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慢乙肝抗病毒知识总结

慢乙肝抗病毒知识总结

慢乙肝抗病毒知识总结
慢乙肝抗病毒知识总结

慢乙肝抗病毒要点

乙肝抗病毒应做到三个合适:对合适的患者在合适的时机选择合适的药物。处于免疫耐受期的患者不需抗病毒治疗,效果不好且会增加耐药风险。

一、慢乙肝患者抗病毒指征

1、慢乙肝患者对HBV-DNA水平,HBeAg阳性者,HBV-DNA>105copy/ml;HBeAg阴性,HBV-DNA>104copy/ml;ALT>2倍正常值上界(排除病毒外病因)。(1IU/ml=5.6copy/ml)

2、存在明显的肝脏炎症(2级以上)或纤维化,特别是肝纤维化2级以上者。

3、ALT持续处于1×ULN(正常值上限)至2×ULN之间,特别是年龄大于40岁者,建议行肝穿或无创性检查明确肝脏纤维化情况后,如果肝组织学显示Knodell HAI ≥4,或炎症坏死≥G2,或纤维化≥S2,应积极给予抗病毒治疗。

4、ALT持续正常(每3个月检查一次,持续12个月),年龄大于30岁,伴有肝硬化或肝癌家族史,建议行肝穿或无创性检查明确肝脏纤维化情况后给予抗病毒治疗。

5、诊断为乙肝肝硬化者,无论其转氨酶是否正常,必须使用抗病毒治疗。

6、与HBV相关HCC患者必须使用抗病毒治疗。

7、肝衰竭患者,必须抗病毒治疗,重症化明显者,最好使用低

效抗病毒药物,如LAM;重症化不明显者,可直接使用ETV。(重症化主要看凝血功能、转氨酶、胆红素等)

二、特殊患者使用抗病毒药物

1、儿童

符合抗病毒指征,推荐使用LAM/ADV,12岁以下患者LAM剂量为3mg/kg,ADV剂量为0.3mg/kg。12岁以上儿童与成人剂量相同。

2、孕妇推荐使用LAM/LDT/TDF

孕前如有抗病毒指征应使用NA(S);孕前如一直使用ADV/ETV,换用LAM/LDT/TDF抗病毒治疗;如使用INFα者,应换用前三种药物,停用INFα6个月后怀孕;如在孕期三个月有高病毒血症(HBV-DNA>106IU/mL),可使用NA(S)预防母婴和宫内传播,仅预防母婴传播者,可在分娩后3个月终止治疗,可母乳喂养。

3、乙肝病毒携带肝移植患者,在移植前2周应开始服用NAS。

4、合并HAV或HEV感染者,重叠感染可短暂抑制HBV,但甲肝及戊肝治愈后又转至原生状态。重叠感染加重肝脏负荷,少数病人病变较重,甚至可发生亚急性肝衰竭。因此,对HBV-DNA阳性患者应及时给予NAS治疗。

5、合并HCV感染者,应先确定哪种病毒占优势再决定如何治疗。

6、合并HIV感染者,HIV感染者中有14.6%重叠感染HBV。LAM,TDF,ETV同时具有抗HBV和HIV的作用,因此,对同时需要抗两病毒治疗者,治疗方案应包括2中抗HBV药物,如:LAM联合TDF或者ETV联合ADV。尽量避免仅使用1种具抗HBV的药物,以尽可能降

低HBV耐药风险。

对不需要抗HIV治疗的患者,应尽可能选无或者很少有抗HIV活性的药物进行抗HBV治疗,如:INF、ADV、LDF。

7、多重感染:HCV、HBV与HDV主要通过血液传染,可同时发生3者重叠感染。在国内HDV的地方流行区,各类慢性感染中HBV混合HDV占10%-20%,其中再混合HCV成为三重感染的约5%。对此可给予干扰素的抗病毒治疗?

8、HBsAg阴性,HBcAb阳性患者如需应用强效免疫抑制剂或细胞毒药物,建议给予NAS治疗。

三、抗病毒药物

单纯的抗病毒药物仅能抑制病毒复制,不能完全清除病毒,也就是说它能够控制病情进展,但不能完全治愈乙肝。

核苷(酸)类似物(NAS)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HBV反转录酶(rt)将外来的由NAS形成的药物源性底物与HBV-DNA链延长所需要的天然底物相竞争,并结合到延长中的DNA链上从而使DNA链的延长中止。NAS直接抑制HBV-DNA复制,间接抑制病毒蛋白的翻译核苷类似物:拉米夫定LAM;恩替卡韦ETV;替比夫定LDT

核苷酸类似物:阿德福韦酯ADV;替诺福韦TDF

1、ETV恩替卡韦(博路定、雷易得、润众、维力青等)0.5mg 是临床使用较多的高耐药屏障药物,有作用强,耐药率低,副作用小,但价格较贵。在NAs初治乙肝患者中(HBeAg阳性或阴性),ETV治疗5年的累积耐药发生率为1.2%。

2、LAM拉米夫定(贺普丁、贺甘定)100mg 上市时间最长,安全,疗效确切,便宜,但耐药率高:随治疗时间延长,病毒耐药突变的发生率增高 (第1、2、

3、4年分别为14%、38%、49%和66%)。

3、ADF阿德福韦酯(贺维力、名正、代丁)300mg 对拉米夫定耐药者仍有效,常作为LAM耐药后联合用药,缺点:抗病毒作用较弱,起效慢,有潜在的肾毒性。

4、LDT替比夫定(素比伏)600mgHBeAg转换率高(22%),可增加肾脏血流,对肾脏有保护作用,常作为乙肝合并肾损害的抗病毒用药,因其无致畸性常作为妊娠期间用药,缺点:变异率较高,有肌酸激酶(CK)升高(表现为肌肉酸痛)等副作用,上市时间短,抗病毒作用,长期疗效和安全性都有待证实。

5、TDF替诺福韦 300mg 是目前抗乙肝病毒作用最强,耐药率最低的药物,缺点是肾损害,低磷性骨病,价格高昂。

6、干扰素(长效干扰素、国产短效干扰素)该类药物的优点是有固定疗程、不产生病毒耐药、HBeAg,HBsAg血清转换率()高且应答持久、具有调节免疫和抗病毒双重功效;缺点:需皮下注射、价格较高、不良反应较多等(流感样症候群、骨髓抑制、精神异常等)有妊娠、精神病、酗酒、失代偿期肝硬化、甲状腺疾病等禁忌症。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派罗欣) 135/180 ug/0.5ml;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佩乐能)50/80/100 ug/0.5ml ih 每周一次短效干扰素赛诺金、安福隆、凯因益生、运德素:有α1b、α2b、α2a三个亚型。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成人5百万单位)。

