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嘉靖皇帝是个掌控帝王术的高手!十几年不上朝依旧能将权力掌握手中!

嘉靖皇帝是个掌控帝王术的高手!十几年不上朝依旧能将权力掌握手中!

嘉靖皇帝是个掌控帝王术的高手!十几年不上朝依旧能将权力掌握手中!
嘉靖皇帝是个掌控帝王术的高手!十几年不上朝依旧能将权力掌握手中!

嘉靖皇帝是个掌控帝王术的高手!十几年不上朝依旧

能将权力掌握手中!

本文导读:壬寅宫变后,嘉靖皇帝开始逐渐怠慢政事,并且十几年不上朝,不过朝中大权依然牢牢握在嘉靖手中。其实嘉靖皇帝是一位玩弄帝王之术的高手,朝中无论是能臣还是奸臣都在他的掌控之中。看似他长期被严嵩父子耍的团团转,实际上他也知道严嵩背地里的那些勾当,嘉靖帝的处事之道不是常人能猜透的。但嘉靖帝绝对是个聪明人,只是在一些事件后他突然迷失了自我,导致长时间没办法从阴影中走出来。也间接造成了明朝的衰落。

嘉靖帝从成为皇帝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利用自己对权术的天才理解,玩弄无数人于股掌之间。

公元1521 年,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突然死亡,并且没有留下继承皇位的太子。太后和大臣们几经斟酌,决定由

最近支的皇室、明武宗的堂弟———兴献王世子朱厚熜(音cong,读“囱”)继承皇位。朱厚熜的父亲(兴献王朱祐杬)就藩于湖广安陆州(今湖北钟祥),与明武宗朱厚照的父亲(明孝宗朱祐樘)是亲兄弟。

是时,朱厚熜年方十五。北京使团到安陆后的第6 天,朱厚熜踏上北去路程。跟北京使团只用12 天就赶到安陆不同,朱厚熜花了近20天,才走完相同的路程。尽管前后已有一个多月国家无主,举国翘首企盼新君早日莅临,但年方十五的朱厚熜显得相当沉稳,他知道,此时不宜表现出任何急切的心情。

朱厚熜到京后,暂驻城外,静候朝廷出具有关他继位的礼仪细节。当有关安排呈上时,朱厚熜怫然不悦:由首辅杨廷和会同礼部商议的方案,是朱厚熜将以“皇太子”身份继位为君。这意味着,在登基之前,朱厚熜须先完成成为皇太子的仪式,然后再择日加冕为皇帝。

15 岁的少年以一种与其年龄不相称的政治敏感,立刻表示拒绝。他说:遗诏说得很清楚,我将直接即位为君,丝毫不曾提及需要先立为皇太子之事。朱厚熜斩钉截铁地将继位方案退回礼部,命其重拟。对此,当朝首辅杨廷和出乎意料,率群臣以上疏的方式,敦促朱厚熜接受和履行礼部所拟程序。朱厚熜再次加以断然拒绝,双方僵持不下。

国家无君一月有余,新君明明已迎奉来京。却迟不即位。这种局面拖不得,拖下去,人心浮动,乱由隙起,不知会发生什么事。朱厚熜吃准了这一点。无形中,他以国家为质,来逼迫对方满足自己的条件。

最终,双方达成妥协:新君直接入宫;在派遣官员为代表告于太庙和社稷坛的同时,新君本人前往武宗灵前谒见,然后叩拜张太后;做完这两件事,就直趋奉天殿(即今太和殿,民间俗谓“金銮殿”)。此仪式从实质上省却了取得皇太子身份的环节,而直接临朝称制。

在握嘉靖帝上朝不久,就发动了一个“大礼议”的政治运动,把朝廷上下官员全部牵扯进去了。

当时,嘉靖帝下令群臣议定明武宗的谥号及生父的主祀及封号。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朝中大臣援引史上先例,认为嘉靖既然是由小宗入继大宗,就应该尊奉正统,要以明孝宗朱祐樘(注:嘉靖帝的伯父)为皇考,而将兴献王朱祐杬(注:嘉靖帝的父亲)改称“皇叔考兴献大王”,母妃蒋氏为“皇叔母兴国大妃”,祭祀时对其亲生父母自称“侄皇帝”。

对嘉靖帝而言,这绝对是不可接受的,双方产生僵持。公元1524 年,200 多个官员一起向嘉靖帝抗议,强迫他不许认自己亲爹,嘉靖大发脾气,这些官员被罚廷杖,结果16 个人被当场打死,134 人被关押起来。

当时,新科进士张璁上疏支持世宗,认为朱厚熜即位是继承皇统,而非继承皇嗣,即所谓“继统不继嗣”,皇统不一定非得父子相继。张璁建议朱厚熜仍以生父为考,在北京别立兴献王庙。朱厚熜见此奏章后大喜。

嘉靖皇帝与杨廷和为首的文官集团进行的长达 5 年的

“大礼议”之争,最后以君权的高压结束。反对“大礼议”的内阁首辅杨廷和最终被罢官。经过“大礼议”之争,朱厚熜已经羽翼丰满,他体会到了如何行使皇权的无上威严,此后变得独断独行。

嘉靖皇帝在政权稳固之后,日渐腐化,大肆兴建土木、迷信方士、又好长生不老之术。在过去的历史上,以及明朝本身,都不乏因为荒嬉或沉溺于私趣而“不理朝政”的皇帝,朱厚熜的行径,乍看跟他们很像,他在统治晚期埋首求道,藏在西内(今冲南海一带)基本不露面,许多臣子甚至20年不曾睹“天颜”一次。

如果就此以为,朱厚熜是一个“不理朝政”的皇帝,则大错特错矣。据《世宗实录》记载,嘉靖帝“晚年留意于玄道,筑斋宫于西内”,但“虽深居渊穆而威柄不移”。

什么叫威柄不移?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印把子嘉靖皇帝始终攥得牢牢的,根本不曾松手。他虽然深居简出,但对一

切都保持高度警惕,从来对外面发生的事放心不下,也没有什么能够逃过他的耳朵;不仅如此,他虽然不公开露面,却不曾放弃对文件的批阅,重大决策都由他本人亲自作出,经常召见少数重臣听取他们的工作汇报。

这里有一个佐证。当时有人在徐阶(注:嘉靖年间最后一任内阁首辅)家中,亲眼见过嘉靖的手谕和所批阅过的奏章。徐阶代拟的所有旨意,嘉靖不仅亲自审阅,而且一一作过改动,由此可见其认真至极。然而,这不只是认真而已,更主要的,是作为权力归属的标志,作为对大臣的无声的警示和提醒:我是皇帝,权柄在我。这就叫“威柄不移”。

说起来,明朝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对权柄都抓得很牢,但那是宵旰忧劳、起早贪黑换来的,而嘉靖皇帝躲在幕后,足不出户,照旧一切尽在掌握中。其权谋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嘉靖作为高明的权术家,他参透了一个本质性的问题:

权力稳固与否,与是否勤政爱民根本无关,关键在于控制力:控制力强,哪怕躲到九霄宫静养,照样操纵一切;控制力弱,就算废寝忘食、没日没夜扑在工作上,该不济还是不济。什么是控制力?简而言之,就是如何用人驭人。

多年来的实践却证明,嘉靖是个控制力奇强的厚黑天才。他先是把张璁等特调来京,打倒首辅杨廷和,却不急于重用他们,仍让自己所衔恨的蒋冕等掌管内阁。此后,宁肯招来已退休的先朝老臣杨一清接替首辅,也不用在“大礼议”中立下大功的张璁等人。这便是欲扬先抑,特意地冷一冷张璁等的心,好教他们不敢得意忘形。

直到嘉靖六年(公元1527 年)十月,张璁才首次入阁,又过一年多,命桂萼入阁。但仅隔六个月,嘉靖就找了个由头,忽然责令张璁归乡省改,命桂萼致仕(交还官职退休的意思)。张璁离京不久,九月,马上又接到宣召他重新入阁的旨意;十一月,桂萼也同样被召再次入阁。此后,单单张璁就被这

