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我的家庭生活看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发展

从我的家庭生活看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发展

从我的家庭生活看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发展
从我的家庭生活看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发展

从我的家庭生活看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

发展

摘要:中国改革开发三十多年,成就斐然。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本文试图通过农村家庭生活的变化来阐释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的发展。

关键词:改革开放;农村;变化;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以我的家乡为例,众多的发生在父辈和我自己身边的现象都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从衣、食、住、行、教育、社会生活等方面来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生活条件有很大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在我小的时候,我的家乡还是一个贫穷的小山村,人民生活水平较低。人们生活重心着重放在解决温饱问题上,对着装要求比较低,比较少买衣服,依然存在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有三年”的思想。而且当时的衣服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也比较单调。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越来越丰富,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虽然比不上城市里的花样繁多,但也越来越讲究穿着的质量、款式、花样和品牌。

九十年代初期,食物还比较匮乏。在我的家乡,人们除了地里种的粮食作物,家里养的牲畜外,基本上没有别的食物来源,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小村落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水源问题。儿时的记

忆里,爸爸起床后,就挑起扁担到井旁担水,遇到农活忙的时候,就改到晚上。现在,吃饭问题得到了解决,人们不再为吃饱而发愁。人们开始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对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食品概念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喝水问题更是不用愁,院里的自来水龙头永不断流,再也不用辛苦担水了。

小时候,我家住的是土坯房,一栋房子两家人住,很拥挤。家里没有什么家具,家用电器更是少之又少。现在,农民盖房大都以砖混结构为主,过去的土坯房已成为历史。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我的家乡也加大了旧村改造、村庄整理建设力度,一排排砖瓦房、一幢幢新楼群拔地而起。农民的住房里也拥有卫生设备,开始使用炊事清洁燃料,饮用安全卫生水,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以前,代表着当时生活水平的“四大件”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现在,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话、电脑、手机已经相当普及。

我依然记得我小时候父亲骑着自行车在我去上学的情景。那时候公共汽车比较少,自行车是很普遍的交通工具。较近的出行不是走路,就是骑自行车。谁家要是拥有一辆摩托车,那就是暴发户了。现在,公路上自行车的身影少了,摩托车成了最最普通的代步工具,公交车多了,汽车也多了,其中不乏奥迪、别克等名牌汽车。以前村里只有一条弯弯曲曲的泥巴路贯穿全村,现在泥巴路改成了水泥路,出行更加便捷了。

我父亲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很少有人能够上学,那时候的教室只是

几间是平房,老师也是只认得几个字而已。我的小学母校也只有两座教学楼,老式的桌子,板凳,教学设施差,师资力量也很薄弱。现在的操场和教学楼可跟原来的操场和教学楼截然不同了,新式的教学楼,明亮的教室,宽阔的操场,完善的教学设备,雄厚的师资力量。在校园内看不到一片废纸,更看不到同学们打架,骂人的现象,每个同学都很文明。

我还记得我母亲跟我说过,她小时候去看一场电影要走二十多里山路,还觉得很开心。现在,我们在家里就可以看电影了,那二十多里的山路对于我们来说,是不可企及的距离。我还记得小时候家里的那台老式收音机,每天和家人听流行歌曲是我最快乐的事情,现在,我们用的都是MP3、MP4,那收音机早已不知去向。那时候没有什么娱乐活动,生活很单调,现在,无聊的时候我们可以看电视、上网、打球等,还可以全家去旅游,这些都是我们父辈所想不到的。

我们的祖辈和父辈,都经历过物资匮乏的年代。那时候物资匮乏,衣食住行简陋,交通闭塞,文化生活单调,经济发展迟缓。我们是幸运的一代,出生和成长在中国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享受着社会进步带来的各种成果。这种幸福是来之不易的,它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亿万人民努力奋斗的结果,它体现着改革开放政策对于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三十多年的努力,三十多年的拼搏,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蓬勃发展,使人民安居乐业。感受社会发展的脉搏,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生发展状况及改进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生发展状况及改进对策 2011-07-07 15:54:30作者:胡建兰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浏览次数:4 网友评论0 条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人奋斗的目标和价值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进程使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大为丰富,极大推动了我国民生改善的步伐,中国人民在经济、教育、医疗、社会关系、个性自由等几乎所有人类发展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经济、社会、资源及实践中的偏差等多方面的制约,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与问题。 一、中国民生现状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生问题得到明显改善。根据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统计,中国人类发展指数(HDI)从1975年的0.530上升到2008年的0.793,排名从1999年的全球第105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81位,成为发展中国家人类发展指数提高最快的国家之一。 1.生产力迅速发展、经济建设突飞猛进,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1979—2008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达9.8%,比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发展水平高6.8个百分点;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财力的增加对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经济和社会中的薄弱环节、切实改善民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自然灾害的冲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大幅提高,人均国民总收入(GNI)水平也大幅提升。据世界银行统计,1978年,我国人均GNI只有190美元,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0.1%;改革开放后,人均GNI水平大幅提升,2008年达到2770美元,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2.3%。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在1979—2007年间平均每年增长7.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在1979—2007年间平均每年增长7.1%。1978年,中国农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67.7%(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贫困标准),城镇家庭为57.5%;1996年中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50%以下,中国

