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说“屏”》 说课稿

《说“屏”》 说课稿

《说“屏”》 说课稿
《说“屏”》 说课稿

《说“屏”》说课稿

宜昌市十中语文组张萍

【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内容: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发达,中国的建筑、园林、名胜古迹独具特色,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八年级上第三单元反映的是建筑园林、名胜古迹。共安排了五篇课文,其题材丰富多样,主题集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桥之美》、《说“屏”》则是带有一定说明性的小品文。

二、《说“屏”》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屏”是指“屏风”,是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本文简单介绍了“屏风”的功能与种类,但这不是本文的重点内容,本文介绍屏风的目的在于提出期望:今天我们应更好的使用屏风。

(2)教材的处理:这篇课文特点鲜明,作为教学内容来看,不能把它纯当作说明文来处理,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教学中应强调的是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体会小品文语言的优美,因此,在教材处理内容取舍方面,我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是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二是适当复习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不少学生可能没有见到过屏风实物,教师应该提供一些图片,学生有了直观印象后,要调动学生的想像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艺术审美能力等。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重点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相关知识;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注重学法指导;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3、情感态度目标: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3、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及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的运用。

4、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屏”画配文的设计说明。

【教学方法】

1、教法:导读法―――创设情景,指导,点拨。

2、学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实践提高;听、读、查、划、思、说、议、总、记、画、写、练、测多种学习形式相结合,力求敏捷高效。

【教学用具】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教时】一课时

三、【学情分析】在朗读能力方面,学生普通话咬音欠准;在课文的整体把握上,还要学会抓关键词、句,筛选课文主要信息;在品味语言能力上,由于本课诗词较多,难于理解。因此我在问题的设置和学法指导方面,尽量做到具体,注意梯度,易于操作。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设计、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教学环节设计: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教师展示中国古文化的元素(图片,课件展示)让学生欣赏导入: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有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葩----“长城”、“故宫”;有字正腔圆、讲究唱念做打的中国戏曲;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中国书法;有清新淡雅、神似写意的中国水墨画;有姿势舒展、矫捷刚健的中国武术……仅仅通过只言片语老师难以穷尽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现在请同学们发挥聪明才智,挖掘中华文化精髓,看看下面系列图片体现了中国哪方面的文化?(家具装饰、屏风)在哪些场所,你发现它仍然在发挥作用?(医院、酒店、宾馆、图书馆、家居客厅、各单位办公室等)大家回忆一下在哪一篇学过的课文中提到了“屏”?(《口技》:“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

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点出课题屏幕)

【设计意图:创设激趣,以生动的图片,才学的课文,既熟悉又陌生的中国古文化,告知同学们这些古文明就是中国元素,以增加同学们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认同感,考察同学们课外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并进而水到渠成引出另一个中国古文化---屏风的学习】

(二)走近作家作品(查一查,说一说)

陈从周(1918—2000)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其著作有《中国建筑史图集》、《漏窗》、《说园》、《中国名园》、《书边人语》、《书带集》等。其中《说园》最为精辟,“谈景言情、论虚说实、文笔清丽”,影响力之大,其远及日、俄、英、美、法、意、西班牙等地。

陈从周先生不仅对于古建筑、古园林理论有着深入的研究、独到的见解,还参与了大量实际工程的设计建造,如设计修复了豫园东部等名园,设计建造了云南楠园等大量园林建筑,并是将中国园林艺术推向世界的现代第一人。

【设计意图:强调专家、学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中国的卓越贡献。】(三)听朗诵,走进文本(听一听,划一划)

要求:边听边标出课文段落序号,勾画出生字难词,并标出自己喜欢的语句以及不懂的语句。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其他学生听录音的同时,点两名学生上台做课前热身,同时进行。】

(四)课前热身,检测预习(做一做,测一测)

1、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屏风(píng) 屏息( bǐng )纳凉( nà )抱膝( xī)擅长( shàn ) 休憩( qì )韶光( sháo) 忒(口语中读tēi,书面语读tuī) 流yǐng(萤) yíng(荧)屏cāng(伧)俗悲chuàng (怆)

2、根据课文语境解释。

①、伧俗—粗俗鄙陋。②、得体—恰当,恰如其分。

③、诚如是—果真像这样。④、休憩—休息。

⑤、擅长—在某方面有特长。⑥、韶光—美好的时光,比喻青少年时期。

⑦、忒—(口语)太。

(五)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读一读,想一想)

1、本文的文体是什么?本单元哪篇说明文跟它风格相似?