样又重复折腾过两次,末了,嘉靖十四年四月,终于让他彻底退休,不再折腾。

前后算起来,从嘉靖六年到十四年,张璁总共“三起四落”。嘉靖驭人手段之厉害,可见一斑。他明显是刻意的,以猫戏鼠的手法,擒而复纵,纵而复擒,“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张璁之后,夏言成为第一红人,备受信用,但嘉靖对其再施猫戏鼠之故伎,使之“两起两落”,终于在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 年)先罢官,再逮其下狱,斩首。因夏言被打倒而崛起的严嵩,老奸巨猾,赔着小心媚事嘉靖十几年,炬赫一时,最后也被解职、抄家、儿子被处决,自己则死于孤独和贫困。

论明世宗对蒙“绝贡”政策与嘉靖年间的农牧文化冲突(之一)

明朝曾采取允许周边各少数民族首领定期朝贡、明廷给以丰厚的赏赐并可在会同馆进行一定程度的互市贸易的政策,由此而形成明代的朝贡体制。但在嘉靖年间,明世宗顽固地拒绝和蒙古通贡互市,以至从嘉靖十一年(1532)以后,整个北边防线战争不断,终于酿成京城被围的“庚戌之变”。明世宗对蒙“绝贡”政策是违背历史大势的非常有害的错误政策,它给明蒙双方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制约了明代历史的发展。在明代历史上,明廷和蒙古族的关系问题是关乎到明王朝治乱安危的大问题,而最高统治集团对蒙古族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政策和态度,则对明蒙关系有着直接的影响。明世宗嘉靖年间,蒙古族在其首领俺答汗的率领下频繁入掠,给明王朝的北部边防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进而酿成明代北边危机的第二次高潮——庚戌之变,并且终嘉靖一朝,北部边防一直处于刀光剑影的战争状态。但是,穆宗隆庆帝即位仅仅5年,同样是面对蒙古族的俺答汗,明蒙之间却实现了历史上传为佳话的“俺答封贡”。仔细考察这段历史不难发现,嘉靖年间北边危机的出现,与明世宗对蒙古族尤其是俺答汗采取的“绝贡”政策有着直接的关系。然而对于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问题,仅在20世纪80年代有宝音夫、洪俊的《论俺答求贡》、(注:《历史教学》1982年第8期。)乌云宝的《论“庚戌之变”发生的原因及其意义》(注:《内蒙古社会科学》1986年第4期。)两篇文章在论述“庚戌之变”时谈到明廷对蒙古族的错误政策问题;90年代有任冠文的《俺答、张居正与蒙汉关系》,(注:《晋阳学刊》1993年第6期。)所论不出前两篇文章的范围;而从1994年至今,这方面的研究竟付阙如。这说明学界尚少从明廷最高统治者的政策角度考察嘉靖年间的北部边防问题,更少从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紧密联系及相互依存、互补、融合的角度来分析论述明廷对蒙古族的政策。本文即拟对此做一探讨,以便更深刻地了解嘉靖年间以北边危机为表现形式的农牧文化冲突之症结所在。 一 明王朝建立后,为了妥善处理与包括蒙古族在内的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采取了允许各少数民族首领定期入朝进贡、明廷给以丰厚的赏赐并可在会同馆进行一定程度的互市贸易的政策,由此而形成周边少数民族对明廷的朝贡关系。对于这种朝贡关系,《明会典》卷105—108礼部主客清吏司有系统的记述,计有东南夷上、下,北狄,东北夷,西戎上、下,土官,朝贡通例等内容。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入贡、通贡乃是周边各族(包括海外诸国)与明廷之间经常进行的交往,明廷为此而采取了一应制度化的措施,规定了各部不同的贡期、贡道、贡物,还规定了对入贡者给以优厚的赏赐、宴赉等。《明会典》所记之朝贡体制下的“北狄”即蒙古,包括:迤北小王子,瓦剌三王,顺义王,朵颜、福余、泰宁三卫等,即明代蒙古三大部的鞑靼、瓦剌、兀良哈,只顺义王是俺答受封以后才有的名号。其记述蒙古族的朝贡情况时说道:“北狄,鞑靼最大,自胡元遁归沙漠,其余孽世称可汗。东兀良哈,西哈密,北瓦剌。瓦刺强,数败鞑靼。其后兀良哈、哈密皆内附,而兀良哈遂分为朵颜等三卫。瓦剌酋马哈木封顺宁王,鞑靼酋阿鲁台乞降,封和宁王,皆遣使入贡。自后叛服不常,成化中小王子亦通贡,贡无常期。隆庆中,俺答封顺义王,每岁贡马互市,至今不绝。”(注:《明会典》卷107《礼部》65《朝贡三·北狄》,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本,第578页。)这是各部朝贡的总体概况,每部由于地理位置、与明廷关系等因素,又有细微的差别。如贡期,鞑靼部是“岁或一贡,或再贡,以为常”。(注:《明史》卷327《鞑靼传》。)瓦剌部是“岁一入贡”。(注:《明史》卷328《瓦剌传》。)两部“贡道皆由大同入居庸”。所贡物品除了马、驼等畜牧业产品外,还有貂鼠皮等狩猎产品和海青。兀良哈三部的贡期则为一年两贡,贡道“由喜峰口入”。(注:《明会典》卷107《礼部·朝贡三·北狄》,第579页。)综合分析《明会典》所记之朝贡体制,我们可以得到如下认识:首先,蒙古族向明廷的朝贡是以政治上的臣服为前提,即各部要接受明廷的册封,这是在成祖永乐年间确定的。如永乐七年(1409),成祖封瓦剌部首领马哈木为顺宁王、太平为贤义王、把秃孛罗为安乐王,“给赐诰印”。(注:《明太宗实录》卷92,永乐七年五月乙未条。)永乐十一年(1413)封鞑靼部首领阿鲁台为

明史 胡宗宪,嘉靖皇帝的宠臣

明史胡宗宪,嘉靖皇帝的宠臣 嘉靖皇帝应该是有些福气的。当他在大礼议中面临困境的时候,张璁挺身而出,帮助他渡过难关;当宫女们用绳子要将他勒死的时候,却在绳子上打了两个死节,竟然勒不死他。当倭寇在东南地区捣乱时,先是朱纨,后是胡宗宪,用不同的方式帮助他收拾倭寇。 由于朱纨在剿灭倭寇的同时没有摆平为海盗们鸣冤叫屈的 闽浙及徽州籍官员,打搅了嘉靖皇帝的清修,被下狱致死。但向嘉靖皇帝告胡宗宪状的人其实比朱纨多得多。为什么呢?因为胡宗宪不守规矩、不按规矩出牌,甚至还有些无赖;因为胡宗宪生活奢侈、出手豪阔,养着一批三教九流之人,把个总督府弄得乌烟瘴气;而且,胡宗宪对付倭寇、对付海盗的那些手段,甚至有些下三滥,令一些正人君子看不惯,甚至嗤之以鼻、羞于为伍。 但是,不管文官们怎么说,怎么弹劾,嘉靖皇帝就是相信胡宗宪,就是信赖胡宗宪。什么原因? 第一胡宗宪既会打仗,又懂得讨皇帝高兴,办法是“多报喜、少报忧”。 胡宗宪主持剿倭之后,东南形势确实大为改观,所以他有向皇帝不断报捷的资本。所以,皇帝见到的报告,不像过去那样,今天损兵,明天折将,而是三天一小胜、五天一大捷。