2021年改革开放三十年征文: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转折

精编word文档下载可编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在接受采访时说,网友提出来3年前如果不搞改革开放,中国会是什么样子。我认为,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们中国实践回答了这个问题。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以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国3年来的改革,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 通过这个大改革、大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 一个伟大转折就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第二个伟大转折是从封建半封建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 第三个伟大转折是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 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实现三个伟大转变,所以,十七大提出来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这个提法,我觉得提得很好。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而且提出来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我说这两段话,高度概括了我们为什么要改革,为什么改革是必由之路,为什么是当代中国命运的抉择,如果不改革开放,不可能发展中国,不可能发展社会主义,不可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所以,我们应当深刻的领会十七大提出的这种高度的理论概括。 我们3年的改革开放,不光在中国,在国际上也有深远的影响。现在按照gdp 来算,中国在世界上占第四位。有人说很快会赶上德国。按照ppp(购买力评价),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字,我们中国是世界第二,因为世界上的购买力评价大概是55万亿美元,中国大概5万多亿美元,大概占到世界的9%。说明中国在国际上经济上的比重大大增加。现在中国拥有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14多亿,已经占到世界第一位。所以有这个变化,都是因为改革开放的结果。 3年的改革,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在党领导下的改革,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每次重大改革的决策,都是中央通过决定做出的决策,说明党是主动的推进改革。第二,我们的改革是渐进式的,而不是像有的国家那样一步到位的。小平同志讲,我们要摸着石头过河。这样的话,我们的风险就比较少,而且通过试验成功了,在全国推广。如果不成功,我们就停止下来。所以这样的话,我们从改革过程当中,这条特点也是很突出的。当然,改革到了一定的时候,我们要突破,要加快步伐。 1

浅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浅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2009-07-05 22:46:45| 分类:默认分类|字号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给传统文化所带来的巨大冲击,这也是当前城市史这门新学科所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但是我们不难看出,对于当前城市史的研究,着重还是研究其理论、方法,怎样进行城市化?怎样使得中国近代城市化更彻底?而在城市化过程中对于如何保护传统文化这样艰巨的任务并不是建设城市中的重要议题,更多注重的是利润,给人的形象;尤其是曾经让我们骄傲的那些古建筑,会被冠以丑陋的形象而被遭以拆除代之以现代化的外观展现在我们面前。因此,本文最主要的是浅谈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保护城市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关键词】城市现状问题改革开放 前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一直在进行工业化、城市化这样一场伟大的革命,可以说,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变化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因此,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行,城市史的研究成果不断推陈出新,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与西方国

