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揭秘:我国古代史上第一个高级女间谍——妹喜

揭秘:我国古代史上第一个高级女间谍——妹喜

揭秘:我国古代史上第一个高级女间谍——妹喜
揭秘:我国古代史上第一个高级女间谍——妹喜

揭秘:我国古代史上第一个高级女间谍——妹喜

中国古代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女人叫妹喜,又叫妺喜。这个女人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第一个高级女间谍。

她是夏王朝最后一个君主——夏桀的妃子。夏桀公元前1818年—公元前1766在位,在位时间共52年。西汉有个叫刘向的学者,写了一部叫《列女传》的书。据这本书的记载,夏桀即位后第33年的时候,有一个叫着“有施氏”的部落,得罪了夏桀,夏桀就出兵征伐“有施氏”,要杀鸡给猴看,彻底铲除这个不听话的部落,警告其他的部落。“有施氏”势单力薄,弱小无助,抵挡不住夏桀的进攻,为了避免完全毁灭的下场,保住部落,就纳贡求和。“有施氏”的首领担心夏桀不满意,除了进贡许多奇珍异宝之外,还采取美女换和平办法,投其所好,给夏桀送去一名旷世美女。这个美女有的说是部落首领的女儿,有的说是民间姑娘,有的还说原先是普通的民间美女,后来做了部落首领的干女儿。

这个美女就是妹喜。

夏桀得到妹喜,满心喜欢,非常宠爱。《列女传》上说,妹喜这个女人是“美于色”,“女子行丈夫心,佩剑带冠。”这样看来,妹喜不仅只是漂亮,而且好动、爱玩,穿着方面还喜欢武士和帅哥的装扮,完全是一个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假小子。史书记载夏桀威武高大,是一个武艺超群的人,赤手空拳可以格杀虎豹,能把铁钩象拉面条一样随意弯曲拉直。也许正是妹喜这样带有几分男儿气质的漂亮姑娘特别符合夏桀的口味,所以妹喜一下子就成了夏桀最疼爱的妃子,最心疼的宝贝疙瘩。夏桀本来就是个荒淫无道暴虐的君主,这下就更是变本加厉,除了自己一味寻欢作乐,任性胡为外,还想尽办法讨妹喜的欢心。

《列女传》和晋朝皇甫谧写的《帝王世纪》里都说:夏桀一天到晚陪着妹喜和宫女喝酒,特别喜欢让妹喜坐在自己的膝上同宫女们逗乐。妹喜这个女人不知是故意别出心裁玩花样还是生来就特别,喜欢听撕裂绢绸的声音,夏桀就叫人把库房里存放的各种精美的绢绸抱出来,一匹一匹撕裂给她听。

有一部战国时代魏国的编年体史书叫《竹书纪年》,里边这样明确记载:“后桀伐岷山,岷山女于桀二人,曰琬、曰琰。桀受二女,无子,刻其名于苕华之玉,苕是琬,华是琰。而弃其元妃于洛,曰末喜氏。末喜氏以与伊尹交,遂以间夏。”这是说夏桀后来又派出兵马攻打一个叫“岷山”的部落,这场战争让夏桀又得到两个美女,一个叫琬,一个叫琰。

也许夏桀虽然高兴和妹喜这样的假小子姑娘在一起,但时间久了,也出现审美疲劳,想换一换口味,于是对新到手的琬和琰又是喜欢的不得了,朝夕相处在一起。夏桀还把这两个女人的名字分别雕刻在“苕”和“华”两块美玉上,完全沉迷在琬、琰这两个美女的怀里,抛弃了元妃妹喜。习惯了宠爱的妹喜受到冷落,打翻了醋瓶子,估计就这样对夏桀产生怨恨,想进行报复,就和一个叫伊尹的人建立联系,暗中不断交往,成了伊尹安插在夏桀身边的间谍。这也确实比较符合象妹喜这样一个“行丈夫心”的富有男人气的女子的性格和行事风格。

伊尹是后人都知道治世名臣,是位名相。他以前曾经在夏桀的宫中做过厨师,做过御膳官,也许就是在那个时候就和妹喜认识。他因为看不惯夏桀王的所作所为,对夏桀也曾经多次劝说。夏桀连大臣的劝说都不听,哪里还会去在意一个厨师在说什么,也许还会责怪这个厨师多管闲事。伊尹看到进谏无效,夏桀依旧我行我素,认为自己在那里发挥不了作用,实现不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夏朝也没有前途,就早早地离开了夏国,投奔到了一个叫“商”的部落。商的部落首领汤,早就认识伊尹,认为伊尹是千古才俊,是一位少有的能人,看到他前来效力,非常高兴,立即重用,让他做了商的宰相。商这个部落在汤和伊尹的治理下,不断强大,在其他部落里的威信越来越高,加上又有妹喜这样的高级“内线”的帮助,最终把众叛亲离的夏桀打败,夺得天下,建立了商朝。另一部书《国语·晋语一》的说法有些

不同,这本书的记载是“昔夏桀伐有施,有施人以妺喜女焉;妺喜有宠,于是乎与伊尹比而亡夏。”按照这个说法,妹喜是带着任务去到夏桀的宫中,做“特务”是事先就安排好了的,是政治阴谋,有点西施进吴国的意思。不管是预谋的计策,还是后来因妒生恨而做间谍,妹喜“高级卧底”的身份是不会变的。至于在那么原始的年代,妹喜和伊尹是如何联系,如何输送情报,书里边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就不得而知了。

