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等数学研究答案 李长明 周焕山编 习题二1至20题

初等数学研究答案 李长明 周焕山编 习题二1至20题

初等数学研究答案 李长明 周焕山编 习题二1至20题
初等数学研究答案 李长明 周焕山编 习题二1至20题

习题二1.

2.

3.解:()()()则有设.21124442

22

234b ax x m x m p qx px x ++=+++-+-

2

223

422

3

42)4(44)1()1(2444b abx x a b ax

x m x m p qx

px

x +++++=+++++-

???

???

?=+=++==∴222)1(2)1(24444-b m ab m p a

b q a p ?

???

?--=+=-=∴1

412n m b a q a p 4.证明:(1)因个互异的根的是方程501,,,,15

4

3

2

=-x λλλλ

又()())()1(1112

3

4

5

x F x x x x x x x -=++++-=-

所以的根,依据因式定理,

(是方程0)F ,,,4

32=x λλλλ

(

)()())1.....(..........)()F(4

3

2

λλλ

λ----=x x x x x

(2)设

)2.......().........()()(()()(G 5

2

5

5

x S x F x R x x xQ x F x =++=) ()()而)知,由(,0)()G(14

3

2

====λ

λλ

λG G G

??

?

????=++=++=++=++0)1(R )1()1(0)1()1()1(0

)1()1()1(0)1()1()1(342

4

22λλλλλλλλQ p R Q p R Q p R Q p

因为由以上方程组易得:

,01)(234=++++=λλλλλT

0)1(R ,0)1(,0)1(P ===Q

故由因式定理可知,x-1是P(x),Q(x)和R(x)的因式,又根据(2),x-1也是F(x),S(x)的因式,但x-1不是F(x)的因式,所以x-1是S(x)的因式

5.即(,推出由题设,3),2-0c b a 333222abc c b a ca bc ab c b a =++++=++=++

)(2

1(-2

22c b a ca bc ab ++=++)

)(3

13

3

3

c b a abc ++=

))(2

2

2

3

3

3

c b a c b a ++++因此(

c a c a c b c b b a b a c b a ++++++++=()()(2

22222555 )()()(2

2

2

2

2

2

5

5

5

b c a a c b c b a c b a -+-+-+++= )(5

5

5

ac bc ab abc c b a +++++=

2

.

3

2

223

335

55c

b a c

b a

c b a +++++

++=

)).(6

52

223335

5

5

c b a c b a c

b a ++++=++∴( 2

.

3

5

2

223

335

55c

b a c

b a c

b a ++++=

++∴

6.解:由试除法知,当k=2时,有一次因式,为了探求二次因式,可用待定系数法,求得当k=1时,

)2)(1()(2

2

-+-=x x x x f )

)(-2

2234

q px x n mx x a akx kx x ++++=-+-(设

nq x np mq x n mp q x m p x ++++++++=)()()(2

34

??

?

??

?

?-==+-=++-=+)4.......(....................23.....................2)2.(....................)1...(..........1nq k np mq k n mp q m p )(则有: 由(4),有??

?=-=???-==???=-=??

?==1

2

12,212-1q n q n q n q n ,

)5.....(....................22-),32

1k p m q n =+???-==有代入(把 ???

??

?

?===-==?????

-=-+-=2

10

11K )6(........................................)1(3232)1(151q n p m k p k m 故当)得:)(由( 不合)不满足,故

代入(??

?-==2

1

2q n ………………….

7.解:(1)原式=2

222444y x y x y x y x -++++)(

=[][]2

22244)(.)(y

x xy y x xy y x y x +++-+++

(

)()

[]()[]

xy y x xy y x y x

y x ++-++

-+=2

2

2

2

2

2.

()[]()[]()

[](

)

xy y x xy y x xy

y x

xy y

x

+++++-+++=

2

22

2

2

2

2

.

(

)()[

]

xy y x xy y x xy y x +++-+++=2

2

2

2

2

(

)()

xy y x

y

xy x ++?++=2

2

2

22

()

2

2

2

2y xy x ++=

(2)原式=()[]()11212

++++x x x x

()[]2

11++=x x

=()2

21++x x

(3)此多项式是对称多项式。当x=-(y+z )时,

yz z y y z y z y z z y z y x f )]([])()][()[(),,(+-+++-+-+= 0))()()((=+--+=yz z y z y z y

所以f (x,y,z )有因式(x+y+z ),因原式为三次式,故还有另一个二次对称式的因

式,设,

)]()()[())((z y 2

2

2

xz yz xy n z y x m z y x xyz y x x z +++++++=++++)( 令x=1,y=1,z=0.得,2=(2m+n )即2m+n=1…………………………(1) 令x=1,y=1,z=1.得,9=3(3m+3n)即m+n=1…………………………….(2) 由(1)(2)得,m=0,n=1,

所以,(y+z )(z+x)(x+y)+xyz=(x+y+z)(xy+yz+zx)

(4)原式是轮换多项式,

0))(())((3

3=+-++-==y z y z z y z y y x 时,原式

因式有因式(x-y )(y-z )(z-x ),设

))()()(())(())(())((3

3

3

x z z y y x z y x k x z x z z y z y y x y x ---++=+-++-++-

令x=1.y=2,z=0得:)1.(2).1(31)1(2.23).1(333--=-++-k 所以k=-2

)

)()()((2))(())(())((3

3

3

x z z y y x z y x x z x z z y z y y x y x ---++-=+-++-+--∴

8.解:(1)先用综合除法,可能的试除数是1553,1±±±±,,,,

由于多项式偶次次系数都是正数,奇次次系数都是负数,就只选择正的试除数,试除结果都被排除,因此原式在Q上没有一次因式,假设因式含有x 的二次因式。设

))((1562

2

2

3

4

l nx x k mx x x x x x ++++=+-+-

kl nk x l mn k x ++++++++=)ml )n)x

m 2

3

4(((

比较等式两端对应次的系数,得方程组: ??

?

??

?

?=-=+=++=+)4.....(........................................15)3(..............................1)

2.........(....................61........................................-1n m kl nk ml l mn k )( 由(4)知,k 和l 的值可能有下面八组:

?

??-=-=???==???-=-=???==???-=-=???==???-=-=???==35

,35115,115,5353,151,151l k l k l k l k l k l k l k l k 经检验得。方程组的解为???

??

