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必修1 经济常识最好的提纲

必修1 经济常识最好的提纲

必修1 经济常识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一、货币的本质

1:商品的基本属性

(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①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

需要的属性。

②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前者是自然属性,后者是社会属性)

③劳动产品不一定有价值,因为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第二,有使用价值的东西

不一定有价值,因为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1)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产生: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产生。

(3)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基本职能

(1)基本职能:

①价值尺度

含义:货币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价格: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

要求:执行这个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②流通手段

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就叫流通手段。

表现形式:商品—货币—商品。货币出现以后,商品交换包括了买和卖两个先后

衔接的阶段。而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要求:货币执行这个职能必须用现实的货币

流通货币量计算公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2)其他职能:支付

4:金属货币与纸币

(1)、纸币

①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②职能:流通手段,支付手段(有些国家的纸币还具有世界货币的职能)

③发行:A、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以任意发行。即国家可以规定纸币的面值,

却不能决定它的购买力。

B、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

会引起通货膨胀,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小于这个限度,

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C、解决方法:通货膨胀,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

通货紧缩: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发行国债,投资环境设

施建设,扩大出口。

二、货币的种类与形式

1:货币与财富

货币总是代表着一定的财富,代表着人们过去的劳动。它本身没有是非善恶的区别。2:结算与信用工具

(1)结算:在核算一定时期的各项经济收支往来时通常使用的方式。包括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

(2)信用工具:

①信用卡:

含义:是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银行信用卡是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

证。

作用: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②支票:

含义: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种类:现金和转帐支票在我国主要分为转帐支票(付款单位或个人开票后,收款到银行把款转入自己帐户)和现金支票(由付款单位开出,收款人凭

票到银行支取现金)。

3:外汇与汇率:

(1)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我国的汇率制度: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

浮动汇率制度。

(3)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稳定,对实现扩大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一、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1:价值与价格

(1)区别: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2)联系: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货币产生后价值就表现为价格2:价值决定价格

虽然价格的变动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但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3: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1)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等价交换是指从较长时间看,某种商品的平均价

格与其价值量基本相符,而不是指每次的价格与价值相等。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4:供给与需求

除了价值决定价格,影响价格的因素还包括供给与需求。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5:影响价格的因素:价值决定价格和供求影响价格

(1)影响价格的间接因素: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等,甚至是宗教、习俗。

(2)影响价格的直接因素:商品的供求关系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形成卖方市场(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形成买方市场(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二、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价值规律的作用)

1: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生活的影响

⑴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⑵互为替代品价格的涨落,与对其自身的需求量成反比,与替代品需求成正比;互补商

品价格的涨落与其需求量成反比。

①互为替代品是指两种商品的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

②互补商品是指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

2: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者的影响:

⑴调节生产⑵提高劳动生产率⑶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一:消费及其类型

1: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水平

①居民的收入影响

A、收入与消费的关系: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B、提高消费水平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经济,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C、居民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人们的收入差距过

大,总体消费下降,反之,缩小差距,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②商品价格高低也是影响消费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提高人们消费水平,除了最根本的要发展经济,增加人们的收入之外,还要稳定物

价,控制物价上涨,这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这个点在今年的全国物价形势中显

得比较重要)

2:消费类型:

(1)按产品类型分: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2)按交易方式不同:钱货两清,货款消费,租货消费。

(3)按照消费的目的分: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3:消费结构

(1)消费结构:指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所占的比重。

(2)恩格尔系数:

①含义: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它是反映人们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的一个

系数。

②恩格尔系数大小与消费结构变化关系:

A、恩格尔系数越大,意味着食品支出在家庭中总支出中所占比重越大,必然影

响其他消费,影响发展和享受资料消费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消费质量,

导致消费结构单一,消费水平低。

B、恩格尔系数越小,表明人们的消费结构越完善越优化,人们的消费水平越高。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消费心理