小品式说明文;《桥之美》。

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屏”(或“屏风”)

3、什么是“屏”,请用原文给“屏”下个定义。

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4、总体印象: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关于屏风的知识,主要介绍了屏风的(作用和功能)、屏

风的(种类)和屏风的(在设置上应该注意的问题)流露出作者对屏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六)速读课文,抓要点(点一点,悟一悟)

学法指导:学习说明文,要抓五点: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作者抓住说明对象的什么主要特征来写?是采用什么说明方法来说明的?采用什么说明顺序来介绍?本文说明文的语言特色怎样?

(七)小组合作,质疑探究(议一议,总一总)

1、本文抓住“屏”的什么主要特点来写的?(摘录第一段中关键语句回答)

①似隔非隔,在空间起着神秘作用;②功能与美感相结合。

2、梳理文章思路,本文可分为几部分?并概括大意。(1--4组)

(1)总-- 引出说明对象,点出屏风特点。

(2)介绍屏风的作用

说(2-4)分(3)介绍屏风的分类

(4)屏风在设置上应该注意的问题

“屏”(5)总—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屏风的作用,点明写作意图。

3、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从全文看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结构:总——分——总(逻辑顺序)

【设计意图:从课前预习,到课堂学习及课后作业,紧紧围绕“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这一主线展开。板书设计的功能是简要而全面的概括教学内容。】

4、从第1、4、5段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屏风的感情是怎样的?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①小时候:喜爱、向往;研究后:痴迷、赞赏;生活中:遗憾、期盼。

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令人销魂、神秘、微妙、真够吸引人等。

5、文章第2、3、4段介绍了屏的哪些知识?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5—8组)

A、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①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②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③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B、说明方法:分类别、下定义、引用、举例子。

6、课文引用了一些古诗词,请把它们找出来,查找资料大致了解这些古诗文的出处和含义。并说说它在文中有什么具体作用?

①“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出自杜牧《秋夕》)下句是“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氛围,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游园”一出)“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是暗指自己的青春。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这句话也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切期望。

③“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出自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点出“屏”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设计意图: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在品味语言的同时指导学生朗读。】

7、总结本文的语言特色。

准确简明。既有平实的一面,又有富有诗意的活泼的一面,如“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华丽程度,分为金屏等”,这就是平实的语言,再如诗句典籍的应用,就是富有诗意的语言。

8、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9—12组)

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希望建筑师们“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讨论,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并表述自己的方法。然后派代表表达本组的意见,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通过问题的提出,让学生交流、合作,解决问题。合作学习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合作学习要建立在学生真正自主学习的基础上。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作技巧的指导。③合作的时间要有定量。

④要建立激励性评价机制。

展示不同种类的屏的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屏的了解。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可以进行揣摩语言训练。】(八)拓展延伸—收集有关“屏”的古诗(说一说,记一记)

(1)嫦娥(七言绝句)(3)咏屏风(五言律诗)

李商隐袁恕己

云母屏风烛影深,绮阁云霞满,长河渐落晓星沉。芳林草树新。

嫦娥应悔偷灵药,鸟惊疑欲曙,

碧海青天夜夜心。花笑不关春。

(2)屏风绝句(七言绝句)山对弹琴客,

杜牧溪留垂钓人。

屏风周昉画纤腰,请看车马客,

岁久丹青色半销。行处有风尘。

斜倚玉窗鸾发女,

拂尘犹自妒娇娆。

(九)实践运用,画屏配文(画一画,写一写)

你可以模仿书上或课件上关于屏风的插图,自己动脑另设计一个美丽实用的屏风。要求:把图画在摘抄本上,并尝试给它配上文字说明,主要交代它的大小、材质、颜色、图案样式、功用、安放位置等;50字以上即可。

示例:画屏配文:(仿一仿,试一试)(图片一活动屏风的说明,节选自网络)

活动隔断为灵活性活动墙,它既可以滑动平移又可以灵活转向,可随心所欲的分隔和组成各种不同功能和大小的独立空间,材质可以是木料、玻璃、钢材等,款式规格可根据环境设计大小样式,它已成为成为酒店、宾馆、会议室、多功能厅、展览厅等大型公共场所的首选产品。

它具有以下特点:1、无地轨悬挂,地板无轨道,只需要将轨道安装于天花板上。2、稳定安全,隔断后稳固可靠,不易摆动。3、隔音环保,隔音效果好,醉倒隔音系数柯达50rib。4、隔热节能,隔热性能优良,根据不同入座率,把大空间分割成小空间,以降低空调电耗。5、高效防火,采用高效防火材料制作,防火性能良好。6、美观大方,表面任意装饰,可与室内统一装饰效果。7、收放灵活,隔板收放自如,推动灵活,一个人就可以完成隔断整个过程。8、收藏方便,手扳时,隔板可以隐藏在专用储柜中,不影响整体美观。9、应用广泛,应用范围广,可应用于会议厅,展览厅,餐厅,高洁净工程科办公室等场所。【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环节旨在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让学生克服以往“只重书本,不重运用”死读书的僵化模式,实现教材内外的沟通和课堂内外的衔接。该题具有综合性,训练了学生的语文写作、美术、书法、数学绘图等综合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厚了学生人文底蕴,加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维度的目标要求。这道题要花点时间构思,画、涂、