??==-==532

1

l k n m

)52)(3(562

2

2

3

4

+-++=+-+-∴x x x x x x x x

(2)先用综合除法可能的试除数是21,7,3,1±±±±, 由于

正数,因此只能选择负的试除数,试除结果都被排除,因此原式在Q

上没有一次因式,假设原式含有x 的二次因式,设

()

l nx x x

x x x x +++==++++2

2

2

3

4

k mx (2129207)

kl x nk ml x l mn k x n m x ++++++++=)()()(234 比较各式两端对应次的系数,得方程组: ???

??

?

?==+=++=+)4......(..............................21)3.......(....................29)

2...(....................20)1.....(..............................7kl nk ml l mn k n m 由(4)知,k 和l 的值可能有8组

?

??-=-=???==???-=-=???==???-=-=???==???-=-=???==37

37,73,73,121121,211,211l k l k l k l k l k l k l k l k 经检验得方程组解为:???

??

??====635

2

l k n m

7)x 5)(32(21292072

2

2

3

4

++++=++++∴x x x x x x x

9.解:(1)原式=4515623=---x x x x ())

3(1562----=x x x x

)3(15)2)(3(----=x x x x =(x-3)[x(x-2)-15] )152x 3)-x 2

-+=x (( =(x-3)(x+5)(x-3) )5()3(2

+-=x x (2)原式61324722234+-+-+=-

x x

x x x

)6)(12()472(2

2

--+-+=x x x x x )

6)(12()4)(12(2

--++-=x x x x x

6)-x 4)x )[12(2

((+

+-=x x ] ()641-x 22

3

-++=

x x x )(

)66541)-x 22

3-+-+=x x x x ((

1)]-x 26)54()[12(2(+-+-=x x x x 1)]-x 65)x 1)-x )[12((((++-=x x

]65)[1)(122++--=x x x x (

=(2x-1)(x-1)(x+2)(x+3)

(3)此多项式是轮换多次试,当x=-y 时。原式=0 所以有因式(x+y )(y+z)(z+x )设

))()((4-()(z y x 2

2

2

x z z y y x k xyz y x z x z y +++=+++++))(1.2.3.210)10(2)02.1,0,2.12

2

2

k z y x =+++++===)((得:令

即6k=6,所以k=1

x)z z)y y)x 4-y)x )()(2

2

2

+++=+++++∴((((xyz z x z y z y x

(4)原式2224]14)24)][(1124[(x x x x -++++=

2222224154)24.(1124.14)24x x x x x x x -++++++=)((

x x x x 15025).24()24(222++++= ]10)24].[(15)24[(22x x x x ++++= )2410)(2415(2

2++++=x x x x )6)(4)(2415(2

++++=x x x x 第10,11题,无答案 12.解:012

=++x x

1113

=-=+

∴x x

x 和

2

2

4

3

2

4

3214

14

1)

1).(1x

x x x x x x

x

+

=+

=+∴(

1212)1

2

-=-=-+

=x x (

13证明:

c

b a

c b

a ++=

++

1111

01111=++-

+

+

∴c b a c

b

a

01

=++-

++∴

c

b a abc

ab

ac bc

0)

(abc

-c)b a (c b )((=++++++++∴

c b a abc a ab ac bc )

0)

(2

22

22

2

=++-++++++++∴

c b a abc abc

abc ab

b a ac

abc c a bc

c b abc

0c)

b abc(a b)

ab(a b)a )()a (2

=+++++++++∴(c b a ac b bc

0)

())()((=+++++∴

c b a abc a c c b b a

所以(a+b )(b+c)(c+a)=0

所以a,b,c 中必有两数之和为零,不妨设a+b=0,b=-a

()因而得证等式必然成立

为奇数因则k a b

k

k

-=

14.证明:(分析法) 要证明原式成立,即证明:

01111111)1

1(=+??

?

??+++??

?

??++++b a c c a b c b a 即要证:

0)111(111)1

11(==+++??

?

??+++++c b a c c b a b c b a a 即要证:

()0111c b a =??

?

??+

+

++c b

a

因为a+b+c=0,末式成立,各部皆可逆,故原命题成立 15.证明:(运用数学归纳法) (1)右边,左边右边时,左边

当=+

=+=

+

==,111,1111

1

11

a a a a n

所以,当n=1时,等式成立 (2)假设当n=k 时,等式成立,即 ()()2

1211212

111

.1)1(1111+++++++

++++

k k k a a a a a a a a a a a

()

()2

1211211

211211)(1)1(111)(1(++++++++++

+++=

k k k k

k K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

()

2

2112121211)(1()1(1(.1()1(1(++++++++++++=

k k k k k a a a a a a a a a a a )

)))

2

212121)

1)(1()1(1+++++++=

k k k a a a a a a a )( 所以当n=k+1时,等式成立

16.解:(1)先将分子表达成(x-2)的幂形式:

)2(54)2(42)2(15)2(26222

3

4

3

4

+-+-+-+-=-+-∴x x x x x x x

5

2

345

34

)

2(22

)2(52)2(42)2(15)2(2)

2(6

22-+-+-+-+-=

--+-x x x x x x x x x

5

432)

2(22

)2(54)2(422)-x 15)2(2

-+-+-++-=

x x x x ( (2)设

,则有2

22

2

22

)

1(1

3

)

1)(3(1645+-++

+-++

-=+--+-x x E Dx x x C Bx x A x x x x x

)3)(()1x 3)-x )()1(16452

2

2

2

-+++-+++-=+-x E Dx x C Bx x x A x x ((

令x=3,有:49A=49,所以A=1

令x=0,有:-3C-3E=15,所以C+E=-5 (1)

令x=1,有:17=1+(B+C )(-2)+(D+E )(-2),所以B+C+D+E=-8......................(2) 令x=2,有:28=9+(2B+C )(-1).3+(2D+E )(-1).所以6B+3C+2D+E=-19................(3) 令x=4,有:80=169+13(4B+C )+4D+E ,所以52B+13C+4D+E=-89.. (4)

解(1),(2),(3),(4)得:???

???

?====3

-E 2-D 2-C

1-B

2

2

2

22

)

1(321

2)

3(1)

1)(3(5+-+-

+-+--=

+--∴

x x x x x x x x x x x

17.

(1)解:设y x +

=

+=

+

222

148214

???

