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胡适与贩子书信往来成忘年交

胡适与贩子书信往来成忘年交

胡适与贩子书信往来成忘年交
胡适与贩子书信往来成忘年交

胡适曾与小饼贩子书信往来成忘年交

2015-05-12 11:06 来源:扬子晚报我有话说

1959年10月23日,时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的胡适收到一封陌生人来信,写信人叫袁瓞,是个在台北街头叫卖芝麻饼为生的默默无闻的年轻人。不过他喜欢研究政治,当时他遇到一个难题——英国的内阁制与美国的总统制哪个好?于是冒昧地写信向大名鼎鼎的胡适先生请教。

岂料两天后,袁瓞居然收到胡适的回信,信中说:“我细读了你的信,很诚恳地感谢你在辛苦做饼、烤饼、卖饼之余写这一两千字的长信,把积在心中多年的话写出来寄给我……我们这里,有一个每天背着铅皮桶风雨无阻在街上叫卖芝麻饼的人,还肯忙里偷闲关心英美的政治制度——单只这一件奇事已够使我乐观,让我高兴了。往后如有我可以帮你的事,如赠送你找不着的书之类,我一定很愿意做。”

喜出望外的袁瓞当即致信感谢。如此的书信往来,竟使大学者与小饼贩结成忘年交。胡适热情邀请袁瓞到南港寓所做客。当袁瓞第一次跨进胡博士家,主人笑脸相迎,拉着袁瓞的手道:“你这么年轻,出乎我的意料!”袁瓞送给胡适的见面礼是10块芝麻饼。胡适很高兴,当即津津有味地尝了一块。他们在客厅促膝畅谈,从人生、哲学谈到杜威。胡适鼓励袁瓞:“你身居茅屋而心怀天下,最难得是一片赤子之心!”袁瓞偶然提到自己鼻子里有个瘤,担心是癌。胡适马上挥笔给台大医院院长高天成写信,说“我的好朋友袁瓞前往贵院诊断,一切治疗费用由

我负担”。临别,胡适题赠了《中国古代哲学史》《四十自述》等五本著作,说“以后需要书,尽管来拿”。

袁瓞拿着胡适亲笔信找到高院长,检查结果为一场虚惊,马上向胡适报了喜,两人就此保持了两年多的交往。1962年2月24日,胡适在台北主持“中央研究院”欢迎新院士酒会上因心脏病突发猝死。袁瓞闻讯后悲痛万状,第一时间赶制一副挽联赴殡仪馆吊唁恩师,他含泪说:“今生今世我再难遇到先生这样的人了!”(安徽鲍海英)

[责任编辑:邱晓琴]

汉英翻译实践第四讲(《我对于运动会的感想》胡适)

第8课(Lesson 8) I. 原文(Source Text) 我对于运动会1的感想 胡适 我到美国入大学后,第一次去看我们大学和别的大学的足球竞争(Football,此系另一种很激烈的足球,与中国现行2的不同)。入场券卖每人美金二元3,但看的人竟有几千人之多。每到紧要关头,几千人同声喊着本校的“呼声”(yell)以鼓励场中的武士4。有受伤的球员,扶下场时,大家也喊着“呼声”祝贺5他,安慰他。我第一次观场,看见那野蛮的奋斗6,听着那震耳的“呼声”,实在不惯;心里常想:这真是罗马时代的角抵和斗兽7的遗风,很不人道的。 但是场中叫喊的人,不但是少年男女,还有许多白发的老教授,——我的植物教习罗里教授就坐在我的附近,——也拼命的喊着助威的“呼声”! 我心里更不明白了! 但是我以后还去看过几次,看到第三次,我也不知不觉的站起来,跟着8我们的同学们拼命的喊那助威的“呼声”! 难道我被那野蛮的遗风同化了吗? 不是的;我渐渐把我从中国带去的“老人意态”丢开了;我也变少年了! 我在北京大学住9了五年,不知不觉的又被中国学生的“斯文样子”同化了,我的“老人意态”又差不多全回来了。 今天忽然听说北京大学要开一个运动会,这个消息使我很高兴。我的记忆力使我回到十二年前跟着大家10大呼大喊的时候11,我很想再有同样的机会使我弹去一点“老态”。我希望许多同学都来这运动会场上尝尝少年的高兴,——把那斯文的老景暂时丢在讲堂上或寄宿舍里! II. 理解难点提示(Suggestions for Comprehension) 1.“我对于运动会的感想”中的“运动会”,是泛泛而谈,还是就某一次运动会而谈?看下文提到的写这篇文章的缘起。 2. “现行”是什么意思?考虑“行”的对象是什么。 3. 作者认为这个价是高还是低?看这个分句与下个分句形成什么关系。 4. “武士”指什么人?为什么称之为“武士”? 5. 运动员受了伤,为什么要“祝贺他”?想想除了安慰之外,观众对受伤的运动员还会说些什么? 6. 这里的“奋斗”实指什么? 7. “角抵”与“斗兽”有什么不同? 8. “跟着”是否意味着同学先喊,自己后喊? 9. 作者是否仅仅把北京大学作为居住地? 10. 这“大家”具体指什么人? 11. 作者想起的是否仅仅是时间? III. 译文(Target Text) Reflections on the Sports Meet1 Hu Shih After entering an American University2, I watched, for the first time, an intercollegiate football match on the campus3. Unlike the football we now play in China, American football is a very tough game4. Though admission cost as much as two US dollars per person5, yet there was a large attendance of several thousand6. At the critical moment, the stadium would be echoing with the spectators? chorus of wild yells for their own athletic heroes7. Whenever a player of their side

