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己整理(六国论理解性默写

自己整理(六国论理解性默写

自己整理(六国论理解性默写
自己整理(六国论理解性默写

《六国论》理解性默写

1.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提出“六国破灭, __________ , __________,

_________”的精辟论点.

2.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思厥先祖父, __________, ________,以有尺寸之地” .

3.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 .

4.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__________, ___________” .

5.结尾指出“苟以天下之大,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

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6.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杜牧《阿房宫赋》“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

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_________ !”,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3. 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 如韩愈《师说》中“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苏洵《六国论》中“古人云:‘以地事秦, 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 ” 。

5. 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寄寓了作者对所叙对象充满情感的句子, 如《六国论》中“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并力西向, 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苏洵对六国以地事秦的遗憾之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想当年,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反映了辛弃疾对英雄刘裕的无限景仰。

6. 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助“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敏锐地指出了

对抗秦国的办法,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

7. 古代诗文中有许多今昔对比而感慨横生的名句,如苏洵《六国论》“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

六国破灭之故事, ____________”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8. 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9.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苏洵在《六国论》一文中用作论据,把它高度浓缩为

“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11个字。

10. 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苏洵在《六国论》中总结六国破亡的原因是:“非兵不利,战不善, _____________。”杜牧在《阿房宫》中劝诫统治者说:“秦人不暇自哀, 而后人哀之;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11. 《六国论》中作者含蓄表明写作目的的句子是:,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12. 《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六国论导学案及答案

《六国论》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课文中的重点实、虚词及句式。 2、能准确背诵并翻译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及段落。 3、提炼写作素材,提高作文写作水平。 【基础知识巩固】 一、重要实词积累 (一)写出加点字的读音 率.赂.秦耶()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抱薪.救火()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燕.赵之君()洎.牧()以谗.诛()革灭殆.尽()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胜负之数.()(二)找出通假字 (1)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3)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三)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2)思厥先祖父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4)可谓智力孤危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6)后秦击赵者再 (7)刺客不行 (四)指出活用词并解释 (1)日削月割 理固宜然 (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义不赂秦 (3)不能独完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4)李牧连却之 (五)解释划线的词语 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 思厥先祖父 4.暴秦之欲无厌 5.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6.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7.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8. 始速祸焉 9.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10.洎牧以谗诛 1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1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1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六)一词多义 (1)兵非兵不利而秦兵又至矣 斯用兵之效也 (2)暴暴霜露暴秦之欲无厌 (3)事以地事秦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4)犹犹抱薪救火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5)终终继五国迁灭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6)始始有远略始速祸焉 (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并力西向 (8)得较秦之所得此言得之 然后得一夕安寝 二、虚词 1.以 (1)不赂者以赂者丧 (2)秦以攻取之外 (3)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4)举以予人 (5)洎牧以谗诛 (6)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7)至丹以荆卿为计 (8)苟以天下之大 (9)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10)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2、而 (1)赂秦而力亏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3)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4)二败而三胜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3、之 (1)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2)较秦之所得 (3)苟以天下之大 (4)子孙视之不甚惜 4.与 (1)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2)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三、判断特殊句式类型

理解性默写苏教版

默写天天练 1.《劝学》——-荀子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印证了这句话。 (2)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表明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4)《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后文以雕刻木石设喻正反对比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5)《劝学》中强调君子天性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是“,”。 (6)《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是“,”。 (7)《劝学》中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 (8)《劝学》以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来说明学习贵在坚持的句子是“,;,”。 (9)《劝学》“,”两句,以“木”和“金”为喻来说明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够取得进步的道理。 (10)《劝学》中用三组比喻论述了学习重在积累,其中“,”两句阐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个道理。 (11)《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与之相反的是螃蟹用心浮躁,以致造成“,”的后果。 (12)《劝学》中先用两组比喻说明积累的重要性,接着强调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才会得到最高的智慧的句子是“,,”。(13)《劝学》中以“,”两句论证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即使再难的事情也可以做到。 默写天天练 2.《师说》——韩愈 (1)《师说》中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指启蒙教师的句子是“,,”。 (2)《师说》中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 (3)《师说》中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4)《师说》中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择师的标准是“,,,”。 (5)《师说》一文中阐述了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都会有疑惑的观点的句子是“,”。 (6)韩愈在《师说》中指出,选择老师时不要管他的地位和年龄,并用“,”两句说明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7)韩愈在《师说》中用“,”两句强调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 (8)韩愈在《师说》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的观点是相同的。 (9)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