??==?????==+214,2

214y x xy y x 解得:

则有 22

122

1482

14

+

=+

=+∴

(2原式=)4(22

2

2

-+

-a a a

()

()

2

4

222

)

4()2(22

2

2

2

2

1

2

2

2

2

----

-+

----=a

a

a

a a a a a

(

)

()

42

22

4222

2

2

-+

=

-+

?=

a a a a

(3)

(

)

(

)(

)(

)

(

)(

)()

2

322-32232(5322332233

22332

32

32

32

2

325

3

2233232

++-

+-+-

+

-

+=

--

--

-)()

(

)

232105

-322363-2232+

++=)(

022

1

32-223-2232=++= (4)原式=(

)

(

)(

)

(

)

(

)(

)

3

6

3

6

1

1

1

1

1

1

-+--

-++

--

-+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

)(

)

2

2

11

-++--

=a a a a

()()()11.2112-+-++-+--=a a a a a a a a 24-=a

18.解:(1)原式=

(

)(

)

5

325

32532-

+

+

+

-+

(

)

5-3

25322

+-+=

6

25

-

32+

=

(2)略 19.解:(1)原式=2

64-

2

-53-

5

-61+

(

)(

)(

)()(

)

(

)(

)

2

62

62

642

52

5253

-5

65

-656-

+

--

+

-

++

+

=

0262556=+

--

-+

=

(2)原式=

()(

)(

)

()(

)(

)(

)

3

-51

-35

33

13

-51

-35

32

1=

+

++

(

)(

)2

23

-55

-

1532-321-3?+

?+=

=

(

)(

)4

3

-53

-5-515+

4

3

15-155-55-5553-35++

+=

2

154

2

52-=-=

(3)原式=

162711

6271++-+-

01

161

1

161=-+-

+-=

(4)原式=18022935---

320(35---=

2065--

=

=5265--

(

)

155--

=

=1 20.解:原式=

()(

)

()(

)()(

)

()(

)

1]1111111111111111[

2

12

2

+++

+--

+++++-

+

----+

-----+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1_1(11111212

222

+???

? ??+-+--+------=x x x

x x x x x x ()11111212

2

+???? ??++----=x x x x x x x x x 11111212

2

+???

?

??++----=x x x

x x 111

11212

2

+????

??+---=x x

x 1111212

2

2

+???

?

?

?

---

+-=

x x x x 1112212

2

2+--?-=x

x

x

2

1x -=

二年级数学20以内加减法

一对一个性化学案 教师:_________ 学生:__________ 日期: _______ 年 ______ 月 ______ 时间: _______ 第—次课?课题名称:20以内口算题 ?教学目标: ?重点: ?难点: ?教学步骤及内容:1、例题讲解2、课堂练习 3 、讲解练习4 、巩固练习 知识点一:20以内进位加法 1二年级数学20以内加减法. 加数+加数=和 如:3+13=16中;3和13是加数;和是16 2、熟记20以内内加法得数 知识点二:20以内退位减法 1二年级数学20以内加减法数-减数=差 如:19-6=13中;19是被减数;6是减数;差是13.

【例】口算 7 + 7= 7 + 5= 7 + 3= 5 + 8= 1 + 14= 20 — 4= 19 —4= 15 + 2= 16- 7= 1 + 11 = 10 + 5= 19 — 12= 2 + 14= 8 + 8= 1 + 16= 20 —1 = 20- 6= 1 + 18= 1 +13= 20 —3= 对应练习 20- 2= 6 + 10= 11 + 8= 2 + 18= 9 + 10= 8 + 6= 13 —4= 3 + 14= 5 + 4= 19 —1 = 5 + 5= 10 —2= 15 + 4= 13 —5= 6 + 6= 5 + 6= 10 —3= 17 —1 = 15 —7= 18 —2= 6 + 8= 10 + 10= 1 + 12= 2 + 16= 7 + 7= 8 + 8= 12 —5= 16 + 2= 4 + 3= 20 —2= 9+ 10= 19 —1 = 15 + 5= 6 + 6= 5 + 6= 18- 2= 10 + 7= 7 + 3= 20 —4= 1 5 + 2=

2020年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2020年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图形的运动、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数学广角——推理、总复习等。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2、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3、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5、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6、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7、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四、情感态度 1、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3、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4、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家的信心。 5、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6、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学描述生活中的事物,经历与他人交流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教学措施

初等数学研究复习题

1、 因式分解:32 35113x x x ---= 2、 已知21x a x x =++,则2 421 x x x =++ 3、 已知1abc =,求 111a b c a ab b bc c ca ++++++++的值; 4、 已知 111a b c a ab b bc c ca ++++++++=1,求证1abc =;

5、 = 6、 解不等式: 2233132 x x x x +-≤-+ 7、 求一个方程,使其各根分别等于方程43 67620x x x x -++-=的各根减去2。

8、 解方程22223223132231 x x x x x x x x ++++=-+-+。 9、 求不定方程7517x y -=的整数解。 10、 定义在R 上的函数()f x 满足()()()2(f x y f x f y x y x y R +=++∈、,(1)2f =,则(3)f -等于 11、 若函数()y f x =的定义域是[]0,2,则函数(2)()1f x g x x =-的定义域是 12、 0= 13、 将多项式32 22x x x -++表示成(1)x -的方幂形式是 14、 将分式22233(1)(25) x x x x x ----+分解成部分分式之和

15、 求函数2 y =的值域 16、 已知5,4x <求函数14245 y x x =-+-的最大值。 17、 解方程:4322316320x x x x +-++=

18、 已知x y z 、、是互不相等的正数,且1,x y z ++=求证:111(1)(1)(1)8x y z ---> 19、 利用多项式对称性因式分解: (1)555()()()()f x y z x y y z z x =-+-+-、、 设222(,,)()()()[()()],f x y z x y y z z x L x y z M xy yz xz =---+++++ (2)5555 ()()f x y z x y z x y z =++---、、 设222()()()[()()]x y y z z x k x y z m xy yz zx ++++++++

