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会学资料

社会学资料

社会学资料
社会学资料

第一章导论

★社会学产生的背景(条件)。

★米尔斯认为什么是社会学想像力?社会学想像力具有何种作用。

★★请谈谈你所理解的社会学。

★社会学的研究过程。

研究社会整体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平衡关系与相互协调的规律的学说,孔德称之为社会静力学。

从社会变迁的连续阶段和相互关系的过程来研究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规律的学说,孔德称之为社会动力学。

有人将社会学喻之为“社会医学”,把社会学家称为“社会医生”,这说明了社会学具有的社会批评功能。

孔德认为,必须用研究自然界的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这些方法是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

默顿将社会功能区分为显功能和潜功能。

孔德将社会学看作科学之“皇后”的社会学家是。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行动。

《自杀论》被誉为社会学圣经。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怀特的《街角社会》一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参与观察方法。

芝加哥学派开创了参与观察法。

孔德首先提出“社会学”一词。

1891年,在教学大纲分类学科中提出“群学”之名的中国人是严复。

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稳定关系,叫社会结构。

韦伯是反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

社会学产生的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是社会变革的需要。

对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不同的社会学家有不同的回答。涂尔干(杜尔克姆)认为社会学研究的特殊对象是社会事实。

在社会学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中,研究者介入、接触和影响研究对象程度最深的是实地研究。

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

认为社会同生物一样也是一个有机体,但社会不是简单的有机体而是“超有机体”的社会学家是斯宾塞。

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有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结构、社会秩序、社会变迁。

社会学研究功能中的解释性功能所要回答的问题是社会“为什么”。

提出我们需要运用社会学想象力去观察和研究社会的是赖特·米尔斯。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答: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各种需要分成五个层次,依次序上升。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人的需求的五个层次中,生理和安全需求是低层次的需要,是人的本能的对生命延续的需求。在低层次需求没有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之前,对大多数一般人来说,很难产生高层次需求。

★简述滕尼斯的“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

学会辨别社会行为(某些生理行为不是社会行为如口渴想喝水、过度疲劳时产生幻觉等)社会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的特征。

“文化不是先天遗传的本能,而是后天通过学习和模仿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和习惯等”,这指的是文化的习得性。

各种文化集丛不是散漫的、孤立的,它们在功能上互相联系、互相依存而构成一个特殊的文化整体,这个文化整体就是文化模式。

文化的整合功能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结构整合。

文化模式的概念是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一书中首先提出的。

“刮风不是文化,利用风力发电才是文化”指的是文化的创造性。

社会上中青年与老一代之间在思想、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之间的差异称为代差。

反文化是一种从根本上与社会主导文化相对立的亚文化√

反文化不一定是都是坏的√

主文化和亚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

文化震撼现象一般发生在人们处于一个陌生的文化环境的情况下√

不属于茶文化集丛的是B (A.茶叶 B.做茶杯的陶土 C.沏茶方法D.茶道)

在不同文化中,手势有不同的意义。许多文化中,竖起大拇指代表称赞。在澳洲,代表敌意。”“不同的文化对电影也有不同的爱好。西方的观众很喜欢《卧虎藏龙》中的异国风味。但在中国的评价并不好。”以上现象都说明了文化的差异性。

最早提出社区概念并作了经典阐述的社会学家是滕尼斯。

文化相对主义认为“好的民德就是适合当时环境的民德。”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什么是社会化?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社会化的必要性。

★简述米德的自我发展理论。

★简述埃里克森的人类成长阶段说。

美国心理学家艾利克森把人生分为8个阶段,即婴儿阶段、幼儿阶段、学前阶段、学龄阶段、青少年期、青年期或成年早期、成年期或中年期、成熟期或老年期。他认为,在这八个阶段会遇到不同的人生任务,因此也就需要心理成长以对特定的社会要求做出反应。如果人能够成功地对特定的社会要求做出反应,就会得到积极的评价,从而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并进而对未来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反之,如果他不能成功地对人生任务做出积极反应,就会产生负面心理,进而对未来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为什么同龄群体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谓同龄群体是指由那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所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儿童和青少年刚刚步入群体之中,受到同龄人趋同的兴趣、爱好的吸引,以及想获得同龄群体的认同的心理影响,使这个群体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个群体的人们来于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价值观念,因此,影响力不容忽视。在同龄群体中,儿童感受到一些不同于家庭和学校环境中的新的东西。首先,在同龄群体中的大多数活动不是由某种权威事先为他安排好的,他可以以一种独立的姿态,在平等的基础上与他人交往,这可以大大提高自身的独立意识,学会灵活地扮演多种社会角色,增加人际交往和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其次,个体在同龄群体中接受大量亚文化的影响,形成较为明晰的亚文化意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同辈群体对个体社会化的必要性。

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属于继续社会化。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出生时就已经存在)、自我、超我(是由于后天的奖惩而形成的,就像一位牧师,告诉着人们所应该遵循的社会规范,即道德化了的自我。)三部分组成。

“文化反哺”指的是逆向社会化。

人的行为、感情和个性只听命于基因编码。×

人是遗传和环境教化的共同产物。√

再社会化是一种强制的、负面的社会化。×

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是一种逆向社会化。√

米德认为,儿童在群体游戏阶段阶段发展起了一般意义上人们对他们的要求和期望的观念,即米德所说的“一般他人”

第四章社会互动与社会角色

★什么是集合行为?集合行为产生的条件。

★竞争和冲突的区别。

★什么是社会角色?简述社会角色扮演的过程。

★社会角色失调的几种情况。

★★试用集合行为的理论分析2003年春因为“非典”在全国很多地方出现的抢购白醋、板蓝根等的现象。(集合行为产生的6个充分非必要条件)

最早提出“角色”概念的美国心理学家是G·H·米德。

学会区分先赋角色、后天形成的角色)。

常人方法学的代表人物是加芬克尔。

在社会互动中,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较量、争夺称为竞争。

社会互动的构成要素包括“必须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动主体”、“互动主体之间必须发生某种形式的接触”、“参与互动的各方有意识地考虑行动‘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中国文化中的“忠孝不能两全”,其实指的是角色扮演中所遇到的角色冲突。

社会生活中有很多互动的基本形式,它们是交换、合作、竞争、冲突。

作为社会互动的最普遍的形式,同时也是个人赖以生存和社会赖以维系的最基本前提是合作。

下列属于社会互动的有:向朋友点头微笑√向老师提问题√在商店里购物√在电话里和人聊天√;向地上泼水×。

随着人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畜牧业与农业的分工而出现的新的社会关系是业缘关系。

按照戈夫曼的观点,社会互动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印象管理或自我呈现”。

A.交换 B.印象管理或自我呈现 C.竞争 D.冲突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Albort)把传言和谣言的传播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磨尖、削平、同化。

第五章社会群体

★什么是初级社会群体?初级社会群体的特点。初级社会群体的正、负功能。

★请简述群体凝聚力对群体的重要作用。

★摩尔根对人类家庭发展形态演变的论述

★简述当代中国家庭的结构及其功能发生的变迁。

★家庭的功能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演变趋势。

家庭的功能(略)

在现代城市社会中,家庭的核心功能发生了改变,绝大多数家庭不再是组织生产的单位,原来的生产功能已经丧失,传统社会父系父权的家庭制度因而丧失了其基础之根本。伴随着妇女走出家门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并取得经济上的独立,男女两性的关系也在趋向平等;家庭的抚育功能包括子女的社会化和老人的赡养等也越来越弱,这些功能渐渐地已经由一些社会化的专门机构来承担;家庭的生育的功能也在减弱,而性与情感满足的功能在慢慢加强★家庭暴力的特点。

★★我国转型时期的初级社会群体发生了哪些变化?这种变化对社会生活有何影响?针对这种变化带来的社会问题,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社会组织需要具备哪些构成要素?与初级社会群体相比,又具有哪些特征?