这种消息多么令人高兴。人逢喜事精神爽,喜欢听好消息是人的天性,不能怪嘉靖皇帝。 当然,胡宗宪并不是没有打过败仗,但他知道皇帝什么高兴什么不高兴。他会在报告中作一些处理,小胜报大胜、大捷成了特大喜讯;遇到困难、受到挫折、打了败仗,他先压着,等到反败为胜时,一并报告。你看看,多聪明。 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既是因为巡按御史和言官们一天到晚盯着、一天到晚用放大镜在找毛病,又因为能够混到总督、巡抚这个位置上的人,都不是傻瓜,胡宗宪现在做的,他们也都曾经想这样做,甚至也都曾经这样做过。但是,当言官们揭露胡宗宪掩盖败绩的时候,胡宗宪又打胜仗了。而其他的巡抚、总督又没有胡宗宪的本事,没有办法反败为胜更不要说很快就反败为胜,于是最终还是要如实报告,要被揭露出来,这罪过就要加等了,因为这样的错误被杀的巡抚、总督在当时不止一个两个。 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不公平,别人能做到的,你就未必做得到。别的总督、巡抚做不到,但胡宗宪做得到。所以,尽管不断有人揭露他夸大胜利、揭露他掩盖败绩,但从总体形势看,却是在不断好转,所以这个状在嘉靖皇帝那里就告不入。 其实,嘉靖皇帝也同样不是傻瓜,虽然看上去他只是在西苑祭祭天,拜拜神,一心一意勤修炼,但他心里像明镜一样。

铲史官大明奇案:少年天子嘉靖的认爹之路

铲史官大明奇案:少年天子嘉靖的认爹之路 编后语所谓“礼”,在古代其实就是不成文的宪法。“礼议”也就是关于宪法的讨论,宪法是立国之本,那么关于宪法的解释权就很重要了,这涉及到路线问题。外藩继大统,是一如既往的纪念先皇,还是大张旗鼓的纪念他爹,这里头的政治内涵完全不同。明朝的大礼议一案,如果我们划一个坐标,以事件时间为纵轴,以各种政治力量为横轴,会发现很有意思。所谓纵轴,也就是从君臣、朝臣之间争议少年皇帝嘉靖亲生父母的尊号地位、祭祀待遇等问题开始,到形成其最后结局的全过程的持续时间。那么这个过程有多长?是三四年,还是七八年,或是十七年,还是二十四年?在中国古代社会,王朝体制是建立在宗法关系基础上的君主专制为核心的家国同构,因此皇帝的家事也就是国事了,大礼议就不是蛋疼的名号问题了,而是一种现实政治格局重构的方式,是皇位更替之际,人事和制度调整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斗争,换句话说,这是一个重新洗牌的过程。从这个层面来看,直到嘉靖二十四年,太庙修葺完毕,嘉靖他爹以“睿宗”庙号入太庙并在武宗(正德)之上,嘉靖皇帝的权力才算彻底稳固下来。所谓横轴,也就是大礼议事件涉及到朝中的各方力量:少年天子、外廷朝臣、内廷宦官、勋贵、外戚……还涉及到地方官员不同派系和地方豪族势力的此消彼长,甚至

还牵扯到已故的太祖、太宗、仁宗、孝宗、武宗,其中太宗朱棣的庙号就被嘉靖改成了成祖,因为太庙名额满了,仁宗居然被祧出了太庙……政治事件中的胜负,必然导致人事上的升黜。嘉靖前期,从内阁、部院以及科道等文官体系的调整,到赋税制度的整顿与改革,从对宦官、勋贵利益的抑制、到对三皇(皇田、皇庄、皇盐)的清理等等,无不与大礼议有关。在大礼议事件中,王阳明虽然没有公开表态,私底下还是支持少年嘉靖的,当然,这肯定不只与平定宁王之乱时杨廷和黑了他一手有关,更多的是思想方面(朱子学与王学)的冲突,这是另外的话题了。参考资料 杨廷和《明史》、胡凡《嘉靖传》、田澍《嘉靖革新研究》、翟爱明《“大礼议”事件的政治意义与嘉靖前期的政治局势》等。

大明世宗肃皇帝实录1

大明世宗肃皇帝实录1 大明世宗肃皇帝实录1 【明】明穆宗明神宗 敕撰 【明】徐阶首修 【明】张居正续修 ●序 我皇祖世宗肃皇帝御历凡四十有五年视我祖宗列圣享国最久丰功伟绩炳燿铿鍧充满天地不可殚述自我穆考初禩即命儒臣纂修实录绪业未竟至于馆本作予是也冲人嗣大历服又五年始克成之 盖其纪载之不易如此昔周成王幼而践祚其君臣相诏戒亦惟曰单文祖德曰咸成文王功不怠于时沐浴膏泽海内安澜而惓惓思维馆本维误艰毖患雅颂作焉此周家所以为有道之长也洪惟皇祖躬秉圣资出抚兴运刬奸剔蠹丕举王纲立极建中肇修人纪凡诸大政令之因革大典礼之制作咸稽谋于天会通古今经画自心毅然独断一洗俗吏牵迹经生守文之陋执之

不疑用能廓清垢氛兴建废坠五礼式叙百度惟贞群工奔走以受成万姓倾心而向化卒之幽明协顺中外敉宁声教暨于交南威灵憺于穷朔盖我举我举疑应作举我太祖成祖丕造之光烈而觐扬之巍巍乎盛矣临御滋久虽垂衣深拱而宵旰几康之儆不忘于心诸边奏报臣下建言手批立决无滞晷刻万几稍暇则又繙经史问农桑即文王日昃不遑何以加焉盖尝勒豳风无逸于亭召对群臣于便殿于西苑谆谆以天戒人穷为虑而重念宫生内长之主宴安游娱忘其先烈朕三复仰止未尝不流涕也深惟眇眇之身早赐鸿业未烛理道仰藉我皇祖忧勤所诏数年以来时和人康边圉宁泰灾沴盗贼之忧不作绍庭虽远余泽弘深其敢忘所自乎盖文王之后有武王缵绪而受命日浅至于成王始克追扬盛美纪于竹书顾朕虽德弗类而所乘之时与地亦有不得而辞者用以史臣所辑 实录五百六十六卷宝训二十四卷敬荐祖庙并告成事于皇考以上慰二后在天之灵附于周家咏歌勤苦慎始如终之义乃若体裁义例一遵 累朝旧章兹不复赘云谨序万历五年八月十九日 ●进实录表后军都督府掌府事少保兼太子太保英国公臣张溶等诚惶诚恐稽首顿首上言伏以典则贻谋式笃文孙之祜简编垂信诞扬烈祖之休成功独盛于中兴遗训可传于

戚继光诗词选录

戚继光诗词选录 景忠山景忠庙① 冰霜谁识抱关情,三辅河流②一洗兵③。楼阁晴悬新气象,桑麻④色起旧屯营。龙回地轴⑤开戎幕,水合天门⑥驻汉旌⑦。天下奇才今不见,愿留方略佐金城⑧。 【注释】①《景忠山景忠庙》:选自民国二十年《迁安县志?坛庙》。景忠庙,指三忠祠,明嘉靖年间蓟镇总兵马永重建,祀诸葛亮、岳飞、天文祥。②三辅:京城及京畿之地。③一洗兵:喻天下太平。洗,洗却;兵,战事。④桑麻:桑和麻,泛指农事。⑤龙回地轴:龙,指明开国皇地。地轴,地球自转的轴,此指中枢,谓皇帝占据了中枢地位。⑥水合天门:天门,龙门。水合天门喻皇帝得势。⑦汗旌:汉,此指明朝。旌,旗。⑧“愿留方略”句:戚继光积累了多年战斗经验,著有《练兵实纪》,愿留给后人,用以保卫边疆。 登舍身台 向来曾作舍身歌,今日登台意若何?指点封疆余独感,萧疏鬓发为谁皤? 剑分胡饼从人后,手探清泉已自多。回首朱门歌舞地,尊前列鼎问调和。 【注释】舍身台在遵化东北长城沿线。 登盘山绝顶 霜角一声草木衰,云头对起石门开。朔风边酒不成醉,落叶归鸦无数来。 但使雕戈销杀气,何妨白发老边才。勒名峰上吾谁与?故李将军舞剑台。 【注释】盘山位于北京之东,今蓟县境内。 马上作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一生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注释】此诗选自《止止堂集》。 行边述 花事蹉跎候雁催,江南三月送春归。蓟门桃李应何限,岁岁不知春去来。 【注释】此诗选自《止止堂集》。

