辩证的矛盾观的重要方法论,是辩证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条基本要求和重要原理。 唯物论 材料体现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原理。人与自然原理。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第一,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二、实践和认识的主体是具有思维能力的人,主体改造世界和反映世界是积极能动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主体的实践和认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创造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2011高考安徽卷9)茶叶因生长环境的差异而带有不同的味道,一些品茶专家根据多年的经验品一品便知茶叶的产区在哪里。这表明A ①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就在于矛盾的特殊性 ②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自觉反映的特性 ③人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的深化和发展的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后不在人的意识之外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2010高考·北京卷27)孔子对不同问“孝”的人回答不同。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上述问答表明 ①“孝”的内涵不具有共性②“不孝”的表现大体相同 ③“孝”的要求要体现个性④“孝”的方式应因人而异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来源:学。科。网] 【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理解和运用相关知识阐释问题的能力。“孝”要因人而异,这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典型体现,不同的回答体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孝”一一共性,故排除①②,当选D 4、(2010年高考·江苏卷31)针对中小学办学中存在的偏离国家课程计划、片面追求升学指标、学生在校集中学习时间过长等问题,2009年6月江苏省教育厅颁布了深入人心的实施素质教育的“五严”规定。这表明 A.制度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B.理论创新决定实践创新 C.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解析】D 本题考查考生对信息的获取与解读能力。江苏省教育厅颁布的“五严”规定是依据中小学中存在的问题而做出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表现,故D正确。A、B、C不合题意。 1.(2009·上海,23,不定项)社会学家费孝通对处理好世界上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有这样的设想与心愿;“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A.事物的矛盾具有特殊性 B.事物的矛盾具有普遍性 C.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D.矛盾的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答案 D 6.(2009·四川,32)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前,西医外科手术都是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进行的,不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甚至会导致昏厥、休克和死亡。实现“刀下无痛”,一直是医学界的梦想之一。一代又一代的医生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尽可能地减轻病人外科手术的痛苦,但效果都很有限。直到化学止痛剂一氧化二氮和乙醚的发现、成功使用和推广,医学才真正进入无痛手术时代。今天,麻醉剂已经广泛运用于外科临床手术,但据医学统计,仍

一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一、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是事物要素之间或事物之间既对立(相互排斥)又统一(相互联系)的关系。 向左转|向右转 对立和统一是矛盾关系的两个方面或两种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叫做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叫做同一性。 1、范畴定义 ①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性质和倾向。 其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20世纪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在中国大地上进行着一场你死我活战争。 其二〃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相互贯通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日方在中方培植汉奸〃中方在日方寻找友人。 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趋势。 开始〃日攻中防;后来〃中胜日败。 ②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倾向。 矛盾斗争性是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包括: 对抗性斗争:敌我双方你死我活。 非对抗性斗争:人民内部各种分歧。 2、辩证关系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统一的(相互依存) 一方面〃斗争性制约同一性。 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王明的“统一政府”、“统一军队”、“统一群众组织”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

亡。” 另一方面〃同一性制约斗争性。 中共领导军民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维护了统一战线的存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对立的(相互区别) 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性);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性)。 在战争中〃你死我活的斗争必然导致一场战争以某种方式结束。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的原理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可从两大方面来分析: (一)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事物的内部矛盾即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部原因〃简称内因。 事物的外部矛盾即该事物同他事物之间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外部原因〃简称外因。 内因和外因之间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1、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 中国有特殊的国情和矛盾〃我国的发展首先要靠内因〃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 2、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我国的发展还要利用外因〃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方针〃利用其他国家的资金、技术和市场〃促进自己的发展。 3、外因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坚持独立自主和实行对外开放是辩证统一的。实践证明〃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同一性的作用: 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一位学者研究发现〃有些独身女性在择偶中陷入误区〃“浪漫的男人不可靠〃可靠的男人不浪漫”。男女双方性格互补是美满婚姻的一个重要因素。 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利用、相互促进。 战斗力是人和武器的结合〃武器是双方可以利用的共同因素。夺取并利用对方的武器〃就增强了自身的力量。 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

