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碳纤维增强SiC陶瓷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精)

碳纤维增强SiC陶瓷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精)

碳纤维增强SiC陶瓷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精)
碳纤维增强SiC陶瓷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精)

碳纤维增强SiC陶瓷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邹世钦,张长瑞,周新贵,曹英斌

(国防科技大学 410073航天与材料工程学院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

摘要:碳纤维增强 SiC 陶瓷基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高温力学性能,是航空航天和能源等领域新的高温结构材料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回顾了增强体碳纤维的发展,对材料的成型制备工艺,材料的抗氧化涂层研究进展和现有的一些应用做了综述,并展望了碳纤维增强 SIC 陶瓷基复合材料以后的研究重点及发展前景。关键词:陶瓷基复合材料;碳纤维;碳化硅;陶瓷中图分类号:TQ342+.742; TQ174.75+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9815(2003)02-0015-06

前言

在航空航天工业和能源工业等领域,随着新型发动机的研制和新概念航天运载器的发展,对高温结构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航空发动机

的热效率主要取决于涡轮前的进口温度,当发动机的推重比为 10 1 650时,涡轮前进口温度达℃,在这样高的温度下,传统的高温合金材料已经无法满足要求,材料研究者把目光转向了陶瓷材料,高温结构陶瓷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SiC 陶瓷具有良好的高温强度、高温稳定性和高温抗氧化能力,但由于其分子结构的键合特点,缺乏塑性变形能力,表现为脆性,严重影响了其作为结构材料的应用。碳纤维拥有良好的高温力学性能和热性能,在惰性环境中超过 2 000℃仍能保持其力学性能不降低,用碳纤维增强 SiC 陶瓷,材料在断裂过程中通过裂纹偏转、纤维断裂和纤维拔出等机理吸收能量,既增强了材料的强度和韧性,又保持了SiC 陶瓷良好的高温性能,是获得高性能高温结构陶瓷的极好方法。许多国家开展了碳纤维增强 SiC 陶瓷复合材料应用于高温热结构部件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碳纤维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 19 1875世纪。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研制成功以碳丝作灯丝,1910 年钨丝研制成功,碳丝的研究停止。作为结构材料使用的碳纤维的发展始于 20 50世纪年代,1950 年美国空军基地研究所以人造丝碳化制得纤维;1958 Union Carbide 年美国公司实现人造丝制碳纤维的工业化;1958 年后,日本、英国等国开始碳纤维的研究与生产;目前日、美、英、德等几个国家有生产高性能的商品碳纤维的公司。

碳纤维根据制备原料不同,可以分为粘胶基

碳纤维、PAN 基碳纤维和沥青基碳纤维。粘胶基碳纤维由于产率低、性能差、成本高等原因己逐步被淘汰,目前主要集中在 PAN 基和沥青基两种。PAN 基碳纤维主要是高强度型,沥青基碳纤维主要是高模量型,还有高强和高模兼具的碳纤维。

目前碳纤维的开发朝两个方面发展:一是高性能化,通过设计更合理的微观结构和更先进的处理工艺来提高纤维的力学性能,外观上则表现为纤维直径减小、纤维束丝数增加,日本东丽公司的 TX1 9.实验室的碳纤维抗拉强度已经达到3GPa ;二是低成本化,由于碳纤维生产成本高,价格昂贵,在很多领域的应用受到限制,美 FORTAFIL 公司开发了Fortafil 系列纤维,在保

1增强体碳纤维的发展

- 16 -

高科技纤维与应用

第二十八卷

表1 几种性能较好的商品碳纤维品牌名T1000Pyrofil-MR50PyrofilHS40

G YS-95AIM9K13D2u

生产厂家日本东丽GRAFIL

GRAFIL 日本石墨HEXEL

抗拉强度(GPa )7.0205.4004.4103.5306.3433.700

杨氏模量(GPa )294295450920290935

日本三菱T300 证性能高于的前提下,生产出成本低廉的碳纤维。表 1所列的是目前几种性能较好的商品碳纤维。

PIP 工艺能制备任何复杂形状的构件,这在陶瓷成型工艺中是最难得的,但是制备周期长,成本

高,为缩短周期和降低成本,可以采用将 PIP 工艺与其它工艺结合的方式。

[5]

2碳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

2.2CVI化学气相渗透()

CVI 工艺是制备陶瓷材料最常用的工艺之一,它是通过小分子化合物气相反应生成无机分

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分为:子在构件内部沉积而制备陶瓷材料的工艺。当无

①泥浆浸渗和混合工艺;②化学合成工艺(溶胶机分子大部分沉积在构件表面时,称为化学气相-凝胶及聚合物先驱体工艺等);③熔融浸渗工艺;④ In-Situ原位()化学反应(CVD 、CVI 、反应烧结等)等几类。SiC 没有熔点,低温稳定相为立方β-SiC ,高温稳定相为α-SiC ,在2 100℃ 1atm 2 830时发生缓慢相转变,时±40℃分解,因此熔融浸渗工艺不适于 SiC 复合陶瓷的制备。碳纤维增强SiC 复合陶瓷的制备工艺主要有:

沉积(CVD )工艺,CVD 工艺一般用来制备陶瓷涂层。碳纤维增强 SiC CVI 陶瓷复合材料的工艺制备通常以三氯甲基硅烷(MTS )、四甲基硅烷[6]等为原料(TMS ),H 2 Ar 为载气,为稀释/保护气体,在高温下抽真空沉积而成。以 MTS 为原料制备 SiC 1 100陶瓷基体时,沉积温度一般在℃以下,控制沉积速度,可以得到致密度达到 90%的碳纤维增强 SiC 陶瓷[7-10]。CVI 工艺不易损伤碳纤维,制备的材料性能较好,可以制备复杂形状的构件,但随着渗透的进行孔隙变小,渗透速度必须变慢,CVI 工艺的制备周期长,成本高。

PIP Si工艺是通过将的有机高聚物溶液或熔融体浸渍碳纤维预制件,干燥固化后在惰性气氛

保护下高温裂解,得到 SiC SiC 基体。的聚合物先驱体有:聚碳硅烷

(PCS )、聚甲基硅烷

[1-3]

(PMS )、聚烯丙羟基碳硅烷(AHPCS )等。由于有机聚合物在转变为无机陶瓷的过程中要失去小分子,体积收缩,因此需要循环多次才能致密化,一般反复浸渍-

裂解在10 次以上。如Tanaka 239等以熔点为℃的 PCS 熔融浸渗碳纤维编织件,在 Ar 保护下以1℃/min 从室温升到300℃,0.1℃/min 300从℃到 500℃,1℃/min 从500℃到 1 200℃的升温制度裂解,重复 10 次后致密度达到 83%,材料弯曲强度达到420MPa 。

[4]

2.1PIP先驱体浸渍裂解()

2.3泥浆浸渗/烧结

泥浆浸渗/烧结是低成本的制备工艺。制备过程同纤维增强聚合物材料相似,将 SiC、烧结助剂粉末和有机粘结剂用溶剂制成泥浆,浸渍碳纤维或碳布,卷绕切片,叠片模压成型后热压烧结

[11-13]

。这种工艺适于制备单向或叠层多向板形

构件,缺陷少致密度高,但对于制备复杂形状构件有困难。常用的烧结助剂有TiB2、TiC 、B 、B 4C 等,SiC 1 800的烧结温度在℃以上。由于需要加入烧结助剂在高温高压下烧结,会对碳纤维造成损伤,影响材料性能。

第二期邹世钦, 等:炭纤维增强SIC 陶瓷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17 -

2.4ReactionSistering反应烧结()

[14]

层、功能层和抗冲蚀层等多层复合组成(如图 1

反应烧结通过 Si+C 反应完成。有研究表明所示)。

抗冲蚀层的功能是阻挡氧气进入材料内部,抵抗气流冲蚀。抗冲蚀层最常用的是致密的 CVD-SiC Ir Al涂层,另外、2O 3、Y 2O 3、Ta 2O 5、Si 2N 2O 、ZrO 2和莫来石(3Al 2O 3?2SiO 2)等也被用来作抗冲蚀层材料[18-21]。功能层的作用是形成玻璃态可流动物质封填涂层微裂纹,阻止氧的进入。最初用作功能层的材料是 P2O 5,B 2O 3,SiO 2 等玻璃态物质,目前常用的功能层材料是能氧化形成玻璃态物质的化合物 B4C 、TiB 2、Si-B 、Si-W 、Si- [22-27, 18]