兵宪刘公以游喜峰柞子洞诸作见示赋答 车骑行边笔作筹,光摇五色度中流。斜阳有意杯仍剧,危堞无烽洞转幽。 谁为风沙通朔漠,共疑形胜是南州。关前不筑三城在,能使山灵识壮游? 【注释】柞子洞:在喜峰山半山腰,洞口对喜峰口。洞深4丈,高2丈。洞口当关,有战略意义。 练武太平守将王君禄 邀登南庙望北山古刹① 忆昔从戎向北陲,重来持节鬓成丝。夜悬炎海烽烟梦,时听岩关林杜诗。 古树寒云过铁马,中原晴日闪牙旗。安危赖有诸君在,酹酒还期下月支。 【注释】①《练武太平守将王君禄邀登南庙望北山古刹》:选自民国二十年《迁安县志?城池》。戚继光17岁(嘉靖二十三年)袭职山东登州卫都指挥佥事。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奉命率领卫所士卒到蓟镇戍边,曾登上太平寨南山。隆庆二年,戚继光奉命任蓟镇总兵,又登上太平寨南山,有感而作。 秋日登三屯营阴山 秋入千山静,东来紫气多。德行高可摘,碣石醉堪磨。 九寨劳车马,孤辰傍薛萝。隅闻击柝者,回首愧烟波。 【注释】阴山祠:指三屯营之南景忠山上的三忠祠。景忠山旧称阴山。 汤泉大阅 使者临关日拥旄,天威咫尺壮神臬;指挥乍结车骑阵,战守还凭虎豹韬 万阁凌霄金作垒,五兵飞雪玉为刀;年来愧博君王宠,幸有边尘识二毛。 【注释】隆庆六年(1527年)冬,戚继光在遵化西北汤泉举行一次规模宏大的演习。参加将士有10万之众,前后演习20天,朝廷派兵部右侍郎汪道昆率领上千名大小官员前来阅阵。 镇东楼 楼前风物隔辽西,日暮凭栏望欲迷。禹贡万年归紫极,秦城千里静雕题。 蓬瀛只在沧波外,宫殿遥瞻北斗齐。为问青牛能复渡,愿从仙吏授刀圭。

明实录--明世宗实录(标点版)卷397-嘉靖32年(1553年)四月

明实录--明世宗实录(标点版)卷397-嘉靖32年(1553年)四月 关于这篇文字的说明 《明实录》是明代历朝官修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具有重要史料价值,是研究明代历史的基本史籍。记录明太祖朱元璋到明熹宗朱由校共十五代皇帝的史实,其中建文朝实录附于《太祖实录》中,景泰朝实录附于《英宗实录》中。全书共十三部,二千九百零九卷。纂修此书,系以朝廷诸司部院所呈缴的章奏、批件等为本,又以遣往各省的官员收辑的先朝事迹做补充,逐年记录各个皇帝的诏敕、律令,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大事而成。无标点蓝本取来自社科院为《明实录》版。以本人浅陋的功底,标注标点、日期、人名仅为朋友们方便阅读。并表达对开创历史的先人及研究史实的今人的敬意。望能为从事地方志,人物志,分类志、今日话当年的朋友提供便利。抛砖引玉,全无章法。欢迎指正。望版主、编辑,高抬贵手,明实录流传于世,源于手抄。清末至今逾百年,尚未有完整的标点及人名备注版,确为憾事。为其标点、校正、勘误则大费周章,且颇为费时。一日完成一卷,尚需10年之时。能过则过,功德无量。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九十七嘉靖三十二年四月○四月丙子朔(1553年四月初一公元1553-05-12)○时享太

庙先期礼部请遣亲王行礼,不允。仍命成国公朱希忠代 ○以久旱祷雨于内殿。停刑禁屠六日。○兵部尚书聂豹言:大同需修边犒军银一万三千三百九十两,已得旨。令户部处发而户部诿为本部职。掌欲于马价内查给。今边工方兴,经费既急。臣等不敢及覆渎,请已议取太仆寺马价待发,但兵马钱谷各有司存。今本部马价所余不及二万,户部自常。额外各省库藏所积,顷岁一切搜括起解,无非为济边之用。而临事复阻恡如此,乞敕令协心共济国事。上以为治,诏各镇修边银遵原议给发,不许互诿。○巡视浙福都御史王忬条上海防事一一、禁近海豪民通引倭夷,以绝祸本。 二、照各边例,惟以奋勇血战为功,不以损伤军为罪。三、选调闽浙兵相兼操习,以资防御。四、通行两广、南直隶巡抚、操江官远行哨探分布兵舡,彼此夹攻。五、两省守巡兵备官查照原定地方常川驻劄以便责成。六、宽禁令以开自新,如胁从贼犯准令投首,积年渠魁亦听归降。七、闽浙鱼舡量议收税,并议漳州桥房拖欠税课及查理盐课,以助军饷。八、滨海顽民接济夷寇,及走漏消息者。乞以正犯处之极刑,全家发边卫充军。部覆俱从之。○光禄寺卿窦一桂奏工部原借本寺银三十四万余两,今供应不敷,请补还令。工部言部贮寺储俱朝廷钱粮,迩因大工繁兴,通融措用。岂宜责偿苐,即既称缺乏,请以节慎。库见银一千六百余两待追完逋,负共廷五万两还之。报可。○四月丁丑(1553年四月

上场诗集锦

上场诗集锦 高力士(念)数点香泥入庙门,巫山云雨洛川城。 申包胥(念)奉王旨意出朝堂,各国催贡转帝邦。扶保吾主良为上,保定平王锦家邦。 刘福通(念)一边设下金钩钓,哪怕鱼儿不上钩。 陈宫(引子)身受皇恩,与黎民,判断冤情。 (念)头戴乌纱奉孝先,思想开国万民欢。家严有语呼兄弟,得配汪洋水底天。 魏延(念)大将生来盖世雄, 马岱(念)万马营中逞威风。 关兴(念)耀武扬威英雄将, 张苞(念)斩将擒王立大功。 姜维(念)一颗明珠土内藏,几载未曾放毫光。 诸葛亮(念)帐中千员将,雄士立两旁。 马遵(念)辕门战鼓响,儿郎报端详。 :“白发刁骚两髩侵,老来灰却少年心。不思再谓皇家俸,但得自安抵万金。 包拯(引子)一片丹心,保宋主,锦绣龙庭。 (念)黑暗暗乌纱盖顶,明亮亮玉带随身。上金殿君王见喜,下朝班文武皆尊。 纣王(念)金鸡架上九龙头,太阳一出照九州。蓝天玉带朝北斗,金钟一响文武愁。 石文(数板)家大业大,又骑骡子又压马,人人称我是个富豪家,我是个富豪家。 (念)自幼生来浪荡,懒读诗书文章。爹娘说我有福享,缺少美貌妻房。 赵匡胤(引子)兵变陈桥,天赐下,赭黄龙袍。 (念)一轮红日照乾坤,东荡西除扫烟尘。万里山河归大宋,风调雨顺享太平。 (白)孤,赵匡胤。自从柴大哥宴驾,众文武扶孤即位。自登基以来,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今当早朝。 内侍,闪放龙门。 (欧阳方上。) 欧阳方(念)捧定连环表,把本奏当朝。 关羽(引子)正气冲霄汉,文光射斗牛。 (念)头戴金冠凤翅飘,凤眼蚕眉呈英豪。忠义扶定汉室主,上阵全凭偃月刀。 雷万春(念)威风凛凛上将台,职受金章拜御街。儿郎个个分左右,雄兵猛将两边排。 吕后(引子)身在深宫院,重整汉室锦江山。 (念)未央宫中美翠环,珍珠玛瑙集成山。上殿见我君皇宠,方显女皇将魁元。 晋景公(引子)春秋列国,乱纷纷,互动干戈。 (念)忆昔文公霸诸侯,英雄气概世无俦。后辈不能承祖志,愧无功业绍箕裘。 康氏(引子)家无隔夜粮,饥寒实难当。 (念)老身生来命运薄,好似路上草一棵,过了今年七八月,不知来年活不活。 (念)家贫出孝子,国乱显忠臣。 诸葛亮(念)地为阴来天为阳,九宫八卦腹内藏。一片丹心扶刘主,扭转汉室锦家邦。 张别古(白)哽唬。 (数板)年迈时衰,老来无子实难挨。妻丧早,命应该。只落得,奔忙劳碌打草鞋,打草鞋。 (念)人老曲腰把头低,树老焦梢叶儿稀。茄子老了一斗子,倭瓜越老越好吃。

