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动物学简答题

动物学简答题

动物学简答题
动物学简答题

简答题

1、同律分节及其意义

同律分节是指身体由许多相同的体节构成的,不仅表现在外部形态上,而且表现在内部结构上,如排泄、神经、生殖等。同律分节的意义在于增强了动物的运动机能,并为生理分工奠定了基础,它是动物发展的基础,在动物系统演化上有重要意义。

2、裂体腔的形成过程

体腔形成的一种方式,其过程是在原肠胚孔的两侧、内外胚层之间的中胚层细胞不断分裂,体积逐渐扩大,形成中胚层细胞团,然后中间出现真体腔。是所有原口动物体腔形成的方式。

3、马氏管及其功能

马氏管为中后肠交界处发出的许多细盲管,它们直接游离浸浴在血体腔的血液中,能大量吸收代谢分解产物,并通过消化道排出体外,具有高效的排泄功能。

4、原口动物

胚胎时期的胚孔(原口)发育成动物的口,肛门是在相对的一侧开口形成的,节肢动物以前的无脊椎动物类群属于原口动物,原口动物的另一个特点是以裂体腔法形成体腔。

5、中胚层产生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

其意义表现在:(1):减轻了内外胚层的负担,为动物体结构和机能的复杂化奠定了基础;(2)促进了新陈代谢的加强。中胚层的出现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6、异律分节及其意义

身体由许多不同的体节构成的,即体节有了分化,相同的体节又愈合而形成不同的体部,如头部、胸部和腹部。异律分节的出现增强了动物的运动,提高了动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

7、外骨骼的结构与来源

由表皮细胞分泌到体表的坚硬的无生命的几丁质结构,具有保护、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等多方面的作用。其结构包括上表皮、外表皮和内表皮三层。对于节肢动物适应陆地生活有重要作用。

8、肠体腔的形成过程

胚胎发育中原肠背侧的内胚层突起形成体腔囊,体腔囊逐渐扩大,最后与内胚层脱离而形成体腔。体腔的内壁与肠壁相贴,外壁与体壁肌肉相贴。是后生动物形成体腔的方式。

9、节肢动物的气管及其功能

体壁内陷形成的高效的呼吸器官,由开口于体外的气门、气管和许多分支的支气管组成,体内还有纵行和横行的器官。由于气管把氧气直接输送到靶组织和器官,所以非常有效,是节肢动物利用空气中氧气的一种方法。

10、后口动物

胚胎时期的原口发育为动物的肛门或封闭,而相对的一侧形成新的开口发育为动物的口。具有这种发育方式的动物称为后口动物。棘皮动物以后的动物类群具有。

11.说明节肢动物门的主要进步性特征及适应意义

节肢动物的身体是异律分节,出现了分节的附肢,体壁发展为几丁质的外骨骼,肌肉是横纹肌,形成肌肉束附于外骨骼内面,其他结构和行为也有进一步的发展,

形态结构的多种变化和生理功能的发展,加上微小的身体,使节肢动物更能适应多种变化的环境,也是其繁盛的原因之一。

12.中胚层的产生及进化意义

以端细胞法或腔肠法形成中胚层,中胚层的产生,对动物有机结构的高度发展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扁形动物的中胚层可分化出两种组织:一种肌肉组织,另一种是实质组织。

13、说明环节动物门的主要进步性特征及进化地位

主要特征:身体分节,并具有疣足和刚毛,运动敏捷;次生体腔出现,相应地促进循环系统和后肾管的发生,从而使各种器官系统趋向复杂,机能增强;神经组织进一步集中,脑和腹神经索形成,构成索式神经系统;感官发达,接受刺激灵敏,反应快速。

进步地位:分节现象是动物发展的基础,在系统演化中有着重要意义。次生体腔内充满体腔液在体腔内流动,不仅能辅助物质的运输,也与体节的伸缩有密切关系。

14、论述寄生虫对寄生生活的适应性特征说明寄生虫对寄生环境的适应性特征。(1)形态上的适应:如身体呈线形、扁平的带状,体表具钩、吸盘、棘,身体的外被为皮层或角质膜。这些结构增强了寄生虫的固着、保护和吸收营养机能的实现。

(2)生理上的适应:如消化系统退化或消失;厌氧呼吸;神经系统不发达;生殖器官发达、产卵量大等方面。

(3)行为上的适应:大多数寄生虫的生活史复杂,生活史中有更换寄主的现象,这对于寄生虫种群的繁衍是良好的适应性对策。

15、比较说明节肢动物、环节动物运动器官的类型与结构,并对其功能效率进行

评价

节肢动物胸为运动中心,有足,附肢,刺等,足:由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五部分组成。跗节又可分为若干节。环节动物,疣足有运动功能,由于疣足内密布微血管网,也可进行气体交换。疣足和刚足的出现,增强了运动功能,是运动迅速,有效。无疣足、无刚毛的种类主要依吸盘和体壁肌肉收缩和流体静力骨骼进行运动。

16、软体动物外套膜的结构、功能及其应用意义

外套膜是身体背侧皮肤褶襞向下伸展而成的,往往向下包裹了整个内脏团和鳃。有时连足也包在内,由外套膜包围的空隙即为外套腔。

除鳃外还有消化、排泄、生殖等的开口。为动物体于外界进行各种交换的场所。外套膜还能延伸变成水管。是水流进出的地方。在水管基部有肌肉质,可伸缩。有时也可封闭起来。如河蚌。外套膜还能延伸变成水管。是水流进出的地方。在水管基部有肌肉质,可伸缩。有时也可封闭起来。如河蚌。而头足纲如乌贼等富有肌肉层的外壁都由外套膜形成的。也有外套腔,是内脏团存在的地方。在水中的种类,外套膜内侧纤毛摆动可激起水流。同时外套膜本身富含有血管,可进行呼吸。在陆生种类如蜗牛。外套膜形成囊状的“肺”。同样可进行呼吸。

外套膜可由三层组成:里面为具纤毛的上皮细胞,中间为结缔组织,外层是表皮细胞,它可分泌石灰质的贝壳,用以保护身体。

17、说明节肢动物门的主要进步性特征及适应意义

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①全身包被发达坚厚的外骨骼,可防止体内水分的大量蒸发。②高

效的呼吸器官——气管,能高效地进行呼吸。③简单的开管式循环系统。④异律分节和身体的分部,提高了动物对环境条件的趋避能力。⑤分节的附肢,有灵活的附肢、伸屈自如的体节以及发达的肌肉,藉以增强运动。⑥强劲有力的横纹肌。⑦灵敏的感觉器和发达的神经系统。⑧独特的消化系统和新出现的马氏管。

19、环节动物在进化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主要的进步性特征有哪些?

(1)分节现象:在动物系统演化上有重要意义,是动物发展的基础。

(2)次生体腔出现:动物结构上的重大发展,为动物体结构的复杂化、机能的进一步完善建立了基础。

(3)具有运动器官:刚毛和疣足为动物运动能力的提高和其他机能的完善提供了条件。

(4)具有较完善的循环系统:提高了营养和氧气的运输能力。

(5)索式神经系统:神经系统集中,动物反应迅速、动作协调。

(6)后肾管排泄:有效地排除机体废物。

20、何谓真体腔?是如何形成的?发达的真体腔有何生物学意义?