★★评述韦伯的科层制理论。

★泰罗制,简述泰罗制的主要内容。

★简述社会组织中的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答:社会组织中的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对于群体成员来说有积极的支持作用:首先,它给群体成员感情上的支持,给他们以安全感。第二,它给群体成员以工作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但也会对其成员的行为有所约束。

非正式群体对正式组织的作用:第一,当非正式群体并不是为了对抗组织的权威而出现时,它基本上是无害的。第二,当非正式群体是以反对正式组织为目标或它的目标与正式组织有矛盾时,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对组织的运行就会产生干扰。

★简述家长制管理方式。

★指出“经济人”假设与“社会人”假设对管理策略的不同观点。

“经济人”假设是美国管理学家泰罗为企业管理设计的思想。认为工人是为挣钱来工厂做工。因此通过多劳多得、物质刺激就能激励工人勤奋工作,提高效率。这种方式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但由于把工人看成机器而遭到批判。“社会人”假设由梅奥等人通过霍桑实验得出的一种管理方式。认为工人不仅是为钱而来,而且具有多方面要求,并提出社会因素是影响工人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管理中要以人为中心,给予基本关心,激发他们积极性,提高效率。这种理论开了管理理论之新风,对管理实践有巨大影响。

人类群体的产生和存在的原因有它是生产活动的需要;它是社会生活活动的需要;它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它能满足个人的心理需要;它是个人物质生活的要求。

以下情况中最典型的群体是(D)。

A.电影院里看电影的观众B.在同一个教室参加考试的考生

C.搭乘同一辆公交汽车的乘客D.在大院里乘凉聊天的邻里

下列属于初级社会群体的是家庭√学校×工厂中的“哥们”群体√工作单位×

只有两对异代夫妇而没有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类型是主干家庭。

家庭的演化经历某几种形态,它们分别是血缘家庭、地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

一般地说,家庭建立的基础是婚姻关系。

为了完成较高层次系统所规定的工作和任务、依据一定章程、按照某种正式的手续而建立的群体,称正式群体。

亚文化是只为某些特定的人群、群体所接受的文化,它必然与主文化相对立×

在现代社会中,先赋条件对社会流动的影响不存在了×

家庭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为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法律和道德观念所承认的社会群体√

参照群体就是个人与之进行比较的群体√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的首属群体包括家庭、邻里、游戏伙伴。

人们有意识地建立起来旨在达成特定目标的社会单元称为是社会组织。

以下对霍桑实验描述正确的是()。

是由霍桑教授主持的一系列实验的总称×

该实验第一次把工业中的人际关系问题提到首要地位√

该实验发现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群体√

该实验得出一个重要结论:社会因素是影响工人生产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工人不但有经济方面的需要,而且有广泛的社会需要。√

人际关系理论认为人是“社会人”。

科层制建立的基础是法理型统治。

帕森斯把社会组织分为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整合组织、文化维系组织(模式维持组织)。

科层组织的基本特征是:

权威分层、职务分等;因公设职、专职专人;任人唯贤、赏罚分明;照章办事、公平无私;公文往来、空口无凭

科层制最大的优点在于行政管理效率高。

对韦伯提出的科层制的描述正确的是。

是一种理想型√;不是对现有组织的写照√;

是一种职位分层、权利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模式和管理方式√;

是一种追求组织效率的理性化的组织模式√。

第三部门是指非营利组织。

法约尔认为他所提出的行政理论(一般管理理论)适用于公私企业、军队、社会团体、党政机关等(所有组织)。

现代形式的组织结构有: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

在社会组织中采取职能部门与项目小组交叉管理的方式,每个员工既接受职能部门的领导和监督,又接受项目负责人的领导和管理,这种组织结构模式属于矩阵型。

第六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请论述目前我国社会分层的现状,并对究竟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社会阶层结构加以分析。

★简述阶级与阶层概念的异同。

答:①所谓阶级就是由那些对生产资料具有相同关系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集团。阶层则以个人所拥有的财富、地位、权力与声望的高低等社会因素而划分的。

②划分标准不同:阶级以个人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所处的位置,特别是与生产资料的关系为基础,阶层则以个人所拥有的财富、地位、权力与声望的高低而划分的。

③关系的性质不同:阶层和阶层间不一定彼此敌对,但阶级与阶级之间是对抗性的矛盾。

★简述马克斯·韦伯关于社会分层的观点。

★★什么是社会流动,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有哪些?并结合我国实际,论述社会为什么需要合理的社会流动。

★简述帕累托精英循环理论。

该理论认为“精英”是指在一定活动圈子中“具有最高才能指数的人”。“精英”可以分为:统治精英和非统治精英。具有理想的社会流动和完美的开放社会中,精英的地位才能与卓越的才智相联。但社会现实是遗产继承、家庭关系等阻碍着人们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自由流动。因此,精英称号与非凡才智相背离。帕雷托宣扬最大限度地社会流动和职业开放。

该理论认为,精英称号与能力之间的不平衡是精英衰败的表征,这种不平衡的潜在原因是低级阶层中优秀分子的聚集和高等阶层中劣等分子的聚集,更深层的原因是社会流动不畅和精英循环受阻。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精英循环,如果精英群体拒绝更具才华的成分的输入,就会发生精英循环受阻,其结果是社会秩序的衰败、国家和社会失衡,并导致社会堕落;或者造成新的精英用暴力推翻过时的、无能的统治者精英。

为什么需要合理的社会流动

合理社会流动能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表现为:

(1)形成开放、动态的分层结构取代封闭、固定的分层结构有助于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2)合理的社会流动能够拓宽社会各层间的接触界面,有助于各层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联系,加强了社会整合的程度。

(3)合理的社会流动能有效的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开拓进取精神,给社会系统注入活力,从而推动实现高水平的社会良性运行。

能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是基尼系数。

有无垂直流动反映了社会分层结构的封闭与开放程度。

在西方社会学中,最早提出社会分层理论的是韦伯。

马克斯·韦伯认为应该用以下标准来划分社会层次:经济收入;声望;权力。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分化最明显的社会群体是知识分子。