A、从众心理:有从众心理的人,看到别人做某事,自己不由自主地去做,其消费会

受别人评价的影响,受别人行为的带动。

B、求异心理:消费行为与众不同,标新立异。

C、攀比心理:有些商品,人们拥有它的目的不在于它本身的实用价值和它所带来的

乐趣,而是在于“向上看齐”,人民我有的炫耀心理。

D、求实心理:消费者选择商品,会考虑许多因素,价值是否便宜,质量好不好,服

务是否到位,功能是否齐全等,讲究实惠,据己需要是一种理性消费。2:消费行为:做理智的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①所谓适度消费,包括不滞后消费和不超前消费两层意思。

②量入为出,使消费与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合理进行消费。

③坚持适度原则,提倡勤俭节约精神。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①体现新的发展观要求,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其核心是可持续

性消费。

②绿色消费——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

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一、生产与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

⑴人们的消费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

⑵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

费创造动力。

⑶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

生产发展的历史。

2: 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

⑴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⑵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该产品的生产行为才算最终完成。

C、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对董事会和总经理的工作进行监督。

③关系:这些机构之间权责明确、互相制衡,可以有效地提高公司的运行效率和管理

的科学性,使公司的发展具有充分的活力。

⑷公司制的优点:公司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管理结构等优点。3:公司经营与公司发展

⑴公司经营:是指公司为向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并获取利润而进行的所有活动的总和。

⑵公司经营的目的——是利润。只有保持一定的盈利能力,公司才能发展技术、更新设备、

扩大规模,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⑶公司的发展——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

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②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③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是企业的产品、服务在社会中留下

的印象及所受到的评价和认同。

4: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

⑴企业兼并及其作用

经营管理好、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兼并相对劣势的企业,可以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实现以优带劣的调整,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有益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⑵企业破产及其作用

①指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法定程序实施破产清算的经济现象。

②实行企业破产制度,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

竞争力,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二、新时代的劳动者

1:劳动和就业

⑴劳动与劳动者

①劳动是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技术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

②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⑵光荣属于劳动者

①劳动创造文明,创造财富,促进人的发展,推动历史前进。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

的源泉。

②我国劳动者分工不同,地位平等,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

⑶就业的意义:

①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劳动者谋生的重要手段,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②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③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

④同时,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人的境界,

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严峻的就业形势的原因(就业现状)

①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

②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

③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

所有这些,使得我国的就业问题比任何一个国家都突出、繁重和紧迫。

3: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⑴树立自主择业观。⑵树立竞争就业观。

⑶树立平等就业观。⑷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4: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⑴原因: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我国<劳动法>规定了劳

动者享有的权利。这些权利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调动和发

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的保证。

⑵我国劳动者享有的权利:

平等的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

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

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⑶做法:劳动者享受权利,是以履行劳动者义务为前提的。因此,自觉地履行劳动者的

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

⑷劳动合同制度

①我国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

②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采用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

等途径要求维护,而不能采用非法手段施加报复。

③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权益受到侵害时,以合法手段、法定程序进行

维权,是每个劳动者的正确选择。

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

一.储蓄存款

1、储蓄存款的含义:指个人将属于其合法的所有人民币或者外币储蓄机构,储蓄机构等

具存折或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存折或存单可以支取存款的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

依照规定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一种活动。

2、我国的储蓄机构:主要包括各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以及邮政企业等依法办理储蓄业

务的机构。

3、储蓄存款的目的:①直接目的:为获得利息②最终目的:因人而异

4、储蓄存款的分类。

(1)目前,我国的储蓄主要有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两大类。

①活期存款:A.优点:没有存期和金额限制,可随时存取,流动性强、灵活方便,

适合个人日常生活待用资金的存储。

B.缺点:作为投资方式,利率低,收益低。

②定期存款:A.优点:较活期利率高,储户收益也较高。

B.缺点:由于存期有限定,且不到期一般不能提前支取,因而流动性较差。(2)风险来源:①是通货膨胀情况下存款贬值的风险

②定期存款提前支取而损失利息的风险

5、利息:

(1)含义:是人们从储蓄存款中得到的唯一收益,是银行因为使用储蓄存款而支付的报酬,是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

(2)决定因素:本金、存期和利率水平。

(3)计算公式为:利息=本金×利率×存款期限。

(4)利息税

二、我国的商业银行

1、含义:商业银行是指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

要经营目标的经营机构。

2、组成:(1)主体:以国有独资银行和国有控股银行为主体(五大国家级商业银行)

(2)其他:民营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等。

3、地位: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4、主要业务有三类:

(1)存款业务。存款是银行对存款客户的负债。这项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

(2)贷款业务。它是我国商业的主体业务,也是商业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

(3)结算业务。结算业务是商业银行为社会经济活动中发生的货币收支提供手段与工具的服务,银行对此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

除上述三大业务外,商业银行还为我们提供债券买卖及兑付、代理买卖外汇、代理保险、提供保险箱等服务。

三.股票、债券和保险

1、股票。

(1)含义: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股票代表其持有者(即股东)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这种所有权是一种综合权利,如参加

股东大会、投票表决、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收取股息或分享红利等。)(2)买卖:①实质:购买或转让取得股息得权利。

②场所:股票市场上(即证券交易所)

③可以自由转让,可以作为抵押品,不能要求公司退股。

④流通性是股票生命力所在。

(3)股票的价格:

①形成:本身无价值,但具有价格,其价格形成于出卖股票要索取相应的代价

②股价≠股票票面额

③决定因素及计算公式:股价=预期股息/银行存款利率

④影响因素:供求关系、重大政治事件影响。

(3)股东的收入包括两部分。

①一部分是股息和红利收入。

②另一部分收入来源于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

(4)股票投资的特点:一种高风险的投资方式。

(5)作用:股票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对搞活资金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筹措建设资金,促进企业改革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债券。

(1)含义:债券是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2)债券的分类。

目前在我国,根据发行者不同,债券主要分为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

①国债:是中央政府为筹集财政资金而发行的一种政府债券,是中央政府向投资者

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债务凭证。中央政府

发行国债的目的,往往是弥补国宾财政赤字,或者为一些耗费巨大的建设

项目、某些特殊经济政策乃至为战争筹措资金。由于国债以中央政府的税

收作为还本付息的保证,因此风险小,而利率较其他债券低,但一般高于

相同期限的银行储蓄存款利率。

②金融债券:是由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金融债券与企业债券相比,违

约风险较小。与此对应,其利率通常低于一般的企业债券,但高于风险

更小的国债和银行储蓄存款利率。

③企业债券:是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时期内还本付息的债券。由于企

业主要以自身的经营利润作为还本付息的保证,企业债券是一种风险大

的债券。与此相对应,企业债券的利率通常高于国债和金融债券。

注:我国的债券中,有的可以上市交易,从而使相关债券具有较好的流通性。

3、保险。

现实生活中,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购买保险,正是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

(1)保险的种类: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

(2)商业保险。

①商业保险(含义)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

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当

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

任的行为。在我国,只有依法设立的保险公司才能经营保险业务。

②保险分为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两大类。人身保险是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对象,

如健康险、意外伤害险、人寿险等。财产保险是以财产及其有关利益为保险对象,如汽车保险、运输保险等。投保人和保险人应当遵循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

订立的原则,订立保险合同。

(3)近几年,国内保险市场上出现了诸如分红保险的新险种。随着保险品种的日益多样化,保险的功能会越来越多。

(4)各种投资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认清各种投资方式的利弊,才能更好地规避风险,使自己的资金保值增值。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个人收入与分配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此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按劳分配的性质: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内容与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

