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2年高考题库考点24 新课标选修部分内容

2012年高考题库考点24 新课标选修部分内容

2012年高考题库考点24 新课标选修部分内容
2012年高考题库考点24 新课标选修部分内容

温馨提示:

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点击右上角的关闭按钮可返回目录。

考点24 新课标选修部分内容

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2012·江苏单科·T24A)梭伦“采取曾是最优良的立法,拯救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因为雅典宪法完全是寡头政治的……所以在群众眼中,宪法上最残酷和苛虐的部分就是他们的奴隶地位;当然,他们对于每一件别的事也一样感到不满,因为他们觉得他们自己实际上什么事都没有参与。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材料二(梭伦)说:“我制定的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双方(贵族和平民)都要适可而止,以公正为本。然而,在阶级社会中,根本利益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梭伦受到了来自两方的攻击,被迫无奈,最后只身逃出希腊。

——冯俊科《西方幸福论——从梭伦到费尔巴哈》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雅典国家形成初期寡头政治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弊端给雅典带来的社会危机。(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梭伦采取的保护平民有限政治权益的措施。(3分)

(3)据材料二,分析梭伦无法达到改革目标的根本原因,并指出梭伦的哪些观念对后世民主政治产生了积极影响?(3分)

【解题指南】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的梭伦改革,梭伦改革奠定了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基础,开创了奴隶制的民主政治文明。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一信息从平民政治地位和参政权利两方面概括弊端,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概括社会危机。第(2)题,结合梭伦改革的措施概括回答。第(3)题,依据材料二中“在阶级社会中,根本利益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概括回答原因,依据材料二中“我制定的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以公正为本”概括回答积极影响。

【答案】(1)弊端:平民受到奴役,平民缺乏政治参与权。

危机:导致贵族与平民、贵族与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之间矛盾的激化。社会动荡不安,阻碍经济发展。

(2)措施:解负令,财产等级制,四百人会议(公民大会或陪审法庭)。

(3)根本原因:阶级利益的对立。

观念:公正观念,法治观念。

2.(2012·山东文综·T35)(10分)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面对社会转型,两次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是什么?举例说明。(4分)

(2)依据改革的措施,概括说明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形式有何不同,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6分)

【解题指南】本题借助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本题属于对社会转型时期的改革的比较考查。

【解析】第(1)题应明确二者的社会转型: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从而找到矛盾,如新兴地主与奴隶主贵族的矛盾,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的矛盾等。第(2)题的“除旧布新”,联系改革的具体举措,应明确前者突出了制度创新的应用,后者突出了学习与借鉴先进制度的应用。作用可

以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统一、民族交流与融合等方面加以归纳。

【答案】(1)商鞅变法:奴隶主贵族和新兴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如废井田开阡陌、废分封行郡县等。(举一例说明即可)北魏孝文帝改革:落后的鲜卑族文化和先进的中原文化之间的矛盾,如实行均田制、推行汉化政策等。(举一例说明即可)

(2)商鞅变法:创设新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借鉴中原文化。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国家统一。

3.(2012·新课标全国文综·T45)(15分)

材料西汉后期,大商人、大地主兼并土地,占有奴婢,社会矛盾加剧,“改制”呼声高涨。以改革家形象出现的王莽代汉创立“新”朝,以《周礼》为依据进行改革。“新”政权建立前后七八年间,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公元7年,铸错刀、契刀、大钱,与五铢钱并行。三种新铸钱币的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价分别为一比五千、一比五百、一比五十。公元9年,废除五铢钱、错刀、契刀,另铸造小钱,与大钱并行。公元10年,推行总名为“宝货”的钱币,分金货、银货、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质地、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共计28个品种,相互间兑换标准复杂。公元14年,废止大、小钱,发行重二十五铢的“货布”与重五铢的“货泉”。“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业,而陷大刑”。币制改革与王莽的其他改革,均告失败。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革的目的。(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10分)

【解题指南】关于王莽改制的内容在选修1新课标中未涉及,属于新情境材料题,那么解答本题时就应依托材料并结合教材所学关于改革的一般规律认识作

【解析】第(1)题直接根据材料进行概括即可:社会矛盾加剧→缓解社会矛盾;王莽创立“新”朝→树立新朝形象;新政权刚建立→巩固新政权。结合改革的一般规律也不难得出改革的目的一般是缓和矛盾、巩固自己的统治。第(2)题分析改制失败原因要有针对性,主要针对币制改革对经济和百姓的危害进行分析,分析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作答时应要点全面、到位。

