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上交导学案

上交导学案

上交导学案
上交导学案

【课 题】综合探究: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学案 【学习目标】1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了解形而上学认识方法的局限

2 明确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的根本对立

3 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哲学依据 【自主学习】相信自己,一定能行

1、如何理解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填好下表 分歧之一 分歧之二 分歧之三 根本分歧

唯物辩证法

形而上学

2、为什么是否承认矛盾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3、列举实际生活中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具体表现。做好下题 哪些属于A 辩证法的思想? 那些属于B 形而上学思想

①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②事不关已,高高挂起 ③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④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⑤有所为,有所不为 ⑥有利就为,没利不为

⑦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⑧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⑨和谐就是美和善 ⑩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

【合作探究】集体的力量大

问题一:比较三组材料所列举的老子和郭象、韩非和董仲舒、黑格尔和杜林言论的不同。

以上三组材料所列举的言论分别是 与 这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老子与郭象的言论是 观点与 观点的对立 韩非和董仲舒言论是 观点与 观点的对立 黑格尔和杜林言论是 观点与 观点的对立

问题二:老子、韩非和黑格尔的言论,表达了什么思想?郭象、董仲舒和杜林的言论又分别代表

了什么思想?

前者的言论表达了 的思想,即承认矛盾,主张用 的、 的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后者的言论代表了 的思想,即否认矛盾,主张用孤立的观点、静止的、 的观点看问题。

问题三:上述材料说明,矛盾具有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

不保护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无论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们的思维领域,矛盾都是普遍存在。 问题五:“小鱼胜大坝”的故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说明了人们做到坚持用 观点看问题。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其中没有任何

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即事物的联系是普遍,同时联系具有客观性,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人们强加的。人们既不能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联系,也无法割断事物的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的联系。

问题六:邀请不同领域的36位专家讨论一条河流问题。有关部门在是否开发怒江问题上的这种谨

慎态度说明了什么问题? ※ 看问题、办事情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要求:一是坚持 ;二是尊重事物之间的 ;三是尊重 ,按 办事。

※ 极品问题 有人认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可以概括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和“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的分歧,请你评析这一观点

【课堂检测】比一比:以下的问题每两个小组选一个问题,看看组组合作那个好?

1 “网上潇洒走,有喜亦有忧”在网络的使用问题上我们如何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2 在反腐倡廉问题上,我们如何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3 如何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正确处理好同学、家长和老师的关系

4 顺境和逆境是每个人的在前进道路上遇到的两种境遇,我们应如何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看待

顺境和逆境 【课后作业】最终问题: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哲学依据?撰写一篇小论文

知识补充

为什么说坚持辩证法和坚持唯物主义是统一的?

?它们研究的对象是统一的,即客观世界。只不过二者研究的角度不同,唯物主义要说明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辩证法则要进一步回答世界的状况“怎么样”。二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 ? 唯物论离不开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论是辨证的唯物论,它全面、联系、发展地回答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同时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 辩证法也离不开唯物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唯物的辩证法,而不是唯心主义的辩证法。它认为辩证法总的观点和规律应当是从客观物质世界中抽象出来的,而不是在人的头脑中臆想出来的。

?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每个原理之中,离开了辩证法的唯物主义、离开了唯物主义的辩证法,都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要把二者有机地相结合。

辩证地看待“顺境”

装 订 线

中国俗语有六六大顺,一帆风顺。诸事如意等,这说明人们都希望时时顺利,处处顺心,然而,顺境并非意味着成功,实际情形是:身处逆境,有人能抓住机遇,大有作为,深处顺境,有人得意忘形,大意失荆州,这说明,如何辩证地看待顺境,是实践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所谓顺境,指的是一种顺利的环境,和谐的局面,良好的态势。今天的顺境常常是从昨天的逆境转化而来的。但如果把握不当,眼前的顺境就可能会稍纵即逝,重新走向它的反面。在古代战场上,有淝水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几个强败于弱的典型战例,之所以如此,都是因为胜券在握的一方麻痹大意,举措不当。在政治的舞台上,典型的莫过于,李自成。李自成率领起义军进驻北京后,在胜利面前不能保持清醒头脑,骄傲自满,贪图享乐,结果大顺不顺,功败垂成。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

顺境时出问题,通常在两个阶段:一是在胜利时,二是取得胜利后。其症结,前者在于麻痹,后者在于骄傲。有的人因接近胜利,心浮气躁,麻痹大意,只看到潮流汹涌澎湃,却觉察不到奔腾的浪花下还隐藏着逆流和旋涡。结果,大江大河都闯过来了,却在阴沟里翻船。有的人在取得胜利后,因赞声盈耳而飘飘然、昏昏然,居功自傲。不是与时俱进,而是停顿不前;不懂居安思危,只顾及时行乐。其结果往往是乐极生悲,由胜转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揭示的就是这个道理。

面对烦恼

生活中总有烦不完的事,如果无忧无虑,将会多么的惬意

但是,在现实生活里,无忧无虑的日子不存在,因为我们对生活有所期许,常会为自己规划人生的目标。当计划失败,理想落空时,所有的烦恼与痛苦便随之而来。所以,想抛开烦恼,就必须放弃追逐理想。但话又说回来,如果一个人没有理想,他又有什么力量活下去呢?

