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影视美学专业课之(美国、欧洲、中国)电影流派笔记

影视美学专业课之(美国、欧洲、中国)电影流派笔记

影视美学专业课之(美国、欧洲、中国)电影流派笔记
影视美学专业课之(美国、欧洲、中国)电影流派笔记

电影的流派与风格

第一节美国电影

一、经典好莱坞电影

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至50年代中期好莱坞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上开创了电影的一个“黄金时代”。

1、好莱坞制片制度

·三位一体的集成系统:生产发行和放映集成三位一体的配套网络,控制了电影企业的运作。·制片人中心制:制片人对影片有绝对的控制权。典型《乱世佳人》。

·明星制度:影片的制作始终围绕着明星转,将明星定位于一定的类型与气质,完全纳入商业化类型电影的生产模式中。

2、好莱坞类型电影

·从广义上讲,类型化是不受地域限制的,如中国的武打片,日本的武士片,印度的歌舞片。从狭义上讲,类型片专指美国好莱坞制片厂制度下按照某种规定好的生产程序和创作方法制作出来的影片。如西部片《关山飞渡》(取自莫泊桑的《羊脂球》)

·类型化的特征:

公式化的情节、定型化的人物、图解式的视觉形象

·七大类型片:

西部片、强盗片、音乐片、喜剧片、科幻片、恐怖片、战争片、家庭情节片

3、旧好莱坞电影的文化特征

1、商品化特征:电影首先是商品,其次是大众娱乐,第三才是艺术。

2、戏剧化结构:严格遵守戏剧的“三一律”,有一套固定的剧作结构。

3、梦幻品味:四十年代的类型片,总体上是不反映现实生活的,营造的是不含人间烟火、远离现实虚幻之景。

4、唯美倾向:好莱坞电影追求唯美主义的审美情趣。

整个无声片时代,美国的喜剧学派一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学派。

卓别林的天才给这学派创造了光辉的成绩。

1912-1930年被称做是“美国电影戏剧最伟大的时代”。

二、新好莱坞电影

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好莱坞在经历了低谷之后,迎来了历史的转折,新好莱坞开创了好莱坞历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期。

·新好莱坞影片的艺术特点:

1、对真实性的追求

2、揭露和触及社会现实问题

3、对传统类型片模式的突破和融合

4、文化价值取向的时代特征

5、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的相互融合与平行发展

第二节欧洲电影

一、德国表现主义

受戏剧、绘画表现主义风格的影响,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德国电影流派。对后来的影片尤其是好莱坞恐怖、犯罪类作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电影主张:认为电影不能满足于和局限于对客观事物的描写,要求深入揭示人的灵魂,强调表现主观现实,即艺术家的主观精神。

·代表作品:第一部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罗伯特?维内《卡里加里博士》(1919年)影片通过一个精神病患者梦魇般的回忆,叙述了一个身兼心理学博士和杀人狂双重身份的卡里加里的生活,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

·其他表现主义作品:

罗伯特?维内:《盖努茵》(1920)

弗立茨?朗格:《疲惫的死》(1921)

阿瑟?鲁宾逊:《演皮影戏的人》(1922)

保罗?莱尼:《蜡人馆》(1924)等。

二、法国印象派

20世纪20年代初期为了重振法国电影,路易?德吕克发起组织电影俱乐部的运动,形成以他为中心的电影流派——印象派。

印象派电影从印象主义绘画中获得启示,试图用画面来表现感性印象。

主要特点:诗意的画面、强烈的表现力、以风景或背景作为影片的重要角色;

不注重影片的故事情节,着重于气氛的创造和色彩运用。

重要作品:(代表作):德吕克:《狂热》(1921)

马赛尔?来皮埃:《黄金国》(1921)

谢尔曼?杜拉克:《微笑的布德夫人》(1923)

阿倍尔?冈斯:《车轮》(1923)

让?爱泼斯坦:《忠实的心》(1923)

????诗意的流动,现实基础上最非现实的诗情。

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意大利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陷于崩溃,社会动荡,人心惶惶,同时,人民民主运动高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去!”——新现实主义最响亮的口号。

·开山之作:《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5)罗西里尼

·其他重要作品《罗马11时》,《偷自行车的人》(1948 )德?西卡

主要特点:

纪实地表现了现实生活和斗争,反映各种社会问题;

都是实景拍摄;

启用群众演员;

纯客观地反映了当时意大利的现状,但没有分析贫困根源;

仅表现了意大利北方的贫困,题材的局限性大;

只注重生活实景,不注重刻画人物。

四、法国新浪潮

指1958年兴起于法国的年轻一代导演的电影观念和在这种观念指导下摄制的大批影片。西方现代主义电影的代表。

·法国新浪潮导演由两部分人构成:

“电影手册派”,又称“作者电影”:新浪潮的代表。

“左岸派”又称“作家电影”(注重个人风格,从不改编文学作品。)

代表人物作品

夏布罗尔:《漂亮的塞尔其》1958

特吕弗:《四百下》1959

阿伦?雷乃《广岛之恋》1959

戈达尔:《精疲力尽》1960

五、新德国电影

·新德国电影的诞生:《奥伯豪森宣言》(1962,亚历山大?克鲁格)

·新德国电影的理论主张:反对旧的电影样式,提倡运用新的电影语言,呼吁把电影从“商业伙伴”和既得利益集团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新德国电影的代表人物:文德斯、赫尔措格、施隆多夫(铁皮鼓)、法斯宾德《莉莉?玛莲》

文德斯(1945—) 赫尔措格(1942—)

70年代:70年代:

《爱丽斯漫游城市》《错误的举动》《上帝的愤怒》

《时间的流程》《人人为自己,上帝反众》

《美国朋友》《玻璃心》

80年代:《诺斯费拉杜——恐惧的交响》《事态》《菲茨卡拉多》

《德克萨斯州的巴黎》

施隆多夫(1939—) 法斯宾德(1946—1982)

70年代: “德国女性四部曲”

《科姆巴赫的穷人们突然发了财》70年代《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丧失名誉的卡塔琳娜?布鲁姆》80年代

《短暂的热情》《莉莉?玛莲》

《铁皮鼓》《罗拉》

《维罗尼卡?佛斯的欲望》

法斯宾德用华丽的布景和波澜起伏的剧情,来描述一个苦难与背叛的爱情故事,以及一个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可怜女子。

“从安静的地方,从这土地上,像在梦一样给我们自由,你的嘴唇含着爱,晚间的雾在飘动,谁来站在路灯前?和你一起,莉莉-玛琳,和你一起,莉莉-玛琳。”这首带着些哀宛气息的《莉莉玛莲》曾经影响了一个特别时代的特别群体,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它流行于德国士兵之间,进而流行于盟军之间,流行于整个二战时期的欧洲战场,于是,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一首士兵的恋歌时常在战壕想起,与枪炮声齐鸣。

第三节中国电影的风格、流派

一、“现实主义”电影

1、中国电影的问世与“现实主义”电影的初步发展

·中国第一部影片:《定军山》北京丰泰照相馆任景丰,在日本学过照相术。放映外国

影片。因感于片源缺乏,确定摄制中国影片,遂购得法国制造的木壳手摇摄影机一架及胶片14卷,于1905年拍摄京剧演员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中“请缨”、“舞刀”、“交锋”等场面。影片是日光下拍摄的,技师刘仲伦任摄影师,前后拍摄3天,成片3本。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1909年遭受火灾,机器设备毁于一炬,不得不结束摄制业务。

慈禧太后七十寿辰时,英国驻北京公使曾进献放映机一架和影片数套祝寿,影片在宫内放映,仅映3本,发电机发生炸裂,慈禧认为不祥,清宫内从此不准再映电影.

