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鹦鹉热嗜衣原体PCR检测体系的建立

鹦鹉热嗜衣原体PCR检测体系的建立

鹦鹉热嗜衣原体PCR检测体系的建立
鹦鹉热嗜衣原体PCR检测体系的建立

第6期柳陈坚,等:鹦鹉热嗜衣原体PCR检测体系的建立557

2结果

2.1

禽鸟类鹦鹉热嗜衣原体DNA制备方法的确立

将制备好的各稀释梯度的鹦鹉热嗜衣原体的

粪便样本,分别应用3种DNA抽提试剂盒按要求将DNA进行制备,最终用50恤L’IE缓冲液溶解

DNA,将待检测的DNA进行10倍稀释,同时将未

经稀释的DNA一起进行PCR反应,对DNA的制备效果进行分析判定,其结果如表2所示,在其灵敏度范围内只有QIAampDNAStoolMinil(it制备的DNA未经稀释也能够被检出,而另外2种试剂盒所制备的DNA则只有在被稀释10倍后才能被检出,其电泳图如图l所示。

表23种试剂盒制备DNA的PCR检测结果

Table2

PCR

dete击on

resultsofDNA

exha砸∞by

threeCOmmercialkits

"ATCC:AmericanTypeCultureCollection;T:Typestrain.

M-marker9:M’一100bpDNALadder

DNAIInvitmgen,usA);

N一阴性对照;1护一EB数目;1-3Cpsittacistraim.

图13种试剂盒制备DNA的经10倍稀释后的PCR检

测结果

Fig.1

PCRdetectionresultsofDNAextractionbythreecommercialkitsafter

decupledilutions

M.100

bp的DNA梯度;1-3.Cpsittaci标准菌株(CaI10,NJI,

Bud-1);4.CabortusB577;5.C

cav/ae

OKM-2;6.C乒l/sFdC-

56;7.C

pneumon/ae

TWl83;8.Cpecorumiaeda,:9.Ctraehomat/s

D/UW;10.17.tour/datumioPm11.Csu/sCS0301;5.12.阴性对

图2引物为Cpsi—l和Cpsi一2的PCR特异性试验结果

Fig.2

PCRamplifiedbypfimemofCpsi-1andCpsi-2

2.2鹦鹉热嗜衣原体PCR检测体系的建立2.2.1

该PCR体系的检测特异性

鹦鹉热嗜衣原

体经过该PCR扩增后分别得到289bp反应产物(cpsittaciCal一10株和CpsittaciBud一1tt)-与280bp反应产物犯psittaciNJl株)。同时,CabortusB577,Ccav/aeOKM_2和C扣1/sFe/C-56经该PCR扩增后亦得到与epsittaci

NJl株分子量相同的扩增产物,但

是C

pneumoniae、Ctrachomatis和C

pecorum经该

PCR扩增反应后未检测到扩./增-tat产物v.a,\图t-21,另外,其他菌株也未获得相应的PcR扩增产物。C.。psittacical一梯M.度Ma;rlk_3.er

9c(‘p邯X豇:絮鬈蓉絮}lW慧J,aBp。and)-1);M';4.1.00cb曲p州DN咐A

10和CpsittaciBud一1的PCR产物经限制性内切酶B577:5.c席地Fe/C一56;6.£彻妇OKM一2.