Hf 、MoSi 2、Si-Zr 等。粘接层的功能粘接基体与涂层系统,减少涂层与基体间的热膨胀不匹

[28]配,粘接层材料最常用的是涂层 SiC。

Si C 900和在℃便有 SiC 生成,但是通常制备反应的温度在Si 的熔点1 414℃以上,Si 以液相或气相状态与 C 反应,最终材料中可能会有少量未与 C 反应的自由硅存在。如坂本昭(日)用SiC 、Si 、C 粉末与丙烯酸类树脂制成泥浆浸渍碳纤维,干燥成型后加压烧结,得到碳纤维增强

[6,15]

SiC 材料。Fischedick C 等以沥青或树脂等的先驱体浸渍碳纤维预制体后裂解制得多孔 C/C 材

[16]

料,在液相或气相条件下渗 Si,得到SiC 。也可通过小分子烃的 CVI C/C 工艺制备材料后渗Si ,但CVI C Si C的与的反应活性不如裂解。Vogli 等将橡木加工成所要的形状后在惰性气体保护下 800℃碳化,随后在 1 550℃以上真空渗 Si

或 SiO(Si/SiO 2),得到 C/SiC 复合材料,室温 280MPa 弯曲强度 330MPa,1 300℃弯曲强度

[14,17]

有许多比较有效的抗氧化涂层体系。如等开发的f /SiC 材料抗氧化保护体系由Goujard C

SiC/B4C/SiC 3 3 CVD 层组成,层均由工艺制备,内层 SiC120-140μm ,B 4C 10-15层μm ,外层 SiC40-60μm ,涂层总厚度约160-200μm [29];Franc

SiC/AlN/Al等开发的2O 3 3 层体系,外层可以是 Al2O 3、H f O 2、ZrO 2 TiB等,中间层可以是2、

AlN 、HfN 、ZrC 、Pt 、Ir 等,用该涂层体系的空间飞行器部件使用温度达到2 000℃;

近年来抗氧化涂层体系又有新的发展。

Kondo Y等以2O 3 CVD-SiC 粉末在内层上于1 500℃以上烧结,得到

SiC/Y2SiO 5-Y 2Si 2O 7-YxSiy 2 1 600层抗氧化保护体系,在℃以上仍有良好的抗氧化保护作用[20-22]。H.Fritze CO等通过高能2脉

7

[30]

3抗氧化研究进展

碳纤维增强 SiC 陶瓷复合材料拥有良好的高

温力学性能和热性能,但是在氧化性气氛中,高于 400℃碳纤维就会氧化,材料性能迅速降低,导致材料失效。这是影响其在氧化性气氛中长效应用的致命弱点,为此必须解决材料的抗氧化性问题。目前主要通过整体抗氧化涂层来对材料进行抗氧化保护。

抗氧化涂层要求。①在所保护温度范围稳

冲激光(λ=10.6μm ,Δt =170μs ,j =3×10w ?cm )定,涂层与基体不易剥落或者分离;②低的氧和

在碳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表面制备莫来石涂碳的扩散系数;③良好的抗冲蚀性能;④裂纹自愈合功能;等等。

为满足这些要求,典型的涂层体系由粘接

抗冲蚀层活性功能层粘接层基底材料

层,基体温度的升高不超过 100℃,所得涂层均匀、致密,在空气中的抗氧化保护温度达 1 900K [31-32]。Naslain CVI 等以工艺制备了基体与涂层融为一体的碳纤维增强抗氧化保护陶瓷材料,基体为(PyC-SiC )n BN-SiC或()n ,每层的厚度为几十 nm,在氧化性气氛中,PyC-SiC 或 BN-SiC 既是基体又是涂层,有裂纹自愈合功能,有良好的抗氧化保护性能

[33-34]

图1 涂层体系的基本组成4近年来的应用

- 18 -

高科技纤维与应用

燃烧室的发汗材料喷管。

第二十八卷

维增强 SiC 陶瓷的又一个用途是作为航天运载器

5展望

碳纤维增强 SiC 陶瓷复合材料的结构部件已

[39]

图2 X-33验证机上的Cf/SiC构件

经应用于一些领域,但是还没有广泛应用,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⑴现有的制备工艺成本高、生产周期长、对纤维损伤严重、性能不稳定,需要发展更好制备工艺,降低制备成本,改善增强纤维与基体之间的界面,提高材料性能;

⑵在高温氧化性环境中材料会随使用时间的增加而性能下降,现有的抗氧化保护体系还不能保证材料能长期应用,增强抗氧化性研究将是以后研究的重点;

⑶性能评价体系与构件质量控制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⑷加强应用研究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研究,提高构件制造的成功率,加强和传统材料构件结合使用碳纤维增强 SiC 陶瓷复合材料研究,碳纤维增强 SiC 陶瓷复合材料将会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

碳纤维增强 SiC 陶瓷复合材料主要用于航空航天发动机结构部件、原子反应堆壁等领域。欧洲阿里安 4第三级液氢/液氧推力室喷管是 SEP 公司以NOVOLTEX CVI 为预制增强体,采用致密工艺制造了 C/SiC 1 016 整体喷管。该喷管长

mm ,出口锥直径940mm ,质量仅为25kg 。它与 75kg 的合金喷管相比,其惰性质量大大降质量为

低,为飞行器提供了大约 50kg 的有效载荷。法国用碳纤维增强 SiC 制成的喷嘴阀已经用于M88 发动机上。1992 Ostertag R. 年等用碳纤维增强 SiC 制成的热气

喷嘴和夹芯砖在高性能发动机和航天飞机上进行了成功的飞行试验,同年,德国用PIP SiC 法制备的碳纤维增强喷管在Do 1 000飞机上进行了飞行测试,在℃下可正常运行 10 000h。

日本试验空间飞机 HOPE-X 的第二代热结构材料使用了以 PIP SiC 工艺生产的碳纤维增强作为前部外板、上部及下部面板等;美国的航天试验验证机 X-33 的热保护系统使用的是碳纤维增

[38]

[37]

[11]

[35-36]

参考文献:

[1] L.E.KOLAYA, N.LEWIS. The influence of carbon

on the structure of preceramic polymer derived SiC

强 SiC

,如鼻锥、面板等,其C/SiC 构件通过[J]. Ceram.Eng.& Sci.Proc. 1997,18(4: 473-480. PIP 3 400工艺生产,制备了层抗氧化涂层,在-[2] H.HOCHENG,

N.H.TAI, C.S.LIU. Assessment of 1 650℃ ultrasonic drilling of C/SiC composite material[J].温度范围有良好的性能,并且在高于2 500℃的条件下试验了 80S,图 2 X-33 为上的碳纤维增强 SiC X-38 构件,上的紧急刹车盘和鼻锥也是碳纤维增强SiC。日本 100kW 的陶瓷发动机(CGT )的涡轮转子、燃烧室衬垫、内卷轴等许多构件用的也是碳纤维增强 SiC 陶瓷复合材料

[40-41]

[16]

[39]

Composites:part A, 2001,31: 133-142.

[3] D.H.BAHLOUL. The role of chemistry in the synthesis

of ceramic materials[J]. Key Eng.Mater. 206-213, 2002:15-20.

[4] T.TANAKA, N.TAMARI, et al. Fabric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tyranno fibre reinforced SiC composite by the polymer precursor method[J]. Ceram.International 1998,24: 365-370.

[5] Z.S.RAK. A process for Cf /SiC composites using liquid

polymer infiltration[J]. J.Am.Ceram.Soc. 2001,84:2 235-2 239.

[6] NYAN-HWA TAI, CHE-FU CHEN. Nanofiber formation

最近,碳纤维增强 SiC 陶瓷复合材料又用于卫星反射镜坏体的制备,美、俄、德等国在这方面都有研究,德国已经研制成功商业用 Cf/SiC反射镜,其镜面直径为 36cm。各国正在发展的碳纤

第二期邹世钦, 等:炭纤维增强SIC 陶瓷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19 -

in the fabrication of carbon/silicon carbide ceramic matrix nanocomposites by slurry impregnation and pulse chemical vapor infiltration[J]. J.Am.Ceram.Soc.2001,84: 1 683-1 688.