当代中国社会的十大基本阶层。

阶级是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出现而产生的。×

阶级是这样一些大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阶级始终是一个经济范畴×

阶级的本质是剥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国家“超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大批蓝领工人向白领工人的转移属于结构性社会流动√

社会结构开放程度的提高既是社会流动的结果,也是进一步加强社会流动的前提√

从重视个人发展的先赋条件到重视个人后天获得的条件的转变,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先赋条件对社会流动的影响不存在了×

从流动的方向看,空间流动属于水平流动。

按照流动的参照物划分,社会流动可分为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P156

阶级划分主要是按人们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关系以及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的来划分。

从社会流动的动因来看,我国目前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属于结构性流动。

社会分化会造成的后果有提高社会整体的功效、加大了社会整合的难度、造成社会冲突,压抑社会成员的积极性、降低社会整合度。

影响人们获得社会地位的个人自致条件有个人成就、工作经验、教育程度。

社会流动现象发生的前提条件是个人与社会位置的非固定化、一定的社会位差的存在、社会结构的开放性。

随着社会发展,普遍性的社会关系将取代特殊性的社会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自致因素对个人的社会流动的影响愈来愈大√

社会的经济现代化就是工业化√

家庭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为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法律和道德观念所承认的社会群体。√

第七章社区

★什么是虚拟社区?虚拟社区与一般社区相比,具有何种特点?

★简述社区的构成要素。

★★关于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探讨有哪些重要的观点?谈谈你对中国城市化道路的看法。

观点一:优先发展小城镇,走农村城市化道路。

观点二:优先发展大城市,打破城乡分立的二元社会结构。

观点三:要依托大城市发展若干城市群和城市带,提高城市总体效率。

观点四:多元发展模式,优先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小城镇建设同时推进。

关于城市化道路是以大城市建设为主,还是,以中小城镇建设为主,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一直有所争论。1980年,国家建设委员会提出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方针。后在1989年1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将城市化方针修改为“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积极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90年代初)。2008年1月实施的《城乡规划法》已不再有“控制大城市规模”的字眼,而是提出了大中小城市及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方针。

关于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经过近30年的分歧和争执,在政策层面和学界似乎开始出现了一边倒的态势。“要依托大城市发展若干城市群和城市带,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集中式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将最有可能减轻城市系统的压力”,这种观点现被很多人所接受。推动更加集中化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已经是很多人的共识。

★简述城市化的涵义与动力。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经济改革之初,我国政府所确立的城市发展方针是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国政府所确立的城市发展方针是积极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

城市化的基本动力是工业化。

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F·滕尼斯发表的《社区与社会》被认为是社会学研究社区的标志。

世界上人口城市化最早的国家是英国。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实行的城市管理体制是单位制。

在联合国人口司划分的九类地区中,城市化速度最快的是前苏联。

第八章社会控制

★简述默顿的手段-目标理论。

★★联系实际,试论述当前我国社会越轨行为的现状、特征及其控制。

★从稳定社会秩序与维护社会正义的角度来看,我国对越轨行为进行控制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请简述越轨行为标签理论。

★试述对社会越轨产生的原因分析的三种解释

①生物学从人的生理特征的角度解释某些人为什么产生越轨行为尤其是犯罪行为,认为这些越轨者面部特征有“返祖”现象,或染色体异常,在体态方面也有某种特征。

②心理学的解释,弗洛伊德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其中本我按照快乐原则行事,总想表现出来以满足人们的私欲。有越轨行为的人往往本我比较强。

③社会学解释。失范理论认为社会迅速变动的时期,指导和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就可能失效,人们就可能迷茫,手足无措,从而产生越轨行为;手段-目标理论认为社会规定的文化目标和实现其的手段不配套的时候就会产生越轨行为;亚文化群体论认为,亚文化群体有自己特有的文化规范,该文化规范会和主体文化发生冲突,从而发生越轨行为;标签论认为越轨行为不在于行为本身,而是社会反应、他人定义的结果,他人给某一行为下定义、贴标签才使这一行为成为越轨,并引发了进一步的越轨。

刑法这一社会控制方式属于制度化控制、外在控制、消极性控制、法律控制。

反映统治阶级意志,并且最具有强制力的社会行为规范是法律。

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也是最原始的一种社会控制方式是习俗控制。

A.法律控制 B.道德控制 C. D.宗教控制

法律的社会功能包括惩罚功能、威慑功能、教育功能。

拒绝社会提供的目标,但仍然以符合社会规范的手段行事,这种偏差行为是

()。

A.形式主义 B.退缩主义 C.创新 D.反叛

根据默顿的失范理论,乞丐属于越轨行为的逃避类型。

“众口铄金”说明( ) 。

A.社会舆论的压力有时也会成为一种强制性的控制手段

B.“众口铄金”属于一种社会控制的“过控”现象√

C.“众口铄金”说明非制度化控制的力量不如制度化控制的力量容易驾驭

D.“众口铄金”是通过舆论对被控制对象进行内在控制

E.“众口铄金”说明社会控制与个人自由是一对矛盾√

下列关于道德的论述,正确的是( )。

A.道德由习俗发展而来√

B.道德比习俗对社会行为的影响力弱

C.道德比习俗对社会行为的影响力强√

D.道德相对于法律,约束力更广泛√

E.道德是法律的补充形式√

第九章社会变迁和社会现代化

★简述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

★.简述政府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

★简述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特点。

★★简述社会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并联系实际谈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点。

★★请论述社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有哪些特点。

★什么是社会问题?

答:社会问题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和个人问题,社会问题一般特指那些严重破坏社会秩序、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的问题;影响到社会运行与发展全局;是影响到社会多数成员公共生活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涉及到生活各个方面,而当今世界公认的“三大”社会问题是:“生态环境问题”、“人口问题”和“教育问题”;社会问题须依靠社会的力量进行综合治理。

★★请运用社会学想象力,分析当前我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遇到的任一社会问题。

★简述解释社会问题产生的社会解组论的基本观点。

★★什么是人口因素?我国人口因素方面正面临哪些问题,并产生产了何种社会影响?

答: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数量、构成、分布、质量(健康状况以及文化和科学技术水平)及其变化规律。①人口数量问题;②人口素质问题;③人口结构问题(性别比严重失调问题、老龄化问题等)。

1.谈谈你所理解的社会学

2.使用集合行为的理论分析非典时期的抢购风

书上有

4.论述目前我国社会分层的现状并对中国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结构加以分析

上课讲过,我们要橄榄型的社会结构,大力培育中产阶层

5.莫顿的“目标手段理论”

PPT上有,"越轨行为和社会控制"这章有.