AluI的酶切后分别得到211bp和66bp2个DNAg-图3限制性内切酶A缸I的酶切图谱分析

段,该结果与MOMP基因经AluI酶处理所得到的Fig.3

Al讲restricti∞endonucleaseprofile

analysisofPCR-

DNA序列的分析结果相一致。另外,C

psittaci

NJl经

蛐plified

products

第三节 鹦鹉热衣原体

▁▂▃▄▅▆▇█▉▊▋▌精诚凝聚 =^_^= 成就梦想▁▂▃▄▅▆▇█▉▊▋▌ 第三节鹦鹉热衣原体 鹦鹉热衣原体C.psittaci 的主要宿主是禽类,所以提出了另一个病名称鸟疫 (Ornithosis),以示该病的传染源不限于鹦鹉科鸟类,而包括家禽和野禽在内的诸多鸟类。其次宿主为人类以外的哺乳动物,人只是在接触这种动物后才会受到感染。人类有无原发性的鹦鹉热感染问题,尚在争论之中。但人类的鹦鹉热作为一种养禽业的职业病已被医学界所公认。 人类在接触鹦鹉热原体的传染以后即可获得感染。但是潜伏期往往难以确定,因为和禽类或哺乳动物的接触有时是很短,有时是经常性的,一般认为6~15天之间,个别病例的潜伏期可长达近40天。本病呈急性发病,患者发冷、喉痛、头痛、不适、体温38℃左右,若出现脉速,则意味头预后不良。初发症状很象流感。少数病例可逐渐发作,在开始1周内仅有不同程度的头痛,颇似普通感冒。随着病情发展,患者不安、失眠、甚至谵妄,严重者出现昏迷。全身中毒症状、急性肾功能衰竭、胰腺炎、迅速死亡,从肺脏中分离到鹦鹉热衣原体。但是,典型病例临床表现为非典型性肺炎;干咳、少量粘液,有明显铁锈色,个别主诉胸痛。白细胞稍低。衣原体毒素引起的毒血症可使患者恶心、呕吐、甚至出现黄疸、少尿。严重病例可累及心血管及神经系统,表现为心肌炎、心内膜炎、脑膜炎和脑炎等症状,可在心肌炎患者心肌内的巨噬细胞中检查到包涵体。一般有心脏损害病例同时有肺炎出现,病死率也高。严重感染患者多在发病2~3周时死亡。在抗生素未闻世之前,本病暴发流行病死率达20%。目前已降至1%以下,且多数为老年人和幼儿。临床上根据症状,有鸟粪接触史即可初步诊断。不过鉴于临床病情变化很大,必须有实验室的辅助以明确诊断。 鹦鹉热衣原体在鸡胚卵黄囊及HeLa细胞、猴肾细胞培养中易于生长,并能感染小鼠发生肺炎、腹膜炎或脑炎而致死。 鹦鹉热衣原体还能产生一种红细胞凝集素,能凝集小鼠和鸡的红细胞。这种凝集素为卵磷脂核蛋白复合物,其作用可被特异性抗体及Ca++所抑制。 病原体分离可采取患者血液或痰液。痰液宜加链霉素处理。注射至小鼠腔及鸡胚卵黄囊内,接种动物常于7~10天内死亡。剖检后取脾、肺、肝等涂片涂色,查看有无衣原体及嗜硷性包涵体。结果阳性时,再进行血清学鉴定。 血清学试验患本病后常可检出特异性抗体升高。补体结合抗体在体内维护时间较长,可在病初期及后期采取双份血清标本进行试验。 如后期血清比早期血清抗体滴度高4倍或以上,则有诊断意义。此外,还可进行血凝抑制试验。 ▃▄▅▆▇██■▓点亮心灯 ~~~///(^v^)\\\~~~ 照亮人生▃▄▅▆▇██ ■▓