《六国论》练习题及答案

《六国论》练习题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弊在赂.(luò) 思厥.先祖父(jué) 抱薪.救火(xīn) B.暴.霜露(bào) 如弃草芥.(jiè) 胜负之数.(shù) C.燕.之君(yān) 洎.牧以谗诛(jì) 倘.与相较(tǎnɡ) D.为.国者(wèi) 革灭殆.尽(dài) 日削.月割(xuē)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赂者以.赂者丧以.攻取之外 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C.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惜其用武而.不能终 3.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至于 ..百倍 ..颠覆,理固宜然 B.与战胜而得者,其实 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 D.洎牧以谗诛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事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B.能守其土,义.不赂 C.并力西.向,则吾恐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尝五战于,二败而三胜 B.有如此之势,而为人积威之所劫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二、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赂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也。 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保全 B.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 C.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兵:士兵

《六国论》《阿房宫赋》情境默写

《六国论》理解性默写 1. 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提出“六国破灭,________ __ ,__ ________,_________”的精辟论点。 2. 苏洵《六国论》中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以有尺寸之地。” 3. 苏洵《六国论》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_____ ____ __””。 4. ”, 5. __________,______ ______ 洵《六国论》_________ _____”,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6. 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如韩愈《师说》中“孔子曰:‘三人行,_____ _____”,苏洵《六国论》中“古人云:‘以地事秦,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寄寓了作者对所叙对象充满情感的句子,如《六国论》中“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_____ __________”,表达了苏洵对六国以地事秦的遗憾之情; 8. 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助“_______ ___,_______ ___”,敏锐地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 9. 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 10. 《六国论》中作者含蓄表明写作目的的句子是:_______ ___ ,______ _ ___,_____ __ __。 11. 《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_____ ___ ,______ _ ___,_____ __ __。

六国论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1.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提出“六国破灭,_ __, _,_ _ ”的精辟论点。 2.其中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思厥先祖父,_ _,_ __,以有尺寸之地” 3.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___ ___” 4.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 __,__ __”, 5.结尾指出“苟以天下之大,__ ___,__ __”,明确体 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6.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杜牧《阿房宫赋》“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 秦也;__ __,___ __”,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 广建宫室;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 割,以趋于亡。___ ___”,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7.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如苏洵《六国论》中“古人云:‘以地 事秦,__ __, __,___ __’”。 8.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寄寓了作者对所叙对象充满情感的句子,如《六国论》中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__ __”,表达了 苏洵对六国以地事秦的遗憾之情。 9. 《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__ __,__ __,__ _。 1.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提出“六国破灭,_非兵不利__,_战 不善_,_弊在赂秦_”的精辟论点, 2.其中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思厥先祖父,__暴霜露_,__斩荆棘__,以 有尺寸之地”

3.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___与嬴而不助五国也___” 4.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至丹以荆卿为计__,__始速祸焉__”, 5.结尾指出“苟以天下之大,__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___,__是又在六国下矣__”,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6.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杜牧《阿房宫赋》“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__族秦者秦也__,___非天下也__”,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___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___”,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7.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如苏洵《六国论》中“古人云:‘以地事秦,__犹抱薪救火__,薪不尽__,___火不灭__’”。 8.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寄寓了作者对所叙对象充满情感的句子,如《六国论》中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__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__”,表达了苏洵对六国以地事秦的遗憾之情。 9. 《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__洎牧以谗诛__,__邯郸为郡__,__惜其用武而不终也_。