中国古代史重要事件年表(上)

原始社会: 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80万年前蓝田人生活在陕西蓝田一带 约20--7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000年前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5000--7000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4000--5000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时期 奴隶社会: 夏(约公元前21世纪到约公元前16世纪) 约公元前21世纪禹传子启夏朝建立 商(约公元前16世纪到约公元前11世纪) 约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约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殷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 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共和元年我国历史开始有明确纪年 公元前771年犬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封建社会: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1718年绿林赤眉起义爆发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东汉建立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壁之战 三国(220年到280年) 220年魏国建立 221年蜀国建立

中国古代史(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下) 隋唐辽宋夏金元明清(72学时) 第六讲隋唐(公元581—907) (18学时) 教学目标: 了解隋、唐的建立与统一。隋唐对外政策与中外交通。隋与唐前期的均田制。唐代边疆各族。 基本掌握:武则天称帝。安史之乱的原因,经过及影响。唐末农民战争。唐代均田制变化。租庸调制与两税法。唐与突厥、回纥、吐蕃的关系。三省六部制。 综合分析: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发展科举制。隋唐五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唐代民族关系的特点。唐与日本、天竺的经济文化交流。教学内容: 一、隋朝的短暂统治(581—618) 1.隋的建立与统一 2.隋的政治 3.隋朝灭亡 二、唐前期的统治(618——755) 1.唐的建立与统一 2.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3.武则天的崛起 4.玄宗继位与“开元之治” 5、唐代中国版图与民族关系 6、盛唐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三、唐中后期的统治(755—907) 1、安史之乱——唐由盛到衰转折点 2、藩镇割据 3、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

4、唐末农民战争与唐朝灭亡 四、隋唐政治法律制度 (一)隋代制度 1.中央确立三省六部制 2.地方郡县二级制 3.《开皇律》 4.府兵制 (二)唐代制度 l、中央健全三省六部制 2、地方道州县三级制 3、科举制的完备与发展 4.《唐律》与《大唐开元礼》 5.兵役制度的演变 五、隋唐社会经济 (一)土地制度 1.隋代均田制 2.唐前期均田制 3.均田制的破坏与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二)赋役制度 1.隋代租调力役制 2.唐前期的租庸调制 3.唐后期的两税法 4.唐代工商税 (三)户籍制度 1.隋代的“大索貌阅”与“输籍法”。 2.唐代户籍“手实”与“计帐”。 (四)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第7章复习 一,基本线索 前期(25-88)上升阶段 后期(89-189)衰亡时期 此后历废帝,献帝,东汉名存实亡 二,重要名词 汉光武帝汉明帝王景窦宪班超甘英梁冀李膺陈蕃张角张鲁蔡伦尚书台,御史台“三独坐”(尚书令,御史中丞,司隶校尉)刺史度田事件假民公田合市党锢之祸太平道 五斗米道 三,名词解释 ,1,三独坐:东汉时,尚书令、司隶校尉、御史中丞在朝会时均专席而坐,故称。汉百官朝会,一般接席而坐,此三官独坐一席,以示皇帝优宠。东汉初年,就恢复了西汉时设臵过的三套监察机构,而且有所加强。泛指高官显宦。 ,2,度田事件:所谓度田,就是清丈土地,包括核实户口。度田的原因是王莽末年,广大农民通过战争手段夺得了大量土地,东汉王朝需要把农民的土地和人

口数字登记起来,以便收租征役;其次,豪强地主田庄中所隐瞒的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也需要丈量和核实,以便增加政府收入。度田的目的是增加政府租税和赋役的收入。但度田过程中,豪强势力隐瞒田地和人口,地方官吏贪于贿赂,与豪强势力勾结,对农民胡乱丈量,刘秀以“度田”不实诛杀十几个郡太守,加紧度田。这引起大姓兵长们的武装反抗,农民也从另一角度反对度田。最终,刘秀不得不对豪强势力妥协,同时取消度田。度田事件以豪强势力的胜利结束,田庄经济在东汉迅速发展起来。 ,3,假民公田:汉代经营国有耕地和安臵流民的一种方法。汉代的国有土地称为“公田”,除了使用士兵、服役农民耕种之外,还“假”(出租、借贷)给百姓,征收一定的假税,称为“假民公田”。东汉政府还采用此办法,来解决小农破产流亡问题。(租种公田者,实际上成为被束缚在国有土地上的国家佃农。大量流民被安臵在国有土地上,使国家增加了收入,流民也暂时得到生产、生活的条件。但是,假民公田既不能抑制豪强地主兼并土地,也不能阻止小农的破产。相反,在豪强地主把持政权的情况下,往往是“令下而奸生,禁至而诈起”,假与贫民的公田,同样会被兼并,结果都是使“豪右得固