·1908年,意大利人雷玛斯在上海建了第一家“虹口大戏院”

·1913年,《庄子试妻》,编导黎民伟。黎民伟的妻子严姗姗扮演“扇坟”中的侍女角色,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位女演员。黎民伟反串扮演女主角庄子之妻

·1913年,张石川、郑正秋联合编导了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

《难夫难妻》是我国摄制故事片的开端——接触了社会生活的内容,提出了社会的主题。《难夫难妻》有了故事情节,有了事先写好的电影剧本,有专人担任导演。

《难夫难妻》的登场,使中国电影终于开始了用镜头讲述故事的旅程。

·1913年,几乎与《难夫难妻》拍摄的同时,一个叫黎民伟的广东人在香港组建了一家名叫“华美”的电影公司,不久该公司就与亚细亚公司合作拍摄了《庄子试妻》,这也是影史上第一部由香港出品的故事短片。

·1914年,张石川、管海峰等人创办了中国人自己的影片公司“幻仙影片公司”,拍摄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箱冤魂》。

·1918年,商务印书馆成立了“商务活动影印部”(1926年改名为“国光影片公司”),拍摄的影片有:

风光片:《南京名胜》等风光片开创了我国纪录片制作的先河。

时事片:《第五届远东运动会》等

教育片:《盲童教育》

戏曲片:《春香闹学》、《天女散花》

·1923年,郑正秋、张石川编导《孤儿救祖记》,及《劳工之爱情》、《玉梨魂》、《上海一妇人》、《盲孤女》等影片,奠定了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基础。

·2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电影形成了“明星影片公司”“天一影片公司”和“联华影业制片印刷有限公司”三足鼎立的局面。

·20年代中后期一批进步的戏剧家欧阳予倩、田汉、洪深、史东山、孙瑜等陆续进入影坛。

2、30年代左翼“现实主义”电影运动

1930年,左翼作家联盟成立。

同年8月,中国左翼剧团联盟成立。

1931年9月《中国左翼戏剧联盟最近行动纲领》对左翼电影运动提出了具体要求。

1933年3月,以夏衍为组长的共产党的电影小组正式成立。

三十年代的重要作品:

《狂流》、《春蚕》、《女性的呐喊》、《民族生存》、《铁板红泪录》、《盐潮》、《三个摩登女性》、《上海二十四小时》、《姐妹花》、《到西北去》、《桃李劫》、《风云儿女》、《中国海的怒潮》、《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等。

3、抗战电影和战后现实主义电影高峰

“中国电影制片厂”:抗战电影《保卫我们的土地》等

上海租界“孤岛”:古装片《木兰从军》等

荷兰纪录电影大师约里斯?伊文思:纪录片《四万万人民》

“延安电影团”:《延安与八路军》、《白求恩大夫》等纪录片

“联华影艺社”:《八千里路云和月》和《一江春水向东流》等

二、“英雄主义”电影

1、新中国头十年“英雄主义”电影的萌芽(1949—1959)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1953年拍出了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

北影在1956年拍出了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祝福》;1959年又拍出了第一部宽银幕彩色电影《风从东方来》。

2、“英雄主义”电影的曲折发展(1960—1966)

故事片产量下降,1960年46部,1961年18部,1962年23部,1963年29部,1964年25部,1965年24部,1966年只有10部。

从艺术品位上来看,在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塑造正面英雄的典型化程度方面倒退。

1963年到1964年前后,质量有所好转,出现了《早春二月》、《小兵张嘎》等影片

第三代导演群落的形成

第三代导演的代表:成荫、谢铁骊、水华、凌子风、谢晋、崔嵬、李俊等。

成荫:擅长拍摄革命战争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的影片。《钢铁战士》《南征北战》

水华:《白毛女》《林家铺子》

谢铁骊:《海霞》《暴风骤雨》《早春二月》

“十七年”(1949-1966)电影艺术成就

1)建国初期:《桥》、《白毛女》、《南征北战》、《中华女儿》导演凌子风,八女投江的故事。2)高潮时期的英雄颂歌:《董存瑞》、《柳堡的故事》、《铁道游击队》《上甘岭》、《祝福》、《家》。3)国庆献礼片:1959 年《青春之歌》、《林则徐》、《五朵金花》。

3、“文革”十年“英雄主义”电影的畸形状态(1966—1976)

1966年爆发“文化大革命”,许多影片被宣布为毒草,禁止上映,许多电影艺术家受到残酷迫害。电影界百花凋零、万马齐喑,成了一片荒芜的沙漠。

从1966年至1970年各故事片生产厂全部停产,整整4年没有拍摄过一部故事片。

从1970年开始,八个“革命样板戏”移植到银幕。

从1973年到1976年,共摄制了76部故事片。

·八个“革命样板戏”

《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红色娘子军》(舞剧)《白毛女》《沙家浜》(交响音乐)

1966年2月,江青勾结林彪炮制《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胡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包括电影在内的文艺界是“一条与毛泽东思想相对立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他们挥舞所谓理论黑、作品黑、队伍黑的黑棒横扫乱打,于是,新中国前功尽弃前17年摄制650多部故

事片被诬蔑为毒草丛生。他们还掐断了中国电影界与国外的交流,以种种手段否定了电影的光辉历史和巨大成就。

蔡楚生、应云卫、上官云珠等著名电影家被迫害致死。

文革期间的样板戏大多脱胎于老电影,如京剧《智取威虎山》有《林海雪原》;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有同名电影等。老电影能够“衍生”出“样板戏”,是老电影的又一魅力所在。

文革期间的样板戏集中体现在“三突出”的电影叙事及镜头语言体系: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以及“敌远我近、敌俯我仰、敌暗我明、敌冷我暖”的修辞法则。

三、“现代主义”电影

1、1979年是中国电影的“复兴年”。

2、从1980年~1984年,有531部故事片问世,

基本走向:

现实主义在不断深化中出现某些新的特点,如《天云山传奇》等影片。

不断探索创新的“现代主义”电影,如《城南旧事》、《黄土地》、《猎场扎撒》等。

商业电影获得很大发展。如《少林寺》、《摇滚青年》等。

第四代导演

大多是“文革”前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生构成的创作群体,是第五代电影人的老师。

第四代导演:张暖析、郑洞天、吴贻弓、谢飞、谢晋、黄蜀芹等。

第四代导演的电影创作是在一个现实主义立场上的一种人道、人性论的创作。促进了中国电影语言“现代化”。

代表作品:吴贻弓导演的《城南旧事》

1976-1978:《大河奔流》

1978-1980:《小花》

1980-1983 :《沙欧》、《邻居》、《人到中年》、《城南旧事》、《天云山传奇》

1984-1987:第五代崛起

3、八十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创作状况

“现代主义”电影成就辉煌:

《孩子王》(陈凯歌,1987)、《红高粱》(张艺谋,1987)、

《晚钟》(吴子牛,1989)《菊豆》(张艺谋,1990)、

《大红灯笼高高挂》(张艺谋,1991)、《边走边唱》(陈凯歌,1991)、

《心香》(孙周,1992)、《霸王别姬》(陈凯歌,1993)

标示了这一阶段“现代主义”电影的成就。

第五代:《黄土地》《红高粱〉《秋菊打官司〉《霸王别姬〉、《黑炮事件》异彩纷呈

这些影片,打破了传统的叙事结构,打破时空顺序,更注重表现人物形象的自然心理和情绪。这类影片的出现,引起了广大观众、理论家、艺术家的兴趣,也产生了种种争议。许多人认为,这种探索应该允许,艺术家的创新精神应该给予鼓励,但也应当反对某些脱离现实、卖弄技巧的纯形式主义的倾向。广大观众要求电影创作者要注意电影的群众性,因为电影毕竟

是一种大众的艺术。

《黄土地》是第五代导演得到国内外确认的第一部作品,天高地阔、气势磅礴的黄土地,浊浪滚滚的黄河,鼓乐齐鸣的迎亲队伍,150人组成的腰鼓阵,烈日炎炎下的求雨场面,众多中国象征和风俗民风的描写,加上人物命运的压抑悲怆,使影片集叙事、象征、隐喻于一身,在土地、民俗与人物命运之间反思了中国文化和传统的民族特性。本片也是与内地电影的传统正面决裂的开始。

《霸王别姬》一片感情强烈,情节曲折,充满生生死死的戏剧冲突,并邀请几位大明星主演,具备充分的商业元素,但同时,却蕴含深刻的文化内涵,被认为“通俗中见斑斓,曲高而和者众”。国际影评联盟评委认为:“《霸王别姬》一片深刻挖掘中国文化历史及人性、影像华丽、剧情细腻”。影片用中国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京剧艺术及其艺人的生活,有着人性的思考和人生存状态的表述,更通过几十年的时事风云,透射出一股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考。

重大历史题材影片和人物传记片有相当大的收获

《开天辟地》、《重庆谈判》、《大决战》、《大转折》、《百色起义》、《南昌起义》、《长征》等历史巨片,以及《周恩来》、《焦裕禄》、《毛泽东和他的儿子》、《毛泽东的故事》、《蒋筑英》、《孔繁森》、《孙中山》等影片

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特点:

1、中国电影与其所处的时代生活和社会历史条件有着直接、紧密的联系;

2、中国电影的创作很大程度上深受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审美心理传统的深刻影响;

3、与中国戏剧和文学保持了一种特殊紧密的联系;

4、技术水平一直比较落后;

5、各个艺术创作部门之间发展不平衡。有的部门受到较多的重视,而另一些本应受到重视的方面却显得不足。

《冰山上的来客》、《英雄虎胆》于洋、《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长镜头是指用一个比较长的镜头(有的长达十几分钟),连续地对一个场景、一场戏进行拍摄,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镜头段落。

两个特点:一、长镜头是单镜头;二、长镜头拍摄的时间比较长。

长镜头的意义:

1、镜头强调整体效果,讲究空间统一,反对空间割裂,注重整体效果。

2、再现事物的自然流程,渲染真实气氛,倍感真实。

3、潜在的表意形式,注重通过事物的常态和完整动作来揭示动机,保持透明和多义的真实。

4、事件的时间进程受到尊重,可以看到现实空间的全貌和事物的实际联系,展现时间和空间的真实。

长镜头的美学价值

主要表现为:人们伴随摄像镜头,对事物发展的真实过程和运动景观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的观察的思考,使表现的全部内容能在连续不断的时间里,在几个空间平面上延伸发展,形成多平面、多元素相互映衬、对比的结构方式。