【答案】(1)缓解社会危机,树立“新”朝形象,巩固政权。

(2)复古而不切实际;频繁多变,币种紊乱,造成社会经济混乱;任意规定币值与兑换标准,掠夺百姓财富,加剧社会动荡。

4.(2012·福建文综·T41A)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德意志)“所有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应该规定,凡属世俗的事都不应该送到罗马判决,只应该由世俗当局处理。”

——马丁·路德《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

贵族公开书》(1520年) 材料二《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第一版印了4000册,不到一周便销售一空。这本书在一年之中,至少重版了十三次。

——克利斯坦《宗教改革》材料三《九十五条论纲》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刘新利《欧洲文艺复兴史》(1)据材料一指出马丁·路德的主张。为什么材料二所述“公开书”销量这么大?

(2)如何理解材料三中“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推动“点燃了整片森林”的力量还有哪些?(8分)

【解题指南】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材料解读和历史事件分析的能力。欧洲宗教改革是高考的热点之一,解题时应以材料信息为依据,以所学知识为依托。【解析】第(1)题,先根据材料一信息进行概括总结,再抓住材料二中的关键词“德意志民族”“4000册”,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回答。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会的最初的简单动机却引发了时代大变革,再列举出支持和参与宗教改革的社会力量。

【答案】(1)主张:建立民族教会,司法权实行政教分离。

原因:反映了德意志民族的迫切要求,印刷技术的应用。

(2)理解:路德原本反对罗马教会兜售赎罪券,结果引发了西欧宗教和世俗社会的改革。

力量:国王、诸侯等,人民群众,卡尔文(加尔文)等教会人士。5.(2012·海南单科·T29)(12分)

材料 1935年,法国国民收入比1929年减少30%,企业倒闭1.1万家,失业人口超过80万。法西斯组织活动猖獗,对法国民主制度构成严重威胁。法国社会党、激进社会党和共产党共同组成了人民阵线,参加大选。1936年6月,以社会党人勃鲁姆为总理的第一届人民阵线政府成立。法国共产党虽未入阁,但表示全力支持勃鲁姆的各项政策。

勃鲁姆政府执政后,开始实行改革。它规定一般工人的工资可提高7~15%,待遇极差的工人的工资可提高2~3倍,允许工人和职员在不减薪的情况下每周工作40小时、每年两周带薪休假,并要求完善集体合同制度。政府还着手改革

税收制度,增加对失业工人的帮助,对法兰西银行实施监督,把部分军工企业收归国有,建立全国铁路公司等。这些改革措施对法国经济的复苏起了一定作用。勃鲁姆政府的政策遭到部分资本家的反对,有大约600亿法郎被从银行提出,其中280亿法郎被转往国外。与此同时,左翼政党内部就取缔法西斯组织等问题发生激烈争执。1937年2月,勃鲁姆宣布因财政困难,暂时停止执行人民阵线的纲领。

——摘编自[法]皮埃尔·米盖尔《法国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人民阵线政府成立的背景;指出勃鲁姆改革的措施与罗斯福新政的共同之处。(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勃鲁姆改革的作用。(4分)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经济大危机后法国政府所采取的措施及作用,考查分析、比较、概括能力。

【解析】第(1)题背景从材料中第一段概括如经济危机的破坏、法西斯组织活动猖獗;工人进步力量的发展等作答;共同之处,联系材料第二段并结合罗斯福的措施进行比较分析。第(2)题作用从对经济危机缓解、法国政治局势发展等方面作答。

【答案】(1)背景:严重的经济危机;法西斯势力活动猖獗;左翼力量形成联合。

共同之处:针对经济危机;实行国家干预政策;提高工人待遇和福利;监管银行。(8分)

(2)对法国经济复苏起到一定作用;遭到大资产阶级反对,来取得明显的改革成果;阻止了法西斯势力上台。(4分)

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1.(2012·安徽文综·T17)图5为民国年间的漫画,画中人物指的是( )

A.袁世凯

B.段祺瑞

C.张勋

D.溥仪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张勋复辟的结果,考查学生从漫画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突破口是抓住材料中的文字“万岁”、时间“民国六年”以及材料是时政漫画的特点,注意时效性。