追求快乐是人生之常情,但人们追求快乐往往是为了逃避痛苦,只知逃避非但不能解决问题,更无法体会快乐的真谛。相反,面对一切烦恼,积极地迎向难关,就会发现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有苦有乐。

生活本是苦乐参半,正因为有苦,我们才能有更充实的人生,品味真正的喜悦。

不要向烦恼低头,勇敢面对它,就会得到真正的快乐。

小学四年级语文:《海上日出》教学案例与反思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海上日出》教学案例与反思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eaching Case and Reflection of "Sunrise at Sea"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海上日出》教学案例与反思 本课教材分析: 《海上日出》这篇课文是巴金的名作,它记叙的是巴金在旅法途中在船上多次看日出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光明的追求结构很清晰,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点出为看日出,我常常早起,第2至第5自然段写海上日出过程及景象的不同。第6自然段写作者对海上日出的赞叹,表达热爱祖国之情。 课文的第2自然段详细描写了日出前天空的颜色一片浅蓝,很浅很浅的。转眼间,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一道红霞,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就与前面描写天空颜色形成对比,让人很快想像到景色,这是太阳升起的序曲。 第3自然段可以说是重点段,也是难点段。重点是作者很具体很细致地描绘了日出的全过程。难点也是这个过程。从最初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到最终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简单的几行文字,却使日出的过程呈一种动态的效果。抓住重点句太阳像负着什么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

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理解其中负着什么重担慢慢儿一纵一纵使劲冲破跳出这几个词,让学生体会过程是艰辛的。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明白最初日出费力到后来的跳出海面这个过程,抓住重点句、段理解过程。第4、5自然段分别描述了太阳躲进云里和天边有黑云时日出的景象,观察仔细具体,其中蕴含了科学道理。第6自然段以一个反问句结尾,加强语气,表现这就是伟大的奇观,总结全文。 文章语言平实晓畅,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典范,也是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的范本。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目不转睛”造句。 2、熟读课文,用图文对照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并给2―5自然段加小标题。 3、理解课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全过程的词句,体会日出过程变化。 教学准备:

《方山子传》导学案

《方山子传》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实词、虚词及相关文学常识; 2.理解:传主的事迹与精神风貌; 3.探讨:作者写作的原因。 [预习课文] 1、字音 闾( )里折( )节岐( )亭陈慥( ) 矍( )然勋( )阀阳狂垢( )污傥( ) 2、重点字词 稍壮,折节读书 然终不遇 庵居蔬食 方山子亦矍然 适见焉 问余所以至其家 环堵萧然 前十有九年 然方山子世 当得官 往往阳狂垢污 方山子傥见之与 [问题探究] 1、方山子何许人也?找出文中的信息句, 2、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苏轼的是他的“异”,那么方山子“异”在何处? 4、得知作者被贬原因,方山子的反应是“俯而不答,仰而笑”,如何理解这个细节背后的丰富内容? [达标检测]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准确的一项是( ) A.然终不遇:不得志 B.余既耸然异之:害怕的样子

C.欲以此驰骋当世:纵马奔跑 D.方山冠之遗像:死者的相片 2、下列每组句子中下划线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①余既耸然异之②他植者则不然 C.①晚乃遁于光、黄间 ②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D.①呼余宿其家②其皆出于此乎 3、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 B. ①③④⑤ C. ②④⑤⑥ D. ②③④⑥ 4、下列各项对文章分析阐述准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海上日出教学案例

海上日出教学案例 本课教材分析: 《海上日出》这篇课文是巴金的名作,它记叙的是巴金在旅法途中在船上多次看日出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光明的追求结构很清晰,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点出为看日出,我常常早起,第2至第5自然段写海上日出过程及景象的不同。第6自然段写作者对海上日出的赞叹,表达热爱祖国之情。 课文的第2自然段详细描写了日出前天空的颜色一片浅蓝,很浅很浅的。转眼间,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一道红霞,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就与前面描写天空颜色形成对比,让人很快想像到景色,这是太阳升起的序曲。 第3自然段可以说是重点段,也是难点段。重点是作者很具体很细致地描绘了日出的全过程。难点也是这个过程。从最初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到最终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简单的几行文字,却使日出的过程呈一种动态的效果。抓住重点句太阳像负着什么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理解其中负着什么重担慢慢儿一纵一纵使劲冲破跳出这几个词,让学生体会过程是艰辛的。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