人们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分析、联想的余地,做出丰富、多义性的判断。人们本质力量的感性得以顺利体现。

长镜头通常以移动拍摄、景深镜头和变焦镜头来完成,创作是指所拍到的画面单元。

苏联电影理论体系中的蒙太奇

从镜头的内容和形式,拍摄方式和剪接方式到声画关系、甚至于剧作当中的电影叙述方式以及相关的一些理论都被包含在内。

蒙太奇被用来专指苏联电影当中所出现的,借用平行、交叉、对比、隐喻、象征等手段构成非叙事性段落。

苏联电影理论体系之外

美国:把镜头的组接一般地称为剪接。

法国:蒙太奇就是剪接

文化上讲,是一种电影思维方式;

艺术上讲,是电影的表现方式或者电影的艺术形式;

传播角度讲,电影的符号编码系统。

它包括镜头、镜头的分切、镜头的组合以及声画关系四个主要方面。

卢米埃尔兄弟放映《火车进站》

通过“蒙太奇”对电影镜头画面分割、组接、创造出激动人心的活动画面,以此反映生活,表现生活。

蒙太奇的种类

1、叙事蒙太奇(格里菲斯首创)

按照情节发展的时间流程、因果关系分切组合镜头、场面、段落,从而增强观众对剧情的理解。

A 平行蒙太奇

一种很古老的蒙太奇表现方式。在影片故事发展过程中,通过两件或三件内容性质上相同,表现形式不尽相同的事,同时异地并列进行,而又相互呼应,联系,起彼此相互刺激作用。(向左走,向右走)心灵交汇的一对情人美丽的故事。

平行蒙太奇,通过镜头与镜头、场面与场面、段落于段落的并列,使它们相互补充衬托,从而使影片叙事沿两条线索并行发展。

党同伐异:讲四个故事,发生的时间相隔几千年,地点相聚数千里,并列表现交替叙述,统一于“人类残酷的排除异己”这个主题。

B交叉蒙太奇

将同一时间不同地域发生的两条或数条情节线迅速而频繁地交替剪接在一起,其中一条线索的发展往往影响另外线索,各条线索相互依存最后汇合一起。

这种剪接技巧极易引起悬念,造成紧张激烈的气氛,加强矛盾冲突的尖锐性,是掌握观众情绪的有力手法。惊险片,恐怖片和战争片常用此法造成追逐和惊险的场面。

通过把同时异地的两个场面切成许多片段,相互交叉着组接在一起,从而达到吸引观众注意力,制造紧张的悬念的目的。

格雷菲斯<一个国家的诞生》结尾轮流表现卡梅隆一家被黑人暴徒围攻和三K党驰马救援的情景。采用远景中景特写的画面转换顺序。

C重复蒙太奇

即复现蒙太奇,通过使代表着一定主题意义(具有一定寓意)的镜头在关键时刻反复出现,起到强化影片内涵、刻画人物、深化主题和加强观众印象的作用。

《乡音》:陶春母女给木生端洗脚水的动作连续不断地多次出现。

2、表现蒙太奇

以镜头的并列为基础。通过相连或相叠镜头在形式或内容上对照冲击,两个画面产生一种单个镜头所不具备的含义,以表现某种感情、心理或思想、情绪,激发观众的联想。

其目的不是叙述情节,而是表达感情、表现寓意,揭示含义。

A抒情蒙太奇

又被称为“诗意蒙太奇”,是一种在保证叙事和描写的连贯性的同时,表现超越剧情之上的思想和情感。最常见,最易被观众感受到的抒情蒙太奇,往往在一段叙事场面之后,切当地切入象征情绪情感的空镜头。

B心理蒙太奇

是人物心理描写的重要手段。通过画面镜头组接和声画有机结合,形象生动地展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常用于表现人物的梦境、回忆、闪念、幻觉、遐想、思索等精神活动。

在剪接技巧上多用交叉穿插等手法,其特点是画面和声音形象的片断性、叙述的不连贯性和节奏的跳跃性,声画形象带有剧中人强烈的主观性。

C隐喻蒙太奇

通过画面的组接、镜头或场面的对列进行类比,凸显其潜在的联想,赋予画面崭新内涵,含蓄而形象地表达创作者的某种寓意。

这种手法将不同事物之间某种相似的特征突显出来,引起观众联想,领会导演的寓意和领略事件的情绪色彩。

《战舰波将金号》中,“敖德萨阶梯”一场戏中,组接在一起的三个石狮子的空镜头,由睡到醒再到咆哮而起,隐喻民众觉醒与愤慨。

《母亲》儿子逃出监狱时,跑到冰块上表示暂时获得安全。

D对比蒙太奇

通过镜头或场面之间在内容或形式的强烈对比,产生相互冲突的作用,以表达创作者的某种寓意或强化所表现的内容和思想。

《我的父亲母亲》运用黑色和彩色的对比,过去的回忆是彩色,目的是为了凸显父亲母亲的爱情和青春的醇美。

蒙太奇的作用

最重要的作用,引导观众注意力和联想。镜头的重复和特写很容易抓住观众。

一、使电影具备了自如地交替使用叙述角度的可能性。如从作者的客观叙述到人物的主观表现,或者通过人物的眼睛看到某种事态。没有这种交替使用,影片叙事就会显得单调。笨拙乃至枯燥。蒙太奇无疑是影视艺术不可或缺的突出主题、表现内容的有力手段,也是一部电影能否前后连贯、和谐统一的关键。

二、它可以挺过镜头更迭运动的节奏影响观众的心理。使我们观看电影时产生松弛、紧张、有急有缓、错落有致的感觉。

三、创造时空。不同方位、不同视点、不同景致的镜头反复组接,扩大了阶梯的空间。

四、创造节奏。《战舰波将金号》六分钟屠杀段落足足150个镜头,反复在屠杀者和被屠杀者之间切换,紧张激烈张弛有度。渲染沙皇军队残暴。

五、创造思想。《摩登时代》牛羊拥挤走过,接着工人拥挤走过工厂,形式行为接近,引人思索,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造成的异化现象。

苏联导演库里肖夫在总结自己艺术实践并深入研究美国影片尤其是格里菲斯影片的基础上,

提出蒙太奇理论,认为电影艺术的特点就是蒙太奇。

2021年《影视美学》—彭吉象(吐血整理笔记完全版)

影视美学彭吉象 欧阳光明(2021.03.07) 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 第一节早期电影美学理论 (一)电影心理学的出现 雨果·闵斯特堡 (1863-1917)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在1916年,出版了《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闵斯特堡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电影的经验感知入手,尤其是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分析和解释了电影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并且提出机械的复制现实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并且通过电影和戏剧、摄影的区别,论证了电影确实是一门独立的艺术。闵斯特堡指出:“我们的美学兴趣集中到这样一点,就是电影通过什么手段来影响观众的心灵。我们用这种方式来看待电影,起初就凭着这样一种纯粹心理学的兴趣,研究在我们的电影经验中,究竟是哪些本质的东西打动了我们的心灵。我们现在完全把戏剧理论搁置一边,因为假如从戏剧出发,去寻找电影除了作为逼真的代用品外对戏剧有些什么补充的话,我们就会走进死胡同。我们应当把电影艺术看'做是完全立足于它自身基础之上的,从而排除所有戏剧的干扰,来分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对我们产生效力的心理进程。” 正是出于这样的理论思考,闵斯特堡着重研究了观众对电影

影像感知的各个方面,包括深度感、运动感、注意力、记忆和想象、情感等等。特别是深度感和运动感,可以说是电影影像感知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电影(包括后来的电视)所特有的一种全新的艺术知觉形式。 闵斯特堡指出,电影银幕是二维的平面,但观众却在看电影时感受到三维的空间。"因而,如果把这种图像的平面性当作电影的基本特性,那就没有掌握住它的特性。这种平面性确实是电影技术构成的一个客观部分,但并不是我们真正看到的电影演出的特征。在看电影时,我们处在三维空间之中,影片上人物或动物的运动,都立即给予我们以强烈的深度感。"闵斯特堡强调指出,观众之所以能在二维平面的电影银幕上感受到三维立体的电影空间,除了生理上、视觉上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影的运动,造成了观众一种独特内心体验,使得观众明明知道图像是平面的,但却不能排除对于深度的实际感受,就是因为电影画面上的各种运动使观众得到了银幕具有纵深感的印象。显然,银幕上的这种深度感并不是真实的深度,而是由电影观众独特心理体验造成的深度。闵·斯特堡进一步指出:“电影中关于深度的问题很容易被忽视,但运动的问题却迫使每一个观众都加以注意。看起来似乎电影的真正特性就在这里,而关于画面运动的解释也正是心理学家们必须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电影银幕上出现的其实只是一幅幅逐格显现的静止的照片,但在电影观众的头脑中却出现了运动的感觉和印象,除了生理上的“视觉滞留”现象所造成的运动幻觉外,更是由于人的心理中有一种天生的组织原则在起作用。于是,当电影观众面对银幕时,

