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红楼梦

红楼梦

红楼梦
红楼梦

《红楼梦》讲稿

李广柏

大家都了解《红楼梦》传播的盛况,也了解红学的盛况。当今学界习惯于将“红学”与“甲骨文学”、“敦煌学”并称为“三大显学”。这是恰当的。而从社会关注的程度、参与的学者之多来说,“甲骨文学”和“敦煌学”(冷门)又不能同红学(热门)相提并论。两百多年的红学著作和红学文章,“汗牛充栋”不足以形容其数量,“堆山积海”也算不上过分夸张。“红学”,简直是红海。

《红楼梦》研讨的盛况,说不完、道不尽的热烈程度,世界上只有莎士比亚的戏剧和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可以与之相比。

为什么这些作品让一代又一代的人说不完,道不尽,看不厌呢?这是因为它们的蕴涵和艺术风采给予人的启示是无穷的,是说不完,道不尽的。

德国哲学家尼采(1844年~1900年)曾说:“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苏鲁支语录)《红楼梦》就是用血泪写的书。用血泪写的书,不是供人娱乐的,也不止是供人阅读的,它能让人震撼、感悟,刻骨铭心。

《红楼梦》是一部用血泪写成的悲剧作品。它带给读者的是心灵的震撼,历史真谛和人生境界的领悟,以及情性的陶冶,文化素养的提升。

这里还要特别说明,曹雪芹是以诗情、诗笔写小说。《红楼梦》里面的散文写得酣畅、醇美,常常像诗一样富于韵致;书中作为小说艺术有机组成部分的,还有脍炙人口的诗词曲赋以及歌谣、酒令、骈文、联语,可谓集古代诗文艺术之大成。《红楼梦》是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风采的世界第一流文学作品。永远是难以企及的典范。

大家知道,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曾论及希腊艺术和史诗的“高不可及”与“永不复返”。对于《红楼梦》,我们应该有个观念,世界上再不可能出现曹雪芹这样的天才作家,再不可能出现《红楼梦》这样的文学经典。

产生曹雪芹和《红楼梦》的条件已经不存在了。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1788—1860)也意识到古代经典的不能重现。他说:

我们在古代能有经典作家,能够写出历经千百年仍不失其青春光芒的作品,其大部分原因就在于在古时候,撰写著作并不是一门行业或者一桩商业

买卖;惟其这样,我们才能解释清楚何以在经典作家所写出的优秀作品里面,

并没有掺杂着劣质次品;这是因为他们并不像我们当代甚至最好的作家那样,

当精神挥发掉了以后,仍然把麻木、迟钝带进市场以沽上几个金钱。(叔本华:《论美》,《叔本华思想随笔》,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0页,)

古代经典的写作,不是为了推向市场,而是“发愤”(发抒忧愤)所作。曹雪芹能够写出《红楼梦》,也是因为“发愤”和特殊的天才。

曹雪芹是中国传统文化哺育的艺术家,是苦难造就的天才。他接受了从《诗经》、《楚辞》、《左传》、《庄子》以来的思想文化传统,精通诗文辞赋和小说、戏曲、绘画、园林各种艺术,又尝尽人世间的辛酸与痛苦,对人生和历史有深入的思考与悲剧性感受,所以才创作出“字字看来皆是血”的动人心弦的作品。

对于《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如果我们浅尝辄止,或抱着某种偏见去读,就很可能误读误解。这一点,同学们务必要留意。举个例子来说。第五回有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有研究者很欣赏这副对联,以为这是曹雪芹留给我们的经典格言。还有老同志、语文老师,引用这两句话勉励年轻人,说不仅要重视书本知识,还要重视社会实践。我们过细看一看。这副对联挂在秦可卿带贾宝玉去睡午觉的“上房内间”,里面“铺陈华丽”,应该是贾蓉、秦可卿休息的地方,贾宝玉一看到这副对联,“断断不肯在这里了”,嚷着“快出去,快出去”。贾宝玉十分讨厌的对联,我们今天却有人拿来勉励年轻人,是否太离谱了。中国的语言很丰富,什么意思说出来都好听,不能只看字面,要看所谓“世事”、“人情”是什么样的世事、人情。“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联的解读,关系到对《红楼梦》全书的理解。后面我的讲座讲完以后,这副对联的意思就清楚了。

第一讲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个形象的文化内涵

《红楼梦》自问世之日起,读者中间就有钗与黛的优劣之争。有的喜欢薛宝钗,有的喜欢林黛玉。不过,我们看清代有关《红楼梦》的杂记、短评、题咏以及各种评点,还是喜欢林黛玉的多,喜欢薛宝钗的只占少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俞平伯提出钗、黛“若两峰对峙、双水分流,各极其妙”,作者无所褒贬,可称双绝。1954年“批判”俞先生的红学观点时,钗、黛问题是讨论的热点之一。经过批判运动,主流的看法是:林黛玉是封建阶级的叛逆者,薛宝钗则定性为“封建卫道士”。近三十年,随着人们文学观念和审美意识的变化,红学界不再简单地把薛宝钗看成是“卫道士”,开始注意探讨她性格的丰富内涵和内在矛盾。同时,社会上对薛宝钗普遍有了好感,某些男青年还想在茫茫人海中寻找薛宝钗式的女友。其实,现实中是找不到薛宝钗和林黛玉的。

读《红楼梦》,见仁见智,得深得浅,各不相同。我们今天讨论林、薛两个人物,希望再深入一层,不仅着眼于她们的性格,更着重于她们的人生境界和文化内涵。

一、外观的美

曹雪芹注意表现女性外观的美。小说写薛宝钗“鲜艳妩媚”,林黛玉“风流袅娜;薛宝钗“肌肤丰泽”,林黛玉身体纤弱;薛宝钗“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

眉不画而翠”,林黛玉“眉尖若蹙”,双目“含情”(“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情目”);薛宝钗“举止娴雅”,林黛玉“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这是钗、黛两人外貌形态的差异:薛宝钗光艳,丰泽;林黛玉纤弱,灵秀。

中国人认为,眉和眼是最能表现一个人心灵、智慧和魅力的。汉语中写眉、眼的成语很多(眉清目秀,浓眉大眼,细眉细眼,贼眉鼠眼,冷眉冷眼,挤眉弄眼,眉目传情,眉开眼笑)。曹雪芹写人物,常把笔墨凝聚于眉眼间。宝钗的眉眼没有黛玉的那样灵动含情,但也端正,显得是个好人。宝钗不是王熙凤那种“三角眼”,“吊梢眉”,更不是那种叫人

觉得不太正经的斜眉斜眼。

第六十三回群芳开夜宴,曹雪芹用艳冠群芳的牡丹花比拟薛宝钗,用淡雅清香的芙蓉花比拟林黛玉,这是再一次加深读者对林、薛二人的印象。芙蓉花,即莲花。“莲,花之君子者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世人多爱之。欣赏芙蓉花的,远比爱牡丹的少。这是俗与不俗的区别。

人的外观的美,并不完全是由肌肤的色彩和尺度构成的,它也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外化,是智力和修养的反光。林黛玉“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有薛宝钗所不及的丰采韵致。这是她的智慧、灵性和品格凝聚而成的女性魅力。俗谚说:“鸟的美在羽毛,人的美在心灵”。曹雪芹注重由内在的精神气质显现于外的美,在审美观上是否对我们有很大启发!世俗的人爱美,多在外表上下功夫。曹雪芹似乎给所有爱美的人一个忠告:从内部打造你的美丽!

二、处世之道

1、应制诗作

元春省亲时,召集宝王和众姊妹在大观园题匾吟诗。对宝玉和众姊妹来讲,这当然是一次“应制”之作(奉贵妃之命而作)。宝钗题的匾额为“凝晖钟瑞”(阳光瑞气汇聚于此),题的诗里面有这样的句子:“华日祥云笼罩奇”等等,一味奉承元春,颂圣,赞美孝化文风。宝钗所作,合乎“应制”的要求。黛玉这天晚上安心“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不料元妃“只命一匾一咏”,使她不能尽兴,“只胡乱作一首五言律应景”。黛玉题的匾额是:“世外仙源”。诗的首联是:“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她不颂扬“昌明隆盛之邦”,却称道世外的桃源仙境,这就与应制的体格不合。同宝钗的题咏相比,黛玉诗格较高,诗如其人。宝钗虽然有许多好处,但终不能脱俗。

宝玉这天晚上的诗中,原有“绿玉春犹卷”一句。宝钗瞥见,急忙叫宝玉将“绿玉”的“玉”字换掉,因为元春刚把“红香绿玉”的匾额改为“怡红快绿”,表明不喜欢“绿玉”一词。这可见宝钗多么善于体察并迎合在上者的心理。

2、人际关系的处理

荣国府的人口“从上至下”有三、四百人(第6回),是一个小社会。宝钗自从住进荣国府,常至贾母、王夫人处“承色陪坐”(顺应贾母王夫人的气色,顺应贾母王夫人的心意,陪坐陪聊,见第45回),宽慰老人,深得贾母等人的好评。贾母出面替她作生日,问她“爱听何戏”,“爱吃何物”,她深知贾母年老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食,她不

点自己想吃的,想看的,“总依贾母往日素喜者说了出来”,使“贾母更加欢悦”。以后贾母常常人前人后夸奖“宝丫头好”,说从贾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第35回,贾母说话不小心,把元春包括到里面去了)

王熙凤心机乖巧,口齿伶俐,无论是恨她的还是爱她的,都不得不佩服。薛宝钗却当着老太太的面说:“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恭维得贾母乐滋滋的,不禁当场炫耀了一番:“当日我象凤哥儿这么大年纪,比他还来得呢!”宝钗讨好贾母的话,令人觉得有些低俗。当然,宝钗讨好贾母,也不像王熙凤那样令人肉麻。

宝玉同金钏儿调笑,王夫人撵走金钏儿。金钏儿跳井的消息传出以后,“袭人听说,点头赞叹,想素日同气之情,不觉流下泪来”。袭人虽有奴性,但没有失去对同命运的姊妹们的同情心。薛宝钗听说后,“忙向王夫人处道安慰。”此时,王夫人的良心有些受责备,毕竟是一条人命,外面的闲言闲语,也使王夫人心里不安。王夫人是宝钗的亲姨妈,关系特别亲,宝钗赶来安慰老人,也可以理解,但宝钗说什么多半是“失了脚掉下去的”,纵然是赌气投井,“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这些话未免太冷酷。

宝钗对于贾府卑下的人,也注意处理好关系。薛蟠给宝钗带回的东西,宝钗分送给众人,对贾环也照样一分,不分厚薄。赵姨娘非常感激。宝钗平时对下人,较为亲切,所以“大得下人之心”,连小丫头都喜欢跟她玩。贾探春在大观园采用承包制的管理办法,宝钗提出“小惠全大体”的补充方案,要求承包的老婆子,每人每年拿出若干贯钱分给园中其他老婆子,让大家沾带些利益,共享新办法的成果。宣布以后,皆大欢喜。

同所有人处理好关系,依着上面喜欢的说——这可能是宝钗生活的秘诀,也成为她性格的一大特色。

林黛玉父母双亡,靠外祖母家抚养。外祖母对黛玉的疼爱毋庸置疑,黛玉对待自己的外祖母也没有必要象薛宝钗那样去周旋迎合。但是,两个当官的舅舅,一个贪财、好色,一个思想僵化,不知道关心自己的外甥女。黛玉死了母亲,远道来荣国府,到贾赦住处拜见,贾赦懒得见,到贾政住处,贾政不在家等着,斋戒去了。这样的舅舅很少见。至于两个舅妈对黛玉都相当冷淡,王熙凤只是表面亲热。邢夫人在贾府,跟所有的人关系都不好,不可能去关爱林黛玉。王夫人、王熙凤,把薛姨妈、宝钗看成自己的亲戚,把黛玉看成是贾家的亲戚,亲疏有别。紫鹃曾对黛玉讲:“若是姑娘这样的人,有老太太一日还好一日,若没了老太太,也只是凭人去欺负了。”紫鹃对贾府看的很透彻。贾府这个“诗礼簪缨之

族”,缺乏人间的真情、真爱。

黛玉要在贾府立足,必须善于同众人相处,特别是同王夫人、邢夫人及王熙凤的关系最为重要,也最为微妙。可是,黛玉不懂得如何取悦于人,不会周旋迎合。金钏儿死的那一天,林黛玉作为外甥女,也可以去安慰王夫人,讨王夫人喜欢,然而黛玉没有这样做。抄检大观园之前,王夫人同王熙凤谈到晴雯时说,“上次我们跟了老太太进园逛去,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正在那里骂小丫头。我的心里很看不上那狂样子,……今日对了坎儿,这丫头想必就是他了。”很看不上的狂样子,眉眼儿竟和林黛王相像(也从眉眼看人),这可以想见林黛玉在王夫人心目中的印象。赵姨娘也是不喜欢林黛玉的,她在感激薛宝钗给贾环送东西的同时,便想到:“若是那林丫头,他把我们娘儿们正眼也不瞧,那里还肯送我们东西?”