家相比,我们缺乏更多的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借鉴,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失策,以至城市发展更多是在破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中国的城市建设并不同于西方,与西方相比,中国封建社会城市的形成基础不同,特色也不同,形成了独特的体系。特别是秦汉以后,在中国封建集权的体制下,从都城到地方州县以及集镇等,有着较为严整的体系。①中国的历史有着较好的传承性,因此在进行城市化的过程中也应该有独特的发展模式,然而,我们的城市化更多的是效仿西方,在摧毁旧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协调或不协调的所谓现代化的都市,我们在欢呼我们也是现代化之下的城市人的时候,也发现了我们连一处净化我们的心灵,休憩的场所都没有了,让我们为之骄傲的传统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在我们的眼皮底下消失殆尽。在我们的眼前,到处是一片高楼林立,千篇一律的“现代化都市”,这些超现代化的,千篇一律的大小都市呈现出耀眼的光芒,世界上大小国家著名的城市,景区哑然都集中到中国,每个大都市里的那些大小洋楼,花园如曼哈顿,加州,巴黎······显得格外耀眼,而中国本身的城市遗产被冠以不安全的,丑陋的矗立在不该存在的地方,尤其是在城区,生怕被外国人瞧见而被说成是太古板,太封建,不管怎么样,建筑师也得想办法或 是掩盖或是拆除,同时也还可以得到利益上的享受。因此,中国本身的城市文化真正属于中国的城市已经被铲除而只有当人们发现我们传统文化的价值时才重新复制出已不再是我们为之骄傲的城市文化,当欧美国家旧城保护范围可以达到80%乃至100%的时候,中国有资格完整城史申报《世界遗产名录》的,在整个神州大地上竟然只有丽江和平遥。(《绝版中国:受伤的城市和它们的文化孤本》) 一、城市史的研究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特点以及趋势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是与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政策取向及其践履分不开的。在我国由封闭经济逐步走向开放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质上也同时演绎着由经济内向发展向经济外向发展转变的独特发展过程。经过中国28年的改革开放,尽管目前经济理论界仍然依稀存在所谓“外向型经济”与“开放型经济”概论之争,尽管绝大多数的人们都意识到开放经济比外向型经济具有更多的内涵和外延[1]。但人们对中国经济的外向发展却取得了几乎一致的看法,都认识到如果没有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长达28年的外向发展,就没有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今天。那么,中国经济外向发展是如何推进的,具有什么特点,今后又向何方向发展?弄清这个问题,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外向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具有重要影响。 二、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进程分析 (一)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初级阶段(1979-1992年) 经济外向发展的初级阶段指一国开始打破封闭状况,以“出口导向”战略代替“进口替代”战略,以出口“量”的扩张促进经济增长。这一阶段主要依靠政策的推进,在吸收外资、出口贸易、对外直接投资、金融的国际化等几个方面具有明显的初始性和粗放性。一些学者也称之为外向型经济的初级阶段[2]。 1、以区位的开放和出台大量鼓励发展外贸的政策为主要特征。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打破了中国经济封闭发展的状况,走向了开放发展的新的道路,经济外向发展非常明显。地理区位的渐次开放成为政府政策的首选,1979年中央批准成立深圳、厦门为经济特区,1980年8月又增加了珠海、汕头二个经济特区,成立之初的经济特区要求产品都要出口,具有明显的外向发展特征。1984年把天津、上海、大连等14个城市设为沿海开放城市,扩大经济管理自主权实行对外开放。1985年2月又进一步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地区的51个县开放为沿海经济开发地带。1988年3月沿海经济区扩展到辽东、山东半岛。并于同年4月成立海南经济特区。至此,沿海293个县市2.8亿人口、42.6万平方公里都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区。1991年以后,相继在上海外高桥、深圳福田、沙头角和天津港等沿海重要港口内设了15个保税区,区内鼓励出口加工及转口贸易。1992年4月中央决定开发上海浦东。1992年后开放从沿海向内地纵深推进,形成了“沿海”、“沿边”、“沿江”及内地省会的开放格局。中国在这个时期,也出台了大量鼓励发展外贸的政策(见表1),外贸政策由“出口导向”取代了此前的“进口替代”,经济外向发展受到了有力的政策推动,这期间,一系列探索性的“试点”与“暂行办法”也凸显了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初级性。 2、出口贸易量化扩张迅速。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利用国际产业大转移和升级的有利时机,利用国内劳动力成本优势,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进行出口创汇。使我国出口额由1979年的136.6亿美元迅速增加为1992年的849.4亿美元(见表2),增长了6倍,年均增长16%,出口额占GDP的比重也由1979年的5%增到1992年的17.5%,出口依存度也接近世界正常25-30%的水平。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由1980年的第26位上升到1992年的11位,提前8年实现了预定的2000年出口额达到1600亿美元的战略任务,出口贸易成绩与过去