江苏省江都中学高一语文六国论挖空训练(包括文学常识、理解性默写)

《六国论》挖空训练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句 式:)。或曰:六国互丧 ..(),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 战胜而得者,其实 ..(),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百倍;诸侯之所亡 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 ..(),暴.(通:)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句 式:),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 ..()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 而秦兵又至矣。然则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 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 ..(),理 ..()颠覆 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成语:),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 齐人未尝 ..(),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赂秦,终继五国迁灭 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句式:)。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句式:),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 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 ..()孤危,战 ..()殆.()尽之际,可谓智力 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 ..(), ..()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 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通:)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句式:) 1

《六国论》情境默写及答案

《六国论》情境默写 1. 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提出“六国破灭,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辟论点,其中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思厥先祖父,__________,________,以有尺寸之地”,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_____ ______”,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尾指出“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2.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杜牧《阿房宫赋》“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3.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如韩愈《师说》中“孔子曰:‘三人行,_____ _____”,苏洵《六国论》中“古人云:‘以地事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史论贵在立论精警,如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呜呼!,非秦也;,非天下也”,宋代苏洵的《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______________”,皆借古讽今,发人深省。 5.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寄寓了作者对所叙对象充满情感的句子,如《六国论》中“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苏洵对六国以地事秦的遗憾之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想当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映了辛弃疾对英雄刘裕的无限景仰。 6. 《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_______ ___ ,______ _ ___,_____ __ __。 7.古代诗文中有许多今昔对比而感慨横生的名句,如苏洵《六国论》“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苏洵在《六国论》一文中用作论据,把它高度浓缩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一个字。 10.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苏洵在《六国论》中总结六国破亡的原因是:“非兵不

必修07-2017年版新课标高中语文72篇必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之《六国论》(含答案)

一、必修(10篇) 07《六国论》(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参考译文】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锐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割地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由于割地贿赂秦国吗?”我的回答是:“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他们失去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啊! 秦国除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还得到诸侯的割地贿赂),小的就获得城镇,大的就获得都市,把秦国由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有一百倍,把诸侯贿赂秦国所失去的土地与战败所失去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有一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就不在于战争了。回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因而才有一点点土地。可是子孙们看待它却很不珍惜,拿它来送人,就像抛弃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然后才能睡上一夜安稳觉。待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打来了。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望没有满足;谁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犯谁就越急。所以不用打仗,谁强谁弱、谁胜谁败就已分得清清楚楚了。六国落到灭亡的地步,按理本来应当这样。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像抱着柴草救火,柴草没有烧完,火就不会熄灭。”这话说得在理啊! 齐国不曾割地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它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五国啊。五国灭亡之后,齐国也就不能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自己的土地,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灭亡在后,这是用兵抵抗的效果啊。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多次作战,败少胜多。后来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打退了它。

《六国论》理解性(情景式)默写大全含答案

六国论理解性默写: 1、表明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中心论点又分成两个分论点加以论述,这两个分论点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2、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作者在文中列举齐、赵、燕三国破灭的史实并对此加以分析。作者认为,其中齐国灭亡的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_;赵国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燕国灭亡的原因 是: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 3、《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4、其中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5、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6、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 _____”。 7、结尾指出“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8、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杜牧《阿房宫赋》“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苏洵《六国论》“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9、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如苏洵《六国论》中“古人云:‘__________ 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寄寓了作者对所叙对象充满情感的句子,如《六国论》中“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表 达了苏洵对六国以地事秦的遗憾之情。 11.《六国论》中“认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是因为: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12.《六国论》中作者含蓄表明写作目的句子: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