电影概论复习笔记

电影概论复习笔记 第一篇:电影艺术概论 一、电影的本体界定 电影是一门技术——电影综合了图像技术、音响技术和后期制作技术等多种 技术手段。 电影是一门艺术——综合了影像、文学、音乐、表演、科技、工业、商业、 社会科学等诸多特征的综合艺术。 电影是一种产业——电影是能够创造巨大经济价值的文化创意产业之一。 电影是一种娱乐消遣的产品——看电影与阅读一本小说,听一场演唱会,看 一场魔术表演等等没有什么不同,甚至在感情、感想、感官方面的所得,都是一样的。 电影是一门学问——国内外有很多的高校都有专门研究电影的学科和专业 电影学。 二、电影的基本特性 1、时空与综合性 时间艺术:音乐、文学 空间艺术:建筑、绘画、雕塑 时空艺术:戏剧、舞蹈、电影、电视、魔术、杂技 第七艺术:电影也被称为“第七艺术”,是位列传统的文学、建筑、音乐、 绘画、雕塑和舞蹈之后一种新的艺术。 电影综合性的具体体现:时间与空间、技术与艺术、声音与画面、各种艺术 元素 2、逼真与假定性 逼真性的体现: (1)故事、逻辑性、情感要贴近真实的生活 (2)场景、道具、整体氛围要符合真实的年代 (3)演员的表演要真实可信 (4)特技的制作也要真实可信 假定性的体现:假定的时间、假定的空间、假定性不等于虚假性 3、造型与运动性:摄影机的运动、被拍对象的运动 4、商业与大众性 电影的商业性体现: 电影是一种供大众消费的商品 电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求得高回报率 电影能够促成产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增长 电影的大众性体现:

电影需要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才可能取得高票房 电影是大众欣赏的艺术而不是小众艺术 三、电影的媒介特质 1、光线 光源划分: (1)自然光:阳光、天空光的照明; (2)人工光:灯光的照明。 作用划分: (1)主光:照亮被摄主体的主要光线 (2)辅光:辅助照亮被摄主体阴影的光线 性质划分: (1)硬光:直射光,一般用作主光; (2)软光:散射光,一般用作辅光。 位置划分:顺光、侧光、逆光、顶光、底光 2、构图 含义:构图指的是画面的结构和布局,也就是画面中各种元素的位置关系, 组合结构。 构图的基本元素:主体、陪体、前景、后景、背景 主体:画面表达的主要对像和主题思想,也是画面的构图中心,主体可以是 人或物,也可以是个体或群体。 陪体:画面中与主体紧密关联构成一定情节的对像,帮助表达主体的特性和 内涵。 3、色彩 色彩的基本特征:色相、色调、明度、纯度 色调在电影中的作用: ①喧染环境,营造氛围,表现人物的心境。 ②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作品的主题。 ③表现作者的诗意和浪漫、抒情的色彩。 ④形成影片特殊的风格和韵味。 4、声音 声音的种类:人声、音乐、音响 声画同步:音乐与画面情绪一致,节奏一致,主题一致。音乐在这里是为了 更好地烘托和喧染画面的内容,它附属于画面,与画面是一种“合一”的关系。声画对立:音乐所表现的情绪、节奏、主题等与画面中的影像内容所呈现出 的情绪、节奏、主题等截然相反。 声画对位:音乐并不仅仅是具体地、简单地、机械地解释画面的内容,它与 画面不是那种“合一”的关系(当然也不是对立的关系),它与画面犹如两条平行线,与画面是一种“并行”的关系。 四、电影的分类 四大类: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 商业电影、艺术电影、主旋律电影

美国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影响.doc

美国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电影是现代艺术的重要载体,是一种综合艺术。说到电影的起源,如果你问一位美国人,他会告诉你是爱迪生;如果你问法国人他则会告诉你是卢米埃尔兄弟。其实两个答案都没有错,但世界上较为公认的则是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电影。 美国的电影可追述到1893年爱迪生发明电影视镜并创建“囚车”摄影场,这个可以看作美国电影的开始,随后美国电影开始了飞速的发展。19世界末到二十世纪初,美国工业的迅速发展和中下层居民的急剧增多,电影成为适应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种大众娱乐,当1905年镍币影院的出现和迅速普及,美国电影迎来了黄金时代。随后当黄金时代的结束美国电影转入了微型影院、艺术影院、汽车影院。同时独立制片及实验电影有了发展。在美国好莱坞类型电影的黄金时代,喜剧片、歌舞片、西部片、爱情片、强盗片等,每一种类型电影占据一块电影市场,吸引一批观众,异彩纷呈的好莱坞电影世界征服了全世界的电影观众 中国电影相比则逊于美国电影的发展。自电影由欧洲传入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中国放映的电影大部分是外国片。1905年中国最早的电影《定军山》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民族电影的开始,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中国的民族电影是在引进的西方的电影技术、意识形态、艺术手段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壮大的。而这其中美国电影无论从思想还是电影拍摄技术及内容都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1949年中国电影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一项之前,美国好莱坞电影完全占据着中国电影市场。上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受好莱坞浪漫爱情片影响,出现了一系列才子佳人的电影,虽然数目众多,但其类型和内容完全照搬好莱坞电影,没有形成自己的类型模式。建国后,电影成为宣传党的政策的工具,这一时期虽然出现了一些让人耳熟能详的战争片、反特片等影片,但仍不是纯粹中国类型的电影。 西部片是好莱坞最成功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影片,这给中国影片极大影

新旧好莱坞电影美学特征之比较

新旧好莱坞电影美学特征之比较 好莱坞可划分为新旧两个时期。旧好莱坞(也称经典好莱坞)阶段大约从1930年经济大萧条开始,到1960年冷战初期结束,其间跨越了二战和战后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在经济上,旧好莱坞经历了从电影专利公司(MPPC)到大制片厂制度的确立过程,在艺术上,它确立了所有类型片的模式,这一模式直到新好莱坞阶段仍然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新好莱坞阶段是指从60年代至今的电影时期,在这个阶段,高成本的“重磅炸弹”策略使类型片在表达方式上发生改变,社会意义也走向了多元。新好莱坞是旧好莱坞的延伸和发展,它是电影艺术内部和社会文化环境变化的结果。而在本质上,好莱坞的“梦幻”功能并没有改变。 由旧好莱坞到新好莱坞是一个缓慢发展渐进的过程,为了便于比较,这里先把旧好莱坞电影的美学特征总结如下: (一)旧好莱坞的戏剧电影美学特征 旧好莱坞电影创作遵循着一种戏剧电影的美学原则,其基本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 即戏剧化的故事结构,类型化的人物形象和自然流畅的连续性剪辑。 1.经典好莱坞电影在结构故事和展开情节方面明显地以戏剧化作为基础:故事情节充满戏剧的冲突,故事结构完整封闭,故事发展逐次递进直到结尾的高潮并总离不开大团圆的结局。如《卡萨布兰卡》《魂断蓝桥》。 2.在戏剧化故事情节结构模式确立之后,好莱坞经典叙事的人物形象构成也自然呈类型化的倾向。根据戏剧冲突原则,人物形象被确立为正反两个阵营,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例如西部片总有代表正义和法律的警长及贪婪野蛮的印地安人,警匪片有司法和犯罪的对峙。当然,在经典好莱坞叙事中,人物形象在遵

循类型原则的大前提下又有无穷的取舍和变化,但正反两方人物所构成的戏剧冲突则是好莱坞永恒的法宝。 3.好莱坞经典叙事系统的核心是前面已经提到的连续性剪辑,连续性剪辑代表了好莱坞经典叙事的特征,既是对戏剧化故事和类型化人物的发展,又是好莱坞制造梦幻和欢笑的基本前提,因为自然流畅的连续性剪辑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简洁方便而又真实可信的银幕世界。由于经典叙事系统的剪辑旨在实现逼真性的要求,所以景别使用的顺序便具有了特殊涵义:先是建制镜头展现整体环境和人物,然后是中景的镜头交待人物的动作和反动作,再切入近景镜头(包括特写)将人物面部表情的重要性直接呈现给观众,最后还得回到全景镜头来结束段落叙事或重建新的时空关系。 4.好莱坞大团圆结局作为经典好莱坞叙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好莱坞主流影片中扮演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简单来说,其有两个方面的涵义:其一是循环型或封闭型故事结构;其二是达到成功和完美的幸福结局。例如在奥逊.威尔斯的不朽杰作《公民凯恩》开始时,镜头从报业大亨极尽豪华的“天堂庄园”的大门和大门上“禁止入内”的警告牌缓缓移入,最后则用一个慢慢拉出庄园大门的反向镜头结束全片,在影片的叙事结构和镜头语言上完成了封闭型的循环。 (二)关于旧好莱坞的类型片 20世纪30—40 年代是美国好莱坞的全盛时期,这期间在好莱坞影片创作中占统治地位的是类型电影,类型电影就是按照不同的类型(或样式)的规则要求创作出来的影片,实质上它是一种艺术产品标准化的规范。这种规范的电影的实质就是运用一切能够抓住观众视觉和心理的电影表现程式,它常常要比个人构思的有意识追求艺术的影片更能反映出观众的兴趣和道德标准。类型片是好莱