中国古代史一览

第1章: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基础知识掌握】 —、我国早期的人类: 1、元谋人:云南;170万;最早;长江 ①半坡氏族:陕西西安;5-6千;黄河; 特点:磨制石器;弓箭;粟、菜、麻、畜禽;彩陶;村落 三、炎帝、黄帝尧舜禹的传说:4000多年前 1、炎黄时期:黄河、黄帝;上游、炎帝;南方、蚩尤;华夏族;炎黄子孙 2、尧舜禹时期:禅让:部落联盟首领推选;禹治水;私有→阶级→国家(奴隶社会) 第2章: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 【基础知识掌握】 —、夏朝:(前2070——前1600) 1、夏朝建立:前2070;禹;启、世袭制;国家机器:军、法、狱、城;王 2、农业生产:木、石、蚌;水利;铜器(非农);(青铜出现) 3、夏朝灭亡:桀;前1600;黄河下游、商汤 二、商朝:(前1600——前1046) 1、商的统治区域:东:大海;西:陕西西部;东北:辽宁;南:长江流域 迁都:前1300;盘庚、殷(河南安阳); 2、殷墟和甲骨文:19世纪末;龟甲、兽骨;较成熟文字;信史 3、奴隶制度:刑、狱;人祭;人殉 4、农业、畜牧业:集体耕作;畜牧多 5、青铜器:铜、锡、铅;盛器、武器、工具;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6、天文历法:夏历;殷历:闰年;日月食;

7、商文化的世界地位:疆域;青铜;文字;天文 三、西周 第3章:春秋和战国时期 【基础知识掌握】 —、春秋时期奴隶制度的瓦解:(前770——前476) 1、春秋五霸:(图)齐、宋、晋、秦、楚;吴、越 2、齐桓公称霸:富庶大国 3、晋楚争霸:晋文公:生产、政治、军队;城濮之战 二、战国时期封建制的确立:(前475——前221) 1、战国七雄:(图)(西)秦、(东)齐、(南)楚、(北)燕、(中)赵魏韩 2、封建制的确立: 3、商鞅变法:前356:秦孝公 4、都江堰和郑国渠:(图)李冰,成都,“天府”;郑国,咸阳,400万,泾-洛 第4章:春秋战国文化

大学中国古代史下复习资料

户调式 凡丁男之户,每年每户缴纳绢3匹、棉3斤、丁女及次丁之户,折半输纳,边郡纳2/3,远郡纳1/3。少数民族交賨布,户一匹,远者一丈。户纳绢3匹、棉3斤。这是同类每户应交户调的平均数,每户实际交多少,要根据各户的土地、房屋、桑树等数量和质量的评定,划为九等,然后按家产的等级分类交纳。 府兵制(西魏、北周时期) 府兵制创立于西魏大统十六年(550),设8柱国12大将军、24开府将军,统24军。早期府兵自相督率自带弓刀,不编户贯,将领无论何族均用鲜卑赐姓,军人也从主帅之姓,带有知兵。府兵的户籍由军府—称为折冲府,折冲一词取于古语“折冲于樽俎之间”,有不战而胜之意。和平时期府兵耕地种田,并在折冲将军领导下进行日常训练。战争发生时,由朝廷另派将领聚集各地府兵出征,府兵作战一般不能长期在外也很少远征作战,更不能随意更换原驻屯地。战事结束后各地府兵仍归本镇,重新纳入当地折冲将军的管辖下。这种兵役制度的初衷本是为了解决自三国、南北朝以来军队成为将领个人私产的局面,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据势力重新抬头,此外还结合了屯田制,有利于农业生产,减轻国家军费开支,部分解决了后勤供给问题,也扩大了兵源。这一制度为唐朝所继承。 “王与马共天下” 东晋政权是以侨姓士族和吴姓士族为支持建立的。东晋建立时,得到北方士族的代表人物王导等的支持。王导帮助司马睿争取到吴姓士族即江南地区土著士族的拥护。司马睿称帝,以王导为首的王氏士族功劳最大,王导为丞相,以王导族兄王敦任镇东大将军,王氏士族执掌了大权,所以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大运河 隋炀帝时开凿了沟通了洛阳和杭州的大运河。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征发河南、淮北一带人开通济渠,由洛阳西引谷水、洛水到黄河,再由板渚引黄河入汴水,又从开封以东引汴水入泗水,最后通于淮水。同年,又征发淮南人开山阳渎,自淮安引淮水。绕扬州、仪征入长江,即原来吴王夫差开的邗沟。大业四年(608年),征河北人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黄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大业六年开江南河,从京口到余杭。这条运河长达四五千里,是沟通通南北的大动脉,适应南北经济交流的需要,加强了南北联系。 关陇集团 关陇和河东等地豪强地主的力量,在当时有了很大的发展,在东、西魏的争夺战中,这些豪强地主都归附了宇文泰。为了把北方六镇武将和关陇豪族的力量统一起来,宇文泰组成了以八柱国为核心,以大将军、开府为主要成员,以府兵系统为基础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一般就称之为关陇集团。这是一个依靠武装力量建立起来、胡汉结合的集团。在西魏、北周、隋和唐初他们都占据着统治地位 输籍定样 开皇五年,隋文帝实行该法,又称“输籍法”。规定每年五月五日县令出查,令百姓三党五党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上下,从轻指定税额,并将各户赢缴纳税额写成定簿。这样百姓不能逃避赋税,地方官也不致任情舞弊。而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所定税

中国历史上的40个名人常识,考了200多次了!