写也很费时间,本节课可要同学们操练,优秀的同学作品作为代表展示,可布置课外作业深入研究完成,事后再选出优秀作业办专栏展示。

布置此项作业,其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并将已经调动起来的生活体验深化,通过写短文,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同学们的审美观和创新能力。】

附注:801班《“我心中的屏”优秀作品展》、803班《“屏”的设计,我的描绘----我是小小设计师》“屏风”设计画配文的优秀作业均已办专栏,图文并茂,佳作多,效果很好。

(十)复习巩固,当堂检测(说一说,做一做)

1、屏风有哪些种类?

按屏的建造材料,装饰的华丽程度分:(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艺术上:(雅俗)之别;外形上:(大小)之分

2、屏风有哪些作用?

分隔作用;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缓冲视线。

3、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

①屏者,障也,可以缓冲视线。(下定义、作诠释)

②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分类别)

③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引资料)

④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作比较)

4、咬文嚼字

迅速扫描第四段,“皆可置之”中“置”怎么解释,“之”在文中指什么,在这段里找出“皆”(“都”的意思)含义相同的字。

①“置”:安放;②之:指“屏”;③皆:含义相同的字“均”。

【设计意图:考测学生的古文掌握情况,培养学生质疑探究、整合总结归纳、迁移知识的能力】

(十一)布置作业:(画一画,写一写)

1、把实践运用----你设计的屏画和配文进一步完成写在摘抄本上或用A4纸完成,选优秀作品办展览,并给予加分奖励。(必做)

2、复习巩固做这一课的《课堂作业》(选做,指课堂已较好完成实践运用题的同学。)

(十二)结束语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盼着,屏风这种古文化在今天的生活中能锦上添花,推陈出新。

二、板书设计:见前边合作探究对课文梳理思路的结构示意图。

三、总体理念:

教学设计尽量体现“新课程下学生合作学习”的特点,整个教学过程要有感知,有体验,有操练,教学思路要清晰,不时引进学生鲜活的生活,增加训练情趣,读、写、听、说的能力训练也要落到实处;尽量体现大容量、快节奏、立体课堂、以生为本、当堂检测、课内外衔接、学以致用、致力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让课文学习成为学生能力训练的有效形式。采用小组合作竞赛学习的方式,激励学生广泛参与,踊跃发言,给学生多做激励性评价。

说屏阅读试题及答案

说屏阅读试题及答案 (1)“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nagrave;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其情境真够令人xiāo魂的了。后来每次读到诗词中咏屏的佳句,见到古画中的屏,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因为研究古代建筑,接触到这种似隔非隔、在空间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更觉得它实在微妙。我们的先人,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结合的文章,关键是在一个“巧”字上。怪不得直至今日,外国人还都齐声称道。 (2)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过去的院子或天井中,为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小时候厅上来了客人,就躲在屏后望一下。旧社会男女有别,双方不能见面,只得借助屏风了。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在古时皇家的宫廷中,屏就用得更普遍了。 (3)从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牡丹亭》“游园”一出中有“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 (4)屏也有大小之分。从宫殿、厅堂、院子、天井,直到书斋、闺房,皆可置之,因为场合不同,自然因地制宜,大小由人了。近来

我也注意到,屏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得很普遍,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这是因为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美中应起到的作用,仅仅是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缘故。其实,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5)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点文化休憩的作用。聪明的建筑师、家具师们,以你们的智慧,必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诚如是,则我写这篇小文章,也就不徒劳了。 问题一:作者除了介绍屏的知识,还表达了怎样的愿望? 参考答案:希望建筑师和家具师们在屏的制作上能有超越前人的成就。 问题二:屏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参考答案:既起分割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还是“流动空间”,还有文化休憩作用。 问题三: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给我们介绍了屏的知识? 参考答案:从特征、作用、分类、设置等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问题四:作者从哪些方面表达了对屏的喜爱之情? 参考答案:第2段直接表达了对屏的向往之情。屏的“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特点赢得了外国人的“齐声称道”。第4段在对屏的闲滋味的体验和对屏的创新希望中寄寓了对屏的喜爱。

