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学校德育的方法

学校德育的方法

1、浅谈学校德育方法的改进
 学校德育应当传递正向价值,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态度,塑造完美的人格。基于这样的目标,学校德育必须要按照国家德育大纲,订立校本德育目标,设计和推行相关课程;必须要灵活调度时间表、学校空间、环境和各种资源,以配合德育的需要;必须要检视学校的文化、校规、各种制度与措施,让学生于学习、生活中体验这些价值与态度。实现德育目标、完成德育任务需要一整套科学有效的德育方法。当前,在德育方法上,普遍存在着:重传递,轻思考,忽视了道德选择和澄清能力的培养;重灌输,轻交流,习惯于‘我说你听……,缺乏平等对话和情感沟通;重说教,轻践行,忽视了德育过程中由知到行的转化环节;重外律、轻内修,忽视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重显性、轻隐性,忽视了发挥教师示范、自然陶冶、校园文化、学科渗透等多渠道的德育功能。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德育工作又面临新的挑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学校德育要“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传统的德育方法体系与这一要求已很不相称,如何顺应时代的要求,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德育方法的改进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学校德育想顺应社会发展,真正实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使命,努力完成“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就必须对现有的德育模式进行改革和调整,实现学校德育方法的根本转变。
一、建立德育民主性,使德育方法由单向灌输向平等交流转变。
建立德育民主性涉及教师与学生德育观的转变。教师要深刻认识到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和提高,要敢于承认自己在某些知识、问题的认识和处理上不如学生,充分认可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分辨能力,相信他们在某些问题的认识上有超过自己的思考以及在某些问题的处理上有优于自己的办法,主动与学生交流,虚心接受学生

意见,与学生平等沟通,共同提高。学生要消除对教师、对家长的依赖思想,真正认识到自己是个人道德生活的主体,以对本人负责的态度和责任感,主动进行道德学习,自觉磨炼道德意志,积极投身道德实践,以一种积极进取自觉成长的生活观,与教师相互探讨,共同思考,日益走向道德成熟。以这样的德育观为指导,我们要改变以往教师向学生单向灌输的德育方法,教师不应再是以道德教育的权威者的身份出现,而应是一位顾问,一位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的引导者,一位讨论问题的参与者。要努力帮助学生消除对教师的依赖思想,变盲目、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采取民主对话、主题辩论、质疑答疑、师生研讨、情感沟通、心理咨询、两难问题抉择、价值观辨析等双向互动的德育方法,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情感为纽带,互相探讨,共同思考、学会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充分调动双方积极性,实现道德的共同进步。
二、实施德育个性化,使德育方法由模式教育向个性张扬转变。
实施德育个性化要求在学校德育中尊重学生主体,注意人的层次结构,注重个性化人格的培养,帮助学生发展优良的个性品质,抑制和克服不良的个性和特点,使学生个性得到和谐发展。德育个性化旨在培养个性充分发展的,人格健全独立的,会做人的、懂生活、能工作的社会公民。它能够开拓德育崭新局面,造就时代理想之才,帮助学生完善自我。反思以往学校德育针对性、实效性差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德育忽视人的个性发展,忽视人的千姿百态的差异,忽视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培养,表现为培育“听话的人”、“模式化的人”和“现状的固守者”。这种模式教育把学生定位于自觉的、机械的“听话人”,既无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现实生活脱离,又禁锢了学生的思想,窒息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排斥人的个性发展。实施德育个性化,就是要创新德育方法,改变模式教育的现状。首先,德育个性化要求我们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意愿,给学生一个选择的余地,在强化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对教育内容进行选择,对冲突的价值取向作出自己正确的道德取向,保护学生发展个性的权利。允许选择,是德育个性化的内在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其次,德育个性化要求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只有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在学生的现实境遇中,在学生的内心世界的价值冲突中,才真正蕴藏着宝贵的教育时机,才能真正开掘学生道德人格生成与良好个性确立的源头活水。因而道德教育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掌握社会