中国历史上的40个名人常识,考了100多次了! 1.贾谊:西汉政治家、文学家,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治安策》。 2. 曹操:字孟德,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代表作有《短歌行》、《观沧海》、《龟 虽寿》。 3. 诸葛亮:政治家、军事家,《出师表》为其代表作。 4. 曹植:字子建,诗人,曹操的第三子,代表作为《洛神赋》、《白马篇》。 5. 韩愈: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 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积极提倡古文运动,恢复古代朴实文风,留下大量文情并茂的文章。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6. 陶渊明:东晋诗人,存留120多首诗,其中20多首田园诗,开辟五言诗的新境界。《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等都是其代表作。 7. 孟浩然:本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擅长山水田园诗,与王维并称“王孟”。代 表作有《春晓》、《过故人庄》。 8. 王之涣: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歌咏边塞的诗歌最著名。代表作有《凉 州词》、《登鹳鹊楼》。 9. 王维: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代表作有《山居秋暝》、《送别》、《使至塞上》。 10. 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著有《水经注》。 11. 王昌龄: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主要写边塞诗和宫怨诗。 12.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想象丰富,感情奔放,形象雄奇,语 言瑰丽活泼,擅长乐府和绝句,许多诗成为千古绝唱。 13.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 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14.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晚唐杰出诗人、散文家,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江南春绝句》、《阿房宫赋》等为其代表作。 15.干宝:东晋史学家、文学家,著有笔记体志怪小说《搜神记》。 16. 柳宗元:字子厚,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 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代表作有《小石潭记》、《江雪》、《捕蛇者说》。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1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 奴隶社会(约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476年) 夏(约公元前21世纪到约公元前16世纪)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约公元前1600年夏朝灭亡 商(约公元前16世纪到约公元前11世纪) 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约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都殷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牧野大战,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春秋 (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 公元前770 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公元前7世纪前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齐国成为东方强国 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在葵丘会盟,成为霸主 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国经城濮之战,晋文公成为东方霸主 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形成了战国争霸格局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在秦国变法 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 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国先后灭掉东方六国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时期 秦(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7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定都咸阳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刘邦攻入咸阳,秦朝灭亡 西汉(公元前202年至公元9年) 公元前3世纪,匈奴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形成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国号汉,定都长安,史称“西汉”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24年,董仲舒建议在长安设立太学 公元前127年、121年、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与匈奴三次大战

2019高考前选择题专练之中国古代史(可编辑修改word版)

【题组24】 名校模拟题之中国古代史 1、据《周礼》记载,大司马的属官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司险“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ft林川泽之阻”;大司徒的属官土训“掌道(解释)地图,以诏地事”,遂人“以土地之图经田野”。这一记载反映出西周 A.中央集权开始萌芽B.分权制约意识巳经出现 C.国家专营局面形成 D.地图绘制已有相当水平 2.对于秦始皇“焚书”事件,西汉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述为“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而东汉王充在《论衡·书解》中则记述为“秦虽无道,不燔诸子,诸子尺书,文篇俱在”。据此可知 A.两种记述因差异过大均不足为信 B.历史记述会因依据不同而相异 C. 各种历史记述都需通过考古实证 D.时间性决定历史记述的真实度 3.西周时期的青铜铭文多为颂扬先祖、祝愿家族昌盛之类的套语。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具有浓厚的地域性,很多还记载了监制者的官职名号、工长名与工匠名,有的量器还记载了容量、重量和使用地点。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集权政治的趋向B.宗法观念的消亡 C.生产技术的进步D.礼乐制度的完善 4、《诗经?商颂》充分体现了殷人祭祀先祖(鬼神)时那种恭敬虔诚、谨严端肃,表现出惶畏的心理;《诗经?周颂》则渗透了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这一变化体现了 A.王权神秘色彩的强化B.朴素的人文主义色彩 C.宗法等级观念的淡化D.天道与伦理完全分离 5、白狄鲜虞建立的中ft国处于赵、燕、魏三国之间。在河北平ft中ft 1 号墓出土的三篇铜器铭文中有大讲忠、孝、仁、义、礼、信的内容。在中ft王方壶铭文中也说“古之圣王务在得贤,其次得民。故辞礼敬则贤人至,宠爱深则贤人亲,籍敛中则庶民附”。由此可知中ft 国文化 A.认为民生是影响统治稳定的关键因素 B.体现了其对华夏先进文化的认同国 C.反映出分封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D.将教化民众作为治国的主要内容好 6、.三代早期,华夏各部族的始祖神话大相径庭;春秋以降,“诸夏共祖”说或“五帝同源” 说成为主流。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交融的加快B.宗法观念的增强 C.变法运动的推动D.自然科学的进步 7、《诗经》中多篇诗歌描述几位从事劳役的农夫的家庭,因为服役者长期在外,导致田园荒芜,父母失去依靠。《国语》中也记载尹铎为赵简子守晋阳,为争取民心,乃“损其户数”(“民优则税少”)。这些记载共同反映出当时 A.争霸战争使人心趋向统一B.政府抑制小农经济的兴起 C.土地制度出现了根本变革D.社会动荡冲击了宗法观念 【题组25】 1.图4 为全国出土的不同时期铁农具数量对比示意图。图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大一下学期中国古代史下册.doc

大一下学期中国古代史下册 1, 九品中正制:三国时曹魏始创的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中央一些官吏兼任原籍所属郡的“中正”,由他们察访本郡士人,按才能高下列为九等,以备选用。选用的原则,“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这个制度开始时确是真正选拔人才的途径,但后来逐渐蜕变为世族门阀培植自己势力的工具。 2, 贞观之治: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不久即位,于次年改元贞观。贞观共二十三年,当时的政治比较清明,经济由恢复而迅速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国力强盛,边境较安宁。史家称此时为“贞观之治”,被认为是中国封建时代少有的“太平盛世” O 3, 猛安谋克制:女真族内部实行的一种军事和行政合一的制度。早在女真人的原始社会时期,猛安、谋克即作为部落和氏族组织而存在。猛安、谋克既是行政长官,又是军事首领。后来,随着女真族封建化程度的逐渐加深,猛安、谋克制度也在逐渐破坏。 4, 八旗制度:中国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满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猎为业,每年到采捕季节,以氏族或村寨为单位,由有名望的人当首领,这种以血缘和地缘为单位进行集体狩猎的组织形式,称为牛录制。总领称为牛录额真(牛录意为大箭;额真,又称厄真,意为主)。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