改革开放四十年与中国进步

论改革开放四十年与中国进步 ——继往开来,砥砺前行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年,4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心中也充满了无限的期盼,在2018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回首过去,我们40年的风雨历程,虽路途艰辛,但是硕果累累。 一是从经济发展看,实现了从封闭型经济弱国向开放型全球经济大国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依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理念,我们渐进式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户籍制度、乡镇企业发展、经济特区等相关制度的改革,全面调动了生产者积极性,激发了经济活力,完成了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共同创造了经济发展的中国奇迹。国民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增长了226倍,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二是从治国理政看,实现了从单极化传统管理向现代公共服务型治理的转变。不断适应经济体制改革释放的活力、社会流动性增加、科技互联网技术崛起、多元社会组织蓬勃发展等趋势,协调推进党的自身建设、重塑中央与地方关系、调整政府组织结构、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城乡基层政权建设等方面的改革,成为中国渐进式改革开放的政府逻辑与基本内容。中国治国理政模式实现了“权威—民主—法治”的动态平衡,基本形成了以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为核心职能,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为框架和以大数据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共建共治共享、公共服务型现代治理新模式。 三是从城乡结构看,实现了从落后的乡村型社会向富足的城乡融合型社会转

变。1978年,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总人口80%的典型农业型国家。此后,经过采取加大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城市单位体制、设立经济特区、增设开放城市等改革创新,把农民从原有的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开始流向大中型城市,整个社会呈现出高度的流动性,中国社会走上了现代城市化发展之路,城市活力进一步释放。截至目前,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58%的水平,一半以上的人口成为城市市民。 四是从社会民生看,实现了从温饱向小康的整体性转变。通过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的全方位改革,为广大民群众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和发展机会,不断改善民生,不断增加收入,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富裕、幸福、文明的美好新生活,这是改革开放的初心,也是40年改革开放最大的成就之一。最典型的就是中国的减贫事业,使得7亿多人口脱离了极端贫穷,为世界的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由此可见,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以来我们取得了多大的成果。继往开来,中国的发展永不止步,今年也是党的十九大开局之年,十九大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中国也踏上了新的历史征程。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今天,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中国又-次走到了历史关口。经济特区如何办得更好、办出水平,继续当好开路先锋?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这三大攻坚战如何打赢,阻碍发展的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怎样革除?如何才能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有说服力?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毫无疑问,在更高起点谋划和推进改革,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不亚于40年前。但因循守旧没有出路,畏缩不前坐失良机。拿出敢为天下先的胆魄,永葆“杀出一条血路”的闯劲,争当开拓者、实干

第九课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九课: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时间:2008年9月18日 地点:市教育局七楼公民文明学校 授课人:席双选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对世界的吸引力之一,就是这30年改革的成败,关系到一个新型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兴衰。这30年,横跨了两个不同寻常的世纪——刚刚过去的20世纪,恰是社会主义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轰轰烈烈到遭受挫折,又焕发生机的世纪。我们正在经历的这个世纪,又正是资本主义制度在不断发生的危机中自我审视,社会主义重新引起世界瞩目的世纪。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是20世纪的产物,也必将终结于20世纪”,西方曾有人如此断言。然而,社会主义没有终结,而是以更加旺盛的活力呈现于世界的东方。两个世纪的质疑和回答,30年改革开放的探索与实践,社会主义在中国进一步焕发出蓬勃生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美好的发展前景——中国力量厚积薄发,中国元素日益凸显,中国道路吸引世界目光。 “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30年风雷激荡,我