[7] BYUNG JUN OH, YOUNG JIN LEE,et al. Fabrication

of carbon/silicon carbide composites by isothermal chemical vapor infiltration, using the in situ whisker-growing and matrix-filling process[J]. J.Am.Ceram.Soc.2001,84: 245-247.

[8] JINGYI DENG, YONGLIANG WEi,et al. Carbon-fiber-reinforced composites with graded carbon-silicon carbide matrix composition[J]. J.Am.Ceram.Soc. 1999,82: 1 629-1632.

[9] YONGDONG XU, LITONG ZHANG,et al.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ree-dimensional carbon/silicon carbide composites fabricated by chemical vapor infiltration[J]. Carbon, 1998,36: 1 051-1 056.

[10] WENCHUAN LIU, YONGLIANG WEI,et al. Carbon-fiber-reinforced C-SiC binary matrix composites[J].carbon, 1995,33: 441-447. [11] , 曹英斌张长瑞, 等. Cf

/SiC陶瓷基复合材料发展状况[J].宇航材料工艺, 1999(5: 10-14.

[12] D.KLOSTERMAN, R.CHARTOFF,et al. Laminated

object manufacturing, a New Process for the Direct Manufacture of Monolithic Ceramics and Continuous Fiber CMCs[J]. Ceram.Eng.& Sci.Proceedings, 1997,18(4: 113-120.

[13] M.M.ANGELOVICI, R.G.BRYANT,et al. Carbon/

ceramic microcomposites, 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J].Mater.Lett, 1998,36: 254-265.

[14] E.VOGLI, J.MUKERJI,et al. Conversion of oak to

cellular silicon carbide ceramic by gas-phase reaction with silicon monoxide[J].

J.Am.Ceram.Soc. 2001,84:1 236-1 240.

[15] . CMC(网村清人セラミツクス基复合材料[J]. 日本复

合材料学会志, 1994,20: 34-41.

[16] J.S.FISCHEDICK, A.ZERN,et al. The morphology of

silicon carbide in C/C-SiC composites[J]. Mater.Sci.& Eng.A, 2002,332: 146-152.

[17] DONG-WOO SHIN, SAM-SHIK PARK,et al. Silicon/

silicon carbide composites fabricated by infiltration of a silicon melt into charcoal[J]. J.Am.Ceram.Soc. 1999,82:3 251-3 253.

[18] H.LEITE, U.DAMBACHER,et al.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multilayer coatings iwth covalent bonded

hard materials[J]. Surf.Coat.Tech.116-119, 1999: 313-320.

[19] Z.FAN, Y.Song,et al. Oxidation behavior of fine-

grained SiC-B4C/C composites up to 1400 oC[J].Carbon, 2003,41: 429-436.

[20] M.APARICIO, A.DURAN,et al. Yttrium silicate

coatings for oxidation protection of carbon silicon carbide composites[J].

J.Am.Ceram.Soc. 2000,83:1 351-1 355.

[21] J.D.WEBSTER, M.E.WESTWOOD,et al. Oxidation

protection coatings for C/SiC based on yttrium silicate[J]. J.Eur.Ceram.Soc. 1998,18: 2 345-2 350.[22] LAIFEI CHENG, YONGDONG XU,et al. Effect of

carbon interlayer on oxidation behavior of C/SiC composites with a coating from room temperature to

1500℃[J]. Mater.Sci.Eng.A, 2001,300: 219-225. [23] LAIFEI CHENG, YONGDONG XU,et al. Oxidation

and defect control of CVD SiC coating on three-dimensional C/SiC composites[J]. Carbon, 2002,40: 2 229-2 234.

[24] LAIFEI CHENG, YONGDONG XU,et al. Effect of

glass sealing on the oxidation behavior of three dimensional C/SiC composites in air[J]. Carbon,2001,39: 1 127-1 133.

[25] J.D.WEBSTER, F.H.HAYES,et al. Thermodynamic

modelling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in the design of integrated oxidation protection systems for ceramic matrix composites[J]. Key.Eng.Mater.127-131,

1997: 1 225-1 232.

[26] M.E.WESTWOOD, R.J.DAY,et al. The use of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in the design of integrated oxidation

protection systems for ceramic matrix composites[J].Key.Eng.Mater.127-131, 1997: 1 233-1 240.

[27] LAIFEI CHENG, YONGDONG XU,et al. Oxidation

behavior of C-SiC composites with a Si-W coating from room temperature to 1500℃[J]. Carbon, 2000,38: 2 133-2 138.

[28] , 刘荣军周新贵, 等. CVD法制备SiC 先进陶瓷材料研

究进展[J]. , 2002(7: 46材料工程-49.

[29] S.GOUJARD, L.VANDENBULCKE,et al. The

oxidation behaviour of two- and three-dimensional C/SiC thermostructural materials protected by chemical-vapour-deposition polylayers coatings[J].J.Mater.Sci. 1994,29: 6 212-6 220.

[30] L.D.BENTSON, R.J.PRICE,et al. Moisture and oxidation resistant

carbon/carbon composites[P]. 美国专利:5298311, 1994-03-29.

[31] H.FRITZE, J.JOJIC,et al. Mullite based oxidation

protection for SiC-C/C composites in air at temperatures up to 1900 K[J].

J.Eur.Ceram.Soc.1998,18: 2 351

-2 364.

- 20 - 高科技纤维与应用 243. 第二十八卷 [32] H.FRITZE, J.JOJIC,et al. Mullite based oxidation protection for SiC-C/C composites in Air at temperatures up to 1900

K[J]. Key.Eng. Mater. 132136, 1997: 1 629- 1 632. [33] R.NASLAIN, R.PAILLER,et al. Processing of ceramic matrix composites by pulsed-CVI and related techniques[J]. Key.Eng.Mater.206-213, 2002: 2 189-2 192. [34]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19496066.html,MOUROUX, S.BERTRAND,et al. Oxidationresistant carbon-fiber-reinforced ceramic-matrix composites[J]. Compos.Sci.Tech. 1999,59: 1 073 - 1 085. [35] 张建艺 . 陶瓷基复合材料在喷管上的应用 [J]. 宇航材料工艺 , 2000(4: 14-16. [36] D.SAUCERAU, A.BEAURAIN. Demonstration of carbon/silicon carbide novoltex reinforced composite nozzle on a LH2-Lox engine[J]. AIAA, 2 180-2 190; [37] R.OSTWETAG,et al. Space agency[spec. pub.]ESP SP[J]. ESA SP-336(Adv.Struct.Mater., 1992: 241 [38] M.IMUTA, J.GOTOH. Development of High Temperature Materials Including CMCs for Space Application[J]. Key Eng.Mater.164-165, 1999: 439 -444. [39] U.TRABANDT, H.G.WULZ,

T.SCHMID. CMC for Hot Structures and Control Surfaces of Future Launchers[J]. Key

Eng.Mater.164-165, 1999: 445- 450. [40] H.KAYA. The application of ceramic-matrix composites to the automotive ceramic gas turbine[J]. Compos.Sci.& Tech. 1999,59: 861-872. [41] Y.SANOKAWA, Y.IDO,et al. Application of continuous fiber reinforced silicon carbide matrix composites to a ceramic gas turbine model for automobiles[J]. Ceram.Eng.& Sci.Proc. 1997,18(4: 221-228. Development of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ceramic matrix composites ZOU Shin-qin; ZHANG Chang-rui; ZHOU Xin-gui; CAO Ying-bin (Key Laboratory of National Defence Technology, College of Aerospace & Materials Engineering,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ce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73, China Abstract: Carbon fiber feinforced ceramic matrix composites,an outstanding high temperature structure cermic,is applied in advanced aero-engines, earo-spaceplane, atomic engery generator, etc. This paper is a review on the development of carbon fiber,the preparation of Cf/SiC parts, the progress of anti-oxidation coating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carbon fiber feinforced ceramic matrix composites. Problems for further research efforts are also briefly discussed. Key words: ceramic matrix composites; carbon fiber; silicon carbide; ceramic (上接 10 页) Carbon nanofiber and it's applications ZHAO Jia-xiang (Aerospace reaearch Institute of Materials and Processing Technology, Beijing 100076,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present status and development of carbon nanofiber in the world were briefly introduced, including manufacturing carbon nanofiber, 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 of carbon nanofiber. The market and perspective of development were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 carbon nanofibers; application