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 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El旗。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 旗者皆可以为兵。八旗制度从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朝覆 灭,共存在296年。它是清王朝统治全国的重要军事支柱。 5, U!时捺钵: U 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保留的一项特殊制度和文化习俗, U!时即指一年中的春、夏、秋、冬。捺钵亦称纳巴、刺钵等,指辽朝皇帝贵族们所从事的与契丹民族游牧习俗相关的行在、营地迁徙和游牧、渔猎等活动, 是在辽朝初期因俗而治”的二元政治体制下的客观延续。 6, 庆历新政:庆历三年(1043),宋仁宗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以改革时弊。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 “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 O这就是庆历新政”。由于新政触犯了宗室勋贵和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招致了保守官僚的强烈反对,仅仅一年左右,范仲淹等相继被迫离职,“新政”被一一废除,改革失败。但庆历新政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提供了借鉴。 7, 渣渊之盟:1004年,契丹军队大举南下,一直打到黄河北岸的渣州。北宋朝野震惊,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坚持真宗亲征。真宗登上渣州城督战,宋军士气大振,大挫辽军锐气。于是,双方议和。最终议定:宋、辽双方维持旧疆,仍以白沟河为界,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交给辽绢20万匹、银10万两,称岁币;双方沿边州县各守边界,

一问一答(中国古代史部分)

原始社会 答:时间:距今约70—20万年, 地点:北京周口店山洞 半坡人、河姆渡人:磨制石器、耒耜耕地 春秋战国 唐朝:曲辕犁和筒车 答:天然火 答:功绩:造出宫室、发明舟车制、作衣裳、教人挖井。 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 答:长江流域 水稻 干栏式 通风防潮 答:黄河流域 粟 半地穴式 周朝考点: — 答:分封制 答:西周:分封制 商鞅:县制 秦:郡县制

答:①大动荡②大变革 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 答: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 答: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 答:奖励耕战 答: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答:孔子 政治思想——“仁”“爱人”,“为政以德”。(统治者爱护百姓,反对苛政) 答:其学说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 答:孟子,董仲舒 答:道家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答:庄子 答:墨子

答:韩非子 答:孙子 秦朝: 中考考点:①中央集权制度 ②巩固统一的措施 答:封建 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 答:统一文字 答:黄帝让仓颉发明文字;先小篆后隶书;王羲之 《兰亭序》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 正统思想;兴办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 明清:八股取士,束缚读书人的思想 清朝大兴文字狱

答:修长城 派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答:秦始皇汉武帝隋炀帝 汉: 中考考点:①汉武帝、②丝綢之路 答:大一统 答:汉武帝和唐玄宗 答:张骞 答:是东西方交流的桥梁;是我国南北方交流的桥梁 答:长安(今西安);大秦(欧洲或古罗马) 长安(今西安)——河西走廊——新疆——西亚——欧洲 主观原因:宋朝统治者鼓励海外贸易 客观原因: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 港口:广州、泉州 清朝 三国 中考考点:三国鼎立 答:官渡之战 答:赤壁之战; 曹操VS孙刘联军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名词解释 1、分封制 这是中国古代帝王分封王室子弟和功臣的制度。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极盛于西周,其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故有诸侯国之称。分封对象的主体是同姓亲族,分封的主要形式是“授土”、“授民”。分封制下,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的统治权,且自臵官署,任免官吏,征收赋税,拥有属于自己的军队,但诸侯需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承担定期朝觐述职、进贡献礼、驰援拱卫王室的义务。因分封给诸侯的土地,名义上仍归周天子所有,故而形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社会局面。但由于其主要依靠血缘关系的纽带作用,无法对地方实行有效的绝对管理,随着地方诸侯势力的强大,周王室的逐渐衰微,分封制的弊端逐渐显露,至秦朝终被郡县制所取代。 2、宗法制 这是中国古代对家族内部成员区分亲疏关系的制度。其起源于西周时期,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在宗法制下,属同一原始血缘的后代被分为大宗和小宗两大支系,嫡长子传宗继统,即大宗,嫡长子的同母弟及庶族系兄弟受封为诸侯,接受天子封赏的土地和城邑,是为小宗。大小宗体系是相对而言的,他们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宗法制,旨在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它对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有助于凝聚宗族力量,强化王权,实现“国”和“家”的密切结合。进入封建社会后,分封制崩溃,但宗法制仍然延续,尤其是嫡长子继承制对维护社会统治产生深远影响。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这是中国古代基本的政治制度,它始建于秦朝,指的是封建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并通过封建官僚机构管理并控制国家的政治组织形式。其基本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其中专制主义是就中央决策方式而言的,体现在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上,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权力都具有一定的独断性和随意性;而中央集权则是相对地方分权而言的,主要体现在郡县制和选官制度上,即中央机构对地方拥有绝对有效的管理,地方绝对服从于中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它奠定了中国古代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格局,有利于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有利于保障社会稳定和社会文化发展繁荣,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但随着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其弊端也日渐显现,在封建社会末期,逐渐成为妨碍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重大因素。 4、郡县制 这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下继宗法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它起源于春秋时期,发展于战国时期,极盛于秦汉。郡县制下,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县臵县令(长)、县丞和县尉。郡县长官均有皇帝直接任免,皇帝的命令通过郡县直达百姓,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郡县制的建立,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最终确立。秦汉之后,郡县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逐步演变成为州郡县、道府县、路州县等地方行政制度,至元发展成为行省制度。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试题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试题 1.自秦朝开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起来,历代封建王朝在巩固政权方面做了很多大胆的尝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个行政区,每一个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判断“新皇帝”是谁?为巩固统治,“新皇帝”在地方推行什么制度? ①秦始皇;②郡县制;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唐太宗 (2)材料二表明唐太宗采取了怎样的民族政策?在唐太宗一系列措施的作用下,促进了什么历史局面的形成? ①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②贞观之治; 材料三:(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元史·地理志》 (3)元世祖忽必烈为实现对“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疆域的有效管辖实行了什么制度? 行省制度 材料四:秦始皇以武力得天下,以武力治天下,二世而亡。汉高祖以武力得天下,以文功治天下,汉祚四百年(指西汉和东汉四百多年的统治历史)。于是大家明白,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著名学者周有光 (4)材料四中“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含义是什么? 利用武力可以夺取天下做君主,但是却不能只用武力来治理国家,含义是指要用文、用德、用科学的管理... (5)概括指出三位封建帝王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共同作用。 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材料一: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1)材料一中“占主导地位的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该制度开创者是谁? ①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分)②秦始皇(1分) 材料二: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吏选拔制度。这种制度执行到后来就演变成只从名门望族中选拔官吏,久而久之,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局面。 (2)隋朝开创了什么选官制度改变“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局面?选官依据发生了怎样变化?除选官之外,还给思想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变革? ①科举制。(1分)②由注重门第向注重才能转变;凭才学做官;③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答对其中的一点即可得1分) 材料三:1368年至1848年是明朝和清朝前期。这一时期,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