鲁迅与许广平

相差18岁:鲁迅与许广平的爱情 鲁迅与许广平的爱情史许广平:1898年2月12日,许光平生于广东番禺一个败落的官僚家庭里,1918年,许广平入天津的直隶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本科,次年投身五四运动,任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会刊《醒世周刊》编辑, 1927年10月3日,许广平和鲁迅在上海开始共同生活。解放后,许广平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秘书长,全国妇联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团成员,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1959年10月, 她完成了将近十万字的《鲁迅回忆录》。1960年10月,许广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8年3月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鲁迅夫人许广平曾说过:爱情的滋生,是漠漠混混、不知不觉的,她跟鲁迅之间也是不晓得怎么一来彼此爱上了。实际上,他们之间的爱情发展是有清楚的脉络可寻的,他们之间的爱情异于他人之处,就是从师友发展到完全的了解和爱慕,归根是鲁迅先生的光辉思想和高尚的品格吸引了一个追求光明和真理的女青年。 鲁迅曾由家庭包办同山阴朱安女士结婚,但由于出国和动荡的生活,鲁迅实际上过着独身生活,从未享受到真正的爱情。许广平曾经真正地恋爱过,她1922年考入北平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之后,认识了在北京大学读书的青年李小辉,然而,他们的爱情之花没有结果。1924年1月,李小辉因猩红热结束了年轻的生命,这使许广平好象受到雷震痛击,直到18年后,许广平回忆起来还感很痛心,“因为它曾经摧毁了一个处女纯洁的心。” 然而封建礼教和巨大不幸并没有摧毁许广平和鲁迅追求真正爱情的理想。鲁迅当时在北京女子师范兼课,他的品德和学识深受许广平和她的同学们景仰。1925年3月11日,许广平给鲁迅写了第一封求访信件。四月的一天,她和同学们走进了鲁迅的寓所。后来,许广平和刘和珍等在学生运动中受到校方迫害,鲁迅毅然全力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这样,他们的友谊进一步发展了。 从1925年3月到7月之间,鲁迅与许广平通信四十余封,他们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渐渐升腾为爱情的火焰。但是,他们信中没有花呀月呀的辞藻,没有悱恻和缠绵的柔情,而是对社会人生问题严肃的探讨。许广平说:“没有灿烂的花,没有热恋的情,我们的心换着心,为人类工作,携手偕行……” 他们的爱情遇到了守旧者的讥讽和反对。在讥笑和压力面前许广平表现了超凡脱俗的远见,坚韧不屈的精神。1925年10月,她在鲁迅主编的《国民新报》副刊发表了《同行者》一文,象烈火一样炽热,公开表达了对鲁迅的爱,她说,她不畏惧“人间的冷漠,压迫”,“一心一意的向着爱的方向奔驰。” 许广平还在《风子是我的爱》的文章中宣布誓言。针对旧礼教的威吓,她说:“不自量也罢,不相当也罢,合法也罢,不合法也罢,这都与我不相干!”这铿锵有力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决心,赢得了爱情的胜利。1927年10月3日,鲁迅和许广平同到上海,开始了共同的生活。那一年,鲁迅46岁,许广平28岁。

胡适《我的母亲》阅读训练及答案

胡适《我的母亲》阅读训练及答案 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②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答复:“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一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③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我家五叔是个无正业的浪人,有一天在烟馆里发牢骚,说我母亲家中有事总请某人帮忙,

大概总有什么好处给他。这句话传到了我母亲耳朵里,她气得大哭,请了几位本家来,把五叔喊来,她当面质问他她给了某人什么好处。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 (节选自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八年级初二下册《我的母亲》) 1.写了些什么?节选部分第②③段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4分) 2.为什么写这些?节选部分第②③段写母亲这几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品性(是怎样的人)?〈4分) 3.怎样写的?节选部分第①段在语言和写法上有怎样的特点?(4分) 4.为什么这样写?请读节选部分第①段后答复。(4分) (1)“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作者为什么用一个转折连词“但”来强调这一句?(2分) (2)请品味加点词“只”“等”“才”“等”“先……然后”“无论……总”的作用。(2分) 参考答案: 1.①作者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母亲重重的责罚;②作者患眼疾,母亲想尽规定为其医治;?母亲与五叔的冲突。(4分) 2.第②段体现了母亲“教之严”“爱之慈”的品性;第③段则体现了母亲做人的坚强。(4分) 3.语言上:质朴无华、感情真诚、毫无雕琢的痕迹。写法上:记

苏轼课题研究(DOC)

课题 对苏轼生平事迹的研究 吉林一中 10级27班

对苏轼生平事迹的研究 内容摘要 本次课题,我们将以苏轼为出发点,多方面的研究其生平事迹。主要包括对苏轼生平事迹的概述、苏轼的文学成就、苏轼由“乌台诗案”前后的性格转变等。在研究过程中,组内成员大量查找资料,利用现有资源,所查资料翔实丰富,事实论据充实,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上网查资料法 研究成果: 1.组内成员对苏轼生平事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通过品味名家风尚,提升人文素养 3.感悟苏轼的性格及精神,以此帮助我们树立积极的生活心态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目前,中小学教材中苏轼的诗词和文章很多,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对苏轼有了很大的兴趣。为了对苏轼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对以后的发展有所帮助,于是,便提出了此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希望通过探究苏轼的生平经历,从而了解其诗文豪放又不失精妙的缘由,通过分析这位大文豪的作品来探究其深邃的思想和性格。本次研究性课题的意义在于通过研究学习,提高我们的阅读面和知识面,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了解苏轼的生平事迹来提高我们对苏轼思想、性格等多方面的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通过本次对苏轼的研究和解读,我们得到了如下观点:苏轼是一位才思敏捷、心胸豁达、有情有义、坚韧博大的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一生不仅闪耀着文学的光芒,而且也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他在遭遇痛苦与磨难时,拥有的是坚韧博大、豁达开朗的性格和精神。在人生迢迢的不归路上,苏轼正是以他的磅礴大气、卓绝人格,倾力写下了一个大大的“人”字。他所拥有的品质和精神值得我们后人去借鉴和学习。