0571-63373236碳纤维补强片材杭州索奇先进复材公司

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20091311

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 冶金0901班 张莹 20091311

近年来,随着不断追求轻量化、高性能化、长寿命、高效能的发展目标带动牵引了轻质高强多功能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持续发展。提出的低密度、高比强度、高比模量、低膨胀、高导热、高可靠等优异以及良好的抗磨耐磨性能和耐有机液体和溶剂侵蚀等综合性能要求,传统轻质材料已很难全面满足要求,如铝合金模量低、线胀系数较大; 钛合金密度较大、热导率极低; 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在空间环境下使用易老化等,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经过30 多年的发展,已在国外航空航天领域得到了规模应用,这充分验证了与铝合金、钛合金、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等传统材料相比具有的显著性能优势,奠定了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在材料体系中的地位和竞争态势。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世界范围内有丰富的铝资源,加之易于进行工艺加工成型和处理,因而制各和生产铝基复合材料比其他金属基复合材料更为经济,易于推广,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军事、汽车、电子、体育运动等领域,因此,这种材料在国内外受到普遍重视。 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已成为当下世界金属基复合材料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热点,各国已经相继进入了颗粒增强铝基复台材料的应用开发阶段,在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该类复台材料的工业应用已开始,并且被列为二十一世纪新材料应用开发的重要方向并日益向工业规模化生产和应用的方向发展。本文旨在探讨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在亟待解决的各方面的问题,推进其应用发展的进程。 主要制备方法介绍: 增强体颗粒的分布均匀性和界面结合状况是影响复合材料性能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使增强体颗粒均匀分布于铝基体井与铝基体形成良好的界面结台是颗粒增强铝基复台材料制备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两个最关键问题。以下是制备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一些方法: 1、原位法 原位法的原理是通过元素间或元素与化合物之间反应制备陶瓷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种新的复合工艺方法,目前已成功地在铝基中实现了硼化物、碳化物、氮化物等的原位反应。由于这些增强相引入的特殊性,不仅它的尺寸非常细小,而且与基体具有良好的界面相容性,使得这种复合材料较传统外加增强相复合材料具有更高的强度和模量,以及良好的高温性能和抗疲劳、耐磨损性能。 原位自生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较多,下面进行简略介绍。 (1)自蔓延高温合成法:该技术是利用热脉冲使放热反应起始于反应剂粉末压坯的一端,其生成热使邻近的粉末温度骤然升高.发生化学反应并以燃烧波的形式蔓延通过整个反应物,当燃烧波推行前移时反应物转变成产物。该技术的特点是在无需外加热源的情况下,利用高放热化学反应放出的热量使其在引发后自身延续合成材料,节能,粉末纯度高,粒径细小,活性高,易于烧结并能获得高性能的材料。 (2)原位热压放热反应合成法:该技术是在原位热压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下艺。在制备过程中将反应物的物料混合或与某种基体原料混合后通过热压工艺制备,组成物相在热压过程中原位生成。该技术的突出优点是利用燃烧合成过程的放热反应,在产物处于反应高温时,施加一定的压力。使材料的致密与反应合成同时完成。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放热弥散技术:这种方法法是美国一个实验室在自蔓延法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

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研究与应用进展

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研究与应用进展摘要:综述了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从基体、增强体的选择,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影响复合材料性能的因素和改善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并介绍了该复合材料的广泛应用。 关键词:颗粒;铝基复合材料;制备方法; 应用 Abstract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particle reinforced aluminum matrix composite was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status of the composite was reviewed in detail from the choice of the reinforcement and the matrix, the preparation technique of aluminum matrix composite, the factors which can affec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omposite. Key words :particle; aluminum matrix composite; preparation methods; application 1.前言 铝基复合材料是以金属铝及其合金为基体 , 以金属或非金颗粒、晶须或纤维为增强相的非均质混合物。按照增强体的不同 , 铝基复合材料可分为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和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由于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具有高的比强度、比刚度,优良的高温力学性能和耐磨性,并且价格便宜,适于批量生产,良好的耐磨性和导热性能等优点,在航天、航空、汽车、电子、光学等工业领域具有相当广泛的应用前景。 颗粒增强复合材料是指弥散的硬质增强相的体积超过 20%的复合材料,而不包括那些弥散质点体积比很低的弥散强化金属的金属基复合材料[1] 。此外,这种复合材料的颗粒直径和颗粒间距很大,一般大于1μm。在这种复合材料中,增强相是主要的承载相,而基体的作用则在于传递载荷和便于加工。这种材料虽然其增强效应远不及连续纤维,但它主要是可以弥补某些材料性能的不足,如增加刚度、耐磨性、耐热性、抗蠕变等。在这种复合材料中,硬质增强相造成的对基体的束缚作用能阻止基体屈服。颗粒复合材料的强度通常取决于颗粒的直径、间距和体积比,但基体很重要。除此之外,这种材料的性能还对界面性能及颗粒排列的几何形状十分敏感[2]。 2.铝基复合材料的选择

碳纤维材料的性能

碳纤维材料的性能及应用 摘要:介绍了碳纤维及其增强复合材料,详细介绍了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分类和特性,着重阐述了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在高新技术领域和能源、体育器材等民 用领域的应用,并对未来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碳纤维性能应用 0引言 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轻质、高强度、高刚度、优良的减振性、耐疲劳和耐腐蚀等优异性能。以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为典型代表的先进复合材料作为结构、功能或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不仅在国防战略武器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在绿色能源建设、节约能源技术发展和促进能源多样化过程中也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若将先进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国防领域的应用水平和规模视作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则碳纤维复合材料在交通运输、风力发电、石油开采、电力输送等领域的应用将与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密切相关。随着对碳纤维复合材料认识的不断深化,以及制造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碳纤维复合材料在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与装备不断取得进展,借鉴国际先进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经验,牵引高性能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国产化步伐,对于改变经济结构、节能减排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碳纤维材料 1.1何为碳纤维材料 碳纤维是一种含碳量在9 2% 以上的新型高性能纤维材料, 具有重量轻、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耐磨、耐腐蚀、抗疲劳、导电、导热和远红外辐射等多种优异性能, 不仅是21 世纪新材料领域的高科技产品, 更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性基础材料, 政治、经济和军事意义十分重大。碳纤维分为聚丙烯睛基、沥青基和粘胶基 3种, 其中90 % 为聚丙烯睛基碳纤维。聚丙烯睛基碳纤维的生产过程主要包括原丝生产和原丝碳化两部分。用碳纤维与树脂、金属、陶瓷、玻璃等基体制成的复合材料, 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体育休闲领域以及汽车制造、新型建材、