默顿认为社会作为一个文化体系为每个成员规定了目标和合法达到该目标的手段(制度化手段)。当目标和手段不配套的时候就会产生越轨行为.两者不配套、不统一时,人们有五种行为方式:①遵从。即认同文化目标也遵从制度化手段;②创新。即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③形式主义。即放弃文化目标,但遵从制度化手段;(④逃避行为。即既不认同文化目标也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消极退缩;⑤反叛。即用新的目标后手段代替文化目标和制度化手段。

6.简述政法在现代化工作中的作用

答:政府在现代化中的作用:政府是国家政治、经济独立的捍卫者、维护者;是现代化的提倡者、计划制定者和组织者;推动并控制社会现代化过程;直接参与了经济活动

7.对城市化道路的探讨有哪些主要观点。谈谈你对中国城市化道路的看法

观点一:优先发展小城镇,走农村城市化道路。

观点二:优先发展大城市,打破城乡分立的二元社会结构。

观点三:要依托大城市发展若干城市群和城市带,提高城市总体效率。

观点四:多元发展模式,优先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小城镇建设同时推进。

关于城市化道路是以大城市建设为主,还是,以中小城镇建设为主,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一直有所争论。1980年,国家建设委员会提出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方针。后在1989年1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将城市化方针修改为“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积极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2008年1月实施的《城乡规划法》已不再有“控制大城市规模”的字眼,而是提出了大中小城市及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方针。

关于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经过近30年的分歧和争执,在政策层面和学界似乎开始出现了一边倒的态势。“要依托大城市发展若干城市群和城市带,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集中式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将最有可能减轻城市系统的压力”,这种观点现被很多人所接受。推动更加集中化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已经是很多人的共识。

同时结合实际谈自己的看法。

8.社会学的研究过程

PPT上有,第一章

10.论述当前我国越轨行为现状,特征及其控制

社会变迁的形式有()。

A.社会进化 B.社会革命 C.社会改革

D.社会进步E.社会倒退

以下各句表述错误的是( )。

A.社会变迁是社会运动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B.社会变迁并不是直线前进的

C.社会变迁总的趋势是前进的

D.社会变迁仅是全面性的变化

以下对后发展国家描述正确的是(ABCD)。

A.又被称之为“内源发展者” B.存在着跳跃性发展的可能性

C.普遍存在着政治不稳定的问题 D.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

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有()。

A.社会物质需要和利益冲突 B.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C.意识形态的改变D.自然灾害 E.环境破坏

信息社会论者一致认为,信息社会在50年代首先出现在美国。

熊彼特认为每一个经济周期内部都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几个阶段。

现代社会变迁的特点有:速度日趋加快、受科学技术的影响越来越大、同时带来了很多的社会问题、受人们自觉控制的程度不断提高。

一种急剧的、对整个社会进行根本改造的社会变迁形式称社会革命。

以下不属于社会变迁的内容的是( )。

A.自然环境√B.组织结构C.生活方式D.社会基本结构

英国的阿诺德·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一书中提出了社会循环论。

全球化的起飞阶段是在( 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

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增长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哪种社会变迁理论(历史循环论 )。

“后工业社会论”的提出者是美国社会学家( 贝尔 )。

完全否定存在客观意义上的社会问题的理论是(社会建构理论)。

下列属于社会问题的是(ABCD)。

A.某国年青人自杀率不断上升。B.某种传染病的大规模爆发。

C.某国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调。D.某地区水污染严重。

盛行于20世纪20-30年代,侧重于从社会结构角度解释社会问题的理论是(社会病理学)。

A.社会病理学 B.社会解组理论 C.价值冲突理论 D.社会建构理论

效度和信度的关系是(AC )。

A.高效度,高信度 B.高信度,高效度

C.低信度,低效度 D.效度与信度无关

社会学调查研究的具体技术包括( )。

A.问卷调查技术

B.社会测量技术

C.资料收集技术

D.资料分析技术

E.社会学方法论

测量的可靠性,即当人们采用同样的方法和指标去重复测量同一对象时,所获结果的一致程度,指的是测量的( 信度 )。

社会制度的核心是(价值标准)。

A.价值标准B.规范体系C.物质设备D.组织机构

制度必须由以下要素组成( ) 。

A.组织体系 B.物质设备体系 C.规则体系

D.价值系统 E.强制权力

社会学复习资料

罗伯特·斯宾塞:英国人,早期社会学家,代表作是《社会学原理》。斯宾塞将人类社会比作有生命的有机体,一个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如国家和经济,都是相互依赖的,并为保证整个制度的巩固和生存而尽力。他把社会看成一个有机整体并认为它的各个组成部分都为整体的稳定而效力的思想,以及社会的发展是从简单到复杂的思想,被后来尤其是“二战”后的许多社会学家所接受并进一步发展。 埃米尔·涂尔干:法国人,创建了法国年鉴学派。他的主要著作有《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自杀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等。涂尔干社会学的核心是社会秩序问题,在论述社会秩序时,涂尔干使用了“社会团结”的概念,这个概念是指维持社会的最基本力量。把个体连结成社会的是社会成员共同的信仰、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亦即“集体意识”。在西方社会学史上,涂尔干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任务,社会学真正实现了建成一门完整、严密的科学的目标。 马克斯·韦伯:德国人,主要代表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他主张通过理解主观意义来认识社会实在。对社会的研究只能从作为客体存在的个人及其社会行动出发,从社会行动者——个人赋予其行动的主观意义出发,使用特殊的方法,如反省与移情即主观理解的方法。韦伯和涂尔干冰城为古典社会学理论的主要奠基人。 理想类型:是社会学为达到对个别、具体的历史事件的总体把握的目的而采用的一种概念工具。 严复:中国福建人,是介绍、翻译西方社会学著作的第一人。在《原强》中,严复首先简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然后介绍斯宾塞及其“群学”。严复翻译了斯宾塞的社会学专著《社会学研究》,定名为《群学肄言》。 早期结构功能论思想:从系统的角度考察社会生活,把文化或社会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整体的各部分都发挥一定的功能并互相依存。在很大程度上,这种系统被认为存在这为确保生存所必须满足的需要和必要条件。功能主义思想家们倾向于从常态或病态去考察存在需要和必要条件的系统,这就意味着系统均衡和趋衡,当把社会生活看成是一种系统时,社会生活被看成是由相互关联的部分组成的。 乔治·米德的互动论(学生布鲁默收录):基本观点是:(1)我们是根据我们对客观事物的意义来决定我们对它采取的行动的;(2)我们赋予事物的意义是色会互动的结果;(3)在任何环境下,我们都要经历一种内部解释过程,即“和自己对话”,目的是给这个环境确定一个意义并界定怎样行动。明确自己所处的情境,并选择与其具体情境相协调的行为方式。这种行动前的考虑过程就是美国早期社会学家托马斯所说的“共享的情景定义”。 社会:是以特定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为基础,以占据共同地域、共享某种文化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为主体而建立起来,由个人、群体、组织和制度构成的较为宏大的网络模式依靠人们交互作用自我维持延续的相对独立体系。 社会群体:是指由两个或更多人组成的,按照已经形成的和持久的方式相互频繁交往;这些人自称为某一群体的成员,而且非本群体的成员也一致认为那些人属于某群体。 首属群体:在少数人之间有亲密的、持久的关系特征的群体属于首属群体,如家庭、伙伴群、邻里等。首属群体包含的人数较少,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较为直接、密切和持久。他们之间互相熟识,以非正式的方式进行交往。 次属群体:次属群体的关系不依赖于个人的吸引力和亲密程度的永久。次属群体往往是为了某一目的的暂时组合。次数群体里的关系是非个人化和强制性的。如海尔公司、国民党、新加坡政府、哈佛大学之类的正式组织。 差序格局:中国从本质上是个乡土社会。“以‘己’为中心形成的社会关系,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社会结构上是一个以己为中心,边界弹性很大的差序格局。特点是离圆心越近,道德性和工具性责任越重。差序格局是以首属群体为基础的权利义务关系。