在胚胎发育形成一对中胚层细胞团后,细胞团继续分裂增殖,形成中空的体腔囊,体腔囊不断扩展,两侧的体腔囊壁外侧靠向体壁,形成体壁中胚层,分化为体壁肌肉层和体腔膜,其内侧靠向肠壁,形成肠壁中胚层,分化为肠壁肌肉层和体腔膜。由体壁中胚层和肠壁中胚层围成的腔即真体腔。

肠壁外附有肌肉,使肠道蠕动,消化道在形态和功能上进一步分化,消化能力加强。

消化功能加强——→同化功能加强——→异化功能加强——→排泄功能加强,排泄器官从原肾管型进化为后肾管型。

真体腔形成过程中残留的囊胚腔形成血管系统,从环节动物开始出现循环系统。

身体出现分节现象。

21、试述乌贼生殖系统及其生殖过程。

生殖系统:雌雄异体。

(1)雌性:卵巢输卵管缠卵腺副缠卵腺:缠卵腺与副缠卵腺在构造上与卵巢、输卵管无直接的联系。

(2)雄性:精巢输精管储精囊前列腺精荚囊:在输精管与储精囊的左侧,瓶状,内含杆状的精荚。

过程:每年初夏之际,乌贼由深水游向浅水内湾处产卵,称为生殖洄游。交配不久后,雌性排出受精卵,受精卵聚集在一起,表面黑色,黏于外物上,俗称“海葡萄”。经不完全卵裂,以外包法形成原肠胚,直接发育。

22、节肢动物呼吸器官有哪些类型?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1)体壁:低等的小型甲壳动物,如水蚤。

2)鳃:水生甲壳动物在足的基部由体壁向外突起薄膜状的结构,充满毛细血管。如虾、蟹等。

3)书鳃:由足基部体壁向外突起折叠成书页状,有血管分布。为水生种类鲎的呼吸器官。

4)书肺:由体壁向内凹陷折叠成书页状,为陆生的节肢动物蜘蛛、蝎的呼吸器官。

5)气管:由体壁内陷形成分支的管状结构,为陆生节肢动物昆虫、马陆、蜈蚣等的呼吸器官。气管上无毛细血管分布,是直接将氧气输送到呼吸组织。

┌水生种类的呼吸器官都是体壁的向外突起

└陆生种类的呼吸器官都是体壁的向内凹陷

呼吸机制有两类:

┌气管系统:直接将氧气输送到呼吸组织,与细胞进行气体交换

└其它类型是呼吸系统都通过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再由循环系统完成输送氧气的任务。

23、昆虫为什么能够在地球上如此繁盛?

1)有翅2)个体小 3)口器类型分化

4)有惊人的繁殖率。1对家蝇从初秋至秋末可繁殖出1.9×1020个,足以铺满整个地球。

生殖:1、精子先成熟,雌雄交配。2、将精液送入对方的纳精囊内。3、卵成熟,环带分泌物质形成蛋白质环,成熟卵产在环内。4、随身体收缩,蛋白质环向前移动,至纳精囊孔处,精子逸出,与卵受精。5、环带继续前移,从前端脱离蚓体,两端封闭,形成蚓茧。6、受精卵在蚓茧内发育,2-3周后孵化出小蚯蚓,破茧而出。

26、什么是动物的分节?它有何意义

环节动物身体由许多形态相似的体节构成,称为分节现象。这是无脊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体节与体节间以体内的隔膜相分隔,体表相应地形成节间沟,为体节的分界。同时许多内部器官如循环、排泄、神经等也表现出按体节重复排列的现象,这对促进动物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着重大意义。分节不仅增强运动机能,也是生理分工的开始。如体节再进一步分化,各体节的形态结构发生明显差别,身体不同部分的体节完成不同功能,内脏各器官也集中于一定体节中,这就从同律分节发展成异律分节,致使动物体向更高级发展,逐渐分化出头、胸、腹各部分有了可能。因此分节现象是动物发展的基础,在系统演化中有着重要意义。

27、试述河蚌鳃的结构,并说明呼吸时水流的路线。

河蚌以瓣鳃为呼吸器官。鳃是外套膜内侧皮肤的折叠形成的。河蚌的鳃由内、外两对鳃瓣组成,分列在内脏团的两侧。每一鳃瓣由2片鳃小瓣组成。鳃小瓣之间以瓣间隔相连。

鳃小瓣由许多纵向排列的鳃丝和横向排列的丝间隔连接而成。丝间隔和鳃丝之间的小孔为鳃水孔。2爿鳃小瓣下缘及前后缘是愈合的,背面分开,通鳃上腔。连接鳃小瓣的瓣间隔之间形成鳃水管。水流从入水孔进入外套腔后,经鳃水孔进入鳃水管,向上流入鳃上腔,从出水孔排出体外。因在的隔上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水流经过时进行气体交换。

28、简要说明贝壳的基本结构。

1)角质层:为最外层,薄而透明,具黑色光泽。

主要成分:壳质素。由外套膜边缘内侧分泌而成。随着动物生长,面积逐渐扩大。

功能:保护贝壳的中、内层不被碳酸溶解。

2)棱柱层:也称为壳层,为中间一层,占椐贝壳的大部分。

主要成分:棱柱形碳酸钙晶体。由外套膜边缘背面的细胞分泌而成,随着生长面积不断扩大,但其厚度不增加。

3)珍珠层:也称壳底,为最里层,有珍珠光泽。

主要成分:呈水平排列的碳酸钙薄片。由整个外套膜外表面分泌而成。随着生长厚度不断增加。珍珠即在珍珠层内形成。珍珠的形成是外套膜对外来物的反应。

29、为什么说棘皮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中的高等类群?

棘皮动物在动物演化上属于后口动物。它们与原口动物不同的是:在胚胎发育中的原肠胚期,其原口(胚孔)形成动物的肛门,而在与原口相对的一端,另形成一新口称为后口。以这种方式形成口的动物,称为后口动物,因此棘皮动物与大多数无脊椎动物不同,与半索动物和脊索动物同属后口动物,类缘关系较近,为无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类群。

30、运用所学的动物学知识,论述有害昆虫综合防治的策略。

(1)环境治理:通过改变动物的栖息地来控制害虫。

(2)化学防治:包括化学农药的利用,昆虫信息素的诱杀和干扰繁殖,昆虫生长调节剂的开发利用等。

(3)生物防治:天敌生物的利用,如寄生蜂、寄生蝇、病原微生物等天敌。(4)遗传防治:培育具有优良抗性的作物品种、培育不育雄虫干扰交配,降低繁殖率。

(5)物理防治:利用物理方法如射线照射使昆虫不育。

合理利用多种方法防治害虫,将害虫种群数量控制在容许危害的水平以下,是害虫综合防治的基本策略。

31、节肢动物对陆地生活的适应性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1)坚厚的外骨骼:防止体内水分蒸发、保护作用

(2)身体分节和附肢分节:实现运动和支持作用

(3)强健的横纹肌:加强运动的机能

(4)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对陆地多变的环境条件作出反应

(5)高效的气管呼吸:有效地利用空气中的氧气

(6) 高效的马氏管排泄:及时有效地排除废物

动物学期末考试整理

原生动物门 食物泡(Food vacuole ): 食物进入原生动物体内后被细胞质形成的膜包围形成,食物泡随原生质流动,并经消化酶消化,消化后的营养物质从食物泡进入内质,不能吸收的食物残渣由体表或胞肛排出体外。胞肛(Cytopyge): 又称肛点,是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从体表固定位置排出体外的胞器。 胞口: 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的多数动物用以取食的细胞器的一个结构,位于胞咽之前。 胞咽: 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的多数动物用以取食的细胞器的一个结构,位于胞口之后。 表膜(pellicle): 又称皮膜,是原生动物身体表面一层很薄的原生质膜,使身体保持了一定形状。表膜的弹性又可使身体适应改变形状。 大核: 纤毛虫类都具大核和小核两种类型的细胞核,大核负责纤毛虫的正常代谢、细胞分化控制等。大核可以通过DNA 的复制成为多倍体核。 小核: 是纤毛虫类两种类型的细胞核的一种。一般较小,呈球形,数目不定,小核负责基因的交换重组并由它产生大核,小核均为二倍体,因此又称为生殖核。 伸缩泡(contracrtile vacuole ): 是原生动物体内水分调节细胞器,兼有排泄功能。不同种类的原生动物伸缩泡的结构不尽相同,纤毛虫的伸缩泡最复杂,每个伸缩泡有6-10 个收集管,收集管周围有很多网状小管,收集内质中的多余水分及部分代谢产物,最终由伸缩泡与外界相通的小孔排出体外。 收集管(collecting canals): 纤毛虫体内与伸缩泡相通的,周期性地将内质网收集的水分集中注入伸缩泡的结构。 外质(ectoplasm): 原生动物的细胞质靠近表膜的一层,光镜下外质透明清晰,较致密。在变形虫中可以看到外质与内质相互转化。外质可以分化出一些特殊的结构,如腰鞭毛虫的刺丝囊(nematocyst),丝孢子虫的极囊(polar capsule),纤毛虫的刺丝泡(trichocyst)等。 内质(endoplasm): 原生动物的细胞质不靠近表膜的部分,光镜下不透明,含有油滴、淀粉、副淀粉等颗粒,内质中含有各种细胞器:色素体(chromatophore )、食物泡(food vacuola)、眼点(stigma)、伸缩泡(contractile vacuole)、线粒体(mitochondrion)、高尔基体(Golgi apparatus)等。 溶胶质(plasmasol)、凝胶质(plasmagel) :原生动物门肉足虫纲动物的内质可分为固态的凝胶质和液态的溶胶质。在运动时虫体后端的凝胶质因蛋白质的收缩产生压力,使溶胶质向前流动同时伸出伪足。溶胶质流到前方后压力减小,溶胶质又由前向后回流,再成为凝胶质。这样凝胶质与溶胶质的不断交换形成变形运动。 植物性营养(holophytic nutrition): 原生动物门植鞭毛类体内含有色素体,可以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类,制成自身生长的营养物质,这种营养方式称为植物性营养。 动物性营养(holozoic nutrition) : 原生动物通过伪足吞噬或通过胞口、胞咽将细菌、有机质颗粒等食物取食进细胞质内形成食物泡,经消化酶的作用吸收消化后的营养,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则由胞肛排出体外,这种营

