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

首先,“一带一路”有利于形成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建设一个包容性很强的互利互惠平台

其次,“一带一路”战略将加快中国利用巨额外汇储备走出去的步伐,沿线国家将从中国投资中受益;

第三,打造一带一路有助于促进欧亚非大陆腹地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改变全球经济政治的空间布局和活动方式及其流向,为世界范围内的均衡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一带一路”规划背后是中国日渐清晰的国家新战略,即推动与周边国家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低调做事,通过投资、技术转让和援助,一步一个脚印,带动国内腹地和沿途国家的发展,改善自身形象,取得各国信任,深化与沿途各国的经贸、人文、生态、科技、教育等各领域合作,从而实现全方位开放格局,为国内经济政治体制的深化改革创造条件,当担一个稳健、成熟的世界大国应尽的地区责任与使命。

为适应国际经济新格局的新变化,习主席提出“一路一带”的战略构想,不仅明确了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同时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其意义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巩固中国同中亚和东南亚的合作基础。

其次,逐步形成两个辐射作用。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逐步辐射到南亚和非洲等地区,扩大中国的影响力。并有利于新的欧亚商贸通道和经济发展带的形成。第三,带动中西部加快改革开放。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成为扩大中西部开放、打造中西部经济升级版的主引擎。

第四,促进东部地区的转型升级和对外投资。东部省份可以寻求与东南亚国家合作的新支点,加大经贸合作力度,以点带面,形成联动发展的新局面。

其困难表现在,各国期待高,自己准备少投入多效益,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经济欠发达,人文环境复杂,宗教、民族矛盾多,国家之间边界争端、水资源争端短期内难以解决等。这些问题在“一带一路”的建设规划中应充分考虑。我们面临的困难不在国内,在于“一带一路”的这些国家和地区人民的认同和政府的支持。要想长久的把困难解决好,必须本着共建,共享、共赢的理念做到五通,即政策沟通是保障,要协调;道路联通是条件,要满足;贸易畅通是目标,要互利;货币流通是途径,要跟进;民心相通是关键,要先行。所以关键是处理好中国与中亚及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发挥好上合组织和中国东盟自贸区在推动诸边合作中的积极作用,加强互联互通,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共同受益,打造好同西部邻邦及东南亚邻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题中之义是打通向西向南开放的通道,是国家战略层面上的布局,将带动相关省份的开放步伐。“一带一路”的建设涉及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东盟(10+1)等既有合作机制,是我国更好地利用外部环境、利益规则,主动加强区域合作,进一步扩大国际合作空间,为发展营造更好环境的重要战略机遇。

“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起亚太经济圈,西至欧洲经济圈,横贯亚欧大陆,涵盖中国、俄罗斯、中亚5国、南亚7国、西亚16国,共30个国家。沿线各国总人口近30亿,经济总量达16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43%和22%。我国原油进口

量最大的10个国家中,有8个位于经济带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提出,不仅有利于我国与相关国家加强经贸合作,巩固睦邻友好,也有利于我国推进西部大开发和向西开放战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泉州,是象征性的荣誉认定。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有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东海航线主要是前往日本列岛和朝鲜半岛,南海航线主要是往东南亚及印度洋地区。宋朝之前东海航线主要由宁波进出港,南海航线则主要由广州进出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将推进双方海上互联互通、港口城市合作以及海洋经济合作。这不仅会造福我国与东盟国家,而且能够辐射南亚和中东地区,将极大拓展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空间,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战略支持。