《入殓师》影视电影美学分析

《入殓师》影视电影美学分析 《入殓师》对镜头的选择、光影与色彩的处理使得文本给人一种细腻柔和的视觉效果,出色地配合了文本缓慢而紧凑的叙事结构;久石让为这部电影的配乐不仅起着传统的渲染与控制情绪的作用,其中的四首音乐也是文本叙事发展的线索之一;作为一部古典叙事模式的电影,文本的故事和情节都很简洁,就像中国写意画常见的艺术手法——简约有力的构图并且能留出思考的空白之处,使得观众在看的时候既能感受到故事中的冷暖也能抽离出来思考其中的主旨;与此同时,简洁的叙事也能让观众有更多注意力从电影精心设计的细节中更深入读文本中的符号与象征意义;作为一部典型的日本电影,这本电影关于日本的意识形态的暗示也有体现,并且也可以发现一些新的审美元素。 一、摄影:细腻柔和的视觉效果 这部电影中特写镜头不多,大特写镜头则寥寥可数,远景或者大远景镜头也不多,主要是中景镜头和全景镜头,这样的镜头选择令这部电影给人一种很细腻柔和的感觉。 因为特写镜头,尤其是大特写镜头往往会夸张事物的重要性,有象征意义或放大一种情绪,可以改变叙事的节奏和力度,甚至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比如说电影的开始部分,这段在车内的镜头都没有拍摄主角小林大悟的正面,只是侧面特写,然后配以独白,观众的视角就好像是与他一起乘车,坐在他旁边看他一样,这样的视角感觉很自然、真实,虽然气氛有些压抑。大悟最后一次的乐团演奏时,乐团

负责人的特写镜头——呆滞而无奈的眼神,已经暗示了故事的发展——将有不好的事情发生,然后果不其然,乐团解散了,大悟的惊讶的表情的特写镜头虽然就只有一个,但是就能很好地放大了这种命运弄人的难以接受的感情。去面试的时候,大悟拿着社长给的第一天工资那个特写,虽然他没有说接受这份工作,但是已经暗示了他面对生活的压力会接受的。较少使用大特写镜头,也表明了文本中冲突较少,在视觉效果上配合了叙事节奏的缓慢处理。 远景镜头是比较含糊的一个概念,有时是与全景相当,所以就不展开说了。大远景主要是拍外景的,可以显现场景之所在,给人一种空间的参考架构,这类镜头主要是用在具有宏大叙事的作品中,这部作品用大远景镜头主要是在大悟决定搬回乡下,然后用大远景拍了乡下的景色,再将景框逐渐缩小,变成远景、全景、中景和特写,将大悟的独白与影像配合起来,谈到母亲时就特写拍了母亲的遗照。寥寥可数的大远景镜头也是从视觉效果上配合了叙事环境的狭小,这也是日本电影常见的选择,他们更趋向于表达小人物、小故事。 而中景和全景是较重功用性的镜头,往往是用来做说明性镜头、延续运动或者对话镜头,而且在《入殓师》中中景镜头主要是二人镜头,这些镜头给人一种亲密的感觉、贴近但是保持一种平等的心理距离。如大悟因为第一次接触入殓师工作后被一具腐烂的尸体所惊吓,被死亡的恐惧所笼罩,他一个人在深夜里拉起了大提琴,镜头也是以中景和全景为主,配以部分特写镜头,而且特写镜头主要是手和石头,没有突出大悟的表情,而是以琴声代替。电影最后当大悟亲手为父亲

好莱坞电影和中国电影中的跨文化现象(一)

好莱坞电影和中国电影中的跨文化现象(一) 自从全球化趋势加剧以后,传媒产业就在日益发达当中,电影产业正在取代传统的文学形式,如小说,成为西方想象东方的载体。很多学者都把学术兴趣转移到电影或者是电影的相关领域当中,并且已经取得了一些学术方面的成果。 一、理论反思 随着高科技媒体的快速发展,电影的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DVD播放器的各种检索功能为老电影提供了一种新型的观看形式,也对传统的影响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电影是依赖于胶片来制作幻觉,但是画格本身却是精致的,这种错觉的呈现是传统电影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电影能够做到挽留演员的生命表象,胶片可以使得静止的瞬间复活。白话现代主义是从经济、技术上大众文化的对应产物,白话是一种社会性的话语形式,是个人的表达形式,在公共场所能够被他人认同,它与方言不同,可以在很大范围内得到应用和流通。白话现代主义可以分析在语言上有很多差异的电影,不同的电影和不同的现代经验可以补充现代主义白话理论,使白话主义更加系统化、精细化。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电影涉及了很多现代性的问题,如失业、贫困、犯罪、危机以及性别等。这些经验在当时的文化当中都有呈现。 二、好莱坞电影的跨文化现象 好莱坞电影当中借鉴中国元素的创造很早就已经存在了。在20世纪初,好莱坞电影就开始刻画华人的形象了,不过很多都是作为陪衬的。中

国形象的典型特征就是唐人街上的长辫子男人、长指甲女人等。好莱坞拍摄了第一步完全以中国为题材的电影《大地》,这部电影当中的故事发生的时间跨度有40年之久,主要展现了一对中国农村夫妻的悲惨命运和他们对中国国土的眷恋之情。这部电影的音乐都是采用的中国音乐,它修正了早期电影当中中国人的形象。在70年代,李小龙带着自己的武术进军好莱坞,引起美国观众对中国文化的热爱,这是中美电影文化进行交流的一次小成就。 在70年代以后,由于互联网对电影的冲击,好莱坞电影在美国国内市场逐渐萎缩,每年只有十分之一的电影可以赢利。在1952年,美国电影从国外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的42%,在70年代这一比例升到55%,自从90年代开始,美国电影在欧盟电影市场当中有70%的份额。 由于全球化,好莱坞电影在主体以及拍摄方法等方面产生了变化。贝纳尔多?贝托鲁奇导演于1988年导演的电影《末代皇帝》是一部偏西方视角但是制作很精良的传记电影,这部电影获得了第60届奥斯卡的九个奖项。华裔导演王颖于1993年拍摄了电影《喜福会》,这部电影是根据小说家谭恩美的畅销小说改编而成的,这是当时好莱坞主流的电影之一。很多以中国为题材的电影都有争议,但是这些电影的票房方面都很成功,很有开发的潜力。这吸引了很多导演都以中国为题材来拍摄电影,更多地加入中国元素来吸引大众的眼球。随后的很多电影当中都加入了很多中国元素,如《花木兰》《非常人贩》《面纱》《上海正午》《骇客帝国》《上海骑士》《生死格斗》等。在2008年,好莱