试述我国历史上的两次礼法之争以及对我国社会的影响1

试述我国历史上的两次礼法之争以及对我 国社会的影响 摘要:中国封建传统法律思想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我国封建社会社会稳定的上层建筑,而且对东方世界的文明作出重要的贡献。我国传统法律思想主要是沿着理智与法治的道路前行的,特别是礼治对于人民思想上的禁锢为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打造了牢固的基础但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种思想都不能始终占据牢靠的社会统治地位,历史上的两次礼法之争对我国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关键字:社会基础斗争思想社会影响 正文: 先秦时期的礼法之争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剧烈的变化:经济上土地制度由分封制到私有制转变,新兴地主阶级产生并逐渐占据经济的主导地位;政治上,礼乐征伐由自天子出转变为由诸侯出,士大夫阶层得到广泛发展,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逐渐摆脱周天子的束缚,实行其兼并政策。其他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也不断涌现,并逐渐成为那个名存实亡的周朝难以调和的矛盾。面对这种情况各个阶级阶层的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阐述自己的治国方略,批判其他学派的思想,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周初,周公提出了“明德慎罚”的方针。这一治国思想带来了西周前期奴隶制的繁荣,从而使人对这一思想奉之如圭臬。但是它并没有象周公所希望的那样使周王室永享天命,至厉王、幽王时遭到了致命的打击。虽然仍遵循这一方针,但还是不能挽救周王室衰落的命运。先是周郑交恶,桓王被射中肩;接着五霸争盟,天子反被诸侯所召;再后七国称雄,天子完全被冷落。这一系列事实,不能不引起思想家们的反思。社会的变革引起了礼法之争。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在意识形态上实是由“礼治”到“法治”慢慢转变的历史。春秋前期和中期,礼治思潮还占主导地位。春秋后期,也即子产和孔子生活的时代,“法治”思想开始出现,并且两者发生了第一次论争。 春秋社会末年出现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面对这一社会现实,主张维护周天子统治的大思想家孔子开始了他艰难的维道路程。首先孔子认为社会出现诸侯兼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一:古代主要的政治制度 1、原始社会:禅让制(民主推选首领) 2、奴隶社会:世袭制(禹传启,家天下) 3、封建社会: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秦朝),科举制(隋朝)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㈠发展历程: 1、萌芽:战国、法家韩非:提出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初步建立:战国秦国商鞅变法:建立县制。 3、正式建立:秦朝表现:政治上“皇帝制度”“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 设郡县制”,思想上“焚书坑儒”。 4、巩固:西汉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确立儒思的正统地位。 5、完善:隋唐⑴实行“三省六部制”。⑵实行“科举制”(创立:隋炀 帝,进士科。完善:唐太宗扩大国学,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考诗赋。衰落:明朝八股取士。废除:清朝。影响:改善用人制度;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6、新发展:宋元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 书省,简称“行省”,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 7、强化:明清⑴明朝:地方废行省,设三司,直属中央;中央废中 书省、丞相,权归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削藩、迁都北京。⑵清朝:设军机处(皇权达到顶峰);大兴文字狱(社会恐怖、摧残人才;禁锢思想、阻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㈡发展总趋势:皇权加强,相权削弱;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削弱;对人民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三:清明统治(封建治世)1、文景之治(西汉):轻徭薄赋;奖励农耕;提倡节俭;以德化民。2、贞观之治:勤政爱民;轻徭薄赋; 戒奢从简;合并州县;任用人才和重视纳谏。3、“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武则天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4、开元盛世:任用贤才;重视地方吏治;提倡节俭。5、康乾盛世。 中国古代的思想解放运动  1、从战国到秦汉时期,思想界呈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 统一。) 2、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

