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毛概第一部分

毛概第一部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文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毛泽东之所以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刘少奇代表党中央在党的七大上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是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1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2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3时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4.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5.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内容:

1.核心部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党的建设理论

6.毛泽东思想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7.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财富精神。

8.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9.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命题。

10.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

11.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内容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邓小平理论体系中还包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祖国完全统一、党的建设等理论。

12.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1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14.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当代中国发展变化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1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3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16.“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现今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人民群众则是创造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利益。17.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做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实事求是。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

2.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

3.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继续解放思想。

4.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5.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明确的界定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6.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7.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内容。1948年,他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的路线和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是阻碍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首要因素,是近代中国贫困落后和一切灾祸的总根源。封建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通知中国和封建军阀实行专制通知的社会基础。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也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官僚资本主义是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利用国家政权力量而发展起来的买办的封建的国家

垄断资本主义。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中国无产阶级、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乃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势力

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最基本动力;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城市小资产阶级,包括广大的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是无产阶级的得靠同盟者。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带有两面性的阶级。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近代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6.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新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的人们在内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与新民主主义国体相适应的政体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政体,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7.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8.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的主攻方向首先指向农村。

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具有现实的可能性。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中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没有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这就为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提供了条件。由于中国是一个大国,革命力量大有回旋余地,而帝国主义国家的间接统治及其互相的矛盾和斗争,造成了军阀格局的局面和连续不断的军阀混战,又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缝隙。这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较好的群众基础。全国革命形式的继续向前发展,是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重要的客观条件。而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观原因和条件。

10.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1939年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全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主要经济成分有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些经济成分中,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成的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基本的阶级力量。

2.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

3.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理,开辟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相合作道路。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相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4.所谓赎买,就是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5.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历史意义

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巩固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加强了人民团结。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创举,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

6.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都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

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第一,把解放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二,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目标。

3.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4.邓小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时间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

5.发展才是硬道理

1992年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

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共产党和邓小平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我们将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这一基本国情。

2.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最早提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是列宁。

3.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只是“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立”

4.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5.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八一决议),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

6.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7.初级阶段定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立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又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

9.“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一个整体,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布局,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和发展道路。全面坚持和正确处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相互关系,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辩证统一关系的内在要求。

10.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11.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须臾不可偏离、丝毫不可偏废,必须全面坚持、一以贯之。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就会失去物质基础;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动力。

12.我国经济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严重挫折和损失。当时,整个政治局面处在一个混乱状态;经济

情况实际上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1.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2.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3.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段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中国的改革是全民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改革在农村拉开序幕。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质改革是重点。

3.“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4.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5.1980年,在中央国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邓小平正使用了“对外开放”的表述,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

6.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2.江泽民第一次提出了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建立新经济体制的建议。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一是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是所有制结构不同。

4.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六大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进一步提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是要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

5.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6.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多种不同的分配形式,就内容可以分为三种形式:

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这里不包括公有制中的按劳分配,因为按劳分配得到收入的劳动者不是凭借作为独立的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以提供生产要素的身份来参与分配。这种分配与其他分配方式中凭借提供劳动这个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

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主要包括资本所有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凭借资本所取得的利润,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将自由的货币或资本借给他人经营或存入金融机构所取得的利息,以实物形态资本租借给他人经营或使用而取得的租金等。

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这类

生产要素来自它们的所有者的劳动或劳动成果,在当代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巨大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经营的成败和发展前途。

7.十七大报告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8.新工业化道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9.新农村的总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10.看书p21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

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保障自己当家作主的各项民主权利,这

是依法治国的实质。

2.人民民主专政。

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同我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斗争中的一个创造。

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制度、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5.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

6.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

依法治国的重要性: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7.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人权。

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是抽象的、绝对的,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历史传统、文化结构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

思想保证。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及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4.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解决的是走什么路,实现什么样目标的问题。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5.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注意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鱼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3.十三大提出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总体格局: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

十四大“四位一体”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

十八大“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

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注意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注意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