20191206 浅析电影《好好说话》中的美学风格

好好说话以理服人 ——浅析电影《好好说话》中的美学风格 影片《有话好好说》不同于张艺谋导演早期艺术性浓厚的文艺片,也不同于后期成熟的商 业片,是一部另类的黑色幽默式实验作品。讲述的是在焦虑、繁杂的当下社会里,无赖书 商赵小帅和情敌刘德龙的冲突,在偶然的情况下将知识分子张秋生拉入战局,引发了一系 列失控的都市悲情式喜剧故事。张艺谋导演回归传统的叙事手法,以反常规的拍摄手法聚 焦都市生活,令影片在喜剧外壳的包裹下形成一种沉重感,引人深思。 1.回归传统的叙事手法 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多时空多视点的复杂叙述上电影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有话好好说》反其道而行,回归电影最基础的叙事方式,遵循故事开端、发展、高潮、尾声的结构 来安排情节。开端是书商赵小帅对都市摩登女郎安红穷追不舍;接着,安红男友刘德龙率 人殴打赵小帅,赵小帅抢过路人张秋生的电脑,争斗中电脑毁坏,张秋生像赵小帅讨要赔偿;影片在张秋生竭力阻止赵小帅行凶报复、而自己却成了举着菜刀四处追杀的情节中达 成高潮;故事尾声,张秋生出狱,并通过读信与赵小帅一同完成理性的回归。 影片简化一切闪回、平切等复杂化叙事的叙事手法,让故事线索单一化,叙事简洁却环环 相扣,高潮迭起。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着力塑造着人物间的冲突,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人与法律的冲突,并将所有的冲突都导向一个简单的道理:好好说话,以理服人。 2.反常规的摄影手法 影片《好好说话》突出的一个特点是,镜头跟着人物在动,构图、景别、焦距、机位等摄 影手法成为与故事内容相符合的互相存在,使影片呈现出的状态是松弛的、随意的、效果 显著的。《好好说话》里才用了多处长镜头,不规则的构图方法,手持式的摄影技法,使 画面常常处于运动、晃动状态中,在跟随脚步凌乱快速的人物移动时,镜头自然出现了各 种上下晃动、摇摆不稳的动感,给观众一种充满焦虑和冲动的感觉。当刘德龙率众殴打赵 小帅,张秋生在餐厅仓库被逼疯,导演以动荡的长镜头带给观众一种紧张感,以及从中感 受到的无助和绝望。这种时远时近、时静时动的拍摄手法,为影片带来了都市的动荡和心 灵的浮躁感。 影片还运用了广角镜头拍摄,将人物的表情动作更显夸张、荒诞,也更加凸显出都市的荒 谬和浮躁。如影片开头用广角镜头拍摄赵小帅追逐安红的场景,广角镜头使得两人的面部特写变形,晃动的镜头、移动的背景都表现出了都市发展的快节奏和多变化。张艺谋导演把 摄影机当作表意的手段,直接参与到故事的叙述中,这样反常规的摄影手法,再现了故事 的变形与荒诞。 3.聚焦琐碎的都市故事 张艺谋导演在1997年之前的大多数影片,在叙事手法和美学风格上虽各不同,但镜头聚焦封闭、落后的旧中国山村的题材上是一以贯之的。风格倾向于压抑沉闷,并在这种故事题 材中营造着中国民俗文化气韵的罪与罚。《有话好好说》则洗尽浪漫传奇情调,聚烦扰喧 嚣的现代都市市井,着力构建一个令人目眩神迷、鱼龙混杂的现代大都市生活。 现代的都市,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好好说话》从一件小事映射了一个社会的不同人群 不同的生活态度,贴近生活本身,反映生活本身。人与人之间因为城市与乡村的交流频繁 而贴近,却也因为社会发展、流动而拉远,交流成了当下人们的奢侈品。只有“好好说话,以理服人”成了暂时解决冲突或深层矛盾的方法。

入殓师影视电影美学分析

入殓师影视电影美学分析(总 17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入殓师》影视电影美学分析 《入殓师》对镜头的选择、光影与色彩的处理使得文本给人一种细腻柔和的视觉效果,出色地配合了文本缓慢而紧凑的叙事结构;久石让为这部电影的配乐不仅起着传统的渲染与控制情绪的作用,其中的四首音乐也是文本叙事发展的线索之一;作为一部古典叙事模式的电影,文本的故事和情节都很简洁,就像中国写意画常见的艺术手法——简约有力的构图并且能留出思考的空白之处,使得观众在看的时候既能感受到故事中的冷暖也能抽离出来思考其中的主旨;与此同时,简洁的叙事也能让观众有更多注意力从电影精心设计的细节中更深入读文本中的符号与象征意义;作为一部典型的日本电影,这本电影关于日本的意识形态的暗示也有体现,并且也可以发现一些新的审美元素。 一、摄影:细腻柔和的视觉效果 这部电影中特写镜头不多,大特写镜头则寥寥可数,远景或者大远景镜头也不多,主要是中景镜头和全景镜头,这样的镜头选择令这部电影给人一种很细腻柔和的感觉。

因为特写镜头,尤其是大特写镜头往往会夸张事物的重要性,有象征意义或放大一种情绪,可以改变叙事的节奏和力度,甚至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比如说电影的开始部分,这段在车内的镜头都没有拍摄主角小林大悟的正面,只是侧面特写,然后配以独白,观众的视角就好像是与他一起乘车,坐在他旁边看他一样,这样的视角感觉很自然、真实,虽然气氛有些压抑。大悟最后一次的乐团演奏时,乐团负责人的特写镜头——呆滞而无奈的眼神,已经暗示了故事的发展——将有不好的事情发生,然后果不其然,乐团解散了,大悟的惊讶的表情的特写镜头虽然就只有一个,但是就能很好地放大了这种命运弄人的难以接受的感情。去面试的时候,大悟拿着社长给的第一天工资那个特写,虽然他没有说接受这份工作,但是已经暗示了他面对生活的压力会接受的。较少使用大特写镜头,也表明了文本中冲突较少,在视觉效果上配合了叙事节奏的缓慢处理。 远景镜头是比较含糊的一个概念,有时是与全景相当,所以就不展开说了。大远景主要是拍外景的,可以显现场景之所在,给人一种空间的参考架构,这类镜头主要是用在具有宏大叙事的作品中,这部作品用大远景镜头主要是在大悟决定搬回乡下,然后用大远景拍了乡下的景色,再将景框逐渐缩小,变成远景、全景、中景和特写,将大悟的独白与影像配合起来,谈到母亲时就特写拍了母亲的遗照。寥寥可数的大远景镜头也是从视觉效果上配合了叙事环

本文把国内电影美学的发展概括为三个阶段

本文把国内电影美学的发展概括为三个阶段:提出问题阶段、理论准备阶段和框架建设阶段。从80年开始为提出问题阶段,从84年开始为理论准备阶段,从93年开始为框架建设阶段。本文认为,由于有了前两个阶段,我们完全有理由、有条件立即开始电影美学理论框架的建设工作。这不仅是国内电影美学研究进程的一种期待和指向,而且也是中国电影对于中国电影理论的一种期待。TAGS:电影美学展望论文 论文提要 本文把国内电影美学的发展概括为三个阶段:提出问题阶段、理论准备阶段和框架建设阶段。从80年开始为提出问题阶段,从84年开始为理论准备阶段,从93年开始为框架建设阶段。本文认为,由于有了前两个阶段,我们完全有理由、有条件立即开始电影美学理论框架的建设工作。这不仅是国内电影美学研究进程的一种期待和指向,而且也是中国电影对于中国电影理论的一种期待。 文章转自SHOW43教育网 评定一个学科的发展程度,大致上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察:学科界定是否清晰、方法论基础是否扎实和理论框架是否稳定。考察国内电影美学研究的状况,也应当如此。在这里,学科界定往往成为一件十分关键的事情。学科界定不明,一切都无法进行。电影美学思想不能与电影美学划等号。这一点已为国内电影理论研究的历史所证实,亦应为深入的学理探讨所明辨。 确立(或界定)一个学科,实际上就是提出一个问题。美国学者霍兰德提到:“事实上,现代物理学家--不妨说,现代科学家--已经不再将大自然想象为独立于观察者而运行的一架机器。相反是我们就大自然提出的问题决定我们将在大自然中发现什么。(重点号为笔者所加)物理学家的这一态度,即承认观测者的作用,已经弥漫于整个二十世纪的知识界。”从回顾和展望国内电影美学研究的角度,电影美学问题的提出确实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根据上述考虑,我把国内电影美学的发展概括为三个阶段:提出问题阶段、理论准备阶段和框架建设阶段。 提出问题阶段 无论是在世界范围内,还是仅就国内而言,电影美学研究的历史都可以说是相当短暂的。钟惦棐曾说过:“电影之有理论始于20年代,电影之有美学则是从50年代开始,大体上是从1957年左右开始的。”郑雪来也有类似的说法:“至于电影美学成为一个学科,时间当然要晚些。二、三十年代,对于电影美学若干问题有过一些研究和争论,但主要是集中在五、六十年代之后。”他们所说,都是世界范围内的情况,但不知有何所本。至于国内,钟惦棐这样说:“在中国,首先把电影美学的研究问题提出来,并认真把它当作一件事情来办的,不是电影家自己的组织,也不是它的研究部门和刊物,而是《文艺研究》杂志编辑部。这事很足以说明大家注意的方面颇不一样。这不一样,也说明对这门科学的估计不一样。二十多年前,它竟然是被作为嘲弄的口实来提的!这既见之于当时的发言记录,又见之于当时出版的《中国电影》杂志。”钟惦棐接着说,“不管怎样,问题终于被提出来了(重点号为笔者所加),时间在一九八○年八月。”从那以后,中国有了一个以钟惦棐为首的电影美学活动小组,每个星期三开一次会。这样严格的活动,一直持续到1982年。这个小组的活动的一个成果是,出版了钟惦棐主编的两本电影美学论文集:《电影美学:1982》《电影美学:1984》。据说这个小组还要编写一本《电影美学概论》。由是,中国的电影美学研究有了一个隆重的开始

艺术概论笔记整理

[一位叫丽水千里的朋友贴出的 艺术概论笔记整理 艺术概论笔记整理 1、艺术的本质特征等一般规律性问题 2、艺术的发生与发展 3、艺术与其它相关领域文化形态的相互关系及它的地位与作用。 4、围绕艺术活动四要素讨论艺术的核心问题 创作者(艺术家)、鉴赏者、作品、世界 5、艺术门类 用材质和技法来划分比较科学的划分方法 艺术本质论 科学和美学划分在19世纪末。艺术和美学既有交叉有不一样。1750年,美学。 美学研究艺术美+自然美 1、艺术产生的理论 艺术生产,艺术传播,艺术消费(生产-消费) 艺术传播在教材中最为薄弱的部分。艺术传播是艺术产业化最重要的环节,(艺术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系,广告学,传播学)(广告及市场)(展览馆,出版社)===>现代传媒对艺术传播的影响?