6、理论上干扰素联合NAS可提高病毒应答率,但缺少这方面的研究数据。在两者联合用药时应避免INF-α与LDT联合治疗,可致周围神经病变。

四、抗病毒疗程

1、核苷(酸)类药物:建议总疗程至少4年,在达到HBV DNA 低于检测下限、ALT复常、HBeAg血清学转换后,再巩固治疗至少3年(每隔6个月复查一次)仍保持不变者,可考虑停药,但延长疗程可减少复发。

至于个体化的评估,对以下患者需进一步延长疗程:1、男性,>40岁;2、有肝癌家族史;3、影像学检查或生化检查有肝纤维化表现或有脾大者。延长治疗的目的是使患者今多地延长感染静息期,阻止肝炎反复发作和肝病进一步发展。

2、干扰素:推荐疗程1年,但治疗早期应答可帮助预测应答。若经过12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未发生HBsAg定量的下降,且HBV DNA较基线下降< 2 Log,建议停止治疗

五、NA(S)耐药的补救治疗

病毒耐药后可出现病毒学突破及反弹,多后继生物化学突破及反弹;HBeAg血清学转换率降低或已发生转换后又发生了逆转换;肝组织学已有的进步的开始倒退;肝脏病变进展,肝硬化发生率增高。对病毒耐药的补救治疗应尽早最好在发生生物化学突破前开始。因此对

接受NA(S)治疗者应3个月检测一次。

1、补救的基本原则是加用一种无交叉耐药的第二种药物,如对核苷类似物耐药者加用核苷酸类似物反之亦然,联合治疗核心价值在于彼此抑制rt(HBV反转录酶)耐药位点的变异,从而消除或显著减少耐药变异的风险。

2、对LAM耐药换用TDF或加用TDF

对ADV耐药换用ETV或TDF加恩曲他滨truvada(抗逆转录酶药):每片含恩曲他滨200mg,TDF300mg

对LDT或ETV耐药换用或加用TDF是优先选择

对多重耐药病毒变异株首先考虑干扰素治疗,备选方案为TDF联合ETV或用恩曲他滨

NAS类似物耐药的补救治疗

六、免疫接种

1、HBsAb定量在正常值上限10倍以上可以不需要注射疫苗,有抗体但低于10倍以下者需要注射乙肝疫苗一针,每次注射20ug,一月后复查;无抗体者,实行0、1、6方案,每次注射20ug,第三针注射后一个月复查乙肝定量以确定免疫是否成功。

2、新生儿常规免疫:重组乙肝疫苗接种,10ug,im,在24小时内接种,30分钟内最好,越早越好,可在两手臂不同部位注射疫苗及免疫球蛋白(剂量应≥100 IU)。接种后可母乳喂养,实行0、1、6方案。

3、治疗性的注射乙肝疫苗无意义。

乙肝防治知识讲座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知识讲义 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第八期 乙型肝炎防治知识讲座 2014年7月

乙型肝炎防治知识讲座 主讲人∶韩家跃时间:2014年7月26日 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其传染源主要是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急性患者在潜伏期末及急性期有传染性,但不超过6个月。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最大,其传染性与病毒复制或体液中HBVDNA含量成正比关系。乙型肝炎是传播最广泛,传播途径复杂的肝炎。 目前,我国的乙肝病毒感染率约近60%;乙肝病毒携带率约占总人口的10%,全国约有1.25亿人携带乙肝病毒,其中乙肝患者大约有3000万。我国从1992年实行乙肝疫苗接种后,特别是为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乙肝病毒携带率已开始呈逐渐下降趋势。据推算,通过两三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国乙肝病毒携带率可从目前的10%下降到1%以下。 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 HBV主要经血和血制品、母婴传播、破损的皮肤和粘膜及性接触传播。围生(产)期传播是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多为在分娩时接触HBV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经皮肤粘膜传播主要发生于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注射器、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手术,以及静脉内滥用毒品等。其他如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也可传播。与HBV阳性者性接触,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其感染HBV的危险性明显增高。 由于对献血员实施严格的HBsAg筛查,经输血或血液制品引起的HBV感染已较少发生。 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HBV。经吸血昆虫(蚊、臭虫等)传播未被证实。 乙肝的免疫预防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乙肝病毒,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乙肝病毒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我国一般人群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9.09%,44.62%的成年人无保护性抗体。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归纳总结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归纳总结 一、基本知识 1、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肝炎病毒通常分为甲、乙、丙、丁、戊型。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常见。 甲肝和戊肝多为急性发病,预后良好;乙肝和丙肝感染易发生慢性化,危害较大,感染是年龄越小,越容易慢性化;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2、我国肝炎现状与挑战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地区,发病率高。2010年我国报告病毒性肝炎病例近132万例,死亡884例,位居传染病发病之首,其中乙肝占所有肝炎病例的80%。 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1-59岁人群HBsAg 携带率为7.18%,15岁以下儿童HBsAg 携带率为2.08%,与1992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相比,我国1~59岁人群HBsAg阳性率下降了2.5百分点,15岁以下儿童下降更明显,下降7~8个百分点。特别是4岁以下儿童携带率已降低0.96%,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根据2006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的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估计,全国约有9300万乙肝病毒感染者,每年因该病所致的

直接经济损失至少5000亿人民币。卫生部将乙肝列为重点控制的传染病。 3、肝炎的传播途径 甲肝和戊肝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乙肝、丙肝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输血及血制品以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刺等);母婴垂直传播;性接触传播。丁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相同,但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二、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1、疫苗是预防乙肝的首选,国家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控制策略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安全、有效的措施。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约80%-95%的人群可产生免疫能力,保护效果可持续20年以上。由于乙肝病毒感染是导致原发性肝癌的主要因素,因此接种乙肝疫苗也可降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能发生感染,因而接种乙肝疫苗还可预防丁肝病毒感染。 乙肝疫苗全程免疫需按0,1,6月接种3针。1992年开始实行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策略,2002年起我国实施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的策略,第1针应在出生24小时内接种,并完成全程接种。2009-2011年,实施对15岁以下人群进行乙肝疫苗查漏补种措施,以

