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一次绿色革命

第一次绿色革命

第一次绿色革命
第一次绿色革命

第一次绿色革命

1)20世纪70年代的“绿色革命”指的是什么?

20世纪初以来,特别是40年代末,由于化肥在农业上的大量施用,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但小麦、水稻等作物的高秆品种倒伏越来越严重,成为限制农作物高产稳定的主要因素。

作物的抗倒性与茎秆的坚韧程度及根系发育的好坏有密切关系,而种植矮秆品种是防止倒伏最有效的措施。所以,当时这些作物品种的矮化问题亟待解决。各国育种工作者都致力于这项工作。20世纪初,意大利科研人员用日本赤小麦为矮源,与当地品种杂交,育成半矮秆小麦品种“矮粒多”等;日本岩手农场以“达磨”为矮源,于1953年育成综合性状较好的“农林10号”,为达磨基因源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基因载体。之后,美国科研人员利用农林10号育成了著名小麦品种“格恩斯”;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小麦研究部主任勃劳格利用农林10号等为矮源,育成了“索诺拉64”等一大批矮秆小麦品种,在墨西哥、印度、巴基斯坦等地推广,使小麦单产大幅度提高。此后,勃劳格又育成了能够适应多种气候、日照、地形及其他生长条件的小麦新品种。因为改良中心设在墨西哥,所以人们也称之为墨西哥小麦。1967年后,阿根廷、孟加拉、巴西、智利、埃及、危地马拉、伊拉克、意大利、西班牙、突尼斯等许多国家,相继引入了墨西哥小麦及其栽培技术,使小麦大幅度增产。当时人们将墨西哥小麦的育成、传播和普遍获得高产这种现象称为“绿色革命”,勃劳格也被誉为“绿色革命之父”,并于1970年荣获诺贝尔和平奖。

与此同时,国际水稻研究所用印度尼西亚的高秆水稻品种和原产中国的矮秆地方品种“低脚乌尖”杂交,于1962年育成了号称“奇迹稻”的“IR8”,进而以IR8为矮源,育成了一批矮秆、高产、抗病的国际水稻系列品种,在东南亚广为种植。这方面的成功也一并称为“绿色革命”。“绿色革命”实质上是对不适应生产发展的高秆品种种植状况的一次根本性变革,它对各国的矮化育种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

2)绿色革命的社会反响

20世纪60年代,多种矮秆高产小麦和水稻品种的栽培和培育成功,标志着传统植物育种理论和各种农业措施在作物改良中的应用达到了顶点,并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1966~1968年,将高产半矮生的墨西哥小麦品种引入印度之前,印度每年的小麦总产量约为1.139×107t。到大范围采用高产品种之后的1981年,小麦年产量增加到3.650×107t。这15年间的增长足以为1.84亿的新增人口每人每天提供375 g的小麦。阿根廷、孟加拉、中国、巴基斯坦和土耳其等国小麦产量的增长也令人瞩目。1982~1991年10年间,中国农业产量每年增长8%,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由于这项令人瞩目的成就,1983~1990年期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部长的何康,1986年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帕克学院被授予名誉博士学位,1993年被授予“粮食奖”。

从1965~1980年,发展中国家小麦和稻米的产量大约增加了75%,各国的情况略有不同。1950年~1984年,墨西哥的小麦产量增加了400%,同期印度尼西亚的稻米产量翻了一番。种子质量的提高和农业技术的改良,使苏丹、加纳、坦桑尼亚、赞比亚等国的玉米、高粱和谷子产量提高了大约300%~400%。在亚洲国家,人们使用“绿色革命”这个词,来描述稻米和小麦产量的增长2~3倍对社会、经济以及营养等多方面产生的巨大影响。

绿色革命在为人称道的同时也被人批评。新品种比传统作物需要更多的化肥和灌溉,它们对水和肥变化的反应也更敏感。因此,不良的气候、大量的能源消耗和全球性的经济不景气,显著减缓了绿色革命前进的步伐。批评者认为,以密集型农业、大农场和高质量耕地为重点的绿色革命,不仅损害了环境,而且没有为应当受益的贫穷农民带来多少利益。

第二次绿色革命──杂交水稻的成功

第一次“绿色革命”使水稻品种矮秆化,大大地提高了水稻的单产和总产。此后近20年,水稻的单产几乎没有明显的提高。如何继续提高水稻等粮食作物的产量,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是摆在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家面前的重要任务。以袁隆平为首的中国科学家,根据遗传学杂种优势的原理,于1973年成功地培育成世界上第一代杂交水稻。杂交稻的大面积推广,使水稻每公顷产量在矮秆的基础上平均提高了20%,从而突破了自第一次“绿色革命”后,粮食单产停滞不前的难关。世人称杂交水稻的成功为“第二次绿色革命”,袁隆平因此被誉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70年代的“绿色革命”指的是什么?

20世纪初以来,特别是40年代末,由于化肥在农业上的大量施用,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但小麦、水稻等作物的高秆品种倒伏越来越严重,成为限制农作物高产稳产的主要因素。

作物的抗倒性与茎秆的坚韧程度及根系发育的好坏有密切关系,而种植矮秆品种是防止倒伏最有效的措施。所以,当时这些作物品种的矮化问题亟待解决。各国育种工作者都致力于这项工作。20世纪初意大利用日本赤小麦为矮源与当地品种杂交育成半矮秆小麦品种矮粒多等;日本岩手农场以达磨为矮源干1953年育成综合性状较好的农林10号,为达磨基因源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基因载体。之后美国利用农林10号育成了著名小麦品种格恩斯;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小麦研究部主任勃劳格利用农林 lO号等为矮源育成了索诺拉64等一大批矮秆小麦品种,在墨西哥、印度、巴基斯坦等地推广,使小麦单产大幅度提高。此后他又育成了能够适应多种气候,日照、地形及其它生长条件的小麦新品种。因为改良中心设在墨西哥,所以人们也称之为墨西哥小麦。 1967年后,阿根廷、孟加拉、巴西、智利、埃及、危地马拉、伊拉克、意大利、西班牙、突尼期等中美、西亚、中东、北非、南美的许多国家相继引入墨西哥小麦及其栽培技术,使小麦大幅度增产。当时人们将墨西哥小麦的育成、传播和普遍获得高产这种现象称为“绿色革命”,勃劳格也被誉为“绿色革命之父”,并于1970年荣获诺贝尔和平奖。