中国历史上的两次社会大转型

中国历史上的两次社会大转型 崔振椿 一 今天的中国正发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大变革,中国大变革需要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大学习。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社会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这个历史性的变化需要从历史的高度加以考察才能够正确地体认,因为今天的中国是昨天的中国的历史地发展。中国几千年来都是一个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帝国专制社会,只是在近代以来,在世界大潮的影响之下才开启了现代化的变革,早在清朝晚期,中国洋务运动的领袖人物李鸿章面对当时急速发展变化的中国社会,曾发出了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感叹。以今日观之,当今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继续,这个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根本指向是什么?就是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是中国人一百五十多年来的梦,也是世界文明交流激荡的影象。 中国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根本之点,就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文明程度不能以自己为参照,而应以全球人类的文明程度为参照,因而任何国家、民族的发展进步,必须具有开放性的胸怀和世界性的眼光。世界性,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不能不面对的一个重大的时代挑战,因为在近代以前中国发生的战争大都是中华民族境内的战争,而在近代以后中国发生的战争却具有世界性的特点。在世界性产生以后,在世界范围内的文明比较中,中国无法自闭于世界,中国必须了解世界。近代以来中国一方面饱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和侵略,另一方面也不得不了解世界的文明和进步,这就是中国现代化的发端。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化发展的主题,也是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根本指向,而中国的现代化只有在开放的世界范围内才能找到自己的文明定位。但在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在阶级斗争的深刻影响之下,在巨大的文化惯性之下,中国却走向了另一种自我封闭的道路,虽然极想实现现代化,却离现代化的目标越来越远。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世界,离不开世界文明的相互交流激荡。中国的改革开放正是从历史的比较中,在世界开放的范围内,来实现自己的现代化。近代以来虽然中国的历史发展,波诡云谲,曲曲折折,但现代化的方向是不断地前进的。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两次真正关系中国出路的大学习。一次是在中国范围内的,

中国古代史之夏朝

中国古代史之夏、商、西周 一、朝代更替 夏(前2070—前1600)禹---启建都阳城(今河南登封)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共天下----家天下末王夏桀 商前1600---前1045)汤建都亳(后屡迁)商王盘庚迁都殷(今河南安阳) 末王商纣 西周(前1046---前771)周武王建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前841年“国人暴动” 二、政治制度 1.夏、商:王位:王位世袭制(家族世袭父子相传兄终弟及神秘色彩) 行政管理:中央---相卿士 地方---侯伯 评价:生产力和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进步 2.西周:A分封制 目的:巩固统治有效治理新扩疆土 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古帝王后代 分封内容:土地人口 特点受封者权利:相对独立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受封者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影响:积极---天子对地方统治加强扩大统治区域拱卫王室 消极---相对独立实力渐大周王衰败分封破坏 B 宗法制 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持续解决贵族间权利、财产、土地继承上的 矛盾,提供分配方案 特点:依据父系血缘关系亲疏 嫡长子继承制 作用:保证贵族特权维护内部稳定 把“国”与“家”结合在一起 随血缘关系的松弛而破坏影响深远 C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结合 分封制是分配权力宗法制是分配权力的原则 宗法制是核心 D 礼乐制

三、经济 A农业: 1.土地制度---井田制 2.生产工具---木制石质骨质少量青铜工具 3.耕作方式---奴隶与庶民集体耕作 4.生产技术---开沟排水杂草沤肥 5.作物种类---粟稻 B 畜牧业: 占有重要地位饲养家畜多除食用外用于拉车和祭祀 C 手工业:(以青铜器为代表—官营) 1.青铜器---夏商周三代被称为我国的“青铜时代”夏朝较少商与西周鼎盛 2.玉器--- 商代精美 3.纺织业---最早养蚕缫丝商有织机西周有斜纹提花织物 D 城市与交通 1.交通工具车船橇 2.商周道路宽阔有旅舍邮驿传递制度 3.商朝--商民善经营以贝为货币商都繁华 作业: 一、填空题(每空一分共18分) 1.夏朝的建立使得禅让制被()所代替。 2.商朝时,中央设相、卿士,而地方则是封()和()。 3.分封制的目的是(),授予()、()和古代帝王的后代一定 的()和人民,让其建立王国,拱卫王室。 4.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承担()、随从作战、()和朝见述职的 义务;诸侯可以在自己的封国内继续()。 5.宗法制的目的是加强()、解决( )。 6.分封制用父系()的亲疏来维系,实行()继承制。()是天下的大 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7.商民之所以被称为商人是因为(),通用货币是()。 8.夏商西周时期的农具以()为主。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8分)