生产分为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两种,艺术被看作一种精神生产形态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特点。艺术是主观与客观,心与物的结合与统一。马克思:“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自然的人化”揭示了物质、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为什么说精神生产具有不平衡关系? 精神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精神受物质制约,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从人的需要(马斯洛的人的“需要多层次说”)和生产的目的来说第一,精神生产满足精神审美认知需求。第二,物质生产——使用、交换、价值属性、商品属性;精神生产——审美属性。第三,从生产过程和结果来看独立于物质生产的特征,艺术精神,构思,技巧投入和一般工艺品不一样。 揭示艺术系统的奥秘 创造性被扭曲,淹没与根本原理违背片面追求票房收视率 艺术把握世界方式 形象性特征:不单是具象,可视可听都包括。借助艺术通感。音到形,诗到画。和科学性概念理性把握世界不同 特征的美——运用形象进行创造性的想象的重要。“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悟,又表现思想” 艺术形象性: 1、主观客观的统一,有意味的形式 主观因素消失在客观的因素中——建筑 客观因素消失在主观因素中——音乐

美国电影工业与中国电影产业

关于当代世界电影的断想 ——美国电影工业与中国电影产业有人说中国电影业起码要落后美国100年,还有人说起码200年,但是我想重要的并不是我们之间的差距到底有多远,我根本不明白你们花这些时间建立一个贴吧让大家争论我们到底差美国多少的意义在哪里。太多人在一味的感叹我们电影业的落后,或者是不屑美国的电影商业化,但不管如何,想要这口气我们就要搞清楚,我们怎么样可以用我们的优点,还有我们可以从他们那借鉴的启示,来超越他们。 美国电影工业之所以能称之为“工业”,作为全球电影产业链最完整、电影投资获利最多的国家,美国电影产业的制作、发行、放映和后电影衍生市场的开发均相当成熟。美国电影是世界电影产业的核心力量,这几乎已为人公认,而美国电影的核心则在好莱坞,“好莱坞模式”涵盖了电影的投资、生产、发行、放映及其后产品开发的各个相关环节和领域,是一种高度集成的电影产业运作模式。没错,我们的市场是有在改变,我们中也是有很多人认识到了应该像美国借鉴。由于市场经济,许多制片人和艺术家受到利益的驱动,纷纷去拍赚钱片,这无可非议,好莱坞的电影产业,目的就是赚钱。可我们是中国,中国有中国的国情,硬去效仿美国并不见得会给你带来什么益处。不要迎合“商业”而去拍“商业”,不要迎合观众而去拍“趣味”,那样反而失去了商业和观众,我们要借鉴的是可以借鉴和该借鉴的。 其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则是美国电影产业下游的“后电影市场”环节,即电视、网络等播映渠道的版权收入和与电影相关的广告、音像、软件、旅游、娱乐、玩具、服装、主题公园等电影后续产品的收益,华纳兄弟的《哈利波特》系列,就是“后电影市场”获得极大成功的例子。而中国的电影业我想最多也只能称得上是个“产业”,当然这也是和中国的电影版权产业不够成熟有关了,盗版和山寨如此泛滥,更妄谈是工业化了。周星驰的《长江七号》是有发展自己的周边产品,他本人在参加国内某之名综艺节目时也亲自身背“七仔”书包,但是我想大家购买的还是路边小店里山寨的“七仔”吧,而其他的例如盗版碟片的问题就更不用提了。

入殓师》影视电影美学分析

《入殓师》影视电影美学分析《入殓师》对镜头的选择、光影与色彩的处理使得文本给人一种细腻柔和的视觉效果,出色地配合了文本缓慢而紧凑的叙事结构;久石让为这部电影的配乐不仅起着传统的渲染与控制情绪的作用,其中的四首音乐也是文本叙事发展的线索之一;作为一部古典叙事模式的电影,文本的故事和情节都很简洁,就像中国写意画常见的艺术手法——简约有力的构图并且能留出思考的空白之处,使得观众在看的时候既能感受到故事中的冷暖也能抽离出来思考其中的主旨;与此同时,简洁的叙事也能让观众有更多注意力从电影精心设计的细节中更深入读文本中的符号与象征意义;作为一部典型的日本电影,这本电影关于日本的意识形态的暗示也有体现,并且也可以发现一些新的审美元素。 一、摄影:细腻柔和的视觉效果 这部电影中特写镜头不多,大特写镜头则寥寥可数,远景或者大远景镜头也不多,主要是中景镜头和全景镜头,这样的镜头选择令这部电影给人一种很细腻柔和的感觉。 因为特写镜头,尤其是大特写镜头往往会夸张事物的重要性,有象征意义或放大一种情绪,可以改变叙事的节奏和力度,甚至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比如说电影的开始部分,这段在车内的镜头都没有拍摄主角小林大悟的正面,只是侧面特写,然后配以独白,观众的视角就好像是与他一起乘车,坐在他旁边看他一样,这样的视角感觉很自然、真实,虽然气氛有些压抑。大悟最后一次的乐团演奏时,乐团负责人的特写镜头——呆滞而无奈的眼神,已经暗示了故事的发展——将有不好的事情发生,然后果不其然,乐团解散了,大悟的惊讶的表情的特写镜头虽然就只有一个,但是就能很好地放大了这种命运弄人的难以接受的感情。去面试的时候,大悟拿着社长给的第一天工资那个特写,虽然他没有说接受这份工作,但是已经暗示了他面对生活的压力会接受的。较少使用大特写镜头,也表明了文本中冲突较少,在

电影理论知识点

电影理论知识总结 相关概念直接参考《电影艺术词典》 电影理论部分 选择、填空;概念和术语;问题的回答和阐述; 出题原则:以基本知识为主,一般知识为辅,个别偏僻知识。 对作品、术语、观点、人物、流派的了解; 作品:著作、论文、电影作品;电影理论研究和电影批评 复习建议:点面结合;自我提问; 答题技巧:要凝练概括、准确全面;要从各个角度考虑回答问题的内容;检查、补充和推敲; 外国电影理论部分 一、电影理论发展概况 80年代总结观点:经典和现代理论(20年代~75年左右); 经典:传统美学来表述电影,作品与社会背景分离。研究的主题都是——电影是艺术?电影与其它艺术的关系; 现代:符号学、精神分析学、马克思主义等的混合;研究的主题都是——电影是不是语言?观众和影像的关系是什么; ※邵牧君的概括: 1、 30年代以前称为早期电影理论; 2、 30年代~二战前; 3、二战后~60年代前; 4、 60年以后; (其实就是60年以前是经典,60年以后是现代) ※96年鲍德威尔和卡罗尔提出把现代理论分为两种:(见《后理论——重建电影研究》) 1、 60年~70年主体位置理论;主要内容是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符号学、女性主义、意识形态批评; 2、 80年~至今文化主义理论;主要内容是法兰克福文化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等; 以上两种理论共称为宏大理论(Grand Theory)。他们认为真正的电影理论研究只开始了30年,即从60年到90年。 80年以后,他们又开始了一种“中间层面的研究”(middle level),反对宏大理论。即在主体位置理论和文化主义理论崛起时,另一种中间层面理论出现,坚持既要对理论从经验出发的研究,又不排除理论性。 ※结论: 1、 60年前,是小(低)理论,经验性强; 2、 60年~70年,宏大理论; 3、 80年~至今中理论; 形成多姿多彩的别具一格的电影研究,如叙事电影研究、文体电影研究、文类电影研究、民族电影研究、后殖民电影等研究等。 二、经典电影理论