流行性乙肝防治知识

乙型肝炎防治知识 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其传染源主要是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急性患者在潜伏期末及急性期有传染性,但不超过6个月。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最大,其传染性与病毒复制或体液中HBVDNA含量成正比关系。乙型肝炎是传播最广泛,传播途径复杂的肝炎。 目前,我国的乙肝病毒感染率约近60%;乙肝病毒携带率约占总人口的10%,全国约有1.25亿人携带乙肝病毒,其中乙肝患者大约有3000万。我国从1992年实行乙肝疫苗接种后,特别是为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乙肝病毒携带率已开始呈逐渐下降趋势。据推算,通过两三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国乙肝病毒携带率可从目前的10%下降到1%以下。 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 HBV主要经血和血制品、母婴传播、破损的皮肤和粘膜及性接触传播。围生(产)期传播是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多为在分娩时接触HBV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经皮肤粘膜传播主要发生于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注射器、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手术,以及静脉内滥用毒品等。其他如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也可传播。与HBV阳性者性接触,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其感染HBV的危险性明显增高。 由于对献血员实施严格的HBsAg筛查,经输血或血液制品引起的HBV感染已较少发生。 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HBV。经吸血昆虫(蚊、臭虫等)传播未被证实。 乙肝的免疫预防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乙肝病毒,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乙肝病毒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我国一般人群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9.09%,44.62%的成年人无保护性抗体。因此,必须加强乙肝疫苗接种,以有效控制乙型肝炎的传播。 那些人需要接种乙肝疫苗? 接种乙肝疫苗的重点群体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新生儿,一部分是成年人。现在新生的小孩都实行计划免疫,新生儿一出生就接种乙肝疫苗,基本可以确保将来不得乙肝。成人打疫苗前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现状分析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现状分析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全世界约20亿人被HBV感染,其中慢性感染3.5亿人,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我国是HBV感染高流行区,有1.2亿人口为HBV感染者,其中,慢性乙型肝炎(简称慢性乙肝)为7000万。我国慢性HBV感染的特点是持续时间漫长,临床上可分为3个时期:免疫耐受期,慢性肝炎期,低或非复制期。在我国感染年龄是影响慢性化的主要因素。围产期感染多形成慢性感染,在成年期感染引起急性肝炎,其中10%可形成慢性肝炎。围产期与宫内感染HBV的婴幼儿形成免疫耐受,带毒持续时间长,而成年期感染者往往缺乏免疫耐受期[1,2]。 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长短不一,此期肝功能检测正常,无症状,常称为慢性HBV携带者。以后进入免疫清除期,肝脏出现炎症反应,转氨酶(ALT/AST)升高,并出现轻重不一的临床肝脏炎症症状。当发展到慢性肝炎阶段以后,每年大约2%~5.5%的慢性乙肝患者发展成肝硬化,最后一部分发展成失代偿性肝硬化、肝癌,往往夺去生命。 防治病毒性乙型肝炎要从源头上阻断HBV感染,同时,也不能忽视慢性HBV感染的治疗。乙肝疫苗预防接种是从源头上阻断HBV感染的理想措施,然而我国是个肝炎大国,即使到2010年5岁以下儿童HBsAg携带者降到1%以下,全国人群HBsAg携带率降到7%以下,也仍将有约7000万人群携带HBsAg。因此,已形成大量的慢性HBV感染者的治疗问题,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3]。

1 慢性HBV感染要不要药物治疗 国内外肝病学者对慢性HBV携带者多数不主张抗病毒治疗,主张进行医学观察。对ALT<2 u/L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亦如此。而这类患者最近已经有人研究证明形成肝硬化并发症的风险同样存在。已经有些肝病专家指出:目前已是重新评估现行美国肝病学会、欧洲肝病学会以及亚太肝病学会的治疗指南的时候了。重新评估什么呢?一是HBeAg血清转换是不是抗病毒药治疗特点的指标。因为即使抗HBe出现后,每年持续有4%的病例形成肝硬化,并且也可发生肝癌。二是HBV DNA降到<1×103 copies/ml,肝硬化并发症仍可发生。三是ALT<2 u/L仍然有出现肝硬化的风险,并且<1~2 u/L的风险最高[4]。 现在我们不能不重新评估我们对慢乙肝的治疗策略,应如何更好防止肝硬化并发症。目前国内外肝病学者共识:治疗慢性乙肝有效的方法是抗病毒疗法。 2 近年治疗慢性乙肝不同的抗病毒药物所取得的疗效[5] 2.1 拉米夫定最先上市的第二代核酸类似物,每日口服1片(100 mg),治疗1年可明显抑制HBV DNA水平。治疗1、2、3、4、5年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可达到16%、17%、23%、28%和35%。然而,随着用药时间延长,病毒变异发生率逐渐增多,第1、2、3、4年后可分别达到14%、38%、49%、66%。虽然拉米夫定长期用药能降低肝硬化及肝癌的发生,减少肝失代偿的不良后果。但由于耐药株的出现,使药物失去疗效。停药可能导致肝失代偿,不得不换成阿德福韦或思替卡韦等。

中国慢乙肝防治指南版更新要点

《中国慢乙肝防治指南》2015版更新要点 医脉通?2015-10-26 ?? 2015年10月24-25日,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暨2015 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年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年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召开。大会以“快速发展中的肝脏病学”为主题,围绕目前肝病学研究的进展及热点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全方位展现了肝病学领域的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作为本次大会最大的亮点,25日下午举行的指南发布会,正式推出了2015年版《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和《丙 型肝炎防治指南》,其中关于2015年版《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更新要点如下: 流行病学和预防 推荐意见1: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h内尽早(最好在出生后12h 内)注射HBIG剂量应》100 I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卩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在1 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可显着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A1) 推荐意见2 :对新生儿时期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儿童应进行补种,剂量为10卩g重组酵母或20卩g CHO重组乙型肝炎疫苗(A1)