明代诗文发展

明代文学前期——太祖建国到宪宗成化末年(1368—1487) 诗文领域,以“三杨”为代表的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台阁体”的盛行,以对皇帝的阿谀奉承和道德说教为主要特点,不仅缺乏真情实感,而且缺乏宋人的气节;继之而起雄踞文坛的是李东阳的茶陵派,追求格律声调,也保留有台阁体的痕迹。 明代文学中期——孝宗弘治到穆宗隆庆(1488—1572) 诗文创作也经历着新的变化,复古思潮日趋活跃,先是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公开反对台阁体,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掀起文学复古运动,其后有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继续推波助澜,将诗文复古运动再次推向高潮。介于前后七子之间的唐宋派以归有光为代表,则提倡宗法唐宋散文,来对抗七子文必秦汉的主张。 明代文学后期——万历到明末(1573—1644) 作为传统文体的诗歌和散文,在变革历程中步履则要相对艰难。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李贽提出了具有启蒙主义色调的进步观念,给当时的文坛吹进了一股新鲜的空气,他的“童心说”成为文学解放的号角。A晚明诗歌中影响最大的就是以袁宏道为中心的“公安派”。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首先起来反对复古,主张创新,要求文学独抒性灵,成为晚明诗文革新运动中的一支劲旅。他们提出的方向无疑是正确的,在打破古典审美规范的同时,他们也确实写出了一些优秀的诗篇。但是,公安派在艺术上没有能够发展到足以引导新的诗歌方向的成就,其末流更偏向于率易浮滑。B继公安派而起的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崛起于文坛,他们在继承公安派的某些情趣的同时,也试图以幽深孤峭来补救公安派的肤浅之弊,实已是压抑和郁暗的心理表现,所以缺乏生气。 C明代末年,随着政局的动荡变化,诗风、文风也开始转变。以陈子龙、夏完淳为代表的一批爱国作家重新倡导复古,反对公安派与竟陵派的抒写性灵,他们的诗文创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慷慨雄健的风格,是明代三百年文坛的收篇。 第四章明代诗文与明代的散曲、民歌 明代是小说和戏曲的时代,诗、词的成就都不及前代,古文作家流派虽多,但也不能和唐宋大家匹敌,发展概况如下:

明朝历代皇帝画像及简介

明朝历代皇帝画像及简介

目录 概述 (3) 明朝历代皇帝 (5) 1、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 (5) 2、明惠帝建文皇帝:朱允炆 (8) 3、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 (10) 4、明仁宗洪熙皇帝:朱高炽 (12) 5、明宣宗宣德皇帝:朱瞻基 (14) 6、明英宗正统皇帝:朱祁镇 (16) 7、明代宗景泰皇帝:朱祁钰 (17) 8、明宪宗成化皇帝:朱见深 (19) 9、明孝宗弘治皇帝:朱祐樘 (21) 10、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 (23) 11、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 (24) 12、明穆宗隆庆皇帝:朱载垕 (26) 13、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 (28) 14、明光宗泰昌皇帝:朱常洛 (30) 15、明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 (32) 16、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 (34) 南明完全帝系表 (36)

概述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始于太祖朱元璋,终于思宗朱由检,共16帝。 明朝帝系图

注:明太祖孝陵位于南京紫金山南麓,惠宗与安宗葬处不明,景泰陵位于北京海淀区玉泉山北麓,隆武陵位于福州罗汉岭,绍武陵位于广州越秀公园内,永历陵位于贵州都匀高塘山,明显陵位于湖北钟祥市,其余十三位皇帝陵墓位于北京昌平县天寿山明十三陵。

明朝历代皇帝 1、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 明太祖洪武皇帝- 朱元璋 朱元璋(1328~1398) 中国明代开国皇帝。明太祖。祖籍为江苏沛县,祖、父后定居濠州(今安徽凤阳)。朱元璋幼名重八,参加农民起义军后改名元璋,字国瑞。朱元璋幼时曾为地主放牛。17岁时,因父、母、兄皆死于瘟疫而孤,不得已入皇觉寺为僧。不久以行童游食于淮西一带。

嘉靖皇帝论文

帝王心術——嘉靖皇帝 嘉靖是明代不可不讀的傳奇皇帝。歷代皇帝在位的年頭,康熙最長,六十壹年;乾隆次之,六十年;第三漢武帝,五十四年;第四明萬歷,四十八年;嘉靖排在第五名,四十五年.嘉靖是最懂得怎樣做皇帝的人,正因為精通帝王之術,所以嘉靖皇帝不像高祖朱元璋那樣日夜操勞,也不像玄孫朱由校那樣大權旁落。對於嘉靖而言,盡職而不累(輕松自如),盡興而不廢(大權在握)。 明世宗是壹個頗具爭議的皇帝,有人說他英明神武堪比太祖朱元璋,也有人說他昏庸無能,癡迷於煉丹。但是,不能否認,明世宗在他最初登基的幾年確實是有所作為的,即便是後期常年癡於修道,曾28年未上朝。但他也並沒有完全不理會朝政。如果說他是昏君的話,那麽他比他的孫子朱翊鈞(明神宗)好多了。萬歷皇帝的所作所為大家都知道,不用多說了。世宗打擊舊朝臣和皇族、勛戚勢力,總攬內外大政,皇權高度集中。他還重視內閣作用,註意裁抑宦官權力。但與此同時,他日漸腐朽,不僅濫用民力大事營建,而且迷信方士,尊尚道教,厭惡佛教。二十壹年更移居西苑(今北京北海、中南海),壹心修玄,日求長生,不問朝政,首輔嚴嵩專國20年,吞沒軍餉,吏治敗壞,邊事廢弛,倭寇頻繁侵擾東南沿海地區,造成極大破壞。在長城以北,蒙古韃靼部首領俺答汗不斷寇邊,二十九年甚至兵臨北京城下,大肆掠奪。在嘉靖年間,南倭北虜始終是明王朝的莫大禍患。在用人上,世宗“忽智忽愚”、“忽功忽罪”,態度變化很大,對於