宝钗和黛王虽是闺阁中的女孩子,但这两个艺术典型的创造却体现着我们民族不同文化的影响与积淀。

人活在世界上,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适应现实,善于处理上下左右的人际关系,必要时依着上面喜欢的说。这是一种现实的人生态度,符合儒家的纲常伦理。大多数人也是这样活着。然而,历来还有另外一种活法,另一种人生境界。三国时魏国的阮籍,“至性过人”,常以“白眼”(眼睛向上或向旁,露出白眼)对待权要和礼俗之士,对友好人士则以青眼相待。晋朝诗人陶渊明,早年怀抱儒家“大济苍生”的志向,但受不了官场的应酬,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回归田园。唐代大诗人李白,会喝酒,具有官场应酬的条件,但“腰间有傲骨”,不能折腰。大家都知道他的名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中国历史上,类似这几位诗人的人物实在举不胜举。他们向往灵魂的自由和人身的不依附。林黛玉的形象,无疑是这种源远流长的文化精神的积淀。

三、守礼与重情

我国思想文化史上,有所谓“理”与“欲”、“情”与“礼”的论辩。把薛宝钗和林

黛玉两个形象,放在这种论辩的背景上来审视,可以说,薛宝钗偏于“守礼”,林黛玉

及贾宝玉特别“重情”。

薛宝钗也有少女的情性,并且读过不少通俗适趣的“闲书”。她有一次对林黛玉说: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我们家也算是个

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爱藏书。先时人口多,姊妹弟兄都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

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是偷背着我们看,我们却也偷背着他们看。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所以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得字的倒好。……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这可见薛宝钗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同样是天真活泼、淘气的,偷看小说戏文,喜欢富

于情味的诗词,不愿意阅读枯燥乏味、满篇教条的“正经书”。如果是在一个有利于

人性和人情自然发展的环境中,她可能成长为另外一种类型的女性。然而,在封建家

长“打”、“骂”、“烧”的严格管教下和整个社会环境的薰陶下,薛宝钗的“性情”没

有被“杂书”“移”过去,却被纳入了封建主义伦理道德规范,她的“性情”被扭曲了。

儒家的经典著作,早就对妇女提出“三从四德”的要求,规定“妇无公事”,妇

女的职能只是男子的“内助”。我国最早的女子教育课本《女诫》(东汉班昭著),在

阐释“三从四德”的内容时,即以“贞静”、“守节”为妇德,“择辞而说,不道恶语”

为妇言,“盥浣尘秽,服饰鲜洁”为妇容,“专心纺绩”为妇功。“此四者,女人之大

德而不可乏之者也”。薛宝钗接受了这些闺教。她稳重端庄,“罕言寡语”,穿着不尚

奢华,居处陈设朴素。喜怒哀乐,尽量控制在“理”的范围之内;言谈举止,力求不

偏离礼仪的准则。

宝钗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而且常常善意地又带着夫子气味地向女伴们宣传这种束

缚妇女的闺教。在同史湘云筹划螃蟹宴和菊花诗会时,两人正饶有兴味地议论着诗题

与用韵,宝钗突然插入一段无谓的说教:

究竟这也算不得什么,还是纺绩针黹是你我的本等。一时闲了,倒是于你我深有益的书看几章是正经。

有时候,宝钗把纺绩针黹也看作次要的事情,而着重强调闺教的核心——妇德。她和

宝玉在潇湘馆索看黛玉的《五美吟》,本来是在笑乐,宝钗又突然教训大家几句:

自古道“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女工还是第二件。其余诗词,不过是闺中游戏,原可以会可以不会。咱们这样人家的姑娘,倒不要这些才华的名誉。

大观园的女孩子们在一起闲谈游乐的时候,并不避讳婚姻问题。薛宝钗作为一个年轻女子,必然会想到自己的终身大事;尤其金玉之论,不能不在她感情上引起波澜。她对宝玉是有爱慕之情的。宝玉是她生活圈子中唯一较为出色的男青年,产生爱慕之情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宝玉挨打以后,宝钗第一个到怡红院来探望。小说是这样描写的;

正说着,只听丫鬟们说:“宝姑娘来了。”袭人听见,知道穿不及中衣,便拿了一床袷纱被替宝玉盖了。只见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向袭人说道:“晚上把这药用酒研开,替他敷上,把那淤血的热毒放开,可以就好了。”说毕,递与袭人,又问道:“这会子可好些?”宝玉一面道谢说:“好了。”又让坐。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象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宝玉听得这话如此亲切稠密,大有深意,忽见他又咽住不往下说,红了脸,低下头只管弄衣带,那一种娇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者,……

突然脸红,娇羞怯怯,这是心灵的一种特殊反应,它往往是在涉及性爱的隐秘时表现出来的。

不过,宝钗心灵深处潜藏的爱情,只是偶尔涌露出来。在通常情况下,她的感情由“超我”(借用弗洛依德用语)压抑着,由礼教予以驱散。她早已懂得,婚姻大事归父母作主,自己不应考虑,自己只需要静静地等待就够了。因此,她的心理状态比较平静,心胸比较豁达开朗。大观园诗社以柳絮为题填写小词,众人所写都不免流于伤感,独有她的《临江仙》,格调昂扬轻快。“白王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

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无根无绊的柳絮,化为舒卷自如青云直上的意象。这词是宝钗胸襟的写照,正象林黛玉缠绵悲戚的《唐多令》(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史湘云情致嫵媚的《如梦令》是她们各自胸襟的写照一样。薛宝钗不象林黛玉那样多愁善感,也不伤春悲秋。

林黛玉在荣国府感到孤单,冷漠,渴望关爱和温存,而她又较少受到封建闺教的束缚,跟着感觉走,所以很早就萌发了爱的意识。第八回,黛玉到宝钗那里去,看到宝玉同宝钗正在亲热地谈什么香,马上就说“我来的不巧了”;一会儿,宝钗叫宝玉不吃冷酒,宝玉立马照办,黛玉又讽刺宝玉把宝钗的话当圣旨。这一回的题目是“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黛玉那么小,就晓得吃醋了。吃醋,潜意识就有了爱意。进大观园不久,两人共读西厢,借这部爱情名著的绝妙词语彼此表达了爱意。然而,黛玉和宝玉萌发爱情的时候,不是对等的。黛玉对宝玉的爱一开始就深情而专一。宝玉却是一面恋着黛玉,一面对宝钗又不能忘情。第28回,宝玉刚在黛玉面前发誓,说心里要有“金玉”的念头,“天诛地灭,万世不得人身”,回头到贾母那里看到宝钗“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就呆了”,“忽然想起金玉一事来”。黛玉很长时间对宝玉不放心,或喜或怒,是由于这种不对等而引起的。《红楼梦》的读者常常责怪黛玉心眼小,过分敏感,折磨别人也折磨自己。恐怕是没有体谅到黛玉的苦衷。后来,由于宝钗老说些“立志功名”的话,宝玉对宝钗越来越冷淡。与宝钗相反,黛玉从来不说那样的“混帐话”。共同的志趣,成为联结这一对情人的红绳。宝黛的爱情逐步成熟。宝玉在看到龄官对贾蔷的痴情后,终于“深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缘分),懂得了爱情所特有的择一性。当黛玉听到了宝玉的肺腑之言,确信自己的感情得到了对等的回报,也就变得豁达了,两心相知,达成默契。然而,新的精神折磨紧接着又降临到黛玉的心头,他们的爱情有被家庭和社会否决的危险!父母双亡,寄人篱下,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之主张。贾府唯一真心疼爱她的外祖母,曾托张道士为宝玉寻找“模样配的上”的女子,又试图同宝琴订亲,可就是从没有想到膝下的林黛玉。黛王看不到希望,泪水渐渐被痛苦所熬干,最后“泪尽而逝”(曹雪芹原稿的结局)。黛玉被“情”折磨而死。

宝玉和黛玉经过长期交往而结成的、建立在相互倾慕基础上的生死不渝之情,既是性爱,又是心灵的契合,志趣的相投,纯真感情的交流。黛玉的品格和灵性,使宝玉找到了他所理想的美。同样,宝玉的性格与丰采,黛玉也最能理解,最为欣赏,从

而引为知己。由于那是一个不尊重个人意愿的时代,宝黛的爱情被毁灭了,给后世留

下无尽的悲叹、感慨与思索。

婚姻的不自由,造成人世间无穷的痛苦。在婚姻实现“自由”以后,两性关系又

出现新的困惑。人们对婚姻有各种各样的理解。性学专家认为婚姻不过是两性间的吸

引,法学家认为婚姻是一份合法的合同,婚介所把婚姻看成是条件相当的男女之组合,

还有人把婚姻看成是关系网的拓展,等等,不一而足。曹雪芹笔下的爱情,是“心灵

的契合,志趣的相投,纯真感情的交流”,这不止是婚姻自由的要求,还在某种程度上

体现了人类社会对性爱和美好婚姻的理想,超越各种世俗的婚恋观。

四、馀论

小说是以人物描写为中心的,研读小说,必须对其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研究。这类分析应当将审美感受与认知结合起来,从整体上把握人物的精神、灵魂和性格,不宜舍本逐末地在一两句话、一两个细节或一两个动作上穿凿过甚。我们有些先生对薛宝钗的分析,正犯了这“过甚”的毛病。

小说第一回写贾雨村穷居葫芦庙时,甄家丫鬟在窗外回头望了他两次,他以为风尘中得一知己,激动不已,时刻放在心上,中秋佳节,对月抒怀,先口占五言一律,复高吟一联:

玉在匵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著名学者、红学家吴世昌先生因“时飞”为贾雨村的表字(贾化,字时飞,别号雨村),推断曹雪芹原稿中,宝钗期待贾雨村,在宝玉出家后,宝钗嫁给了贾雨村。(《红楼梦探源外编38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吴先生把这一句诗当谜猜,便作出了这样的结论。“钗于奁内待时飞”,本是用典,雪芹不曾暗示这句诗是谜语。《红楼梦》里有谜语,如香菱的判词“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两地”(两个土字)加木是个“桂”,指夏金桂。由此看出曹雪芹计划写香菱被夏金桂虐待致死。《红楼梦》哪些是谜语,基本上看得出来,脂批也已经指明。“钗于奁内待时飞”,并没有理由说它是谜语;如果见到“钗”字就指宝钗,第十三回末联语:“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甲戌、己卯、庚辰、戚序、梦稿诸本都有)即可解释为宝钗继王熙凤之后管理荣国府,那就与吴先生的解释相矛盾了。可见不能这样猜。再联系读者对宝钗这一形象的审美感受,从整体上把握人物的精神、灵魂和性格,决不能接受吴先生这样的观点。不要说年龄差别多大,只考虑宝钗的学问、见识,她一定鄙视贾雨村

那种庸俗不堪的贪官污吏。她的《螃蟹咏》嘲讽世人“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其中就包括贾雨村之流。

北京大学著名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首任会长吴组缃先生,认为金锁是薛家为策划“金玉良缘”精心打造的,并说薛宝钗老是跟着宝玉转,每当贾宝玉、林黛玉在一起时,薛宝钗就赶来夹在他们中间,“夹萝卜干儿”。按吴先生的看法,薛宝钗为争夺宝二奶奶位置不惜采取一切手段。1988年在芜湖举行的第六次全国红楼梦讨论会上,吴先生又重申这些看法。我听过发言以后,曾在小组会上提出质疑。

“金玉”之说,在书中不过是封建世俗姻缘的象征,贾宝玉还不知道宝钗项圈上“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八个字的时候,已在太虚幻境听到《红楼梦》曲中“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两句唱词。这类“假语村言”、“荒唐言”,是小说的神话成分,是经不起逻辑和事实检验的,也是不应该用逻辑和事实去检验的。小说中并未暗示金锁为薛家所自造,我们也不必怀疑它的来历。要说可疑,贾宝玉那块晶莹美玉的来历更为可疑,因为生理常识告诉我们,胎儿口里是绝不会含一块美玉的,是不是贾家也造谣呢?

薛宝钗对贾宝王确有爱慕之心,这不奇怪,也未可厚非。但是,宝玉“似傻如狂”,也不大符合宝钗的理想。宝钗对宝玉有时即流露出看不上眼的意思。在小说第三十二回,宝钗说宝玉,“他如今说话越发没了经纬”。第三十七回,大观园成立诗社时,宝钗送给宝玉两个别号,一个是“无事忙”,一个是“富贵闲人”。第四十二回商量惜春绘画的事情,宝钗又鄙薄宝玉“无事忙”,“不中用”。宝钗不一定会象某些评论者说的,那样迷恋宝玉。如果认为宝钗全力以赴地为争夺宝玉而战,那她就不是一个“明理”、“守礼”的女子,而是一个叛逆的、“开放”的新女性了。按照曹雪芹的构思和《红楼梦》前八十回的描写,“金玉姻缘”是由命运注定的,家长决定的,并不是薛宝钗苦苦争得的。小说第二十八回,写薛宝钗因有“金玉之论”,“总远着宝玉”;端午节元春所赐之物,独她与宝玉一样,她也没有内心窃喜,或借此从事“活动”,而是“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据我看,薛宝钗从没有在宝玉、黛玉中间充当“拨乱”的小人,从未存心阻挠宝、黛两人的交往;相反的,她很体谅宝、黛之间的特殊关系。那次祭饯花神的日子,宝钗往潇湘馆找黛玉去。“忽然抬头见宝玉进去了,宝钗便站住低头想了想:宝玉和林黛玉是从小儿一处长大,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喜怒无常;况且林黛玉素习猜忌,好弄小性儿的。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王嫌疑。罢了,倒是回来的妙。想毕抽身回来。”这是明明白白写出的宝钗的心理状态。《红楼梦》里面,宝玉、黛玉在一起的时候,突然“宝姑娘

来了”;宝玉、宝钗在一起的时候,也突然会“林姑娘来了”。都是日常生活,不是谁想去冲散谁。认为每当宝玉,黛玉在一起的时候,宝钗就要赶去冲散,这不仅不符合书中的实际描写,也大不合情理。因为宝钗要做到这一步,非雇有密探不可,否则她怎么能那样及时掌握宝玉、黛玉的行踪。

宝钗信奉封建主义的伦理道德,努力适应现实环境,这是她的信仰和操守,并不意味着她是个小人,她有学识,有诗才,通情达理,待人厚道。薛蟠挨了柳湘莲的打,薛姨妈气得要去告诉王夫人,遣人捉拿柳湘莲。这当然是仗势欺人,宝钗连忙劝她妈:“这不是什么大事。……如今妈先当件大事告诉众人,倒显得妈偏心溺爱,纵容他生事招人,今儿偶然吃了一次亏,妈就这样兴师动众,倚着亲戚之势欺压常人。”薛姨妈听后心平气和了,没有闹得不可收拾。此外,宝钗对苦命的香菱一直是比较爱护的,对史湘云、邢岫烟的苦处能够关心体贴,尽力帮助。任何读者读到这些描写,如果不抱偏见的话,都不会怀疑她的真诚。

薛宝钗,处处显示出适应环境的能力和现实性的色彩,是一个清净洁白的女儿染上了禄蠹之气,令人惋惜,而并不可憎。她的行止见识远在那些须眉浊物之上,也不同于王熙凤、夏金桂那种恶妇。

对林黛玉的形象,最忌从世俗的眼光去审视。如果从世俗的眼光去看,林黛玉不会“针黹纺织”,又不善于处理家庭事务和人际关系,身体又不好。她的诗才、痴情和风流袅娜的姿态,只能算是中看不中用的绣花枕套而已。林黛王不是世俗社会贤妻良母的典型,作者也无意为广大读者提供择偶的标准。这是个艺术世界的人物,理想化的人物。她身上蕴含着人性解放的新意识和优秀人格、优秀文化的积淀,凝聚着人生的美好理想。她的悲剧是人世间美好感情、真挚爱情、高洁品格和卓异才华被毁灭的悲剧,是人性美被毁灭的悲剧。只有从历史的、文化的高度审视林黛玉,才能认识她的美和悲剧性。

薛宝钗不是《红楼梦》作者讨厌的人物,而林黛玉形象的创造,则倾注了作者最大的热情和哀思。

第二讲贾宝玉的女儿气及对女孩子的迷恋

世界文学史上,有许多性格独特而复杂的艺术典型,叫人难以作出解释,以至引起一代又一代的评论家们争论不休。如哈姆雷特、维特、奥涅金,等等。《红楼梦》的主人公贾宝王,也是在很多方面令人困惑不解的人物。“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第二回)。这样的典型,是人性和历史的某种反映。不是反面人物,也不是榜样,但能启发读者思考人生和历史的问题。

1954年批判“新红学”的运动以后,将贾宝玉确定为封建阶级的叛逆者。这个结论只是政治性的、社会性的分析,缺乏人性的心理的文化方面的分析,而且“叛逆”云云,含义模糊不清,红学家没有予以界定。我这里不采用这个说法。

下面分几个方面来加以论述。

一、愤世嫉俗

《红楼梦》是写八旗子弟的。人们常说,不要学八旗子弟。八旗子弟是什么样子?看

看《红楼梦》写的那一群人,就知道了。贾宝玉的形象,也取材于旗人社会,但贾宝玉同

其他八旗子弟有所不同。

清朝政权建立之初,社会崇尚俭朴,官场风纪较为严肃,八旗将士勇猛善战,演

出了威武雄壮的历史传奇。到康熙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王朝进入“盛世”以后,骄奢淫逸,渐成风气,腐败气息,日益蔓延。中国几千年历史上不断重复“兴盛一腐败一衰亡”

的怪圈,以满洲贵族为主体的清朝统治集团,清朝政权的核心——上层旗人,逃不脱这样

由盛而衰的命运。

贾宝玉直觉地感受到了上层社会的腐败、丑恶,所以常常陷入极度的苦闷与烦恼,并对现实怀着强烈的不满。他骂那些“读书上进”、“作官为宦”的,是“禄蠹”,是“国贼禄鬼”;指责封建社会一切“立身扬名”的教训,是“无故生事”的“混帐话”;讥讽封建统治者倡导的“文死谏;武死战”的忠义名节,是沽名钓誉,“皆非正死”。甚至要他会会“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以便“将来应酬世务”,他也不愿意;“他懒与士大夫诸男人接谈”,“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因为这种种不肖,曾引起贾政将他一顿毒打。而打过之后,他不仅没有悔改,反而仗着祖母的溺爱,越发放肆起来。

宝玉对于国家的事业、家庭的命运,漠不关心,毫无兴趣。当元春晋封贵妃,给贾府带来无比荣耀的时候,阖府上下,无不欢呼雀跃,以为得到了通天的门路;独有宝玉“视有若无,毫不曾介意”。当家庭经济拮据、内外交困的时候,宝玉的态度是:“别听那些俗语,想那俗事,只管安富尊荣”。

贾宝玉是个十分典型的“愤青”。

“愤青”一词,几十年以前就有,现今在网上流行,我觉得用来称呼贾宝玉是恰当的。

二、女儿气及对女孩子的迷恋

贾宝玉的兴趣究竟在哪里?他的人生理想是什么?

说来好笑。贾宝玉平生的主要兴趣是和女孩子们一处吟诗嬉游。他从小就喜欢为丫头们

调脂弄粉,吃人嘴上的胭脂;而且有几句名言:“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进大观园以后,他“每日只和姊妹丫头们一处,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棋,作画吟诗,以至描鸾刺凤,斗草簪花,低吟悄唱,拆字猜枚,无所不至”。宝玉对此种生活,“心满意足”。在他看来,只要能为女孩子们充役效劳,就是最大的乐趣;只要能得到女孩子们的怜惜,“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东流,亦无足叹惜”。他常常对女孩子们表现出一种特别的亲昵、体贴,有时几乎到了好笑的地步。因为偶然的机会,他在不易接近的平儿、香菱面前“稍尽片心”,即“喜出望外”,“怡然自得”,以为是“今生意中不想之乐也”。甚至刘姥姥信口开河编的“一个十七八岁的极标致的”仙姑,他也“寻根究底”,遐思遥想,乃至派书童前往探视。

宝玉同黛玉定情以后,依然故我地对女孩子们那么亲昵、热情。女孩子们也几乎都喜欢亲近他。性情孤僻的妙玉,破例地和宝玉传送秋波,脉脉含情。桀骜不驯的晴雯,惟独对宝玉“痴心傻意”,死时将纯洁的爱心交给宝玉。宝玉在这样的感情交流中,丝毫不觉得分散了自己对黛玉的爱情,或者违背了爱情的道德。

宝玉自己也是女儿气质。“面如敷粉,唇似施脂”,“眼似桃瓣,睛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而且性情温和,感情细腻,娇嫩脆弱。各方面都象女孩子。现代心理学家们这样描述两性的一般特征:男子身体笨重,妇女体态轻盈;男子较健壮,妇女较娇弱;男子较有理智,妇女较重感情;男子较果断,妇女多优柔;男子较严峻,妇女较多情;男子较刚劲,妇女较柔顺。如果用中国哲学术语来概括的话,可以说,典型的男性特征是阳刚之美,典型的女性特征是阴柔之美。贾宝玉的形象显然缺少阳刚之气,而呈现出较多的阴柔之美和脂香粉气。

顺便说一下,生活中具有女性温柔的男子,是不乏其人的。据说,波兰作曲家、钢琴

家肖邦,长着一副女像,文弱典雅,手指纤细,体形优美。清代著名名词人纳兰性德,从

他多愁善感的词来看,似也有一定的女性气质。世上的男男女女千差万别,有比男子更刚强、更威严的女人,也有比女人更柔顺、更易动感情的男子。对一个具体的男人来讲,女

性特征不一定是弱点和不体面,这要看他处在什么环境和如何实现其个人价值了。

女儿气质和对女孩子的迷恋,是宝玉性格上最突出的特点。凡是读过《红楼梦》的,对此都会有深刻的印象。尽管人们对这个独特性格的解释和评价可能不一样,但谁都无法

否认这个突出的特点。如果去掉这个特点,那就不成为贾宝玉;如果不了解这个特点,那

就意味着不了解贾宝玉。小说中除了对宝玉的这个特点反复加以描写之外,还通过许多人

物之口予以评说。史湘云说他:

没见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些什么!