《六国论》《阿房宫赋》情景默写答案

《六国论》 1.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3.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5.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6.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7. 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8.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9.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10.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11.是又在六国下矣 1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1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14.弊在赂秦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5.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6.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阿房宫赋》理解性默写 1、杜牧在《阿房宫赋》开篇以夸张手法,用“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两句写出阿房宫占地面之广和建筑之高。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疑问的语气,形容长桥似龙的两句是“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3、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批判秦统治者穷奢极欲,用“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两句揭露其疯狂掠夺财富而大肆挥霍的暴行。 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连用四句十分精炼的语言叙述了秦王朝在人民反抗下迅速灭 5、杜牧在《阿房宫赋》结尾分别指出六国和秦朝灭亡的原因,其中写秦灭亡原因的句子是“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6、在《阿房宫赋》中,文末总结秦国灭亡的教训,并借以讽今,以“后人哀之而不鉴

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两句告诫今人如果不从秦的灭亡中引以为戒,仍要重蹈历史覆辙。 7、《阿房宫赋》用“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两个对偶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奢侈浪费无度。 8、描写秦始皇喜繁华奢侈,连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都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两句是: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9、在《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两句,提出了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的人才,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这一观点。 10、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的繁华奢靡,其中把阿房宫所奏之乐与 心斗角。 这个庞大的建筑群的错综复杂。 度。 14、在《阿房宫赋》中,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写了走廊像腰、屋檐像鸟嘴的 待皇帝的宠幸。 16、在《阿房宫赋》中,作者从最普遍的人心角度,说明人人都想过好的生活,人同此 17、《阿房宫赋》中写宫妃们来到秦国后从早到晚的弹琴唱歌,成为秦国一份子的句子 扮时头发如同乌云一般纷纷扰扰。 22 23、 24、《阿房宫赋》中“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这一句表现了阿房宫歌舞升平的景象。

高中语文重要句子默写90句

高中重要句子默写90句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4.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荀子《劝学》)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9.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10.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贾谊《过秦论》) 1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1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过秦论》) 13.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史记·项羽本纪》) 14.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史记·项羽本纪》) 15.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陶潜《归去来兮辞》) 16.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潜《归去来兮辞》) 17.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18.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19.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 20.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2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2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23.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韩愈《师说》)2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师说》) 25.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杜牧《阿房宫赋》) 26.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 27.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杜牧《阿房宫赋》) 28.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绵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杜牧《阿房宫赋》) 29.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30.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31.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苏洵《六国论》) 32.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苏洵《六国论》) 33.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苏洵《六国论》)3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5.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

高考必背古诗文58篇情境默写

高考必背古诗文58篇情境默写 一、必修(8篇) 《劝学》 1.《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2.《荀子?劝学》强调君子与常人本性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是“,”。 3.《荀子?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 4.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是一个人不坚持肯定是不会成功的。《荀子?劝学》中“,”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5.《荀子?劝学》中指出:“青,,”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6.《荀子?劝学》中“,”,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7.《荀子?劝学》中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的君子,就要“”,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8.《荀子?劝学》中“,”,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9.《荀子?劝学》中“”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这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10.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说“,”。12.只要坚持,就会成功。正如《荀子?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屈原列传(节选)》 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 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3.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者司马迁连用了“,”这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为下文写屈原心生怨气并作《离骚》作铺垫。 4.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节选)》中有形象的描述“,”。 5.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 6.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

《六国论》理解性(情景式)默写

《六国论》理解性默写 欧阳学文 1. 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提出“六国破灭,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辟论点,其中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思厥先祖父,__________,________,以有尺寸之地”,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___________”,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尾指出“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2.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杜牧《阿房宫赋》“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______________”,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3.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如韩愈《师说》中

“孔子曰:‘三人行,__________”,苏洵《六国论》中“古人云:‘以地事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史论贵在立论精警,如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呜呼!_________,非秦也;________,非天下也”,宋代苏洵的《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______________”,皆借古讽今,发人深省。 5.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寄寓了作者对所叙对象充满情感的句子,如《六国论》中“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苏洵对六国以地事秦的遗憾之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想当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映了辛弃疾对英雄刘裕的无限景仰。 6.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助“_______ ___,__________”,敏锐地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 7.古代诗文中有许多今昔对比而感慨横生的名句,如苏洵《六国论》“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六国论情景式默写及答案