明白最初日出费力到后来的跳出海面这个过程,抓住重点页1 第 句、段理解过程。第4、5自然段分别描述了太阳躲进云里和天边有黑云时日出的景象,观察仔细具体,其中蕴含了科学道理。第6自然段以一个反问句结尾,加强语气,表现这就是伟大的奇观,总结全文。 文章语言平实晓畅,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典范,也是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的范本。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目不转睛”造句。 2、熟读课文,用图文对照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并给2―5自然段加小标题。 3、理解课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全过程的词句,体会日出过程变化。 教学准备: 师:课件1:重点语句的幻灯片。课件2:日出的影像资料。生:课前一星期布置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以个人或小组为

(完整版)苏轼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编号:gswhywbx4----004 文华高中高二语文必修四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编制人:董华山审核人:陈海霞编制时间:2015/6/26 学习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两首词的写作背景。 2、领略苏轼豪迈的词风,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3、理解两首词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意义,体会并正确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领略苏轼豪迈的词风,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2、理解两首词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意义,体会并正确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法 诵读法、讲解法和合作探究法相结合 学习过程: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苏轼(1036 一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嘉佑进士。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推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散文堪称大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晓畅,代表作有《赤壁赋》《石钟山记》《喜雨亭记》等。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名诗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书李世南所画秋景》等。其词属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合称“苏辛”,是豪放词的开创者,名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中秋》等。苏轼擅长书画,善写行书、楷书,善作枯木怪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书画四大家”,有名画《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苏轼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注重提携后人,有出自其门下的“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苏轼对词的革新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柔靡纤细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线,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南宋的陆游、辛弃疾,金代的元好问,明代的袁宏道,清代的查慎行等,都明显受到他的影响。

最新版五年级上语文 5 古诗词三首(导学案)

第二单元 本组教材以“永远的童年”为专题安排了五篇课文,包括《古诗词三首》《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童年的发现》和《儿童诗两首》。教学本组课文,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二是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三是丰富语言积累;四是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本单元还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二和回顾·拓展二,内容包括“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课外书屋”。 课题内容简说 古诗词三首 《牧童》生动地描写了牧童放牧晚归后那种安然与恬淡、闲散与惬意的生活;《舟过安仁》以新奇的角度写渔童行舟过江,以伞作帆,让船前进,透出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清平乐·村居》则写了农村孩子童年的无忧无虑。 冬阳·童年·骆驼队 这篇课文围绕骆驼队讲述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段,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祖父的园子 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祖父的园子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之情。 童年的发现 本课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具体描述了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儿童诗两首 《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表达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向往;《童年的水墨画》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街头读书、溪边垂钓、江上嬉戏,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幸福与快乐。

1.会认22个生字,会写30个生字。正确读写“牧童、蓑衣、咀嚼、羞愧”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积累优美词句。 3.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 1.背诵三首古诗,默写《牧童》;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感受人物的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5.《古诗词三首》………………………………………………2~3课时 6.《冬阳·童年·骆驼队》…………………………………2~3课时 7*.《祖父的园子》……………………………………………1~2课时 8.《童年的发现》…………………………………………… 2~3课时 9*.《儿童诗两首》…………………………………………… 1~2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二………………………………………………3~4课时 回顾·拓展二……………………………………………………1~2课时 教学本组课文,应从整体上观照本组的教学内容和编排特点,把理解内容和体会感情、读书与表达、语言积累与运用、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5.古诗词三首 课题古诗词三首课型新授课

口语交际:漫谈音乐的魅力--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口语交际:漫谈音乐的魅力 望江县实验学校郑中根 第一部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训练、提高学生组织、运用语言的能力。 2、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 3、增进同学之间的协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教学方法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前准备以及课内交流都以学生为主。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三、课前准备 1、复习第一册课文《山中避雨》。 2、兴趣相近的同学自愿组成小组,每个小组商定向全班推荐一首歌曲或乐曲。要求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这首歌(乐)曲作者的有关情况、写作背景,并给这首歌(乐)曲些一段小小的赏析文章,说说自己喜欢

的理由。(提示:介绍音乐作品的名称;介绍作者及作品的背景;赏析音乐的内涵和优美旋律;给我的启发、影响等。) 3、把准备好的音乐储存在mp3上,教师准备扩音设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我们刚入初中时曾学过一篇丰子恺的散文《山中避雨》,还记得吗?请同学复述。 2、播放《二泉映月》,请同学谈谈听后的感受。 (二)、交流欣赏 1、把你喜欢的乐曲播放给大家听。 2、说说你推荐的理由。 (三)、漫谈音乐的作用 让学生谈谈怎样看待用语文课欣赏音乐。 (四)、漫谈语文与音乐的关系 1、文学与音乐的“亲缘”关系。 2、古词新唱:《几多愁》(李煜《虞美人》)