得,少劳少得。

3。原因:①可能性。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前提条件)在公有制条

件下,产品分配必然按照生产资料占有者的原则。

②现实性。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

础。(物质基础)在生产力还没有实现高度发达,社会产品还没有达

到极大丰富的程度,还不能充分满足社会成员各方面需要的情况下,

现实的选择即“按劳分配”。

③必要性。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

因。(直接原因)目前,劳动者还没有实现全面发展,脑体差别还存

在,劳动还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而是谋生的手段。因此不能实

行平均分配,而只能实行按劳分配,这自然成为制约实现按劳分配的

直接原因。

4、意义:

①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

展。

②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结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

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

等分配的社会地位,是分配制度上的伟大变革。

5。地位: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因为公有制是我国经济的主体,在公有制经济中就业的劳动者占多数,虽然公有制企业的个人收入来源逐渐多样化,

但是,在劳动者的各种收入报酬中,按劳分配部分仍然占较大比重。

6。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①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

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要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

受国家保护。

②按生产要素分配

A、含义:指的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B、具体形式:主要有劳动,知识、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a、按劳动要素分配:指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收入。

b、按资本要素分配:包括私营企业主生产经营取得的税后利润,债权人取得的利息

收入,股息分红,债券,股票交易收入等。

c、按技术要素分配:科技工作者提供新技术取得的收入。

d、按管理要素分配:企业的管理人才凭借其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而参与分

配的形式。

③原因:

A、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

B、确立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

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

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1、坚持效率优先:

①含义:效率,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

提高就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人们总是追求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

大的成果。

②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的影响:

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有重要影响。因为分配是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生产决定分

配,但分配又仅作用于生产。如果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就会提高效

率,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会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

③在分配中必须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因。

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和国情决定的。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贫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坚持科学发展观。因此在分配中必须坚持效率优先。

2、兼顾社会公平:

(1)公平含义:公平含义较宽泛,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等各个领域。这里说的公

平指收入分配的公平。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

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

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在收入分配中,效率与公平是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

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只有提高经济效率,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

才能实现社会公平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

②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公平,

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③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正确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含义。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①效率优先,实质是发展生产率优先,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要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为首要目标。

②兼顾公平,指社会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

奋进,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2)如何体现: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3)如何贯彻这一原则:

①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地区和

个人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②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

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带后富。

③要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

第八课财政与税收

一、财政及其作用

1.财政的含义:国家的收入和支出。

(1)主体:国家

(2)本质:财政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在社会范围内集中性的分配关系

(3)内容:是对国家收入的分配,财政征收具有强制性特点。

(4)实现形式:国家预算(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预算包括财政的收入与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

准的国家年度收支计划,称国家预算。上一年度的财政实际执行情况,称

作国家决算。)

2。财政收入:

(1)含义: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奖金。

(2)形式:包括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简而言之:税、利、债、费的收入。其中,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最主要、征收而最广。

(3)影响因素:财政收入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的制约是

其主要因素。

3。财政支出:

(1)含义: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2)分类:财政支出可以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3)作用:通过财政资金的分配,国家的职能才得以实现,也就是说财政支出是政府实现职能的物质条件,财政支出的状况反映了政府的政策。

4、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对比:

(1)有三种情况:收大于支,存在节余;支大于收,出现赤字;收支相等。

(2)①在国家财政预算和决算中,收入和支出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它表明国家筹集的财政资金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得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财政收支完全相等的

情况几乎不存在。

②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盈余;或支出

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③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财政赤字意味着要靠借债过

日子,财政赤字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④财政盈余: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的部分。

⑤国家通过财政收入支出控制经济运行。在经济增长滞缓,(收大于支)一部分经济

资源未被利用,经济发展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供大于求),政府应采取扩张性

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来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

拉动经济增长。反之,在经济发展过热(供小于求),经济的正常运行受供给能力

制约时,物价会上涨,政府应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来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给经济“降温”(支大于收)。

二、财政的作用

1、集中力量办大事:

(1)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即资源配置职能)

(2)调控经济平稳运行。(即经济稳定职能)

(3)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职能)

①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与优化;

②促进科技进步与人才培养,提高国家竞争力。

2、人民生活有保障:

(1)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即政权的保障)

(2)财政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即公共服务体系的保障)

(3)财政是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即收入公平分配的保障)

第九课征税与纳税

一.税收和依法纳税

1、税收的含义: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

基本形式。

(1)主体:国家。

有国就有税。国家通过税收形式组织财政收入,为其自身存在和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同其他财政收入相比,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理想、最普遍的形式,

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源泉。

(2)依据:税法。(有税必有法。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2、税收的基本特征:

(1)三性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2)关系:①三个特征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

②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

③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3、我国税收的种类

根据征税对象划分,目前我国税收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五大类,共二十多种。增值税和个人所得是影响最大的两个税种。

(1)增值税

①含义: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种。

②它的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

单位和个人。

③作用:增值税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也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

定增长。可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而且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

偷漏税行为。

(2)个人所得税

①含义: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②我国个人所得税,按照应税项目不同,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

③实行超额累进税率的特色:纳税人所得越高,(高收入者多纳税少收入者少纳税)

税率越高;所得越低,税率越低。

④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以及不在我国

境内居住或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的个人收入。

⑤作用: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

公平的有效手段。

二、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公民自觉纳税的必要性:

①从一般意义上讲税收是国家存在、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

②在我国税收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联系在一起。

(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因此,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2、公民要增强纳税人意识:

①义务意识:自觉成信纳税,反对各种违反税法的行为。

四种违反税法的表现:

偷税,指纳税人有意违反税法规定,用欺骗、隐瞒等方式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

为。

欠税,指纳税人超过税务机关规定的纳税期限,没有按时缴纳而拖欠税款的行为。

骗税,指纳税人用欺骗手段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

抗税,指纳税人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

②权利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

用,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第四单元面对市场经济

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市场配置资源

1、市场调节(1)配置资源

①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资源配置是由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的需求的无限性,这一矛

盾决定的。(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永无止境的,但

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社会能够加以利用的资源总是有

限的。如果用于生产某种产品的资源增加,用于生产其

他产品的资源就会减少。为了尽量满足多方面的需要,

社会必须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

②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2)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3)计划配置资源的实现(途径)及优点:(略)

(4)市场配置资源的实现(途径)及优缺点。

①实现:市场配置资源主要通过供求,竞争等来实现的。

②优点:A.市场能够灵活地反映出供求变化

B.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市场供求信息。

C.能够给市场主体以压力和动力,调动积极性,推动科学和经营管理的进步,

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并实现优胜劣汰。

③缺点:即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A、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即市场失灵):

a. 不能调节:市场不能调节的领域有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

b.不让调节:枪支弹药及危险品、麻醉品等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因为如果听

任经营者自由经营这些产品,会严重危害公民的身心健康,败坏

社会风气,影响社会安定。)

B、市场调节存在固有的弊端:

a.自发性。价值规律的作用是自发实现的→人们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是自发的,

不是在政府引导下进行的→可能会出现不利于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

的经济现象。

b.盲目性。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各自独立,分散的地位→不可能准确掌握市场信

息→决策必然带来盲目性→结果必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

c.滞后性。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和资源配置的实现方式决定市场调节的一

般过程是:供求不平衡→价格变化→作出决定→实现供求平衡→必然

有一定的时间差→必然导致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特别是在农村及大

型建设项目上影响更大)

注:导致后果、表现及联系

①后果和表现

A、自发性[制假售假,环境污染等不正当市场行为的发生,造成经济混乱,收入差

距拉大,甚至可能导致两极分化]

B、后两者[资源浪费,经济波动,社会经济不稳定]

②联系:都是市场调节固有的弊端,都给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和负面影响。

补充:关于市场经济,我们应注意把握以下两个方面

①一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二是要有国家的宏观调控。

②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不仅要求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而且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只有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才能克服市场的种种缺陷,把: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

结合起来,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二、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1、必要性: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需要

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②加强宏观调控不仅是因为市场的局限性,而且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决