《组织社会学》最终整理版

第一章组织的概念及其运行 ?一、组织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组织形式专业组织和一般的社会组织 ?2.研究对象行政组织(企业、政府机关等专业组织)、一般社会组织 ?3.研究问题 ?(1)研究的基本概念 ?角色、角色期望、角色压力、角色紧张、冲突、性格、价值、社会规范、文化、社会行动、社会关系、社会系统。?(2)研究的内容组织的结构与功能、运转过程及规律、问题诊断与分析。请思考研究的具体问题。?(3)研究的变项(互相影响) ?1)人的变项:需要、动机、态度、信仰、价值取向。?2)组织变项:目标、结构、资源等。 ?3)环境变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以及市场环境、内外关系等。 ?二、组织的概念及其运行过程 ?1.社会中的组织人与组织的关系(相互依赖);?工业化与社会组织的变迁。 ?2.何为正式组织?为什么社会会产生正式组织??3.组织如何运转?如何实现有序运转? ?请思考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 ?4.组织与社会 1)组织结构是社会结构的一个层面; ?2)组织分化是社会分化的体现之一; ?3)现代社会是高度组织化的社会; ?4)社会组织是社会稳定的安全阀。 ?三、我国社会组织的研究状况 ?1.1978年以前的组织状况 ?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国有企业等多种组织形式 国有企业单一的组织形式 ?2.1978年以后的组织分化 ?3.我国特有的“单位现象” 单位制度——我国独特和关键的制度形式 ?1)单位组织的特点:行政化与功能多元化 ?单位资源的公有制、非独立性、功能多元化、行政级别?2)单位成员与组织的关系 ?生活保障、福利单位化、个人活动的合法性 第二章组织社会学的理论发展 ?问题思考: ?1.组织社会学为什么会诞生在20世纪初期? ?2.20世纪初期,还诞生了哪些学科? ?3.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研究问题的视角,有何不同?比如:幸福感、信任、社会行为。 ?4.工业革命与社会分工 ?一、组织理论发展概述 ?1.组织研究的多学科性?(1)管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组织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对组织现象解释的基本逻辑是效率机制。 ?(2)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如何获得比个体生产组织形式更高的效率,对组织现象解释的基本逻辑是效率机制。?(3)心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人的因素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对组织现象解释的基本逻辑是行动者行动背后的心理机制。 ?(4)政治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利益关系问题,对组织现象解释的基本逻辑是竞争机制,考察的重点是组织间、组织内的权力关系。 ?(5)社会学研究的中心问题——组织内人际关系,考察的重点是组织的生成机制与运作机制。 ?2.组织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四种形态 ?(1)理性系统组织理论 ?代表学者:韦伯——科层组织理论; ?泰罗——专业化分工、合理化的工艺流程和标准化的训练是组织效率的根本保障; ?法约尔——正式组织结构与一般管理过程省的关系。?理论的共同点:把组织看成是一个理性工具,组织效率源于组织成员的理性。 ?(2)自然系统组织理论 ?代表学者:梅约、马斯洛、赫茨伯格、麦克格雷戈 ?理论共同点:组织是自然历史发展的过程,组织不是理性工具,而是为了完成组织任务建立起来的的人际关系结构。?(3)开放系统组织理论 ?代表学者:洛尔施、劳伦斯 ?研究主题: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基本观点:组织的最佳结构取决于它所处的环境条件、技术、目标和规模等因素,因此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组织设计和管理。 ?(4)行动者系统的组织理论 ?重点探讨组织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结果。?学术流派:决策理论、组织经济理论、社会网络学派等。?代表性学者:西蒙、康芒斯、科斯、威廉姆森、格兰诺维特、博特等 第三章组织分类与研究方法 ?一、一般组织的分类原则 ?1.帕森斯的分类方案(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者) ?依照功能和目标进行分类:经济生产组织、政治目标组织、整合组织(各种社团)、模式维持组织(公安局)。?2.布劳和斯科特的分类方案 ?以组织的受惠者为基础把组织分为四类:互惠组织、服务组织、经营性组织、大众福利组织。 ?3.埃特奥尼的分类方案 ?依照组织权力类型和组织成员的服从方式,将组织分为三类:疏远类组织、功利类组织、道德类组织。 ?4.卡茨和卡恩的分类方案 ?以追求的目标和执行的功能,将组织分为四种类型:生产和经济组织、模式维持组织、适应性组织、管理或政治性组织。 ?5.汤普逊的分类方案 ?以组织所使用的技术为基础,将组织分为三类:长链组织、 - 1 -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 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8(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是指社会通过各种因素,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各种社会力量,促使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能有效的遵从社会规范,从而达到维持社会秩序,实现社会运行目标的目的。 9(社会保障:

经济社会学详细考试复习资料

经济社会学 第一讲经济社会学总论 学习经济社会学的意义(1)经济行为是社会行为的核心部分;(2)社会学、经济学都不是孤岛,学科发展有交叉也需要交流。 (一)什么是经济社会学? 最早的名称:1898年涂尔干《社会学年鉴》中对社会学的分类 关于经济的社会学研究(sociological approach to the economy)。 用社会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 1、[日]富永健一:《经济社会学》:“经济社会学,是把经济行为及经济体系分别看作社会行为及社会体系中的一种形态或下属部门。从这种观点出发,使用社会学的概念工具及理论体系,说明经济行为及经济体系的经济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外延的独立分支”。 2、[美]尼尔·斯梅尔瑟:1963年《经济生活社会学》:“研究社会生活中经济方面和非经济方面之间的关系,即两者是怎样交叉重叠,怎样互相影响的”。 “经济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原理和方法,探讨经济行为对于社会生活的作用,并且科学地分析经济结构和社会其他各种结构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3、中国学者孙本文《社会学原理》:“研究经济现象与其它社会现象的关系” 费孝通《略论经济学》:“传统的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市场上的商品流通、供求关系、物价起落等等,而社会上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变动,满足这些需要的物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消费的很多活动并不在市场上进行的,于是又产生了‘经济社会学’”。 1985年中国社会学首届经济社会学研讨会:“经济社会学以经济和社会现象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把经济现象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进行分析研究。既研究经济政策、经济发展引起的社会后果,也要研究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 (二)经济社会学的先驱 经济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分支。Swedberg:“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逐渐发展成为社会学领域中充满生命力和颇有前景的一门学科。” 社会学的奠基人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等都涉猎经济社会学,并对其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卡尔·马克思(KARL MARX, 1818.5.5—1883.3.14) 理论——历史唯物主义,其中对经济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独到而富有成效的探究,指出经济决定社会总的演变。 经济社会学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雷蒙·阿隆:“马克思是一个社会学家,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他是一个特定形式的社会学家,即经济社会学家”(Aron,1988:154) 富永健一:“虽然‘马克思经济学’本身并不能叫社会学,但可以说历史唯物论整个体系提出了一种经济社会学”(富永健一,1984:4) (2)马克斯·韦伯 经济社会学创始人经济社会学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和《经济与社会》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韦伯主要考察的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起源的关系,