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设计要点

强度与刚度 既然是结构部件,那么设计者首先要考虑的是强度和刚度。部件在外力载荷的作用下,有抵 抗变形与破坏的能力,但是这个能力又是有限度的。 如何4定部件的使用载荷,不会超出部件的能力极限,是通过材料力学计算得出。而部件的 这个能力极限,就是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设计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通过合理的搭配纤维和树脂,优化纤维排布,用最少的材料,满足设计需求,体现了复合材 料设计者精湛的技巧。不过决定复合材料强度与刚度的因素,不但与纤维和树脂的种类有关,还与碳纤维的铺层方向以及层与层之间结合搭配有关。 所以,设计者在设计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部件时,需要考虑三个层级结构的力学性能。 由基体和增强材料复合而成的单层材料,其力学性能决定于组分材料的力学性能、相几何(各 相材料的形状、分布、含量)和界面区的性能。 由单层材料层合而成的层合体,其力学性能决定于单层材料的力学性能和铺层几何(各单层的 厚度、铺设方向、铺层序列) 。 最顶层结构是指通常所说的工程结构或产品结构,其力学性能决定于层合体的力学性能和结 构几何。 稳定性 除了强度与刚度要求,设计者还需考虑复合材料部件的失稳,尤其是对一些细长杆结构,在 受压时,应该能够保证其原有的直线平衡状态。对于一些框架结构部件,如果铺层不均匀, 也会产生翘曲失稳,所以在制造过程中尤其注意。最好采用对称铺层,以防变形不均匀。 一般情况下,在部件没有达到极限载荷之下,不允许产生失稳现象。但是如果对于一些特殊 要求,可以产生失稳现象,那么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失稳过程不会因此影响极限载荷。 铺层结构 铺层结构是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的关键,如何把单层结构的优异性能传递到复合材料结 构部件上,铺层结构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关于复合材料铺层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树脂是碳纤维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短板,所以尽量避免将载荷直接加到层间或者树脂之间。也就是说,0°、±45°、90°的纤维都要有,否则载荷会将部件从没有纤维排布的方向撕裂。 2. 为了防止层合板边缘开裂,尽量避免重复单一方向的铺层,设计时最多不超过5层。 3. 为了防止最外层铺层的剥离,在部件的主载荷方向,应铺放±45°纤维,而不能铺放0°和90°纤维。另外,避免最外层铺层间断或不完整。 4. 若使用非对称铺层,每层因同方向上热膨胀系数不同会出现翘曲,因此,一般要采用对称 铺层。 5. 当增加补强铺层时,每层阶梯最少要3.8- 6.4mm,附加铺层也应尽量采用对称铺层。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概述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概述 摘要:本文对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进行了介绍,详细介绍了其优点和应用。并对碳纤维复合材料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字: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 materials are introduced, its advantages and application was introduced in detail.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o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arbon fiber composite materials. Key words: carbon fiber, composite materials, applications 1.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介绍 复合材料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品质的材料通过专门的成型工艺和制造方法复合而成的一种高性能新材料,按使用要求可分为结构复合材料和功能复合材料,到目前为止,主要的发展方向是结构复合材料,但现在也正在发展集结构和功能一体化的复合材料。通常将组成复合材料的材料或原材料称之为组分材料(constituent materials),它们可以是金属陶瓷或高聚物材料。对结构复合材料而言,组分材料包括基体和增强体,基体是复合材料中的连续相,其作用是将增强体固结在一起并在增强体之间传递载荷;增强体是复合材料中承载的主体,包括纤维、颗粒、晶须或片状物等的增强体,其中纤维可分为连续纤维、长纤维和短切纤维,按纤维材料又可分为金属纤维、陶瓷纤维和聚合物纤维,而目前用得最多的和最重要的是碳纤维[1]。 碳纤维是一种直径极细的连续细丝材料,直径范围在6~8 μm 内,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材料。目前用在复合材料中的碳纤维主要有两大类: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和沥青基碳纤维,分别用聚丙烯腈原丝(称之为前驱体)、沥青原丝通过专门而又复杂的碳化工艺制备而得。通过碳化工艺,使纤维中的氢、

碳化硅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

碳化硅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 碳化硅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 是目前普遍公认的最有竞争力的金属基复合材料品种之一。尽管其力学性能尤其是强度难与连续纤维复合材料相匹敌, 但它却有着极为显著的低成本优势, 而且相比之下制备难度小、制备方法也最为灵活多样, 并可以采用传统的冶金工艺设备进行二次加工, 因此易于实现批量生产。冷战结束后的20 世纪90 年代, 由于各国对国防工业投资力度的减小, 即使是航空航天等高技术领域, 也越来越难以接受成本居高不下的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于是, 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又重新得到普遍关注。特别是最近几年来, 它作为关键性承载构件终于在先进飞机上找到了出路, 且应用前景日趋看好, 进而使得其研究开发工作也再度升温。碳化硅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主要由机械加工和热处理再结合其的性质采用一定的方法制造。如铸造法、粘晶法和液相和固相重叠法等。 碳化硅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碳化硅和颗粒状的铝复合而成,其中碳化硅是用石英砂、石油焦(或煤焦)、木屑(生产绿色碳化硅时需要加食盐)等原料在电阻炉内经高温冶炼而成,再和增强颗粒铝复合而成,增强颗粒铝在基体中的分布状态直接影响到铝基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能否使增强颗粒均匀分散在熔液中是能否成功制备铝基复合材料的关键,也是制备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难点所在。纳米碳化硅颗粒分布的均匀与否与颗粒的大小、颗粒的密度、添加颗粒的体积分数、熔体的粘度、搅拌的方式和搅拌的速度等因素有关。纳米颗粒铝

的分散的物理方法主要有机械搅拌法、超声波分散法和高能处理法。对复合材料铸态组织的金相分析表明,碳化硅复合材料挤压棒实物照片 颗粒在宏观上分布均匀,但在高倍率下观察,可发其余代表不同粒度、含量的复台材料现SiC颗粒主要分布在树枝问和最后凝固的液相区,同时也有部分SiC颗粒存在于初生晶内部,即被初生晶所吞陷。从凝固理论分析,颗粒在固液界面前沿的行为与凝固速度、界面前沿的温度梯度及界面能的大小有很大关系,由于对SiC颗粒的预处理有效地改善了它与基体合金的润湿性,且在加入半固态台金浆料之前的预热温度大大低于此时的合金温度,故而部分SiC颗粒就可能直接作为凝固的核心而存在于部分初生晶的内部,但是太多数SiC在枝晶相汇处或最后凝固的液相中富集,这便形成了上述的组织形貌。金属中弥敷分布的铝对金属中的品界运动,位错组态及位错运动都有响.纳米碳化硅颗粒增强复合材料具有细小而均匀的组织其原因应该是细小而均匀分布的纳米颗粒高教率地占据空间,颗粒间距较小.有效地控制晶粒的长大;微米碳化硅颗粒增强复台材料中.颗粒尺寸较大,它在空间的分布间距也较大,由于基体热膨胀系数的差异而引起的局部应力也越大,造成了颗粒附近与远离颗粒处基体状态的差异.这种差异是造成微米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组织不均匀的原因。 碳化硅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航空航天工程应用;1、在惯导系统中的潜在应用;在我国自行研制的诸多型号机载、弹载惯性导航系统中, 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现用的铸造铝合金结构件比刚度不足、热

新型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

新型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 材料资讯新型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陶瓷材料的耐高温、低密度、高比强、高比模、抗氧化和抗烧蚀等优异性能,使其具有接替金属作为新一代高温结构材料的潜力。但是,陶瓷材料的脆性大和可靠性差等致命弱点又阻碍其实用化。在发展的多种增韧途径中,连续纤维增韧陶瓷基复合材料(CFRCMC,简称CMC)最引人注目,它可以具有类似金属的断裂行为、对裂纹不敏感、没有灾难性损毁。 70代初期法国Bordeaux大学Naslain教授发明了化学气相渗透(Chemical Vapor Infiltration,CVI)制造连续纤维增韧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简称CMC-SiC)的新方法并获得专利,现已发展成为工程化技术,尔后美国购买了此项法国专利。 CMC-SiC具有高比强、高比模、耐高温、抗烧蚀、抗氧化和低密度等特点,其密度为2~2.5g/cm3,仅是高温合金和铌合金的1/3~1/4,钨合金的1/9~1/10。CMC-SiC主要包括碳纤维增韧碳化硅(C/SiC)和碳化硅纤维增韧碳化硅(SiC/SiC)两种,由于碳纤维价格便宜且容易获得,因而C/SiC成为SiC陶瓷基复合材料研究、考核与应用的首选。 CMC-SiC的应用可覆盖瞬时寿命(数十秒~数百秒)、有限寿命(数十分钟~数十小时)和长寿命(数百小时~上千小时)3类服役环境的需求。用于瞬时寿命的固体火箭发动机,C/SiC的使用温度可达2800~3000℃;用于有限寿命的液体火箭发动机,C/SiC的使用温度可达2000~2200℃;用于长寿命航空发动机,C/SiC的使用温度为1650℃,SiC/SiC 为1450℃,提高SiC纤维的使用温度是保证SiC/SiC用于1650℃的关键。 由于C/SiC抗氧化性能较SiC/SiC差,国内外普遍认为,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最终获得应用的应该是SiC/SiC。因此CMC-SiC被认为是继碳-碳复合材料(C/C)之后发展的又一新型战略性材料,可大幅度提高现有武器装备和发展未来先进武器装备性能,发达国家都在竞相发展。此外,CMC-SiC在核能、高速刹车、燃气轮机热端部件、高温气体过滤和热交换器等方面还有广泛应用潜力。 1. 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应用与发展现状 高性能动力是发展先进航空和航天器的基础。提高航空发动机的推重比和火箭发动机的冲质比是改善先进航空和航天器性能的必经之路。这些都要求不断降低发动机的结构重量和提高发动机构件的耐温能力。因此,发展耐高温、低密度的新型超高温复合材料来接替高温合金和难熔金属材料,成为发展高性能发动机的关键和基础。 国际普遍认为,CMC-SiC是发动机高温结构材料的技术制高点之一,可反映一个国家先进航空航天器和先进武器装备的设计和制造能力。由于其技术难度大、耗资大,目前只有法国、美国等少数国家掌握了连续纤维增韧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的产业化技术。 1.1 高推重比航空发动机领域(略) 1.2先进火箭发动机领域(略) 2. 我国CVI-CMC-SiC 制造技术的研究进展 CMC-SiC的制造方法有反应烧结(RB),热压烧结(HP),前驱体浸渍热解(PIP),反应性熔体渗透(RMI)以及CVI,CVI-PIP,CVI-RMI和 PIP-HP等。CVI是目前唯一已商业化的制造方法,其适应性强,原理上适用于所有无机非金属材料,可制造多维编织体复合材料的界面层、基体和表面涂层。CVI必须使气相反应物渗透到纤维预制体的每一根单丝纤维上,而单丝的最小间距仅为1μm左右,因此CVI过程的控制比CVD困难得多。 与其他成型方法相比,CVI法制造CMC具有制备温度低(≈1 000℃);气相渗透能力强,便于制造大型、薄壁、复杂的近终形构件,能对基体、界面和表面层进行微观尺度的化学成分与结构设计。 CVI法的主要缺点是工艺控制难度大,法国从发明CVI法制造CMC-SiC到形成规