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培养既适应现实又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道德个性。第三,德育个性化要求我们重视德育活动,以学生个性特征为基础,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平台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第四,德育个性化要求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运用教育理论,结合自己的特长,形成与众不同的教育风格,允许学生独立思考,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质,以自己充满独特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张扬个性的动力。
三、培养德育自觉性,使德育方法由他律向自律转变。
培养德育自觉性就是使学生主体的道德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自由的发展,学生主体的道德能力得到独立自主、积极主动的提高。就目前我国学校教育而言,在德育方法上,通常采用说服、榜样、指导修养、品德评价等,这些教育方法多少都带有强制意味,加上施教者由于要完成规定教学任务以及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在施教过程中强制学生接受的方法也经常出现。这些强制性的“灌输”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产生抵触心理,导致德育他律功能的弱化和消解,德育他律陷于困境。“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走出德育他律困境的出路是德育自律。德育自觉性就是要改变德育他律的强制性、约束性为德育自律的内控性、自主性,突出理性说服,关注爱的施予,重视隐性课程的教育,实现他律向自律的过渡。德育应该培养学生在个体道德生活和社会道德生活中学会自律。一要加强显性教学。真正落实课堂教学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通过课堂教学介绍政治、社会 、法律、道德、哲学、文化等,教育指向性明确,就是培育学生具有与社会现实相适应的价值观。二要重视开发隐性教育课程。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课外活动,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使学生形成自律意识;通过“主题教学”,如演讲、讨论、辩论等,反映社会伦理、人生价值、政治制度等焦点问题,来提高学生独立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增进自律精神。三要构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机制。因人而异,扬长避短,让学生参与班级、学校管理(甚至让某方面有问题的学生参与这方面的管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道德责任心,使学生明白自已是班级、学校乃至社会的主人,要承担对集体负责的角色,以此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掌握德育内容,激发学生履行道德责任的动机,强化因履行道德责任而引起积极的情感体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提高学生自律能力。自我评价就

是让学生依据一定的品德评价标准,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肯定或否定的价值判断。自评是学生自律的有效手段,通过阶段性的或临时性的自评可以及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觉地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保持正直的人格和品德的纯洁。
四、落实德育实践性,使德育方法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
落实德育实践性必须确立学生道德品质源自于实际生活和体现在实际行动的观念。首先,道德品质的形成动力来源于新的道德需要,新的道德需要产生于具体的生活实践,脱离了生活实践,学生的道德需要就会枯竭。其次,完整的道德品质由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共同组成,行为是一个关键因素,是道德品质的落脚点。如果学校德育仅仅满足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却不能使学生付诸于道德行为,这样的学校德育好像空中阁楼,收效甚微。学校德育必须在丰富学生道德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让道德回归生活,让生活成为道德最重要的老师。以往学校德育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满足于讲解道德知识,对学生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培养相对薄弱,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道德认识不少,道德行为却不多。落实德育实践性,学校德育方法一定要改变过去封闭的德育模式,加大实践环节,让学生轮流担任班级干部、参与学校管理、负责学校事务;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参与社会服务、承担社会义务、讨论社会事件、学军、学农、野营拉练等,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境,尝试进行道德抉择,使学生在与人交往中体验情感,在克服困难中磨炼意志,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履行道德行为,充分体现学生是德育实践的主体,建立全方位、多角度和开放式的德育模式,切实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
五、实现德育理想化,使德育方法由传递知识向塑造人格转变。
实现德育理想化要求学校德育必须立足于人的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我国教育家徐特立先生说:“传授点文化科学知识,而忽视培养的方向,这样的教育是失败。”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德育谈理想少了,讲实惠多了,急功近利,道德教育也被纳入了“应试教育”的轨道,突出了知识的单纯传递,忽视了对学生和谐人格的培养。其结果是高分低能者随处可见,知识高深却缺乏道德者随处可见。一个人如果仅有知识而没有道德,那么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国家都是危险的。对于一个国家的教育来说,如果仅仅传授知识而忽视道德的教育和培养,那么这样的教育是无法承担培养“四有”新人的重任。道德是一