社会学复习资料

导论 一、最早提出社会学的是---孔德 二、社会学的定义 定义:社会学是从综合性、整体性视角,系统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深入揭示社会运行和发展规律的社会科学。 代表人物(严复) 1.社会学是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治和乱、盛和衰的原因,揭示社会由此达到“治”的方法和规律的学问。 三、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1、整体性特点 2、综合性特点 3、科学性特点 4、应用性 四、社会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1、社会的转型与巨变。 2、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帝国主义的出现。 3、资本主义建立后的社会问题、矛盾。 4、民众对正常社会秩序的渴望。 社会学产生的历史传统 1、英国功利主义传统 (1)一种个人主义的理论。 (2)经济人观点。 (3)社会学功能理论、理性选择理沦和交换理论的理论基础。2、法国大革命后的实证主义传统

(1)法国的实证主义传统。 (2)实证主义的意涵。 (3)反对迷信,提倡科学。目的是发现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自然法则。 (4)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最重要的传统之一。 3、德国的历史主义传统 (1)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差异。 (2)人类世界是被有意识选择的世界,不受自然法则的支配。(3)研究行为者的主观意图。 (4)研究社会内部的文化特征,社会成员所普遍认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5)各个社会文化传统的独特性。 4、美国的实用主义传统 (1)美国人的最大特点是讲求实用。 (2)美国人的第二个特征是鼓吹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价值。五、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特点 1.坚持实践原则 2.坚持科学分析视角 3.坚持辩证思维方式 4.坚持研究方式的批判性 5.坚持理论视野的开放性

六、韦伯 韦伯和新教伦理(1)反对马克思经济是社会变迁动力学说,提出宗教是社会变迁动力。(2)提出社会学研究中的价值问题 七、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 城市社会学与定性研究方法的拓展 1、芝加哥社会学派的城市研究 2、芝加哥社会学派与中国社会人类学的渊源 八、社会学冲突 (1)理论主要来源于马克思的思想。 (2)人类社会的主要冲突源自人类所需资源的稀缺 (3)社会通常是在利益冲突之中整合在一起 九、符号互动论、 1)理论主要来源于马克思的思想。 (2)人类社会的主要冲突源自人类所需资源的稀缺 (3)社会通常是在利益冲突之中整合在一起 十、冲突论代表 (1)代表人物乔治·米德、库利、托马斯。 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强调人的双重性。 重视对社会微观层次的研究,强调个人的特殊性。 重视经验世界的考察,主张从生活经验中归纳出理论。

组织社会学复习内容

组织:在人类社会中,人们长期依赖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目标而结成群体。组织就是精心设计的以达到某种特定目标的社会群体。 组织特性:①、目标清晰、明确、理解②、劳动分工,权威分配③、权力集中,控制行为④、组织兴盛,替代,消亡 组织社会学:是对专业组织(包括企业、机关)的结构、功能及其运转规律和问题的研究。即社会学对组织现象的研究。 研究客体:正式组织(包括企业、机关)和有章程的、联合的社会组织。 研究内容:组织结构与设计认识。了解组织的内部结构形式,认识它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组织内外环境系统之间的交换关系。基本结构的功能分析、组织运转与规律探求、组织运转过程中的问题诊断与分析 传统组织结构:特点:金字塔式的纵向型组织 运作特点:动员能力强大、人治关系、持续短暂(替代性问题) 单位组织:在中国社会中具有国家所有或全民所有制性质的各种类型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组织。结构上:政治组织与具体专业组织合二为一。行为上:专业取向和意识形态的行为取向融为一体。功能上:多元化 科学管理理论 出发点:提高劳动生产率,重点放在计划、标准化和在作业层改进工人的努力方向,以使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通过严格程序把每个人的工作规范化,把工艺流程标准化,减少管理人员的主观成分,以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内容:A、建立真正科学的劳动过程 使用科学的方法调查和研究一个普通工人在最适宜的条件下能够完成的最大日工作量,进而在此基础上确定合理的日工作定额。 B、科学地挑选和渐进地培养工人 为达到上述的高额报酬,工人必须经过科学的挑选,确保他们具备与工作相应的体力与智力上的条件,从而具备完成规定产量的可能。 D、管理者与工人之间亲密和持久的合作 管理者和工人之间在工作和职责上几乎是均分的,都要服从相同的规范: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对劳动过程的要求。 人际关系理论(行为科学理论) 基本观点: 以人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原因作为研究对象。它主要是从人的需要、欲望、动机、目的等心理因素的角度研究人的行为规律,特别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并借助于这种规律性的认识来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以实现提高工作效率,达成组织的目标。 它把组织看成是人类活动的共同体,强调人与人、人与群体的关系,而不是人与规则的关系,以个人间的相互留恋和共同利益为基础,主要调节手段是集体所采纳的行为规范。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136个优秀经济社会学论文题目参考

136个优秀经济社会学论文题目参考 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四年的毕业总结,许多大学生都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论文选题难的问题,不知道论文题目应该如何去定位,根据那一个方向去写,这个是部分大学生的一个通病,在这里学术堂根据网友的反馈以及大学生的需求不同,在这里以经济社会学专业为例,举例了136个优秀经济社会学论文题目,希望 能够帮助到在这方面有困难的同学,论文题目的定位非常重要,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祝各位学子毕业成功,前程似锦! 1. 生产服务业集聚与中国城市经济增长--基于门槛回归的分析 2.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现状研究--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金融 学专业为例 3. 社会经济形态视角下的屯堡族际婚姻观变迁研究 4. 中缅. 中老. 中越少数民族跨境婚姻行为的经济学思考 5. 西方对社会保障制度功能的认识:一个历史的考察 6. 河南省智力残疾人群的社会经济状况与发展需求研究 7. 民族院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社会价值人际交往发展需求研究 8. 文化经济时代审美人类学的新问题与新挑战 9.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经济类期刊管理学系列 10. 对高校经济统计基础知识的研究 11. 仪式礼物变迁的经济社会学思考--以广西田阳县龙河村那逻屯祝寿仪 式为个案 12. 试论论知识经济条件下统计学的发展 13. 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下公共关系优化对策分析--以社会化媒体时代为背 景 14. 独立院校经济类专业应用统计学教学探索 15. 近百年来客家乡村妇女经济地位的变迁研究--以梅州市部分农村为例 16. 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身体. 时间与空间的视角 17. 代际经济支持健康效应检验 18. 统计在经济和生活方面的应用 19. 老年人社会经济保障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社会学重点资料