鹦鹉热(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我们!不胜感激! 鹦鹉热(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一概述鹦鹉热又称鸟热,是鹦鹉热衣原体所引起,这些衣原体主要在多种鸟类之间传播和感染,偶然由带菌动物传染给人;最初发现本病多见于玩赏鹦鹉者,故命名为鹦鹉热。以后发现许多鸟类均可受染本病而感染人类,故认为称鸟热更为合适。通常表现为高热、恶寒、头痛、肌痛、咳嗽和肺部浸润性病变等特征。 二病因鹦鹉热衣原体隶属于衣原体目,衣原体科,衣原体属。衣原体属共有四个种:鹦鹉热衣原体、肺炎衣原体、沙眼衣原体及牛羊衣原体。后者未发现对人类有致病性,对人类致病的前3种衣原体,是能通过除菌滤器的专性细胞内寄生物,在宿主机体的上皮细胞内以二分裂方式增殖,并有其独特的发育周期。在易感的细胞质内形成包涵体。嗜碱性染料及革兰染色阴性。在无活细胞培养基上不能增殖,而是从真核细胞获取热能。在鹦鹉热衣原体细胞壁上分布有属和种特异的两类不同的抗原结构。 三临床表现潜伏期1~2周,长者可至45天。鹦鹉热临床表现有多样性,可缓慢起病,体温在3~4天或更长时间内逐渐升高,但多为急性起病,高热、寒战,伴相对缓脉。有全身不适,疲惫无力,纳差。剧烈的头痛和全身肌肉疼痛是常见的主诉,四肢和躯干肌痛可使患者不能站立,背部和颈部肌肉的痉挛和僵直可误诊为脑膜炎。部分病例有鼻出血或斑疹。约l周出现咳嗽,咳黏液或血性痰。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发绀、烦躁、谵妄、木僵、昏迷等。部分病例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若出现黄疸则为累及肝脏。 恢复期可发生血栓性静脉炎,有时发生晚期并发症肺梗死,可造成患者死亡。此外,还可能发生心内膜炎、心肌炎、心包炎、黄疸性肝炎、化脓性中耳炎、急性支气管炎等并发症,但均不多见。轻者体征很少,仅咽充血及肺部局限性细小湿啰音,重者可有肺实变体征,肝、脾和浅表淋巴结可肿大。 四检查1.末梢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有增减,淋巴细胞始终正常,嗜酸细胞减少,多数患者呈核左移或出现中毒颗粒,血沉加快。 2.急性期患者血、痰、鼻咽分泌物或活检标本中分离病原体,阳性率通常仅11%~17%,且有实验室感染的可能,故少用于诊断。 3.取发病2周内及恢复期(6周后)的血清做补体结合试验,效价4倍以上增长即可确诊,若效价