与此同时,国际水稻研究所用印度尼西亚的高秆水稻品种和原产中国的矮秆地方品种低脚乌尖杂交,于1962年育成了号称“奇迹稻”的IR8,进而以IR8为矮源育成了一批矮秆、高产、抗病的国际稻系列品种,在东南亚广为种植,也一并称为“绿色革命”。“绿色革命”实质上是对不适应生产发展的高秆品种种植状况的一次根本性变革,它对各国的矮化育种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当然矮化育种并不是茎杆越矮越好,不同的作物,不同的生产条件,矮化有其适宜的限度。因为过矮的品种由于茎叶产量过低,籽粒产量往往难以提高,并且茎秆过矮,叶片过于密集,通风透光不良,易发生病害,往往造成粒小而不饱

满。实践证明在目前生产条件下小麦株高在75—85厘子、水稻在75厘米左右为宜。同一品种在不同的栽培管理条件下株高也会有一定的变化幅度。有人认为茎秆矮到大肥大水攻不倒、大风大雨刮不斜的才是理想的品种,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矮秆是为了抗倒,抗倒是为了高产、稳定,而矮秆本身并不是目的。实践也已经证明那种认为越矮秆越抗倒的观点也是错误的,因为抗倒性决非仅仅与株高有关,所以应当根据当地的地力水平、生产条件和常年因倒优影响产量的程度选择适宜的品种。

基因工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基因组DNA文库:将某一种基因DNA用适当的限制酶切断后,与载体DNA重组,再全部 转化宿主细胞,得到含全部基因组DNA的种群,称为基因组DNA文库。 2、DNA的复性:将变性DNA经退火(低于变性温度约25~30℃的条件下保温一段时间)处 理,使其重新形成双螺旋结构的过程,称为DNA的复性。 3、克隆化:获取同一拷贝的过程,即无性繁殖。 4、Tm:加热DNA溶液,使其对260nm紫外光的吸收度突然增加,达到其最大值一半时的温 度,就是DNA的变性温度(融解温度,Tm)。 5、选择标记基因:是指该基因的表达产物对选择剂产生抗性,致使转化细胞不受选择剂影 响,能正常生长、发育、分化,从而把转化体选择出来的一类基因。 6、基因和基因组 DNA分子中具有特定生物学功能的片段称为基因(gene)。一个生物体 的全部DNA序列称为基因组(genome) 7、分子杂交不同来源的单链核酸(DNA或RNA),只要它们具有大致相同的碱基序列,经 过退火处理,就能重新形成杂种双螺旋,这一现象称为分子杂交。 8、生物技术:也称生物工程,是人们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和 其他基础科学的科学原理,按照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为人类生产出所需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学科。 9、载体:把一个有用的目的DNA片段通过重组DNA技术,送进受体细胞中去进行繁殖或表 达的工具称为载体。 10、cDNA文库:即由mRNA经过反转录成cDNA,然后来构建文库,构建的文库不包含内含子。 11、转化:外源DNA导入宿主细胞的过程称之为转化。 12、黏性末端:指DNA分子在限制性内切酶的作用下形成的具有互补碱基的单链延伸末端结 构,它们能够通过互补碱基间的配对而重新连接起来。 13、重叠基因:一个基因序列中,含有另一基因的部分或全部序列。 14、基因组文库:把某种生物基因组的全部遗传信息通过载体贮存在一个受体菌克隆子群体中,这个群体即为这种生物的基因组文库。 15、同尾酶识别位点不同,但切割后产生相同末端的酶,称为同尾酶。 16、酶切位点DNA在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的作用下,使多聚核苷酸链上磷酸二酯键断开的位置 被称为酶切位点。 二、填空 1、基因工程技术是生物技术的核心技术。 2、在质粒载体图谱上,写出下列符号表示的含义:Amp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 LacZβ-半乳糖甘酶基因, ori转录复制起始点 ,MCS多克隆位点。 3、PCR包括三个步骤_变性,退火,延伸。 4、核酸具有酸性,粘度大,能吸收紫外光,最大吸收峰为260nm。吸光度A260/A280 比值 在1.7~2.0之间时,DNA纯度高;比值小于1.7时,表明DNA的纯度不高,可能有蛋白或酚污染。 5、核酸Tm的高低与DNA分子中G+C的含量有关,其含量越高,则Tm越高。 6、基因工程的实施包括四个必要条件:工具酶、基因、载体和受体细胞。 7、DNA双螺旋结构是DNA二级结构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Watson和Crick两位科学家于 1953年提出来的一种结构模型。 8、常用的逆转录酶有AMV和M-MLV。 9、引起DNA变性的因素主要有:高温、强酸强碱、有机溶剂等。 10、在非最适的反应条件下,有些限制性内切酶的识别特异性会降低,识别的序列和切割会发生改变,这就是所谓的星活性。 11、限制性内切酶酶切DNA片断后通常有两类末端:平末端、黏性末端。 12、目的基因与噬菌体DNA进行重组时,可采用插入重组方式,也可采用置换重组方式。 13、写出下列符号的含义:Bt苏云金芽孢杆菌,ICP(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晶体蛋白 14、常用的报告基因有β-半乳糖苷酶基因LacZ、氯霉素乙酰转移酶基因CAT、荧光素酶基 因GUS、β-葡萄糖醛酸酶基因GFP、绿色荧光蛋白基因。 15、生物技术是人们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和其他基础学科的科学原理,利用生物体或其体系制造人类所需要的产品的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16、柯斯质粒是一类人工构建的质粒-噬菌体杂合载体,它的复制子来自质粒,cos位点序列来自λ噬菌体。 17、基因组文库中包括有内含子和外显子,而cDNA 文库中则不含内含子。 18、生物技术主要是指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 19、生物技术具有的基本特征为高效益、高智力、高投入、高竞争、高势能、高风险。 20、生物技术可分为传统生物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 21、现代生物技术是以20世纪70年代DNA重组技术的建立为标志。 22、现代生物技术以现代生物学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新兴学科。 23、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对生物进行基因转移,使生物体获得优良品性,称为转基因技术,通 过转基因技术获得的生物体称为转基因生物。 24、细胞工程包括植物细胞的体外培养技术、细胞融合技术、细胞器移植技术、克隆技术、 干细胞技术。 25、酶工程包括酶的固定化技术、细胞的固定化技术、酶的修饰改造技术、酶反应器的设计 等技术。 26、基因工程以DNA为基本材料。