王熙凤说:

若说他出去干正经事说正经话去,却象个傻子;若只叫进来在这些姊妹跟前以至于大小的丫头们跟前.他最有尽让,又恐怕得罪了人,那是再不得有人恼他的。

傅试家的婆子说宝玉:

且是连一点刚性也没有,连那些毛丫头的气都受的。

兴儿在向尤二姐、尤三姐介绍宝玉时说:

每日也不习文,也不学武;又怕见人,只爱在丫头群里闹。再者也没刚柔,有时见了我们,喜欢时没上没下,大家乱顽一阵;不喜欢各自走了,他也不理人。

尤二姐听兴儿介绍后,大为诧异,不禁为宝玉的清俊模样儿惋惜起来,说:“可惜了一个好胎子。”尤三姐立即叫二姐别信兴儿“胡说”。尤三姐发表了她对宝玉的看法:

行事言谈吃喝。原有些女儿气,那是只在里头惯了的。若说糊涂,那些儿糊涂?……原来他在女孩子们前不管怎样都过的去,只不大合外人的式。

尤三姐一反世俗偏见,对宝玉的独特性格给予肯定的评价,并将其形成的原因解释为

“在里头惯了的”。

三、特殊性格的形成

尤三姐说得对,“那是只在里头惯了的”,即生活环境决定了宝玉的特殊性格。

宝玉长于妇人之手。他从小受到祖母、母亲和姐姐的怜爱,在姊妹和丫头群中长大,

气质、性格受到女性的潜移默化,生活习性接近女孩,自然而然也就喜欢在女孩子中

间活动,不善于同外界男子交往。这没有什么奇怪的。据某些心理学家调查,凡是由

母亲单独负责教养而得不到父亲和其他成年男子教育的男孩,往往会影响男子气的发

展;特别是五岁前就与父亲分离的男孩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这些男孩子温和腼腆,

进攻性少,有较多的女子概念,而且游戏也多是女孩的模式。贾宝玉的情形,同这样

一些男孩子有点相似。

贾宝玉还是接触家庭内外的一些男子,接触一定范围的社会。他的女儿气和对女

孩子的特别态度,同上层社会的大气候也密切相关。曹雪芹的时代,八旗子弟游手好闲,骄奢成风,整个旗人社会委靡不振,豪气荡尽。《红楼梦》中以贾府为中心展示出来的上层社会,就是一个侈靡成风的环境。贾宝玉生活在这样的大气候中,必然养成相当严重的寄生性和怠惰习气,养成阴盛阳衰的气质。他的周围根本找不到英武男子。男性已日益退化,如果不变成贾赦、贾琏、贾珍、薛蟠、冯紫英一流“皮肤淫滥之蠢物”,就只能成为“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的“闺阁中的良友”。自古纨绔无伟男,贾宝玉不可能成为伟男。男性的退化是清代旗人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

四、天真和个人主义倾向

贾宝玉周围找不到英武男子,但他周围不缺少贪官污吏和恶少。贾宝玉也是纨绔子弟,而且是家庭的“小皇帝”,他完全可能成为一个京城恶少。宝玉能骑马,他可以骑马在街上横冲直撞,踩死了人,喊一声:“我是荣国公的重孙子!”吓得大家不敢做声!然而,贾宝玉不是京城恶少,也不是家庭内的恶少。宝玉同贾赦、贾珍、贾琏、贾蓉、薛蟠之流很不相同。他没有学会家庭里的和社会上的邪恶,心灵上保持着少年的天真、诚挚和憨厚。没有心计,率性而行。对穷苦人(如刘姥姥),比较同情;同当时社会鄙视的优伶(如蒋玉菡)真心交朋友。贾府的主子们把那些丫头看得如同可打可杀的猫儿狗儿一般,宝玉却对所有的丫头都抱怜惜的态度,常常迁就她们,保护她们,很少在她们面前耍主子的威风。(《红楼梦》中贾宝玉对丫头只发过一次火——唯一一次踢人,恰恰踢在对他最尽心的袭人身上。

小说通过警幻仙姑之口,将宝玉对女孩子们的特别态度,称为“意淫”,称为“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与真正的“淫”作了区分。“意淫”这个字眼可能有些含混而且不雅,“痴情”也难以明确地界定。从书中的实际描写来看,除身份特殊的袭人另当别论以外,宝玉同其他丫头们并没有什么私情密意。第77、78回,小说通过贾母和晴雯嫂子之口对此作了强调。当然,宝玉同丫头们的交往中,肯定也有些纨绔习气,对此我们不必进一步去审查。

或许有读者会问,宝玉所喜欢的只是年轻貌美的女孩子,对年纪大些的妇女几乎一概表示讨厌,这难道不意味着什么吗?

的确,贾宝玉对成年女性抱着另一种态度,而且有他一套奇特的见解: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的不好的毛

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的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59回)

当周瑞家的和几个媳妇强行将司棋拉出大观园时。宝玉指着她们恨恨地说:奇怪,奇怪,怎么这些人只一嫁了汉子,染了男人的气味,就这样混帐起来,比男人更可杀了!

守门的婆子问宝玉:“这样说,凡女儿个个是好的了,女人个个是坏的了?”宝玉点头道;“不错,不错!”

乍看起来,这又是呆话、疯话、不近情理之至:但细细推敲起来,却也不无道理。由于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扭曲与异化,贾宝玉所接触到的所有成年妇女,不仅失去了少女的美貌和柔情,而且失去了诚挚和纯真,一个个变得世故,势利,甚至市侩;所谓“越老了越把钱看的真了”。贾宝玉讨厌“浊臭逼人”的“禄蠹”,当然也会厌恶这些“染了男人的气味”的女人。一个社会的堕落往往突出地表现在男子身上,看惯了丑恶男人的贾宝玉,把堂堂须眉一律称为“浊物”,又把出了嫁的妇女说成是“染了男人的气味”,“个个是坏的”,这无疑有些偏颇,而也都符合贾宝玉偏激的逻辑。

宝玉“不喜读书”是出了名的,但他“不喜”的只是为应付科举考试用的“正经书”。对于其它的书,如“古今小说”、“传奇角本”、诗文词赋以及医药、绘画方面的书,则有很浓厚的兴趣。他“每日家杂学旁收”,正表明是在贪婪地追求各种文化知识。他相当熟悉《诗经》、《楚辞》、《庄子》、唐宋诗、《西厢记》等哲学、文学著作,并从这些著作中得到启蒙,比较懂得了人的价值和感情的价值。贾宝玉之所以成为纨绔子弟中的另类,重要原因就在这里。

在封建社会,纲常伦理强化人的支配关系、依附关系和等级关系,人都生存在等级、支配、依附的大网中,个人生存没有自由的空间。个性得不到发展,才能和创造潜力得不到发挥,连婚姻都不能自主。

从人生境界和思想性质上说,贾宝玉的所言所行,表现出个人主义倾向。这里说的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是思想的、文化的、哲学方面的概念,指崇尚个性和个人自由的思想,与服从权威的思想相对立。宝玉愤世嫉俗,疏远上流社会和封建伦理,张扬自己的个性,追求无拘无束的生活,追求爱情和婚姻自由,就是个人主义的表现。宝玉乐在其中的大观园,是“地灵人杰”的世界。尽管其中的少男少女们有等级,有

不同的信仰和操守,但在这片净土上,清规戒律较少,气氛和谐友好,真挚的爱情得以滋生,才情和创造力也得以充分地发挥。同园外残酷压迫人、束缚人的现实相比,大观园是个人主义萌动的乐园。

在历史上,个人主义思潮的出现是个进步现象。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的主导思想——人文主义,实质就是个人主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我们国家批判个人主义,把“个人主义”这个词弄得很臭,以至于如今还有人主张把individualism 翻译成个体价值或个体主义。其实胡适在“五四”时期就对“个人主义”作了正确的解释,现在学界已经恢复了“个人主义”本来的意义。从人类的文明史来看,西方中世纪的哲学,中国儒家的纲常伦理,都是压抑个性的。文艺复兴的启蒙思潮,之所以成为近代文明的开端,就在于它“首先认识和揭示了丰满的完整的人性”,“给了个性以最高度的发展”([瑞士]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贾宝玉的个人主义倾向也可以说是近代文明的萌芽。当然,对个人主义的历史作用应当加以具体分析,个人主义过分膨胀,会变成损人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必须用道德、法律甚至宗教来约束。个人主义可以同集体主义相辅相成。

总起来说,贾宝玉是十八世纪中国上层社会有着个人主义倾向的愤青。其性格特征是女儿气及对女孩子的迷恋。

贾宝玉的命运必然是悲剧。这是时代和他的性格决定了的。《红楼梦》时代的中国,不会出现欧洲那种文艺复兴运动,不可能有社会力量支持宝玉和黛玉的要求与抗争。而贾宝玉个人又性格柔懦,生活圈子狭小,无力改善自己的处境。他幻想长期生活在充满诗意和少女柔情的大观园,享受女儿们的怜惜,这是不现实的。女孩子们都会长大,要离开的;家庭的腐朽没落与重重矛盾也使大观园无法长期维持下去。当这个“地灵人杰”的女儿国一旦被毁灭,宝玉便找不到出路。摆在他面前的路,只有出家做和尚了。宝玉本是位“多情公子”,对情侣、女性、朋友一往情深;而僧徒信奉“四大皆空”的教义,视情爱为万恶之源,出家的第一步就要割断情缘,遗弃父母妻子和整个家庭。宝玉出家为僧,同他的本性该有多大的差距呵!他好象是从一个极端跳到了另一个极端。然而,这不是一个强者的飞跃,而是一个弱者的消极解脱,是一个弱者在尝尽人生辛酸苦痛之后无可奈何的选择。遁入空门,同“枉送了性命”的、“命已还”“泪已尽”的、“家业凋零”“金银散尽”的,同样是悲剧结局。

以上分析了宝玉、黛玉、宝钗三个人物形象,我们可以从中领会《红楼梦》的悲

剧精神,领会书中对人生和历史的思考以及萌芽状态的个人主义、人文主义思想。

我分析这这三个人物形象,是想以此为例,说明我们应当如何研读《红楼梦》。这

里我再强调一次。《红楼梦》是一部文学作品,我们要将审美感受与认知结合起来,

从小说的艺术形象、意境、情节中领会其蕴涵和艺术丰采。索隐的方法(比附、猜谜)

不能用,考证的方法不能滥用(考证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有一定的学术规范)。

索隐方法的流行,考证方法的滥用,是百年来困扰《红楼梦》读者的两大误区。

下一讲我们来详细讨论。

第三讲红学的百年困惑

《红楼梦》开始流行的时候,有各种抄本和印本,书名不统一,书上也没有署“曹雪芹作”几个字。小说开头,作者自云“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早期印刷本卷首程伟元的序写道:“《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这些,给后人留下了不少疑问和模糊的空间。二十世纪,人们对有关问题,逐渐有了较为接近真相的认识;特别是最近三十年,学界对《红楼梦》的作者、版本以及思想蕴涵、艺术丰采的研究,取得了前人想象不到的成绩。然而,社会上对红学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得深得浅,见仁见智,大大小小各种问题争论不休。这样复杂的局面,便造成红学一定程度的困扰,也使许多《红楼梦》的读者和爱好者感到迷茫。学问之