高考政治复习练习题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新人教版

高考政治复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2018年美国发动贸易战对我国某出口企业带来了不利影响,但该企业认为“危中有机”,通过改变营销策略、调整海外布局等方式使企业效益不降反升,推动了企业长远发展。这主要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共同决定事物发展 C.矛盾的同一性是绝对的,并寓于斗争性之中 D.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排斥 2.“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一名言出自《礼记·中庸》,其哲学寓意是( )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②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④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但也可能带来改变就业结构、侵犯个人隐私等问题,必须加强前瞻预防。这表明( ) ①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②事物的联系具有多样性 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④主次矛盾转化是有条件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4.下列名句与下图漫画蕴含哲理最接近的是( )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C.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D.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5.人们在吃了大鱼大肉之后发现这样的饮食方式有损健康,因此,人们又开始喜欢上了粗粮,远离了细粮。虽然粗粮确实含有大量的维生素,有益于健康,但是人们如果过量食用,也会损害健康。这说明( ) ①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有条件的 ②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③矛盾双方存在着斗争性和同一性 ④真理超出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就会变成谬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每个人都有缺点,如果你害怕它、回避它,它就水远是你的硬伤;只有正视它、克服它,它才会成为你向上攀登的垫脚石,当把全部力量用于改善自我而不是掩盖不足时,我们就会变得越来越优秀。由材料我们可以悟出的哲学道理有( ) ①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要敢于承认自身的不足 ②矛盾的个性与共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③矛盾中的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 ④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土豆和西红柿根本不是一个世界的,但它们走到了一起。因为土豆变成了薯条,西红柿变成了番茄酱,它俩变成了绝配。感情亦是如此,没有天生就合适的两个人,只有两颗彼此包容和理解的心懂得欣赏与珍惜,才能看得到长久!这段生活感悟告诉我们的哲学道理主要是( )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②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各有其特点 ③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依存和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④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它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方言,顾名思义是通行于一方之言,它因具有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双重烙印,从而具有独特的魅力,成为人际地域区分最有效的识别方式,也正因此,乡音最亲切,乡音寄托着浓浓的乡愁,成为人们的精神纽带。但是,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各地独具特色的方言,渐渐黯然失色,成了年轻人及在校学生眼中的“土话”,而非“近乡情更怯”的乡音。 (1)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简要分析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 (2)结合材料,请从文化生活角度就如何促进方言的发展提两条建议。 答案精析 1.A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进程,B说法错误;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C说法错误;材料不体现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排斥,D与题意不符。]

对矛盾的统一性与斗争性的理解

我对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理解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而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区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 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的对立表现在: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依赖、互为存在前提、互相渗透,存在着由此及彼的桥梁。这种关系的建立使事物保持着稳定、联合、团结、统一的状态,它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指对立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对立的性质。这种性质的存在使得事物呈现出动荡、不稳定、变革的状态。矛盾的斗争性贯穿于过程的始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这是它们之间的不同,但是它们也有统一的一面,表现为同一性包含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制约斗争性。但同一性并非是无差别的等同,而是包含差异和对立的同一,这种同一的许多条件要通过斗争来建立,所以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不难发现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说,一根木棒在不折断的情况