鲁迅的药与酒及魏晋风度

鲁迅的药与酒及魏晋风度 2012年10月15日11:10 来源:《鲁迅研究月刊》2005.3 一、鲁迅的药与酒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狂人日记》(《呐喊》),小说中的狂人,是一个日日处在被迫害妄想中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这时距鲁迅从日本仙台医专退学,已有十二年之久,但在后来的回忆中鲁迅说道,写这篇小说,还是靠了从前学到的医学知识[1]。在翌年发表的小说《药》(《呐喊》)里边,有一个蘸了烈士鲜血的馒头,是患了痨病的孩子的药引。药引的构想,据鲁迅说,也来自他早年为父亲配药的经验[2]。 1919年,比《药》发表稍早的是另一篇小说《孔乙己》(《呐喊》),小说的主要场景是鲁镇镇口的咸亨酒店,落拓书生孔乙己的一生,也由酒店的小伙计口中述出。这个鲁镇上的咸亨酒店,不久又出现在小说《明天》里,这一次,故事是发生在酒店隔壁的单四嫂子跟她的病儿身上。从1921年底开始,鲁迅的《阿Q正传》(《呐喊》)陆续发表,阿Q也是个爱喝酒的人,他喝了酒,才敢去摸小尼姑的头,平常他都要向酒店赊账的,"中兴"后的那一天则很不同,他将满把银的和铜的在柜上一扔说,"现钱,打酒来!"绍兴是个产酒的地方,很多故事仿佛都跟酒有联系,而酒又似乎特别能给怯懦的人以勇气、让无聊的人得消遣。1924年的小说《在酒楼上》(《彷徨》),写的就是一个喝了些绍酒,"满脸已经微红,似乎很有些醉,但眼光却又消沉下去了"的被生活消磨了意志的人。 对于酒,鲁迅是非常熟悉的,据说他的嗜好之一就是喝酒,啤酒、白干、绍兴酒、洋酒都能喝。他的父亲就是常饮酒的,饮酒过后,有时发脾气。外人的印象,是鲁迅嗜酒,天天要喝,酒量也大,有人因此就把他同大酒坛子画在了一起。不过在家人眼里,尽管他喜欢喝几杯,酒量却并不大,只是跟朋友谈话或者心情不好的时候,才会放任多饮[3]。至于鲁迅本人,他承认自己一度"自暴自弃"地喝酒,那也正是太高兴或太愤懑的时候[4],而在1925年6月写给许广平的信里,他更表现出对于酒的把握:"酒精中毒是能有的,但我并不中毒","我到现在为止,真的醉只有一回半"[5]。 在鲁迅与许广平交往的最初那些日子,酒也曾经是他们两人间的一个话题[6],鲁迅解释喝醉酒的人的心理说:那发酒疯的人,多是装出来的,因为一切过失可归罪于醉[7]。1926年夏天过后,鲁迅到厦门大学就职,大概也是听了许广平的劝戒[8],有一段时间,他喝酒少了,并且"睡早而少吃茶烟"[9],虽然写《范爱农》(《朝花夕拾》)时,曾忆及两人"醉后常谈些愚不可及的疯话",但为悼念这位昔日酒友所写的诗,在记忆中居然变得残缺不全[10]。鲁迅很早就有胃病[11],就在到厦门之前,他的肠胃病又一次发作[12],多年的胃痛使他得到经验,"我的病,只要有熟人开一个方就好",于是请人开了方,向药房去配药[13],有一天买药,因为当场就喝,还被人误以为戒大烟[14]。鲁迅也知道酒精对胃的侵害[15],他这一时期的断断续续的戒酒,一半也是为了身体的缘故[16]。

胡适《少年中国的人生观》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0题。 少年中国的人生观 胡适 现在中国有几种人生观都是我们该反对的。醉生梦死的无意识生活,固然不消说了。还有一些人,如静坐会的人,如坐禅学佛的人,他们都只是一班退缩懦夫,没有生活的胆子,不敢冒险,只求平安。而另外一种人虽不退缩,但为完全自己的私利起见,所以他们不惜利用他人,作他们自己的器具,不惜牺牲别人的人格和自己的人格,来满足自己的野心;到了紧要关头,不惜作伪,不惜作恶,不顾社会的公共幸福,以求达他们自己的目的。 一切习惯、风俗、制度的改良,都起于一点批评的眼光。个人的行为和社会的习俗,都最容易陷入机械的习惯,到了“机械的习惯”的时代,样样事都不知不觉的做去,全不理会何以要这样做,只晓得人家都这样做故我也这样做,这样的个人便成了无意识的两脚机器,这样的社会便成了无生气的守旧社会,我们如果发愿要造成少年的中国,必须随时随地都要问我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那样做? 我们须要认定这个世界是有很多危险的,是不太平的,是需要冒险的。世界的缺点很多,是要我们来补救的;世界的痛苦很多,是要我们来减少的;世界的危险很多,是要我们来冒险进取的。俗话说得好:“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我们要做一个人,岂可贪图自在;我们要想造一个“少年的中国”,岂可不冒险。这个世界是给我们活动的大舞台,我们既上了台,便应该老着面皮,拼着头皮,大着胆子,干将起来;那些缩进后台去静坐的人都是懦夫,那些袖着双手只会看戏的人,也都是懦夫。这个世界岂是给我们静坐旁观的?那些厌恶这个世界梦想超生到别的世界的人,更是懦夫,不用说了。 上条所说的冒险进取,并不是野心的,自私自利的。我们既认定这个世界是给我们活动的,又须认定人类的生活全是社会的生活,社会是有机的组织,全体影响个人,个人影响全体。社会的活动是互助的,你靠他帮忙,他靠你帮忙,我又靠你同他帮忙,你同他又靠我帮忙;你少说了一句话,我或者不是我现在的样子,我多尽了一分力,你或者也不是你现在这个样子,我和你多尽了一分力,或少做了一点事,社会的全体也许不是现在这个样子,这便是社会协进的观念。有这个观念,我们自然把人人都看作通力合作的伴侣,自然会尊重人人的人格了。有这个观念,我们自然觉得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和社会有关,自然不肯为社会造恶因,自然要努力为社会种善果,自然不致变成自私自利的野心投机家了。 少年的中国,中国的少年,不可不时时刻刻保存这些正确的人生观。 (本文为1919年3月22日胡适在少年中国学会筹备会上的演讲,原载于1919年《少年中

商务礼仪之座次礼仪常识商务宴请座次礼仪

商务礼仪之座次礼仪常识商务宴请座次礼仪商务礼仪座次是商务交际中必须要遵循的礼仪规范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多了解座次礼仪,避免闹笑话。下面是给大家搜集的座次礼仪常识,仅供参考。 商务座次安排的基本理念 第一要做到内外有别,即座次安排的礼仪规矩,更多用于招呼客人和正式场合。在朋友与亲人之间则可不必过于严格;第二要做到中外有别,即国内政府会议及公务场合,座次讲究左高。在一般商务场合及国际交往中,座位则以右为尊;第三要做到遵循规则:地方交往、社交活动,要按照约定俗成的做法。国际交往中,要按照国际惯例进行表达。 座次排序的基本规则 以右为上(遵循国际惯例);居中为上(中央高于两侧);前排为上(适用所有场合);以远为上(远离房门为上);面门为上(良好视野为上)。 各种场合下的座次安排