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的美学风格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NANCHANG COLL EGE OF EDUCAT I ON 第23卷第4期Vo.l23No.42008 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的美学风格 贾晓春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 摘 要:中国 第六代电影导演的思想成长、基本艺术思想和政治理念的形成,是在中国社会各个领域产生巨大撞击、转向,中国人内心世界产生极大分裂转变的80年代。他们以完全迥异于前几代的个性化艺术表现手法,和自己独特的成长经验来关注和讲述 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追求客观真实的美学风格。 关键词:第六代导演 美学风格 客观真实 中图分类号:J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567(2008)04-0011-03 第六代导演是指上世纪80年代后在北京电影学院或中央戏剧学院、北京广播学院等就读毕业后,并在90年代开始电影创作的电影人,如张元、王小帅、娄烨、路学长、胡雪杨、管虎、李欣、张扬、施润玖、贾樟柯、何建军、王安全等。他们大多出生成长于中国改革开放的特殊历史时期!!!大量新鲜事物的出现也使人们显得焦躁不安,无所适从,处于茫然的境地。正因为这种特殊经历,使他们更愿意以表现一种日常生活的状态和普通人的心态,客观地反映现实人群的现实生活状态,呈现出异于前几代的客观真实的美学风格。笔者将从四个方面来分析第六代是如何在自己的作品中追求客观真实的美学效果的。 一、边缘人群的边缘处境 第六代导演以自由、随性的手法给我们展现了边缘人群的边缘处境。由于不同于前几代表现历史英雄式的人物,因此,他们的作品具有别样的美学魅力。在他们的电影里,传统观念中认为是 丑角的边缘人物成为第六代导演着力表现的主人公:流浪歌手、智障儿童、吸毒演员、小偷、暗娼等地位低下的边缘人成为第六代电影的绝对主角。而孤独、失落、迷茫、绝望、混乱则是第六电影代反复表现的影像。 纵观第六代导演的作品,不论是贾樟柯?小武#?站台#中对底层小人物挣扎命运的描述,还是路学长?卡拉是条狗#、安战军?看车人的七月#等对城市底层小人物狗一样的卑微生活的描绘,或是施润玖的?美丽新世界#中对城市民工渴望新生活的梦想和努力的刻画,还是?流浪北京#中那些漂泊的追梦人、?春冬的日子里#里精神分裂的艺术家等,这些边缘小人物在他们曲折艰辛的日常生活里徒劳地挣扎反抗,对人生充满了迷茫和无奈。而王超的?安阳婴儿#,更是让观众在极其复杂的情感中透不过气来:同情?可怜?悲悯?气愤?无奈?等等,这似乎都说不清楚。 法国著名史学家丹纳曾经指出 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的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 电影是一门极具魅力的艺术,但它又不仅是一门艺术,在中国甚至整个东方,它都与整个社会、时代交错纠缠。[1]第六代导演这种从边缘出发,展示着边缘人的个体命状态,是对第五代导演实施 文化突围。[2]自身经验使他们对这些社会转型时期的失败者或者牺牲品构成了和主流社会相对应的弱势边缘群体的生存状态非常了解。所以,他们变换着任何可能的视角试图以最自然、最 收稿日期:2008-09-25 作者简介:贾晓春(1983-),男,陕西宝鸡人,西北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

美国电影中的中国人

1937-1945 《美国电影中的中国人》 这段时期的总体时代背景是风云变幻的,日本军国主义发展至顶峰,中国爆发全面抗战;而国际局势上,1941年末的珍珠港偷袭事件将美国也卷入了波及已广的二战当中。中美双方关系开始了微妙的变化,这一点非常直观地体现在了好莱坞电影中中国人的形象塑造上。 首先从1937年改编自赛珍珠同名小说的《大地》谈起。 影片塑造了一个贫穷中国农民的形象,即主人公王龙。前期他与女仆身份的阿兰结婚,辛勤耕作养家糊口,并经历了灾荒。后期王龙偶然致富,不仅纳妾而且懒散享乐,后在阿兰的规劝下及时醒悟,休掉小妾重归土地。这个中国人形象展现了美国对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以地为根的历史特点的普遍认知。当然,美国此时仍是以一个发达资本主义的帝国侵略者的形象高高在上地俯视积贫积弱的古老农业国——中国。 1940年,《傅满洲之鼓》上映。

傅满洲是一个系列电影。受19世纪末以来的排华运动的影响,傅满洲博士开始活跃在美国影坛上。他被塑造成拥有尖下巴、八字胡、细长眼的奸诈邪恶的形象,总是幽闭在黑暗世界中,精通各种酷刑和毒药,策划种种邪恶勾当。他集当时西方人对东方华人所有最恶劣的想象于一身。这部电影表明,至1940年,美国对中国的态度还如以往停留在鄙夷、敌视的阶段,并深受“黄祸”说法的影响。与傅满洲电影同期,好莱坞还有另外一个经典的华人形象,那就是神探陈查理。 陈查理是警察局警长,他温和、机智,顺从于白人,除了口头禅“子曰”和浓重的口音,很少提及中国。他代表了白人心目中对华人的理想期待,当然也代表了美国作为侵略者企图使中国屈服顺从的政治态度。

1944年,又一好莱坞电影《龙种》上映。首先从电影名称我们便可感受到一丝不寻常:美国对中国人的意志形象与精神信仰:龙,予以了承认。这根本上源于国际局势的变化。太平洋战争爆发,美正式加入二战,并与中国同成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一员。中美处在共同立场上,且中国抗日的成果即是对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贡献。在此背景之下,美对中的态度也转向友好与亲近。 该部影片塑造了一位坚强果敢的革命抗战女英雄:小玉。她是新女性,爱读书、思想进步,拉着丈夫参加革命,并成为了一名女民兵。她积极参与抗日活动,甚至为了和男人一起抗日,而不惜让自己的孩子流产。从该形象的塑造上可看出,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从以往长期的屈服、弱小的“东亚病夫”转变为了敢于抗争、顽强勇敢的将士。 (图片见下) 至此,从中抗战爆发到1945年二战结束的这个阶段中,中国人在美国电影中的形象便完成了一个合乎历史与时代背景的大转变。

浅谈影视美学

浅谈影视美学 影视美学史门类美学的一种,它不同于其他门类文学的是它赖于现代技术,但是它又必然与与使用美学有关!那么什么是影视美学?是关于美和审美的科学,研究观众与影视艺术之间的关系。它包括影视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和艺术评析。 那么我们从影视美学概念说起,影视美学不等于影视艺术,更不论电影艺术 了,最初有“影视分说”,即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但是随着时间和技术的发展,它们逐渐融为一体。电影和电视都是面对大众的一种传播媒介。他们的发展读依赖于现代技术的具体开发和运用,这正是它与其它传统艺术的最大也是最本质的区别。最初电影艺术凭借画面和音响为媒介,在画面上的不断运动,再现生活的艺术,它是被认同的,而电视艺术并没那么走运,在经过众多评说,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视艺术逐渐被认同,合称为影视美学。 电影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殊规定性变现为:综合性,电影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体,另外它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融为一体,并构成全新的整体;视像性,电影简单的说就是视觉为主的试听艺术。画面,依赖于镜头、光影、色彩的变化,声音则需要音响和音乐;逼真性,电影最初能够轰动,都依赖于它的逼真性,能够反映生活,表现人深沉的内心变化;运动性,可以说运动史电影的命脉,它正是通过不断变化的画面来记述事件。如果没有运动性,那么就失去它的命脉;蒙太奇,电影的最重要的构成方法,就是分切组合最后构成一个故事或几个故事,使之具有连贯性;群众性,它是电影事业赖以发展的主要条件,最初被称为大众文化的电影艺术,如果没有群众的支持,那么她就无法生存;技术性,电影的是科学技术的产物,它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其实,在西方,电影美学的分类也不纯一。有的将电影和心理学联系起来,把心理学作为电影美学的基础,格式塔心理学派《电影作为艺术》、《电影美学和心理学》等。有的是从“电影本性论”来表述自己的美学观。有的是从电视艺术表现形式的发展去分析它,最具代表性的是贝拉巴拉兹的《电影美学》。当然也有从电影流派和断代史上分析自己的美学观,如我国最初的左翼电影,国防电影等。上述观点,在不断发展中,随着美学观念和审美方法的不断变化,他们都说出自己的观点,却不自觉地相互交叉,相互影响,这就形成了电影美学的多元化阐释。 电影的发展迅速,影视中常常表现出哲学观念,这也与美学挂钩,美学的发展也依赖也哲学,是与现实主义、精神分析学,存在主义和后现代化分不开的。前苏联很多作品表现现实主义,如《伟大的公民》、《伊凡的童年》、《稻草人》。中国三四十年代也有现实主义的作品《万家灯火》、《白毛女》,后期的《林则徐》、《林家铺子》等。很多作品都具有文学性,没有文学性的作品也不是失去它的意义,感觉失去了作品的灵魂。就像记录片一样。它的文学性就大大减少。我比较喜欢是《活着》、《大鸿米店》这两部作品。它们都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作,《活着》呢,主要刻画那个时代一个一个小人物活着的一个情况,葛优这个优秀的演员在里面演一个最初败家的人变为最终学会生活的人,主要背景是从清末到战时再到新中国解放的情况,人们活的一个情况,虽然这部剧有很多搞笑的情节,但是我们看完这部电影并不觉得它是一部喜剧,而是由心的一种悲,引起人们的思考,想去探索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思想是怎么样的情况。这也是人生哲理吧!一种生活美。这部作品想起《阿Q》这部作品的悲剧性。而《大鸿米店》,它所选的背景也是个不太平的社会,对平民的刻画,这部作品主要写主人公由被欺负到自己得势以后对别人的侮辱与欺压的一个变化过程。它的主要想表现一个平常人在那样一个环境下人性本身的善已经被遗忘被退化了,引起人们的深思。这是这部作品成功之处。这部作品它采用了性方面的刻画,说明了我国电影已经向开放性发展。 我比较喜欢文学性比较强的电影,这样的作品更能让我们思考多些,虽然我们现在有雅文化和俗文化这两种,我不是很喜欢《大笑江湖》、《龙凤店》之类的电影,虽然它们很体现现代社会的很多东西,它们的娱乐性可能是占主导,它们有自己的市场,可是我每次看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