碳纤维复合材料

碳纤维复合材料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arbon Fibre-reinforced Polymer, 简称CFRP)是以碳纤维或碳纤维织物为增强体,以树脂、陶瓷、金属、水泥、碳质或橡胶等为基体所形成的复合材料,简称碳纤维复合材料。 碳复合材料的特性主要表现在力学性能、热物理性能和热烧蚀性能三个方面。 (1)密度低(1.7g/cm3左右)在承受高温的结构中,它是最轻的材料;高温的强度好,在2200oC时可保留室温强度;有较高的断裂韧性,抗疲劳性和抗蠕变性;而且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高于一般的碳素材料,纤维取向明显影响材料的强度,在受力时其应力-应变曲线呈现"假塑性效应"即在施加载荷初期呈线性关系,后来变成双线性关系,卸载后再加载,曲线仍为线性并可达到原来的载荷水平。 (2)热膨胀系数小,比热容高,能储存大量的热能,导热率低,抗热冲击和热摩擦的性能优异。 (3)耐热烧蚀的性能好,热烧蚀性能是在热流作用下,由于热化学和机械过程中引起的固体材料表面损失的现象,通过表层材料的烧蚀带走大量的热量,可阻止热流入材料内部, C-C材料是一种升华-辐射型材料。 复合原理它以碳纤维或碳纤维织物为增强体,以碳或石墨化的树脂作为基体。 复合以后的这种材料在高温下的强度好,高温形态稳定,升华温度高,烧蚀凹陷性,平行于增强方向具有高强度和高刚性,能抗裂纹传播,可减震,抗辐射。 碳纤维增强尼龙的特色 碳纤维具有质轻、拉伸强度高、耐磨损、耐腐蚀、抗蠕变、导电、传热等特色,与玻璃纤维比较,模量高3?5倍,因而是一种取得高刚性和高强度尼龙资料的优秀增强资料。碳纤维复合资料可分为长(接连)纤维增强和短纤维增强两大类。纤维长度可从300~400m 到几个毫米不等。曩昔10年中,大家在改善不一样品种的碳纤维复合资料加工办法和功能方面投入了许多的研讨。从预浸树脂到模塑法加工,从短纤维掺混塑料注射加工到层压成型,在碳纤维复合资料及制品制造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历。当前普遍认为,长(接连)纤维有高强、高韧方面的优越性,短切纤维有加工性好的特色。因而,长碳纤维复合资料在加工上完善成型技术、短碳纤维复合资料进一步进步力学功能是碳纤维复合资料开展的方向。 依据碳纤维长度、外表处理方式及用量的不一样,还能够制备归纳功能优秀、导电功能各异的导电资料,如抗静电资料、电磁屏蔽资料、面状发热体资料、电极资料等。碳纤维增

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研究

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研究 姓名:陈云班级:10161201 学号:1016120118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常见的几种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增强颗粒和性质,以及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关键词】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碳化硅氧化铝碳化钛石墨粉末冶金原位反应合成 0 前言 金属基复合材料是以金属及其合金为基体,与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非金属增强相人工结合成的复合材料。铝基复合材料是金属基复合材料的一种,按照增强体形式不同可以分为长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短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晶须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及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 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增强颗粒克服了制备过程中出现的纤维损伤,微观组织不均匀,纤维与纤维相互接触,反应带过大等影响材料性能的缺点。同时,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制备成本低廉,回收性和再利用性好,使其在各个领域都具有广泛应用。因此,本文将简要介绍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部分相关内容。 1 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 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具有密度小,比强度、比刚度高,剪切强度高,热膨胀系数低,热稳定性和导热、导电性能良好,以及抗磨耐磨性能和耐有机液体和溶剂侵蚀优良等一系列优点。颗粒的增强主要是弥散强化,颗粒越小,弥散强化的效果越好,材料的性能也就越佳。 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增强体的选择要求颗粒在基体中高度弥散均匀分散,尺寸大小要适度,与基体间要有一定粘结作用,而且它们之间各方面都要相匹配。常见的增强颗粒有:碳化硅、碳化钛、氧化铝和石墨颗粒。 1.1 碳化硅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 碳化硅颗粒增强铝基(SiC p/Al)复合材料是一种陶瓷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它是用碳化硅颗粒作为增强体,采用铝或铝合金作基体,按设计要求,以一定形式、比例和分布状态,构成有明显界面的多组相复合材料。通过改变碳化硅颗粒在复合材料中的含量,可以对材料的性能进行调整。一般随碳化硅体积含量的增

碳纤维增强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精)

碳纤维增强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研究 A Study of the Ceram ic M atrix Com po sites R einfo rced by Carbon F ibers 杨雪戴永耀赵广文金东明 (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Yang Xue D ai Yongyao Zhao Guangw J in Dongm ing (In stitu te of A eronau , B eijing [摘要 ]使用 CVD , 全渗入到基体里面。这是由于“瓶颈” 效应所致 , , 进而封闭了通向大气孔的入口。为此 , ( 通过控制反应气体通道位置和试样的加热位置 , , 使用 PCCVD 技术制造的 C Si C 复合材料 , 。 []O ne of the p rob lem s w ith the u se of CVD techn iques to den sify the ceram ic m a 2 trix reinfo rced by fibers is the difficu lty in ach ieving com p lete infiltrati on 1T h is is due to “ bo ttle 2 neck ” effects in w h ich the CVD m atrix clo ses off s m all po res , w h ich in tu rn b lock s access to larg 2 er po res 1To th is end a new m ethod , po siti on con tro l CVD (PCCVD , to overcom e the difficu lty above m en ti oned is p resen ted 1B y m ean s of con tro lling the reach ing po siti on of react gases and the heating po siti on in m atrix , the clo se po res in the m atrix den sified by PCCVD techn ique have no t com e in to being from start to fin ish 1T here are on ly a few , if any , po res in m atrix and the den sity of C Si C com po sites m anufactu red by PCCVD techn ique can ach ieve 96%of theo retical den sity 1 Keywords carbon fibers reinfo rced ceram ic m atrix com po sites 1引言 发展更高效率热机的关键在于提高工作温度 , 而提高工作温度之关键又取决于更高工作温度材料的研制。镍、钴基高温合金已发展到接近其使用温度的极限 , 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发动机的效率 , 就必须研制和发展陶瓷基复合材料。连续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 (CFCC 是最有希望满足发动机高温部件要求的