(五)、总结 第二部分:教学简录 一、导入新课 (课前让课代表播放《二泉映月》) 1、师:在我们刚入初中时曾学过一篇丰子恺的散文《山中避雨》,还记得吗?请同学复述。 生:文章写“我”到三家村游玩遇雨,在一茶棚避雨,大家都感到寂寞无聊,有两个女孩因为这场雨而怨天尤人,那儿有个茶博士在拉二胡,所以我就借来拉起了“梅花三弄”,后来整个茶棚的人的情绪都变得欢快起来了,而且附和着唱,临别时他们都出来送我。 生补充:文章表现了“乐以教和”的道理。 师:文中记叙了作者山中避雨的经历和感受,在那样的环境里,就是因为音乐的存在才使那寂寞的雨中产生了无限的乐趣,让我们领略到音乐的魅力,它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而且相处更加和谐。 2、师:听出课前播放的是什么曲子吗? 生齐:《二泉映月》。

小学四年级语文三疑三探模式海上日出教学案例

三疑三探模式海上日出教学案例 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写作者经过多次观察看到的天气晴朗的时候、太阳躲进云里、云多而厚的时候的日出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魅力与神奇,表达了作者对这一景观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从作者描绘的海上日出的景象中,感受大自然的美。 2、在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顺序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注意积累词语。 3、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认真观察事物的习惯,提高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积累词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出新课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观察过日出吗?谁能来描绘一下日出时的美丽景色?指名回答。 2、引入新课: 身处山乡,我们每天迎着朝霞上学,踩着落日回家。山中日出的美妙景色我们已经熟悉。今天请大家和老师一道去遥远的海边,领略一下海上日出的美妙壮丽!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出示自读提示,自由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不懂的词语。 (3)用“———”划出课文的中心句。 (4)请你用一句话简要的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检查预习的情况 (1)、重点字音:范(fàn)围一刹(chà)那 重点字形:范镶 (2)、指名分节读课文,注意纠错。 (3)、请你朗读你划出的中心句。 (4)、疏通文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明白课文叙述顺序。 1、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古诗词三首导学案

5 古诗词三首 一、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情趣。 二、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感悟诗中童年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三、学时2学时 四、知识链接 吕岩,字洞宾,道号纯阳子,于唐德宗贞元十二载丙子年(796年)农历四月十四生于永乐县招贤里(今山西省芮城县永乐镇),著名道教仙人,八仙之一,全真派北五祖之一、全真道祖师,钟、吕内丹派和三教合流思想代表人物。 课前独学 独学任务 1.我能把古诗词读正确、读流利,勾画不懂的生字词。 2.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独学方法: 3.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独学检测 1.我能把《牧童》背诵给同学们听。 2.把下列字、诗句的意思写在横线上。 铺:横野: 棹:怪生: 张伞:遮头: 3.我能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相媚好()翁媪()亡赖( 4.独学一问: 课中导学 第一学时 一、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 二、教师导入 三、独学展示 1.读一读:我能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词。 2.写一写:学习生字、新词。 3.秀一秀:我能背诵古诗词。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三川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白鹅》教案 语文版

3、白鹅 丰子恺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笔下的白鹅的鲜明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二)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准确描摹的方法。 (三)品味欣赏本文生动而风趣的语言,感受作者的生活情趣。 课时安排2课时 二、课文字词(分发,不然教学进度来不及)(按其在课文中出现的顺序)(板书出字词)北碚bèi: 左顾右盼:向左右两边看。 麒麟:[qí lín] 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被称为圣兽王。且是神的坐骑。 高超:超脱世尘。 猥鄙:wěi:卑鄙低劣。 冥顽:愚昧无知。 轧轧:gá形容鹅的叫声。 叫嚣:xiāo:大声叫喊。 引吭:háng:放开喉咙。 宵小:坏人。 局促:拘谨不自然。 净角:jué戏曲角色行当,扮演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性人物。俗称花脸。 奢侈:shē chǐ:挥霍浪费钱财,过分追求享受 三眼一板:比喻有条理,合规矩。眼、板,民族音乐和戏曲中的节拍。 堂倌:旧时称饭馆里的服务员。 窥视:kuī:暗中观察,等待机会。 空空如也:空荡荡的样子。 蹑手蹑脚:放轻脚步走路的样子。Niè:放轻脚步。 不胜其烦:受不了其中的繁杂琐碎。胜:能够承受。 盛馔:zhuàn:丰盛的饭食。 不拘:不论。 分娩:miǒn:本文指下蛋。 岑寂:cén:寂寞,孤独冷清。 三、课文朗读: 四、课文导语: 五、常识(分发) 丰子恺先生是中国现代漫画家、翻译家、文学家、音乐教育家。曾受业于李叔同,后游学日本。在东京学习绘画和音乐。回国后开始以漫画描绘故事意境、儿童生活等。(引导同学看一看课文后的两幅画)丰子恺先生博学多能,在漫画、散文美术、音乐理论、翻译、书