对《红楼梦》中人物艺术形象的分析_2000字

对《红楼梦》中人物艺术形象的分析_2000字 《红楼梦》是我国小说发展史上的艺术高峰,它不仅以情节的曲折紧张取胜而且以细节描写的丰富、细腻、生动、深刻见长。其高度的写人艺术技巧更令人叹为观止。曹雪芹运用表现艺术的方法再现了人物精神风貌,创造性的运用二极背逆原理写人,注重圆形人物的刻画,给我们留下一个个性格丰满,立体感强的人物。尤其在描写人物形象、情节、环境三方面精雕细刻又十分真实自然;含义丰富能知微见著。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因此,成为我国灿烂的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红楼梦》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突出地表现在善于刻划人物,而且是成群地塑造出来,小说中有名姓的人物就多达四百八十多人,其中能给人以深刻印象的典型人物,至少也有几十个,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形象体系。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是千古不朽的典型形象。 人物性格的独特性 《红楼梦》中的人物共有四百之多,光是生动而著名的就不下百余。其中一些思想性格身份地位类似的人,在曹雪芹的笔下,却能各人各面,千姿百态。作者异常分明地描绘出他们之间的差异。甚至在场合想仿,谈吐相近,神情相同的情况下,也能把各自的个性区分出来,使神态相似而不雷同,言语相近而不重复。这种强烈的艺术效果的形式,不能

不说是因为作者在塑造这些形象时,常常采取一种特殊的复杂的对比手法的结果。《红楼梦》中的形象体系,是世界文学史上罕见的复杂庞大的系统,这个大系统中各种人物的排列组合,又形成了几个对照性质的子系统。十二钗正册中的人物性格为一系统,副册与又副册中的性格又是另外的系统。 每一个对照系统又有若干对照层次,每个层次的性格又形成对照,从而形成一个不可重复的、立体交叉的多层次结构。为组成这样一个结构,作者往往采取两种写法。一是突出性格的主要特征,如贾宝玉的“爱博而辛劳”,林黛玉由于对生活保持着清醒而产生的超负荷的悲哀,特征非常鲜明突出,以致成为一种“共名”,但这不是类型化的典型,不是某种道德品质的化身,而是“渗透于思维和感觉、意志和情感、记忆和向往、语言和行动各个方面的个人特点”(傅继馥《古代小说艺术典型基本形态的演变》)“爱博而心劳”的贾宝玉,他的思维和感觉是那样的敏锐和细腻,他的意志和情感是那样的坚韧和丰富,他的记忆和向往是那样的执着,他的语言和行为又是那样的乖僻,难怪使脂砚斋叹为观止。他说:“写宝玉之发言,每每令人不解;宝玉之生性,件件令人可笑。不独于世上亲见这样的人不曾,即阅今古所有之小说传奇中,亦未见这样的文字。于颦儿处更为甚,其囫囵不解之中实可解,可解之中又说不出理路。合目思之,却如真

红楼梦里人物服饰所代表的形象

红楼人物服饰形象 金相玉质不肖子:贾宝玉的服饰形象 翩翩公子的风度,在第三回中,刚进府的黛玉所目睹的表哥形象,刚进来时一看, “头上戴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涤,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一会儿在回来时,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在这一回中,宝玉光彩照人,华贵之气直通凤姐。宝玉因得贾母喜爱,其在贾府地位无人能敌,一身嗣服便是其身份地位的标志。 曹雪芹几次写宝玉穿箭袖衣饰。第八回“薛宝钗巧合认通灵”时宝姐姐看到的宝玉是“头上戴着累丝嵌宝紫金冠,额上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身上穿着秋香色立蟒白狐腋箭袖,系着五色蝴蝶绦,项上挂着长命锁、记名符,另外有一块落草时衔下来的宝玉。”;第十五回北静王所见的宝玉“戴着束发银冠,勒着双龙出海抹额,穿着白蟒箭袖,围着攒珠银带”;看戏换的是“大红含蟒狐腋箭袖,外罩石青貂裘排穗褂”;去舅舅家是“身上穿着荔色哆罗呢的天马箭袖,大红猩猩毡盘金彩绣石青妆缎沿边的排穗褂子”。箭袖服饰是一种窄袖袍服,箭袖即马蹄袖,衣服袖身窄小,袖端头为斜面,袖口面较长,弧形,可覆住手背,以便不影响射箭且又可保暖。原为便于骑射,由满族游牧

尚武的民族传统而来,虽说明代已有,但是人们穿着不多。清代宫廷早起因极力主张“不废骑射”,因此将箭袖用于礼服,成了清代男服的典型制式。宝玉虽不习武,穿上它可以显得英俊干练,风流潇洒。如若改成宽袖长袍也许更适合读书人,却不免老气横秋,那就不像贾宝玉了。 月葬诗魂:林黛玉的服饰形象 柔弱美,体现林黛玉的清、雅。林黛玉的服饰描写有几次,次是在第八回林黛玉回到梨香院,“宝玉因见她外面罩着大红羽缎对襟褂子,···”大红是林黛玉服饰的主色,穿戴红色不仅是贾府爱红风俗影响所及,也寄托了林黛玉的美好愿望,即与宝玉相配。 第二次是第四十九回芦雪庵赏雪对红梅,玉换上掐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罩了一件大红羽纱面白狐狸里的鹤氅,束一条青金闪绿,环四合如意绦,头上罩了雪帽. 这青金闪绿如意绦为一身红装平添几分动人春色,仿佛是万红丛中一点绿。这即凸显了黛玉的穿衣品味,又符合她希冀的红绿相配的爱情愿。 第三次是第八十九回,宝玉去看她,她“穿着月白绣花小毛皮袄,加上银鼠坎肩,头上挽着随常云髻,簪上一枝赤金匾簪,别无花朵,腰上系着杨妃色绣花棉裙。”月白、银鼠(洁白)、加杨妃色(淡粉色)此时黛玉的服饰色彩淡雅清丽,与她洁身自爱的性格相一致。“头上挽着随常云髻,簪上一枝赤金匾簪,别无花朵”,显得清新自然。整个着装既不有意展示华丽,也不刻意追求朴素,反映她不同流俗、无所掩饰的个性和“潇湘妃子”卓尔不群、洒脱自然的气质。整部《红楼

(完整版)《红楼梦》主要人物赏析

《红楼梦》主要人物赏析 红楼梦主要人物赏析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一部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是作者曹雪芹“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长期艰辛劳动才给子孙后世留传下来的一件宝贵的艺术珍品。 《红楼梦》出世以后,它所具有的思想艺术力量,立刻惊动了当时的社会。人们读它,谈它,对它“爱玩鼓掌”“读而艳之”;又为了品评书中人物而“遂相龃龌,几挥老拳”;还有的青年读者,为书中的爱情故事感动得“呜咽失声,中夜常为隐泣。”因此在当时有“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一说。《红楼梦》在它带给社会巨大的影响之后,也引起了人们对其品评、研究的兴趣。下面是一个从《红楼梦》欣赏者的角度来对其中的主要人物进行一些评说。一贾宝玉 要评说《红楼梦》中的人物,首要的当数男主人公贾宝玉了,作为贯穿全书始终的人物,作者曹雪芹在其身上着力最多,寄托也最深 ,他其成为中国小说史上塑造得最为成功的艺术典型之一,甚至人人还说这一形象所影射的就是曹雪芹本人。但据我看来,这一典型形象绝非作者的实灵自作,而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同类型的人物加以概括,并揉合了自己的想象,经过艺术加工而创造出来的完美艺术形象。 在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有两首《西江月》,是这样描写宝玉的: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 有些读者在读了这两首《西江月》后,就此认定了宝玉是一个不求上进,只爱脂粉的孽根祸胎。但其实不然,这两首《西江月》是从封建统治者的思想出发,所反映的是封建大家长对宝玉盼着他中举,扬名以继承地主阶级事业的“良苦用心”。而作者正是借《西江月》寓褒于贬,充分概括了在宝玉身上最突出的闪亮点---叛逆性格。 词中说他:“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其实就是说他不肯“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不愿走封建家长为他规定的读书应举,结交官场,遵从礼法,经帮济世的人生道路,而是鄙视功名利禄,厌闻“仕途经济”的学问。他甚至认为那些和朱理学之类的儒家著述,“都是前人无故生事”是“杜撰”出来的。至于八股时文更是:“后人饵名钓禄之阶”,是“拿安诓功名混饭吃的”。他把封建统治者奉若神明的儒家道学批评的一文不值。基于此种想法,他“杂学帝搜”,宁肯去读《西厢记》《杜丹亭》这类被封建卫道者视为邪书的“小说淫词”,也不去读《四书》、讲八股、听“仕途经济”的“混帐话”。 他对读书上进、为官做宦的世俗男子,有着强烈的憎恶和轻蔑。 不仅如此,在红楼梦第三十二回中,史湘云劝他:“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宝玉听了十分

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摘要:【林黛玉】林妹妹的性格完全印证了宝哥哥的那句"女儿是水做的骨肉"。她冰雪聪明,诗词妙语信手拈来;她敏感多疑,曾因为宝玉的丫头误了为她开门而悲吟《葬花词》;她为了爱情柔肠寸断,泪终不干。 【薛宝钗】宝姑娘稳重大方,八面玲珑。她对不同的人自有一套不同的“社交”方式:对贾母、王夫人这样的“权威人物”,她尊重顺从;对大观园的其他姐妹,她表现出的是“宝姐姐”的稳重和宽容;对下人,她又显得平易近人,不端架子。 关键词:红楼梦人物性格特点 一、贾宝玉 主人公贾宝玉是一个又奇又俗的人物。构成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叛逆。他行为“偏僻而乖张”,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他痛恨“八股”,辱骂读书做官的人是“国贼禄蠹”,懒于与他们接触拜会。 他不喜欢所谓的“正经书”,却偏爱于“杂书”,钟情于《牡丹亭》、《西厢记》。他还对程朱理学提出了大胆的

质疑,认为“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了。”这充分显示出了他是封建君主制度的“逆子贰臣”。 他认为“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在这种骇世惊俗的思想指导下,宝玉终日“在内帏厮混”,并钟爱和怜悯女孩子,钟爱她们的美丽、纯洁、洋溢的生气、过人的才智,怜悯她们的不幸遭遇,怜悯其将嫁与浊臭的男子,失去了她们的圣洁之美。贾宝玉道:女子出嫁前为珍珠,嫁人后便失去光芒成了死珠,再老便与污浊男子同流,成为死鱼眼了。他甚至为自己生有一个男子之身而感到无可挽救的遗憾。 在他的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无疑就是与林黛玉的相爱了。这场恋爱,一方面开始于叛逆性格,另一方面又促使了他的叛逆性格的最终形成。这是他生命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叛逆行为。宝、黛不但要求婚姻自主,而且在恋爱中背离了封建社会的人生之道。他们在反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导致了两人的悲剧结局。 二、林黛玉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可能是个神仙,可望不可即,