推荐意见3:新生儿在出生12h内注射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后,可接受HBsAg阳性母 亲的哺乳(B1) 推荐意见4:对免疫功能低下或无应答者,应增加疫苗的接种剂量(如60卩g)和针次;对3针免疫程序无应答者可再接种1针60卩g或3针20卩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并于第2次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1-2个月检测血清中抗-HBs,如仍无应答,可再接种1针60卩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A1)。 抗病毒治疗推荐意见 HBeAg阳性CHB患者 药物选择: 推荐意见5:对初治患者优先推荐选用ETV TDF或PeglFN (A1)。对于已经开始服用 LAM LdT或ADV治疗的患者,如果治疗24周后病毒定量>300copies/ml,改用TDF或加用ADV治疗(A1)。 推荐疗程: 推荐意见6: NAs的总疗程建议至少4年,在达到HBV DNA氐于检测下限、ALT复常、 HBeAg血清学转换后,再巩固治疗至少3年(每隔6个月复查1次)仍保持不变者,可考虑 停药,但延长疗程可减少复发(B1)。 推荐意见7: IFN- a和PeglFN- a的推荐疗程为1年,若经过24周治疗HBsAg定量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

病毒性肝炎防治基本知识 一、基本知识 1、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肝炎病毒通常分为甲、乙、丙、丁、戊型。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常见。甲肝和戊肝多为急性发病,预后良好;乙肝和丙肝感染易发生慢性化,危害较大,年龄越小,越容易慢性化;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2、我国肝炎现状与挑战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地区,发病率高。2010年我国报告病毒性肝炎病例近132万例,死亡884例,位居传染病发病之首,其中乙肝 占所有肝炎病例的80%。 3、肝炎的传播途径 甲肝和戊肝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或食物 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 播。乙肝、丙肝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输血 及血制品以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刺等);母婴 垂直传播;性接触传播。丁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相 同,但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二、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1、疫苗是预防乙肝的首选,国家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

控制策略: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安全、有效的措施。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约80%-95%的人群可产生免疫能力,保护效果可持续20年以上。 2、防止“病从口入”,预防甲肝和戊肝 甲肝和戊肝病毒主要经消化道传播,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防止“病 从口入”可预防甲肝和戊肝病毒感染。 3、切断传播途径,预防丙型肝炎 丙肝目前虽然无法通过接种疫苗进 行预防,但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切断其传 播途径,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三、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1、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需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定期接受随访,根据病情进行规范化治疗,切勿轻信虚假广告。 2、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需要遵从医嘱,主动配合,切忌自行停药 3、鼓励检查了解乙肝感染状况,建议有疑似肝炎症状或高风险行为的人群主动到医疗机构检查 4、丙肝需要早期诊断和治疗(主动检测,规范治疗,良好预后) 四、健康教育 1、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接触不会传播乙肝和丙肝病毒。 2.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可结婚、生育。 3、我国已明确取消了入学、就业乙肝体检项目。 4、防治肝炎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乙肝科普知识模板

乙型肝炎科普知识 一直想跟周围的朋友、咨询的患者好好聊一聊乙型肝炎的事。一年一度的员工体检工作即将在6月份开始,员工中谈“乙”色变。本文是一篇普及乙肝防治知识的文章,如果你是健康人,那么请你了解乙肝的传播途径,消除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恐惧;如果你是乙肝病毒携带者,那么请你了解乙肝的治疗知识,不要盲目相信虚假医药广告,请到正规医院就诊;如果你是乙肝患者,请不要恐惧,接受正规治疗吧,并请你向你身边的人,宣传防治乙肝的知识,防治乙肝需要国家、社会和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 目前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同样能够跟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卫生部2008年4月21日公布2006年全国人群乙肝等有关疾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调查显示,我国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从1992年的9.75%下降为7.18%,比1992年下降了26.36%。据此推算,我国仍然有乙肝病毒携带者约9300万人。 一、乙肝大三阳和小三阳不等于得了乙型肝炎 乙肝病毒,英文名称hepatitis Bvirus,英文缩写HBV。在中文里面用甲和乙来分别命名甲肝病毒和乙肝病毒这两种肝炎病毒,在英文里面是用A和B来命名这两种肝炎病毒。甲肝病毒,英文名称hepatitis Avirus,英文缩写HAV。 确定是否感染乙肝病毒需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测。在体检时,抽取手指中或手臂血管中的血液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测,即检测血液中五种物质的存在状态,这五种物质被称为“乙肝两对半”: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乙肝病毒e抗体(抗-HBe);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 这五种物质为什么称为两对半呢?这五种物质中有两对抗原和抗体,然而核心抗原浓度在血液里很低,检测不出来,所以就出现了半个。在这里,抗原指侵入人体内的杂质,而抗体是人体自己产生的能清除抗原的物质。 在检测时如果检测出血液中含有某种物质,则称为阳性,阳性用加号“+”表示;如果没有检测出来,就称为阴性,用减号“-”。当然了,在作“乙肝两对半”检测时使用的是科学的检测方法。当检测出血液中含有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则称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也表示为HBsAg(+);没有检测出,则表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阴性,也表示为HBsAg(-)。

慢乙肝抗病毒知识总结

慢乙肝抗病毒要点 乙肝抗病毒应做到三个合适:对合适得患者在合适得时机选择合适得药物。处于免疫耐受期得患者不需抗病毒治疗,效果不好且会增加耐药风险。 一、慢乙肝患者抗病毒指征 1、慢乙肝患者对HBV-DNA水平,HBeAg阳性者,HBV-DNA>105copy/ml;HBeAg阴性,HBV-DNA>104copy/ml;ALT>2倍正常值上界(排除病毒外病因)。(1IU/ml=5、6copy/ml) 2、存在明显得肝脏炎症(2级以上)或纤维化,特别就是肝纤维化2级以上者。 3、ALT持续处于1×ULN(正常值上限)至2×ULN之间,特别就是年龄大于40岁者,建议行肝穿或无创性检查明确肝脏纤维化情况后,如果肝组织学显示Knodell HAI ≥4,或炎症坏死≥G2,或纤维化≥S2,应积极给予抗病毒治疗。 4、ALT持续正常(每3个月检查一次,持续12个月),年龄大于30岁,伴有肝硬化或肝癌家族史,建议行肝穿或无创性检查明确肝脏纤维化情况后给予抗病毒治疗。 5、诊断为乙肝肝硬化者,无论其转氨酶就是否正常,必须使用抗病毒治疗。 6、与HBV相关HCC患者必须使用抗病毒治疗。 7、肝衰竭患者,必须抗病毒治疗,重症化明显者,最好使用低效抗病毒药物,如LAM;重症化不明显者,可直接使用ETV。(重症化主要瞧