个人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漠视灵魂的塑造,这个民族肯定没有希望。当代青少年人格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走向何方。学校德育承担着塑造青少年人格的历史使命,学校教师具有不可推御的责任。要使我们的青年一代拥有美好的理想、高尚的道德和完善的人格,学校德育必须走出单纯传递知识的误区,改革学校的德育方法。学校德育要在强调学科德育渗透的同时,还要创建具体的、生动的、切合实际的德育模式,比如:生活辅导、心理咨询、挫折训练、角色扮演、人际交往训练、艺术陶冶、榜样模仿、偶像分析等等,在教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判断、自我控制、自我评价、自我教育,以此塑造健全人格,实现德育理想。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实现德育目标,完成德育任务,提高德育实效,要靠正确的德育方法。本文从五个方面简单论述了德育方法的改进,这是一个由低层水平向高层水平发展的过程,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德育工作又会面临新的课题、新的要求,因此,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的德育方法改革必须要在吸收国内外一切有益的经验基础上不断丰富,更要在积极探索的实践中不断创新,才能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2、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方法途径的新探索
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培养学生成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合格现代公民。近年来,我中心校德育工作认真贯彻《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自始自终把德育教育放在第一位,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形式中,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形成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社会、爱社会主义的五爱情感。因而我中心校的学生具有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良好行为习惯,以校风正、学风浓受到上级领导、社会和学生家长的广泛赞誉。

更新观念,抓科研、抓载体、抓管理、重情感、重互动、重实践,克服形式主义,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探索新时期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方法途径。

一、更新观念,提高全体教师的德育参与意识

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在新形势下要改善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班主任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建立一支优质高效的德育队伍,挑选敬业精神强、业务素质高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和热爱学生、有一定德育工作经验的教师担任辅导员,把责任与利益相统一,定期召开班队工

作和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不断提高班主任队伍素质。

2、制度建设是德育工作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根据德育管理的要求,依据学校德育工作的特点,各校进一步完善《南诏镇中心小学学校安全工作、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办法》、《南诏镇中心小学学生在校园、在家庭、在社区行为规范》、《教师德育工作考评方案》、《班主任(辅导员)工作考评细则》、《平安课堂安全责任书》、《卫生工作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制度建立一是突出针对性,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和管理模式,有工作就有管理制度,有岗位就有评价方案;二是体现激励性,内容、要求切合实际,把握标准,在可操作性的基础上追求科学性,让教师既感受到工作的必要性,又增强工作的主动性。

3、进一步发挥学校在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功能。一是不断强化学科德育,重点是思想品德课、综合实践课,把教书育人渗透到教师思想中,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二是认真落实班队会,要求有计划、有过程、有效果。三是组织好每一次德育活动,做到有方案、有组织、有总结;四是办好校园文化,包括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专栏、文化墙、教室文化等;五是美化校园环境,从校园卫生、校园绿化、校园建设等,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六是扎实抓好以文明礼貌为主要内容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等等。

定期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有关德育方面的政策,法规和方法,实施了教书育人的考评制度,从而大大加强了全体教师的德育参与意识和自觉性。

二、德育活动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政治的、思想的和道德的认识、情感和行为习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过程,是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

传统德育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视作为独立个体,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个别差异的、有智慧的、有情感的人的存在,表现在德育的目标和内容的设置编排上,在途径和方法的确定选择上,既不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也不关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的过程成了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观众和听众的角色。而德育活动注重弘扬人的主体性,挖掘和引发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从学生兴趣出发,从学生的情感需要、意志、理想出发……

我认为:作为传统美德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贵在天长日久,只有坚持以辩证法为指导,才会发挥出深入人心持之以恒的巨大作用。有如:“