六国论 1、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破亡的历史,提出“六国破灭,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的精辟论点。 2、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_______________”。 4、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尾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6、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六国破灭的教训来讽刺北宋赂辽。 7、古人写文章常常引用前人的话来作为论据,苏洵《六国论》中“古人云:以地事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寄寓诗人对所述对象充满情感的句子,如《六国论》中“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_____________”,表达了苏洵对六国以地事秦的遗憾之情。 9、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敏锐地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此方法会让对方寝食难安。 10、古代诗文中有许多今昔对比而感慨横生的名句,如苏洵《六国论》“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_________________”。 11、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禁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杀秦王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六国论》中作者含蓄表明写作目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13、《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到底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非兵不利战不利弊在赂秦 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3.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5.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6.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7.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8.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9.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10.是又在六国下矣 1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12.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3.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六国论》理解性情景式默写大全含答案

《六国论》理解性默写大全(含答案) 1.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提出“六国破灭,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辟论点。 2.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杜牧《阿房宫赋》“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_________ _____”,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4.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如韩愈《师说》中“孔子曰:‘三人行,___________”,苏洵《六国论》中“古人云:‘以地事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史论贵在立论精警,如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呜呼!____ _____,非秦也;__ ______,非天下也”,宋代苏洵的《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______________”,皆借古讽今,发人深省。 6.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助“_______ ___,_______ ___”,敏锐地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 7.古代诗文中有许多今昔对比而感慨横生的名句,如苏洵《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苏洵在《六国论》一文中用作论据,把它高度浓缩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个字。 10.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苏洵在《六国论》中总结六国破亡的原因是:“非兵不利,战不善,_____________。”因此,杜牧在《阿房宫》中劝诫统治者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六国论》中借古讽今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12.《六国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用了古人的一个譬喻,准确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 13.苏洵在《六国论》中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的积威吓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14.《六国论》中“认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是因为:______,______。 15.《六国论》中论述齐国灭亡根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16.《六国论》中论述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17.《六国论》中表现列国先人艰苦开辟疆土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六国论》中作者含蓄表明写作目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坚持无力抗秦到底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国论》名句复习

《六国论》及《阿房宫赋》的复习 一、情景式名句默写 1、《六国论》作者用,两句对自己的观点“弊在赂秦”进行解释。 2、《六国论》中作者用于表达对当朝统治者劝谏的三句,,。 3、《六国论》中的“,,,”四句,作者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阐明六国破灭的原因,“赂”字总领全文。 4、《六国论》中的“,,,”引用了古人的一个譬喻,准确地说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 5、《六国论》中讽刺六国的后代只顾眼前的暂时利益,轻易地把先辈辛勤开辟的国土割让给秦国的句子是:,,,,,。 6、苏洵在《六国论》中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的积威所吓到的句子是:。 7、《六国论》中作者认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是因为“,”。 8、《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9、《阿房宫赋》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的句子是:,;,。 10、《阿房宫赋》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使读者印象更为强烈的语句是:,。 11、《阿房宫赋》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的句子是:,,,。 12、《阿房宫赋》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抨击的语句是:,;,。 13、《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是,? 14、杜牧在本文中最后总结,六国和秦国的灭亡都是由于不修自身,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的语句是:,;,。 15、杜牧在文中告诫后人光是感叹是没有用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让历史重演,如果不能够吸取教训终将重蹈覆辙的语句,;,。 16、《六国论》中作者论述齐国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 17、《六国论》中作者动之以情,用,,,,写祖宗的土地来之不易,祖先创业之艰难。 18、如果六国礼遇贤臣,爱护子民,并力西向,则或许能避免,的命运。 19、《阿房宫赋》中,写秦始皇迅疾垮台的句子,,,。 二、句子翻译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