北医实验动物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整理

北医实验动物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整理

————————————————————————————————作者: ————————————————————————————————日期: ?

实验动物学 2017.11.10 LHQ 一、名词解释 Chapter1 绪论 1.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s) 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2.实验用动物 泛指用于各类实验的所有动物,即用于实验的动物(animal for resear ch)。包括实验动物、经济动物、野生动物和其他动物。 3.实验终点 发生在达到科学目标和目的后。 4.仁慈终点 是指实验中动物的疼痛或不适得到阻止、终止或缓解。 Chapter 2遗传和微生物 1.近交系(inbred strain) 在一个动物群体中,任何个体基因组中99%以上的等位位点为纯合时定义为近交系。经典近交系经至少连续20代的全同胞兄妹交配(或亲代与子代交配)培育而成,近交系数大于99%,品系内所有个体都可追溯到起源于第20代或以后代数的一对共同祖先。 2.近交系数 群体中某个体通过遗传携带两个同源等位基因的概率。 3.亚系 是育成的近交系在培育过程中,由于杂合子基因的分离、基因突变的产生以及抽样误差导致部分遗传组成改变而形成遗传差异的近交系动物群。 4.封闭群(closed colony) 以非近亲交配方式进行繁殖生产的一个种群,在不从外部引入新血缘的条件下,至少连续繁殖4代以上称封闭群动物。

脊椎动物学题库word版

1.脊索: 是消化管背部起支持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 2.种:具一定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有实际或潜在繁殖能力的种群所组成,而且与其它这样的类群在生殖上是隔离的,或者交配后一般不能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 3.逆行变态:动物经过变态失去一些重要的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称为逆行变态 4.鳍式:鳍的种类及鳍条数目的表达式 5.盾鳞: 由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软骨鱼类特有。原始,全身分布,斜向排列,使全身表面显得粗糙。 6.硬磷: 由真皮演化而成,也较原始,见于鲟鱼和雀鳝等。呈斜方形,成行排列,不呈覆瓦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鱼体活动的灵活性。 7.骨鳞:由真皮演化而成,大多数硬骨鱼类具有。略呈圆形,前端插入鳞囊内,后端游离,彼此作覆瓦状排列,有利于增加躯体的灵活性。 8.栉鳞: 游离一端生有许多细小锯齿状突起。多见于鲈形目鱼类。 9.圆鳞: 游离一端光滑。鲤科鱼类。 10.鳞式:硬骨鱼类鳞片的数目和排列方式,可用作分类鉴定特征,写法如下: 侧线鳞数目=侧线上鳞数目/侧线下鳞数目 11.同物异名: 12.侧线: 身体两侧各有一条,与鱼体背部轮廓大体平行的一条线,由皮内侧线管开口于体表侧线鳞上的小孔连接而成。一种水流的感受器。 13.脂鳍:有的鱼类在尾部背面的正中线生有一个由皮肤和脂肪构成的鳍,称为脂鳍. 14.正模标本: 15.单循环:

16.双循环: 17.洄游:是指有些鱼类在一定时期,以一定的路线,成群结队地向一定的繁殖场,越冬场或肥育场作周期性的迁游,如大,小黄鱼等. 18.恒温动物:由于代谢水平高,能产生足够的热量和体温条凝结机制完善,体温不随外界环境的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动物,也称内温动物 19.变温动物:由于代谢水平低,不能产生足够多热个量和体温调节机制不完全,体温随界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动物,称为变温动物 20.陆生动物:动物对水因子的适应与植物不同之处在于动物有活动能力,动物可以通过迁移等多种行为途径来主动避开不良的水分环境。 21.水生动物: 主要通过调节体内的渗透压来维持与环境的水分平衡。 22.肺呼吸: 结构简单,壁薄,囊状,内表呈蜂窝状 23.腮呼吸: 24.前肾:胚胎时期的肾脏 25.中肾:成体时期的肾脏 26.后肾: 是羊膜动物成体的肾。其发生时期和生长部位都在中肾之后,肾小体数量极多,后肾管是重新形成的,无输精作用 27.适应辐射: 一个祖先种或线系在短时间内发展出许多的新的物种或分类单元。 28.迁徙:迁徙是对改变的环境条件的一种积极的适应本能,是每年在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的周期性迁居,有定期,定向,集群等特点. 29.留鸟:终年留居在出生地,不发生迁徙的鸟类,如麻雀. 30.候鸟:在春秋两季,沿着固定的路线,往来与繁殖区和越冬区域之间,分为夏候鸟,冬候鸟.如家燕. 31.卵生:雌虫排出卵后,受精卵处在外界环境中发育的生殖类型。

普通动物学期末考试题(2)

普通动物学期末考试题(2) 一、单选题(15小题,每题1分,共15分) 1、成体不具侧线器官的种类是哪一种?() A.鱼类B.蛙类C.极北小鲵 2、下面哪一种类无胸廓?() A.鸟类B.哺乳类C.两栖类 3、在血液循环系统中心脏具有动脉球的种类为哪个?() A.硬骨鱼B.软骨鱼C.两栖类 4、下面哪个器官是棘皮动物运动器官? A.腕B.管足C.坛囊 5、淡水蚌类发育要经过哪个幼虫期?() A.担轮幼虫B.面盘幼虫C.钩介幼虫 6、乌贼用于游泳的主要器官是什么?() A.腕B.鳍C.漏斗 7、美洲虎与东北虎的关系是什么?() A.品种B.物种C.亚种 8、视网膜对移动物体极敏感的种类为哪一类?() A.两栖类B.鸟类C.哺乳类 9、现存最大的鸟类的哪一种?() A.非洲鸵B.美洲鸵C.鸸鹋

10、出芽生殖是多幻动物最普遍的一种生殖方法,有些种类形成芽球当母体死 亡后,芽球会怎样?() A.死亡B.活着,很活跃。C.活着,静止不动并沉入水底。 11、间日疟原虫在按蚊体内进行什么生殖?() A.配子生殖B.孢子生殖C.A和B 12、肝片吸虫的中间寄主是什么?() A.钉螺B.扁卷螺C.椎实螺 13、蝗虫有10对气门,下列哪种说法正确?() A.4对吸气,6对呼气B.4对呼气,6对吸气C.5对吸气,5对呼气 14、七鳃鳗属于哪类动物?() A.鱼类B.圆口类C.有颌类 15、从下面哪类动物开始出现盲肠的?() A.鱼类B.两栖类C.爬行类 二、填空(10小题,每空0.5分,共15分) 1、哺乳类的4种发达的皮肤腺为、、、。 2、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为、、。 3、多足纲动物常见的有、、。 4、昆虫的口器包括、、、、。 5、反刍动物的胃分、、、四部分。