初中历史说课稿:《辛亥革命》说课稿范文

初中历史说课稿:《辛亥革命》 一、说教材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探索”中的第3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就中国近代化艰难历程的又一段新的历史体验。本课与教材前两课《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下一课《新文化运动》贯穿起来,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所以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办兴中会,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搜集资料以及从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同盟会的建立以及革命纲领;辛亥革命的意义。 重点体现方案: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的内容,对比媒体展示的“兴中会成立简表”,自己设计“同盟会成立简表”。教师强调同盟会成立的意义,并通过讨论探究理解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意义。 教学难点分析:辛亥革命的意义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革命是成功的。但革命果实又被袁世凯窃取,革命又是失败的。因此,学生在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难点突破方案: 通过对辛亥革命的目标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找到以完成目标的和未完成的目标,再结合辛亥革命的结局,从而认识到辛亥革命成功的一面和失败的一面。 三、说教法 针对本课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课前导学,采取提问讨论、分析综合、、创设情景、对比分析等教学方法。 四、说学法

初中初一历史说课稿范文

初中初一历史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在人教版历史七年级第四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秦汉大一统后出现的政权分立的时期,本课内容正是从政权分立走向统一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讲述了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少数民族的内迁使民族融合趋势出现,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学习先进文化,主要是学习汉族文化的改革,而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基础,可以说这一课既是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的一个总结,又为隋朝更大规模的统一埋下伏笔。同时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学好这一课对于培养学生在民族的问题上的正确观念,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的民族关系问题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初一学生理性思维弱,感性思维强,求知欲强,但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对一些复杂历史现象和名词概念模糊不清。由于这些特点,依据新课程以人为本,促 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指导思想的要求,我对本课教学目标

的三个维度作如下设定: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的时期我 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 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 国古代历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 础。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 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的民族 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的问题上的正确观念, 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民族关系的重 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三)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孝文帝改革。由于孝文帝的改革从社会生活、文化等领域比较全面的反映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深化和巩固了 民族大融合的成果,理所应当成为本课的核心。 (四)难点: 理解民族大融合的含义。通常我们容易把民族融合与民族 同化简单的等同起来,这是

2016江西教师资格证面试初中历史说课稿:大一统的汉朝

2016江西教师资格证面试初中历史说课稿:大一统的汉朝 ---易公教育资料平台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一统的汉朝》,它选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的第三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大板块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三课时,是由秦王朝的学习转到汉朝的学习的过渡课,属于概括性的篇章,向学生梳理了汉朝兴衰的基本脉络。西汉的汉武帝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一个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课标要求: 内容标准: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活动建议: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 那么根据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我的教学三维目标制定为如下内容: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并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基本史实。 2. 学会一分为二地全面评价历史人物; 3.通过谈话法实现师生互动;借助表格归纳法记忆基本史实;利用历史短剧将学习难点简单化。 4. 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这些目标,则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确立依据:首先,这个重点的设置符合课标要求;其次,本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时间跨度较大,涉及的史实较多。所以我根据教材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的范围缩小在西汉的兴盛,而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则成就了这一兴盛,所以,将汉武帝的大一统作为教学重点是比较恰当的。 2、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确立依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在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促成大一统的重要措施。而思想方面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加上教材上对这一内容的阐述较为简单,不利于学生形成全面清晰的认识,因而这一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至于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我会在后面的说教学过程中具体说明。 二、说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初一学生 优势: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第一学期的学生,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思维较活跃,具有较强的表现欲,会比较积极地与老师进行互动学习。

初三历史说课稿【三篇】

初三历史说课稿【三篇】 1、本节课的出处和作用 《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历册第三单元《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的最后一课,也是世界古代历史部分的最后一课。本课从“杰出的科学家”、“文学与戏剧”和“建筑”等方面的几个代表人物和突出成就,集中体现了世界古代文明的发展和繁荣昌盛,也是对人类古代文明的总结。 科技和文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丰富多彩的古代科学与思想文化成果是古代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反映了古代东西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与繁荣,还为近代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学习本课将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辩证关系的理解。 2、教学重点难点 ①根据古代文明的发展这个主题,我认为教学的重点是:阿基米德和他的主要贡献、《荷马史诗》、《天方夜谭》、麦增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 之所以把它们作为本课的重点,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了解这些科技和文化成果,体验古代文明的辉煌,充分感知古代人们的智慧与创造性,突出世界古代文明的多样性和持续“发展”这个主题。这也符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关于“感悟人类文明的多元性”,“理解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树立准确的国际意识”,“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开放态度”的要求。 ②本课教学难点是:古代世界东西方建筑出现不同特点的主要原因,和对建筑艺术的发展反映不同时代人们社会生活、思想观点的变化的理解。