1、乘车座次排序 ①商务面包车:上座位为车辆中前部靠近车门的位置。这个位置的确定,主要是从舒适性和上下车的便利性这两个角度考虑的。 ②越野吉普车:前排副驾位置为上座位。越野车功率大,底盘高,安全性也较高,但通常后排比较颠簸,而前排副驾的视野和舒适性最佳。 ③双排座轿车:主人或熟识的朋友亲自驾驶汽车时,副驾位置为上座。专业司机驾车,一般商务或公务接待场合,第二排司机斜对角位置为上座位。职业司机驾车,接送高级官员、将领、明星等知名公众时,司机后方位置为上座。 2、开会座次排序 ①小型会议:面门而坐,居右而坐,居中而坐,自由择坐。②大型会议:一般来说,主席台位置要面门设置,主席台位次居中为上,以右为上,前排为上。主持人可在前排正中,也可在前排最右侧。发言席设在主席台正前方,或在其右前方。 3、商务会客座次排序

从苏轼岭海书信看其境其心其行其情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eshan Teachers College 第26卷第4期2011年4月 Vol.26,No.4Apr .2011 从苏轼岭海书信看其境其心其行其情 杨子怡 (惠州学院中文系,广东惠州516007) 摘要:东坡岭海七年所写书牍是研究其生平、思想、性格、交往的重要资料,也是洞悉其心灵世界的重要窗口。从中可读出一个复杂而别样的东坡来。东坡岭海所处之生存环境,东坡处世心态、悯世情怀、人伦情感,无不从中昭示出来。 关键词:书信;环境;心态;情感中图分类号:R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66(2011)04-0001-06 苏轼,字子儋,号东坡,于绍圣元年(1094)四月出知定州,不久遭小人攻讦,贬知英州。是年八月,人尚未到达英州,旋改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从此开始了他艰难的岭海贬居漂泊生活。从哲宗绍圣元年(1094)9月越过大庾岭入粤,至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正月遇赦过岭北归,诗人辗转岭海共达7年之久。其中2年又7月在惠州度过,3年在海南度过,其余时间辗转迁徙流离于粤桂两地。岭海期间他不但创作了大量诗文,也写下了不少书牍。书信计之共存约277封,其中寓惠所写233封,寓儋所写44封。通过这些书信作者或与亲朋冰释前嫌,或与好友互通心曲,或与官员畅谈建议,或与僧道切磋玄言佛理。这些书牍成为我们了解东坡心灵世界的一个窗口,从中我们可以洞烛东坡岭海生存环境、处世心态、悯世情怀、伦理常情等,读岭海东坡书牍,我们可以读出一个真实的东坡,读出一个复杂而另类的东坡。 一、“厄困途穷,众所鄙弃”:从岭 海书牍看东坡生存环境 苏轼曾在《自题金山画像》一诗中说:“心似已灰槁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 州。”这首带有自我调侃意味的诗说明诗人对黄州、惠州、儋州三地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是他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痛。这是因为这三地是他一生贬谪生涯中最艰难的时期。特别是地处岭海的惠、儋两地,不仅因为它是诗人在人生之秋易生凄楚时的贬所,更是因为它是诗人生存环境最恶劣的地方。他贬居惠州时就写有大量的与友朋的书信,表示出环境的恶劣和令人悚惧。如《与林拤》其十三简就写出了自己初到惠州的恐惧感: “瘴疫横流,僵仆者不可胜计,奈何!奈何!”[1]560 在《与钱世雄》的一封书简中也表示了 同样的感受:“某到贬所,阖门省愆之外,无一事也。 瘴乡风土,不问可知,少年或可久居,老者殊畏之。” [1]547苏轼贬居惠州时已是59岁,当属老者,这自然是他暮年贬居惠州的真实感受。不但恶劣的瘴乡气候使他不适,更使他难堪和痛苦的还有痔疾缠身,而偏偏这里又缺医少药,这一切在他的书信中多有提及。他在给他的侄婿王庠的信中说:“南迁以来,便自处置生事,萧然无一物,大略似行脚僧也。近日又苦痔疾,呻吟几百日,缘此断荤血盐酪,日食淡面一斤而已。”正因“无士人,无医药”,所服之药有时完全靠亲友邮寄而来。该信中提到王庠为他寄药来, 所寄之药都是当地难以买到的: “寄遗药物并方,皆此中无有,芎尤收稿日期:2011-01-04 作者简介:杨子怡(1955-),男,湖南新邵人,广东惠州学院中文系教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文化学及韩愈和苏轼专题。

名著名句摘录集锦

名著名句摘录集锦 祖父给这只小狗起名叫“金狮”,我看到它时,已是一只大狗了。我握着它的前爪让它立起来时,它已和我一般高了,周身是金灿灿的发亮的黄毛。它是一只看家的好狗,熟人来了,它过去闻闻就摇起尾来,有时还用后腿站起,抬起前爪扑到人家胸前。生人来了,它就狂吠不止,让一家人都警惕起来。 ——冰心《我的祖父》 它妈妈是白色长毛的纯波斯猫,这儿子却是黑色杂色:背上三个黑洞,一条黑尾巴,四只黑爪子,脸上有匀匀的两个黑半圆,像时髦人戴的大黑眼镜,大得遮去半个脸,不过它连耳朵也是黑的。它是圆脸,灰蓝眼珠,眼神之美不输大白(另一只猫)。它忽被人抱H;城来,一声声直唤。 ——杨绛《花花儿》 这是一条巨大的鲸鲨,生来就跟游速最快的鱼一般快。它周身的一切都美,只除了上下腭。它的脊背蓝蓝的,像是旗鱼的脊背。肚子是银白色,皮是光滑、漂亮的。它生得跟旗鱼一样,不同的是它那巨大的两腭,游得快的时候两腭紧闭起来。它在水面下游,高耸的脊鳍像刀子似的一动也不动地插在水里,在它紧闭的双唇里,八排牙齿全部向内倾斜着,两边都有剃刀似的锋利的刃子。这种鱼天生要吃海里一切的鱼……海明威《鲨鱼》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在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一圈复