【解析】选C。从漫画中“不可活”可知这个事件已失败,由图中提供的时间是民国六年可知这幅画创作于1917年,加上图中的“万岁”,可知是指张勋复辟帝制失败。A项时间是在1916年,B项与复辟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2.(2012·北京文综·T21)英国“光荣革命”后的一系列法令,规定了国王不得违反某些法规,但对国王可以行使的权力却未明确规定。结合所学,国王仍保留的权力是( )

A.筹集税款

B.干预立法

C.招募军队

D.任命大臣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理解。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英国君主立宪制度下君主权力的分析能力,如下图所示:

3.(2012·北京文综·T22)巴黎著名的协和广场曾几度更名,见证了法国革命的曲折历史。1793年时它名为“革命广场”,1795年改名为“协和广场”,1826年又改名为“路易十六广场”,1830年最终定名为“协和广场”。将这些名称与下列历史时期相对应,并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波旁王朝复辟时期②七月王朝时期

③雅各宾派专政时期④督政府时期

A.①③②④

B.③①④②

C.③④①②

D.④③①②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注意法国大革命中各个派别相继执掌政权的时间。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历史知识识记能力。

4.(2012·福建文综·T20)法国大革命初期一首流行歌谣唱道:“把高个儿截短,把矮个儿拉长……”这种呼声化为图景就成了图7所示漫画,它表达的政治理念是( )

A.平等

B.自由

C.人权

D.博爱

【解题指南】解题关键在于对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时代内涵准确把握和判断。【解析】选A。根据材料提供的歌谣信息,可以进一步分析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出现的时代要求。高截矮、矮拉长的诉求主要体现了法国人民要求平等的政治要求,这与选项A的表述最为吻合。

5.(2012·天津文综·T9)1793年初,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在革命高潮中被送上断头台。与这一事件相联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此法国废除了君主制

B.这一事件标志法国大革命结束

C.这一事件为拿破仑上台创造了条件

D.君主制的幽灵并未因此在法国消失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要理解国王被送上断头台,并不意味着君主制度的结束,不能表明君主制度的消失。

【解析】选D。本题考查法国大革命。在法国大革命期间虽然国王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但是由于人们思想的保守,君主制的幽灵并未因此在法国消失:拿破仑称帝、波旁王朝复辟、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都说明了这一问题。6.(2012·海南单科·T30)

材料一 1907年,梁启超在日本组织立宪团体政闻社,创办《政论》杂志,发表了政闻社宣言书,其中提出,“无国会之国,则责任政府终古不成立;责任政府不成立,则政体终古不脱于专制”。鉴于目前的政治状况,“君主代政府

负责任之结果,一方面使政府有所诿卸,而政治未从改良;一方面使君主丛怨于人民,而国本将生摇动”。

——摘编自《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

材料二各省谘议员多数北上,集议如何进行立宪之法……其第三次请愿书中,措词则甚激昂……系谓政府如再不允所请,则吾辈将倡革命矣。更不料清廷因此震怒,立下明谕,勒令代表等出京还里。各代表闻此乱命,亦极愤怒,即夕约集报馆中,秘议“同人各返本省,向谘议局报告清廷政治绝望,吾辈公决秘谋革命,并即以各谘议局中之同志为革命之干部人员。若日后遇有可以发难之问题,则各省同志即竭力响应援助起义独立”。

——摘自丁文江编《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立宪派的政治主张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立宪派在推翻清朝统治中的作用。(6分)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史资产阶级政治派别立宪派的政治主张及其实践,考查学生的概括、分析、综合的能力。

【解析】第(1)题政治主张直接从材料中概括,背景从当时政治形势和各种政治力量的主张作答;第(2)题从思想宣传和政治实践评价其积极作用,另外从其妥协性概括其局限性。

【答案】(1)主张:反对封建专制,实行君主立宪,建立国会和责任制政府。背景:清政府“新政”和“预备立宪”;立宪派与革命党论战。(6分)

(2)宣传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推动了民主潮流高涨;领导立宪运动,为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创造了有利的政治条件;在宣传斗争中具有妥协性。(6分)

7.(2012·福建文综·T41B)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享受英国习惯法的保护,包括由附近地区陪审团审讯的权利、举行公开集会以讨论群众疾苦的权利、向英王请愿的权利,是殖民地人民的天赋权利。

——第一届大陆会议《殖民地权利宣言》(1774年)