凝血功能、转氨酶、胆红素等) 二、特殊患者使用抗病毒药物 1、儿童 符合抗病毒指征,推荐使用LAM/ADV,12岁以下患者LAM剂量为3mg/kg,ADV剂量为0、3mg/kg。12岁以上儿童与成人剂量相同。 2、孕妇推荐使用LAM/LDT/TDF 孕前如有抗病毒指征应使用NA(S);孕前如一直使用ADV/ETV,换用LAM/LDT/TDF抗病毒治疗;如使用INFα者,应换用前三种药物,停用INFα6个月后怀孕;如在孕期三个月有高病毒血症(HBV-DNA>106IU/mL),可使用NA(S)预防母婴与宫内传播,仅预防母婴传播者,可在分娩后3个月终止治疗,可母乳喂养。 3、乙肝病毒携带肝移植患者,在移植前2周应开始服用NAS。 4、合并HAV或HEV感染者,重叠感染可短暂抑制HBV,但甲肝及戊肝治愈后又转至原生状态。重叠感染加重肝脏负荷,少数病人病变较重,甚至可发生亚急性肝衰竭。因此,对HBV-DNA阳性患者应及时给予NAS治疗。 5、合并HCV感染者,应先确定哪种病毒占优势再决定如何治疗。 6、合并HIV感染者,HIV感染者中有14、6%重叠感染HBV。LAM,TDF,ETV同时具有抗HBV与HIV得作用,因此,对同时需要抗两病毒治疗者,治疗方案应包括2中抗HBV药物,如:LAM联合TDF或者ETV 联合ADV。尽量避免仅使用1种具抗HBV得药物,以尽可能降低HBV 耐药风险。

种公认乙肝抗病毒药物对比及选用(最新知识点)

种公认乙肝抗病毒药物 对比及选用 五种公认乙肝抗病毒药物对比及选用 全网发布:2011-06-23 19:55 发表者:黄星 244075人已访问 目前,乙肝基本上是不能彻底治愈的,治疗 的目标有两个,即(1)保证肝功能正常运转;(2)延缓或阻止肝脏病理性恶化(即肝硬化、肝癌等病变)。要达到上述两个目标,就需要阻断肝细胞炎症而发生坏死,而乙肝病毒是导致肝细胞炎症而发生坏死的根本原因,由此可见,抗病毒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目前被专家公认的乙肝抗病毒药物一共两大类,共五种,分别是干扰素类(普通干扰素、长效干扰素)和核苷类(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这里我们就来对比一下这五种乙肝抗

病毒药物的优缺点及如何正确选用抗病毒药物. ?1:干扰素(普通干扰素、长效干扰素): ?有人将 疗效与麻烦同在的“富人药”? 干扰素的出现誉为乙肝抗病毒药物的第一个里程碑,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起,干扰素广泛应用于乙肝治疗,也标志着历史推进到“干扰素时代”。刚刚出道的干扰素便带给人们不小的惊喜,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疗效。经过干扰素正规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大约有35%以上能达到预定疗效,若在此基础上再联合使用胸腺肽,疗效还可更上一 层楼。干扰素是一种注射用2药,药物半衰期短, 要维持药效须隔天注射一次,这给病人带来不小的 痛苦和不便。2005年,罗氏公司的长效干扰素派 罗欣通过美国FDA批准,被正式用于乙肝治疗, 使这个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因为它只需每周 注射一次. ?医生们发现,治疗前转氨酶高(但低于正 常值的10倍)、DNA指标小于2×108者以及女性患者使用干扰素治疗效果相当的好,此外,病程短、非母婴传播、肝纤维化程度轻且无合并其他肝炎病毒感染者使用效果也相当不错。 ?另外,据高志良教授透露,干扰素还有一项

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 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抗病毒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 2015年10月22日 本指南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抗病毒治疗而制定,涉及慢性乙型肝炎其它治疗策略和方法请参阅相关的指南和共识。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05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第一版),并于2010年第一次修订。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为此我们对本指南进行再次修订。本指南旨在帮助临床医生在慢性乙型肝炎诊断、预防和抗病毒治疗中做出合理决策,但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慢性乙型肝炎诊治中的所有问题。因此,临床医生在面对某一患者时,应在充分了解有关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认真考虑患者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可利用的医疗资源,制定全面合理的诊疗方案。我们将根据国内外的有关进展情况,继续对本指南进行不断更新和完善。本指南中的证据等级分为A、B和C 三个级别,推荐等级分为1和2级别(表1,根据GRADE分级修订)表1 推荐意见的证据等级和推荐 一、术语 1.慢性HBV感染 (chronic HBV infection)—HBsAg和(或)HBV DNA阳性6个月以上。 2.慢性乙型肝炎 (chronic hepatitis B)—由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可以分为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和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