12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12《湖心亭看雪》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西湖雪后美景并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2.知识和技能:了解作者有关情况,积累文言词语,培养阅读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感情,学习白描手法,理解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的写作特点。 3.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感受诗情画意,学习白描手法。 教学重点:朗朗背诵,积累文言词语,学习白描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当代作家梁衡写到: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记承天寺夜游》这幅画我们已经欣赏过了,今天我们再来欣赏另一幅——《湖心亭看雪》。 二、知识链接 1.作者名片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yuan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

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明清名家小品精华》第583页)。 2.背景追溯 张岱出身于官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悠游的生活。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本文选自《陶庵梦忆》。 3.湖心亭:位于西湖中,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山上建成亭阁,取名“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三、整体感知 1、作为文言文,断句停顿的不同那么表意各异,所以我们先从断句上看看大家对课文的理解。 2、指名学生读,其他同学点评。(断句、停顿、重音) 更(gēng)定拥毳(cuì)衣崇祯(zhēn)沆砀(hàng)(dàng) 余舟一芥(jiè) 铺毡(zhān)对坐余挐(ná)一小船 喃喃nán 雾凇(sōng) 3、齐读课文 4、疏通文意 ⑴词语: 更(gēng)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 拿:撑,划。

最新《海上日出》教学案例.pdf

《海上日出》教学案例 一、背景分析 要参加教学能手评选初选了,该讲哪一课呢?我把课本翻完,最后选择了这篇巴金先生的写景名篇——《海上日出》。这篇课文作者观察细致入微,抓住海上日出的特点,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展开描写。文中的语言生动、形象,是学生学习景物描写,尤其是写景物的 变化的典范。这次执教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孩子们很少有机会去海边,更没见过真正的海上日出。不过,这篇课文是第7课,按照教学进度,我执教时,学生们已经学过了,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时,主 要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达成两个目标:一是学习如何描写变化中的景象;二是进行语言训练。 二、案例描述 第一次给陌生学生上课,课前与学生做了简单的互动,发现这些孩子们很活泼,很聪明,很质朴。于是,我这样导入:“通过刚才的互动,老师发现你们是一群爱学习,又热心的孩子,所以,老师想请 你们帮个忙,愿不愿意?”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愿意!”“请同学们帮老师给这些顺序错乱的句子排排队。” 白板出示: 给下面的句子排序: ( )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 ( )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

(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很浅很浅的。 ( )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 ( )我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 ( )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 它旁边的云也突然有了光彩。 ( )果然,过了一会儿,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 ( )转眼间,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道红霞。 开始的四句,我让学生集体排出来,后边的几句点学生单独排。 这些句子都摘自《海上日出》,而且是要求背诵的课文,孩子们完成得很好。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已有知识,我又问:“这些句子出自哪里?是谁写的?文中是怎样赞美这一景象的?” 接着,我播放了带有课文朗读的海上日出实景视频,给这些农村孩子们带来了一次犹如身临其境的美的享受、视觉的震撼。 看完视频,我问学生有什么感受,有的说美,有的说壮观,,“那巴金爷爷是怎样用文字把这一奇观描绘出来的?”进入到第二个学习环节。 再次出示前边排序的句子,问:“同学们,我们除了会根据课文内容排序外,你还有什么排序依据?”同学们一下子沉默了,几秒钟后,我听到有些同学悄悄地说按时间顺序来排。于是,我找出一位同 学大声地说出来,并告诉学生这是句子排序常用的方法。得到了老师

《愚公移山》导学案及答案

《愚公移山》师生共用导学案 备课:徐春红课型:阅读课学习时间: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知识链接】 1.列子和《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 2.文体链接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大量的寓言在历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来,成为我国文学遗产的宝贵财富。 【预习导学】 1.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仞.( ) 惩.( ) 塞.( ) 迂.( ) 荷.( ) 箕畚 ..( )()孀.( )妻 2.借助注释,直译课文,并解释课文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 方七百里方:惩山北之塞惩: 迂:毕力平险毕:全。 杂然相许许:损: 始龀:寒暑易节易: 彻:何苦不平苦: (2)通假字 始一反焉。甚矣,汝之不惠。 河曲智叟亡以应。一厝朔东。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无陇断焉。 (3)一词多义 且: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焉:且焉置土石: 始一反焉: 之:出入之迂也: 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汝之不惠: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跳往助之:人称代词,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其:其妻献疑曰:

《诗词三首》导学案二(雪君)