红楼梦人物性格分析

红楼梦人物性格分析 姓名: 2010年12月25日

红楼梦人物性格分析 【内容摘要】 人物是小说组成的主要要素,人物言行思想是小说的血肉,正因为有了栩栩如生人物性格的塑造,才让小说活灵活现,有了生气。我国古代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更是堪称一绝。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也是首屈一指。其中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为典型。 《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章回体长篇小说,作者曹雪芹,续作是由高鹗完成。本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一书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写出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衰落史,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典型人物形象。 贾宝玉:反抗封建道德,但又趋于消极。 林黛玉:才华横溢,尖酸刻薄,孤高自许,目下无尘。 薛宝钗:端庄从容,随分从时,城府极深。 王熙凤:泼辣爽朗,为人狠辣。 【关键词】红楼梦,人物性格,贾宝玉,林黛玉 一、贾宝玉 贾宝玉是主要中心人物。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他是一个又奇又俗的人物。构成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叛逆。他行为“偏僻而乖张”,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他痛恨“八股”,辱骂读书做官的人是“国贼禄蠹”,懒于与他们接触拜会。 他不喜欢所谓的“正经书”,却偏爱于“杂书”,钟情于《牡丹亭》、《西厢记》。他还对程朱理学提出了大胆的质疑,认为“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了。”这充分显示出了他是封建君主制度的“逆子贰臣”。 在他的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无疑就是与林黛玉的相爱了。这场恋爱,一方面开始于叛逆性格,另一方面又促使了他的叛逆性格的最终形成。这是他生命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叛逆行为。宝、黛不但要求婚姻自主,而且在恋爱中背离了封建社会的人生之道。他们在反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导致了两人的悲剧结局。。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他的叛逆性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小说充分描写造成他的性格的生活环境和他的具体境遇的各方面特点,深刻揭示了他性格成长的主客观原因。 贾宝玉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在他心眼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他说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与此相连,他憎恶自己出

红楼梦 精彩片段赏析

红楼梦精彩片段赏析 朱绪娟 在《红楼梦》中,作者为大家塑造了一个成功的反面形象,那就是凤姐。在她的身上,集中地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贪婪、凶婪、凶残、狠毒、阴险狡诈的阶级本质。可以说通过作者成功的描写,使读者在看到王熙凤的同时也就看到了统治阶级本身。 王熙凤是一个描写的非常生动的人物,她出现在哪儿,哪儿至少就会有热闹。年仅二十岁的她就主持荣国府的家政。在卷首,我们通过冷子兴之口对她的介绍:“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细,竟是个男人不及万一的”“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如今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子也说她不过。”这样对她已有了一点印象,但这些印象毕竟比较淡漠。但她第一次出了场,马上就被活生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教人再也不会忘却。那是黛玉初次与她的外祖母相见,老祖宗把她的外孙女心肝肉儿地搂着哭叫的时候,就连王夫人、李纨和众小姐都“个个皆敛声屏气,严肃恭整”的时候,却有一个人从后院笑声说:“我来迟些,不曾迎接远客。”仅仅一句话却给人特别鲜明的印象,这句话只是“这一个”凤姐才说的出的。可能贾府众人的感觉都已迟钝了,可我们却和黛玉一样,感觉格外鲜明:“来者是谁?这样放诞无礼?”原来这就是贾母宠爱的凤姐。接着短短的一段描写,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忙人,大红人。因为忙,她迟到了。在短短的聚会中还同王夫人谈了另外两件事。同黛玉讲话也显得很忙:笑着讲两句,马上拿手帕拭泪,又忙转悲为喜,赶忙询问有关情况和布置待客之道。因为红所以才敢这亲放诞无礼,贾母才

特别给她加上“泼辣货”这一似贬实褒的称号。这同凤姐喜欢表现自己,事事争风头的性格特点盯适应,作者的浓笔艳抹,把凤姐的露面写得极其鲜明。在接下来,曹雪芹继续在各场合描写凤姐,并一步步地揭示出其性格的其它侧面,如才能、淫威、贪婪、伪善等,通过这样的描写,写出了一个完整活生的凤姐。作者不仅从正面描写了凤姐,而且最常用的还是通过别人的观察和描述来表现观凤姐的形象。贾府的穷亲戚刘姥姥初见凤姐时的描写,就很好地表现出她的“威”。刘姥姥好不容易才进了荣国府,经过了一番周折后才等到“凤姐”“下来”时,却只听人声未见人影,又经过摆饮,“半日鸦雀不闻”,最后才得到接见。而见到的凤姐却是“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着:‘怎么还不请进来?’待抬头看见刘姥姥已在地下站着,”这才忙欲起身,但“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地问好。”这一段描写的特别精彩,寥寥几笔,足以传神。尤其是她“拨手炉里的灰”的细节写来“追魂摄魄。”这种细节描写虽简洁,但已写足了一个贵族大家庭的管事奶奶对一个穷亲戚的威风。另外,其仆人兴儿对其评论:“心里歹毒,口里尖快”“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也极其准确地反应了凤姐的性格特征。从第十二回起,作者陆续通过大段情节的描写来表现了凤姐性格的真实面。“毒设相思局”写她狠毒,“协理宁国府”写她的才干,“弄权铁槛寺”写她的贪婪舞弊。这些描写使得读者越读下去,就越能发现其性格的险暗面。“弄权铁槛寺”,水日庵的老尼姑求凤姐拆散张金哥的婚事,结果凤姐得了三千两银子逼死了一对示婚夫妻。然而就在其利用

红楼梦主要人物及其性格分析

红楼梦主要人物及其性格分析 黛玉多愁善感 宝钗贤德有容 湘云灿烂爽朗 妙玉冷霜孤傲 迎春儒雅随和 惜春孤僻冷凝 袭人柔顺体贴 李纨端庄秀丽 晴雯执着不驯 凤姐、探春、平儿灵活练达, 宝玉如宝似玉、脱俗超俗 一、贾宝玉 主人公贾宝玉是一个又奇又俗的人物。构成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叛逆。他行为“偏僻而乖张”,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他痛恨“八股”,辱骂读书做官的人是“国贼禄蠹”,懒于与他们接触拜会。 他不喜欢所谓的“正经书”,却偏爱于“杂书”,钟情于《牡丹亭》、《西厢记》。他还对程朱理学提出了大胆的质疑,认为“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了。”这充分显示出了他是封建君主制度的“逆子贰臣”。 他认为“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在这种骇世惊俗的思想指导下,宝玉终日“在内帏厮混”,并钟爱和怜悯女孩子,钟爱她们的美丽、纯洁、洋溢的生气、过人的才智,怜悯她们的不幸遭遇,怜悯其将嫁与浊臭的男子,失去了她们的圣洁之美。贾宝玉道:女子出嫁前为珍珠,嫁人后便失去光芒成了死珠,再老便与污浊男子同流,成为死鱼眼了。他甚至为自己生有一个男子之身而感到无可挽救的遗憾。 在他的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无疑就是与林黛玉的相爱了。这场恋爱,一方面开始于叛逆性格,另一方面又促使了他的叛逆性格的最终形成。这是他生命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叛逆行为。宝、黛不但要求婚姻自主,而且在恋爱中背离了封建社会的人生之道。他们在反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导致了两人的悲剧结局。 二、林黛玉 林黛玉是一个才华横溢而性格孤傲的女子,“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则是她的写照。她从小失去双亲,寄居在荣国府,虽然贾母对她疼爱有加,但由于清高自尊的个性,她常生“寄人篱下”的伤感。 她多愁善感,常常为别人不注意的小事而悲伤流泪。正如小说中所描写的“黛玉葬花”一幕,就突出了这一点。花开花谢本来就是自然景象,但她却由此而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聚散无常。她为落花叹息,她把宝玉引为知己,同看《西厢记》,把人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宝玉身上。她深爱着宝玉,但又感到很难如愿。于是,她因想争取自己的位置但又多次失败而顾影自怜,暗泣于无人之处。 她的内心世界似难捉摸,但也常常将其显露于外。若宝玉“得罪”了她,她便生气,泪水涟涟,甚至为他而生病。表面上这样,其实内心仍是挂念着他,借口去看他。宝玉一病,她为之而伤心,为之而哭泣。但由于封建礼教道德的约束,她不得表白,不得自已,最终在宝钗出阁之日郁郁而死,没能了却自己的心愿。

红楼梦经典语句英译

《红楼梦》熟语英译三十例 1. 至午后,金桂故意出去,让个空与他二人,薛蟠便拉拉扯扯起来。宝蝉心里也知八九了,也就半推半就。 译文:After lunch, Chin-kuei deliberately went out to clear the coast for them both, and Hsueh Pan started making advances to Pao-chan. Well aware of that he wanted, she only made a show of resisting. 2. 咱们家没人,俗话说的“夯雀儿先飞”,省的临时丢三落四的不齐全,令人晓华(六十七回) 译文:Our family’s short-handed and, as the proverb says, “A slow sparrow should make an early start.”We don’t want to find, when the time comes, that we’ve forgotten this, that and the other, so that people laugh at us. 3. 今日林妹妹这五首诗,亦可谓命义新奇,别开生面了。(六十四回) 译文:And these five Cousin Lin has written today can also be considered as fresh and original, but goes as slowly as unraveling a concoon?” 4. 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译文:Haven’t you heard the saying:“Illness comes as fast as a wall falling down, but goes as slowly as unraveling a concoon?” 5. 姐姐博古通今,色色都知道,怎么连这一出戏的名儿也不知道,就说了这一套。这叫做“负荆请罪”。(三十四) 译文:Why, cousin, surely you are sufficiently well versed in ancient and modern literature to know the title of that opera. Why do you have to describe it? It ‘s called “Abject Apologies”. 5. 虽才干优长,未免贪酷,且侍才侮上,那同寅皆侧目而视。(十五回) 译文:But although his intelligence and ability were outstanding, these qualities were unfortunately offset by a certain cupidity and harshness and a tendency to use his intelligence in order to outwit his superiors; all of which caused his fellow officials to cast envious glances in his direction. 7. 说着,就自己举手,左右开弓,自己打了一顿嘴巴子。(六十八回) 译文:He raised his hands and slapped himself on both cheeks. 8. 我们没事评论起来,你们这几个,都是百里跳不出一个来的。妙在个人有个人的好处。

红楼梦经典赏析

■13级经典文学《红楼梦》赏析 红楼一梦,难解其中味 但凡爱好文学的人,都会爱上《红楼梦》这本巨著!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部诗化了的小说杰作,它那行云流水般的诗词散文中,处处沁透着诗情的芬芳,作品中的大量诗词曲赋,犹如镶嵌在碧海青天里的珍珠和明星,闪耀出奇异的光芒,在中国小说史乃至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有口皆碑,无人不晓。如果不能很好地读解书中的诗词曲赋,你就不能真的读懂《红楼梦》。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集建筑、美术、服饰、音乐、诗歌、饮食、陶艺、园林、心理学、管理学为一体。其中规模宏大、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是我国古典文学的典范。 “护官符”上的四大家族 贾: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史: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王: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找金陵王。 薛: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线索人物—— 甄士隐(真事隐):历经梦幻,将故事的真相隐去。 甄士隐是《红楼梦》中一人物,姓甄,名费,谐音“废”,字士隐。“甄士隐”取意为“真事隐”。书中有“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一句。正如贾雨村是“假语村言”一样。甄士隐是和贾雨村相对照而写的,作者在开卷第一段里就明白表示他撰拟这两个名字的寓意。写甄士隐是为了写一个经历了骨肉分离、家遭火灾、下半世坎坷而终于醒悟出世的人物形象。他可能是作者自身的影子,同时也是提系着全书主题的一个线索人物。 贾雨村(假语存):用假言村语,敷演出一段故事来。 《红楼梦》提纲挈领式的人物,以“假语村言”提醒读者,统率全文。贾雨村,名化,字时飞,别号雨村。原系湖州人氏,生于仕宦人家。但到他时,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下他一人。他想进京求取功名,无奈囊内空空,只得暂寄姑苏城里葫芦庙中安身,每日卖文作字为生。后因甄士隐相助,他才有钱上路,考中进士,做了知府。不久因贪酷徇私被革职,到林如海家做家塾教师。在贾政的极力帮助下,他又官复原职。贾雨村是封建官僚的典型代表。后因婪索属员等罪,审明定罪。遇皇上大赦时被释放,递籍为民。 人物作用:串联整个故事,衔接前后情节。对四大家族,尤其是贾府的叙述,主要是通过两人的对话及来往引出来的。贾雨村因为做过林黛玉的老师,又与贾家同宗,故为后文林黛玉进京做铺垫,不仅引出主要人物林黛玉的身份家世,还引出黛玉和宝玉相识的经过,从相识到相爱,摆脱不了封建势力家族的束缚,作者是通过他们两个人,先从外部介绍四大家族、荣宁二府,是铺垫的作用,同时也暗示了故事悲惨的结局,给全书定下了一个基调,也埋下了伏笔。 还有一种解读:说是“真石隐”“假玉存”,用来折射小说中的关键人物贾宝玉,说他不是一块名副其实的真宝玉,而是一块假宝玉,暗示小说最终的悲剧结尾。