初等数学研究课后习题答案(2020年7月整理).pdf

初等代数研究课后习题 20071115033 数学院 07(1) 杨明 1、证明自然数的顺序关系具有对逆性与全序性,即 (1)对任何N b a ∈,,当且仅当b a <时,a b >. (2))对任何N b a ∈,,在b a <,b a =,b a >中有且只有一个成立. 证明:对任何N b a ∈,,设a A ==,b B == (1)“?” b a <,则B B ??,,使,~B A ,A B B ~, ?∴,a b >∴ “?” a b >,则B B ??,,使A B ~,,B B A ?∴,~,b a <∴ 综上 对任何N b a ∈,,b a (2)由(1)b a b a <∴与b a >不可能同时成立, 假设b a <∴与b a =同时成立,则B B ??,,使,~B A 且B A ~, ,~B B ∴与B 为有限集矛盾,b a <∴与b a =不可能同时成立, 综上,对任何N b a ∈,,在b a <,b a =,b a >中有且只有一个成立.. 2、证明自然数的加法满足交换律. 证明:对任何N b a ∈,设M 为使等式a b b a +=+成立的所有b 组成的集合 先证 a a +=+11,设满足此式的a 组成集合k ,显然有1+1=1+1成立 φ≠∈∴k 1,设k a ∈,a a +=+11,则 +++++++=+=+==+a a a a a 1)1()1()(1 k a ∈∴+,N k =∴, 取定a ,则1M φ∈≠,设,b M a b b a ∈+=+,则 ()()a b a b b a b a +++++=+=+=+ ,b M M N + ∴∈∴= ∴ 对任何N b a ∈,,a b b a +=+ 3、证明自然数的乘法是唯一存在的 证明:唯一性:取定a ,反证:假设至少有两个对应关系,f g ,对b N ?∈,有 (),()f b g b N ∈,设M 是由使()()f b g b =成立的所有的b 组成的集合, ()()1f b g b a ==? 1M φ∴∈≠ 设b N ∈则()()f b g b =()()f b a g b a ∴+=+ ()()f b g b ++∴=,b M +∴∈,M N ∴= 即b N ?∈,()()f b g b =

二年级20以内的加减法练习训练

姓名:时间:成绩: 18-5 =17-11 =13+6 =17-5 =16-10 = 5 -4 =9 -4 =16-1 =7 +10 =9 -0 =18+1 = 6 +10 =4 -0 =18-12 =17-17 =10+2 =10-10 =9 -0 =15-0 = 4 +1 =0 +16 = 2 +2 =13-12 = 4 +12 =13+4 = 6 -5 =15-13 =14+1 =3 +12 =0 +0 =0 +17 =7 -2 =2 +14 =11-10 =11+4 =10+4 =14-3 =11-1 = 3 -1 =13-2 =12-0 =11+0 =13-10 =15+4 =3 +5 =10+7 =0 +1 =19-14 =11+1 =17-1 =16+2 =16-4 =3 +4 = 1 +14 =14+2 = 4 +12 =12+5 =14+1 =10+8 =17-15 =15-3 =9 -8 =11+5 =16+1 =12+3 =17-12 = 1 +17 =11+5 =2 +6 =19-5 =7 -3 =12+4 =10+7 = 1 +12 =11+1 =17-10 =9 -9 = 4 +12 =11+2 =13+2 =

姓名:时间:成绩: 16-1 =19-13 = 4 -3 = 1 +14 =15-3 = 6 -5 =13+1 =11+1 =19-1 = 2 +6 =19-18 = 2 +11 = 2 +6 =18-1 3 =12+7 = 3 +1 = 3 + 4 =16-14 =18-2 = 5 +4 =2 -2 =7 -3 = 6 -0 = 7 +11 =13-3 = 8 -6 =0 +18 =10+3 =18-11 =17+0 = 2 -2 = 1 +7 = 6 -3 =13+1 = 5 +14 =11+0 = 7 -1 =0 +10 = 6 -1 = 2 +6 =11-10 =11+3 = 5 +10 =12-10 =0 +11 = 5 +10 = 5 -5 =19-11 =17-13 = 2 +2 = 3 +11 =10+3 =17-3 = 1 -0 =9 -5 =19-8 =8 +0 =17-1 =13-10 =17+0 =5 -3 =9 -8 =7 -3 = 2 -2 =14-2 = 5 -3 =0 +4 =9 -8 =17-14 =16-14 = 3 +12 = 3 -0 =19-15 =18-2 =11+2 =14-12 =1 +3 = 5 +11 =10+5 =11-1 =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估数、数数》教案

估数、数数。(教材第74、第75页) 1.使学生学会数1000以内的数,体会数的含义和作用。 2.使学生能大致估出1000以内物品的数量,培养学生的数感。 3.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正确数1000以内的数,掌握十进制关系。 难点:接近整十、整百、整千数的数法。 课件,计数器。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上一节非常有趣的数学课。(课件出示:教材第74页情景图) 师:这是宽敞、明亮的体育馆,你能猜猜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吗? 学生可能会说: ·比100多得多。 ·5000人。

·8000人。 …… 师:看来同学们估计的结果不一样,要想知道每样东西大约有多少,可以用数数的方法,我们以前学过百以内的数是怎么数的? 生:一个一个地数,一十一十地数…… 师:如果数目比较大,我们还是这样一个一个地数,显然就不恰当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研究1000以内的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百以内数的数法,为学习新课做准备,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1.教学例1。 师:如果我们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多少? 生:10个一是十。 师:如果我们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多少? 生:10个十是一百。 师:看图中的小木块有多少?该怎样数呢?在小组里讨论交流一下,告诉大家你数出的个数是多少?(课件出示:教材第75页例1图) 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重点要说清是怎样数的。 生1:我先数出最下边的一行是10块,然后就一行一行地数出最前面的一排是100块,最后就一百一百地数,发现有10排,也就是10个一百。 师:10个一百又是多少呢?

生2:我也是先数出一列有10块,然后一列一列地数,也就是一十一十地数,发现最下面的一层是100块,后来就一百一百地数,结果是一千。 师:是啊。我们可以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2.教学“做一做”。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计数器,按要求边拨珠边数数,同桌互相检查,看谁能都数对。 同桌互相监督边拨珠边数数,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指定学生数数,其他人认真倾听并作出评价。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数数的过程中,体会十进制关系,帮助学生掌握数数的策略】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是课内外相结合的一个纽带。本节课的教学引导学生深入实际生活,通过自己经常看到的体育馆的座位,帮助学生形成对较大数的初步印象。教学过程重视创造学习情境和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观察、讨论活动中体会、思考“关于数数有什么发现”。这些数数的方法、数的组成不是教师教给学生,而是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自己感悟、总结出来的。 A类 填空。 (1)一千里面有( )个百。