《诗词三首》导学案(二) 年级:高一 编写:张雪君 审定:朱佩琳 日期:2010年3月 【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 1、学习《扬州慢》,了解“小序的作用。 2、重点领会本词情景交融的写法和所表现出来的意境美。 3、理解作者化用前人诗句的好处 4、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前面所学方法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意象和意境。 2、学生背诵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学习体会诗歌的美,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点难点】情景交融的抒情技巧和化用诗句的好处。 【学习方法】 合作、讨论、探究、诵读 【知识链接】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叙事抒情。 ▲掌握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互文、设问、反问等。 ▲掌握描写手法:渲染、烘托、白描、 动静、虚实、正面侧面、欲扬故抑、细节刻画。 ▲掌握其他手法:对比、照应、双关、铺垫、用典、联想、想象、比兴、象征。 (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解说: 对环境 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是渲染衬托. <<蜀道难>>中“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就用“子规”、“夜月”、 “空山”等意象渲染凄清的气氛。 在一些写景诗里,根据侧重点的不同,有时只写静景或动景,有时则动静景兼写,进而达到动静结合 相映成趣的艺术效果. 《山居秋暝》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技巧,写出了山间秋景的怡人。 现实的景 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进而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就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技巧,通过烟钱别离时的不舍和想象别后的孤寂和痛苦,抒发了离别的惆怅落寞和无限伤情。 ★作者简介 姜 夔 (1155 — 1209):字 尧章,号 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婉约派词人。布 衣 终 生,以清客身份周游四方,常作达官贵人坐上客。擅长写词,尤精通音律,其 词作多为咏物、写景、言情之作,其词风精工典雅,讲求音律,是南宋格律词派的代表,作品有《白石道人歌曲》。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合集 1.忆读书 冰心 一、教学设想:这篇文章我是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由交流、合作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旨在引导青少年懂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道理。 课文内容分析 《忆读书》一文作者冰心先生在这篇文章中主要向中学生讲述有关读书的问题。通常在这一类的文章中我们看到的多是理论性的说教。如:读书会给我们带来的各方面的好处等等,让学生读来索然无味,自然也就无法激发学生对于读书的兴趣。而冰心先生这篇文章却另辟蹊径。首先文章开篇一句“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让人听来很亲切,好像一位慈祥的奶奶在与自己谈活,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在整篇文章中,完全是对自己亲身经历的讲述,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跟随冰心奶奶成长,直到文章结尾得出结论:“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娓娓道来之语,如心底之泉水,缀缓流进了学生的心中,让他终身难忘。 教学目标 ①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法。 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③锻炼学生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表达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 教学方式:采用座谈的形式较好,可以给学生更大的想像、发挥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为老师提供创新,灵活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可由与书相关的名人名言、俗语或谜语导入。 例如: 谜语 千层宝典一翻开, 黑白纵横一排排, 历代往事它记载, 知识没它传不开。 名言: 1 .书是传播知识的工具。 2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二)阅读理解课文 1.请同学们朗读文章,遇到生字生词可查字典或在小组内商讨解决。(约 7 分钟) 引导学生先分组分任务讨论学习课后的字词积累,然后每组自由进行交流学习。 1、给下列的字注音: 宴、凯、笸箩、丢、催促、凑、罡、煞、堆砌、寇 2、词语解析: 津津有味若有所失人情世故索然无味 风花雪月无病而呻 (活动目的):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最大的信息量。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2.问题抢答。(可以小组为单位,优胜组给予表扬) (1)冰心奶奶读书的体会是什么? (2)哪些内容可以说明“读书好”? 设计说明:此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快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参考答案: (1)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海上日出》案例分析

《海上日出》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不同天气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学习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并适当展开想象的观察方法。 二、学习重点 1.理解课文2—5自然段日出全过程重点词句的含义,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精神。 2.学习作者按照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描写顺序,体会日出的全过程。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练习给课文段落加小标题。 三、学习难点 本课学习的难点有两处:一处是“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么?”体会“伟大”、“奇观”的意思及深刻的含义。另一处是理解日出全过程的词句,体会日出过程的变化。 四、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教师板书“日出”,引导学生读读。问:你见过日出

么?在哪里见过? 生:见过。 生:在电视上见过。 生:在自己家里的小院里看见过日出。 2.教师:你觉得日出景象怎么样?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生:很漂亮,很美丽。 生:日出的时候,太阳周围的云都是红彤彤的,太阳刚开始出来的时候并不耀眼,可是过来一会再看就非常刺眼了。 3.教师:这位同学观察的真仔细,教师板书:海上,问:“那么谁在海上看过日出?” 4.教师:请同学们想象画面:寂静的黎明,一只船在茫茫的大海上航行,这是一轮红日从辽阔无际的蔚蓝的大海上冉冉升起来了。这就是本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海上日出。 (二)交流预习情况 1.教师:同学们在课前都预习了这篇文章,那么海上日出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生:我觉得海上日出非常美丽,非常漂亮。 生:我觉得海上日出和我们陆地上的日出景色不一样。 教师:看来你挺会观察的,那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古诗词三首-导学案1

古诗词三首导学案 课题第五课古诗词三首课型新授总第15—17课时教学内容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教具、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思乡的诗词呢? 2.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望月思乡诗。 3.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二、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2.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三、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4.同桌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7.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9.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0.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1.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 12.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难道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四、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其间了吗? 2.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 3.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4.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故乡的原因。5.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家乡呢? 6.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 7.感情朗读。 五、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