杂的图样。怪不得古时候的人采用贝壳来做钱币。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和别人交换的宗贝啊! ——席慕蓉《贝壳》 那只公鸡抖动着红冠子,似乎心平气和,光是转动眼珠,时而把一条黑腿伸出来,时而又缩回去,它的爪子常常钩住那个姑娘的围裙。 ——列夫·托尔斯泰《复活》 阳光从窗外射人,透过这里,吊兰那些无数指甲状的小叶,一半成了黑影,一半被照透,如同碧玉,斑斑驳驳,生意葱茏。小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问隐约闪动,看不完整,有时连笼子也看不出,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的小嘴儿从绿叶巾伸…来。 ——冯骥才《珍珠鸟》 我在别处没有看见过一个像岳阳楼这样的建筑。全楼为四柱、三层、盔顶的纯木结构。主楼三层,高十五米。中问以四根楠木巨柱从地到顶承荷全楼大部分重力,再用十二宝柱作为内围,外围绕以十二根檐柱,彼此牵制. 结为整体。楼的结构精巧,但是看起来端庄浑厚,落落大方,没有搔首弄姿的小家子气,在烟波浩淼的洞庭湖上很压得住,很有气魄。 ——汪曾祺《岳阳楼记》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黑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照应,打成一片春日

《鲁迅先生的温柔》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鲁迅先生的温柔 叶浅韵 近距离与鲁迅先生对视,已经10天了,这是先生留于人世的能量场,我有幸被吸纳。一出房间门,我就看见先生的像,悬于空中的先生有些虚幻。在这个以先生名字命名的文学院里,被各种大师拓宽的维度与自我的渺小像一对经典的矛盾。对立统一,又不断向前发展。先生的目光里,有威严和神圣,又似多了一种温柔和亲近,令我的呼吸中也有了些春天的芬芳。 书本里,画册上,先生一张冷峻的脸,像是这世界与他有仇。与我在这里天天亲近的先生塑像,莫名的大不同。我忘记了他在《彷徨》《呐喊》中医治黑暗、腐朽和麻木,忘记了他曾怀抱“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肝义胆,忘记了他的作品被人称为匕首和投枪。窗外的风,正恣意地摇动嫩黄的柳条,玉兰多情,梅花呢喃,喜鹊喳喳。这样的时刻,适合怀念先生。 坚硬中的温柔,像绝壁上生香的花朵,令人迷恋。当先生的爱情之花为许广平绽放时,一定像极了楼下盛开的梅。苦寒中的香气在阳光下翩翩起舞,清风与蝴蝶不请自来。他是她永远的小白象,她是他亲昵不尽的枭蛇鬼怪。称呼里收藏不住的爱,穿越时空,依然是完美无比的品牌精神食粮。在惺惺相惜中,被人艳羡,也被人嫉妒。谁是谁一世未了的青梅,谁又会是谁一生要摆渡的桃花。只要是你,只要有你,万水千山飞不尽的才情,在一粥一饭里,在一纸一句里。 而在先生与萧红的一段对话里,更让我看到一个情趣昂然的鲁迅。素知先生博学多才,在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头衔之外,还有翻译家、书法家的称呼,就是说起时尚衣着也头头是道。从样式说到颜色,从搭配说到装饰。他说衣着,讲美学,也在说生活露性情,先生全然成了时尚达人。 有时,我也会看见一个顽劣的鲁迅先生,他看见有人随地小便时,用橡皮枪瞄准人家。他的心里不仅居住着温柔,还收藏着可爱,甚至还有些小坏坏。当一个孩子身上自然流露的天性在一个成年人的身上呈现时,便变为一种喜剧的色彩,增添了更多的生活质感。有时我很想在寂静的深夜,模仿先生用三个手指(而非食指和中指)燃烧香烟的样子,试着穿过烟雾缭绕的空间理清自己凌乱的思绪。 先生走的时候正值壮年。55岁的年龄,正是智慧峰值期。临终遗嘱有7条,

胡适读书就是我的命

胡适读书就是我的命 说胡适是个“书呆子”,没有一丝一毫的贬意。毕竟,古往今来,爱读书的人数不胜数,而能像胡适那样读出那么大名气的少之又少。说他是个“书呆子”,只想说明他是个读书种子,爱读书,读了很多书。 胡适读的第一部书,据说是父亲胡传生前为他亲手编纂的四言韵文启蒙课本《学为人诗》。胡传虽然在胡适四岁时病逝,但对胡适有很大寄托,遗嘱里就要他“努力读书上进”。母亲冯顺弟很不起眼,却很有见识,尤其重视胡适的教育。受母亲督促,还在私塾的胡适就读了《原学》《律诗六钞》《小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书经》《易经》《礼记》等经典。胡适后来总结这段读书经历,说“我在那九年之中,竟把古文的文理弄通了”。可见,幼时的读书生活对胡适的一生影响甚大。 毫无疑问,胡适的读书天赋在他小时候就展现出来了。到他14岁离开家乡,外出求学,读书之多、之勤,就可想而知了。有人说,胡适后来的成功是天才加上努力的结果。这话不假。有天才而不能苦干不行;没有天才,光是苦干也不行;既没有天才,又不能苦干,那就更糟。于胡适而言,知道自己有天才可恃,却又唯恐被天才所误。所以,越焦虑,

就越努力;越努力,就越有为。日后成为学者、诗人、教授、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种种,委实不让人意外。 胡适读书之广,有目共睹。他曾为清华学生开列了一份“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说是“最低限度”,可里面的《三侠五义》《九命奇冤》等连国学大师梁启超也不曾见闻。他 对胡适说:“我便是没有读过这两部书的人,我虽自知学问 浅陋,但说连最低限度也没有,我不服。”而徐志摩见了书目,更是自叹不如:“十本书里有九本是我不认识它的…… 我是挺佩服胡先生的,关于别的事,我很听他的,但如其他要我照他定的书目用功,那就好比要我生吞铁弹了。” 东坡有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 无竹令人俗。”胡适呢,可无肉,可无竹,但绝不能无书。 他信服的是宋代黄山谷所说:“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 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胡适读书 有“三好”:一是好夜读;二是好在厕上、电车里读书;三 是好连贯式读书。他在美国时,一部袖珍本莎士比亚戏剧集就是在坐地下电车或上厕所时读完的。 胡适曾给一位年轻人写过一首互勉诗,很有意思。诗曰:“不做无益事,一日当三日;人活五十年,我活百五十。” 怎样才算“一日当三日”?怎么会是“人活五十他活百五十”?原来,胡适是连晚上睡觉的时间也要用来读书和做事。拿他自己的话说是:“晚上可爱。那是我最好的时间。我可以任