建筑艺术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多元化的具体体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和社会变化的见证物。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建筑是多姿多彩的,被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在学习“建筑”一目时,因为初中阶段思维水平的限制,学生只能通过课本上的图片对麦增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高大、雄伟、庄严的特点有比较直观的了解,难以挖掘教材隐含的信息,即东西方建筑艺术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就需要实行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实行升华才能准确把握本课主题。 二、学生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的历史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为年龄的和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现阶段,他们对抽象的、理论化的历史知识难以认知,而对形象、生动、具体的、有趣味性的和贴近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历史知识易于且乐于接受。在本课的学习中,初三学生对古代科学家阿基米德的主要成就和古代文学与戏剧的代表作品,易于掌握和提起学习兴趣。 但初中学生毕竟还没有完全具备历史思维的水平,他们的思维往往存有分散性和孤立性,不能有机地实行前后知识的联系以及中外历史的比较。在学习“建筑”一目时,探寻东西方建筑艺术差异的主要原因超出了初中学生有限的知识和思维水平范畴,需要教师化繁为简用更加直观的方法协助他们获得新知。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课内容,规划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水平 通过本课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杰出的科学家阿基米德;古希腊的《荷马史诗》、悲剧《俄底浦斯王》;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建筑麦增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等基础知识。

初中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课稿

初中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课稿 说课人:XXX XXX中学 一、教材分析: 1.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它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成为人类历史的转折点。首先,一战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是长期以来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总爆发。它改变了欧洲、亚洲的政治格局,使欧洲对世界的领导地位开始削弱,并促使帝国主义国家在新的力量对比上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其次,在战争中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力地冲击和威胁资本主义制度,极大地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 2.作用:本课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有效载体。它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与经济之间关系的验证,可使学生受到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对国际关系的分析,有利于学生树立维护祖国利益的观念。有助于学生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分析和认识当今国际社会的重大问题,引导学生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贡献力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问题框架:本课围绕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不断发展”阐述了“一战”爆发的原因、性质、经过和影响。 4.教材加工与拓展: 教材加工:将教材的前两个子目合在一起,都作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为,“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实际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的发展。这样,一是使教材更紧凑、充实、完整。二是使本课内容更加简明,突出主线。 教材拓展:提供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并设置情景,以便发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5.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与现实意义 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性质 依据:(1 )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属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史的内容,前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相连,后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接,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发展思维能力的关节点。 (2)正确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有助于揭示帝国主义战争发生发展的规律,进而找到制止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途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难点:“一战”的影响 依据:此处是学生认知水平提高的台阶,也是学生能力形成的障碍。由于世界现代史初期的许多问题都与此次大战的影响有关,因此,学习这部分内容,又是学好世界现代史的关键所在 二.教学目标 初三学生已经掌握了历史思维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基础,熟悉了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和步骤,对问题的深入探讨充满热情和自信。但在挖掘历史的现实意义方面尚有欠缺,个别同学的思想认识还比较肤浅。结合上述学生状况,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了使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确立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实质、表现和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大战的爆发;大战的性质;大战的结果。 2.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正确把握矛盾的变化,学会抓住矛盾主要方面的方法。(2)通过搜集和整合信息,训练学生史论结合,论证问题的能力。

初中语文优质课教案-《说屏》

《说“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说明文,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基本的说明文的常识,本文的说明方法已不在是难点,所以在教学设计上,主要是重点把握作者对“屏”的感情和分析文中引用的古诗词,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尤其是口头表达的能力、语言组织的能力,并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3. 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4. 整体感知课文,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和提高语言感悟力。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2.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 3.让学生自由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难点:理解作者对“屏”的感情,理解引用的古诗词的诗意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先出示金漆雕龙宝座的图片) 同学们,在《故宫博物院》一文中我们都被安放在朱漆方台上的金漆雕龙宝座所吸引,不知道你是否注意过安置在其背后的雕龙屏呢?屏面纹饰巧夺天工,更增添了御座的庄重肃穆。今天,我们就跟随陈从周先生走进屏风的世界,感受我国屏风文化的博大精深。 (出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积累文中字词 wéi cāng tuīqì 帷.伧.忒.:太文化休憩.:文化享受,身心休息。 韶光:美丽的春光。韶:美。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诚:这里是“果真”的意思。 2、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1)回忆学过的课文中提到的“屏”,并说明起作用。 明确:《口技》:“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 屏的作用:遮挡视线。

人教版八年级初中历史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初中历史说课稿 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4课难忘九一八 一、说设计理念 网络环境下历史教学是现阶段历史新课程改革中教学方式改变的一种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倡导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养成自觉的探究性自主学习习惯。为此,我设计了《九一八事变》学习网页,通过网页与教材互补来完成教学任务,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二、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位置、编排意图及作用 本课是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开篇课,课文内容主要有两点,一是九一八事变,二是西安事变。本课从内容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就是由于国民党发动对根据地的围剿,面对日本入侵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迫使国民党内部发生分裂,导致西安事变最终爆发,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启下就是“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陷入艰难的民族抗战深渊。所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认识国民党的反动性,同时又理解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动机和目的,为整个第四单元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要求 初二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知识的储备,学习能力和情感价值观也有一定的提高,对新生事物感兴趣,尤其对社会热点比较关注。根据以上特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以下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 (2)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3)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 (4)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3)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2)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学习,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3、重点难点的突破与解决 (1)本课的重点是: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处理办法:通过组织学生查看教学网站资料及相关纪录片,使学生掌握事变的经过,并能