树立荣辱观争当好少年”主题队会活动使同学们受到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又如:本学期举行《争当五好小公民》和《迎奥运,文明礼仪伴我行》中队主题会观摩活动,通过专家及兄弟学校老师的指点,调整下阶段的研究目标,争取取得较丰硕的成果。

三、开拓创新,将德育渗透在常规管理之中

为了保证学校德育工作到位,逐步实现德育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落实德育工作的各项任务及目标,我校开拓创新,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德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

小学生的一日生活常规正是培养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进行良好行为规范训练的最普通、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小学生年龄小,思想纯,可塑性大,每天学校的引导,无疑都对他们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举足轻重的影响。因而,我们加强常规训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常规管理中应注重“二导”。

1.校会导向。每周一次的校会,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主渠道之一,每周一次的校会可让师生不断明确方向,形成共识,导之行动。 国旗下专题讲话让我们有机结合,宣传激励,形成系列,注重实效,正面引导。

2.制度导训。 健全完善德育管理制度,不仅是落实德育到位的需要,也是对学生进行常规训练的需要,是明理导行的保证。
我们以查带训,以查促进,进一步健全完善“热爱祖国每日升降旗制”,全面发展“文明班级评优制”和“一日常规督查制”;“每周活动计划必查制”;“红领巾监督岗制”等等。各项规章制度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形成德育渗透学校全面育人的管理体系,强化对学生的训练。

3、积极争取家庭德育资源的融合。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十分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认真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的指示和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个重要方面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摆在全党全社会全国人民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其中,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为此,要进一步加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建设。长期以来,学校以家长学校为主阵地,坚持学生上学、家长入校的工作思路,培养和提高家长的家教水平,促进学校和家庭德育资源的互补,家长学校一方面是成立讲师团,通过集中讲座、咨询和分散自学、发放资料等形式,提高家教水平;另一方面由学校向家长提出家庭教育资源建设的指导意

见,建设健康向上的学生成长环境;三是成立家长委员会和师德师风监督员,帮助学校德育工作积极出谋划策,及时报告和反馈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学生德育的信息;四是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形式,确保学校、家庭沟通、交流渠道畅通;五是学校采取公开信、承诺书、校刊《启航》等途径,及时向家长通报学校德育工作动态,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几年来,家长入学率和结业率均在98%以上,家长学校也先后被评为“市级示范家长学校”,市、县“五好关工委”。

4、有效利用社会德育资源。有效利用社会德育资源是我校的德育特色之一。近几年,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综合育人功能,重视开展“三结合”的教育活动,开展具有创新性的德育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受到品德教育。我们在过去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社会德育活动市场:一是有效利用社区资源,让学生置身于社会大环境之中,参与社会实践,体会社会生活,感受社会竞争,接受社会考验;二是建立校外德育基地,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象革命烈士陵园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诏派出所、交警中队的法制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基地开展活动;三是组织学生参加“小手拉大手、文明一起走”文明创建活动、“文明礼仪进校园”;四是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学校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有效消除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因素。同时,学校还积极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学习和体验生活。如:南诏镇中心小学党政工领导小组于2006年11月29日下午召开了“加强学校管理 共建和谐校园”专题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南诏镇综治委、派出所以及各校校长;又于2008年6月2日下午在城内小学多媒体教室举行“南诏镇中小学综治(法制)副校长聘任仪式”,参加会议的有南诏镇党委、政府,镇综治委、派出所、各中小学、幼儿园的负责人。以“以人为本、关爱学生;严格管理、消除隐患;依靠各界、搞好警校共建;依法治教、文明兴校;知荣明耻、共铸和谐”为原则,积极整改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落实,学校教职工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努力将辖区内学校树立成家长放心、学生快乐的学校。总之,通过警校共育、共建和联动,创建平安和谐校园活动,使南诏辖区各学校不断完善安全工作制度,强化了安全责任,落实了安全措施,确保了校园无安全事故,无纠纷案件,无上访事件,无周边环境问题,使师生平安,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秩序井然。