们对恩格斯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体会。社会主义的生命力体现在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不断改革、不断探索和不断发展的能力上。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创造性地冲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30年未曾停歇的伟大变革,让社会主义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不断完善和发展,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轫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符合中国实际,更加符合人民愿望,更加顺应历史潮流。30年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创造性地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赋予社会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30年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将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拓展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形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30年不断推进的改革开放,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特征、布局逐步清晰,日益成熟。 改革是体制演进的方式,改革也是制度生存的方式。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就是在不断改革、探索中前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时间只有短短30年的实践,论基础要面对人口多底子薄的考验,论环境要迎接国内外复杂多变的挑战,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特点以及趋势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是与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政策取向及其践履分不开的。在我国由封闭经济逐步走向开放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质上也同时演绎着由经济内向发展向经济外向发展转变的独特发展过程。经过中国28年的改革开放,尽管目前经济理论界仍然依稀存在所谓“外向型经济”与“开放型经济”概论之争,尽管绝大多数的人们都意识到开放经济比外向型经济具有更多的内涵和外延[1]。但人们对中国经济的外向发展却取得了几乎一致的看法,都认识到如果没有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长达28年的外向发展,就没有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今天。那么,中国经济外向发展是如何推进的,具有什么特点,今后又向何方向发展?弄清这个问题,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外向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具有重要影响。 二、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进程分析 (一)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初级阶段(1979-1992年) 经济外向发展的初级阶段指一国开始打破封闭状况,以“出口导向”战略代替“进口替代”战略,以出口“量”的扩张促进经济增长。这一阶段主要依靠政策的推进,在吸收外资、出口贸易、对外直接投资、金融的国际化等几个方面具有明显的初始性和粗放性。一些学者也称之为外向型经济的初级阶段[2]。 1、以区位的开放和出台大量鼓励发展外贸的政策为主要特征。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打破了中国经济封闭发展的状况,走向了开放发展的新的道路,经济外向发展非常明显。地理区位的渐次开放成为政府政策的首选,1979年中央批准成立深圳、厦门为经济特区,1980年8月又增加了珠海、汕头二个经济特区,成立之初的经济特区要求产品都要出口,具有明显的外向发展特征。1984年把天津、上海、大连等14个城市设为沿海开放城市,扩大经济管理自主权实行对外开放。1985年2月又进一步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地区的51个县开放为沿海经济开发地带。1988年3月沿海经济区扩展到辽东、山东半岛。并于同年4月成立海南经济特区。至此,沿海293个县市2.8亿人口、42.6万平方公里都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区。1991年以后,相继在上海外高桥、深圳福田、沙头角和天津港等沿海重要港口内设了15个保税区,区内鼓励出口加工及转口贸易。1992年4月中央决定开发上海浦东。1992年后开放从沿海向内地纵深推进,形成了“沿海”、“沿边”、“沿江”及内地省会的开放格局。中国在这个时期,也出台了大量鼓励发展外贸的政策(见表1),外贸政策由“出口导向”取代了此前的“进口替代”,经济外向发展受到了有力的政策推动,这期间,一系列探索性的“试点”与“暂行办法”也凸显了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初级性。 2、出口贸易量化扩张迅速。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利用国际产业大转移和升级的有利时机,利用国内劳动力成本优势,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进行出口创汇。使我国出口额由1979年的136.6亿美元迅速增加为1992年的849.4亿美元(见表2),增长了6倍,年均增长16%,出口额占GDP的比重也由1979年的5%增到1992年的17.5%,出口依存度也接近世界正常25-30%的水平。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由1980年的第26位上升到1992年的11位,提前8年实现了预定的2000年出口额达到1600亿美元的战略任务,出口贸易成绩与过去封闭时期相比

试论改革开放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关系

试论改革开放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关系

试论改革开放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关系 摘要: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大国,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日益提升。改革开放30多年,对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多方面影响,同时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又进一步积极地推动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二者之间相互联系,共同发展。 关键词:改革开发中国国际地位关系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敞开自己的国门,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在各种国际场合展示中国形象,使中国国际地位得到很大的提升。 一、改革开放对中国国际地位影响的具体体现 (一)改革开放在政治方面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一个国家的政治影响力取决于该国的政治制度、社会模式以及对外部世界的吸引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国内政治稳定是增强国际影响力的前提条件,正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各种发展,有了足够的前提条件使得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不断扩大。 中国对国际政治的长期发展发挥了影响力。中国模式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另一种可供的选择,中国外交政策以及对国际组织的态度均对国际政治产生了影响。同时中国致力于对重大国际问题提出自己的理论回答和可行的解决方案。中国加强了对国内外突发事件的反应与处理能力,对大国发展过程中遭遇挫折时应具有的物质、心理承受能力在加强。中国军事力量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力在增强。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推动着人类进步事

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 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摘要: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并在国内和国际严峻的形势环境下决定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方针,并为中国的发展方向指明了道路,也为今后的美好幸福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它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 关键词: 改革开放、环境背景、伟大革命、成就 正文: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他是中国共产党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流血牺牲而换来的,之后为了发展本国的实力i,中国共产党做了不懈的努力,力争尽快赶英超美。不过,前期他们翻下来很多错误,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还有“文化大革命”,这些错误不但不能帮助发展中国,反而还是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知道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次的抉择彻底地改变了中国。那就是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 当时,中国刚从文化大革命中走出,他们极力想寻找一个方