3.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 (HBeAg positive chronic hepatitis B)—血清HBsAg阳性、HBeAg阳性、HBV DNA阳性,ALT持续或反复升高,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4.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 (HBeAg negative chronic hepatitis B)—血清HBsAg阳性,HBeAg阴性,HBV DNA阳性,ALT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5.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 (inactive HBsAg carrier)—血清HBsAg阳性,HBeAg阴性,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每次至少间隔3个月,ALT均在正常范围。肝组织学检查显示:组织学活动指数(HAI)评分< 4或根据其他的半定量计分系统判定病变轻微。 6.乙型肝炎康复 (resolved hepatitis B)—既往有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病史,HBsAg阴性,HBsAb阳性或阴性,抗-HBc阳性,HBV DNA低于最低检测限,ALT在正常范围。7.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 (acute exacerbation or flare of hepatitis)—ALT升至正常上限10倍以上。 8.乙型肝炎再活动 (reactivation of hepatitis B)—常常发生于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或乙型肝炎康复者中,特别是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或化疗时。在HBV DNA持续稳定的患者,HBV DNA升高≥2 log10 IU/mL,或者基线 HBV DNA 阴性者由阴性转为阳性且≥100 IU/mL,或者缺乏基线HBV DNA者HBV DNA≥20 000 IU/mL。往往伴有肝脏炎症坏死再次出现,ALT升高。 9.HBeAg阴转 (HBeAg clearance)—既往HBeAg阳性的患者HBeAg消失。10.HBeAg血清学转换 (HBeAg seroconversion)—既往HBeAg阳性的患者HBeAg消失、抗-HBe出现。 11.HBeAg逆转 (HBeAg reversion)—既往HBeAg阴性、抗-HBe阳性的患者再次出现HBeAg。 12.组织学应答 (histological response)—肝脏组织学炎症坏死降低≥2分,没有纤维化评分的增高;或者以Metavir评分,纤维化评分降低≥1分。 13.完全应答 (Complete response) 持续病毒学应答且HBsAg阴转或伴有抗-HBs阳转。 14.临床治愈 (Clinical cure):持续病毒学应答且HBsAg阴转或伴有抗-HBs阳转、ALT 正常、肝组织学轻微或无病变。 15.原发性无应答(Primary nonresponse)-核苷类药物治疗依从性良好的患者,治疗12周时HBV DNA较基线下降幅度<1 log10IU/mL或24周时HBV DNA较基线下降幅度<2 log10 IU/mL。 16.应答不佳或部分病毒学应答(suboptimal or partial virological response)-依从性良好的患者,治疗24周时HBV DNA较基线下降幅度>1 log10 IU/mL,但仍然可以检测到。 17.病毒学应答 (virological response)—治疗过程中,血清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18.病毒学突破 (virological breakthrough)—核苷类药物治疗依从性良好的患者,在未更改治疗的情况下,HBV DNA水平比治疗中最低点上升1个log值,或一度转阴后又转为阳性,并在1个月后以相同试剂重复检测加以确定,可有或无ALT升高。19.病毒学复发(Viral relapse)-获得病毒学应答的患者停药后,间隔1个月两次检测HBV DNA均大于2 000 IU/mL。 20.临床复发(Clinical relapse)-病毒学复发并且ALT>2 x ULN,但应排除其他因素引起的ALT增高。 21.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off-treatment virological response)-停止治疗后血清HBV DNA持续低于检测下限。

2020执业药师继续教育——核苷(酸)类似物药理机制与乙肝抗病毒治疗进展

1 . (多选题)慢乙肝治疗的目标是() A .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 B .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衰竭、肝硬化失代偿 C .减少肝细胞肝癌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D .改善生活质量及延长生存时间 2 . (多选题)核苷(酸)类药物肾小管损伤的机制是() A .药物导致肾小管线粒体毒性 B .转运蛋白功能异常导致药物经肾小管分泌下降,药物蓄积导致肾小管损伤 3 . (单选题)下面药物中不属于腺嘌呤核苷类似物的是() A .拉米夫定 4 . (多选题)下面药物中目前还没有耐药报道的是() C .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 D .丙酚替诺福韦(TAF) 5 . (单选题)下列药物在肾小球滤过率>15ml/min时不需要调整剂量的是() D .丙酚替诺福韦(TAF)

6 . (多选题)下列药物哪些药物不良反应中有肌酸激酶(CK)升高的报道() A .阿德福韦 B .替比夫定 7 . (多选题)下列药物哪些药物有报道引起乳酸酸中毒() A .拉米夫定 C .恩替卡韦 8 . (多选题)有关丙酚替诺福韦的药理学特点,说法正确的是() A .新型替诺福韦(TFV)前药,与富马酸替诺福韦(TDF)同为核苷酸类似物 C .TAF增强活性药物(二磷酸替诺福韦)向肝细胞的递送 D .相比TDF,降低TFV的循环水平 9 . (多选题)2019版中国慢乙肝指南中一线推荐的抗病毒药物是() B .恩替卡韦 C .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 D .丙酚替诺福韦(TAF) 10 . (单选题)TAF能通过多个步骤被肝细胞有效地摄取和活化,使肝细胞内维持高浓度的活性代谢产物替诺福韦双磷酸盐(TFV-DP)。在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肝脏能高效摄取TAF,摄取率约()

2015版乙肝防治指南全文V3.0

题目待定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 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抗病毒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 2015年10月22日 本指南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抗病毒治疗而制定,涉及慢性乙型肝炎其它治疗策略和方法请参阅相关的指南和共识。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05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第一版),并于2010年第一次修订。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为此我们对本指南进行再次修订。 本指南旨在帮助临床医生在慢性乙型肝炎诊断、预防和抗病毒治疗中做出合理决策,但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慢性乙型肝炎诊治中的所有问题。因此,临床医生在面对某一患者时,应在充分了解有关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认真考虑患者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可利用的医疗资源,制定全面合理的诊疗方案。我们将根据国内外的有关进展情况,继续对本指南进行不断更新和完善。 本指南中的证据等级分为A、B和C 三个级别,推荐等级分为1和2级别(表1,根据GRADE分级修订) 表1 推荐意见的证据等级和推荐等级 级别详细说明 证据级别 A高质量进一步研究不大可能改变对该疗效评估结果的信心 B中等质量进一步研究有可能使我们对该疗效评估结果的信心产生重要影响 C低质量进一步研究很有可能影响该疗效评估结果,且该评估结果很可能改变

推荐等级 1 强推荐充分考虑到了证据的质量、患者可能的预后情况及治疗成本而最终得出 证据价值参差不齐,推荐意见存在不确定性,或推荐的治疗意见可能会 2 弱推荐 有较高的成本疗效比等,更倾向于较低等级的推荐 一、术语 慢性HBV感染(chronic HBV infection)—HBsAg和(或)HBV DNA阳性6个月以上。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由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可以分为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和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HBeAg positive chronic hepatitis B)—血清HBsAg阳性、HBeAg 阳性、HBV DNA阳性,ALT持续或反复升高,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HBeAg negative chronic hepatitis B)—血清HBsAg阳性,HBeAg 阴性,HBV DNA阳性,ALT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inactive HBsAg carrier)—血清HBsAg阳性,HBeAg阴性,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每次至少间隔3个月,ALT均在正常范围。肝组织学检查显示:组织学活动指数(HAI)评分< 4或根据其他的半定量计分系统判定病变轻微。 乙型肝炎康复(resolved hepatitis B)—既往有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病史,HBsAg阴性,HBsAb阳性或阴性,抗-HBc阳性,HBV DNA低于最低检测限,ALT在正常范围。 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acute exacerbation or flare of hepatitis)—ALT升至正常上限10倍以上。 乙型肝炎再活动(reactivation of hepatitis B)—常常发生于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或乙型肝炎康复者中,特别是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或化疗时。在HBV DNA持续稳定的患者,HBV DNA 升高≥2 log10 IU/mL,或者基线HBV DNA 阴性者由阴性转为阳性且≥100 IU/mL,或者缺乏基线HBV DNA者HBV DNA≥20 000 IU/mL。往往伴有肝脏炎症坏死再次出现,ALT升高。HBeAg阴转(HBeAg clearance)—既往HBeAg阳性的患者HBeAg消失。 HBeAg血清学转换(HBeAg seroconversion)—既往HBeAg阳性的患者HBeAg消失、抗-HBe 出现。 HBeAg逆转(HBeAg reversion)—既往HBeAg阴性、抗-HBe阳性的患者再次出现HBeAg。组织学应答(histological response)—肝脏组织学炎症坏死降低≥2分,没有纤维化评分的增