材料二13个主权国家既彼此争斗,又一起同联邦首脑斗,必然会很快地同归于尽。可是,如果我们能制定出一部充满活力的开明的宪法,实行严格的相互钳制和相互监督,我们就完全有可能一定程度上恢复我们的尊严和举足轻重的地位。

——华盛顿·欧文《华盛顿传》(1)指出材料一所述宣言与《独立宣言》对美洲政治属性认识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上述差异的原因。(7分)

(2)材料二所述独立后的美国政治局面,是如何通过“充满活力的开明的宪法”改变的?(8分)

【解题指南】本题主要考查材料解读和历史分析能力。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比较和判断,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认识差异的不同思想动机。第(2)题,主要根据所学知识就美国联邦体制和三权分立原则进行回答。

【答案】(1)差异:前者是殖民地,后者是独立国家。

原因:前者对宗主国英国存在幻想;后者幻想破灭,走上独立战争道路。

(2)改变:改邦联制为联邦制,确立三权分立体制。

8.(2012·山东文综·T36)(10分)以下是选自1911年11月2日《神州日报》的一段文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救亡之策,惟泯汉满,和革党,调新旧,速建联邦共和大国。……务乞亿兆同

胞,军民一心,速迎天机,各守公法,速建共和立宪国。袁世凯资格,适于总统,外论亦协,方不可折入满洲,存帝自扰。

——《伦敦华侨致全国同胞电》

(1)据材料,概括指出伦敦华侨支持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的理由。(5分)

(2)结合史实,说明伦敦华侨建立“共和立宪国”的愿望是否真正得以实现。(5分)

【解题指南】本题的解答思路很明确:(1)据材料,获取信息,进行归纳概括,不用过多的联系所学知识。(2)结合史实说明历史问题,这就需要调动与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解析】第(1)题注意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如“惟泯汉满,和革党,调新旧”突出了国内矛盾的调和,“外论亦协,方不可折入满洲,存帝自扰”突出了减少外国干涉,有利于推翻帝制,这些是伦敦华侨认为袁世凯当上大总统能解决的问题。第(2)题应从袁世凯破坏共和实行独裁的史实加以阐述。

【答案】(1)他们认为袁世凯做临时大总统,有利于调和矛盾,稳定局势,有利于推翻帝制,实现民主共和,可以避免外国干涉。

(2)没有真正实现。袁世凯践踏民主,实行独裁,中华民国名存实亡;(或答出两条具体史实也可)袁世凯取消共和,复辟帝制。

9.(2012·新课标全国文综·T46)(15分)

材料一第三十条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行使中央统治权。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时,其职权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行使之。

第七十二条国民政府设主席一人、委员若干人,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任,委员名额以法律定之。

——摘自《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1931年6月) 材料二中国国民党在国民大会未举行以前,为准备实施宪政起见,修改国民政府组织法……

(二)国民政府委员由国民政府主席就中国国民党内外人士选任之。

(三)国民政府委员会为政府之最高国务机关。

附注:

(一)国民政府主席提请选任各党派人士为国府委员时,由各党派自行提名,但主席不同意时,由各该党派另提人选。

(三)国府委员名额之半,由国民党人员充任,其余半数,由其他各党派及社会贤达充任,其分配另行商定。

——摘自《政协会关于政府组织问题的协议》(1946年1月28日)

(1)概括指出材料一、二中有关国民政府组织方面规定的不同之处。(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中关于国民政府组织方面规定的实质变化及其主要原因。(9分)

【解题指南】本题属于材料对比分析题,依据材料概括其变化。解答时要据材料写不同,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实质及不同的原因即可。

【解析】第(1)题要求指出材料一、二的不同,把握好限定语:有关国民政府组织方面规定的不同。第(2)题结合所学,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实质变化和变化原因即可。

【答案】(1)以宪法形式规定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行国民大会职权,国民政府委员全部以国民党人充任;以各党派政治协商形式确认国民政府委员会为最高国务机关,国民政府委员会和党外人士各占一半。

(2)实质变化:改变国民党一党独裁,建立各党派联合政府。

原因:抗日战争胜利,国共两党力量对比变化;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与国内民主运动高涨;国际因素制约。

三、20世纪战争与和平

1.(2012·北京文综·T23)图7是某个历史时期的欧洲部分地区示意图。下列各项历史事件发生于这一时期的是( )