动物学期末名词解释

脊索:是身体背部起支持作用的棒状结构,位于消化道的背面,背神经管的腹面。 侧线:鱼类侧线是由许多侧线管开口在体表的小孔组成的一条线状结构。侧线管在鳞片上以小孔向外开口,基部与感觉神经相连,能感觉水的低频振动,以此来判断水流的方向、水流动态及周围环境变化。 单循环:鱼类血液在全身循环一周只经过心脏一次的循环方式。从心室压出的缺氧血,经鳃部气体交换后,汇成背大动脉,将多氧血运送到身体各个器官组织中去,离开器官组织的缺氧血最终返回心脏的动脉窦内,然后开始重复一轮的血液循环。 韦伯尔氏器:鲤形目中由一些骨块组成。通过水的声波引起鳔内气体振动,通过韦伯尔氏器传到内耳,产生听觉。 卵生:胚胎发育完全靠自身的卵黄囊中的营养。 卵胎生:胚胎的发育在母体的输卵管内完成,但所需营养完全靠卵黄囊提供。 假胎生:胚胎发育在母体的输卵管内完成,前期发育靠卵黄囊内的营养,后期胚胎卵黄囊壁伸出许多褶皱嵌入母体子宫,形成卵黄囊胎盘,胎儿从此从母体的血液中获得营养,完成最后的发育。 洄游:某些鱼类在生命周期的一定时期会有规律地集群,并沿一定路线作距离不等的迁徙运动,以满足重要的生命活动中生殖、索饵、越冬等需要的特殊的适宜条件,并经过一段时期后又重返原地,这种现象叫做洄游。 口咽式呼吸:两栖纲特殊的呼吸方式。吸气时口底下降,鼻孔张开,空气进入口咽腔。然后鼻孔关闭,口底上升,将空气压入肺内。当口底下降,废气借肺的弹性回收再压回口腔。这个过程可以反复多次,以充分利用吸入的氧气并减少失水,带呼气时借鼻孔张开而排出。 不完全的双循环:以鱼类为例,其心脏分为四个部分组成,即静脉窦、心房、心室、动脉圆锥。左心房接受含有丰富氧气的肺静脉,右心房接受富含二氧化碳的来源于静脉窦的血液。左右心房共同汇入单一的心室,至使心室中的含氧血和缺氧血不能完全分开。这样的循环方式成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休眠:是动物有机体对不利的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当环境恶化时,通过降低新陈代谢进入麻痹状态,待外界条件有利再苏醒活动。 羊膜卵:是有卵壳、羊膜、绒毛膜、尿囊等组成。为羊膜动物的卵,受精卵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产生羊膜和尿囊,羊膜围成一腔,腔中充满羊水,胚胎就在相对稳定、特殊的水环境中发育,尿囊则收容胚胎在卵内排出的废物。卵外包有坚韧的卵膜,以保护胚胎的发育。 羊膜:在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胚胎周围的表层膜向上两个地方发生皱褶,这种皱褶不断扩大,向上的皱褶从底部包上去,最后两侧边缘打通,内层保住胚胎称为羊膜。 颞孔:是爬行动物的头颅两侧,眼眶后面的凹陷(借相邻骨块的缩小或者消失而形成),是咬肌的着生部位。可增加咬肌的附着面积,增强咀嚼能力。 胸腹式呼吸:爬行动物借助肋间肌和腹壁肌肉运动升降肋骨而改变胸腔大小,从而使气体进入肺部,完成呼吸。 鳞式:躯干两侧各有一条侧线,由埋在皮肤内的侧线管开口在体表的小孔组成,被侧线孔穿过的鳞片为侧线鳞,分类学上用鳞式表示鳞片的排列方式。鳞式为:侧线鳞数*侧线上鳞数(侧线至背鳍前端的横列鳞)/侧线下鳞数(侧线至臀鳍起点基部的横列鳞) 新脑皮:爬行动物在大脑表层的新皮层开始聚集成神经脑细胞层,即为新脑皮。 迁徙:鸟类的迁徙是对改变着的环境条件的一种积极的适应本能,是每年在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的周期性的迁居。这种迁飞的特点是定期、定向而且多集成大群。鸟类的迁徙多发生在南北半球之间,少数在东西半球之间。 愈合荐椎:由最后一枚胸椎,全部的腰椎、荐椎以及前几枚尾椎愈合为鸟类特有愈合荐椎。它与腰带相愈合,使鸟类在地面上不行获得支撑体重的坚实之家。 双重呼吸:在鸟肺中,无论是呼气时或吸气时均有新鲜气体通过微气管并进行气体交换,这种呼气和吸气都能进行气体教皇的现象称为双重呼吸。 双重调节(三重调节):鸟类不仅能调节眼球晶体的凸度,还能调节角膜的凸度和改变晶状体到视网膜的距离,这种眼球的调节方式成为双重调节。 早成雏:鸟类孵出时即已充分发育,被有密绒羽,眼已张开,腿脚有力,待绒羽干后,即可随亲鸟觅食。

实验动物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1、实验动物:经人工培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及寄生虫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来源清楚,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物制品或药品鉴定以及其它科学实验的动物。 2、实验用动物:能够用于科学实验的所有动物,它包括实验动物、家畜、家禽和野生动物。实验动物来源于野生动物或家畜家禽,但又不同于野生动物和家畜家禽。 3.实验动物科学(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s):是研究有关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一门新兴科学。简言之,实验动物科学是专门研究实验动物的生物特性、饲养繁殖、遗传育种、质量控制、疾病防治和开发应用的科学。 4.近交系:至少经过20代以上连续全同胞或亲子交配,品系内所有个体都可追溯到起源于第20代或以后代数的一对共同祖先的动物群。近交系数达98.6%以上。 5. 亚系(Substrain):近交系内各个分支动物群之间,已经发现或确信可能存在遗传上的差异,则这些近交系的分支称之为原近交系的亚系。 6.支系(Subline):由于饲养的环境或人为的技术处理,可能影响动物群的某些特征,这个动物群体并未发现真正的或可能存在的遗传上的差异,相对于原来的近交系或亚系,它称之为支系。 7.重组近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strain, RI):由两个无血缘关系的近交系杂交后,得到F2代,分组分别经20代以上的兄妹交配而育成的近交系系列动物。 8.同源突变近交系(Coisogenic inbred strain):指两个近交系,除了一个指明位点等位基因不同外,其它遗传基因全部相同的品系。其更注重突变基因的研究。 9. 同源导入近交系(Congenic inbred strain):通过杂交—互交或回交等方式将一个基因导入到近交系中,由此形成的一个新的近交系与原来的近交系只是在一个很小的染色体片段上的基因不同,简称同源导入系或同类系。 10.同源分离近交系(Segregating inbred strain):在培育近交系的同时,采取一定的交配方