《山中避雨》教学设计

《山中避雨》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山中避雨》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本文是一篇如诗如画的优美散文,处处饱含着浓浓的诗意,通过适当点拨,合作学习,体会文中处处闪烁着的艺术美。 教学目标: ⒈引导学生体会“乐以教和”的主旨。 ⒉品味平易而生动的语言。 ⒊感受文中浓浓的诗意。 ⒋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乐以教和”的主旨。 教学难点: 感受文中浓浓的诗意。 教学方式: 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合作中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音乐导入。 播放《渔光曲》。 启发引导:一曲优美和谐的《渔光曲》把我们带入了一个静谧而深远的世

界,今天,我们就走近现代着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丰子恺老先生,通过他的散文,去聆听他对音乐新的诠释,去倾听他对音乐新的感悟。 二、正音、释词。 正音: 寂寥(liáo)冗(rǒng)长工尺(chě) 乐(yuè)以教和陶冶(yě) 释词: ①趋之如归:很快地走过去,就像回自己的家一样。 ②怨天尤人:埋怨天,责怪人。形容遇到不如意的事一概抱怨客观条件。 ③望洋兴叹: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④乐以教和:音乐是用来教育感化人,使人和谐相处的。 ⑤萍水相逢:比喻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 三、整体感知,把握主旨。 1、学生朗读全文,体会文章主旨。 讨论归纳:本文主旨是“乐以教和”。 2、深入推进:“乐以教和”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乐以教和”有利于教育感化人,使人和谐相处。 3、继续深入: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体验呢? 讨论归纳:作者在山中避雨时,曾在山中小茶店里拉胡琴,“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并和着音乐齐唱起来。大家素不相识,是琴声、歌声把大家结合在了一起,是音乐使大家和谐相处,这正是“乐以教和”啊! 4、联系实际:同学们,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体验呢?

《海上日出》 参赛教学案例

《海上日出》教学案例 学习目标: 一、默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不同天气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精神。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三、学习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并适当展开想象的观察方法。 学习重点: 一、理解课文2—5自然段日出全过程重点词句的含义,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精神。 二、学习作者按照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描写顺序,体会日出的全过程。 三、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练习给课文段落加小标题。 学习难点: 本课学习的难点有两处:一处是“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么?”体会“伟大”、“奇观”的意思及深刻的含义。另一处是理解日出全过程的词句,体会日出过程的变化。 教学准备: 学生:仔细读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作者以及写作背景,理解各种不同天气的日出景象,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 教师:课前安排学生观察不同天气的日出景象,储备知识经验。准备有关日出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教师板书“日出”,引导学生读读。问:你见过日出么?在哪里见过? 生:见过。 生:在电视上见过。 生:在自己家里的小院里看见过日出。

2、教师:你觉得日出景象怎么样?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生:很漂亮,很美丽。 生:日出的时候,太阳周围的云都是红彤彤的,太阳刚开始出来的时候并不耀眼,可是过来一会再看就非常刺眼了。 3、教师:这位同学观察的真仔细,教师板书:海上,问:“那么谁在海上看过日出?” 4、教师:请同学们想象画面:寂静的黎明,一只船在茫茫的大海上航行,这是一轮红日从辽阔无际的蔚蓝的大海上冉冉升起来了。这就是本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海上日出。 学生齐读课题。 二、交流预习情况。 1、教师:同学们在课前都预习了这篇文章,那么海上日出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生:我觉得海上日出非常美丽,非常漂亮。 生:我觉得海上日出和我们陆地上的日出景色不一样。 教师:看来你挺会观察的,那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生:在海上看到的不仅仅是太阳和云,还有无边无际的大海,一层层的浪花。 2、教师:这位同学真棒!看来同学们课前都做了充分的准备,真好!那么作者是怎样来描写海上日出的呢? 生:我认为作者是按照太阳升起的顺序描写的。 教师:对了作者是按照“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进行描写的,也就是刚才这位同学说的是按照太阳升起的顺序描写的。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请同学们仔细听老师朗读课文,静心体会,海上日出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倾听,标出自然段。) 教师:课文老师朗读完了,老师发现刚才同学们都听得很认真,还有好多同学标出了自然段,看得出大家平时就很注意学习。那么谁愿意说说自己的感受?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导学案(教师版)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师案) 教学目标: ①读懂课文,理解文句,积累文言词语。 ②学习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体会本文“文中有诗,文中有画”的特点。品味文中诗情画意的写景特征。鉴赏语言淡雅优美,富有情韵的特点。 ③领会文中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感情。感悟文中描绘的景物所含有的深趣,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品读、鉴赏课文描写寒山月夜景色和想象与友人一同欣赏春景的情景的文段。 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诘,工诗画音律,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其诗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王维晚年长斋奉佛,其诗也明显带有参禅悟道的气息。故后世称其为“诗佛”。因官终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罢相,贬荆州长史,奸相李林甫当权,政治由此从较为清明转而日趋黑暗。王维一方面对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王维渴望在山水之间寻求宁静、安逸的生活环境,以洁身自好,躲避政治风险。 二、解题 1、“山中”:点明地点终南山 2、“裴秀才迪”:即裴迪,王维友人,曾任蜀州刺史,曾是辋川别业的常客。秀才:当时对士人的通称。 3、“书”: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寄……书”等,如《报任安书》。古人对书信有不同的称谓,如“书”“简”“札”“启”“笺”“帖”“表”“疏”“函”“上书”“奏议”“封事”“牍”“素”等等。“简”是竹片,“笺”是小竹片,“牍”是木板,“札”是小木板,“素”是白色的绢。写信所用的木板和白绢长度通常都在一尺上下,所以又叫“尺牍”、“尺素”。信件也有称为“函”“缄”、“启”的。 三、写作背景 辋川别业傍山临水,风景非常优美。裴秀才迪,即裴迪,他是盛唐田园山水诗派的主要诗人之一,裴迪曾是辋川别业的常客,是王维寄情山水的同道。他们经常一起“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品尝山林隐逸生活的乐趣。 这一年的腊月末,裴迪在自己家中温习经书,准备去应科举考试。王维居住在辋川别业颇有孤独之感,便写了这一封信给裴迪,约请他明年春天来这里与他同游。 预习案