乙肝知识讲解

什么是大三阳? 大三阳是表面抗原(+),E抗原(+),核心抗体(+),表示病毒在人体内不断复制,有较强的传染性,如果伴有肝功能异常,应积极到专科医院抗病毒治疗。 什么是小三阳? 小三阳是表面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表示病毒复制活动及传染性较弱。但少数病毒变异病人虽为“小三阳”,病毒仍进行复制,所以应进一步检查乙肝病毒、DNA多聚酶定性或定量检查,才能决定是否有传染性和如何治疗。 问题1 医生诊断的依据是什么? 诊断依据:①有乙肝病毒传染源与家族史;②肝脾体积增大;③查出乙肝病毒抗原与相应的抗体;④肝功异常;⑤尿常规及免疫指标异常。 医生根据上述检查结果诊断为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此外,胆囊壁增厚,提示有慢性胆囊炎。并通知家属,患者需要住院治疗 问题2 试述辅助检查乙肝病毒五项指标的意义。 (1). HbsAg 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实际上就是一项肝炎病毒的外壳部分。感染后2~6月出现,相当于临床潜伏期,出现于肝细胞浆,血液及其它体液。急性自限性肝炎6个月内可消失。慢性肝炎或慢性携带者可持续存在。 HbsAg具有免疫原性,没有传染性,而带有HbsAg的完整病毒颗粒则具有传染性。由于在大多数情况下它并不含有病毒颗粒,因此并不能反映病毒有无复制、复制程度以及传染性强弱、预后等问题。目前血清HbsAg阳性仅仅作为HBV感染的标志。 (2)HbeAg 乙肝e抗原。在HbsAg阳性血清及体液中可检出。是乙肝病毒在肝细胞内复制期间,从肝细胞内释放到血液内的一种病毒蛋白质,HBeAg阳性,表示病毒复制活跃,血清内HBV DNA 量大,传染性强。它的出现迟于HbsAg,消失早于HbsAg,急性自限性感染在血中存在的时间不超过10周。在慢性感染及病毒携带者可持续存在。 (3)抗HBc-IgM和抗HBc-IgG 抗HBc-IgM出现在HBV感染早期,为急性感染期指标,慢活肝患者可多年持续存在;抗HBc-IgG 为感染恢复期标志,持续时间可达数年至十年,表示以往感染。 抗-HBc 为HBV感染的标志。抗-HBc IgM阳性是急性或近期HBV感染的指标,提示有病毒复制。其效价高代表急性期,效价低代表为慢性HBV感染或无症状HBsAg携带者。抗-HBc IgG阳性表示为既往感染HBV的指标。 (4)抗-HBs 出现在血清中,在急性HBV感染后期或HBsAg消失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窗口期出现抗-HBs,表示HBV感染的恢复期。正常情况HbsAg与抗-HBs不同时在血中出现。抗-Hbs为保护性抗体,能抵抗同型病毒的侵入。乙肝疫苗注射后可出现抗-Hbs。 (5)抗-Hbe 出现在HbeAg 消失的血清中,抗-Hbe的出现代表恢复期。

乙肝知识讲座

乙肝知识讲座 医学组孔英民 及早发现肝炎征兆的5个方法 对付肝炎,预防乃上上策。有不少孩子患上了肝炎,可他们的爸爸妈妈竟然毫无察觉,直至病情“原形毕露”才想到上医院,既贻误了治疗时机,也容易将病毒传染给其他孩子。 发现肝炎征兆并不难,只要对孩子进行细致的观察,就可以发现它的“蛛丝马迹”。 1、看精神 多留意孩子的精神状况是否良好。如果原先一直顽皮、活泼、好动,突然变得懒得活动,经常疲倦,想睡觉,这就要引起重视了。 2、看食欲 观察孩子的食欲是否正常。需要和过去进行比较,看他最近吃饭香不香,饭量是否下降了,如果一见到肉或闻到油腻味就呕吐,那就要特别当心了。 3、看面色 主要是观察孩子的面部是否发黄,特别是巩膜和结膜(白眼球)是否发黄,接着就要看是否有周身皮肤发黄……一旦发现黄疸体征,就应及时带孩子去做相关的检查。 4、看大小便 孩子时常腹泻,大便不成形,颜色变浅,变得像白陶土一样;或者小便呈深黄色,看上去像浓茶水一样,有时尿液沾在衣服上,会留有黄色的痕迹……这些都是黄疸型肝炎的早期症状。 5、看上腹部是否疼痛 孩子患有肝炎,肝脏发生肿大时,会表现出右上腹有隐痛或连续性胀痛感,疼痛感在夜间尤为严重。个别肝炎患儿会表现为脾脏肿大,并伴有脾区疼痛,常用手自觉不自觉地按抚上腹部。发现孩子有捂肚子的