2020智慧树知道网课《近现代世界环境史》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第一章测试 1 【多选题】(3分) 本课程所谓的环境包括以下哪些环境? A. 人文环境 B. 人造环境 C. 自然环境 D. 社会环境 2 【多选题】(3分) 当前全球重大环境问题包括以下哪些? A. 生态问题 B. 环保运动 C. 气候变化 D. 生物多样性保护

3 【多选题】(3分) 环境史研究的内容包括哪些? A. 围绕环境问题产生的政治与社会建构 B. 自然现象的演变历史 C. 人类历史上所处环境的物质性变化 D. 环境思想与观念 4 【判断题】(2分) 本课程所谓的环境,通常是指人类的生存环境,即以人作为中心事物,由地球上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所构成的人类生存空间。 A. 对 B. 错 5

【判断题】(2分) 所谓的人造环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逐步创造和建立起来的建构环境。 A. 对 B. 错 第二章测试 1 【判断题】(3分) 人对环境行为的影响包括直接改造和间接影响。 A. 错 B. 对 2 【多选题】(3分) 本章论及的人地关系与自然观,包括有: A. 古希腊文明的自然观 B. 基督教的自然观 C.

两河流域文明的自然观 D. 伊斯兰教的自然观 3 【判断题】(3分) 孟子在《八观》中说:“山林虽广,草木虽美,禁伐必有时。”意思是森林资源非常丰富,只要按时开发,就可以随意砍伐。 A. 错 B. 对 4 【判断题】(2分)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要尊重自然规律,人类对自然的取舍要讲适度,强调无为,强调天人合一。 A. 错 B. 对 5

【判断题】(2分) 伊本-赫勒敦将不同人群的文化特征差异归因于环境的影响。 A. 错 B. 对 第三章测试 1 【多选题】(3分) 从环境史看来,美国的历史分期包括以下哪些阶段: A. 土著生态体系被颠覆性的重塑阶段 B. 对全球自然资源的调配和掌控阶段 C. 以新英格兰地区的工业化为标志的欧洲现代生态体系的不断扩张阶段 D. 土著生态体系相对和谐阶段 2 【判断题】(3分) 西进运动是指美国东部居民向西部地区的迁移和进行开发的群众性运动。 A.

浅谈新能源与绿色革命

浅谈新能源与绿色革命 【引文】新能源在当下是一个避不开的话题。在传统能源即将告急的当下,这个现实促使我们更加关注世界能源的供需现状和趋势,也更加迫切地需要进行一场绿色革命。本文将简略阐述新能源的研发情况、绿色革命的进行程度,以及它们对我们生活的意义。 【关键词】新能源绿色革命低碳 一,新能源情况概述 能源是人类社会在大工业时代赖以运转的物质条件。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人口的剧增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世界能源需求量持续增大,由此导致对能源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传统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等正在不断衰竭,人们需要新型的能源来对此进行替代,以进行人类生活的基本运转。于是对于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则是一个日益重要的课题,特别在可再生能源方面。联合国在1981年在肯尼亚召开的内罗毕会议上,规定了新能源的基本概念。它不同于常规能源,可以是一些古老的能源,但是需采用先进的方法或技术开发利用,对环境和生态友好、可持续发展、资源丰富。 目前为止,得以研究的新能源有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核能、地热能、海洋能、水能等,它们应用于工业、农副业,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多元化、清洁化的能源结构;但是技术的不成熟也使其遭到一些质疑,因此人们对于新能源的评价实际上存在着一定的褒贬不一。下面将选取两个具有不同代表意义的新能源加以具体介绍,希望对理解新能源的有一定的帮助。 第一个是风能。人类使用风能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历史,风车作为大工业时期之前的主要生产动力被广泛应用于航行、磨面、灌溉、提水等等。但正如前文所说,新能源中的“新”是针对开发与利用的程度而言的1,在这里,风能就是代表自然界可再生新能源的尤为典型的一个例子,而当代风能的重新开发是由于20世纪70年代世界石油危机的爆发和世界环境的日益恶化。风能主要用于发电、做动力、制热,具体载体表现为风力发动机和发电机。风能的优点不言而喻,持久、成本处于下降趋势、风机可靠性的提高、经济性强、能有效地维护人员2。但同时,它也有其局限性。因为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会不断提高去风轮叶尖速比,于是风电机的噪声污染也随之而来;又如有的风力发电场建立在候鸟迁徙地, 1《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李全林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P17,P125 2《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版本同上,P197