社会学复习概要 名词解释: 1、社会学想象力:是一种特有的心智素质,是对个人经验和广阔的社会之间的关系的强烈意识,使我们能够摆脱狭隘的个人观点,在思想上更清楚地认识个人活动和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使我们能够探索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生活方式与社会实践和社会模式之间的错综复杂的联系。 2、结构功能论:该理论从系统的角度考察社会生活,把文化或社会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整体的各部分都发挥一定的功能并相互依存。 3、冲突论:冲突是每一个社会都无法避免的,是社会生活的普遍现象;权力分配和社会报酬分配的不均是冲突产生的根源;冲突对社会的作用不仅具有破坏性的一面,而且还具有建设性的一面。 4、社会唯名论:该理论认为,社会只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单纯的名称,唯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社会的研究对象是个人及其各种共同的或相互的行动,只有这样才是研究了社会真实存在的现象,而不是一个虚化的社会。 5、社会唯实论:、该理论认为,社会是超越人类个体的客观存在物,是真实存在的实体;社会并非一个虚化的、纯粹抽象的概念,而是对一种真实的客观现实的反映,社会不仅是象物理世界那样实实在在的存在着,而且还凌驾于社会中的个人之上,并因此而外在于个人,不受个人的影响。、 6、社会地位:指任何具有从社会角度规定了的权利和义务的社会位置,通常是根据财富、声望、权力和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和多寡作出的社会排列。 7、社会角色: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8、社会群体:群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共同认同感和团结感的人所组成的人的集合,群体内的成员相互作用和影响,共同享有着特定的目标和期望。 9、机械团结:、即依靠社会成员担任相同的社会角色和遵循共同的价值观念来维持社会团结的一种模式。 10、有机团结:、即依靠社会成员高度专业化的角色,因而相互依存来维持社会团结的一种模式。 11、文化模式:指多种文化特质或多个文化丛经过长期的接触、融合而形成的具有鲜明特征的文化系统。 12、文化堕距:指文化丛中的一部分落后于其他部分而呈现呆滞的现象。 13、社区:“社区”是这样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性社会,其成员共同拥有一个地域环境,他们的主要社会活动或者生活方式属于同一类型,并通过与其成员的经常互动来满足他们的需要。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8.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社会控制:

经济社会学读书笔记

?经济社会学:用社会学的传统分析解释经济现象.强调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在经济中作用,是在社会学和经济学互动中发展起来的学科.基本假设A效用最大化假设B偏好变化假设.视角:C人际关系把握个人行为视角D强调相对地位敏感性E制度分析视角 ?研究策略:A理性选择社会学.古典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若干核心要素结合起来考虑;B新经济社会学.在社会学分析框架和概念的帮助下分析;C社会经济学.利用社会学等其他社会科学视角解决;D PSA经济学.将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发现直接综合进经济学模型;E交易成本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交易成本基础上对组织形式统一分析,理解制度界定与变迁 ?基本概念:资源稀缺性-基本前提,稀缺程度影响合作冲突\制度安排;行为假定-理论模型基础;制度-核心问题;组织-制度是组织的内在结构;社会均衡-制度和秩序存在必要条件 ?行为假定四个角度:A效用最大化(5假定a各种行为目标统一于效用最大化目标b信息完全性不是必要前提c效用评价有完备性d可传递性e各类决策主体行为统一)B他人状况直接影响个人(个人效用受社会网络内外他人影响);C有限社会化(人们并不是完全在效用最大化原则下做选择,有时会不假思索依据惯例行动,人们在不同程度的遵守社会准则同时,保持效用最大化选择的行动空间);D嵌入性(人的有目的性行动是嵌入在具体的正进行的社会关系系统中) ?制度:一个社会中人们相互作用的规则,是人们在确定相互关系时施加于他们身上的一种约束.作用:A通过提高人们行动的代价或收益,约束行为;B引导行为激励作用.正式制度有意建构的\明文规定的\通过系统组织来保障和实施的.非正式制是通过一代代的教诲模仿\积淀演化的. ?组织:稳定互动\协同行动的群体构成了组织. ?社会均衡:所有人都在其所面对的各种约束条件下,做出了效用最大化选择,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通过单方面的改变他自己的行动来增加效用.(并不意味着实现了社会最优,不一定会形成社会制度和秩序) ?基模·价格:在资源交换过程中,对不同资源的交换比例形成的合约. ?相互影响假定和需求:∵A价格水平具有社会阶层区隔标志的含义B高社会阶层成员会因低层与其购买同样产品而产生负效用,低层不避讳.∴价格下降到一定程度,较高层消费者推出,低层进入.社会分层结构和需求∵C一个社会分层结构是金字塔中上层少于下层D中产以上阶层每个人和低阶层每个人购买数量相同.∴价格下降,下层人士需求会大于上层人士退出的影响. ?网络和需求匹配机制:传统供求模型(市场无摩擦假定\价格传递供求双方所需充分信息假定\社会成员拥有无差别信息获取机会假定)匹配问题无关紧要.∵供求双方的沟通存在障碍;供求双方不仅仅关心价格还关心其他,价格传递的信息是不充分的,获取机会也不同∴匹配机制来解决匹配问题∴人际关系网:信息很大程度上作为其他社会过程的副产品被传递,人际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信息完全是通过与市场行为不相干的社会过程传播的. ?社会互动下的市场需求:需求的连带外部性,个人需求受他人影响(正-负效应)A从众:群体规模\比例\价格\个人因素(社会特性)影响,从众行为并不是必然结果,高阶层可能从众于低层B求异:需求与价格弱化器,求异在基本形态上并不排斥从众,求异行为也可能产生示范效应引发从众,求异行为本身也会演变成从众. ?受他人影响的个人偏好:偏好是个人的心理秩序,与生俱来的心理特征,后天环境内化有关∵假定商品多多益善\偏好可传递,无差异曲线表示是消费者获得相同效用的商品组合∴无差异曲线是考察消费者偏好的工具,他人状况带来的正负效应刻画了消费者和他人的关系 ?创新:是实现经济要素的重新组合.五种情况:A采用新产品或某种产品新特性B采用新生产方法(经验上未鉴定)C开辟新市场D新原料供应源E新产业组织. ?创新与社会互动:绝非单独行为,而是通过复杂的社会过程实现的,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使用者的建议\技术开发者与投资者的互动\研究者之间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交流都发挥作用.创新过程分布在使用者\制造商\供应商等人中.非正式交流:A创新的主体间并非毫无保留的交流B交流具有互惠性,非正式交流网络中贡献自己的思想,也能同时听取和捕捉他人的思想激发灵感(机会主义者自然会被排挤出局)C提供咨询和劝告能获得社会回报-服从和赞誉D获得赞誉和服从可以看做是自身富有的信号,获得更多创新互惠的机会. ?创新与制度:制度内涵的激励影响创新:产权制度\权利保障\尽快获利的资本市场制度

中英文对照(适用社会学)资料讲解

中英文对照(适用社 会 学)