下如何变短,我们的目的是让它变短并且不能折断,而对木棍则是变短且不能折断,目的是一样的,但是变短和折断是矛盾,我们的目的和木棍的目的是同一的,都是一样的,但是只有我们把木棍折断才会有短的木棍。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 我记得在中学时候的辩论赛就有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要自由就不能有纪律,有纪律就没有自由。”这个这一观点片面的夸大了自由和纪律的对立,抹杀了它们的统一性。离开了纪律,自由也就不存了。纪律是自由的保障。反过来否定自由就失去了个性和活力的集体。纪律和自由就是一对矛盾,它们的统一性就是自由的前提是纪律,但是反过来在自由中我们又受到纪律的束缚,显得不自由,这就是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种事例很多,还比如如果你生病了你吃药,吃药你可能要吃你不愿吃的苦味的药,但你不得不吃,因为你病了。你的主观意识是要治病,可你并不愿意吃药你还是吃了,所以你的一个矛盾是你病了需要吃药,另一个矛盾是良药苦口,你需要把矛盾进行统一,因为只有难吃的药才能治病,这就是矛盾的对立与统一。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起到揭示事物发展规律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而斗争性寓于统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就像真与假,好与坏这些矛盾一样,只有存在假才有真的存在,只有存在坏的才存在好的,这些体现了他们的同一性,可是不能否认,他们之间确实存在这斗争性的。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上传: 刘彬更新时间:2012-5-17 16:28:16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说课稿 宁都中学刘彬 各位领导、评委、同仁: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标题是《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是高二哲学常识第九课第一框第一目,是唯物辩证法中的很重要的一框,这一目着重掌握矛盾概念。在整个辩证法中起到一个基础作用,为后面所要学习的知识作好铺垫作用。它在整个“矛盾分析法”教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目包含的哲学理论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2、教学重点及难点 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这是因为:矛盾概念是第九课最基本的概念,只有真正搞懂了什么是矛盾,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关于矛盾问题的一系列基本观点,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而且哲学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对于刚刚接触这一概念的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很大难度。因此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矛盾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有着“奠基”、“启蒙”的重要意义。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矛盾、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 理解: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应用: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2)能力目标: 初步形成用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能力,理解矛盾是一切现有事物自己运动的原因是矛盾双方的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反对形而上学对矛盾的抹杀和否定。不回避矛盾,敢于直面矛盾的存在,勇于承认和揭露矛盾发。通过分析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理解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就不会有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坚定“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仰。 二、学情分析 高二(7)班是高二年级文科第二层次班级学生组成,情况比较复杂。 (1)其生理、心理基础: 高二年级学生年龄大约在16、17岁,身心发展已趋于成熟。思维活跃、善于动脑、乐于展示,认知活动的自觉性、自我表现欲和自我评价意识明显增强,希望赢得他人的了解、理解、尊重和信任。 知识基础:哲学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对于刚接触这一概念的学生来说,理解有难度,容易将生活中某些矛盾与哲学上的矛盾相混淆。因此教学中应从具体事例入手,遵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思路。 技能基础:该班学生整体上来说基础比较薄弱,均衡生、借读生、休学代培转学生较多,学习的主动性不强,持之以恒的精神不够。但总体视野开阔,兴趣广泛,信息来源多样化,具备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也基本具备自主、合作互动探究的技能。平时关注时事热点材料的兴致并不高,解读材料和提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及知识迁移能力还很弱。这些从平时的课堂反应及月考情况都能明显表现出来。该班有部分同学习惯于传统被动接受知识,因此需要教师的启分、鼓励。

矛盾的特点

矛盾的特点 班级:机械124班 姓名:黄修文学号:14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的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是对矛盾的普遍性的简明表述。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过

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3.4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

第四单元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 【单选题】 1.事物的性质是由()规定的? A、矛盾的特殊性 B、主要矛盾 C、矛盾的主要方面 D、主要矛盾的矛盾主要方面 2.事物的不同性质是由()决定的?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特殊性 C、矛盾的主要方面 D、主要矛盾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些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是() A、矛盾的特殊性 B、矛盾的同一性 C、矛盾着的对立面的互相依赖性 D、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性

4.“善游者溺,善骑者堕”、“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乐极生悲”、“否极泰来”等,这些都体现了()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同一性 C、矛盾着的对立面的相互依存性 D、矛盾着的对立面的相互转化 5.在国际空间站合作上,由于美国带头制裁中国而把中国排挤在国际空间站门外,而中国则因祸得福,靠自力更生,走出了一条简单而实用的新路。由此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特殊性 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矛盾的斗争性 6.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问题精髓的原理是() A、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原理 B、两点论和重点论关系的原理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原理 D、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7.关于矛盾的普遍性,以下选项中正确的是() A、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存在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B、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C、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 D、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E、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一切事物,或者说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多选题】 8.关于矛盾特殊性,以选项中正确的是() A、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B、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事物的不同性质。 C、只有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并采取正确的方法和措施去解决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 D、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E、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9.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表明矛盾发展是不平衡的。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矛盾发展不平衡性原