生物技术概论

第一章绪论 一、生物技术的含义 1、生物技术的定义 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也称生物工程(bioengineering),是指人们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其他基础学科的科学原理,采用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按照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为人类生产出所需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新兴的、综合性的学科。 2、生物技术的研究领域及其相互关系 基因工程(gene engineering): 20世纪70年代以后兴起的一门新技术,其主要原理是应用人工方法把生物的遗传物质,通常是脱氧核糖核酸(DNA)分离出来,在体外进行切割、拼接和重组。然后将重组了的DNA导人某种宿主细胞或个体,从而改变它们的遗传品性;有时还使新的遗传信息(基因)在新的宿主细胞或个体中大量表达,以获得基因产物(多肽或蛋白质)。 细胞工程(cell engineenng): 指以细胞为基本单位,在体外条件下进行培养、繁殖;或人为地使细胞某些生物学特性按人们的意愿发生改变,从而达到改良生物品种和创造新品种;或加速繁育动、植物个体;或获得某种有用的物质的过程。 发酵工程(fermentation engineering): 利用微生物生长速度快、生长条件简单以及代谢过程特殊等特点,在合适条件下,通过现代化工程技术手段,由微生物的某种特定功能生产出人类所需的产品称为发酵工程,也称微生物工程。 酶工程(enzyme engineenng): 利用酶、细胞器或细胞所具有的特异催化功能,对酶进行修饰改造,并借助生物反应器和工艺过程来生产人类所需产品的一项技术。它包括酶的固定化技术、细胞的固定化技术、酶的修饰改造技术及酶反应器的设计等技术。 蛋白质工程(protein engineenng): 指在基因工程的基础上,结合蛋白质结晶学、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蛋白质化学等多学科的基础知识,通过对基因的人工定向改造等手段,从而达到对蛋白质进行修饰、改造、拼接以产生能满足人类需要的新型蛋白质的技术。 3、生物技术涉及的学科 现代生物技术是所有自然科学领域中涵盖范围最广的学科之一。 支撑:它以分子生物学、免疫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微生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学、人体生理学等几乎所有生物科学的次级学科为支撑; 又结合了诸如化学、化学工程学、数学、微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信息学等生物学领域之外的尖端基础学科,从而形成一门多学科互相渗透的综合性学科; 其中又以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理论和技术的突破为基础。 例如,没有Watson和Crick的DNA双螺旋结构及阐明DNA的半保留复制模式,没有遗传密码的破译以及DNA与蛋白质的关系等理论上的突破,没有发现DNA限制性内切酶、DNA连接酶等工具酶,就不可能有基因工程高技术的出现; 没有动植物细胞培养方法以及细胞融合方法的建立,就不可能有细胞工程的出现; 没有蛋白质结晶技术及蛋白质三维结构的深入研究以及化工技术的进步,就不可能有酶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的产生; 没有生物反应器及传感器以及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就不可能有现代发酵工程的出现。 另外,所有生物技术领域还使用了大量的现代化高精尖仪器,如超速离心机、电子显微镜、高效液相色谱仪、DNA合成仪、DNA序列分析仪等,这些仪器全部都是由微机控制的、全自动化的。 二、生物技术发展简史 生物技术可分为传统生物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现代生物技术是从传统生物技术发展而来的。 1、传统生物技术的产生 传统生物技术应该说从史前时代起就一直为人们所开发和利用,以造福人类。 在石器时代后期,我国人民就会利用谷物造酒,这是最早的发酵技术。 在公元前221年,周代后期,我国人民就能制作豆腐、酱和醋,并一直沿用至今。 公元10世纪,我国就有了预防天花的活疫苗;到了明代,就已经广泛地种植痘苗以预防天花。 16世纪,我国的医生已经知道被疯狗咬伤可传播狂犬病。 在西方,苏美尔人和巴比伦人在公元前6000年就已开始啤酒发酵。埃及人则在公元前4000年就开始制作面包。 1676年荷兰人列文虎克Leeuwen Hoek(1632—1723)制成了能放大170~300倍的显微镜并首先观察到了微生物。 19世纪60年代法国科学家巴斯德Pasteur(1822—1895)首先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并首先建立了微生物的纯种培养技术,从而为发酵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使发酵技术纳入了科学的轨道。 巴氏灭菌法(pasteurization),亦称低温消毒法,冷杀菌法,是一种利用较低的温度既可杀死病菌又能保持物品中营养物质风味不变的消毒法。 将牛奶加热到62-65℃,保持30分钟 将牛奶加热到75-90℃,保温15-16秒 德国人柯赫(1843-1910):细菌学的奠基人。贡献:(1)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术方面的贡献(2)对病原细菌的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a)细菌纯培养方法的建立(纯种分离技术), 土豆切面→→营养明胶→→营养琼脂(平皿)b)设计了各种培养基,实现了在实验室内对各种微生物的(培养悬浮培养法), 1

绿色革命

绿色革命 [绿色革命是农业科学家所从事的一项艰难尝试,目的是为了提高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粮食产量。在经过数十年的实践后,我们从中感受到的意义真是一言难尽。] 传统的植物育种和绿色革命 1.当今的世界人口约有60亿,这个数字到2020年,有望达到100多亿,人类所食用的所有食物都来自于植物和海藻,它们把阳光转化成经分解过了的有机物质,供动物和人类消耗。 2.古代的农夫们在经过了选择、贮存和栽培优良品种等一系列活动后,开始了植物育种。我们目前的农作物都是来自这些原始的各类种子。自1930年以来农作物产量增加了50%,这一增产的一半功劳应归于植物育种。就谷类而言,增产高达300%。植物育种是一项已被证实了的、安全的、对环境无害的技术。 3.植物育种包括把具备所需特点的母种进行杂交,以增加基因变化。然后挑选出优质的后代,并经几代的发展推出新的品种。这一过程来得缓慢,并且费用很高,一般需6至10年的时间,植物育种还受制于以下情况,即和某一种栽培的农作物进行杂交的植物必须是有亲缘关系的方可作为改进基因的来源。 4.绿色革命是农业科学家所从事的一项艰难尝试,目的是为了提高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粮食产量。绿色革命推动了高产作物的推广,改善了灌溉状况,促进了化肥、除草剂、杀虫剂的运用。那些引起科学家特殊兴趣的作物特点有:矮杆和直立的生长习惯、统一的成熟期以及对疾病和虫害的抵抗能力等。绿色革命使很多发展中国家粮食产量增加了。然而它同时也遇到了一些严重的障碍,例如:1)水资源有限,土地贫瘠。2)贫困国家的很多农民负担不起农田所需的投入。3)粮食储存和销售制度不合理。4)高产品种替代了本地品种,导致基因多样性的下降。5)人口增长速度超过了粮食增长速度。 植物基因工程 5.植物显示出一种不确定的生长形式,也就是说一些成熟的植物体细胞具有分化成任何器官的能力。因此,毫不奇怪,很多植物的细胞和组织可以从一株完整的植物中分离出来,然后移到某种特定的化学媒体上去生长。这就是植物细胞和植物组织培植的基础。 6.全能性是指某一单个细胞能够再生成一个成熟的、有繁殖能力的成年有机体。很多种类的植物细胞都具有全能性。在栽培中诱使细胞不断地孽,或诱使其分化成一些各不相同的器官,甚至分化成一种再生的植物,这一切都是受到组织栽培媒体中所含有的化学物质植物荷尔蒙的控制。 7.在栽培中,植物细胞可被当成微生物一样对待。大量的细胞可以在一个小范围内显示出来并进行挑选。栽培中的细胞能产出有价值的二级化学制品,原生质体可经诱导后融合形成新的杂交品种。组织栽培也是农作物微生繁殖的基础。最后,植物细胞还被广泛用作与外来DNA进行基因转移的目标。但并非所有农作物均能轻而易举地进行培植,一些物种再生以后根本长不大。在很多情况下,某些农作物种类与其他农作物相比更易栽培和再生。