动物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第十四章脊索动物门(Chordata) 一、名词解释 1. 脊索:介于消化道和背神经管之间,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内部由泡状细胞构成,外围以结缔组织鞘,坚韧而有弹性。低等脊索动物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发育完全时被分节的骨质脊柱取代。 2. 背神经管:位于脊索动物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形成。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端膨大为脑,脑后部分形成脊髓。 3. 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即咽鳃裂。低等种类终生存在并附生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种类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出现。 4. 尾索动物:脊索动物中最低级的类群之一。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消失。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的被囊中,故又称被囊动物。 5. 逆行变态:在变态过程中,幼体的尾连同内部的脊索和尾肌萎缩消失,神经管退化成一个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咽部扩大,鳃裂数目增加,内脏位置发生改变,形成被囊。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方式即逆行变态。 6. 小肾囊:尾索动物在肠附近的具有排泄机能的细胞,含有尿酸结晶。 7. 头索动物:终生具有发达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等特征的无头鱼形脊索动物。脊索不但终生保留,并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故称头索动物。 8. 脑眼:位于文昌鱼神经管两侧的黑色小点,是文昌鱼的光线感受器。每个脑眼由一个感光细胞和一个色素细胞构成,可通过半透明的体壁,起到感光作用。 9. 背板和内柱:海鞘、文昌鱼等原索动物咽腔内壁背、腹的中央各有一条沟状结构,分别成为背板和内柱。沟内有腺细胞和纤毛细胞;背板、内柱上下相对,在咽前端以围咽沟相连。腺细胞分泌黏液使沉入内柱的食物粘聚成团,借助于纤毛的摆动,将食物团从内柱向前推行,经围咽沟沿背板进入食道、胃、肠进行消化。 10. 无头类:头索动物身体呈鱼形,体节分明,脊索终生保留,并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头部不明显,缺乏真正的头和脑,故称为无头类。 11. 有头类:脊椎动物亚门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后被脊柱所取代。脑和各种器官在身体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故称有头类。 12. 无颌类:圆口纲属于较低等的脊椎动物,缺乏用作主动捕食的上、下颌,又称无颌类。 13. 有颌类:包括脊椎动物中除了圆口纲物种外的所有类群。这些生物都具备了上、下颌,用于支持口部、加强动物主动摄食和消化能力。 合称为原索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两个亚门是脊椎动物中最低级的类群,原索动物:14. 动物。 15. 被囊动物:尾索动物幼体时期尾部有脊索及背神经管,身体包裹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素成分的被囊当中,所以又成为被囊动物。 五、问答题 1. 脊索动物有哪些共同特征?与无脊索动物有哪些主要区别和联系? 1. 脊索动物的基本特征包括: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肛后尾、闭管式循环系统(尾索动物除外)、心脏位于消化道腹面等。其中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是脊索动物三个最主要的特征。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区别与联系:二者之间区别是显著的。脊索动物具有纵贯背部的支持结构脊索,后被脊柱所代替;中空的神经中枢位于背部;生活史的全部或部分时期具有鳃裂;心脏位于消化道腹面。而无脊椎动物无脊索或脊柱,中枢神经系统呈索状且位于身体腹面;无脊椎动

最新普通动物学期末考试试题(绝对有用)

普通动物学期末考试试题 命题人:张俊彦20032417 学生姓名:学号:院系:总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总分18分) 1、组织: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类似的细胞,加上非细胞形态的间质彼此组合在一起,共同担负一定的生理机能的结构(细胞群) 2、完全变态:昆虫变态的一种类型,指成虫和幼虫的形态结构完全不同,生活史中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的变态形式。如蝴蝶和蛾类的变态 3、生物发生律:生物发展史可分为2个相互密切联系的部分。即个体发育和系统发展。也就是个体的发展历史和由同一起源所产生的生物群的发展历史。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育史的简短而迅速的重演,即某种动物的个体发育重演其祖先的主要进化过程 4、后肾管:由外胚层内陷形成的排泄器官,基本结构由肾孔、排泄管、肾口组成。肾口开口于体内,肾孔开口于体外。 5、混合体腔:节肢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体腔囊并不扩大,囊壁的中胚层细胞也不形成体腔膜,而分别发育成有关的组织和器官,囊内的真体腔和囊外的原体腔合并,形成混合体腔。 6、疣足:体壁外凸形成的中空的结构,具有运动、呼吸等功能,存在于环节动物的多毛类。 二、填空题:(每空0.5分,总分20分) 1、国际上规定的动物种双名法依次由属名, 种名和命名人组成。 2、软体动物的贝壳由外向内依次分为角质层、棱柱层和珍珠层。是由外套膜的外层上皮分泌形成的。 3、原生动物的运动器官主要有鞭毛、纤毛和伪足。 4、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中胚层形成的两种主要方式为端细胞法和体腔囊法。 5、腔肠动物门包括三个纲,分别为水螅纲、钵水母纲和珊瑚纲。 6、原腔动物是非常复杂的类群,包括多个门类,分别为线虫动物门、动吻动物门、线形动物门、棘头动物门、轮虫动物门和内肛动物门。 7、马氏管位于消化系统的中肠和后肠交界处。 8、刺细胞为腔肠动物所特有。刺丝泡为原生动物所特有 9、最早出现中胚层的是扁形动物门,最早出现次生体腔的是环节动物门,最早出现异律分节的是节肢动物门。 10、胚胎时期的胚孔发育成动物的口,肛门是在相对的一侧开口形成的,这种动物称为原口动物。 11、围心腔腺的作用是排泄。 12、请写出具有下列口器的代表动物:刺吸式口器:蚊子;咀嚼式口器:蝗虫;虹吸式口器:蝴蝶;舐吸式口器:苍蝇;嚼吸式口器:蜜蜂。 13、原生动物的营养方式包括植物性营养、动物性营养和渗透性营养。

医学实验动物学简答题.doc

1.简述“近交系动物” 2.经至少连续 20 代的全同胞亲兄妹或亲子交配培育而成,同品系内所有个体都可追溯到 起源于第 20 代或以后代数的共同祖先,该品系称为近交系。 3.近亲交配的弊端 固定基因时,有害的隐性基因也会纯合,出现不利的性状而造成育种失败;近交可能导致 多基因之间丧失平衡,从而使高度纯化的动物对不良环境的调节适应能力降低;近交 使动物失去为保持足够生物适合度所必需的最低水平的基因杂合性,从而影响动物生长率,寿命,对疾病的感受性,生活力,体力及繁殖能力。 4.简述“封闭群动物” 以非近交交配方式进行繁殖生产的一个实验动物种群,在不从其外部引入新个体的条件下,至少连续繁殖 4 代以上,称为一个封闭群,或叫远交群。 5.简述“哨兵动物” 指为微生物检测所设置的指示动物,用于监控实验动物饲养环境中病原及病原感染的动 物。哨兵动物一般采用来源于与被监测动物遗传背景相同的、免疫功能正常的清洁级或 SPF级封闭群动物。通常有二个功能: 1. 实验初期意外缺损时的补充; 2. 微生物定期检测 6.简述空气洁净度“级”的含义,各种动物实验环境设施对“级”的要求是什么 级是空气洁净度的计量单位,含义:每立方英尺空气中含有大于等于0.5μm的尘埃粒子数。 屏障环境:洁净度7 级 (英美制一万级);隔离环境:洁净度 5 级 (英美制一百级) 7.简述营养 动物从外界摄取自身所需要的食物,经消化、吸收,用来维持生命活动的行为或作用。 8.简述标准化饲料 根据不同动物的营养需求和动物的食性,经人工配合、加工而成的营养全面、适口性好、符合微生物要求的饲料。 9.简述颗粒饲料优越性 ①原料配合合理,符合营养标准和不同动物的食性;②加工过程中经过高温、挤压,杀 灭了大量微生物和寄生虫,普通级动物可直接饲喂;③压制成型,避免了动物采食过程 中的大量浪费;④大幅度减少了粉尘;⑤颗粒饲料有利于进一步包装灭菌处理。 10.简述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定义和分类 定义:在生物医药研究中建立的具有人类疾病模拟表现的动物实验对象和材料。 分类:诱发性动物疾病模型、自发性动物模型、抗疾病型动物模型、生物医学动物模型 11.简述安乐死 在动物实验过程中或结束时,对不欲保留的动物(动物承受不可缓解的疼痛、非存活手 术和样本采集),实施痛苦感最低或者无痛苦感死亡的科学方法。 12.裸鼠的解剖生理特点 ①毛囊发育不良,外观几乎全身没有被毛,称裸体外表,故称“裸鼠”;②胸腺严重萎缩, 仅有胸腺残迹或异常的胸腺上皮。故不能分泌胸腺素,不能使T 细胞正常分化,因而细胞免疫力低下;③IgG 的产生需要T 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参与,因此其免疫球蛋白主要是IgM ,只有极少量的 IgG;④自发肿瘤现象罕见,可能与 NK 细胞的活性高有关;⑤裸鼠 易患鼠肝炎和病毒性肺炎;⑥纯合裸鼠母性极差,且受孕率低,乳房发育不良。通常以 纯合雄鼠与带有nu 基因的杂合雌鼠交配,可获1/2裸小鼠;⑦必须饲养在屏障环境中。13.在动物实验设计、实施和完成阶段,有关动物福利和保护环境方面我们应该注重哪些? 设计阶段 :①动物福利法核心:善待活着的动物,减少死亡的痛苦;②“3R”原则:替代、