从苏轼寓惠期间的书信看其寓惠心态

收稿日期:2006-11-01 作者简介:林广华(1982-),男,广东湛江吴川人,惠州学院中文系2002级学生。 从苏轼寓惠期间的书信看其寓惠心态 林广华 (惠州学院 中文系,广东 惠州 516007) 摘 要:苏轼贬惠两年又七个月。在这 蛮貊之邦 ,他除了创作大量的诗文外,也留下了许多书信。这些书信反映了他当时 惶恐忧戚、小心谨慎又 无往而不乐 、 有思又无所思 的矛盾心态,是研究其寓惠心态及情感的重要资料。 关键词:苏轼;书信;寓惠心态 中图分类号:I 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34(2007)01-0013-05 一 苏轼寓惠期间对亲朋戚友写下了大量的书信,这些书信是洞烛他心灵世界的一扇重要窗户。众所周知,苏轼是被朝廷以 讥讪先朝 的罪名,贬为宁远节度使,惠州安置的,行动极不自由。这期间,他处处小心戒惧,事事慎言谨行,在给亲朋好友、官员僧侣的书信中小心谨慎,唯恐失言而授人以柄,甚或连累友人。如 与程正辅信(十二) 中,他就说: 某别时饮过,数日病酒,昏昏如梦中也。且速发此书,不周谨,恕恕。 二诗,以发一笑。幸读讫,便毁之也。 [1]530要求正辅看完二诗后马上毁掉。这可见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诗得祸的所谓乌台诗案对他仍心有余悸,而他更担心的是这些文字可能会波及到亲朋好友的安危,他在 与孙勰 的信中就说道: 然不敢传出,虽志康亦不以相示。藏之家笥,须不肖启手足日乃出之也。自惟无状,百无所益于故旧,惟文字庶几不与草木同腐,故决意为之,然决不敢相示也。志康必识 此意,千万勿来索看也。 [1]553 他说,自从闻其父死的消息后,马上就想撰写哀词, 以表契义之万一 ,但不知详情,看了来信后才知,不久就会下笔,但不敢传出去,就是志康 本人也不给看,只密藏家中, 须不肖启手足日乃出之 ,要求他不要来索看,为什么呢?因为这对故友是 百无所益 的。虽然他认为 文字庶几不与草木同腐 而 决意为之 ,但是为了故友及自己的安危,他 决不敢相示也 ,可谓是谨慎之极。 与程正辅信(十九) 中,他建议修桥时,又提到要保密,不要向人泄漏是他的主意。他说: 老兄留意浮桥事,公私蒙利,未易遽数。本州申漕司,乞支阜民监买粪土钱,若蒙支与,则邓道士者可以力募缘成之矣。告与一言,某不当亻替管。但目见冬有覆溺之忧,太守见祷,故不忍默也。但邓君肯管,其工必坚久也。不罪!不罪!仍乞密之,勿云出于老弟也。 [1]532从这封信可以看到,苏轼一方面为惠州人民过河时 覆溺 而忧,主张修建东新桥,并推荐道士邓君管其事,但一方面却又小心谨慎,要求对方 密之 ,不要泄出是出于自己的主谋。因为,自己毕竟是一个 不得签署公事 的闲官,如说得过多,有僭越之嫌,会成为别人之把柄,甚至会连累表兄正辅。在 与程正辅信(二十) 中他言之更重: 此数十年积弊,难以责俗吏,非老兄才气,常欲追配古人,即劣弟亦不轻发也。然千万密之。若少漏泄,即劣弟居此不安矣。 然此本乞一详览,便付火,虽二外甥,亦勿令 第27卷第1期2007年2月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IZHOU UNIVERSITY Vol 27 No 1Feb 2007

胡适名言警句大全

胡适名言警句大全 1:我受了十年的骂,从来不怨恨骂我的人。有时他们骂的不中肯,我反替他们着急。有时他们骂得太过火,反而损害骂者自我的人格,我更替他们不安。如果骂我而使骂者有益,便是我间接于他有恩了,我自然很愿挨骂。 2:咱们要深信:今日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不发奋。咱们要深信:今日的发奋,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 3:读古人的书,一方面要知道古人聪明到怎样,一方面也要知道古人傻到怎样。 4:大胆的假设,留意的求证;认真的做事,严肃的做人。 5:对人事可疑处不疑,对原则不疑处存疑。 6、无目的读书是散步而不是学习。 7、读古人的书,一方面要知道古人聪明到怎样,一方面也要知道古人傻到怎样。 8、为学有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

9、科学精神在于寻求事实,寻求真理。 10、从前禅宗和尚曾说,“菩提达摩东来,只要寻一个不受人惑的人。”我这里千言万语,也只是要教人一个不受人惑的方法。被孔丘、朱熹牵着鼻子走,固然不算高明;被马克思、列宁、斯大林牵着鼻子走,也算不得好汉。我自己决不想牵着谁的鼻子走。我只希望尽我的微薄的能力,教我的少年朋友们学一点防身的本领,努力做一个不受人惑的人。 11、也想不相思,可免相思苦。几次细思量,情愿相思苦。 12、依我看来,中国的教育,不但不能救亡,简直可以亡国。 13、朋友们,在你最悲观最失望的时候,那正是你必须鼓起坚强的信心的时候。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14、无目的读书是散步而不是学习。——胡适 15、也想不相思,可免相思苦。几度细思量,情愿相思苦。——胡适 16、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认真的做事,严肃的做人。

鲁迅的爱情故事_3000字

鲁迅的爱情故事_3000字 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小学作文作文网 鲁迅一生中真正的爱情体验是许广平给他带来的。关于鲁迅与许广平由相识相交到相知相恋的过程,在《许广平的一生》、《许广平的故事》等专着中已有详尽的介绍。去年中央电视台、浙江电视台、绍兴电视台又联合摄制了二十集电视连续剧《鲁迅与许广平》,近期将在荧屏与广大观众见面。在这篇短文中,没有必要再费笔墨去复述那些广为人知的内容,只想着重介绍他们相恋的思想基础和某些生动细节。 用世俗的眼光看来,鲁迅跟许广平的结合存在诸多障碍:论年龄,双方相差有十八岁之多;论外貌,鲁迅身材矮小,并无特殊魅力;论金钱,鲁迅不但家庭负担沉重,而且因购置北京西三条二十一号寓所而债务在身;论地位,鲁迅