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

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林德春潘鼎高健陈尚开 (上海市复合材料学会)(东华大学)(连云港鹰游纺机集团公司) 碳纤维是纤维状的碳素材料,含碳量在90%以上。具有十分优异的力学性能,与其它高性能纤维相比具有最高比强度和最高比模量。特别是在2000℃以上高温惰性环境中,是唯一强度不下降的物质。此外,其还兼具其他多种得天独厚的优良性能:低密度、高升华热、耐高温、耐腐蚀、耐摩擦、抗疲劳、高震动衰减性、低热膨胀系数、导电导热性、电磁屏蔽性,纺织加工性均优良等。因此,碳纤维复合材料也同样具有其它复合材料无法比拟的优良性能,被应用于军事及民用工业的各个领域,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光辉业绩,尤为世人所瞩目。 可以明显看出,在航空航天领域碳纤维的用量有大幅度增加,2006年比2001年增长约40%,2008年增长约76%,2010年和2001年相比增长超过100%。 本文将介绍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CFRP)在航空航天领域应用的新进展。 1 航空领域应用的新进展 T300 碳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已经在飞行器上广泛作为结构材料使用,目前应用较多的 为拉伸强度达到5.5GPa,断裂应变高出T300 碳纤维的30%的高强度中模量碳纤维T800H 纤维。 (1)军品 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是生产武器装备的重要材料。在战斗机和直升机上,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于战机主结构、次结构件和战机特殊部位的特种功能部件。国外将碳纤维/环氧和碳纤维/双马复合材料应用在战机机身、主翼、垂尾翼、平尾翼及蒙皮等部位,起到了明显的减重作用,大大提高了抗疲劳、耐腐蚀等性能,数据显示采用复合材料结构的前机身段,可比金属结构减轻质量31.5%,减少零件61.5%,减少紧固件61.3%;复合材料垂直安定面可减轻质量32.24%。用军机战术技术性能的重要指标——结构重量系数来衡量,国外第四代军机的结构重量系数已达到27~28%。未来以F-22为目标的背景机复合材料用量比例需求为35%左右,其中碳纤维复合材料将成为主体材料。国外一些轻型飞机和无人驾驶飞机,已实现了结构的复合材料化。目前主要使用的是T300级和T700级小丝束碳纤维增强的复合材。 美国在歼击机和战斗机上大量使用复合材料:F-22的结构重量系数为27.8%,先进复合材料的用量已达到25%以上,军用直升机用量达到50%以上。八十年代初美国生产的单人

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

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 1.复合材料 1.1复合材料的概述 材料是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和先导,是人类进步的里程碑。在许多方面,传统的单一材料已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这些都促进人们对材料的研究逐步摆脱过去单纯靠经验的摸索方法,向预定性能设计新材料的研究方展发展。复合材料(Composite Materials)一词大约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随之也出现复合材料较为严格的定义。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理和纯学性质不固的物质组合两成的一种多相固体材料[1]。复合材料的组分材料虽然保持其相对的独立性,但复合材料的性能却不是组分材料的简单加和,两是有着重要的改进。复合材料中,通常有一相为连续相,称为基体;另一相为分散相,称为增强材料。分散相是以独立的形态分布在整个连续相中,两相之间存在着相界面。分教相可以是增强纤维,也可以是颗粒状或弥散的填料。 自上世界40年代美国诞生了玻璃纤维增强塑料(俗称玻璃钢)以来,新型增强材料不断出现,到目前为止,聚合物基、金属基、陶瓷基、混凝土基复合材料和碳,碳复合材料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随着航天航空技术的发展,对结构材料的比强度、比模量、韧性、耐热、抗环境能力和加工提出了新的要求。高强度、高模量的耐热纤维和颗粒与金属复合,特别是轻金属复合焉成的金属基复合材料,克服了树脂基复合材料耐热性差和不导电、导热性能低等不足,加上增强体不仅提高了材料的强度,还可以保持密度变纯不大甚至降低。此外,这种材料还具有耐疲劳、耐磨耗、高阻尼、不吸潮放气等特点,已经广泛应用予尖端技术领域,是理想的结构材料。2l世纪我们面临筋将是复合材料迅猛发展和更广泛应用的时代[2-4]。 1.2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 金属基复合材料(Metal Matrix Composite,简称MMC)是以金属及其合金为基体,与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非金属增强相人工结合成的复合材料。其增强材料大多为无机非金属,如陶瓷、碳、石墨及硼等,也可以用金属丝。在结构材料方面,

昆明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学生大四上学期专业课论文_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

铝基复合材料的研究发展现状与发展前景——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 课程名称:复合材料 学生:XX 学号:XXXXX 班级:XX 日期:20XX年X月X日

铝基复合材料的研究发展现状与发展前景 ——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 XX (刚理工大学,省市,650093) 摘要:介绍了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发展历史、制备工艺、性能及应用,以碳化硅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为例指出了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这一行业存在的问题,并对这种材料的未来发展趋势做了预测。 关键词: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历史;工艺;性能;应用;趋势 0.引言 近年来在金属基复合材料领域, 铝基复合材料(包括纤维增强和颗粒增强)的发展尤为迅速。这不仅因为它具有重量轻、比强度、比刚度高、剪切强度高、热膨胀系数低、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导热、导电性能, 以及良好的抗磨耐磨性能和耐有机液体和溶剂侵蚀等一系列优点, 而且因为在世界围有丰富的铝资源, 加之可用常规设备和工艺加工成型和处理, 因而制备和生产铝基复合材料比其他金属基复合材料更为经济, 易于推广和应用,因此, 这种材料在国外受到普遍重视。而其中的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解决了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增强纤维制备成本昂贵的问题, 而且材料各向同性, 克服了制备过程中出现的诸如纤维损伤、微观组织不均匀、纤维与纤维相互接触、反应带过大等影响材料性能的许多缺点。所以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已成为当今世界金属基复合材料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热点, 并日益向工业规模化生产和应用的方向发展。 1.发展历史 金属基复合材料(复合材料)自60年代初期开始研究,现在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初期研究的工作主要集中在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1[,但由于连续长纤维本身的制造工艺复杂、价格昂贵,再加上纤维的预处理以及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制造工艺限制,使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成本极高,仅限用于要求极高性能的场合。 因此,进入80年代,研究重点转向了成本较低的SiC、Al 2O 3 等颗粒或晶须作为增 强材料的不连续增强复合材料,这种材料具有比刚度、比强度强,耐磨性、抗蠕变性好、热膨胀系数小等特点]2[,其比刚度超过了钢和钛合金,而价格不到钛合金的十分之一]3[,用以取代钢、钛等材料,对减轻产品结构重量,降低成本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尤其是取代航空、航天飞行器中的合金钢、钛合金构件,更具有巨大的潜力。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政府开始将复合材料列入武器研究清单,并对其研究成果限制发表。日本通产省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实施的“下世纪产业基础技术”规划中,把发展铝基复合材料放在了主要位置,并在财力、物力上向有关院所、高校和公司倾斜。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在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组织性能、复合材料界面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铝基复合材料已列为国家“863”新型材料研究课题。

碳纤维复合材料

碳纤维复合材料 编辑本段概况 在复合材料大家族中,纤维增强材料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自玻璃纤维与有机树脂复合的玻璃钢问世以来,碳纤维、陶瓷纤维以及硼纤维增强的复合材料相继研制成功,性能不断得到改进,使其复合材料领域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别具特色的碳纤维复合材料。 编辑本段结构 碳纤维主要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一种特种纤维,其含碳量随种类不同而异,一般在90%以上。碳纤维具有一般碳素材料的特性,如耐高温、耐摩擦、导电、导热及耐腐蚀等,但与一般碳素材料不同的是,其外形有显著的各向异性、柔软、可加工成各种织物,沿纤维轴方向表现出很高的强度。碳纤维比重小,因此有很高的比强度。 碳纤维是由含碳量较高,在热处理过程中不熔融的人造化学纤维,经热稳定氧化处理、碳化处理及石墨化等工艺制成的。 碳纤维是一种力学性能优异的新材料,它的比重不到钢的1/4,碳纤维树脂复合材料抗拉强度一般都在3500Mpa以上,是钢的7~9倍,抗拉弹性模量为23000~43000Mpa亦高于钢。因此CFRP的比强度即材料的强度与其密度之比可达到2000Mpa/(g/cm3)以上,而A3钢的比强度仅为59Mpa/(g/cm3)左右,其比模量也比钢高。 编辑本段用途 碳纤维的主要用途是与树脂、金属、陶瓷等基体复合,制成结构材料。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其比强度、比模量综合指标,在现有结构材料中是最高的。在密度、刚度、重量、疲劳特性等有严格要求的领域,在要求高温、化学稳定性高的场合,碳纤维复合材料都颇具优势。 碳纤维是50年代初应火箭、宇航及航空等尖端科学技术的需要而产生的,现在还广泛应用于体育器械、纺织、化工机械及医学领域。