动作,细心的妈妈就要详细问问孩子“哪里疼”,还要亲自动手摸摸,确定疼痛的部位。 乙肝治疗的五个错误观点 一、小三阳,可以不治疗 错误。不管是大、小三阳,只要肝功能不正常且乙肝病毒在体内复制活跃,就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反之,如果肝功能正常,近期可以不进行抗病毒治疗,但必须要定期复查。 二、查乙肝就是查乙肝两对半 错误。查乙肝在医院检查要查三样东西:即肝功能、乙肝全套、做B 超。 三、抗病毒治疗就是干扰素治疗 错误。在对乙肝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中,主要有干扰素、核苷类两类药物。 四、治愈后检查不需要复查乙肝全套 错误。治疗后,宣布有疗效时,部分患者可能在随后几个月出现复发,所以要定期复查乙肝全套和肝功能。 五、肝功能正常就可以不管了 错误。在大小三阳中,如果DNA是阳性,肝功能正常,可不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但一定要定期复查(最好3-6个月)。 中年人须防肝病上身 目前从临床上观察,有很多的肝病和饮食也密切相关。首先,长期酗酒是损害肝脏的第一杀手。这是因为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进行分解代谢,酒精对肝细胞的毒性使肝细胞对脂肪酸的分解和代谢发生障碍,引起肝内脂肪沉积而造成脂肪肝。饮酒越多,脂肪肝也就越严重,还可诱发肝纤维化,进而引起肝硬化。其次,经常吃油炸食品也可使肝病特别是肝癌的发生率增加33%。据悉,有些肝病如肝癌,其早期症状就比较隐蔽,只是有全身乏力的感觉,不易被发现,但一旦发病后,就病情凶险,加大了治疗的难度。 案例:正值中年,在商界比拼多年,现供职于瑞安某企业的钟先生,由于工作需要,平时应酬较多,生活缺乏规律。近日,由于周身乏力,食欲不好,经诊断不幸患上肝病。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

?指南?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专家委员会 自2005年12月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发布以来[1],国内外对于乙型肝炎病毒(HBV)及其相关慢性肝病的研究不断深入。亚太肝脏学会(APASL)、欧洲肝脏学会(EASL)及美国肝脏病学会(AASLD)陆续发布了各自更新的慢性乙型肝炎(CHB)临床指南及共识[2-4]。因此,《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临床肝胆病杂志》与《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编辑部组织国内部分专家,对CHB治疗进展进行总结,形成了《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共识》经专家委员会讨论,可作为当前CHB抗病毒治疗的指导。然而CHB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受多种因素影响,只有在规范化基础上进行个体化治疗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随着相关临床证据的不断积累,专家委员会将对《共识》内容进行更新。 本《共识》基于目前CHB抗病毒治疗临床实践及研究的最新成果,遵照循证医学的原则编写,共识的循证医学证据等级见表2。 表!"文中出现的缩写对照 中文名称缩写英文全称 乙型肝炎病毒慢性乙型肝炎HBV CHB hepatitis B virus chronic hepatitis B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 surface antigen of hepatitis B virus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 e antigen of hepatitis B virus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aianine aminotransferase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肝细胞癌 核苷(酸)类似物HCC NUCs hepatoceiiuiar carcinoma nucieos(t)ide anaiogue 干扰素IFN interferon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IFN pegyiated interferon 表#"数据类型相应的循证医学证据等级 注释标记证据分级 高质量证据进一步研究,结果评估时不可能改变置信度A 中等质量证据进一步研究在评估结果时可能存在对置信度有影响的,可能改变评估B 低质量证据进一步研究在评估结果时极可能对置信度有影响,很可能改变评估,任何评估均不确定C 建议的分级 强烈的建议影响建议力度的因子包括证据质量、推定患者重要的结果及花费1 较弱的建议参数选择和值的变异性大或有更不确定性:认定是更弱的建议,确定建议的不可靠、高费用或资 源消耗 2 一、背景 HBV感染可引起肝脏炎症和纤维化,严重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已经

慢乙肝抗病毒知识总结_New

慢乙肝抗病毒知识总结

慢乙肝抗病毒要点 乙肝抗病毒应做到三个合适:对合适的患者在合适的时机选择合适的药物。处于免疫耐受期的患者不需抗病毒治疗,效果不好且会增加耐药风险。 一、慢乙肝患者抗病毒指征 1、慢乙肝患者对HBV-DNA水平,HBeAg阳性者,HBV-DNA>105copy/ml;HBeAg阴性,HBV-DNA>104copy/ml;ALT>2倍正常值上界(排除病毒外病因)。(1IU/ml=5.6copy/ml) 2、存在明显的肝脏炎症(2级以上)或纤维化,特别是肝纤维化2级以上者。 3、ALT持续处于1×ULN(正常值上限)至2×ULN之间,特别是年龄大于40岁者,建议行肝穿或无创性检查明确肝脏纤维化情况后,如果肝组织学显示Knodell HAI ≥4,或炎症坏死≥G2,或纤维化≥S2,应积极给予抗病毒治疗。 4、ALT持续正常(每3个月检查一次,持续12个月),年龄大于30岁,伴有肝硬化或肝癌家族史,建议行肝穿或无创性检查明确肝脏纤维化情况后给予抗病毒治疗。 5、诊断为乙肝肝硬化者,无论其转氨酶是否正常,必须使用抗病毒治疗。 6、与HBV相关HCC患者必须使用抗病毒治疗。 7、肝衰竭患者,必须抗病毒治疗,重症化明显者,最好使用低

效抗病毒药物,如LAM;重症化不明显者,可直接使用ETV。(重症化主要看凝血功能、转氨酶、胆红素等) 二、特殊患者使用抗病毒药物 1、儿童 符合抗病毒指征,推荐使用LAM/ADV,12岁以下患者LAM剂量为3mg/kg,ADV剂量为0.3mg/kg。12岁以上儿童与成人剂量相同。 2、孕妇推荐使用LAM/LDT/TDF 孕前如有抗病毒指征应使用NA(S);孕前如一直使用ADV/ETV,换用LAM/LDT/TDF抗病毒治疗;如使用INFα者,应换用前三种药物,停用INFα6个月后怀孕;如在孕期三个月有高病毒血症(HBV-DNA>106IU/mL),可使用NA(S)预防母婴和宫内传播,仅预防母婴传播者,可在分娩后3个月终止治疗,可母乳喂养。 3、乙肝病毒携带肝移植患者,在移植前2周应开始服用NAS。 4、合并HAV或HEV感染者,重叠感染可短暂抑制HBV,但甲肝及戊肝治愈后又转至原生状态。重叠感染加重肝脏负荷,少数病人病变较重,甚至可发生亚急性肝衰竭。因此,对HBV-DNA阳性患者应及时给予NAS治疗。 5、合并HCV感染者,应先确定哪种病毒占优势再决定如何治疗。 6、合并HIV感染者,HIV感染者中有14.6%重叠感染HBV。LAM,TDF,ETV同时具有抗HBV和HIV的作用,因此,对同时需要抗两病毒治疗者,治疗方案应包括2中抗HBV药物,如:LAM联合TDF或者ETV联合ADV。尽量避免仅使用1种具抗HBV的药物,以尽可能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