權力把握很強,對於文官集團控制也很強。功臣、直臣多遭殺害、貶黜。戶部主事海瑞上《治安疏》,世宗怒不可遏,下瑞詔獄。不過在內臣和大臣的勸說下,沒有處理海瑞。晚年嘉靖帝疏遠嚴嵩,起用徐階為內閣首輔,國家才再次走上了正軌。嘉靖是個極其聰明並且自信的皇帝,而且有些自大狂妄,但卻十分小氣,又喜歡亂花錢,也很要面子。能與之打交道的,也只有徐階、嚴嵩這類的官場老手。 史書評價贊曰:世宗禦極之初,力除壹切弊政,天下翕然稱治。顧叠議大禮,輿論沸騰,幸臣假托,尋興大獄。夫天性至情,君親大義,追尊立廟,禮亦宜之;然升祔太廟,而躋於武宗之上,不已過乎!若其時紛紜多故,將疲於邊,賊訌於內,而崇尚道教,享祀弗經,營建繁興,府藏告匱,百余年富庶治平之業,因以漸替。雖剪剔權奸,威柄在禦,要亦中材之主也矣。[ 總而言之,明世宗不是壹個像商紂壹樣的昏君。相反,卻由他的種種事跡看出他是壹個擅長帝王心術的人。 嘉靖(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明朝第十壹位皇帝,明憲宗庶孫,明孝宗之侄,明武宗堂弟,興獻王朱佑杬次子。由於武宗死後無嗣,因此張皇太後(明武宗的母親)和內閣首輔楊廷和決定,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繼承皇位。1521年(嘉靖元年)--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在位,年號嘉靖。 嘉靖是個相當神道的人,從他即位那壹刻出現在大臣們的面前起,壹輩子都令大臣們誠惶誠恐、攪盡腦汁還應付不了。他即位時年方十五,還應算個小皇帝,無論是在他之前還是在他之後,這個年

大清国最悲惨的皇后,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孝贤皇后

乾隆皇帝所谓的“真爱”——孝贤皇后 有这么一位皇后,生前皇帝没有给她任何特殊待遇,反而皇帝一直在打压皇后的影响力,却因为皇帝在这位皇后死后写了一些挽诗,被一些人认为是皇帝的“真爱”,这位皇后就是清高宗乾隆帝的皇后孝贤皇后。 我们先翻开清史稿,看看清史稿对这位皇后的记载:高宗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察哈尔总管李荣保女。高宗为皇子,雍正五年,世宗册后为嫡福晋。乾隆二年,册为皇后。后恭俭,平居以通草绒花为饰,不御珠翠。岁时以鹿羔沴毧制为荷包进上,仿先世关外遗制,示不忘本也。上甚重之。十三年,从上东巡,还跸,三月乙未,后崩於德州舟次,年三十七。上深恸,兼程还京师,殡於长春宫,服缟素十二日。初,皇贵妃高佳氏薨,上谥以慧贤,后在侧,曰:“吾他日期以‘孝贤’,可乎?”至是,上遂用为谥。十七年,葬孝陵西胜水峪,后即於此起裕陵焉。嘉庆、道光累加谥,曰孝贤诚正敦穆仁惠徽恭康顺辅天昌圣纯皇后。子二:永琏、永琮。女二:一殇,一下嫁色布腾巴尔珠尔。 从清史稿短短的介绍中,我们从中可以知道她爸是谁,她儿子女儿女婿是谁,除此之外关于孝贤皇后个人的个人事迹只有节俭、给皇帝做荷包、求皇贵妃谥号、孝贤皇后死在外面很悲伤这几件事,然而这些就能证明孝贤皇后是乾隆皇帝的“真爱”了吗? 翻遍史书,你找不到孝贤皇后和她的儿女在生前有任何特殊待遇,反而乾隆皇帝一直在打压孝贤皇后,比方说:乾隆即位后推迟皇后册封礼,孝贤皇后的皇后册封礼一直拖延到乾隆二年年底才举行,反观她的嫡婆婆孝敬宪皇后,雍正皇帝在康熙驾崩又接着丧母后,还是在雍正元年年底为孝敬宪皇后举行了皇后册封礼;清朝皇后原本按照分例待遇,生日时要收到王公大臣们进宴,孝贤皇后过第一个正式皇后生日时,这个待遇被乾隆停止了(康熙七年定有皇后生日诸王进筵席牲酒的规矩,在乾隆三年二月被乾隆皇帝下旨停止);雍正朝会典规定,只有皇后有资格穿明黄吉服,皇贵妃以下没有资格穿明黄或金黄颜色的吉服。但乾隆元年,贵妃高氏穿着和皇后富察氏一样的明黄吉服,和孝贤皇后一起入画心写治平,那时候乾隆皇帝已经秘密立孝贤皇后的二阿哥永琏为储君,然而此时已经有机会成为太后的皇后却和贵妃穿同样的衣服;雍正元年定,公主、王妃、命妇等进宫行庆贺礼时,要于皇后前进笺。乾隆皇帝即位,取消皇后富察氏接受命妇进笺的待遇,改由王公大臣向皇后进笺,因为王公大臣不向皇后行礼,也就不存在于皇后前进笺的情况。但乾隆皇帝取消皇后富察氏接受命妇进笺待遇的同时,却抬高了贵妃高氏的待遇,让贵妃在庆贺礼上享受本该只有皇后才能享受的命妇行礼待遇。从以上在孝贤皇后生前的待遇上,明显可以看出她没有任何特殊待遇,甚至皇后该有的待遇也被乾隆皇帝取消了。生活上,孝贤皇后也毫无特殊之处,乾隆元年孝贤皇后的宫女数量竟然和贵妃高氏一样,同是按照贵妃等级配置了8名,这照比当年雍正孝敬皇后的32名宫女削减了75%。 孝贤皇后生前不仅待遇平平,帝后关系上也仅仅是被定义成一个余下的安慰皇帝的人,记载见乾隆御制诗“其来不告去无词,两字平安报我知。只有叮咛思圣母,更教顾复惜诸儿。醒看泪雨犹沾枕,静觉悲风乍拂帷。似昔慧贤曾入梦,尚余慰者到今谁?”,说的就是当年贵妃高氏(谥号慧贤皇贵妃)病逝后,乾隆皇帝梦见她后悲伤的怀念她时,孝贤皇后仅仅是个安慰皇帝的人。

嘉靖皇帝的曲靖老师李彦宁

嘉靖皇帝的曲靖老师李彦宁 2014-10-17 10:34 来源:曲靖日报我有话说 明代嘉靖皇帝有一个曲靖老师,他就是曲靖人李彦宁。 李彦宁,字士安,明代曲靖军民府南宁县白塔村(今麒麟区三宝镇雅户村)人,生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十一月初四日。自幼为人庄重,不随便诋毁和讥笑他人。为秀才时,发奋读书,但数次参加乡试无望。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以选贡身份任鲁王府教授,执掌“以德义迪王,校勘经籍”。后来又任安陆(今钟祥)王府长史,正五品。王府长史执掌王府政令、辅相规讽,总管王府事务,凡请名、请封、请婚、请恩泽及陈谢、进献表启、书疏等,皆由王府长史奏上,如藩王有过失也要问罪长史。王府长史一职很重要,“曾经过犯之人,毋得选用是职”。安陆王世子朱厚熜受学于李彦宁,十分礼敬尊重他。 后来,明武宗朱厚照驾崩,没有继承人,大臣们建议太后迎立三人,其中之一就是朱厚熜,先到者为君,后到者为臣。民间传说远在安陆的朱厚熜装作囚徒,一路畅通无阻地赶到京城登基为帝,年号嘉靖,而其他两人却因为坐着大轿或骑着高头大马,一路受到官员们的热情招待,推杯换盏,走走停停,耽搁了时间,最终无缘帝位。 当上了皇帝,朱厚熜不忘有功于自己的故旧,就想越级提拔李士安。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有:“嘉靖间,不次用人。”但是,李士安前后推辞了四次,嘉靖帝没有办法,只得任命他为太常寺少卿,正四品。李士安从王府长史升至太常寺少卿,当时属于逐级提拔了。李士安曾与