鸽衣原体病

鸽衣原体病 别名: 鸟疫、鹦鹉热、鹦鹉病。 病原: 鹦鹉热衣原体,多种鸟类和家禽都可感染发病。衣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类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具有RNA和DNA两种核酸和颗粒状结构的核糖体。大多数衣原体有细胞壁,虽然具有代谢机制,但因缺乏完整的酶系统,因而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必须寄生于细胞内才能生存。鹦鹉热衣原体可分为高致病菌株和低致病菌株两大类。高致病性菌株可引起本病爆发流行,病禽致死率可高达30%,低致病菌株通常感染多呈隐性经过,引起病势缓和,死亡率低,一般不超过5%。 传播途径: 以呼吸道为主,也可经皮肤伤口感染,虱、螨等吸血昆虫为本病传播的媒介。临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为5—10天,成鸽表现精神倦怠,不吃料,鼻、眼流出浆液性或粘性分泌物,一侧或双侧结膜炎,腹泻,排黄绿色胶样粪便,如硫磺颗粒状。康复鸽可长期带菌排毒。幼鸽多呈急性经过,病程4—15天,多因腹泻,脱水,消瘦,衰竭而迅速死亡,病死率高达80—90%。 病理变化: 体腔浆膜和气囊浆膜发生纤维素性炎症,呈云雾状混浊,覆盖有厚层渗出物。肝脏、脾脏均肿大,肝表面有芝麻大或绿豆大的淡黄色坏死灶,心脏肥大,心包增厚,充血、出血,心外膜覆纤维素性分泌物。少数病鸽发生纤维素性肺炎,肠道呈卡他性炎症,泄殖腔内有大量尿酸盐沉积。 预防措施: 1、搞好环境卫生,严格消毒。 2、加强饲养管理,提高抗病能力。 3、防止野鸟与鸽群接触。 4、及时杀灭吸血昆虫。 5、四环素类抗生素对衣原体敏感,用金霉素拌料或饮水效果更佳,拌料混饲浓 度为0.04%;饮水浓度为0.025%,其次可选择土霉素或其他抗生素。个别重症鸽可按每公斤体重100—200mg逐只喂服,效果良好。 6、大青叶、黄芩、鱼腥草粉碎为末,拌入保健砂,可预防本病发生。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1例及文献复习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1例及文献复习 发表时间:2012-08-31T14:27:01.06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2期供稿作者:张旋田雪丽范骏马伟杭[导读] 鹦鹉热衣原体(Chlamydia psittaci)是衣原体的一种,革兰染色阴性,为严格的细胞内寄生的病原体。 张旋田雪丽范骏马伟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杭州 310003)【中图分类号】R5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2-0061-03 【摘要】本文报道一例青年女性患者,与鹦鹉密切接触后导致发热、咳嗽、肌肉酸痛等症状,最后结合病史以及实验室、影像学检查,临床诊断为鹦鹉热衣原体肺炎。同时复习了鹦鹉热衣原体相关文献,总结了鹦鹉热衣原体的历史、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诊断标准以及治疗。【关键词】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女,20岁,大学生,于2012年2月25日因“咳嗽1月,发热2天”入院。患者1月前开始出现咳嗽,无咳痰,无畏寒发热,无恶心呕吐,无胸闷气急,无皮疹,无鼻塞流涕等不适。遂至当地医院,胸片示两肺支气管病变,给予“西力欣、阿米卡星”静脉滴注抗感染治疗2天后略有好转。10天前出现嗅觉消失,CT提示鼻窦炎。后至多家医院未能明确诊断,给予“强的松片 10mg/日”口服1天后好转,后继续服用3天。2天前停用“强的松片”后即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至39度,伴畏寒寒战,咳嗽加重,夜间明显,无明显咳痰,肌肉酸痛,头痛,无恶心呕吐,无皮疹脱发,无腹痛腹泻等不适,给予“希舒美0.5g/日”静脉治疗1天后未见好转。今为求进一步治疗,拟以“发热待查”收入我科。患者患病来,神清,精神软,胃纳睡眠不佳,大小便无殊,体重无明显改变。入院查体:体温:39.7℃脉搏:132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112/59mmHg。神清,精神软,急性病容,呼吸略促,双肺呼吸音粗,两下肺可及散在湿罗音,心律齐,未及明显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不肿,NS(-)。辅助检查:2012-02-25我院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 6.8×109/L,中性粒细胞(%)52.5%,单核细胞(%)15.2%,血红蛋白139g/L,血小板计数265×109/L。血沉 4mm/h。C反应蛋白 3.8mg/L.2012-02-28 肺部CT平扫:两肺感染考虑,左肺舌段节段性不张。抗核抗体全套、ANCA、癌胚抗原、CMV IgM、EBV IgM等均为阴性。血培养阴性。肺炎衣原体培养阴性。入院后追问病史得知1月余前患者家中开始饲养一鹦鹉作为宠物,后全家数人相继出现咳嗽症状。遂临床诊断为鹦鹉热衣原体感染导致肺炎。给予莫西沙星0.4g每日一次静脉滴注,同时辅以对症支持治疗。虽经埃索美拉唑肠溶片20mg/日抑酸护胃,3天后患者仍觉胃部烧灼感,腹胀,恶心等不适,遂给予改用阿奇霉素0.5g每日一次静脉滴注。入院后第四日患者体温完全恢复正常,头痛及肌肉酸痛亦消失,咳嗽较前有所好转。 以下为患者肺部CT: 讨论 历史及流行病学鹦鹉热衣原体(Chlamydia psittaci)是衣原体的一种,革兰染色阴性,为严格的细胞内寄生的病原体。1879年,Ritter首次报道了鹦鹉热[1]。1929至1930年冬,鹦鹉热在美国及欧洲发生大规模流行,本次流行是由于一种来自阿根廷的名为绿色亚马逊的鹦鹉所引起的[2]。1930年至1938年,法罗群岛有174人患病,死亡率达20%,其中孕妇高达80%[3]。随后人们发现鹦鹉热衣原体不仅仅感染鹦鹉,还可以感染其他鸟类。1939年,从南非以及加利福尼亚赛鸽身上分别分离出了鹦鹉热衣原体;同时两名纽约人因接触受感染的鸽子而患病[2]。1942年又证实鸭子和火鸡亦经常感染该病原体,随后由于接触患病鸭子及火鸡后人感染该病亦有报道[2]。随着对该病原体不断的研究,人们发现鹦鹉热衣原体主要感染禽类和低等哺乳类动物,人类并不常见,通常发生于密切接触患病动物者[4]。该病主要通过吸入患病禽鸟类排泄物等形成的气溶胶而感染。人-人传播非常罕见[5,6]。在很多国家,鹦鹉热是法定传染病,必须在48小时内上报[7]。1988年至2003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共监测到935例鹦鹉热患者[8]。 临床表现 由于感染动物及病毒株不同,鹦鹉热衣原体感染会有不同临床表现,如心包炎,肺炎,鼻炎,腹膜炎、肝炎等。通常会导致发热,食欲减退,嗜睡,腹泻等,少数会引起休克和死亡。在人类,鹦鹉热衣原体主要导致呼吸系统感染,临床症状也多种多样。在呼吸系统中的单核-巨噬细胞复制后,病原体可能会造成体内播散,从而影响各个器官,如耳,肝脏,胃肠道等。鹦鹉热潜伏期通常为5-14天。发病后表现为高热,相对缓脉,寒战,头痛,肌肉疼痛,干咳,呼吸困难。偶尔会有粘痰出现。另外,还会出现非特异性的皮疹,胃肠道问题,如呕吐,腹痛,腹泻[9],极少数情况下可发生心肌炎,心内膜炎[10],脑炎[11],黄疸[12],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13],多器官衰竭[14]。孕妇感染后可能出现非典型肺炎,肝炎,肾功能不全,败血症,早产或死胎[15,16]。另外,鹦鹉热衣原体可能跟眼部淋巴瘤发生有关,但目前还存在争议[7]。