定的(指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

2、含义和主要目标。

①含义: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②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手段:

①经济手段

A、含义:指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

的措施。

B、表现:a.经济政策和计划, 如最常用的调控政策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除此还

有购销政策,产业政策等。

b.经济杠杠:价格、税收、信贷、利率、汇率、工资、奖金等。

C、意义: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②法律手段:

A、含义:是指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B、作用:有效地维护经济活动参加者的合法权益,调整社会经济关系,规范生产经

营者的活动和市场秩序,保证经济正常运行。

③行政手段:是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

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运用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协调,必须反映客观经济规律要求,也不能片面强调和过多使用,否则不利于市场信用的发挥)

三、市场秩序

1、市场规则:

(1)市场秩序与市场规则的关系:

①没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良好

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

②市场规则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保障,市场没有规则来维护,会使市场处于无序,

混乱状,使得市场机制无法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无法实现优胜劣汰,甚至可能

出现劣胜优汰。

(2)市场规则的含义及主要内容:

①含义: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

出具体的规定。

②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其中,市场

准入规则规定符合什么条件的企业、商品可以进入市场。市场竞争规则

用于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市场交易规则主要是对交易方式和行为作出

规定。市场交易规则是市场规则中的核心。

③市场交易原则:

A.主要包括: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它们从不同的方面,规范着市场上

买卖双方的交易方式和交易行为。

B.a自愿,是市场交易的基本原则。任何一桩商品、服务交易的成功,都必须以

自愿为前提。强买强卖,就会破坏正常的市场规则,损害对方的利益,

造成买卖双方的矛盾,使交易不能实现。

b平等,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也是市场交易的一条重要原则。在商品服务市场上,交易双方都是地位平等、机会均等的市场主体。销售者与销

售者之间,销售者与购买者之间,购买者与购买者之间,是一种平等

竞争、平等交换的关系。因此,买者与卖者应相互尊重。

c公平,是市场交易原则的重要内容。所谓公平,就是公平交易,明码实价,秤平尺准,童叟无欺。公平原则是衡量市场交易活动是否有序、规范

的试金石。

d诚实信用,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遵守市场交易原则,是保证市场交易活动有秩序、按规则进行的基本条件。有了这个原则,市场主

体从事各项交易活动便有章可循,买卖双方才不致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从而使交易顺利进行。坚持“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交易

原则,是遵循市场运行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建设的题中之义。

4、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制度。

(1)必要性(意义)

①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诚信缺失导致市场秩序混乱、

坑蒙拐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交易萎缩、经济衰退。

②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

的治本之策。

③建立诚信制度有利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利于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与

完善;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④为此,要切实加强信用制度建设,大力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

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2)加强诚信建设的措施:

①国家:要加强完善宏观调控,重视和推动诚信体系建设。

A、出台《信用监督管理条例》用法规范社会信用。

B、自身抓好政府的信用,通过提供政府公共信用力度带动社会信用的根本好转。

C、继续开展社会诚信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全社会人们的诚信意识。

D、要以信息化推动市场监管职能拓展,利于竭制践踏诚信,破坏经济秩序的犯罪活

动。

②经营者:要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职业道德水平,依法经营。

③消费者:增强维权意识,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遵守社会公德,维护他人合法权益,

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

①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②把握含义应注意:一是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市场经济,必然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即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二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运行。

2、基本特征:

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因为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二者运行的基础不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

资料私有制上,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在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基础上。

②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实现共同富裕政策包括:A、“先富带后富”政策;

B、通过分配政策和税收政策等调节收入分配走向共同富裕。

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经济的长处结合起

来,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处,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

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更加充分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社会主义国家

能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的优势。

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1.怎样认识总体小康?(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表现和特点)

(1)微观: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2)宏观: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3)特点:总体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有那些新要求?(经济)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3)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二、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

1.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是指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③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④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原因:①(现状)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带来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②(地位或意义)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①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②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①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发展差距。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推进中部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