A.普法战争爆发

B.第二国际建立

C.两德统一完成

D.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第二国际建立的时间。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从图中“奥匈帝国”“德国”等信息可以判断这是普法战争之后的欧洲政治地图,时间应该是1871-1918年,因为1871年普法战争后,普鲁士完成德国的统一,故A不正确。1990年两德统一完成。1991年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此时“奥匈帝国”已经不存在,故C、 D排除。1889年第二国际建立,正好在这一时间段内。

2.(2012·天津文综·T10)1940年12月底,罗斯福在一次广播谈话中说:“美国不能用缩进被窝、蒙头大睡的办法回避危险或对危险的害怕”,“必须成为民主国家伟大兵工厂”。随后不久,美国( )

A.通过了新的《中立法》

B.通过了《租借法》

C.与英国共同发表《大西洋宪章》

D.参与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解题指南】注意二战爆发前后美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变化。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二战爆发前后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如下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为成为民主国家伟大兵工厂,美国1941年初通过了《租借法》。

3.(2012·浙江文综·T22)

右边漫画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其中不能

..读出的是( )

A.“霸王行动”开始,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B.盟军登陆西西里岛,墨索里尼政府垮台

C.被困于突尼斯的德意军队投降,北非战事结束

D.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库尔斯克战役沉重打击德国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Map of Europe 1943”,辅以漫画中欧洲战场的基本形势,可以作答。

【解析】选A。霸王行动,即诺曼底登陆是在1944年6月,因此A可选;从代表苏联的“熊”已经开始进入反攻阶段,可见应为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库尔斯

克战役已经结束,因此D是正确表述,从时间和伸过地中海的代表美国的“手”都可以看出B、C皆为正确表述,因此本题正确选项为A。

4.(2012·新课标全国文综·T47)(15分)

材料使德国陷入受奴役地位达一代之久、降低数百万生灵之生活水平以及剥夺其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之幸福,是一项令人深恶痛绝的政策——即使这种政策事实上可行,即使藉此能够养肥我们自己……如果法国和意大利准备利用它们暂时的战胜国权利去毁掉已经战败投降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并以此来结束这场欧洲内战的话,它们自身同样会走向毁灭,因为战胜国和战败国被背后的精神和经济纽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密不可分……通过把赔款支付额定在德国的支付能力之内,我们可以恢复德国的希望和进取心,可以避免由和约条款不可能完成而导致的永久性摩擦以及不正常的压力……

——据[英]凯恩斯《和约的经济后果》(1919年12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德国赔款问题上凯恩斯的主张与凡尔赛和约规定的不同之处。(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凯恩斯提出其主张的主要原因。(9分)

【解题指南】本题属于观点型比较分析题,要依据材料提炼概括其观点,然后分析不同观点的原因,较好的考查了学生分析比较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解析】第(1)题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剥夺其整个国家”“通过把赔款支付额定在德国的支付能力之内”可得出结论:凡尔赛和约规定是彻底削弱战败国,而凯恩斯则主张有限度的赔款,以便德国恢复。第(2)题据材料可以看出主张要避免战争重演和遇见和约的灾难后果,然后再结合所学分析凯恩斯主张的其他原因。

【答案】(1)不同:有限度的赔款,以便德国恢复;苛刻的巨额赔款,彻底削弱

战败国。

(2)原因:认定德国的战争责任;汲取一战教训,反对民族利己主义和战胜国的掠夺;将欧洲视为一个整体;预见到和约的灾难性后果,避免战争的重演。

5.(2012·山东文综·T37)(10分)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人们对如何避免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撇开经济进步而单纯依靠军事力量换来的和平是短暂的,而且也是徒劳的。

——保罗·肯尼迪《联合国过去与未来》结合一战后和二战后西欧的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短文,谈谈你对材料所述主张的认识。(10分)

要求:①主题明确,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提取短文主题。避免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这一主题在材料提示语中即已出现。

【解析】解答本题应围绕经济进步与单纯依靠军事力量哪个因素更利于长久和平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从一战后凡尔赛体系在军事压制下维护的短暂和平、法西斯的上台引发二战、二战后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美苏争霸带来的紧张局面、欧洲走向联合、冷战结束后全球化与多极化等正反两方面的例子来进行论述。【答案】略。

6.(2012·海南单科·T31)(12分)

材料朕深鉴于世界大势及帝国之现状,欲采取非常之措施,以收拾时局,兹告尔等臣民,朕已饬令帝国政府通告美英中苏四国愿接受其联合公告。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国主权,侵犯其领土,固非朕之本志。然自交战以来,已阅四载,