脊椎动物学知识点归纳各纲特征

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 外形体呈鳗形,尾形侧 扁,体长约20 ~ 30cm。 纺锤形、侧扁 形、平扁形、棍 棒形。 1,体形:蚓 螈型鲵螈型蛙 蟾型 2,五趾型附肢 1、身体外形差 异显著,可分为 蜥蜴型、蛇型、 龟鳖型。 2、四肢发达; 3、颈部明显; 4、前后肢都是 五趾型,指、趾 端有爪; 5、全身被角质 鳞; 6、头的两侧有 雏形外耳; 7、水生和穴居 的种类外形上有 较大的特化 1、呈流线型体 形。体表被光滑的 羽毛。 2、具角质喙,是啄 食的器官。 3、前肢特化为 翼,后肢四趾。 其他特征:颈长而 灵活,尾退化,具 有眼睑及瞬膜保护 眼球。 1、体分为头,颈、躯 干、尾、四肢等部分, 尾大都趋于退化。 2、体表具兽毛。 3、前肢有肘关节向 后转,后肢的膝关节 向前转,从而使四肢 紧贴于躯体下方,大 大提咼了支撑力和弹 跳力,有利于步行和 奔跑,结束了低等陆 栖动物以腹壁贴地, 用尾巴用为运动的辅 助器官的局面。 皮肤裸出无鳞片 由表皮与真皮组 成表皮富有单细 胞的粘液腺,能 分泌大量粘液, 表皮内没有血 管,供应表皮的 营养来自真皮的 毛细血管。 真皮内有色素细 胞。 衍生物:鳞片, 由真皮形成,终 生不更换,鳞片 上有许多同心圆 的环纹,称为年 轮。 由表皮和真皮组 成,皮肤主要特 征: 1、角质化程度 低; 2、裸露光滑; 3、皮肤腺发 达; 4、保水能力 差,有呼吸功 能。 1、特点: 1)表皮厚,角 质化程度高,真 皮薄,富有发达 的色素细胞。 2)皮肤被角质 鳞、骨板、质 片。 3)皮肤干燥, 缺乏皮肤腺。 4)蛇、蜥蜴的 角质层及鳞片定 期更换。 2、衍生物: 1)角质鳞, 蛇、蜥蜴等表皮 细胞角质化的产 物。 2)角质盾片 (龟类):表皮 形成。 3)骨板:表皮 真皮共同形成。 4)爪:表皮的 衍生物 1、特点:薄、松、 软。缺乏皮肤腺, 仅有一尾脂腺。 2、主要衍生物 有:羽毛、跗蹠及 趾上的鳞片,喙上 的角质鞘、爪等。 羽毛的着生方式: 羽区:体表有羽毛 着生的地方。 裸区:体表不着羽 毛的地方。 1、皮肤主要特点: 1)皮肤由表皮、真 皮和皮下组织组成。 2)真皮的韧性极 强。 3)真皮内含有丰富 的血管、神经和感觉 末梢,能感受温、压 和疼觉。 4)真皮下脂肪层丰 富,起着保温和隔热 作用。 皮肤衍生物:哺乳类 皮肤衍生物复杂多 样,主要由表皮衍生 物的角质构造(如 毛、爪、蹄、角等) 和皮肤腺(如汗腺、 皮肤腺、乳腺、香腺 等)

普通动物学期末复习资料题库

鳍 普通动物学(脊椎动物部分) 知识要点 第三部分 脊椎动物 一、 索动物门的特征: (一)主要特征: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 1. 脊索: 组织结构:由富含液泡的细胞构成,不分节,外包以结缔组织的棒 状物; 位置:位于消化管的背面,神经管的腹面,且纵贯头尾; 来源:起源于中胚层; 发展:脊椎动物亚门仅存在于胚胎或幼体中,以后被脊柱所取代; 其他类群中则终生存在。 2. 背神经管: 结构:为神经组织构成的管状结构; 位置:位于脊索背面; 来源:由外胚层内陷而成; 发展:高等种类分化为脑和脊髓; 3. 咽鳃裂: 位置:位于消化管前段(咽部)的两侧壁上; 结构:左右成对排列的裂缝,它直接或间接的与外界相通,鳃裂壁 上富有毛细血管; 来源:它来源于外胚层和内胚层; 发展:水生动物的鳃裂终生存在,而陆生动物只见于胚胎时期或幼 体,随后完全消失。 (二)一般特征:肛后尾、心脏位于消化管腹面,多为闭管式循 环。 (三)与高等无脊椎动物共有的特征:身体分节,两侧对称,后 口,三胚层。 二、 脊索动物的起源: 尾索动物 现代无头类 原始无头类 头索动物 无 颌类 原始有头类 有 颌类 四、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圆口纲 鱼纲 两栖纲 爬行纲 鸟纲 哺乳纲 无颌类 鳍足类 无羊膜类 变温动物 有颌类 兽足类 有羊膜类 恒温动物 五、 椎动物亚门的主要特征: 1. 出现了明显的头部;(称有头类) 2. 脊索为脊柱所取代。前端发展为头骨,后端发展为由脊 椎构成的脊柱; 3. 背神经管前端分化为脑(具有大脑、间脑、中脑、小脑 和延髓),后端分化为脊髓; 4. 原生水生种类鳃呼吸,陆生及次生水生种类肺呼吸; 5. 除圆口类外,具有上下颌; 6. 循环系统渐趋完善,有能收缩的心脏(从2腔 3腔 4腔),闭管式循环; 7. 肾管为肾脏所代替; 8. 除圆口类外,具有成对的附肢。 六、 圆口纲 (一)圆口纲的主要特征: 1. 口为吸附式,没有上下颌,故称无颌类; 2. 脊索终生存在,没有脊椎,只有神经弧的雏形; 3. 只有奇鳍,没有偶鳍; 4. 只有一个鼻孔,位于头部中线上; 5. 具有独特的呼吸器官鳃囊; 6. 内耳中只有1或2个半规管。 (二)圆口纲的分类: 1.七鳃鳗目:具有口漏斗和角质齿,鳃囊七对,以口漏斗吸附在鱼体表营半寄生生活。如日本七鳃鳗。 2.盲鳗目:口位于最前端,无口漏斗,具有4对口缘触须,鳃孔1-16对,常从鱼鳃钻入体内营体内寄生,如盲鳗、粘盲鳗。 七、 鱼纲: (一)适应水生生活的特征: 1. 体多呈纺锤型,并常覆盖有保护性的鳞片; 2. 终生生活在水中,鳃呼吸; 3. 以鳍运动,不仅有奇鳍还有偶鳍。 (二)较圆口类进步的特征: 1.始具上下颌,进入颌口类行列; 1. 始具成对的附肢,即一对胸鳍和一对腹鳍; 2. 始具一对鼻孔和内耳中的三个半规管。 (三)鱼类形态结构特征; 1.外形: 纺锤形:头尾轴长,背腹轴次之,左右轴最短;如鲤鱼。 侧扁形:头尾轴较短,左右轴最短,背腹轴最长;如蝴蝶鱼。 平扁形:背腹轴最短,左右轴特长,营底栖生活,如刺鳐; 棍棒形:头尾轴延长,左右轴,背腹轴均很短,整体呈棒状,如黄鳝、鳗鲡。 其他:河豚形,海马形,翻车鱼形,箱形。 身体分头、躯干、尾三部分,鳃盖后缘至肛门之间为躯干。 奇鳍:背鳍、臀鳍――保持平衡,辅助运动;尾鳍――控制方向,推动鱼体前进。 偶鳍:胸鳍、腹鳍各一对――维持平衡,调节方向。 尾:分原形尾、歪形尾、正形尾。 2.皮肤:被鳞片和单细胞粘液腺。 盾鳞:由真皮和表皮联合形成,为软骨鱼类特有,发育上与牙齿同源; 鳞片 硬鳞:由真皮演化而来,呈斜方形,为原始硬骨鱼所有,如鲟鱼,雀鳝; 骨鳞:由真皮演化而来,略呈圆形,分圆鳞和栉鳍,为大多数硬骨鱼类所有。 3.骨骼: 头骨:分脑颅和咽颅,骨化不完全; 脊柱 椎体为双凹椎体(鱼类特有),分体椎(附有肋骨)、尾椎(特具血管弧); 附肢骨:分奇鳍骨(有鳍担骨、鳍条)和偶鳍骨(有鳍担骨、鳍条及带骨――肩带和腰带,带骨未与脊椎发生联系) 4.肌肉:分化程度不高,分节明显,由肌节构成,有的特化 形成发电器(电鳐、电鳗)。但非洲电鲇发电器由真皮腺转化而成。 5.消化: (1)消化腺:无唾液腺,有胃腺、肠腺。硬骨鱼肝胰合并为肝胰脏,软骨鱼则有成形的胰脏。 (2)消化道;口(分上位、下位、端位,与食性有关)、口咽腔(分布有齿、咽喉齿,形态与食性有关)、食道、胃、肠(长度及分化与食性有关)、泄殖腔。 6.呼吸――鳃呼吸 多具五个鳃裂。软骨鱼类直接开口于体外,鳃隔发达;硬骨鱼在鳃裂外有鳃盖。 鳃由鳃弓、鳃隔、鳃丝组成,鳃弓内侧着生鳃耙(其形态与食性有关)。 鳔:在大多数鱼类无呼吸功能,仅具调节比重的作用;鳔内气体由其内层的一部分微血管组成的红腺分泌,而由后背面的卵圆窗吸入血液;底栖及快速游泳种类则无。在肺鱼有呼吸功能。