矛盾的特殊性和同一性

关于对立统一规律,它其实还有一个大家更熟悉的名字—矛盾。在学习矛盾规律之前,先要明确一个前提:矛盾都是成对出现的,比如美与丑、高与矮、胖与瘦、福与祸等等。明确前提后对于矛盾规律的学习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把握: 1.矛盾的基本属性 斗争性,即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比如说,美与丑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是美的便不是丑的,是高的肯定不是矮的,这就体现了矛盾双方之间的斗争性。 同一性,即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一方不存在另一方也便不存在了;比如没有美便不能知道什么是丑,没有丑也就无所谓美,它们互为对方存在的前提。同时,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比如,美可以变丑,丑可以经过整容变美。 常见命题:物极必反,相反相成;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垃圾是放错的资源;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居安思危;否极泰来;乐极生悲;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等等。 2.普遍性和特殊性 普遍性即共性,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既然如此,它带给我们的方法论是不能逃避矛盾,要正视矛盾,积极的去解决矛盾;在分析问题时要善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问题,也叫一分为二全面看。比如说科技发展造就了手机,它一方面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但是另一方面却也导致了一些沉迷手机不能自拔的低头一族。所以,评价手机时要看到它产生之后两个方面的作用,不能完全肯定它也不能完全否定它。 常见命题: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等。 特殊性即个性,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比如说在这个世界就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就算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刀切。 常见命题:量体裁衣,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等等。 3.矛盾的不平衡性 矛盾特殊性从地位上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复杂的矛盾系统中,矛盾可分为主、次矛盾;其二,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有主、次之分。考点在于区分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 比如有AB、CD、EF三对矛盾,如果AB这对矛盾起主导作用,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那么AB为主要矛盾,CD和EF为次要矛盾;如果在AB这对矛盾中A这一方面起主导作用,那么A为这一对矛盾的主要方面,它决定着事物的性质,B为次要方面。因此,掌握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需要记住:主次矛盾存在于多对矛盾中,侧重于解决问题;比如说射人先射马,此句中出现人和马两对矛盾,而要想抓人,先把马射死,体现的是抓主要矛盾;矛盾主次方面存在于一对矛盾中,侧重于评价性质。比如,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原理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原理 该原理的基本表述 1、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一种联系和趋势。具体表现为:第一,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这是指矛盾双方各自以对方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互为媒介,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 第二,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性。这是指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存在相互渗透的渠道和桥梁,相互转化的趋势和可能。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2、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一方面,同一性依赖于斗争性,同一是包含着差别、对立的同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是是同一中的斗争,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成立。 第二,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最终导致同一性的分解,有条件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斗争性相结合,推动着事物发展。 该原理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对立统一规律的理论基石和基本内容。 从辩证法的体系上来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它揭示了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统一与斗争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对立统一规律就是从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中揭示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以及实质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 所以,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内容,概括说就是矛盾统一性斗争性——推