固然在文坛享有盛誉,但当时却因支持进步学生运动而被北洋政府教育部免去佥事之职,甚至面临着被通缉的危险。最大的障碍,还是鲁迅有着一位形式上的太太,如果离婚,按绍兴旧习,女方会因为被“休”而倍受歧视,后果不堪设想。鲁迅宁可陪着做一世的牺牲,也不愿伤害虽然无爱但却无辜的异性。然而,许广平仍然主动果敢地向鲁迅献出了纯真的爱情,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有着深受封建包办婚姻之害的共同遭遇(许广平刚生下三天,被酩酊大醉的父亲“碰杯为婚”,将她许配给劣绅家的子弟,后逃婚离家,北上求学),又有着反抗旧社会、旧礼教、旧教育的共同思想。 她跟鲁迅当时所能选择的惟一的结合方式,就是同居。许广平后来对此做出了明确解释:“我们以为两性生活,是除了当事人之外,没有任何方面可以束缚,而彼此间在情投意合,以同志一样相待,相亲相敬,互相信任,就不必要有任何的俗套。我们不是一切的旧礼教都要打破吗?所以,假使彼此间某一方面不满意,绝不需要争吵,也用不着法律解决,我自己是准备着始终能自立谋生的,如果遇到没有同住在一起的必要,那么马上各走各的路……”(《〈鲁迅年谱〉的经过》,原载1940年9月16日上海《宇宙风》乙刊)。

梁实秋《胡适先生二三事》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完成下列题目。 胡适先生二三事 梁实秋 胡先生是安徽徽州绩溪县人,对于他的乡土念念不忘,他常告诉我们他的家乡的情形。徽州是个闭塞的地方。四面皆山,地瘠民贫,山地多种茶,每逢收茶季节茶商经由水路从金华到杭州到上海求售,所以上海的徽州人特多,号称徽帮,其势力一度不在宁帮之下。四马路一带就有好几家徽州馆子。 1928年至1929年间,有一天,胡先生特别高兴,请努生、光旦和我到一家徽州馆吃午饭。上海的徽州馆相当守旧,已经不能和新兴的广东馆、四川馆相比,但是胡先生要我们去尝尝他的家乡风味。 我们一进门,老板一眼望到胡先生,便从柜台后面站起来笑脸相迎,满口的徽州话,我们一点也听不懂。等我们扶着栏杆上楼的时候,老板对着后面厨房大吼一声。我们落座之后,胡先生问我们是否听懂了方才那一声大吼的意义。我们当然不懂,胡先生说:“他是在喊:‘绩溪老倌,多加油啊!’”原来绩溪是个穷地方,难得吃油大,多加油即是特别优待老乡之意。果然,那一餐的油不在少。有两个菜给我的印象特别深,一个是划水鱼,即红烧青鱼尾,鲜嫩无比,一个是生炒蝴蝶面,即什锦炒生面片,非常别致。缺点是味太咸,油太大。 徽州人聚族而居,胡先生常夸说,姓胡的、姓汪的、姓程的、姓吴的、姓叶的,大概都是徽州的。努生调侃地说:“胡先生,如果再扩大研究下去,我们可以说中华民族起源于徽州了。”相与拊掌大笑。 胡先生酒量不大,但很喜欢喝酒。有一次他的朋友结婚,请他证婚,这是他最喜欢做的事,筵席只预备了两桌,礼毕入席,每桌备酒一壶,不到一巡而壶告罄。胡先生大呼添酒,侍者表示为难。主人连忙解释,说新娘是节酒会的会员。胡先生从怀里掏出现洋一元交付侍者,他说:“不干新朗新娘的事,这是我们几个朋友今天高兴,要再喝几杯。赶快拿酒来。”主人无可奈何,只好添酒。 事实上胡先生从不闹酒。二十年春,胡先生由沪赴平,道出青岛,我们请他到青岛大学演