家禽疾病

家禽十大病状 1新城疫: 1呼吸困难“咯咯”喘鸣声,鸡冠或肉髯呈暗紫色; 嗉囊内充满液体,常有酸臭的液体从口中流出; 粪便稀薄,呈黄白色或黄绿色。头颈扭转,动作失调 病理变化 ①全身黏膜出血,呼吸道和消化道最明显。 ②腺胃肿胀,乳头出血,肌胃角质膜下出血 2禽流感 体温升高,缩颈嗜睡,眼部肿胀流泪; 呼吸困难﹑咳嗽﹑打喷嚏; 粪便稀薄,呈黄白色; 肉髯增厚,严重时呈暗紫色,鸡腿部胶质鳞片出血; 有时出现神经症状,扭头,呈观星状或两腿劈开 病理变化 ①脑部皮下水肿,心包积水,心外膜和心冠脂肪有出血点; ②气管环出血,气管内有凝血块; ③消化系统广泛出血:腺胃乳头水肿﹑出血,肌胃角质层下出血,胰腺﹑盲肠扁头体﹑泄殖腔充血﹑出血; 3传染性法氏囊病 严重时卧下不动;病鸡排白色奶油样粪便;有时鸡只有自行啄肛现象。(二)病理变化 ①早期,法氏囊充血﹑水肿,有淡黄色胶冻样渗出物,严重时法氏囊呈紫黑色,病程较长的鸡只法氏囊萎缩变小; ②腺胃黏膜出血或腺胃乳头环形出血;肝脏呈土黄色,肾脏肿大,苍白,有尿酸盐沉积; ③胸部及腿部肌肉出血,病变较轻或不典型,肌肉出血不明显 4沙门氏菌病 ①鸡白痢:2-3周龄内雏鸡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患雏精神萎顿,缩颈闭眼昏睡,体温升高怕冷,拥挤在一起;下痢,排出灰白色稀粪,泄殖腔周围羽毛常被粪便污染;急性病鸡会出现呼吸困难﹑气喘﹑伸颈张口呼吸。 ②禽伤寒:急性经过者突然停食,排黄绿色稀粪,其他症状与鸡白痢相似。病理变化 ①肝脏肿大,质地软,有大量坏死灶或结节,胆囊﹑脾脏肿大,肾肿变红; ②病程长者可见肺脏黄白色结节,盲肠膨大,内有黄白色干酪样栓子, ③鸡伤寒:肝脏呈现青铜色病变;心肌有黄白色坏死灶。