杨一清商议朝廷大事,十分得体,众以为然。嘉靖帝对待李士安很谦恭,执礼仍如世子时一样,尊称其为“国师”。每次退朝后,嘉靖帝要到李士安家还礼,李士安屡次上表辞谢,请求不要这样礼遇自己,却未得到允许。嘉靖帝多次赏赐其金银,并命其两个儿子可以荫官为指挥,李士安都未接受,却请求嘉靖帝将安陆王府的田地永久改为学田,以培养人才。在京时,有人为李士安画了一幅肖像,杨一清题赞道:“圣朝之英,南方之杰;朴茂老成,正直卓越;佐王弼帝,忠贞廉洁;勋在旂常,名登卿列。”“旂常”指王侯,“勋在旂常”指李士安有功于朱厚熜。杨一清平素不喜欢赞誉别人,如此称颂李士安,难能可贵。 李士安七十岁时获准告老还乡,嘉靖帝派宦官护送他回家,同僚们为李士安践行,见其归装简朴,行囊羞涩,几乎没有多余的东西,只有一些书籍。回到家乡曲靖后,李士安把剩余的俸禄拿来请亲朋故旧欢乐宴饮,没有购置田地和房产。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二月初八日卒于家,享年七十三岁。嘉靖帝听到老师的噩耗后,十分惊愕悲悼,厚赐祭葬,因为李士安人品高尚,就不追赠官爵,而是在其墓道前敕建“国师坊表”,坊前面左右有下马碑,意思是“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驻轿下马”,以示尊重逝者。《南宁县志》有:“国师、太常少卿李彦宁墓,在城南十五里白塔村。嘉靖三十四年赐祭葬,敕建国师坊表。其墓道左右有下马碑。”李士安夫人段氏卒后,与其合葬一处。 李士安后人虽然没有什么高官显贵,但是也算人才辈出。李士安的儿子李秉是一个贡生,为学博;曾孙李熙阳擅长钟繇和王羲之的书法,

明朝皇帝列表 明朝历代皇帝简介

明朝皇帝列表明朝历代皇帝简介 更新时间:2011-04-25 07:51:30 作者:来源:访问:70485 被过滤广告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承元朝、下启清朝的朝代1368年朱元璋灭元称帝,国号大明,历十二世,传十六帝明太祖(洪武)明惠帝(建文)明成祖(永乐)明仁宗(洪熙)明宣宗(宣德)明英宗(正统/天顺)明代宗(景泰)明宪宗(成化)明孝宗(弘治)明武宗(正德)明世宗(嘉靖)明穆宗(隆庆)明神宗(万历)明光宗(泰昌)明熹宗(天启)明思宗(崇祯)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一说亡于1683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元朝、下启清朝的朝代,是以汉族为主推翻蒙古族统治者而建立起来的汉族复兴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君主制王朝。而明朝皇帝,则是指由明太祖朱元璋开始,直至明思宗朱由检共16位明朝皇帝。 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号“洪武”1368年称帝,在位31年。 1368年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死于1398年,时年71岁。 惠帝朱允炆(1377-1402)年号“建文”1398年即位,在位5年。 明惠帝朱允炆,明朝无谥,清乾隆元年追谥「恭闵慧皇帝」,史籍称为建文帝。性寡断。 惠帝,太祖孙,皇太子朱标的次子,朱元璋在世时,大封王室,20多个儿子均封为亲王,分驻各地,惠帝登基后,进行削藩,以统一军事,惹恼诸王,燕王朱棣其兵北京,1402年攻入南京,惠帝一说被烧死,一说外逃。 成祖朱棣(1360-1424)年号“永乐”1402年即位,在位23年。 成祖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子,1420年推翻明惠帝自立,1421年迁都北京,并下令编纂了《永乐大典》。死于1424年,时年65岁。 仁宗朱高炽(1378-1425)年号“洪熙”1424年即位,在位1年。 仁宗,明成祖长子,仁宗政治比较清明,采取一些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在位1年,死于1425年,时年48岁。 宣宗朱瞻基(1398-1435)年号“宣德”1425年即位,在位11年。

此人写了一首诗词,令他千古留芳,少年时被称为神童,但恃才惹祸

此人写了一首诗词,令他千古留芳,少年时被称为神童,但 恃才惹祸 明朝嘉靖年间有一个才子,感怀身世,凭吊历史,写了一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首词就是中国名著《三国演义》的开篇词,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时,特定把自己钟爱的这首临江仙写在小说开头(应该是清初文学批评家毛宗岗父子评刻《三国演义》时加上的——博主注)。 这首词立即把整部小说水准带到一个深远而又前所未有的 文艺高度。后来,它又作为旧版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一开唱,这首词可谓红遍大江南北,童叟尽知。 但这首词可是“词红人不红”,至于作者是谁?他的人生经历过什么,才能写出如此深远高亢的诗词?这些问题或许很多人并不清楚。 这首《临江仙》作者叫杨慎,生活在明朝嘉靖年间。小时的杨慎,对作诗填词文艺活动表现出很大的兴趣,而且极具天分,小小年纪就写出一篇《古战场文》,令四方文人墨客拍案叫绝,被誉为“神童”。

这位“神童”的横空出世,离不开家学渊源。杨慎的父亲是四朝元老杨廷和,当过明四朝皇帝的老师兼辅政大臣。有这样满腹经纶的父亲,杨慎自然深受其治学当政的风范所影响,在23岁时,杨慎就高中进士,成了翰林大学士,进入了明朝的行政智库机构。 成也早成名,败也早成名。杨慎成名太早,又迅速进了明朝核心机构,缺少了生活和工作历练,难免养成恃才傲物,盛气凌人的习性。在嘉靖年间发生的“大礼仪”党争中,杨慎站在护礼派一边,受到嘉靖帝的排斥,被贬到边远之地——云南永昌卫,并且在云南一呆就是三十年。 二十多岁的大好青年,竟然在荒凉之地被困了三十年!当年的锐气、理想早就被无情的岁月打磨掉了,只剩下无可奈何的蹉跎岁月。 云南三十年的日子里,杨慎纵情山水,感怀身世,写的诗词大多是感悟历史无情之作,其中,这首《临江仙》正是这种心境下写出来的大作。 乍一看,怎么杨慎的这首《临江仙》与苏东坡那首《赤壁怀古》颇为相似,而且两人的经历如此相似,难道杨慎是有意

近年来明世宗崇道缘由研究概述

近年来明世宗崇道缘由研究概述 中国当代学者已经对于明世宗崇道缘由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大致看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遵循尊崇道教的宗教祖制;延续朱明皇室崇道的传统;明世宗即位之前生活环境的影响;明世宗即位之初的政治决断;明世宗多疑自负性格的影响;明世宗对求嗣、助淫、求长生的个人需求;维护统治、挽救危机的尝试。这些研究极大地促进了对于宗教史、政治史、社会史等领域的研究。 标签:明世宗;道教;君权 明世宗嘉靖皇帝崇道缘由之研究,一直是道教研究或明世宗研究中的主流。在言及道教自身的发展演变、道教与明代政治之间的关系及明世宗时期政治等各个方面时,都深深地受到明世宗崇道影响。明世宗之后,明朝社会众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错综复杂,积重难返最终走向灭亡,明清众多学者基本以封建传统儒家伦理角度看待明世宗崇道,更加注重政治方面的影响启示。在改革开放前,论及明世宗崇道缘由,大多片面的将其定义为受落后的封建迷信影响,相关的专著更是少之又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在明世宗崇道缘由研究领域,许多研究者更好地吸收西方历史的研究方法,突破中国传统的历史研究思维模式和学术政治化的价值取向,从多角度的探索问题,取得了一大批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 一、遵循尊崇道教的宗教祖制 在封建时代,皇帝的个人信仰对社会能产生重大而广泛的影响,历代帝王对道教态度不一。曾召南在《明代前中期诸帝崇道浅析》提到明太祖在制定全国典章制度的同时,确立了以儒学为主、释道为辅的三教并用政策,尊崇道教以为化导民众工具的宗教国策。太祖是在首尊儒术的条件下尊崇佛道二教的……是出于巩固大明统治的需要,出于政治上的利用。为达到道教“益人伦,厚风俗”的社会作用和维护统治的政治作用,道教在明代几乎始终处于隆盛的地位。吴春香在《论明代三教融合对道教的影响》中提撰《释道论》《三教论》等著作,阐明利用和扶植道教的指导思想,为整个明代三教并用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后继者多奉了三教并用和优宠道教的政策。曾与吴的论述都不仅仅指出了尊崇道教这一国策的原因,而且指出了尊崇道教的具体规章制度保障,思路清晰的论证了明代宗教国策对后世的影响。 二、延续朱明皇室崇道的传统 明成祖尤崇真武神,大建武当山宫观;明仁、宣宗尊崇道士刘渊森;明英宗督促道士于正统十年(1441)完成《正统道藏》的编纂刊印;明代宗逐级提拔道士蒋守约为礼部尚书,使掌太常寺事;明宪宗过分优容正一道首领张元吉,首开道官传升制度;明孝宗热衷于内庭建醮,搜索奇方秘书,糜费万计;明武宗喜佛,但