浅谈赤霉素在“绿色革命”中的作用

浅谈赤霉素在“绿色革命”中的作用 李婉琼 前言绿色革命就是要发展绿色能源、绿色工业制品、绿色消费等,使基要生产函数和碳排放量挂钩,最终实现生态要素资本与经济发展间的“全面脱钩”。绿色革命缩小了人与自然的差距,人与人的差距,以及人与国家之间的差距。而这里,谈及的主要是的是农业生产上的“绿色革命”,以及引发“绿色革命”的赤霉素在其中扮演的重要地位。 正文这些年,植物激素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植物科学界的热点和重点。植物激素一般以多种衍生物或修饰形式存在,是调节激素在体内平衡与生物学活性的主要方式。植物激素参与调控农作物的重要农艺性状,例如控制作物株型、水分和营养的利用以及通过与环境因子的互作调控作物对生物和非生物性胁迫的适应性等,对作物产量的形成与品质的保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上世纪六十年代,半矮秆水稻和小麦品种的大面积推广有效地解决了“高产和倒伏”的制约矛盾, 使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全世界范围内解决了由于人口快速增长对粮食安全带来的严峻危机, 这一历程即为众所周知的“绿色革命”。经过了40多年的探索和研究, 人们才逐渐从分子水平上认识到, 第一次“绿色革命”原来都与植物激素有关。水稻“绿色革命”基因SD1是控制水稻赤霉素合成途径的关键酶基因,而小麦“绿色革命”基因Rht1则是赤霉素信号转导途径的关键元件DELLA 蛋白基因。 赤霉素作为五大植物激素之一,是一种高效能的广谱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上世纪70年代初我国就已经实现了赤霉素的产业化生产,并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上第一次“绿色革命”就是利用农作物本身的赤霉素合成和信号转导缺陷所产生的矮化植株来培育抗倒伏农作物新品种,从而大幅度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至此,人们把越多的目光投注在了植物激素,赤霉素上。 赤霉素由日本植物病理学家在研究水稻恶苗病(Rice bakanae)的过程中发现. 1934年,Teijiro Yabuta等最先从恶苗病菌的发酵滤液中分离获得有效成分的非结晶体,发现该成分能促进水稻的徒长,并于1938年正式命名为赤霉素。目前,已经从植物、真菌和细菌中发现赤霉素类物质136种,其中大多数种类存在于高等植物中,一部分存在于真菌或细菌中,另一部分属真菌和植物共有. 按发现的顺序,分别命名为:GA1, GA2, GA,……GA136。 在植物激素中,仅只有赤霉素类物质是根据化学结构来分类的. 此外,赤霉素还分为游离态和结合态. . 在植物不同发育时期,结合态赤霉素和游离态赤霉素可以相互转化. 如在种子成熟时,游离态赤霉素不断地转化为结合态赤霉素而储藏起来;而在种子萌发时,结合态赤霉素通过酶促水解的方式释放出具有生物活性的游离态赤霉素,从而发挥其生理作用。 经过50多年的研究,赤霉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已比较清楚,尤其是赤霉菌中基本合成途径已经相当清楚几种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这些酶为真菌和植物所共有.分别是:古巴焦磷酸合酶、内根-贝壳杉合成酶、GA-20氧化酶、GA-3β羟化酶。赤霉菌的贝壳杉烯的合成由单一的CPS/KS双功能酶将GGPP直接催化. 这种CPS/KS双功能酶与植物的CPS和KS 同源性比较,无论在核酸水平还是在氨基酸水平都较低. 因此,GA的复杂生物合成途径在高等植物和真菌是各自独立进化的,而不仅仅是水平的基因迁移。 根据对外源激素的敏感程度,可把GA突变体分为GA缺陷型突变体和GA不敏感型突变体两大类。对于GA缺陷型矮化突变体的研究,目前,很多采用克隆GA合成过程中的关键基因,并对其进行了功能验证。一些控制矮化性状的基因也已经被克隆出来,证实这些矮化基因的功能在于干扰GA的合成或作用,从而使植株达到矮化的表型。 众所周知,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是提供植物必需营养元素,兼有改变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的功能。而用于叶面施肥的肥料又称为叶面肥料。根据当今国内外肥料发展总趋

浅谈赤霉素与绿色革命

浅谈赤霉素与“绿色革命” 上世纪中期,人口的快速增长给全世界的粮食安全带来了非常严峻的挑战,而作物育种中遇到的“高产和倒伏的矛盾”制约着水稻、小麦等主要农作物产量的进一步提高。以Nonnan Borlaug博士为代表的育种家,把来自小麦品种“Norin l0”的半矮秆基因册RHT运用到小麦育种中,培育了一系列高产抗倒伏的小麦品种。与此同时,中国台湾和国际水稻研究所的育种家,利用起源于我国的水稻农家品种“Dee-geo-woo-gen”携带的半矮秆基因SD1,育成了一系列高产抗倒伏的水稻品种。 植株高度大大降低的小麦、水稻半矮秆新品种,因表现出抗倒伏能力强、产量潜力大和对化肥反应敏感等显著特点,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使得世界粮食总产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从而在全世界范围内解决了当时由于人口快速增长对粮食安全带来的严峻危机,这一历程即为众所周知的“绿色革命”。Nonnan Borlaug 博士因此而荣获诺贝尔奖。40多年后,借助于分子生物学的技术手段,科学家们发现原来是植物激素“赤霉素”的巨大生物学效应带来了造福全人类的“绿色革命”。i 到今天,人们已经在维管植物、真菌和细菌中分离和鉴定出130多种赤霉酸,分为自由态和结合态两种,统称赤霉素。根据发现的先后顺序,命名为GA1,GA2……不过并不是所有的赤霉素都对种子植物有生物活性,其中活性最好的是GA3,稀释至生理浓度的GA3能够打破种子休眠,促进植株的营养生长。在一些物种比如水稻和拟南芥中,赤霉素还能够诱导成花,参与花器官和果实种子的发育。水稻“绿色革命”基因SD1是控制水稻赤霉素合成途径的关键酶基因,而小麦“绿色革命”基因Rht1则是赤霉素信号转导途径的关键元件DELLA蛋白基因。 综上所述,赤霉素在“绿色革命”中所起的作用如下: 一、赤霉素引发了第一次“绿色革命”。 二、由赤霉素引发的“绿色革命”,大幅度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并引发了人们对植物激素领域的关注和研究。(实验研究表明:赤霉素从生理水平上,在水稻苗期杂种优势的调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随着赤霉素种类被越来越多地发现,科学家们开始从它的生物合成以及合成途径,更加深入地研究赤霉素的其他方面的绿色优质的作用。随即掀起了一场,植物激素的研究热潮。 四、继引发第一次“绿色革命”的赤霉素之后,发现其它激素在调控农作物产量方面也具有重大贡献,这为新的绿色革命提供了可行的新思路。 五、赤霉素被开发出很多新型绿色环保高科技产品,如用作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一些经济作物生长、发芽、开花、结果,防止器官脱落和打破休眠等。 总结研究赤霉素合成及其调控机理,对进一步应用赤霉素改良作物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并且,我国激素研究方向应该围绕植物激素作用机理研究的重大科学问题和粮食安全这一国家最迫切的重大需求,了解激素控制农作物产量及质量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加速推进“第二次绿色革命进程”。 i 植物激素的二次“绿色革命”,科学时报