马歇尔计划既是二战后美国对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也是其遏制苏联、发动冷战的经济工具,以意识形态的一致性为先决条件,服务于美国的全球霸权目标。通过实施马歇尔计划,美一方面将西欧国家收在旗下,成为其抗衡苏联的小兄弟,另一方面逐步确立了超级大国地位。由于其附加的条件,遭受战争摧残并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前苏联和东欧国家被排除在外,人为地加剧了贫困、饥饿。其援欧款项大多用于购买美国产品和服务,为美国经济的扩张打开大门。而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以发展为目标,弘扬的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新丝路精神,对合作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对所有寻求发展的国家开放,绝不搞“集团政治”和对抗性的“结盟”。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强调“共商、共建、共享”。有关各国自愿平等参与,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利互补。通过互联互通和贸易投资便利化,更好地满足地区国家的发展需要,促进共同发展和繁荣。正如习主席所说,“一带一路”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能够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要集中力量办好这件大事,使沿线国家对我们更认同、更亲近、更支持。

可见,在“一带一路”规划背后是中国日渐清晰的国家新战略,即推动与周边国家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低调做事,通过投资、技术转让和援助,一步一个脚印,带动国内腹地和沿途国家的发展,改善自身形象,取得各国信任,深化与沿途各国的经贸、人文、生态、科技、教育等各领域合作,从而实现全方位开放格局,为国内经济政治体制的深化改革创造条件,当担一个稳健、成熟的世界大国应尽的地区责任与使命。

国内专家建议,要多渠道、多层次培养对华友好力量。利用援外资金和资源,加大官员培训、教育交流、文化交流、资助研究等保障力度,注重做人的工作,培养“知华派”、“友华派”。广东、广西、福建等地的侨务工作者还建议,要发挥好海外华人华侨的作用,采取亲情加经济的方式,涵养侨务资源,重点做新生代华人工作,使之成为促进经贸往来的“催化剂”,化解疑虑的“粘合剂”。专家们还强调,“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文化各异,民族宗教复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各国人民利益诉求不一,要针对千差万别的情况,做深入细致的舆论工作,争取民心。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成汉平等认为,当前我国在东南亚国家面临的舆论环境较差,与发展良好的经贸关系形成巨大的反差,其原因除领海主权争

议外还有贸易不平衡、越南等国的小国心态和西方背景非政府组织的舆论操纵等多重因素。

一是大力推进文化教育交流。国外专家普遍强调文化交流、青年交流、学者交流和民间交流的重要性。吉尔吉斯斯坦文化、信息和旅游部原部长苏尔丹拉耶夫认为,没有人文合作的发展,很难实现经济合作的进步,希望通过人文桥梁,促进丝绸之路国家间合作的复兴。德国专家建议与有关国家合作编写历史教科书,共同挖掘历史文化遗产,加强文化认同感。同时建议借鉴波罗的海国家民间组织推动城市间人文交流,从而推动政府间合作的经验,从软性的外交中获得持续不断的政治动力,通过软实力外交,消除硬实力的顾虑。

二是共同发展旅游业。中外专家一致认为,旅游业是促进经济合作和民心相通的重要抓手,可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先导产业。复旦大学亚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袁堂军认为旅游合作能让双方百姓更多了解对方国家,消除偏见和误解,同时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有力推动经贸发展。有旅行社负责人建议,旅游合作的深度开展,要以资源、客源、市场和利益共享为目标,积极推动市场相互开放,共同建立旅游便利化机制。

三是多方合作,搭建交流合作的综合平台。希腊教育部原部长季亚曼托普鲁等提议设立“丝路文化之都”项目,每年由一个沿线国家组织文化活动,涵盖文化科技展览经济合作,并进行定期评估,用标准化方式推行,市场化运作,建立人文交流长效机制,淡化“文化输出”痕迹。欧洲一些国家,如希腊、西班牙等国都表示了主办这类交流活动的浓厚兴趣,可考虑与这些国家合作举办。

——立足产业分工大布局,促进互联互通、贸易联通、货币流通

一是对接对方需求,加强产业合作。许多专家建议通过产业合作帮助沿线发展中国家实现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需要,以企业为载体搭建产业合作平台,促进产业链对接整合,提高区域经济深度融合。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叶海林认为,中越可以继续推进农业贸易和农业生产领域合作,帮助越南发展临海型初级重工业,可通过成立中越产业对接投资促进机构的方式促进合作。青岛对外友协原会长赵雪芳建议借鉴青岛橡胶谷公司在泰国、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建立橡胶产业集群,搭建产业平台的成功做法,与东盟国家打好“橡胶牌”。