明代皇帝名字和五行

明代皇帝名字和五行 明代皇帝世系 姓名庙号谥号年号陵墓 朱元璋太祖高皇帝洪武(年——年)孝陵 朱允炆惠宗让皇帝建文(年——年)待考(东宫朱标之长子) 朱棣成祖文皇帝永乐(年——年)长陵(成祖开始,帝位由燕王这一系世袭) 朱高炽仁宗昭皇帝洪熙(年——年)献陵 朱瞻基宣宗章皇帝宣德(年——年)景陵 朱祁镇英宗睿皇帝正统(年——年)、天顺(年——年)裕陵 朱祁钰代宗景皇帝景泰(年——年)景泰陵 朱见深宪宗纯皇帝成化(年——年)茂陵 朱佑樘孝宗敬皇帝弘治(年——年)泰陵 朱厚照武宗毅皇帝正德(年——年)康陵 朱厚熜世宗肃皇帝嘉靖(年——年)永陵 朱载垕穆宗庄皇帝隆庆(年——年)昭陵 朱翊钧神宗显皇帝万历(年——年)定陵 朱常洛光宗贞皇帝泰昌(年——年)庆陵 朱由校熹宗悊皇帝天启(年——年)德陵 朱由检思宗烈皇帝崇祯(年——年)思陵 朱由崧安宗简皇帝弘光(年——年)待考 朱聿键绍宗襄皇帝隆武(年——年)隆武陵 朱聿鐭文宗节皇帝绍武(年——年)绍武陵 朱由榔昭宗匡皇帝永历(年——年)永历陵 朱元璋之后地每一位皇帝,名字中都含有五行中地金木水火土之一. 关于姓名中出现五行(金木水火土)地原因: 为了明确支派和各支派地辈份.朱元璋以每一个儿子为一支派,每一支派定了二十个字作为名字中第二个字地用字,再按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地五行相生地规律,作为名字中第三个字地用字. 《明史·卷一百表第一诸王世表一》里对为什么这么做及各支派用字都有比较清楚地表述: 明太祖建藩,子孙世系预锡嘉名,以示传世久远.当神宗中叶,仅及祖训之半,而不亿之丽,宗禄亏乏,议者遂有减岁禄,限宫媵,且限支子之请.由是支属承祧者,亲王无旁推之恩;从继世者,郡封绝再袭之例;以及名婚不时有明禁,本折互支无常期.启、祯时,军饷告绌,大农蒿目,安能顾赡藩维.亲王或可自存,郡王以至中尉空乏尤甚.一旦盗起,无力御侮,徒手就戮,宗社为墟,惜哉! 考之史册,汉诸王表与王子侯离而不属,世次难明.唐宗族蕃大,源远流长,然诸王以不出合,不分房,子孙皆阙而不著.宋史於太祖、太宗、魏王廷美之裔,迄临安沦没,悉载谱牒,而贤愚并列,漫无裁割.兹表明代亲王至郡王而止,以从史、汉诸王及王子侯之例.又彷唐宗分房法,系各府郡王於亲王之下,如小宗之从大宗.其余不得封者,概不载. 洪武中,太祖以子孙蕃,命名虑有重复,乃於东宫、亲王世系,各拟二十字,字为一世.子孙初生,宗人府依世次立双名,以上一字为据,其下一字则取五行偏旁者,以火、土、金、水、木为序,惟靖江王不拘. 东宫拟名曰: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从明世宗继位看明朝的皇位继承制度

從明世宗繼位看明朝的皇位繼承制度 作者:青石 正德十六年三月,明武宗朱厚照崩於豹房,其堂弟朱厚熜入繼大統,年號嘉靖,這就是歷史上的明世宗。關於明世宗的繼位原因,目前史學界尚有爭議,主要有兩種觀點:1、倫續當立;2、因年幼被權臣選中做傀儡,便於操控。持第一種觀點的人認為武宗無後,其父明孝宗朱右樘也只有他一個兒子(另有一子夭折),故孝宗的四弟(孝宗排行第三)興王朱佑杬便成了第一繼承人了,但武宗駕崩時,朱佑杬已經去世兩年了,所以其獨子朱厚熜順理成章繼統。持第二種觀點的人認為當時武宗駕崩前沒有留下遺詔,未指定繼承人,所以當時的權臣內閣首輔楊廷和認為朱厚熜年幼,迎立他既有擁立之功,也便於日後操控,在征得張太後的同意下迎立了朱厚熜繼位,持此說法的人相對較多,比如前段時間非常流行的《明朝的那些事》作者便持此觀點。 其實,明世宗的繼位只有一個原因也是唯一的原因:倫續當立!持第二種看法的人對明朝的社會制度、風氣、觀念、信仰並不了解或者說不甚了解,將明朝以前的宮廷規則套用在了明朝宮廷事件上了。 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後,鑒於歷朝皇室的血腥爭鬥教訓,對明朝的皇位及王位繼承做出了詳盡的規定,明確規定皇位及王位實行嫡長子繼承制,雖然嫡長制在中國出現已久,但以前沒有哪個朝代真正實行這一制度,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貫徹這一制度的朝代。 歷史進入到了明朝時候,中國社會已經較之前代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在經歷了一百多年的異族統治之後,人心思定,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迫切需要規範,朱元璋在吸取了前代各朝經驗後確立了用儒家思想作為明朝統治的行為規範(主要是朱熹的學說),並越俎代庖將自己子孫後代的事情都規範安排好,並嚴厲禁止改變。客觀地說,朱元璋的做法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卻導致了人思想呆板僵化,政府機構效率低下,後期官員屍位素餐等等後遺癥,甚至可以說這是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 根據朱元璋的規定,其身後的明朝十六位皇帝,有十四位皇帝是以第一繼承人的身份繼位的,只有兩位不是倫續繼位,下面對這十六位皇帝一一敘述。 先說說倫續繼位的十四位: 明惠帝朱允炆,明太祖朱元璋孫,懿文太子朱標(被朱允炆追廟號“興宗”)次子,朱標長子虞懷王朱雄英已於洪武十五年死,故朱允炆在洪武二十五年其父薨後繼其父儲君位為皇太孫,並於洪武三十一年太祖崩後繼位,年號建文。 明仁宗朱高熾,太宗長子,母徐皇後,於永樂二十二年登基,年號洪熙。 明宣宗朱瞻基,仁宗長子,母張皇後,於洪熙元年登基,年號宣德。 明英宗朱祁鎮,宣宗長子,母孫皇後(非原配),宣德十年登基,年號正統、天順。 明憲宗朱見深,英宗長子,母周貴妃,因英宗錢皇後無出,故以皇長子身份於天順八年繼位,年號成化。 明孝宗朱右樘,憲宗三子,母紀淑妃,憲宗吳皇後、王皇後均未出,前二位皇子均夭折,朱右樘於成化二十三年繼位,年號弘治。 明武宗朱厚照,孝宗長子,母張皇後,正宗的嫡長子,天定的皇位繼承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