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统一行使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的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 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是既互相联结、又互相区别的。共性和个性的互相联结在于,共性只能存在于个性 之中,通过个性表现出来,个性也离不开共性,共性和个性又是互相区别的,共性只是概括了个性之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个性总有许多自己独有的特点,是共性包容不了的。矛盾的共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一定时间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另一时间可能变为特殊性。 只有掌握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才能真正把握对立统一规律和唯物辩证法其它理论,因此共性个性的关系问题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从方法论意义上说,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原理,提供了正确认识事物矛盾的根本方法。人类的认识就是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人类的认识就是如此循环往复,逐步提高、不断深化以至无穷的过程。只有把握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才能从思想上克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就实践而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思想原则的哲学基础。毛泽东同志关于事物矛盾 问题精髓的论述,就是对这一思想原则所作的深刻阐述和充分发挥,这是我们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的并持之不懈彻底贯彻的基本结论。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也是搞好各项工作的根本方法,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一般号召和具体指导相结合”等领导方法,就是把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运用于实际工作的具体方法。 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的历史进程 )鸦片战争后,英国等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爱珲条约》等第二批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同时中国经济也日益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样,中国经济呈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特征。(4)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边疆地区出现危机。1883-1885中法战争,民族危机逐渐加深。 (5)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发展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并走向联合,利益趋向一致。 (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社会完全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特征: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控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教案) 白龙霞 新安县第一高级中学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课程名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授课教师】新安一高白龙霞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矛盾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 2、理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团队合作,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例分析,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运用矛盾的观点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社会,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通过对某种道德现象的分析,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感受生活的丰富与复杂,有意识地修正自己和理解他人,从而能更好地运用辩证思维指导自己的生活。 【学情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的确有难度,所以如果处理不当,“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他们就会感到深奥难懂,不能透彻理解。不过另一方面,采取小组教学,也有奖分激励,因此学生积极性很高,小组讨论激烈,与老师形成良好的互动,而半学期的哲学学习使之具备的哲学领悟能力,也使他们在课堂上可能会作出较有价值的回答。 【教学重、难点】 1,矛盾的含义

2,矛盾同一性的体现 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教师点拨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本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复习回顾第三单元7、8课的知识,引出第9课知识,并让学生思考课与课之间的联系。 [过渡语] 好,同学们,我们第七课,第八课分别学了什么呀?再看我们从今天要开始学习的第九课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大家都说的很好,多媒体显示联系、发展、矛盾的关系。 走进新知识,呈现学习目标 [过渡语] 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学习矛盾的第一目,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下面我们大家就要共同学习研究下什么是矛盾?矛盾的基本属性是什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1、探究一:幻灯片展示图片和诗句。请某同学来回答一下你的理解。 【提问同学回答,检测预习效果,同组可以补充,其他小组同学可以质疑。根据回答情况酌情加分。】 【过渡语】,好,这几个同学整体都说的不错,大家都看到了矛盾,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各加1分鼓励。 那么怎么更好的理解矛盾的含义呢? 多媒体显示矛盾的含义,并用同学们熟悉的跷跷板为例进一步解释。

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按照本国实际建设社会主义。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这个实际,超越阶段。 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经济、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强调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它同时又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新的时代内容。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在现代化建设的长过程中要抓住时机,争取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又比较好的阶段,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的,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执政党的党风,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马哲问题矛盾的同一性

马哲问题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双方互相联系的性质,包括2方面 (1)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2)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的对立表现在: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依赖、互为存在前提、互相渗透,存在着由此及彼的桥梁。这种关系的建立使事物保持着稳定、联合、团结、统一的状态,它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指对立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对立的性质。这种性质的存在使得事物呈现出动荡、不稳定、变革的状态。矛盾的斗争性贯穿于过程的始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二者的统一表现在:同一性包含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制约斗争性。但同一性并非是无差别的等同,而是包含差异和对立的同一,这种同一的许多条件要通过斗争来建立,所以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统一的社会

社会祥和、稳定、协调、宽容、理解固然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但这些并不意味着社会矛盾的消失。认识社会矛盾,善于协调和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使社会各种利益主体和各种思想意识处于和而不同的社会,就是我们所要建设的具体的和现实的和谐社会。和谐社会作为社会进步的理想状态,在矛盾运动上的表现就是社会矛盾的同一性。但是,同一性不是脱离斗争性而孤立存在的东西。由于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尚处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跨越的进程中,因此,思想上的先进与落后、观念上的前卫与保守、地域间发展速度的快与慢、物质上的贫富差别、城乡对立经济结构的客观存在、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突出矛盾、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的不够完善等现状,都必然存在并反映到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之中,构成和谐社会矛盾的斗争性。和谐社会的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的。人类社会是在不断认识矛盾,又在对矛盾认识的指导下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发展的。尽管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性质与一切剥削阶级社会有所不同,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方法也有所不同,但是,如果认为和谐社会就是各种矛盾已经消失、已经进入了无矛盾的理想境界,这样的和谐社会就是形而上学视野内的、无矛盾和无差别的绝对等同的社会,而这种社会恰恰是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