初中历史说课稿范文

初中历史说课稿范文 祖国五千年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见证了一个个政权的更迭,一个个王朝的兴衰。以下是初中历史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战后初期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的局面,表明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被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所取代。美苏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剑拨弩张,形成“冷战”局面。但这种冷战的格局并不符合战后世界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两大阵营的存在也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很快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转化,是新旧历史阶段交替的一个过渡环节,因此,本课具有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二战后初期的世界形势。 (2)了解铁幕演说和两极对峙局面形成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美苏对峙局面形成背景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世界近代史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梳理,培养学生比较、归纳能力及透过现象了解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两极格局,初步了解冷战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深刻了解世界和平的可贵。 (三)教学重点:美苏“冷战”的表现;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难点:两极格局的了解与评价。

二、说学情 本课的“冷战”和两极格局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不密切,较难引起学生的共鸣、激起学生的兴趣。因此,要借助文字材料、历史图片,以利于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冷战”、两极格局和“热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课的实际特点,我主要采用谈话法、阅读指导法、问题导学法和直观演示法等进行教学,使学生真正做到在思中学,在学中思。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互动教学。 四、说学法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课程标准,我通过上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与学生的主体性。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一)温故知新,复习导入 通过复习提问的这个环节,使得新课与旧知识很好的衔接,便于学生形成整体的了解。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根据学案预习,并且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本内容。 三、合作交流,拓展升华 本课书共有三个子目,根据我的教学对象及新课标要求,我自主设置四个步骤来完成主体部分的教学。 步骤一:“冷战”兴起的原因。 在讲这一目时,我先用幻灯片展示出美苏两国战后的发展情况,由此得出,美国已经成为世界霸主,而苏联成为其称霸的主要障碍,双方的矛盾日益激化,主要凸显双方在意识形态的分歧。 针对矛盾,美国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对付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即冷战。

《说屏》说课稿

《说“屏”》说课稿 石家庄市第十中学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说“屏”》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三单元。该单元反映的是建筑园林,名胜古迹。说“屏”是一篇自读课,也是一篇比较轻松随意的小品式说明文。作者以艺术家的独特眼光,凭借建筑家的深厚学养,为我们解读了“屏”这一经典建筑语言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说”的对象有几分古朴,有几分清雅;“说”的内容有几分专业,有几分见地;“说”时有一点悠闲,还伴有几许深情。 2.学情分析 本单元课文都是说明文,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基本的说明文知识,本文的说明方法已不再是难点。时代的发展,岁月的变迁,屏风已淡出我们的生活。不少学生可能没有见到过屏风实物,这种时空上的隔膜,有可能阻碍学生的兴趣和对文本的理解品味,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展示一些屏风图片,让他们对屏风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以此来进一步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依据教材以及学生特点,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屏的相关知识;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2.通过合作探究,品味本文生动的语言,理解文中古诗的含义及作用。 3.通过反复朗读,品味文章浓浓的诗意和韵味,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雅致。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难点:借助课前查阅资料及课下注释,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三、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法。 1.教法: (1)情景创设法,通过PPT、小视频激发学生兴趣。 (2)手工实践法,让学生课下动手做一个小屏风。 2.学法:

初中历史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初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初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初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一、学生分析 1、初二年段是课改的年段,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刚进入初二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

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2、教材重难点 重点: 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难点: 为什么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永和中学的校情和学情,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本课的目标如下: 1、基础知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邓世昌与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2、能力培养: (1)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体验: (1)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2)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说屏》阅读及答案

《说屏》阅读及答案 说屏 陈从周 (1)“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nà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其情境真够令人xiāo魂的了。后来每次读到诗词中咏屏的佳句,见到古画中的屏,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因为研究古代建筑,接触到这种似隔非隔、在空间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更觉得它实在微妙。我们的先人,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结合的文章,关键是在一个“巧”字上。怪不得直至今日,外国人还都齐声称道。 (2)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过去的院子或天井中,为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小时候厅上来了客人,就躲在屏后望一下。旧社会男女有别,双方不能见面,只得借助屏风了。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在古时皇家的宫廷中,屏就用得更普遍了。 (3)从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牡丹亭》“游园”一出中有“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按屏的建造