动物学期末考试试题

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个地区的物种、生态系统、基因多样性的总和。 到目前为止,地球上物种数量有500万~3000万种。已经记载的为140万~150万种。 2、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目前世界平均每天有一个物种消失; 哈佛大学生物学家E.O.Wilson估计,每天有140种,每年有5万种无脊椎动物由于热带雨林的破坏而灭绝; 由于毁林每年至少有一种鸟和哺育动物或植物被灭绝(Ryan,1992); 许多事例说明,生物多样性正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坏。 3、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人口的增加对生物资源的索取、环境污染愈演愈烈。如果不进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毁灭人类的将是我们自己。 4、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策: 制定生物多样性的法律和法规——制定并实施保护公约。 确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原则——明确保护对象和目的。 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建立保护区。 生物多样性的迁地保护——基因库、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等 5、生物的分界及动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 生物——一切具有生命,能表现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繁殖、遗传变异、感应性和适应性等生命现象的都是生物。

6、分类等级(阶元) 界、门、纲、目、科、属、种。有时为了更精确地表示,常在阶元前加“总”,或在阶元后加“亚”。 7、物种的概念 物种——简称种,是分类的基本单元。 物种是客观存在的,同物种在形态和生理上非常相似的,有共同的祖先,异性可自然结合繁殖后代。 亚种——是种由于地理上充分隔离后所形成的形态上有一定差别的个体。 品种——是人干予的产物,是种内人工选择的个体。 8、动物的命名 命名是为了避免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现象。 国际上规定每一种动物必须有一个通用的科学名称——学名。 双名法——是以两个拉丁文或拉丁化了的文字连在起来表示物种的学名。属名在前,为单数主格名词,第一个字母大写;种名在后,多为形容词,第一个字母小写。 9、系统——功能上有密切联系的不同器官,相互协同以完成机体某一方面生理机能。动物的皮肤系统、骨骼系统、肌肉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排泄系统、内分泌系统 。 如消化系统由口、咽、食道、胃、肠和消化腺有机地结合形成。 10、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a 、单细胞动物 身体由单细胞构成,由细胞器或类器官完成各种 生活机能。

北医实验动物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整理

实验动物学 2017.11.10 LHQ 一、名词解释 Chapter1 绪论 1.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s) 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2.实验用动物 泛指用于各类实验的所有动物,即用于实验的动物(animal for research)。 包括实验动物、经济动物、野生动物和其他动物。 3.实验终点 发生在达到科学目标和目的后。 4.仁慈终点 是指实验中动物的疼痛或不适得到阻止、终止或缓解。 Chapter 2 遗传和微生物 1.近交系(inbred strain) 在一个动物群体中,任何个体基因组中99%以上的等位位点为纯合时定义为近交系。经典近交系经至少连续20代的全同胞兄妹交配(或亲代与子代交配)培育而成,近交系数大于99%,品系内所有个体都可追溯到起源于第20代或以后代数的一对共同祖先。 2.近交系数 群体中某个体通过遗传携带两个同源等位基因的概率。 3.亚系 是育成的近交系在培育过程中,由于杂合子基因的分离、基因突变的产生以及抽样误差导致部分遗传组成改变而形成遗传差异的近交系动物群。 4.封闭群(closed colony) 以非近亲交配方式进行繁殖生产的一个种群,在不从外部引入新血缘的条件下,至少连续繁殖4代以上称封闭群动物。

5.Hardy-weiberg定律 一个足够大随机交配群体中,如果没有突变、选择和迁移等因素的影响,则该群体每一世代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总是保持不变。 6.杂交群(hybrids) 由两个不同近交系杂交产生的后代群体。子一代简称F1。 7.普通级动物(conventional animal, CV) 不携带人畜共患病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病原体的动物。 8.清洁级动物(clean animal, CL) 除普通级动物应排除的病原体外,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和对科学研究干扰大的病原体。 9.无特殊病原体动物(specific pathogen free animal, SPF) 简称SPF级动物,除清洁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学实验干扰大的病原的动物。 10.无菌级动物(germ free animal, GF) 体内不存在任何可检测到的微生物及寄生虫。 11.悉生动物(gnotobiotes animals, GN) 是指动物携带或人工植入的确定生物体的一类实验动物。 12.VAF动物(virus antibody free) 无病毒抗体,是美国Charles River Laboratories(CRL)提出的概念,此标准符合科研使用的实际需要和屏障系统内动物繁育的合理性,VAF标准检测重点放在病毒抗体方面,与现行国标相比,额外检测了多种对生物制药行业影响非常严重的大小鼠病毒,例如诺如病毒(MNV)、轮状病毒(EDIM)和乳酸脱氢酶病毒(LDV)等,这些病毒抗体的检测和排除极大降低了动物使用单位由于上述病毒感染所带来的风险。 13.同源突变近交系(coisogenic inbred strain) 除了在一个特定位点等位基因不同外,其他遗传基因全部相同的两个近交系Chapter 3 常用实验动物

动物学脊椎动物复习重点

脊索动物 三大特征: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 次要特征:心脏位于消化管腹面,闭管式循环。多数脊索动物为肛后尾 脊索的出现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脊索使内脏器官得到有力的支持和保护,使运动的肌肉获得坚强的支点,在运动时不致于肌肉的收缩而使躯体缩短或变形,有可能向大型化发展;有利于动物完成定向运动,有利于主动捕食和逃避敌害;有利于脊椎动物头骨的形成、颌的出现及椎管对中枢神经的保护。 逆行变态:由于幼体与成体的生活方式不同,经过很大的变化,使幼体与成体的结构不同,结果幼体一些重要的结构在成体中消失,成体的结构反而比幼体简单。如海鞘。 尾索动物亚门——柄海鞘(特征以及结构) 头索动物亚门——文昌鱼(内部结构图) 脊椎动物亚门的主要特征: 1.出现明显的头部 2.脊柱代替了脊索,成为身体的主要支撑部分 3.出圆口类外,出现了上下颌,能主动捕捉食物,提高营养代谢能力 4.原始水生种类用鳃呼吸,次生水生种类及陆生种类用成体用肺呼吸 5.具完善的循环系统 6.肾脏代替了肾管 7.出圆口类外,出现成对附肢 无颌类——圆口纲 原始特征 1、缺乏主动捕食的上、下颌 2、无成对偶鳍 3、终生保留脊索 4、脑颅由软骨底盘、嗅软骨囊、耳囊软骨及支持口漏斗和舌的一些软骨构成