专业英语Sociological Terminologies 中英文术语对照 第一部分 Part One I-欧洲古典社会学家 Auguste Comte 奥古斯特?孔德 Karl Marx 卡尔?马克思 Herbert Spencer 赫伯特?斯宾塞 Vilfredo Pareto 维尔弗雷多?帕累托 Ferdinand Toennies 费迪南德?滕尼斯 Emile Durkheim 埃米尔?涂尔干 Georg Simmel 格奥尔格?齐美尔 Gaetano Mosca 加耶塔诺?莫斯卡 Max Weber 马克斯?韦伯 Leonard T. Hobhouse 莱奥纳多。T。霍布豪斯 Robert Michels 罗伯特?米歇尔斯 II-北美古典社会学家 William Graham Sumner 威廉姆?格拉汉姆?萨姆纳 Lester Ward 莱斯特?沃德 Albion Small 阿比奥?斯莫尔

Franklin Giddings 弗兰克林?吉丁斯Thorstein Veblen 索斯坦?凡勃伦George Herbert Mead 乔治?赫伯特?米德W. I. Thomas W。I。托马斯 Charles Horton Cooley 查尔斯?霍顿?库利Robert E. Park 罗伯特。E。帕克 E. A. Ross E。A。罗斯 III-现代早期 Pitirim Sorokin 皮特里姆?索罗金 Elton Mayo 埃尔顿?梅约 Georg Lukacs 格奥尔格?卢卡奇William F. Ogburn 威廉姆。F。奥格本Karl Mannheim 卡尔?曼海姆Alfred Schutz 阿尔弗雷德?舒茨Herbert Blumer 赫伯特?布鲁默Paul Lazarsfeld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George Gallup 乔治?盖洛普Tarcott Parsons 塔尔科特?帕森斯George Homans 乔治?霍曼斯 IV-现代晚期 David Riesman 大卫?里斯曼 Robert King Merton 罗伯特?金?默顿 Barrington Moore 巴林顿?摩尔 Lewis Coser 刘易斯?科塞 Reinhard Bendix 莱因哈特?本尼迪克斯 C. W. Mills C 。W 。米尔斯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经济社会学课程大纲

《经济社会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 □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讲课学时:48 实验(上机)学时:0 学分:48 适用对象:社会工作本科生 先修课程:无 一、教学目标 本课程在介绍经济学和社会学相互关系的历史的基础上,着重展开有关两个学科建设性互动的讨论。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对于在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互动中发展着的一些重要研究领域有所了解;锻炼学生跨学科思考的能力;探讨各种理论的前提和解释边界,借以提高研究者的学术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经济社会学是当前十分活跃的一个研究领域,其最富活力之处在于在经济学和社会学之间开始出现有建设意义的对话,并由此产生了一些有潜力的理论生长点,出现了一些可资继续开掘的研究成果。 近一个世纪以来,主流经济学已经演变成一个逻辑相对严密的体系。许多经济学家已经习惯于在这个严密的体系中进行思考,对某些基本假设习以为常,而疏于

对在假设中被排除的因素进行深入的思考。而这些因素,很可能在现实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若反观社会学,却常常可以发现对这类因素的关注。因此,与社会学对话,有利于使经济学的理论模型更加逼近现实。 对社会学来说,它虽然有比较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思想,但却缺乏对理论的更为严密、精确的陈述,特别是欠缺对于理论前提的思考;此外,由于“剩余策略”的影响,也使得社会学在需要面对人类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现象——经济生活现象时,显示出力不从心。和经济学开展有建设意义的对话,至少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对社会学学科本身的局限加以弥补。 本课程在介绍经济学和社会学相互关系的历史的基础上,着重展开有关两个学科建设性互动的讨论。课程中所选择的阅读文献,都是有理论代表性的。 本课程遵循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特点进行课程设计,作为学科基础课,注重以社会学的视角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使得学生对作为现代社会重要内容之一的经济活动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教授的过程中,强调以理论为经,经验现象为纬,帮助学生构筑经济社会学在知识、理念等方面的基本框架,为学生后续的专业学习夯实基础。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黑体,小四号字) 以表格方式表现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表格如下:(宋体,小四号字) 教学课时分配

社会学资料(1)

社会学资料 一、上海市的一位陶姓女工被闸北区检察院以诈骗罪批准逮捕。据报道,这位女工前一段时间假冒企业名义在社会上集资,以到期可以获得高额利润为诱饵,骗得一些市民共计两万余元的钱款。根据报纸上的介绍,这位女工之所以进行金钱诈骗,既不是为了自己挥霍,也不是用于自己的正常消费,而是为了给自己孩子所在的学校提供赞助。其目的是为了儿子在学校中可以得到老师的热心照料和重点辅导。——上海《生活周刊》 1.根据上述材料,运用社会角色的相关理论,分析陶姓女工诈骗这一事件。 答案:首先,任何社会角色总是与其特定的权利和义务相联系的。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 其次,社会角色的扮演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必须经过人和某种规范的认可才能扮演。也就是说,要进行角色确定,回答“我是谁”的问题。来确定自己的实际地位、与别人的关系,从而充当该角色。 第三,陶姓女工在确定自己是孩子的母亲这一角色上不存在问题。但是在非法集资这一问题上,陶姓女工没有确定好自己的角色,即出现了角色确定不当。从而出现了违法事件。 第四,陶姓女工在扮演社会角色过程中出现了角色失调现象,犯了角色不清的错误。即陶姓女工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和怎么去做。从而导致了角色失败。 二、在中国,家庭养老既是一种悠久的传统,也是一个古老的制度。“父母在,不远游”。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子女养老和在家养老是合二为一的。据中国1987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全国城乡老年人口家庭类型均以三代户所占比例最大,大约占全部老年人口家庭的50%。1987年的调查还表明,老年人与子女共居的比例高达80%。而据90年代初中国年龄科研中心有关“中国老年人供养体系调查”,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难点集中营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难点集中营 一、名词解释 1. 主文化: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2. 亚文化:亚文化指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3. 反文化: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4. 社会化:它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 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5. 社会群体:(广义上)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 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 (狭义上)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6. 初级群体:所谓初级群体,又叫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相互熟 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7. 次级群体:又叫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 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8. 角色集: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一组 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所谓角色集。 9. 角色冲突:所谓角色冲突,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 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10. 社会分层:社会分层指的是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 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11. 社会流动:所谓社会流动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 动。 12. 社会越轨: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揩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 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13. 社会控制:(广义上)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 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狭义上)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14. 社会问题:(广义上)泛指一切与社会生活相关的问题(狭义上)特指社会的病态或失调现象。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15. 集合行为: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为、大众行为。它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 为。 二、简答题 1. 集合行为的主要类型?恐慌:指人们在面临某种直接威胁时,所出现的紧张心态及违反常 规的行为。谣言:是从不知名的来源、通过非正式的途径而传播的信息。 流行:是指一个时期内在社会上流传很广、盛行一时的外表和行为的风格,是一段 时间内为人们广为崇尚的生活模式。 2. 角色失调的主要表现? 角色冲突 角色不清 角色中断 角色失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