二是建设产业园区,促进互联互通。许多专家指出,目前互联互通的主要问题是公路、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联而不通、通而不畅。东南亚柬缅越等国港口基础设施滞后,通关便利化程度较低,通而不畅制约经贸往来。我国多家港口企业负责人建议,利用我国港口企业技术资金优势,“组团”投资港口建设并建设配套产业园,保证港口货源。郑永年也建议,我国与丝绸之路沿边沿岸国家开展互联互通等基础设施合作中,要与工业园区建设结合,这些国家的发展不仅需要基础设施,更需要经济平台。这既有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助于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时不会被其他国家视为战略上的威胁,可调动合作的积极性。

三是提升便利化水平,促进贸易投资。专家们建议,政府应大力推动与“一带一路”国家签署地区多边投资保护协定,放宽市场准入,扩大开放合作领域。为双、多边投资项目提供共同的法律保护和争议解决依据。提升通关效率,降低商品流通成本。加快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与便利化进程,创造更加自由开放的贸易投资环境。

中国这一发展倡议,为什么能够得到相关国家的积极响应?

“‘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它们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但经济总量较低。而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不但能输出物美价廉的日

用品,还能向他们提供技术和装备。丰富的外汇储备也使中国有实力投资海外,为急需资金的国家提供支持。对中国本身来说,‘一带一路’实际上给中西部地区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随着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畅通,中国有望改变一直以来东快西慢的经济格局,从而缩短东西部发展差距。而中国企业、资本走出去,也能拉动内需,带动国内经济发展”(9)。

“借助‘一带一路’构想,沿途国家正谋划编织以陆、海、空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大网络。被誉为现代丝绸之路的新亚欧大陆桥、贯穿中南半岛国家的中国-新加坡经济走廊,以及连通南亚半岛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作为‘一带一路’的骨干通道开始雏形初露。以‘一带一路’为依托,沿途区域种类物流中心正在建设中,各种类型的自贸园(区)如雨后春笋正应运而生。一张辐射‘一带一路’的高标准自贸区大网络正在编织中,最终形成经济走廊沿途的生产、流通、市场规模效应”(10)。

请特别注意,这一战略应该是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互动,并非单一性的外向式动作。在最近各省级人大年度会议上,据统计,28省政府报告中都曾涉及到‘一带一路’的建设问题(11)。

在实践中应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

(1)前期关键布点的选择。这取决于许多因素,但可能性、可靠性和未来可发展性是主要标准。

例如,在今后10年之内在迪戈加西亚岛建立中国港口,这几乎是完全不可能的,这就是可能性问题。现在在缅甸建设中缅铁路,这就存在可靠性问题。建设巴瓜达尔港就意识着今后的可发展性问题,并依托于此辐射伊朗、阿富汗、中亚。

但核心的一点在于一旦确定了这个点,就必须是志在必得的;尤其是在各种内外困难出现时,决心不可动摇,坚决干下去。

(2)马上行动起来,尤其将一些标志性项目尽快启动,建点连线,持续地开展下去。

我们现在已经提出的包括中巴经济走廊、中印孟缅经济走廊、中俄蒙经济走廊、新欧亚大陆桥在内的系列具体的倡议,其中有些只是外交提议,但实质性的部分必须尽快启动,树立标杆。

(3)如何面对主要对手的破坏?

我们现在看到的那几宗受到双方当事人之外第三干扰破坏的案例,例如中标后又被废标的中墨高铁案例项目,甚至已开工又被迫搁置的中缅密松大坝项目,哪一件没有CIA、没有西方代理人、没有西方舆论的身影呢?

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勇敢面对的。

此时,退却就意味着失败!就意味着更严重的连锁反应。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