5、肌肉为弓形肌节及肌隔组成 6、心脏由静脉窦、一心房、一心室组成,无肾门和总静脉 7、胃未分化,肠管内有粘膜褶及螺旋瓣(盲沟) 8、雌雄异体(七鳃鳗)或同体(盲鳗),生殖腺单个,无生殖导管,体外受精 9、五部脑在同一平面,小脑与延脑未分离,内耳具1(盲鳗)或2(七鳃鳗)个半规管。嗅觉器官为单个的外鼻孔;听觉器官仅有内耳;视觉器官为一对眼。 寄生及半寄生的特化性 1、口漏斗、角质齿、舌由环肌和纵肌构成,能动。 2、成体具呼吸管,呼吸管口有5-7个触手(缘膜),管两侧有内鳃孔7个,内有球形鳃囊,其背、腹和侧壁长有鳃丝,构成呼吸主体(囊鳃类)。 3、口腔后有1对…唾腺?,分沁物为抗凝血剂。 鱼纲 一、鱼纲的主要特征 1. 体形般为纺锤形,体分头、躯干和尾,具皮肤附属物; 2. 具有完整的内骨骼系统,出现了上、下颌 3. 用鳃或鳔呼吸 4. 出现了成对的附肢—胸鳍和腹鳍。 5. 有1对鼻孔 6. 血液循环为单循环,心脏主要由静脉窦,心房和心室所组成。 7. 脑分化明显,不完全在同一平面上。内耳中具三对半规管。 8. 含N废物通过鳃和中肾排出。 9. 具生殖导管(输精管或输卵管)。 二、比无颌类进步的特点 1.具上下颌 2.鱼类的头骨由脑颅和咽颅二部组成。 3.从鱼类开始,出现了成对的附肢。 4.一对鼻孔,具3个互相垂直的半规管。 5.鳃的构造较圆口纲复杂。 鳍式:表示鳍的组成和鳍条数目的记录,鳍的拉丁名第一字母代表鳍的类别,(dorsal D-背鳍,anal A-臀鳍,ventral V-腹鳍,pectoral P-胸鳍,caudal C-尾鳍),大写的罗马数字代表棘的数目,阿拉伯数字代表软鳍条的数目,棘或软条的数目范围以“-”表示,棘与软条相连时用“-”表示,分离时以“,”隔开。例如:鲤鱼:D Ⅲ-Ⅳ-17-22;AⅢ-5-6;P Ⅰ-15-16;V Ⅱ-8-9 尾的类型: 原尾--尾椎末端平直伸展至尾末端,尾鳍的上、下叶大致相等,见于圆口纲,鱼纲仅见于胚胎期和仔鱼期。 歪尾--尾椎末端弯曲而伸入较发达的尾鳍上叶内,下叶小而略为突出,尾鳍内外均不对称。见于古代的甲胄类、盾皮鱼类,现代软骨鱼类和少数硬骨鱼类 正尾--尾椎的末端翘向尾鳍上叶,仅达尾鳍上叶基部,其较发达的下叶由增宽的尾下骨片支持,尾鳍在外形上完全对称,见于高等鱼类 鳞片 盾鳞:板鳃鱼类具有,基板和棘组成,由表皮和真皮形成,类似于高等动物的牙齿 硬鳞:硬鳞鱼类具有,来源于真皮,由骨质板和硬鳞质组成,硬鳞紧连成甲胄被覆在鱼体上

动物学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初生颌:软骨鱼的颌弓形成上下颌,由一对位于上方的腭方软骨和一对位于下方的麦氏软骨组成,是脊椎动物最早出现的原始颌。(软骨鱼类,如鲨鱼) 2、附肢骨骼:鱼类骨骼系统的一部分,包括鳍骨和悬挂鳍骨的带骨。(鱼类,如鲤鱼) 3、淋巴液:大部分组织液由毛细血管微静脉一侧重新吸收回毛细血管,小部分进入毛细淋巴管,这部分液体即为淋巴液。(哺乳动物,如人) 4、逆行变态:柄海鞘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的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柄海鞘成体的形态结构与典型的脊索动物有很大差异,这种变态称为逆行变态。(柄海鞘) 5、澳洲界:澳洲大陆、新西兰、塔斯马尼亚以及周围的岛屿,为最古老的动物区系。(如澳洲鸵鸟) 6、候鸟:在春秋两季,沿着固定路线往返于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的鸟,分为夏候鸟和冬候鸟。夏候鸟夏季繁殖,秋季往南飞,如燕子;冬候鸟冬季越冬,春季北去繁殖,如大雁。 7、交感神经:植物性神经的一部分。由中枢部、交感干、神经节、神经和神经丛组成。(鱼纲及以后均有) 8、顶眼:位于颅顶中央,具有晶状体、视网膜和神经,可透过头骨的颅顶孔和皮肤的顶间鳞感知光线变化。(爬行纲的楔齿蜥) 9、古北界:面积最大的一个动物地理区系,包括欧洲、喜马拉雅山脉以北的亚洲、阿拉伯北部以及撒哈拉沙漠以北的非洲。(如大鲵) 10、咽颅:7对弧形软骨,位于消化管前段,起保护支持咽部作用,包括颌弓、舌弓和鳃弓。(鱼纲,如鲫鱼) 11、双平椎体:哺乳类的脊椎骨借宽大的椎体相连接,形成双平椎体。 12、原尿:肾小球使血液中的小分子蛋白质和分子量较小的葡萄糖等透过肾小球进入肾小囊,而阻止大分子蛋白质通过。进入肾小囊的尿称为原尿。(哺乳动物,如人类) 13、侧线:头部及体两侧由皮肤内陷形成的沟状或管状构造,有分支穿过鳞片,通外界,管内有粘液、水流感受细胞(具纤毛)。(鱼纲,如鲤鱼) 14、胎盘:由胚胎的尿囊膜和绒毛膜突起形成绒毛与母体子宫内膜结合形成。哺乳动物的胎儿借助这种特殊的结构与母体联系并取得营养。(哺乳动物,如人类) 15、羊膜卵:外包有卵膜,卵壳为石灰质硬壳或不透水的韧性纤维质厚膜,能防止卵的变形、损伤和水分蒸发。卵壳具有通气性,其内卵黄供胚胎营养。(爬行动物,如鳄鱼;鸟类,如麻雀) 16、双重呼吸:由于气囊和气管与肺相通,吸气和呼气都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共两次。(鸟类,如麻雀) 17、门静脉:两端均为毛细血管,管腔内无瓣膜的静脉。(两栖纲,如蟾蜍) 18、咽交叉:当完成吞咽动作时,先由舌将食物后推至咽,食物刺激软腭而引起一系列反射:软腭上升,咽后壁向前封闭咽与鼻道的通路;舌骨后推,喉头上升,使会厌紧盖喉,封闭咽与喉的通路。此时呼吸暂停,食物经咽部进入食管。因而呼吸通路和消化通路形成咽交叉。(哺乳动物,如人)19、直立猿人:已成为真正的人类,出现于距今30~180万年前。更进步,具文化,使用骨器、石器工具和火,群居,使用兽皮包裹身体。(如北京猿人) 20、不完全双循环:心脏由两心房一心室构成,体循环回心脏的静脉血和肺循环回心脏的动脉血进入心室后,没有完全分开,由心室发出的血液是混合血的循环。(两栖纲,如青蛙成体;爬行纲除鳄类,如蛇) 21、自然保护区: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如卧龙自然保护区) 二、器官 1、犁鼻器:两栖类,如青蛙;爬行类,如鳄鱼。 2、肾小囊:鱼纲及以后均有。 3、晚成雏:猛禽、攀禽及雀形目鸟类等。 4、韦伯氏器:鱼类鲤形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