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 (4)屏也有大小之分。从宫殿、厅堂、院子、天井,直到书斋、闺房,皆可置之,因为场合不同,自然因地制宜,大小由人了。近来我也注意到,屏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得很普遍,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这是因为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美中应起到的作用,仅仅是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缘故。其实,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5)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点文化休憩的作用。聪明的建筑师、家具师们,以你们的智慧,必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诚如是,则我写这篇小文章,也就不徒劳了。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2分) nà xiāo­ ()凉()魂闺女()休憩() ­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给我们介绍了屏的知识?(3分) ­

初中历史说课稿[1]

初中历史说课稿-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教材分析: 1.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它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成为人类历史的转折点。首先,一战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是长期以来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总爆发。它改变了欧洲、亚洲的政治格局,使欧洲对世界的领导地位开始削弱,并促使帝国主义国家在新的力量对比上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其次,在战争中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力地冲击和威胁资本主义制度,极大地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 2.作用:本课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有效载体。它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与经济之间关系的验证,可使学生受到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对国际关系的分析,有利于学生树立维护祖国利益的观念。有助于学生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分析和认识当今国际社会的重大问题,引导学生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贡献力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问题框架:本课围绕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不断发展”阐述了“一战”爆发的原因、性质、经过和影响。 4.教材加工与拓展: 教材加工:将教材的前两个子目合在一起,都作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为,“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实际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的发展。这样,一是使教材更紧凑、充实、完整。二是使本课内容更加简明,突出主线。 教材拓展:提供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并设置情景,以便发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5.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与现实意义 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性质 依据:1 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属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史的内容,前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相连,后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接,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发展思维能力的关节点。 2 正确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有助于揭示帝国主义战争发生发展的规律,进而找到制止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途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难点:“一战”的影响 依据:此处是学生认知水平提高的台阶,也是学生能力形成的障碍。由于世界现代史初期的许多问题都与此次大战的影响有关,因此,学习这部分内容,又是学好世界现代史的关键所在 二.教学目标 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历史思维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基础,熟悉了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和步骤,

八年级语文说屏

第15课《说“屏”》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屏风、帷幕、缓冲、造型、伧俗、雅俗之分、因地制宜”等词语。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3. 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作者对"屏"感情,理解引用的古诗词的诗意。 2. 体会文中生动富有文采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激发兴趣 我们的城市是一方民间艺术颇为繁荣的热土,有让我们十分自豪的(嘉兴的民间艺术)。 放眼华夏,我们更会惊奇中国艺术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形式多样。瑰丽多姿的中国艺术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下面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请同学说说这些艺术形式的名称。 这是扇来徐徐清风,让生活诗意无比的折扇; 这是历经水与火的考验,荡漾着浓郁生活气息和独特艺术风格的陶器; 这是将智慧与灵气凝聚,将愿望与生活浓缩,美仑美奂巧妙绝伦的剪纸。 今天我们不说折扇、陶器,也不说剪纸,单来说“屏”。(2分钟) “屏”有什么好说的呢?假如是你,你会说说“屏”的什么?(屏的作用,屏的种类等)那么英雄是否所见略同呢?下面就请大家跟随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走进“屏”的世界,去感受中国屏风的无穷魅力。 (二)整体感知,把握结构 1.快速阅读(800字文章90秒速读)、把握内容 这是一篇散文,也可以当成一篇说明文来读。我们不妨先当做说明文来读。说明文主要给人以知识,阅读说明文我们要培养快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这种能力特别需要着力培养。下面我们用快速阅读的方式来感知课文的基本内容。 ①什么是“屏”(找出课文中的语句) 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 屏者,障也。

初中历史优秀说课稿

初中历史优秀说课稿 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下面我将从教材与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思路,敬请各位老师指正。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一)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是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9课,隶属于第三学习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现代史的必修重点内容之一。本课生动地再现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并以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开放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来说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本课既和前面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第8课《农村和城市的改革》一起构成了改革、开放从提出到实施的完整体系,也为后面第10课《世界经济的奇迹》、第12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八年级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比较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且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的创造性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这些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要求、教材和学生实际,制定出可实施的教学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 (1)本课学生要掌握的基本知识:第一次提出办特区主张的人物和时间;经济特区的建立、特点及其影响;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对外开放的主要模式;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2)在能力上,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识读《经济特区示意图》和《对外开放新格局》示意图,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历史空间感。 (2)通过分析经济特区与特别行政区的异同和晚清“门户开放”与新时期对外开放的异同,提高学生运用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的方法来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重点剖析深圳、浦东两大窗口城市,让学生逐步熟悉历史学习和研究中的个案分析法、提高材料解读能力。 (4)通过制作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过程的图表,培养学生的制表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的壮举,激发学生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创新意识。(2)通过了解对外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使学生明白:“对外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结合本课学习,引导学生得出“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的结论。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初中历史说课模板