中国历史共有两次鸦片战争

中国历史共有两次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 第一次鸦片战争简介 日期:1840年6月28日- 1842年8月 地点:中国 结果:英国胜利 起因:虎门销烟 领土变更:割让香港岛予英国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国侵略者向古老封建的中国发动了一次侵略战争。由于这次战争是英国强行向中国倾销鸦片引起的,所以历史上叫做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由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开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难、探索、斗争的历程。 从乾隆后期开始,清朝的统治日趋衰落。清政府仍以“天朝上国”自居,虚骄自大,闭目塞听。而同一时期的欧美列强已有长足发展,并把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作为他们扩大海外市场的目标。而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国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加上保守的“天朝上国”思想,一直以来中国人对外来的产品的需求很小。外国商人为摄取暴利,从华南将大量鸦片走私输入中国,鸦片的输入量由道光即位之初的四千余箱,到道光十八年,即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已猛增到四万零二百箱。鸦片的泛滥,影响了民众的身心健康,使吏治败坏导致中国白银外流,政府财政收入短绌。道光延续自雍正以来的禁烟政策,但鸦片走私不但不见收效,反而日益猖獗。事态的发展引起的朝野人士的警觉。道光下令封疆大臣讨论禁烟的看法,朝野对禁烟的看法不一,最终打动道光帝的是当时湖广总督林则徐的禁烟奏折。林则徐一针见血地指出:鸦片不禁,几十年后会弄的国贫民弱“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这种局面显然是道光帝无论如何也不想看到的,“兵”“银”是封建统治的两大死穴。道光十八年十一月(1838)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 林则徐1839年3月抵达广州,随即开展禁烟,严查烟贩,整顿水师,晓谕外商呈交鸦片。同年6月3日,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二万余箱(200多万斤)鸦片(他把鸦片放在水中泡了七七四十九天,然后把它烧毁,这样鸦片才会彻底被销毁否则还是能吸的)。中国的禁烟措施,遭遇英国政府的强烈反对。1840年6月(道光二十年夏),由四十八艘舰船和四千余名官兵组成的英国远征军封锁了广州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清军武备废弛、敌情不明、指挥紊乱,因此屡战屡败。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军攻陷镇江,切断京杭大运河南北交通,继而直抵南京城下。清政府已无力再战。1842年七月二十四日,清政府在英军的炮口下,被迫签定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这是清政府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中国的主权。他规定中国割让香港,赔偿二千一百万西班牙银元,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口岸城市对外通商,此外英国还享有协议关税,而由于清政府官员长期以天朝自居,不熟悉国际关系,在随后的《南京条约》两个补充文件谈判中遭受了进一步的利益损失:《五口通

中国古代史(按朝代整理).

中国古代史 ·原始时代(新石器时代)(~前2070) 经济:农业:刀耕火种 纺织:纺织技术萌芽 原料:麻、葛 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 冶炼:黄河流域,小件铜器(小工具、生活用具),使用金属器具 陶瓷:山东蛋壳黑陶,釉陶,原始青瓷 商业:早期交换 政治:出现城 禅让制 贫富分化产生 文化:文字:刻画符号(文字起源) 绘画:陶器图形、壁画 ·夏(前2070~前1600) 政治:启继禹禅让制→世袭制“家天下”始 传贤→传子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政治关系 ·商(前1600~前1046)都:朝歌 经济:土地制度:井田制 纺织: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文物:玉蚕甲骨文:祭祀蚕神 冶炼:铸铜生产规模大,青铜器为礼制的象征,代表权力和秩序政治:祭祀:奴隶为祭祀祖先神灵之“人牲” 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宗族为政治实体 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政治事务占卜决策 文化:文字:甲骨文(较成熟的文字) 金文(商周) ·西周(前1046~前771)都:镐京 经济:土地制度:井田制 纺织:国有六职,纺织业地位重要 商业:交易频繁,币需数增,流通骨铜贝 政治:制度:宗法制:立嫡以长不以贤 立子以贵不以长 分封制:同姓王族:召公之子:燕(蓟),姬 周公长子伯禽:鲁(曲阜),姬 晋:后三分为韩(郑)赵(邯郸)魏(梁),姬 功臣:姜尚:齐 先代贵族:亲周商旧贵族微子:宋(商丘) 特点: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文化:文学:《诗经》 ·东周(前770~前256)[此处泛指春秋战国] 经济:农业:铁犁牛耕(黄河中下游地区)

文化:火药:具有有关制作火药的原料硫磺和硝石的知识 春秋(前770~前476) 经济:冶炼:中国最早人工冶炼铁器 文化:儒:孔子:“仁”、“礼”、“德治”、敬鬼神而远之 “有教无类”,培养六艺,注重全面发展 创儒家学派,以六经为基本文献 道: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老子:“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 转化是无条件的,“弱者道之用”,以柔克刚,以弱胜强 “小国寡民” 战国(前476~221) 经济:土地制度:商鞅废井田,确立土地私有制 水利:李冰都江堰(川) 郑国郑国渠(关中,汜水和洛水) 冶炼:淬火的钢件 商业都会:出现市井(商业区) 政策:商鞅变法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政治:行政单位: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 文化:儒:孟子:“仁政” “君轻民贵”为早期民本思想之基础。 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精华,丰富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天行有常”(天人关系) “制天命而用之”(人道有为) 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道:庄子:“道”为最高原则,“道”无所不在 “齐物”: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 法:形成重“法”、重“术”(驾驭群臣的统治之术)、重“势”(权势)的不同学派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秦统一全国起到重大作用 汉代,其法治思想被儒学体系吸收,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李悝:“尽地力之教”,提高农业产量,增加国家田租收入 用严刑确立以集权为特征的政治秩序 《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商鞅: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根据军功制定尊卑爵秩的等级 奖励耕战,重农抑商 废井田,确立土地私有制 加强中央集权 韩非子:集法家思想之大成 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 墨:结成的学术团体纪律严密 推崇夏朝的政治,学习大禹刻苦俭朴的精神,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精神 “兼相爱、交相利”,与儒家区别等级名分、重义轻利的主张针锋相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