法来拯救中国,发展中国,并且,此时许多新兴国家都已兴起,发达国家不断地将资金往其投放,也促使了其产生。另外,当时邓小平同志认为,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并不是要本本主义,而是要运用不同的方法去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提出改革开放,即本国的国家本质不变,但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政策。 除此之外,当时因为因为质量高而且价格低的劳动力队伍也属于充分必要条件。就这一点来说,中国处于绝对优势。而且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尤其是重工业和交通、能源体系属于充分条件。制造业要求充分配套,如果电力、钢铁、交通、技术装备条件不好,产业部类不齐全,单个制造业根本不会进来。正是解放后我们正确地选择了重轻农的关系,大力发展能源、交通和设备制造业,中国才具备改革后承接大量制造业的条件。为什么中国能早早就把工业做的部类齐全?因为中国在计划经济时代实行了高积累、低消费的国策,全国人民勒紧了裤腰带创造出这个局面。 上世纪70年代后,世界发生了一次根本性的变化,使后期工业化国家发展的条件改变了。这个变化的基本特点是:包括股票、期货、汇市在内的金融市场交易量一飞冲天,完全脱离了物质生产的羁绊,世界成为一个大赌场。同时,西方工业国在70年代后期,尤其时90年代后以直接投资方式将产业资本向新兴国家转移,形成发达国家产业空洞化。同时,西方工业国的产业空洞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发展_小论文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 摘要: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如既往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是中国经济发展和道德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关键词: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政策;原因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改革的进程波澜壮阔,成果丰硕。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改革开放的潮流势不可当,成就非凡。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关键性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本文拟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情况展开详细论述。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综述 1.1、宏观经济指标全线飘红 改革以来,我国在就业问题上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就业总量几乎成倍增长;从总的趋势看,不仅控制了城镇登记失业率的上升,而且在2003年-2007年连续5年实现了失业率的下降;实现了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数以亿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另外,在物价方面,实现了经济高增长条件下的低度通胀(多数年份)或中度通胀(少数年份)。 居民消费水平迅速提高。1978年,全体居民消费水平由1952年的91元增长到184元。但2006年居民消费水平由1978年的184元迅速增长到6111元。1978年-2007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已由2.5亿下降到1479万人。 另外,住宅水平有所提高,全国居民现代交通通讯的广泛运用以及交通通讯

改革开放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doc

改革开放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 邓小平作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以一个伟大政治家的胆识、思想家的敏锐、战略家的气魄、实干家的智慧,领导了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完成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飞跃,创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使其成为指引中国人民胜利前进的旗帜。邓小平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发展”的思想。在邓小平的著作中,有关发展的主张和论述随处可见,譬如“发展是硬道理”,“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等。再如,要加快发展,必须实行改革;加快发展,必须对外开放;加快发展,必须两手抓,必须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解决发展战略、发展道路、发展目标等问题。可以说,这一系列关于发展和加快发展的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重要支柱。 一、确立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 从1958年到1978年,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被整整耽误了二十年,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在此关键时刻,邓小平力挽狂澜,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进行重新思考和规划。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时期,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移。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邓小平确立了全新的战略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与世界经济的融合,独立自主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分三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他的发展战略体现在党的理论、纲领中,因而是决定全局性的战略思维。面对国际上新科技革命正在兴起,世界范围产业结构调整的展开,邓小平敏锐地洞察到正在兴起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他把国内与国外相连起来,提出了两大命题:其一是现代科技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这种战略性的思维一下抓住了关键,从而迅速地制定规划,部署力量,为中国日后的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其二: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邓小平反复强调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他对世界新变化的敏锐观察起到了引导全党开创新局面的作用,从而抓住了世界范围产业大转移、大调整的机遇. 二、提出站在时代制高点上的发展观 邓小平的发展战略思维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邓小平对当代世界发展的根本问题和一系列发展理论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以高度的智慧、深邃的眼光、卓越的胆识,采取一系列正确的国内外政策,建立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环境和国际政治的新秩序。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十几年中,邓小平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进行战略思维,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协调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居其最高处,势如破竹。如发展战略目标: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发展战略方针:两手抓,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战略重点:农业、能源和交通,教育和科学;发展的具体途径: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发展动力:全面改革;发展战略模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台阶:保持一定速度,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发展条件:国际上争取和平,谋求合作扩大开放,国内政局稳定、政策不变。由此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发展战略体系,保证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序、持续、快速发展。在邓小平看来,中国要走向世界,必须构造和建设能够适应开放世界的内部结构,对外开放能否真正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取决于中国社会的内部结构,取决于这种内部结构

怎样理解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42.怎样理解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七大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进行了回顾总结,作出了“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判断。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谱写了中华民族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社会主义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的重大判断,就是基于对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和辉煌成就的客观评价而得出的基本结论。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阐明的是改革开放命运抉择的历史必然性,阐明的是改革开放作为一场革命对于中国发展的深刻意义,阐明的是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相呼应的伟大论断,阐明的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当代中国巨大发展变化的伟大现实。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社会主义”的重大判断,就是基于对改革开放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国际比较中得出的基本结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要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必须选择具有生机和活力的体制。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遇空前挫折的严峻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与生产