绿色革命

绿色革命(green revolution)20世纪60年代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将高产谷物品种和农业技术推广到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的部分地区,促使其粮食增产的一项技术改革活动。如"墨西哥小麦"和"菲律宾水稻"等,在某些国家推广后,曾使粮食产量显著增长。此后不久,就逐渐暴露了其局限性,主要是它导致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和土壤退化。90年代初,又发现其高产谷物中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很低,用作粮食常因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不良而削弱了人们抵御传染病和从事体力劳动的能力,最终使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降低,经济的持续发展受阻。由此有人提出了第二次绿色革命的设想,主要目的在于运用国际力量,为发展中国家培育既高产又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作物新品种。迄今已发现一种既高产而又能从贫瘠土地中吸收锌, 挖掘?绿并将其富集于种子中的小麦种质;一种富含β-胡萝卜素(维生素A的前体)的木薯种质。 色基因?促进第二次?绿色革命? 摘要 粮食和环境这两大问题,随21世纪的到来,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解决这两个世纪难题,科学家们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本文在追忆人类为解决这两大难题所走过的路程,以及在此基础上如何通过第二次?绿色革命?来保障粮食供给、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方面进行探索,即通过挖掘作物种质资源中的促进增产,减少污染的这类?绿色基因?促进第二次?绿色革命?的完成作以探讨。 关键词:绿色革命基因种质资源 面对21世纪世界人口将比目前再增加近一倍的巨大挑战,加强农作物生产、保证粮食供给与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已成为世人瞩目的二大焦点,如何养活21世纪近百亿的人口,怎样保护日益恶化的环境,减少污染,使世界农业在良性环境下持续发展,既保障粮食供给,又不污染环境,破坏环境?这两大历史使命要靠什么来完成呢??要开展第二次‘绿色革命’?,这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农作物核心种质构建、重要新基因挖掘与有效利用?的专家及其它科技工作者经过热烈的讨论和争论得出的结论。 1、世界粮食生产形势严峻 二十世纪60年代中期在发展中国家兴起的,以采用农作物高产良种为中心的一场技术革命,其主要内容是大规模地推广矮秆、半矮秆、抗倒伏、产量高,适应性广的小麦和水稻等作物优良品种,并配合灌溉、施肥等技术的改进。这一农业技术革命使农业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因而被誉为第一次绿色革命。 在第一次绿色革命中,墨西哥从1960年推广矮秆小麦,在短短三年时间达到了占种植面积的95%,总产接近200万吨,比1944年提高5倍,并部分出口。印度实施绿色革命发展战略,1966年从墨西哥引进高产小麦新品种,同时增加了化肥、灌溉、农机等投入,至1980年促使粮食总产量从7235万吨增到1.5亿吨,翻了一翻,由粮食进口变为出口。在推广绿色革命的11个国家中,水稻每亩产量由70年代的135公斤提高到80年代末的221公斤,增长63%。到1995年,发展中国家种植小麦15亿亩,其中60%采用绿色革命的研究成果。 本世纪以来,发达国家先后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世界农业取得巨大成就。从本世纪初至80年代中期(1987年),尽管世界人口由16亿增加到50亿,人均耕地由0.56公顷减至0.29

中国农业的又一次绿色革命(1) - 用于合并

中国农业的又一次绿色革命 毕景阳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一部灿烂的农业发展史。中国农民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22%的人口,中国农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牺牲。 中国农业的第一次革命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我们的祖先在寻找新的食物来源时,通过种植植物,在目的地生产出自己的食物。从此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普遍認为牛耕、犁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农业革命。 中国农业的第二次革命 牛耕牛犁时代一直持续到工业化革命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从机悈、化肥、农药、种子等方面开始较大发展。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来,中央对农业的发展高度关注,连续十几年下发的中央一号文件,足以说明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并把农业作为安天下的战略产业。“食为政首、农为邦本、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已经成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发展农业重要性的共识。这一阶段被認为是中国农业的第二次革命。 第二次农业革命对人类的贡献 在第二次农业革命中,中国农业生产的粮食、棉花、油菜籽、烟叶、肉类、蛋类、水产品、疏菜、水果等九类农产品,均居世界第一,谷物产量占世界1/4,肉类占1/3,中国农业的发展,对于整个人类来讲,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第二次农业革命中化肥、农药的作用

为了提高农业产量,人类发明了化肥;为了消灭害虫,发明了农药;在农业生产获得高产量的过程中,化肥、化学农药成了第二次农业革命获得高产量的大功臣。每投资一元钱的化肥和农药,即可获得8---16元的回报。 第二次农业革命中化肥、农药的弊端 化肥、农药在农业生产中虽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但它产生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现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和重点,其传播距离之远,富集程度之高,污染范围之广,危害之大,损失之重,已经到了催人反思、令人深醒的境地。我们今天所面临的人口、食品、健康、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无一不与化肥、农药有关。主要表现在: 对大自然的破坏:由于使用化肥、化学农药,省工省力见效快,致使大量的植物残体、动物粪便遭到遗弃,大多堆放在地头、路沟、河边等,通过日晒、降雨分解,最终随雨水流入坑、沟、河、湖、海,造成水体富氮富磷,致使坑、沟、河、湖蓝藻爆发,水体遭到破坏,浮游生物及贝类消失,水产养殖受到威胁,大自然生物链被切断,成了污染治理老大难。 对广义生态的破坏:化学农药在杀灭有害生物的同时,也杀灭了有益生物,如天敌昆虫、蛙类、鸟类、蜜蜂、家蚕、野生生物等(如一只一年可捕食1.5万只昆虫,有“庄稼卫士”之称的青蛙大量死亡),各种病、虫、草害抗药性大多提高100倍以上,其中蚜虫的抗药性高达1600倍。 对生态及大气环流的破坏:据权威资料显示,每生产一吨化肥,要排放出两吨以上二氧化碳,光化肥生产每年要排放出千万吨二氧化碳。由此加速导致了气候变暖、冰雪消融、海平面升高、地质灾害频发等。 对土壤的破坏: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活性降低、土壤团粒结构遭到破坏,蓄水蓄气能力降低,通透性差,土壤石漠化加剧,从而导致多种作物根腐病、枯萎病、病毒病等病害大面积发生,成了农业持续增产、高产的瓶颈。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由于化肥、化学农药的长期、大量使用,致使亚硝酸盐及有害金属铅、砷、铬、汞、镉在土壤、农产品中大量残留、超标,让人民的食品安全、生命健康受到极大威胁,造成大量育龄青年的精子、卵子减少,生育能力急剧减退,造成青少年视力、记忆力、体质严重下降,亚健康人群成倍增加,造成各种皮肤类、虚胖类、心理障碍类,以及罕见的各种疾病增多,各种癌症每年新增300多万人。在众多的癌症患者中,有80%是因长期食用含有超标的亚硝酸盐、铅、砷、镉、汞等有害残留造成的。 对人类未来的破坏:导致癌症低龄化趋势加剧,造成婴幼儿童奇异病症患者数量增多,如脑瘫、先天性心脏病、血液病等像潮水般涌现。