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第** 号考生.鞠躬!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下面我将具体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个方面来进行我对本节课的说课。 (教材分析)首先,谈谈我对本节课教材的理解。本课选自人教版..... ,主要内容包括??…;本课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或者是对学生知识能力方面的培养的作用。以上是我对教材的分析,接下来谈谈对学情的分析。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我授课对象是初中七年级学生,他们整体来说具有 好奇、好动、好表现的特征,但是由于刚刚接触历史学习,对历史知识和历史学习方法的积累比较缺乏。因此,教师应该力求授课内容形象生动,富有趣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历史思维意识。 (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并且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确立如下:首先是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掌握……,理解……;认识……,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正确认识历史人物/现象/事件的能力。 其次是过程与方法,通过设置启发性问题,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与探究学习的能力。 最后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感受…,树立…,培养…,激发…。 (重点难点)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重点确立为??…,难点是??…。 (教法学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在教法上,我将采用讲授法、问题情境法、分组合作法、多媒体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体现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学生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教材、自主学习、认真思考、分组合作、探究学习,充分地参与课堂,体现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接下来,我将重点谈谈我的教学过程。 第一是导入环节,我将通过…激发学生对??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完整)初中历史说课稿完整版

初中历史《中日甲午战争》 说 课 稿 考号:xxxxxxxx 姓名:xxxxxxxxx 报考学校:xxxxxxxxxx

中日甲午战争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历史《中日甲午战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理念,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侵略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学情,围绕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过程与方法:在感知、理解中日甲午战争的基本史实的过程中,掌握对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归纳的方法,在解读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邓世昌与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史料分析、合作探究的方法;在赏析教材插图的过程中,学习以图证史的方法。 2、知识与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抗敌的爱国精神,认识到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认识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三)教材重难点 重点:知道以黄海海战为代表的中日甲午战争的主要战役、三国干涉还辽的事件及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的英勇事迹。 难点: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影响 二、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感性思维较强、理性思维正在逐步形成;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其次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刚进入初二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应积极引导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法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内容特点和学生学情,我在本课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注重情境创设,实践探索、归纳总结、情感升华,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辅之讨

初中历史说课稿

初中历史说课稿-《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一、本课地位: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自学内容)。 汉朝对外交往充分体现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与渗透,而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以丝绸之路作为本节课的主线,增加了对丝绸之路变迁和衰落的探讨,以史为鉴,谈对当今的启示。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历史的熏陶,为现实服务。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三、本课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和大纲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与结果,丝绸之路的路线与意义及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与启示等。 2、能力目标: (1)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使学生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服务的技能。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交流,培养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的意识。 (2)通过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培养学生历史空间感及动手能力,和地理学科整合。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原因的探究和丝绸之路对今天的启示的交流,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从而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说屏》教案

《说屏》教学设计 温江区和盛中学俞蓉【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介绍屏风的实用功能与艺术装饰功能,作者的着眼点在于对屏风的使用和设置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在今天得到更好的使用。 【教学目标】 1、通过快速默读,感知课文内容,筛选有用信息,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通过朗读,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 3、通过比较阅读,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感知文中古诗句的意境美。 4、通过抓住事物特征进行写作的训练,进一步巩固说明文知识。 【教学重点】 通过快速的信息筛选,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激趣导入借助图片和文字介绍屏 的相关知识 通过欣赏图片和朗读认 识屏。 对屏形成总体印象。 整体感知说“屏”:作者介绍了关 于屏的哪些知识 1、快速默读,圈点勾画,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明 确:文中介绍了关于屏的 哪些知识。 2、小组合作,选择其中 一个知识点,富有创意地 向同学介绍,让同学们记 住它。 1、培养快速筛选有用信 息的能力; 2、为学生提供展示舞 台,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且通过活动让学生不仅 能够筛选出信息,还能及 时积累相关知识。 3、完成目标1。 体会情感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 的 1、自由朗读第一段,勾 画批注,全班交流,明确: 赞赏、喜爱之情。 2、全班齐读,读出赞赏、 喜爱之情。 1、以读促悟,激发学生 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爱 上屏。 2、完成目标2. 品味语言出示自创文章《说“屏”》, 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明 确原文的“高明之处”。 1、齐读教师自创文章, 评价。 2、比较阅读,从说明方 法、说明语言和结构等方 面品析,从而明确原文的 “高明之处”。 1.在自由的氛围中,品味 充满诗意的语言,并对说 明方法进行总结性学习, 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能 力. 2.完成目标3 拓展延伸出示四副风格各异的屏。欣赏屏,选择自己最喜欢 的“屏”抓住其主要特征 进行写作练习。 1、综合运用说明文知 识,学会抓住事物主要特 征来介绍事物。 2、完成目标4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