初等数学研究试题答案

习题一 1、数系扩展的原则是什么?有哪两种扩展方式?(P9——P10) 答:设数系A 扩展后得到新数系为B ,则数系扩展原则为: (1)A 的元素间所定义的一些运算或几本性质,在B 中被重新定义。而且对于A 的元素来说,重新定义的运算和关系与A 中原来的意义完全一致。 (2)在A 中不是总能实施的某种运算,在B 中总能施行。 (3)在同构的意义下,B 应当是A 的满足上述三原则的最小扩展,而且有A 唯一确定。 数系扩展的方式有两种: (1)添加元素法。 (2)构造法。 2、对自然数证明乘法单调性:设,,,a b c N ∈则 (3),a b ac bc >>若则; 证明:(1)设命题能成立的所有C 组成集合M 。 由归纳公理知,,N M =所以命题对任意自然数成立。 (2),,.a b b a k k N <=+∈若则有 (P17定义9) 由(1)有()bc a k c =+ ac bc ∴< (P17.定义9) 或:,,.a b b a k k N <=+∈若则有 bc ()a k c ac kc =+=+ 3、对自然数证明乘法消去律:,,,a b c N ∈设则 (1),;ac bc a b ==若则

(2)ac bc a b <<若,则; (3)ac bc a b >>若,则。 证明(1)(用反证法) (2)方法同上。 (3)方法同上。 4、依据序数理论推求: 解: 1313134++=='()先求,, (P16.例1)323231(31)45,++=+=+=='''再求, (2)31313??=先求,, 5、设n N ∈,证明n 415n 1+-是9的倍数。 证明:1n 141511189,1n =+?-==①当时,是的倍数故时命题成立。 k n k 415k 19=+-②假设当时,命题成立。即是的倍数。则当n=k+1时: k 1k 415k 11 4415k 1315k 18441519(52) k k k +++-=+--?+=+---()()()。 1n k ∴=-当时,命题成立。 由①,②知,对于任一自然数n 成立。 6、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下式对于任意自然数都成立: 证明: ①412111--3-3.11-21n +?==== ==?当时,左边,右边左边右边。 ②n k =假设当时,等式成立,即:

初等数学研究(程晓亮、刘影)版课后习题答案

初等数学研究(程晓亮、刘影)版课后习题答案

初等数学研究(程晓亮、刘影)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数 1添加元素法和构造法,自然数扩充到整数可以看成是在自然数的基础上添加0到扩大的自然数集,再添加负数到整数集;实数扩充到复数可以看成是在实数的基础上构造虚数单位i 满足12-=i ,和有序实数对),(b a 一起组成一个复数bi a +. 2(略) 3从数的起源至今,总共经历了五次扩充: 为了保证在自然数集中除法的封闭性,像b ax =的方程有解,这样,正分数就应运而生了,这是数的概念的第一次扩展,数就扩展为正有理数集. 公元六世纪,印度数学家开始用符号“0”表示零.这是数的概念的第二次扩充,自然数、零和正分数合在一起组成算术数集. 为了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入了负数.并且直到17世纪才对负数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这是数的概念的第三次扩充,此时,数的概念就扩展为有理数集. 直到19世纪下半叶,才由皮亚诺、戴德金、维尔斯特拉斯等数学家的努力下构建了严格的实数理论.这是数的概念的第四次扩充,形成了实数集. 虚数作为一种合乎逻辑的假设得以引进,并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加以运用.这是数学概念的第五次扩充,引进虚数,形成复数集. 4证明:设集合D C B A ,,,两两没有公共元素d c b a ,,,分别是非空有限集D C B A ,,,的基数,根据定义,若b a >,则存在非空有限集'A ,使得B A A ~'?;若d c ≥从而必存在非空有限集'C ,使得D C C ~'?,所以)(C A ?)(D B ??所以集合C A ?的基数c a +大于集合D B ?的基数d b +,所以d b c a +>+. 5(1)解:按照自然数序数理论加法定义, 15 55555155155 )25(2535''=++=++?=+?=+?=?=? (2)解:按照自然数序数理论乘法定义 8 7)6(])15[()15()25(2535'''''''' '===+=+=+=+=+ 6证明:?1当2=n 时,命题成立.(反证法)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2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测试卷(附答案)

第一单元测试卷 (满分:100分 时间:60分钟) 姓名: 得分: 一、下面是二(1)班班长统计的本班同学最喜欢的动物的情况。(共16分) 1.把统计的结果填在表里。(4分) 2.最喜欢( )的人数最多。(2分) 3.最喜欢( )和( )的人数同样多。(4分) 4.我最喜欢( ),最喜欢这种动物的有( )人。(4分) 5.全班共有( )人。(2分) 二、二(2)班要选班长啦!(共18分) 1.把上面的统计结果填入下表。(4分) 2.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 )当班长。(2分) 3.郭芳比丁丽多( )票。(2分) 4.( )的得票最少,是( )票。(4分) 5.如果每人只能投一票,也必须投一票,那么二(2)班一共有( )名学生。(2分) 6.现在班里又转来了两名同学,如果他们也参与投票,那么会影响到班长的人选吗?请说明理由。(4分) 二年级数学(下) (RJ 版)

三、根据下表提供的天气情况,回答下面的问题。(共17分) 1.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记录结果。(3分) 2.把记录的结果填在下表中。(6分) 3.这个月共有( )天。(2分) 4.( )的天数最多,比雨天多( )天。(4分) 5.和一共有多少天? (2分) 四、根据本周图书的借阅情况,回答下面的问题。(共9分) 1.借阅科学书的有( )人。(2分) 2.借阅( )书的人数最多。(2分) 3.图书室要新买一批图书,你有什么建议?(2分) 4.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3分)

五、下面是二(1)班同学最喜欢的玩具的统计情况。(12分) 1.把上面的统计结果填入下表。(4分) 2.二(1)班同学最喜欢( )的人数最多。(1分) 3.最喜欢手枪的比最喜欢洋娃娃的多( )人。(2分) 4.如果每人都只选其中一种玩具,那么这个班一共有( )人。(2分) 5.如果你是店主,你的店里应多购进什么玩具?为什么?(3分) 六、二(2)班上学期的数学成绩如下表。(共18分) 1.这个班一共有( )人。(2分) 2.把上面的统计结果填入下表。(8分) 3.二(2)班上学期数学成绩得( )等级的人数最多,得( )等级的人数最少。(4分) 4.得优秀的人数与得不及格的人数相差( )。总的来看,二(2)班上学期