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把改革开放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丰富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学说。 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不仅迅速地发展了中国,赋予中国社会主义生机和活力,而且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判断,就是基于对改革开放中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考察得出的基本结论。在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反映的正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理论风格;新时期改革开放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改革开放助力中国发展

改革开放助力中国发展 曾几何时,我们只能俯首帖耳唯唯诺诺,只能低声下气任人宰割,但邓公设计的改革开放蓝图,带领我们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从此进入高速发展时代。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是1980年经济特区的时政口号,两手,分别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邓公告诫我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使中国人民及时悬崖勒马,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也不忘精神建设。胡主席说:“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方针。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不可能成功。”因为这个方针的提出,经济特区稳定而又持续健康发展起来。深圳更是由一个小农村变成大城市。 2012年中共十八大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报告系统性提出了今后五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这个方针使中国在追求物质进步的同时,不忘生态文明建设。正所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不能一味追求物质文化,而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一边,甚至不惜破坏环境以求经济发展,这是得不偿失的。而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正确引导了人们的前进方向,使中国高速健康发展。

在物质精神两手抓及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中共十七大又提出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顺应了改革开放的潮流对人民的需求做了很好的诠释。“网购”,“快递”,“外卖”等等行业的兴起,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出了一份力,改革开放的浪潮造福中国,也造福了中国人民,推动中国发展。 现在,改革开放之风仍在吹拂,精准扶贫活动如火如荼开展。到2018年末已有158个贫困县正式脱贫,港珠澳大桥成功通车,FAST 望远镜正式工作,中国路,中国车,中国高铁的迅猛发展......这些难道不是改革开放的成果吗?这一切的一切,都使中国傲立于世界东方,使中国发展起来,不用再对西方国家唯唯诺诺俯首帖耳了。 因为改革开放,中国开始与世界交流,因为改革开放,中国不断完善自己,更因为改革开放,中国不断向前发展,成为东方巨龙。愿改革开放之风永不停止,愿中国越来越好。

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他国经验、模式,而是走自己的路,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 为什么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为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犯下了太多了错误,比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给人民,给国家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之所以会犯下这些错误,归根到底就是没有完全搞清楚如何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反倒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个别论断,照抄照搬苏联模式,严重脱离中国实际,给我们造成了惨痛损失、挫折和错误,所以说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要有所创新,敢于突破,而不是一味地照搬别人的模式,应该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领导下,走自己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领导下,继承毛泽东探索中的正确成分与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中确立起来的。 那么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首先我们必须要充分认识到社会 主义不等同于贫穷,不等同于落后,社会主义一样可以发展经济,一样可以让老百姓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社会主义一样可以使国家富强,而要做到以上几点,就必须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条条框框去掉,那么就必须要进行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的过程就是将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过程。在改革开放以前,没有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成功发展市场经济,几乎所有人都将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挂钩,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产物,是洪水猛兽,这其实是一种误区,市场经济不等同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经济,计划和市场只是发展经济的一种手段而已,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也就是说,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要大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盘活中国的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先进行改革开放。 “文革”结束以后,邓小平深刻分析了国际形势,提出世界大战一时打不起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时机快速发展经济。首要的任务就是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经济建设上来。邓小平同志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提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主张新思想,集中力量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既继承毛泽东同志的正确思想,又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大胆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把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这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通过改革开放,我们实现了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冲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最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