5、推行新“三好”学生标准:在校做个主动学习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在家做个勤俭自强孝敬长辈的

好孩子,在社会做一个诚实守信遵守道德规范的好公民。结合“五小”行动,具体落实十个道德好习惯活动的开展和“四自”管理,使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高尚的思想情操、知识丰富的社会欢迎的人。使广大学生真正树立“以人为本、助人为乐、爱国诚信、集体主义、文明可爱”的思想。

在工作中,我们注意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德育工作正朝着扎实有效的方向发展。今后,我们要进一步结合小学德育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懈努力。

育才先育人,育德是首位。南诏镇中心小学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开辟出一条“警校共育和谐校园”的特色之路。

3、学校德育方法的调整与反思
2007年02月10日 10:02:36 来源:黑龙江省富裕县龙安桥镇中心小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农村教育改革正沿着新的轨道快速前进。如何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做好农村教育改革的大文章,切实有效的提升农村的教育教学质量是每一个农村教育工作者经常思考的问题。农村教育的发展与创新离不开新的课程、新的教法、新的学法。而提高农村学生的道德素质,也应是此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它是学校教育的首要工作,它能促进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有效发展,它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最重要保障。
检讨现行的学校道德教育,事实上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道德教育“人为表浅化”、“孤立封闭化”,德育课程知识化;单向灌输多,双向理解少;集体受教多,个体选择少;道德教育僵化而少活力,实效性不够,缺少魅力;德育未能成为有助于人生命发展、生活质量和精神心灵成长的工作。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应当在方法上做三个基本调整。
第一,从知识化、认知化到重视情感体验及情感发展。在很长时间里,世界上流行的是重视认知发展的道德教育模式。虽然和传统道德教育模式相比它具有相当的历史合理性,但对于发展人的道德教育而言它还不够完整,因而就需要扩展到重视人的情感和态度。最近,教育部组织制定的基础教育的所有课程标准都把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和态度作为课程的基本要求和教学指导思想,这就使道德教育越来越走向统整化。人们在实践中已经认识到体验学习和道德成长之间有着天然而内生的亲缘关系。道德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为了影响人、化育人的心性品质,这种品质反映了人的内在要求,是自主的,因

而是个人的真实存在。黑格尔认为伦理可以从社会性的角度加以把握,而道德则必须落实到个人的精神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是个人化的,道德的学习是个人在关系中的自我把握,所以真正的道德教育就一定包含着关系性、个体性、真实性和情境性等一些基本属性。与此相应,人的情感体验恰恰反映了人最真实的存在,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中的一种经历,如果没有这种属人的经历和由经历所构成的切身体验,那么个体就不可能对道德产生深刻的认同并进一步渗入人的内心。
第二,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这是道德教育在方法甚至立场上的一个改变。过去有一种观点认为,成人比孩子、老师比学生掌握更多的道德真理,因此道德教育只能是单向度的灌输,直到20世纪末随着各种新兴文化的兴起,这种看似天经地义的观念终于发生了动摇。其实,今天的道德教育是需要在代际交往和互动中进行的,是需要在对话和讨论中展开的。这要求我们首先承认现实的代际年限在迅速缩短,从过去的30年发展到现在的3年、2年,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在向孩子和学生传递正向价值的时候,应当同时承认他们有质疑这种教育的权利。只有这样,道德教育才可能真正成为精神生命的相互碰撞,才可能生发出更多鲜活的道德个性。
第三,从封闭的校园到社会生活实践。实际上,道德原本就产生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关系,离开了生活就不可能滋养德性。生活是酸甜苦辣都有,只有通过体验百味人生,人才能不断超越自身从而扩展和丰富个体的精神世界。今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在开设社会实践课程和开展各种社区活动,目的也就是为了让道德回归生活,让生活成为道德最重要的老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