虽陆海将兵勇敢善战,百官有司励精图治,一亿众庶之奉公,各尽所能,而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如仍继续交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如此,则朕将何以保全亿兆之赤子,陈谢于皇祖皇宗之神灵。此朕所以饬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停战诏书》(1945年8月14日)(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日本《停战诏书》发布的历史背景。(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停战诏书》对侵略战争的辩解。(7分)【解题指南】本题考查二战日本投降的《停战诏书》,考查对材料的理解、概括、分析能力。

【解析】第(1)题历史背景从当时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创造条件。第(2)题主要从材料中第二段概括提炼日本天皇为自己所作的辩护。

【答案】(1)德国战败;《波茨坦公告》发布;美国在广岛、长崎投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中国抗日力量大反攻;日本已无力抵抗。(5分)

(2)回避了侵略中国和东南亚的事实;美化战争目的;掩盖侵略本质,推卸战争责任;没有写明“无条件投降”;将投降辩解为挽救人类文明;不利于反思战争罪责等。(答出其中四点,即可得满分)(7分)

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2012·浙江文综·T16)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嗣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这些举动表明康熙( )

①崇尚儒家文化②着力提升满族文化

③延揽汉族文士④努力缓和民族矛盾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

(1)了解康熙对儒学的基本态度。

(2)提取材料信息涉及的基本史实。

【解析】选B。康熙亲赴曲阜,参加祭孔典礼,①可选;破格授予孔子后裔为国子监博士,可见其有意延揽汉族文士,③可选;康熙以上举动,其根本的用意都是为了缓和满族入主中原造成的严重的民族矛盾,对儒家文化的尊重,有助于促进汉人接纳满洲贵族的统治,④可选;康熙对儒家文化的尊重,其用意不在于将其纳入或者同化满族文化,因此②不可选。

2.(2012·海南单科·T32)(12分)

材料公元1161年,金帝完颜亮撕毁与南宋之间的和议,击溃宋淮河一线守军,直赴长江北岸的西采石。中书舍人虞允文奉宋高宗之命前往东采石犒劳长江南岸的宋军。“时敌兵实四十万,马倍之,宋军才一万八千”。宋军溃散之余,新的指挥系统尚未成立,军无斗志,部队“三五星散,解鞍束甲坐道旁”。虞允文“立招诸将,勉以忠义”,部署防御。有人说“公受命犒师,不受命督战”,可能招致杀身之祸。虞允文表示:“危及社稷,吾将安避!”在其感召下,“士殊死战”,最终连败金军,挫败其渡江南下的企图,虞允文随后拜访养病的两淮宋军统帅刘铸,刘铸说:“朝廷养兵三十年,一技不施,而大功乃出于一儒生,我辈愧死矣。”诸路宋军继续出击,宋金重新走向和谈。

——据《宋史·虞允文传》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采石之战的历史意义。(6分)

(2)根据材料,简评虞允文在采石之战中的作为。(6分)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宋金关系,考查对材料分析、概括能力。

【解析】第(1)题意义从战场形势、战争结果以及对江南经济的发展等方面作答;第(2)题作为主要从作战的战略战术等角度作答。

【答案】(1)扭转了战场上的被动局面,激发了南宋军民抗金斗志;阻止了金军的南下,有助于江南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6分)

(2)面对危局,指挥得当,以少胜多;勇于担当,敢于突破体制束缚,不计较个人得失。(6分)

3.(2012·福建文综·T41C)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雍正五年(1727)台湾知府沈起元条陈台湾事宜称:“漳泉内地无籍之民,无田可耕,无工可佣,无食可觅。一到台地,上之可以致富,下之可以温饱。”……据统计,台湾归统时约有人口20万左右,到嘉庆中期,总人口已达200万之众。

——陈锋等《中国经济通史》材料二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下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从康熙到嘉庆年间,先后担任府儒学教授的36人、训导23人,台湾县儒学教谕36人、训导25人,凤山县儒学教谕34人、训导11人,全部都是福建人。

——陈孔立《台湾历史纲要》(1)材料一中的“台湾归统”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指出材料二所述康熙帝在台湾设一府三县的政治意图。(7分)

(2)据上述材料,评述康熙帝统一台湾对加强闽台经济、文化联系的积极作用。(8分)

【解题指南】本题主要考查康熙帝统一和建设台湾的历史功绩,同时也是福建高考命题中嵌入地方历史的具体表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