初等数学研究考试大纲

《初等数学研究》考试大纲 Elementary Mathematics Research 一、本大纲适用专业 数学与应用数学。 二、考试目的 测试学生对初等数学的基本内容和方法的熟练程度。 三、考试内容 第一章数系 1. 考试知识点 (1)数的概念的扩展; (2)自然数序数理论及其性质; (3)整数环、有理数域、实数域、复数域的建立及性质。 2. 考试要求 (1)了解数系扩展的两种形式及其所遵循的原则; (2)掌握自然数的基数理论及整数环的构造; (3)理解自然数集扩充到有理数集的有关概念,弄清自然数、整数运算的概念及其运算律,掌握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法则、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有理数域的性质; (4)理解无理数、实数概念,掌握实数大小比较的法则、实数的运算法则和实数域的性质; (5)理解复数概念,掌握复数的两种表示形式、复数的运算和复数域的性质。 第二章解析式 1. 考试知识点 (1)多项式的恒等定理; (2)待定系数法; (3)因式分解方法; (4)分式恒等变形; (5)根式的化简和计算; (6)解不等式(组); (7)不等式的证明; (8)几个著名的不等式。

(1)了解解析式的概念及其分类; (2)了解多项式概念,掌握待定系数法和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方法; (3)了解分式的概念和定理;掌握分式恒等变形; (4)掌握根式的运算和变形; (5)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法和证明; (6)熟悉几个著名的不等式。 第三章方程与函数 1. 考试知识点 (1)方程(组)的同解理论及基本解法; (2)几类特殊的高次方程的解法; (3)分式方程、无理方程和超越方程的解法 (4)函数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5)初等函数的性质。 2. 考试要求 (1)掌握各种代数方程中的同解理论(弄清增、失根原因及检验方法)及基本解法; (2)掌握特殊的高次方程的解法; (3)掌握简单的分式方程、无理方程和超越方程的解法; (4)了解函数概念的发展与几种定义方式; (5)掌握初等函数的基本性质。 第四章数列 1. 考试知识点 (1)数列的通项公式; (2)等差与等比数列; (3)高阶等差数列、斐波那契数列、分群数列; (4)数学归纳法的基本形式和其他形式; (5)数列的母函数。 2. 考试要求 (1)掌握求数列通项的方法; (2)熟练掌握等差与等比数列的综合题; (3)了解高阶等差数列、斐波那契数列、分群数列; (4)熟练掌握数学归纳法的各种形式的应用; (5)了解数列的母函数。 第五章排列与组合

最新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下册一单元必考题及答案

最新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下册一单元必考题及答案班级:姓名: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填空题。(20分) 1、根据六八四十八写出的算式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2、一个角有(____)个顶点,(____)条边。 3、从4个不同的故事书中任意选2个借给一位同学,一共有________种不同的借法. 4、1平角=________直角1周角=________直角=________平角。 5、在测量物体时,尺子的_____要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_____端对着几。 6、一个四位数,它的最高位上的数是6,个位上是最大的一位数,其余各位都是0,这个数是(__________)。 7、火箭升空,是________现象。(用“平移”或者“旋转”作答) 8、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一条鱼长约30(______)。一棵树高约6(______)。 玻璃杯高约12(______)。长颈鹿高约5(______)。 9、时间是(____)也可以表示成(_____)。过20分钟是(_____)。 10、连接两点可以画________条线段。 二、我会选(把正确答案前面的序号填在()里)(10分) 1、如图,如果将三角形ABC向左平移2格得到三角形A′B′C′,则新图形中点A′(点A平移后对应的点)的位置用数对表示为( )。

A.(5,1) B.(1,1) C.(7,1) D.(3,3) 2、分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经过的时间是()。 A.1分钟 B.5分钟 C.1小时 3、直尺上1厘米的长度中间有()个小格。 A.5 B.10 C.100 4、由钢笔:15元,帽子:8元,篮球:25元得知,()这两件物品价格的和最接近30元。 A.钢笔和帽子B.帽子和篮球C.钢笔和篮球 5、如图所示,图中有()个小于90°的角。 A.3 B.4 C.5 D.6 三、判断题:对的在()里画“√”,错的画“×”。(10分) 1、1千克铁的重量比1千克棉花的重。() 2、观察物体时,只能从前面和后面观察。() 3、平移只改变图形的位置,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4、因数末尾有几个0,积的末尾就有几个0。() 5、有三个同学,每两人握一次手,一共要握6次手。()

初等数学研究(程晓亮、刘影)版课后习题答案教程文件

初等数学研究(程晓亮、刘影)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数 1添加元素法和构造法,自然数扩充到整数可以看成是在自然数的基础上添加0到扩大的自然数集,再添加负数到整数集;实数扩充到复数可以看成是在实数的基础上构造虚数单位i 满足12-=i ,和有序实数对),(b a 一起组成一个复数 bi a +. 2(略) 3从数的起源至今,总共经历了五次扩充: 为了保证在自然数集中除法的封闭性,像b ax =的方程有解,这样,正分数就应运而生了,这是数的概念的第一次扩展,数就扩展为正有理数集. 公元六世纪,印度数学家开始用符号“0”表示零.这是数的概念的第二次扩充,自然数、零和正分数合在一起组成算术数集. 为了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入了负数.并且直到17世纪才对负数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这是数的概念的第三次扩充,此时,数的概念就扩展为有理数集. 直到19世纪下半叶,才由皮亚诺、戴德金、维尔斯特拉斯等数学家的努力下构建了严格的实数理论.这是数的概念的第四次扩充,形成了实数集. 虚数作为一种合乎逻辑的假设得以引进,并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加以运用.这是数学概念的第五次扩充,引进虚数,形成复数集. 4证明:设集合D C B A ,,,两两没有公共元素d c b a ,,,分别是非空有限集D C B A ,,,的基数,根据定义,若b a >,则存在非空有限集'A ,使得B A A ~'?;若d c ≥从而必存在非空有限集'C ,使得D C C ~'?,所以)(C A ?)(D B ??所以集合 C A ?的基数c a +大于集合 D B ?的基数d b +,所以d b c a +>+. 5(1)解:按照自然数序数理论加法定义, 15 55555155155)25(2535''=++=++?=+?=+?=?=? (2)解:按照自然数序数理论乘法定义 8 7)6(])15[()15()25(2535'''''''''===+=+=+=+=+ 6证明:?1当2=n 时,命题成立.(反证法)