红楼梦人物分析点评

红楼梦人物分析点评(总3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红楼梦人物分析点评 薛宝钗 红楼梦是我国不可多得的一块文化瑰宝也是中国古代四大名着之首,章回体长篇小说,原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又名《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还泪记》、《金玉缘》等,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本书前80回由曹雪芹所着,后40回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 刚知道有红楼梦时是在幼年,拜读红楼是在中学,沉醉于宝黛美丽而含酸的爱情故事,喜欢黛玉的灵气、湘云的酒脱、探春的才干,凤姐的世俗,只是不太喜欢宝钗,认为她是个不光彩的“第三者”。而现在,当自己静下心来好好想想,当初的反感和厌恶已不知何时被另一种特别的情感所取代? 纵观整篇小说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是薛宝钗,她容貌美丽,在大观园中与林黛玉并称双美;她才学之高,也只有林黛玉可与比肩;而她丰满的多棱形的性格,不仅在贾府大观园独一无二,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将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我喜欢的是薛宝钗的才情,气质,端庄稳重. 薛宝钗的学识,在大观园中算是最扎实、最全面的。她虽然没有黛玉的作诗的巧,每每作诗也逊黛玉一筹。但她对文学、艺术、历史、医学以至诸子百家、佛学经典,都有广泛的涉猎和渊博的知识,连以“杂学旁收”着称的贾宝玉也远非所及。这是作者在作品中队宝钗的肯定。

宝钗的性格,宝钗较黛玉端庄稳重,温柔敦厚,豁达大度。但有人认为宝钗性冷无情,虚伪奸险,是个“女曹操”。同一人物形像,竟然有截然相反的看法,一则固然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原因,同时也说明这一形像的复杂性、丰富性和描写的客观性。她一方面抱取“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另一方面,她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各方面的人保持着一种亲切自然、合宜得体的关系。 林黛玉 母亲早逝,父亲不在身边,命运挺可怜,再加上当时那个年代重男轻女,她又不是贾母嫡孙女,多少有点觉得不自在,而又偏偏寄人篱下,估计黛玉心理承受能力也不太好,就造成了她压抑的性格,很多心,又很爱想太多。”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往往说话过于尖锐有意无意中刺伤他人。很多心,很爱想太多,也是她早逝的原因之一吧!她又重感情,很叛逆,又有点偏执。而且对感情也是很专一的,喜欢宝玉也喜欢了很久。她追求自由的生活,她的爱情她希望自己能做主,所以她对那个时候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应该也是有意见的,而且意见很大。 黛玉用诗词来宣泄自已的离情别绪。她所写的多是些哀伤的诗句,想到的往往是死、老、分散、衰败。正是由于身体上的先天虚弱,黛玉对事物的反应比较消极,什么事多从其反面来考虑,这也导致了黛玉在思维方式上极为消极和被动。人的气质是和性格联系在一起的,某种气质更容易形成某种性格,如多血质人的容易形成乐于助人,活泼好动的性格,而黛玉属于抑郁质这使得她“喜散不喜聚”、“喜静不喜动”。这些姐妹们喜欢薛宝钗的多于喜欢黛玉的,每次湘云来贾府总是爱找宝姐姐玩,而不会首先去找林黛玉,这使得黛玉与别人的社会性的交往逐渐减少,也促成了她更加忧郁的性格。家道中落对黛玉造成的影响就是:敢爱而不敢言,只有把爱深深地放在心中,期待着别人能帮她一把,把自己的爱情寄托于别人的怜悯,形成了强烈的依赖感。只把着了一个救命的稻草,信守爱情,正所谓,爱至深,伤也深。最后,直至为爱情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贾家三小姐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红楼梦》翻译研究综述

摘要:《红楼梦》作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已经被翻译成了英、法、德、日、韩、俄、泰、西班牙等多种译本。随着外语研究及翻译研究的发展,学者们对《红楼梦》各种版本的语言翻译、文化翻译、译本对比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主要对目前国内《红楼梦》翻译研究做了大体回顾,从语用学、修辞学、文化等方面对翻译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指出了目前《红楼梦》翻译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红楼梦》翻译研究可能的领域与途径。 关键词:《红楼梦》翻译语用学修辞学文化 《红楼梦》作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已经被翻译成了英、法、德、日、韩、俄、泰、西班牙等多种译本。海外的《红楼梦》译本有摘译、节译、全译三种形式。虽然《红楼梦》已有多种语言的全译本,但是从目前国内的翻译研究来看,却只涉及到三种语言的版本。英译本的研究最多,占所有研究的90%以上,俄语、法语、德语、日语、韩语版本的研究虽有涉及,但都总计不过十余篇。主要有成蕾的《“潇湘馆”里的“潇湘妃子”――〈红楼梦〉两个法译本中建筑专名的语义层级分析及其翻译策略选择》(《译林(学术版)》2011年第3期);郭玉梅的《〈红楼梦〉法译本传统文化内涵的翻译策略》(《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5月)、《从〈红楼梦〉法译本看汉语歇后语的翻译》(《法语学习》2011年第3 期);森中美树的《简述日译〈红楼梦〉之难点――以平冈龙城〈国译红楼梦〉为例》(《红楼梦学刊》2011年第3辑);苏德昌的《从红楼梦的日译看“そんな”的感叹词性用法》(《日语学习与研究》1993年第3期);史华慈与姚军玲的《〈红楼梦〉德译书名推敲》(《红楼梦学刊》2010年第6辑)等。 一、《红楼梦》翻译研究现状评述 (一)《红楼梦》翻译研究总体概述 在进行《红楼梦》翻译研究的内容前,有必要从数量和质量上对其研究的总体状况进行宏观概述,为下面研究内容的归纳和分析提供相关数据。笔者通过CNKI中国知网,输入“红楼梦”及“译”两个关键字,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及“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选择“题名”检索条件,进行模糊检索,得到以下数据。 表1 ■ 从上面的数据来看《红楼梦》翻译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更多的相关博士论文及专著的出版,《红楼梦》翻译的研究的范围和质量都有了较大的提升。 (二)《红楼梦》翻译研究状况 1.语用学视觉下的《红楼梦》翻译研究李蓓在《〈红楼梦〉语言学研究综述》(《红楼梦学刊》2011年第4辑)中认为汉语版《红楼梦》中语言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的性质、构成、词汇、词汇系统及对成语、惯用语、歇后语等熟语方面的研究。而目前的翻译研究来看还相对比较单一,主要涉及到词汇、委婉语、习语、典故等方面。《红楼梦》中词汇的翻译研究。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词汇的翻译研究主要涉及某一类词的翻译。 (1)人名的翻译。王静在《〈红楼梦〉姓名翻译与注释译法》(《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4月)中分析了杨、霍两英译本《红楼梦》的人物命名艺术,提出要忠实地再现《红楼梦》的文化内涵,就必须利用音译法和意译法、运用双关语法和借用法语、拉丁语等方法译出其中姓名的含义。赵丽娟在《金陵十二钗判词中人物姓名的英译本解读――浅谈霍克斯〈红楼梦〉版本主要人物命名》(《语文建设》2013年第6期)中以霍克斯对《红楼梦》译本中人名的翻译为蓝本,以金陵十二钗判词中所暗含的人名含义为研究对象进行阐

红楼梦主要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

《红楼梦》主要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 主要人物 贾宝玉——荣国府衔玉而诞的公子,贾政与王夫人之次子,阖府捧为掌上明珠,对他寄予厚望,他却走上了叛逆之路,痛恨八股文,批判程朱理学,给那些读书做官的人起名“国贼禄蠹”。他不喜欢“正经书”,却偏爱《牡丹亭》《西厢记》之类的“杂书”。他终日与家里的女孩们厮混,爱她们美丽纯洁,伤悼她们的薄命悲剧。 林黛玉——金陵十二钗之冠(与宝钗并列)。林如海与贾敏之女,宝玉的姑表妹,寄居荣国府。她生性孤傲,多愁善感,才思敏捷。她与宝玉真心相爱,是宝玉反抗封建礼教的同盟,是自由恋爱的坚定追求者。 薛宝钗——金陵十二钗之冠(与黛玉并列),来自四大家族之薛家,薛姨妈之女。她大方典雅,举止雍容。她对官场黑暗深恶痛绝,但仍规谏宝玉读书做官。有一个金锁,与贾宝玉的通灵宝玉被外人称为金玉良缘。 贾元春——金陵十二钗之三,贾政与王夫人之长女,贾府大小姐。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作女史。秦可卿出殡不久,元春晋封贵妃。贾府为了迎接她省亲,建造了大观园。她给家族带来了“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之盛”,但自己幽闭深宫,不能尽天伦之乐。 贾探春——金陵十二钗之四,贾政与赵姨娘所生,贾府三小姐。她精明能干,个性刚烈,有“玫瑰花”之诨名。抄检大观园时,她当众扇了王善保家的一巴掌。她对贾府的危局颇有感触,用兴利除弊的改革来挽救。改革虽成功,但无济大事。 史湘云——金陵十二钗之五,来自四大家族之史家,是贾母的侄孙女。自幼父母双亡,在家一点儿也作不得主,不时还要三更半夜做针线活儿。她心直口

快,开朗豪爽,心怀坦荡,从未把儿女私情略萦心上。 妙玉——金陵十二钗之六,苏州人氏。祖上是读书仕宦人家,因自幼多病,买了许多替身皆不中用,只得入了空门,带发修行。父母亡故后,她随师父进京。师父圆寂后,王夫人赏识她的佛学修为,请她入住大观园栊翠庵,原著前80回未交代结局。 贾迎春——金陵十二钗之七,是贾赦与妾所生,贾府二小姐。她老实无能,懦弱怕事,有“二木头”的诨名。她不但作诗猜谜不如姐妹们,在处世为人上,也只知退让,任人欺侮。贾赦欠了孙家五千两银子还不出,就把她嫁给孙家,原著前80回未交代结局,根据金陵十二钗判词,最后被丈夫孙绍祖虐待致死。 贾惜春——金陵十二钗之八,宁国府贾珍的妹妹,贾府四小姐,爱好绘画。因父亲贾敬一味好道炼丹,母亲又早逝,她一直在荣国府贾母身边长大。由于没有父母疼爱,养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抄检大观园时,她狠心撵走丫环入画。四大家族的没落,三个姐姐的结局,使她产生了弃世的念头,看破红尘出家为尼。 王熙凤——金陵十二钗之九,来自四大家族之王家,王夫人的内侄女,贾琏之妻。她精明强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成为荣国府的管家奶奶,她为人处事圆滑周到,图财害命的事也干过不少,在前80回里她支持宝黛爱情。 贾巧姐——金陵十二钗之十,贾琏与王熙凤的女儿。因生在七月初七,刘姥姥给她取名为“巧姐”。在贾府败落后,王仁和贾环要把她卖与藩王作使女。在紧急关头,幸亏刘姥姥相救,把她带去乡下。 李纨——金陵十二钗之十一,贾珠遗孀,生子贾兰。李纨虽处于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不闻不问,只知道抚养亲子,闲时陪侍小姑等女红、诵读而已。她是个恪守封建礼法的节妇的典型。 秦可卿——金陵十二钗之十二,宁国府贾蓉之妻。她是营缮司郎中秦邦业从养生堂抱养的女儿,小名可儿,大名兼美。她长得袅娜纤巧,性格风流,行事又温柔和平,深得贾母等人的欢心。但公公贾珍与她关系暧昧,致使其年轻早夭。