SiC增强铝基复合材料

碳 化 硅 增 强 铝 基 复 合 材 料 班级:gj材料102 姓名:陈琨 指导老师:张小立 2012年6月6日

SiC增强铝基复合材料 摘要:SiC增强铝基复合材料能充分发挥SiC颗粒和金属基体的各自优势,而且可以进行成分设计,与基体合金相比,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和物理性能、高的比强度和比模量、良好的抗疲劳性能、低的热膨胀系数和良好的热稳定性,而且材料各向异性小,成本低廉,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先进材料,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材料科学及工程应用领域极大的重视,正在部分取代传统的金属材料而应用在航空航天、汽车、电子封装和体育器械等对材料性能要求较高的领域。本文将综合介绍和分析影响其导热性能、热膨胀系数及热稳定性的主要因素;SiC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研究和进展,并比较了几种该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包括搅拌铸造法、压力铸造法、无压渗透法、喷雾沉积法、离心铸造法和粉末冶金法等;SiC增强铝基复合材料断裂韧性的影响因素,其影响因素有增强相的尺寸、形状以及含量,热处理工艺,基体与增强相具有不同的膨胀系数,金属基体的化学成分等,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设想。 关键词:SiC 颗粒;铝基复合材料;研究方法;导热性;热膨胀性;断裂韧性;影响因素 前言 近年来在金属基复合材料中,以颗粒、短纤维、晶须等非连续相增强的铝基复合材料(SiC Reinforced Aluminium Matrix Composite)因其良好的可再加工性和各向同性而倍受重视。由于其具有高的比强度、比刚度、导热性, 优良的摩擦性能,与铝合金密度相当,以及可调配的热膨胀系数等优点而成为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而SiCp 价格低廉,来源广泛,用它作为增强相,可以改善铝基或铝合金基体的高、低温强度,提高其弹性模量,增强其耐磨性能。所以铝基复合材料受到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国内外已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报道。 1.SiC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1】

陶瓷基复合材料

河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非金属材料》课程论文 陶瓷基复合材料 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 论文方向: 任课教师:

陶瓷基复合材料 摘要:陶瓷基复合材料是以陶瓷为基体与各种纤维复合的一类复合材料。陶瓷基体可为氮化硅、碳化硅等高温结构陶瓷。这些先进陶瓷具有耐高温、高强度和刚度、相对重量较轻、抗腐蚀等优异性能,而其致命的弱点是具有脆性,处于应力状态时,会产生裂纹,甚至断裂导致材料失效。而采用高强度、高弹性的纤维与基体复合,则是提高陶瓷韧性和可靠性的一个有效的方法。纤维能阻止裂纹的扩展,从而得到有优良韧性的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 陶瓷基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耐高温性能,主要用作高温及耐磨制品。其最高使用温度主要取决于基体特征。陶瓷基复合材料已实用化或即将实用化的领域有刀具、滑动构件、发动机制件、能源构件等。法国已将长纤维增强碳化硅复合材料应用于制造高速列车的制动件,显示出优异的摩擦磨损特性,取得满意的使用效果。 正文: 陶瓷基复合材料已实用化或即将实用化的领域有刀具、滑动构件、发动机制件、能源构件等。法国已将长纤维增强碳化硅复合材料应用于制造高速列车的制动件,显示出优异的摩擦磨损特性,取得满意的使用效果。 连续纤维补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简称CFCC)是将耐高温的纤维植入陶瓷基体中形成的一种高性能复合材料。由于其具有高强度和高韧性,特别是具有与普通陶瓷不同的非失效性断裂方式,使其受到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连续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已经开始在航天航空、国防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20世纪70年代初,J Aveston[2]在连续纤维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和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研究基础上,首次提出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概念,为高性能陶瓷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开辟了一个方向。随着纤维制备技术和其它相关技术的进步,人们逐步开发出制备这类材料的有效方法,使得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日渐成熟。20多年来,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以及日本等对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和增强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有的已经达到实用化水平。如法国生产的“Cerasep”可作为“Rafale”战斗机的喷气发动机和“Hermes”航天飞机的部件和内燃机的部件[4];SiO2纤维增强SiO2复合材料已用作“哥伦比亚号”和“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隔热瓦[5]。由于纤维增强

碳纤维复合材料

碳纤维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摘要:碳纤维主要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一种特种纤维,分子结构界于石墨和金刚石之间,含碳体积分数随品种而异,一般在0.9以上。 关键词:碳纤维复合材料性能与应用 正文 一、碳纤维的性能 1.1分类 根据原丝类型分类可分为聚丙烯腈(PAN)基、沥青基和粘胶基3种碳纤维,将原丝纤维加热至高温后除杂获得。目前,PAN碳纤维市场用量最大;按力学性能可分为高模量、超高模量、高强度和超高强度4种碳纤维;按用途可分为宇航级小丝束碳纤维和工业级大丝束碳纤维,其中小丝束初期以1K、3K、6K(1K为1000根长丝)为主,逐渐发展为12K和24K,大丝束为48K以上,包括60K、120K、360K和480K等。 1.2性能 碳纤维的主要性能:(1)密度小、质量轻,密度为1.5~2克/立方厘米,相当于钢密度的l/4、铝合金密度的1/2;(2)强度、弹性模量高,其强度比钢大 4-5倍,弹性回复l00%;(3)具有各向异性,热膨胀系数小,导热率随温度升高而下降,耐骤冷、急热,即使从几千度的高温突然降到常温也不会炸裂;(4)导电性好,25。C时高模量纤维为775μΩ/cm,高强度纤维为1500μΩ/cm;(5)耐高温和低温性好,在3000。C非氧化气氛下不融化、不软化,在液氮温度下依旧很柔软,也不脆化;(6)耐酸性好,对酸呈惰性,能耐浓盐酸、磷酸、硫酸等侵蚀。此外,还有耐油、抗辐射、抗放射、吸收有毒气体和使中子减速等特性。

通常,碳纤维不单独使用,而与塑料、橡胶、金属、水泥、陶瓷等制成高性能的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也具有轻质、高强、耐高温、耐疲劳、抗腐蚀、导热、导电等优良性质,已在现代工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1.3应用领域 由于碳纤维具有高强、高模、耐高温、耐疲劳、导电、导热等特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土木建筑、航空航天、汽车、体育休闲用品、能源以及医疗卫生等领域。此外,碳纤维在电子通信、石油开采、基础设施等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用于放电屏蔽材料、防静电材料、分离铀的离心机材料、电池的电极,在生化防护、除臭氧、食品等领域种也有出色的表现。碳纤维复合材料片。碳纤维复合材料片是采用常温固化的热固性树脂(通常是环氧树脂)将定向排列的碳纤维束粘结起来制成的薄片。把这种薄片按照设计要求,贴在结构物被加固的部位,充分发挥碳纤维的高拉伸模量和高拉伸强度的作用,来修补加固钢筋混凝土结构物。日本、美国、英国将该材料用于加固震后受损的钢筋混凝土桥板,增强石油平台壁及耐冲击性能的许多工程上,获得了突破性进展。碳纤维复合材料片具有轻质(比重是铁的1/4~1/5),拉伸模量比钢高10倍以上,耐腐蚀性能优异,可以手糊,工艺性好等优点。因此,碳纤维复合材料片在修补加固已劣化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物(约束裂纹发展、防止混凝土削落)和提高结构物耐力以及对用旧标准设计建成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物的补强、加固应用将越来越多。 二、生产工艺 通常用有机物的炭化来制取碳纤维,即聚合预氧化、炭化原料单体—原丝—预氧化丝—碳纤维。碳纤维的品质取决于原丝,其生产工艺决定了碳纤维的优劣。以聚丙烯腈(PAN)纤维为原料,干喷湿纺和射频法新工艺正逐步取代传统的碳纤维制备方法。 2.1干喷湿纺法 干喷湿纺法即干湿法,是指纺丝液经喷丝孔喷出后,先经过空气层(亦叫干段),再进入凝固浴进行双扩散、相分离和形成丝条的方法。经过空气层发生的物理变化有利于形成细特化、致密化和均质化的丝条,纺出的纤维体密度较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