衣原体感染

衣原体感染 衣原体感染是什么病 衣原体感染是一种在人体内长期生存并又广泛传播的病原体,属条件致病菌。它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子宫颈感染、早产、流产及尿道感染等多种疾病,尤其是在与淋球菌等其他病原体合并感染时更加重疾病的发展及引起其它并发症,在无症状子宫颈和男、女性泌尿系统常有沙眼衣原体的存在,其检出率不一。 衣原体感染人体后,首先侵入柱状上皮细胞并在细胞内生长繁殖,然后进入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细胞内增殖。由于衣原体在细胞内繁殖,导致感染细胞死亡,同时尚能逃避宿主免疫防御功能,得到间歇性保护。衣原体的致病机理是抑制被感染细胞代谢,溶解破坏细胞并导致溶解酶释放,代谢产物的细胞毒作用,引起变态反应和自身免疫。 衣原体引起的感染。衣原体的种类很多,不同的衣原体可引起人类、鸟类及哺乳类动物(如家畜、啮齿类动物)的眼、泌尿生殖道、呼吸道、神经系统、关节、胎盘和全身感染。引起人类衣原体感染的主要病原有沙眼-包涵体结膜炎衣原体、花柳性淋巴肉芽肿衣原体和鹦鹉热衣原体。中国除沙眼衣原体引起的较普遍外,其他衣原体的感染较少见。抗生素和磺胺治疗对衣原体感染疗效很好。 衣原体感染的原因 1、性传播感染是衣原体感染最常见的原因。在众多不同的感染病因中,性生活传播是成年人衣原体感染最常见的原因,也是衣原体感染最多的途径。任何有性生活的人都有可能会感染到衣原体。 2、间接传染是衣原体感染不可忽略的原因。由于衣原体感染可存在于人体的眼结膜、咽部、宫颈、尿道等部位以及尿液、粪便之中,所以衣原体感染的途径除性交传播外,还可通过日常生活接触感染,如手、眼或病人污染的衣物、器皿等媒介物,或胎盘、围产期传播等。任何年龄层次的人接触过病人污染过的衣物、器械等,都会有不同程度的间接传染。 3、分娩是新生儿衣原体感染的重要原因。沙眼衣原体是女性生殖感染中最常见的。孕妇如果患沙眼衣原体的生殖道感染,新生儿就会通过阴道分娩时,感染沙眼衣原体,从而迫使胎儿患结膜炎或者衣原体肺炎。 衣原体感染症状 1、男性衣原体性尿道炎,又称为非淋菌性尿道炎(NGU)。是由衣原体感染引起的非急性化脓性尿道粘膜炎性病变。 (1)本病潜伏期比淋病长,约1-3周或数月,主要表现为尿道内不适,刺痛及烧灼感,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尿频、尿急、尿痛,尿痛较淋病为轻。尿道口轻度红肿并有浆液或粘液脓性分泌物,稀薄而量少,长时期不排尿或早晨首次排尿前可见尿道口分泌物污染内裤,并可见尿道口有“糊口”现象;分泌物少时,于晨起挤压尿道才流出少量粘液。 (2)沙眼衣原体感染易并发附睾炎,表现为附睾肿大,变硬及触痛,多为单侧,部分患者的抗沙眼衣原体抗体升高,可直接从附睾抽吸液中分离出沙眼衣原体;累及睾丸可出现

支原体衣原体感染是什么病

支原体衣原体感染是什么病 支原体衣原体感染是什么病?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对大家造成很大伤害,因此大家在积极做好预防工作,不要让支原体衣原体感染有伤害大家的机会,而了解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的传染方式可以让大家进行针对性的预防,那么,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的感染方式是什么。 支原体衣原体感染是什么病: 1.首先通过自体传染,这种情况只发生在患者身上,当患者包皮过长时,易在包皮与龟头上滋生包皮垢,致使局部环境变得温暖潮湿,但是单纯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病毒却最喜欢这种环境,故易引起传染。 2.其次接触传染:主要指性接触以及直接身体接触,如和患者同寝、共浴,接触到患者损伤的皮肤、病变粘膜及分泌物等造成的感染。 3.支原体衣原体感染患者被动传染:又称间接接触传染,健康人接触到患者用过的物品,如衣裤、用具、毛巾、浴巾、便盆、浴池、注射器等造成的感染。 4.作为一种性病,各种不洁性行为,如卖淫、嫖娼是支原体衣原体感染最重要的传染途径。当健康人与患者发生性关系时,由于性器官摩擦,会把单纯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病毒传给对方,女性可配合中药妇炎丸调理,期间注意自身的卫生清洁,避免房事。