苏轼研究综述

苏轼研究综述 周斌据刘尊明、王兆鹏《本世纪东坡词研究的定量分析》(《文学遗产》1999年第6期)一文的结果显示,“苏东坡高居本世纪宋代词人研究成果排行榜第一名”。那么,我们也就有必要进一步地对20世纪苏轼词的研究做学术史的回顾考察和定性分析。崔海正《东坡词研究述要》(《文学遗产》1990年第1期)和《近年来东坡词研究述略》(《文学遗产》1996年第1期)两文,对20世纪初至90年代初的东坡词研究作了全面精到的评述。之后,董希平《苏轼、周邦彦及其词研究综述》(载《词学研究年鉴(1995—1996)》,武汉出版社2000年3月版)一文,又对1995—1996年东坡词的研究作了概括评述。自1997年以来,借中国第十届苏轼研讨会在密州(山东诸城市)召开的契机,东坡词的研究在以前成果的基础上又有所拓展深化。通过检索统计获知,1997—1999年3年间有关苏轼及其词的研究论文多达120余篇,可谓硕果累累。本文拟就这几年东坡词研究的几个主要方面,概述如下。 一、东坡词的深层文化探寻 一定地域的民俗文化、一定时期的社会思潮往往会给作家的思想及其创作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近年来,不少学者将杭州、密州等地域亚文化与苏轼的思想、心态变化及其创作结合起来研究,有了可喜的创获。 一般认为,苏轼是在判杭期间才开始词的创作的,那么为什么苏轼近50首判杭词几乎都是应歌体呢?沈松勤在深入考查北宋时期杭州文化之后,撰《苏轼判杭词创作的文化机制》(《浙江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地方官僚以歌妓歌舞侑酒为中介的社交方式和生活习俗是苏轼在杭涉足词坛、染指词事的一个重要机制”(“而非出于自觉”)。该文进而论析苏轼这些词作与花间词以来的应歌体不尽相同,即突破了以往词体普泛化的抒情模式,寄寓了特定的政治情怀,为后来的“东坡范式”(涵指“主体意识的强化”、“感事性的加强”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7~1998年,关于“苏轼与密州”的探讨是苏轼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张崇琛《密州的文化氛围与苏轼知密州时期思想与创作的转变》(《中国第十届苏轼研讨会论文集》)一文,从古朴淳厚豪壮的密州民俗、以儒为主兼融各家的密州文化和密州的“东州乐府”氛围等三个方面对苏轼思想及其创作的影响进行了具体论证,进而说明苏轼知密州时期思想上发生了重要变化,即由执着的“致君尧舜”发展到“超然”“自达”,由较单纯的儒家思想,进而为儒、释、道的高度融合。梅大圣《东坡密州词文化内涵初探》(《中国第十届苏轼研讨会论文集》)认为以“密州三曲”为代表的20多首词是构成东坡范式最早的成熟元素之一。指出东坡密州词文化结构的内涵是“开创了以词的形式沟通儒佛道,既表现心灵内在矛盾及种种感受,又展示了在逆境中实现人生价值的可行途径”。 二、东坡词的思想内涵解读 苏轼堪称中国古代封建文人的生存典范。他善于多方面吸收和发展传统文化对人生进取和独立自由有益的因素,使之完美地体现在自我的人生实践中,构建自我的文化人格,悲剧性地实现了儒家思想关于人的社会价值追求。“出世态度人世业”,出世之心不是苏轼价值意义上的终极追求,而是他积极进取的人生道路上的一种精神支撑。苏轼的人生艺术无疑对其词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杨海明《从苏词看苏轼的人生感悟与处世态度》(《山西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认为,苏轼是一位聪明睿智的文人,其聪明不仅表现在他的文学成就方面,而且还表现在他对人生的透彻感悟以及通达的处世态度方面。杨文结合苏词中所表达的苏轼在各种人生阶段的种种情态,探寻他“旷古奇才乐天派的奥妙”所在。 张玉璞《佛老思想与苏轼词的创作》(《齐鲁学刊》1997年第3期)指出,佛老思想在影响了苏轼的社会行为的同时,也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活动。认为苏轼对佛老思想的接受持一种分析的态度,苏轼不深究佛老义理,而是“取其粗浅假说”即把握其基本精神,以充实、完善自己的人格思想。文章以东坡词文本程式,分析其词中诸如彻悟的人生感受、随缘自适的处世态度等表现主题,以及空灵澄澈的意境等都透示着佛老思想的影响和浸润。任爽《略论“静空”观对苏轼的影响》(《辽宁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认为苏轼“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的“静空”观,是受佛、

胡适语录:偏偏月进窗来,害我相思一夜

1、胡适先生写信给长子祖望:“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这才是有志气的孩子。但志气要放在心里,要放在功夫,千万不可放在嘴上,千万不可摆在脸上。无论你志气怎样高,对人切可不可骄傲。无论你成绩怎么好,待人总要谦虚和气。你越谦虚和气,人家越敬你爱你。你越骄傲,人家越恨你,越瞧不起你。” 2、余英时先生谈到:一九五八年胡适就“中研院”院长之位,蒋来致辞,恭维他因为崇高道德以致在大陆上受到批判。胡答词,开头便用“总统错了”四字,并解释他受批判是由于提倡科学方法云云。这四个字等于当面打了蒋一个耳光。蒋虽极怒,却不便当众发作。此事也可见蒋有相当修养,至少还有雅量。 3、记者问:您相信大陆清算您的思想,可以成功吗?(胡适)答:我相信他们清算胡适思想,是不会成功,是要大失败的,古人有两句诗,说得很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大陆是不会明白这一点点常识的,你看是不是?问:我想是的。您的短短十分钟的谈话,可以给大陆同胞永久深刻的印象。 4、李敖1961年作文《播种者胡适》,其言曰:“一个稍有现代化头脑的人,一看就知道胡适思想只不过是一个“开放社会”所应具有的最基本的必要条件。想不到这些平淡无奇的起码言论居然还不为人所容,这真是中国社会的大悲哀!胡适之不过时证明了我们四十年来没进步。” 5、1962/2/24,胡适先生忌日。陈之藩作《在春风里》纪念适之先生:“并不是我偏爱他,没有人不爱春风的,没有人在春风中不陶醉的。因为有春风,才有绿杨的摇曳。有春风,才有燕子的回翔。有春风,大地才有诗。有春风,人生才有梦。春风就这样轻轻的来,又轻轻的去了。” 6、胡适先生在给国立北洋大学在读学生陈之藩的信里写道:"我二十岁时,初次读新约圣经,读到耶稣在山上,看见大众前来,祂大感动说:?要收的庄稼多,作工的人少,所以你们当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出去,收他的庄稼。?我不觉掉下泪来。"(陈之藩着《在春风里》,第十五章:纪念胡适之先生之五) 7、1600/2/17,布鲁诺在罗马百花广场被处以火刑。胡适作《容忍与自由》:一切对异端的迫害,一切对”异己”的摧残,一切宗教自由的禁止,一切思想言论的被压迫,都由于这一点深信自己是不会错的心理。因为深信自己是不会错的,所以不能容忍仅何和自己不同的思想信仰了。 8、他的意思是要说,我们是来救火的,不是来放火的。照他的教育训练看来,用暴力的革命总不免是“放火”,更不免要容纳无数“趁火打劫”的人。所以他只能期待“少数里的少数,优秀里的优秀”起来担负改良政治的责任,而不能提倡那放火式的大革命。——胡适《丁在君这个人》 9、【音频:也是微云(1926)】胡适作词,赵元任谱曲,白玉光男高音独唱:"也是微云,也是微云过后月光明,只不见去年的游伴,只没有当日的心情。不愿勾起相思,不敢出门看月;偏偏月进窗来,害我相思一夜。" 10、“二十一条”发,胡适力劝一起留学的朋友理性爱国:“让我们先克尽己责,那就是求学。我们不要被新闻报导的鼎鼎沸沸冲昏了头,而忘却了我们严肃的使命。我们必须要严肃、心如止水、坚定不移地求学。我们必须要卧薪尝胆,以求振兴祖国…而即令祖国这次不幸而覆亡,我们也要让它从死里复活!” 11、胡适:即使文凭能够暂时混得一支饭碗,分得几个钟点,终究是靠不住保不牢的,终究要被后起的优秀人才挤掉的。打不破的铁饭碗不是父兄的势力,不是阔校长的荐书,也不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