《红楼梦》精彩片段赏析

《红楼梦》精彩片段赏析 导读: 1.那宝玉恍恍惚惚,依着警幻所嘱,未免作起儿女的事来,也难以尽述。至次日,便柔情缱绻,软语温存,与可卿难解难分。因二人携手出去游玩之时,忽然至一个所在,但见荆榛遍地,狼虎同行,迎面一道黑溪阻路,并无桥梁可通。 2.当下代儒没法,只得料理丧事,各处去报。三日起经,七日发引,寄灵铁槛寺后。一时贾家众人齐来吊问。荣府贾赦赠银二十两,贾政也是二十两,宁府贾珍亦有二十两,其馀族中人贫富不一,或一二两、三四两不等。外又有各同窗家中分资,也凑了二三十两。代儒家道虽然淡薄,得此帮助,倒也丰丰富富完了此事。 3.须臾茶毕,早已设下杯盘,那美酒佳肴自不必说。二人归坐,先是款酌慢饮,渐次谈至兴浓,不觉飞觥献?起来。当时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笙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二人愈添豪兴,酒到杯干。雨村此时已有七八分酒意,狂兴不禁,乃对月寓怀,口占一绝云。 4.士隐意欲也跟着过去,方举步时,忽听一声霹雳若山崩地陷,士隐大叫一声,定睛看时,只见烈日炎炎,芭蕉冉冉,梦中之事便忘了一半。又见奶母抱了英莲走来。士隐见女儿越发生得粉装玉琢,乖觉可喜,便伸手接来抱在怀中斗他玩耍一回;又带至街前,看那过会的热闹。方欲进来时,只见从那边来了一僧一道。那僧癞头跣足,那道跛足蓬头,疯疯癫癫,挥霍谈笑而至。 5.真是闲处光阴易过,倏忽又是元宵佳节。士隐令家人霍启抱了

英莲,去看社火花灯。半夜中霍启因要小解,便将英莲放在一家门槛上坐着。待他小解完了来抱时,那有英莲的踪影?急的霍启直寻了半夜。至天明不见,那霍启也不敢回来见主人,便逃往他乡去了。那士隐夫妇见女儿一夜不归,便知有些不好;再使几人去找寻,回来皆云影响全无。夫妻二人半世只生此女,一旦失去,何等烦恼,因此昼夜啼哭,几乎不顾性命。 6.通灵宝玉反面那顽石亦曾记下他这幻相并癞僧所镌篆文,今亦按图画于后面。但其真体最小,方从胎中小儿口中衔下,今若按式画出,恐字迹过于微细,使观者大废眼光,亦非畅事,所以略展放些,以便灯下醉中可阅。今注明此故,方不至以胎中之儿口有多大、怎得衔此狼?蠢大之物为诮。 7.黄花满地,白柳横坡。小桥通若耶之溪,曲径接天台之路。石中清流滴滴,篱落飘香;树头红叶翩翩,疏林如画。西风乍紧,犹听莺啼;暖日常暄,又添蛩语。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之榭;近观西北,结三间临水之轩。笙簧盈座,别有幽情;罗绮穿林,倍添韵致。 8.士隐意欲也跟着过去,方举步时,忽听一声霹雳若山崩地陷,士隐大叫一声,定睛看时,只见烈日炎炎,芭蕉冉冉,梦中之事便忘了一半。又见奶母抱了英莲走来。士隐见女儿越发生得粉装玉琢,乖觉可喜,便伸手接来抱在怀中斗他玩耍一回;又带至街前,看那过会的热闹。方欲进来时,只见从那边来了一僧一道。那僧癞头跣足,那道跛足蓬头,疯疯癫癫,挥霍谈笑而至。

最新红楼梦人物形象分析

1、薛宝钗的人物特征: (1)她容貌美丽,举止娴雅,是当时正统淑女的典范。 (2)她恪守妇道,但也对当时的社会抱有一种强烈的批判精神。 (3)她稳更大方,八面玲珑。她对不同的人自有一套不同的“社交”方式:对贾母、王夫人这样的“权威人物”,她粵重顺从;对大观园的其他姐妹,她表现出的是“宝姐姐”的稳巫和宽容;对下人,她乂显得平易近人,不端架子。随和,大度;有才华;冷、无但“任是无悄也动人”。 2、贾宝玉的人物特征: (1)他是一个乂奇乂俗的人物。 (2)构成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叛逆。他行为“偏僻而乖张”,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 (3)他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 (4)他痛恨“八股”,辱骂读书做官的人是“国贼禄倉”,懒于与他们接触拜会。 (5)他是封建君主制度的“逆子逆臣”。 3、王熙凤的人物特征: (1)王熙凤的阴毒可谓人人皆知,作为荣府“总管”,她弄权作势,两面三刀。 (2)她容貌俊美,性格泼辣; (3)她精明能干,要强逞能; (4)权诈机变,心狠手辣; (5)机智幽默,善于奉承; (6)贪财好利,嫉妒成性; 4、林黛玉的人物特征:

(1)她是一个才华横溢而性格孤傲的女子,“可叹停机徳,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则是她的.写照。 (2)她从小失去双亲,寄居在荣国府,虽然贾母对她疼爱有加,但山于清高自尊的个性,她常生“寄人篱下”的伤感。 (3)她多愁善感,常常为别人不注意的小事而悲伤流泪。正如小说中所描写的“黛玉葬花” 一幕,就突出了这一点。花开花谢本来就是自然景象,但她却山此而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聚散无常。 (4)她为落花叹息,她把宝玉引为知己,同看《西厢记》,把人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宝玉身上。她深爱着宝玉,但乂感到很难如愿。于是,她因想争取自己的位置但乂多次失败而顾影自怜,暗泣于无人之处。 (5)她的内心世界似难捉摸,但也常常将其显露于外。若宝玉“得罪"了她, 她便生气,泪水涟涟,其至为他而生病。表面上这样,其实内心仍是挂念着他,借口去看他。宝玉一病,她为之而伤心,为之而哭泣。但山于封建礼教道德的约束,她不得表0,不得自已,最终在宝钗出阁之日郁郁而死,没能了却自己的心愿。 《红楼梦》是写女人的一部书,我喜欢女人,所以爱看这部小说。作者写小说,可以把现实生活中碰不到的悄况,遇不到的女人,凭借着自己的想象,按照自己的思路,把女人写到小说里。有些是有原型的,有些是杜撰的,就看读者犀利的眼睛了。 有一个男主角,叫做贾宝玉,这是个生在女人堆里的一个男人,儿乎对哪个女的,特别是妙龄女孩,有着一着莫名的好感,感叹大自然鬼斧神工,做出那么多可爱的女人,而对男人,都是一副臭皮嶷,都是臭男人。男人是泥,女人是水。四种情况,分别讨论。男人碰到男人,男人碰到女人,女人碰到男人,女人碰到女人。换成贾宝玉的说法。泥碰到泥,泥碰到水,水碰到泥,水碰到水。后果怎样,有的很好,有的很严巫。泥碰到泥,就是淤泥。泥碰到水,那就化了。水碰到泥,把泥软化了。水碰到水,那还是水,不过是大火。这个比喻可真是惟妙惟肖。不过嘛,贾宝玉的话理解起来有难度,我来翻译下。男人碰到男人,就像淤泥一样,是臭男人。男人碰到女人,那就化了,就像夏天里的冰淇淋一样,化的同时让人很舒服。女人碰到男人,就像泥土碰到水一样,把泥土软化了,遇事时, 让美女出场,是有道理的。女人碰到女人,就是大女人,这个大女人的意思是话多,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乂如黄河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我声明,只有男人碰到女人的悄况,是贾宝玉说的。另外三种悄况,是我根据数学排列组合方法, 把所有W况都讨论了一遍,然后得到的结论。还有点道理,好像是那么回事。 贾宝玉说:泥碰到水,那就化了。好有诗悄画意,也难怪女孩都喜欢这种男人。如果放到现在,那就是典型的渣男。跟那么多女的同时联系,见一个打情骂俏一个。人乂长得帅,家境乂好,乂会做诗,乂会安慰人,乂会体贴人,动不动就是好姐姐、好妹妹。就像现在动不动就叫小姐姐,时不时撩拨你一下。而女孩, 哪怕嘴上不承认,心里还是喜欢渣男,而不喜欢老实男人。为什么呢?有一段对话给出了答案,大家请看。

红楼梦人物形象

1.请用三个四字短语来概括王熙凤的性格特征。 答:玲珑洒脱,机智权变,心狠手辣。 2.请用三个四宇短语来概括晴雯的性格特征。 3.答:俏丽明艳,刚烈孤傲,敢于反抗。 4. 5.3.谈谈《红楼梦》中刘姥姥的形象特征。 6.答:①善良的老人家门②勤劳的劳动者。③热心的好心肠。④智慧的公关师。⑤幽默的老太太。⑥率直的好脾气。⑦乐观的生存者。(任意答出五点即可)。 7. 4.请用三个四字短语来概括花袭人的性格特征。 答:温顺乖巧,善解人意,清醒自尊。 5、选取《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之一作简要的人物介绍。 [薛宝钗] 宝姑娘稳重大方,八面玲珑。她对不同的人自有一套不同的“社交”方式:对贾母、王夫人这样的“权威人物”,她尊重顺从;对大观园的其他姐妹,她表现出的是“宝姐姐”的稳重和宽容;对下人,她又显得平易近人,不端架子。 [王熙凤] 凤姐聪明能干,管理着贾府的上上下下。她善于察言观色,也喜打小算盘,可谓“机关算尽“;她头脑灵活,点子多多,曾想出“偷天换日“的法子把宝钗嫁给了宝玉。除此之外,她也有重情的一面,对大观园里的姐妹非常照顾。 [史湘云] “史大妹妹”心直口快不拘小节,很有男儿气概。她心无城府,曾在大家对长得象林黛玉的戏子“笑而不言”时脱口而出“是像林姐姐的样儿”;她热情大方,在大家结社作诗时直**说诗社怎么能少了她;她快人快语,曾与黛玉和宝琴进行“对诗联句大战“。 [贾探春] 探春在贾家虽为庶出,但非常聪明能干,曾以出色的能力管理过偌大的贾府。她活跃且好奇,“海棠诗社“就是在她的提议下组织起来的;她性格乐观,虽远嫁他乡仍勇敢面对,而且反过来劝慰家人。f 6.读《红楼梦》判词,猜猜都是谁。 ①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②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泉。③勘破三春景不长,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