联合改革开放34年来,谈谈我国和自己家乡的变化回望祖国大地,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4个年头了。34年来,从城市的景色面貌到普通人的着装饮食,相信我们每个人,都真真切切地目睹和感受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变。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无疑成为中国历史的标志点,是改革开放,是解放思想,实现了中国当代发展历史性的转折,中国命运由此改变,社会转型也由此开始: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基本达到小康、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受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不断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成效显著、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大幅提升。 以我的家乡沧州市河间市为例,34年前,我们县城城区面积只有7平方公里左右,主要道路仅5公里。看看34年后我们的县城吧!光是建城区面积就扩大到三四倍之多,新增绿化区域,大楼林立,街道宽广,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童年时,很少有品种多样的蔬菜和肉食,玩具是父母手工做的,穿着的衣服更是颜色单一,样式简单。少年时,各种新奇的图书逐渐出现于我们的视野,但是可望而不可及。以前的连环画已经被现在的录像DVD和装帧精美的漫画小说所取代,五分钱一根的冰棍消失了,各种味道的雪糕占据了少年青涩的眼球,14寸的黑白电视已经换成了29寸的高清液晶大彩电,里面播放的已经不仅仅是新闻联播和动物世界了。走入青年时代的我们,尽管对街边数不清的零食不再感兴趣,却发现路上的汽车比自行车还要多,超市的蔬菜比肉类更受欢迎,大背投和等离子早已不再稀奇,电脑和网络悄然地构架起了我们生活的点、线、面。 医疗保障方面,国家给我们特别照顾,凡是门诊住院看病,病人只负担少量的支出,大头还是国家给予支付,而且近几年来,国家又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给老百姓办起了医疗保险,只需交纳一点费用,即可享受国家的高额补贴,而且看病住院70%、80%都是由国家支付,完完全全是为了我们老百姓着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农村的教育面貌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首先是教育观念的改变。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把师生们从传统的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我们教师再也不要为升学率、各科分数而去绞尽脑汁地出难题、找偏题,去日益继夜地“看守”学生。而学生,也无需整天溺在题海中而“痛不欲生”了。学生的书包越来越轻,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学生各方面素质在稳步提高。 尤其是近几年来,由于九年义务制教育政策的彻底落实、国家在基础教育方面的重点投入,家乡昔日那设施简陋,千疮百孔的校舍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

“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十八大报告鲜明表达着全党的坚强信念。十八大代表在讨论报告时认为,党的十八大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吹响了新号角。“中国号”巨轮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加坚定有力地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回顾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三十多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11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47,1564亿元!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过去25年全球脱贫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 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三十多年!自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 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是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三十多年!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高考制度恢复之初,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却仅录取27万名;而到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达到1010万,录取新生达567万名!伴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更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三十多年!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2008年,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2012年6月29日,在太空“旅行”13天的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安全“回家! 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也是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三十多年!1984年许海峰摘得中国奥运首枚金牌,自此之后,中华体育健儿奋勇争先:2000年悉尼奥运,中国代表团收获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奖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绩;04年雅典,中国军团更是将金牌总数扩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而2008年,在中华大地上召开奥运大幕中国梦之队一举拿下了51块金牌,2012年伦敦奥运会也取得了38块金牌的傲人战绩,我们将成为奥运的主人!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主要是说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唯一一条能救国救民的道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主要是说从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在中国所经历的曲折发展,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在中国所焕发的巨大活力充分表明,社会主义只有融入国情,不断改革完善,才能充满生机活力,中国才能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实现强国富民的百年梦想。 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代表着人类历史前进的方向。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也经历了一个逐渐中国化的过程。中国没有走资本主义道路,而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不是由哪一个政党、哪一部分人的主观意愿所决定的,而是中国人民包括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其他社会阶层人士共同作出的选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首先,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是中国近代史上无可争议的历史事实。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经过几十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在1949年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使以社会主义救中国的愿望变为现实。 其次,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的新特点促使中国必须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正处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中国要完成近代以来两大历史任务,实现自己的发展,必须摆脱帝国主义的束缚,必须同时代进步潮流相适应。

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证明,要使国家发展起来,只有社会主义这个前提是不够的,社会主义国家如果不实行改革开放是发展不起来的,即便一时发展起来了也是不能持久和不能巩固的。从国外情况来看,前苏联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曾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超级大国。但是由于不进行改革开放,形成了僵化封闭的体制,到了上个世纪60年代以后,普遍陷于经济社会发展停滞的状态,才不得不开始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但在改革中又发生了方向性的错误,最后导致了苏东剧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把改革与开放联系在一起,构成我国的强国之路,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我们才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发展经济,才能借鉴全人类的文明成果来建设社会主义。而在当前世界已进入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对外开放的意义就更加重要。过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通过革命来实现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是通过改革开放来实现的,所以邓小平称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我们还要看到,社会主义是新生的社会制度,它还是不完善和不成熟的,要使它完善和成熟起来,并且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中国的基本国情,必须对它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完善,所以它又是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只有通过改革,社会主义才能发展和成熟起来。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人类社会历史上树立起一座雄伟壮丽的丰碑。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继续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推进改革开放,促进社会和谐,就一定能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绘就恢弘壮美的历史画卷,为人类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