山中避雨教案

3.山中避雨 如果你和家人或朋友做好一切准备,兴致勃勃到某个地方游玩,不料途中遇到大雨,你不得不避雨,你会有什么感觉呢?丰子恺先生在山中避雨,不但感觉到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而且有一段难忘的经历。作者还从中领悟到了“乐以教和”的道理,体会到音乐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彼此相处更和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丰子恺先生的《山中避雨》,体会音乐对人们生活的作用。 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课文,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把握山中避雨全过程。 2.学会整体阅读,把握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这一主线。 3.体味本文自然恬淡的语言美、朴素蕴藉的情趣美,浓浓的诗意美,理解比较的方法。 4.把握作者的平民意识,引导学生体会“乐以教和”的主张,联系自己生活感受体验音乐在人生活中的作用。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播放《渔光曲》。启发引导:一曲优美和谐的《渔光曲》把我们带入了一个静谧而深远的世界,今天,我们就走近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家和音乐教育家丰子恺老先生,通过他的散文,去聆听他对音乐新的诠释,去倾听他对音乐新的感悟。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1生字注音 寂寥.(liáo)冗.(rǒng)长乐.(yuè)以教和 嘈.(cáo)杂工尺.(chě)仓皇 ..(cāng huáng)陶冶.(yě)弄.(lòng)里梅花三弄.(nòng) 2词语解释 仓皇:匆促而慌张。

寂寥:寂静空旷。 山色空蒙雨亦奇:山色迷蒙,若有若无,这种雨天景色也很不寻常。 冗长:(文章、讲话等)废话多,拉得很长。这里是持续不断的意思。 工尺: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各个音的总称。 趋之如归:很快地走过去,就像回自己的家一样。 怨天尤人:埋怨天,责怪人。形容遇到不如意的事一概抱怨客观条件。 望洋兴叹: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乐以教和:音乐是用来教育感化人,使人和谐相处的。 萍水相逢:比喻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 3作者名片 丰子恺(1898—1975),曾用名丰润、丰仁,号子恺,浙江桐乡人。现代著名画家(号称“中国漫画之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青年时代师从李叔同学习绘画与音乐,师从夏丐尊学习文学,后赴日留学。1921年回国,先后在几所中学任教,后又创建立达中学。1927年,从弘一法师(李叔同)皈依佛门,法名“婴行”。1928年任开明书店编辑。两年后,辞去编辑一职,在家专心著书、作画,并举办画展。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在“文革”浩劫中遭迫害而于1975年辞世。主要作品收集在《缘缘堂随笔》里,另外还出版了《护生画集》《子恺漫画集》《音乐入门》等。翻译作品有《猎人日记》《源氏物语》《西洋画派十二讲》等。 4背景追溯 本文选自《丰子恺随笔精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有改动。1935年秋的一天,丰子恺同两个女孩到西湖山中去玩,忽然下起雨来,他们在一座小庙门口的三家村中的小茶店躲雨。茶淡雨大,正扫兴的时候,茶店主人在门口拉了一会儿胡琴。丰子恺为给女孩安慰,向茶博士借得胡琴,为女孩拉琴,两个女孩高兴地和唱,山村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本文就是详写了这次避雨时的感受。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整体感知: 1理清本文思路。 第一段:记叙山中避雨于小茶店。 第二段:记叙心情的转变——由扫兴而感趣味。 第三段:记叙茶博士的琴声难以解闷而向他借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