昂宝电子 引领IC绿色革命

昂宝电子引领IC绿色革命 近年来,随着半导体终端产品朝向轻薄短小、数字化和整合多功能三大趋势发展,电源管理IC的地位可说是越来越显重要,也成为半导体厂商激烈竞争的市场,环保、节能自然成为各半导体厂商竞逐的主战场。面对这一挑战,面对如此激烈的市场,面对众多的国际大牌,成立才两年的中国本土IC设计公司――昂宝电子(上海)有限公司不畏艰辛,勇于创新,于今年8月推出自主知识产权“绿色引擎”技术的系列电源管理芯片。 图1 昂宝电子副总经理赵时峰先生在会上的演讲 在日前召开的“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设计分会‘2006年会暨自主创新与产业共赢论坛”上,昂宝电子副总经理赵时峰先生介绍了公司商业运作模式、总体战略及其专利――“绿色引擎”技术,并展示了其完整的LCD TV解决方案,同时,还特别邀请了与其合作的美国专利律师事务所的律师Daniel H.Mao博士介绍昂宝的专利国际策略。 昂宝电子成立于2004年9月,是一家致力于模拟与混合信号产品市场的一流IC设计公司,其瞄准的产品领域包括电源管理芯片、高速高精度的数模转换芯片、射频芯片和系

统级芯片(SoC),但现阶段的重点是开发电源管理芯片。 目前,世界各国已陆续对家电与消费电子产品的待机功耗与效率开始实施越来越严格的省电要求,例如国际能源机构(IEA)对全球范围的家用电器待机功率要求低于1W,中国也提出3C规范,提出针对谐波和EMC,彩电的绿色功率低于3W等。但纵观我国的现状,却差之甚远, 以彩色电视机为例,测试调查表明我国电视机待机功耗的平均水平为8.07W,远远大于国际能源机构(IEA)规定的1W待机功率。因此,设计低功耗、高效率、低成本的LCD电视电源变得越来越重要。 面对这一挑战,昂宝电子(On-Bright)自主研发“绿色引擎”技术,基于此技术生产了新一代核心电源管理芯片系列,产品完全满足严格的绿色电源管理要求,不仅能显著提高开关电源系统在轻载与满载下的能量转换效率,将无负载待机模式下的功耗降到最低,还直接符合2007年的各项省功要求,支持从手机充电器到LCD 电视所需的各种功率范围。赵总表示,昂宝的“绿色引擎”技术可大幅度降低电源待机功耗、显著提高电源效率,并改善电磁干扰,降低系统成本。 基于“绿色引擎”技术的 LCD TV解决方案

第四次绿色革命

EXPO 2010带来“第四次绿色革命” 摘要:自1851年第一届世博会以来,历经近一百六十年的传承与发展,每届世博会都带动了人类进步的发展与改革,2010年上海世博会必将带来人类社会“绿色革命”的新时代——“第四次绿色革命”(其定义在“5.1 ‘绿色革命’进程”中)。本文基于灰色理论、模糊理论、数据包络分析法(简称DEA法)等一系列先进数学算法,深入挖掘上海世博会在科技、环境、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力,同时收集的数据并对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对“第四次绿色革命”的两个重要方面:自然环境、人类生活都做了定量的预测与评价。得出结论:2010年上海世博会在科技、环境等领域的进步迅速,在指导生产,生活等方面的贡献巨大,为“第四次绿色革命”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绿色革命上海世博会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灰色理论模糊系统欧氏距离

1问题重述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首次在中国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从1851年伦敦的“万国工业博览会”开始,世博会正日益成为各国人民交流历史文化、展示科技成果、体现合作精神、展望未来发展等的重要舞台。 世博会是一种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理念沟通的平台,对全球经济发展有“乘数效应”,还有“诱发效应”。举办世博会能在特定时期、特定地区集中各种生产要素,实现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加速推动一个地区的长远发展,这是迄今为止大多数世博会的举办动机。但上海世博会科技创新却更有效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环境以及人类生活水平。“绿色世博”带给人们更美好的水、空气以及土壤资源等必要生活条件,世博会为科技成果展示搭建了一个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平台,对科技发展产生了重大推动作用,成为引领科技文明发展的风向标,促进了 “第四次绿色革命”的提前到来。本文通过对科技、水、空气以及土壤资源建立的具体模型,预测了世博科技对未来生活的改变,定量地分析了上海世博会深远影响力。 2模型假设 1.假设收集的数据真实有效,符合统计规律,对模型的影响忽略不计。 2.假设社会环境稳定,科技进步稳步前进。 3.假设自然环境相对稳定,不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 4.假设国内经济环境相对稳定,不发生重大影响人民生活的经济性事件(如金融危机)。 5.假设上海世博会中展出的高新技术能快速用于实践,指导生产,发挥最大的贡献率。 6.假设对水、空气、土壤的评价指标不发生过度调整。 7.不考虑政策对未来生活的影响。 3 算法介绍 3.1 数据包络分析法(简称DEA ) 1978年著名的运筹学家A.Charnes,W.W.Cooper 和 E.Rhodes 首先提出了一个被称为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简称DEA )的方法,去评价部门间的相对有效性(因此被称为DEA 有效)。1985年Charnes,Cooper 和 B.Golany, L.Seiford, J.Stutz 给出了另一个模型(称为CCGSS 模型或22C GS 模 型),这个模型是用来研究生产部门的间的“技术有效”性的。 根据研究目的和对象特点,可以建立输出的22C GS 模型。22C GS 模型为:

绿色革命

绿色革命(green revolution) 简介 狭义的绿色革命是指发生在印度的“绿色革命”。 1967—1968年,印度开始了靠先进技术提高粮食产量的“绿色革命”的第一次试验,结果粮食总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使印度农业发生了巨变。 广义的绿色革命是指在生态学和环境科学基本理论的 指导下,人类适应环境,与环境协同发展、和谐共进所创造的一切文化和活动。 第一次绿色革命 在绿色革命中,有两个国际研究机构做出了突出贡献。一个是国际玉米和小麦改良中心,以诺贝尔和平奖金获得者N.E.勃劳格为首的小麦育种家,利用具有日本“农林10号”矮化基因的品系,与抗锈病的墨西哥小麦进行杂交,育成了三十多个矮秆、半矮秆品种,其中有些品种的株高只有40~50厘米,同时具有抗倒伏、抗锈病、高产的突出优点。另一个是国际水稻研究所。该所成功地将我国台湾省的“低脚乌尖”品种所具有的矮秆基因,导入高产的印度尼西亚品种“皮泰”中,培养出第一个半矮秆、高产、耐肥、抗倒伏、穗大、

粒多的奇迹稻“国际稻8号”品种。此后,又相继培养出“国际稻”系列良种,并在抗病害、适应性等方面有了改进上述品种在发展中国家迅速推广开来,并产生了巨大效益。墨西哥从1960年推广矮秆小麦,短短3年间达到了占种植面积的35%,总产接近200万吨,比1944年提高5倍,并部分出口。印度实施绿色革命发展战略,1966年从墨西哥引进高产小麦品种,同时增加了化肥、灌溉、农机等投入,至1980年促使粮食总产量从7 235万吨增至15 237万吨,由粮食进口国变为出口国。菲律宾从1966年起结合水稻高产品种的推广,采取了增加投资、兴修水利等一系列措施,于1966年实现了大米自给。尽管这类品种存在着要求肥水条件高、不适于旱地种植等问题,但绿色革命的成就是史无前例的。在推广绿色革命的11个国家中,水稻单产80年代末比70年代初提高了63%。在某些国家推广后其主要特征是把水稻的高秆变矮秆,另外辅助于农药和农业机械,从而解决了19个发展中国家粮食自给问题。世界上一些国家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一般都在70%以上,像以色列这样一个极度缺水的国家,它的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90%以上。 我国的杂交水稻是第一次绿色革命时期的杰出代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生产力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加快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发展,确保我们粮食安全的关键因素,在提高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产业升

小学道德与法治_鲁美版 五年级上册 《震撼世界的绿色革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山美版五年级上册《震撼世界的绿色革命》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正处在好奇心、求知欲都很强烈的年龄段,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观察能力,他们对发明创造性的问题格外感兴趣,并愿意积极动手实践操作。通过平日的读书看报、网络学习,他们对科学发明有了一定的了解,相信本堂课一定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共鸣。 二、教学目标: 知识:了解袁隆平培养“杂交水稻”的事迹及重大意义,初步了解科学技术与人们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科技要为人类造福。 能力:通过查找资料、调查、体验、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意识到人类生活离不开科技。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科学为人类造福,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 2、树立为祖国的发展壮大而学习的决心和信心。 3、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中学习他们坚持不懈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科学技术与人们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科技要为人类造福。 难点:科学家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应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运用视频短片、图片、文字材料等方式,通过情境创设法、讨论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采取课前搜集资料、分享交流、讨论探究等活动形式,将教法与学法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努力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中发展他们自主、合作探究、表达交际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搜集关于袁隆平的资料和其他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关资料、调查表、叶子资料卡

六、教学过程: (一)由上节课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四单元科学技术与我们的生活中的第11课《震撼世界的绿色革命》,从第一课时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袁隆平爷爷成功培育了杂交水稻,引发了第二次绿色革命。 (二)联系生活,拓展研究 1、师: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福音,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中国以及世界人民的吃饭问题。而科学技术改变人类生活的事例还有很多,那么在我们的衣、住、行、用以及其他各个领域中,科学技术又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方便?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任选其中的一方面,根据小组活动卡的要求完成任务。 (活动卡) 2、小组合作分类探究。【出示课件: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3、小组分别交流汇报,师同时随机提升。 师:同学们在课下搜集了很多资料,又进行了整理,相信对“科学技术改变人类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你能把你的发现和认识介绍给大家吗?

《印度“绿色革命”带来了哪些影响》活动建议方案

《印度“绿色革命”带来了哪些影响?》活动建议方 案 一、活动流程框图 二、活动过程 2.1活动一:合作学习印度的自然环境和人口状况。 2.1.1活动任务 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对比中国与印度共同讨论学习印度的自然环境特点和人口状况,同时探讨人口增长与印度自然环境的特点,分析说明印度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在学习的过程中,为了验证学生是否已认识到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可设计一些问题帮助学生进行检验。 2.1.2活动内容 本活动的过程可以参照下列环节和步骤进行: 1.问题引入 出示一组印度图片,教师提问:观察这组图片,你能看出是哪个国家吗?你对这个国家还知道哪些内容呢? 2.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中国来学习印度的人口状况和自然环境特点。 (1)利用图表和资料,对比中国和印度的人口状况: (2)利用地图和资料,对比中国和印度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异同:

3.利用前面对比得出的结论,分析说明印度在农业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2.1.3活动组织方式 教师引导启发,师生共同学习。 2.1.4活动评价方式 学生互评、教师评价。 2.1.5所需学习资源 2.1.6所需学习时间 1课时。 2.2活动二:分组讨论学习印度的农业改革以及对家乡有何借鉴意义。 2.2.1活动任务

本活动是在学习了解了印度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口状况,分析了其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后,分组讨论印度进行的农业“绿色改革”带来的变化和影响。结合家乡农业发展的实际,借鉴印度发展的经验,共同为家乡献计献策。2.2.2活动内容 1.引入:结合教师所出示的图片和上节课分析的印度自然环境和人口状况,说出印度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2.结合资料和数据,分组讨论分析印度解决农业问题的措施和方法。 3.利用资料在组内总结归纳印度进行“绿色革命”带来的变化和影响有哪些? 4.结合我们家乡农业发展的实际,小组讨论我们在农业发展中可以借鉴印度农业改革的哪些经验? 2.2.3活动组织方式 小组合作讨论,完成任务。 2.2.4活动评价方式 组内和组间互评、教师评价。 2.2.5所需学习资源 2.2.6所需学习时间 1课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