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预适应训练仪是什么?

预适应训练仪是什么?

预适应训练仪(宜博士)

一、远程缺血预适应是什么?

远程缺血预适应是在1986年由美国murry博士率先提出的,简单来说就是经常对人体进行反复的、短暂的、无创伤、无危害的缺血预适应训练。能够激发人体免疫系统的应急机制。产生和释放内源性保护物质(如:腺苷、缓激肽、一氧化氮等。这些物质参与保护心肌和能量代谢)减轻和抵抗随后更长时间因为人体缺血缺氧造成的损伤。有效的避免发生脑梗死,心脏猝死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意外发生(缓解三高、物理康复治疗)

二、预适应训练的主要作用:

1增加血管弹性;2使血管壁光滑;3扩张血管;4促进血液循环;5防止血栓形成;6改善睡眠;7调整血压;8侧支循环建立(潜在的开通);9预防心梗脑栓;10减少坏死面积,减轻后遗症程度;11加快病后身体恢复;

三、预适应训练适应人群:

心肌梗塞、脑中风、冠心病、高血压及三高、脑缺氧、心脏搭桥术后康复、中风偏瘫后遗症、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人群、过度劳累的工作族、对心脑血管健康有需求的人群案例一脑中风是以脑部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具有极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我国每年新发卒中病人约250万,每年死于卒中的人数超过150万,卒中幸存者约有600-700万。给社会、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已成为严重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经过相关实践验证,人的肢体预先接收短暂、非致死性的缺氧后、可以产生自身内源性保护物质。能够减轻随后发生的持续更长时间的缺血引起的心肌梗塞。进而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称为缺血预适应。

四、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仪)工作原理:

采用独创的泵压智能技术,符合相关实践验证,能通过外在干预、有规则的短暂阻断肢体(上肢或下肢)动脉、静脉血液流动,瞬间大量激活肢体腺苷、缓激肽和一氧化氮等保护因子,经过反复短暂的缺血、再灌注、即可达到缺血性适应的效果,对心脑血管及其他器官的保护具有重要作用,是根源呵护心脑血管的有效方法。

五、国家三十多年权威理论

远程缺血预适应的作用机制: 1 激发机体血清超氧化物岐化酶(SOD)释放心肌缺血后往往会发生再灌注现象,这会加重心肌的损伤,这是由于恢复供血后,通过黄嘌呤氧化酶途径产生大量氧自由基所致。而SOD作为体内一种重要的抗氧化因子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氧自由基的活性,远程缺血预适应能在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激发SOD生成释放,从而有效遏制活性氧对心肌的攻击。 2 促使cAMP和蛋白激酶A(PKA)的提升国外学者Loncher证明,远程缺血预适应可以促使cAMP和蛋白激酶A(PKA)的提升,从而在体内可以促进心肌细胞的存活,增强心肌细胞抗损伤,抗缺血和缺氧能力;促使钙离子向心肌细胞内流动,增强磷酸化作用,促进兴奋-收缩偶联,提高心肌细胞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同时还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心脏射血阻抗,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增加心排出量,改善心功能. 3 开发ATP敏感性钾(KATP)通道和一氧化氢NO 研究认为细胞质中一氧化氢合酶(NOS)合成的一氧化氢(NO)是缺血预适应信号转导中的有效信使,其极容易透过线粒体外膜作用于线粒体内部,并能直接激活心脏KATP通道,后者可加快心肌细胞复极化,可以减少ATP能量的消耗,阻止兴奋性氨基酸和氧自由基的释放,有利于心肌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发挥心肌保护功能。

4 激活蛋白激酶C(PKC) 蛋白激酶C是缺血预适应后产生的细胞内信号转导的关键一环,在细胞的生长,分化,细胞代谢以及转录激活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蛋白激酶C减少离子通道对细胞

内ATP的敏感性,激活KATP通道,减轻线粒体内Ca2+超载,促进线粒体呼吸和增加ATP合成。5 产生保护性热体克蛋白(hsp)热体克蛋白70为心肌缺血适应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重要的保护性蛋白,作为一种分子伴侣能够抑制缺血再灌注期间的活性氧活性,为此线粒体的功能,调节细胞因子的活性,使蛋白质结构保持正常并减少缺血心肌细胞的凋亡。6 促使腺苷受体上升1997年,研究发现,IPC 能促使腺苷受体上升,腺苷是一种普遍人体细胞的内源性核苷,可直接进入心肌经磷酸化生成腺苷酸,参与心肌能量代谢,同时还参与扩张冠状动脉血管,增加血流量,腺苷对心血管系统和肌体的许多其他系统及组织均有生理作用。通过对健康志愿者的研究结果显示,缺血预适应可产生相应的生理学变化,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调节基因表达和炎性反应等效应,提示可能对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保护作用。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是一种简便安全经济的操作方法,可对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保护作用。言训明: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自然基金委杰出青年,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副院长北京市老年病医疗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华预防医学会老年病预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言教授指出: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导致实践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的主要原因,尽管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理及实践理疗研究十分深入,但是真正能从基础研究转化到实践应用的保护理疗措施仍然少之又少。1986年Murry等发现:将一个器官预先给予一个短暂的非致死性的缺血处理后,可以使其对之后的致死性缺血产生耐受,称之为缺血预适应,之后的30余年,预适应作为理疗和预防器官缺血及再灌注性损伤引起广泛关注;远程缺血预适应肢体缺血预适应通过血压计袖带压迫肢体实现,操作简单易行经济安全,目前已成为预防和治疗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热点。2007年至2019年,北京宣武医院应用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这一技术理疗心脑缺血患者5000多人,通过4年多的随访患者来院复诊显示:短暂性心脑缺血发作频率和程度较前有所好转,脑血流脑代谢改善率达95.2%以上,2010年,湖北中山医院实践确认:远程缺血预适应对大量中风前期的患者给予有效的干预,减少中风的发生及后果,尤其是老年患者不能耐受手术者,更是提供了一种新的行之有效的理疗。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