20以内加减法的技巧

20 以内加减法的技巧 一、手指辅助延伸法。 例1:计算6 +8= 我至今记得有这样一位小朋友,5 以内的加减法很勉强能通过,10 以内的就得靠他那10个手指头了。当我们教到20以内的加减法时他就束手无策了,无奈只好脱掉鞋子把自己的10 个脚趾头也搬了上来。对于这样的学生,我起初真的也束手无策了,这样下去该如何是好,总得想出点办法来。看着自己的双手我也动了一番脑筋,于是我就把一只手看成是9,大拇指代表5,其他各指都代表1,另外一只手也是如此。 以例1 计算6 +8= 为例,计算像这样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我就告诉他:左手拿出6(大拇指加食指),右手拿出8(大拇指加另3 个手指),然后把两个大拇指合起来就是1(0 5+5=10),再数数还有几个手指(4 个),那合起来就是十几了(14)。就这么反复的教了几遍后,这位小朋友就明白了我的意思,以后做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速度也快多了,比以往手指、脚趾并用得心应手多了。计算20 以内的进位加法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解决。 低年级学生尤其是一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对“一只手是5个手指头,两只手合起来是10 个手指头。”这一概念在幼儿时期就已经形成在小朋友的大脑中了。我只是让他们把这一概念继续延续下去,两

个大拇指一并就是10,然后数数还有几个手指就是十几。因为我把20 以内的进位加法转化成为10以内的加法和整十数加几的加法了,这对小朋友来说要比进位计算简便的多,所以学生计算速度大大提高了。 后来,我也把这种方法教给了计算速度很一般的小朋友,他们的速度也有了大大提高。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不光要注重交给学生理论知识,面对学困生不要一味地用同一种方法去教学,要尽可能想出一些巧妙既便于记忆的方法来,只要结果相同,教无定法。 二、将错就错倒减法。 例2:计算15 -8= 这是20 以内的退位减法,在教学生的过程中,我们老师一般教学程序如下:让学生把被减数15 分成10 和5,然后用10 去减8 还多出2,再与5 相加等于7,所以15-8=7,而且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都非常注重过程,还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做的。这对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说是小菜一碟,有的甚至已经能熟练地口算了。中等生一般都会一步一个脚印地跟着老师走,可想而知,速度会较优生慢许多。而对那些刚对20 以内加法有那么“一点点熟练”的小朋友来说无疑碰到了难题,他们往往是这样做的:个位上5 减8 不够减,他就倒过来8-5=3,所以把15 -8 的答案做成13。面对这样的后进生,教师更应设计好攻难坡度,多花时间耐心指导。以例2 为例,我尝试使用了“倒减法”:就是在学生

2020最新部编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精选考试类应用文档,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另外祝 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各科教案类文档,如需要请下载。希望能帮助到你们! 2020最新部编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图形的运动、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数学广角——推理、总复习等。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2、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3、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5、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6、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初等数学研究期末试题及答案A

课程名称: 初等数学研究 任课教师姓名: 左晓虹 卷面总分: 100 分 考试时长: 100 分钟 考试类别:闭卷 √ 开卷 □ 其他 □ 注:答题内容请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无效. 一、单选题(4*10=40分) 1.设a ,b 是向量,命题“若a b =-,则||||a b =”的逆否命题是 ( ) (A )若a b ≠-,则||||a b ≠ (B )若a b =-,则||||a b ≠ (C )若||||a b ≠,则a b ≠- (D )若||||a b =,则a b =- 2.设抛物线的顶点在原点,准线方程为2x =-,则抛物线的方程是 ( ) (A )28y x =- (B )28y x = (C )24y x =- (D )24y x = 3.设函数()f x (x ∈R )满足()()f x f x -=,(2)()f x f x +=,则函数()y f x =的图像是 ( ) 4.6(42)x x --(x ∈R )展开式中的常数项是 ( ) (A )20- (B )15- (C )15 (D )20 5.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它的体积是 ( ) (A )283π - (B )83 π - (C )82π- (D )23 π 6.函数()cos f x x =在[0,)+∞内 ( ) (A )没有零点 (B )有且仅有一个零点

(C )有且仅有两个零点 (D )有无穷多个零点 7.设集合22{||cos sin |,}M y y x x x R ==-∈, 1 {|||N x x i =-