5.空气传染:主要是指I型单纯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病毒,非常可怕,它可混杂于口唇支原体衣原体感染患者的唾液飞沫中,悬浮于空气中,让正常人吸入呼吸道,进而引起感染。 6.母婴传染:若孕妇感染了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在分娩时单纯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病毒可经胎盘进入胎儿体内,造成胎儿后天性感染;还可经宫颈上行,致使胎盘羊膜炎,造成胎儿先天性感染。 支原体衣原体感染是什么病?以上就是我们具体的说明,对此有了怎么样的认识了呢,大家在生活中多多注意,大家要从根本上杜绝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的出现,不要让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对自己造成伤害,对于已经不幸感染该病的人就要积极的去医院接受治疗,并在治愈后,为了防止它的复发,还要做好护理。

中国牛衣原体病的流行状况 0715

中国牛衣原体病的流行状况 郑杰谢巧张连祥崔舰南启明朱文革朱秀芝韩莉刑佳鹏 北京市兽医生物药品厂(北京昌平102209) 摘要:衣原体感染是一类十分重要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该病属人畜共患病,呈地方流行,常对养殖业造成很大危害及经济损失,并对人类健康构成较大的威胁。牛衣原体感染的主要症状有新生犊牛衣原体性肠炎、犊牛衣原体性支气管肺炎、多发性关节炎-浆膜炎、角膜结膜炎、衣原体性流产、衣原体性乳房炎、公牛精囊炎、精液品质降低等。自上世纪80年代确诊牛衣原体病和利用IHA等方法检测血清学抗体以来,全国部分地区都进行了研究和报道,该文以文献综述的形式对中国牛衣原体病血清学抗体检测的情况做一个汇总和分析,发现牛衣原体病广泛存在于21个省市,并且随着时间的增加,感染率不断攀升,为了做好牛衣原体病的预防和保障人类的健康,建议养殖户使用疫苗进行预防和控制。 关键词:牛衣原体;流产;血清学;IHA 引言:衣原体是一种小的、细胞内专性寄生菌,可以引起多种动物的疾病;衣原体感染是一类十分重要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该病属人畜共患病,呈地方流行,常造成很大危害及经济损失,并对人类健康构成较大的威胁。衣原体可以感染18个目、29个科的190余种鸟类以及绵羊、山羊、牦牛、猪等许多哺乳动物、野生动物受到过感染。牛衣原体感染可使母牛出现散发性流产,产死犊、弱犊,出现子宫内膜炎、长期不孕,种公牛出现包皮炎、睾丸炎、精液品质降低,犊牛发

生肠炎、散发性脑炎、胸膜肺炎、慢性支气管炎、关节炎及角膜结膜炎等,其中危害最严重的是牛衣原体性流产。牛衣原体性流产主要由家畜衣原体感染牛引起的一种地方流行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对养牛业的影响不可低估。 一、中国牛衣原体病血清学情况汇总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人就报道了牛地方流行性流产综合征,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德国等许多欧洲国家也相继报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一些省区陆续报道牛感染衣原体病和利用补体结合反应、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检测衣原体以来,中国关于牛衣原体血清学调查越来越多,具体见表1 表1 中国牛衣原体病血清学抗体检测 年份省份血清阳性率检测方式靶动物作者和文献 1985 湖北 8.7%(382/4386) CFT,IHA 牛(奶牛)徐彩堂[1] 1986 湖北 26.8% (37/138) CFT,IHA 牛(奶牛)杨宜生[2] 1988 青海 29.0%(45/155) CFT 牦牛帅永玉[3] 1989 青海 26.7%(24/90) IHA 牛韩英[4] 1989 湖南 8.1%(33/410) IHA 牛(奶牛)蒋武成[5] 1991 陕西 28.3%(107/378) IHA 牛(奶牛)林志涌[6] 1991 四川 6.5%(7/107) IHA 牛左舜君[7] 1991 青海 3.53%(28/119) IHA 牛张殿柱[8] 1991 青海17.73%(340/1918)IHA 牛姜天童[9] 1992 湖北 8.71%(382/4386) IHA CFT 牛杨宜生[10] 1993 新疆 4.9%(35/711) IHA 牛金根源[11] 1993 青海 21.03%(/190) IHA 牛董才行[12] 1994 青海 42.7%(236/553) IHA 牦牛袁春华[13] 1996 新疆 2.1%(6/288) IHA 牦牛王桂华[14]

相关文档