初等数学研究第三章答案

习题三 1、已知半径为r 的圆为内接等腰梯形ABCD。它的下底AB 是圆O 的直径,上底CD 的端点在圆周上。 (1)写出梯形的周长y 和腰长x 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其定义域; (2)当腰长为何值时,该等腰梯形的周长有最大值,并求出最大值。 解:(1)作DE ⊥AB 于 E 连DB,则∠ADB = 90°∴ADB∽AED ∴AD AB = AE AD 2 AD 2 ∴AD = AE ? AB ∴AE = AB 又Q DC = AB ? 2 AE ∴y = DC + AB + 2 AD = AB ? 2 AE + AB + 2 AD AD 2 = 2r ? 2 + 2r + 2 x AB 2x2 = 2r ? + 2r + 2 x 2r x2 = 4r ? + 2 x r x2 = ? + 2 x + 4r . r x2 又Q x > 0 ,且= AE < r ,即x < 2r 2r ∴函数的定义域为(0,2r)。(2)y = ? (r ? x) 2 + 5r ,所以当腰长x=r 时,周长y 有最大值5r. 2、设函数y = f ( x) 定义在R 上,当x>0 时,f ( x) > 1 ,且对于任意m, n ∈R ,有f (m + n) = f (m) ? f (n). 又当m ≠ n 时,f (m) ≠ f (n). 求证:(1)f (0) = 1. (2)对于任意x ∈R ,均有f ( x) > 0. 证明:(1)Q对任意m, n ∈R ,有f (m + n) = f (m) ? f (n). 1 r ∴令m=n=0,则有f (0 + 0) = f (0) + f (0) 即f (0) = f (0) + f (0) . ∴f (0) ? [ f (0) ? 1] = 0. ∴f (0) = 1 或f (0) = 0. 若 f (0) = 0.则对于任意m>0,有f ( m) = f ( m + 0) = f ( m) ? f (0) = 0 和题设矛盾。因此,f (0) = 1. (2)由题设和(1)的结论,当x ≥ 0 时, f ( x) ≥ 1 > 0 ,假设x < 0 ,则? x > 0 ,因而 f (? x) > 1。但是 f ( x) ? f (? x) = f ( x ? x) = f (0) = 1 所以, f ( x) = 1 > 0. f (? x) 3、判断下列各组函数是不是同一函数,并说出理由。(1)f ( x) = lg x 2 , (2)f ( x) = x , g ( x) = 2lg rx . g ( x) = 3 x 3 . 解:(1)是同一函数。因为定义域相同:x ∈R ? {0} . 且对每个x,对应值也相等。(2)不是同一函数。因为当x<0 时,f ( x) > 0 ,而g ( x) < 0 . 4、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1)y = (4 x ? 5) + 8 ?1 x (2)y = log (2 x?1) (3 x ? 2) (3)y = log 0.5 (log 2 x 2 + 1) (4)y = 7? x?2 lg(9 ? 3x ) (5)y = 1 ? ( ) 2 x?1 (6)y = lg x + lg(5 ? 2 x ) (7)y = arccos(2 x 2 ? x) (8)y = arcsin( x ? 1) + 1 3 1 5x ? 1 1 4 (9)y = sin x ? 1 + (1 ? sin x ) (10)y = lg cos3x ?4 x ? 5 ≠ 0 ? ?8 解:(1)Q ? ? 1 ≥ 0 ? x ? x ≠0 ? 5 ? x≠ ? 4 ? ,∴? x ≤ 8 ?x ≠0 ? ? 5 4 5 4 5 ? x≠ ? 4 ? ,∴? ?8 ≤ x ≤ 8 ? x≠0 ? ? ∴函数定义域为:[?8,0) U (0, ) U ( ,8] . ?3 x ? 2 > 0 ? (2)Q ? 2 x ? 1 > 0 ?2 x ? 1 ≠ 1. ? 2 3 2 ? x> ? 3 ? 1 ? ∴?x > 2 ? ? x ≠1 ? ? ∴函数的定义域为:( ,1) U (1, +∞). ?log 0.5 (log 2 x 2 + 1) ≥ 0 ? (3)Q ? log 2 x 2 + 1 > 0 ? x2 > 0 ? ? 0 < log 2 x 2 + 1 ≤ 1 ? ∴?log 2 x 2 > ?1 ?x≠0 ? ?2-1 ≤ x 2 ≤ 1 ? ∴? x 2 > 2?1 ?x ≠ 0 ? ? 2 2 ≤ x ≤ 1 或?1 ≤ x ≤ ? ? 2 ? 2 ? 2 2 或x ∴? 2 2 ? ? x≠0 ? ? ? 2 2 函数定义域为:[(?1, ? )U( ,1)] . 2 2 ?lg(9 ? 3x ) ≠ 0 ? Q (4)? 9 ? 3x > 0 ?7 ? x ? 2 ≥ 0 ? ? x ≠ log 3 8 ? ∴? x < 2 ??5 ≤ x ≤ 9 ? ? 9 ? 3x ≠ 1 ? ∴? 3x < 9 ? x?2 ≤ 7 ? ? 3x ≠ 8 ? ∴? 3x < 32 ??7 ≤ x ? 2 ≤ 7 ? ∴log 3 8 < x < 2 或?5 ≤ x < log 3 8 ∴函数定义域为:[(?5,log 3 8) U (log 3 8, 2)]. (5)Q1 ? ( ) 2 x?1 ≥ 0. 1 3 ∴( )2 x?1 ≤ 1. ∴ 2 x ? 1 ≥ 0. ? log x ≥ 0 ? (6)Q ? x > 0 ?5 ? 2 x > 0 ? 1 3 ∴1 ≤ x < log 5 2 1 1 ∴函数定义域为[ , +∞] 2 2 x ≥1 ? ? x ≥1 ? ? ∴? x > 0 ∴? x > 0 5 ? ?2 x < 5 ? x< ? 2 ∴x ≥ 5 ∴函数定义域为:[1, ) . 2 (7)Q ?1 ≤ 2 x 2 ? x ≤ 1 ? 2 x 2 ? x ? 1 ≤ 0LL ①∴? 2 ?2 x ? x + 1 ≥ 0LL ② 1 ? ?由①? ≤ x ≤ 1 ∴? 2 ?由②x ∈R ? ∴函数的定义域为:[1, ) . ??1 ≤ x ? 1 ≤ 1 (8)Q ? ? 5x ? 1 > 0 1 5 ?0 ≤ x ≤ 2 1 ? ∴? ∴ ? 5 ? 5 2 ∴函数的定义域为:( ,2].

20以内加减法的技巧

20以内加减法的技巧 一、手指辅助延伸法。 例1:计算6+8= 我至今记得有这样一位小朋友,5以内的加减法很勉强能通过,10以内的就得靠他那10个手指头了.当我们教到20以内的加减法时他就束手无策了,无奈只好脱掉鞋子把自己的10个脚趾头也搬了上来.对于这样的学生,我起初真的也束手无策了,这样下去该如何是好,总得想出点办法来。看着自己的双手我也动了一番脑筋,于是我就把一只手看成是9,大拇指代表5,其他各指都代表1,另外一只手也是如此。 以例1计算6+8= 为例,计算像这样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我就告诉他:左手拿出6(大拇指加食指),右手拿出8(大拇指加另3个手指),然后把两个大拇指合起来就是10(5+5=10),再数数还有几个手指(4个),那合起来就是十几了(14)。就这么反复的教了几遍后,这位小朋友就明白了我的意思,以后做20以内的进位加法速度也快多了,比以往手指、脚趾并用得心应手多了。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解决。 低年级学生尤其是一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对“一只手是5个手指头,两只手合起来是10个手指头.”这一概念在幼儿时期就已经形成在小朋友的大脑中了。我只是让他们把这一概念继续延续下去,两个大拇指一并就是10,然后数数还有几个手指就是十几.因

为我把20以内的进位加法转化成为10以内的加法和整十数加几的加法了,这对小朋友来说要比进位计算简便的多,所以学生计算速度大大 提高了。 后来,我也把这种方法教给了计算速度很一般的小朋友,他们的速度也有了大大提高。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不光要注重交给学生理论知识,面对学困生不要一味地用同一种方法去教学,要尽可能想出一些巧妙既便于记忆的方法来,只要结果相同,教无定法. 二、将错就错倒减法。 例2:计算 15-8= 这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在教学生的过程中,我们老师一般教学程序如下:让学生把被减数15分成10和5,然后用10去减8还多出2,再与5相加等于7,所以15-8=7,而且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都非常注重过程,还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做的.这对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说 是小菜一碟,有的甚至已经能熟练地口算了.中等生一般都会一步一个脚印地跟着老师走,可想而知,速度会较优生慢许多。而对那些刚对20以内加法有那么“一点点熟练”的小朋友来说无疑碰到了难题,他们往往是这样做的:个位上5减8不够减,他就倒过来8-5=3,所以把15-8的答案做成13.面对这样的后进生,教师更应设计好攻难坡度,多花时间耐心指导.以例2为例,我尝试使用了“倒减法”:就是在学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